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广告

“国潮”之下,晋江鞋服集体迎来“高光时刻”

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耐克学徒”的标签,用创新再次定义“晋江系”

(2021年11月1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潮”之下,晋江鞋服集体迎来“高光时刻”
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耐克学徒”的标签,用创新再次定义“晋江系”

( 2021-1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吴剑锋


  649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安踏、特步、鸿星尔克、361度等上百个运动品牌,鞋服产值超2000亿——福建晋江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国货之城”。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来自晋江的国货正集体迎来“高光时刻”:上半年,安踏净利润同比增长131.6%,特步同比增长72%,鸿星尔克、匹克等更是一跃成为新晋“网红”……

  “国货翻红”背后,“晋江系”的崛起密码是什么?当“国潮风”袭来,鞋服产业如何凭风借力,实现对洋品牌的逆袭?答案依旧离不开“创新”二字。

当市场不再只是“三道杠”“一个钩”


  今年7月的河南特大洪灾中,鸿星尔克这家“亏损2亿也要捐献5000万物资”的企业,被网友一举捧上热搜。一瞬间,海量订单和赞誉涌入直播间,鸿星尔克在各大平台的月销售额突破5亿。

  在运动行业,国产二线品牌取得口碑与营销双赢并不常见。长久以来,耐克和阿迪达斯统治了国人的“脚下市场”,不少处于夹缝中的民族运动品牌,只能瞄准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

  然而今年,国货打了一场“翻身仗”——上半年,耐克、阿迪达斯在华营收罕见下滑,部分二线品牌则收获大量来自北上广的订单。

  361度品牌事业管理中心总经理郑业欣认为,国内市场井喷源于“更自信的Z世代”。“这一代年轻人对国货的态度,已经慢慢完成从排斥到欣赏的转变。”他说,“特别是‘新疆棉’事件后,一些力挺新疆棉的民族品牌虽然失去了海外订单,但得到国内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自信起来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品牌自身。过去,国货常被视为“离潮流最远,离抄袭最近”的产品。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意摆脱“耐克学徒”的标签,重点布局“国潮”赛道,让市场看到中国品牌的另一种可能。

  今年5月,特步将一场潮流大秀搬到了河南嵩山。化身武侠的模特,身着特步少林的联名款穿行于千年古刹,碰撞出奇妙的效果。

  “少林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民族符号。希望中国千年功夫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相遇,能够向更多年轻人传递积极有力的态度。”特步品牌副总裁林海云介绍,“国潮”与Z世代的联动取得了不俗反响,今年企业新厂牌XDNA推出当日,直播带货金额便达4000万元。

  《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国潮”在过去10年的关注度上涨528%,近5年,中国品牌搜索热度占品牌总热度比例从45%提升至75%。不少受访企业表示,“国潮”正成为晋江鞋服企业积极拥抱的新风向。如今走进各家企业,故宫、三星堆、敦煌等传统文化IP元素随处可见,在打破“洋品牌”神话的道路上,“国潮”赋予了国货新的灵魂。

“鞋服早已不是传统行业”


  “如今我们一些鞋服企业的专利数已经远超科创板企业,很难用‘传统企业’来定义它。”谈到转变,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有感而发。

  国货经济绝不只是情怀经济和爱国经济。在火爆的市场背后,是当地孜孜以求的“创新之路”。

  今年7月,在神舟十二号的太空健身房中,航天员穿着安踏“氢跑”系列跑鞋亮相。这款参考航空超轻材料原理研发的鞋子,在提升性能的情况下,材料密度已达到微量级,仅为羽毛的五分之一,被认证为世界上“最轻”的慢跑鞋。

  拥有1300多项产品专利的安踏只是行业的缩影。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不少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不创新是没有明天的。”

  “十年前,我们几乎没有研发人员,现在研发人员占7%,且逐年提升。目前公司有500多项专利,今年预计还将新增100项。”纺织企业福建省信泰集团执行总裁许金升说。

  当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重新定义“鞋材”时,一组组机械臂正重新定义“鞋厂”。走进位于晋江的华昂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双双休闲鞋在机械臂作业下完成自动喷胶,3D视觉检测设备里,每双鞋的姿态数据一览无余。这是国内首套休闲鞋智能生产线,由公司与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自主研发。

  “有人说10块钱的鞋底不值得做智能化生产,我不这么认为,未来机器换工一定是趋势。”作为晋江最早一批研发智能化生产线的“鞋匠”,该公司董事长黄劲煌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理想主义”,“做鞋20多年,我做梦都想拥有一个智能化工厂——工人在舒适敞亮的环境里,每天产量一目了然,不愁订单,不愁品质,更不愁没工人。”

  2016年起,不懂技术的他找来科研团队,几经失败后研发出这条生产线。尽管前期投入近7000万元,但在应用新生产线后,公司年产能从280万双提高到380万双,单条生产线所需工人从60名下降到8名,良品率、标准度、环保程度均大幅提高,企业因此拿到不少国外奢侈品品牌的订单。

  “近年来晋江引进多所科研院所,出台各项补贴和人才政策,多渠道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蒋家兴说,如今晋江鞋服企业已不满足于“营销和物流数字化”,而是向“材料研发”和“智能制造”寻求空间,创新渐成企业家的共识。

“国货自强”仍需抱团前行


  站在“国货腾飞”的风口上,晋江鞋服产业拥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核心优势。但产业并非毫无危机,一些企业家反映,在倡导“国货自强”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抱团发展、推动科教资源下沉,将成为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应建立起更强大的集群优势。记者了解到,晋江鞋服产业已形成配套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但早期由草根工业起步,企业在空间上布局分散,部分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散落在各乡镇,缺少知名度,导致上下游难以串联。

  晋江市号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景欣认为,随着产业链各环节对创新的要求提高,未来产业集聚、抱团发展是一个趋势。产业分散不仅制约中小企业转型,也将导致优质企业出现外迁态势。

  “当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龙头企业对于产业链影响突出,希望政府能够搭建平台,鼓励企业互相走动、参观、学习,推动大厂和小厂的合作,将产业链扎根在晋江。”华宇织造公司董事长柯文新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晋江大力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建设专业化的“微工业园”,吸引中小企业集聚。但目前“工改”项目面临土地交易难点,例如,并宗改造只能采取转让交易或收储再出让办法,将产生大额交易环节税费或竞拍风险,导致业主积极性低。基层建议,可在晋江试点推行土地并宗视同收储政策,打通“工改”堵点。

  其次,进一步推动科教资源下沉,助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鞋服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尽管晋江引进多所科研院所平台,但对于一个县级市而言,创新后劲不足的风险客观存在。

  基层反映,材料化工类科研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高校,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顾虑,认为教师下沉企业容易荒废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宁向上要项目,不向下找企业”的现象突出,导致优质科研资源无法下沉到产业密集区。

  “要让教师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做科研。”蒋家兴等人建议,在支持高校教师通过科技成果获得合理收入的同时,可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学校科研能力考评的一个评价标准,与科研经费挂钩,支持优质科教资源下沉到产业密集区。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在紧跟新国货、新国潮趋势基础上,下一步晋江将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同时壮大集群,利用龙头企业挑大梁,将质量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模式输出给本地企业,中小企业则要练好内功,在产业链中找准坐标、定位和优势,积极链接龙头企业,在细分领域中实现专精特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