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评论·融媒

05版:脱贫攻坚

06版:经济·民生

07版:新闻纵深

08版:广 告

09版:草地副刊

10版:草地副刊

11版:草地副刊

12版:广 告

13版:成风化人人物周刊

14版:成风化人人物周刊·风范

15版:成风化人人物周刊·天下

16版:成风化人人物周刊·影像

返回 2019年10月25日

国庆阅兵场上,128个正步背后……

新华每日电讯      2019年10月25日     
国庆阅兵场上,128个正步背后……

( 2019-10-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4版 成风化人人物周刊·风范
 
 
  ▲2019年,张中雷指导某装备方队队员军姿训练。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李坤晟、唐弢、崔力
 

 
  天安门东与西华表间相距96米,通过这一“礼仪区”一共要走128个正步。
 
  对于今年42岁的张中雷来说,走过的不仅是一段距离,更是人生中一段最华美的篇章。
 
  从1999年到2019年,从空降兵方队的“钉子兵”到某装备方队的“训练总指挥”,三次国庆阅兵的参与经历,成就了张中雷25年军旅生涯的光荣与梦想。
 
角色:从队员到方阵总教练


 
  今年5月19日,在杭州市江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的张中雷,接到一纸调令,要求他马上启程赴北京,有紧急任务:负责某装备方队的国庆阅兵训练。
 
  穿上压在箱底的军装,张中雷又一次启程出发。
 
  虽然知道作为教练,10月1日那天自己不会走过天安门,但能回到熟悉的军营,张中雷就像17岁第一次入伍时一样兴奋。
 
  1994年12月,张中雷高中毕业后特招入伍,身材高大魁梧的他被选入三军仪仗队。
 
  “不同于别的部队战士,仪仗队队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来不得半点疏忽。”从士兵到班长,在仪仗队的几年间,张中雷几乎每天都加班训练,问汗水要动作,问汗水要标准。
 
  在三军仪仗队,张中雷共参加迎接外国元首和国家领导人活动60多次。
 
  1998年4月,张中雷被选调至某空降兵部队。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作为教练兼队员参加1999年的国庆阅兵。
 
  在张中雷的记忆中,1998年冬天,寒风凛冽。在训练基地,十几个队员趴在地上,脚尖绷直,在队员的脚跟部位放上一块石板。这是为了压脚面,作用在于列队踢步时脚面和腿在同一直线上。
 
  “那时,每一名队员的耳朵都起了冻疮,大家手部、肩部、胯部都被磕肿。”张中雷说。
 
  是什么让队员们咬着毛巾强忍伤痛?张中雷说:“全国几百万名军人,有幸参加国庆阅兵的能有几人?走上阅兵场,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
 
  幸运的是,1999年的那次参阅不是张中雷“阅兵生涯”的休止符。
 
  2009年,他又一次站在了国庆阅兵的训练场上,只是这次,他的身份从受阅战士,彻底变成了教练员。
 
  今年阅兵,张中雷的身份是某装备方队总教练。
 
经验:单兵训练决定成败


 
  当一个个阅兵方阵整齐划一地经过天安门,坐在电视机前的每个中国人,都不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而自豪。
 
  放眼各国阅兵仪式,论队列齐整,论步伐有力,难有对手匹敌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参加三次国庆阅兵的张中雷堪称专家。
 
  成功秘诀在哪里?张中雷的答案很简单:“专业和汗水”。
 
  专业是什么?张中雷透露,在装备方队,站好军姿是重中之重。军姿站不好,急着走队列,那是走弯路。
 
  “前期单兵训练几乎决定了成败。”以张中雷的教练视角,每一位参加训练的战士都好似一块积木。“只要将他们一个个磨得方方正正,后期队列就是个怎么排列组合的问题。”
 
  至于如何打磨一个个队员,就要靠汗水了,来不得半点花架子。
 
  “前期要做好体能储备。阅兵训练要吃大苦,耐大劳。”张中雷说。
 
  当年在三军仪仗队,年轻的张中雷一站军姿就是两三个小时,踢正步小腿上绑着三四斤重的沙包,下了训练场腿就打晃,晚上睡觉不能蜷腿,躲在被窝偷偷哭……
 
  经过军营里的一次又一次锤炼,他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在训练的时候,他会把一张全家福放在衬衣胸口的衣兜里,家人的期盼和“陪伴”是他激励自己的最强动力。
 
  现在成了教练,张中雷常说,阅兵的道路,是留给勇敢者来走的。在近乎“魔鬼式”的训练中,队员们平均每天的训练步数都在25000步以上,练步幅要求走100米偏差不能超过10厘米。
 
  除了练踢腿还要训练摆臂,臂腿绑上沙包一次训练就长达一两小时,“出操一身汗,收操一身茧”,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每一次阅兵,都是一场持续200多天的漫长‘考试’,天天有评比,周周有考核,训练中自我加压是常有的事。”张中雷说,很多时候,汗水浸透了衬衣裤子,顺着腿流下来,在地上积成一摊水。每个人都在挑战着生理和心理的最大极限。
 
欣慰:阅兵场上20年变与不变


 
  对于军人来说,一生能参加一次国庆阅兵,已是无上光荣。但是这样的时刻,张中雷已经经历了三次。横跨20年,他一路见证了国庆阅兵中的变与不变。
 
  令张中雷欣慰的是,无论是哪个年代的战士,都始终保持着对军队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今年的阅兵,更多的90后甚至00后加入受阅的行列中。这些穿上军装的年轻人和前辈们一样刻苦,一样珍视荣誉。
 
  张中雷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那一张张黝黑的脸庞和一双双布满老茧的脚,是所有受阅战士和教练员的阅兵“勋章”。
 
  “1999年是什么标准,2019年还是什么标准,往同一个标准去靠,再苦再累都能坚持。”
 
  “要说变化,他们的学历比我们那时候高多了。未来高科技战争需要高科技的人才。”张中雷说。2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阅兵训练的后勤保障也逐渐提高。1999年,张中雷住的是单层小板房,夏天热得睁不开眼;2009年,受阅战士住进了有空调的隔热板房;今年,训练营区已全是楼房。
 
  “十年前,装备车辆并排通过,我们还要掐表,用肉眼看,用尺子量。现在车刚过去,电脑上的数据就已经出来了。”张中雷说,有了发达的科技手段,阅兵训练的时间相比以往大大缩短。
 
  当然,作为一名军人,他最自豪的还是20年来,国家国防军事力量的不断重塑。
 
  “今年,有160余架各型飞机、580台(套)各型武器装备接受检阅,不仅在规模上超越了历次阅兵,还集中体现了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特点,充分展示了人民武装力量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的新阵容、新变化、新气象。”张中雷说。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