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权威发布

14版:迦陵课堂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叶嘉莹讲诗歌之五:乐府诗的特征与诗歌对偶的发展

(2022年02月25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叶嘉莹讲诗歌之五:乐府诗的特征与诗歌对偶的发展

( 2022-02-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迦陵课堂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与研究生讨论。   南开大学供图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上次讲到,说是在乐府诗里面,开始有了一些叙事诗。《诗经》里面抒情的诗歌比较多,叙述一个故事是在汉代的乐府诗里面慢慢增加了,叙事的诗慢慢多起来了。
 
乐府诗中的社会现象


 
  上次我们曾经讲了《上山采蘼芜》是一首乐府诗,我还提到有一首长的乐府诗,就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叫《孔雀东南飞》,它和《上山采蘼芜》都是写妇女问题的,反映妇女不平等的地位。我小的时候,北平有一首儿歌,“酸枣酸枣棵棵,树叶树叶多多,我娘嫁我,十个公公,十个婆婆”,然后说在婆婆家怎么受苦。妇女在社会上不平等的地位,以及一些社会现象,都反映在乐府叙事诗中。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妇病行》,还有一首《孤儿行》,都是反映孤儿家庭的不幸,小孩子很小,母亲去世了。
 
  《妇病行》是一首杂言体诗,就是说字数不整齐的。我们已经说过了乐府诗里面有杂言的,也有五言的,另外也有四言,也有楚歌的体裁。像汉武帝的《秋风词》,汉高祖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都是楚歌体。还有汉代一些祭祀的歌诗,叫做房中乐,那都是四言体。这个我们只是举了汉高祖的一些例证,四言诗房中乐,因为是祭祀的诗歌,没有很多诗歌的感情,是那种表面的歌颂的,我们就没有讲。现在我们所讲的是反映社会的现象的。现在我们看《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妻子生病,病了很久,病得很重,她把丈夫叫到面前,“丈人”就是丈夫。“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有句话一定要跟你说,可是还没来得及说,就先流下泪来,“翩翩”是一滴泪接着一滴泪,很多滴眼泪。“一何”是怎么这么多眼泪。“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属”念zhǔ,这里通“嘱”。
 
  “属累君两三孤子”,妻子说,我要去世了,留给你两三个孤儿这样的累赘。“莫我儿饥且寒”,不要使我的孩子受饿受冻,不要对他们照顾不周。“有过慎莫笪笞”,“慎”是千万,“笪笞”,用竹棒鞭打。就是犯了错,他们没有母亲了,你千万不要打。“行当折摇”,“行”是将,将要发生,“当”是一定要,我马上就要“折摇”,“折摇”是死去的意思,“摇”通“夭”,折夭。
 
  “思复念之”,有人认为“思”是“思想”的“思”,其实不是,在古代诗歌里,“思”是语助词,就像《诗经》里“将仲子兮”的“兮”。对这几个孩子,我永远念着他们放心不下。
 
  前面是妻子临死前对丈夫的嘱咐,后来妻子死了,所以是“乱曰”,这个“乱”字,是一个特殊的术语,只有乐府诗里有。“乱”,戴君仁先生的注解说是“乐之足章”,乐府诗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很多乐章,一段音乐后有停顿,再一段音乐,乐章的最后段落就叫“乱曰”。
 
  妻子死了,“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小孩子就没人照顾了,抱的时候,他连一件长衣都没有,“襦”是短袄,他穿的短袄连衬里都没有,因为没有母亲给他做衣服了。“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闭门塞牖舍”,年岁大一点的孤儿,因为家里没有人照顾,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就把门和窗子都关起来。“孤儿到市”,他来到街市上。“道逢亲交”,在路上碰见亲戚,碰到他们家的朋友,就“泣坐不能起”,痛哭地坐在路边不能站起来。“从乞求与孤买饵”,他跟亲戚乞讨说,你给我点钱,我要买点食物。“对交啼泣,泪不可止”,他说得痛哭流涕,泪不能止住。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乐府叙事诗中间有很多转折。比如《孔雀东南飞》,有丈夫的话,有妻子的话,有婆婆的话,有妻子回娘家后母亲的话,有她哥哥的话,同时还有叙述者、第三者的话,它的层次有很多变化。
 
  《妇病行》也是,开头“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是妻子的话。后面是叙述人的话。“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是朋友的话。我看到这种情形,想要不悲伤,可是止不住地悲伤。“探怀中钱持授交”,摸一摸口袋里的钱,交给这个孤儿。“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朋友跟大一点的孤儿来到他们家,看到小的孤儿在啼哭,还在找妈妈,叫妈妈抱他。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朋友说,我现在没有办法,我可以临时给他点钱,让他买两块饼吃,可我没办法长久照顾他家。所以“徘徊空舍中”,徘徊在他们贫穷的、四壁徒立的房子里。“行复尔耳”,“行复”是只好,“尔耳”是如此,我能做的只不过如此而已。“弃置勿复道”,乐府诗常常用这个做结尾。“弃置”是把它放下,“弃”是丢在一边,“置”是放下,我没有办法,我不忍心说下去了,只好把它放下来。
 
  另外还有一首《孤儿行》也是写孤儿的,大家可以参考来看。现在我想再让大家看一首《东门行》,因为它是很多不同的情况。我刚才说它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大概所反映的是“物不得其平则鸣”,诗人所反映的是社会里面的悲哀痛苦的现象。有妇女的不平等,有孤儿悲哀的生活。《东门行》不是孤儿也不是女子,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家庭。我们现在还是简单地把它念一下。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一个贫穷家庭,丈夫要出门工作,可舍不得家人,已经走出东门,“不顾归”,本不想回,可还是回来了,“来入门”,又进入家门,写丈夫临走时的不忍心,是“怅欲悲”,满怀惆怅,非常悲哀。为什么悲哀?因为他舍不得走,他不放心家人,可是他不走,家里人无以为生。“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盎”是瓦盆,瓦盆里连一斗存粮都没有,家里面粮食吃光了。“还视”,再回头看一看,“桁”是衣服的架子,架子上没有悬挂的衣服,一件换的衣服都没有了。
 
  旧社会中国大陆非常贫穷,小时候我住在北平城里,上学路边上都有冻死饿死的人,乡下更不用说。乡下的人确实没有衣服穿,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去都要穿那一条,其他的人都要躲在家里边。李商隐有一首诗写当时唐朝长安西郊的城外,就说这一家人看见客人来了都转面向里,因为身上没有衣服可穿。所以他说“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看一看衣架上连一件悬挂的衣服都没有。“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丈夫说,我拿起我身上的宝剑,因为他要到外面谋求衣食,所以身上带着防身武器。可是“儿女牵衣啼”,儿女拉住父亲的衣服啼哭,舍不得父亲走。
 
  后面就是说话了。所以我们说乐府诗的特色,它是把叙述跟对话合起来写,而且对话可以转换很多人的口吻。后面是妻子的口吻,“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别人家的妻子希望丈夫做官发财,希望富贵,我,“贱妾”,我宁可愿意跟你一起喝粥,“糜”就是粥,“哺糜”就是喝粥。过去中国穷人家煮一锅有点粮食的汤水就很不错了,弄点玉米面、小米面,切两片青菜叶子就是很好的食物了。我有时候晚上看书看得很晚,饿了就弄一锅水,放一点玉米面,切一点青菜叶子。有同学在我那里住,我说请你们吃忆苦思甜饭。当然是开玩笑了,现在我们觉得吃点健康食品,吃点糙粮是很好的,可那个时候真的是“贱妾与君共哺糜”。我宁可跟你一起喝稀粥,也不愿意你离开我。
 
  妻子还嘱咐他,如果一定要出去,“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真是一个很好的妻子,她说,如果你一定要离开,你向上看,“用仓浪天”的“用”是因为的意思,在上因为有仓浪的天。“仓浪”本来是形容水,“沧浪之水清兮”,是孔子时候楚地的歌谣,是说江南的水那种碧蓝的颜色。“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春天的水比天还要蓝,“沧浪之水清”,是水的颜色,也是天的颜色,碧蓝的一片天空。上面有仓浪的青天,“下为黄口小儿”,你向下低头想一想,家里有这么幼稚的子女。“黄口小儿”是形容幼小。我们家院子一棵树上有鸟巢,春天来了,大鸟在这里生蛋孵出小鸟,小鸟的嘴巴都是黄的。你不能做一点错事,你做了坏事,上对不起上天,下对不起子女。“今时清廉,难犯教言”,现在是一个清廉的时代,你不能背犯一点点“教言”,“教言”是法律。“君复自爱莫为非”,你要走了,“复自爱”,“复”是一个语助词,你要好好地自爱,不要为了发财做犯法的、失去品德的事。这是他妻子说的话。
 
  后面是丈夫说,“行,吾去为迟”,他一跺脚说,行,我只好走了。说是走了,可“吾去为迟”,我怎么舍得走呢,所以走的时候迟迟其行,一步三徘徊。妻子又说,“平慎行,望君归”,我希望你平安,希望你谨慎,我永远等你回来。
 
  这些乐府诗反映了社会现象,民间种种的生活,现在有些妻子只希望丈夫发财,不管你为非作歹,只要能挣回来钱就是好的,有愧于当年《东门行》的妻子。
 
曹子建的“有心为之”


 
  我们讲完了乐府诗大概的内容,大概的形式、体裁,大家有一个认识。下面我们看曹植的《白马篇》,这首诗也是略读,讲到唐诗的时候我们是详读。现在我们是介绍诗歌演进的历史,因为你要认识一个时代文学的价值,你最好知道它的过去跟将来,你才能够把唐代的诗歌放在一个正确的地位来衡量它,所以我们现在讲到唐代以前。《白马篇》也是一个乐府诗题。我们上次讲过,说乐府诗的开始,是因为汉代有一个官府叫乐府。本来汉代所说的乐府都应该是采择了一些诗歌,把它配上了音乐,是经过了乐府这个官署,把它配合了音乐,可以歌唱,可以合乐而歌的才叫做乐府。可是汉朝以后,汉朝乐府里面的这些乐调亡佚了,中国的音乐的材料损失的最多,就是古代的乐谱流传下来的最少。所以汉代的音乐的乐调亡佚了,后来的人他们再写乐府诗歌,不一定还能够像汉朝一样歌唱了,可是它们还叫乐府诗,就是后来人的仿作。后来人就模仿汉朝的乐府诗来写诗,也叫乐府诗。
 
  后人的仿作有几种。一是用旧日乐府诗的题目。你看到一个孤儿,你有了感动,你也可以写一首诗,仍叫《孤儿行》。乐府里面有《江南》,是写采莲的,而且后面有流行的《采莲曲》的歌,如果你要写一个江南的采莲的女子,你也可以叫《江南》,你也可以叫《采莲曲》,可是你不能再配合音乐来唱了。就是用旧日的乐府诗题所作的诗,也还叫做乐府诗。乐府诗的题目,有两本书可以参考,《乐府解题》专门解释古来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乐府诗集》把历代的乐府诗都选进来,凡是用旧日乐府诗题目,不能歌唱的也编在了这本书里。
 
  二是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乐府诗是反映社会现象的,唐朝诗人模仿乐府风格,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诗,也叫乐府诗。有的模仿作品没用旧乐府诗题,自立了新题,就叫“新乐府”。比如唐朝白居易曾写诗,反映唐朝社会悲哀、不幸、不平等的现象。他写《卖炭翁》,写唐朝贫苦阶层人的生活。他写《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富贵人家买一丛深色的花朵,是十家中等人家一年的赋费,也是反映贫贱人生活的。
 
  白居易还写过新乐府《新丰折臂翁》。新丰在长安附近,那里有一个手臂折断的老人。这首诗反对黩武用兵。白居易是反对战争的,《新丰折臂翁》中说,有一个老人,当年要抓他去当兵,他不愿意,就在夜半用大石头把自己手臂打断了,这样就可以不出去当兵了。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现象,叫新乐府诗歌。我们后面要讲唐诗,你就慢慢有一个认识,知道它发展的一个源流,乐府诗就是这样发展下来的。
 
  那么曹子建呢?他用乐府诗题,模仿乐府作品,《白马篇》也属于乐府诗。《新丰折臂翁》是反对战争的。可曹植的《白马篇》是歌颂战争的,一个年轻人,应该勇武保卫国家。所以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还是简单地把这首诗念一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有人骑着一匹白马,马上有黄金的“羁”,“羁”是马身上的羁勒,马的络头,马口上戴的一个金属圈,有黄金装饰。“白马饰金羁”,形容少年雄姿英发。“连翩西北驰”,骑着这么漂亮的白马,向西北奔驰而去。
 
  “借问谁家子”,“借问”是请问。乐府诗不但有问答对话,还可以假设有一个人问。李太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假设拟问。中国的文章跟诗都有设问体裁,你要说你的话,你假设有一个人来问你,然后你再发挥,就是拟问、设问。“借问谁家子”,请问这是哪一家的年轻人。是“幽并游侠儿”,是幽州跟并州一带的游侠人。幽州,大致范围为现在北京、天津、河北东北、辽宁西南。并州,大致范围为现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中国北方人是比较勇武的,慷慨悲歌,南方人是比较文秀柔弱的。所以唐代韩愈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什么叫“游侠”?“游”是游走四方。侠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很年轻就“去乡邑”,“去”是离开,离开故乡。“扬声沙漠陲”,要发扬自己的声名,在哪里发扬?在北方边疆、沙漠。这个年轻人要在沙漠和边疆为国家建立功名。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宿昔”本来指昨夜跟前天晚上,是从前、向来的意思。“秉”是持,他从来手里拿着良弓。“楛矢何参差”,“楛”是木材,用木材做的箭杆,前面有金属的箭头。“参差”,不整齐的样子。他有一个箭囊,长长短短不整齐的箭头在箭囊里面。
 
  后面形容这个男子的勇敢,“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控”是拉开、张开,他张开他的弓弦,把箭发出去,就把左边的“的”,“的”是标的,射箭的目标,一下射穿左边的目标。“右发”,他向右一射箭,就射到“月支”,“月支”是一个标的名字。“仰手接飞猱”,他一伸手向上,就抓住一只在空中飞过的猴子。“俯身散马蹄”,他低下身来向下,马跑得飞快,马蹄散开向前。“狡捷过猴猿”,这人动作之敏捷,比猴子还要快,“猴猿”就是猿猴。“勇剽”是勇敢、强悍,“勇剽若豹螭”,比虎豹还要勇敢。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他一直向前冲,长驱直入。“蹈”是践踏,踏平匈奴的土地,敌人的土地。他向左边看一眼,“陵”是削平,把鲜卑的国土削平。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宁可牺牲性命在锋刃的尖头,宁可死战场。“性命安可怀”,我的性命哪里值得顾念?“安”是哪里。“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牺牲性命保卫国家,连父母都不顾念,更何况儿子跟妻子呢?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但愿我死后,我的姓名编在壮士名簿之中。“籍”是名册。“不得中顾私”,中顾就是内顾,顾念家人,顾念自己。我没有顾念家人,宁可为国家牺牲。“捐躯赴国难”,“捐”是牺牲,“赴”是往,我宁可为国家的患难牺牲。“视死忽如归”,我看我的死亡就跟回家一样。
 
  我们现在这首诗讲得很简单,因为我现在所要讲的是中国诗的形式中对偶的发展。我们以前说过,因为中国的文字是单形体、单音节,容易形成对偶,早期是无意的,自然而然就对上了。可是曹植是有心为之,不是偶然地只对一句,中间有一排句子都是对起来的。“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个左一个右。“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一个仰一个俯。“狡捷过猴猿”,比猴子还敏捷,“勇剽若豹螭”,比虎豹还勇敢。“长驱蹈匈奴”,一直向前踏平匈奴,“左顾陵鲜卑”,向左一看就削平了鲜卑,都是明显的对偶句。说它是有心为之,第一个因为它的数量增加了,这一大段很多句,因为对偶的句子不是偶然的两句的对偶,它是一大串都对偶了,因为它数量多了,是有心为之。第二个因为他现在有心用这些对偶的句子增加他的气势。他要写这些年轻人很勇敢,怎么写?向前就踏平匈奴,向左就削平鲜卑,举首就抓住猴子,低身马就向前冲去。他是用这种对偶的句子来增加他诗歌的感动人的气势,这已经是有心去这样做了,诗人开始有心用对偶了。
 
谢灵运的“繁复”


 
  曹子建的《白马篇》已经是开始有心用意来对,而且在对偶之间,他造成他诗歌的一种气势。我们再来看一首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还是要说明中国的诗歌在对偶这方面演进的情况。
 
  现在你们发现诗开始慢慢地难起来了,不是很简单的了,好像是很繁复很复杂,而且还有很多字笔画很复杂,这是谢灵运诗的特色。我现在把这首诗念一遍。“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任”在这里念平声,rén。“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读起来比较困难,除了对偶,它的句法、结构开始繁复起来。这一方面是谢灵运性格和生平经历造成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诗歌必然的演进结果。
 
  关于中国诗歌作品风格与作者人格相结合的问题,西方新批评派说,中国喜欢用诗人的品格作为衡量诗歌的标准,说这是错误的。确实,真正有品格、有道德修养的人,如果没有作诗的文学艺术修养,根本不能成为诗人,勉强写出来诗,也不见得很好。所以诗人品格的高低,与他诗歌文学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必然成正比。
 
  可是有一点不能忽略,作品是透过作者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用字的习惯,都必然与作者有联系。诗人品格的高下,不一定是衡量诗歌作品的标准,但是作品的风格一定与作者的人格、性格、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我一直强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应该表现一种感发的生命,就是诗人的感情,引起他感动的那些因素,它们的多少跟大小。他关怀的是自己生活的幸与不幸,得意与失意,还是国家、人民,更广大的人生活的幸与不幸。他感情的品质,它的quality(质量)跟quantity(数量),都跟作品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们现在讲诗歌的形式演进的时候,遇到了谢灵运这样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作者,所以我们就不得不把形成他这样的特色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曹植跟谢灵运两个人基本上说起来都是在仕宦——做官这方面不得意的诗人。朱自清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唐诗三百首》里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诗人所考虑的仕与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仕与不仕。仕是怎么样的仕?不仕是为什么不仕?有的人表面上说不仕,说要隐,其实他真正暗地里说的都是仕。也有人在求仕,可他有求隐的隐藏因素在里面,这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就借曹植跟谢灵运的经历,介绍他们在内容方面的表现。
 
  曹植的仕宦不得意,曹操死前,曹植跟曹丕兄弟两人就有政治上的斗争,都希望将来能继承曹操魏王的地位。曹丕是长子,顺理成章应该继承。但曹植有文采,曹操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他很欣赏曹植。可曹植行为上比较任意,比较放纵。有一次曹操命令曹植去协助兄弟作战,可曹植大醉,酒醉不能奉命。还有一次曹操出去了,曹植喝酒喝醉了,就命令守门人把司马门打开,司马门平常是不许开的。曹植做了一些不合规则不合法度的事,最后曹操还是决定把王位传给曹丕。
 
  曹丕做了皇帝之后,对于曹植不免有猜忌,一直不用曹植,曹植因此仕宦不得意。他诗歌比曹丕更有名,在给朋友一封信《与杨德祖书》里说,他要“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他说一个人哪能只写写文章,我要建立能够刻在金属铜器上、刻在石头上、刻在碑上的功绩,建立永世、传之久远的事业。他有这种想法,所以在《白马篇》中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他想要建功立业的这种心思的表现。
 
  中国诗歌常常借用女子来作托喻、比喻。女子在社会上、伦理上不平等的地位,与君臣间的不平等有相似之处。曹植也用女子作托喻,表示他不得朝廷任用的悲哀。他说“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他说我愿意变成一阵西南的风,吹到你的怀抱中,可是你的怀抱不为我打开,我怎么办?“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可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这是曹子建内心的一个情意结,而他表现出来了。在文学艺术上,他用了很多对偶,增加了气势,把他希望用世的志意表现得激昂慷慨,这是他文学艺术上的成功。他用女子作托喻,写得这样美,也是文学艺术上的成功。可是他要表现的是自己仕宦不得意的、失意的悲慨。
 
  曹植一方面用被弃的女子作托喻,一方面用豪健的英雄壮士来表现志意跟愿望,虽然有两个方面,可是他表现得很单纯,他受到的迫害也比较单纯,就是他哥哥不信用他。
 
  谢灵运为什么写出繁复的诗歌?因为谢灵运的被迫害是复杂的,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我们在讲诗歌形式演进时,要慢慢结合作品的风格跟作者的人格、生活经历,要在相同之中看出不同,在相似之中看出相异的地方来。以后唐朝的很多诗人我们都可以这样做深一步的分析。同时我还要讲一点,就是除了形式上以外,除了他个人的性格以外,我们还要讲什么呢?就是刚才我说他用女子做托喻的这种作风,这种写作的方式,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影响。
 
  也许有同学认为词比诗更有意思。因为诗是显意识的,conscious(有意识的),说建立功业就是建立功业。可是词是unconscious(无意识的)、subconscious(潜意识的),给读者留下很多空间,这是词跟诗歌的很大不同。
 
  曹子建用女子做托喻的写作方式,对于后代诗歌有很大影响,但他比较简单。男子用女子的形象、女子的口吻,表现在词里面,更幽微、更深刻、更复杂。诗歌里面的比喻,是比较有心的。词里面是无心的,写歌女不知不觉流露了内心的某种感受,是不自觉的,没有很分明的比喻。曹子建诗中很分明,我得不到宠爱,你们不接受我。但词有时不是明白表现,而是幽微隐约。可是不管怎样,曹子建这种托喻的作风,对后代的诗跟词都有很大影响,这是一方面。 (下转15版)
 
  (上接14版)曹子建《白马篇》一类的诗歌对于唐朝的诗歌里面写战争的、写边塞的诗歌,也留下了相当的影响。唐朝写战争写边塞的诗歌跟曹子建不同了。曹子建所写的《白马篇》,诗人坐在家里面空想,梦想,曹子建没有去边塞。可是在唐朝拓开边境,跟外界有些往来,有很多战争的时候,很多诗人真的去了边塞,所以使它发展下去了。但是我们要说这种题材是一个过渡,一直发展下来的。而且我们讲乐府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象,乐府里面也有写战争的,就是《战城南》,所以乐府里面也有。凡是人间有这样生活的,文学里面一定有这样的反映。这是曹子建对后代的影响。我们说他这两方面都影响了后代。
 
  回到谢灵运,他之所以繁复,是因为他被迫害的情况比曹子建更繁复。谢灵运是东晋后期的人。东晋有姓王的跟姓谢的两个大家族。谢灵运曾祖父这一辈的谢安,做到宰相。祖父谢玄,在淝水大战中,打败了前秦的苻坚,保全了东晋半壁江山,谢家被封了康乐公爵位。
 
  东晋后期军阀兴起。谢玄为抵抗北方外族,训练了一支军队,军队的基础在镇江,在东晋首都金陵(南京)北边,所以叫北府兵。刘裕本来是北府兵的军人,是谢玄的部下。可他平定了另一些叛乱,功劳越来越大,有一次带兵跟北方外族作战也胜利了,立了大功,后来封作宋公。再后来,刘裕篡夺了东晋江山自己做皇帝,就是“宋武帝”。这个“宋”叫做“刘宋”,不是赵匡胤姓赵的宋。
 
  谢灵运出身东晋最高的世家家族。祖父去世后,父亲谢瑍据说智能低下,不久也死了,真正继承谢家康乐公爵位的是谢灵运。
 
  刘裕把东晋推翻了,可他拉拢谢灵运。刘宋得国后,很多东晋的封爵都取消了,谢灵运的只是降了一级,把“康乐公”降作“康乐侯”。刘裕做宋公时,拉拢谢灵运做“世子左卫率”。世子就是将来要继承宋公的世子。刘裕有很多儿子,谢灵运与他第二个儿子刘义真感情相当好,因为刘义真也喜欢文学,跟很多文学之士往来。可是刘裕死后,继承帝位的是刘义真的哥哥刘义符(少帝)。刘义符不久就被手下几个当权派杀死了,他们立了另一个皇帝,就是刘义符和刘义真的弟弟刘义隆,刘宋的文帝。他们还把刘义真的王子之位废了,把他也杀死了。
 
  文帝也对文学相当重视,表面上也对谢灵运很好。刘义符做皇帝时,谢灵运常常跟朝廷里的人议论不合,这些人就把他请出去,“出官”,让他到外面做官,到浙江永嘉去做太守。永嘉在今天浙江温州附近,那里山水风景很美。
 
  谢灵运很失意,以他的家庭出身,以他的才华学识,都应该留在中央,而现在让他到永嘉,他很不得意,所以辞官不做,回到老家浙江会稽县始宁镇,谢家有祖产在这里。后来经过政治变乱,宋文帝做了皇帝,把谢灵运召回中央,让他修《晋书》,整理晋朝历史。谢灵运还是不得意,他认为以他的才干,应该掌握政治上的大权。现在没有谢灵运写的《晋书》,因为他不好好修,一天到晚游山玩水,所以又让他到外面去做官,经过几次反复。
 
  谢灵运像曹子建一样比较任纵。他穿的衣服,车马上的装饰,“多改旧制”,跟过去不同,出了很多新花样。不但如此,他不好好做官,出去做地方太守,不管当地政事,每天游山玩水。他还做了登山屐,就是上山穿的木屐,有两个齿,上山的时候把前齿拿掉,下山的时候把后齿拿掉,人们管这种木屐叫“谢公屐”。他还不是一个人去登山,谢家是一个豪放富贵的家族,养了一大批门客。他每次上山都是几百人一起,还率领好几百人到山上开山伐木,地方官长以为有了山贼。而且他言行不检点,常常跟朋友一起,喝醉了就“裸身大呼”,把衣服脱光了大喊大叫。哪个地方官长肯接受这么一个任纵的豪门贵族?最后人家告到宋文帝那里,说谢灵运造反。
 
  宋文帝还是很好的,说谢灵运一个文人,不会造反。谢灵运听说有人告他,连夜快马来到首都辩白,宋文帝就相信他了,说你离开会稽老家吧,你跟当地官长处得不好,就让他到另一个地方去。他去了之后仍然任性、放纵,人家又告他造反,朝廷派人来捉他,他就真的起兵造反了,结果被捉到,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的遭遇跟他任纵的性格相结合,让他内心充满矛盾,所以他文学上、诗歌上也是繁复的风格。他不好好做官,喜欢游览山水,被外放后写了大量山水诗。中国山水诗能够有这么好这么大的成就,是谢灵运开拓出来的。
 
  山水诗的由来,是因为魏晋之间的人喜欢玄学和清谈。魏晋政治复杂,很多诗人是被杀死的。嵇康是被杀死的,晋朝初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一大半是被杀死的。所以魏晋之间的人想远离政治,清谈玄学,讲究老庄。玄学常常是讲究老庄之学,讲究山林隐逸,饮酒赋诗,所以那时候还有些人就想,现实的政治这么可怕,所以就写一些游仙诗。游仙诗跟山林隐逸的思想结合,慢慢孕育了山水诗的种子。玄学老庄跟山水游仙结合,形成山水诗。而谢灵运写的山水诗最多、最好,成了这一派开山重要作者,影响了唐朝一些写山水、写大自然景物的诗人,像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