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读者来信·融媒

05版:新闻纵深

06版:经济·民生

07版:综合新闻

08版:广 告

09版:草地副刊

10版:草地副刊·说人解史

11版:草地副刊·不动声色

12版:草地副刊·时空走廊

13版:成风化人

14版:成风化人·风范

15版:成风化人·世相

16版:成风化人·影像

中办国办印发《方案》 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中办国办印发《方案》
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方案》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方案》明确,要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总体设计、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

  《方案》要求,要修订制定法律法规,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别编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要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督促落实,确保《方案》部署的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是正义之举 新华社评论员
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是正义之举
新华社评论员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不顾中方坚决反对,执意审议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这部“法案”恶毒攻击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歪曲抹黑中国去极端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无端指责中国政府治疆政策,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向暴恐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性质极其恶劣,用心十分险恶。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是国际社会共同打击的对象。新疆是中国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主战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16年,“三股势力”在新疆等地制造了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伤亡,严重危害我国的安全与稳定,严重危害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通过着力改善民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等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挽救了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人员,最大限度消除了滋生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土壤和条件,最大限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免受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侵害,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近年来,新疆反恐、去极端化成效显著,稳定红利不断释放。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已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暴恐案件,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空前繁荣,宗教和睦和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实践证明,新疆反恐、去极端化举措符合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是顺民意、得人心、卓有成效的。

  中国是法治国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打击恐怖主义,新疆开展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符合国家法治精神和要求,符合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基本人权的宗旨和原则。公道自在人心,作为国际社会反恐怖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为全球反恐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去年底以来,联合国高层、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和境外媒体、宗教团体等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批团组、1000多人赴疆参访,纷纷称赞新疆反恐、去极端化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不久前,6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第74届联大三委会议期间踊跃发言,积极评价中国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

  美国的涉疆法案,无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取得的显著成效,无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客观事实,无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普遍共识,严重违背国际道义和人类良知,严重破坏国际反恐合作。美方在反恐、去极端化问题上搞“双重标准”,说到底是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袒护纵容,为“三股势力”撑腰打气,充分暴露了美国一些政客和反华势力妄图借所谓“新疆问题”遏制、分裂我国的险恶用心。

  乌云遮不住太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举措,是正义对邪恶、文明对野蛮的斗争,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积极评价。“9·11”事件殷鉴不远,美方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美方如果一意孤行,坚持为恐怖主义张目,继续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必将自食恶果!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2月5日拍摄的青西郊野公园的水杉树。青西郊野公园位于上海青浦区,初冬时节园内的水杉林披上红色外衣,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冬闲”变“冬忙”
“冬闲”变“冬忙”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2月5日,河北滦州市的一位农民在采摘黄瓜。入冬以来,冀东地区农民纷纷投入冬季暖棚果蔬的工作中,变“冬闲”为“冬忙”。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老牦牛”亚格博的西藏情缘 记北京援藏干部吴雨初
“老牦牛”亚格博的西藏情缘
记北京援藏干部吴雨初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吴雨初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内研究牦牛标本(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新华社记者方立新、田朝晖、王京雪、强晓玲
 

 
  这是一个关于爱国、奋斗、追梦的故事。
 
  内地汉族干部吴雨初,两次进藏援藏,一次16年,一次8年。
 
  第一次进藏,吴雨初22岁。吴雨初说:“我有幸遇到那么多善良的藏族同胞,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次进藏,吴雨初57岁。他辞掉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回到雪域高原,从零开始,建起“填补国内空白”的牦牛博物馆。
 
  “憨厚、忠勇、悲悯、尽命”,是吴雨初对牦牛精神的概括。
 
  亚格博,是藏族同胞对吴雨初的称呼——藏语意思是“老牦牛”。
 
  “汉藏一家亲”:他有藏族妈妈,也有藏族女儿


 
  进入12月,拉萨的阳光也挡不住寒意,西藏牦牛博物馆工作人员正热火朝天地把馆藏打包装箱。
 
  现在是西藏旅游淡季,800余件藏品将随50个木箱,“冬驻”40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让江南观众零距离了解牦牛和藏族人民的故事。
 
  2016年进京城、2017年走羊城、2018年下金陵,牦牛博物馆建成后,吴雨初带着馆藏在全国多地巡展。这次到浙江巡展,是第四站。
 
  整理、研究、传播、弘扬藏族人民的牦牛文化,吴雨初的梦,终于圆了。
 
  2011年,时任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老援藏”吴雨初,向组织提出辞职,申请重返西藏圆一个梦。知道他不是心血来潮,知道他对雪域高原魂牵梦萦,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申请。
 
  57岁重返西藏,与1976年22岁大学毕业时瞒着父母报名援藏,既相同又不同。
 
  相同的是,祖国西部那片高原召唤他“人往高处走”。不同的是,35年前,他初生牛犊不“恐高”,想赴雪域燃烧青春热血;35年后,年近花甲的他,放弃的是安稳舒适,选择的是艰难莫测。
 
  他要干的是文化援藏——建设一座牦牛博物馆。此前,他从没做过博物馆工作,辞去领导职务后,手下无人无钱无藏品,只有一个创意PPT。
 
  这个PPT,源于一个梦。
 
  2010年冬日的一个夜晚,吴雨初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电脑屏幕上,“牦牛”与“博物馆”两个词像动画一样拼在一块儿,变成“牦牛博物馆”。
 
  此后一个月,他熬夜查资料,学做PPT,一点点完善“牦牛博物馆”的创意。
 
  他知道,约3000年前,藏族驯养了牦牛,又被牦牛养育:吃牦牛肉、喝牦牛奶、穿牦牛皮衣服、住牦牛毛帐篷、烧牦牛粪做饭取暖……
 
  无论从生存角度,还是从文化意义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像牦牛与藏民族这样紧密相关。可长期以来,对散落在茫茫高原上的牦牛文物遗存,没有进行系统的搜集、挖掘、研究、整理。
 
  了解吴雨初的人,对他做这个梦,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高原上与牦牛为伴的藏族阿妈阿爸兄弟姐妹,是他的骨肉亲人。
 
  第一次援藏16年,从最偏远基层的乡文书起步,吴雨初在高原上度过了最炽热的青春,也领教了风雪、扬沙、严寒、饥饿、高原反应和孤独,但最后沉淀在记忆里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谊。
 
  吴雨初永远记得,有年冬天,他在草原骑行,被寒风吹得浑身僵冷,跌落在一顶帐篷边。帐篷里一位阿妈脱下他的靴子,将他冰冷的双脚揣进袍襟,用体温为吴雨初暖脚,他才免于被截肢。“我从没从哪本书里读到过这样真实的崇高。”
 
  还有牦牛。1977年冬,吴雨初一行被暴雪困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阿伊拉雪山,饥寒交迫中撑了5天4夜。嘉黎县委得知消息,连夜动员各家各户烙饼子送去救援,救援车开到中途陷住,换成马队,马走到雪深处又陷住,换了牦牛。
 
  “我们几近绝望时,看到雪际出现一片黑点,知道县里救兵到了。被困的人们捧着饼子,看着在雪地喘着粗气的牦牛,很多人都哭了。是牦牛救了我们的命。”
 
  多年后,吴雨初常讲起这个故事,说这就是他创建牦牛博物馆的起因。
 
  和西藏的情谊扎了根,回京工作后,无论多忙,他从未与高原中断联系。好几个春节,他请藏族朋友到北京一起过。
 
  2008年,吴雨初在西藏工作时的老部下次仁拉达因病去世。次仁拉达的女儿桑旦拉卓,成了吴雨初的藏族女儿、藏文老师。“爸啦(藏语:爸爸)对我像对亲女儿一样,他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吴雨初说:“我热爱西藏的土地和人民,我总觉得自己不该是高原的过客,我的后半生应该会与西藏联系在一起。”
 
“向牦牛学习”:为建成博物馆,他像牦牛一样忠勇尽命


 
  吴雨初在拉萨租住的家里,有幅画家朋友1988年为他创作的画像。画中的他轮廓刚毅,双耳下长出了一对牛角。
 
  这分明已经点出,他这人有牛的脾气、牛的坚毅,并将与牛结下不解之缘。
 
  2011年,吴雨初申请辞职返藏,几位北京市领导听了他的博物馆设想,认为可以丰富北京对口援藏工作的内涵。市委决定,将牦牛博物馆纳入援藏工程,这让本来想“化缘筹资”的吴雨初分外惊喜。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吴雨初离京前听了他的设想,认为要能做成,这将是“国内填补空白、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表示一个月内会去拉萨看他。
 
  “我一个月内如约到了拉萨,我很替他着急,他当时什么都没有,一件藏品、一寸建筑都没有,只有两个藏族青年当临时志愿者。”单霁翔就自告奋勇成了第3号志愿者。
 
  单霁翔有理由为吴雨初着急。虽然博物馆资金有了着落,但具体的建设工作,每推进一步都太难。
 
  3个月后,在北京市和拉萨市领导的关注下,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挂牌成立,北京市又给吴雨初挂了北京援藏指挥部副总指挥头衔,博物馆建设大大提速。
 
  2012年,吴雨初开始带着志愿者对全国牦牛产区做田野调查,征集文物,总行程长达3万公里。
 
  最宝贵的收获,是他们这些要做牦牛博物馆的人,得到了最懂牦牛的藏族同胞的理解。
 
  藏文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概念,吴雨初跟人解释,他要建的是个“亚颇章”,即“牦牛宫殿”。这让他迅速赢得了牧民们的心。
 
  申扎县的牧民日诺听说消息后,一家八口忙活几个月,织成一顶牦牛毛帐篷,让儿子坐了3天车送往拉萨。这是牦牛博物馆获捐的首件藏品。
 
  比如县的才崩,在吴雨初一行离开后,搜集自己和其他牧民家里与牦牛有关的物件,装满皮卡车送到拉萨,连汽油钱也不肯收。
 
  到2013年,吴雨初已为牦牛博物馆征集到2000多件藏品,其中群众捐赠达40%以上,在国有博物馆中几乎绝无仅有。
 
  2014年5月18日,历经3年艰辛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开馆,共设感恩牦牛、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四个展厅,建筑面积8800多平方米。
 
  “我当了10年国家文物局局长,见识过很多博物馆的建设,但没有哪个博物馆的筹建过程如此感人。”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牦牛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说。
 
  “我知道这个过程中他有多么艰难,做了多少工作。是他对博物馆的理解、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对西藏那片土地的热爱,使他做成了一番事业。”单霁翔充满深情地回忆。
 
“无言的战友”:吴雨初发现牦牛文化也是红色的


 
  2019年7月1日,名为《无言的战友》的特展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幕。这是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川藏和青藏公路通车65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献礼。
 
  “无言的战友”就是牦牛,这是吴雨初的发现。
 
  2018年夏天,吴雨初在成都街巷深处几经辗转,在干休所找到了98岁的解放军十八军老同志魏克。这是与西藏结缘的两代内地干部的一场“牦牛会”。此前,吴雨初在研究牦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时发现,当年亲历十八军进藏、和平解放西藏的魏克,曾用“无言的战友”形容牦牛。
 
  据魏克了解,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前的近5年时间里,藏族人民出动牦牛100多万头支援解放军运输。这些牦牛,不仅给部队运来了物资,而且还是解放军在冰天雪地进军时的开路先锋。
 
  吴雨初更多的研究发现,令我们对“无言的战友”更加肃然起敬: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藏族人民赶着牦牛支援红军。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曾对藏族老红军天宝说:“中国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牦牛革命’。”
 
  ——解放军十八军老同志王贵说:“西藏和平解放的胜利,是党的政策的胜利,也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当时没有公路,部队给养全部靠人背牛驮。藏族支前模范曲美巴珍赶着自家牦牛为人民解放军驮运物资,至今仍被传颂。
 
  ——上世纪80年代,阿里波林边防连战士收养了一头无人认领的牦牛,它为战士驮水10多年,直至衰老。战士们曾为它建墓立碑,还向南疆军区申报并获准为其记三等功,这在全军历史上独一无二。
 
  牦牛文化也是红色的。在拉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很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无言的战友》特展。在这里,他们能听到博物馆里《初心·使命》的童声合唱——
 
  “我们不忘初心,五星红旗飘扬喜马拉雅;我们牢记使命,西藏大地开遍幸福之花。啊,岁月流淌,追梦者永向天涯。”
 
  这首歌,作词的是吴雨初。
 
  追梦者永向天涯。这是革命前辈的精神不朽。
 
  追梦者永向高原。这是共产党员吴雨初的初心流淌——他的心,永驻精神高地。
 
“这辈子够了”:文化援藏,北京的“吴雨初”变成西藏的“亚格博”


 
  吴雨初很喜欢自己的藏文名字,叮嘱记者“就叫我亚格博”。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弘扬牦牛文化紧紧拴在一起。
 
  记者采访时,一家公益机构将一群来自藏北高海拔牧区双湖、面颊黑红的小学生一路带至北京游览,牦牛博物馆是他们到拉萨后的第一站。
 
  活动组织者范丽说:“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藏北牧区,第一次到拉萨,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几乎是零,牦牛博物馆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吴雨初喜欢在牦牛博物馆里看到孩子,他从中感受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吴雨初看来,牦牛文化是最久远和广泛的西藏民族民间文化之一,建立牦牛博物馆能通过牦牛这一载体,呈现其所驮载的西藏历史和文化,最终形成独特的西藏文化符号。
 
  牦牛博物馆书记琼珍告诉记者,开馆5年,参观者累计数十万人次,这里成为人们了解西藏的窗口。
 
  吴雨初说:“牦牛作为高原之宝,几千年来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承载着高原人民的善良与勤劳、坚韧与厚重,是青藏高原一个独特的象征和符号。”
 
  为此,他希望其他民族的人们能因为牦牛博物馆更理解西藏和藏族。每次内地巡展,他们都会收到很多反馈。有在拉萨当过兵的观众执意把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捐给牦牛博物馆;有援过藏的老人说自己是现场最高兴的人,因为又见到了牦牛;有没去过西藏的观众,说在展览上体会到西藏的文化;有年轻人说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更多人说,我一定要去西藏看看。人们说,吴雨初是给西藏旅游做广告呢。
 
  今年,吴雨初已经65岁,觉得该给牦牛博物馆找位新馆长了。只是,要找一个能在各层面接替他的新馆长实非易事。
 
  有时候,吴雨初会思考一个人的价值到底何在。他觉得肯定不在于能挣多少钱、有多大名:“我这个人啥也不会,做了牦牛博物馆,这辈子够了。”
 
  在拉萨,我们曾向许多人打听吴雨初是个怎样的人,得到的回答是另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年代,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放弃在北京的生活,拼死为藏族和牦牛做一件事?”
 
  “民族团结靠的就是这样的事,这样的人。”他的藏族朋友们回答。
 
  新华社拉萨12月5日电
 
“优质市场在哪里,外商投资就在哪里” 来自一线的稳外资观察
“优质市场在哪里,外商投资就在哪里”
来自一线的稳外资观察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蔡拥军、吴茂辉


  一个经济体,发展动力足不足、潜力大不大、活力强不强、魅力够不够,观察角度有多个。外资,是一扇直观窗口。

  “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球发出“中国邀约”。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预期不稳背景下,各地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资进得来、留得住、能共赢,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更加坚定,在与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道路上稳步向前。

  “中国的开放机遇,就是我们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成为这句话的见证人。

  初冬的海口,温暖如春。大英山CBD核心区内,韩国柱玲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金秀珉跟同事们忙着处理业务。

  “除了做原有业务,我们还在帮20多家韩国企业入驻海口全球贸易之窗大厦。”在六层办公的她指了指楼上,面带喜悦地对记者说,“我们把12层、13层都租了下来,大约3600平方米。”

  柱玲公司今年9月在海口注册成立并入驻全球贸易之窗。与柱玲公司一同签约入驻的,还有27家韩国企业,涉及贸易、服务、医美等多个领域。

  “中国要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我们非常看好。”金秀珉接着说,“中国的开放机遇,就是我们的发展机遇。”

  前三季度,海南实际利用外资、新设外资企业分别增长139.4%、146.9%,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首位,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放眼全国,前10个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实际使用外资7524.1亿元,同比增长6.6%。这意味着,每天平均有1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诞生、约25亿元外资落地中国。

  这种吸引外资表现,在全球处于怎样的水平?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近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或许可以作答: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外资“磁吸力”持续强劲的背后,蕴含着中国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言出必行的大国担当。

  63条,48条,40条,这是近三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条目变化。

  负面清单越缩越短,开放领域越来越宽。上个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一系列“做减法”的措施,让中国跑出开放“加速度”。

  “不得不说,在开放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首次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身份访华的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相信中国未来在包括金融、资本等各个领域都将继续保持开放。”

“在中国、为世界”成外资扎根新主流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外资不断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不仅是看中中国的巨大市场,更看好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驱动力。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但我们还是加大在华投资,为什么?”在中国已经生活两年多的秋山佳信盯着记者,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既能契合中国小型轻量、节能环保的需求,又能兼顾运动性能提升。”

  秋山佳信是全球自动变速器主要生产商、日本加特可(广州)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介绍,加特可2007年落户广州,十几年来经过几次“扩容”,年产量已经达到120万台,“现在不是愁订单,而是超负荷运行”。

  走在生产车间,加特可(广州)公司副总经理黄光继告诉记者,公司把日本最先进的技术拿到中国,设立品质技术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200多人,98%以上是中国员工。现在公司是日本、中国联动创新,从中国研发设计的产品流向世界各地。”

  就在上个月,加特可在江苏张家港独资设立中国区第二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运营,年产能预计48万台。

  全球最大的外币兑换公司通济隆、全球化学品生产和分销巨头昂高化工、全球乳制品巨头恒天然……11月,又一批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至此,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总数增至1163家。

  “我们在中国生产,不仅‘为中国’,也是‘为世界’。”法国航空防务行业领军公司泰雷兹全球执行副总裁苏睿思的话,道出了不少国际投资者的心声。  

  从大连到成都,从西安到武汉,中国广袤土地上,外商投资企业或设立地区总部,或大手笔投资,呈现愈加活跃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同比增长6.6%,其中,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300多个,增长5.4%。

当好“服务员”,让外资留得住、过得好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

  “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和成效,远超我的预期。”秋山佳信告诉记者,原本他以为,中国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主要“面向正在考虑来华投资的人”,没想到对于深耕中国十多年的加特可,这些政策也都适用。

  “更没想到的是,政府部门人员现在越来越多主动上门服务。”他说,这些服务不能简单地以帮助企业节省多少成本来量化。“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很舒心。”

  世界银行最新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继去年一次性跃升32位后,今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次提升15名至第31位。

  “中国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取得了令人赞许的进步。”世行中国局局长芮泽由衷点赞,中国为改善营商环境付出巨大努力,保持了积极的改革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年度世行报告,以每个经济体中两个样本城市作为评估对象,在中国,这两个城市是北京和上海。不过,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覆盖面,远远不止于京沪。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0年1月1日,两部法律法规将正式施行,即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记者在多个调研场合,感受到外资企业对这两部法律法规倍加期待。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永远在路上。有理由相信,一个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围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协商议政 汪洋主持
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围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协商议政 汪洋主持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完善制度与增加投入并举,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探索中前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2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协调机制、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等建言咨政。160多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踊跃发表意见。大家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有关方面围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较短时间内搭建起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在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上升的情况下,生态补偿投入大幅增加,补偿范围逐步扩大,实属不易。同时也要看到,生态补偿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工作中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资金渠道单一、补偿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在坚持中巩固、在完善中发展。

  委员们建议,要推进生态补偿立法,明确补偿原则、领域、范围、对象、标准、资金来源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等。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适度增加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同时加强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监管,提高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要加快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林权等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生态银行”体系,引入“特许经营权”拍卖制度,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要加强补偿资金整合,推进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强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统筹协调。要健全生态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客观科学评估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保护成本,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李斌、何维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作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印红、张道宏、张昌尔、黄润秋、潘晓燕、雷后兴、赵振铣、卢纯、张利文、赵雨森、杜德志和专家学者刘桂环在会上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现场作了互动交流。

 
聚力专项整治工作实现“打伞破网”新突破
聚力专项整治工作
实现“打伞破网”新突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参与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问题专项整治阶段性工作成效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按照党中央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部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配合中央政法委,参与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问题的专项整治,并牵头其中的“持续深入推进‘打伞破网’”工作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专项整治工作,立足职责定位,攻坚克难,精准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19年8月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问题7766起,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1.29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866人,移送司法机关1298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伞破网”向纵深发展。以开展专项整治为契机,与政法机关紧密配合,协同有力,紧盯黄赌毒和黑恶势力案件,逐案过筛,深挖细查,精准打击,精准处置。专项斗争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4.35万起,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4.97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5万人,移送司法机关6016人。截至10月底,全国共打掉2535个涉黑组织,1723个背后查出“保护伞”,占比68%。
 
  以严肃追责问责督促履职尽责。认真落实“两个一律”“一案三查”,紧盯管党治党不力、打击惩治不力、行业监管不力问题,对工作推动敷衍应付、弄虚作假,日常履职不力、疏于监管,查处打击黄赌毒和黑恶势力消极滞后、偏轻偏软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专项整治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问题2532起,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585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40人。
 
  构建“打伞破网”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国家监委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严惩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违法犯罪问题的通知》,将成熟经验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协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联合各部门建立完善重大疑难案件研判分析、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沟通反馈等工作机制。专项斗争以来,各省级纪委监委共出台与政法机关协作配合文件近80份,形成“打伞破网”工作合力。
 
  扎实开展以案促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以案明纪,以打促建,打防并举。专项整治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曝光6起为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典型案例,各省级纪委监委通报曝光典型案例103起,释放有“伞”必打、一查到底的信号,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把“打伞破网”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善民生、堵塞制度漏洞、提高监管水平等结合起来,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专项斗争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送提醒提示函、纪律检查建议或监察建议等9000余件,推动监管部门完善制度措施,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治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保持严惩高压态势,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把握政策界限,精准认定问题性质,将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与一般性违纪违法、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作风不实不深不细、普通工作失误等问题严格区别开来,依规依纪依法精准作出处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做到“三不”一体推进,探索长效常治,推动专项整治和“打伞破网”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全国政协民宗委严厉谴责美国干涉新疆事务 委员们强调,中国内政不容干涉,真相不容歪曲
全国政协民宗委严厉谴责美国干涉新疆事务
委员们强调,中国内政不容干涉,真相不容歪曲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12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召开委员座谈会,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予以严厉谴责。15位民宗委委员、少数民族界委员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国性团体负责人发言,驳斥谎言谬论,澄清事实真相。

  委员们指出,美方大肆抹黑中国去极端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公然为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撑腰打气。这种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公然践踏道义底线的行径,是霸权主义的丑恶表演。

  委员们强调,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人心所向。去极端化和打击恐怖主义,清除的是阻碍新疆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毒瘤,换来的是新疆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新疆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这一点,是真心热爱新疆、热爱各族人民的人都能深切体会的,是稍有常识的人都能辨认清楚的。

  委员们表示,要坚定不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要支持党政部门对以宗教为幌子散布极端主义、煽动暴恐行为采取坚决果断措施,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维护祖国统一,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委员们指出,民之所欲,敌之所恶。新疆近年开展的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各项工作成绩斐然,然而西方反动势力却恨之入骨。他们打着各色幌子,先用意识形态手段搞乱他国,接着搞各种版本的“颜色革命”,进而采取其他手段颠覆政权,干尽让一些国家人民流血流泪、流离失所的坏事。现在又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把手伸向中国,就是想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搞乱、分裂中国,最终造成整个国家的灾难,阻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明确国际斗争的大是大非,“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做到政治立场不含糊、政治原则不动摇。

  委员们表示,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是成功的。长期实践证明,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在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牢牢坚持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动摇,不被外界噪音干扰。

  委员们强调,中国内政不容干涉,真相不容歪曲,新疆去极端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的成果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疆日益走向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脚步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座谈会由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主持,副主任全哲洙、杨小波(驻会)、杨发明、罗黎明及20多位委员参加。

 
中国人权研究会:美国自身人权纪录劣迹斑斑 在反恐和人权问题上玩弄双重标准美方霸权违背国际道义和人类良知
中国人权研究会:美国自身人权纪录劣迹斑斑
在反恐和人权问题上玩弄双重标准
美方霸权违背国际道义和人类良知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中国人权研究会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发表声明,声明如下:
 
  当地时间12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罔顾事实,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和坚决反对,悍然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思维和强权逻辑,中国人权研究会对此予以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中国新疆地区策划实施了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恐怖袭击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严重践踏了人类尊严。面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现实威胁,中国新疆遵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公约,依据国内法律法规,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去极端化工作,旨在从源头上消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新疆已有效遏制了恐怖活动多发频发势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中国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反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有益经验。
 
  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中国新疆已连续3年未发生暴恐事件,目前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生活在那里的各族人民最有发言权。2018年底以来,已有70余批各类外国团组共千余人赴中国新疆参观访问,亲眼见证了中国新疆稳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中国新疆反恐、去极端化斗争取得的成效,称赞中国新疆反恐、去极端化工作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知者自知,明者自明。美国在反恐和人权问题上玩弄双重标准,把反恐作为推行地缘政治的手段,不仅越反越恐,还造成地区动乱不安。美国自身人权纪录劣迹斑斑,却经常以“人权卫士”自居,动辄对他国人权状况指手画脚。美国国会众议院无视客观事实,企图以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背了国际道义和人类良知,是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行径。谎言永远无法抹杀真相,任何企图诬蔑抹黑中国新疆的图谋不会得逞,任何妄图借涉疆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新疆稳定发展的图谋注定会失败。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就美涉疆法案发表声明 新疆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保护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就美涉疆法案发表声明
新疆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保护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发表声明,声明如下:

  当地时间12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审议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这一法案无视客观事实,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权状况和中国政府治疆政策进行歪曲抹黑和无端指责。我们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的经济社会和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得到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新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谐互助、休戚与共,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新疆各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新疆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56个民族,2500多万人口,形成了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等10个少数民族的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2.44万座,伊玛目、哈提甫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9万名。按照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朝觐政策,新疆政府为保障当地有条件的各族穆斯林顺利完成朝觐功课,自1996年以来,每年安排包机,并在出入境、医疗、餐饮等方面提供高质量服务,确保朝觐活动安全有序。每年斋月期间,穆斯林群众封斋或不封斋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不受干涉,地方各级政府全力保障开斋节等节日市场供应、宗教活动安全。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积极组织开展解经讲经,翻译少数民族语种《古兰经》、《圣训》,编印出版宗教知识读物,开办维吾尔语网站和新疆穆斯林期刊,传播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的伊斯兰教真精神,引导各族穆斯林群众正信正行。办好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新疆班和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培养伊斯兰教高层次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勾连,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群众朴素的民族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大肆散布宗教极端思想,蛊惑一些不明真相的信教群众从事暴力恐怖活动。大量事实证明,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行为严重破坏了新疆安定祥和的秩序、团结进步的氛围,肆意践踏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发展权等基本人权。

  新疆是中国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主战场。新疆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消除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有效遏制了恐怖活动多发频发势头,最大限度保障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取得了反恐、去极端化斗争重要阶段性胜利。新疆伊斯兰教界积极配合做好去极端化工作,许多爱国宗教人士深入到受宗教极端思想侵害的人员中,深入阐释经典教义,批驳宗教极端势力散布的“圣战殉教进天堂”“异教徒论”等歪理邪说,大多数受教育的人员幡然醒悟,追悔莫及,迷途知返,自觉远离极端,表示既要做一名好教徒,更要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好公民。

  我们敦促美方尊重客观事实,停止借宗教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新疆的人权状况越来越好 反恐去极端化有效保障基本人权美方打“人权”幌子歪曲抹黑新疆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新疆的人权状况越来越好
反恐去极端化有效保障基本人权
美方打“人权”幌子歪曲抹黑新疆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发表声明,声明如下:
 
  美国国会众议院当地时间12月3日审议通过了所谓的“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抗议。该法案无视新疆各族人民基本人权得到有效保障的客观事实,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歪曲抹黑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工作,粗暴干涉中国内政,14亿中国人民绝不接受、绝不答应。
 
  人权首先是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新疆的人权状况如何,新疆各族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过去的几年,在新疆人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面对一段时期暴力恐怖事件多发频发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新疆依法采取了一系列反恐、去极端化举措,极大地扭转了当地的安全形势。当前,新疆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新疆的人权状况越来越好,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
 
  美国一些政客对新疆暴恐事件造成的大量无辜伤亡置若罔闻,对新疆反恐、去极端化的显著成效和人权保障成就视而不见,执意炮制通过该法案,这充分说明他们并不是真心关心中国的人权,而是别有用心。其目的无非是想借口所谓新疆问题丑化中国的形象,破坏中国的稳定,遏制中国的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自身人权状况劣迹斑斑,国内存在种族性别歧视、枪支泛滥等严重人权问题,发动海外战争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深重人权灾难。美国政客却对此避而不谈。这再一次凸显了美国在反恐、人权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其虚伪性和极端自利性。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坚定支持新疆为维护稳定、保障人权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坚定支持中国有关部门对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所阐明的严正立场。我们正告美国停止这场颠倒黑白、荒唐可笑的政治闹剧,停止威胁、干涉中国的主权与人权。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充分认清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虚伪面目,不断增进对中国真实情况的认知。
 
新疆穆斯林的人权我们最有发言权 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就美涉疆法案发表声明
新疆穆斯林的人权我们最有发言权
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就美涉疆法案发表声明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5日电新疆伊斯兰教协会就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发表声明,声明如下:

  当地时间12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污蔑歪曲中国政府侵犯新疆穆斯林人权,并妄图借所谓的涉疆问题打压中国。作为代表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新疆1000多万穆斯林群众组织——新疆伊斯兰教协会,我们对美国的这一所谓“法案”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法案”无视客观事实,对新疆穆斯林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抹黑和无端指责,只会引起新疆各族群众的强烈愤慨。我们想问一问美国的议员们,你们了解新疆吗?你们来过新疆吗?你们有什么权利对我们的人权说三道四。我们新疆伊斯兰教协会有责任、有义务告诉你们真实的新疆、真实的新疆穆斯林生活状况、真实的新疆人权状况。

  穆斯林正常宗教活动需求得到满足。新疆现有清真寺2万多座,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9万人,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各级伊斯兰教协会103个。伊斯兰教健康传承发展。新疆现有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及喀什、和田、伊犁等8所分院和新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共10所宗教院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本科、大专、中专学生,培养了一批后备教职人员,目前有在校学生1100人。获得宗教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翻译出版了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4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穆斯林朝觐功课得到保障。自1996年以来,政府每年安排包机组织穆斯林群众前往沙特阿拉伯麦加朝觐,并对朝觐人员的医疗、翻译等给予资助,还派员随团做好服务保障,确保朝觐活动安全有序。截至目前,新疆已有5万多名穆斯林群众赴沙特朝觐。事实证明,宗教信仰自由在新疆得到全面落实,穆斯林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依法保障,正常宗教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过去一个时期,新疆极端思想渗透蔓延、暴恐活动多发频发,肆意践踏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造成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大量无辜群众罹难,阿荣汗·阿吉、居玛·塔依尔等多名伊斯兰教界人士或惨遭杀害或受到恐吓袭击。面对新疆各族群众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强烈呼声,新疆既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又重视开展源头治理,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对有轻微犯罪行为或违法行为人员,积极开展帮扶教育,避免其成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牺牲品,最大限度保障了公民基本人权免遭侵害。教培中心依法保障学员的人身自由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学员可回家,有事请假,有通信自由。教培中心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学员的风俗习惯,免费提供种类繁多、营养丰富的清真饮食。学员结业后,绝大多数找到了工作,改善了生活质量。《古兰经》说:“谁在不义之后悔罪自新,真主必赦宥谁”。设立教培中心挽救那些被极端思想感染的人员,帮助他们去除极端思想影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护佑众生的最大善举。反观宗教极端分子无视法律、破坏社会秩序,漠视生命、残害无辜群众,这种罪恶行径是对伊斯兰教和平精神的践踏,是对穆斯林和平追求的背叛,是伊斯兰教的最大危害,为穆斯林所不齿。

  美国出台所谓“法案”无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人权进步,对新疆依法采取的反恐、去极端化措施恶意指责、抹黑污蔑,甚至捕风捉影、捏造事实。极端分子在新疆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矛盾、破坏宗教和谐、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时候,你们漠不关心;在新疆各族群众开始过上和谐安宁生活的时候,你们摆出一副伪善的面孔,对所谓新疆维吾尔人权问题横加指责。新疆已连续3年持续保持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这正是对你们的诋毁抹黑言论最有力回击。新疆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全疆各族穆斯林正告你们,请不要再打着人权、宗教的幌子,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新疆穆斯林的人权我们自己最有发言权!

 
中国的治理模式有效回应了人民的需求 专访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
中国的治理模式有效回应了人民的需求
专访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纽约12月5日电(记者罗婧婧、杨士龙)中国经过长期摸索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地回应了中国人民的需求。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日前在纽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沃克自15年前开始频繁前往中国,平均每年往返五六次。在与中国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普通民众的交流中,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感受到“(中国)人民生活幸福,充满自豪感和活力”,遇到的中国政府官员“由衷地希望从长远角度为人民做实事”。

  在阅读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充满刻板成见的报道后,他在今年撰写并出版了《强大、不同、平等:战胜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一书。

  沃克说,中国政府领导人民过上好生活,成就非凡,是否更有利于人民是其决策的出发点。他认为,中国政府高层官员经验丰富而且非常勤奋,通过达成共识作出决策的模式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原因。

  沃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美方目前对中国存在误解。中国政府一直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曾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这一点。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国的一切改革和行动的目的都是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美方一直没有理解和正确认知的。

  沃克认为,美国对中国存在误读,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了解。他说,约有2600万中国人到过美国,但只有不到100万美国人到过中国,因此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甚至一些美国精英对中国及其治理模式也一无所知。无知自然会导致误解。

  沃克说,美国应尝试理解中国。中国追求和谐和双赢的价值理念,“中国人真正的想法是和睦相处,互助共赢”。美国和中国是工程、科技和数学人才重要来源地,两国对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应找到与中国合作的路径,创造机会实现双赢,使两国人民受益。

 
北京冬奥组委发布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
北京冬奥组委发布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姬烨、汪涌、王梦)5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计划招募2.7万名冬奥会赛会志愿者,1.2万名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网址:vol.beijing2022.cn。
 
  赛会志愿者分为通用赛会志愿者、专业赛会志愿者两大类。其中,专业赛会志愿者是指具备赛会志愿服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赛会志愿者,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服务、医疗服务、驾驶服务等。专业赛会志愿者以外的其他志愿者均为通用赛会志愿者。
 
  赛会志愿者将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以及各项比赛提供志愿服务,分布于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及其他相关场所和设施,服务类别包括12类:对外联络服务、竞赛运行服务、媒体运行与转播服务、场馆运行服务、市场开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技术运行服务、文化展示服务、赛会综合服务、安保服务、交通服务和其他。
 
  北京冬奥组委是唯一合法的赛会志愿者招募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北京冬奥组委将授权或委托相关组织机构,协助开展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
 
  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的人员可报名申请赛会志愿者:1.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自愿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志愿服务,接受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指导和管理;2.截至2022年1月1日年满18周岁(即2004年1月1日及以前出生),具备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素质;3.具备志愿服务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能使用汉语或英语进行交流;5.能认真参加赛前培训,并为北京冬奥会或冬残奥会赛时运行提供满足需要的志愿服务。
 
  赛会志愿者申请人报名时间为北京时间2019年12月5日至2021年6月30日24:00。所有申请人均应登录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网络系统提交申请。赛会志愿者的选拔录用程序分别是资格审核、测试选拔、岗位预分配、录用、上岗服务。赛会志愿者录用工作将于2021年9月30日前全部完成。
 
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答记者问
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答记者问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方案》。对此,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方案》相关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请您介绍一下制定《方案》的基本考虑。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制定印发《方案》,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安排部署,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保护优先,强化传承。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真实完整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二是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三是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有效衔接,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四是积极稳妥,改革创新。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破除制约性瓶颈和深层次矛盾。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务求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五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赢。
 
  问: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目标、建设范围是什么?
 
  答: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其中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江苏段、长征贵州段作为重点建设区于2021年底前完成。通过建设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问: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类主体功能区:一是管控保护区,由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核心展示园由开放参观游览、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周边区域组成,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特色展示点布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可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三是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四是传统利用区,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
 
  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方案》提出4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修订制定法律法规。深化对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和立法建议论证,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修订完善《长城保护条例》,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长征文物保护条例。相关省份结合实际修订制定配套法规规章。二是编制建设保护规划。相关省份对辖区内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底,编制分省份规划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分省份规划建议进行严格审核和有机整合,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别编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相关省份对前期规划建议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区域规划。三是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基础工程。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主体作用,围绕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目标,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关键领域,系统推进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四是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分省设立管理区,省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承上启下开展建设。
 
  问:聚焦关键领域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方案》提出,要聚焦5个关键领域实施基础工程:
 
  一是推进保护传承工程。实施重大修缮保护项目,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加大管控力度,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督察制度,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提高传承活力,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展示体系,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开发乡土教育特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实景演出,让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融入群众生活。
 
  二是推进研究发掘工程。加强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系统研究,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整体辨识度。加大国家社科基金等支持力度,构建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结合新时代特点,深入研究阐发推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路”精神等在沿线区域的传承发展。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大运河之歌、长征之歌。
 
  三是推进环境配套工程。修复国土空间环境,发挥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防治项目作用,加强城乡综合整治,维护人文自然风貌。以《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年)》等为依托,打通断头路,改善旅游路,贯通重要节点。完善游客集散、导览导游、休憩健身、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安全、消防、医疗、救援等应急设施,科研、会展等公益设施,宾馆、酒店和文化消费等必要商业设施,推进绿色能源使用,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出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串珠成线、联线成片,打造广为人知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四是推进文旅融合工程。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进一体化开发。打造一批文旅示范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在长城周边以塞上风光为特色发展生态文化游,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在长征沿线以“重走长征路”为特色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旅行。推动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扩大文化供给。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推动组建文旅联盟,开展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
 
  五是推进数字再现工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主题展示区无线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利用现有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
 
  问:在组织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实施的重大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推进合力。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相关省份建立健全本地区领导体制。要加强政策保障,统筹利用发展改革、文化和旅游、文物等部门资源,发挥宏观政策综合效应。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予以必要补助并向西部地区适度倾斜,地方各级财政综合运用相关渠道,积极完善支持政策。要广泛宣传引导,深入解读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理念,大力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进展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要强化督促落实,分别制定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对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相关省份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好本地区的组织实施工作。
 
嫦娥四号任务再获国际奖项
嫦娥四号任务再获国际奖项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2月5日,在日本东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领取奖项后留影。当日,在东京开幕的第三届国际月球村研讨会上,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获得月球村协会颁发的优秀探月任务奖,成为该奖项首批获奖项目。
  新华社记者华义摄
 

 
 
  新华社东京12月5日电(记者华义、邓敏、梁赛玉)5日在东京开幕的第三届国际月球村研讨会上,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获得月球村协会颁发的优秀探月任务奖,成为该奖项首批获奖项目。这也是嫦娥四号任务继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金奖后获得的又一个国际奖项。
 
  月球村协会主席朱塞佩·雷巴尔迪在颁奖时说,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首次将探测器送到月球背面,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受邀参加研讨会并做了主旨报告。吴伟仁说,月球村协会第一次授奖就把大奖授予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这是国际航天领域对中国的探月、特别是对嫦娥四号工程的高度认可。
 
  他表示,中国愿与国际伙伴共同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也将继续支持月球村协会相关活动。在嫦娥五号、六号、七号等后续探月任务推进过程中,将进一步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这样才会取得更多科学成果和经验。
 
  月球村协会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维也纳的非政府组织,旨在为对月球探测感兴趣的政府、产业、学术界和公众等相关方建立一个永久性全球非官方论坛,并致力于促进月球探测合作。
 
  该协会决定,自2019年起每年颁发优秀探月任务奖。首批获这一奖项的除了嫦娥四号外,还有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印度“月船2号”项目。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在“鹊桥”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嫦娥四号任务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11月25日,任务团队获颁英国皇家航空学会2019年度团队金奖,这是皇家航空学会成立153年来首次向中国项目颁奖。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海外人士热议澳门特区基本法实施二十周年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海外人士热议澳门特区基本法实施二十周年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3日在北京举行。海外人士认为,回归20年来,澳门保持繁荣稳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洛马诺夫说,回归祖国、实施特区基本法20年来,澳门一直保持稳定,成为“一国两制”制度卓有成效的榜样,中国在澳门成功实施“一国两制”的经验值得肯定。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表示,“一国两制”在澳门实施20年,世界看到的是基本法保障下澳门居民享有的繁荣和稳定。澳门基本法保障了不同政治制度共存和相互尊重,表明中国中央政府充分尊重澳门人民的意愿。
 
  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汉学家其米德策耶表示,蒙古国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蒙古国人民目睹了澳门回归20年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事实,这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非常成功。
 
  葡萄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周一平说,澳门回归20年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很成功,说明“一国两制”符合澳门的实际,“一国两制”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践中也完全行得通。
 
  葡萄牙中华总商会会长蔡文显说,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呈现出经济欣欣向荣、社会繁荣昌盛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澳门真正实现了主权回归和人心回归,这说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澳门的实践非常成功。
 
  澳大利亚全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同盟会会长钱启国说,澳门回归20年来各领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样本。澳门坚持“一国”基础,发挥“两制”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
 
  新西兰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张培军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澳门基本法共同构成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任何时候讨论特别行政区宪制和法治,都不能脱离宪法的大前提。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的重要经验。
 
  马来西亚马中友好协会执行秘书陈春福说,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发展,在融入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这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柬埔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共同创始人冯利发认为,“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澳门长期保持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澳门与祖国内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白俄罗斯华侨华人协会会长刘洋表示,回归20年来,澳门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这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所在。
 
  (参与记者:栾海、唐霁、阿斯钢、郝亚琳、温新年、林昊、王大玮、毛鹏飞、郭磊、魏忠杰)
 
编者按
编者按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时下,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响鼓还要重槌敲,正需要把责任压实、把任务落实、把督查做实,防止出现“数字脱贫”“突击脱贫”“形式主义脱贫”。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在扶贫领域存在徒有其表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之风,既损害了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影响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深入分析脱贫攻坚中存在不严不实的作风问题,剖析相关案例背后的思想根源,杜绝花拳绣腿的面子工程,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实惠,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第2期“读者来信”,关注个别地区在扶贫领域出现的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作风把好经念歪的现象。我们精选了6篇读者来稿,讲现象,摆问题,提建议,以期对治理扶贫领域出现的部分乱象有所镜鉴。

 
下期征稿:
下期征稿: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您所在的地方,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近几年有何新变化、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有哪些好经验,欢迎投稿至xhmrdx@163.com。标题请注明“读者来信征稿”。
 
“到此一访”式扶贫要不得
“到此一访”式扶贫要不得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戈东
 
 
  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一人联系几家,定期上门访贫问苦,帮助找穷因、挖穷根,既帮输血、又促造血,本是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手段,也是机关干部下沉农村调研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这项工作中,硬性要求每名包保干部每年登门访贫次数必须不少于几十次。结果,为了“凑数”完成考核任务,一些包保干部“无事也登三宝殿”,陷入形式主义怪圈,反而让包保干部和贫困户双方都苦不堪言。
 
  过于频繁的来访干扰了贫困户的正常生产生活。贫困户与包保干部,一般事情电话商量解决,既快捷又省事。如果仅仅为“到此一访”而来,让人不胜其烦。有些包保户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到访一次要耗上一天时间,车损油耗,再加上礼节性的慰问品,累积起来费用不小,又全是自掏腰包,让包保干部感到负担很重。有些机关干部集体下乡扶贫,反而耽误了机关正常办理业务,百姓来办事,总是吃闭门羹,意见很大。
 
  机关干部包保贫困户,上门访贫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为“凑数”而访,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劳而无效。
 
“迎检电视机”“危墙刷油漆”
“迎检电视机”“危墙刷油漆”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何静
 
 
  有的贫困户易地搬迁房完工不到一个月屋顶就漏水;上级督查贫困村整村通水情况时,检查当天村里开闸通水,平时仍是无水状态;听说上级督查贫困户家家通电情况,要检查贫困户家中有无电视机,村里就专门准备了“迎检电视机”,督查组来就放在无电视机的贫困户家中,督查人员离开,便搬回村上;原本是位于山崖上的危房,危房改造竟通过简单刷白墙涂绿漆来“改造”……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扶贫“造假”的情况。
 
  基层扶贫领域“造假”,和个别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出现偏差脱不了干系。个别地区脱贫考核体系有形式大于实质的倾向,少数基层干部工作应付了事,抱着“差不多就行”“不出事就行”的思想态度,甚至有派驻干部认为派驻贫困村只是仕途晋升的“跳板”,不肯下“绣花功夫”为群众办实事,反而热衷于搞“假大空”的政绩工程。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容不得渎职造假无视纪律,必须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断,旗帜鲜明地打击“造假”行为,实现脱贫攻坚的全盘胜利。
 
刹住扶贫“假创新”的歪风
刹住扶贫“假创新”的歪风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李明泓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少数地区觉得“规定动作”大家都能完成,似乎不搞出点“特色”“亮点”不能显示其与众不同。个别检查组也听腻了“规定动作”的完成情况,反而对“亮点”情有独钟,助长了部分地区挖空心思搞“创新”的歪风。
 
  部分地区本末倒置,一门心思花在面上好看却并不务实的“创新”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群众得到的实惠却微乎其微,这样的“创新”刷亮了“面子”,却失去了“里子”,于贫困群众何益?部分检查组不细看实效如何,反而怀着“猎奇”心态找亮点,这样的检查有何意义?
 
  各地应当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心思专注在为贫困群众做实事、出实效上,在完成“规定动作”之余,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和资源禀赋开拓思路谋发展,这样的“创新”才是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的。
 
  检查组不要被“亮点”迷了眼,不妨先看看“规定动作”完成得如何,再去问问群众在“创新”中得到了什么实惠,满不满意;对徒有其表的“假创新”要严肃批评,责令整改。
 
扶贫车间不能“开花不结果”
扶贫车间不能“开花不结果”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史家言
 
 
  近些年,不少乡村盖起了扶贫车间。遍地开花的车间,投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有些车间也确实为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两大难点,部分扶贫车间成了“鸡肋”:一是引进项目难,扶贫车间多、项目少的矛盾凸显。偏远农村引进项目的难度增大,车间盖起来却长时间找不到项目投资的不在少数;二是招收工人难。很多扶贫车间引进来的项目,以制衣、速冻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项目利润微薄,务工人员收入偏低,招工难又成了新问题。
 
  有些扶贫车间,建设前期缺乏有效论证,有些地方,缺乏足够的项目需求作为支撑,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一个县分散性建了上百座扶贫车间,等建好再去四处寻找合适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有些为了凑数而引进来的项目,到底能撑多久也成了未知数。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个别地方的基层扶贫干部,为了考核“不丢分”,只能“顾头不顾尾”,把车间建起来完成任务了事。
 
  扶贫车间不能“开花不结果”,应加强督察引导,全方位杜绝建设扶贫车间中的形式主义。
 
“驻村”扶贫更要“驻心”
“驻村”扶贫更要“驻心”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田鸿
 
 
  干部驻村扶贫,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群众工作方法。驻村扶贫干部与基层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亲身体验泥土之辛、稼穑之苦中,不断强化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在驻村帮扶中,扶贫干部要明白,驻的不仅仅是“村”,更是群众的“心”。
 
  脱贫攻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政治责任,如果驻村扶贫搞的是“花拳绣腿”“面子工程”,甚至“政治镀金”,不仅群众得不到实惠、干部得不到锻炼,更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此前,中部某县针对少数驻村扶贫不合格的干部实行召回制度,数十名不合格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或岗位调整,就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干部驻村扶贫,既是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应当是一次“情感之旅”。只有在扶贫工作中尝到了“四味”,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干部,才能真正“驻进”贫困群众心坎上。
 
  一是苦,是脱贫任务的压力和工作中的困难;二是辣,是工作不力须承受上级和群众的“骂声”;三是酸,是解决群众难题时因权责不对称而力不从心的纠结;四是甜,是工作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和感激。
 
“拍照留痕”,好经不能念歪
“拍照留痕”,好经不能念歪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者来信·融媒
 
李政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某地开展了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为了让机关干部真正下去开展帮扶工作,该地采取了痕迹管理模式,除了要求干部制定定期走访计划、填写扶贫日志外,还特别开发了一个管理软件,内置了定位、照片上传等记录功能,规定结对帮扶干部每次走访、慰问贫困户都必须拍照留痕,拍照地点的定位地址得是贫困户家庭所在地,再上传到管理软件中。
 
  如此“拍照留痕”,效果究竟如何呢?该地一些干部私下交流时说,这样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不被信任”,每次拍照时心里总有点小别扭。还有人表示,自己受点委屈是小事,往往还让贫困户跟着难看。比如,逢年过节都要上门慰问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得在一起拍照,有时还得叫上隔壁邻居过来帮忙拍照,贫困户手里拿着慰问金在镜头前哭笑不得,现场氛围非常尴尬。
 
  组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好经还得好好念,如此“拍照留痕”的做法,形式是有了,但影响了扶贫效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和警惕。
 
肉价飞涨,百姓“菜篮子”价格怎么看 2019年中国物价形势观察
肉价飞涨,百姓“菜篮子”价格怎么看
2019年中国物价形势观察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董峻、于文静、高敬)年终岁末,农产品价格更牵动人们的心。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猪肉价格飞涨,连带着牛羊肉、鸡蛋等畜禽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扬。某些时段,水果价格也牵动着人们的心。

  有涨也有稳。这一年,粮食价格依然保持稳定。持续丰收、供应充足的粮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物价的关键,也是最受社会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记者日前就此赴各地展开调研。

明年底生猪产能有望基本恢复


  在广州市南沙区明珠肉菜市场,何建国刚买了两斤肉排,每斤比上个月便宜了4元钱。

  像很多市民一样,何建国总是每天一早采购全家晚饭所需食材,就为了图个新鲜。猪肉正是他的菜篮子里不可或缺的食材。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猪肉市场供给持续偏紧,10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01.3%,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近期这一趋势已出现小幅回调的可喜变化——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猪肉价格已连续4周回落,降幅超过20%。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的每公斤52.40元下降10.92元,降幅为20.84%。

  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是猪肉消费的高峰,由于前期产能下降造成供应减少,保供稳价的形势仍有不确定性,10月CPI同比上涨3.8%,稳物价仍面临压力,需要高度重视。

  当前,很多地方生猪养殖正在回暖,一个明显信号是养猪场复养的积极性提高,仔猪需求增加了。

  几千里外的重庆市荣昌区,兴旺猪场的销售正在回暖。记者见到猪场负责人郭平时,她刚刚卖了几头仔猪。猪栏里还有几十只胖乎乎的小猪拱来拱去、哼哼唧唧。

  “下半年农户补栏的多了。有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个要买仔猪的电话。”她说,“现在基本天天有猪卖,仔猪成了‘小金猪’。”

  猪肉消费的比重占我国肉类消费的三分之二。一场稳产保供行动在各地强势推进,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8月底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17条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从明确生猪及其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缩短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发放时间、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猪肉自给率要保持在95%左右。

  “生猪生产整体进入止降回升转折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说,“年底前存栏有望止降回升,市场供应明显增加或将在明年下半年,力争明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

  不过,从小猪到育肥出栏,一头猪大体上要长半年时间。因此即使“马力全开”,恢复常年水平也仍有待时日。对此,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充分挖掘自身生产潜力,努力增加猪肉市场供给量,并加快发展禽肉、牛羊肉、水产品等替代肉品生产供应。

  猪肉供应的积极信号不只来自火热的养猪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132.6万吨,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增加53.4%,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第四季度,各地通过进口、商业库存转储等方式增加冻猪肉储备,储备量也较充足。加上禽肉、牛羊肉等生产都在增加,市场总供给的预期较好,不支持猪价持续走高。

  粮油价稳发挥经济社会“压舱石”作用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肉贵了人们着急,但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却并不那么引人关注。从根本上说,这是连年丰收的“底气”。

  在北京的沃尔玛超市宣武门店,打折促销的粮油商品琳琅满目。店员李慧敏一边码货一边回答顾客关于烙饼用哪种面粉好等问题。

  她说,很多顾客买粮油时更倾向品质好的,价格高点也不介意。一些顾客也反映,现在人们主食吃得少,买米面花不了多少钱,平时不太在意价格。

  粮价是百价之基。稳定的粮价不仅让消费者心里踏实,也默默支撑着物价的平稳走势。10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均价每斤约为1.2元,同比跌1.0%。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最根本原因是粮食连年丰收,主要粮食品种库存充足。今年产量有望连续第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而从吃穿用度的总体情况看,前10个月CPI同比上涨2.6%,仍在年初确定的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

  “今年以来核心CPI保持稳定,说明宏观经济体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平衡。”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说。

  “压舱石”虽稳,但隐忧也不可忽视。农资、人工等种粮成本不断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根据中国农科院的一份调研报告,近年来西南等地一些原本是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省份已成为粮食调入区。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陈萌山表示,稳住粮食生产这个“定盘星”,一方面要向规模化、专业化要效率和收益,另一方面要围绕市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推动实现优质优价。

  今年以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和举措频频出台:对玉米、大豆继续实施生产者补贴,水稻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国家还提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要切实落实省长负责制,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要进一步抓好南方夏秋连旱地区抗旱工作,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为促进明年丰收稳价奠定基础。

农业“靠天吃饭”局面仍待破解


  大雪节气将至,广东省遂溪县湛江百顺农业有限公司的农场里,仍然葱葱郁郁、瓜果飘香。农场主苏义杰今年种了500亩木瓜、300亩火龙果和1200亩贝贝南瓜,收获颇丰。

  他以木瓜为例盘点了水果销售情况:木瓜销售价1至4月是每斤1至1.5元,5至9月降到每斤0.7至0.8元,10至12月回到每斤1.4至1.5元。原因主要是相比夏季,冬春季节雨水少、果实品质更好。

  “现在水果种植使用有机肥的越来越多,虽然成本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果实品质好,能卖个好价钱。”他喜滋滋地说。

  在今年的农产品价格曲线图中,水果曾经一度逆袭,不仅进口水果价格不菲,荔枝、苹果等国产水果身价也有些不寻常。今年以来,水果价格前高后低,季节性波动规律明显,由于苹果、梨主产区去年春季遭受倒春寒天气,减产幅度较大,今年上半年水果价格持续走高。

  春夏之交是每年水果青黄不接的季节。6月,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均价每公斤8.39元,环比涨11.1%,同比涨51.7%。

  而下半年以来,随着水果大量上市,价格出现季节性下滑,跌破去年同期水平。10月份,6种主要水果的批发均价每公斤5.17元,环比跌11.8%,同比跌0.8%。

  与水果情况类似,今年蔬菜由于春季生产和上市受到不利天气影响,进度推迟,菜价持续高位运行,此后菜价则以季节性波动下跌为主。10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3.79元,环比跌3.3%,同比跌7.1%。

  “菜篮子”关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久前,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36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进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后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供给有保障,但有些城市“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下降,一些城市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仍待破解。

  日前,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提出各大中城市继续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要保障‘菜篮子’,首先得保护好、建设好‘菜园子’,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菜地面积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他说,“要加强城市自有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些缺口较大的,要加强与外埠生产基地合作。”

  他同时指出,要加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流通体系,落实重要“菜篮子”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创新使用农业保险等金融工具,引导产销平稳、价格稳定。

 
■新华时评 帮老百姓稳住菜篮子
帮老百姓稳住菜篮子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时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猪肉价格带动的食品价格涨势能否稳得住、如何稳得住,涉及老百姓的菜篮子预期,也是社会各界最关心的话题。
 
  现代经济学关注预期由来已久。对老百姓来说,经济生活最直观的预期就是一日三餐菜篮子。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供给量下降较快,猪肉价格显著上涨并带动牛羊肉蛋等食品价格走高。明天的肉价怎么样、明年的猪价怎么样,都在形成预期。当务之急,要把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结合起来,长期手段、短期工具综合施为,恢复产能、满足需求、稳定预期,帮老百姓稳住菜篮子。
 
  为百姓排忧稳预期,一来道理要讲明白,二来工作要见成效。当前消费价格主要受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拉动,非食品价格、服务价格涨幅处于近两年来低位,特别是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前三季度猪肉产量下降同时,禽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0.2%、3.2%、2.3%。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目前全国猪肉价格已连续4周回落,降幅超过20%,生猪生产总体进入止降回升转折期。
 
  物价稳预期,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要兼顾,元旦、春节市场预期与明后年预期都要稳。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局部、短期波动的准备。防止涨价预期发散风险,坚决避免“猪肉带着菜篮子飞”。
 
  物价稳预期,需求侧与供给侧是一致的,“菜篮”与“猪栏”都要稳。老百姓的菜篮子预期要稳,养殖户生产者的猪栏预期也要稳。按中央要求,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就要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国务院提出的生猪产业2022年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目标实现。养猪的吃肉的预期一起稳,才能走出“价跌伤农、价涨伤民”怪圈,最终告别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所谓“猪周期”。这也是人民群众对菜篮子的美好预期。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养虚拟猪收益高达28%?小心被当“韭菜”割 “炒币”“挖矿”再度火爆,警惕披着区块链“马甲”的金融诈骗“重出江湖”
养虚拟猪收益高达28%?小心被当“韭菜”割
“炒币”“挖矿”再度火爆,警惕披着区块链“马甲”的金融诈骗“重出江湖”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记者王淑娟、高少华、李丽静)“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XX币躺着也能赚大钱”“矿机一响,黄金万两”……早在2017年,国内虚拟货币交易和相关交易所就被监管叫停,但“新华视点”记者发现,随着近期国家明确提出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推出各种所谓“币”“链”类高收益科技投资项目,大肆进行传销、非法集资活动。

  “炒币群”“挖矿群”再度活跃,传销组织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拉人头行骗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网络上的“炒币群”“挖矿群”在沉寂两年后重新活跃起来,关于虚拟货币行情和交易的讨论火热。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旗号推广宣传虚拟货币、资金盘,将区块链技术等同于虚拟货币,甚至出现“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政策已过时”等言论,有的用“链”“挖矿”“IMO”“ST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披着区块链的“马甲”开展非法金融活动。

  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有各种传销组织打着区块链的旗号大肆行骗。他们伪装成区块链科技公司,以所谓区块链投资专家的名义到处开免费培训班,拉人头煽动公众抓住所谓的投资机会。行骗手法和保健品传销如出一辙,多数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对区块链和监管政策了解不深,很容易掉入陷阱。

  目前,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措施,对虚拟货币交易场所进行摸排整治。

  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叫停虚拟货币的直接交易,对虚拟货币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此后,国内的虚拟货币大型交易所转入地下运作,将经营主体或服务器迁至境外。严厉监管下,虚拟货币交易暂时低迷。

  2019年10月,中央肯定了区块链技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相关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度降温的非法发币活动借机“死灰复燃”。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毛洪亮告诉记者,近期传销、资金盘等不法活动利用区块链概念和发行虚拟货币进行包装,本身与区块链技术无关,涉及资金多,危害严重。

  揭秘诈骗活动三大套路:挖矿、游戏、发币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诈骗活动以区块链技术包装迷惑投资者。

  ——以区块链挖矿、兑币为名诈骗。河南郑州警方近期通报了一起涉案金额13.6亿元、受害群众7000多人的骗局。

  诈骗团伙嫌疑人高某成立河南链鑫科技有限公司、AT交易所等多家公司,将购买的硬盘、主板、机箱贴标拼装成所谓的“矿机”,对客户谎称:购买投资“矿机”就可通过挖币、兑换、交易等方式获得高额回报。但当客户高额购买其“矿机”投资后,该公司又以交易平台被黑客攻击为由,冻结客户兑换的数字货币,通过后台操作阻止客户提现,非法占有客户资金。

  ——打着区块链游戏的名义诈骗。上海浦东网警发布了一起区块链养宠物的资金盘诈骗案。该项目许诺客户养虚拟猪15天后平台收购,就能有28%的收益。但实际上,所有交易都由平台人员操控,甚至赤裸裸地把参与者称作“韭菜”,最后公司卷款跑路。

  ——以区块链名义发行“空气币”“传销币”。一些交易平台为吸引用户流量和资金,提升交易规模,推出了“交易即挖矿”“平台币”“交易平台融资IEO”等新玩法,部分平台甚至上线“共振币”等涉嫌传销、资金盘的虚拟货币。

  “很多项目本身与区块链无关,只是利用区块链概念从事传销、资金盘等不法活动。”毛洪亮表示。

  监管部门提醒投资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近期,上海监管部门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不要将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混同,虚拟货币发行融资与交易存在多重风险,包括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投资者应增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2019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处置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200余家,关闭相关支付账户1万余个,关闭微信营销小程序及公众号近300个。一位虚拟货币交易所创始人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服务器架设在境外的中小虚拟货币交易所,主要客户都是国内投资者。”

  记者看到,在虚拟货币信息汇总平台“非小号”上,目前收录的活跃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约500家,还有很多小型交易所没被收录。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相关负责人郑玉山表示,当前监管风向标是规范、净化区块链技术发展环境,清理防范民间炒币、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保障真正的区块链技术安全有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处长程宇表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项目的名义诈骗、搞资金盘,造成了社会对区块链技术的负面认知,阻碍了技术与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想看一眼猪,成了个“难事儿” 养猪这件事儿,正在发生变化
想看一眼猪,成了个“难事儿”
养猪这件事儿,正在发生变化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高敬)“养十头母猪,明年开宝马”。今年,一些养殖企业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这是真的吗?

  岁末年尾,记者赴广西、重庆等地调研百姓菜篮子里备受关注的“猪”。面对记者的疑惑,重庆市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账,一头母猪一年产仔量约20头,按照现在的行情计算,十头母猪一年收益的确可以达到数十万元。

  荣昌猪是全国有名的地方猪品种之一。重庆市荣昌区每年能外销百万头仔猪。

  猪舍里,几十头胖乎乎的小猪在宽敞的栏舍里撒欢儿,不时“哼哼”叫几声。

  “今天上午卖了4头仔猪,最近这段时间基本能做到天天有猪卖。一头十公斤左右的仔猪能卖到1900多元。”郭平的普通话带着点重庆味儿,语速快,声音脆。

  她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也是荣昌区兴旺种猪场的负责人。合作社以种猪为主,把仔猪卖给农户饲养,指导服务周边3000多养猪农户。

  在广西贵港市,一家养殖场业主梁敬旺告诉记者,他10月底卖出约一千头肥猪,赚了两百多万元。

  前段时间价格最高时,一些地方活猪价格一度冲到每斤24元。“一头猪能卖出一头牛的价钱!真是疯狂!”郭平说,每头猪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金猪”!养猪多年的人也从没见过这样的行市。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多重因素影响下,变化的不只是猪价,还有养猪的方式。不少农户以前对怎么阻断病毒传播、如何保护环境等没有概念。经过这次考验,农户也知道搞好环境卫生、认真消毒,保护自己家的“金猪”。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养殖户,养猪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记者想进大型养殖场看一眼活猪,成了个“难事儿”。在养殖企业眼中,现在每个靠近猪舍的人、车、物都是“安全隐患”。

  在广西贵港市调研时,记者首先被复杂的消毒流程震惊了。刚到养猪场的山脚下,汽车得清洗、消毒,所有人员更换一次性隔离服、专用鞋子,随身携带物品酒精消毒,之后全体人员进入喷雾消毒室消毒,再乘坐专用车辆才能来到猪舍约百米外的一处围栏。要想再靠近猪舍,还得经过长时间隔离、多次洗澡、换衣服等过程。

  远眺猪舍,令人吃惊——这里的猪已然过上了“吹空调、住楼房、坐电梯”的生活。

  如果不听介绍,绝对看不出眼前是一个养猪场:茂密的树林深处,有几栋方正的白色楼房,两栋7层楼、两栋9层楼。记者站在猪舍外百米远,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

  这个位于贵港市亚计山的养猪场,是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母猪场。猪场占地只有120亩左右,饲养了3万多头“猪妈妈”,一年可提供上市约百万头仔猪。

  “我们把猪舍像铁桶一样保护得滴水不漏。”扬翔公司总裁施亮介绍。经过严格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这个猪场至今未发生一例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事件。

  全国一年约消费7亿头猪。面对百姓吃肉的刚需,如何恢复生产是养猪产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

  记者调研感受到,生猪生产正在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大企业投入较大成本,抓紧当前国家鼓励生产的“良机”恢复产能。

  大家都来养猪,是否会加剧未来猪价的动荡?一些养猪企业对记者表示,养猪行业需要在合理的价位上,实现良性、可持续地发展。施亮坦言,大型企业即使积极复产,但硬件建设需要时间,肉猪上市也需时间。

  “当前不怕仔猪卖不掉,留下来也可以为春节后大规模补栏做准备。”郭平对养猪依然很有信心。

 
吉林:贷款补贴落地养猪场安心“搞生产”
吉林:贷款补贴落地 养猪场安心“搞生产”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长春12月4日电(记者关子儒)年关将至,正邦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吉林省扶余市的生猪养殖基地正在加紧购入玉米用作饲料。借着生猪市场较好的形势,养殖基地拿着300多万元规模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正逐步扩大生猪生产能力。
 
  “贷款贴息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正邦集团有限公司龙余片区副总经理甘继权介绍,从申报到贴息补助下来,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他表示,2019年末到2020年,企业将进一步释放产能,年出栏生猪将大幅提高。
 
  为更好地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十四项措施的通知》,明确规定落实国家生猪贷款贴息政策,按照2%的贷款贴息比例给予贴息。2019年,吉林共发放有效贴息贷款94笔,贴息额1779.62万元。
 
  “政策涵盖了新建养猪场的贷款补贴,两笔贷款算下来可以补贴200万元左右。”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省区融资财务负责人赵欢介绍,2017年以后,企业在吉林省农安县陆续投资建设场区3个,总投资超亿元,目前企业正扩充产能,可年出栏生猪30万头。
 
  像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规模养殖场,在猪种培育、防疫制度、养殖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但也面临土建和设备一次性投入过大的困扰。吉林省按照国家要求将贷款贴息实施期延长至2020年底,并将符合规定的种猪场、规模猪场用于新建、改扩建猪场的建设资金纳入支持范围。
 
  “我对生猪养殖很有信心,和亲戚合伙又盖了4栋猪舍。”伊通满族自治县仙泉牧业小区负责人宋喜权表示,自己与伊通温氏农牧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得益于市场行情、合作模式和激励政策,新建猪场预计将在2020农历新年前投入使用。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猪外调省份。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吉林省云平台备案养殖场3072个,存栏生猪451.8万头,同比增长1.3%,其中大型企业生猪存栏同比增长6.9%,一定程度缓解市场供应紧缺状况,为全国保障猪肉供给做出贡献。
 
点燃企业家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 你好,新十年——写在二〇一九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闭幕之际
点燃企业家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
你好,新十年——写在二〇一九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闭幕之际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博鳌思辨,登高望远。

  冬日的博鳌,因为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召开,显得分外热闹。近千名企业家在这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参会企业经济规模总量达到20万亿元,知名企业家、明星企业、新锐公司在这里交汇相融,无数精彩观点在这里璀璨绽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被企业家们再度燃起……

  七十年建国大业蓝图正在全力以赴绘就,四十年改革开放宏图亦在徐徐展开,神州大地、大江大海不断澎湃的动力,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共振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荡。

  时光的年轮即将抵达2020,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旧”十年交替之际,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寻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十年,中国经济走向拨云见日,日渐清晰。

思想盛宴:经济前行风向标


  这是一场中国企业家思想风暴的“博览会”。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坏市场”上未必没有好机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铿锵有力发声:在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这一系列的新技术的驱动下,汽车产业正在向“新四化”方向发展,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与共享化。

  中国白酒行业,从不缺乏硝烟。然而茅台却总能独树一帜,芳香四溢。尽管如此,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也发出理性的声音:“在消费越发多元、理性、成熟的今天,茅台的品牌力量,不应也不能靠‘国酒’的加持,而要尊重并契合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受。”他深度分析了茅台三“品”,即品质、品牌、品格,中国白酒风向标也被再次刷新。

  盐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单,整个产业链非常庞大。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少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它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引领或者至少满足消费者发展方向;其次,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是高效率的,要优于自己的过去和同行;再次,企业要符合环保资源节约的原则。

  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辩证地看到,创新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亘古不变的动力源泉,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和关键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也倒逼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对于创新的思考,从来都没有行业界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出席论坛,从文学的角度谈创新与守旧。他认为,我们怀念古老的味道,看上去是怀旧,实际上对创新成果不满。让企业家们的思想也焕然一新,重新思考创新的边界。

  思想的力量,总能标定前行的方向。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经济下一程前景可期。

凝心聚力:护航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份经济下行周期中国企业家的自信表达。

  2019年,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考验。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越是经济下行周期就越需要凝聚起企业家们的智慧和力量,保持强大定力、聚合磅礴伟力。

  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刘正荣表示,这两天在与企业家们的交流中,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家们满怀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国家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希望康师傅的产品能够成为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将继续增加投入,带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长韦俊贤对中国市场的一份自信和期待。

  海尔,做为中国家电企业的一种“符号”,曾经多次创造商业奇迹。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尔要变成一个物联网生态平台,让场景、生态颠覆产业。”海尔集团副总裁、首席体验官李华刚表示。

  面对无处不在的创新,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一林颇有感触:创新者要有坚强的信念、摧不垮的心理素质和宽广胸怀,去应对创新路上的千沟万壑并最终拿出成果。

  正是这份坚持和自信,才有了今天的“圣泉法”,即生物溶剂法,秸秆精炼一体化绿色技术项目,成为全球秸秆节能综合利用领域的开创者。

  凝心聚力,不但需要力量,更需要智慧。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指出,中国汽车工业,首先要有换道的信心,还要有择道的智慧,也要有筑道的能力。

  聚沙成塔,聚水成涓。2019中国企业家论坛,我们看到了“新红旗”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我们看到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新消费、新势力、新动能;我们看到了绿色引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看到了凝聚各方智慧共建共享健康未来的美好期许;我们看到了企业家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国情怀:标刻中国经济温度


  这是一次中国经济温度的见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需要一批拥有高质量、大品牌产品企业的强势崛起,更需要一大批企业家用责任和担当厚植的家国情怀。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玉台所述,企业可以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优秀的企业家要具有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对于中国而言,红旗不仅是汽车品牌,更是国家记忆、民族情怀的载体;对于中国一汽而言,红旗是中国一汽的使命、责任与担当。”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国强庄严表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是大国央企的初心。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张振戎坚定地认为,跟着党的政策走,跟着市场走,跟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走,企业一定会获得高质量发展。

  “经过数年发展,中国已经打破了洋盾构垄断中国市场的被动局面,率先拉开了盾构国产化序幕。”这是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后,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易铁军发自内心的自豪。

  “责任和共享是当今国有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树标掷地有声。

  “如今,格力已经成为空调行业的一面旗帜,没有竞争对手,是不是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不能停下来,还要有更多的突破”,“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最终落脚点就是创造无数个更加科学先进,还有节能环保绿色的产品。”

  中国企业家群体不乏责任也不缺担当,更不缺温暖。

  “民营经济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银行业和企业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温情的表示,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必然之举。

  无论是发展还是责任,无论是治理还是秩序,随着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闭幕,答案已经揭晓。

  这是一个全力奔跑的伟大时代,更是一个活力迸发的美好时代。

  2020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让我们继续相依前行! (张世祥)来源:新华网

 
新疆:搭上“抖音”车,农民探出致富路
新疆:搭上“抖音”车,农民探出致富路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5日电(记者杭芮、宋彦桦)12月初,正值新疆阿克苏地区冰糖心苹果大量上市,除了通过传统线下门店和大型网络购物平台销售,今年阿克苏苹果还搭上了当红的“抖音”快车。电商和农民通过“抖音”短视频为自己代言,获得消费者青睐,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29岁的牛艳青和28岁的丈夫宋红东大学毕业后来到阿克苏地区创业,在当地鼓励电商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成立了一家电商公司。起初,他们只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替熟人做代购,或是在线下与一些公司合作,替它们采购当地农副产品。去年9月,在朋友的影响下,两人开始接触“抖音”短视频。

  一个偶然的机会,牛艳青看到合作伙伴通过短视频平台卖出了1吨的吊干杏,这让她羡慕不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在农民家拍摄了一条收购苹果的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平台。不少用户看到他们“沾着泥土气味”的短视频后,透过平台留言,表达了想要购买苹果的意愿。

  毕业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牛艳青马上嗅到了商机,“相比以往以朋友圈为主的社群营销,短视频很容易引起共鸣,能产生更大的流量”。于是她开始在“抖音”平台上宣传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一箱、两箱、三箱……就这样,他们通过实地拍摄苹果采摘、装箱、运输等内容的短视频,给消费者展现真实的苹果生产现场。消费者看到后放心购买,也为当地打开了致富的新路子。

  牛艳青介绍,公司所销售的苹果都由专门的团队上门收购,对品质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符合平台对产品质量的审核标准。今年公司从10余户农民家中收购了近200吨苹果,目前已基本售罄。

  “我们的收购价格一般会略高于市场价格,也是为了将更多的利润让给农民。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我们会优先从贫困户收购。政府在帮助我们,我们也得帮助农民们。”牛艳青说,公司所在的阿克苏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在浙江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建立,专门针对创业大学生和电商店主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阿克苏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朱学森介绍,协会今年已累计开办3次短视频培训班,特地从浙江聘请老师,教授如何拍摄、增加曝光率、吸引粉丝等内容,并且还培训出一批当地的短视频老师,以持续助力电商新业态、新发展。

 
复苏的“空巢村”
复苏的“空巢村”
一个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的产业脱贫路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东潭村,村民覃可成在展示刚刚采摘的金桔(12月3日摄)。覃可成种有8亩金桔,已于2018年实现脱贫。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自然条件恶劣,部分农村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是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融安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思路、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金桔、香杉、土鸡、河边鱼、甘蔗五大特色产业,培育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积极盘活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脱贫。
 
  截至目前,融安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21%,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5家,家庭农场121家。全县62个贫困村全部成立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一个以上产业基地(园),共培育316名创业致富带头人。据了解,2016—2018年,融安县4.75万人脱贫,37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3.68%降至3.03%。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一千五百米深海首迎“中国管”
1500米深海首迎“中国管”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长沙12月5日电(记者苏晓洲、史卫燕)在1500米的深海,低温、相当于约4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和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对海底输送油气管道有着严苛质量要求。4日,湖南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宣布,经过“背靠背试验”等严苛程序,权威机构认定国产新型深海油气管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在海洋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摆脱了进口依赖。
 
  据了解,位于南海中我国海上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开发正稳步推进。这个平均作业水深达1500米的气田,拥有一套水下生产系统、一座半潜式平台,还需要配套海底管线等。
 
  华菱衡钢技术中心油气用管技术主管卓钊介绍,国产油气管要能配得上“陵水17-2”,需要面对相当于约400个大气压的近40Mpa巨大压强、海底低温和复杂海洋环境考验。一丝一毫误差和裂缝,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华菱衡钢在技术攻关中,精心设计管材化学成分并添加特殊元素,保证管道既有强度又有韧性;专门改进加工工艺,保证钢管规格尺寸的超高精度。
 
  华菱衡钢党委书记左少怀告诉记者,公司为“陵水17-2”研发并小批量生产的多个规格新型海底管线,接受了中海油管道工程技术公司的监理和“背靠背试验”。相关结果近日被提交给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船级社海工技术中心、中海油深圳和上海分公司的专家审定。专家组经过深入分析后得出一致结论,认为“陵水17-2”项目国产新型油气管小批量生产策略和技术路线合理,产品各项指标满足项目要求,具备批量生产条件。
 
  “此次衡钢成为‘陵水17-2’项目主体管线供应商,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输送管线摆脱了进口依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左少怀说。
 
房屋“救命钱”提取“把关难”,真的无解吗一起房屋维修专项资金使用纠纷事件的调查
房屋“救命钱”提取“把关难”,真的无解吗
一起房屋维修专项资金使用纠纷事件的调查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南昌12月5日电(记者高皓亮、闵尊涛)房屋维修专项资金是房屋的“救命钱”“救急钱”,能否保证专项资金提取安全、使用顺畅,关系到公众的居住安全感与幸福感。近日,新华社记者发现,江西南昌盛世东方商贸城数百名业主围绕513万余元专项维修资金提取是否合法问题与该商贸城物业发生纠纷。
 
  200名业主实名反映自己遭冒名签字有何凭证?资金代管机构为何一边称“提取手续齐全”一边称“真实性无法证实”?商品房专项维修资金“把关难”的困局如何打破?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物业公司:提取经规定数量业主同意
 
业主:死人的签名也是真的?


 
  2019年6月,商贸城业主们在预备提取专项维修资金时发现,早在5年前,该维修资金就已被该商贸城物业服务公司提走了513万余元。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要提取资金必须经占建筑物总面积、总人数“双2/3”以上业主签名同意。更让业主们惊讶的是,他们确实在南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见到了这份同意支取的签名文件。
 
  “这里面不少签名都有问题,我们被冒名了!”业主代表向记者一一指出签名文件上的可疑之处:
 
  ——签名有错。抱着6本房产证的业主邓洪琍,指着和房产证相对应店铺编号后的签名说,均非自己所签,不仅把“琍”字错写为“俐”,名字后的电话号码也是错的。还有其他一些业主名字也被写错。
 
  ——签名有假。业主洪守红告诉记者,他本人在商贸城有多个店铺,但文件上对应商铺签名却是“任伟达”。同一材料上,还有的店铺重复出现两次,且前后签名不一。以编号为K419、K420、K421、K422的四个店铺为例,第一次出现时签名为“周光辉”,第二次变成了“任伟达”。
 
  ——签名中有已去世多年者。业主家属万丽珍反映,她的姐夫葛长银已于2011年6月去世,但2013年12月提交给管理部门的签字公示材料上编号K106店铺后赫然写着“葛长银”的签名。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至少有该签名文件涉及的200名业主实名投诉商贸城物业江西世纪盛垲置业有限公司提供业主签名不实,声明“房管局名单不是本人签名”。但物业公司方面称,提取资金行为经规定数量业主同意,符合相关程序。
 
核实:物业细节记不清 监管真假不确定


 
  签名真伪之争已持续数月,至今仍无定论。
 
  记者了解到,南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是商贸城专项维修资金的代管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收到物业申请材料后,中心按规定要求物业对相关签名材料进行了公示,并到现场进行了拍照取证。在材料公示的5个工作日内,中心未接到业主的投诉电话。此后,中心还随机抽取了18户业主进行电话回访,他们均表示同意申请使用房屋维修基金。
 
  记者就签名真实性问题向物业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业主当时签了名,材料也做了公示,但对签名具体完成时间、系业主本人还是承租商户签名等细节问题,均已记不清。
 
  “他在电话中说他是业主,我们也很难证实他的真实身份。”南昌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无奈地向记者表示,当时的政策并未明确要求住房管理部门对业主进行电话回访。因为无法证明真伪,当前办理相关工作时他们会要求在材料上注明由“申请维修单位及业主委员会对公示照片、业主签名的真实性和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力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关管理机构应承担为专项维修资金提取使用“把关”的法定职责,如出现“把关不实”情况,即便写上所谓“责任自负”条款也不能推卸责任。他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前一些把关制度本身缺乏把关能力,出现制度空转,可能会直接影响专项维修资金安全,加深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
 
治理创新或成解决“把关难”突破口


 
  多名专家告诉记者,发生在盛世东方商贸城的事件并不鲜见,房屋维修资金“把关难”问题由来已久。据北京盛延律师事务所统计,2014年至2018年间全国房屋专项维修基金纠纷案件数量逐年提高。当前虽然增设了关于应急情况下物业使用维修资金的简易程序,但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仍时有发生。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华彬认为,当前一些制度对于确有资金使用需求的业主来说,流程复杂、操作难度大。而对于觊觎资金、心怀不轨者,又难以有效制约。“就像一把纸枷锁,戴着麻烦,撕下反而容易,作用有限。”
 
  专家认为,新技术手段或可为破解传统审核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困境带来可能。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房地产与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郭雳告诉记者,在北京部分小区,业主表决使用管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原则上已不再使用纸质投票,而是通过业主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实名认证过的手机APP进行投票。
 
  在深圳,业主则通过线上线下投票并行的方式来保证业主投票真实高效。在线上,业主通过“深圳市物业管理公众服务”微信公众号,填写业主真实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并绑定房屋小区后,使用投票决策功能进行投票。在线下,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处公开放置封闭式投票箱,以便业主投递纸质票。考虑到部分业主年龄较大,投票可能存在困难,工作人员还将上门讲解投票内容和操作方法,协助业主行使表决权。一般由街道办派驻的工作站、居委会、业委会、管理处及业主代表共同进行开箱验票、计票,保证投票的真实性、公开性和合法性。
 
  陈华彬建议,强化技术保障手段的同时可参照部分地方将审核制改为备案制的做法,适当简化维修基金的使用程序,既保障资金安全,又让“沉睡”的资金切实发挥作用。
 
江西宜春—— 街道“瘦”了社区“壮”了,百姓办事方便了
江西宜春——
街道“瘦”了社区“壮”了,百姓办事方便了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小学生在秀江街道宜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四点半”课堂做作业。新华社记者谢锐佳摄
 
 
▲党群服务中心给一位办事居民捧上热茶(11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谢锐佳摄
 
 
▲拼版图片:上图:“瘦街道壮社区”后,秀江街道潭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的办公场所。下图:“瘦街道壮社区”前,秀江街道潭前社区简陋拥挤的办公场所。     (宜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社记者张书旗、黄浩然
 

 
  “现在就可以拿到准生证了吗?”谢小波不太敢相信。
 
  “马上打印,盖完章您就可以拿走了。”办事员乐海燕微笑着说。
 
  头一天,谢小波在手机客户端上预约办理“二孩准生证”,第二天下午来到所在的湛郎桥社区党群服务站,没想到前后大约一刻钟,现场拿到了准生证。捧着似乎还带有打印机余温的准生证,谢小波不禁想起前年给“老大”办准生证时的情景——往返于社区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三四趟,前后20天才办好。
 
  刚刚,60多岁的江先生老两口也快捷地通过了“独生子女”年审。在他们印象中,以前办这个事比较折腾——从家中去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年审,需要坐4站公交车,然后到大厅排长队。如今,老两口溜达到离家1000米的社区党群服务站,很快就把事办好了。
 
  从20多天到一刻钟,从4站路到1000米,社区服务效能极大提升,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莫大便利——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江西省宜春市在袁州区试点开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2017年底,宜春市委调研发现,街道社区原有的条块分割治理体系,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经过研究,决定选择袁州区开展试点,率先探索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扁平化”管理。
 
  袁州区街道开启了“瘦身”之旅——街道党政机关原有的20多个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整合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4个办公室和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资源“下沉”到社区,设立党群服务站为群众办事。
 
  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窗口前移,权限下沉,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增加了干部群众的接触率。
 
  在湛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偌大的大厅只有4位工作人员。
 
  “街道40%的干部下沉到社区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只保留基本的协调人员。”袁州区委书记鲁旭东介绍,生育服务卡办理、大学生创业贷款申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等49项原区、街道审核审批的公共服务事项,27项可直接在社区办结,其他22项事项由社区干部代为办理,居民办事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能一次办好。
 
  “瘦”街道、“壮”社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下沉干部的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能力,密切了干群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在秀江街道宜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着“情系邻里,熟人宜阳”大字,中心呈现家一样的温馨:一楼办事的居民,面前摆着一杯热茶;二楼的“四点半”课堂,两位小学生静静地做作业,等待家长来接……“治理重心下移,更多资源下沉,基层服务环境、服务条件大幅度优化改善,社区对居民的服务也就能更精准更精细更精心了。”宜阳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聂燕丽说。
 
  “宜春10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高。”宜春市委书记颜赣辉表示。   综合新华社南昌12月5日电
 
十五岁女孩长了一张“六十岁的脸” 她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写了一封信……
十五岁女孩长了一张“六十岁的脸”
她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写了一封信……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沈阳12月5日电(记者于也童)“15岁的我,长了一张60岁的脸,我多想变成高中生的样子”——写这话的是小凤(化名),辽宁一名患有皮肤早衰松弛症的女孩。为了这样一封求助信,许多人正在行动……隆冬时节,由早衰女孩故事引发的涟漪,温暖着整个沈城……

  “我多想不再躲避别人的目光”


  家住辽宁省黑山县农村的小凤(化名)是个特别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她就开始待在家里,而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与一般同年龄爱玩爱闹的少女不同,小凤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自拍照,更不敢去人多的地方。这些,都因为她有一张“特殊”的脸,今年刚过15岁的她,长得却像60岁的老人。

  “一岁多时,孩子就出现皮肤松弛、下垂、褶皱增多,全身皮肤都受到影响,伴随年龄的增长,症状越来越重。”小凤的父亲王洪德回忆,医生说,孩子得的是皮肤早衰松弛症,遗传自患有此病的妈妈。

  与小凤自小的体弱多病相比,王洪德最担心的,还是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留下的阴影。

  “上小学时,孩子就常被新生们当成是‘学生家长’;去不远的镇里,母女俩总会引发人们的围观、议论。”王洪德说,长到懂事时,孩子的自闭、自卑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她不爱出门、不敢来到人群中。由于不敢去更远的地方,半年前小凤辍学回家,蜗居在熟悉的村庄里。

  小凤是个安静乖巧的姑娘。15岁正是少女懂得爱美的年龄,没有人的时候,她也会涂上口红,然后鼓起腮帮,端详镜子里暂时没有了皱纹的自己。在家这半年,她常常找出初中课本,把里面的习题再做一遍。

  由于没有朋友,父母下地干活时,她就和家里代养的鸽子为伴,喂食、说说话,看它们飞向蓝天……

  小时候,父母带小凤去过很多医院,由于是罕见病,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办法,只能通过整容来缓解病态面容。但小凤一家以种地为生,日子本身就紧巴,小凤一直把变美的梦想深深埋在心底。

  一个偶然机会,小凤在网络上看到许多热心助人的故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想到,因为这封信,她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愿她和我们一样年轻”


  “郭伯伯,我多想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走在街上不再躲避别人的目光,坐在教室不怕同学窃窃私语……这样一天的到来,是我无数次梦见过的。”刚看到这封信时,郭明义说自己久久不能放下。“病态容貌给小凤带来痛苦和无奈,而要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性格,改变容貌是第一步。”郭明义说,这是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最大向往,我们为什么不伸把手?

  沈阳城市学院和辽宁医药职业学院的大学生,是最早动起来的爱心志愿者。

  “十一”刚过,郭明义托人找到沈阳城市学院。几天后,在老师带领下,沈阳城市学院的6名学生乘车100多公里,来到辽宁省黑山县的农村。

  “可能是经常碰到异样的目光,小凤最开始总是躲避陌生人,对学生们总是有种胆怯。”当志愿者们真正走进小凤生活,才读懂她的酸楚和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进来。来自辽宁医药职业学院的另一组大学生志愿者,想办法联系并陪小凤来到沈阳几家医院就诊。

  志愿者们慢慢成了小凤的朋友,小凤的性格越来越开朗、笑容也越来越多。“她以前从不主动说话,现在性格变化很大,好像对生活有了更多好奇和向往,有一次她还通过微信问我们,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今年读大二的杨颜慈说,“真希望我们能更多地帮助她,让她变得‘年轻’起来,拥有一个15岁花季少女的正常人生!”

“让我们为她点亮一束光”


  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志愿者们还做了一件事。他们为小凤拍摄了一支微纪录片。——《鸽子不会嫌我丑》。

  这支讲述小凤生活的微纪录片和小凤的故事一起,“点燃”了辽沈大地的冬天。许多人看到故事后,自发号召起来,纷纷你50、我100地捐款。短短几天就筹集了数万元。很多人还在网上祝福,“梦想不可辜负,青春千金难买”“愿你恢复容颜,享受青春”,希望鼓励小凤。

  一场名为“圆梦爱心公益跑”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沈阳窗外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表示,要把报名费全部捐出。公司负责人杨光说:“跑友们说,要用体育的方式,告诉小凤——我们和你在一起!”

  在全国拥有400家连锁店的朋朋修脚服务公司,不但组织员工捐款,还把关于这件事的报道放在门店里,倡导热心顾客为小凤捐款。公司负责人高广东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能为这个女孩做些什么。

  在沈阳市文安路一家社区养老中心,看到报道的老年人们也为小凤慷慨解囊。“90后”护理员张文静说,老人们平时可节俭了,可是很多老人说,希望“帮这个女孩一把”。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者,郭明义也格外兴奋。“谁能料到,一个人的梦想,竟能得到这么大的回应。”他说,希望大家竭力点亮的一束束光,不仅改变小凤的容颜,也改变她的人生,照亮她未来的路。

 
新建小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三同步”
新建小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三同步”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王立彬)今后新建城区及新建居住小区,要按国家标准规范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郑凌志5日在此间介绍《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时说,围绕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目的是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保障用地等方面,完善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有效供给,积极促进养老服务发展。

  据介绍,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多规合一”,在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根据本地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提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规模、标准和布局原则。老龄人口占比较高和老龄化趋势较快的地区,应适当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比例。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相应国家标准规范,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已建成城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应结合城市功能优化和有机更新等统筹规划,支持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保证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

  指导意见的一大看点是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养老服务设施。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依法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交由养老服务机构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双方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土地使用的权利义务关系。指导意见鼓励盘活利用乡村闲置校舍、厂房等建设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乡村养老服务设施。

 
网上问诊,“专业回答”竟是“复制粘贴”
网上问诊,“专业回答”竟是“复制粘贴”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感冒发烧、头疼脑热,想去医院怕麻烦,但又想获得一些治疗建议,很多人会选择在网上搜索。
 
  “合理饮食,适当户外活动,每天10到15分钟最为合适。”“不要滥用抗生素,谨遵医嘱。”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些看似专业,并冠以某某医院某某医生头衔的回答有可能是非专业人员以每条1.5元左右的报酬复制、粘贴、编造的。专家表示,用药、治疗建议直接关乎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部分医疗信息网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治。
 
  小毛病自己查,医疗信息网站靠谱吗?


 
  “6个月宝宝嗓子有痰咳嗽怎么办?”上海市民周小姐在某医疗信息网站搜索关键词“6个月宝宝、咳嗽”,就看到这一问题及相关医生回答。周小姐说,作为年轻妈妈,有些紧张,所以格外小心。“碰到相关疑问,都会在网上搜索一些建议,感觉有些还挺靠谱的。”
 
  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家人健康越来越关注,加之生活节奏较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医疗信息网站寻求建议。上海市民胡先生说:“一般一些感冒发烧的小毛病会在网上搜索,根据建议买些非处方药。”
 
  记者发现,多个医疗信息网站都宣称,相关回答来自专业医生。某医疗信息网站首页显示,“万名三级甲等临床医生在线为您解答”,另一家网站首页则显示,“已有145588名医生加入”。
 
  在某医疗信息网站,记者看到一个问题为“脾脏增大4.3厘米,请问一下能治疗吗?”有4名解答者认证为医生,包括医生照片、医院名称、职务等信息。回答建议包括“您如果没有任何症状的话,建议您定期复查就好”“建议你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要熬夜劳累,忌烟酒”。
 
  对于医疗信息网站带来的看似便利,一些用户存有疑问。上海市民胡先生说:“有一些回答错别字比较多,还有一些明显就是复制粘贴的,感觉我也能在网上回答这些问题。”
 
  既扮演患者又出演医生,部分“专业回答”竟是批量复制


 
  “医疗信息网站兼职,答案在网上找就行,每天至少80+”,此类招聘兼职信息在网上较为常见。这种“问答兼职”究竟是怎样的工作?
 
  记者按照相关招聘信息,加入一个名为“养生采集”的群,该群已有400多名“兼职者”。群主给记者发来一份测试题目,并称“网上搜搜相关内容,把句子修改一下就行,只要经过原创检测,就能兼职。”记者看到,这份测试试题要求测试者以“怀孕产检”为主题,既要扮演患者,提出问题,又要出演医生,给出举措建议,但对于“求职者”没有任何资质审核。
 
  记者编写问题“我今年32岁,怀孕4个月需要做哪些产检项目”,并以医生口吻回答“需要做常规检查、唐筛”等信息,顺利通过测验。随后,该群群主给记者发来一个链接,并附有账号和密码。登录该平台后,兼职者可以在平台领取题目,题目包括“畸胎瘤和巧克力囊肿的区别”“卵巢巧克力囊肿是肿瘤吗”“流感后身体虚弱怎么办”等问题。和测试试题一样,也需要兼职者编造病人信息、医生建议等。群主表示,经过审核后,编造的问答就会出现在医疗信息网站上,按每条1.5元支付报酬,每半个月结算一次。
 
  “一条1.5元,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50元。”该群一名兼职者对记者说,“少的时候一天能编十几条,多的时候100多条。”据了解,该兼职者是某高校社会学专业大二学生,没有任何医学专业基础。
 
  “把在网上搜索到的答案改一改,比如加个‘了’‘的’,或者把‘和’改成‘以及’,把‘因为’改成‘由于’就能通过原创度审核。”该群另一名兼职者表示,“入坑”半个月后,他放弃了这份兼职,“主要是觉得挺坑人的,问题答案都是复制粘贴,也有的是瞎编乱造的。”
 
  “主要是为了把平台流量做起来。”谈起相关平台为何要编造问答信息,兼职群群主说,通过已有问答信息引流,让患者来到该平台,从而进一步引导患者使用平台的付费咨询业务。在各个医疗信息网站和APP,记者看到,各家均开设有付费咨询业务,每次咨询价格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一两百元。
 
  健康无小事,医疗类平台应承担审核责任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说,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稀缺、分布不均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造挂号、缴费等医疗流程辅助业务已较为成熟,但涉及看病诊断等核心业务时,则往往容易出现各种乱象。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赵鹏表示,互联网时代,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更为便捷的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是一个趋势,但医疗行业直接关乎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监管举措应考虑到其服务的特殊性。
 
  加强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早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提道: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当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应当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除更给力的监管举措外,陈秋霖说,医疗信息网站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担负起对所发布信息的审核责任。
 
    (记者杨有宗、何欣荣)     新华社上海12月5日电
 
胡同深处的科学圣地,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 在这里,“北京人”头盖骨掀起“盖头”惊世界
胡同深处的科学圣地,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
在这里,“北京人”头盖骨掀起“盖头”惊世界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兵马司胡同9号院(今15号院)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   本报记者李牧鸣摄
 
 
  ▲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章鸿钊
 
 
 ▲丁文江
 
 
  ▲翁文灏
 
 
 
  本报记者李牧鸣
 

 
  北京的胡同数以千计,虽较上世纪已减少和改变了太多,但藏在胡同深处的院落,仍或多或少可窥见北京乃至中国的发展脉落。
 
  90年前,12月2日,年轻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将一件5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捧到世人面前。这就是被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誉为近代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的“北京人”头盖骨。当年裴文中发现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尽快报告给兵马司胡同9号院(今天的15号院,后文统称9号院)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们。
 
探访兵马司胡同


 
  兵马司胡同之名始于明代,当时北京分东、西、南、北、中五城,各设兵马司署,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兵马司胡同为西城兵马司署所在地,称“西城兵马司”。清以后,京城治安由九门提督和八旗都统分管,兵马司署撤销,兵马司胡同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记者日前走访了兵马司胡同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试图隔空感受此地往日的辉煌与波折。
 
  从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门沿西四南大街南行六七百米,西侧人行道上立着一块比公交站牌还大的蓝色指示牌,上面几个大字“兵马司胡同”。很少见胡同标牌如此醒目,或许,没有9号院,如今被现代建筑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兵马司胡同只是一条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的胡同。正是由于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存在,让兵马司胡同成为兼具科学与文化底蕴的不寻常之地。
 
  按路牌所指,往西即拐进胡同。胡同不宽,约5米左右,两边粉刷簇新的灰墙似乎找不到“访古”的感觉了。走了一百多米,胡同北一座醒目的大门,门楣上书“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透过敞开的大门,几幢欧式小楼错落有致。院外门旁立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石碑。石碑右上角配有当下文博展览常见的二维码,记者扫了,看到介绍如下——“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最初创立于北京。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等中国地质科学先驱均曾在此工作……”
 
  既然是地质调查所旧址,为何门楣标注“图书馆”?在国破山河碎的当年,胡同里如何建起这个欧式建筑群?调查研究成果又存放何处?为何裴文中找到“北京人”头盖骨先要向这里报信?除了妇孺皆知的裴文中,简介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先驱,到底为当日中国地学初创历经了何等艰辛?
 
地质调查所前世


 
  中国的地质调查,始于19世纪后期,但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都是外国人,如德国的李希霍芬(Richthofen)、美国的庞培莱(R.Pumpelly)等。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最初采用译著的方法,引进地质科学,如华衡芳曾先后译出矿物学和地质学名著《金石识别》《地学浅识》。不久国内学堂也开始设地质学、矿物学课程。鲁迅先生在1902年赴日求学之前,就曾在南京矿路学堂较系统地学习过地质科学和采矿知识,并著文《中国地质略论》。他上“矿学”课所用的课本,正是江南制造局编的六本《金石识别》,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展厅,书页空白处,还留有当年的笔记。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物司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负责。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但当时的调查所,实际上徒有虚名,因为除了丁文江,没有一名地质人员。因此又同时成立了地质研究所,作为培养地质人才的讲习所,章鸿钊任所长。恰好翁文灏获地质学博士学位后自比利时归国,到所担任专职教员。后有王烈自德国学成归国任教,各种课程逐渐趋向完备。研究所借景山东街北京大学的校舍、仪器,仅三年就培养出了“与欧美各大学三年毕业生无异”的中国第一批地质学人才。遗憾的是,1916年,只有一届毕业生的地质研究所被迫停办,已改作农商部所属的地质调查所迁入丰盛胡同3号及兵马司胡同9号。
 
  地质研究所原设有图书室,图书来源,一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书;二是地质学家们多方筹集;三是工商部出资自行购买。地质研究所停办后,图书室移交给了地质调查所。地点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三间屋仅有专业书刊400余册。1922年,丰盛胡同3号用作地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前身)之用。负责人丁文江、翁文灏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国外同行,多方汇集标本收藏于陈列馆。
 
募捐换来图书馆和办公楼


 
  令人痛心的是,地质调查所成立之际,也正是中国近代历史最混乱之时。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司胡同9号院正对大门的图书馆,全赖丁文江、翁文灏积极呼吁奔走,由社会热心人士筹款而来。
 
  9号院内的老住户向记者介绍,图书馆大门内侧东墙上还有当年捐资者的纪念牌匾,可惜被杂物遮挡。记者从旧大衣柜的缝隙间依稀看到“……利天下之事而或以言得少之,历代虽……”的字样。
 
  在古老胡同中拔地而起的小楼并不显突兀,此楼由德国雷虎工程司行承建,“雷虎制造”现北京仅存此一处。国内外有关学者曾以此研究中德建筑文化移植的背景和观念,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对德国建筑师的影响。他们说:“所有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一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史的一部分。”
 
  当然,此楼对中国人的影响,远在建筑之外。
 
  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
 
  1922年7月17日,地质调查所举行了盛大的图书馆及陈列馆(丰盛胡同3号院)开幕典礼。
 
  代所长翁文灏的好友、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在《努力周报》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财政总长)董康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中国学科学的人,只有地质学者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可算是已经有了有价值的贡献……
 
  近百年后的2013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梦中国梦》展览上,第一次向公众公开明确:中国地质调查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
 
险些错过“北京人”


 
  翁文灏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的开幕式上,此刻他正前往欧洲参加国际地质学大会。
 
  这次地质调查所历史上少有的“造势”,也是事出有因——不久前,一度盛传的机构裁减名单上,地质调查所赫然在列。
 
  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前财政总长梁启超、前农商总长张謇、北洋大学校长冯熙运、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俞同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农商总长张国淦、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八人联名上书农商部,认为“地质调查所,自设立以来关于调查矿产方面固已成绩昭然,即关于学术研究方面,尤能于中国地质多所发明,几足与各国地质机关相颉颃……且闻该所用人极严,办事认真,洵为近时官立机关中所仅见。兹者政府裁员减政,自有权衡,惟该所办理有年,成绩昭著,似不应在裁减之列”。呼吁予以保留并维持而发展之。
 
  一个学术机构的存废,能引起全国学界和实业界众多高层强烈反响,这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由此也可见地质调查所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虽然机构保留下来了,但是经费还是越来越少。翁文灏为维持已有规模和水平,首先是控制新增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对想进所工作的新毕业大学生,制定了极苛刻的标准。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地质调查所集中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却也容易造成一些人才因一时表现不佳而丧失发展机会。譬如——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并成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中科院院士裴文中。
 
  裴文中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就报考地质调查所,翁文灏限于经费之困,只让他先去做一项课题研究,有了成果方有报酬,结果裴文中研究无果。第二年,贫困交加的裴文中再次求到翁文灏门下,恰巧领导周口店野外挖掘的李捷另有任务,翁文灏才把这个艰苦的工作给了裴文中。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裴文中的智慧和能力,但回想当年险些失之交臂,谁又能不感叹科学在金钱面前的委屈和无奈。
 
裴文中雪中送炭


 
  在努力节流的同时,翁文灏也积极寻找“开源”渠道。经过翁文灏、丁文江的多方努力,地质调查所争取到一些企业和个人的赞助。
 
  1928年翁文灏用开滦、北票煤矿的捐助,添建办公楼及古生物研究室。这座位于兵马司胡同9号院西侧的二层坡顶砖楼,由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第一人——贝寿同先生设计,贝寿同先生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其存世建筑作品极罕见。
 
  同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添设新生代研究室,研究脊椎动物化石,以补古生物研究室的不足。
 
  1930年受中基会的委托和资助,添办土壤研究室,从事中国土壤的调查与研究。同年10月,由金绍基先生捐助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楼房一栋,为纪念金绍基之父,以其别号“沁园”命名为“沁园燃料研究室”,研究煤质及其相关矿物。又接受著名律师林行规先生的捐助,在西山鹫峰建了地震研究室。
 
  可是,身处乱世的地质调查所仍难独善其身。
 
  1928年6月,蒋介石的北伐军打到北京,张作霖仓皇出关,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城外的皇姑屯。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但是地质调查所经费问题并没有丝毫好转迹象。北京政府农商部业务归到南京政府的农矿部。8月,翁文灏为归属和经费问题专程赴南京。农矿部以经费支绌、无力单独承担调查所的经费为由,提出与中央研究院共同负担。1929年冬,中央研究院停发补助拨款,翁文灏想维持都维持不下去了。
 
  就是在这最困难的时刻,裴文中给翁文灏送来了“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头盖骨发现的意义和作用,人们今天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去估量和评价,但它当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仅给地质调查所,甚至给刚刚起步的整个中国近代科学事业,都注入了一股生机。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当冬天田野发掘工作行将结束之际,25岁的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里,捧起了那个举世闻名的古人类头盖骨,也揭开了世界古人类研究的新纪元。
 
“北京人”何以震惊世界


 
  “北京人”为什么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瞩目?
 
  与达尔文几乎同时代,一位名叫海克尔(Ernst Haeckel)的德国学者,在赞同进化论的同时,不认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并提出从猿到人中间有一个缺环。“海克尔认为,这个缺环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早期猿人。”中科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吴新智说。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学者中又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中亚很可能是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当时有一个叫哈贝尔(K.A.Haberer)的德国医生,从北京的药店收购了一些“龙骨”,后经德国慕尼黑大学古脊椎动物学家舒罗塞(Max Schlosser)鉴定,可认定的哺乳动物达90多种,其中有一颗很像人的左上第三臼齿。
 
  191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应农商部聘请来华指导采矿。安特生(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第三任馆长)对中国田野考古具有重大贡献,在工作中时刻不忘“龙骨”的出处。他后来了解到一个化石产地——周口店鸡骨山,于是请来了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Otto Zdansky)在此发掘。之后,安特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派来担任亚洲考察团首席古生物学家的葛兰阶(Walter Granger)来鸡骨山了解采掘情况,一位在旁观看的老乡告诉他们,不远有一处可以采到更大更好的龙骨。他们立刻转移到了这个地点,经烧石灰的工人指点,终于叩开了“北京人”遗址的大门,当地名为龙骨山。
 
  师丹斯基将两次在华采集的化石运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直到1926年,把其中的两颗牙齿鉴定为“人属?”(Homo?)。这个带问号的结论,可谓既谨慎又留有余地。尽管如此,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深厚兴趣。
 
  1927年,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步林(Anders Birger Bohlin)在此地又发现一颗人牙,加拿大学者、协和医院教授步达生(Davidson Black)认为它代表一种新型的原始人类,于是命名为“中国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非正式名称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北京人”(Peking Man)。
 
  地质调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可以说是“北京人”发现后的产物。但一颗小小的牙齿显然无法揭示“北京人”的全部秘密,直到1929年冬的那个傍晚,随着第一个完整头盖骨以及该地区后续众多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一切豁然开朗:“北京人”其实代表了人类演化中一个特别的阶段——直立人(Homo erectus)。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似人类也都应被归入直立人家族。到此,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历史中的地位被正式确立:它们代表从猿到人的一个过渡阶段,具有直立行走能力,猿人真正“站”起来了!
 
  在周口店的猿人洞内发现过许多处厚厚的灰烬层,有些还含有动物的骨骼和烧过的石块。
 
  1933年,取自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第一化石点的灰烬标本,成为北京猿人使用火的最有力证据。用火是人类群居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飞跃。人类掌握用火的技巧后,不仅用以取暖和保护自己,而且在改变饮食习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红色灰烬标本现展示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北京人”失踪之憾


 
  曾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的贾兰坡院士,在回忆文章中称,“‘北京人’发现之后,也正是新生代研究室‘走红’之时”。
 
  肇始于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特意把今年4月的90华诞庆(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1929年4月)推迟到12月2日与“北京人”同庆,亦是纪念周口店的研究源头。
 
  当年主持新生代研究室的杨钟健,1927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自己研究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历史新篇章,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在抗战期间,杨钟健在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许氏禄丰龙化石,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发表、复原、装架,极大振奋了国民士气。电影《无问西东》里在山谷中上课的西南联大学生,围着的恐龙骨架就是许氏禄丰龙。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中国古动物馆二楼展厅。
 
  新生代研究室的办公地点,除了兵马司胡同9号院,还有一处是协和医院。
 
  和地质调查所的命运多舛一样,在兵马司胡同9号院一鸣惊人的“北京人”,1941年12月8日从协和医院,从世人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
 
  尽管北平沦陷后,兵马司胡同9号大门口换了一块“北平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室”的大牌子,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但维持了三年多后,随着日美关系日益紧张,大家也开始惶惶不安。
 
  在协和医院主持研究工作的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和裴文中于1941年初开始奔走协调,最后达成一致——通过美国驻北平公使馆把“北京人”头盖骨运往美国研究机构暂存。
 
  魏敦瑞于1941年4月随美国撤侨离开。临行之前向助手胡承志(后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员,2018年去世)交待,“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准备运走,何时装箱等候通知。他还让胡承志将1929年发现的第一块头盖骨和1936年发现的两块头盖骨都做模型寄给他研究。
 
  魏敦瑞走后的两三个月,胡承志将做完的两个1936年的头骨模型依次寄往美国,第三个模型——即裴文中1929年发掘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在1941年10月自邮局交寄后却一直未能寄出。

 
  1941年10月初的一天上午,新生代研究室最后一个女秘书息式白(Claire Hirschberg)跑来告诉胡承志,博文(Trevor Bowen,协和医学院总务长)让把“北京人”化石装箱,然后送到他的办公室去。请示过裴文中,胡承志一一细致打包装箱。其中包括,5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3个山顶洞人头盖骨;“北京人”头盖骨碎片数十片;“北京人”牙齿近百颗,残下颌骨13件,上腕骨1件,上鼻骨1件;山顶洞人盆骨7件,肩胛骨3件,膝盖骨3件……所有这些最后装在两个大箱子里,由胡承志在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B楼交给了息式白。此后,再也没有中国人见过这5个“北京人”了。

 
  胡承志把两木箱化石送到博文办公室后,据说第二天博文就把这两箱化石运送到美国公使馆,然后随美国海军陆战队专列离开北京赴秦皇岛等候撤退。在这之前,美国从菲律宾调了哈里逊总统号(S.S.the President Harrison)来秦皇岛接海军陆战队。这艘船先抵上海,停泊在吴淞口外,正待开往秦皇岛。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该船被日军改作运输船(后于1944年被美国潜艇击沉),与此同时,美海军陆战队全都被俘,“北京人”化石从此下落不明,成了一个跨世纪悬案。

 
  庆幸有胡承志顶尖技术的复制,让我们还能看到裴文中的成果。庆幸邮局的延误,新生代研究室法国顾问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从邮局要回了未寄往美国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等到日本投降后交还给刚恢复工作的研究室。胡承志之后亦成为知名古生物学家,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化石)就是以他来命名的。

 
    而之后于1966年发现的第六个“北京人”头盖骨,则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北京人”,现存于中科院古脊椎所。
 
科学史上的圣地

  回忆完上面这些令人欷歔的往事,在北京冬天新一轮降温中,记者再度来到兵马司胡同,久久地凝望9号院,希望能有哪怕瞬间的时光倒流,可以见证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丁文江等人的努力下,从建所之初到北平沦陷,经过多年的奋斗,地质调查所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它先后创办了5个研究室,成了中国多个科学机构的源头。

  望着几度风雨的三栋小洋楼,有谁知道:从这里走出了约50位两院院士。

  对于地质调查所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科学史的专家们见仁见智,但是大家都公认:它有当时亚洲最好的地质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大量专业图书、地图和数百种国际交换期刊;有最好的地质博物馆,有丰富的标本;你可以在这里与最优秀的地质学家们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这里更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里没有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胡适曾说地质调查所本身的光荣历史,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地质调查所起伏跌宕的发展史,又何尝不是中国近代科学史的一个缩影呢。

  记者沿着图书馆仍然结实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似乎还可以看到当年学界前辈们辛勤的身影,听到他们热烈的讨论。
  早在2011年3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正式列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相关保护意见作为附件让地学各界及众多历史爱好者翘首以待,包括——

  在兵马司9号设立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陈列馆,系统介绍从中国近代至1949年,中国地质工作开创、初具规模和发展历史,介绍中国地质事业奠基和创始人的生平、业绩,陈列实物、挂图、照片、信件、科学手稿及出版物等。此外,可设立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大会会址,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翁文灏先生办公室,以及院士文库等展室。

  期待不久的将来,再次造访,可以不用绕过楼道间的杂物、不用担心惊扰居民、不再借手机照亮昏黑又古老的走廊,能在明亮的阳光或温暖的灯光中叩拜心中的圣地和先贤。
 

  本文参考书目:《证据:90载化石传奇》(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原、吴飞翔、金海月等著,2019.11)《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地质出版社,程裕淇、陈梦熊主编,1996.11)《中国地质调查所史》(石油工业出版社,王仰之编著,1996.5)《学人本色:翁文灏》(陕西人民出版社,李学通著,2017.5)《丁文江的传记》(三联书店,胡适著,2014.6)《探秘远古人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吴新智、徐欣著,2018.8)《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天津古籍出版社,安家媛著,2008.1)《地球》杂志,《中国地质博物馆志》(地质出版社 2018.8)《藏品背后》(地质出版社 2016.6)。参考网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国这样“植树”
40年前,李政道在中国这样“植树”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说人解史
 
 
  ▲李政道为本次周年庆活动题词:薪火相传。
 
 
  ▲李政道手绘的大榕树。
     图片由CUSPEA学者协会提供
 

 
 
  全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就跟这棵大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棵树的一个枝干,每一棵树是整个一棵树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一个人
 
 
 
  本报记者王京雪
 
  
 
  如果此刻,李政道先生能来到这里,他会看到自己40年前在中国播下的种子长成树林的样子。
 
  2010年后,李政道的身体已不适于长途旅行,但他想象了一下这场筹备一年之久、有300余人参加的聚会场景,托长孙李善时带来一句感想:“十年树木今成林”,又亲笔写下题词:“薪火相传”和“科学属于全人类”。
 
  聚会时间定在11月25日和26日——李政道93岁生日后两天,聚会主角是上百位从世界各地赶赴西安相聚的CUSPEA学子。
 
  他们被视为李政道的弟子,尽管一些人至今也没见过李政道本人,但每个人都对他怀有特殊情感,因为他们都是被他的一个创议改变命运的915人中的一员。
 
  CUSPEA,即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由李政道在1979年发起运作,目的是为刚结束长期封闭、面临人才断档危机的中国尽快培养科技人才,给当时缺少正规途径出国深造的优秀青年提供机会。
 
  如今,出国留学已十分平常,但在CUSPEA推行之初,留学,特别是去欧美地区一流高校留学是件困难重重的事。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CUSPEA项目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欧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举。
 
  从1979年试点,到1988年结束最后一次选拔、完成历史使命,十年间,李政道创设的特殊选拔方式CUSPEA项目,让915名中国学生在国内尚无托福和GRE考试的情况下拿到北美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出国深造。
 
  他们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大潮的先锋队。事实上,由李政道建议,中国在1985年建立的博士后制度,1986年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教举措,也都与他们有关。
 
  今天,他们中已产生12位中国和欧美等地的科学院院士,100余人次获各类国际科技大奖,300多人次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位,还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或企业家。
 
  相比于科学家,其中更被网络时代年轻公众熟悉的名字,或许是创办搜狐网的张朝阳,创建一号店的于刚和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
 
  李政道曾多次说,CUSPEA项目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和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样重要”,甚至从某些方面讲更有意义。
 
  在写给本次40周年庆的书面致辞里,他希望每位CUSPEA学者都能继承项目创立伊始的精神,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祝福之余,也请他们思考,自己还能为未来做出哪些贡献?
 
扶苗


 
  “第一次见李政道先生,是他回国讲学的时候。”1979年,王垂林33岁,在中科大读研究生。他是1967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先被分配去农场劳动,又到县里教了6年书,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他考研回到学校。
 
  这年4月,李政道应邀回国讲学,全国约千名师生赴京听课。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上午讲粒子物理与场论,下午讲统计力学,台下座无虚席,不少人席地而坐。
 
  讲课之余,李政道提出午餐要跟学生们一起吃。“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围着圆桌吃大席。”王垂林说,每天中午,不同学生轮流与李政道共餐,席间,李政道会问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
 
  后来,李政道回忆:“目睹当时祖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状况,我忧虑万分。我深感,为加快祖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在国内举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深切感到,必须尽快为祖国的一批年轻人创造系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能到美国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去系统学习,这才是培养人才的长远之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时,国外大学对中国学生的情况既不了解也无从衡量,李政道就自己设计了一套“用改革开放方式为祖国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的计划”,并在1979年做了两次小规模试验。
 
  从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李政道一一说服6所美国大学物理系和招生办同意改变录取规则,在还不能考托福和GRE的中国,以美国大学研究院的物理试题选拔优秀学生,并为入选者承担教育和生活费用。
 
  18名中国学生由此赴美留学,王垂林也在其中。这批学生成绩优异,常包揽各校物理博士生资格考试头几名,给美国方面留下很好的印象。
 
  1980年,CUSPEA项目正式启动,李政道亲自设计整套招考流程和各种申请表格,频繁于中美两地进行联络与沟通。
 
  在国内,他取得国家领导人和科教界人士的支持;在国外,他以个人名义向53所美国知名大学物理系发出200多封项目介绍信,为中国学生们一所一所地打通留学通道。
 
  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曾感叹,CUSPEA项目在国内可以调动人力,联合几十所大学一起进行,但在美国,李政道只能靠他自己,为此做具体事务的只有他和夫人秦惠?,以及自愿协助他们的助理艾琳·特拉姆。
 
  十年间,CUSPEA每年资助百名左右中国学生,每个学生需要李政道给美国大学撰写、邮寄10余封各类信函,秦惠?和艾琳常帮他装信封、贴邮票。他们发信太多,塞满所在街区邮筒,不得不专门买了个小车,推着信件走过10个街区,分散寄出。
 
  除了繁琐到难以想象的事务,他还要经受国内外的种种压力。
 
  一些华裔学者写信回国,极力反对CUSPEA,不认同“在中国领土上考试,题目却全由美国人出”的做法,李政道不得不专程飞往北京解释。
 
  李政道曾说:“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1/3的精力。”
 
  那是属于世界最杰出科学家中一员的十年的1/3,是一个常年痴迷科研,“累则小睡,醒则干”,经常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的勤奋天才的十年的1/3。
 
  最终,97所美国和加拿大高校、95所中国高校参与了CUSPEA项目。在参与者们看来,选拔始终严格公正,未受任何不恰当行政干预,没有一个走后门的学生。
 
培土


 
  朱晓东是1980年CUSPEA项目大范围展开后第一批到美国读书的学生。他记得刚到美国那年,李政道常用周末时间乘飞机往返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各地几十所录取CUSPEA学生的学校做学术报告,其实是专门来看望他们,做他们的后盾。
 
  于刚是第二届CUSPEA学生,留学后,他兴趣转移,在读博士期间从康奈尔大学物理系转学去沃顿商学院念决策科学,“李先生帮了我很大的忙,让我能在4天内完成转学”。
 
  1986年,新华社记者顾迈男到中科大研究生院采访,多次听人们提起李政道的那些跨洋电话,哪个CUSPEA学生在美国与教授关系处得不好,希望国内帮忙做思想工作;哪个学生得了病,需要赶快通知家长……他对CUSPEA学生的事始终事必躬亲,说“这些中国送来的孩子,我有责任负责到底”。
 
  为让CUSPEA学生学成归国后能更好地适应国情、发挥作用,也为让国内科研人员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李政道建议实施并帮助设计了推动人才流动的中国博士后制度,以及支持基础科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案。
 
  1986年,因深感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他又提议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与世界实验室合作建立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促进中外科学界的交流。
 
  王垂林1988年结束留学回国后,先做博士后,又到中心工作,他早期的工作是管计算机。
 
  当时国内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设备稀缺,在李政道沟通下,世界实验室出资订购了新型大型计算机设备,装在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内,免费向全国科研人员开放。
 
  1990年起,中心在李政道提议下开启了海外青年学者归国访问计划,请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中国学者回国讲学几周,介绍国外最新科研进展和各自的工作,很多旅外学者因此与国内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最终回国发展。
 
  讲学由李政道亲自主持,他为此每年回国两次。北京大学讲席教授、CUSPEA学者谢心澄记得,当时中心的小楼条件较为简陋,“李先生觉得卫生间干净程度还不达标,就带着太太和工作人员一起打扫”。
 
  从回国讲学起,谢心澄增加了与国内学界的合作。2005年后,他每年一半时间待在国内,到2010年,他全职到北京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北大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任创始主任,后又多年担任北大物理学院院长。
 
  谢心澄现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主管国际合作。他感到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国家为吸引人才下的力度很大,优秀人才回国比例也不断提高。
 
  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李政道曾说,很多优秀华人科学家未来会成为科技界领袖,他们是祖国的财产,国内要积极创造条件,坚持开放和交流,团结国内外学者,这样就能吸引更多人才回来。
 
  他将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比作种花,不能操之过急,但阳光、自由发展是必需的。
 
成林


 
  李政道是面镜子,与其相照者,可“正衣冠”,受其光亮者,也会反射光亮。
 
  他自己的人生之光也来自师长,尤其是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抗战中,李政道的大学学业被迫中断,他投奔西南联大,吴大猷帮他申请了转学插班,又在发现李政道的才能后,于1946年破格举荐他赴美深造。
 
  “我永远记得和感谢吴老师,自1946年后我就一直考虑,如何仿效吴老师,替祖国年轻一代制造同类的机遇。”李政道说,这是他积极推动CUSPEA项目的重要动力。
 
  “回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想的是如何回报李先生。”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杨昆是CUSPEA项目的最后一届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李先生对我们恩重如山,我只能尽己所能,回报几滴水。”
 
  活跃于社会各界的CUSPEA学者们正以不同方式思考和实践着他们的“回报”。
 
  今年3月,杨昆与耶鲁大学教授史蒂文·葛文(Steven M. Girvin)合著教材《现代凝聚态物理学》(Moder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哈佛大学等十余所院校选作研究生教科书。此前,该领域经典课本出版于40年前。杨昆说:“这是我回报李先生的一滴水,没有李先生就不会有这本书。”
 
  今年11月,刚以首位物理生物学院士身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20年前在美国工作时收到李政道的一封信,邀请他去北大参与筹建和主持“理论生物物理研究室”(现为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希望你和其他CUSPEA学生能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
 
  “我又激动又高兴。”汤超说,此后,他每年回国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干脆带着妻子孩子全职回国。2002年,北大举行了一次CUSPEA学者研讨会,汤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李政道说:“您委托我们成立的研究中心,我们已经成立了。”
 
  CUSPEA学者董洁林说:“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产物,当年的CUSPEA当然不可能重现,但李先生做这件事的精神应该被继承。”
 
  董洁林正带领团队拍摄李政道的纪录片,采访多位物理学诺奖得主后,她感到整个学术界都非常主张增进合作,以推动科学进步,解决人类共同的挑战。“当下尤其需要李先生这样的民间外交家,让科学界做点外交上的沟通和尝试是很有价值的。”
 
  如今,最年轻的CUSPEA学者也已48岁。“大部分年纪在50岁到60岁左右,正是李先生当年花大把精力做CUSPEA的年纪。”CUSPEA学者朱晓东说。
 
  朱晓东曾任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美国摩托罗拉实验室主任科学家等职,拥有近百项发明专利,已回国创业多年,正在移动物联网领域做些“很好玩”的东西。“我们CUSPEA几百个同学各有所成,这个群体是个宝贝。过去大家聚得不多,以后应该多碰撞,一起为国家、也为自己干点事。”
 
  显然,为期两天的CUSPEA40周年庆活动并不只是一场以叙旧为目的的同学会。与会者们除了回顾CUSPEA项目,表达感谢,还就物理学前沿、交叉科学前沿、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等主题进行了近80场学术研讨。
 
  “相聚就是为了未来一起做事。”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CUSPEA40周年庆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王中林说。今年6月,他斩获了本年度的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首获这一世界性大奖的华人科学家。
 
  在11月26日活动闭幕讲话里,王中林说,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纪念会,主题就是薪火相传,把李政道先生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他影响了我们一辈子,我们能不能影响未来很多人的一辈子?这是我们要力行的历史责任。我们这批人是不一样的,希望未来CUSPEA学者能在科学、社会等各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真正使CUSPEA精神永存”。
 
  一些新的种子或许已经种下。
 
  这次活动上,李政道的一幅画被人们多次提起,画中是一棵大榕树,上方写着两行字:“千枝万根皆相连,遍野成林仅一树。”
 
  1993年,李政道在夏威夷工作时,去附近公园参观“世界上最大的树”,却只看到一片一平方公里的树林。公园工作人员说,这片树林就是他要找的那棵树,它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长出新树,但根脉始终相连。
 
  人们感到这幅画很像李政道与CUSPEA学者的写照,而李政道本人还曾这样阐释这幅画作:“全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就跟这棵大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棵树的一个枝干,每一棵树是整个一棵树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人,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人,也是将来最大的一个人。”
 
莫言巧用小故事阐释“守旧与创新”
莫言巧用小故事阐释“守旧与创新”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不动声色
 
  本报记者强晓玲
 

 
  一直以来,文化和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文化是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文艺复兴”开启了欧洲工业革命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12月2日,海南博鳌,在1500多位企业家与会的“2019年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在论坛中用人们熟悉的小故事,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守旧与创新”“差异的美”,与众多企业家探寻中国企业文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守旧与创新


 
  “我不懂科技也不懂企业,但是作为一个小作家我有很多的梦想。我在北京坐车遇到堵车的时候经常梦想,如果有一款汽车,堵车的时候能够飞起来,不堵车的时候在路上跑,该是多么幸福事情啊。”
 
  一开场,莫言就为企业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莫言说,创新并非改革开放之后才喊出来的“响亮口号”,从特定意义来讲,从先秦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旧与创新的斗争史”。
 
  “假如当年不烧这些东西现在还要种地吗,不要种地了。”莫言说,哥哥每次在提自己放火点燃的旧字画时,总是后悔不已,那是爷爷替村里一个开烧酒作坊的大地主保存的旧物。
 
  即便这样,莫言仍相信当年依然有很多人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前人创造的“宝贝”收藏起来。他说,“人是天然的喜欢古老的,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有恋旧的天性,这种天性就是人的保守性,当然这是我们在艺术文化范畴领域讨论”。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句话,说有一条疯狗名字叫创新,跟着我们屁股后面咬。”莫言说,那时的文学领域里,大家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这种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因为对当时现实的创作成果、创作理论的不满,也是在我们与国外同行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产生巨大的压力与刺激”。
 
  回望那个阶段,涌现出一批富有新意的作品,“但更多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变成了对外国作品的模仿。”莫言说,那时湖南作家韩少功在海南担任文学主席,引发了“寻根运动”,就是防止盲目崇拜西方,简单地模仿西方,倡导在民间文化里,在浩瀚的古典里挖掘艺术素材。“后来有人把我列入到寻根作家行列,对此我表示非常荣幸跟惭愧,我觉得对寻根文学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莫言从三个方面谈了对创新与守旧的看法。
 
  首先,文学创作领域的创新一般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当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高峰阶段,让后来者感到无法超越时,创新的欲望就会产生。这种创新表现在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或者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诞生。他说:“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了,并不是旧的文学形式就要消亡。”
 
  唐代“格律诗”达到了高峰,宋词产生后,成了宋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格律诗还是有人在写,“文艺形式古老与现代其实可以同时存在一个时空里,并且同样具有很蓬勃的生命力。”
 
  同理,高铁动车组如果没有之前的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的铺垫,也不会有当今的创新成果。
 
  “新与旧不是绝对的,有一些新的东西刚出现的时候大受欢迎,但过上一段时间就会被人抛弃,而旧的东西又会出来引领风尚。”莫言抛出自己第二个观点。
 
  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恢复邦交,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尿素化肥。“日本的尿素化肥比国产好,包装更精致,纸质包装的里面是尼龙布内包,封口用尼龙线封住。国内的包装需要剪刀打开,而日本的封口是两根尼龙线,一拽就开了。尼龙线很完整,我们用作钓鱼线,非常结实。”
 
  他说,日本尿素的尼龙包装袋质量非常好,当时村干部们用尿素化肥袋子染成蓝色、黄色,做成裤子穿在身上飘飘欲仙,非常令人羡慕,但由于印染技术差,遮盖不住袋子上原来的字,做不好,清晰可见“尿素”两个大字,“这样穿着日本尿素化肥袋子的干部,我们称之为‘尿素干部’”。
 
  后来做衣服流行一种叫“凡立丁”的新面料,拥有这个面料做成的裤子成了当时农村青年最高的梦想。“凡立丁”之后流行“的确良”,如果一个农村青年能够穿上这样一件衣服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而现在流行的是纯棉制品,“几百年前我们就开始穿了,当年穿‘的确良’‘凡立丁’的时候,我们知道纯棉的衣服最土气,而今天‘的确良’‘凡立丁’找不到了,纯棉已经变成了时尚,所以说新和旧有时候是轮回的。”
 
  “每次来海南岛,都会想起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莫言回忆,当时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每到冬天,县里就会从每个村里抽调一个壮劳力,组成队伍到海南岛配种高粱,第二年回北方再种。“在海南种出的高粱产量高、品质差,连猪、鸡都不爱吃,后来这个配种高粱慢慢也不再种植了。”
 
  说到创新动力,莫言说,粮食大幅度增产,除了大量使用肥料、农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良种,以及各种各样的药物、饲料,刺激家禽快速生长繁殖。过去养大一只鸡需要半年,现在20多天就长大了,甚至更短时间。
 
  “创新的目标就是要生产既环保又健康的产品,比如长得又快、味道又好、对人体无害的禽、蛋、肉、鱼等。比如,老祖母煮的鸡蛋的味道,母亲蒸的馒头的味道,看上去是怀旧,实际上是对创新成果的不满。”
 
  “我们经常呼吁重读经典,不仅自己读经典,也呼吁孩子们读经典,这样一种怀古现象也是对现代作品的不满。尽管如此,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杂交稻米的味道,也许不如原来的稻米味道好,就否定杂交水稻一样。”莫言道。
 
  关于“旧”中寻找创新的灵感跟素材,莫言说,“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从旧里面找新的典型范例,我本人的小说创作更是从古老的经典和民间传说里面获得了许多灵感跟素材。”
 
  莫言说,科技上常有革命性的创新。文学领域与人的情感的关联性决定了它创新的不彻底性,“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况经常出现,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况更会出现。在科技领域需要革命性的思维,文学艺术领域、食品生产领域等,则需要怀旧情绪,甚至复古意识。
 
  “文学无论如何创新,如果与人的情感命运无关,也就没有意义了。”他说,比如茅台酒无论如何创新,如果那迷人的酱香味没了,茅台酒也就不是茅台酒了。
 
  “迷人的不仅仅酱香味,各种香气都有入迷者,能不能酿造勾兑出一个新的香型并让人入迷?几百年后我们也将成为古人,我们的创造成果也将成为古迹。能否成为典范,我们现在谁也不知道。”
 
差异就是美


 
  “昨天出发时,北京雪压树枝,来到海南,温暖如春。美就是在对比和差异当中产生,差异就是美。”
 
  论坛上,莫言同时提出,无论是狭义的文化,还是广义的,包括企业文化、影视文化的种种文化,都有一种共通性需要坚持,要保持突出差异性。保持差异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他说,“要牢记差异、保持差异、突出差异、发展差异,才可能使文化产品创造和保持高质量发展。”
 
  “文化创造价值,文化能不能赚钱呢?当然文化可以赚钱。但我们的戏剧,我们的很多艺术都是依靠政府补贴才能支撑下去,我们每年排演大量的戏,演三场两场束之高阁。花那么多钱没有产生什么价值,当然也许创造了一些社会价值。”面对当前中国文化市场,莫言坦言,“差的文化不可能赚钱,好的文化肯定可以赚钱,能不能赚钱不是弘扬一个文化的唯一标准,但起码是重要标准”。
 
  以伦敦西区剧院为例,莫言曾在伦敦西区看过两场歌剧——雨果的《悲惨世界》。2009年第一场,2019年第二场,时隔十年,戏依然每天上演,剧场已成《悲惨世界》专有剧场。座椅已经破烂,依然一票难求,据说演出已达9000场次,且每场座无虚席,有时候甚至一天演两场。“这样的演出盛况和票房自然要赚大钱,我们到伦敦西区看过很多演出,歌剧、话剧、舞剧,同样一票难求。西方这些国家,舞台艺术是赚钱的。”
 
  莫言接着讲起自己在日本观看“宝冢歌剧团”演出的所见。
 
  “宝冢歌剧团”是有着105年历史的古老剧院,百多年来一直坚持演出,不仅仅在日本有大量粉丝,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粉丝。剧院的演出剧目内容丰富,有西方的歌剧,也有日本传统戏剧。角色无论男女老少,均由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扮演,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
 
  “我们看了五场演出,每一次去举目所见都是女性,偶尔看到有几个老人或几个年轻人陪同过来看戏。演出结束后,哪怕外面冰天雪地,或是风暴雷鸣,成百上千的粉丝都会围着围巾或戴着标识在剧院门外等待他们心目当中的偶像。”
 
  宝冢在东京、神户有两个演出场地,座位均是3000多个,每一次观众都是座无虚席。“我们好几次高价买退票才可以看到,这样的演出当然是赚钱的,坚持一百多年,赔钱肯定早不干了。”莫言说,宝冢的经验中国“不能复制,但可以借鉴”。
 
  莫言认为,日本传统的歌舞伎,是与中国京剧相似的剧种。观众主要由老年群体构成,很多人穿着盛装非常隆重来看演出。有时一场演出三个半小时,中间休息两场,中午观众还会在剧场里面吃饭。
 
  “在日本,现代的宝冢,传统的歌舞伎,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很好的文化价值。”莫言说,中国人对艺术的爱好,从来不弱于任何一个国家,“关键要看拿什么样的东西给观众”。
 
  “我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偶尔也写戏剧。任何艺术当中都有一种共通性,与人的情感相关。”他说,“文学艺术能够通过翻译感动外国的读者,因为这种共通性。文学作品以人作为最终描写对象,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这样的共通性不仅文学要保持,所有艺术品种都要保持,坚守文学艺术的共通性,然后发展、突出、保护文学艺术的差异性或者说特殊性”。
 
  莫言强调,没有差异就没有比较,没有差异就没有艺术。“在经济、文化领域,保护差异也是提高我们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生动注释“左右江红旗不倒”的历史丰碑 百色起义部队后来去哪儿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生动注释
“左右江红旗不倒”的历史丰碑
百色起义部队后来去哪儿了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时空走廊
 
 
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会合中央红军的路线示意图。
 
 
 百色起义纪念馆外景。
 
 
  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上镇南关(今友谊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刘伟、向志强、何伟
 

 
  今年是百色起义90周年。1929年至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很多到左右江老区参观的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当年起义的部队后来去哪儿了?
 
  仔细梳理历史发现,无论是艰苦转战7000里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主力,还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游击作战20年的留守部队,都生动诠释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巧合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1949年12月11日,在百色起义20周年纪念日当天,在起义部队后续血脉的参与下,解放军将鲜艳的红旗插上镇南关(今友谊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成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生动注脚。
 
  在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宣布百色起义


 
  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征程,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渐渐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同时制定了兵运策略。
 
  当时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须知目前革命斗争的发展,不仅须注意城市工作与乡村斗争的配合适应,同时须注意士兵运动与工农斗争配合适应的发展,仅在工农兵的争斗联系起来才能推动革命运动更迅速的向前发展与扩大。”
 
  百色起义,正是践行这一新策略的有效探索。
 
  1929年的夏天,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率一批共产党人到南宁,对当时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做统战工作并取得其信任,一批党员和进步人士被安排到广西军政部门任职。
 
  张云逸等我党干部在广西教导总队、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掌握了领导权,对反动的旧军官加以调整,大量招收工人、农民和学生参军,对士兵群众开展革命思想教育,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使之成为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与此同时,右江农民武装斗争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上世纪20年代初,我国早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就开始在右江地区组织开展农运,并开办了讲习所。
 
  广西东兰县武篆镇拉甲山山腰上,高40多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甚是壮观。
 
  记者从列宁岩内的历史展板看到,当时农讲所不但教授政治理论,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学员既能宣传组织群众,又能领导武装斗争。讲习所共办了3届,培养了600名农运骨干,他们成了百色起义的农运星火。
 
  在党的领导和武装下,右江地区工农武装进一步发展壮大。百色起义前夕,右江地区农军力量已超过1.2万人,长短枪炮近万支。工会、赤卫队等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整个右江地区共有工会会员3000多人,工人赤卫队有1000多人。
 
  俞作柏、李明瑞突然起兵倒蒋使得广西局势大变。我党未雨绸缪,决定选择地理位置特殊、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右江地区作为下一步武装斗争的中心。
 
  在俞、李反蒋失败和新桂系重回广西前夕,邓小平、张云逸等棋先一着,分别率领部队水陆并进挺进百色。
 
  如今,在百色市田东县,一条“红军船”时常搭载着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人群溯右江而上,止于平马镇二芽码头。当年,邓小平率领部队从南宁出发,指挥着满载军械物资的船队,就是在这里登岸,并与经陆路先行抵达的张云逸部队顺利会师。
 
  由于是借用俞、李的旗号进军百色,且巧借右江督办的名义行使公务,我党率领的部队迅速实现了对右江的控制,随后在部队和群众中公开宣传我党主张,废除苛捐杂税,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对于尾随进驻右江的反动武装广西警备第三大队,我党采取智取与强攻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属田东县的平马安凝街、北帝庙、百谷村等地发动袭击并成功将其击溃。
 
  随后,根据广西前委会议的部署,以广西教导总队和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为班底和骨干,以韦拔群等领导的右江地区各县农民自卫队为主体,革命武装力量被组编成3个纵队,兵力共4000余人,其中右江地区各族工农子弟占三分之二左右。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1929年12月11日,在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之际,广西前委宣布百色起义,成立了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邓小平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雷经天任政府主席。
 
  张云逸在回忆文章中描述了当天参加完在田东(当年称恩隆)举办的庆祝大会后乘船返回百色时的感人情景:
 
  “沿岸农民都从沸腾的村庄里涌到江边来,敲着锣鼓,举起红旗,朝船上欢呼:‘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红七军万岁!’我们船上的人也不断向他们挥舞红旗,高呼口号,河上河下,口号声汇成了一股巨大的声浪……许多同志在此情此景下,激动得流下泪来。”
 
  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又领导在共产党影响下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举行龙州起义,成立红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全军分两个纵队,2000多人。邓小平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俞作豫任红八军军长,李明瑞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鼎立于祖国西南地区,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根据地之一。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是一次经过改编以后的正规部队与工农武装相结合而发动的起义,在改造旧军队和领导工农武装中我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红七军、红八军也建立了包括军事和政治两个体系的领导结构。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庾新顺强调,这一举措使得起义部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部队后来完成北上远征、确保“左右江红旗不倒”的重要原因。
 
  红七军主力远征7000里,7000人只剩2000人


 
  “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这是和韦拔群一起领导农运的红七军二十师副师长黄治峰改写的一首诗。
 
  这首当时在革命者中流传颇广的诗,正是起义部队此后英勇战斗、艰苦远征的精神写照。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很快引来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民团的反扑。在左江地区,桂系派出大量兵力突袭龙州,红八军将士浴血奋战,数百将士壮烈牺牲。
 
  军长俞作豫在赴香港寻找党组织途中被捕,坚贞不屈至死不降,在广州就义前留下了“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豪迈诗篇。
 
  今年70岁的梁炳聪至今记得父亲梁玉汉给他讲述的亲历故事。龙州失守后,为掩护大部队撤离,红八军第二纵队一营政治指导员林景云带领数十名战士与敌人激战,最后只剩下他和梁玉汉两人。
 
  林景云不幸中弹,眼看无法突围,从口袋里掏出5块银元塞给梁玉汉,“他对我爸说,如果你跑出去了,这3块作为你的路费,剩下的两块替我交党费”。受伤的林景云终被敌人抓获杀害,年仅28岁。
 
  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八军第一纵队苦战七千里,辗转中越边和滇黔桂边到达今百色市乐业县与红七军会师,这支还剩400多人的部队被编入红七军。
 
  在右江地区,红七军先是抵御和清剿了地方反动武装,随后在隆安、平马、亭泗与桂军发生了3场遭遇战,又在游击战中与黔军、滇军激战。
 
  如今百色市田东县、平果县等地,还保留着红七军当年在深山之中所建的兵工厂、战地医疗站、战壕等遗址。红七军在这些战斗中虽然重创敌人,但也面临人员折损、供给紧缺等严重困难。
 
  为整顿部队、提升战斗力,1930年7月,红七军在平马、田州、东兰整训3个月。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在《七军工作总报告》中总结:“一般士兵政治觉悟也相当提高,党的工作也有了相当基础,各支部能经常开会,讨论问题,分配工作,党内政治水平也提高了。”
 
  彼时红七军数量有7000多人,达到鼎盛阶段。
 
  1930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根据地,踏上了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漫漫长路。
 
  其间,红七军游击桂黔湘边、转战桂湘粤边、驰骋湘赣边区,与桂、黔、湘、粤、赣等国民党正规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战斗100余次,遭受重大损失,但也展现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锤炼出百折不挠的红色军魂。
 
  红七军主力出征之时,作为此前农军领袖的韦拔群无私地输送了自己率领的精兵强将,无怨无悔地接受留守革命根据地的艰巨任务。
 
  在整编大会上,韦拔群对即将出征的东凤籍红军将士们说“革命者处处都是家乡”,“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要无条件地执行党给予的一切任务”。
 
  即将踏上千难万险征程的雷经天在与妻子道别时说:“我的一生都是党的,党叫我到哪里,就去哪里,绝不能讨价还价。”
 
  黄治峰在回家提取红七军经费时,对提出“留下一些钱养家糊口”要求的堂兄弟严肃地说:“这是红七军的军饷,一个铜板也不能动!”
 
  远征前期,红七军在融江上游的长安激战5日,又在武冈攻坚战中遭遇湘军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但在全州举行的前委会议确立了游击战略、缩编部队、发动群众等行动方针,成为此次远征的转折点。
 
  在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外,红七军官兵还要面临恶劣天气、供给不足等各种考验。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行军途上雪花纷飞,寒风怒号,官兵们多数是右江地区的壮瑶子弟,很少遇到过大雪,且衣衫单薄,有的战士还赤着脚或穿着草鞋,数十名指战员因此被冻死在风雪路上。
 
  在贺县桂岭缩编部队过程中,红七军指战员们以大局为重就地降职,“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使得各岗位人员素质相对提升,指挥更为灵活与畅通。
 
  转战粤北,红七军广泛发动群众,创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影响力逐步扩大,但在乳源县梅花村战斗中再遭重创,李谦、章健等将领牺牲,全军干部伤亡过半。
 
  在挺进湘赣边区抢渡乐昌河时,部队又遭强敌截击被一分为二。邓小平、李明瑞和张云逸分率两个团各自突围。1931年4月,两支部队在湘赣苏区永新县会合,此时红七军只剩下2000人左右。
 
  在有力配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取得安福大捷之后,1931年7月,历时9个月跨越5省转战7000里的红七军,终于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镇与前来迎接的红三军团胜利会师。
 
  尽管红七军远征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为革命保存了基本力量,丰富了部队的作战经验、锤炼了部队的精神意志,获得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转战千里”的赞誉。
 
  此后,红七军隶属红三军团建制和指挥,并在1933年的部队改编中被取消番号,和其他部队合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在随后的革命战争中,红五师及后续部队在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打了不少硬仗,在芹山遭遇战、血战高虎脑、新圩阻击战、攻占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平型关大捷等重要战役中均担当重要角色,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
 
  从1933年7月至今,80多年的时间里,红七军的后续部队在基本建制和归属方面发生了10余次大的变化,但其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气质,在各个血脉部队中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坚持游击20年,铸就“左右江红旗不倒”历史丰碑


 
  “敌人围困千万重,阵前令下即冲锋;待到杀尽豺狼时,再唱支歌颂英雄。”
 
  这首山歌由滇黔桂边游击区主要领导者黄松坚创作,反映了红七军留守右江的部队在严酷条件下坚持游击作战20年的革命精神。
 
  红七军主力北上之前部队被改编为3个师,其中十九师、二十师远征,韦拔群带着二十一师的番号和几十个老弱战士,留在右江地区继续扩建部队、建设根据地。
 
  在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的有效组织发动下,二十一师很快组建起3000多人的队伍。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二十一师改番号为红军独立第三师(又称右江独立师)。
 
  当时,有着“钢军”称号的新桂系军队和民团不停地“清乡”“围剿”,长年累月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留守部队顽强地开展了3次反“围剿”,战斗非常惨烈。
 
  在凤山恒里岩据点,1个连的红军、赤卫军为保护县苏维埃政府和千余名在此避难的群众,坚持了近一年的反围攻战斗,最终因弹尽粮绝岩洞失守,300多名战士和群众壮烈牺牲。
 
  为保存党的骨干力量,黄松坚、黄举平、黄大权等数十名干部奉命分两路到黔桂边和右江下游开辟游击新战场,韦拔群、陈洪涛则坚守西山。
 
  为消灭革命力量,敌人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缩网收鱼”策略,除了继续采取杀光、烧光、抢光、铲光的“血洗政策”外,还断绝群众对红军的接济和联系。韦拔群和陈洪涛带领队伍转战在错杂的丛林中,以野菜充饥,以岩洞栖身。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将士们仍然坚持与敌人周旋,韦拔群创作《革命到底歌》鼓舞斗志,“今日处恶境,但相信,雾散天会晴”。他还把3个儿子的名字取名为“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表示革命决心。
 
  敌军在西山搜不到红军领导人,又增加悬赏收买叛徒,不少革命者因此被捕遇害。
 
  1932年10月,重病昏睡中的韦拔群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为了革命事业,韦拔群全家先后有17位亲人惨遭敌人杀害,其中好几位都是被敌围困死于西山。如今,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韦拔群故居旁,韦拔群家人的墓碑一字排开,到此瞻仰祭奠的人无不动容。
 
  师政委陈洪涛的母亲被困山上饿死,妻子被捕,不到半岁的小孩被活活摔死,妹妹纵身跳崖牺牲,父亲在掩护陈洪涛时跳崖被捕遇害。不久,陈洪涛也被叛徒出卖。在狱中,敌人先是妄图巧言收买,随后又对其严刑拷打,陈洪涛始终不为所动,视死如归,并作了“为民为社稷流血,重值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受众彰”的慷慨陈词。12月下旬,陈洪涛在百色英勇就义。
 
  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覃道平和弟弟、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深山密林中隐蔽,在弄统岩被捕遇害。百色起义纪念馆内展示了覃道平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寄语孩子的《示儿诗》:“西山大熔炉,铸我金刚骨,饥渴淬肝胆,风雨磨肌肤。我儿记肺腑,革命曲折路,冰崖高万仞,鹰小学飞突。”
 
  右江革命根据地逐渐丧失之际,奉命突围的黄松坚、黄举平等人开辟了右江下游游击区,打开了黔桂边革命新局面,并成功拓展了滇黔桂边游击区。
 
  这一游击区以云南富州县(今富宁县)七村九弄为中心,活动区域范围覆盖桂西、滇东、黔西南地区20多个县4万多平方公里,近百万人口。
 
  游击区内,恢复和建立基层支部以上党组织、县级以上革命委员会,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和地方武装共8000人,他们继承百色起义精神浴血奋战,力保革命红旗不倒。
 
  1949年9月,右江地区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镇边、靖西、天保、敬德等县游击队编入边纵左江支队。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军广西,桂西区指挥部发出《布告》,宣布接收右江地区各级政权。12月5日,解放军解放田东县城,随后,滇黔桂边纵队与解放军四野部队成功在百色会师。
 
  在滇黔桂边纵队的积极配合下,1949年12月11日,解放军将士占领中越边境要塞镇南关,并将红旗插上关楼。至此,广西全境宣告解放。
 
  巧合的是,当年参加过百色起义并随红七军主力北上的莫文骅,20年之后,作为四野十三兵团政委,率领部队从湘西沿着红七军走过的老路向广西进军,参加了解放广西的战役。
 
  当年红七军北上出征时,韦拔群曾寄语广西子弟兵:“现在你们是胜利地离开家乡,将来你们就会胜利地返回家乡!”
 
  莫文骅等人的经历,正是对先烈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最好告慰!
 
  百色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麻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有20位原红七军、红八军干部被授予将军军衔,其中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4名、少将13名,并最终走出22位省部级干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红七军、红八军悲壮而英勇的革命斗争史,铭刻着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荣光与梦想,必将在我党、我军的史册上永远闪耀光芒,激励着后来者继续高举理想信念的伟大旗帜,前进不止、奋斗不息!
 
“老牦牛” 一个汉族干部文化援藏记
 
“老牦牛”
一个汉族干部文化援藏记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西藏牦牛博物馆。
 
 
 ▲亚格博在藏北牧区考察牦牛。本报记者觉果摄
 
  
 
  8年前,得知57岁的他辞官重回高原,朋友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天,终于来了!
 
  他们知道,这个鄱阳湖养育的汉族男人,自22岁那年怀着热血和懵懂前往雪域高原,那里就成了他挥洒青春的第二故乡,更成了他塑造灵魂的精神原乡。
 
  那片氧气稀薄却真情浓郁的莽苍大地,那段22岁到37岁最美好的年华,让他对“此生何为”有了独特的领悟和解答。
 
  于是,第一次进藏35年后,他拒绝安享近在眼前的“岁月静好”,果决坚定地再赴“天边”,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援藏者——他要建一座“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文博达人”单霁翔说:“我当了10年国家文物局局长,见识过很多博物馆的建设,但没有哪个博物馆的筹建过程如此感人。”
 
  他的故事,是信念的故事,梦想的故事,感恩的故事。究其根本,是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爱得深沉、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至真至纯的故事。
 
 
 
 
 本报记者方立新、田朝晖、王京雪、强晓玲
 
  “不要写我,多写牦牛博物馆和西藏的人吧。”
 
  吴雨初一再推辞,推了好几年,终于在拉萨的傍晚里妥协,同意接受采访。
 
  “如果一定要写,少写我的本名,就叫我亚格博。”
 
  亚格博,藏语是“老牦牛”的意思。起初,这是在拉萨八廓街上叫起来的名字。
 
  2011年之后的那几年,八廓街上的古董商们,天天都能见到这个穿藏装、戴毡帽、背双肩包的怪老头。他不买铜佛唐卡,不买蜜蜡珊瑚,只收跟牦牛有关的“破烂儿”,说要为牦牛建博物馆。
 
  在古董商们的笑谈间,北京的“吴雨初”变成了西藏的“亚格博”。
 
  亚格博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拉萨,我们向许多人打听,得到的回答是另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年代,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放弃在北京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拼死为藏族和牦牛做一件事?”
 
  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些描述——
 
  “他是个诗人,身上有诗人的气质,但又是个非常成熟、有能力的领导。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的是他的理想,他和他那代人是实实在在的理想主义者。”助他筹办牦牛博物馆的老友说。
 
  “憨厚、忠勇、悲悯、尽命,这是他总结的牦牛品性。其实,这更是他的品性,特别是‘尽命’。他就是一头老牦牛,他把牦牛博物馆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同亚格博一起跑田野调查的志愿者说。
 
  “他不像领导,他和我们像父亲和孩子。我们特别希望他多当几年馆长,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大家都是这个意思。”博物馆里的讲解员小伙子说。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做了最棒的事情。”“民族团结靠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人。”他的藏族朋友们说。
 
  亚格博是个怎样的人?
 
“人往高处走”


 
  “听说在小小的地球之上,
 
  有一片大大的高原。
 
  是谁招呼了一声——
 
  人往高处走呵!
 
  这一群就这么来了。
 
  哦,兄弟!
 
  我们一群,
 
  是中国最后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诗句,出自1976年进藏的作家马丽华。
 
  有统计称,20世纪70年代是和平时期进藏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年代,而1976年,很可能是其中进藏人数最多的一年。
 
  那一年,亚格博也加入了“人往高处走”的队伍。
 
  这个22岁的江西青年,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没跟父母商量就报名支援西藏建设。
 
  进藏后,他先被分配在海拔高、条件艰苦的藏北那曲地区嘉黎县,接着,又被调到全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麦地卡。
 
  没人引路,公社只给他牵来一匹马。他问:“麦地卡在哪?我不知道啊!”送马的人说:“哦,马知道。”
 
  背着行李卷,亚格博独自“走马上任”,在风雪中走到天黑也没走到目的地。
 
  他怀着冻死在路上的恐惧打马到高处,看见远方有灯光,骑过去,总算找到麦地卡。
 
  援藏16年,从最基层的乡文书干起,亚格博在高原上度过了最炽热的青春,也领教了风雪、扬沙、严寒、饥饿、高原反应和孤独。但最后沉淀在记忆里的,都是厚重的情谊。
 
  “我有幸遇到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影响了我的一生。”
 
  亚格博永远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在草原骑行,被寒风吹得浑身僵冷,跌落在一顶帐篷边。帐篷里一位阿妈脱下他的靴子,将他冰冷的双脚揣进袍襟,用体温为他暖脚,才免于被截肢。“我从没在哪本书里读到过这样真实的崇高。”
 
  和亚格博同年进藏的大学生李泉昌,一个风风火火的小个子,为确保工程所需木料顺利运达,自告奋勇去探路。不料,车从200米高的悬崖摔进了怒江……
 
  李泉昌的棺盖,是亚格博亲手合上的。“2006年,是我们进藏30周年。我从北京赶回那曲,在烈士陵园里大哭了一场,哇哇大哭。”
 
  还有牦牛。1977年冬,亚格博一行被暴雪困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阿伊拉雪山,饥寒交迫中撑了5天4夜。嘉黎县委得知消息,连夜动员各家各户烙饼子送去救援。救援车开到中途陷住,换成马队,马走到雪深处又陷住,换了牦牛。
 
  “我们几近绝望时,看到雪际出现一片黑点,知道县里的救兵到了。被困的人们捧着饼子,看着在雪地喘着粗气的牦牛,很多人都哭了。是牦牛救了我们的命。”
 
  多年后,亚格博常讲起这个故事。他创建牦牛博物馆的“执念”,正是源于这个雪夜。
 
“藏北有文化”


 
  其实,亚格博选择文化援藏,起点也是这段藏北岁月。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年代。远在藏北高原的援藏青年“亚格博”们,同样热爱读书。“高原生活是孤寂的,那时还不太会藏语,有时好多天找不到人交流,只有读书。”
 
  亚格博工作的地方,从县城出发,骑马要走三天。每月发工资,县里会派人骑马送到乡里。他委托送工资的人,只要新华书店有新来的书,都买一本带过来。
 
  阅读之后就是写作。写小说、写诗,亚格博成了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
 
  在西藏,素有“藏北没文化”的说法。1984年起,亚格博历任那曲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在“没文化”的地区当文化局长,他不服气,一心想撕掉这个标签。
 
  盖群艺馆,建影剧院,办那曲史上第一个摄影展,拍藏北史上第一部电影,提着一台录音机、两箱大号电池请格萨尔民间艺人录制格萨尔史诗,培养西藏本土文艺人才……
 
  “没文化”的那曲,渐渐成为西藏文化氛围最热的地区和文艺爱好者的大本营。亚格博接待过很多很多远方来客,当中有久负盛名的老诗人蔡其矫,也有未来的先锋作家马原,先锋戏剧先驱牟森,《流浪北京》导演吴文光……
 
  1985年,亚格博带领当地文化局治穷致富工作组到双湖县察桑乡驻乡。双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曾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工作组在那里一驻3个多月,终日面对的是无边的空旷和寂寥。
 
  日后随亚格博建博物馆的尼玛次仁,那时刚20岁。他记得,在双湖的那些寂寞长夜,其他人点着蜡烛喝酒聊天,亚格博独自在一旁读书,还用单卡录音机放《命运交响曲》。他读书用的蜡烛,滴出的“烛塔”有一米多高。
 
  “他帮过许多藏族朋友,比如第一个获鲁迅文学奖的藏族作家加央西热。”《西藏人文地理》主编嘉措回忆,加央当时连完整句子都写不太好,但对文学充满热情。亚格博鼓励他学习,指导他写作,还把他调到文化局,让他从事文艺创作。
 
  1985年,马原打算应聘拉萨饭店总经理,亚格博听到消息,连夜颠簸数百公里赶到拉萨,只为讲一句话:“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总经理。你马原去做了总经理,中国就少了一个好的小说家。”
 
“追梦回高原”


 
  和西藏的情谊扎了根,发了芽,就再没一天停止生长。
 
  1991年,亚格博被调至北京市委宣传部,之后20年,他从普通干部做到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随后出任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工作越来越忙,但他从未与高原中断联系,每年都要回西藏一趟。他也会在北京招待众多西藏来客,人们戏说他家是“西藏第二招待所”。
 
  2008年,亚格博的老部下次仁拉达因病去世。次仁拉达的女儿桑旦拉卓,成了亚格博的藏族女儿、藏文老师和他那座博物馆的“创馆”馆员。“他对我像对亲女儿一样,是我的第二个父亲。”桑旦拉卓说。
 
  亚格博爱他的西藏朋友们,也被他们所爱。在离开高原的日子,他始终惦念西藏,促成了许多西藏题材书稿的出版。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跟朋友闲聊时,他说自己将来一定会为西藏做一件事,但不是出书——那不足以表达他对西藏的感情。
 
  亚格博当年在北京的办公室,挂着他在西藏下乡时跟次仁拉达、尼玛次仁等人的合影。还有1985年他用傻瓜相机拍下的牦牛干尸,那是一头耗尽气力、倒在驮运路上的驮牛,它的头颅和双角至死都朝着前进的方向。
 
  忙碌之余,这个北京干部会对着旧照片怀念高原大地。在夜里,他常梦见雪山和草原。“我热爱西藏的土地和人民,我总觉得自己不该是高原的过客,我的后半生应该会与西藏联系在一起。”
 
  2010年冬,亚格博做了一个梦,梦中的电脑屏幕上,“牦牛”与“博物馆”两个词像动画一样拼在一块儿,变成了“牦牛博物馆”。
 
  梦醒后的一个月,像怀揣不可泄露的天机,他压抑着激动,熬夜查资料,做PPT,一点点完善“牦牛博物馆”的创意。
 
  他发现,全世界92%的牦牛生活在中国,其分布与藏族族群分布基本一致。约3500年至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将野牦牛驯养,从此,藏族驯养了牦牛,又被牦牛养育。
 
  有人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藏文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亚格博希望能通过牦牛这一载体,呈现其所驮载的西藏历史和文化,最终形成一个西藏文化符号。
 
  回高原的时候到了!
 
  2011年,离开西藏整整20年后,他向北京市委提出辞职,申请返藏实现他的创意。
 
  虽然那时他已经57岁,从没做过博物馆工作,辞去领导职务后,只有一个PPT。
 
“生死1厘米”


 
  “从侧面端详着他那张坚毅的脸。”
 
  1986年,马丽华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以这样的开篇,写亚格博和他的援藏战友们在高原上的奉献与牺牲。
 
  30多年后,在亚格博拉萨的家里,挂着一幅画家朋友为他创作的画像。画中的他,轮廓更刚毅,双耳下长出了一对牛角。
 
  说不清这是怎样的巧合,仿佛他这人有牛的脾气、牛的坚毅,还将与牛结下不解之缘。
 
  2011年,亚格博提出辞职时,几位北京市领导听了他的博物馆设想,认为可以丰富北京对口援藏工作的内涵。市委决定,将牦牛博物馆纳入援藏工程,这让本来想“化缘筹资”建馆的亚格博分外惊喜。
 
  那年6月7日,亚格博踏上了二度进藏的旅程。此时的他如西行的玄奘,知道要去哪、要做什么,但并不清楚将走多远的路,经历多少“难”。
 
  在拉萨河畔的仙足岛,亚格博租了房子作住所及临时办公室。他每天不停地拜访和接待各界人士,一遍遍播放他的PPT,宣讲创意,寻求支持。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亚格博离京前,听他介绍牦牛博物馆的设想,认为要能做成,将是一家“国内填补空白、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当即表示一个月内会去拉萨看他。
 
  “我一个月内如约到了拉萨,我很替他着急。他当时什么都没有,一件藏品、一寸建筑都没有,只有两个藏族青年当临时志愿者。”单霁翔自告奋勇,成了第3号志愿者。
 
  单霁翔有理由为亚格博着急。虽然博物馆资金有了着落,但具体的建设工作,每推进一步都太难。
 
  亚格博像是回到了30多年前,那个孤独骑行找寻麦地卡的雪夜。
 
  2011年9月7日,返藏满3个月那天,一心想着“馆事”的亚格博,去超市买东西,恍惚间一头撞碎玻璃门,被紧急送往医院。
 
  被玻璃切破鼻尖,医生说伤口再往上1厘米,他可能就牺牲了!亚格博却只希望伤口千万别感染,如果感染,他就不得不离开西藏回北京治疗,牦牛博物馆八成就黄了。
 
  这次事故引起了北京市和拉萨市领导的关注。在领导过问下,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挂牌,北京市又给亚格博加挂援藏指挥部副总指挥头衔,方便他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也陆续到位:微博上招来的志愿者、地方借调的工作人员、养女桑旦拉卓、曾在西藏工作过的龙冬……
 
  老部下尼玛次仁当时在拉萨建材市场销售地板。亚格博一召唤,他关了店,丢下能赚钱的生意,成为牦牛博物馆的专职志愿者。
 
  北京电视台的援藏记者王健,看着“怪老头”亚格博在拉萨寒冷的冬天出门办事全靠走,实在看不下去,决定帮他跑腿。单位援藏任务结束后,他又申请多留了几个月。
 
“寻牛六万里”


 
  建博物馆,文物是关键。
 
  为搜集文物,2012年起,亚格博带着志愿者,开着一辆借来的越野车,开始对牦牛产区做田野调查,总行程长达6万里。
 
  旅途里最宝贵的收获,是他们这些要做“牦牛博物馆”的人,得到了最懂牦牛的藏族牧民的理解。
 
  藏文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概念,亚格博跟人解释,他要建的是个“亚颇章”,即“牦牛的宫殿”,这迅速赢得牧民们的心。
 
  申扎县的牧民日诺听说消息后,带着一家8口忙活几个月,织成一顶牦牛毛帐篷,让儿子坐了3天车,送往拉萨。这种帐篷冬暖夏凉,价格不菲,日诺却分文不取,“你一个汉族人,为我们建牦牛宫殿,我怎么能要你钱呢?”这是牦牛博物馆获赠的第一件藏品。
 
  比如县的才崩,在亚格博一行离开后,成了“亚颇章”的义务宣传员。他搜集自家和其他牧民家里与牦牛有关的物件,像学者一样细致记录每件东西的来历,又一一编号,装满皮卡车拉往拉萨。他也分文不取,连汽油钱也不肯收。
 
  加查县爱牦牛成痴的牧民曲扎,一直自发做保护牦牛的事。“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份心。”在给亚格博的信里,曲扎写道:“我们都热爱西藏文化,我们是兄弟。”
 
  一件件珍贵的馈赠,一份份沉甸甸的情谊。
 
  到2013年,亚格博已为牦牛博物馆征集到2000多件藏品。其中,群众捐赠高达40%以上。这在国有博物馆中几乎绝无仅有。
 
  2014年5月18日,历经3年艰辛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终于开馆。
 
  “那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各地活动的请柬像雪片似的飞到我的办公桌上,但我哪儿也不去,我要去拉萨,参加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忆。
 
  “那些从没进过博物馆的藏族群众,居然能把自己家里珍藏的物品义无反顾地捐赠出来,这样一个博物馆的确成了人民的精神家园。我知道这个过程中他有多么艰难,做了多少工作,我觉得,是他对博物馆的理解、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对西藏那片土地的热爱,使他做成了一番事业。”单霁翔感喟。
 
“填补了空白”


 
  “西藏牦牛博物馆——”
 
  亚格博的领读声有些沙哑,孩子们的跟读声清脆而高亢。一遍藏语,一遍汉语,一遍英语,沙哑与清脆的一声声“西藏牦牛博物馆”在大厅上空交织回荡。
 
  这是5月末的一天,一家公益机构要将这群来自藏北双湖县牧区、面颊黑红的小学生一路带往北京游览。牦牛博物馆被选为他们路过拉萨的第一站。
 
  活动组织者范丽说:“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藏北牧区,第一次到拉萨。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几乎是零,牦牛博物馆填补了空白。”
 
  亚格博喜欢在牦牛博物馆里看到孩子,他从中感受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尤其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淡出藏族人的生活,他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看到前人真实的日常,看到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
 
  牦牛博物馆的书记琼珍告诉我们,牦牛博物馆开馆5年,参观者累计已达数十万人次,成为人们了解西藏的窗口。
 
  所有参观者中,亚格博尤其看重藏族民众的评价。他认为,成为当地人民的精神家园,才是一家地方博物馆的最高荣誉。
 
  “草原上没有牦牛,就像夜空中没有星星。”藏族民歌手扎西尼玛聊起参观牦牛博物馆的感受。“以前逛博物馆,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不太爱去,到牦牛博物馆,我脑子里一下涌出很多回忆。那些黑帐篷、牛粪墙、耕地,所有一切都正经八百是藏人的生活。”
 
 
“这辈子够了”


 
  在今年的牦牛博物馆馆庆活动上,亚格博在致辞中以藏汉双语告诉人们,这可能将是他最后一次以馆长的身份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庆典。
 
  他已经65岁,觉得该给牦牛博物馆找位新馆长了。
 
  “听到这消息,我既心酸,又欣慰。”北京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说,“心酸的是,博物馆中的牦牛们将告别这位精心照料它们的老阿爸;欣慰的是,这位年近古稀、搭上老命去工作的老援藏干部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20世纪80年代,亚格博差点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但后来他回北京工作的20年,几乎放弃了写作。
 
  西藏是他创作的氧气,二度进藏,他边建博物馆边拾起笔,连续写出《藏北十二年》《最牦牛》《形色藏人》三部非虚构作品。
 
  年轻时钟情于诗歌和小说,如今,亚格博发现“真实比虚构更离奇”。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了解今天的西藏,“最重要的是生活在当代西藏的人,是他们的身世和经历、故事和命运。”
 
  吴志攀用化名为《藏北十二年》绘制了上百幅插画,他的女儿则是书中故事的英文译者,亚格博的养女桑旦拉卓是这本书的藏文译者。
 
  亚格博不擅长谈论自己,即使我们为他的故事而来,他热情讲述的也大都是朋友们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思考一个人的价值到底何在,他觉得肯定不在于能挣多少钱、有多大名。回首自己一路走来,他不无得意:“我这个人啥也不会,做了牦牛博物馆,这辈子够了。”
 
“无言的战友”


 
  2019年7月1日,一场特殊展览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幕。这场名为《无言的战友》的特展,是牦牛博物馆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川藏和青藏公路通车65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献礼。
 
  “无言的战友”就是牦牛,这是亚格博的研究成果。
 
  2018年夏天,年过花甲的亚格博,在成都的街巷深处几经辗转,终于在干休所找到了98岁的解放军十八军老同志魏克。这是与西藏结缘的两代内地干部的一场“牦牛会”,因为亚格博在研究牦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时发现,当年亲历十八军进藏、和平解放西藏的魏克,曾用“无言的战友”形容牦牛对解放军进藏不可替代的帮助。
 
  据魏克了解,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前的近5年时间里,藏族人民出动牦牛达100多万头支援解放军运输。这些牦牛,不仅默默无言地给部队运来了物资,还是解放军在冰天雪地进军时的开路先锋!
 
  亚格博更多的研究发现,令我们对“无言的战友”更加肃然起敬:
 
  ——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最危急的关头,藏族人民赶着牦牛支援红军。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曾对藏族老红军天宝说,“中国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牦牛革命’。”
 
  ——解放军十八军老同志王贵说过:“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西藏和平解放的胜利,是党的政策的胜利,也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当时没有公路,部队给养全部靠人背牛驮,藏族群众用牦牛支援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藏族支前模范曲美巴珍赶着自家的牦牛,为人民解放军驮运物资,至今仍被传颂。
 
  ——在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过程中,赶着牦牛支援人民解放军的藏族群众,也比比皆是。
 
  ——在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边境交通极为不便。据当时的作战参谋、后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春同志回忆:“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牦牛运输。”
 
  ——20世纪80年代,西藏阿里波林边防连战士收养了一头无人认领的黑牦牛,这头牦牛为战士驮水十多年,直至衰老。战士们为其养老送终、建墓塑像,向南疆军区申报并获得批准为其荣立三等功,这在军史上独一无二。
 
  当年进军西藏时的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政委谭冠三之子谭戎生、西藏区党委书记阴法唐之女阴建白,参观《无言的战友》深受感动:没想到有这么精彩的展览,没想到博物馆把十八军记得这么深!
 
  牦牛文化也是红色的!在拉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很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无言的战友》特展。
 
  在这里,他们能听到《初心 使命》的童声合唱:“我们不忘初心,五星红旗飘扬喜马拉雅;我们牢记使命,西藏大地开遍幸福之花。啊,岁月流淌,追梦者永向天涯。”
 
  这首歌,作词的是亚格博。
 
  追梦者永向天涯!这是革命前辈的精神不朽。
 
  追梦者永向高原!这是共产党员吴雨初的初心流淌——他的心,永驻精神高地。
 
如何做一个学者,他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追记美学家刘纲纪
如何做一个学者,他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追记美学家刘纲纪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风范
 
 
▲刘纲纪先生生前照片。武汉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李伟
 

 
  刘纲纪先生的最早一批博士生、追随先生近30年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邹元江教授,曾经写过多篇关于自己导师著作的书评等文章,对刘纲纪的学术思想、为人生平非常熟悉。
 
  但在为导师撰写悼词生平时,邹元江写到凌晨三点。
 
  万籁俱静时,想到珞珈山那盏苦熬一生的明灯终于熄灭,再也不能师生当面长谈,邹元江潸然泪下。
 
  2019年12月1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纲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7岁。
 
  刘纲纪先生主要从事美学原理、艺术哲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同时在美术理论、中国书画史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当代文艺思想等方面也作了许多开拓性研究,并有重要建树。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中,他是一位学界公认的学术大家。
 
  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能量,才能学贯古今、享誉海内外,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遍访刘先生的同事、学生和亲人,探寻大师耀眼的一生。
 
中国美学界数一数二的人


 
  他和李泽厚合作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填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忆当年合作 音容宛在;虽今朝分手 友谊长存。”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得知自己的同学、合作者刘纲纪去世,他悲痛地写下这句唁电。
 
  短短两句话,浓缩了中国美学界“北李南刘”两位大师一生的相知情怀,更是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繁荣的写照。由两人合作撰写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填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读过《中国美学史》的人们可以发现,刘纲纪撰写的著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美学思想为指导,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并处处贯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作了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深刻分析,许多论述极富创见。
 
  此后,刘纲纪先生进一步提出中国艺术文化的“六大境界说”,即儒、道、楚骚、玄学、禅宗及明中叶后具有近代人文主义、个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论,并一一作了深入分析。
 
  “在文化逐渐成为软实力、凝聚力与竞争力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学事业,使之在国际上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刘教授在这一方面几十年来做了艰苦探索和努力,取得重要成绩,是我国美学界少有的具有相当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美学家。”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美学家曾繁仁教授7年前曾对刘纲纪撰写的《周易美学》一书表示赞赏,认为这是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这本《周易美学》著作的写作出版,是刘纲纪用时4个月,通宵达旦完成,1994年正读研究生的邹元江见证了这部著作的写作历程。那几个月的时间里,刘纲纪是珞珈山最晚熄灭灯的那个人,成为了当时武大学人勤学的标志。
 
  该书出版后,约稿编辑获得编辑界大奖,邹元江写了4篇书评,全部发表在顶级期刊……一本书,成就了许多人。
 
  诸多开拓性的研究,令刘纲纪早早就成为一座大山,一座研究中国美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不可绕过的高峰。
 
  作为北京大学同学和长期的合作者,李泽厚对刘纲纪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认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李泽厚就公开说:“我觉得他的水平很高,思想深刻。在目前的中国美学界,无论从美学理论上还是从对美学史的了解和掌握上,他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一直埋头工作,不计名利,对科学有献身精神。”直到2002年,李泽厚先生在《浮生论学》一书中仍坚持这一看法,说:“做美学研究的当代我们这辈人中,我认为刘纲纪是最不错的。”“虽然他最近还很厉害地批判我,但他有哲学深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范与刘纲纪交往较多,上世纪80年代时,刘纲纪与李泽厚合著《中国美学史》时,为了写作联系方便,刘纲纪曾借住在北师大宿舍。
 
  李范经常去看望刘纲纪,见证了刘纲纪日以继夜、呕心沥血地写作,常常是书桌地上满是烟蒂。
 
  德国著名汉学家卜松山在欣赏刘纲纪先生的艺术作品集时,这名德国人会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诗书画如其人。“欣赏刘先生的画作,他的容貌、人格仿佛就浮现在眼前。”美国著名华人学者傅伟勋教授在一些文章中谈到刘纲纪先生给他的印象时说,“刘纲纪具有哲学家的风骨,且为人诚挚可亲,实不多见,治学之勤,功力之深,令人叹赏。”
 
哲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情怀


 
  “做古代学问,但不能忘了是一名现代人。”刘纲纪常常强调,做学问不能同现实隔离,要有现实关怀


 

 
  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一间小会议室里,已经是武大哲学学院二级教授的邹元江讲述了导师的一生。在他看来,刘纲纪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一盏照耀后人的明灯,影响了自己的整个人生。面对刘先生的期许,自己常常因为有愧,不敢自称是大师的弟子。
 
  “先生有幼功,在大师荟萃的北大熏陶之下,迅速成长。”刘纲纪先生1933年1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普定县号营村,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原来,从小家境不错的刘纲纪自幼爱好文艺,13岁时曾拜名师学习中国书画,幼功的积累,为他今后研究艺术美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北大4年,刘纲纪除了努力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还师从中国美学界前辈学者邓以蛰、宗白华、马采三位著名教授学习美学与中国书画史论,与大师们成为忘年之交。
 
  作为年纪轻轻小伙子,刘纲纪曾经多次指出几位大师家藏古画的假赝之处。后生可畏,令大师们既气愤,又喜爱。
 
  196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刘纲纪的第一部专著《“六法”初步研究》,这一年他年仅27岁。这部论述中国绘画理论纲领——“六法”的专著,曾得到邓以蛰、宗白华、朱光潜等著名学者的热情赞许。这是刘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六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影响极广,是刘纲纪在美学研究上取得的第一个成果,也预示了他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当时,刘纲纪在北大的名气很大。担任北大学生诗社的社长,吹笛子、拉二胡、美声唱歌,刘纲纪是天生的从事美学研究的人才。作为一名较早发表文章的北大才子,他用稿费买西装,偶尔还会请同学们下馆子。才华横溢的刘纲纪,征服了当时北大俄语系的校花孙家兰,后来两人牵手相伴一生。
 
  刘纲纪是一个有生活情调的人,喝德国黑啤、品咖啡,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极具现代感,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做古代学问,但不能忘了是一名现代人。”刘纲纪常常强调,做学问不能同现实隔离,要有现实关怀。
 
  “必须具备哲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情怀。”这是刘纲纪常常对学生提到的要求,两方面缺一不可,也是一直走在国内美学研究最前沿的武大哲学学院招新教师的标准,延续至今。
 
  刘纲纪与武大的渊源离不开一个人——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彼时,重才、惜才、爱才,还不拘一格地用才、育才的李达,亲自到刘纲纪在北大的学生寝室,邀请刘纲纪到武大来,并愿意担任他的硕士导师,1956年本科毕业之后,刘纲纪从此与珞珈山结缘。
 
  李达非常理解、尊重并支持刘纲纪的兴趣与选择,在他离开北京仅一个月后,又将刘纲纪送回北大进修美学和艺术,并专门给北大党委书记江隆基教授和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写了介绍信。两年多后,刘纲纪返回武大任教,至此60个春秋,珞珈山的夜晚总有一盏明灯在亮。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耀南1997年考入刘纲纪门下读博士,当时只读过刘纲纪的书,仰慕大名,从未见过面,在参加了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李耀南忐忑地敲开了刘纲纪的办公室大门。
 
  初次见面,两人长谈了两个小时。李耀南回忆称,当时已经60多岁的刘纲纪思维敏捷,言谈之间饱含激情,一种渗透理性光芒的激情,时刻不能懈怠的学风,至今感召着自己。
 
博学乐观,成风化人


 
  刘纲纪晚年有一个遗愿,为进一步摆脱当年思考的时代局限性,他要重写中国美学史,在病床上仍然坚持


 

 
  文革期间,刘纲纪被下放在襄阳一个农场负责放鸭,正是在池塘边,刘纲纪没有忘记读书,他读了朱光潜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译作等。
 
  清苦的生活,很快迎来了思想著作的井喷,回到武汉之后,他在夫人所在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的一间狭小的宿舍里,一张小凳旁,流着汗,陆续写下了多篇艺术哲学著作。
 
  “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如何做一个学者的榜样。”我国著名哲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晓芒当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武汉大学任教,同刘纲纪在哲学系共事达30余年,对刘先生的学问和人品多有了解和浸润。“刘先生有坚定的学术信念和人格操守,直到耄耋之年,仍然殚思竭虑,笔耕不辍,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美学研究事业。”
 
  “我不同意你这个观点!”易中天38年前的硕士论文答辩会上,刘纲纪是答辩评委之一,两人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在会上发生争论,易中天也大胆地回应“我还不同意你这个观点!”
 
  尽管两人当场争执得面红耳赤,但是刘纲纪仍然对易中天的论文给予高度评价,打了优秀。
 
  正在国外、来不及赶回国内参加追悼会的易中天感慨:“这样的师德师风,让我终生难忘。”他遥寄挽联一副以表哀悼:大美无言,治学本当知纲纪;中庸有道,为师原不计逆从。
 
  李耀南告诉记者,刘先生对学生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大胆独立思考,绝不允许学生盲从。作为一名导师,他更注重因材施教,不仅指出学生学问短板,更关注学生的性格不足之处。
 
  李耀南回忆,自己从农村出来,刚开始性格上有些胆小怕事,刘先生看出问题后,经常教育他,胆子要大一些,不要怕。
 
  “这个问题你已经想清楚了,如果是你没表达好,那就是你没本事!”博士论文预答辩时,看到李耀南又有些胆怯,这一次刘纲纪有些急,这一番少见的发火,也激了一把李耀南。
 
  最后,论文答辩现场上,李耀南放开表达,侃侃而谈。
 
  顺利通过答辩,刘纲纪非常高兴,拉着李耀南合影留念,这一难忘瞬间,李耀南至今珍藏在家。
 
  如今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任教的张完硕教授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作为一名韩国博士留学生,当年先生每周给他一个人上一门课。台上70多岁的先生侃侃而言,台下张完硕似懂非懂。回去后,还要反复听录音,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请教一番,老师就又讲一遍。
 
  “先生不用电脑,从来手写,手指上磨了厚厚的茧。”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的王海龙博士,曾跟过刘纲纪先生5年时间,他见证了80多岁的老人,熬夜帮博士生修改论文的过程。“先生对学问和学生都极负责任,从来亲力亲为。写书,从查资料到最后,都要自己完成。”
 
  刘先生的2008级博士李红霞含泪追忆:说来惭愧,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是先生熬了一个整夜修改的。那天从先生手里拿回他修改过的论文,看到先生憔悴的面容,还有熬夜后的眼睛,心中满是愧疚。那时递交给先生的博士论文,我还没来得及写前言,先生高屋建瓴地把我论文将来要做的,而我还未能看到的方面指了出来。
 
  王海龙有些痛心地说:“这几年先生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但是他从不拒绝学生的活动,非常支持年轻人。”曾担任武大研究生会主席的吴汉勋透露,武大书画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樱花笔会,已经举办30多年,刘纲纪先生一直坚持亲临现场开笔、点评,身正为范,启蒙激励着一代代珞珈山的年轻人追求美好。
 
  “未来只能怀念先生的音容笑貌,细读著作,追忆精神,继承遗志。”武大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说,每次拜访先生,都是在谈学问,先生特别自然地表达对中华深厚文化传统的自信,也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吴根友透露先生晚年遗愿:为进一步摆脱当年思考的时代局限性,他要重写中国美学史,在病床上仍然坚持。“作为后人,我们希望先生的遗稿很快能整理出版,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他对一些问题更深入思索的成果。”
 
医保谈判专家:“灵魂砍价”为百姓找好药
医保谈判专家:“灵魂砍价”为百姓找好药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世相
 
  本报记者李坤晟、屈婷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处级干部许伟,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网红”。
 
  上周四,读大学的女儿曾将一段抖音上点赞数百万的视频转发给他,还专门把网友评论截了图。那时,许伟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引发的热度。
 
  视频里,参加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的许伟,在同药企代表的交锋中金句频出——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你跟CEO再去申请一下吧,时间给你5分钟!”
 
  “现在是我们整个国家来跟你进行谈判。”
 
  “4.4元的话,4太多,中国人觉得难听。这样好吧,再降4分钱吧,4.36元,行不行?”
 
  ……
 
  5个回合较量,某外资药企生产的一款治疗2型糖尿病药品,从报价5.62元/片(10毫克),最终被许伟领衔的谈判专家组砍到了4.36元/片。每回合分别降价0.9元、0.1元、0.12元、0.1元、0.04元。
 
  锱铢必较、分毫必争!连4分钱也不放过的许伟,获得了网友的高度认同。
 
  12月3日下午,在浙江省医保局的办公室,许伟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还原了此次医保谈判的诸多细节。
 
欣慰
 
老百姓急需的药品进了目录


 
  11月6日,许伟接到国家医疗保障局的通知。3天后,他在北京和参加本轮谈判的其他专家一起,签署了《保密协议》和《无利益冲突声明》。
 
  这是许伟第三次参加医保谈判。经验丰富的他知道,直到每场谈判开始前,谈判专家才能打开信封,拿到具体谈判的药品名称和医保底价。
 
  现场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不能及时查询信息。要在谈判中多掌握一点主动权,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于是,动身之前,许伟一直在抓紧时间研究进入谈判的药品目录。
 
  本轮谈判共有150个药品参与,数量大大超过前两次,准备功课因此繁重许多。他需要上网搜索,并结合平时工作中了解到的浙江省相关情况。
 
  “药品在国际上的价格,国内市场竞争品的价格,都要掌握。像视频里这款药,我在谈判中,既肯定对方是好药,也会谈国内糖尿病药的整体使用情况,表示我对行业有相关了解。”许伟说。
 
  国家医保谈判分工很明确。虽然只负责谈判环节,但许伟同样关心哪些药品最终进入目录。作为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许伟清楚,每谈判成功一种药品,意味着更多的老百姓能用上好药。
 
  让他欣慰的是,本轮谈判药品所覆盖的,包括癌症、慢性病(包括糖尿病、乙肝、风湿性关节炎)、耐多药结核、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且多为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较贵的药品。
 
  比如,一款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品,许伟一直挂在心上。前不久,他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是肺动脉高压患者,需长期吃药。但该药品目前市场价约4000多元一盒。老人找到许伟,就是问这款药能不能进入医保。
 
  “医保工作贴近民生,一定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许伟说。
 
  在平时的工作中,许伟常能了解到很多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他办公桌上有一份来自绍兴市医保局的报告。
 
  原来,绍兴市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刚刚接待了几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的家属。目前,美国某药企生产的一款药品疗效不错,但价格昂贵。除赠药外,患者治疗一年仍需花费100多万元。病患家属要求将该病纳入浙江省罕见病医疗保障范围。
 
  “如果是国家的权限,要向国家局反映。如果是省级权限,我们努力在省级层面解决。”许伟说。
 
  本轮谈判结束后,许伟注意到,那款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品,成功进入本轮医保药品目录。这意味着从明年1月1日起,那位老太太的儿子的医药费会大幅减少。
 
拉锯
 
谈判成功比双方博弈更重要


 
  毫不夸张地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影响深远。能否用上一款对症的药品,以什么代价支付,能决定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11月11日-13日,国家医保局组织的5个谈判组与七十余家药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闭门杀价”。最终,成果颇丰。
 
  新一轮国家医保药品准入谈判的70个新增药品,平均价格下降60.7%,多款全球知名的“贵族药”开出了“平民价”。视频中,许伟正在谈判的这款糖尿病药品目前市场价15.96元/片,是医保签约价格3倍有余。
 
  随着央视新闻报道播出,抖音视频转发,中国老百姓第一次对医保谈判有了直观感受——一毛一分反复拉锯。
 
  好药进不了医保目录,老百姓用不起;进了目录,价格偏高,医保基金的压力必须考虑。双方的较量是围绕价格的心理博弈。
 
  按规则,国家医保局先测算确定医保支付预期价,由企业报价两次,两次报价均超过预期价15%的药品将会出局。医保专家既不能透露自己手中的“底牌”,又要尽可能去引导企业报出符合预期的价格。
 
  “还是有差距”“有一定差距”“有很大差距”“有相当大的差距”“你要不要出去再申请一下?”谈判专家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
 
  “对方会千方百计地表达已经给出最低价格,还会观察我们的表情,希望从我们的表情探出医保底价。这要求谈判专家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谈判技巧。”许伟说。
 
  11月10日,谈判前一天,国家医保局请了一位在上次谈判中担任组长的专家同大家交流心得,并播放了从此前谈判中剪辑出的教学视频。
 
  参加三次谈判,许伟练就了通过眼神判断对方状态的本事——飘忽的眼神、轻松的眼神、紧张的眼神……对方不同的眼神折射出不同的信息,许伟自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时他一个小动作或者一个小眼神,我们就会感觉还有降价的一些空间,就可能试探性地再往下探一探。价格低一点,对老百姓有好处。”
 
  有人将专家和药企的谈判比作一场“对战”。许伟对此并不认可。
 
  “战争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但医保方和企业方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希望谈判成功。虽然对成功率没有要求,但我希望谈成功的药品越多越好。最终是要给老百姓找到好药。”他说。
 
底气
 
“我们整个国家来跟你谈判”


 
  150个药品进入谈判,共有97个谈判成功。5个谈判小组,每组每天谈10场。这对谈判专家体力和精神都是相当考验。许伟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坦言,他是事后通过短视频才回想起那场谈判的一些细节。
 
  11月13日,本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最后一个谈判日。上午8点,许伟准时到场抽签。按规定,为谈判公正公平,国家医保局采取了随机配对模式。5名谈判组组长,每天提前半小时抽签确定当天谈判场地。
 
  1号谈判室。许伟运气不错,抽到最宽敞的一间谈判室。8点30分,医保方专家组5名成员全体到位。随后,当天第一组企业方代表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入场。
 
  对方两男一女。作为组长,许伟要按流程宣读谈判规则。在获得对方无异议确认后,谈判正式开始。
 
  许伟没有想到,正是这一场谈判让他在几天后成为“网红”。短视频爆红的第二天,许伟发现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好友都在转发,他才真觉得“火”了。他开始留意网友的评论。“绝大多数评论都是正面的。老百姓认可我的工作。这让我很欣慰。”许伟说。
 
  视频中,许伟最受网友赞誉的是那句“现在是我们整个国家来跟你进行谈判。”
 
  当时,企业方代表表示,已经报出了低于在韩国销售的价格。
 
  在制药行业,韩国、台湾等地区是全球价格洼地。欧美制药公司的药品在这些地区通常比在本土还卖得便宜。对方代表口中的低于韩国价,差不多意味着突破了该药品在东亚地区的最低价。
 
  “你有没有想过韩国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少人口,现在是我们整个国家来跟你进行谈判。再给你一次机会。”许伟掷地有声,底气十足。
 
  作为谈判的医保方,向对方强调中国市场的体量是基本操作。“以价换量”是医保谈判的总方针,核心目的就是推动药价大幅下降。而价格谈判的目的也绝对不复杂——让老百姓用好药,用得起药。
 
 
 
■对话许伟 担心药价低难保药质优,是“多虑了”


 
  记者:你参加了3次医保谈判,本次谈判有哪些特点?
 
  许伟:首先是覆盖面广,价格降幅明显。今年有了价格保密申请制度,能让外企给中国市场更低的价格。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不少2018年上市的创新药进入谈判,这是国家在鼓励创新。
 
  记者:此次谈判,很多药品价格降幅有目共睹。有网友担心,价低能否保证质优?
 
  许伟:我在网上看到过这种评论。这是多虑了。药品生产出来,政府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进口药,也有相应的监管政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价格并没有到成本以下。进入医保目录,去掉了中间流通环节成本。这一块的空间非常大。
 
  记者:有评论认为,医保系统是本次谈判最大赢家?
 
  许伟:药价下来了,老百姓是得利的。企业肯定也是得利的,它能很快获得规模效益,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进行新的研发,进入良性循环。医院和医生的选择增加,有些疾病的病程能缩短,医疗成本下降。而药品合理的价格,能让医保的资金得到更好利用。我觉得这是四赢的结果。
 
  记者:有人说,此次医保谈判,外国制药公司大获全胜。外企药品低价进入医保,会影响本土药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您怎么看?
 
  许伟:97个药品里面国产的有几个,我没做过统计。但为患者治疗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国外制药公司有真正的好药,不可能排除在外。
 
一篇《科学》论文背后的南开百年化学情
一篇《科学》论文背后的南开百年化学情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世相
 
 
 
 
  本报记者张宇琪、宋瑞
 

 
  在微观世界里,有一大类分子存在手性异构体,它们像是人的左右手,互为映像,但如何旋转都不会重叠。
 
  但药物中,“左手”和“右手”手性分子的作用可能有天壤之别。如何控制手性分子的合成,一直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带领课题组,在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上潜心多年。近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团队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讲述了研究团队用一种新颖的双催化剂协同催化合成手性氨基酸的策略。
 
  这一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
 
他们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家的难题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
 
  经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潜心攻关,周其林课题组设计发展出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又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合成了数百个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
 
  课题组成员,现任南开大学化学院院长朱守非说,“课题组成立20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做一件事情,在催化剂的研究上一点点精益求精。化学,是需要工匠精神的。”
 
  科研成果的背后,是这些课题组成员们苦心孤诣,潜心科研。不少化学学院的学生说,经常看到周其林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亮到深夜。
 
  由于在合成化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周其林在2012年获得首届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8年又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11月22日,周其林及朱守非团队再次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双催化剂协同催化合成手性氨基酸,解决了科学家们一直以来想直接利用脂肪胺来高效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的难题。
 
  朱守非说:“从未觉得科研是件枯燥的事儿,在实验室做实验就像破案一样,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
 
南开百年,化学人科研报国


 
  周其林和朱守非的研究一直在传承南开化学人服务国家发展实践的爱国理念。
 
  南开大学化学学科起源于1919年建校伊始的理科“化学门”,两年后,邱宗岳先生创建化学系,成为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
 
  1928年,张伯苓指出要“知中国,服务中国”,自此南开大学确立了“土货化”办学方向,即“贴近中国国情”“扎根本土实际”。应用化学研究所等一系列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系科和研究机构应运而生,独开风气之先。
 
  1956年,何炳林、陈玉茹夫妇从美国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何炳林在两年时间里合成出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离子交换树脂品种,为核燃料铀的提炼作出巨大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响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毅然放弃深耕几十年的药物化学研究,转向国家急需的有机农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百年来,南开大学化学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爱国初心、报国之志,也深刻影响着周其林、朱守非二人。
 
  曾有人问朱守非,课题组在手性催化剂上解决了什么“卡脖子”的问题,朱守非答,“正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让其他人不能卡住我们的脖子,让中国在催化剂研究上有足够的声音。”
 
  “周氏催化剂”因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被国内外同行所称道。目前“周氏催化剂”已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个研究单位借鉴使用,还被多家制药公司用于数十种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生产。
 
  南开大学副校长、化学学院教授陈军说,一批批从化学学院毕业的学子从未忘记要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化学研究应该顶天立地,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探索化学世界,是最幸福的事”


 
  在周其林的办公室里,上百份档案袋整齐摆放,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学生的名字,里面是他悉心保留的每名学生的实验报告。在周其林看来,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在南开大学,周其林的课题组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周其林说,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只要愿意学化学,他都愿意为此花“一点时间、一点精力”。
 
  课题组每周开一次组会,学生们偶尔会请假,但周其林从不缺席。有时出差回来,他一下飞机就拎着箱子赶回学校参加组会,听取学生的汇报讨论情况。对于同学们提交的实验报告,返回来时通常是“一片红”,甚至标点符号都会改动。
 
  周其林曾说,我们要在科研中创造出一些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如果不被我们创造出来,或早或晚也会被其他人创造出来;但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去“催化”他们成长成才,谁又能去做这件事呢?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初心”。
 
  立德树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师魂”一直在传承。抗战年代曾经有不少师生同赴沙场,新中国成立之后,李正名在杨石先老师的引导下走上农药化学研究之路,直至今日,无数的学子在南开教师的引导下,寻求科研之真谛。
 
  朱守非初进南开,便师从周其林教授,从此便整个身心都扑在化学研究中。他曾开展了一个将手性螺环磷氮配体用于催化非官能团烯烃的不对称氢化的研究,但是在研究中却遇到了困境。“周老师通过提问引导我进一步明确科学问题,完善想法,提升研究的高度和深度。”朱守非说,这种指导方式让他受益匪浅,真正喜欢上科学研究。
 
  在周其林不断地启发下,朱守非成功将该催化剂用于具有强配位能力的亚胺和不饱和羧酸的氢化中,并得到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其中不饱和羧酸的氢化后来还被世界500强企业罗氏公司用于手性药物的生产中。
 
  花甲之年的周其林和不惑之年的朱守非都已成为不少南开学子的科研引路人。“泡”在实验室十多个小时、指导学生科研论文、参与教学工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他们每天的日子简单又充实。
 
  “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和学生在一起探索迷人的化学世界,这是最幸福的事。”朱守非说。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爱国初心、报国之志,是南开化学人的百年传承》
 
把名字“写”在大地上
把名字“写”在大地上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世相
 
  本报评论员易艳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经典问答,道出了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土地情结。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人一生劳作在田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有人钻研农业科技,用专业知识帮助乡亲脱贫;还有人即使荣誉满身,最在乎的还是村民的好口碑……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对科学家“接地气”的生动赞语。12月1日的“新华全媒头条”,将这句话献给了钻研农业科技、投身科技扶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去年,这位“农民院士”曾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推销比鸵鸟蛋还大、重达5斤的“神奇土豆”。他在《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200余篇科技论文,获得了20余项发明专利、18项重大奖励。然而,他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自称“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同样因农业科技受关注的,还有中国“菌草之父”林占熺。12月1日,在庆祝中非共和国成立61周年典礼上,林占熺等6名专家从总统图瓦德拉手中接过了“国家感谢勋章”。

  上世纪80年代,林占熺发明了用菌草代替木头养香菇、木耳的新技术,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等地走出了“一条中国菌草技术援外的新路”。

  即使年逾古稀,林占熺时刻不忘“为穷人做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到31个省份500多个县区,成千上万农民增加了收入;被称为“中国神草”的菌草,还被推广到106个国家,成为“给全世界的礼物”。

  虽然学历不及这两位农业专家,内蒙古武川县山林虫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姜和平依然被村民们称为“鸡博士”。本周,新华社“脱贫攻坚风采录”专栏报道了姜和平的故事。

  近30年来,姜和平不断摸索新的养殖方式、提升养殖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还带动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将自己探索出的新养殖技术、培育的优良土鸡品种分享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养的土鸡“飞”出穷山窝。

  如果说“鸡博士”的故事主题是飞出农村,“邢燕子”的故事则是飞回农村。本名叫邢秀英的她,是本周新华社“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一篇报道的主角。

  1958年,出生在北京的邢秀英中学毕业后,本可以继续升学,但她决定要“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在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司家庄,以邢秀英为代表的“铁姑娘们”积极生产自救,带领村民顺利度过了灾荒,“燕子突击队”成了新闻焦点。

  可贵的是,出名后的“邢燕子”继续战斗在农业生产一线,誓言“永远扎根农村”,还保持了一贯的艰苦奋斗作风。后来,即便成了全国人大代表,担任领导职务,邢秀英始终参与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邢秀英获得了“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与她一并获此殊荣的,还有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报道的另一个人物。

  在王传喜的带领下,昔日“乱村”一跃成为集体产业总产值2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的先进村。王传喜的200多本工作日志,见证了他为村民办实事的点滴。“在这个岗位上,感觉自己的担子沉甸甸的。绝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组织的信任,要尽最大努力,带领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扎根农村,贵在坚守初心。本周,“脱贫攻坚风采录”栏目还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孙建设的故事。他曾走遍全国苹果主产区,提出新的高效栽培模式,他也曾组建由河北农业大学5个学院、40多名不同学科专家参加的联合攻关团队,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治、果园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十年间,孙建设只干了“一件事”——“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指导当地建立适合本地的种植方式。”

  日前,2019年度“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从2010年至今,这个评选已到了第十个年头。那些将名字“写”在大地上的人,应该会赢得鲜花与掌声。

 
“象爸爸”
“象爸爸”

( 2019-12-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影像
 
 
▲11月12日,在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罗忠平为亚洲象“小强”洗澡。 本报记者李芒茫摄
 
 
▲11月13日,”象爸爸“罗顺才给一只大象喂香蕉。  本报记者杨宗友摄
 
 
▲11月13日,一只亚洲象在野化训练中用鼻子喷水嬉戏。
        本报记者李芒茫摄
 
 
▲11月12日,“象爸爸”们检查一只亚洲象的脚掌。    本报记者杨宗友摄
 
 
▲11月12日,”象爸爸“罗忠平(右)、自建民为一只亚洲象测量体温。  本报记者杨宗友摄
 
 
本报记者杨宗友、金林鹏、李芒茫摄影报道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绿树海一望无际。丛林中远非风平浪静,即使是这里的“原住民”——野生亚洲象也难免会受伤、染疾或迷路,若无及时救助,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2008年11月建成的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为西双版纳丛林中遭遇困难的野象提供了庇护港湾。中心有30多位被称作“象爸爸”的专业亚洲象护理人员,如同家人一样照顾受助野象起居。他们迄今已参与救助23头野生亚洲象。
 
  接受“象爸爸”救助的野象各有伤痛:“然然”差点因兽夹失去左后腿;“昆六”因争夺配偶打斗受伤,从80多米的山坡跌落;“羊妞”与“小强”境遇相似,出生不久即脱离象群,无法独自生存……在“象爸爸”的照料下,野象们大多走出创伤阴影,重获新生,还交到了人类朋友。
 
  保明伟于2000年开始从事亚洲象护理工作。这位大象医生说:“我们‘象爸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照顾与护理,让野象回归自然,因为那里才是它们的家。”
 
  据保明伟介绍,野化康复训练是野象最重要的“日课”,没有经验的幼象可向健康的同伴学习野外生活经验,同时熟悉自然环境与食物。“象爸爸”两人一组,平均每天与野象相处长达10小时,其中6小时在丛林中进行野化康复训练。待到时机成熟,他们会将受助大象放归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