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米筛目” |
|
( 2021-1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
果腹容易,乡愁难满。离开了家乡,却仍是家乡的味蕾,一有机会总想回到家乡去追寻那伴随着童年记忆的味道。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美食能解乡愁。
在闽南老家有一种名小吃叫米筛目,又名米苔目。因“筛”与“苔”闽南语都是“筛选”的意思,在此当动词用,意为把东西放在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东西透过孔洞中的“目眼”漏下去,把东西筛选出来。
制作米筛目的工序颇为复杂:首先要挑选精米,淘干净后用水浸泡至少五六个小时,把米泡成小胖球状,然后再拿到石磨去磨成米浆;磨浆一般分两个步骤,粗磨和细磨,经过两次研磨,米浆细腻而香滑。
磨浆讲究拉磨与放米人配合的默契,速度快了会把米摔出去,速度慢了磨不出浆。小时候在农村,为了把一桶泡好的米磨成浆,经常要磨到手酸腰痛,若是逢年过节,甚至会磨到手起泡。
在老家至今保留着谁家婚嫁乔迁、盖房屋或农忙请人帮忙,都要为前来帮忙的人准备米筛目当点心或正餐的习俗。因为农村的人干的是体力活,准备的点心首先要能吃饱,有时还得在室外工作,就餐要方便,而且配菜不能太差,一碗米筛目均能满足这些要求。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家乡人早已不再用那种费时费力的石磨了,大都改为机器,又快又细,然后将磨好的浆倒进布袋,不停地反复挤压脱水,使之成为“饭脆”,再将“饭脆”加入适量的番薯粉,加入比例决定做出来的米筛目是否滑润有嚼劲,这也取决于一个掌勺师傅日积月累的经验。
经此,再将它揉搓成一块块饭团,等水开了再把饭团用筛子筛成每条长度约两厘米的细条状,放到锅里煮到半熟,捞起后用冷水冲洗、冷却,使之滑嫩,放着备用。
美食绝对离不开高汤,高汤一般要猪大骨、干贝、目鱼、香菇等慢火熬制,将汤水熬到奶白色方可。
在家乡,米筛目通常是咸吃。煮时,将猪瘦肉、香菇分别切成丝,韭菜花切成小段,将汤锅置旺火上,倒入猪骨汤烧沸,放入猪肉、香菇、米筛目、精盐、酱油烧沸,再放少许韭菜花、味精即可。
食用时,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加上卤的大肠、沙肠、猪肘、鸭血或油条等配料,撒上胡椒粉、葱花,外观汤水清澈,质地细嫩,晶莹剔透,舀起一勺,轻轻放入口中,不冷不烫,口感滑爽,入口清香,回味悠长。那滑溜的米筛目躺在软软的舌苔上,感觉就像自己经过一天的劳累后躺在温软的床上,细细咀嚼,唇齿留香。
特别是,如果前一天晚上有应酬喝多了,或者加班睡眠失调时,来碗米筛目,一口汤稀里呼噜地喝下去,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如今,随着年轻人追求时尚及口味的变化。夏天时,店家推出迎合新生代喜好的饮品,将米筛目加入糖水、刨冰,做成冰凉可口的甜品,现在已成为闽南以及台湾地区著名的美食。
记得初中时,学校所在地是古月港的出海口,此地是个百年古镇,南来北往的人多,在古街的码头拐弯处,就有一摊“米筛目”。当时,交通甚为不便,农村的孩子大都住校,所以每到周末,我们会相约或步行、或骑车到离校五里外的古镇去品尝一下美食。看着那沸腾的高汤夹杂着木炭味弥漫在空气中,即使是匆匆的路人也会不由自主驻足观望,或干脆停下来品尝一番。
在外漂泊时间长了,每次回到家乡就迫不及待地要吃上一口正宗的米筛目,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从味蕾到心灵的满足。因为,在外无论吃过多少美食,胃是饱的,心总觉得是空虚的。只有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吃上一碗家乡的味道,背井离乡的心灵才能找到归宿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