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经济

04版:特稿

05版:2024两会特刊

06版:2024两会特刊

07版:2024两会特刊

08版:2024两会特刊

09版:家园

10版:科技

11版:各地

12版:文化

团结奋进谱新篇
——写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团结奋进谱新篇

——写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大幕将启。
  走过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全国两会必将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
  肩负职责使命,带着殷殷重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赴春天的盛会。
  锚定强国建设、聚焦复兴伟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春日初暖,长春兴隆铁路口岸装卸繁忙。中欧班列(长满欧)拉响汽笛,装载着又一批国产汽车驶向海外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杨永修是这批汽车生产线上的一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设自己的汽车厂,去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他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峥嵘岁月,镌刻光荣梦想。
  2024年全国两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
  即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我们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近一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催人奋进。
  聚焦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国两会将成为议大事、谋大计的重要平台,成为观大局、察大势的关键窗口。
  来自徐工集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单增海深深记得,去年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全地面起重机国产化率不断刷新,总书记指出“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今年,他带来新喜讯,企业自主研制的轮式起重机最大起重量达到4000吨级。“向制造强国进军,就要全力攀登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顶峰。”单增海说。
  强国复兴,矢志不渝。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一系列强国目标,全国两会将再次发出持续推进强国建设的动员令。
  2024年全国两会,着眼重大阶段性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今年是实现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96项进展符合预期。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认为:“进入冲刺攻坚阶段,相信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时将作出相关部署,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4年全国两会,承载新的使命任务——
  走过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海内外高度关注,中国将如何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推动经济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
  写好实践续篇,开启时代新篇。
  在深圳拼搏30年,从打工到创业,直到带领企业进入行业前列,全国政协委员聂竹青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展望未来,聂竹青说:“改革带来机遇、开放扩大市场,希望在全国两会推动下,我国各方面改革有序推进、开放力度更大,更好激发创业创新创造热情。”
  凝聚共识、鼓足干劲,迈出关键一年坚实步伐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春节旅游火出圈,大项目集中开工,开年我的家乡一片忙碌劲儿”“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会前一直在去年洪涝受灾农田间奔走,帮老乡们做春耕准备”……代表委员纷纷带来各地春的讯息。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业扩张力度有所增强。
  新的一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充满希望、大有可为。
  着眼关键一年,全国两会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瞄准重大主题,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问题……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关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是全国两会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说,政府工作报告表决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将使党的主张落地生根,保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实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以务实行动提振全社会的信心。
  “不久前,我们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新版本。”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大模型技术正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再次聚焦,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受关注。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将是一个热议话题,诸多计划将陆续推进。
  凝聚广泛共识,全国两会将进一步汇聚同向同行的合力——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近来新事不断:竹林碳汇去年为村里带来可观收入,“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已有50余个项目落地,“大余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共同富裕……
  全国人大代表、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增进全社会的共识,坚定不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在共识中巩固团结,在团结中齐心协力。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产学研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我准备在会上与相关代表深入探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性、基础性问题,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
  展望美好蓝图,全国两会将进一步提振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从昔日贫困户到如今脱贫致富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90后”村党支部书记温善连对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深有体会。
  去年,井口村通过同步培育脐橙、茶叶等长效产业和市场前景好的热点产业,把乡村特色产业干出了特色,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
  温善连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国两会将如何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我们很期待。”
  天地广阔,击鼓催征。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担任董事长的奇安信科技集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步走过10年,率先入驻雄安新区。
  “雄安有海量数字化新场景,新机遇无处不在。”齐向东表示,“我们计划在雄安组建数字城市安全总部、成立数字城市网络安全研究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个10年迈上新台阶。”
  倾听民意、汇聚民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中国的民主,深深植根于人民。
  从20多岁时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到70多岁时第七次当选,从建言治理农村垃圾到推动农村养老,这位老代表始终不忘为民履职。
  郭凤莲说:“我来自农村,住在农村,每天打交道的是农民,当代表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
  从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到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
  全国两会,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写下新的注脚。
  这是从会外到会内的民主传递——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基层民意搭上了立法直通车。
  去年9月的一场学前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征询会,让全国人大代表、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印象深刻:“向社区居民征求意见时,不少外籍居民也提出了建议,我都带到了征询现场。”
  今年全国两会,她的关注点仍在社区。“希望把自己调研收集的社情民意反映上去,让更多百姓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盛弘说。
  这是从会上到会下的民生接力——
  去年12月,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刚刚通车的临大高速公路成为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这条公路当地百姓盼望已久,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提出的建议推动了开工建设。
  第二次当选代表后,作为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今年,她带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高中学位增补项目倾斜等建议:“我会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民大会堂,人民的殿堂里,民主与民生将交融共鸣。
  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委员们倾心交流、共商国是。
  人大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审议,政协界别协商会议、大会发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根据会议议程认真审议、讨论,碰撞思想、交流看法。
  从新闻发布会、记者会,到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两会将向世界发出中国发展进步好声音。
  让民主根深叶茂,让民意畅通直达。
  当前,从上好学到就好医,从壮有所用到老有所养,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还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表示,将发扬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心系“国之大者”,着眼民之关切,积极建言资政,不负使命担当。
  迎着春风,乘势而上。
  全国两会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团结一心,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记者赵超 熊争艳 谭谟晓 段续 吴涛 鲁畅)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顽强拼搏进取、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指明方向、鼓舞干劲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顽强拼搏进取、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指明方向、鼓舞干劲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勉励年轻干部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各地干部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时代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许党报国、为民奉献,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激励年轻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思想动员,让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也深感重任在肩、大有可为。”陕西西安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说。
  位于秦岭脚下的蔡家坡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里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00万元。秦卫东说:“锚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继续坚持党建、产业两手抓,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乡村人文之美。”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阿拉山口海关监管三科副科长甫尔海提·艾来提表示:“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我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踏实苦干、锤炼本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岗位上绽放无悔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是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是做好年轻干部工作的科学指引。”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蓝景芬说。
  今年全国两会,蓝景芬准备了关于支持景宁畲族自治县打造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议。“要进一步引导民族地区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履职尽责、厚植为民情怀,以共建共享共富为抓手,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蓝景芬说。
  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分部副主任董德兵对此体会尤深:“作为干部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只有真学真懂、学深学透,才能会用会教、讲透讲好。”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资本市场处处长梁友看来,对党忠诚老实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体到本职工作,我们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广西实际,在服务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上展现新作为,在推进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新提升。”
  湖北襄阳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主任罗雯扎根基层10余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谆谆教诲,尤其是“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更加坚定了这位“90后”年轻干部选择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我要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罗雯说。
  安徽铜冠产业技术研究院选矿研究所副所长丁鹏和同事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丁鹏说:“总书记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进一步鼓舞了我们加强科技研发、攻关技术难题的信心和决心。我要继续带领团队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创新,以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青年干部杨凡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从事基层党风政风监督工作的干部,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感受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时刻保持反躬自省的自觉、如临如履的谨慎、严管严治的担当,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襟怀坦白、表里如一,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贡献青年力量。”杨凡说。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福建福州市委组织部干部规划办主任林静表示,“福州市近年来出台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进一步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我们要把一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大舞台、主战场,培养越来越多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优秀年轻干部。”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品“质”焕新,发展见“力”
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追踪
品“质”焕新,发展见“力”

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追踪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上海3月3日电(记者王永前 姚玉洁 龚雯 周蕊)上海,浦江两岸春意盎然。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形成“从0到1”“从1到100”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
  向“质”而行,新变革锻造新“质态”


  从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到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和定力一以贯之、厚积薄发。
  ——新技术酝酿新“变革”。
  1月30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学家团队正式发布大模型开源开放评测体系“司南”,可以为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等提供一站式评测服务。
  2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存储容量达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这是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多达20个;瞄准智能制造技术和工艺,上海实现“卡脖子”关键装备、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突破40余项……2023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2件。
  ——新工厂铸就新“质造”。
  灯塔工厂、智能工厂、零碳工厂……在上海,一系列“新”工厂不断为智能制造增添发展新动能。
  走进正泰电气(松江)智能工厂,一台台大小不一、电压等级不同的变压器,经研发改造从“喝”矿物油变为“喝”植物油,实现可再生、可降解、可防火。
  据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叶斌介绍,公司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销售额可同比增长20%,其中国际业务占比约30%。
  ——新“链主”打造“共赢链”。2022年起,上海陆续公布两批共2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40家,带动和赋能上下游企业1500家至2000家。
  作为首批被纳入的培育企业,致景科技的“飞梭智纺”平台已接入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70多万台织机,实现产能与需求精准匹配,将行业织机开机率提升至70%。
点“数”成金,新要素澎湃新势能


  龙年春节假期,四川四姑娘山附近的民宿大隐与迹·四姑娘几乎天天满房,其中有一半客人来自成渝以外地区。民宿创始人唐曌说,民宿2023年开业,主要是在小红书平台开设账号,定期更新。2023年入住率达到90%左右,目前正在计划增加投资。
  “种草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增长点。总部位于上海的平台小红书,截至2024年初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用户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分享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种草生态”,帮助商家实现更高效的经济转化,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海正在成为数字化生产力的弄潮儿。
  在跨境出海服务商飞书深诺总部办公室,一块块大屏实时跳动着来自海外的市场“信号”。“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知道哪一款产品谁关注、谁点击、谁有付费意愿、谁下单了,这个反馈闭环最快‘T+1’就能完成,从而指导企业更精准完成生产销售。”飞书深诺集团风控副总裁陈国阳说。
  “坚信数字的力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助力中国制造连接海外消费者,实现国货出海。”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施登定说。
  成立上海数据集团、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数据局……近年来,上海建设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优化生态体系发展。截至目前,上海数据核心企业超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上海数交所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超过2100个,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
扬帆出海,桥头堡链接新动力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出镜的智慧卡车,来自上海的西井科技。无人驾驶重卡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码头穿梭,且逐渐走向海、陆、空、铁、工厂等多式联运物流场景——西井科技近日在中国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暨海外研发中心。“未来5年,西井科技香港总部将投入3亿港元,吸纳全球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西井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谭黎敏说。
  “让越来越多新质生产力走出去,被看见、被认可”,成为诸多企业家的新年愿望。
  2015年创办的寰泰能源,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布局,从事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在全球范围内并网、在建及储备项目近2吉瓦,总投资逾100亿元。在哈萨克斯坦,公司近两年中标率在40%以上,是当地最大的新能源供应商;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投资的500兆瓦风电项目是当地最大的山地风电项目,也是第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新能源项目。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中国制造正沿着‘一带一路’,带动当地建设的标准化,绿色生产力‘走出去’的脚步越发坚实。”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说。
  上海正不断发挥区位与产业优势发展跨境电商。2023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2623.9亿元,同比增长42.5%,建有海外仓138个,总面积超179万平方米。同期,上海空港口岸跨境电商出口申报4.4亿票,比上一年增长近2倍,创历史新高。
  2月28日,《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位于浦东新区、规划面积约0.88平方公里的这一合作区,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叠加进出境人员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从货物向自然人拓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通过制度性开放、高标准投资贸易经贸规则对接、标准制度管理创新,加快“五个中心”能级提升,使全球贸易投资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开放、自由,更有利于将上海打造成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
 
风传花信山河春
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风传花信山河春

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风吹拂,一曲“江南好”总会勾起人们心底的乡愁。古往今来,大运河、长江、故黄河的经纬交织,哺育了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鱼米之乡。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历代文人墨客不竭的灵感源泉,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休明盛世的美好向往。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更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江苏勇担赓续文脉的历史使命,谱写当代华章的时代召唤,汲古润今、守正创新,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江苏大地展露现实模样,打开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汲古润今,山河永续


  春节期间,淮安两宋两河遗址博物馆开馆,展厅内巨幅动态画卷展示了“末口”2500年来的生长与繁荣,吸引游人驻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其北端入淮口就在“末口”。淮安千年历史与运河千里风光于此交汇。
  沿大运河南下至扬州,开馆近3年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旧排着“长龙”。在“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人们穿过杭州拱宸桥、苏州吴门桥,飞越镇江金山寺、北京白浮泉……站在“船头”沉浸游览,两岸烟火触手可及。
  一江之隔的镇江西津渡,北宋王安石从这里扬舟北上,留下千古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如今,长江、大运河交汇处的千年古渡吃住行游购娱齐全,仅春节期间就有26万人次到此寻觅乡愁。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水墨江南。秦淮河边花灯亮起,桨声灯影里体会‘奈何江南入我心’。苏式年味一整个拿捏住了。”一位北方游客随手分享朋友圈获得一片点赞。
  约满、售罄、排长队,游山、玩水、赏春光。今年春节假期,江苏共接待游客5548.18万人次。银联商务数据显示,文旅消费额达171.6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文旅春节赢麻了”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就在不久前,“水韵江苏不听劝”的网络热议犹在耳畔。年初“尔滨”爆火,网友们“喊话”文旅部门“抄作业”,如改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为“某地文旅”方便搜索。江苏却在多番催促下发布视频“小作文”,细数“水韵”妙处——“我姓苏,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世间无;我姓苏,一叶轻舟青山绿水串明珠……”
  天南地北的人们纷至沓来,源自江苏丰沛的文化张力吸引;行不更名的定力背后,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持、自赏与自信。长江滚滚东逝,运河贯穿南北,下有太湖烟水增其韵,上有黄海波涛扬其帆,江河湖海俱全,全国唯一;十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美其美,风光、味道、人文、生活各有其韵,中华文明在江苏有着丰沛而诗意的表达。
  “苏”从哪里来?岁末年初,具有中原商代二里岗、殷墟特征的陶器以及太湖流域马桥文化的陶器现身西街遗址,将南京的建城史推至3100多年前。“中原文明从这里向江南传播,江南的古文明又从这里流向中原,可见长干古城自古就是华夏文明传播交融的枢纽。”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贺云翱说。
  从探源“最早的南京”到寻找“鱼米之乡”的实证,2022年以来,江苏以大运河、长江沿线区域为重点,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为课题,推出九大项目探源地域文明。宜兴骆驼墩遗址填补太湖西部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空白;常州寺墩遗址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扬州桑树脚遗址为探寻春秋吴邗沟、汉代运盐河、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新线索……
  考古人与时间赛跑,读书人穷经皓首。“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截至目前已出版近1300册,乡贤、乡景、乡俗、乡情,在纸上描绘出一个立体的“水韵江苏”,同步实施数字化上云,让千年文脉的壮丽风景通过古籍“活”在当下。
  兰台洞库,藏文明之浩瀚;烟火世间,展生机之勃勃。28座城市、153场演出、22万名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江苏大剧院两位“90后”创排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以现代审美和创新编排演绎了年轻人心中的红楼,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传统经典作品改编,离不开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表达与理解。民族舞剧《红楼梦》是以开拓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成功。”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说。
  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成就了一张张艺术创作的名片。推出中国画、油画、书法的全国性展览活动,延续中国美术书法重镇的传统;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文化盛会,让传统文化收获新“粉丝”;歌剧《运之河》、锡剧《苏东坡》、淮剧《范公堤》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题材,唱响时代强音……
  源浚者才可流长,根深者方得叶茂。探知“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文明底蕴,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让人们胸怀自信、阔步前行。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说,江苏将以探源文明护根脉、以文化标识树形象、以文艺创作增活力,让深厚隽永的人文江河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人文经济,光景日新


  走进苏州高新区,一边是苏绣小镇典雅秀丽,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创作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面绣”;一边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小而美、精而强。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苏州上榜企业数量达230家。“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说。苏绣中一针一线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与苏州时时比肩一流的追求一脉相承。
  新年伊始,“龙城”常州官宣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这里企业家笃信“小微亦可非常”。宏微科技公司创始人赵善麒追求“宏图之志,成于细微”,企业主打功率半导体产品,以年均65%的增速,产值规模已达15亿元;微亿智造则自研AI图像感知技术进行高精度、快速外观缺陷检测,帮助两千多家工厂实现智改数转,获得工业AI质检解决方案全国前四的市场份额,诠释“始于微而终成亿”。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常州将“以有限创无限”的功夫发挥至极,与历史上“一石代山、一勺代水、小中观大”的叠石、造园技艺一脉相承,更为“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文化传统增添新的注脚。
  人有人设,城亦有城设。苏州与常州等城市的发展之路蕴含着相似的人文经济密码——历史文脉与发展路径一脉相承,人文优势与经济优势紧密相连。
  “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书记挂帅,徐州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利用春节假期,如东、海安、射阳等地邀请各路乡贤共叙家乡情、共谋发展路;拿出真金白银,昆山支持有突破价值的重大高端制造项目……各地“新春第一会”纷纷开锣,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江苏大地一片“热辣滚烫”的繁忙景象。
  “四敢精神”之所以在江苏推得实、走得深,是因为“四敢”的密码,一直蕴藏在江南文脉中,流淌在江苏人的血脉里。泰伯奔吴筚路蓝缕,言子传学道启东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张謇、盛宣怀勇毅开创诸多近代中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享誉全国,谱写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时代篇章,更彰显开放包容、惟实惟新的精神气魄。
  人文精神迸发前进动力,价值体系引领发展方向。走进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展厅醒目处可见清末薛福成“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上的无锡实业家”超过百名。今天,无锡这曲“江南调”的主旋律依旧是“工业风”,企业家们更专注、打深井,诞生了大量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无锡入围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中国服务业、中国民营企业四张500强榜单的企业总数,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在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孟祥丰看来,“无锡人着迷于实业,甚至兼营商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实业”。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王安石在南通狼山留下的诗句,恰是对如今长江、运河沿线变化的绝佳描述。江苏因水而兴,也曾过度索取,一度“近水难亲水”。常州市市长盛蕾说,舍得下短期利益小账,才算得清长远大账。要以科学合理的“舍”,换来百姓、市场、政府和社会最大的“得”。
  “舍得”之间,折射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观念变化。高标准编制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着力打造运河百景、长江百景,江苏沿江沿河城市以一条条“文化玉带”“生态绿带”,取代粗放发展阶段形成的“工业锈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经济让文化创造更多元的价值,擘画出人文经济新实践的一张又一张江苏答卷。
  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江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全国第一,吴文化、楚汉文化于此肇始、交相辉映,长江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各地近年来愈发注重发掘和弘扬人文精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打造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2万亿元,增长5.8%。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把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凝心聚力、以韧克艰,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磅礴力量。
弦歌不辍,沐光而行


  以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下,宁夏西海固地区“巧媳妇儿”直播间里的脱贫故事讲述执政者“民为邦本”;拍摄援藏干部为悬崖边的孩子们修建足球场,展现共产党人“为政以德”;时而聆听孔子吟诵《幽兰操》,时而置身敦煌112窟壁画“反弹琵琶”的舞蹈现场……《中国智慧中国行》一经上线,电视端覆盖观众超3亿人次,网络端总播放量6.4亿,被誉为“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理论讲得透,源于对实践的深度体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葛莱介绍,6个摄制组进社区、进乡村、进厂矿,用融媒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的丰富实践。
  荧屏之外,“第二个结合”“两创”的地域创新实践更加丰富多彩,礼乐文明的传统焕发新的活力。
  长江一路浩荡万里,奔流入海前在江苏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2004年首届长江文化节起步,被坊间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20年来,累计有沿江13个省区市的地方剧团、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群艺馆)等200多个单位汇聚港城,线上线下共吸引观众超5亿人次。如今,寂寥沙洲变身文明城市,江水之滨成为县域百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享誉全国。
  离入海口不远的常熟虞山脚下,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长眠于此。行走在这座江南小城,千年文庙气势恢宏,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星罗棋布,“10分钟”文化圈覆盖城乡。其倡导的“弦歌之治”以礼乐教化人心传承至今,蒋巷村以“精神传家”获评全国文明村,潭荡村建设“新风礼堂”,人人争当文明户。
  用文化润泽文明,文脉成为城市更新的尺度。盐城以烈士名字命名128处镇村,以新四军纪念馆等248处红色遗址遗存为地标,串起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无锡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昔日大门紧闭的名人故居成为展览、研学、演艺等新空间;100多个金陵小剧场遍布南京,点开手机就能下单购票,无论是先锋实验派还是传统戏剧迷都能各得其所;高邮汪曾祺书房、常州秋白书苑、张家港湖畔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颜值气质俱佳,纷纷登上城市打卡点“必打榜”。
  用道德涵养文明,在为群众办实事解烦忧中成风化人。在南通市崇川区,通过在商圈开辟“10分钟暖心服务圈”,习惯“跑个不停”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小哥和网约车司机也有了歇歇脚的机会;宿迁每年把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利用单位“潮汐”停车的特点,推行错时共享,补齐城市停车短板,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苏州市姑苏区沧浪街道居民新年收到了“大礼包”,老字号糕团店、中医诊所分别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试运营,潼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将开设非遗手作活态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迎来品质升级。
  用治理保障文明,激发日用而不觉的向善力量。作为全国最早全域推开文明实践试点的省份,江苏已建成2.2万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还在居民小区、银行网点、景区景点等场所延伸设立3.8万余个文明实践站点(基地)。如今,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参政议事,越来越多百姓不仅乐于获得,更热心积极参与。似乎看不见摸不到的文化,在一代代人心里生根发芽,终于长成文明的参天大树。
  南通有个“莫文隋”,张家港有个“张闻明”,一个人带动一座城,志愿服务成为公民习惯;常州市圩塘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小河长”们,四年多来保持常态化巡河,成为母亲河上的守望者;8岁的乐乐已经学会在南京下关江边给人指点江豚观测,小小年纪他就会自豪地说:“在南京,城市里就能看到江豚。”
  从物质“富口袋”到文化“富脑袋”,江苏有“仓廪实”的底气,更有“知礼节”的文气。全省114家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全国一级图书馆,占比全国第一,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苏州、南通、常州、无锡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每4个城镇居民中就有1个是注册志愿者。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爱军说,江苏要在加快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上打好“组合拳”,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现更加清晰模样。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走进江宁牛首山脚下的金陵小城,如同置身于一场风雅与诗意的国风盛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小城琼楼焕彩、金碧辉煌,建筑轮廓由一抹“金陵蓝”勾勒。
  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中蓝色有12种,但“金陵蓝”不在其中。设计团队遍寻古籍,在敦煌飞天彩带上发现了这种“蓝”,又在六朝壁画里寻到了“根”。打样组辗转多地,反复调整层次质感,“金陵蓝”方从构想变为实物,在新时代文化画卷里留下新地标。
  长江边,一场“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引人注目。十余位艺术家带着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和对东方文化的崇敬之心,借助人文、数字艺术和东方意境三个视角,展示沧海桑田、万物共生的变迁。
  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大展学术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数字时代,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个时空对话、信息互联的文化宇宙,创造前所未见的文化新形态。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始终走在前列的江苏最有条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先区,谱写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说。
  不久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炉,江苏以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力、提升价值引导力、彰显文化竞争力、激活文化生命力为目标导向,加快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以八大行动为务实举措,为中华现代文明贡献江苏力量。
  ——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江苏实践”中实现“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护住物,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以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挖掘何以江苏的根脉;留住人,坚决扛起“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历史责任,科学统筹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涵养文化的魂,聚焦“物”的保护、“艺”的传承、“人”的培养,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苏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落实总书记“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形神兼备、心领神会的传承,实现生生不息的弘扬。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繁荣的“江苏特色”中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手抓文化供给提质增效,组织推出更多抒写历史之美、时代之美、文化之美的艺术精品,助力构筑新时代文化艺术高峰,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推进“书香江苏”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江苏多措并举,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升级版”,在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做强“江苏标识”拓展“江苏流量”,更好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形象。
  深化对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研究阐释;打响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等品牌;用好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世界文化遗产和特色资源;发挥媒体、高校、民间社会组织等作用,打造富有江苏特色的外宣载体……江苏不断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努力建设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打造精神文明的“江苏高地”上为探路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实施现代文明素质培育提升行动,深化“诚信江苏”“尚德江苏”“书香江苏”等省域文明新实践,推广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创新开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举措,营造网络舆论和谐氛围……江苏以“社会文明程度高”厚植底蕴,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久久为功。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早春三月,常州城里的瞿秋白纪念馆不断迎来刚开学的孩子们。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觅渡,觅渡,渡何处?革命年代,先辈们“觅”的是救国救民之道,“渡”的是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革命之路。
  江苏人始终勇挑重任,为国觅渡。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大批仁人志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如今,从长江经济带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一带一路”交汇点到生态文明先行区,“走在前、做示范”深入血脉。
  征途漫漫,文以化人;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是对过去江苏文明积淀、文化发展的赞誉肯定,更是新征程上做好江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有的不懈追求。我们将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绽放更多绚丽之花,努力把江苏打造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政协大会定于3月4日下午3时开幕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政协大会定于3月4日下午3时开幕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宣布,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将于3月4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
  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深入交流,1个多小时中回答了中外记者10个问题。
人民政协事业实现了良好开局


  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中外记者用摄像机、相机等设备,实时向世界报道发布会的最新情况。
  刘结一表示,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2次大会发言,委员各驻地分别举行界别联组会和多次委员界别小组会议,部分界别举行1次界别协商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除了3日的新闻发布会外,大会还将举办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刘结一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时说,全国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国政协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谋划、职能履行、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
  提高委员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常态化开展政治培训和委员读书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优化委员读书活动,委员们通过读书学习交流切实提高了政治能力、增长了知识本领,夯实了履职建言的基础。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议题,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强化调查研究对协商议政的基础支撑作用,开展各类调研视察考察活动138项。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的部署,制定和修订87项工作制度,覆盖学习培训、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等方面。
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持续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把反映人民声音、体现人民意愿的要求落实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各方面。
  丰富协商形式。健全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
  提升协商质量成效。深化协商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协商议政的针对性。把深入调研作为高质量协商的工作基础,组织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
  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制定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重点问题接续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形成专项监督报告,助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协商形式,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实施步骤和工作规则,完善协商议题提出、协商活动组织、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形成程序合理、相互衔接的运行流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刘结一表示,人民政协将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更好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转化为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实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担当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以高质量调研夯实协商履职的基础;深度协商议政,以高质量建言体现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担当作为。
  在经济建设方面,紧扣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建言献策;在政治建设方面,围绕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等开展提案办理协商;在文化建设方面,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进行深入协商;在社会建设方面,就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聚焦“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关切。全国政协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
  “一年来,共开展了近2500项‘服务为民’活动,积极回应民之关切、反映社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凝聚共识,同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扎实举措。”刘结一说。
  刘结一表示,今年,全国政协将继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履职建言。
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资政


  经济议题备受委员关注,是政协协商议政的重点。刘结一说,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密切跟踪研究经济形势,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协商议政,助力高质量发展;围绕突出问题调查研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就一系列宏观经济和重要经济议题协商议政,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开展扎实有效工作。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一年,全国政协会同地方政协以及有关部门等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探索搭建助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添动能。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刘结一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调查研究,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提交提案91件,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一年来,政协委员们就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等各方面为高水平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政协将就经济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议政,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各界共识。”刘结一说,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前景光明。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刘结一说,十年实践充分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是全国政协对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年来,全国政协同50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交流互动,同41家国外智库和12个民间组织新建立联系,邀请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外国驻华使节、高级访问学者“进政协”,成立十四届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宣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民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收获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的成效,分享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实惠,也感受了民心相通的温暖。”刘结一说。
  刘结一表示,今年全国政协将广泛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交朋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协,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记者魏玉坤 温竞华 潘洁)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度根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述评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度根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述评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杨维汉 罗沙 熊丰 刘硕)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从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成熟自信,为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两会要开了,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想通过我带到北京?”
  初春时节,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90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宁芬芳走村串户,认真倾听乡亲们的意见和心声。作为农民代表,她对“人民当家作主”感触深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了解人民的诉求,就是要脚踏实地,多为老百姓着想,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行使国家立法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完善选举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同票同权”;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各国家机关依法有效开展工作……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新时代新征程,人大工作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设立国家宪法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对现行宪法作出第五次修改,加强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把宪法实施提升到新的高度;
  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以“两个联系”为抓手深化拓展代表工作,进一步提高代表工作质量;
  ……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法治根基


  选举法、刑法、刑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新时期国家立法步入正轨的标志性时刻——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次通过了七部法律。
  40年光阴荏苒。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
  法者,治之端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好国家立法权,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民法通则,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作出全面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刑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国家立法一步一个脚印,彰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使命担当。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动国家立法,立法工作节奏更快、质量更高,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步伐铿锵有力。
  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到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从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到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从制定监察法保障监察体制改革,到制定和修改国家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截至2024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0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推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面对与会人员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司法工作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国务院、最高法、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形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执法检查,是保证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利剑”。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就对安全生产法、湿地保护法、种子法等5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助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夯实种业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基础……
  守护人民“钱袋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重点领域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听取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大力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制定并实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五年工作规划,连续6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新时代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不断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助推各国家机关形成工作合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智慧与力量


  “女性和男性享有同样的继承权吗?”“女性面对职场性骚扰怎么办?”……2023年底的一天,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40多位居民与社区负责人、法律专家等围坐一起,探讨妇女人身财产权益等法律问题。
  基层“金点子”搭上立法“直通车”。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2023年11月,联系点整理上报意见建议1548条,其中86条被已审议通过的8部国家法律采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70年前,“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近3个月时间,1.5亿人参加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收到118万条意见……
  从此之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方式。
  民法典历时5年的编纂过程,经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还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
  广纳民意,汇集民智,让立法理念与社会发展同步,法律条文与百姓期盼同频。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共有17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超过18万条。
  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更加畅通,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亿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听民声、聚民意的重要桥梁。
  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基本实现联系基层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委员长、副委员长与代表面对面交流沟通……
  “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相比上届继续提高,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
  从全国人代会现场工作人员高效回应代表建议,到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再到全国20多万个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定期接待群众听取意见……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更好保障民意与国策共鸣、党心与民心相通。
  70年征程,70载荣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砥砺前行,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全国妇联3月3日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出席大会并讲话。
  谌贻琴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节日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妇女事业,时刻心系妇女群众,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妇女工作,促进妇女发展实现全方位进步。希望广大妇女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在顽强奋斗中赢得出彩人生,谱写“半边天”更加绚丽的华章,以实干实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大会表彰了1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30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200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2023年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
2023年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邢拓)记者3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5万余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犯罪14万余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7.5万余人。
  面对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态势,检察机关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全链条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协同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会同公安部联合督办3批13起重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开展打击涉缅北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交办督办涉4万余名缅北“回流”人员案件,全力打团伙、摧网络、斩链条。
  检察办案发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涉案人员呈低龄、低学历、低收入特征。三类受害群体应予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针对未成年人喜欢网络游戏、乐于追星等特点,以出售游戏点卡、皮肤、为明星投票打榜等为名实施诈骗;老年人,犯罪分子往往以投资养老产业、销售收藏品或保健品、提供老年人诊疗服务等为名对老年人实施诈骗;“全职妈妈”,犯罪分子利用“全职妈妈”无固定收入、急于在互联网寻找兼职工作的心理,以介绍工作收取介绍费、入门费等为名实施诈骗。
 
外企继续扩大在华南地区投资
外企继续扩大在华南地区投资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丁乐 霍思颖 潘禹杰)“该项目投资已超过310亿元人民币,今年还将投资100亿元人民币!”2024年新春开工第一天,在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埃克森美孚中国区主席谭然恪透露了该公司惠州乙烯项目的最新进展,并表示将进一步扩大投资。
  埃克森美孚只是众多扩大在华投资的外企之一。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4%,比重创历史新高;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53766家,增幅高达39.7%。
  “外资企业对中国充满信心,这里依旧是热门投资目的地。”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说,“受访企业考虑增加在华投资或将投资从其他市场转移到中国,首要因素是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其次是工业聚群效应和政策利好。”
  基于183家企业提供的有效问卷,华南美国商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增长持乐观态度,76%的受访企业计划2024年在中国进行再投资,重点投资领域包括销售、营销和业务拓展,以及研发、自动化和生产率提高等。
  首先,外企在华发展的收益实实在在,无论是投资回报率还是盈利水平都保持较高水平。报告表示,过半受访企业认为,在中国能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比全球总体投资回报率更高。88%的受访企业已在中国实现盈利,其中46%达到预期,实现在华盈利的美资企业高达九成。
  美资企业福马(中山)洁具产品有限公司2023年在华销量微降,但利润率增长超预期,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卫东认为,“这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趋势,高端产品竞争力更强”。
  “整个市场复苏快,越来越多人对品质生活更有要求。”他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实现5%到10%的增长。”
  “中国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潜力都是毋庸置疑的。”谈及中国之于公司的意义,杨卫东指出,中山公司对接整个亚洲区的销售、生产业务,总部对此很看重。他还提到,设厂以来,工龄15年及以上的员工占三成,印证了公司增长一直向好。
  报告显示,2023年,6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向中国以外的国家转移投资。选择不撤资的美资企业比例最高,66%的美资企业选择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其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外企创新增长相得益彰。“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和先进数字化方面的优势,都帮助我们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并在业内保持领先。”广州欧凯特种陶瓷有限公司亚太区总经理罗戴维说。
  美法合资品牌欧凯2005年进入中国,罗戴维说,“这18年来,我们与中国共同成长,不断壮大直到现在,相信未来可以继续复制这一切。”
  此外,区域聚合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也为外企提供更多机遇。报告显示,华南地区的自贸区对受访企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四成受访企业表示对在自贸区设立新的办公室或服务点感兴趣,该比例相较2022年上升26%,且高于2019年水平。
  2023年,安永在前海启动大湾区卓越服务中心,并希望配合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与研发业务,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用户交互、区块链等方向,与企业共创共研技术解决方案。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如何更好地匹配大湾区发展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心。”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说。
 
香港业界将推出多项措施迎接“个人游”城市新安排
香港业界将推出多项措施迎接“个人游”城市新安排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谢妞)就西安、青岛新增为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香港业界表示,此次安排有利于港澳旅游、零售等与民生就业关系密切的行业继续发展,业界将陆续推出各项特色活动,让“流量”变“留量”,进一步增强香港经济发展能力。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目前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和香港机场管理局正与航空公司商讨,继续推动增加航班。特区政府会做好各方面配套,欢迎西安和青岛的旅客来港。
  国泰航空将于3月31日起增加往来西安及青岛两条航线的航班运力。往来香港和西安的航班,会由当前的每星期3班增至5班,预计每周增加约800个机位;青岛目前每日均已有航班往返两地,国泰将全部改用大型客机执飞,即每周增加约360个机位,增幅约11%。
  “个人游”城市增加,促进香港消费、住宿、餐饮行业的潜能集中释放。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表示,“个人游”城市增加至51个,对香港各行业是“好的第一步”,对香港整体经济大有裨益。“香港零售管理协会计划推出更多类似‘香港购物节’的优惠活动,推动旅客更多消费。”谢邱安仪说。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到香港的茶餐厅品尝港式奶茶是许多游客到港必打卡项目之一,粤菜对居住北方及偏远地方的旅客,也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吸引力。餐饮业正与旅游业商讨合作推广,希望通过美食勾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位于佐敦的一家集合咖啡、伴手礼等商品的店铺热闹非凡,许多游客在店内挑选心仪产品。店铺联合创办人利宝珍自开店以来,一直主动向旅客了解喜好,发现近年来游客对港澳台产品,以及对海外小众商品的兴趣增加。她表示,店铺将善用香港的进出口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吸引更多游客。
  春节假期,香港的太平山顶、迪士尼乐园、维多利亚港等知名景点人头攒动。香港酒店业协会的调查显示,整体酒店客房平均入住率93.4%,业绩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扩大‘个人游’城市不仅便利更多内地城市的旅客访港,也有助香港开拓更多新客源,旅游业界将提供更多‘私人定制’‘精细小团’等模式,为更多内地旅客介绍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美食美景。”文化企业“活现香港”负责人陈智远说。
 
美媒报道中国行业经济蓬勃发展
美媒报道中国行业经济蓬勃发展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月29日报道称,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多个行业持续蓬勃发展,中国经济仍以约5%的速度增长。
  据报道,联博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基金首席投资总监林桦堂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全面来看,中国行业经济表现积极。“无论是在部分消费领域,还是工业制造领域,一些公司实际上已经做得相当好。”
  报道称,中国现在的目标是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并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产业。中国正大力发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的中国制造“新三样”,以推动经济发展。
  报道称,中国的这些行业“已经做得很好了”。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目前正出口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
  报道说,在太阳能电池板方面,中国推进能源转型计划刺激了大量投资。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表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将主导全球80%的太阳能制造能力。
  报道援引林桦堂的话说,中国在重型制造业的客车和叉车出口等细分行业中也表现良好。
 
北京将打造新一批智能工厂
北京将打造新一批智能工厂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阳娜)未来三年,北京将迎来新一批智能工厂。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显示,北京将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实现到2026年新增100家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在小米智能工厂里,一秒钟下线一部智能手机;从一张订单开始到最后交付,跨国公司ABB的北京亦庄工厂里,车间关键设备互联互通率达100%……智能制造已成为北京制造业发展的新名片。根据北京市经信局的数据,“十四五”以来,北京实施“新智造100”工程,推动“北京智造”发展进入快车道,建立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智慧工厂,培育103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8.12%,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79.55%,产品不良品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在北京,智能工厂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根据方案制定的目标,到2026年,北京将力争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达标,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培育100种以上数字化转型优秀供给产品,培育20家市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2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工厂或“世界灯塔工厂”,新增100家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北京将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提出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达标指标作为数字化转型“达标线”。
  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北京将通过平台赋能、产业链带动、产业园区推动等路径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比如支持汽车、电子、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型平台;支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企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带动上下游各主体之间实现数字化达标;鼓励产业园区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数字孪生设计优化等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场景。
 
贵州发放首批“算力券”促算力产业发展
贵州发放首批“算力券”促算力产业发展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向定杰)算力正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为促进算力产业发展,2月29日,贵州向72家省内外企业发放首批“算力券”,以用于其购买当地算力服务或数据交易产品时抵扣一定比例费用。
  据了解,“贵州算力券”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实施的一种政策工具和数字化凭证。
  贵州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目前正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去年10月,当地提出“算力券”概念,并要求每年“算力券”发放总额不超过8000万元。
  根据当地制定的“算力券”管理办法,省级算力运营调度平台、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为实施“算力券”的运营服务单位,承担“算力券”日常运行、培训推广和协调服务等具体工作,对平台上相关交易实行全流程监管。
  按照规划,今年贵州要抓住人工智能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实现质的突破,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45%以上、规模突破万亿元。在这一目标下,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加强算力调度运营,用好“算力券”政策,大力开拓算力市场,力争全省算力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低空经济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低空经济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生活在深圳、成都、合肥等地的居民现在抬头看看天空,不时能看到无人机、无人驾驶航空器、直升机忙忙碌碌:送餐送血、观光游览、短距通勤……
  低空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图景。未来低空经济会如何发展?“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寻找“天空的答案”。
低空如何成就经济?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各种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空域,通常是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
  “低空空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沈向洋说,低空空域有着比地面交通更高维度、更丰富多样的产业和应用前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万亿元级的产业规模,亟待开拓发展。
  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韩钧日前表示,近年来,民航局推进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简化低空飞行计划申报和审批,改善通航运行环境;支持地方设立20个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动企业在江西、广东、陕西、四川等地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
  记者注意到,低空经济也成为多地产业规划的关键词,相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四川以低空改革试点推进低空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组建协同运行中心,划设低空“试验田”,“放管服”结合,简化审批流程。在成都试验区,低空飞行从原先的飞行前1周的申请,缩短到飞行前1小时的报备。
  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安徽省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特别提出加快合肥、芜湖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
  深圳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从政策、法律等多方面为深圳先行先试制定民用无人机管理规则和运行标准、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天空“好忙”:场景创新产业加速


  政策、市场等利好因素正助推我国低空经济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不经意间,天空已经越来越“忙”了。
  合肥骆岗公园曾是合肥骆岗机场旧址。2月24日元宵节,12架亿航智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在骆岗公园腾空而起,为庆祝佳节的市民们奉上一场绚丽的编队飞行表演。
  两个月前,EH216-S飞行器搭载乘客,在骆岗公园完成商业首飞演示。除骆岗公园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常态化运营之外,合肥市还计划在天鹅湖等景区开设空中观光飞行航线与服务。
  2月27日,峰飞航空科技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完成深圳至珠海的跨海跨城首次演示飞行,将两地约2小时的地面行驶时间缩短至20分钟。据运营机构测算,eVTOL航空器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于直升机,这条航线未来投入商业化运营,价格预计为每位乘客200至300元。
  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我国无人机产业链条成熟完备,是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
  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旁设立的无人机起降点,搭载着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丰翼无人机不时腾空而起,飞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松岗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
  血站业务科主任刘永梅表示,2023年3月启用无人机运输以来,配送已超过2000单。相比传统地面交通,无人机运输更快更精确;特别是距离较远的医院,可以节省一半以上时间,大大缩短了急救用血运送等候时长。
  春节期间,餐饮配送需求急剧上升,联合飞机集团在安徽芜湖推出“联飞快送”,通过无人机配送年夜饭和节日期间餐食,为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据赛迪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4年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形势展望》,2024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可达2100亿元。
  “通航+旅游”融合同样发展出新业态。
  依托产业优势,四川消费类飞行市场火热。都江堰川协1号空域因可以“近眺青城山,俯瞰都江堰”,成为国内跳伞圈新宠。社交媒体上,众多以青城山跳伞为话题的体验视频和攻略收获大量点赞。据统计,四川全省消费类飞行量逐年攀升,累计飞行14.9万架次、2.77万小时,直接产值超过1亿元。
“短板”补齐 “飞天”可期


  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经济是产业发展新赛道、经济增长新引擎,这已成为政府、行业、企业的共识。目前,低空经济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提升保障措施、强化市场开发力度。
  深圳市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周文清认为,不同于成熟的高空飞行,低空空域在管理主体、管理模式、协同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欠缺,建议通过立法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协同、管控、标准、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指明方向。
  走访中,不少企业和机构坦言,保障措施欠缺也是低空高飞的障碍之一。业内人士表示,低空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经济活动的关键载体,尽快建设完备的起降场所、飞行服务基地、地面通信设施和数字空域系统,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为低空经济发展显著提速。
  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范恒山认为,应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基础上,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入手,以产业拓展、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为着力点,不断开拓低空经济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可因地制宜鼓励开发开放低空物流、通航运输、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同时,加强对消费和使用端的引导,降低消费门槛,提升消费体验,让“低空+”真正融入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记者毛思倩 马姝瑞 谢佼)
新华社深圳电
 

第七届进博会已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近200家

第七届进博会已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近200家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周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日前在沪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签约展览面积超24万平方米,进度快于去年同期,签约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近200家。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副总裁吴政平介绍,第七届进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全面铺开、稳步推进。全球招展路演也已启动,各国企业和机构积极报名签约,用实际行动投出了“信心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商联盟是进博会高质量发展的‘活水’。”吴政平说,六年来,展盟开展超过150场专委会活动,累计组织800多家展商参加“进博会走进地方”系列活动,讲述“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生动故事,帮助企业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进博生态圈”。
  下一步,参展商联盟将通过定期会议、调研问卷等方式,加强同展盟成员企业的沟通,同时,围绕绿色、数字、创新等主题,各专委会之间更好跨行业互动交流。
  第七届进博会将于今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继续由国家展、企业展、虹桥论坛、专业配套活动和人文交流活动等组成。
 
去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
去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魏玉坤 韩佳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
  “我国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我国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
  根据公报,2023年,我国新动能成长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增长36.2%。
 
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钟华论

  迎着浩荡东风,“两会时间”再度开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质量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一)


  40天春运预计90亿人次出行,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春节档电影票房超过80亿元,餐饮、家电、新能源车市场红红火火……龙年新春,中华大地上升腾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市面”有活力,“账面”有亮色,“人面”有神采,一个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新时代中国步履稳健有力,阔步走向未来。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勇毅前行,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横向看,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纵向看,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2022年有明显改善,发用电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投资和消费规模等大多数指标绝对量都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去年我国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筋骨”越来越强。今天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加充足——我国社会大局稳定,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加鲜亮——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历史性超过火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跑赢经济增速,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风雨多经路犹长,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面临各种困难挑战,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基本面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更不会改变。坚持硬道理,追求高质量,中国经济将在爬坡过坎中不断实现“形”稳“势”升,展现越来越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明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方法路径和重要举措,释放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
  从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从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到谋划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从强调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到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从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到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等经济工作要求……过去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时与势,对经济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明确了“怎么看”也指明了“怎么干”,指引中国经济航船在持续承压中不断破浪前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新时代以来的极不平凡历程,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更有把握大势之能、化危为机之智、开拓创新之为。
  从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蹄疾步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到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直面新时代的新目标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和推动中国经济巨轮闯难关、过险滩,不断应变局、开新局,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思想的伟力无远弗届,奋斗的征程永无止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中国经济新辉煌,就有了最大底气和根本保证,就一定能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三)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鉴往知来,充满自信,给人以拼搏奋斗的无穷力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还是通过改革开放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无论是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冲击……一路走来,跨越涉滩之险,克服爬坡之艰,挺过闯关之难,中国经济总能蓄力突破、开创新局,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这既是经济规律,也是历史规律。
  风雨不改行程,笃行方能致远。前进道路上,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哲人有云,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面对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和作为。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这险那险,躺平最危险。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克难前行,放眼神州大地,一个个鲜活的答案带来深刻启示,涌动着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
  各地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不少地方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真招实招,破解痛点难点,为创新创业厚植土壤;广大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练内功、谋突破、拓新路;科技工作者奋战攻关一线,着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春风行动”送岗位促就业,各地全力保用工稳就业,一派人勤春来早、节后开工忙的火热景象……跑好开春第一棒,干出龙年新气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为了心中的梦想拼搏不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发展最大内生动力。“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汇聚14亿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李大钊同志曾感慨:“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峰高无坦途,道远有恒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我们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鼓舞“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


  近期,中国美国商会发布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2023年在华美企财务表现、企业对中国发展前景预期、来华投资意向均有改善,大多数受访企业仍将保持在中国的布局。
  放眼世界,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迎来新的一年,不少外资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加快拓展在华业务的步伐。埃克森美孚计划增资惠州乙烯项目,康宝莱加紧推进在大连设立全球业务服务中心的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在福建漳州开工……从重大生产制造外资项目签约落地,到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无不折射外资企业看好中国、深耕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市场和企业最为敏感,投资者自会“用脚投票”。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幅高达39.7%。近五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选择中国就是拥抱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众多外企纷纷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只有把视野放宽,将目光投远,立足实际,全面客观,才能把准中国发展的脉搏,才能看清中国发展的未来。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总需求不足是最大矛盾,市场是最稀缺资源。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将中国经济比作一片“大海”,“大海”之大,不仅在于体量之巨,更在于胸襟之阔。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不垒“小院高墙”,不搞“脱钩断链”,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一起做大合作共赢的蛋糕——在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中国经济的大海澎湃激荡!
(五)


  全国两会开幕之际,恰逢惊蛰节气。
  春雷响,农事忙。“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更是只争朝夕的时光。
  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靠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是14亿多追梦人永恒不变的回答,也是新时代中国创造更大奇迹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中国两会的世界关注与期待
中国两会的世界关注与期待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两会时间”开启,世界再次聚焦中国。
  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经济增长目标、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大国外交等是海内外高度关注和热议的高频词。
  今日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彼此成就。各国人士瞩目中国两会,期待并相信中国的经济韧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机遇,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探索前进道路的国家带来更多可供分享的经验故事,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将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的未来让我们感到振奋”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给世界带来更多利好。跨国咨询公司协力管理咨询公司下属的“中国简报”网站刊文指出,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经济政策、提振内需和改善营商环境举措是国际社会关注今年中国两会的重要方面。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
  “中国经济依然稳健,经济转型会出现短期阵痛,但转型是必要的,”美国金瑞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布伦丹·埃亨说,“我们相信中国经济仍有巨大潜力,期待从今年的中国两会上见到更多支持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体保持韧性和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墨西哥城自治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员爱德华多·齐利相信,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将为全球市场增加确定性,提升中国经济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开放,国际人士从中国经济关键词中读出信心和机遇。
  巴西传播与市场高等学校亚洲事务研究中心协调员福斯托·戈多伊曾在中国工作数年,近距离观察过中国两会。这位巴西前驻华外交官注意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生产国,比亚迪等品牌在技术和销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表示,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正发生深刻变化,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南非经济学家、南非经济预测网创始人赫尔莫·普雷乌斯自1992年以来便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他认为,中国过去30年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未来仍将如此。他特别期待今年中国两会勾勒出一条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和提升新质生产力,构建通往共同繁荣的道路。
  加纳新闻网总编辑罗杰·阿加纳去年年底第一次访问中国,到访广州等地,所见所闻让他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对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极不认同。除了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外,他期待在两会期间听到更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声音”,希望中国未来能在该领域为非洲国家提供支持。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业务部部长泉川友树认为,中国无论是作为庞大市场,还是产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都对外企具有极大吸引力。他十分关注中国两会将提出的经济政策,期待中国出台更多措施把吸引外资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中国的未来让我们感到振奋。”法国欧莱雅集团大众化妆品部总裁贝瀚青说。在出任大众化妆品部总裁之前,贝瀚青曾多年担任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走访过百余个中国城市。贝瀚青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而欧莱雅目前只触及其中一部分消费者。他坚定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将获得更多客户,“欧莱雅在中国发展前景非常好”,“我们坚信,‘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中国展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巴西农民马里姆家的小农场里,收割机、拖拉机、农药喷洒无人机等各种现代化农机轰鸣阵阵。这个位于巴西东北部小镇阿波迪的农场已成为中巴农业机械化合作示范农场,结束了世代依靠人工耕种的旧生产模式。随着“中国-巴西中小农户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国际转移平台”项目的实施,中国技术与设备将助力巴西农业生产,促进中小农户减贫和乡村振兴。
  “越来越多南方国家认可中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模式。”巴西传播与市场高等学校亚洲事务研究中心协调员戈多伊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两会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规划,期待深入了解和借鉴中国发展经验,迈向共同繁荣。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圣彼得堡分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柳德米拉·韦谢洛娃很关注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经济政策。在她看来,中国展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在国家独立自主的同时让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政策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期关注中国发展、曾多次到访中国的美国密歇根中国创新中心前顾问汤姆·沃特金斯期待并相信中国两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政策和执政为民理念,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他眼中,从建设桥梁、隧道、高铁,到脱贫攻坚、吸引外资、可持续发展,再到研发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中国式现代化有太多经验故事可以向世界分享”。
  埃及中国事务专家、埃及《消息报》副总编辑阿米尔·塔马姆表示,中国在减贫领域有着开创性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强和增进福祉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方法也有耐心。”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伊曼纽尔·马坦博强调,中国着力为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好条件,从非洲视角来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塞内加尔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阿卜杜拉耶·巴对这一论述高度认同。他关注今年中国两会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的举措,“我相信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宝贵发展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创举,为探索前进道路的国家带来新启迪。”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说,中国倡导以合作促团结,致力于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稳定、更繁荣的世界。
  “中国正为世界巨轮注入稳定坚实的力量”


  当今世界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主张,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
  “在当前世界对立和不安情绪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世界期待中国两会传递出更多有利于全球发展与稳定的信息。
  在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帕特里西奥·朱斯托看来,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将对中国经济、外交、国防等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更加凸显的时刻,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两会传递出的信号。”
  “外界对于中国两会的期待和关注非常多,除经济政策外,中国外交政策是重点关注的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陈刚表示,目前全球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上乌克兰危机升级和中东地区冲突加剧,各方都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当今世界的一系列突出矛盾、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提出并推动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倡议。透过两会窗口,各国人士期待看到中国继续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卢旺达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专家约瑟夫·穆塔博巴高度关注中国两会中的外交政策、环境保护等议题,非常认可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的贡献。“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和数字治理等领域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说:“全球形势如大海汹涌澎湃,而中国正为世界巨轮注入稳定坚实的力量。”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刘品然 邱夏 吴宝澍)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坚定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殷勇(北京市市长)
坚定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扎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殷勇(北京市市长)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11月,总书记亲赴门头沟区看望慰问极端强降雨受灾群众、视察灾后恢复重建,体现了对北京的亲切关怀和鞭策。
  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信心、强创新、优功能、促协同、抓治理、惠民生,首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规模达4.3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突破6000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4.4%,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一是始终把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坚持把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作为首都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实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圆满完成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保障任务。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82公顷,精细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3个,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形成京津冀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组建三地联合工作专班,统筹抓好协同任务落实;城市副中心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精彩亮相;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开学开诊,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1倍。
  二是始终把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双引擎”,积极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过30%。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获准向公众开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占全国近一半,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160平方公里连片运行,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累计40项改革开放创新经验和案例向全国推广,北京证券交易所持续扩容提质、上市公司数量增至开市时的近3倍。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迭代推出6.0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全市新设企业增长20.3%,总数突破211万户、创历史新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三是始终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成为首都发展的亮丽底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稳定达标,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劣V类水体实现动态消除,水清岸绿的自然美景融入市民生活。不断拓展大尺度绿色空间,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开展花园城市建设试点,森林覆盖率达44.9%,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62%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千园之城不断扩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800余个村庄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中关村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粮食、蔬菜产量连续4年增长,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四是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调整提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待遇标准。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优先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照护服务,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出台普惠托育政策,幼儿园新增托位超6000个。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庆成宫整体院落腾退等4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胡同按照原有肌理得到修复,更多居住在四合院的老街坊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深化交通综合治理,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超过1200公里,公交和轨道站点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86%,推出通学、通游、通医公交线路便利群众出行,“七站两场”交通秩序不断改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极端强降雨,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扎实推进“平安北京”建设,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稳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奋力开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北京贡献。
  (新华社记者王明浩 王君璐整理)
 
牢记“四个善作善成”嘱托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张工(天津市市长)
牢记“四个善作善成”嘱托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
 
 
张工(天津市市长)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2023年,天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有效应对多种急难险重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经济运行质效稳步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7.2%,市管国企利润增长14.4%,民营经济税收增长26.1%。新的动能加速培育,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超过10%,北燃LNG、联想创新产业园、360科创园等项目投产投用,中石化南港120万吨乙烯、华为区域总部、诺和诺德增资扩产等项目加快建设。向好预期不断积蓄,一批央企和金融机构、领军民企及知名跨国公司来津拓展合作,中海油新能源等40家央企二三级公司在津布局,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好水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城镇新增就业35.6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投入运营,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天津发展、心系天津人民。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节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天津发展指引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这在天津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赋予天津新目标、新使命、新任务,提出了对新征程上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为天津发展提供了行动遵循,具有重要指南针意义。天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整合用好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质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等科创园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有效激发产业焕新驱动力,不断壮大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培育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把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和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结合起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坚持先行先试和重点突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措施,持续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产业金融和航运金融。扩大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龙头作用,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全力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和作用,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支持、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强化协同发展。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抓实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加快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天津段)等项目建设,擦亮津味、津派文化品牌,用心讲好“天津故事”。实施文化惠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山、河、湖、海、湿地、洋楼、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推动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创新文旅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和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深化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持续实施好20项民心工程,增加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城市更新,分年度分区域改造老旧地下管网,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一批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加快建设城镇燃气、供热智慧监管平台,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新华社记者丁锡国 李鲲整理)
 
乡村振兴里的春之声
听代表委员带来的脱贫地区最新情况
乡村振兴里的春之声

听代表委员带来的脱贫地区最新情况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春风千里,万物复苏。广袤田野上,春耕备耕忙。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展如何?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来自脱贫地区的代表委员,听他们带来当地最新情况。
“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


  在贵州乌蒙山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见证了陶营村这十几年的发展。
  “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目前全村脱贫户及监测户是74户,村里一方面继续实施产业覆盖带动,加强保障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就业,另一方面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强化政策兜底。”肖军说。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通过分析历年返贫致贫数据、剖析现实案例,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最容易因病、因学、因灾等不可抗因素返贫致贫。为此,当地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党支部书记温善连深知防返贫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父母体弱多病,温善连一家在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她放弃在外发展机会回到家乡。
  在乡村干部、原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温善连先后尝试了烟叶种植、禽类养殖产业,最终带着家人在2020年实现脱贫。
  “我们村有1709人,其中脱贫人口超过500人,如果遇到失业、疾病、灾害等情况,防返贫工作做得不到位,他们可能会再度陷入贫困。”温善连说,她和村干部每个月都会对全村村民开展集中排查,及早发现返贫致贫风险,了解村民是否有大额刚性支出或者突发意外等情况,及时跟进帮扶。
  2023年8月,温善连和村干部在摸排过程中发现,有一户村民的妻子因治疗癌症几乎花光积蓄,他自己又因糖尿病无法做重体力活,家里还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负担很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温善连立即组织村干部进行研判,认为这户村民存在致贫风险,在报上级部门批准后将其列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帮扶。
  “现在这户村民的父母、妻子已被纳入农村低保,女儿可享受‘雨露计划’,每年可获得3000元助学补助。”温善连说,“我们还鼓励他家发展家禽养殖,每只鸡可补助10元。”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瑞金市委书记尹忠说,截至目前,瑞金市扎实推进防贫保险政策落实,为156户返贫致贫风险对象理赔526.58万元,及时化解突发困难群众返贫致贫风险隐患。
  数据显示,2023年,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超六成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将信息拓展覆盖到全体农户,运用多部门大数据强化筛查预警,持续抓实抓细监测识别,加力加劲消除风险。
  “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还能陪伴家人”


  来北京开会前,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私营企业协会会长、东乡族自治县伊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忠山专门到合作社社员家中走访。开春是养羊的关键期,从羊羔的成活率,到羊圈里是否有取暖设施,张忠山边询问边记录。
  2017年,张忠山回家创业,将目光投向家乡有名的“东乡贡羊”,创办合作社,对传统养殖进行标准化管理,还将羊带进直播间。
  品牌打出去,名气响起来。如今已有70多户乡亲加入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集中采购饲草料、合作社分红等措施,每户每年可增收5000多元,还能额外享受政府相关政策补贴。
  “瑞金着力强化产业帮扶,在全市1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以光伏电站、大棚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产业基地,依托本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充分挖掘各乡镇特色资源。”尹忠说,瑞金加强光伏帮扶电站管理,保障全市63兆瓦光伏电站的运行质量和发电效率,实现发电收益6575.45万元。
  乡村因产业而振兴,乡村因就业而兴旺。2023年,农业农村部门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
  “下庄村百姓以前只能种种地,现在特色产业、旅游,样样都做得很‘巴适’!”开春以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忙得“脚不沾地”:组织柑橘销售,敲定文旅产业新年发展计划,为参加全国两会做准备。
  “绝壁合围,形似天坑。”下庄村从村口到村里落差达1000多米,以前仅靠绝壁上的一条小路出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村里人开凿出山路,路通了,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来了。
  扎染人才袁孝鑫回来了,重拾百年前扎染技艺,开起扎染手工艺坊;在外搞过运输的黄全亚回来了,在村上文旅公司做起观光车司机,一个月稳定收入达4000元。今年春节,黄全亚迎娶了隔壁村的姑娘,经营起自己的小家庭。
  “村民可以在客房部做卫生、在食堂帮厨、当讲解员,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还能陪伴家人,下庄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毛相林说。
  近年来,巫山县深化拓展鲁渝协作对口帮扶等机制,加强公益性岗位规范化管理,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确保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4.9万人。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我国将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组织脱贫地区以县为单位分类采取针对性措施,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围绕脱贫人口年度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的“硬任务”,力争实现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路子有了,得鼓足干劲儿跑起来”


  发展产业,培养人才,增强内生动力……聚焦今年两会,来自脱贫地区的代表委员们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充满期待。
  来自甘肃会宁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柴守玺,这些年明显感受到家乡生态环境和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人留在乡村。”
  “乡村振兴没有照搬照套的模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一定要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提出,要强化片区共建思维,探索以多个村庄为单位,打造联村特色产业,形成片区产业链。
  春节刚过,代村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在代村东南片区,一个集商贸、教育、康养、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新城”银湖活力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与南部农企园产业群形成强大辐射带动优势,届时周边11个村庄、2.6万余农民将共享发展成果。
  几天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喜玲打开33寸的超大旅行箱,把两罐百合红茶用毛巾裹了又裹,郑重地和装订好的发言材料放在了一起。“想把村里生产的产品让大家尝尝。”
  2023年全国两会上,孙喜玲提出了建立“脱贫地区帮扶人才库”的建议。2023年6月,大石砬村专家工作站成立,20余位来自京冀高校院所的专家成为大石砬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智囊团。有人才作支撑,依托百合、金莲花等花卉资源,大石砬村去年打造了霓裳花谷景区,百合花海成为游客打卡地。
  “村里百合的种植面积从800亩发展到近1500亩。路子有了,得鼓足干劲儿跑起来,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孙喜玲说。
  “过去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党员干部去动员。现在有了产业支撑,农村生活条件好了,主动想发展、谋发展的人多了。”肖军说,今年村里将夯实樱桃产业基础,提升玛瑙红樱桃的产量和品质。只有把群众的利益融入全村的发展中,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
  今年,张忠山带来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临夏州发展牛羊全产业链的建议:“希望东乡羊肉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倪岳峰(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倪岳峰(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去年两次视察河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许多方面发生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全面落实落细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疏解人员最为关心的子女教育、住房、薪酬、公积金等各方面待遇逐步实现不低于北京。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建设全面提速,北京援建的3所学校和雄安宣武医院开学开诊,4所疏解高校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雄安人才政策16条引发广泛关注,北京千家中关村企业、百家科研院所、百所知名高校和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新区设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坚持牢牢牵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建立更为紧密的协同机制,打破一批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承接和引进在京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与京津联合打造首批6个协同创新产业链,河北牵头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去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倍以上。“河北净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占到四成,近2万名“河北福嫂”在京津就业。近两年石家庄至承德、廊坊、沧州实现高铁直通,“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创新动力勃发奔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营造有利于普遍技术进步的良好环境,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应享尽享,广大企业家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建立刚性增长机制,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组建318个科技特派团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综合算力指数在全国排第4位,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更为强劲,去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5%。
  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坚持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进一步巩固。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钢铁A级企业数量排在全国第一。深化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旅游人数达到8.44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万亿元,“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激发活力。坚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从营商环境抓起,连续两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进行动员部署。所有涉企和民生领域审批事项集中进入政务服务大厅,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通率稳定达到98%以上。探索推行招标投标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双盲”评审改革,保障国企民企公平竞争,去年全省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过700家。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河北是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超前部署应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果断决策扩面转移180万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去年粮食总产762亿斤,在大灾之年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采取超常规措施预拨付补偿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精准办好民生实事,组织实施民生工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教育、社保、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去年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是京畿要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要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履职尽责,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全面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 范世辉整理)
 
乘势而上攻坚必胜
续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郝鹏(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乘势而上攻坚必胜

续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郝鹏(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高度重视、深情牵挂、充满期待。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东北全面振兴擘画蓝图、指路领航,辽宁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过去的一年,辽宁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夺取了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振兴发展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交出了一张分量厚重、提振士气的年度答卷。
  提速起势、质效跃升,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态势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站上3万亿台阶,增长5.3%,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13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工业逆势上扬,服务业强势复苏。创新驱动成效突出,振兴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叫响全国。现在的辽宁,经济更有韧性、更富活力、更具创造力,动能更强、势能更足。
  比学赶超、唯旗是夺,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坚持思想教育、正向激励、纪律约束一体发力,推动敢闯敢干加实干成为行为自觉。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取得了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扎实成效。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一批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持续净化政治生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深入人心。现在的辽宁,干部忠诚担当、斗志昂扬,呈现出政通人和、上下同欲、人心思进的新气象。
  争创一流、清风护航,营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关键仗,向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宣战”,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大力推进数字政府、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开通“12345”企业服务“1”号键,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履约践诺更加自觉,权益保障更加有力。统筹推进“三个万件”行动,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营商环境满意度达95.9%,经营主体突破515万户。现在的辽宁,政府带头树“信”风,便企利民加“数”跑,良法善治安人心,发展的软环境已经成为振兴的硬支撑。
  活力迸发、魅力彰显,外界对辽宁的预期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坚持树形象、展新貌,稳预期、育新机,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明显提升。40.1万名高校毕业生留辽来辽创新创业,超千名“双一流”高校选调生选择辽宁。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2012年以来连续11年净流出局面。坚持“三企联动”“三资齐抓”,央企民企外企纷纷看好辽宁,一大批高质量项目洽谈签约实施。客运量、货运量大幅增长,国有大行新增贷款增量和增速均创近年新高。现在的辽宁,人气旺了、热度高了,各方面对辽宁全面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这些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的成绩是在内外承压、逆势而上中取得的,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集中力量开展“八大攻坚”,力争早日实现“十个万亿梦”,续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是坚持向“实”而行。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更大力度推进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22个产业集群建设,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坚持向“新”而动。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打造全面振兴新引擎。
  三是坚持向“优”而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魄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围绕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打好政策组合拳,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加速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做好开放合作大文章。
  四是坚持向“民”而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辽宁,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华社记者金风 张逸飞整理)
 
让“体育+”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陈恢清代表:让更多赛事活动真正回归群众   “一次‘厂BA’篮球锦标赛,升腾起城市烟火味,打造出全新城市文化IP。”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陈恢清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了群众的向心力,更大大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去年一整年,群众体育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一票难求。体育已成为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体育不仅在基层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持续需求的综合消费业态,以体育活动为中心,文、旅、体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通过举办厂际间篮球联赛,我们挖掘了城市的文化内核,凝聚群众的认同感。”陈恢清说,瞄准培育制造名城定位,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株洲厂矿企业“以球会友”的独特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株洲市重启企业篮球联赛,也唤醒了当地群众对于厂矿文化的共同记忆,实现了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扬,达到了株洲城市IP的标定和升华效果。
  去年6月至7月,厂际间篮球联赛活动期间,吸引了在株大型企业中车株机、株硬集团、北京汽车和省属企业代表湘钢集团等12家企业参赛,日均人流量约7.6万人次,最高日达26万余人次,总计超400万人次。以比赛场馆为中心设立“神农烟火巷”“神农市集”等,向外辐射形成厂际间篮球联赛夜间消费圈。通过以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文旅消费,“神农市集”吸引商户200多家,发放专场活动消费券300万元,在端午假期、暑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成为株洲旅游新亮点。
  “举办厂际间篮球联赛,是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顺应居民消费差异化、多元化、品质化升级趋势而产生的想法,我们做到了立足群众观赛需求,精心组织设计比赛,才能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推广的热潮。”陈恢清说。
  “在推进群众体育活动中,我们探索了基层治理规律,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陈恢清说,例如,大型活动带来的城市管理压力,以及基础配套设施仍然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缺乏、体育场地和设施对群众开放率不高、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后续维护亟需加强等问题。”陈恢清说。
  陈恢清表示,未来株洲将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为抓手,持续创新社会治理,实现高质量群众体育活动与高品质生活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要让更多赛事活动下沉到群众身边、真正回归群众,发挥体育在促进群众健康、增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陈恢清说,株洲会以举办群众体育赛事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补齐短板,盘活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参与体育锻炼,享受美好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刘芳洲)
探索“微治理”,奏响平安建设“大合唱”
庄建球代表:以“镇域之治”助推“市域之治”   “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积极探索‘三调四化五聚焦’基层治理新模式,以‘镇域之治’助推‘市域之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庄建球说。
  河南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88%。春意萌动,万象更新。在位于济源西南部山区的大峪镇,专职调解员们驾驶着“老崔调解车”出发了。经过“掏心窝”式的真情调解,一件邻居间的林地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老崔调解车”——这个以当地知名调解员崔宪勇命名的调解品牌,已在济源山区矛盾调解的路上“开”了近10年。去年,老崔光荣退休,他的徒弟们接过方向盘,继续在群众中“吹和风”“润春雨”。
  山上有“调解车”,山下有“专家团”。在济源天坛街道,由党员、警员、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三员两师”专业队伍,也是“闻风而动”,听说谁家有解不开的疙瘩,就主动登门造访,将矛盾纠纷及时有效防范在始发之初,解决在专业人员干预之下。
  在济源,“三调四化五聚焦”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调”,即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济源着力打造“济事清源”调解工作品牌,成立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1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联动规范化、常态化。2023年共受理诉前调解案件3688件,成功调解1836件、同比增长53.77%。
  “四化”,即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社会化参与。济源充分发挥基层能动性,划分城市网格324个、农村网格1238个、专属网格1134个,打造了一批“小网格”“小平台”“小管家”“小服务”“小舞台”。实践证明,这些极具特色的“微治理”,在现代化治理中发挥了“大作用”。
  “五聚焦”,即聚焦党建引领、人民主体、四治融合、四防并举、共建共享。济源深入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全区4.9万名党员与22.4万户群众结对认亲,坚持“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群众来评判”,用好党建+网格化的“绣花针”,穿起乡村治理“千条线”。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和智治支撑的作用,优化人防、强化物防、精化技防、推进心防,汇聚起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政策、资金和矛盾易发不易察等困难,希望国家能够更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适合本地的治理模式;能够设立专项资金,在设施、设备、人才等方面对基层予以帮扶,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数字化、网格化;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动员能力,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自治,及时发现化解矛盾隐患,避免小事转诉讼、民事转刑事。”庄建球表示,济源将坚持着眼于小,持续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镇一品”“一行业一品”,加强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张浩然)
基层治理要善用“减法”和“加法”
吴金笔代表:服务群众不是“机械叠加”便民服务功能   “基层治理要做好‘减法’和‘加法’,才能更好聚人心、强基层。”在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中,有多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对于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代表来说,12年的村干部工作经历,让他对如何做好基层治理有了更多体会和认识。
  吴金笔经过长期调研发现,有些地方基层治理面临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待健全、治理中坚力量流失缺位、乡风文明有待提升等问题。比如,一些群众因为邻里纠纷、家庭琐事起了矛盾,不能及时在村里得到化解;在个别沿海乡村,老百姓把时间、精力、财力都耗在建房比阔、比拼彩礼嫁妆这些“脸面工程”上。
  做好“减法”,就是运用多种资源下沉,做好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化解群众烦心事。
  省身村在基层治理工作中,通过多方联动治理,打造村级综治中心,构建大邻里服务格局。吴金笔说,省身村以老年协会、共青团、妇联等为基点,构建多支队伍融合共治的组织体系,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推进“村事民议、民事村了”。仅2023年,省身村社会治理中心就协同办公35次,联合调处矛盾28起。
  省身村还探索建立了“红色引领办好群众事”的工作机制,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如与市检察院共建检察官视频连线平台,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与检察官进行视频连线,开启司法救助“绿色通道”。2023年,全村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0余件、重大疑难纠纷8件。
  做好“加法”,就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做好“一老一少”等服务群众的暖心事。从养老院到长者食堂,从邻里茶话室到百姓书房,从农耕体验园到儿童游乐区,省身村整合各类便民服务设施新建的邻里中心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午餐时间,在长者食堂里,20多位老人正在用餐。记者看到,这里有不少细节体现出贴心的适老服务:餐桌进行了包边,防止老人意外磕碰,桌角有专门放置拐杖的挂钩,餐食多为清淡、易消化的家常菜,更符合老年人需求。
  吴金笔说:“服务群众不是机械地将各种便民服务功能叠加,而是要真正从群众所需出发,用心用情、一村一策地做好规划设计和运营服务。”
  以省身村为例,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调研编制8类20项包含信访评理、文体活动、养老等服务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经过调研提供“答卷”,向全村20余名独居老人推出邻里爱心卡,解决他们的“药紧事”和一键呼救等功能。同时,依托春节、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煮长寿面、“村BA”、非遗传承、公益观影等形式多样的邻里活动。
  据了解,邻里中心建成以来,省身村年均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活动60余次,参与上万人次。“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大家平日里的邻里关系更亲近了,遇到事更能商量着来。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夯实,为乡村持续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金笔说。
  “群众对基层治理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是激励村两委不断奋斗的动力。我想让城里人也羡慕我们新农村的幸福生活。”省身村的未来图景,跃然在吴金笔的眼前。
   (本报记者陈弘毅)
小奖牌凝聚促人向上向善大力量
吴惠芳代表:以农村信用体系撬动基层社会治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但农村数字化基础薄弱,信用数据怎样获取、信用画像如何做到精准、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永联村正在探索打造全国首个村域数字乡村信用平台,希望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积累经验。
  地处长江之滨的永联村由滩涂围垦而来,曾是当地最穷的滩涂小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永联人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实现了从穷村到强村的蝶变。2023年,永联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3万元,村民们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日子”。
  “口袋”富起来之后,酗酒赌博、邻里矛盾增多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永联村为此专门设立“文明家庭奖”,从一开始发奖金到不断完善评比办法,村民凡是做了提倡或鼓励的事就加分,做了禁止或反对的事就扣分,年底进行排序,从高到低分别获得金、银、铜三个等级的文明家庭奖牌。
  “乡村是熟人社会,人人都不想落后。”吴惠芳说,奖牌虽小,但却是促人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邻里纠纷减少了,村民关系更和谐,永联村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村。
  随着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永联村又搭上了数字乡村建设快车。2022年8月,永联村将“文明家庭考评体系”升级为村域数字乡村信用平台,推动讲文明、守信用深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信用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仅靠一个村能建好吗?吴惠芳告诉记者,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永联村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汇聚融合银行的个人金融数据、发改委信用部门的行为数据、永联村20年积累的文明数据,为每位村民描摹“信用画像”。算法模型对文明行为、金融消费活跃度和信用可信赖程度进行赋分评级,村民通过参与文明活动、积累守信行为可实现信用积分动态提升。永联村还与金融机构、周边商户合作,向村民提供对应的商品折扣、文体活动、医疗服务、信贷优惠等服务。
  1分钱喝咖啡、免费看电影、获得低息贷款……试点一年多来,永联村居民信用权益核销累计已超过1万次,其中面对高信用评级用户的低息贷款“文明贷”已发放65笔,总金额达1800多万元。
  信用赋能,浸润文明。在永联村,村民积极投身公共服务、做好人好事,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的志愿者达45人。张家港市表彰的80多名终身志愿者中,永联村占到一半以上,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文明高地”。
  吴惠芳感慨,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一方面助力永联村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另一方面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知信、用信、守信的良性循环。
  在吴惠芳看来,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他建议,加快制定社会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结合乡村特点打造一整套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实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本报记者柯高阳)
用好民主协商平台建设和美乡村
苏少洪代表:让村务各项环节村民都能“说上话”   紧邻亚龙湾、海棠湾五星级酒店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是一个“五星级美丽乡村”。近年来,博后村凭借椰风野趣的民宿群迅速走红,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倚山观海品味人间烟火。
  “建设和美乡村,只靠村两委干部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用好民主协商平台,让全体村民都参与。”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书记苏少洪态度坚定。
  让“带头人”激发村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小手推大手”倒逼“懒汉家长”整顿环境卫生、留住游客就地创业开民宿……一路走来,苏少洪和两委班子奔走于村民、游客和外地客商之间,探索出一套基层治理的“博后良策”。
  十余年前,落后脏乱的博后村背靠景区却引不来游客,村干部灰心丧气,不少村民想通过“棚改”盖楼发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困难重重。
  群众为什么不配合“美丽乡村”建设?苏少洪直言要从村干部自身找原因,“村干部自己都对政策一知半解,又如何能让村民理解政策,遑论形成共识推动工作”。
  坚定信心再出发,苏少洪每天带头走村入户了解群众困难,拉家常、做动员。他还组建劝说小分队在村民聊天群里在线解释政策、回应疑虑。你一言我一语间,拓宽村道、整治村容卫生、安装路灯等改造行动顺利完成。
  在博后村村委会楼前的公告栏上,记者看到一张2023年12月的申请书,是博后村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向村党总支提出“讨论村内夜市区域规划”的议题。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民宿客房和游客数量激增,现有摊位和夜市面积已无法满足需求,一些停车区域被用于经营夜市,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游客体验。议事会建议,要规范建设夜市经营和停车区域。
  当地黎族群众常说“遇事环环办”,博后村事务的各项环节,村民都能“说上话”。民主的氛围延续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会,市、区等职能部门到现场旁听回应。学校合并、自来水扩供、污水处理、断头路整治……2023年,村民在议事会提出的议题一一得到解决。
  得益于苏少洪带领村两委班子针对往年旅游旺季突出问题做了充分准备,今年春节假期,博后村接待游客收入达2523.45万元,4万余名游客进村过夜,民宿入住率高达94.78%,秩序井然。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苏少洪在调研时特别关注法院和检察院的相关工作。“我发现村民经常碰到土地或边界纠纷就起诉,劳民伤财,最后却解决不了,实际上很多矛盾都能在基层调解。”
  为此,苏少洪提议,设立“曹操工作室”,调解员黎曹操“说到就到”,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下一步,博后村还将设立“旅游现场法庭”,邀请律师或审判长驻村调解。
  聊起博后村未来的发展,苏少洪踌躇满志。“我们要把民宿作为村集体的产业经济,成立平台公司由村民自己来管理和招商,建立长远稳定的乡村发展模式,继续鼓励本村年轻人读书学习、敢闯敢试,培养成为博后村未来的主人。”苏少洪说。    (本报记者夏天)
遏制“天价彩礼”关乎基层治理
李保平代表:农村聚人气就能减轻婚恋市场“不对称”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稳步推进,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向好、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重攀比的情况,由此伴生的天价彩礼问题不仅影响年轻人的婚姻幸福,加重了群众家庭负担,也不利于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政治文明研究所)所长李保平表示,应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改变过时的嫁娶观念,让彩礼不再成为婚姻的“绊脚石”。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剑指“天价彩礼”问题,受到社会关注。李保平说,近年来一些农村矛盾纠纷的背后,屡有天价彩礼魅影作祟。天价彩礼让不少家庭深陷负债泥淖,也给夫妻双方婚后生活埋下隐患。高额的彩礼更是催生了职业婚姻掮客、婚托、骗婚等不良现象。
  应如何定义天价彩礼,又该如何遏制天价彩礼?
  据记者长期走访调查,不少受访群众表示可以接受合理范围内的彩礼,他们的理由包括体现自己对恋人和婚姻的重视、为新家庭提供启动资金等。
  他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发动乡村“带头人”做示范等方式,让更多群众建立积极向上的婚姻观、嫁娶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移风易俗工作走进更多群众的心坎里。
  “当前大城市婚恋市场普遍女多男少,而在广大农村则普遍呈现男多女少的趋势。”李保平表示,农村地区更容易出现天价彩礼的问题,不仅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观念认知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当前城乡“婚恋市场”的迥异现实关联密切。
  李保平建议,遏制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主动作为,搭建公益数字化平台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交往、婚恋机会;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让更多青年群体愿意返回农村工作。“只要农村聚集更多人气,就能减轻婚恋市场的不对称状况。”
  李保平同时提醒:“较小数额的彩礼就像穿婚纱、拍结婚照一样,作为婚姻仪式的一个‘环节’,其存在也未尝不可,但天价彩礼就异化了,会引发矛盾,不利于幸福家庭建设,这种歪风必须遏制。”
  因此,李保平建议,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时,要关注基层新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举措。“这给基层治理措施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有关部门拿出细化措施,进行针对性处理。”
(本报记者杨稳玺)
浙江基层“拯救海洋”的实践何以成为“地球卫士”
浙江基层“拯救海洋”的实践何以成为“地球卫士”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茫茫海面上,一个塑料瓶随波漂流,它是会成为危害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的塑料垃圾,还是会变成回收再利用的资源?
  一项来自浙江沿海地区台州的“拯救海洋”实践——“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团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用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每一个回收环节,让海洋塑料成为低碳环保的原材料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实现高值利用后收益重点反哺给源头收集海洋塑料的民众,让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由此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去年10月,该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地球卫士奖”;今年2月26日,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蓝色循环”项目应邀参加,为解决海洋污染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靠海护海的渔民兄弟带“塑”上岸


  初春的海风还带着刺骨的寒意,台州温岭渔民郭文标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几位船员,驾驶着休闲渔船去周边无人小岛上捡垃圾了。
  “前几天风向和洋流有点变化,估计附近的几个小岛边上不少塑料瓶、泡沫会漂过去,接下去又要大风停航了,我们得赶紧去处理掉,不然又会被冲回大海。”郭文标说。
  年近60岁的郭文标从小就生活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十多岁时就跟着父辈出海打鱼,后来一直从事海上民间救助。
  “我出海的时候,最怕海里的那些废弃塑料水瓶、泡沫、渔网,这些东西一旦缠住螺旋桨,不仅渔船会失去动力,若遇海上救援还会对人员造成生命威胁。”郭文标说,他曾经看到一艘出海多日的渔船回港后,搅进螺旋桨里的塑料垃圾被清理出来,足有30多吨,依靠大型吊机才拖出来。
  不能让海洋塑料垃圾威胁渔民兄弟的生计和生命。凭着这样朴素的坚持,郭文标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自发地组织渔船,带回海上作业时产生的生活垃圾和随鱼货一同捕捞上船的塑料垃圾。
  2022年“蓝色循环”团队找到郭文标,邀请他做“小蓝之家”的“家长”,集中处理海底和湾岙打捞上来的海洋废弃物,并且以高出市场价20%以上的价格回收海洋塑料垃圾。
  “我们把用过的、打捞上来的塑料瓶在船上放好,回港时带给他们。”船老大陈小华说,举手之劳既保护了海洋环境,还能增加收入。
  傍晚退潮时分,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的海滩上出现了随海水而来的塑料瓶,身穿蓝色马甲的74岁渔民陈夏芳赶紧上前,用夹子一个个捡起来装进回收袋,戴在胸前的GPS摄像头完整地记录下捡拾的过程和位置。
  “每天来海边捡捡塑料瓶,一个月能挣七八百元补贴家用,挺好的。”陈夏芳说。
  陈夏芳介绍,捡来的塑料瓶会送到附近的“小蓝之家”,那里的回收价大概是2角钱一个,而在一般的垃圾回收站是3分钱一个。
  据了解,目前在浙江沿海乡镇已有数十个“小蓝之家”,一个“小蓝之家”守护30平方公里的海洋边滩。
  “我们发动了6300多名群众,10180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截至目前,参与治理的各类群体超过6.23万人次,共收集海洋废弃物12000多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500吨左右,有效改善近岸海域污染。”“蓝色循环”项目发起成员之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晨介绍。
技术赋能的企业变“塑”为宝


  跨越约300公里,从海上带回陆地的塑料垃圾,经过处理后被送到位于湖州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这里,它们被深度清洗,去除表面的胶、油等污染物,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为了生产出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海洋塑料粒子,威立雅公司主动谋求工艺改进,不仅开辟专门的海洋塑料生产线,还从源头技术研发入手,攻关降低海洋塑料粒子中的氯含量的方法。
  “2022年以来,我们已累计处理上千万个来自‘蓝色循环’项目的海洋塑料瓶。”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付现伟介绍,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较传统再生塑料将升值1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则有更高的附加值。
  “每年国际头部企业都有采购海洋塑料的ESG碳减排需求。”叶晨算了一笔账,与8000元一吨的陆地原生PET塑料粒子相比,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海洋塑料PET粒子最高可达33000元一吨。
  如何证明这些塑料垃圾来自海洋?在蓝景科技的数据平台上,整个台州海域的渔船实时定位、出入港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这些数据,平台能够推断并掌握渔船真实的垃圾产生情况。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谢焕说,浙江省在2020年启动政府数据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政府数据的开发利用,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台州市经过对接、评估,向“蓝色循环”项目方开放一部分数据。
  与此同时,在海滩、海岛上参与塑料垃圾回收的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穿戴设备都会记录下他们的工作足迹和影像。
  在区块链、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加持下,海洋塑料变得“来路清晰”。破解了认证难题,这些海洋垃圾制成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被注重环保减碳的国际头部企业,以高出传统再生塑料的价格采购,实现了市场化循环利用。
全球环保力量让“塑”上架


  走进“蓝色循环”项目的展厅,墙上挂着手机壳、文件袋、衣服、球鞋、收纳箱、化妆品包装等各式产品。
  “这些都是由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制成的。”“蓝色循环”项目发起成员之一陈光辉随手拿起一个手机壳,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后立刻跳出一个网页:本手机壳含8.4克海洋塑料,您本次行为可减少0.42个塑料瓶产生,减少10.92克碳排放。
  进一步点击屏幕下方的可视化追溯图标,收集、储存、转运、再生等环节的信息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通过“蓝色循环”项目回收的海洋塑料制成的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让使用者看到它从海洋垃圾到商品的全过程:收、储、运、再生、制造……追溯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
  当第一单海洋塑料垃圾制造出来的商品成功交易,“蓝色循环”这一项目的价值得以显现。“我们将利润的一大部分反哺给沿海的渔民和居民,激励他们收集海洋垃圾,再卖出进行循环利用。”陈光辉介绍,现在不仅是国外企业,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主动承担起保护海洋环境的社会责任,向“含绿量”要“含金量”,向“蓝色循环”项目方抛出“橄榄枝”。
  “浙江和山东、江苏等地的一些服装、纺织头部企业,准备采用我们的海洋再生塑料粒子,做成丝、染上色、制成衣。”陈光辉说,这些产品都会打上“蓝色循环”海洋塑料的可视化追溯码。
  截至目前,“蓝色循环”项目已联合146家塑料应用企业,实现废弃塑料瓶“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以标准的治理体系和产业链升值体系打破国际高端市场海洋塑料认证的绿色壁垒,增强塑料出口企业的环保竞争力。
  “世界银行IFC多次来考察项目,希望把‘蓝色循环’的技术和模式输出到全球其他饱受海洋塑料污染困扰的欠发达国家(地区)。”叶晨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蓝色循环”的成功在于创新运营机制,动员海洋垃圾治理和塑料再生循环产业链各利益相关群体都参与到行动中来,用回收利用所得一部分收入设立“蓝色循环共富基金”,反哺前端收集人员,实现了保护海洋与富民“双赢”,保障了运营机制有效运转。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网上,中国生态环境部表示,计划到2025年年底,完成中国沿海9省2市289个港口“蓝色循环”项目覆盖。
  浙江省生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蓝色循环”治理模式在广泛参与国际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将为世界海洋生态保护、塑料废弃物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何玲玲 黄筱 王俊禄 唐弢)
 
用生命守护“生命禁区”
用生命守护“生命禁区”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雄鹰掠过苍穹,藏羚羊踏雪奔腾,野牦牛悠闲觅食……这里是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今年年初,新华社记者随青海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的巡山队员走进可可西里腹地,在这里打开美丽中国的“生态之窗”。
可可西里原本没有路


  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是进入可可西里的“大门”。从空中俯瞰,可可西里“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让昆仑山口成为黄色戈壁和青色草甸的分界线,杰桑·索南达杰的纪念雕像矗立在这里,守望着他生前进出无人区的必经路口。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称为“美丽的少女”,是世界少有、几乎不被人类干扰的原始荒原,这里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2017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可西里曾是不法分子贪婪与欲望的焦点。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的无人区内,一道道车辙印记录了卤虫、藏羚羊被贩运的过程,“人间净土”生生被压出了路。
  1994年1月18日,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为守护可可西里,遭遇歹徒袭击。人们发现索南达杰时,他仍保持着战斗姿势,被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了一尊冰雕。
  索南达杰的牺牲,引起了全社会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关注。
  从临时组建的巡山队伍到成建制的管理处,再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告别捕杀重归宁静。目前,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
  巡山队员告诉记者,从2009年至今,可可西里再无盗猎枪声,巡护途中时常有藏羚羊、藏野驴陪伴,还能见到野狼飞奔、鹰击长空,这是他们眼中可可西里最好的模样。
用生命铺就守护之路


  在可可西里,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透过车窗望去,脚下是植被稀疏的荒原,黄土裹着四季不变的点点青色,延伸向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和仿佛触手可及的蓝天。
  车辆越是深入无人区,道路越难走。在颠簸近7个小时后,记者和巡山队员到达了可可西里中心地带、重点巡护区域——卓乃湖。
  卓乃湖被誉为“藏羚羊大产房”,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每年5到7月,来自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的雌性藏羚羊,会到这里集中产仔。
  1997年,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支成建制的巡山队伍在这里开启了每月一次大规模巡山、每三天一次小规模巡线的常态化巡护工作。
  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不冻泉派出所所长、首批巡山队员詹江龙也是在这一年来到可可西里。回想起初到卓乃湖的场景,詹江龙指着湖边的一处坡地不由激动起来:“卓乃湖曾经是盗猎高发地,盗猎分子将射杀的藏羚羊集中在这里处理,有些出生不久的小藏羚羊围着尸骨来回找妈妈。”
  自此,卓乃湖成为可可西里巡山队执行巡护任务的必经之地。为在藏羚羊迁徙产仔时加强巡护,管理部门还在卓乃湖附近修建了一所季节性保护站,安排巡山队员驻站值守,全程守护藏羚羊安全产仔。
  在卓乃湖附近行进,车辆在冰冻的河滩上缓慢行驶。汽车压过冰面,雪面留下车辙印。巡山队员介绍,通过车辙印,他们不仅可以判断出汽车数量,还能推测出车辆到达的大致时间。
  这些经验是“追着盗猎分子积累的”。队伍成立初期装备有限,巡山队员只好在枪套里装满石头,每当碰到盗猎分子,就一边拍着枪套假装有枪,一边大声呵斥吓住对方。但碰到“不要命”的盗猎分子逃跑反击时,队员们也只能硬碰硬。
  “这个时候只有靠体力,先拼命追上、再用力扑倒。当给盗猎分子戴上手铐时,我们喘着粗气互相对视,好像能闻到彼此口中的血腥味儿。”詹江龙说。
  每个巡山队员都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止痛片等药品。常年在路途颠簸、风雪交加的无人区行车,他们中不少人患有风湿、腰椎病等疾病。
  经过两个多小时,巡山队员完成了在卓乃湖区域的巡护,此时远处山坡上,几只棕黄色的藏羚羊朝着地平线的方向飞奔而去。詹江龙说:“看到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自由奔跑,就觉得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
守护荒原没有终点


  这次巡山,队员和记者在无人区的第二个过夜地点叫“幸福沟”。微微倾斜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栋不足5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房间内只有一张行军床和一张木桌子……手机显示,这里海拔4950米。眼前这简陋的一切,让人很难与“幸福”相连。
  但这里是可可西里,是人类难以涉足的“生命禁区”。“巡山的时候,大家找到了一个山沟,冬天有水喝,夏天还能躺在草地上休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詹江龙说。幸福沟的名字,由此而来。
  夏天沼泽泥泞,大河拦道;冬季冰封雪冻,滴水成冰。对于巡山队员来说,搭一次帐篷、快走几步路,都是巨大的体能消耗。苦中作乐,也是为了方便记路,巡山队员给眼前不知名的山山水水琢磨名字,红水河、蓝冰湖、平顶山……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是他们在这片无人区的独特浪漫。
  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记者与巡山队员的千里巡山路在幸福沟踏上归程。
  背着月光,巡山车队行驶在茫茫无人区,第一辆车由被称为“可可西里活地图”的巡山队员尼玛扎西驾驶。大约行驶了四分之一的路程,尼玛扎西突然停车,透过车灯,记者看到,他下车双手捧起一只飞不起来的小鸟,放在了远离车队的地方。
  2月7日,临近甲辰龙年春节,又有一队巡山队员向无人区进发巡护巡线,没有停歇、没有止境。
  “巡护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可可西里一切安好!”春去秋来,百余次巡山换来人间净土重归宁静。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局长阿旺旦巴说:“我们多巡护一次,犯罪分子的野心就会被震慑一分,可可西里就能多一份安宁。”
(记者王金金 周盛盛 李占轶)
新华社西宁3月3日电
 
科技守护中国特有猫科动物荒漠猫
科技守护中国特有猫科动物荒漠猫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园
 
  新华社西宁3月3日电(记者李宁 耿辉凰)初春时节,在青海省西宁野生动物园兽医院笼舍里,一只荒漠猫进食后,眯上眼睛,将尾巴垫在身下,窝在毛毯上小憩……看着监控里荒漠猫“黄老太”的悠闲模样,兽医助理刘雪松很是欣慰。
  2022年3月,“黄老太”于西宁市湟源县的一处垃圾场被救护。经检查,“黄老太”感染多种病毒,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严重,重度脱水营养不良。针对复杂病症,工作人员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少食多餐喂食肉类补充营养,打针输液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治疗,“黄老太”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恢复健康,“相比于在野外‘闹饥荒’,‘黄老太’现在按时吃饭,规律活动,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时还会在架子上玩耍、晒太阳。”刘雪松说。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介绍,考虑到“黄老太”已年老,且消化系统较弱,缺乏野外生存能力,将不再考虑放归。而且由于其特殊状况,不对外进行展出,它将在兽医院的专业笼舍里“颐养天年”。
  在相距动物园数百公里的金银滩草原上,荒漠猫“黄太急”正在无垠的原野上恣意奔跑。
  2023年6月初,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黄太急”在牧民家“偷鸡”时,被鼠夹夹伤。所幸它被及时发现,连夜送到西宁进行救治。经过体检,“黄太急”只是外伤,骨头完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异常,无猫科动物常见传染病。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黄太急”康复,达到放归条件。齐新章介绍,根据《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规定,动物园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决定给“黄太急”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进行放归。
  荒漠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特有猫科动物。这是国内乃至世界首次给救护的荒漠猫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放归。“卫星项圈每两小时上传一次数据,记录它的活动轨迹。一方面,有助于研究草原地区荒漠猫的生活习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它受伤后及时提供救护。”齐新章介绍,“佩戴项圈的大小、松紧都有规范要求,会最大程度避免影响到动物活动。项圈没有自动脱落功能,我们将持续观测,在合适时间为它打疫苗,并帮它拆除项圈。”
  2023年7月23日,工作人员驱车前往救护地附近的相似生境进行放归。“附近有山地、河谷、草原和灌丛等多种生境,有大量高原鼠兔等小型兽类活动,符合荒漠猫生境要求,满足放归条件。”齐新章说。
  由线条和点位编织成的卫星图上,显示着“黄太急”活动区域: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大部分时间,它在一片约3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动。齐新章说:“相较于过去研究数据中平均3.3平方公里的活动范围,‘黄太急’较大的活动区域为荒漠猫生活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齐新章表示,下一步,除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荒漠猫,在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放归,西宁野生动物园还将开展荒漠猫的人工繁育,为青藏高原本土物种保护作出更多贡献。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南繁新图景观察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南繁新图景观察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海口3月3日电(记者柳昌林 罗江 王军锋)人勤春来早,海南三亚正值南繁育种农忙季。在位于崖州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里,农作物交织出多彩田园画:来自200多家育种单位的23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长势喜人,工人们穿行田间精心耕作。半个月后,这些农作物将同时成熟,在2024年中国种子大会期间集中亮相。
  果实仅有花生米大小,可提取辣椒素的高辣度辣椒品种;拥有樱桃、草莓等口味的番茄新品种……在这里,不乏市面罕见的“新奇特”品种。海南南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马文全说,田间展示为新品种落地推广搭建交流、交易平台。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南繁硅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育种新技术加速运用,推动更多“好种子”落地。在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里,近5亩试验田种着1000多份玉米、大豆育种材料。高5.7米、长21米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沿轨道运行,运用激光雷达、高光谱相机、深度相机、各种传感器,为育种材料进行“全身体检”。采集数据实时回传,科研人员直接在电脑上处理、分析数据。
  育种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员需要记录、分析作物各类表型特征,从而筛选出优异资源。“过去人工观测得背上几十斤的设备,在田间一边走一边采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余汛介绍,在高通量、智能化设备助力下,效率大幅提升,采集数据也更为精准。
  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已4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亲历了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他表示,依托新建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中国农科院智慧化育种团队与阿里巴巴合作,将作物表型海量数据与先进的大数据算法结合,开辟智慧育种“新赛道”。
  育种新模式打通种业产业链,提高育种效率。在崖州区坝头南繁试验基地一处大棚,刚插下的水稻秧苗透出绿意。根据科研单位的要求,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将注明编号的标识牌插入田间,又将相应的水稻育种材料秧苗插下。
  “除了田间服务,我们还为种业企业代繁种子,让企业人员不用频繁往返海南。”该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说,公司为10多家种业企业代繁5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年产水稻种子可供600万至800万亩大田种植。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亚正在推进种业CRO模式发展,助力南繁硅谷建设。种业CRO模式是将种业技术链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细分,以委托合同形式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
  在崖州区坡田洋的南繁服务站,大屏幕变换显示各处试验田温度、湿度、虫情等信息。服务站负责人孙吉先打开南繁共享用地服务平台,点击各地块后,面积、租金、配套水利和道路设施、土壤肥力一目了然,还能身临其境般“VR看地”。
  他说:“我们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找农田、找农机、找工人。”记者看到,服务站农资和工具仓储室、试验室、餐厅、农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以满足科研人员生产生活需求。
  《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近日印发,提出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未来,这里将是种子创新的‘集散中心’。”钱前说,南繁硅谷已集聚一批种业创新科研单位和企业,建设一批种业创新重大平台,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我科学家填补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研究空白
我科学家填补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研究空白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上海3月1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构造,填补了“生命天书”中一项研究空白。
  3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论文,并作为封面文章,封面图片展现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叶绿体PEP极其复杂的构造。
  “地球上生命有三种形式: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每一种生命形式的基因转录机器构造都不相同。叶绿体PEP构造的成功解析,填补了这个拼图的最后一个空白。”张余研究员说。
  “转录”是“生命天书”特有的阅读方式。生命的遗传信息写在DNA上,首先要被转录为RNA,才能被翻译成蛋白质,最终实现生命的各种功能。
  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大约15亿年前,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了蓝细菌,进化出真核单细胞藻,最后进化出高等植物。叶绿体PEP作为叶绿体DNA的“转录机器”,负责叶绿体的发育和其功能发挥。漫长的进化过程,让叶绿体PEP构造变得十分复杂,一直不为人们所知。
  张余和周菲两个研究团队紧密合作,首先利用叶绿体转化技术,构建了叶绿体转基因烟草;随后通过亲和纯化的方式,获得了完整的叶绿体PEP研究样品;最后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叶绿体PEP构造。
  研究表明,叶绿体PEP一共有20个“装配部件”(蛋白亚基),组成了5个功能模块(催化模块、支架模块、保护模块、RNA模块和调控模块)。催化模块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其蛋白亚基起源于蓝细菌。其他模块由细胞核基因组编码,其大部分蛋白亚基起源于真核细胞,在细胞质翻译后运输至叶绿体完成组装。
  “叶绿体PEP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基因转录机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紧密配合、相互协助,共同完成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录任务。生命的奥秘如此奇妙,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满了惊叹。”张余说。
  国际同行认为,这项最新研究不仅为进一步探索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工作模式、理解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方式、改造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在合成生物学应用方面也有广阔应用前景,为植物叶绿体生物反应器的效率提升提供了着手点;同时,还为光合作用系统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可望助力植物高效碳汇。
 
他们给黑洞拍“电影”
他们给黑洞拍“电影”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上海风光秀丽的天马山脚下,高大雄伟的65米口径天马望远镜旁,前段时间新增了一座5米口径毫米波望远镜。
  “这座望远镜的使命是依托天马望远镜平台进行相应测试,以建设我国自己的一座亚毫米波望远镜,加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观测网,给银河系中心黑洞拍‘电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说,“EHT望远镜要求能在亚毫米波正常工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座望远镜达到EHT的观测频段要求。”
  作为一位研究黑洞的天文学家,1997年,沈志强曾带领国际团队对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开展了20余次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观测。2005年,他发现人马座A*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新证据,引起广泛关注,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但沈志强心里总有个遗憾:当年,他只能申请国外的VLBI网进行黑洞观测研究。随着综合国力增强,我国构建了自己的VLBI网。2012年,沈志强主持建设上海天马望远镜,很快成为国际VLBI观测网的重要成员。多年来,“天马”持续为全球天文学家提供高质量观测数据。
  为了捕获黑洞的“真容”,2017年,由全球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将分布在全球的8个亚毫米波望远镜组成一个等效于地球口径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对分别位于室女座的M87星系中心和银河系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了首次成像观测。
  在EHT全球联合成像观测期间,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和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共同参与了密集的黑洞成像协同观测。
  自从EHT计划启动以来,深耕VLBI成像研究的路如森就参与其中。2018年,在国外求学和工作10多年的他,决定携全家回国,加入上海天文台黑洞研究团队。“黑洞成像研究是上海天文台着力发展的重点方向。我回国,就是想把中国的黑洞成像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个领域做出引领性成果。”路如森说。
  凭着一股子干劲和闯劲,路如森不仅组建了黑洞天体物理观测与理论研究联合科研团队,还牵头数十名国际同行开展合作,瞄准世界黑洞研究的前沿进行攻关。在江悟、赵杉杉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攻关下,近年来,上海天文台的黑洞成像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9年,上海天文台参与EHT全球同步发布第一张黑洞照片——M87黑洞照片;2021年,参与发布M87黑洞的偏振照片及多波段观测成果;2022年,参与EHT全球同步发布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2023年,上海天文台领衔发布M87黑洞的“全景照片”,将黑洞阴影、吸积盘和喷流同时展现在一张照片里。
  “仅有黑洞静态的照片还不够,还必须给黑洞拍动态的‘电影’,以获取每时每刻的黑洞信息,全方位观测和理解黑洞。黑洞为我们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室,在黑洞周围强引力场下理解时空,对整个人类都有重要意义。”路如森说,“早日建成我国的亚毫米波望远镜,加入到全球对银河系中心黑洞24小时不间断的接力观测中,这是我的梦想。”
  为了早日建成我国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上海天文台黑洞团队里的“技术能手”江悟与国际同行合作,正积极开展先进的多频同时接收技术观测实验。
  团队成员赵杉杉也将自己变成了“多边形战士”。“我一直以为做科研就是坐在电脑前推公式、写代码,从来没想过可以参与建设望远镜。”这位“90后”姑娘爽朗地说,“不管多忙多累,每当想到未来真的可以给黑洞拍一部电影,我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代表了全人类的好奇心,在追求,在探索。”(记者张建松 丁汀)
      新华社上海3月1日电
 
大鼠如何成为空气污染“监测器”
大鼠如何成为空气污染“监测器”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彭茜)空气污染是当代社会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一项新研究将大鼠打造为大气污染“监测器”,在大鼠的一呼一吸间,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得到实时呈现。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月刊上。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臭氧、生物气溶胶等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可能引发炎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研究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通常需要基于血液和组织的毒理学分析,有创伤且无法提供实时数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基于大鼠活体实时在线监测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系统。相比传统方法,该监测系统能实时在线、成本更低,且简便无创伤。
  大鼠与人类都呼吸着地球上的空气,因此通过监测大鼠呼出气中的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反演空气污染程度,从而判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大鼠暴露于空气污染后,呼出气中的多种标志物发生了显著改变。当空气中PM2.5较高时,大鼠呼出气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正丙醇等相对水平升高;而当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硫化氢、庚醛等相对水平上升。
  “这些标志物上升,代表了大鼠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比如炎症和氧化损伤,对肝和肾的影响等。”要茂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污染物浓度越高,呼出气标志物变化越大。相比之下,大鼠呼吸洁净空气时呼出气标志物改变不显著。
  研究团队据此构建了一个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集成活体大鼠、大鼠呼出气标志物实时监测阵列、网络数据传输与显示系统,实现了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实时探测与显示。要茂盛介绍,该系统可以对真实环境中空气污染健康危害进行更精准、更具时效、更多维度的评估和预警。
  要茂盛说,目前该监测系统已在北京、南京、西安、郑州等全国12个主要城市部署,形成了一张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实时“地图”。该系统可实时在线监测到不同城市24小时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实现对污染事件的快速预警和不同地区空气毒性差异的有效区分,有助于对大气污染进行精准防控。
 
数字技术再现中国历史遗迹原貌
数字技术再现中国历史遗迹原貌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戴上VR眼镜,游客仿佛穿越回中国明朝的边防重地,与街坊酒肆间行走的古人擦身而过,长城内的军营、农舍、马场真实再现。环顾一周,繁忙的市井气息一览无余。
  在中国西北甘肃,技术人员用数字化技术重现长城等重要遗迹的历史原貌,让人们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明代长城的雄伟与古代生活的烟火气息,在数字世界中品读中国文化的厚重。
  长城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保护长城,中国近年来不仅注重长城本体的保护,也不断挖掘、展示它所蕴藏的文化深层价值。
  位于甘肃的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复原了400多年前的部分明长城遗迹。
  丝绸之路信息港智能数字重构项目部经理王昱鸥说,他们前期考证公开的古籍文献,并到文化遗址现场进行田野调查,最后借助信息化、参数化、智能化的方法,对明代万历年间长城松山新边沿线的三个典型军事堡寨(索桥堡、三眼井堡、永泰古城)做了整体性复原。
  甘肃境内历代长城总长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其中明长城长度居全国之首。此次该团队数字复原的3座关堡位于明长城景泰段,融合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等多重元素。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遗迹,王昱鸥的团队使用了许多前沿科技手段。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该团队使用了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并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为后期场景复原搜集了大量多维信息。
  除了长城遗迹,该团队还数字化还原了南佐遗址,这里是探索早期中华文明的关键性核心遗址之一。
  数字化技术仿佛让南佐古国文明“复活”:躺在展厅里残缺的陶人,在数字化虚拟复原后不仅恢复全貌,还伴随音乐跳起祭祀舞蹈;古人取火做饭、烧制陶器的情景尽收眼底,观众仿佛置身于约5000年前人类的原始生活场景。
  “画面中的陶人,是考古人员1984年在南佐遗址发掘的,出土时有损毁,缺胳膊少腿,但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活蹦乱跳’。”王昱鸥说,技术团队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和专家观点,推断陶人的原始样貌,才根据人物特点进行了复原。
  现有考古资料证明,南佐遗址主殿建筑室内部分面积达630平方米。这个距今约五千年的房屋,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中国同时期室内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技术人员对南佐遗址的文献、图片、影像等信息归纳、分析、编码,并与参数化的古建构件、历史场景形成可联动的多元参数信息库,实现文化遗产复原的全景呈现。
  “只有生动还不够,还需要精准还原历史场景的一草一木。”王昱鸥说,数字化技术根据参数实现一键成模,即使小到一根木头,都可以通过参数控制,然后生成施工图纸,汇聚大殿的结构信息、材料信息、尺寸信息,确保这一大型宫殿的容貌真实还原。
  近两年,数字化频频用于重现中国历史遗迹。天津大学团队用数字化手段持续为长城“造像”,甄别出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揭露了长城的“秘密通道”。数字技术还使重庆大足石刻在影像中实现活化利用,一些隐藏在深山中游客难以见到的石窟造像、一些被岁月侵蚀的石刻艺术,也重新被赋予“生命”。
  中国正通过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全国文博机构以及腾讯、百度等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了大量数字文化精品,如“文物的时空漫游”“遇见敦煌”等数字展览。
  “未来,我们复原历史遗迹样貌,还可以根据考证的深度进行参数化动态调整。”王昱鸥说,下一步,他们将围绕数字文物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植入历史空间与时间等多维信息参数,加上智能算法的支持,真实再现历史遗迹任何一个时期的特定原貌。  (记者梁军)
       新华社兰州电
 
什么是太阳耀斑?
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太阳耀斑?
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今年以来,太阳表面已经爆发多次X级耀斑。从2月22日7时7分到23日6时34分,不到24小时,太阳已连续三次爆发X级大耀斑。
  什么是太阳耀斑?不同级别的太阳耀斑意味着什么?它将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耀斑是太阳大气中两个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源自太阳局部磁场作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出大量能量,包括产生全波段辐射增强、物质运动、粒子加速等。”探日卫星“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介绍,耀斑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特大耀斑释放的能量甚至可以和太阳每秒钟释放的总能量相比拟。按软X射线爆发能量从小到大,耀斑分为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间能量相差十倍,比如X1.0级耀斑比C1.0级耀斑强100倍。
  耀斑的发生频率随着太阳活动周的变化呈现出约11年的周期性,从“活跃期”的一天数次,到“平静期”的平均一周不足一次,有很大变化。强度大的耀斑出现频率远低于强度小的,例如X10.0级以上耀斑平均每个周期发生不到10次,而M1.0级以上耀斑平均每个周期发生可达数千次。
  “太阳目前正处于第25个活动周期,极大期将发生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甘为群表示,这里所说的极大,是指届时太阳日面黑子数目将达到极大。黑子区反映的是太阳上强磁场区域,磁场的演化和相互作用导致太阳上爆发事件频发,磁能被转化成加速的高能粒子、增强的全波段辐射、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上释放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就是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这两类太阳上最剧烈的爆发现象。
  “需要提醒公众的是,根据以往经验,一些巨大的太阳爆发也可能发生在极大期后的2到3年,特别是一些高能事件。因此我们需要对太阳时刻保持密切观测。”甘为群说。
  太阳耀斑的爆发是否会对地球空间环境乃至地面设施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爆发的级别,还取决于爆发在日面上的位置、耀斑是否伴随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的方向等。甘为群说,以2月23日发生的近期最强X6.3级耀斑为例,该耀斑发生在太阳日面靠近东边缘处,并没有显著地伴随日冕物质抛射,所以尽管该耀斑强度很大,但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有限。
  “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普通人不必心生恐惧,极端的事件毕竟少之又少,但弄清楚它们的形成机理,有利于理解宇宙中类似的更大规模爆发,探寻宇宙的奥秘。”甘为群说。(记者王珏玢 邱冰清)新华社南京电
 
“尔滨”冰雪热潮延续 “一小时旅游圈”成形
带火“周末游”“城际游”“高铁一日游”
“尔滨”冰雪热潮延续 “一小时旅游圈”成形

带火“周末游”“城际游”“高铁一日游”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春节过后,在“尔滨”冰雪旅游热潮的带动下,哈尔滨周边地区旅游火爆起来。以哈尔滨为起始点,到横道河子、亚布力、齐齐哈尔等地旅游受到游客青睐,“一小时旅游圈”正在成形,延续着今冬冰雪旅游热。
  距哈尔滨200多公里的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近日一场春雪令人喜出望外。从哈尔滨乘高铁向牡丹江方向出发,一个半小时后,高铁钻出连绵起伏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就到了横道河子东站。
  来自广州的游客付女士和朋友出了站台便来到一家旅拍工作室,这是她们“旅游攻略”的第一站。化上欧式田园风情的妆容,闺蜜二人在横道河子火车站牌下拍照留念。付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见到雪,乘坐高铁来的路上被沿途雪景感动得又哭又笑,“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橙子旅拍”负责人姚峰说,2023年12月,他看准了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市场,在横道河子镇开设了第六家分店。“横道河子在摄影圈早就是‘网红’,大家都喜欢这里独特的异域风情。”
  据横道河子东站工作人员介绍,从去年12月中下旬开始,该站接送的旅客数量大增。元旦假期之后,日均接送旅客数量都在千人左右,最高峰时一天接送旅客4056人。
  “吃烤肉还是得到齐齐哈尔,肉烤出来都有一股奶香味。”来自重庆的美食博主“一坨小草莓”坐飞机到哈尔滨,然后再转高铁专程到齐齐哈尔来了一场“烤肉之旅”。
  齐齐哈尔不仅有“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美誉,还是“丹顶鹤的家乡”。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成群结队的丹顶鹤在空中飞翔,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亚布力的滑雪场是中国大众滑雪发源地。哈尔滨到亚布力距离不到200公里,高铁的开通给亚布力冰雪运动旅游插上“翅膀”,抵达只需要一小时左右。截至2月27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本雪季已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比去年雪季接待游客量增长400%。
  2023年11月印发的《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由哈大、哈牡、牡佳、哈佳共同构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1至2小时高铁交通圈,极大改善了各地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
  黑龙江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黑龙江正着力打造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冰雪旅游核心圈、草原森林旅游核心圈、湿地生态休闲核心圈等“一小时旅游圈”线路,带火“周末游”“城际游”“高铁一日游”。   (记者张玥 刘赫垚)
      新华社哈尔滨3月3日电
 
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钥”
“暖城”鄂尔多斯经济再“升温”
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钥”

“暖城”鄂尔多斯经济再“升温”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首次突破9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为11年来最高……
  在今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现出鄂尔多斯经济的暖意与活力。这座以“暖城”为标签的内蒙古经济“第一大市”何以再“升温”?答案是:以转型,以创新,以优良的营商环境。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曾以“羊煤土气”而闻名。如今,“转型”二字已深深地刻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中,绿色低碳正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代名词。
  新春伊始,走进位于伊金霍洛旗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踏“春”提速,企业生产春潮涌动,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在刚刚投产的华景新材料磷酸铁锂项目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车间大屏幕上,实时产量、分类统计、需求信息等数据不断更新。如今,新能源锂电池生产链条的闭环已经在零碳产业园形成,华景新材料生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厂后,可以直接进入园区内的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进行下一步锂电池的生产。
  作为园区“链主”企业,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的生产流水线马力全开,新能源电池制造的数十个工序正高精度自动化地运行。
  “现在企业的状态就是一个字——‘忙’,建设忙、生产忙、交付忙。”远景动力鄂尔多斯基地副总经理王春耕说,目前企业日产能可以达到3万颗电芯,这些电池充满电后可满足40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建刚表示,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在零碳产业园已经形成互为支撑的矩阵式发展形态。“我们要在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引擎、创造新优势上干在先、走在前,不断深化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打造鄂尔多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提升创新能力,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鄂尔多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资金、人才‘四链’深度融合。”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黄伯韡表示,2023年,当地财政科技投入19亿元、增长55.7%,“三清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33%和60%,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总量、贡献率位居内蒙古首位。
  “依托科技创新,我们将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实现了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转变。”作为准格尔旗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内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唐忠保表示,新技术培育出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煤化工产业也正依托科技创新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为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暖城”近年来正大力引才聚才。2023年,鄂尔多斯建成投用人才科创中心和北京、深圳人才科创“飞地”,面向全球举办首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暖城之邀”人才招引活动29场,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9名,人才吸引力攀升至全国地级城市第37位。
  企业来了、人才来了,筑好优良营商环境才更能赢得人心、赢得发展。作为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和创新示范市,鄂尔多斯迭代推出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任务300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环节、办理时限分别压缩34.7%和72.8%,引进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82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826亿元,增长49.7%,创历史新高。
  “企业选择落地乌审旗,就是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鄂尔多斯发展壮大的信心和决心。”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华山说,公司一期投资478亿元的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碳减排创新示范项目,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各级审批,15天完成1万亩土地征收,倒排工期18个月完成全部建设。
  和韩华山一样,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西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唐革新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营商环境优化的“鄂尔多斯速度”。“我们2019年5月来到鄂尔多斯调研,8月就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产,前后3个月的时间让我们6条叶片生产线产出成品。”唐革新说,开年以来,他正忙着企业二期6条可生产120米级叶片的投产工作。“今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绿色新能源装备制造之城,我们也要乘势而上,继续加油干。”
  黄伯韡表示,未来鄂尔多斯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当前中央给内蒙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支持政策,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顶梁柱、排头兵’,我们只有跑起来才能争先奋进。”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
  勇于突破自我,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钥”,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暖城”鄂尔多斯正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张云龙 朱文哲)
 
忙趁春光酿“甜蜜”
新榨季广西蔗区见闻
忙趁春光酿“甜蜜”

新榨季广西蔗区见闻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南宁电(记者陈一帆)正值甘蔗新榨季,八桂大地上,一边是“甘蔗收割正当时”,蔗农砍蔗、机械收蔗,运蔗车辆往来于阡陌间;另一边是“人勤春早种蔗忙”,蔗农抢抓农时播种下一个榨季的“甜蜜”。
  在广西扶绥县,隆安洋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多个甘蔗种植基地,蔗农们正忙着砍蔗、剥叶、捆扎、装运,满载甘蔗的大货车整装待发;在一些已完成砍收的地块上,各类农机设备来回穿梭作业,土地平整、甘蔗下种、培土覆膜等步骤一气呵成,一行行甘蔗很快被种植下去。
  “我们通过土壤改良、引进新品种、深翻深松、合理施肥等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生产成本,并通过无人机进行植保飞防等技术,提升甘蔗种植的科技含量。”公司总经理刘志刚说,基地还尝试了甘蔗和土豆轮作,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广西久洋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甜蜜之光”现代甘蔗产业园的智能灌溉区,间隔均匀的田垄间,一根根灌溉管道和滴灌带纵横相连,工作人员只需打开手机App输入指令,就能对数百亩甘蔗进行精准灌溉。
  公司副总经理杨学介绍,产业园通过实施甘蔗良种繁育、水肥药一体化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运用规模化生产、适度经营、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增产、增糖、降本、增效,每亩甘蔗增收节支500元以上。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60%左右。糖业不仅是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
  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大许村村民霍佳丽家里种有10亩甘蔗。“今年甘蔗亩产7吨左右,糖厂收购价是540元/吨。”霍佳丽说,甘蔗种植实现机械化后,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再找一份工作,提高家庭收入。
  “一根甘蔗两头甜”,一头连着蔗农,一头连着制糖企业。
  在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卸蔗场,运蔗车辆有序排队过磅,到达糖料蔗投放点后,由自动卸蔗系统快速完成卸货,通过压榨输送带进入破碎、压榨流程;制炼车间里,全自动装包和机器人码垛设备有序运转,一袋袋白砂糖被迅速装包,经机械手臂精准抓取后摆放整齐。
  “公司生产线全工序运用DCS自动控制系统,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公司日压榨能力达1.7万吨,年产白砂糖20万吨以上。”公司工程师中心主任郑进华说,制糖废水在环保末端处理系统经过混合调节、水解酸化、好氧生化等环节,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污泥胶团有效降解,经在线监测达标后,可直接排放或进行二次循环利用。
  除了制糖,甘蔗还能生产出更多产品,形成糖业循环经济。当前,广西正加快培育壮大蔗糖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传统蔗糖产业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转化升级。
  在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养牛基地,经粉碎后的甘蔗尾叶用来直接拌料投喂牲畜。该基地所用的养殖饲料90%为甘蔗尾叶,在龙州县设有8个蔗叶回收点,带动周边1500多户农户收集销售甘蔗尾叶。“我们一年收储5万多吨甘蔗尾叶,现在新建的牛棚有8000多平方米,接下来还要继续扩大养殖。”公司副总经理黄秀梅说。
  依托崇左市丰富的蔗糖资源,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与当地糖厂合作,将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糖蜜“变废为宝”,深加工成高活性干酵母、高核苷酸酵母提取物、生物有机肥等产品。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佩东说,公司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公司产量达5.3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
 
广西出台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广西出台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广西近日出台《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全面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田作用,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推动主攻产业集聚强链条,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治区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卢党红介绍,上述行动计划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在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聚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和全面提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运输往来、人员进出自由便利水平以及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7个领域提出24项重点工作。
  在推动主攻产业集聚强链条方面,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石化化工、新材料等5条跨境产业链,提出16项重点工作,推动实现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力争2026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实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800亿元、电子信息760亿元、东盟特色产品加工140亿元、石化化工1060亿元、新材料450亿元等产值目标,总产值达3210亿元。
  在加快打造一流“软环境”方面,重点是明确相关市人民政府、广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管委会要建立专责工作机制,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广西自贸试验区及协同发展区建设,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研究延长促进广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期限,加强土地、电力、林业、金融、数据、环保等领域政策支持。
   (记者雷嘉兴)新华社南宁3月2日电
 
重庆潼南:科技引领产业蝶变
重庆潼南:科技引领产业蝶变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聚百山之壮阔,汇千流之恢弘。浩荡涪江出蜀入渝,冲积形成万亩良田。
  重庆潼南,这个坐落在涪江之畔的千年古城,因优质的农业资源而得名“西部菜都”。近年来,潼南区立足特色资源精准发力,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发展——从柠檬全产业链开发到创新种苗培育技术,再到发力汽车后市场建设,这个曾经严重依赖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业大区,在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产业的科技蝶变。
“三驾马车”,牵引“微酸果”造就大产业


  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颗颗柠檬鲜果在经过自动化分拣后,依次经过洗果、冷磨、榨汁、精油提取、黄酮提取等多道工序,蜕变成精油、柠檬烯、新型果胶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在重庆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天就有300吨柠檬被分解加工成各种产品。“我可以保证,没有一颗柠檬能完整地走出我们工厂。”重庆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秋檀开玩笑地说。
  拥有偏酸性土壤和便利灌溉条件的潼南,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意大利西西里岛并称为世界三大柠檬产地。借助陆海新通道,汇达柠檬科技集团将潼南柠檬鲜果销售到了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前几年因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公司海外订单曾一度萎缩,7万多吨柠檬滞销,一度将企业逼入绝境。”经手潼南柠檬主要出口的汇达柠檬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徐小玲说。由于国内消费者没有养成柠檬鲜果消费习惯,柠檬产业也在此时迎来了拐点,精深加工成为部分柠檬企业的主攻方向,重庆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崔秋檀带着技术人员从北京来到潼南投资建厂,在短短4年里,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条干湿一体柠檬果胶生产线——从柠檬表皮上的油囊分离出精油、黄色外皮分离出柠檬黄酮,把柠檬片上的白色中层加工成柠檬果胶、柠檬纤维、生物化肥和饲料,将柠檬汁做成饮料、果肉做成果茸……如今的潼南柠檬已经浑身是宝,一颗果子可以衍生出300多种产品。崔秋檀说:“生产线每年可以加工柠檬10万吨,预计2024年产值能达到10亿元。”
  蜜雪冰城旗下雪王农业的加入,则让潼南柠檬产业规模冲击100亿元更有底气。“我们收购柠檬鲜果后,直接供货到国内外的数万家门店。”雪王农业总经理吴飞翔说。
  自2023年9月投产以来,雪王农业2023全年就收购了潼南柠檬5.7万吨,年产值达到5.5亿元。除了鲜果外,其生产的柠檬汁、冻干片等产品,也直接供应国内外市场,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融合,需求量呈几何倍数增长。
  上述三家企业共同构成潼南柠檬产业“三驾马车”,带动2023年全区柠檬产业规模逼近80亿元。2023中国·潼南柠檬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在重庆潼南举行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潼南柠檬南亚贸易暨全产业链签约活动,37个项目集中签约,涉及食品加工、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签约总金额达277亿元。
  潼南“有种”,助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时维三月,微风轻拂,潼南区柏梓镇的万亩油菜田泛起层层金色波浪。
  “这片油菜田不仅好看,而且亩产能够达到300斤、出油率超过50%。”柏梓镇党委书记李永恒告诉记者,2023年潼南油菜总产量突破了650万公斤,曾被称为“苦菜”“寒菜”的油菜,已辐射带动潼南当地10万余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两碗菜籽出一碗好油的优质油菜种苗,是当地聚焦种业创新的缩影。潼南近年推动“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升级,转化推广新技术16项、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仅油菜就引进了中一等龙头企业,完成120余个品种试种,打造油菜种植千亩级基地4个、百亩级基地50余个,发展油菜制种基地1万亩、可覆盖种植面积400余万亩,油菜制种基地建设入选全国十大经典案例。
  1万平方米连栋温室、1.6万平方米蔬菜大棚、100余亩标准化示范种植展示区……位于潼南区的重庆科光种苗繁育中心是当地科技育苗的主力之一。依托重庆市农科院技术支撑,该中心已生产、推广各类蔬菜、糯玉米品种超过100个,年均转化科技新成果10余项,拥有独家开发的渝粉、红帅系列番茄,渝椒、艳椒系列辣椒,燕白黄瓜、春帅丝瓜、蜜宝南瓜系列瓜类科研成果。
  “通过‘优良品种+优质种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模式,我们现在还能向渝遂绵蔬菜产业带的蔬菜生产企业、种植大户等,提供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技术跟踪服务。”重庆科光潼农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斌说。
  “水陆”并行,让潼南的种苗培育之路越走越宽广。在水产行业中,潼南是全国鳜鱼繁育基地、西南地区水产苗种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年生产鳜鱼、白乌鱼、黄颡鱼、虾类以及四大家鱼等名特优新品种鱼苗5亿余尾。此外,潼南还拥有全国最大的桑树品种资源库,蚕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等常年在潼南蚕桑基地开展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桑树草本化种植试验等科研活动。
  “从种植大区向种业大区转变的根本在于种源自主可控。”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潼南将继续加快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重庆(潼南)农科城建设,培育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突破性农业科技成果。
  “一车九吃”,打造全国最大汽车后市场基地


  重庆市潼南区创新大道,是每年十余万台废旧车辆的“旅途”终点,但同时也是它们的“新生”起点——来自天南海北的废旧车辆经过查验、清洗、拆解、再造等环节,部分零部件被重新投入市场,动力电池被梯次利用,金属器件被重新冶炼……
  “很多人都戏称我就是个‘收破烂’的,不过我收的这些‘破烂’可没有真正报废,反而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波笑着告诉记者,如果像过去一样直接对报废车进行废钢处理,只能产生不到3000元的残余价值,并且会带来大量污染并造成严重浪费。“现在经过我们的再制造再利用,汽车残余价值实现了成倍提升,让报废汽车有了真正的好去处。”
  当各地都在争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的时候,潼南却瞄准了汽车产业的“最后一步”。走进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块标有“汽车循环利用智能管理驾驶舱”的巨屏,实时显示着回收、库存、零部件状态,以及再制造、销售等数据;状态良好的零部件上架销售,其他材料则分类再制造。
  “虽说是‘收破烂’的,但我们‘收破烂’的方式却是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实现的。所有通过我们无人回收厂回收的废旧车辆,车身和各个零部件上都会贴上二维码,可实时得知处理方式和进度;回收的电池部件择优进入拆解线,重新组合的电池包将在低速电动车、储能电池、通信基站、智能路灯等应用场景重新‘上岗’。”周波说。
  今年1月在潼南试投产的重庆棱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则专注废旧电池原材料的提取。目前,该公司建成了5000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破碎及湿法冶炼生产线,产出的碳酸锂可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再生产。该公司今年建设二期4万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处理车间、5000吨废旧三元锂电池处理车间,2025年扩建4万吨废旧三元及磷酸铁锂电池处理产线,整个项目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50亿元。
  潼南去年还引进了重庆贝思远新能源有限公司,其计划建设新能源循环科技产业园,形成完整汽车后市场生态系统。公司将布局新能源三电维修网络培训中心、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等八大业务模块,建设5G+全链接智能工厂,产业链产值可达50亿元。贝思远的四款梯次利用产品已计划出口到中东和中亚地区,后续还将出口大型储能、充电宝、移动电源、低速电动车电池包等产品。
  “我们选择的汽车后市场,看似是旧、实则为新,内容丰富。”潼南区委书记文天平表示,国内汽车保有量稳定增长,将为汽车后市场行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未来潼南将打造再制造产业园,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布局二手车销售、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储能、驾校租车、零部件修理、贵金属提炼、汽车再制造、废料处理、大数据应用等9大板块,实现‘一车九吃’,打造全国最大的汽车后市场基地。”文天平说。
    (本报记者李勇 何宗渝 伍鲲鹏)
 
“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当下交融”
记驻华使节观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当下交融”

记驻华使节观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驻华使节专场演出2月29日晚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包括喀麦隆、南非、尼泊尔、土耳其、黎巴嫩、希腊、基里巴斯、洪都拉斯等国驻华大使在内的近百家驻华使馆(机构)高级外交官和家属近700人出席。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循着著名画作《千里江山图》成稿的工艺轨迹,采用平行空间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故宫博物院一位青年研究员以“展卷人”视角“窥”见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900多年前,王希孟笔绘青山绿水;光阴荏苒,当代科技赋能舞台,再现千里江山梦。
  “这部舞剧太吸引人了!大气磅礴的舞姿让我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震撼。”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只此青绿》演绎了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也让观众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光明未来。
  “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是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它触动了人类对历史的探索,对根源的探索,对艺术的探索。我非常希望《只此青绿》能到约旦演出。”侯赛尼说。
  “看完《只此青绿》后,我觉得所有的形容词都太苍白了,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和震撼。它宛若行走的山水画卷,仿佛你真的融入了一幅画,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荷兰驻华大使馆卫生、福利和体育参赞史明康说。
  史明康表示,荷兰也有擅长风景画的著名画家梵高、伦勃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打动人的情感、陶冶心灵,而且可以拉近人们彼此间的距离。希望两国未来能够开展更多类似的演出、展览等活动,进一步促进荷中艺术交流。
  在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看来,《只此青绿》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实践。《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跨越千年时间的鸿沟,打破画作与舞蹈的壁垒,让人感到新奇与震撼。
  “我很喜欢中国的艺术。”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卡夫雷拉说,希望两国未来可以多一些文化交流。演出结束后,卡夫雷拉特意留下和主创人员交流互动。表达完自己对演出的赞许后,他迫不及待地向《只此青绿》的导演发出邀请:“希望你们到哥伦比亚表演。”
  在演出前,记者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进行了独家采访。在她们看来,《只此青绿》红遍南北,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自觉呈现。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作为创作者,我们充满诚意,更心怀敬畏。”韩真说,《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深耕基础上的弘扬,更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当代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生动诠释。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艺工作者更要有文化自信,把真正表达中国的艺术作品带到全世界。”周莉亚说,“过去谈到文化作品走出去,可能会想着作品要怎么符合国际观众的口味,现在你会发现,我们就是我们,当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方式非常‘中国’的时候,别人就会真正地走过来了解你。”
  专场演出由外交部礼宾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央歌剧院承办。据介绍,今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走进新加坡、土耳其、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更多国家,正式开启全球巡演之旅。
   (记者成欣 袁睿)新华社北京电
 

互联网呼唤更多头部文化主播 《收获》“遇见”董宇辉收获“流量红包”

互联网呼唤更多头部文化主播
《收获》“遇见”董宇辉收获“流量红包”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文学的未来不会‘阴跌’。它只是换一种方式传播。”著名文学期刊《收获》主编程永新、作家余华和苏童近日一起做客头部网络主播董宇辉的直播间。四人畅谈两个半小时,销售杂志7万多套,合计实洋逾1468万元,让这本老牌文学期刊在龙年新春收获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包”。
  创办于1957年的《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期刊,由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以“把心交给读者”为办刊宗旨。逾半个世纪中,《收获》与中国严肃文学一起几经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眼下它不仅是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之一,也是定价最“贵”的、销量最大的。尽管如此,面对网络文学的汹涌浪潮,《收获》主编程永新还是坦言“对这个时代发行、营销的方式不适应、出现了隔膜”。步履维艰之下,于是有了老牌文学期刊朝向互联网营销平台的“奋力一跃”。
  “没想到余华老师这么幽默风趣”“苏童老师很儒雅”“三个文学老顽童实在太欢乐了……”备受关注的文学直播效果不俗:余华和苏童之间的幽默互怼,给网民们“演绎”了笑声不断的《老友记》;而余华深情回忆作家史铁生在上个世纪宁愿放弃10万元文学奖金也要把自己作品投给心目中的文学标杆《收获》出版,更让不少观众唏嘘感动。
  从传统的填书报订单、交邮局投递,到如今读者们在手机屏幕上看作家们谈笑风生而“点赞式下单”——严肃文学走近读者的方式有所改变。如果说《人民文学》的直播是为文学“寻亲”,《收获》这场直播则洋溢友情滋味。它们已成为严肃文学和网络直播“双向奔赴”的经典案例。
  走出直播间,《收获》主编程永新连呼“值得”:“我们直接和读者交流互动,让真正的文学好作品抵达读者。”作为当红主播的董宇辉也表示“感恩”。他将自身流量归功于文学情怀:“我们这两年受到了这么多关注,其实是沾了文学的光。是文学让我们变得亲密!”
  的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严肃文学和网络直播本质“互补”。网络直播让人与人在虚拟空间里即时互动、浅尝辄止、快速交流;文学则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与人形成心灵默契,是漫长而深邃的精神沟通。自然,当文学走出封闭殿堂,而网络打开心灵的深度空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不过,这场备受关注的文学直播让人欢喜之余也留下悬念。令人期待的是,未来互联网空间中会否涌现出更多如董宇辉一般对文学怀有赤子之心和虔诚向往的“新锐文化主播”?毕竟,图书直播并非新鲜事,却大多没有激起几朵浪花。正是著名文学期刊与头部文化主播的“相见恨晚、相谈甚欢”,才造就了互联网记忆的“高光时刻”。
  网络时代,文学需要新的传道人,能接地气、能谈情怀;互联网呼唤更多头部文化主播,激荡流量、润泽人心。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互联网应促进优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网络直播不应只是高喊“哦买它买它”的“带货渠道”,它可以有更多变革和转型,满足人们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
       (本报记者孙丽萍)
 
绽放在目瑙纵歌场的民族团结之花
绽放在目瑙纵歌场的民族团结之花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文化园内,锣鼓喧天,万人同舞。蜿蜒曲折的舞蹈队形,如朵朵鲜艳的花儿,随着鼓点绽放在春日的目瑙纵歌场。
  2月24日上午,为期两天的目瑙纵歌盛会在此开跳。目瑙纵歌,在景颇语中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
  景颇族目瑙纵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保忠说,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文化的载体,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集中展现出景颇族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
  节日期间,除了景颇族,身着盛装的傣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群众也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汇聚到目瑙纵歌场,一起纵情歌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会在当地选购民族服装,在舞场踏着同一鼓点同跳一支舞。
  红的、黄的、绿的、青的、蓝的、紫的……宛如一片色彩的海洋中,舞场瞬间成为民族服装争奇斗艳的大秀场。
  穿着几何纹样的织锦裙,流苏银饰舞动起来叮当作响的是景颇族女性;手举长刀、身佩刀鞘是景颇族男性的标志;穿着筒裙的傣族姑娘;头戴蝶形包巾并系有彩色料珠、银泡的傈僳族姑娘;德昂族女性穿着彩色水波横纹长裙。
  据介绍,目瑙纵歌节参与人数众多,多时每场达数万人,并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赵保忠说,小时候围坐在火塘边,长辈们会一遍遍讲述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每次都会谈及目瑙纵歌的文化内涵、舞蹈路线、舞蹈动作的含义等内容。
  在目瑙纵歌之乡陇川,1980年举办了第一场目瑙纵歌盛会,至今从未间断过。
  赵保忠也是在那年第一次参加目瑙纵歌盛会,从此就爱上了目瑙纵歌,只要有目瑙纵歌节,即便路远他也去跳。直到年近花甲,他才退居幕后担任指导和教学工作。
  2018年5月,赵保忠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就是景颇族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跳目瑙纵歌舞。仅2月24日上午,就有4万余人参加了芒市这场盛会。当天在陇川县举办的目瑙纵歌节吸引了16万人参与,2万余人进入舞场。
  万人同舞却能舞之有形、蹈之有序,参与人员从未排练,却能跳得整齐划一,乐在其中。赵保忠说,作为舞场领舞的瑙双和瑙巴是目瑙纵歌舞成功的关键,他们都有统一的舞步路线和动作。
  作为一名传承人,赵保忠不间断地带着徒弟,讲授目瑙纵歌知识。2019年和2020年,在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下,赵保忠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办目瑙纵歌培训班,教授目瑙纵歌的舞步和路线等内容,培训了80名学员。
  “我希望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希望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目瑙纵歌节,到目瑙纵歌之乡来和我们一起跳目瑙纵歌舞。”赵保忠说。
  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旻说,随着目瑙纵歌节成为德宏州法定民族节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扬传承,知名度越来越高,并与当地旅游深度融合。
  目瑙纵歌节期间,德宏州各族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游客欢聚目瑙纵歌场,踩着同一个鼓点,共唱民族团结之歌,同跳民族团结之舞。
  “我们今年将在全州举办12场目瑙纵歌盛会,预计总参与人次将突破100万人。”杨旻说,如今目瑙纵歌节已成为景颇族人民群众欢庆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歌舞娱乐民俗节日,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旅游发展、商贸展销等荟萃交融的多民族综合性节日盛会。
     (记者赵彩琳)新华社昆明电
 
中国纺织业“活化石”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纺织业“活化石”走向国际舞台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织女”席地而坐,纺锤在织机上轻轻穿梭,丝线交错间锦绣纹饰缓缓生成……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无论景区、博物馆、展会还是黎族村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海南岛世居民族黎族创造的黎锦,集纺、染、织、绣于一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也是海南目前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
  古人赞美黎锦“光辉艳若云”。对于没有创造文字的黎族,黎锦更像是一本“史书”,写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早在汉代以前,图案精美、做工精细的黎锦,就深受人们青睐。到了宋代,黎人所织“黎单”“黎幕”,不但在黎族人男婚女嫁、重大节庆等重要场合不能或缺,还成为部分内陆地区的热销商品。
  家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的胡春芳,从9岁开始“学艺”,至今与黎锦相伴了57年,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黎锦省级传承人。在她看来,织黎锦时,脚、腰、手、眼、脑需默契配合,才能使简单的丝线编织出斑斓的色彩和神秘的图腾。
  近年来,海南投入大量资金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并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批黎锦传承人。从2012年起,黎锦技艺开始作为一门课程走进海南各地中小学校园,成为一门特殊课程。海南省还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加强黎锦的系统性保护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克服黎锦传承一度面临的后继乏人难题。
  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胡春芳自编教材,从女儿、儿媳、孙女,到亲友乡邻,再到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爱好者,她前后走了十几个省市,带了40多名徒弟,培训了几千人。胡春芳还不断带着自己的黎锦作品,代表海南到日本、法国等参加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她的一套黎锦“双面织”手工艺品,在巴黎展出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为了进一步唤醒这项沉睡的技艺,海南还不断推动黎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为中国首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的非遗项目。2022年,海南五指山举办雨林精灵时装秀。2023年,中国海南黎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走进国际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此外,黎锦还连续多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亮相,并被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让世人发现和感知它的独特魅力。
  在不少人看来,黎锦很美,但如果不融入现代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它的传承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为了推动黎锦技艺与时尚产业接轨,海南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深圳校区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课程设置包括配饰、廓形、面料、数字化等一系列专业方向。
  如今,黎锦非遗搭上文创“快车”,特色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手提包、书签、桌旗、改良服饰等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国际化产品,作为美观实用的特色伴手礼,进到海南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热门商圈和机场等地。一些产品还走进了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挪威等国家的文化展演和消费市场。
     (记者陈凯姿)新华社海口电
 
口述影像:把世界讲给视障者听
口述影像:把世界讲给视障者听

( 2024-03-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无论是电影中酣畅淋漓的武打镜头,还是舞者柔美细腻的肢体动作,又或是饱经沧桑的文物古迹,世间的许多精彩需要通过眼睛去领略其美。然而对于视障者来说,这些精彩的画面却难以感知。
  “如果能将画面转化成词句,让视障者听到后便能理解作品内容,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体验感。”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创始人鄢秀说,“连接健视人士和视障人士的世界,便是口述影像的意义。”
  “我想把世界讲给他们听。”她说。
在共融中相互治愈


  “平台的中央位置一左一右有两段弧形石梯通向底层,这两段石梯就好像揽住下面的大喷水池一样……”鄢秀的博士生周晓彤在近期一场名为“盛世聚首天宝芳华:圆明园兽首暨文物展”的口述影像无障碍导赏团上进行讲述,为视障者描绘圆明园海晏堂的样子。
  活动由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城市大学般哥展览馆、香港失明人协进会和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共同主办,视障人士连同亲友及香港城大志愿者约50人参加。
  第一次参与策划文物导赏活动的博士生林苏,起初还担心视障人士兴趣不足,“没想到邀请发出后得到了积极响应,报名人数比想象中多得多”,这带给她很大鼓励。
  写口述稿、培训志愿者、反复彩排……团队成员前后精心准备两个多月。“我们用麻绳、胶带、感热纸等材料做成模型,让视障人士体验‘触摸之旅’。”周晓彤说。
  “以往参观都是隔着玻璃,这次与文物的距离非常近。”他说,尤其是听到齿轮转动和钟声响起的时刻,仿佛身临其境。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海晏堂前水力钟喷泉构件,视障者陈先生对装置的报时设计印象深刻。
  导赏结束后,视障人士们表示意犹未尽,这份正面反馈令林苏非常感动,“不少人还提出了中肯建议和改进方向,我得到很多启发”。
  “这并不是对视障人士特殊照顾,而是让他们和健视人士相互欣赏和依赖。”鄢秀记得有研究者告诉她,一位视障者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因为那是我孩子的颜色”。
  鄢秀对此印象深刻:“自己瞬间被充满想象力又温暖柔软的回答治愈了。”
  鄢秀的口述影像团队中有多位视障人士,大家常常共同探讨文本。“他们需要的不光是被帮助,更希望能帮助别人。”她说,“最好的帮助是互相的,是携手把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倾听视障人士的心声


  香港在10多年前开始关注到视障人士对口述影像的需求。鄢秀介绍,口述影像其实是翻译的一种,属于符际翻译,也就是把“视觉符号”转化成“言辞符号”。
  这也是她投身口述影像工作的起点。多年前的一场机缘巧合,鄢秀认识了在香港读书的视障者莎拉。“她是个相当聪明的孩子,手机使用得特别溜,听觉很敏锐。”尤其令鄢秀感到惊讶的是,“她不管是普通话、粤语还是英文发音都非常准。”
  执教经验告诉她,莎拉具有学习语音学的潜质。莎拉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国际音标充满兴趣,但却因为“不知道国际音标长什么样子”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得知此事的鄢秀觉得很可惜,于是便着手研发对盲人适用的教材,“里面的国际音标可以触摸,使用者还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取音频描述,这本教材能帮助视障人士全方位认识国际音标,减少他们在学习中的障碍”。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视障朋友是多么渴望学习、渴望施展才华、渴望美好的高品质生活。”鄢秀在和更多视障人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的能力超出预期。从那时起,鄢秀着手组建团队,莎拉也作为她的助理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共同为更多视障人士提供服务。
  2023年5月,由鄢秀担任主席的香港口述影像研究会在香港注册成立。研究会旨在提升公众对视障人士的关注,普及口述影像服务。
与教育结合将口述影像推向纵深


  “视障人士更多依靠听觉来感知世界,他们对于声音和语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鄢秀说,“但香港很少有高校将口述影像融入课堂教学,口述者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水平往往达不到要求。”
  鄢秀在口译课堂中增设了口述影像培训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及早接触这一领域,并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特殊需要人士的意识。
  她的研究团队制定了一套基于口述影像和口译共同特点的评估标准,并与海内外大学和机构合作,开展工作坊和讲座,为视障访客提供口述影像服务,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技巧真正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服务,师生对于口述影像的概况及其服务流程有了更多了解。“兽首活动就是立足于香港口述影像无障碍服务在展览馆导赏实践中的一次探索。”鄢秀说。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参与过行山口述活动、电影口述活动等。
  鄢秀期待口述影像教育更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为口述影像发展增添力量的同时给视障人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他们被局限的生活中提供一个通道,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所有人一起,‘看’到世界的灿烂多彩。”
         (记者孟佳)新华社香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