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剑履有神州

(2021年11月12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星辰剑履有神州

( 2021-11-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向辉


  陈胜利先生并非宋史专业出身的职业研究者,也不是单纯的宋朝历史的票友迷粉,他善于非虚构的历史文化写作,连续出版《弱宋:造极之世》《当改革遇见王安石》,以及最近的《南宋沙场》。这三部作品都具有公共史学的性质,以历史为主题,以大众为对象。

  关注兵的文化,是公共史学题中应有之义。宋代的兵、兵制及战争,广为人知的是北宋杯酒释兵权和南宋岳飞抗金这样的故事,而品读《南宋沙场》,我们会发现,宋代军事史不仅影响宋人,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某些我们对于历史的固有看法。

  一般的南宋战争史论述多对蒙古南征浓墨重彩,而对其西征史实一笔带过。本书则用了较大篇幅梳理了蒙古的几次西征,并试图在比较中展现南宋历史的独特之处。蒙古西征迅速取胜,与此同时,蒙古在东方战场上花了22年出兵6次灭掉西夏,花了23年灭掉金国,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作者采取了一种世界史的眼光重新考量12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历史,以历史不止一个当事方为主要立论点,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能看到,南宋的抗战即便没有实现历史的胜利,但已经是相当的不易了。

  通俗性是公共史学的首要特点。所谓通俗性质,并不是降低写作的技艺来迎合市场的需要,更不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迁就某些人,而是要在史实的考订、故事的安排和文字的打磨三方面相结合,为一般读者提供可读且可信的历史著作。史学家张荫麟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通俗写史的三点原则:一是融会前人研究结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说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参入考证,不引用或采用前人叙述的成文,即原始文件的载录亦力求节省;二是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三是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南宋沙场》自觉地实现了张荫麟的写史三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佳的南宋历史读物,不单单是谈南宋的军事文化,更是在谈如何重新认识古代的战争问题,即谈战略,不用后见之明来苛责古人;谈战事,切入具体人物,让事实说话;谈战术,考察战争双方实力及时空环境,让历史检验。

  公共史学坚持历史的真理,探寻历史的智慧。在军事面前,一切历史虚无主义都无所遁形。南宋先后与金朝、蒙元作战。他们曾主动策动北伐,试图收复失地,但更多是在被动局面下的防守反击。这时,他们主要依靠城池进行防御。守城不利,则战争失败。然而守城不单单是一个个单独的城池的战斗,它是一个系统的战争,既有一个城的正面防御,也有四方之间的相互救助,还有机动部队的应急救援。早期,南宋在与金人的抗衡中,守城之战还能多倚靠不同城池之间的相互支援以及政府军的及时救援,为南方诸城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喘息机会。所以,当时有名的战术就是围城打援来消耗敌对方的有生实力。而在冷兵器时代,不论宋朝、金朝,还是蒙古,相互之间的长时间拉锯战一旦开始,在围困与被围困、救援与被救援之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还是人。南宋守城作战中,不仅官军、守将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城中平民也多主动参战,全城皆兵的情况并非孤例。从蕲州之战、钓鱼城之战、鄂州之战等一系列战事看,广为流传的“南宋只是一个投降乞和的朝代”的说辞并不恰当。正如作者所论:“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笔写下的诸如‘城破’‘城陷’等字样,其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忠臣烈士的故事。不了解这些历史及其细节,想当然地将这个王朝定性为投降、苟安的一朝,实在是对不住古人。”不苛责古人,同情地理解古人,让那些英烈的骨气和士气通过现代的文字传承下去,这大概也是作者在写作中不经意间的文化自觉。

  作者写道,金人来攻,知州李诚之与他所驻守的蕲州共存亡,坚守了20多天之后城陷敌手,李诚之带领士兵与敌巷战,在儿子战死、士卒不堪再战的情况下,他拔剑自刎,大义殉国。据当时目击者留下的记录,听闻金兵即将兵临城下,州城文官们惊慌失措,有人向李诚之报告说,他们都不曾拿过刀剑,也不曾上过战马,这一仗该如何打?李诚之说:“吾辈何事鞍马,亦要相与画策。”即便没有军事训练,也不能弃城投降。这里,作者说:“这个细节令一个临危不惧的守臣形象跃然纸上。它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点出了南宋武力不振的根由,地方州府长官及其僚属多不知兵,猝遇强敌,如之奈何?”南宋的兵与将,和文人官僚集团虽然都在一个阵线上作战,但他们并未取得一致的认同,更不用说基本一致的训练了。又如,作者提到了真德秀在宋金问题上提出的所谓三策,真德秀以大儒形象载入史册,但他对军事几乎一窍不通,比那些战死的州县长官更缺乏战争的严肃思考,以书呆子的想法提出的对策,也就理所当然文不对题了。由此可见,在兵的问题上,南宋的那些士人们的确并未真正引起重视,而南宋之所以能够在金、蒙古的强力冲击下维系了150余年,更多的是依靠人民,而不是其他。

  除了对南宋的惨烈战争故事进行全景扫描之外,该书还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战争装备,主要包括水军、陆军和攻城三个方面。其中,水军有战船、车战船、楼船、多桨船、海鳅船、无底船,舰船装备有火箭、火蒺藜、霹雳炮。陆军有骑兵、重甲骑兵、弓骑兵,装备有步人甲、棉甲、纸甲,以及大刀、长刀、麻刀、斧头、重斧、麻扎刀、铁锤、战车、拒马、床子弩、弩机、强弩、三弓弩、强弓、神臂弓、平射弓、破敌弓、长枪、飞火枪、竹火枪。攻城设备有洞子、石炮、投石机、七梢炮、九梢炮、五梢炮、旋风虎樽小炮、铁火炮(震天雷)、鹅梨炮等。张荫麟说,“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上述这些武器装备在作者的军事史论述中有序展开,让我们能够透过具体的历史故事看到这些装备的性能、使用情况和他们在战争中的作用,这样,军事装备就不再是一些枯燥的名词,而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变得鲜活了。作者还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珍藏古籍中,精心挑选了这一时期战争装备以及战斗场景的图绘,让我们能够以图识史,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兵、兵器和兵法提供了便利。

  公共史学,通俗史学,说到底是人民的历史学。《南宋沙场》引领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理解南宋的历史,理解历史上的人民,理解人民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激荡绝非舞文弄墨的画卷,历史的真实绝非虚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