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宝藏” |
|
|
( 2019-1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神州风物 |
|
|
▲2012年,工作人员在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区工作。新华社发(贾东流摄)
|
|
|
本报记者张建松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进博会上,中国馆的良渚古城展台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关注。良渚古城遗址今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5000余年文明得到国际广泛承认。鲜为人知的是,位于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上海的良渚文化也别样精彩。上海出土的良渚文化遗存,还写进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中。
上海的良渚文化别样精彩
作为中国馆良渚古城展台的策展人,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教授是我国研究良渚文化的权威专家。他介绍说,此次申遗成功的距今约5000年前良渚古城遗址,地处浙江杭州余杭,是良渚王国的都城。事实上,良渚王国当时统辖的疆域范围,环布整个环太湖流域,涵盖了今天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西部地区,面积广达约5万平方千米。这些地区自1936年以来,考古已发现约6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点。
目前,作为良渚文化核心区域的上海地区西部,也已发现了金山区的亭林,青浦区的果园村、寺前村、淀山湖、金山坟、刘夏、千步村,松江区的广富林、汤庙村、姚家圈、机山等15处良渚文化遗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青浦福泉山遗址及其毗邻的吴家场墓地,都属于良渚王国贵族的高等级墓地。考古学家常把它们比作良渚都城以外的地区性中心聚落,地位仅次于良渚古城遗址。福泉山遗址出土的琮、璧、钺等成套玉礼器,吴家场墓地出土的独一无二、长约97厘米的象牙权杖等,都写进了这次的申遗文本。
良渚古城的一些发现,当初还受到了福泉山遗址考古成果的启发。1982年,福泉山遗址发现了随葬有大量精美玉器的良渚文化显贵大墓。考古学家在对墓地的解剖中认识到,福泉山这座突兀的土山,竟是专门为埋葬那些墓主人而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筑金字塔”。这为1986年以后,为包括良渚古城遗址在内的许多遗址重要发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福泉山遗址等上海十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反映了上海地区也曾是良渚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良渚文化的其他600多处遗址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史的实证。”高蒙河说。
上海良渚文化的“明珠”福泉山
位于上海青浦重固镇的福泉山遗址,完整保留了上海地区距今约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上海唯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5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堪称上海良渚文化的“明珠”,是实证上海具有5000余年文明起源历史的“龙睛凤冠”。
不过,从绿荫掩映的福泉山遗址景区,拾级而上,一路林深草密,很难想像这座高台墓地的下方,竟埋藏了丰富灿烂的上海远古文化。蜿蜒的山路上,偶尔可见几处考古挖掘现场遗迹,标示了福泉山文化地层,模拟了良渚文化祭坛、人殉墓葬等情境,远古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简单粗放。只有在山下的展示厅里,才能感受到上海远古文化的一丝韵味。
据上海历史博物馆退休老专家张明华介绍,作为人工堆筑的墓葬,福泉山的山体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约84米,高约7.5米。截至目前,已经在福泉山发现崧泽文化墓葬18座、良渚文化墓葬32座、吴越墓葬2座、楚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3座。古文化层层叠压,绵延6000余年,被誉为“上海古代的历史年表”。
据统计,福泉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多达2800多件。但除了琮、璧、钺等成套玉礼器和象牙权杖等被写进了申遗文本,其余的呈现在申遗文本中的上海考古成果元素并不突出。实际上,福泉山还出土了众多形制多样、精巧绝伦的陶制品。如器形奇特的黑陶鸟形盉、红褐色彩绘的高柄盖陶罐、阴刻细如发丝的蟠螭纹和飞鸟纹的陶豆、乃至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等,不仅反映了良渚文化杰出的制陶工艺,也是上海远古文化艺术和文化创新的巅峰之作。
此外,在对福泉山下层的崧泽文化层位和历代遗存的清理中,也有重大收获。如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崧泽文化象牙镯,距今约2300年的战国楚文化青玉双尾龙纹璧,西汉的圆形石砚、北宋的越窑莲花盖罐等文物珍品。
“福泉山是一座上海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文物宝库。它的发现发掘,让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更加纷繁深厚,它是上海一张不可或缺的沉甸甸、亮闪闪的金色名片。”张明华说,“埃及的金字塔是石头堆的,是文物,福泉山是土堆的,也是文物,是上海江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我们不仅要保护福泉山出土的珍贵文物,也要高度重视保护福泉山遗址本身,把它打造成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遗址公园,亮出这张文化名片。”
建议合力深挖上海良渚文化“宝藏”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事实上,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上海的文化‘两头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蒙河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在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发现了包括良渚文化遗址在内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址,共有近30处。”
上海文化的“一头高”是指远古文化。5000多年前,上海先民率先发明了石犁,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工艺也冠绝全国,上海文化的发明和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成为江南文化的最早源头之一。另外“一头高”是近代开埠以来,上海引进、模仿、追赶、融汇,形成了海派文化,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目前,上海古海岸线“冈身”沿线各区,都非常重视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和挖掘。例如,松江区以“上海之根”为口号,深挖广富林文化,围绕考古遗址保护区建设了遗址公园和文化展示区。闵行区以“上海之本”为口号,深挖马桥文化,建设了马桥文化展示馆并多次开展学术研讨;青浦区以“上海之源”为口号,深挖崧泽文化,建设了崧泽遗址博物馆,还完成了《福泉山遗址保护和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远景可期。
根据青浦区发布的“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还将构建“一廊一轴三区”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廊”为“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重点围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三个古文化遗址,充分挖掘青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推进崧泽遗址绿地公园、福泉山遗址国家考古公园、青龙镇遗址考古博物馆建设,形成南北贯通的“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
专家们认为,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华5000余年文明得到国际广泛承认。乘着申遗成功的东风,建议上海各区形成合力,以福泉山遗址为重点,共同深挖并利用好别样精彩的上海良渚文化遗产资源,在上海古海岸线“冈身”沿线,共同打造上海的“西部遗址走廊”;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文化建设中,以良渚文化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的源头,发掘古代上海历史底蕴的当代价值,这既有学术价值,也有文化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