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财经

05版:权威发布

06版:新华国际

07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08版:新华关注·文化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草地周刊

11版:草地周刊

12版:草地周刊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的北京,春风荡漾,万物复苏。

  15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以视频连线方式同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同探讨人类社会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人类发展的宏大坐标系思考中国发展,将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一)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2022年6月24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通明。跨越山海阻隔,五大洲18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云端”相聚,共商全球发展大计。

  “尊敬的习主席,感谢您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感谢您值此艰难时刻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埃及总统塞西动情地说。

  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全球发展进程遭受严重冲击,世界愈发将目光投向中国。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以梁家河的变迁切入,讲述发展之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半个世纪后,我重访故地,看到乡亲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陕北高原是习近平的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也正是在这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逐渐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最初的认知。他后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习近平主席立身行事、治国理政、心系天下的情怀风范,令与会者动容。

  早年在地方担任领导干部,习近平有次谈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时说:“‘平天下’不是打天下,不是统治天下,而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下都以你为榜样去和平发展,用你的理念去协和万邦,实现大同,这就离‘平天下’不远了。”

  从下乡插队时“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憧憬,到改革开放之初访问北欧时“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夙愿;从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向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到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帮助解决“西非之角”塞内加尔乡村居民饮水问题……岁月悠悠,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中国是个负责任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12月5日,在担任总书记后的首场外事活动中,习近平鲜明阐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外交政策。他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次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带着对人类发展大势的深邃思考,习近平主席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中国传统天下观、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引领中国为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我们矢志不渝——

  2014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多国。每到一处,他必谈“和平发展”。在法国巴黎,谈及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德国柏林,驳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在比利时布鲁日,道出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

  纵使国际风云变幻,习近平主席维护和平果实、捍卫公平正义的决心坚定不移:在莫斯科,亲切会见曾在华参加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主动上前为年迈的老战士佩戴纪念奖章;在北京,开展“胜利日外交”,在天安门城楼上呼吁世界共同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伟大真理;在纽约,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

  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孜孜以求——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前夕,习近平主席收到曾在上海学习铁道工程的9名老挝留学生的联名信:“世界最先进的铁路从中国连进老挝,也连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得知他们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中老铁路的运营和发展,习近平主席非常高兴。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走进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近10年来,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肯尼亚有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再创辉煌……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与担当。

  (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2022年11月中旬,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主席飞赴东南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多边会议间隙,习近平主席分别同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会谈会见,常常是上一场会见仍在进行,参加下一场会见的外方领导人已抵达等候。

  既见新朋,也晤老友;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同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也有地球上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

  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不断织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重大理念,它意味着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否定、对“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摒弃、对“你输我赢”零和思维的超越,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天下”应有的样貌,为国与国如何相处指明方向。

  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40余次会晤,同美国和欧洲大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密切沟通……过去10年里,习近平主席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召开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遍访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等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强调“好邻居金不换”……习近平主席视周边为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着力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从非洲到中东,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流传着习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谋发展的佳话。“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以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为指引,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谱写新篇章。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国内外多个重大场合,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文化渊源与现实逻辑。

  这样的场景,令人难忘——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理念,指出中非友好历久弥坚的根本原因:“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年逾九旬的时任非洲联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激动地说:“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这篇讲话!”

  这样的故事,传为美谈——

  1985年,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一个农业考察团访问美国。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他结识了几位普通美国民众。

  2012年,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访美,专门安排重访马斯卡廷,同这些民众再见面。“人们问我此次访美为什么要来艾奥瓦州?因为对我来说,你们就是美国。”一席话,让老朋友们深为感动。

  时光荏苒,习近平主席对老朋友重情重义始终如一。2015年,尽管国事繁忙,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仍安排专门时间,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当年马斯卡廷的房东德沃切克夫妇一家,同他们深入交流;2022年,他又给当年访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兰蒂女士回信,鼓励她和老朋友们继续撒播友好的种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作出新的贡献。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习近平一次次走进各国民众中去,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思所想。

  拉美哥斯达黎加,2013年6月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来到一个普通的咖啡种植园,同农户萨莫拉一家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聊民生。

  “我也是来自基层,做了7年农民,可以说我和普通群众都有着很天然的感情。”习近平主席真诚的话语令在场的人们倍感亲切,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习近平主席这样看待交流的重要性。

  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讲述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鲁斯兰捐献“熊猫血”的故事;访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时,专程看望在福建工作期间结识的前州长培根的遗属;给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过去10年间,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40多次,足迹遍及五大洲70多国,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访华国际政要数百位,同各国社会各界保持广泛接触,“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斐济,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2014年11月21日,时任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以一场传统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

  习近平主席身着“布拉衫”,用心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接过原住民敬献的卡瓦汁细细品味。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触及心灵的珍视尊重、包容欣赏,融于习近平主席眺望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

  2016年6月21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来到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布哈拉古城参观。不顾旅途劳顿,习近平主席决定延长参观时间,走进雅克城堡,更深感受丝路文化。

  时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由衷感慨:“习近平主席是有深厚历史感的大国领导人,感谢他对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和文明的尊重与认可。”

  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襟。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主席这样坦露心声。

  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领略古老文明间的奇妙“相遇”;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忆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在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一次次文明对话,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鲜明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热烈的掌声,彰显深切的认同。会场内,联合国190多个会员国的国旗交相辉映,衬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面。

  “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评论说。

  5年后,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1000多名与会代表发表的成果文件,彰显各方对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广泛共识。

  访问柬埔寨,在署名文章中谈及中国文物专家长年扎根柬埔寨,保护和修复吴哥文物古迹的故事;接待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两国签署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复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开展合作……

  在习近平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在相互了解中相知相惜,在交流互鉴中激荡共鸣。

  秋日阳光下,帕特农神庙的斑驳立柱被镀上一层金色。2019年11月12日,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主席走进神庙脚下的雅典卫城博物馆。

  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习近平主席驻足观看。

  “这是雅典娜女神刚刚参加完战争后休息、沉思,虽是一块很小的浮雕,却非常有意义。”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亲自当起“讲解员”。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主席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帕夫洛普洛斯总统边听边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当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之时,帕夫洛普洛斯欣然与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谈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帕夫洛普洛斯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习近平主席指出。

  “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着眼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好一幅令人向往的人类文明光明图景!

  (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天下情怀,是以和为贵、兼收并蓄的大国胸襟,也是顺应时代、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

  2017年1月16日傍晚,瑞士小镇达沃斯多芙火车站,细雪飘飞,空气清冽。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站在车站路灯下,静静等候远方客人的到来。红色专列缓缓进站,施瓦布登车迎请。

  “您多次邀请我来达沃斯,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时间来最合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当前,关于世界经济有各种议论,在这个时刻发出中国声音更有意义。”老朋友相见,习近平主席道出不远万里、奔赴邀约的深远考量。

  因为举足轻重的中国分量,更因为稳定人心的中国声音,习近平主席的出席成为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最令人瞩目的事件”。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接踵而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来势汹汹,习近平主席作出了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明确宣示。

  时任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总干事穆勒评价,中国作为一个强大而重要的力量,在推动建设一个更美好世界方面发挥着“催化剂”和“方向引领”的重要作用。

  西班牙《国家报》感叹:“没有人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样,在当前仍深陷金融危机后遗症及社会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下,还如此捍卫经济全球化。”

  拨开迷雾,指引方向;不惧风浪,勇毅笃行。

  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部署、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相黄浦江畔。首届进博会即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外媒报道“展厅面积超过35个足球场”。

  “进博会是中国市场的‘金色大门’”“虽然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但中国为世界贸易带来了光明”“这是中国为维护自由贸易打造的最重要的全球‘高速公路’”……过去几年,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多大挑战,进博会届届如约而至,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的场面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当一些国家把保护主义的篱笆越架越高,中国为何将大门越开越大?

  习近平主席如是阐释其中的深层逻辑:“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铺展,一个个风险挑战扑面而来,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持续扩大。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主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这是协调四方的大国角色——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习近平主席亲赴巴黎,提出重要理念主张,积极协调各方立场,为最终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习近平主席作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2021年第七十六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习近平主席又郑重宣布,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这是敢为人先的大国引领——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发展峰会开幕当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通过。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宣布一系列对发展中国家援助新举措,为率先和有效落实新发展议程作出表率。讲话结束后,二三十位各国领导人排队同习近平主席握手,将走廊挤得满满当当。

  正是在习近平主席积极推动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次集体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这是展现担当的大国行动——

  在各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中国挺身而出,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2020年3月21日,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和物资抵达贝尔格莱德机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迎接,为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感谢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中国人民!”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习近平主席分别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致慰问电。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向两国提供紧急援助。

  这是与时俱进的大国远见——

  新冠疫情吞噬多年全球发展成果,全球发展事业遭受严重冲击。习近平主席从全人类福祉出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面对国际安全局势持续复杂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强调三方将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促进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纷纷赞誉的这一“和平之举”,成为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

  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相继提出,不断丰富和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路径。

  “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登高望远,习近平主席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方向。

  2022年10月23日,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次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面对各国媒体,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命运与共,世界大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温暖人心,鼓舞世界。

(记者刘华、郝薇薇、杨依军、王宾、王慧慧、许可)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推动全面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总结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


  (一)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落实执业医师服务基层制度,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激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推进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老年医学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加强医教协同,落实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队伍建设。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明确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岗位职责和配备要求,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探索建立基层军医到地方急救机构执业培训机制。

  (三)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发展社区医院,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筛查、防治水平,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可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创新乡村医疗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疗卫生岗位吸引力。

  (四)突出县级医院县域龙头地位。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发展急诊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学科,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能力,鼓励依托现有资源建立相关专科专病中心。统筹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三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建设。

  (五)推进医学医疗中心建设。依托高水平医院布局国家医学中心,按规划开展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医疗服务和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带动全国和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疑难复杂专病及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临床专科建设,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各地在重大健康问题、重点临床学科、紧缺专业、健康产业发展等领域支持建设优秀创新团队。

  (六)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通过支持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等方式,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完善接续性服务体系,扩大康复医疗、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社区护理、安宁疗护及营养支持等服务供给。规范社会办医发展。

  三、加强分工合作,促进分级诊疗,推进体系整合化


  (一)健全家庭医生制度。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平台,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或加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诊疗等服务。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医保门诊统筹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服务模式。

  (二)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在城市地区网格化布局由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市级医院以业务合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区级医院的分工协作,探索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完善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社会办医疗机构可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建立统一协调的医疗联合体管理体制,科学制定举办、运营、监管等各方权责清单。

  (三)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农村地区以县域为单位发展医共体,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建立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以医共体为单位的绩效考核,从就医和诊疗秩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等方面考核医共体整体绩效。

  (四)加强防治结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

  (五)促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推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积极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提升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和药事管理能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复和护理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

  (六)发挥中医药重要作用。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和科研体系,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中医药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推进服务优质化


  (一)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建立高水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提升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数据系统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点评制度。提高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水平。

  (二)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加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医药器械研发体系与能力建设,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精准医学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医疗卫生机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的作用,依托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强化科研攻关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重大传染病、重大疾病等相关疫苗、检测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科研攻关。努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三)促进服务连续性。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服务协调工作,指导协助患者转诊。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建立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创伤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提供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开展常见慢性病治疗、预防和康复。

  (四)提升服务便捷性。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慧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完善授权调阅和开放服务渠道及交互方式。逐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新生儿相关证件多证联办。大力推动免疫规划等公共卫生服务便捷化。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五)增强服务舒适性。改善就诊环境,优化设施布局,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支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上门服务。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落实优质护理要求,持续加强临床心理、麻醉镇痛、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服务。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主渠道作用,健全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加强科学管理,压实责任,推进管理精细化


  (一)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公立医院议事决策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健康产出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加分级诊疗相关指标的权重,按照管理层级和机构类型分级分类实施考核评价。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进一步理顺高等学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机制。

  (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规范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实行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强化质量控制、风险防范和绩效考核。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的评价评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质量管理,将其纳入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共享和运用。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动力,推进治理科学化


  (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落实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保障责任,落实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经费保障政策。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规范作用。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二)健全服务购买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医院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等收费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行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在医疗服务总量和医保基金支付中的占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三)完善编制和人事制度。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推动医疗联合体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分别核定、统筹使用,人员统一招聘和管理。改革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优化基层医务人员招聘标准和程序。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

  (四)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医师待遇。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室人员收入不低于所在医疗机构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探索建立相应津贴补贴制度。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基层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做好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

  (五)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面向医疗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交换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进医疗联合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管理。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重要信息的保护。

  (六)加强综合监管。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重点加强服务要素准入、质量和安全、公共卫生、机构运行、从业人员、服务行为、医疗费用、行业秩序和健康产业监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工作体系,开展廉洁从业专项行动,加大监督检查、执纪执法力度,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依法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和联动问责。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领导责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其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因地制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二)细化配套措施。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同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及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以区域为单位、以整体绩效为重点,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监测评价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围绕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效,做好政策解读和相关培训,及时总结推广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 广东:“三新”动能劲
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
广东:“三新”动能劲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广州3月23日电(记者吴涛、洪泽华)传统企业因先进技术应用和创新而不断向上攀升、新材料产业持续在制造业产业链中释放“源动力”……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南粤大地发展壮大,为“世界工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像豆腐雕花一样切割钢板”


  年销售激光切割设备过万台、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佛山汇百盛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自2004年以来专注激光设备的攻关和研发,拥有激光专利技术超过200项,已成为业内领先的企业。

  “我们的产品覆盖激光雕刻、激光切割等多款机型,可以替代传统冲床,像豆腐雕花一样切割钢板,可直接服务企业工业转型。”公司总经理梁建冬说,去年底刚落地的总部增资扩产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为企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一大批专长于某一领域的技术型企业正成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专注纺织印染助剂的广东德美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德美智能工厂可实现节能减排30%至40%。公司总裁办主任李燕征说,他们正积极推进高端环保纺织新材料项目,预计每年可生产环保纺织印染助剂6万吨,年产值约4.8亿元。项目将在明年完成一二期投产。

  来自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信息显示,2022年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规模在翻倍增长”


  成立于2000年的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解液产品供应商。公司副总经理顾斌说,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六氟磷酸锂的先进生产技术。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而六氟磷酸锂是电解液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解液产业也发展迅速。“按照计划,公司今年产能将扩大到80万吨,2025年将达到160万吨,规模在翻倍增长。”顾斌说。

  日渐成为制造业关键环节的新材料产业,在广东不断加速壮大。广州市工信局材料工业处二级调研员唐锡禧说,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正形成集聚化发展态势,现有规上企业1041家,规模超亿元企业400余家。

  这得益于广东雄厚的制造业家底对产业链上游的旺盛需求,也得益于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

  随着2022年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万亿元,广东已有8个万亿元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广东已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以及1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15个国家级特色材料产业基地、32个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


  今年2月,广汽埃安卖出30086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53%,环比增长195%。

  这是新能源产业在广东蓬勃发展的缩影。广东是汽车大省,2022年生产汽车达41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不仅传统汽车产业庞大,还孕育出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近年来,广东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产业快速发展。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新能源服务中心并网管理组组长李博说,2022年,广东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约77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各类型电源总装机容量超20%,“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快”。

  风力发电、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也为经济发展带来增量。今年1月,广东再次提出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

  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增长142.3%,充电桩增长91.2%,风力发电机组增长52.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43.1%。从汽车到风电再到储能,新能源产业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电力“涨起来” 算力“跑起来” 运力“转起来” 天津:“三力”报春来
电力“涨起来” 算力“跑起来” 运力“转起来”
天津:“三力”报春来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天津3月23日电(记者刘元旭、刘惟真)寒尽冰消,候鸟飞还沽上。拂绿津沽的春风一露面,就和轰鸣的产线、火热的工地、繁忙的港口撞了个满怀。这个春天,在渤海湾畔的北方经济重镇,电力、算力、运力率先“报春”,送来了经济回暖向上的讯息。

电力“涨起来”


  今年2月,天津用电量同比上升13%以上,制造业用电量同比上升约26%;正月初七至十五,天津日均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走进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一条条上扬曲线跃然屏幕之上。

  “电力数据是‘敏感指标’,最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数字化部监测分析处副处长刘宁介绍说。

  涨势明显的电力之窗,透出工业制造业的盎然“春意”。

  前两月,天津最大钢铁企业新天钢集团用电量同比增长近三成,满载原料与成品的卡车在厂区排成长龙。

  “今年我们新投产了一条主打高端锌铝镁产品的生产线,现在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已排到了5月。”天津市新天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亮话语中满是骄傲。

  据介绍,天津的“老牌”优势之一——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月用电量同比上升约28%、2月用电量同比上升约43%。

  循着数据,记者来到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天津市长芦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去年6月刚刚投产,现在产品供不应求。

  “今年‘订单撵着生产跑’,我们连春节都在加班加点赶。”看着高端化工新材料源源不断下线,公司总经理白智勇颇为感慨。

  十余年前,面对我国不少高端化学品受制于人的境况,白智勇和数十名科研人员下定决心攻关,在熬过困难重重的研发时光后,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近期,这家年轻的化工企业准备再推进6个重量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二期项目也在筹备中。“项目建成后,产值预计将达到目前的8到10倍。”公司董事长陈木义充满信心。

算力“跑起来”


  从数字算力中,也可一窥城市的创新活力。

  位于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内,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能在一秒钟内实现百亿亿次运算。每天,这里要完成超过15000项计算研发任务。

  “相比去年,如今中心的算力利用率增长了近20%。”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说,人工智能训练等新兴领域对算力需求尤为强劲。

  与国家超算天津中心遥相辉映的,还有坐落于中心城区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目前,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达成意向合作算力空间超过120P,首批100P算力实现上线即满载。

  “1P人工智能算力也就是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相当于每秒可处理7000张图片。”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席运营官海珊珊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签约服务用户58家。

  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算力高速运转背后是产业的智能升级。

  步入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零部件进入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后,被传送至所需工序;设备与人工协同作业下,几秒钟一台洗衣机即可完成下线。车间中央,实时更新的智慧“云图”将各生产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下线数量、产品质量等数据指标一目了然。

  “有了人工智能赋能,洗衣机生产效率翻了一番。”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兴军说,目前工厂还在通过数字化应用的持续升级,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数实融合”,正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力、为产业赋能。

  天津市工信局信息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蔡飞说,近年来,天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入“快车道”,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不断攀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运力“转起来”


  天津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里,密密麻麻的光标点亮了天津港电子海图。

  “一个光标就代表一艘船舶,光标越密就说明辖区内船舶越多。”天津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值班长任洪海说。

  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管理部经理李言也深有同感。“自年初起,作业船舶数量稳步增加,大家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需求上升,天津港在外贸码头也开设了内贸航线,实现“船到船”装卸、“零等待”中转。

  今年首月,天津港就迎来了“开门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17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超过7%。今年1至2月,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3092.6亿元,同比增长19.1%。

  繁忙的港口,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企业。

  连日来,天津华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办公室内电话铃响不断,员工洽谈业务、颇为忙碌。今年一季度,公司计划完成6000万美元的新能源车出口任务。

  “如果进展顺利,今年首个季度的出口货值就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14倍。”谈起公司发展,总经理史运昇十分振奋。

  开年以来,天津以“十项行动”吹响了全力抢发展、拼经济的号角,总投资805亿元的160个招商项目即将落户;2023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数据背后,活力正在升腾,一如眼下的春光。

 
王沪宁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王沪宁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走访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他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和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王沪宁表示,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携手共进,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尽心竭力,为民族复兴奉献智慧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十分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希望各民主党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团结引领广大成员传承弘扬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认真履职尽责,把多党合作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结合起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全国工商联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提振发展信心,践行新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等分别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就新时代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参加走访和座谈。
 
刘国中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确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良好开局
刘国中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确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良好开局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成都3月23日电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3月23日在四川省德阳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强总理要求,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坚决完成今年农业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努力交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开局起步之年的合格答卷。

  刘国中指出,抓好今年农业生产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树立大抓落实的导向、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地见效。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全面落实好各项稳产增产措施,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因地制宜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高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水平。要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大力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提升粮食产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抓好“三农”各项工作,特别是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际成效。

  会前,刘国中先后到河南、山东和四川的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一线进行调研。

 
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第二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23日在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百名中外嘉宾围绕“民主与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创新”“民主与全球治理”“民主与人类文明多样性”“民主与现代化道路”五个分议题展开讨论,共话民主真谛。

  与会嘉宾认为,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实现民主的形式多种多样。强制输出本国“民主模式”、对别国进行所谓“民主改造”、挑动分裂对抗,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不同文明共存共生才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之道,各国应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别国民主发展道路,加强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理念不断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人民民主参与持续扩大,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共识和力量。中国的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也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广电总台、中国外文局承办。

 
李书磊会见西班牙左翼政党、智库、媒体考察团
李书磊会见西班牙左翼政党、智库、媒体考察团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伍岳)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北京会见由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森特利亚率领的西班牙左翼政党、智库、媒体考察团。

  李书磊表示,中西友好源远流长。两国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与费利佩六世国王达成的重要共识,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共产党重视同西班牙左翼政党加强交流,愿共同促进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为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森特利亚表示,西班牙左翼力量珍视同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愿积极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谌贻琴强调 全力抓好党中央稳就业部署落实推动就业进一步回稳向好
谌贻琴强调
全力抓好党中央稳就业部署落实
推动就业进一步回稳向好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京3月23日电国务委员谌贻琴近日在江苏省调研就业工作。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抓好党中央稳就业部署落实,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进一步回稳向好,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20日至22日,谌贻琴先后来到江苏省常州市、南京市,深入企业、社区、技师学院、零工市场等,并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了解就业市场供求、企业用工,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以及技能培训、灵活就业权益保障等情况。
 
  谌贻琴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狠抓稳就业部署落实,推动就业逐月回升、形势总体平稳。要按照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全面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任务,落实落细就业支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全年就业目标。
 
  谌贻琴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要聚精会神抓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及时优化调整阶段性稳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增强市场吸纳就业能力。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引导,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稳住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加强灵活就业权益保障。要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各方面支持就业的积极性,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
 
世界如何透过中国两会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
世界如何透过中国两会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全国两会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以广泛代表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安提瓜和巴布达广播电视服务公司记者特里·安德鲁今年第一次参加中国全国两会报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让他感到十分新鲜。“‘三大通道’的采访非常公开。”安德鲁说,这体现了中国政治进程的透明和开放,让外国记者有更多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民主实践。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和努力,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今年全国两会上,青海省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饱含真情的这一席话打动人心。扎根基层、来自百业,一头连着国家政府,一头连着普通百姓,两会代表委员的故事,向世界述说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从基层通过各级人大层层选举产生,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合计占比近四成。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各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各界等,大多数为非中共委员。

  今年全国两会上,从审议、审查和讨论政府和“两高”等的一系列工作报告,到提出数以千计的建议提案,再到选举和决定任命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代表委员们认真履职,让人民的意愿在国家政策和人事安排中得到最大程度体现。在两会闭幕后,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被交由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办理,这些部门在办理过程中也会与代表委员密切沟通。

  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保障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实现全过程的人民当家作主。

  对中国政治制度有着深入研究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评价说,中国式民主并非“空中楼阁”,它包括各种反馈互动机制,特别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确保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政治协商中促进团结和共识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亲切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曾毓群委员就新兴产业发展作发言,谈到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问题并就此提出建议。

  “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对这个事,亦喜亦忧。”听了曾毓群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他指出,对于新兴产业,一定要搞好统筹规划,搞清楚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要防止一路所向披靡、孤军深入,最后却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领导人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是每年全国两会都会出现的场景。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1年出席全国两会,50余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面对面听取数百位代表委员发言。

  党和国家领导人、代表委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集聚一堂,围绕重大问题共谋思路、共商对策。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协商是两会议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审议讨论各项报告、计划等是协商,选举和决定任命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之前也要酝酿协商。

  肯尼亚广播公司编辑埃里克·比贡非常赞赏中国的协商民主。他说,中国的民主不搞对抗,中国共产党在决策过程中欢迎所有人提出建议,这些建议被融入国家治理最高层面的政策中。“当你们这样做,你们就拥有了全部力量,人民和国家的愿景就会保持一致。”

  巴西《论坛》杂志刊文指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协商各种重要事项绝非易事,但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促进共识。文章认为,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出现党争、极化等问题,在中国的全国两会上“不同声音得到倾听和尊重,各界人士以协商聚共识,两会是中国致力于人民团结、和谐和进步的光辉例证”。

  让民主贯穿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主席易思是一位“中国通”,他曾作为长春市政协特邀委员参加当地政协会议,见证了地方两会如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与会者都很坦率,很多人是专家,为讨论带来专业意见。”

  正如易思亲身感受的那样,地方各级别两会也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除此之外,全国人大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达到32个,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这些联系点平日与基层群众保持密切互动,成为基层声音原汁原味抵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

  澳大利亚评论员杰里·格雷日前与新华社记者一道走访了广东省的三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并到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实际参观了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定期见面活动。代表委员与群众的用心交流和对建议提案的认真准备令他印象深刻:“中国有如此多收集民意的途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在西方,一旦选举结束,选民就不重要了。中文‘民主’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人民治理,这些发生在家门口的民主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除了全国和地方两会,在制度层面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让民主贯穿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团结汇聚起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造福人民。

  在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看来,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确保人民的参与性,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中国治理的成功至关重要。“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治理模式展现出极高效率,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始终保持高位,多年来一直在90%以上。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认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式民主为国家带来了高效治理,取得的成效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

  “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探索和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民主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而发展的中国式民主。”雷加拉多说。

  (执笔记者:刘赞;参与记者:毛鹏飞、汪艺、蒋超、朱婉君、李?、蔡蜀亚、杜鹃、许凤、吴鲁、白林、章建华、杨士龙、卞卓丹)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一事不二罚”
《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一事不二罚”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3日公布《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规定了网信部门行政执法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指定管辖、移送管辖等制度,明确了“一事不二罚”原则,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定对2017年5月2日公布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规定旨在进一步规范和保障网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规定明确了网信部门实施行政执法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准确。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规定规范了网信部门行政执法程序。一是明确立案、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多环节的具体程序要求。二是完善回避制度、听证制度和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制度,切实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三是明确法制审核程序,规定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案件范围、审核机构、审核人员,明确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四是明确重大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网信部门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五是明确规定网信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期限以及结案的具体情形。

  此外,规定还提出,网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网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有权申诉或者检举;网信部门应当认真审查,发现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

 
我国将从五方面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将从五方面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姜琳、索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23日在人社部举办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下一步要站在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从五方面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一要加大培养力度,提升培养质量。要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基础作用,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要科学合理使用,发挥人才作用。要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的重要作用,真正让技能人才有稳定岗位、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评价结果要和使用、待遇挂起钩来;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引导企业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畅通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高薪。

  三要坚持科学评价,畅通发展通道。要进一步落实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大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力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四要完善激励制度,树立正确导向。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人才观。

  五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让大国工匠、青年能手成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和奋斗的榜样。

 
2022年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余万人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
2022年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余万人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王鹏、施雨岑)记者23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介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比上年增长3.7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54.39%,高等教育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41.93%,教师队伍规模素质进一步提高。

  此外,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从东部8省份选派高中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共计2392人,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个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

  翁波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实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强化精神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施雨岑、王鹏)教育部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我国推进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2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

  同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15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13所西部高校,分中央和地方赛道建设117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高等教育发展更加协调。

  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累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共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山西: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山西: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太原3月23日电(记者梁晓飞、王劲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山西坚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用好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专业镇等抓手平台,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数实融合。

持续开展产业补链强链


  3月21日晚,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办公室,灯火通明。全国人大代表、风电所技术专办朱少辉同设计组组员正在打磨低成本低风速风电机组的设计细节。全国两会闭幕后,一回到工作岗位,朱少辉就带领工友投入新产品研发工作。

  “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国家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朱少辉第一时间把会议精神转达给工友,“大家深感振奋,干劲倍增。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迭代很快,我们都在摩拳擦掌,争取月底前做好主体部分,下个月完成设计。”

  朱少辉说,如今集团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已有20多种机型。据了解,2022年太重集团成为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合作,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3月上旬以来,山西密集举办光伏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会、首届智能制造推进大会、特钢和特种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大会,达成一批产业链供需合作协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国两会闭幕后,山西省委召开的首次常委会再次聚焦制造业振兴,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前,结合产业基础和行业发展趋势,山西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风电装备等十大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努力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产业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说制造业‘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质量发展就体现在这里,这对我们工作启发很大。”常书铭说。

  “晋中市的特色专业镇,在盘活存量、寻找增量、提高质量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常书铭说,在深入调研、摸准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今年晋中市将分行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当前,晋中市已形成玻璃器皿、玛钢铸造等3个省级、10个市级、20个县级专业镇。以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为例,从人工吹制到高端智能制造,从普通玻璃到无铅玻璃,整个行业正在全面提档升级。

  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转型突破口,在县域打造专业镇经济,引导特色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成为山西探索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

  “专业镇在打造县域经济长板优势、促进经营主体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明显,首批认定的10个省级专业镇2022年产值同比增长8.8%。”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潘海燕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增强了我们把特色专业镇打造成为转型新引擎的决心和信心。”常书铭说。据了解,今后3年山西将再培育20个省级专业镇,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

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在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一栋6层高的办公楼内,一家数据流量生态园“云”聚合了13个行业领域的462家企业,其中包括9家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们已经布局了低碳云账户、云会计、数字健康等7个数字化平台,正在对标安徽声谷、武汉光谷等数字经济先进园区,积极推动‘由园升谷’工程,为物流、能源、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赋能。”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董事长贺晗说。

  在近百公里外的山西天宝集团法兰锻造车间,生产环节产生的每一项数据都与这个生态园息息相关。入驻园区的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帮助法兰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目前数字转型的第一步已经完成,100多台重点用能设备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原料利用率提升20%,能耗明显降低。”山西祥睿能源低碳云中心总经理尉言说,下一步,通过虚拟电厂、绿电响应,预计每年可帮助新能源企业消纳绿色电力1000万千瓦时,减少企业碳排放5000吨。

  在山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在拔节生长。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林说:“我们要力争提前完成‘十四五’5G基站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数字化改造,吸引大数据相关产业集聚落户,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实现加速跑,把全国两会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新场景、新业态促进新消费 从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看消费升级
新场景、新业态促进新消费
从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看消费升级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本报记者李勇、周凯、刘梓桐


  老旧居民小区“变身”文创街区、废弃厂房改造成音乐餐吧、大型商圈提档升级……在重庆市江北区,传统商圈和老城区不断涌现“新花样”,众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带动客流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持续攀升。

  江北区是重庆市中心城区之一,长江、嘉陵江在此汇聚。2021年,重庆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5个城市之一。近年来,江北区抓住机遇,凭借产业优势和两江交汇的城市景观,加快打造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

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


  下午2点,北仓文创街区的咖啡馆里座无虚席。“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店,很有‘文艺范’,是感受本地文化和休闲聚会的好去处。”游客李女士对记者说。

  北仓文创街区位于江北区观音桥街道,2016年由一座老纺织仓库以及周边老旧居民小区改造而成。街区内既有各种潮品文创商店和特色餐饮小店,也有公共图书馆、文化展厅等多种商业业态,是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今年以来,北仓文创街区的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同比增加约50%,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该街区投资方负责人陈芸莹说。

  晚上10点,走进同样是位于观音桥街道的“九街”,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街头艺人的歌声、酒吧的音乐与改建后的老街道相得益彰,这里是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我们有170多个座位,现在每天晚上接待消费者约300人,生意越来越好!”“九街”某酒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九街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九街”由老旧街道改造而成,经过多次升级,已成为重庆“夜经济”的名片。目前店铺处于满租状态,今年以来客流量恢复明显,周末达到8万人次,同比增加2万多人次。

  全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激发重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消费潜能。在“九街”取得成功后,江北区又联合企业将一座废弃国企厂房改造成“九街有个单位”文创产业基地。“九街有个单位”项目不仅盘活了城市中心闲置土地、展示了重庆工业遗址文化,还保留历史风貌建筑20余栋,形成了开放式集市、机车展、音乐餐吧等新业态,带动就业约5千人。

  “我们希望通过植入文化艺术元素,为年轻消费群体提供更新潮、有趣的消费体验。”九街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传统商圈提档转型


  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江北区结合城市更新做好存量土地“文章”,围绕“文、商、体、游、购、娱”做大消费场景,升级商贸产业。江北区去年集中启动9个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重大项目,总投资约700亿元。

  始建于2003年的观音桥商圈是江北区的传统老牌商圈,拥有5家主力百货、10家大型购物中心、250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丰富业态等,是重庆人气最旺、业态最时尚的核心商圈之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圈知名度、影响力,近年来观音桥商圈也在大力转型。商圈内的中環万象城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负责人梁磊介绍,中環万象城将联合多家国际知名消费品集团,打造重庆首家百亿级顶级商业综合体,成为国际消费新地标。

  观音桥商圈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秋说,江北区正围绕国际化、品质化、场景化、特色化大力推进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发展沉浸式消费、推广线上平台、开展首展首秀首演活动,不断增强江北消费辐射力、带动力。目前观音桥商圈日均人流量已超过50万人次、节假日达到80万人次,经第三方出行数据统计,观音桥商圈跻身全国城市商圈热度榜前列。

营商环境优化提质,激活市场活力


  聚集商贸产业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江北区建立“百千万”联系服务市场主体全覆盖机制,区党政领导干部联系100余家重点企业,相关部门联系服务1000家“四上”企业,各园区、商圈等通过服务专员联系超过10万家市场主体,让餐饮小店也能找到服务专员。

  同时,江北区积极推行营商服务数字化改革,打造“小江都能办”品牌,助力营商服务提质增效。“企业营业执照申办、税务登记、申领发票、员工参保……这些流程过去耗时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而现在根本不需要跑路,自己在家就可以通过电脑完成。”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商铺等房产过户、抵押也是不少商贸企业常遇到的事情。江北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张斌介绍,通过电子政务、房产和电力账户一起过户等措施,让群众少跑腿,企业不动产登记时长从过去的平均3天减少到现在的30分钟左右。

  此外,江北区着力加强协调衔接、兑现相关政策,已帮助300余家企业申报市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争取资金超1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江北区新增市场主体2.47万户,去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0亿元、同比增长4%,商品销售总额6259亿元、同比增长12%。“江北区将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不断更新消费业态、提升消费平台能级,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首选区。”江北区委书记滕宏伟说。

 
上海浦东: 推动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上海浦东:
推动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上海3月23日电(记者杨有宗)22日,随着《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落地实施,相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可以在“车内不配备驾驶人和测试安全员”的情况下,在浦东新区特定区域进行测试、商业化运营等工作。

  3月22日,百度智行、新石器无人车等8家企业申请获得了无驾驶人创新应用测试通知书。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李晓亮表示,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实际需求,浦东在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通过立法形式,对交通保险、事故认定等做出明确规定,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痛点难点问题。

  “推动‘未来车’驶上‘法治道’。”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浦东新区还将逐步扩展承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的道路区域,结合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优势,为企业打造“产品能上路”“场景能验证”的应用环境。

 
第三届消博会筹备如何?“投资中国年”活动进展怎样?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第三届消博会筹备如何?“投资中国年”活动进展怎样?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谢希瑶、韩佳诺、索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筹备情况如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进展怎样?扩大自贸区网络建设如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23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第三届消博会全球招展工作已经完成


  第三届消博会将于4月10日至15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束珏婷说,本届消博会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性展会,也是“消费提振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招展工作已经完成,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她介绍,本届消博会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更大,展览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2万平方米,参展品牌数量、采购商数量也将超过前两届;二是精品更多,将汇聚更多细分行业全球头部品牌,一批国内消费精品和老字号也将集中展出,众多国内外品牌将在展会期间举办新品首发首秀;三是活动更丰富,消博会期间除继续举办“全球消费论坛”外,还将举办一系列推介会、对接会、洽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四是国际参与度更高,线下出席活动的外国政要、跨国企业负责人明显增加,众多国外采购商也将到会采购。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国展览活动呈现加快恢复发展态势。据商务部统计,1至2月,我国境内专业展馆举办的展览活动共计184场,同比增长1.1倍;展览总面积36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3%。

“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陆续启动


  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今年商务部将大力开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目前已陆续启动。

  “中国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希望通过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推介活动,全面展示各地投资机遇和比较优势。”束珏婷介绍,商务部近日组织代表团赴阿联酋、卡塔尔、沙特三国开展经贸交流与投资促进活动,召开了“投资中国年”——中阿、中沙投资合作论坛。3月28日至29日,商务部将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共同举办“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启动仪式暨广东专场推介。目前已有百余名跨国公司高管、外国商协会代表等报名参加。

  束珏婷说,为全力支持办好“投资中国年”系列招商活动,外贸外资协调机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将对接外资企业投资意愿和各地招商需求,促进项目撮合,实现精准招商,推动引入更多外资标志性项目。跟踪调度“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成效,加快形成“三个一批”(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外资项目清单,动态调整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加强跟踪服务,推进项目早日落地建设。

  加快建设覆盖“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束珏婷说,今年2月,我国完成了与厄瓜多尔的自贸协定谈判,这是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自贸合作的最新成果。

  束珏婷介绍,目前我国已与东盟10国、智利、新西兰等1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自贸协定,其中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以及与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尼加拉瓜等2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正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并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孟加拉国等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

  束珏婷说,下一步,将围绕“扩围、提质、增效”三个方面,继续积极推进与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贸易伙伴开展自贸合作,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围方面,积极推进加入CPTPP和DEPA,持续推进各自贸协定谈判和升级谈判进程,推动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商签自贸协定;提质方面,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开放水平,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增效方面,持续加大对自贸协定的宣介推广,通过实施好自贸协定,助力维护区域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我国和各自贸伙伴的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实惠。

 
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信长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信长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这一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江苏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引领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紧跟领路人、奋进新征程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矢志不渝的光荣使命,是对江苏工作的总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是总书记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赋予江苏的重大任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江苏发展的总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我们要不断赋予新内涵、展现新形态的实践指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总蓝图。我们一定时刻牢记、深刻领悟,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把江苏工作做得更好,交出合格答卷。

  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四个必须”,是对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刻总结,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我们抓发展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四个必须”为重要遵循,把“必须”的要求转化为“必然”的自觉,真正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特别是在当前,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抓经济、谋发展,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防止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大干快上的政绩冲动,防止不顾财力、无视风险、盲目举债的投资冲动,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卷土重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项目冲动,防止只追新兴产业风口、不顾传统产业升级的不当倾向和冲动,确保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四个走在前”涵盖了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是总书记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擘画的“路线图”。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坚守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将其作为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早在2014年,总书记就深刻指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再到进一步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要求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贯穿始终的是“走在前列”。这是莫大的激励,也是重大责任,要求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有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从国家战略全局中深刻理解总书记赋予的重大要求,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首提地的重大政治责任,切实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各级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努力做到不负关怀、不负信任、不负重托。

  (新华社记者刘亢、凌军辉整理)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尹弘(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尹弘(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江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目前培育省级产业集群124个,过千亿元集群5个、过500亿元集群20个,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四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至27.1%、40.5%,产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踏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紧紧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是根本支柱。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开展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行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新兴工业强省。一方面,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大有色、建材、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我省开发区总数达10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9个,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要完善开发区产业升级促进机制,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标准体系,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开发区综合承载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关键所在。我们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开展创新赋能攻坚行动,主动对接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稳妥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组,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速提质,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首台套版”政策,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入,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进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效适配的创新生态体系。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金”深度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系统推进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是强劲动能。数字经济发展是时代大潮、全球趋势,未来没有哪个产业和业态能够游离于数字经济之外。我们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数字基建,加快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推动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VR、移动物联网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建好用好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大力开展深耕产业赛道、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应用场景、营造数字生态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壮大VR、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产业,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新华社记者沈锡权、郭强整理)

 
中老铁路: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中老铁路: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给中老两国的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和红利,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2023年2月底,中老铁路运输安全保持稳定,累计发送旅客超1190万人次、货物超1600万吨,这条“黄金大通道”效益凸显,真正成为一条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货畅其流


  近日,满载泰国榴莲、山竹、龙眼等新鲜水果的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缓缓停靠在云南省昆明市城郊的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很快,这些水果就会被销售到全国各地。

  让人惊喜的是,市场上的泰国榴莲价格较往年降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点出了其中奥秘: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降低了水果的运输成本,正助力消费者实现“热带水果自由”。

  徐安策介绍,开通运营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中老铁路国内段累计发送货物1250万吨,国外段累计发送货物350万吨,跨境货物300万吨。今年以来,中老铁路运输跨境货物60多万吨,其中进口货物51万吨,同比增长5倍。

  中老铁路勐腊磨憨站,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铁路口岸,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每天从这里往返两国,通过实施快速通关模式,货物通关时间由开通初期40多个小时压减至目前5个小时以内。

  “勐腊磨憨口岸功能逐渐提升,口岸经济稳步增长,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驶入快车道,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委书记张世影说。

  目前,国内20多个省份先后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产品、光伏产品、冷链水果等1400多种。

人享其行


  得益于中老铁路开通,云南的旅游经济持续升温走高,西双版纳一度出现“一票难求”“一房难求”盛况。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司土村委会委员白永康说,开年以来,乘着火车到西双版纳来的游客源源不断,基诺山乡热闹非凡,司土村村民尝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下一步还要大力打造农家乐、民宿客栈。

  “有了中老铁路,人们出行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适。”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党委书记郭正耀说,墨江有“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等知名旅游名片,中老铁路开通后,游客纷至沓来。

  徐安策说,复兴号“绿巨人”、“澜沧号”动车组穿山越岭,双向奔赴,国内段日均开行客车42列,越来越多游客可以“坐着火车游云南”;老挝段日均开行客车6列,从老挝万象前往北部重要旅游城市琅勃拉邦,乘坐火车出行成为当地人首选。

  目前,中老两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磋商、制定计划,有望今年内开行中老铁路跨境旅客列车,满足两国人民乘坐中老铁路列车出行和观光旅游的美好愿望。

民心相通


  一年多以前,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派驻老挝段的中国列车长代蕊与她的老挝籍徒弟文童,一同值乘中老铁路老挝段“澜沧号”动车组的首发。在代蕊的悉心带教下,如今文童已经当上了列车长。师徒俩的关系亲如姐妹,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最美师徒”。

  在中老铁路上,像代蕊和文童一样的中老师徒还有很多。徐安策说,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先后派驻了540多名员工到老挝段工作,700多名老挝员工受训合格后参与到中老铁路运营工作中,成为老挝第一代铁路技术人才,几乎每一名中国员工都有一名甚至多名老挝徒弟。

  “我们喝老挝啤酒,老挝人民吃黄焖鸡,美酒美食挑动的是味蕾,升腾的是两国民众的幸福感。”郭正耀说,中老铁路开通运行后,通关镇山村里地道的黄焖鸡“飞”入南亚、东南亚国家百姓家。墨江县建成云南首个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马锅子蜂蜜鸡、翻山泡皮肘子等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预制菜乘中老铁路“通江达海”。

  “两国人民一线相牵,中老铁路一轨相通……”老挝歌手阿提萨创作了歌曲《腾飞于中老铁路》。他憧憬着中老铁路跨境旅客列车早日开行,更加方便他带着家人来中国旅游,“邻居要多走动,越走动越亲切”。

     (本报记者字强、丁怡全)

 
商务部:美方应尽早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
商务部:美方应尽早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谢希瑶、索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23日说,美应倾听国内呼声,尊重世贸组织专家组裁决,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特朗普时期对华征收301关税后,关税的成本几乎完全由美国进口商承担。

  对此,束珏婷在商务部当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相关方面评论认为,报告证实了贸易专家普遍持有的观点,即关税对美自身造成了伤害。美方301关税措施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做法,严重干扰了中美双边贸易正常开展,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美国的进口商和消费者也深受其害。此前,世贸组织专家组已裁决301关税措施违反世贸规则。美方应倾听国内各界呼声,尊重世贸组织专家组裁决,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针对发布会上关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扩大是否会阻碍美降低对中国商品关税的记者提问,束珏婷回应称,中方从不刻意追求对美贸易顺差。归根结底,美对华的贸易逆差是由中美经济结构、产业国际分工和美对华出口管制等多重因素决定的。近年来,美国对外整体贸易逆差呈持续扩大趋势,美对华的贸易逆差增速明显低于美整体逆差增速。

  束珏婷说,中国企业基于市场需求,自美进口大量农产品、汽车、科技、能源石化等产品,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同样,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增强了下游企业的竞争力优势,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美方应尽早取消对中国加征的301关税,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停止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限制,为两国企业扩大贸易合作、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针对近日有外媒报道美方将要求TikTok强制出售,束珏婷表示,美方无视产品和服务本身,仅从外国投资者身份出发,强制要求出售TikTok,将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投资者赴美投资信心。如果该消息属实,中方将坚决反对。出售或者剥离TikTok涉及技术出口问题,必须按照中国的法律法规履行行政许可程序,中国政府将依法作出决定。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我们该怎样应对?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我们该怎样应对?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黄垚)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以“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为主题。

  水循环在全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过来气候变化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对水循环各要素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水、进而影响人类的未来?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研究显示,全球水循环加剧很大程度由气候变化导致。同时,气候变化也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多更强。虽然全球降水总体在增加,但受区域环流影响,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全球约有6.6%的人口居住在气候明显变湿的区域,约2.1%的人口居住在明显变干的区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副主任韩振宇研究员说,因此,全球有接近1/10的人口受到了平均降水长期变化的影响。

  除了降水量的变化,占全球75%淡水资源的冰冻圈也受到影响。过去20年,全球冰川物质当量每年损失超过0.5米,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不断下降。

  “冰雪融水让周边水资源增加,对当地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这种有利影响并不会持续。”韩振宇说。

  变暖和冰川融化共同导致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因干旱受到冲击……专家表示,气候变化给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日前发布最新报告说,当前已有多种可行且有效的选择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如果现在采取行动,仍然可以确保所有人都有一个宜居的、可持续的未来。

  报告明确指出,解决方案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这涉及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减少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相结合。

  2020年,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不久前,海上首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开钻,预计高峰阶段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覆盖率达24.02%……

  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截至当年底,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推进专业化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预报模式及预报订正技术发展,建立了国省一体化的风能太阳能精细化预报技术体系和业务系统,开展短临-短期-月-季-年风能太阳能预报,为高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提供支撑。

  系列政策措施行动下,我国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全社会低碳意识不断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公众认识、激发公众行动是重要一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呼吁,要提高公众对气候危机和气候临界点的清晰认识,尤其是激发青年人在加快实现碳中和进程中的主力军潜力。

 
人民币缘何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货币之一
人民币缘何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货币之一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俄罗斯《生意人报》日前援引莫斯科交易所最新数据报道,今年2月,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该交易所月度交易量最大货币。2022年,美元和欧元等外币在俄地位下滑,与此同时,人民币正成为俄最受欢迎的外币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中俄经贸合作量质提升,使人民币在俄越来越受欢迎。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制裁,也加速了俄罗斯减少对美元、欧元的依赖。

人民币在俄受欢迎


  去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人民币逐步成为俄国家收入、贸易结算和金融投资领域最具吸引力的外币之一。

  莫斯科交易所3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该交易所的人民币交易量环比增长近三分之一,达到1.48万亿卢布,而美元交易量仅环比增长8%至1.42万亿卢布。人民币在该交易所交易量首次超过美元。不仅如此,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达到近40%,美元占比略高于38%,欧元占比21.2%。而去年2月,在俄罗斯的外汇交易总量中,美元占比87.6%,欧元11.9%,人民币0.32%。

  在国家层面,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去年积极吸纳人民币。根据俄财政部去年底制定的最新资产配置方案,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将不会用于投资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并将人民币资产的潜在份额上限从原来的30%提升到60%。俄财政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科雷切夫2月表示,俄今年将清空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中的欧元份额,只保留黄金、卢布和人民币。

  俄多家金融机构也证实,人民币在俄企业国际结算中热度呈上升趋势。俄工业通讯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5月至10月,在俄罗斯的中小企业外汇结算中,人民币占比31%,超过欧元的28%。京科夫银行介绍说,更多俄企在与中国客户合作时改用人民币。一年前,俄罗斯跨境交易使用货币主要为美元,人民币占比10%左右。自2022年年初以来,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上升至65%,且在继续提高。

  人民币在俄普通民众中受欢迎程度也在上升。俄《侧面》周刊撰文称,据统计,在361家俄信贷机构中,目前约有50家提供人民币存款业务,而在2022年初,只有13家银行有这一业务。俄外贸银行储蓄部负责人纳塔利娅·图奇科娃表示,在持续“去美元化”过程中,2023年俄罗斯民众对人民币存款的兴趣将更加浓厚。预计到2023年底,俄外贸银行客户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有望达到100亿元以上。

内外因共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在谈到大幅提升俄联邦国家财富基金中人民币资产占比的原因时,俄财政部长安东·西卢阿诺夫说:“在友好国家货币中,人民币最具有储备货币的特点,在我们国内外汇市场上有足够的流动性。”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在俄受欢迎一方面由于俄自身政策调整以及中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冠疫情肆虐、外部环境严峻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了快于多数发达国家的增长。俄央行认证投资师米哈伊尔·帕尔什科夫认为,中国拥有巨大经济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全球领先,这些宏观经济成就赋予了人民币更大投资潜力。

  其次,俄罗斯看好人民币国际结算前景。俄总统普京去年4月表示,俄准备大幅提高本币结算在外贸体系中所占比重,俄外汇市场要做好准备,以便任何外币都可以自由且充分兑换成卢布。俄“开放投资”公司宏观经济专家谢尔盖·赫斯塔诺夫说,开发人民币工具将是俄外汇市场首要任务。人民币贸易结算使用量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相互贸易方面,俄最重要且最具前景的伙伴就是中国,人民币是俄国际贸易结算非常好的选择。

  再者,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国际货币的避险属性日益凸显。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俄乌冲突持续等因素影响,欧元、日元等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而人民币表现相对坚挺,对俄投资者吸引力上升。俄金融分析师弗拉基米尔·萨加拉耶夫表示,人民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与不少国家货币相比,人民币承受外部经济压力的风险要小得多。

(记者黄河、赵冰)新华社莫斯科3月22日电

 
“感谢来自中国的好兄弟” 科摩罗遇险村民谈中企救援行动
“感谢来自中国的好兄弟”
科摩罗遇险村民谈中企救援行动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房屋、村子,早被冲走了,”科摩罗莫埃利岛恩甘博村村民蒙齐尔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对当地中企员工的救援行动赞不绝口,“感谢来自中国的好兄弟。”

  科摩罗是位于西印度洋的非洲岛国,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都会遭受热带风暴侵袭。今年1月23日,强热带风暴“切内索”带来狂风暴雨,莫埃利岛上的防浪墙出现多处垮塌,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地政府紧急向正在承建中国援助莫埃利岛公路项目的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地公司)求救。

  中地公司驻地距恩甘博村30多公里。接到求救电话后,中地公司紧急调派挖掘机、重型卡车等设备赶赴现场抢险施工。经过8天夜以继日紧张工作,终于筑起一道总长近100米、宽15米、高1.5米的防浪墙,保护村子230多所房屋和800多名村民的安全。

  作为抢险工作的组织者之一,蒙齐尔说:“没有中国人,我们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挖掘机和重型卡车这些搬运大石头需要的机械设备。”

  莫埃利自治省省长法祖勒特地致感谢信,称赞中国企业在当地面临复杂险情时及时提供救援,并对中国企业展现出的强大技术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表示钦佩。

  中地公司项目经理王斌介绍,自去年7月中国援助莫埃利岛公路项目开工以来,该公司为当地提供了许多无偿援助:为当地中学平整土地增建教室、协助消防部门救火……常常有当地民众自发来到项目部表达谢意,中国人对当地人而言已成了“家人”和“兄弟”。

  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曾表示,在科摩罗人心目中,中国有着特殊的分量。自科摩罗独立之日起,中国就同科摩罗始终肩并肩站在一起,在科方最困难的时候提供无私帮助。

  中科建交48年来,从科摩罗议会大厦到国家广播电视中心,从医院到体育场,从机场到公路,中企建设的项目在科摩罗遍地开花。而中国工程人员也通过一次次无私奉献,与当地民众结下兄弟般的情谊。 (记者凌馨)

   新华社科摩罗莫埃利岛3月23日电

 
“以铲为器”探青史,“不言书”里写春秋 记2022年度河南考古人物马俊才
“以铲为器”探青史,“不言书”里写春秋
记2022年度河南考古人物马俊才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桂娟、史林静


  3月21日,57岁的马俊才获评2022年度河南考古人物,这是河南首次进行年度考古人物评选。

  六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一万余座墓葬;30余年手铲不辍;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之多并列国内第一……他的考古人生,不止这些数字。史前文明、夏商、东周、魏晋、唐宋、明清……马俊才发掘的遗址几乎涵盖历史上各个时期,有人说,他把中国历史打“通关”了。

  春秋几度移,把辽阔的田野当舞台,马俊才“以铲为器”,“不言书”里写“春秋”,掘开一个个历史真相,探源中华文明。这位终年奔波田野的考古人,脸上总是风尘仆仆,仿佛长途归来。

  “手气好”的“马大墓”:打不出粮食,就做不成蛋糕


  见到马俊才时,他正在南阳主持黄山遗址的发掘工作,为了这次采访,还特意穿上了西服。久在田野的他脸上透着考古人特有的“考古色”——被太阳久晒又反复风吹后的黑红。

  1985年,19岁的马俊才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时,还是个白净的小伙子。彼时,他还不知考古为何物。第一次对考古产生兴趣,是从触摸20多万年前的石制器开始。

  当时在北大教授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程的是著名考古学家吕遵谔先生。在他的教研室内,马俊才见到了辽宁金牛山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制器,旁边紧闭的保险柜里则放着轰动中外的金牛山猿人头骨化石。

  一幅20多万年前古猿人的生活图景在马俊才脑海中显现。“这些历史的刻痕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翻阅这“无字地书”。

  当时,北大考古专业已经形成包括三个多月田野发掘、两个多月室内整理和编写实习报告等流程的基础实习“北大模式”。得益于此,大二时马俊才跟着老师来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开始了田野启蒙。

  “在邓家湾遗址,我们两人一组,负责一个5米乘5米的探方发掘,那时连文化层都不认识,总怕挖坏了。”马俊才说。

  考古圈流行一句话,“不会看土,别说考古”。那时马俊才每天都趴在沟坎、断层前看土层断面,分析地层,并结合文献和考古报告,学习如何“看土”。

  一天,马俊才和另外两位同学接到任务:附近的肖家屋脊有个砖瓦厂,起土时经常发现陶片,赶去探探。

  21岁的马俊才第一次背上了洛阳铲。此时他已经学会了如何“看土”:如果洛阳铲带上来的是“五花土”,下边多半是墓;绿色或青色土,多半是马坑或车马坑;密实的夯土,根据范围就能判断是什么建筑遗迹。

  到了砖瓦厂,大家观察砖窑起土的断面,没有发现什么,一时不知从何处下铲。马俊才心想,先不管,探了再说,便在一处隆起的高地上扎起了“筛子”。就这样埋头探了几天,终于发现了1.5米厚的文化层,一个多月后,一座王级大墓找到了。这座标号为M7的墓葬属于后石家河文化,当时共出土104件陶器和一件象征权力的石钺。直到目前,M7仍是石家河时期最大的墓葬。

  “手气真好。”从那时起,便有人这样评价马俊才。

  1989年,大学毕业后马俊才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一个月后,他被分到新郑工作站,开始对郑韩故城持续15年的发掘。

  1993年的一天,马俊才在郑韩故城小高庄西进行考古勘探,用洛阳铲下探时,坑底带出了发绿的土。“土发绿发青,极有可能是马坑,因为马在腐烂后产生的腐殖质会把土染成绿色或者青色。”善于总结的马俊才很快判断这是一处马坑遗址,有没有车还需看是否有木器腐烂的灰痕。

  清到最后,只出现了马,没有车。“旁边很可能还有别的祭祀坑。”于是,马俊才领着技工沈永建在周边展开三次勘探。为了不漏掉任何一点遗迹现象,马俊才采取布梅花点的方式勘探,一平方米钻四个探孔,密集之处,隔半米就钻个孔。

  最终他们勘探出20多个马坑。“有希望了。”马俊才心想。由于当时经费有限,马俊才向队里申请集中力量挖马坑,可整整四个月,清理出的全是马坑,并没有青铜器坑和大墓。

  没有重大发现,是考古发掘的常态。“队里不断有人说,全是马坑,很多人都劝我放弃。”马俊才说,他不断翻阅《周礼》等历史文献,查阅古代祭祀埋葬情况,判断此处很可能存在高等级的祭祀遗迹。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在1995年10月开始了第三次扩方。此时这块地已被征为基建用地,限期发掘。考古队也下了最后的“命令”:再扩两个方,如果没有收获,发掘就要结束。

  新探方开始刨土的那个下午,一位民工的耙子刚落下就传来“咣当”声。“是金属碰撞声!”马俊才心想,“有了!”

  第一件青铜器出现了。此后,在探方周围有序排列多个青铜礼乐器坑,出土五组象征古代中央政权的九鼎八簋青铜重器,此外还有9坑编钟,每坑24件。结合此前发掘的马坑,马俊才判断这是典型的郑国祭祀遗址,而且是祭社稷的最高等级遗址。

  不出所料。这次发掘,共清理出土春秋时期郑国青铜礼乐器坑17座、殉马坑44座,出有348件郑国公室的青铜重器,成为郑韩故城半个多世纪以来罕见的考古收获。此项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也是马俊才首次获得该殊荣,当时他仅30岁。

  “手气也太好了。”更多人开始这么说。

  此后,马俊才又先后主持发掘了新郑市许岗韩国王陵、新郑市胡庄韩国王陵、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城址、上蔡县蔡国故城和蔡国贵族墓地、安阳殷墟商代铸铜遗址、三门峡秦人墓地、禹州商周贵族墓地、南阳黄山遗址等多项大中型发掘项目,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所到之处非王即侯。

  “手气真好!”几乎每个人都这么说,还送了“马大墓”的名号给他。

  “都说我是队里的福将。”每每听到此,马俊才只是乐乐,并不反驳。

  可考古技师程永刚却不这么认为。

  “这么多年,他累计发掘面积有六万平方米,仅墓葬就有一万多座,王侯将相才几个。所谓手气好,不过是想得多一点,挖得深一点,坚持得久一点。”自1997年开始,程永刚就跟着马俊才做田野发掘。

  一年365天,最多的时候,马俊才有超过340天在田野。“考古工作田野是基础,打不出粮食,就做不成蛋糕。”他说。

  “如果非要说手气,那么他的学术敏感、过硬的实践操作技术、对遗址细微之处的把握、大胆的想象力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劲儿,确实让他的手气略显得好一点。”程永刚补充道。

  “土里找土、灰中寻灰,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在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原址展出的三号陪葬车马坑,有着四辆“豪车”和122匹马骨,曾创下多个“历史之最”:发掘的马骨数量创郑韩故城考古之最,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国君用车……

  这背后,便是马俊才和他的车马坑清理团队。

  车马坑是很多考古人不敢碰的遗迹。“清理车马坑就是土中找土、灰中寻灰的过程。”马俊才说,需要手铲、刷子、竹签,甚至手术刀等工具,清理前要分析土层,一般上层多是黄沙土、黏土、硬土,随着土壤颜色越来越深,直到发绿,开始露出马骨。

  “清理时必须熟悉马骨构造,做到心中有数、有轻有重,从边缘到中心,小心翼翼,马骨位置必须保持原样、固定不动。”马俊才边说边比画,仿佛手里拿着一把刷子。

  马骨易清,车痕难寻。郑韩故城三号车马坑是一座“中字形”郑国国君大墓的陪葬车马坑,由于当时实行拆车葬,导致坑内车马散乱,增加了清理难度。

  “在博物馆看到的是一辆一辆马车,车轮及各种构件都清晰可见,但在发掘过程中,这些早已腐烂成泥了。”马俊才说,因为古代的车,无论是战车还是生活用车,除了部分加固或装饰部件为铜质外,其余都是木质结构。经过上千年早已腐烂成土,只保留其结构的灰化痕迹,时间久了这些痕迹和泥土的颜色相差无几。

  “除了灰痕与周边填土难以区分外,清理过程中还要准确把握好力度,使泥土与遗迹刚好剥离,不破坏遗迹本体。”马俊才说,当时他给每个人都发了聚光灯和放大镜,通过观察木头腐烂处的泥土颜色,寻找木头腐朽过的痕迹,触摸土质软硬度的细微差别,并通过平面和剖面结合的方法寻找遗留的车痕。

  整整12个月,这些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车舆马匹得以完美面世,车衡、车轭、车辕等构件清晰可见,就连车篷上方格席纹遗痕都清晰可辨。该考古项目也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马俊才的车马坑清理团队也一战成名。“不少遗址碰到难清理的车马坑都会找我们,我们的技师经常赴外地协助考古队完成车马坑的清理工作。”马俊才说。

  此后,用车马坑的标准发掘遗址,成了马俊才的一种习惯。在他看来,细致的发掘是对遗址最好的保护。

  距离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220公里外的南阳黄山遗址,就是一处“车马坑”式精细发掘的典型。已化为尘土的单弓、成捆的骨簇,甚至连5000年前的象牙梳齿都根根可见……置身黄山遗址,仿佛走进一座遗址博物馆。

  “这是2018年发现的仰韶时期编号F2房址以及玉石器作坊遗址,都是长方形多单元房基。”马俊才指着位于黄山遗址一侧的房址说。与此处相隔不远的另一处房屋遗址,推拉门道、木骨泥墙、红烧土都清晰可见。

  “黄山遗址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遗址,几乎10厘米就有一个文化层,而且主要手工业是玉器加工,都是很小的物件,要不是马老师如此精细地发掘,很多关键信息可能会被漏掉。”程永刚说,通常一个探方从开始至结束要刮上百遍平面,每一遍都要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直到出现没有人类扰动的生土,才算结束。

  “不同土层,特征是不一样的,得调动多个感官,看土层颜色、包含物,触摸土层软硬,听手铲刮过遗址的声音。”长期跟着马俊才的技师和民工渐渐摸出了门道。

  “用力得适当,太轻,刮不动;太猛,遗迹容易受损。”马俊才手指顶着手铲的铲缘,边示范边说,铲面和地面形成一定角度,由远及近。

  不仅精细,马俊才还进行多学科考古研究:对人骨腹部土壤和寄生虫标本进行采集和分析;对已发现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对部分土样进行水淘、浮选,对陶器上的残留物进行检测与分析。

  细致发掘和多学科交叉应用,让他发现更多历史细节。

  5000年前带有推拉门道的大型玉器作坊,陪葬大量猪下颌骨、玉钺、弓箭的大型高等级墓葬;6000年前的古国粮仓;7000年左右的高等级房址……黄山遗址仿佛一处“时空标尺”,“一眼史前三千年”的考古奇观,就这样在马俊才及其团队的手铲中铺陈开来。该考古项目也先后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社科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力所能及地把遗址揭示到最好,是马俊才对土地的回报。“黄山遗址内涵的丰富性已经超出了想象,我这辈子是揭示不完的,唯有发掘好、保护好,以便后来人接力。”马俊才说。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睛还要瞟向灶台外”


  “为什么马俊才总能发现大型遗址?”

  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睛还要瞟向灶台外。”这是马俊才的考古“方法论”。他解释说,发掘墓葬不能只看墓,要从人出发,找到古人衣食住行的各种“配套设施”,就是一种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2005年5月,上蔡县文物局接到村民举报,郭庄村东一处地势最高的土岗上出现很多人为大洞,可能有盗墓贼。随后马俊才带领考古队赶往现场,在钻探过程中,探铲在土层深处带出的竟是些黄色的纯细沙,而不是常见的五花土。挖过近万个墓葬的马俊才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他马上查阅考古资料,发现河南辉县的魏国王室墓葬就是用沙子埋葬,叫积沙墓。“为了对付盗墓贼,古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用细沙填埋墓室,再在沙中埋上巨石。由于细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量,很容易塌方把盗洞掩埋。”马俊才说。

  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加大了发掘难度。挖到10米深时,一无所获。为了赶在雨季前完成发掘工作,马俊才首次用到了吊机。历时两个多月,一个长27米、深19米的楚国贵族墓地得以面世,“流沙大墓”轰动一时。

  如此大量的沙石从哪里来?发掘过程中,马俊才不忘“看着锅里”,随即勘探出古汝河码头,解决了流沙大墓沙石来源问题,又把大墓压着的古遗址清理出来,中国最早盛行“河鲜烧烤大排档”的渔村也得以面世。

  “上蔡县是周朝诸侯国古蔡国都城所在地,流沙大墓距蔡国故城不过5公里多,故城周围极有可能埋着更多古蔡国贵族墓葬。”听到村民说自家地边水沟里有马骨头和铜马嚼子时,马俊才心头一震,随即派出了钻探队,探出一批积炭大墓和大型车马坑,以蔡侯积炭大墓和出土五鼎四簋的蔡夫人墓为代表的一批蔡国贵族墓终于找到了,系列发现填补了蔡文化空白。

  这种“聚落式考古”的思维方法贯穿了马俊才整个考古生涯,这也是他总能从田野中拔出一连串“惊喜”的原因。正在发掘的南阳黄山遗址也延续这样的思路。

  “最先发现的是几处前坊后居的大型作坊遗迹,经研究确定为玉石器工匠的生产生活用房,并发现了与之相应的院内工棚类柱洞、活动面、磨玉石浆层等,出土了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马俊才说,基本确认这是中原史前制玉中心。

  如此发达的手工业,肯定需要不少劳动力,他们如何生存?带着这样的思路,马俊才找到了史前粮仓群。遗址中所见杂草种子少,或许该遗址并不从事农业生产,食物可能由别处供给或贸易而来,如何运输?层层剥茧后,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码头也出现了。

  如此大规模、高等级的遗址,周围有没有二级聚落;出土众多陶器,附近会不会有窑址;这么多人生活用水,能不能找到水利设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马俊才的眼睛不断瞄向“灶台”之外。

  “一个完整的聚落至少要能够满足衣食住行、安全防卫等,只要遗址没被破坏,这些遗迹就一定找得到。”马俊才说。

守望田野,做历史的唤醒者


  守望田野30余年,马俊才真正诠释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他常常会因刮风下雨连夜赶往遗址查看安全;他会把车横在工程车前,阻止因施工可能对遗址产生的破坏;他多次熬夜编写大遗址保护规划;性格腼腆但却愿意对着话筒直播两个多小时,只为普及遗址文化,推动公众考古事业;他不会怠慢任何一处遗迹,因为遗址有大小,价值无轻重。

  现在,马俊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在黄山遗址,遗址的内涵超乎想象,发掘难度也超出想象。

  “整个遗址层层叠叠都是宝。房摞房、墓摞墓,常常出现仰韶时期的房子与屈家岭时期制玉作坊、房址、墓葬相互叠压打破现象,手铲稍一挖,就被另一个时期的遗迹拦住。”马俊才说,目前新石器时期文化序列并不清晰,而黄山遗址每10厘米就是一个文化层,已有的考古类型学已不能完全解释。

  面对知识储备的新挑战,如今的马俊才一半田野,一半书斋,一有空闲就不断翻看考古报告,并定期邀请全国专家来遗址指导交流,更新认识。

  从考古大棚走出,站在遗址上眺望,麦苗青、油菜黄,独山、蒲山两山相夹,玉带般的白河从山脚流过。几千年前,这个“中原玉都”所出玉器就是从这里走向中原、流通江汉。

  “这是我考古30多年经历过最美的遗址,多富有啊!”面对这个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片荒芜的岗地,马俊才发出了由衷的感叹。5年来,纵使手铲不辍,3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只挖了不到百分之一。

  “下半辈子是绕不开它了。”马俊才说。

  考古队租住的宿舍位于附近村边一栋二层民居内,站在二楼平台北望,远处高岗上两面红色旗帜迎风摇曳。马俊才指着它们说,这是我们的队旗,上面印着“黄山遗址考古队”。

  “这么远能看到上面的字吗?”

  “咋不能,心里刻着呢。”

 
舞剧《咏春》:英雄精神戏里戏外共振穿越时空
舞剧《咏春》:英雄精神戏里戏外共振穿越时空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3月17日至19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舞剧《咏春》的主演签售会队伍从剧场一楼排到了二楼,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这是《咏春》继深圳首演之后走向全国的第一站。

  今年3月开启全国巡演的《咏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舞剧。它以上世纪90年代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

  英雄,如戏里的“叶师傅”,从“咏春堂”的挂牌到亲手摘牌,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播下了咏春的种子,枝繁叶茂成一棵参天大树;平凡,如戏外的“电影人”,至今时今日每一个怀抱着理想奋斗的普通人,皆是这棵大树的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尽全力输送养分,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咏春天。

  3月开始,《咏春》这部舞剧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杭州、昆明、苏州、南京等30多座城市演出80余场,时间跨度达6个月。

  总编导韩真介绍,《咏春》创作前期,团队曾在深圳以及周边有过很长时间的采风,一次次的考察孕育了《咏春》“双非遗”的独特题材。“我们发现,广东地区对武术喜闻乐见。咏春人物(叶问)生于佛山,后来去了香港,这是在湾区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物。”除了“咏春拳”,离乡赴港时贴身穿着的一袭“香云纱”也象征着叶问对家乡佛山的眷念。

  编剧冯双白说,叶师傅到香港后,“香云纱”代表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代表了母亲的呼唤、妻子的温柔,是叶问与故土之间永远不可隔断的精神纽带。主创团队在创作题材中融汇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结传统与现代,为《咏春》的故事底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冯双白说。

  虽然运用了“叶问”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创作,《咏春》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一代宗师英雄故事的舞剧”。“我们套用了拍摄《咏春》电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总编导周莉亚介绍,剧中人物大春的原型,来源于深圳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图书管理员,“他把制片厂的资料安排得妥妥帖帖,曾经上映过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大的资料包。资料包里有当时的宣传文案,也有很多剧照,这些东西深深打动了我。”

  韩真表示,关注“叶问”的同时,《咏春》也将平凡人物的奋斗故事融于国运当中,以“双线叙事”展现了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将传统武术融于舞蹈之中,是《咏春》的另一亮点。“中国武术能够展现勤奋、刻苦、技不离身等特点,同时还可以展现中国人温良恭谦的态度。”韩真说,以舞释武、刚柔并济,通过古典舞与现代舞艺术承载厚重的传统文化,“我非常有信心观众会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赞!”这样的创新形式果然赢得了“满堂彩”。《咏春》“出圈”之前,韩真、周莉亚这一对“舞剧双子星”共同执导了《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舞剧,强大的“破圈力”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心诠释,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

  “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新起点上,要把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韩真说。

  在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中,《咏春》照见时代的倒影。有专家称,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一次新尝试。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咏春》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风情无缝对接,融合多种武术和舞蹈语汇,这样突破性的表现方式“将为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本报记者陈凯星、周科,参与采写:黄雨佳)

 
《桃源仙境图》:透过画中仙,看尽凡间客
《桃源仙境图》:透过画中仙,看尽凡间客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天津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明代画家仇英的代表作《桃源仙境图》,描绘的正是文人雅士向往的“仙境”。

  仇英与沈周、文征明、唐伯虎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也称“吴门四家”,其传世作品非常少见。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介绍,仇英曾拜于唐伯虎老师周臣门下学画,系统学习了南宋的院体画,并将文人思想融入画中。仇英早、中期以临摹为主,晚年将青绿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桃源仙境图》即是其中典范。

  《桃源仙境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画,纵175厘米,横66.7厘米,右下属款“仇英实父制”,钤“仇英实父”一印。画上另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两方清内府藏印,并有“灵石杨氏珍藏”“杨曾之印”“燕翼堂”“颍川怀云子图画”等鉴藏印。

  这幅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画作,以精工的画笔描绘了人们心中的桃源之景。其构图采取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视野开阔,境界宏大,疏密对比强烈。图中山石矗立,虬松盘绕,图的下方有三位文人雅士临流而坐,一人乘兴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山石,桥下溪水清澈,坡上桃树林掩映于山石、树木之间,展现出一个远离世俗、虚幻缥缈的人间仙境。

  “《桃源仙境图》是仇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运用纯熟技法,巨细无遗地勾画出世外桃源般的绮丽景象。山体用石青、石绿大面积勾廓晕染,赋色既浓烈大胆又清雅脱俗;淡墨细笔勾描云气,亭台楼阁界画精微;人物衣纹线条匀劲流畅,刻画生动传神。既体现出作为职业画家的仇英对于吴门文人画图式、旨趣的熟稔,也将他被世人称道的‘青绿’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马驰说,仇英存世可见青绿山水作品的颜色多偏淡雅,这幅《桃源仙境图》却异常艳丽,工笔重彩,实属难得一见。

   (记者周润健)据新华社天津电

 
“2023非遗品牌大会”聚焦培育推广非遗品牌
“2023非遗品牌大会”聚焦培育推广非遗品牌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广州3月23日电(记者冯家顺)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非遗品牌大会”23日在广州启幕。“2023非遗品牌大会”以“坚持守正创新 擦亮非遗品牌”为主题,由开幕式、“非遗之夜”展演、非遗品牌展、主题论坛等部分组成。

  “非遗之夜”集中展示粤剧、昆曲、川剧、豫剧、客家山歌等非遗项目,展现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品牌展主要包括传统工艺品牌展、研培计划成果展、非遗工坊品牌展等板块,近150个非遗品牌参加了本届大会,搭建起非遗品牌展示传播交流平台。主题论坛聚焦“培育和推广非遗品牌”主题,专家和业界人士将共谋发展路径。

  主办方表示,“非遗品牌大会”旨在搭建共创非遗品牌、共话保护传承、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平台,推出更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非遗品牌,为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作出积极贡献。

 
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捶打”中的“精美”传承
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捶打”中的“精美”传承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曹槟、旦增尼玛曲珠、孙非)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厂长拉巴琼达最近有点忙,他要扩建工厂,招收更多工人。

  拉巴琼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金属锻制技艺(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出生。

  从1980年开始,他便随父亲学习金银锻铜技艺,凭着热爱和天赋,很快出师。1985年起担任锻打小组组长,1996年出任厂长。拉巴琼达接手时,工厂正面临困境,濒临倒闭。

  “当时厂里的工人大多是利用农闲时间来做工,不是很专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管理不善,厂子很困难。”拉巴琼达说。

  扎西吉彩厂历史悠久。据考证,七世班禅从尼泊尔请进工匠,在如今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西吉彩社区附近建起加工场地,加工寺庙所需的金属制品。从那时起,扎西吉彩就成了金银锻铜匠人集中区。

  为了让工厂重振旗鼓,拉巴琼达实施一系列措施:鼓励“以老带新”,让老工匠“一对一”培训新工人,实现工匠专业化、职业化;潜心打磨工艺,满足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

  “扎西吉彩从最早的扎什伦布寺的专用作坊,发展到为普通群众加工生活用品,我们一直在寻求更大的市场。现在我们还在研发制作旅游纪念品,为游客提供可以从西藏带回家的礼物。”拉巴琼达说。

  现在,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拥有民族特色产品、寺庙金属制品、古建筑装饰品以及旅游纪念产品等四大类数百种产品。

  记者了解到,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现有20多位工人,其中15人是拉巴琼达带出来的徒弟。年轻人进厂,前三年学徒期所有费用全免,厂里还给发放生活补贴。

  走进加工厂车间,叮叮咚咚的敲击声此起彼伏。32岁的巴桑扎西正在制作一个家用小银碗,他一手捏紧钢钉,一手拿着小锤不停敲打,“从一块完整的银片到打出一个有精致图案的碗坯,需要‘捶打’两到三天才能完成。”他说。

  除了银碗,巴桑扎西还会熟练地制作茶盘茶架、腰扣、礼仪酒壶等日常用品,“入行”6年的他说:“我的技艺水平只是中等,每月收入在4500元到6500元之间。”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精湛技艺广为人知、深受欢迎,这些年,他们先后参与了山南桑耶寺、拉萨甘丹寺、江孜白居寺、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等著名寺庙金属制品的修复和制作。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西藏自治区和日喀则市据此先后制定了相关的非遗保护和扶持政策。其中,《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提到对“金属锻造”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增强了拉巴琼达传承、发展这门技艺的信心。

  “过去,这门手艺主要通过家庭式传承,以避免技艺‘外流’,现在无论是谁,只要真心想学,我都尽力传授。”拉巴琼达说,等新厂房盖起来,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学艺。

 
潮汕女子英歌队展现刚柔并济之美
潮汕女子英歌队展现刚柔并济之美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詹奕嘉、黄浩苑、邓瑞璇)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中国潮汕英歌舞,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当地重要节庆和宗族祭祀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英歌舞原先主要是男性表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女性的身影。近年来,越来越多女子英歌队以刚柔并济的舞姿出街登台,受到海内外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2006年,英歌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汕人民对英歌舞的喜爱从队伍数量可见一斑,仅汕头市潮阳区就有上百支。女子英歌队虽数量不多,但却在传承这一古老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汕头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姚嘉璇是一名“00后”,她第一次看到女子英歌舞时“非常震惊”,此前她以为只有男子才能跳英歌。

  “过去有人认为女孩子抛头露面就是不端庄,女子英歌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观念。”姚嘉璇由此萌生了加入英歌队的念头。

  20世纪50年代,伴随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西门女子英歌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诞生后不久便陷入停滞。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让许多热爱英歌的女孩雀跃不已。

  这支英歌队的资深队员、今年22岁的郑媛轩说,有人觉得女性体能跟不上,还要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会影响参与英歌舞的训练和演出,“但我们可以摆脱偏见的束缚,成为自己的英雄。”

  没有工资补贴,每周露天集训,遇到重大节庆的表演更是要从清晨沿街跳到晚上。“女子英歌队员练得不比男孩少,手上起泡、膝盖淤青是常有的事。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真正热爱。”汕头珠浦女子英歌队教练黄佳祥说。

  不同于男子英歌取材于《水浒传》,女子英歌多源于穆桂英挂帅或花木兰从军等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女孩,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给古老的英歌注入许多创新元素。

  西门女子英歌队结合舞蹈、太极等元素,创新了对打“双凤贺春”“百凤齐舞”和单打“回环太极”等动作阵型。珠浦女子英歌队在增加侧翻、一字马等高难度动作的同时,将潮剧舞姿融入英歌舞里,创造了“乾坤”舞步、“新战舞”等,登场赢得阵阵喝彩。

  她们改变着英歌,英歌也改变着她们的生活。为了能长期跳英歌、教英歌,更灵活支配时间,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吴燕花辞去了幼教的工作,转行开了一家美甲店;在广州读书的郑媛轩在学校组建了英歌舞社团,招募了20多名队员;“小拖拉”姚嘉璇说自己在跳英歌的过程中成功克服了“拖延症”……

  英歌舞也进入了当地的学校、社区,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战舞,成为她们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每到女子英歌队招新时,当地很多女孩都踊跃报名。

  珠浦女子英歌队队员黄娴璇说,她要把英歌跳下去、传开来,“不辜负自己的热爱,才是最期待的成长。”

 
麦家:先人的脚步、心跳和灵魂靠什么传下来?
麦家:先人的脚步、心跳和灵魂靠什么传下来?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冯源、殷晓圣


  “我突然想当作家了,我觉得小说既然可以这样写,我为什么不写呢?”

  1985年的夏天,一部小说成了麦家的人生“催化剂”。

  “这样一个作家、这本书,让我从文学的读者成为文学的作者,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它起到了非常大的催化作用。”

  “催化”是化学术语,这不由得让记者想起,麦家曾是一名“理工男”。参加高考时,他的语文刚及格,但是数理化成绩非常优秀,有的还是满分。

  对此,麦家坦言,高中三年,自己的语文确实很差,尤其是写不好作文。而数理化考得很好,并不意味着那就是自己的专长。“当时我完全是苦读书,主要靠‘题海战术’,加上一点运气。”

  1985年的夏天,麦家还是一名军人,从事的具体工作与文学也无甚瓜葛。但是,塞林格的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引导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当然,“有14个作家,我是忘不了的,他们都曾做过我的台阶,当过我的肩膀。”

“最好训练”和“最好准备”


  之所以从塞林格算起,是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日记体的、只有情绪而没有情节的小说,让麦家想到了自己从小写的日记。麦家的童年饱尝辛酸,养成了写日记用笔倾诉的习惯。多年以后,看到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对于作家最好的训练是辛酸的童年”,麦家着实感同身受,“就凭这句话,海明威就是一位大师”。

  后来,麦家还有意识地去印证这种关系,发现很多作家的童年也并不顺利。其中有他的一位好友,小时候就得过大病,还有一位女作家,一直给他以非常乐观的印象,直到读到她的一篇文章,才知道她的父亲曾经入狱。

  “人家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孩子的内心过早地被辛酸、被苦难放大了,他可能比一般人更孤僻、更敏感、更脆弱,但是就作家而言,孤僻、敏感、脆弱,却恰恰会成为一种才华。”麦家强调说,“一个内心没有苦难的经历,对人类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是成不了作家的。”

  与海明威名言相对应的,是麦家多年以来反复说起的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最好准备”。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反复强调这句话,并非希望大家一定爱上写作,而是希望大家务必爱上阅读。

  “我觉得最简便的一种教育方式,就是阅读。你在生活中要遇到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他也不可能时刻陪在你身边,但是通过一本书、一座图书馆,哪怕是一部手机,你就可以交一个精神上的好朋友。阅读可以认识500年前的人,也可以认识500年后的人,让你穿越时空,经历不可能经历的人生,何乐而不为?阅读能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通过阅读,有些真理不需要再去论证,只需要直接去遵循,就像我们不用证明‘1+1=2’一样。”

  除了个人的修养,在麦家看来,阅读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样重要。“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如此伟大?我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阅读延续着文脉。先人的脚步、心跳和灵魂靠什么传下来?靠阅读。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阅读了,我们就和历史隔开了,我们要和过去握手,就离不开阅读。”

  不过,虽然认可手机也是一种阅读载体,但是麦家仍然强调,不能迷恋于碎片化的浅阅读。“它其实是过眼瘾,打发时间,只会消耗你,不会滋润你、营养你。真正能营养自己的阅读,一定是深阅读,有系统、有方向、带着思考的阅读。比方说,你喜欢乔伊斯,就要系统地读他的作品,反复比较地阅读,不要泛泛地读。当然选择合适的作家和作品也很重要,你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就像人在生活中,要不停地交往,才能交到真朋友,否则,天天关在家里上网聊天,肯定交不到朋友。”

  2014年起,麦家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开办了供读者阅读的“麦家理想谷”,藏书上万册。2017年,他又开通了“麦家陪你读书”的微信公众号,计划用20年的时间,以星期为单位,陪伴读者阅读1000本书。“阅读应该成为人一辈子的一种陪伴,爱上阅读就开始了一生的浪漫。”

可以自我复制,更要“突出重围”


  “最好训练”和“最好准备”的“化学反应”,让麦家在1986年发布了首部作品。他坦言,当时自己年轻,一开始的写作是希望公开心事,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而现在看来,这种思想自然是狭隘的。

  每每回顾这样的经历,麦家对年轻人更为宽容:“年轻人不可能那么懂事,也不要害怕犯错误。当你尝到了失败的味道时,从一定意义上讲,你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一帆风顺的人生,或许也是一种缺憾,因为你都没尝过失败的滋味。人生就是要尝一尝各种各样的滋味,滋味越充足,人生体验就越多,体验多总比少要好。”

  在麦家的记忆里,自己的青春与挫折形影不离。他的代表作《解密》从写作到发表历时11年,经过了17次退稿。“在这种挫折面前,人很容易被打垮,好在我没被打垮,就像一块铁,经过千锤百炼变得更加坚硬,甚至接近于钢了。所以人生就是奋斗,奋斗也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年轻人一定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要学会品尝失败的滋味,历练从失败中站起来的过程。‘后浪’肯定会超过‘前浪’,但是要拿出努力,才能超越,要以奋斗者的姿态来超越。”

  而奋斗者的姿态,也就是英雄的姿态。从《解密》《暗算》《风声》《刀尖》到《人生海海》,麦家一直在强调英雄主义精神。“过去我们理解的英雄是董存瑞、邱少云,今天的英雄可能是环卫工人,或者是作者、记者。我们对英雄的内涵可以有变化,但是世间需要英雄,这是不容置疑的,能够在跌倒的时候站起来就是英雄。”

  但是麦家对年轻人也有另一方面的提醒,不能挥霍太多的时间和健康。“当时我趁着年轻,精力恢复快,经常写到凌晨两三点,然后睡到上午十点、十一点,早中饭合在一起吃。但是现在,我发现,生活越有规律,工作越省力。”

  在献给父亲的《人生海海》之后,麦家正在创作“故乡三部曲”的第二部,这是一部献给母亲的作品,而第三部则可能是献给百姓。他表示,之前谍战题材的写作已经让自己的积累日渐稀薄。“当然我也可以自我复制,但是我并不甘心,要挑战自己,寻找新的激情。从这点上看,我也在当一个奋斗者,去‘突出重围’。”

“生活给了我机会”


  回顾此前的一些创作,麦家说,当时的“谍战题材热”让自己有些变形,缺少了对文字的敬畏,“那些作品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为此我也作了检讨和调整,但是代价很大,因为我三年一个字都不敢写,一直在等待重新出发的冲动。”

  “后来,还是生活给了我机会,因为我对故乡的感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不再因为童年不幸福,而对那片土地、那个村庄以及个别人充满怨气。”麦家总结说,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人看问题会更立体、更客观,更有理性,自己恰恰经历了这个过程,既能谅解对方,也能理解自己,最终达成和解。

  麦家的家乡是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它是《人生海海》里村庄的原型,“我写作的时候就是回到了那个村庄,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然里面的内容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小说从生活出发,但是要高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正是作家的责任。麦家觉得,作家的工作就是提炼生活,给生活提纯,给生活炼金,把生活当中像金子一样值钱的真实提炼出来,告诉读者,让他们以后不要犯错。“‘文学就是人学’,就像数学公式、物理定理一样,我现在就是想对读者、世人,甚至后人说,我现在对人有一些新的认识了,想告诉大家。”

  在麦家的作品中,英雄主义精神往往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麦家表示:“如果没有安定的环境,强大的国家,个人是没有所谓的幸福生活的。国家就像是你身后的一位伟人,让你能安然地站着。”

  而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麦家一直在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中国文学这些年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亚于其他行业,甚至是领先于其他行业。如何架通中国文学这座桥梁,让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是我最关心的内容。”

 
大江健三郎:文学以外
大江健三郎:文学以外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2023年3月3日,大江健三郎去世,享年88岁。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变成不是现在这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吗?”在1970年出版的《冲绳札记》中,大江健三郎曾反复自我诘问。

  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许,他是借此告诫自己和国人,要不停地直面日本历史、文化、政治、社会问题,并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革新。



  本报记者冯武勇




  2011年9月19日,东京新宿区明治公园。

  数万人注视下,大江健三郎登上临时搭建的讲台。

  这是“3·11”福岛核事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反核污染水集会。

  “福岛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广袤土地怎么办,怎么去除(污染土)?怎么处理?体内受辐射的这么多孩子的健康怎么办?”

  大江的语调很沉稳,拿着讲稿的手却不时微颤。他的讲稿是“老派”的竖行手书。从我的镜头里看过去,涂抹删改的墨迹清晰可见,一如他的文学书稿。

  “我们日本人,今后还要为核事故担惊受怕。对此,我们始终要有抵抗的意志。”



  核,是贯穿大江健三郎大半生的文学主题,也是他纠结于“何为日本人”的追问主题之一。

  广岛的原子弹爆炸资料馆,有一份大江的留言,“我经常来这个纪念馆……”这是1995年12月6日,大江陪同多国作家访问资料馆后留下的手迹。

  据记载,大江初访广岛要追溯到1960年。那时,年仅25岁的大江已经是日本文坛冉冉上升的新星。两年前,他还在东京大学就读的时候,就凭借小说《饲育》获得日本纯文学界最负盛名的芥川文学奖。

  这一年的8月6日是广岛核爆15周年纪念日,大江参加了相关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并向广岛地区主要报纸《中国新闻》投书。这一年也是日本民众反对岸信介政府与美国签订日美安保条约,即第一次安保斗争的高潮期。作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锐文学青年,大江当时对广岛的理解与其他进步青年并无二致——广岛是战争受害者,是反战与和平主义的一个象征。

  广岛的“核”,还没有与大江的“个人体验”结合起来。

  直到1963年。那一年,大江与妻子由香里的长子大江光出生。光,生下来就有脑部障碍。对于敏感多思、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作家来说,仿佛人生之路突然遭遇大团黑雾。

  “为了理解从天而降的艰难问题,我想写小说来理解。”

  光出生以后,大江同时着手两个写作——“私小说”《个人体验》和采访广岛核爆受害者的一系列手记。

  背负着“光”的阴影,大江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广岛。九篇手记陆续在岩波书店发行的自由派阵地《世界》刊登,并于1965年结集为《广岛札记》出版。在此之前的1964年,以大江光与自己为原型的小说《个人体验》出版。

  “光”,也许是一种巧合,却是理解大江文学和人生的一把钥匙。“光”对于大江文学的象征意蕴,正如大江终身推崇的鲁迅先生笔下“路”的意象之于鲁迅文学。

  在广岛核爆幸存者的回忆中,很多人对原子弹爆炸的第一印象是城市上空一道巨大的光。这是带来死亡,带来绝望,带来广岛悲惨物语的“光”。

  而日语中的“光”,也有“希望”的意蕴。

  “原子弹带来的悲惨、苦难,与人的尊严、复活的希望缠绕在一起。”大江在1987年一次采访中说。

  这种悲观与乐观的交织,也出现在父亲健三郎第一次意识到儿子光拥有音乐天赋的时候。

  大江曾回忆说,有一次,他肩驮着年幼的光在树林里散步,林中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水雉!”——光喊了出来。光平时喜欢看鸟的电视节目和录音。

  灵魂得到了拯救。无论是弱小的光,还是广岛核爆受害者,都让大江感受到了弱者展现出来的“人间的威严”。

  因此,作家极度痛恨漠视弱者、抹杀弱者尊严的日本社会。

  这种痛恨和诘问在冲绳相关的叙事中达到了顶点。



  日本战败后,全境被美军占领。冲绳,则直接被美军接管。

  冲绳人,是弱者中的弱者。

  1965年,大江健三郎首次踏上冲绳的土地。在冲绳,他感受到与广岛不一样的被拒绝感。

  如果说,广岛核爆亲历者一开始对他的抗拒,是对非核爆当事人来挖伤疤的反感和抵触,在冲绳,大江健三郎直面的是对“日本本土人”的抗拒。

  ——我们是冲绳人,是美军占领地的冲绳人。你们是把我们当牺牲品、当祭品的“日本人”。

  随着冲绳人慢慢向他打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反抗和牺牲,大江陷入了更大的悲哀,即身为“日本人”对冲绳及其前身琉球的原罪感。

  1970年,大江把在冲绳的一系列采访结集为《冲绳札记》出版,向日本本土人介绍了美军管辖下的冲绳现状,以及冲绳与日本复杂的历史恩怨。

  其中一段记述后来给大江带来长达6年的官司。这就是冲绳人的战争伤疤之一——“集团自杀”。

  《冲绳札记》第三章“走向多样性”中,大江引述上地一史撰写的《冲绳战史》,提到当年冲绳战役期间,在庆良间列岛负隅顽抗的日军指挥官以当地村民妨碍作战、与日军抢食为由,强迫700多名岛民“集团自杀”。

  大江在文中愤怒地评论,“这起事件的责任人到现在都没有对冲绳人做出一句表示,这个人所作所为的一切,现在本土的日本人还在成规模地反复做,所以此人对本土日本人会这样反驳,凭什么就我需要自责?”

  就因为这段记述和评论,2005年,大江和《冲绳札记》出版商岩波书店被“这起事件的责任人”以名誉损害为由告上法庭。官司打了6年,直到2011年4月,日本最高法院驳回原告请求,大江最终胜诉。

  这桩官司的缘起耐人寻味。并非原告当事人主动提诉,而是以否定侵略历史为使命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等右翼团体鼓动和资助原告兴讼,并组成“冲绳集体自杀冤罪诉讼支援会”。支援会的三名代理律师中,就有后来成为自民党右翼红人、一度被安倍晋三擢升为防卫大臣的稻田朋美。

  稻田进入安倍的视线,正是缘于这起针对大江的官司。

  岩波书店前社长冈本厚回忆,2011年胜诉后,大江寄来一张明信片,“通过这次诉讼,我确信自己的人生没有虚度”。大江一再提到,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宪法、冲绳、核问题。

  大江逝世后,当时集体自杀诉讼案证人宫城晴美说,在冲绳人看来,大江不仅仅是作家,更是代表冲绳向本土有力控诉的人。

  冲绳战研究学者石原昌家认为,大江把这场官司看作是与历史修正主义的斗争。

  这起官司,让大江对日本本土深藏的对冲绳的漠视和歧视有了更深认识,也让大江更同情和关心冲绳人争取自主的奋斗。

  大江说,他“一辈子都在想着冲绳的事”。1972年,美军将冲绳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但“为什么几十年来,冲绳一直是基地,而日本人能接受”?

  2015年6月,围绕冲绳边野古美军基地建设,大江来到边野古和美国施瓦布军营前激励示威民众,“只要不放弃,就不会输”。

  《广岛札记》中,贯穿全书的“低音”是“人间的威严”。在《冲绳札记》中,贯穿全文的是作家的反复自我诘问: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变成不是现在这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吗?”

  这里,他把斗争对象指向了“日本人”,以及他后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讲中触及的“暧昧的日本”。这是他对日本两面的社会性和国民性的当头棒喝。



  2011年,福岛核事故。2012年,代表历史修正主义路线的安倍政权卷土重来。

  正在酝酿逐渐封笔的老作家大江健三郎,斗志再次炽热。

  福岛核事故后,大江陷入深深的懊悔和自责:如果广岛、长崎的悲剧能归咎于战争,那福岛的悲剧能归咎于谁呢?大江认为,自己作为积极关怀社会现实的作家,对身边的危险却充满“钝感”,是一种“失责”。他把正在写的封笔之作扔进废纸篓,每天听收音机、看报纸、看书,摘录与福岛核事故有关的各种材料,2013年完成了以核事故为舞台的长篇小说《晚年样式集》。

  在这部半是小说、半是行动实录的著作结尾,大江用一首隽永小诗向读者告别,也向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希望”主题告别:

  小东西们,一个老人想说

  我不能重活一次,但

  我们能重活一次。

  从广岛,到福岛。始于核,终于核。大江的作家生涯步入了“晚年”,但大江作为日本反战、护宪运动的一面大旗,晚年的残躯迎来了最后的燃烧。

  福岛核事故以来,大江频繁参加全国各地集会。“我要跟那些试图抹杀广岛、长崎和福岛的家伙们斗。”

  守护和平宪法,是大江晚年的另一个战场。

  2014年,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宪法“专守防卫”的理念遭掏空。作为护宪派市民团体“九条会”的发起人之一,大江告诉媒体,“守护(宪法)九条、祈愿和平是我的人生根本。”他以作家对文字的敏锐一语道破,安倍提出的“积极和平主义”就是“消极战争主义”,是对宪法九条的本质挑战,是为了日本能部分参与美国发起的战争。

  与大多数对社会争议话题保持沉默的作家不同,大江始终是一名行动派。《朝日新闻》记者吉村千彰回忆,2014年有一次采访大江时,后者兴致勃勃谈了3个多小时后突然打住话题,说一会儿要去参加反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集会。

  大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立场分明,因此对右翼势力拥护者也疾恶如仇。日本右翼报纸《产经新闻》一名女记者一次打电话要采访大江,刚开口“我是产经新闻某某记者”,对面的电话就咔嚓挂了。



  大江健三郎自认,其文学和思想深受四个人影响。一是授业恩师渡边一夫,二是法国作家和哲学家萨特,三是巴勒斯坦裔的文学评论家萨义德,而影响他“一辈子”的是中国文豪鲁迅先生。

  大江曾告诉中国作家同仁,他“用一辈子在读鲁迅,把鲁迅视为一个巨大的太阳”。

  大江还说,“孔乙己”,是他记住的第一个中国人名。

  大江健三郎来过中国六次。第一次是1960年5月,作为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的一员,大江一行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并与茅盾、巴金等中国作家代表交流。

  第二次在1984年11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勃发期。大江参加历史作家井上靖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地。

  第三次在2000年9月,大江应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之邀访问,与莫言、铁凝、余华等中国作家交流甚欢,还在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了一系列学术演讲。

  第四次在2002年2月,大江参加日本NHK电视台一个纪录片节目摄制,与莫言进行了对谈,并访问了莫言老家山东高密。

  第五次在2006年9月。此行大江的主题就是“鲁迅”。他在中国社科院作了题为《始自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并在北大附中和长富宫分别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和《中国-鲁迅-我》的演讲。

  最后一次在2009年1月,大江出席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颁发文学奖项的活动。其间,他参观了鲁迅博物馆,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真正的小说是写给我们的亲密的信》的演讲。

  在鲁迅博物馆,大江面对鲁迅散文诗《希望》手稿默默诵读。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大江大段大段地引用《希望》,几乎是用日文诵读了一遍:

  ……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时年,大江74岁。

  这不禁再次让人想到4年后大江最后一部小说《晚年样式集》最后的那首小诗。

  绝望与希望的辩证,是日中两位文豪的隔世笔谈。



  2023年3月3日,巨星陨落,大江健三郎无疾而终,享年88岁。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变成不是现在这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吗?”

  终其一生,大江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他已有自己的答案,只是隐藏心中,不愿或认为不必与众分享。但更有可能的是,大江与其想通往一个答案,不如说是借此告诫自己和国人,要不停地直面日本历史、文化、政治、社会问题,并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革新。

  现实,却与大江的“希望”越行越远。

  在福岛,日本政府不仅没有认真反思核事故、体恤受害者,还一意孤行准备今年夏天把核污染水倾倒到大海中,去祸害更多的人。

  在冲绳,日本自卫队的导弹基地在石垣岛、宫古岛、与那国岛等离岛一一落成,日本和平宪法名存实亡。

  在广岛,日本5月将纠集西方强权举办G7峰会,为所谓“新冷战”摩拳擦掌。

  ……

  3月18日,反战理念鲜明的《东京新闻》刊出一首读者怀念大江的川柳(日本五七五短诗):

  “一个又一个,护宪派驾鹤西去,危机在逼近。”

  3月21日,又一场反核污染水集会在东京代代木公园举行。集会海报上,“大江健三郎”的名字依然居首。

  危机将至,斯人已逝。

 
阅读的边界与技艺 读书、读图与读博
阅读的边界与技艺
读书、读图与读博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陈平原


  在《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初版序中,我曾自嘲:“比起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劝人读书或教人怎么读书,显得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以致学有专精的教授们,普遍不太愿意涉足。”可说归说,做归做,教了几十年书,难免养成“好为人师”的毛病,每到世界读书日、各地图书节或大学开学典礼等,总经不住诱惑,应邀说“读书”。

  话说了许多,也收获不少掌声,于是不断有人建议,写一本系统的《阅读学》或《读书论》,阐发阅读的原理、途径、方法、诀窍等。此等好意,我心领,但婉拒。原因是,在我看来,读书是自己的事,别人的经验只供参考,无法复制。至于“诀窍”,我在回答类似提问时,总是闪烁其词,有时说有,有时说无。人家追问,到底是有还是无,我就借用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文辨》中的妙语——“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就看你生活在哪个时代、处于何种语境、面对哪一类听众、想达成什么样的工作目标。

  比如面对官员,我讲《“休闲时代”的读书生活》,讨论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影响“阅读”的功能与效果;面对大学生或研究生,我谈《漫卷“诗书”喜欲狂》,讨论文学的“物质性”,如作家的生活趣味、文学的生产方式以及作品中对于“物”的关注,辨析其何以成为有趣的学术话题。这些论述,都是针对特定人群,换一批听众,就不那么贴切了。所以,每次演讲前,我都会询问主办方听众是谁。

一、读书三策及其他


  面对公众谈读书,我出版过三本书:《书里书外》《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以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不过今天首先想奉献的,是我不断变化的“读书三策”。

  2005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演讲,题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是我跨界谈读书的肇端。文章最后一段:“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说实话,除了若干例子比较有趣,“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说不上多新鲜。

  2013年,我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题目很显豁——《请读无用之书:对话陈平原》。我谈读书,有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提倡经典,贬斥烂书;第二,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第三,主张多读无用的书。关键在第三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2016年,我在一个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演讲,题为《读书三策》,第一策:少读书,才能读好书;第二策:鉴赏优先,批判其次;第三策:自家体会,文火煲汤。

  三回野叟献曝,各有侧重,也各具特色,若凝聚成三句话,那就是:“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请读无用之书”;“自家体会,文火煲汤”。不过,谈读书,不能光说不练。说到底,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值得流连的风景,就看你我如何定位。这回的演讲,“举例说明”部分,想谈自己读书的三件趣事。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公号在转一篇轻松的访谈《陈平原、夏晓虹:学者藏书,不以珍奇见长》。其中我关于“书太多”的抱怨,让很多读书/爱书/藏书人心有戚戚焉:“书太多也会成灾,它会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开玩笑说,买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给书住的。可是我们实在没办法,因为工作需要,不断地让书占据我们的生存空间。所以我经常跟夏老师发生矛盾,主要原因就是,哪些书应该送走?哪些书可以保留?两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发生问题。我们的朋友比较厉害。他说,夫妇中只要有一人说送走,就送走。我们是两个人只要有一人说留下,就得留下。我再三申请,什么时候沙发上可以没有书,我可以躺在沙发上休息。到目前为止,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

  第二个故事很励志。2018年起,我兼任深圳南山区文化顾问及南山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于是有了如下雅事。科技发达的南山区,决定设立全自助的智慧型公益书房——南山书房,而且就从我这里开始。2020年12月,首家南山书房·平原轩在百度国际大厦建成,书房面积170平方米,设有沉浸式阅读座位21席,休闲阅读座位27席,收录包括我捐赠的图书150册、编著510册,配备古今中外文史及艺术图书5000册。至于运营效果,据《2021南山区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称:“南山书房·平原轩自2021年2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截至12月31日,平原轩共开放285天,到馆读者6.4万人次,线上预约总次数12万人次。书房沉浸式阅读区最受读者欢迎,书房沉浸式阅读区成为读者预约使用的首选区域。沉浸式阅读区高峰时段(09:00—21:00)年平均上座率达86.43%。”这当然是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过我悄悄问当地朋友,读者会不会多为做作业的中学生,朋友笑而不答。

  第三件趣事发生在十年前,石家庄某快递哥,将我谈读书的一段话,贴在三轮车上,每天招摇过市,广而告之。这个故事,我在《文学教育与成长经验》中介绍过,这里不再详述。

二、不仅读书,而且读图


  2016年4月,我在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开讲,题为《读书、读图与读博》。近日应邀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持的“2023年角楼论坛”演讲,不愿老调重弹,希望根据形势变化及自家思考的推进,回应新的时代话题,于是改为《读博、读图与读书》。两次演讲,都是以“读图”为中介,连接“读书”与“读博”,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东莞演说时,我称:“图像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一个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今天多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还要读图像。它包括纯文字的,纯图像的,图文混杂的书籍,甚至包括有声读物以及影像资料等等,这些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读书人。”

  两年后,我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增订版刊行,且获得深圳读书节“2018年度十大好书”以及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等,使得我谈“读图”略有了些底气。我是中文系教授,并没有受过美术史方面的专业训练,谈“读图”其实有点越界。书出版后,十多篇书评及专访中,答杨早问中的这段话,在我最为念兹在兹:“今天中文系的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说文解字’,还得学会理解声音的魅力以及图像的力量。我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会逐渐多起来。只靠文字来传递知识与情感,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字越来越面临图像以及声音的挑战。”(《陈平原:学会理解图像的力量》,《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11月30日)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共十章,写作时间最早的是《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完成于1996年初。报道说二十年磨一剑,那是夸张,但确实很多年寻寻觅觅,在如何阅读/阐释图像方面做了不少尝试。看我早期不太成功的《点石斋画报选》《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看图说书——中国小说绣像阅读札记》等,不难明白我的入手处。作为现代文学研究者,我最初的“读图”,深受鲁迅、郑振铎、阿英等前辈的影响。

  虽然也读点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sir E.H. Gombrich,1909—2001)的书,也会引点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的《观看之道》、彼得·伯克(Peter Burke,1937—)的《图像证史》或者米歇尔(Mitchell,W.J.T,1942—)的《图像理论》,但说实话,那都是无关紧要的点缀。我真正擅长且用力之处,不是图像阐释,而是借都市文化、思想潮流、艺术观念、印刷技术等,讨论“大变革时代的图像叙事”。所以,我参考及引证的,多是城市史、新闻史、书籍史、版画史、插图史、漫画史等,而不是图像理论。具体论述中,不时闪现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阿英美术论文集》《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的身影,还有鲁迅众多单篇文章,如《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朝花夕拾〉后记》《上海文艺之一瞥》《“连环图画”辩护》《〈北平笺谱〉序》《连环图画琐谈》《漫谈“漫画”》等。

  我主要关注的不是图像阐释,而是“图文互证”,尤其是凸显图像叙事背后的“低调启蒙”,这既是我的长项,也是我的短处。具体到“晚清画报研究”,我的策略是有效的。但真正意义上的“读图”,显然必须比我做得更精细,也更专业。记得三十多年前初读台静农的《〈夜宴图〉与韩熙载》,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图像原来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历史细节。而近年阅读巫鸿等人著作,更让我对美术史著所能达到的技术高度与思想深度,有了深切体会。

  最近十几年,国人阅读艺术史的热情高涨,读图能力迅速提升,我本再无置喙的能力。去年之所以推出图文书《大圣遗音——中国最简艺术史》,并非有什么新见解,而是追怀十多年前的一次冒险。时隔多年,三联书店将我为外宣艺术史书籍的长篇导论配上精美图片,制作成图文书,这对我当然是很大的鼓励。但我明显感觉到,最近这一二十年,年轻一辈对博物馆/美术馆的兴趣及阅读能力迅速提升,自己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冒险越界的事,一次足够,以后再也不做了。

  说到“读图”,除了博物馆与美术馆图册、插图或画报研究、美术史专论,还有本世纪初迅速崛起的“图文书”。过去一讲“读书”,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其实不然,今天国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图像一点不逊色于文字。故“读图”也是一种“读书”——或者说,兼及文字与图像,方是今天阅读的正道。

  任何时代,一旦成为潮流,都会有弊端——因此才有必要“学以救弊”。二十年前我撰写《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讨论中国出版业的大量使用图像资料,必然对书籍的写作思路以及读者的阅读趣味,造成很大的冲击;我关心的是,在学术类的图文书中,如何继续保持文字本身特有的魅力。文章的结语是——“在我看来,好的图文书,应能同时凸显文字美感、深化图像意义、提升作者立意,三者缺一不可。当然,这样的境界很难实现;只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既擅长阅读、分析图像,又颇能体味、保持文字魅力,这很不容易,需要修养,也需要训练。换句话说,读图有趣,但并不轻松——这同样是一门学问,值得认真经营。”

  二十年过去了,图文书制作方兴未艾,且越来越精美,而我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那就是,既对“左图右史”持开放态度,也对“文字魅力”坚信不疑。几年前《文汇报》的副刊“笔会”纪念创办七十周年,我应邀撰文祝贺,题目旗帜鲜明——《依旧相信文字的魅力》。

三、如何阅读博物馆


  谈论图文书,让我们得以沟通“读图”与“读书”;而翻阅展览图册,则很容易穿越“读图”与“读博”——这里的“读博”,当然不是指攻读博士学位,而是阅读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历史记忆,收藏人类知识,也收藏一代代文人、学者、画家的趣味与心情。但作为建筑及展品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旦落在纸上,阅读视角就应该从“读博”转化成“读图”。

  我当然知道“云上博物馆”的美妙,也大致明白其发展前景,不过这不是我的专长,年轻学者比我更能适应,也更善于表达。我依然对“纸上博物馆”更感兴趣,或者说更有体会。那是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观看精彩的博物馆或专题展,都会请回印制精美的图册,以便进一步欣赏与阅读。更何况,常因各种缘故无法亲临其境,只能借阅读展览图册卧游闲览。比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以及浙江绍兴博物馆2022年9月28日—12月20日举办“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我都只能翻阅那两册精美厚重的图册,遥想展览现场,远隔千山万水,大呼过瘾。

  200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世界闻名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邀请三位学者在展览期间作演讲。第一位是大英博物馆馆长,第二位是首都博物馆馆长,第三位是我。之所以请一个中文系教授去博物馆做讲座,是因为我此前出版过《大英博物馆日记》,反响很不错,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还专门制作了半小时的专题片《陈平原带您游大英博物馆》(2003年11月)。选择这么一个蹩脚的“导游”,当然不是看中我并不丰厚的学识,而是公众比较容易借助此非专业的视角进入这座知识的海洋。还有就是,我从知识考掘的角度,努力将“博物馆”历史化。

  比如,谈论大英图书馆,我会引入1893年《点石斋画报》上的《公家书房》。要讲收藏,中国人同样源远流长,问题在于,收藏者是否愿意“公开展示”自家所拥有的宝贝。最让晚清国人大开眼界的,其实不是洋人的收藏能力,而是其允许公众参观。就好像同样藏书,“藏书楼”与“图书馆”不可同日而语。百年风云变幻,值得欣慰的是,图书馆与博物馆终于在中国深深扎根,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再比如,藏品之进入博物馆,不一定因其珍贵,更可能是因其代表性,或在知识链条上占据重要位置。我多次游览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常听观众抱怨:这种东西,在我们中国一点不稀奇。晚清时,我们曾将博物馆(Museum)译成了“宝物馆”。宝物馆的功能是藏宝,博物馆则在收藏之外,更注重藏品的研究与展出。借助于展览,我们得以了解那已经消逝的历史场景,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连续与变异。

  更重要的是,我排列1867-1870年游历欧洲的王韬,其所撰《漫游随录》1887年10月至1889年2月连载于《点石斋画报》,其中“博物大院”有曰:“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中国首任驻英法公使(1876—1878)郭嵩焘,在其《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也曾提及此博物馆:“其地礼拜二、礼拜四两日禁止游人,余日纵民人入观,以资其考览。”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伦敦杂记·博物院》(1936)则称:“各院或全不要门票,像不列颠博物院就是的;或一礼拜中两天要门票,票价也极低。……这种种全为了教育民众,用意是值得我们佩服的。”由150年前的每周开馆三天,改为现在的每日开放,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让人感慨不已的是,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当代社会,居然还有这种谋其功而不计其利的举动。其实,不只是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国家肖像画廊、泰特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维多利亚及亚伯特博物馆等,也都是免费参观。

  有感于此,撰写《大英博物馆日记》时,我多次提及博物馆免费的意义。没想到五年后,中国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博物馆及纪念馆(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一律对公众免费开放。从1907年7月19日北京万牲园开张,代表中国官办博物馆事业起航,到2008中国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百年中国,博物馆事业风风火火,可圈可点。尤其最近十多年,每到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各大媒体都会报道各大城市建设博物馆的成绩及发展规划。顺手抄两则近日的消息,单看标题便一目了然:《陕西全省现有备案博物馆350座 2023年将会新增哪些博物馆?》《2035年北京各类博物馆将超460座》。我的家乡潮州是座四线城市,经济不发达,但文化底蕴深厚,乃“活着的古城”。潮州市从2016年启动建设“博物馆之城”,到目前已经建了80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门类齐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之城”体系的各类博物馆100座(《全市“博物馆之城”新增10家系列馆》)。当然,同样叫博物馆,规模有大小,质量有高低,这里就不详加辨析了。无论如何,如此业绩,还是值得大加点赞的。

  不过,在《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中,我仍提及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短板:“那天从香港飞北京,飞机上读《星岛日报》关于内地主题公园增长迅速以及全世界博物馆排名的报道,还是感觉不太舒服。2017年全球博物馆进馆人数排名,法国卢浮宫第一(810万),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806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第三(700万)。表面上差距不太大,但考虑到国家人口,更重要的是卢浮宫收费,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免费的,不免对中国人观看博物馆的热情不无担忧。”什么意思?我想引出的话题是,培养国人阅读博物馆的急迫性。“目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现状是,建筑比藏品好,藏品比展览强,展览比观众优。最应该用力的,是如何提高公众进博物馆参观的愿望,以及阅读博物馆的能力。在我看来,培养中国观众欣赏各式各样高水平博物馆的‘雅趣’,此任务一点也不比建三十座或三百、三千大型博物馆轻松。建得起,养得好,用得上,需要政府与民间、学者与大众共同努力。看来,从有钱到有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下中国,不仅博物馆越建越多,越建越漂亮,且经由政府提倡以及电视、图书、纪录片乃至抖音等各种新媒体的宣传,进博物馆人数大幅度增加。但必须意识到,从“网红打卡”到“深度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是因为,博物馆不管是综合性还是专门性,其阅读及欣赏是有一定门槛的,不是随便进去逛一圈,就有明显的收获。帮助普通民众更好地阅读博物馆,这是“另一种启蒙”。在此过程中,专家应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

  我不是博物馆学专家,但对“读博有门槛”深有体会。十九年前,也是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有幸到希腊克里特岛旅行。车子左转右转,来到某处米诺斯文明遗址,寂静的山谷中,除了风声,就是旷野与废墟,还有若干静穆肃立的说明牌。对于欧洲人来说,那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单靠残垣断壁,也能遥想天外。而我知识储备不够,加上走前忙乱,没认真做功课,真的一下子蒙了。那一瞬间,既惭愧,又懊恼。事后想想,普通民众,若无足够的知识准备与想象力,来到高昌古城那样的遗址,也会有类似的窘迫。所以我才会说,不是所有博物馆都能轻易“进入”的。

  对于年轻一辈来说,或许“读博”是时尚,“读书”则显得out。其实,阅读须兼及新旧——这里说的,既是边界,也是技艺,还是心情。有古老而醇厚的“读书”打底子,有百变金刚的“读图”为侧翼,再加上眼下正方兴未艾的“读博”,三者互为支撑,相互激荡,如此“致广大而尽精微”,方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本文为作者2023年3月20日在暨南大学的专题演讲)

 
殷墟甲骨 居延汉简 敦煌遗书 明清档案 古文献“四大发现”如何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四大显学”
殷墟甲骨 居延汉简 敦煌遗书 明清档案
古文献“四大发现”如何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四大显学”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刘梦妮


  它们跨越3000年,或深埋地底,或经历风霜,或布满尘埃,又都在二十世纪初“横空出世”,惊艳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成为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盛宴。

  多年来,它们被收藏于不同的研究机构。如今,它们第一次大规模聚在一起。

  它们是被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的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目前,“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上至3000多年前的龟甲兽骨,下至晚清的政令文书,诸多珍贵文物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

  漫步展厅,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脉的生生不息,还能看到100年前那些筚路蓝缕的中国学者的身影。

  “展览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出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熊远明说。

中华文脉


  “这是四大发现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顾恒说,四大发现接力呈现出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商代只在文献记载中存在,无从考证。甲骨以实物形式证实了殷商的存在,使过去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展品中,有一片看上去很普通的甲骨,顾恒向记者讲述了其背后影响深远的研究故事:先是王国维发现有两片甲骨可以缀合,并拼接成一条含有商王世系的卜辞。后来,董作宾又在此基础上,用展出的这片甲骨再次缀合。三片甲骨缀合后的卜辞,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上甲至小甲的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内容,还对其记载的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源头。今年是兔年,展览特意选择了一片有“兔”字形象的甲骨,仔细观察,能看到“兔子”的前后腿和小短尾。

  后来的岁月里,这些文字不断发展,从未中断,又书写了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居延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汉武帝时期,汉军大败匈奴,收河西走廊,居延地区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太初三年(前102年),设居延、肩水都尉府,大量派遣戍卒。两都尉府所辖城郭和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简”为长条形,“牍”的幅面较宽,均为竹制或木制。纸张发明之前,简牍是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

  “居延汉简的内容主要是官私文书,包括诏书律令、司法文书、买卖契约和来往书信,还有少量典籍、历谱等。”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此次展览所选取的文物,大多是汉代西北边防、民族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屯戍文书。

  1974年8月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共17枚简册,记录了匈奴来犯时烽火品物使用,要求各部快速判断军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将军情迅速传报至居延都尉府。“它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烽火报警系统和防御设施具有重要价值。”朱建军介绍。

  2000多年过去,简牍的书写者们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也未曾在正史中留下太多印记,但他们留下的简牍却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日常生活:《买鱼简》是一位叫明的人写给少平的一封信,信中感谢少平为他买了50条新鲜的鱼;《赵宪借衣记》是赵宪写给一位以官职“掾”相称的朋友,说天气寒冷,自己正好把衣服洗了,希望借一件旧襦衣暂时穿一两天,等自己衣服干了即刻奉还……读着简牍上的文字,仿佛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近距离观察戍边将士们的生活细节。

  除了各种档案文书,居延汉简中还有部分古代典籍,其中一些失传已久,全靠汉简的发现才重回人间。比如《论语·知道》,上面的内容就是魏晋后失传的《齐论语》。

  走进“敦煌遗书”展厅,能感受到浓浓的敦煌石窟与壁画元素。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献,由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拓本组成,时间从4世纪至11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传世史料中,如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一般只记载历史的主线,缺少具体的细节。敦煌文献中有相当多的第一手档案,比正史更加生动具体,能够复原出非常完整的历史面貌。”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向记者讲述了敦煌遗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她以展品中的海内孤本《李陵变文》为例,“变文是俗文学讲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跟《史记》《汉书》等正统史书相比,《李陵变文》把李陵投降匈奴的整个过程写得非常详细,尤其突出了当时汉军作战的勇敢和气势,将李陵定义为一位英雄。”

  安史之乱后,西北兵力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敦煌。“有学者推测,《李陵变文》创作于这一时期。当时敦煌百姓一直渴望归唐,在他们心中,投降吐蕃跟李陵投降匈奴的心境是一样的。作者以这样一篇变文,暗喻敦煌百姓汉志不灭,寄托了沙州人充满矛盾的内心和不甘。”赵晓星介绍。

  明清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目前大多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次展出的明清档案中,有清道光帝秘密立储匣及谕旨(仿制品),这是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有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展现了明代人眼中的浩瀚星空;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再现了“金榜题名”的真实场景……历史的细节从一件件文物中浮现。

  四大发现对于学术界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早在1925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一文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将四大发现与“孔子壁中书”“汲冢书”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

  但在刚发现的时候,这些古文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

  清末民初的中国,身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有强大的国力与安稳的社会环境作为学术研究的后盾,现代学术思想也未能在这片土地上传播开来。四大古文献的发现过程因此历经波折,甚至流失海外,被盗窃被损毁。

流散之痛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

  “1907年、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两至敦煌,骗购经卷、绢画和丝织品,其中敦煌遗书约14000号,今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骗购经卷、绢画及丝织品,其中敦煌遗书约7000号,今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1911年至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人骗购敦煌遗书600余号,今收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等处。”

  “1914年至1915年,俄国东方学家奥登堡率考察队至敦煌,劫掠大批经卷及绢画,其中敦煌遗书19870号,今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敦煌遗书”展览开篇,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发现流散大事记”,讲述了敦煌遗书发现以来的坎坷命运,罗列的数字触目惊心。至今,这些被劫掠走的珍贵文献仍流散海外。

  “敦煌遗书本来保存得非常好,就封藏在一个洞窟中,而且是中国人王道士发现的。但在发现后的十来年里,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妥善保管,才造成了流散,这是时代的悲剧。”赵晓星说。

  殷墟甲骨和居延汉简的发现,也伴随着外国探险家与古董商的盗掘。

  更让人痛心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损毁。1909年,伯希和将携带的部分敦煌遗书展示给罗振玉等人,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劫余的部分敦煌遗书终于得以由敦煌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这也是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主体。

  “藏经洞文物从出洞的那一刻起,就又经历了一次劫难。”赵晓星说,整个东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官员乡绅哄抢盗窃,押运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

  到达北京的敦煌遗书仍没逃过流散与损毁的命运。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的序言中,曾指出“比既运京,复经盗窃”。其孙罗继祖在讲述祖父生平的《庭闻忆略》中,有更详细的描述,“他们就尽力盗窃其中的精华,为了凑足八千之数销差,他们竟然把盗窃之余的长卷破坏截割为二、三,甚至五、六段。”他感叹,“鸣沙秘藏,一被窃于外国人之文化侵略,二被窃于国内的不肖官吏。”

  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写卷长度仍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1930年,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

  “直到今天,这段话还不断被引用。但其实这不是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而是他在下文中予以反驳的观点。”赵晓星说,“这段话是当时不少人对国图收藏的敦煌遗书的看法,认为这8000多个卷轴都是别人挑剩的,精华已经没有了。陈寅恪先生十分反对这种观点,他真正去研究了这些敦煌文献,所以他举了好些例子,证明国图收藏的有价值的敦煌遗书很多,并不比国外和私家所藏的差。”

  明清档案的命运更有戏剧性,一次差点焚毁,一次差点化为纸浆。清宣统元年(1909年),内阁大库年久失修,库墙倒塌,所藏书籍、档案、实录、圣训被移出,部分档案被视为“无用旧档”,准备焚毁。正在学部任职的罗振玉,发现了这些档案的巨大价值,于是建议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焚毁,将档案移归学部,存放在国子监敬一亭。

  民国元年(1912年),新设的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接管了这些档案,但一直未能好好整理。民国十年(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短缺,将其中的八千麻袋档案以4000元卖给了同懋增纸店,罗振玉再次将这些档案从毁灭的边缘抢救回来。

  王国维在《库书楼记》中,记录了这充满戏剧性的经过。1922年2月,罗振玉“以事至京师,于市肆见洪文襄揭帖及高丽国王贡物表,识为大库物。因踪迹之,得诸某纸铺,则库藏具在,将毁之,以造俗所谓还魂纸者,已载数车赴西山矣”。最终,罗振玉以原价三倍的价格,买回了这些档案。

  “八千麻袋”事件的发生,使整个学术界意识到了危机,认为有责任保护这批珍贵文献。对明清档案的抢救,由罗振玉等个别学者,变为整个学术界的共同行动。这些抢救下来的档案经过多次辗转,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移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清档案1067万余件,其中明代档案3800多件册。对于明清两代档案数量上的巨大差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韩永福认为,这是因为大量明代档案还是被毁掉了。

  事实上,1921年,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卖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分为两批。第一批卖的就是明代档案,当时作价3000元,有十几万斤,数量和后来的八千麻袋差不多。“八千麻袋是卖给一家店,追回比较容易,第一批档案是卖给散户,没法追回,应该就这样化成纸浆了。”韩永福说。

开创之功


  “四大发现”一开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却逐渐发展成为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清内阁大库档案学这“四大显学”。回顾这一过程,总有两个名字被提到——罗振玉和王国维。

  “他们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两人结识后在学术上互相帮助、交流,为‘四大显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顾恒介绍。

  在甲骨学方面,两人均属“甲骨四堂”。近代以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是记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中,人们都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直到1899年,王懿荣在“龙骨”上的发现,才让甲骨文重新来到世人面前。

  王懿荣1900年去世,之后他的收藏到了朋友刘鹗手中。在罗振玉的鼓动下,刘鹗将手中的甲骨精选了一部分拓印出版,书名为《铁云藏龟》。罗振玉先后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共识别出500多个甲骨文字,许多卜辞由此可以读通。

  罗振玉还经过多方打听,最终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河南安阳小屯。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他首次指出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村为殷墟,即殷商的都城遗址。“后来,罗振玉还亲自前往安阳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甲骨,并进行详细研究。”顾恒告诉记者。

  王国维的主要功劳是以甲骨文证史。他将甲骨上的卜辞作为史料,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等论文,还由此总结出研究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罗振玉为敦煌遗书的保护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正是在他的上报和督促下,最终促成了1910年敦煌藏经洞剩余文献被运送至北京保管。也是在他的敦促下,伯希和才陆续寄回法藏敦煌遗书的照片供中国学者研究。”赵晓星介绍,罗振玉是敦煌遗书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陆续整理敦煌文献并编著了《鸣沙石室佚书》等多部著作,还撰写了大量跋语和校勘记。

  王国维协助罗振玉做了很多敦煌遗书整理工作,他也是最早关注敦煌曲子词的学者。他在敦煌遗书的残卷中,读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结合《北梦琐言》中的记载,推断出此残卷为韦庄所作的《秦妇吟》,让这首失传千年的乐府诗重新回到中国文学史当中。

  后来又有更多《秦妇吟》残卷被发现。“敦煌文献中,共发现10件《秦妇吟》写卷,虽然它们各有残缺,但互相校补,可以复原出完整的原作。”赵晓星说。

  西北地区简牍的发现始于十九世纪末。罗振玉和王国维曾一起整理、分类斯坦因在今新疆、甘肃所得的一批汉晋木简和文书资料,并于1914年出版《流沙坠简》。“这本书第一次向学术界普及了简牍这一书写材料,被称为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朱建军介绍。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发现一万余枚汉简,这是第一批居延汉简。此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文物价值也有了清晰的认知。考查团组建前,中国学术界就通过多轮谈判,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达成协议:团长由中瑞双方担任,团队成员由中外双方组成,考察成果共同享有,采获文物不准带出境外。

  这一协议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也达到了合作考察推动学术发展的目的,此次谈判的主将之一刘半农戏称这是“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

  英国作家彼得·霍普柯克在《劫掠丝绸之路》一书中,也将此次考察作为“劫掠”的终结:“随便劫掠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开始,就算有人去挖,也是在替中国挖。”

  “居延汉简的大批出土与整理研究,开拓了汉代历史、考古的研究空间。”顾恒说。

  1972年至198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对居延地区汉代遗迹再次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这是第二批居延汉简,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朱建军介绍,此次展览中大部分居延汉简,来自这一批。

“四大显学”


  在顾恒看来,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西北科学考查团发现居延汉简,王圆箓发现敦煌经卷,以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从‘四大发现’到‘四大显学’却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我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罗振玉和王国维之后,无数学者继续投入到“四大发现”的研究中,他们通过研读这些文献,进一步诠释和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本次展览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熊远明说,这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等不同领域,打破馆际资源壁垒,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圆满联动。

  “我们2021年就开始关注这个主题,到今年2月15日正式开展,这是国家典籍博物馆成立以来策展周期最长的展览之一。”顾恒介绍,备展过程中曾遇到一些难题,通过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充分交流,都一一解决了。

  他以甲骨举例,甲骨对光照比较敏感,上面的文字也比较小。“为了保护甲骨,同时让观众看清甲骨刻辞和钻凿的形态,我们一方面通过使用无紫外光灯具,根据每片甲骨的实际情况,对灯光照射角度和范围进行调节。同时添加按比例放大的甲骨图和拓片图,向观众呈现每片甲骨的清晰面貌。”

  如今,国家对古文献的倾力保护与研究,与二十世纪初相比,已是天翻地覆的不同。

  顾恒介绍,国家图书馆对馆藏甲骨进行了传拓、释文、分类整理,并不断将其刻辞内容、钻凿形态、缀合校勘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果。“例如,甲骨6269、甲骨14289、甲骨19653这3片甲骨缀合后,是关于商都发生瘟疫的内容,说明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对疫情已有一定的认识。”

  以简牍为主要展品的甘肃简牍博物馆预计今年上半年开馆。朱建军介绍,展品除简牍外,还有一些与简牍相伴出土的文物,“它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民族关系、军事塞防等。”

  “敦煌遗书每年都会有大量专题性研究成果。”赵晓星说,“我们院最近的成果之一是《敦煌草书写本识粹》的出版。草书文献是最难读的,因为字非常潦草。这套书是全彩印刷,实现了图文对照浏览,每一件文献后面还附有相关研究情况,非常方便研究者。”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正主持研发全球敦煌文献资源的共享平台——敦煌遗书数据库。内容包括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四个部分,还实现了汉、藏文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汉、藏文全文检索是其他同类数据库还无法做到的。”赵晓星说。

  据了解,敦煌遗书数据库还将继续收录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积极推动其数字化回归。

  对于浩如烟海的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直进行着整理和研究。韩永福特别提到了对满文档案的研究:“满文档案是清代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保管着大量的满文档案,有200多万件。现在满文属于不再使用的死文字,识读很难,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我们有一个满文部门,一共18人,可以说是全世界满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正在开发满文全文数字识别系统及满文检索数据库,有一定满文知识的人,将来可以通过数据库对满文档案进行研究利用。

  韩永福介绍,他们主要通过提供电子图像、缩微胶片和汇编出版史料等方式为社会和学术界提供档案。“现在主要是在电脑上看电子图像,目前公布的电子图像已有473万多件,415万件档案的目录可以在官网上看到。”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从馆藏中精选出数百件珍品,布置了明清历史档案展、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展、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展等3个常设展览,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大内密档”。

  “欢迎大家通过预约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参观展览。”韩永福说。

 
闽江:连山接海的传奇
闽江:连山接海的传奇

( 2023-03-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邰晓安、周义


  闽江,福建的母亲河。在中华大地奔腾的大江大河中,闽江河流的长、流域的广都算不得出类拔萃,闽江之名也难以望长江、黄河的项背。

  但作为全国少有的独流入海的大河,闽江从闽赣交界的山区一路向东汇入大海。连山接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福建江海文明,为悠久、多元、灿烂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近代以来,福建人在闽江出海口兴办船政,率先开眼看世界。新中国成立后,闽江成为共和国水利建设的一方试验田。近年来,福建人治河护河用河,滔滔闽江水,愈见奔腾。

临江傍海

孕育5000年福建文明



  昙石山,闽江之畔一个海拔仅26米的小土丘,在多山的福建,显得毫不起眼。这里地处福州闽侯人流密集的县城近郊昙石村,但在距今5000年前,却是闽江汇入大海的入海口。

  1954年初,昙石村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坝时,挖出了许多样式古旧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积很厚的贝壳。一时,村里挖到“宝”的消息不胫而走。经专家多次考古认证,这是距今5000到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走进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丰富而鲜明的江海特色。遗址厅展示的探方剖面,中间一层不是土,而是密密麻麻的各类贝壳。在大部分的墓葬坑里,也都发现了贝类的身影,连陪葬品的陶器上都有清晰的贝纹。

  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骨器、贝器等物品。“陶釜是昙石山文化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从它的材质以及显露出的火烧痕迹来看,揭示了昙石山人分煮分食海鲜、河鲜的饮食习惯。”昙石山博物馆工作人员何丽艳说。

  历史“碎片”可以复原出昙石山人的生活: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先民们制陶织网、捕鱼捞虾、捡拾海贝。为了生存,他们投掷石块、张弓射箭、追捕野兽,学会了生火熟食、陶釜煲汤、驯养猪狗。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个临江傍海之地,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是孕育和诞生福建古文明的摇篮。

  福建,在地理上备受多山之困。武夷山脉、鹫峰山脉、仙霞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大小山脉将八闽大地切割,成为文明发展的巨大阻碍。好在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多雨,丰沛的降水沿着山间谷地汇聚,蜿蜒成河,给人类繁衍聚居提供了滋养。

  发源于赣闽交界山区,奔腾5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的闽江,更是成为福建的母亲河。她的干支流流经福建38个县市,流域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一半,武夷山、延平、建瓯、尤溪、福州等诸多历史名城皆受惠于闽江。福建之名,便是由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瓯)两座闽江畔的城市首字合并而来。

  以闽江为纽带,福建人穿梭山海,孕育出农耕与海洋文明交织融合的区域文化,成为璀璨中华文化星河中极具特色的一颗明星。

连接山与海

塔影江声的“黄金水道”



  走进福州市闽清县大箬村,村外江天一色。十几艘木船停在闽江岸边“吱呀”摇晃,船上的红漆早已斑驳。奔腾向东的闽江水,被两岸的山峦挤压,在大箬村轻轻转了一个弯,造就了这里以船为生的传统。

  “高峰时村里曾有一两百艘船,既渡人又载货,名副其实靠江吃饭。”大箬村村支书范书增说。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路延绵起伏,陆路难行,水道成为山区快速抵达沿海的不二之选。在曾经舟舸如梭的闽江上,铿锵的号子声在樵村渔浦间此起彼伏。

  大箬村民刘友品是一名闽江老船工,在江上“闯荡”了40多年。黝黑的皮肤和手上的厚茧是闽江为他留下的特有印记。

  时光倒流回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刘友品带着妻子,把家搬到了船上。此时的闽江航道上帆樯如云,往返于福州与闽江上游南平、三明地区的商船浩浩荡荡。

  “当时福州并不产米,全靠闽北山区的产粮区供给。我做船工那会儿,闽江航道上船类繁多,其中以米船为主。鼎盛时期,每年约6000艘米船穿梭于闽江河流。”刘友品说。

  米船很小,皆为木质。刘友品既是船工,也要扛麻袋,背负起整条货船的重担。“从福建南平到福州,船行一趟大概要一天。上游险滩很多,有一次半夜行船,水流很急,船头撞上了桥墩,船底直接裂开,整个船不断下沉。我们拼命拿棉被堵漏,才化险为夷。”回忆过去水上讨生活的情景,刘友品不胜感慨。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老者,刘友品用一条小木船运送了不计其数的粮食与货物,他把汗水和青春,都洒在了这条母亲河上。

  连山接海的闽江像一把扇子,将支流伸展于闽西北山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山区顺流而下的大米、茶叶、木材以及其他农副特产与沿海城市逆流而上的食盐、日用百货相互调剂,保障着沿线百姓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位于闽江出海口的福州,更是凭借其临江面海的地理优势,成为商贸繁荣、人文兴盛的首善之区。

  “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来到位于闽江北岸的福州台江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大厝、洋房比邻而居,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这里曾经是福州的商业和航运中心,也是闽江上游货运物资的集散地,塔影江声下处处倒映着闽江旧时水运的繁荣。

  福州市船东协会秘书长郑锵告诉记者,明朝“直读新港(直接到达新港)”开凿后,外国贡船可从海上直通福州台江。金银、玛瑙、象牙、硫磺等进口货物,和福建土特产品、工艺品等出口货物在此聚集,海内外商贾云集,洋行、饭店、旅馆鳞次栉比。据统计,各地商贾在台江设立的商会最多时达到24个。

鸦片战争后

英国人为何执意在福州开埠



  沿着闽江支流建溪一路上溯至崇阳溪,便可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作为福建最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武夷山既有山水也有文化。特别是大名鼎鼎的武夷茶,甚至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

  自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武夷茶运往欧洲,这一产自闽江上游的神奇树叶便开始风靡欧罗巴。18世纪起,武夷茶成为英国皇家饮品,王公贵族竞相追逐品尝。

  因为茶叶贸易中存在丰厚的利润,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人,不仅想把鸦片输入中国,还想控制中国的茶叶出口。

  1842年,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福建一省开两口,有英国人的小算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武夷茶。《筹办夷务始末》中,就对在厦门之外再开福州港做出过这样的解释:“滨海之区,贩茶最便。”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授戴显群告诉记者,当时,茶是欧洲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时尚饮品”,在英国拥有巨大市场。而福建自古就是著名的茶叶产区,茶叶种植遍及闽北地区,其中以武夷山最盛。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武夷茶就已经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积累下较大的名声,其中又以红茶最为著名,深受英国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在世界茶叶市场中,欧洲人通常以武夷茶代称中国茶。

  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前,清政府只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中国所有产区的茶叶必须集中到广州进行海外贸易,广州茶商垄断了茶叶市场,控制着茶叶价格。与此同时,当时武夷茶运到广州,路途遥远且成本较高,对于新茶的销售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让精明的英国商人无可奈何,急需寻求新的运输路线。

  英商发现,顺着闽江,茶船从武夷山星村开到福州再出海仅仅4天,即使在航运不便利的时候,也只要8到10天,相比绕道江西再南下广州1个多月的时间,能节省大量运输成本,因此坚持要把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

  不过,在开埠的最初10年,由于清政府禁止茶叶从福州港出口,对外贸易只是零星和断续进行,福州作为新的通商口岸,在建设初期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到了1847年,英国政府在经过一系列市场考察和实践后,已经有了改换门庭,放弃福州这一通商口岸的想法。

  历史的转折出现在1853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西、广州等地,武夷茶无法运往广州、上海,清政府不得不开放福州港茶禁。数量庞大的茶叶装袋封箱,顺着闽江航道下抵福州,开始行销世界各地。据统计,1856年,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超过广州,1859年又超过上海。从此,著名的福州茶港应运而生,闽江一时成为支撑全球茶市的“黄金水道”。

开眼看世界

救国图存自闽江口



  福州位于闽江下游,江水进入福州城前便一分为二,北支称白龙江,南支为乌龙江,两江中间的陆地叫南台岛。

  一江春水,造就四岸繁华。滔滔闽江水,也成为近代以来福建领风气之先、救亡图存的见证。

  “惟有少时腾掷处,梦中突兀见南台。”这是严复的一首感怀之作。严复生于闽江畔的苍霞洲,与南台岛一水之隔。

  严复14岁时,他行医为生的父亲染病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就在那年,位于闽江口,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对外招生:入学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4两纹银的津贴。条件如此诱人,严复知道后立马报名。

  当时,考题是《大孝终生慕父母论》,新丧父亲的严复面对此题,不禁悲伤满怀,真情涌笔,好文章一气呵成,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也打开了此后波澜壮阔一生的大门。

  严复学的是航海驾驶,经过5年的学习考核后,以最优等之列的成绩毕业,后被选派赴英国留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严复感于时事弥艰,激奋译著,带头“开眼看世界”,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论点的《天演论》横空出世,一时轰动全国。

  严复成为第一个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人,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胡适曾说:“‘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术语,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严复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被翻译界所尊崇。

  辛亥革命后,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后又被推举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以毕生精力倾注于教育、救国、开民智,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如今,在闽江口旁的福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第一届船政学堂学子的毕业照挂在醒目之处。“我们耳熟能详的邓世昌、刘步蟾、严复、詹天佑、陈季同等军事、思想、科技、外交人才就在这里面。”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

水口水电站

书写大国基建的序言



  奔腾的闽江,养育了沿岸百姓,却也不时泛滥,成为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如何综合治水,让闽江趋利避害,被摆上议事日程。

  从1950年代开始,就有人提出要在闽江上建设水电站,一方面可蓄水调洪,同时可便于发电,提升航运能力。但受制于当时的财力、技术以及论证时期“利大还是弊大”的争议,这一想法被搁置了下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要开发“十大水电基地”,闽江水口水电站项目在“闽浙赣水电基地”中列为第一,这项大国基建才拉开序幕。

  这座改变闽江流域格局的超级工程引发世界关注。资金哪里来?谁来建设?如何管理?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尚十分薄弱的当时,每一项都是头疼的难题。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水口水电站工程成为我国首次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作为建设资金来源的工程项目。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郑志忠向记者介绍,水口水电站肩负我国首批水电建设体制改革和施工管理改革试点的重任,是国内首次将大型水电站土建工程实行国际竞争性招标的项目。水电站的土建工程也由中国和日本共同组建的联营工程公司承建。

  1987年3月,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水口水电站主体工程施工开始。日方企业组织施工车辆进场填方,现代化的施工场面给当时还依靠肩挑手扛作业的中国工程建设者带来巨大震撼。

  但中日联营工程公司由于地缘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双方在施工理念上产生分歧,项目推进缓慢。最终,经过协商谈判,改由中方担任总经理,日方移交现场指挥权。为了给中国建设者争口气,中方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工程进度突飞猛进,即便遭遇洪水冲击,依然顺利完成建设。

  1993年8月8日,水口水电站按下第一台机组发电的按钮,福建人民渴望在滔滔东流的闽江上建设大型水电站的梦想成为现实。1996年底,电站7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电站,总进度比国家下达工期提前了18个月。

  1996年12月,世行官员来闽到水口电站实地考察评估。世行官员摩尔顿说:“我所看到的水口水电站,是世界银行贷款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创举。”

  从掀开闽江河床覆盖层的基岩算起,高达101米、长870米的大坝横扼闽江,气魄恢弘,碧波荡漾的水面和宏伟壮观的大坝交相辉映,犹如一颗“闽江明珠”照亮了八闽大地……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被称作‘基建狂魔’。水口电站通过现代化装备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成功应用,可以说书写了大国基建的序言。”郑志忠说。

依旧青山绿树多

守护“中国莱茵河”



  “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江。”1911年冬,冰心从严冷枯黄的北方,回到故土福州,望见闽江口的碧水蓝天,欣喜万分。这是她打记事起第一次回到家乡,把所见所感随笔写进了《我的父母之乡》。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民国时期,游历闽江的大文豪们总会不惜笔墨,尽情抒写着自然之美。郁达夫也曾在《闽游滴沥之二》中,将其比作“中国莱茵河”:“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

  多年后的今天,文人墨客笔下的闽江,芦苇摇曳,万鸟翔集,绿意更胜往昔。

  然而世纪之交,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福州观鸟爱好者杨金对闽江河口湿地的“蹉跎岁月”唏嘘不已:填海造地频发、污水肆意排放、垃圾遍布滩涂、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疯狂蔓延……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江流奔腾的闽江,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

  为让“失地”重回“湿地”,福建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20多年来,福建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退养还湿3197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目前,保护区共发现鸟类313种,比10年前增加近60种。

  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故事,是福建持续推进闽江保护的一个缩影。作为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保障着福建40%经济总量的用水需求和三分之一人口的饮水安全。

  2018年,福建启动实施总投资121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021年,福建印发工作方案,统筹推进闽江流域的安全保障、污染防控、生态修复等工作……数据显示,2021年,闽江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9.2%,其中Ⅰ类至Ⅱ类水质的比例超74%。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碧波荡漾的闽江水给八闽大地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022年的冬日,悠远的汽笛声划破拂晓的长空,在平静的江面上久久回荡……在几乎断航20年后,闽江迎来复航。

  “唤醒沉睡的闽江航道,乃民之所盼,对企业物流降本增效,服务打造沿江工业产业带,推动山海协作,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时援说。

  船,伴闽江而生。闽江,也因船,迎来一次次的新生。如今,在福州台江码头乘着游轮一路向东,可在水上夜游领略两岸风光旖旎,“水、岛、桥、岸”融为一体,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大型3D灯光秀,油纸伞、牛角梳、寿山石等福州代表性元素,变成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闽江航道打开了山门、打开了视野,开辟了出海通道、开辟了发展新路。”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