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经济˙民生

04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05版:家 园

06版:新闻纵深

07版:世界报道

08版:特别报道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草地周刊

11版:草地周刊

12版:草地周刊

13版:成风化人

14版:成风化人

15版:成风化人

16版:影像

返回 2020年09月18日

两千年“国道”之变

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9月18日     
两千年“国道”之变

( 2020-09-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从空中俯瞰“五道并行”,从江边算起,一眼可见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五尺道和渝昆高速五道并行(8月10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新华社昆明9月17日电(记者王长山、彭韵佳、林碧锋)67岁的云南盐津县银厂村村民邵光前坐半小时摩托,来到豆沙关前的山脚下,沿着五尺道往上走。踏着斑驳的青石,有时还会踩进深深的马蹄印窝。
 
  在向上走的过程中,视野开阔起来,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和渝昆高速,在眼前的陡峭崖壁间并行排列。每到这一刻,邵光前就产生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从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算起,这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并行在豆沙镇豆沙关前,成为独特的“交通博物馆”,见证着中国西南大山里的交通巨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云南设置郡县,并开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的道路,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秦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
 
  滔滔江畔,削壁千仞,箐深路险。循着崖壁,崎岖五尺道蜿蜒起伏。
 
  “历经2000多年风雨,五尺道蹄印深深,在此仍保留300多米,现在还是村民到镇上的一条通道。”豆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侯林说,五道并行既是独一无二的交通景致,也是时代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在山高水急的西南边疆,开山筑路十分困难。作为川滇的重要通道,五尺道在修建后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邵光前从小就听过“五尺道”的历史故事,印象里这段路有200多个马蹄印窝,“以前马帮都会走这条路。”现在,这条路也成为他到古镇赶集常走的一段路。
 
  在五尺道旁,交通线路不断出现,汇聚在豆沙关,游人至此如入时光隧道。
 
  清朝至20世纪80年代,关河水道是豆沙镇主要的交通线路,现存水运故道10.9公里。林家渡是水运兴盛时的渡口,在公路运输兴起前,承担上下游大宗商品的运输任务。
 
  内昆铁路在豆沙镇境内全长10.5公里,并设有一座车站——豆沙关站。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加强川滇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G247公路在豆沙镇境内全长12公里。它的修建,再次将西南边疆小镇豆沙关纳入中国交通发展的宏图中。
 
  渝昆高速豆沙段贯穿豆沙镇全境,共16.8公里,是豆沙镇乃至盐津县重要的出入境通道,承担大部分长途客货运输任务……
 
  分管交通的盐津县副县长邓驹对这里的交通变迁如数家珍,更让他高兴的是现在盐津交通的规划和成就。
 
  “目前,盐津县公路里程已达5600多公里。”邓驹介绍,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盐津县累计实施通乡油路及重要县乡道3条62.9公里,行政村通道路71条908公里,村组道路623公里、窄路基路面加宽134公里。
 
  同时,新建关河跨河大桥12座,改造完成大中小危桥及新建桥梁共计34座,覆盖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使关河两岸及全县百姓结束了几代人依靠溜索和渡船过河的历史。
 
  2016年初,豆沙镇长胜村林家渡桥建成,结束了盐津县建制村不通车的历史。2017年,盐津县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的目标。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到豆沙关要步行4个小时。”邵光前见证了古道旁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在几十年间陆续建成,他的孩子坐火车或沿着高速公路坐汽车外出务工,现在,他也打算去山外的大城市走走。
 
  “路通了,心里也亮堂多了。”邵光前笑着说。
 
  千年风雨,五道并行,交通巨变。五尺道上的青石板虽已斑驳不堪,但见证了中国交通在这个小小关口的飞速发展。
 
  站在豆沙关前,侯林说,其实不只五道在此并行,天空有飞机航路,身边有4G信号,堪称立体化的通道汇聚。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