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长江水文化”,助力长江大保护

(2021年11月1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构建“长江水文化”,助力长江大保护

( 2021-11-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郑晓云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去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提出了明确要求。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千万年来,长江哺育流域生灵万物,也哺育了人类文明。在人类接受长江滋养、构筑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计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长江文化。近几年,部分学者提出“长江水文化”概念,认为构建“长江水文化”,可以服务于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

  何谓水文化?它既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信仰、精神感悟、与水相关的世界观、文化艺术创造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因水而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利用水的制度规范等社会层面的要素,还包括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结果,例如水坝、水渠、水井等水利设施。

  水文化是一个以水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体系。水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丧失了水文化,我们将丧失对水的认识,也不可能友好利用水。因此,水文化可视为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石。

  虽然“长江水文化”是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事实上,在千万年来人类和水互动过程中,长江流域已经形成比较丰富的水文化。不过,由于长江是一条绵延6300多公里的长河,很多人对“长江水文化”的理解往往带有地域性——很多人注意到长江不同流域段文化的存在,却忽略了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要给“长江水文化”一个界定,简言之就是:长江流域各民族人民在感悟和适应水状态、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依水构筑自己的生计模式和生存家园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关文化。与以往一些人的理解不同,这个提法充分强调了“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性,主张将“长江水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看待。

  “长江水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长江上游地区高山峡谷纵横,那里同时也是历史上众多少数民族迁徙融合的大走廊,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水文化。例如,长江上游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都把山水作为神山圣水加以崇拜和保护,孕育出独特的水文化,有效保护了当地的水环境。

  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因长江而形成的湖泊星罗棋布,这些地区自古以来是文明交汇的重要地带,当地人在利用湖泊资源发展生产、获得生存的同时,也形成了与湖泊相关的水文化。其中就包括利用水资源的知识、信仰、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因长江而形成了武汉、南京、上海等诸多重要城市。长江边的城市由于供水、排水、城市水景观、城市生活和经济上的依托,与长江关系密切,同样形成了长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城市水文化”。可以说,长江不同流域段都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水文化。

  除了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外,长江流域也有一些总体的文化特征。比如,水稻的种植就是长江流域鲜明的文化符号,在稻作农业之上形成相关社会文化体系,也包括了丰富的水文化。再比如,在长江各流域段,都有丰富的湖泊水文化。总之,不论是在精神层面、社会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长江流域的水文化形态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打上了长江深深的烙印。

  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长江水文化”概念,并且构建“长江水文化”呢?原因很简单:尽管长江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但它总体体现在不同流域段的特征上,把“长江水文化”作为整体考虑还远远不足,还没有形成“长江水文化”的整体视野。

  如果我们从文明的视野思考长江的文化价值,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水文化也不例外,除了要进一步挖掘历史上形成的“长江水文化”的整体内涵,还要构建新的“长江水文化”,例如关爱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的共同意识、共同的水友好行为模式、共同的制度、共同的参与,以及让长江水环境成为人民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江和流域人民的幸福融为一体。

  这些整体性要素,就是“长江水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不仅关乎长江大保护,也关乎长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福祉。因此,“长江水文化”这个概念的确立,不仅对传承、保护长江的水文化有重大的价值,对于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长江大保护也有价值。

  构建“长江水文化”,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系。“长江水文化”的整体构建,建立在长江不同流域段的地域性文化之上,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长江不同流域段的水文化仍是“长江水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必须传承发展好流域段“水文化”,同时把“长江水文化”的整体理念融入地域性水文化,做到既有整体理念又有地方特色。

  二是要处理好“长江水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当代创新的关系。长江的水文化形成于流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有重要价值。但是,在当下的发展环境中,它并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因此,“长江水文化”还必须依照今天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构建。这两者之间的总体关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做到两者之间有效融合。

  三是要处理好水文化的环保功能和人民的受用之间的关系。目前传承发展水文化,一般较多地看重其在环保中的价值,这没有问题,但我们也要考虑水文化建设如何让长江流域人民受益,让人民享受水文化,让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和家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彰显水文化的终极价值。

  四是要处理好水文化和长江大保护中其他要素的关系。水是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础要素,要让水文化真正产生价值、发挥作用,必须要注重处理好水文化建设和其他长江大保护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长江水环境、水资源、流域森林、河道、土壤保护以及防止长江水污染等,要将水文化也融入这些工作中。我们还应将水文化和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将其也作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长江水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三个方面推进,那就是研究奠基、政策引导、全民参与。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摸清“长江水文化”家底和需求,提出建设“长江水文化”路径;其次是政策引导,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政策,积极推动“长江水文化”建设;再次要构建全民参与和实践路径,让“长江水文化”成为长江流域全民参与构建、拥有的文化,把水文化内化到长江流域的社会中,进而增强“长江水文化”的活力。

  (作者为湖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