03版:权威发布

09版:草地周刊

12版:神州风物

鲜活的中国地理

(2023年02月24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汪品先

  “到各地去看看”,相信这是所有孩子共同的向往,我小时候也这样想。我中学毕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的同学考大学报地理专业,就是想到各地去看看,现在管这叫“旅游”。
  旅游的讲究可大了,各人旅游的收益可以大不相同。苏东坡写过“庐山烟雨浙江潮”的诗,没有去过的时候难受得“恨不消”,真去了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键在于有没有看到“门道”。有的人旅游就是拍纪念照、买纪念品,但是也有人一路看一路问,回来有说不完的感想。旅游不仅是休闲,假如出去前做准备,回来后做整理,那旅游就成了一种学习。
  这就很像古代的“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体验人生。其实世界上最初的教育就是“游学”,课堂教育是后来的事。孔子授课就不用教室,许多大学者也都有游学的经历。司马迁20岁左右就开始游各地的名山大川,正因为有了一生三次远游的经历,他的《史记》才会写得如此成功。
  古代游学之风相当盛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属于治学的重要环节。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游学”的方式早已今非昔比。有了摄影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图书“居家游学”,或者通过云课堂“在线游学”,效率大为提高。放在你面前的这套《少年中国地理》,就是陪你“居家游学”的图书。
  《少年中国地理》是美丽和智慧交织的产物,精美的图片配上启迪性的知识,每一幅美丽山水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番科学的道理。这种“游学”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可以将地质地理、水文气象、动物植物,甚至于历史考古的知识融为一体,渗透在锦绣山河的美景里,让你在听故事、问道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长见识。
  从历史视角看地理,是这套书的一大特点。地理现象通常是从三维空间进行描述,然而《少年中国地理》别具慧眼,从地质构造演变、人类社会发展和当前国家建设三个时间尺度入手,探讨地理现象的来源,用动态演变取代静态描述,在四维时空里展现活的中国地理。
  而这恰恰发挥了中国地理的长处。因为东亚大陆是拼起来的,两亿多年前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逐步演化形成了如今的三级阶梯地形。“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是两三千万年前才出现的。因此,中国地貌本身就是一部移山倒海的活教材。
  《少年中国地理》对各地人文历史的介绍,有助于孩子们理解中华民族壮大的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其实炎帝和黄帝本身就不是一元。应该歌颂的是我们祖先的凝聚力,将中原和边陲的部族逐步融合为一,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谁不说咱家乡好”,乡土地理向来是爱国爱家最有效的教育,而几十年来的发展,更是中国地理历史性的亮点。但是这种家国情怀是需要激发的。反差就是一种激发方式,宇航员回到地球时,会为享有地心吸引力而感到幸福;侨居海外的华人,更加能体会到强大祖国的可贵。另一种激发方式就是集中展现,像《少年中国地理》这样,把中华大地几十年巨变的真相,凝聚成图文放在我们面前。
  有时候我们过分相信口头语言或者文字的力量,以为课堂上讲过的东西孩子们就该相信。其实依靠“灌输”的杠杆,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适应力,却不见得真能打动他们的心,因为深入内心的教育只有通过启发这一条途径。高质量的图书和视频,是新技术支持下进行新型教育的好形式。学生自己看、自己听,从真人真事里得出结论,比考试压力下的教育有效得多。这也正是我们欢呼《少年中国地理》出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