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 |
写在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高铁列车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沃野间驶过(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尼泊尔文版首发式
和第三卷英文版推介会在加德满都举行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打造新时代城市版“枫桥经验” |
南京仙林街道:党建让治理更有效,治理让城市更温暖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探路共同富裕,浙江出示“行程卡”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不必纠结打卡点赞,不再费时发帖转帖” |
江苏严治形式主义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栗战书同文莱立法会议长拉赫曼举行会谈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栗战书说,中国和文莱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习近平主席与哈桑纳尔苏丹共同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拓展,人文交流更为紧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和配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
栗战书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发展同文莱的友好关系,愿同文莱做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今年是两国建交30周年,愿双方以此为契机,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共同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一要密切高层交往,深化战略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二要加强抗疫合作,共同战胜疫情,高举团结抗疫大旗,共同反对疫情污名化、病毒溯源政治化,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三要对接发展战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文方提出的“2035宏愿”同中方制定的“2035年远景目标”,为两国对接合作带来更多契合点、开辟更广阔空间。四要办好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民间友好。
栗战书强调,中文两国立法机构保持良好的交往传统。中国全国人大愿同文莱立法会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希望双方保持高层交往,推动各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与议员之间的交流。出台或修订有利于双边关系发展的法律文件,为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政策法律环境。积极分享在依法治国、发展规划、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在各国议会联盟、亚洲议会大会等多边机制中保持良好协调配合。
拉赫曼表示,今年是文中建交30周年。文莱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长期友好关系。两国在经贸、农业、渔业、教育、人文等各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感谢中国支持文莱抗击疫情,积极提供疫苗,这体现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和双方共同应对疫情的努力。文莱立法会愿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交流,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黄坤明在文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
以更大力度更强自觉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孙春兰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
一鼓作气早日打赢聚集性疫情歼灭战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这次福建疫情波及莆田、泉州、厦门、漳州4个市,厦门疫情发展很快,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同安区、占比超过90%,特别是同安工业集中区人口密集,防控任务艰巨复杂。孙春兰强调,要认真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员核酸筛查,同步推进流调排查和密接、次密接人员转运隔离,严格落实社区封控措施,封控小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做好重点场所消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福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莆田、泉州、漳州社会面已“清零”,厦门感染者来源发生结构性变化,绝大多数都在隔离范围内,社区传播基本阻断,疫情总体可控。
孙春兰指出,当前福建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要继续严守疫情不外溢的底线,持续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尽快把疫情控制住。要严格规范入境人员的隔离管理,对出现感染者的隔离点,及时流调回溯,加强环境采样,科学确定风险人员的隔离期。要关口前移做好医疗救治,提前给予中药干预,预防控制重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各地要汲取最近几起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教训,完善防控政策措施和指挥体系,加强党政干部防控政策和技能培训,保持防控队伍相对稳定,形成平急结合机制,进一步补齐防控短板。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城乡结合部、工厂、学校等重点场所防控,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打牢群专结合、群防群控基础。
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精彩华章 |
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积极进展和瞩目成就。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话语,为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积极应对网络安全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
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战略,印发《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加强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夯实国家网络安全工作根基;
自2014年以来,十部门共同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有效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网络安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超过15%。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网上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PUSH弹窗新闻信息突出问题、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等8方面内容,在全网开展“大扫除”,有效遏制网络乱象滋生蔓延;加强网上网下文化市场监管,“护苗2021”专项行动中,仅7至8月,全国累计查缴少儿类非法出版物52.3万件,查删网络有害信息12.6万余条;《“抵制网络谣言 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发布,倡导全社会共管共治网络谣言,共建共享网络文明。
线上办公、视频会议、网络直播……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益蓬勃,“数字红利”加快释放,互联网深度融入百姓生活。
“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为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适应人民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战略规划出台,相关部门紧抓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信息基础建设规模全球领先——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4G和5G独立组网网络;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带动经济发展加速迈向数字经济新阶段。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大数据产业规模达718.7亿元,同比增长16.0%,增幅领跑全球大数据市场。
信息技术助力弥合数字鸿沟——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2.4万余家医疗机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不断推进,健康码适老化相关功能已覆盖全国至少3000万老年群体。
一串串亮眼数字的背后,亿万人民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信息化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各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休戚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的发布,到G20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签署,再到发起“中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中国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自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已连续7年成功举办,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四个共同”等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深入人心。
金秋九月,水乡乌镇再次汇聚世界目光。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即将在这里举行。
这场全球互联网界的盛事,将继续引领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发展;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将再次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记者王思北、余俊杰)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第十七届文博会开幕 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新华社深圳9月23日电(记者李晓玲)秋分时节,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3日在深圳开展,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文化产业资源,向海内外客商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发展态势以及项目与产品交易盛况。
本届文博会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中,全国文化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占比达到70%以上,数字文化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等都参展。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也参加了本届文博会,重点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展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的生动案例。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都连年攀升,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本届文博会主要聚焦建党百年主题,聚焦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聚焦新型文化业态培育,聚焦展示文旅融合发展新成效,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聚焦服务模式创新,线下设有文化产业综合馆、工艺美术·时尚生活馆、粤港澳大湾区馆、文化旅游·非遗及艺术品馆、媒体融合·智慧广电·电影工业馆,全方位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粮食可以在车间“造”出来?不是科幻! |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年产淀粉量理论上1立方米的反应器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董瑞丰、王井怀)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此前,多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实验室初步测试显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约为传统农业生产淀粉的8.5倍。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技术参数,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马延和介绍,此次研究设计、组装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谢途径,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过程,跨越了自然途径数亿年的进化。这一突破,为淀粉的车间生产打开一扇窗口,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对于此次成果,德国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美国工程院院士延斯·尼尔森等国际知名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重大突破将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科院副院长周琪说,成果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后续需尽快实现从“0到1”概念突破到“1到10”的转换。
据了解,经科技部批准,天津工业生物所正在牵头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的下一步目标,一方面是继续攻克淀粉合成人工生物系统的设计、调控等底层科学难题,另一方面要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未来让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接近农业种植。
人大代表架起沟通民意“连心桥”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局长傅文杰在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更加密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进一步加强、代表履职活动更加有力有效。
今年上半年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傅文杰介绍,截至目前,山西、河北、西藏、青海、新疆已顺利完成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召开了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其他26个省(区、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时间均已确定,北京等15个省(区、市)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内蒙古等11个省(区)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
“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覆盖全国所有城镇乡村,直接面对亿万人民群众,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傅文杰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和选举法规定,依法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到换届选举的各方面、各环节。
比如,根据新修改的选举法,重新确定县乡人大代表名额,新增代表名额向基层群众、社区工作者等倾斜;结合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确定县乡人大代表结构比例,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依法成立选举委员会,做好换届选举各项组织工作和选民服务工作等。
“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和发展,人大的选举制度、组织制度、议事规则、工作制度都形成了一套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安排。”傅文杰说。
傅文杰介绍,我国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妇女代表和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逐步提升,人口再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在议事决策方面,人大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活动准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在制定修改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作出决定决议过程中,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凝聚最大共识。”傅文杰说。
为了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建设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依托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组织本地区各级人大代表联合开展活动等,充分发挥了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的功能作用。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意愿,依法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各国家机关、组织认真研究、逐件办理,切实体现到政策、法律和工作之中。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傅文杰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使代表工作不断加强。
傅文杰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把代表工作摆在同立法、监督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比如,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委员长会议研究代表工作重大事项、重要问题机制,建立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机制,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对口联系代表机制等。
据统计,目前地方各级人大已建成22万多个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之家,基本实现覆盖乡镇、街道,不少地方延伸到社区和行政村。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到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定期接待群众、听取意见。
此外,代表参加专题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等活动有序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还统筹安排代表参加“一府一委两院”联系代表活动,代表履职活动更加有力有效。
打击假冒政府网站制售假冒安全生产证书等违法行为 |
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出手了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据悉,当前,少数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漠视法律,置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假冒应急管理部门政府网站和证书信息查询平台,伪造、变造、买卖假冒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及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导致不具备基本安全技能人员从事高风险作业或管理活动,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埋下重大事故隐患。
据介绍,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伪造、变造、买卖假冒安全生产证书,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搭建假冒政府网站,提供假冒安全生产证书查验,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或为上述行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利用网络媒体、在线平台等进行诸如免考、速成等虚假宣传,兜售假冒安全生产证书,诱导从业人员上当受骗,涉嫌诈骗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不认真核验安全生产证书真伪、默许从业人员持假证上岗的违法行为。
我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铁覆盖率超95%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来自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营业里程1.37万公里,占比为36%;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营业里程2.42万公里,占比为64%。
为国泰民安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谈司法审判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况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从2013年的1421.7万件上升到2020年的3080.5万件,结案标的额38.4万亿元。”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贺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严格公正司法,深化改革创新,助推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贺荣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人民法院近年来履行审判职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
——2013年以来审结涉食品刑事案件3.6万件、涉药品刑事案件2.7万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审结劳动争议案件447.5万件,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和休息权。
——推行家事审判改革,妥善审理婚姻家庭案件,针对家庭暴力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9227份。
——2018年以来受理人格权侵权纠纷70.9万件,年均约20万件,比十年前增长10倍。
贺荣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正在修订相关司法解释,重点推动解决危害食药安全的源头犯罪等问题。此外,人民法院将围绕安全、激励、公平、规范、保护等重点,全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平安是民生所盼,是发展之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表示,2013年至今年6月底,人民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964.7万件,判处罪犯1143.9万人。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共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4万件23.1万人。
姜伟说,人民法院全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确保无辜者不受刑事处罚。2013年至今年6月底对495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534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依法纠正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重大刑事冤错案件61件125人。
如何破解诉讼难,是各国司法普遍面临的难题。姜伟介绍,人民法院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全国3056家基层法院和10145个人民法庭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点,95%以上法院建立类型化调解室。诉讼服务进入智慧时代,实现从现场办向“网上办”“掌上办”转变,诉讼服务全年无休、24小时“不打烊”。
在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依法审理涉“三农”领域传统纠纷和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类型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审理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纠纷,2013年至2021年8月共审结一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纠纷等案件46万余件,一审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件近2万件。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家事、邻里纠纷,依法治理高价彩礼、干预婚姻自由、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陈规陋习。”贺小荣说。
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贺小荣介绍,人民法院将坚持最严密法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服务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多元共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强化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依法整治侵犯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2016年到2020年甄别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190件237人。
“强化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加强对恶意违约、逃废债务、失信行为、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刘贵祥说,自2013年实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累计有854万人次的被执行人迫于惩戒压力主动履行债务。
刘贵祥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着手修改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相关司法解释,起草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检察力量 |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谈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况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童建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童建明介绍,在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检察机关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
——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惩治和预防各类犯罪;2013年1月至今年8月,共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12万余人,起诉1357万余人;深入推进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3万余人,有力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针对一些涉民企案件既未撤案又未移送审查起诉,长期被“挂案”的问题,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专项清理,为企业解绊、促放手发展;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做到保障企业权益与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同时,检察机关还试点整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大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力度,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忠实履行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司法公正。2013年1月至今年8月,检察机关共监督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17万多件、监督撤销属于轻微违法或经济纠纷等不应当刑事立案而立案的15万多件;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分别提出抗诉6.6万件、3.6万件、1500件。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等问题,检察机关创新落实巡回检察制度,把派驻监狱检察改变为“派驻+巡回”检察,更有力维护“大墙内”的公平正义。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提升治理效能。近年来,检察机关注意从办案中发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完善社会治理的检察建议,做好办案的“后半篇文章”。最高检针对维护校园安全、规范公告送达、强化金融监管、加强窨井盖管理、防治虚假诉讼、加强网络治理等,先后向有关部门发出了第1号至6号检察建议,促进社会治理。最高检还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等方式,以案释法,引领社会法治意识。
——办好检察为民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检察机关持续深化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创新开展公开听证,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揪心事。针对一些行政诉讼案件超过诉讼时效或不符合起诉条件被驳回,讼争问题未解,案虽结事难了的状况,深入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促进实现案结事了。仅今年1月至8月,就化解行政争议4000多件,其中争议10年以上的200多件。
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将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作为重大责任,不断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能力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全面保护让可可西里12年无盗猎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
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活动的一群藏羚羊(2020年7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
|
在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途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管理处巡山队的队员们在修理车辆(2020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
|
|
2020年6月29日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拍摄的一只被救助的藏羚羊。 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
|
雁过拔毛,开票赚钱 |
国务院大督查聚焦二手车交易乱象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
|
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
|
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
访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弄潮“一带一路”,春城“颜值”更高 |
解码“开放新高地”昆明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新贡献 |
海外舆论高度评价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说,这是一项重要承诺,再次表明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国不仅作出承诺,还一直采取切实措施践行承诺。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从“碳达峰、碳中和”到“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扎纳塔斯风电项目哈萨克斯坦投资方维索尔投资公司管理合伙人阿尔马斯·丘金说,中国此举彰显积极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决心,为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乌克兰学者阿列克谢·科瓦尔认为,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在改善国内环境的同时和世界分享先进技术、经验和成果。中国此举对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的担当。
法国《回声报》网站刊文援引世界资源研究所副主席海伦·芒福德的话说,中国作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承诺,这将是“远离化石能源的历史转折点”。
英国《卫报》刊文指出,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对环境保护是好消息。
泰国《经理报》网站刊文说,中国此举彰显积极履行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诺的努力。
印度“共和国世界”网站报道说,中国此举将有效减少煤炭使用,从而推动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努力向前更进一步。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报道说,全球加速淘汰煤电是促成《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的重要一步。
沙特阿拉比亚电视台网站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此举对全球减少碳排放是一大利好。
(参与记者:胡雪、王亚光、蒋超、任芊、赵旭、胡冠、朱炜、黎华玲、李晓渝、杨海若、李东旭、张继业)
德国不应参与任何形式的对华贸易战 |
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新华社记者张远摄
新华社柏林9月23日电(记者张远、朱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德国不应参与到对中国任何形式的贸易战中,不应在经贸领域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
现阶段,德国与欧洲出现一些声音,认为中国是欧洲经济领域的竞争者,应该减少对华经济依赖。施罗德认为这种想法并不理智。
施罗德说,德国人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持多方竞争是重要的,因为竞争会刺激商业繁荣,会使市场变得更健康。他说,德国产业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也经常会受到挑战并因此调整,所以人们不应因竞争而感到担忧。
“我认为不应该限制中国,比如说采取保护主义方式或者与中国不合作的态度。”施罗德说。
施罗德告诉记者,中德合作非常重要,因为德国需要中国市场,特别是汽车工业与机械制造行业。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包括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不仅需要中国市场,还需要在中国投产。
“理智地讲(中德合作)不应该发生变化,我绝不建议德国参与到对中国任何形式的贸易战中,这会伤害到我们大家。”
谈到德国本月末即将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施罗德认为,德国政府不应改变务实合作的对华政策,尤其是要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在任何条件下,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一点都不能变,如果改变这个政策对中德两国都不会有好结果。”施罗德说。
提到现阶段的阿富汗局势时,施罗德认为,阿富汗局势再次引发了有关欧盟战略自主的讨论,美国不与盟友通气而仓皇撤退是战略错误。
施罗德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态说,欧盟已经无法再像以往那样依赖盟友美国,这意味着欧盟在必要时必须自己采取行动。
“(盟友在阿富汗被撇下)这种情况绝不能再重演。当欧洲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变得比现在更加自主后,这种情况也不会重演。”施罗德说。
施罗德现年77岁,1998年至2005年担任德国总理。卸任总理职务后,施罗德仍活跃于商界、文化界。
就中美关系面临严重困难,中国驻美大使表示 |
美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是症结所在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秦刚当天出席了卡特中心和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线上对话会,积极评价美国前总统卡特和乔治·布什为中美关系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他说,正是在中美几代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才取得长足发展。
秦刚说,当有些人满世界拼凑针对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时,14亿中国人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正迈步奔向共同富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正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秦刚表示,中美历史、文化、体制不同。中美既不应也无法改变对方,而是应该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摈弃零和博弈的逻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卡特和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面对新形势,美中双方应秉持长远眼光,通过经常性对话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拓展各领域合作,克服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两国民众创造更多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通胀持续高涨,美联储“缩表”在即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美联储当天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同时将继续以每月至少800亿美元的速度增持美国国债,并以每月不低于4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美联储当天释放“缩表”信号,暗示可能最早于11月会议宣布“缩表”计划,显示其对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的肯定。
美联储在声明中说,在新冠疫苗接种取得进展和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美国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继续加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经济已经达成物价稳定目标,距离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鲍威尔的表态,美联储可能最早于11月举行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对这两大目标的评估结果,并决定是否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在1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缩表”计划,并在12月会议上正式启动“缩表”。
富国银行证券认为,近期经济数据变化及疫情发展也可能左右美联储的决定,其中10月初公布的9月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数据将作为关键的“晴雨表”。对此,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只要9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合理良好”,他便认可11月宣布“缩表”计划。
另一方面,美联储开始考虑“缩表”计划源于对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担忧。近月来,随着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者需求激增以及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快速传播导致就业市场恢复放缓和供应链瓶颈持续,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升温。
根据美联储当天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期,今年美国通胀率或升至4.2%,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为3.7%,远高于2%的通胀目标。
鲍威尔当天重申,目前由经济重启和需求激增导致的供应链瓶颈问题尚未显著改善,由此造成的通胀压力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持续,甚至延续至明年。这意味着,通胀高企问题可能长期存在。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金融经济学家凯茜·博什蒂安契奇表示,通胀增速持续高于预期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主要催化剂”。
芝加哥均富会计师事务所首席经济学家戴安·斯旺克指出,近来美联储立场明显转向鹰派,是因为更多美联储官员预计美国经济将在2022年面临更严重的通胀问题。
展望未来,美联储官员虽然对短期内“缩表”计划达成高度共识,但对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时机和次数存在较大分歧,美联储中期货币政策路径仍不清晰。
鲍威尔当天强调,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并不意味着为加息释放直接信号,美联储决定加息所依据的标准要严格得多,至少在结束“缩表”之前不会加息。
LPL金融集团固定收益策略师劳伦斯·吉勒姆表示,美联储官员在加息时间表方面存在广泛分歧、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换届、鲍威尔任期即将届满且会否连任存疑等因素,都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若美联储今年启动收紧货币政策计划,这将导致全球资产泡沫挤出,发展中经济体资金回流美国,使全球金融市场面临不确定性。但整体而言,由于美联储提前与市场作了较为有效的政策沟通,全球市场有足够空间化解风险,影响可控。 (记者许缘、高攀)
新华社华盛顿9月22日电
澳大利亚引进核潜艇令亚太国家担忧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合作在澳建造核潜艇后,亚太多国连日来对此表达担忧或反对。分析人士指出,美英澳此举蓄意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威胁地区和平稳定,损害国际核不扩散努力。
美英澳三国15日宣布建立新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美英将支持澳海军建立核潜艇部队,澳方将与美英合作在澳建造核潜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对此纷纷表示担忧或反对。
印尼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印尼谨慎地注意到澳大利亚获取核潜艇的决定,敦促澳方遵守其在相关条约中的承诺,尊重国际法,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与其他相关方的分歧。据报道,澳总理莫里森原计划近期访问印尼,但印尼总统佐科以有其他行程安排为由取消了此次会面。
马来西亚总理伊斯迈尔与莫里森通电话,指出“澳英美联盟”可能成为“引发印太地区核军备竞赛的催化剂”,强调马方将遵循维持本地区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原则。
朝鲜外务省20日谴责美国同英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并向澳大利亚转让核潜艇建造技术的决定,称此举是破坏亚太地区战略平衡、引发连锁式核军备竞赛的“很不好且十分危险的行径”。朝方指出,白宫发言人称此次决定是“为了印太地区的安全”,这一言论意味着只要符合本国利益,任何国家传播核技术都无妨,这恰好证明破坏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主谋正是美国。
一些亚太国家的专家指出,美英澳此举将给本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威胁,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增加核扩散风险。
澳大利亚研究所国际和安全事务项目主管艾伦·贝姆说,核潜艇项目增加了本地区发生“新型冷战”的风险,并可能引起其他国家效仿,这不论对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其他国家都是不利的。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也认为,澳大利亚引进核潜艇无疑会升级本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并有可能引发海上军事对峙,增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杨保筠指出,美英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是一种打“擦边球”的做法。澳大利亚拥有铀矿资源并开采出口,如果在美英技术支持下发展核潜艇,澳方将很有可能在核材料加工方面取得进展,这将增加核扩散的风险。
不少亚太国家专家认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和核潜艇项目其实都只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美国在本地区煽动冲突对抗,受益的只有美国,地区国家只会受害。
翁诗杰指出,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抗击新冠疫情和推动经济复苏,而“澳英美联盟”就是“美国的一个工具”,美国为了维护其地缘政治主导地位,不惜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指出,美英澳的行为令本地区面临的安全威胁升级。他表示,美国还试图说服东盟国家一起对抗中国,但这不符合东盟国家利益,“我们不能这样做”。
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认为,美国拉上英国支持澳大利亚核潜艇项目也有针对印尼之意,因为印尼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这被美国认为是威胁。
专家们还认为,从美英引进核潜艇其实也损害澳大利亚自身利益,因为这将让澳大利亚在军事上进一步受制于美英。贝姆表示,核潜艇项目会使澳大利亚更加依赖外国,从而失去自主权。“核潜艇无法成为澳大利亚的主权能力,因此澳主权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参与记者:白旭、林昊、汪奥娜、王亚光)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外交部:中方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12亿剂新冠疫苗和原液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
据报道,近日,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分别抵达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柬埔寨、古巴等国也收到了中国的医疗物资。
赵立坚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12亿剂新冠疫苗和原液,向150多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中方也积极支持联合国各机构为抗击疫情发挥应有作用。
赵立坚表示,这既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和深厚情谊的有力见证,也是我们同各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真实写照。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中方援助的疫苗和物资如同“及时雨”,为各国抗击疫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重要作用。
他说,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中国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
“只要新冠肺炎疫情一天不结束,中方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的步伐就不会停歇,我们的努力和贡献就会继续。”赵立坚说,中方将尽己所能,推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可及,也呼吁有能力的国家尽快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和必需的抗疫物资,为全球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守护“一号机密”:一场隐秘而伟大的接力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这是曾保藏中央文库的上海成都北路974号阁楼旧址。 |
|
接管中央文库的陈来生。 |
|
曾经保管过中央文库的韩慧如。 新华社资料片 |
|
上海人的血性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新华社资料片 |
|
陈延年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
|
4月5日,一些市民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堂参观。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
|
先生犹是老孩提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
汪曾祺画作《楝实苦涩》。 (作者供图) |
|
怅望海水变蓝处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
“垦荒精神”凝丰碑“青春之岛”更青春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
|
硬核地理科普传播中国之美 |
|
( 2021-09-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这里是中国2》是一本大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伴随新书油墨香一并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以“上帝视角”呈现的大画幅照片,给人耳目一新的眩晕感。全书共有铁路、桥梁、隧道、大坝、电力、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国土绿化、雾霾治理、火箭、神舟、北斗等18个专题,用267幅摄人心魄的摄影作品,串联起百年来这片神奇土地上重塑山河、疆海巨变的故事。
《这里是中国2》是“这里是中国”系列图书的最新作品,由曾获“中国十大科普自媒体”荣誉的“星球研究所”推出,通过连接、重组、家园、梦想四大板块,讲述了“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的伟大成就,引领读者走进一个个超级工程,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祖国的建设之美、家园之美和生态之美。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表示,中国这片土地值得我们用更宏大的视角来解读。“我们制作出版这个系列图书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重新发现中国之美。为什么是重新发现呢?因为身为中国人,我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之美,也没有认识到美的背后的中国发展之路。”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祖国的面貌。即便我们的脚步无法走遍千山万水,内心也要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重新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让我们更加热爱它。”耿华军告诉记者,团队在选题和写作中,也是被好奇心牵引着,在信息的洪流中甄别、欣赏和吸收着关于祖国万疆的风土人情。一边打碎、一边重铸、一面追寻、一面思考,并从中升腾起了对祖国大地的眷恋。
《这里是中国2》以广阔的地理视角截取了百年时间尺度里的中国故事。曾经的中国一穷二白,交通阻隔,资源分布不均,该如何去重整山河呢?逆天改命的中国人,用行动告诉了世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马吉明说:“‘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这两句话让我感动。曾经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百年的建设,是中国人民谱写在祖国这片土地上的美丽画卷。建设包罗万象,有纤细的雕刻,有山河的重塑,而这本书展现的是高光。”
在这一时空维度下,人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视角看待中国地理了,需要从更具人文感、时代感的视角,认识百年来中国人的创造和地理变迁,理解古老土地上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成长、挑战及未来。正如作家、探险家青木所言:“什么是中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无疑的,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乡。《这里是中国2》中,既有我自己的故乡,也有他人的故乡。”
正是基于此,耿华军认为:“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要重新认识中国,用科学的方式,用地理的视角去探索中国。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时代机遇。这片土地值得我们用更宏大的视角来重新解读。”
在他看来,地理科普工作不只是晒晒美图、列列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背后传递的价值观。“我们并不希望只做‘知识搬运工’,地理科普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有网民给“星球研究所”公众号留言:“看文字全是知识点,看图片全是经典,看细节全是情怀。”的确如此,“这里是中国”系列图书中的文字,文采斐然,深情款款,饱含着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我们分析自己的文章为什么火,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价值观。而最核心的一点是会让人看出自豪感。可以说是‘一眼千年,一步万里,每一寸都是挚爱’。”耿华军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做到这样,靠的是对专业知识深入骨髓的尊重。不能只让读者觉得美,一定要让他们看到美背后的东西。“最希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希望将来能有更多人因为我们爱上地理,爱上我们的国家,爱上我们生活的地球。”
事实上,从地理的视角探索中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中国地域广大,景观丰富,拥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黄土、岩溶等多种地貌类型。同时,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活动也是广泛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并创造出中华文明。好的科普作品能够激发大众对中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更多人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为当下和未来负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难得的事。耿华军表示,“星球研究所”团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硬核”的中国地理科普,架起一座连通科学与大众的桥梁,唤起更多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姚义川也认为,《这里是中国2》作为地学科普的一次有益尝试,为读者构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交融的阅读体验,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探索,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宣传品。
撰写关于中国地理的科普丛书,让它成为典藏级国民地理书,成了“星球研究所”创作有沉淀、有价值的好作品独辟蹊径的一条路。“国民地理书”需要兼具科学性与阅读性,同时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赏心悦目,这与“星球研究所”一贯的理想与追求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