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草地周刊

杜甫的人生究竟有多远

(2022年08月05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杜甫的人生究竟有多远

( 2022-08-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聂梦兮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早有断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看不得杜诗。”古往今来,研究杜甫的学者太多太多,关于杜甫的传记也不少。《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多年来,作者聂作平正式写此书前,于2015年和2020年先后写了《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几人相忆在江楼:杜甫的川中岁月》《天地沙鸥:杜甫的晚岁漂泊路》三篇关于杜甫的长文。这三篇长文先后刊于《南方周末》,随即被多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转发,引起“重读杜甫”的又一轮热潮。

  与其说《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是一本杜甫传,不如说是一本杜甫地理志。作者用数年时间重走了杜甫当年的人生地理之路,把杜甫的人生点滴、杜甫的诗歌编年、杜甫的行走线路三者巧妙地串联起来,首创了人生地理的写作路径:在疏朗、开阔的文字中,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融入字里行间细致入微的风土人情,既有大江大河的荡气回肠,又有山涧小溪的温婉静美。不知不觉中,让人仿佛回到唐代——和平的唐代,战乱的唐代,文学、诗歌、艺术高度发达的唐代。

  忠实于我们的现在和过去,聂作平不仅用史诗佐证了杜甫留给后人的种种疑问,更在千年后再行万里路,用脚去丈量、重走杜甫的人生羁旅,开启一场现代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黄土》《少年》《放荡》《丧乱》《行役》《黯乡》《曲终》等12个篇章作为本书的写作线索,从杜甫诞生、成长、衰败直至死亡,真实再现了杜甫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众多研究杜甫或者杜诗的传记图书中,此书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以一个“外景记者”的身份,在重走杜甫人生地理的旅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还原了杜甫和杜诗的真实面貌,让杜甫形象鲜活而有趣。一个有血有肉的本尊——不只是诗圣、诗史的杜甫,他更有喜乐、有悲伤、有疾愤、有温情…….

  诗人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而诗人走过的足迹更是这段文化历史的缩影。杜甫的一生都在大地上行走,因悲秋伤春而贴近大地,那么真切而实在。诗人又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易感的神经,他们的血汁里哀乐过于常人。杜甫前半生潇洒自如,过得十分畅快,后半生却每况愈下,感时愤世,总是在黑暗的人生旅途中踽踽而行。44岁那年恰逢安禄山叛乱,他用了整整10年容身于战乱,直到55岁那年才辗转到平静安乐的大后方蜀地生活。

  人们常常将人生的不幸与某种灵感相联系,彷佛诗人、画家、音乐家要是远离了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创作出史诗巨作一样。比如自杀的梵高、失聪的贝多芬和患白内障的莫奈。而生命中遭遇的诸多不幸恰好滋养了杜甫的灵魂,他始终拥有孤独的傲骨,写下了大量关于世间的命运之篇。也许在尝过生活的本质后,才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些诗意的绝唱吧。

  杜甫一生中有三次重大意义的漫游。从诞生地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到19岁时第一次远游:渡黄河从洛阳到河东道(大部分在今山西);第二次远游:从洛阳乘船到吴越之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以及最后晚年的漂泊路:平江、长沙、衡阳、岳阳、三峡等地。作者用极富故事性的文字语言注入诗圣的每一段历史环节。当时间和空间重叠,戏剧性的文学效果就显现了:诗史与历史、与现在、与地理互鉴,那些割舍不去的昨天与未来,既是诗圣的家国情怀,又何尝不是作者对杜甫和杜诗的缅怀。

  有故事性又有知识性的文字能瞬间打开人的感官,让我们的周遭变得丰盈、立体,生机勃勃。跟着聂作平走过杜甫的人生地理,我们看见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诗人:过于感性的、可爱的;天真的、富有关怀的;忠诚顾家的,热爱美食美酒的杜甫。在聂作平的视角下——一种不费力的遥想,在纸上信马由缰地跃过。在洋洋洒洒的40余万字中,作者运用纪录片和分镜头的语言手法将杜甫一生中最隐秘、最动人的故事一一呈现。

  远行是追溯源头,是一个决定,是一种修行的状态,更是一场与前人对话的最佳契机。但若只是匆匆行路,不去体验,不去思想,终究无法抵达灵魂的深度。从精神上来说,追随前辈的地理之路是对大师的物理膜拜,希望以此得到启示。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几年前求学时的经历,每选择一个新地方生活的理由,必定是为了追寻大师的足迹:从雨果的故乡——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小城,到欧洲大陆尽头的布列塔尼——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灵感迸发地,再到南法普罗旺斯——梵高度过的最后时光……似乎每到一处,我都在同这些大师们通宵达旦地畅谈,他们赋予我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