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特稿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度根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述评

(2024年03月04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度根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述评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杨维汉 罗沙 熊丰 刘硕)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从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成熟自信,为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两会要开了,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想通过我带到北京?”
  初春时节,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90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宁芬芳走村串户,认真倾听乡亲们的意见和心声。作为农民代表,她对“人民当家作主”感触深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了解人民的诉求,就是要脚踏实地,多为老百姓着想,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国家立法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完善选举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有效开展工作……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对现行宪法作出第五次修改,加强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把宪法实施提升到新的高度;
  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以“两个联系”为抓手深化拓展代表工作,进一步提高代表工作质量;
  ……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法治根基


  选举法、刑法、刑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新时期国家立法步入正轨的标志性时刻——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次通过了七部法律。
  40年光阴荏苒。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
  法者,治之端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国家立法权,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民法通则,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作出全面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刑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国家立法一步一个脚印,彰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使命担当。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国家立法,立法工作节奏更快、质量更高,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
  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到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从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到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从制定监察法保障监察体制改革,到制定和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截至2024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0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形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执法检查,是保证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利剑”。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就对安全生产法、湿地保护法、种子法等5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助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夯实种业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基础……
  守护人民“钱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重点领域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听取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大力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制定并实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五年工作规划,连续6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新时代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不断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助推各国家机关形成工作合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智慧与力量


  “女性和男性享有同样的继承权吗?”“女性面对职场性骚扰怎么办?”……2023年底的一天,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40多位居民与社区负责人、法律专家等围坐一起,探讨妇女人身财产权益等法律问题。
  基层“金点子”搭上立法“直通车”。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2023年11月,联系点整理上报意见建议1548条,其中86条被已审议通过的8部国家法律采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70年前,“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近3个月时间,1.5亿人参加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收到118万条意见……
  从此之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方式。
  民法典历时5年的编纂过程,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还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
  广纳民意,汇集民智,让立法理念与社会发展同步,法律条文与百姓期盼同频。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共有1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超过18万条。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更加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
  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基本实现联系基层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委员长、副委员长与代表面对面交流沟通……
  “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相比上届继续提高,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
  从全国人代会现场工作人员高效回应代表建议,到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再到全国20多万个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定期接待群众听取意见……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更好保障民意与国策共鸣、党心与民心相通。
  70年征程,70载荣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砥砺前行,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