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教育要创“新”更要用“心” |
|
( 2019-11-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与第一批主题教育相比,第二批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确保取得实效的任务更为艰巨。因此,更应该创新方式方法,研究新形势、分析新情况、适应新变化,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形式,增加主题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从相关报道看,很多单位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十分接地气。比如,一些地方把主题教育课堂搬到村口大榕树下,搬到棚户区改造现场,把教育内容带到第一线;有的街道“就地取材”,讲活本地“红色资源”和身边典型案例,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亲近感;还有社区充分运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覆盖流动党员,让流动党员不“流失”、不掉队,把主题教育的覆盖范围大大扩展。
不过,创新主题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只是简单地“移植”创新的“形”,也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哗众取宠而脱离实际。脱离了具体的业务、生活,忽视特定党员群体的实际情况,再多的别出“形”裁也只是花架子。简单移植或哗众取宠,要么是敷衍应付的“做过场”,要么是表面文章求表扬,两者的背后都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今年是“基层减负年”,这类形式主义的“瞎折腾”,不但起不到主题教育应有的功效,反而给基层党员干部“添堵”。
创新只是手段,增强主题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主题教育实效才是目的。距离第二批主题教育结束剩下的时间不多,时间紧任务重,各参与单位更应该立足实际、聚焦问题、紧接地气,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创新方式方法,直面问题,立行立改,集中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实现主题教育真正走实走深。
(本报评论员张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