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蹲点调研之一 |
|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
春播时节,新华社记者深入东北黑土地采访发现,田间地头有口皆碑的好种子越来越多,成为农民稳产增收的利器。但如何把优质、可靠的种子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同时,进一步研发更多新品种,更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现实需求,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从而推进种业振兴,依旧是一道重要课题。
“好种子才有好收成!”
记者来到辽宁省盘锦市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整齐排列的20座育苗大棚里,绿油油的秧苗茁壮成长,正陆续往5000亩水田里“搬家”。
合作社理事长郭凯是种了20多年地的“农把式”。他指着成片的秧苗对记者说:“这些秧苗的种子是我从十多种稻种中经过测试实验选出来的,亩产1300斤,抗病性强、耐盐碱、抗倒伏,大米外观品质好、食味值高。”
数百公里外的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正忙着在地里播种。今年他打算种170公顷的大豆。
“这是吉育303,是咱吉林省培育出的大豆品种,不比‘洋种子’差。”李振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种子,“农民最相信眼见为实,好种子才有好收成!”
播下好种子,丰收才有底气。
据了解,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十四五”时期,该省将深入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种业创新攻关力度,加快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动主要粮食作物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达92%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
“要让农民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春播旺季前夕,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展厅内人头攒动,四五十名农民围拢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水稻育种专家许雷讲授选种标准。
手持一本名为《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的小册子,许雷反复向农民们强调一句话:“一定要选择经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
种优则物丰,粮安则民安。面对琳琅满目的种子,农民却常常犯了难。一位农民向记者坦言:他会同时买几个品种播种,就怕买到了劣种子,甚至是假种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种子市场上品种繁多却良莠不齐,存在套牌、同质化等问题。一些地区种子经营主体杂乱,为了扩大销售,有些经营者夸大宣传,误导了农民。这都需要有关部门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打击售假力度,净化市场,保障农民利益。
聚焦这一问题,东北三省每年都在春季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查假种子、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质量监督抽检,确保优质农资供应,保障春耕生产起好步。
去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也为农民购买良种提供法律保障。
优良品种是丰收保障,科学栽培更是高产关键。许雷的“公益课”在农民中一直受到欢迎,他笑着说:“农民最需要的还是教他们怎么种。没有配套栽培技术,良种也不能高产丰收。种子企业要做好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让农民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振兴种业,“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牢。
记者走访吉林市福莱特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利国倒“苦水”:“育种需要大量投入,有的一年投入一百多万,可能都不成功,这对企业是个挑战。”
推进种业振兴,要瞄准应用效果,打出一套组合拳。
“科企合作是推动种业振兴的有力手段。”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郑文静认为,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加强科企联手,有助于快速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种质资源的积累和利用,是种业创新的关键。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0%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这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创新舞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栾晓燕,每年都会和团队成员一起,定期开展种质调查、取样、做实验……“我们还会定期走访农户,了解种植偏好和市场需求,开展育种攻关,优化老品种,培育新品种。”栾晓燕说。
建立种业资源交流机制,有助于激活育种主体积极性。
郑文静等建议,要切实瞄准农民现实需要,引导和支持建立种业产业联盟,研发出更多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记者姜潇、邹明仲)新华社沈阳5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