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4版:新华深读

05版:新华关注·文化

06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07版:新华国际

08版:广告

“江南清丽地”崛起“活力澎湃城”
浙江湖州以实干争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江南清丽地”崛起“活力澎湃城”

浙江湖州以实干争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何玲玲、朱涵

  春夏之交,南太湖岸生机盎然。浙江湖州,山水如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于此,赋予一方山水美丽颜值,也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盆景”到“风景”的全域美丽;“清丽地”崛起“澎湃城”,地处“长三角之心”的静谧山水孕育跃升的力量。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湖州的青山绿水间,蝶变悄然发生,美好画卷徐徐打开。
美美与共,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一条古塘碧水悠悠,漫步在青石古堤上,仿佛进入水墨画中……走进太湖溇港景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味道扑面而来。
  得益于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以及绵延千年的历史底蕴,这个地跨吴兴区织里镇义皋村、伍浦村、庙兜村的古村落群如今得到众多游客青睐。
  “2020年,三个村抱团发展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上海、杭州的游客来了都流连忘返。”伍浦村党支部书记卢云旗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依托太湖溇港这一世界级遗产,织里镇全镇共计接待游客21万余人,带动村民创收超800万元。
  在湖州,美丽乡村如同点点繁星散布绿水青山间。义皋、伍浦、庙兜三村的“破壁拼团”,是湖州市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一个缩影。湖州还推动美丽建设从乡村向城市推进,让更多的风景从点到面向全域扩展。
  “水晶晶”的南浔古镇,是琼楼、是雨巷,更是一汪清澈灵动的碧水。“这次来南浔游河,我们发现水更清了,连河底下的水草都能清楚看见。”杭州游客宋元告诉记者。
  “现在游客的目光从建筑、园林转向了水,古镇策划了临水表演、水乡婚礼巡游等活动,在古镇的过夜客比以前多了很多。”南浔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倪培华说。
  无论是南浔区古镇复兴、长兴县的历史韵味,还是安吉县的全域美丽、德清县的人文风情、吴兴区的产城融合……一幅山水相融、产业兴盛、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正在湖州徐徐展开。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旧时盛景之赞,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22年,湖州美丽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建成组团式未来乡村11个,新增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8个。
创新,“长三角之心”隆起活力城


  翻开地图,湖州处于长三角的中间地带,湖州人自豪地将自己誉为“长三角之心”。
  近年来,湖州进一步发挥长三角中心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包括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在内的八大新兴产业链,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
  步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凤栖湖草木水榭环绕,50多幢产业大楼巧妙串联,构成一幅产业新城的靓丽图景。
  一座小镇,全球瞩目。去年5月,联合国在华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今年4月,德清成为全国首个县域为主体创建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12年来,这座“无中生有”的产业小镇,集聚400多家企业,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业态最为集中的区域。
  近年来,湖州坚持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为企业发展打造最优环境、给予最大支持、提供最好服务。
  5年前,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等重量级项目落户长兴县,在龙头带动下,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服务的产业链加速构建,目前已集聚产业链规上企业近50家。
  一位企业负责人的个人笔记上,记录了相关部门对企业点点滴滴的关怀:免费的办公条件支持、丰厚的创业资金补贴、相关资源的倾力推介……“这是一场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奔赴。”长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下的湖州,一幅长三角活力澎湃之城的融合图景日益清晰——
  向东,深度接轨上海,嘉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向南,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汇聚高层次人才;向西,沪苏浙皖“一地六县”成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探索省际毗邻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向北,沪苏浙皖“两区六市”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
青年,搅动未来“一池春水”


  一汪幽深湛蓝的心形湖水、一座观景台、一把椅子、一杯咖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近3万人来到梅溪镇红庙村的“深蓝计划”乡村咖啡店。5月1日这一天,店里更是卖出了5000多杯咖啡。
  “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深蓝计划”主理人程铄欣说。一年多前,这里还只是一座破败废弃的矿坑,不满30岁的程铄欣和6名“90后”同伴,将废墟变成了风景。
  “深蓝计划”开业一年来,有30余万人次因为这家村咖“打卡”红庙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现在,每卖出一杯咖啡,有49%的收益会回馈给村集体和入股村。
  美丽乡村,美好生活,湖州在青年中“出圈”。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社群生态,以真金白银的补贴、细致的服务提供保障,打造精准化培养体系,吸引青年扎根湖州。
  “当下的湖州,正是青年人才拼搏奋斗、追求梦想的好地方。”今年开年,一场特别的新春恳谈会上,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向参会的近百名青年学子发出真挚邀约。一季度,已有两万多名大学生来到湖州。
  在安吉县溪龙乡新型青年社区“数字游民公社”,80多位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城市的青年在这里工作生活,他们从事设计、自媒体运营、程序开发、电子商务等工作,不少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
  “这里有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一位青年这样对记者说,“我们选择安吉、选择湖州,正是面向未来再出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一刀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防止“一刀切”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越是事关全局的大事,越要抓紧抓实。当前,第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有序展开、全面推进。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要突出一个“实”字。只有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务求实效,才能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质效,圆满完成主题教育各项任务。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要防止“两张皮”,坚决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的空喊口号、空泛表态。从实施方案的制定到理论学习的开展再到实际工作的推进,要坚持一以贯之的高标准、严要求,更要突出因地制宜的主动性、实效性。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第一批主题教育覆盖面广,涉及的单位和对象层级多、类型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情况有所差异、各具特点,要坚持一体推进、加强分类指导。要注意区分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不同类型党员、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既防止降低标准,又防止盲目抬高标杆。不切实际搞“一刀切”、无视差别搞“大而化之”,看似热热闹闹,却容易“雨过地皮湿”,甚至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坚持把“实”字贯穿主题教育的全过程。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调查研究开路,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多到基层找办法,多向人民群众取经。说一尺不如干一寸,要推动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家长里短有真意,针头线脑总关情。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不嫌小事、不避难事、多干实事,在火热的实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     (记者涂洪长)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5.8%
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5.8%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邹多为)海关总署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一季度的4.8%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4月单月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我国外贸韧性得到彰显。
  具体来看,前4个月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进口5.65万亿元,增长0.02%。海关月度调查显示,出口订单增加的企业比例已经连续4个月提升。
  从贸易方式看,前4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5.4%;以保税物流贸易方式进出口1.73万亿元,增长15.4%。
  从出口产品看,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受新能源车出口拉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0.3%。
  从外贸主体看,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超过五成;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1.5万家,同比增加8.9%,继续保持我国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
  从贸易伙伴看,前4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为2.09万亿元,增长13.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7%。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进出口为1.8万亿元,增长4.2%,增速较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则分别下降4.2%和下降2.6%。
  此外,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沙特阿拉伯等西亚北非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7.4%和9.6%,部分弥补了传统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影响。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我国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延续。国务院近期出台新的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振外贸企业的信心和活力,推动全年外贸促稳提质。
 
北京日均诞生740多家中小企业
北京日均诞生740多家中小企业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王明浩、郭宇靖、阳娜)伴随一揽子扶持措施落地见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北京中小企业保持强劲韧性和活力。最新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市日均新设中小企业740多家。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引领首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北京,中小企业创造全市约一半营收和六成以上就业。虽有疫情等影响,但总体上仍逐年增长。
  北京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处长杨靖国介绍,2020年起的3年,北京新设企业分别为18.6万家、23.8万家、24.68万家,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2022年达到10年来最高值。新设中小企业中,“科技型”占半数,同比增长12.21%。全市注册企业数量3年间持续上涨,净增25.4万家,截至目前总数已突破200万家。
  来自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和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1至3月,北京新设企业6.8万户,同比增长21%,平均每天755家企业诞生,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超740家。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北京中小企业何以“逆风上扬”?
  “企有所盼,我有所办。”北京设立各类经营主体“一网通办、一天办结”。打造“指尖上的企服平台”,98%以上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
  降本减负,用好政策“工具箱”。市里印发“助企纾困18条”“稳经济45条”等系列帮扶措施,去年新增免减退缓税费超2000亿元;建立“融资纾困直通车”,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持续降低;推进歇业备案制度,企业经营困难自主歇业,根据需要随时恢复营业。
  专属“服务包”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首都强链筑基工程;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00%;为专精特新企业配备服务管家……
  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金融暖企、创新强企的“组合拳”下,北京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领跑全国,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03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88家、数量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全市中小企业运行持续向好,发展指数去年12月以来连续4个月上升。
 
河北: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河北: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李凤双、曹国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河北省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通过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落地落实。
  “激励+松绑”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在位于石家庄铁道大学的河北省交通应急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校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王宇带领学生正在对最新研发的流动式桥梁换架机进行疲劳试验。
  “这台桥梁换架机不仅能将原本更换架梁的作业时长缩短75%,还具备在极恶劣工况下作业的能力。”王宇介绍,这台换架机从研发到安排生产,只用了10个月。
  这样的效率得益于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项目利润的九成分给研发团队,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聘任等方面增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属目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解决了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今年一季度我们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达到了2100万元。”石家庄铁道大学科技处处长王书海介绍。
  人才有活力,创新有动力。2022年初,黄武陵从北京来到雄安新区,目前负责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参与了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建设。
  “这里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创新实践场所。”现任雄安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认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的黄武陵说,他愿意为雄安新区的数字道路、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才融合效能,截至目前,引进院士及其他高端领军人才12名,招引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多名,选录招聘“双一流”高校人才3000多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5万多名。
  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表示,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河北处处飘扬着创新的味道。
  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各方面,河北省积极解决制约创新创造的各种难题,推动“松绑放权”提质增效。
  创新成果“转”起来。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0家科研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科研人员“动”起来。指导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行业领军人才等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职称评审“放”下去。截至目前,河北省共有149个用人单位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2018年以来,15358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自主评审取得高级职称。
  一项项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励+松绑”让人才活力持续释放,河北省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密集施工,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2022年河北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9.4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7件。
建平台深化“产学研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高铁地铁用第Ⅱ代受电弓滑板智能化技术研究正在进行。据了解,围绕交通、新材料等产业建设科研平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为唐山中车、启奥科技、百川集团等2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两年来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个,合同金额超3000万元。
  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培育打造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等3家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新建院士合作重点单位42家,省级院士合作重点单位增至118家。
  河北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郭玉明介绍,近年来,河北省下大力引导支持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河北省企业开展全面产学研合作,229项2022年度河北省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中,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完成的项目达101项。
  据介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是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重新配置与动态优化的过程,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揭榜挂帅”成为加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之一。
  河北省还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深化协同创新,加快“京津研发、河北转化”,与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11家技术转移机构联建了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平台。
  根据《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京南示范区建设空间拓展为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衡水和雄安新区“五市一区”全域,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先行先试。
  同时,河北省紧扣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接京津两地高端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中试熟化基地。目前,廊坊北三县已建成兴远高科、中南高科等27个科创园,入驻科技型企业865家。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河北省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2022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403亿元。
  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研发为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尽管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河北奥冠电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祥辉仍深感压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端人才难招聘……
  “科技特派团”的到来,让孟祥辉吃了一颗“定心丸”。“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新技术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孟祥辉说,目前,在研新产品钠离子电池进入关键阶段,今年以来主导产品订单同比增加20%。
  把科技创新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线,由河北省内外院士、高水平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深入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一对一”帮扶,面对面“问诊”。
  截至今年3月,河北省266个“科技特派团”完成成果转化144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3项,推进了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河北省聚焦全省107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面向企业需求、产业需求和地方需求,谋划一批、研发一批、转化一批、落地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另外,河北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产业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创制,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一季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2%。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3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截至今年3月,河北省有经营主体807.72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日渐成长的创新主体,正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河北省将坚持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变为美好现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吸引京津创新资源向河北延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平台载体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科技企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冀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等,培养用好省内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汇聚各类创新人才。
 
中国曲协九大、中国摄协十大在京召开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中国曲协九大、中国摄协十大在京召开

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5月9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新创作、新业绩推动曲艺和摄影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近年来曲艺界、摄影界守正创新、潜心耕耘,推出了一批思想内涵深刻、创作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涌现出许多厚植为民情怀、崇尚德艺双馨的业界名家,曲艺、摄影事业呈现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们认为,广大曲艺、摄影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生动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壮阔画卷。要坚守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提升创作品质,努力攀登新时代艺术高峰。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曲艺、摄影事业发展的新境界。要培养大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新时代曲艺和摄影人才,为繁荣发展曲艺和摄影事业不断注入新锐力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中国品牌全球行”启动
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中国品牌全球行”启动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上海5月9日电(记者陈云富、杨有宗)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9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品牌全球传播大会”上,新华社牵头发起的“中国品牌全球行”正式启动。
  “中国品牌全球行”行动旨在整合国际传播力量,创新话语体系,壮大传播声势,面向网络、面向海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品牌文化,推动中国品牌赢得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营收规模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迅速增长,但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国内上榜企业数仅40余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亟需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袁炳忠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品牌要赢得国际认同和消费者青睐,除了强化内功提升品质外,还需要权威媒体加油助力,壮大传播声势,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品牌的共情感、同理心、亲和力。
  据介绍,“中国品牌全球行”启动后,作为牵头发起单位,新华社将在旗下全媒体矩阵开设“中国品牌全球行”专题专栏,推出“中国名片”“中国好物”“中国好礼”“中国味道”“品牌出海”等栏目,提升城市区域、产业集群、产品服务等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出主流媒体最强音。
  同时,新华社也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组织“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中国品牌全球行”案例分享,展示“世界地标的中国品牌”,评选“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展映“一带一路”在地生活,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领军品牌“走出去”“走进去”。
  “中国品牌全球行”行动将让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在媒体平台竞相涌现,让非遗品牌、文旅品牌、新锐品牌、老字号品牌等各展风采,也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共享中国品牌,助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5·10中国品牌日媒体行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5·10中国品牌日媒体行动”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品牌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10中国品牌日媒体行动”9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品牌强国工程:打造共同的桥梁,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致辞时表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一步发挥强大的海内外媒体资源和融合传播优势,以“思想+艺术+技术”的传播战略,持续拓展中国品牌传播平台的广度、传播资源的厚度、与世界交流的深度,为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传播中国品牌价值搭建起广阔舞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将全力支持广大企业开展品牌创建行动,做好品牌建设各项工作,多角度施策、全方位发力,共同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品牌强国迈进,促进中国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活动发布了2023年“品牌强国工程”倡议。有关单位和企业代表共550余人参加活动。
 
7月起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
7月起全国范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高敬、黄伟)记者9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
  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公告,本次汽车排放标准提升包括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生产日期以机动车合格证的车辆制造日期为准,且合格证电子信息应于2023年7月1日0时前完成上传;进口日期以货物进口证明书签注运抵日期为准;销售日期以机动车销售发票日期为准。
  记者了解到,根据排放要求不同,国六标准设置了国六a和国六b两个排放限值方案,国六b阶段的排放标准更加严格。此前,全国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已实施了国六排放标准6a阶段。
 
天舟六号任务各系统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
天舟六号任务各系统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5月9日电(李国利、黄国畅)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任务9日上午组织了发射前系统间全区合练。目前,各系统已经做好发射前准备工作。
  天舟六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飞行任务。
 
台湾青年:看见大陆新颜值,感受两岸真情谊
台湾青年:看见大陆新颜值,感受两岸真情谊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2个昼夜穿行多地,为我拨开神州大地的面纱”“丰饶的历史记忆、蓬勃的生命力、人与人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使我一往情深”“大陆民众诚挚友好,让我非常温暖”“此行毕生难忘”……
  3月底至4月初,马英九先生赴大陆参访,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到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并在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与大陆学生交流。近期,多位台湾青年在岛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仍沉浸在这趟特殊旅程带来的感动、兴奋之中。他们表示,亲身感受大陆现代化建设,同大陆青年坦诚互动,是此行最大收获。
大陆“新旧并茂、古今并存”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学生周永秦2018年曾赴山东参访,今年此行则让他领略了大陆更多省市的繁华、创新与活力。“时隔4年多,大陆给我全然不同的新颖体验。”周永秦说,大陆的硬件建设比想象中还要发达与先进,城市规划之整齐、高楼之雄伟、高铁之舒适,建立了他对大陆的新印象,让他赞叹不已。
  台湾政治大学学生雍伯康是第一次到访大陆,此前他便听闻大陆交通网、摩天高楼等建设非常现代化。“此次实地走访,证实了我对大陆现代化发展的想象。”他说,参访的城市发展相当成熟,仍有许多建设在进行。大陆发展真是以“进步进步再进步”为目标。
  “每次到大陆,都觉得都市规划越来越先进。”曾多次到过大陆的台湾政治大学学生袁筱婷感叹,经过历史的淬炼,大陆如今的面貌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生生不息的。
  台湾大学学生何嘉霖多年前曾随父母来大陆探亲,此行为她打开了观察大陆的新视野。在她看来,参访的每个城市都给人“新旧并茂、古今并存”的感觉。“在南京,明明上一秒还走在中山路上,看到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下一秒就可以走进秦淮河畔,好像穿梭千年跟古人在一起的感觉。”
  “大陆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文化保存,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让我很惊喜。”何嘉霖说。
  “大九学堂”二期学员郭晏婕表示,此行参观了许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景点和建筑。这些地方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文化遗址、文物和艺术品,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让我们得以更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源头、发展历程及精髓。
青年交流“浑然天成”


  在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三场座谈后,周永秦的微信好友里增加了50多个大陆青年朋友。回台湾后,他一直与大陆同龄人保持联络,分享各自的生活、课业和未来规划等。“三场交流,可谓‘浑然天成,欲罢不能’。”周永秦说,每次座谈后,两岸学生都热情交换联络方式,合影留念。
  “之前访问山东院校时,就真切感受到和大陆朋友互动自在、热情、亲切,没有隔阂。此次交流依然热切自然,让我感动和不舍。”周永秦说。
  大学生活、课程、社团活动,以及旅行、影视剧等,是两岸青年交流时的热门话题。台湾大学学生徐玺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喜欢古装剧。在复旦大学交流时,她说很想沿丝绸之路旅行,大陆同学便分享了相关经验,还帮着规划行程。“一路走来,感受很深的就是,无论大陆同学还是工作人员,都是以真诚互动的心态在做交流。”徐玺说。
  “会后的微信交流中,大陆同学邀我再去找他们玩,给我介绍推荐他们居住城市的景点与名产……种种细节让我充分感受到大陆同学的热情友好。”雍伯康说,希望今后两岸青年有更多交流机会,增进对彼此生活各方面的了解。
“常来常往,两岸定会越来越好”


  在湖南大学交流时,一位大陆同学向何嘉霖提问,想了解中华文化对台湾年轻人的影响。何嘉霖回答说:“我们中秋节也吃月饼,小时候背诵朱子格言,长大后也读金庸,中华文化已内在于我的喜怒哀乐,塑造我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在和大陆同学交流时,无论聊生活还是学业,我得到了很多共鸣。这样的沟通,对我们年轻人是很有帮助的。”何嘉霖说。
  交流时间太短,几乎是所有受访台湾青年的共同“抱怨”。他们期盼两岸能组织更深入的专题性的青年交流,建议通过“换宿”等方式深入了解大陆家庭生活,也希望有更多大陆学生到台湾参访交流……“未来掌握在年轻人手上,两岸青年能保有友好空间,改善两岸关系之路必然可期。”周永秦说。
  “两岸的前途、民族复兴的宏愿,往往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念之间。感谢这趟访问为我鼓足信心,我确信这是一个起点,多谈你,多谈我,多谈‘我们’,未来的日子里常来常往,两岸一定会越来越好。”何嘉霖说。    (记者章利新、尚昊)
    新华社台北5月9日电
 
国家统计局:去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去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保持增长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保持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增速比2021年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行业间、地区间工资水平差距较为明显。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表示,2022年,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排在后三位的行业略有不同,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为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在私营单位中为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
  分地区看,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中,工资水平都是东部最高,东北最低。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万元、10.1万元和9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
  “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类型不同,单位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单位内部,由于就业人员所处岗位不同,工资水平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王萍萍说,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增速,可能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增速差别较大,这需要从行业、地区、单位类型、岗位以及单位经营状况和个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分析,理性看待。
 
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
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中国同中亚五国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原则,中国-中亚国家关系和双边合作走过了“黄金三十年”。即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
  中国-中亚峰会将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友好邻邦和全面战略伙伴。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五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方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性成就。2022年初,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举行,中国同中亚合作机制应运而生。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期间同中亚国家领导人分别会晤。中国-中亚峰会是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各国元首将回顾中国-中亚关系发展历程,就中国-中亚机制建设、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亚成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中亚国家是最早公开支持倡议的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10年来,中亚五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同中亚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各国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显著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得到各国承认,中亚地区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各方将就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探讨。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科尔茹姆巴耶夫表示相信,本次峰会的召开将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发展。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深化务实合作规划新蓝图。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保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中国-中亚合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互利合作给各国和人民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中国是中亚五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近150亿美元。各国元首将在西安峰会上回顾友好交往历史,梳理合作成果,提出新的合作倡议,扎实、高效推进中国-中亚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合作,打造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维护地区安全作出新贡献。中国和中亚国家唇齿相依、安危与共,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推进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对双方和地区和平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国和中亚国家依托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平台,在合力打击“三股势力”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有效保证了各国和地区安全。各方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在中亚制造混乱和动荡。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库鲁巴耶夫表示,中国-中亚机制的所有参与方都是近邻,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就或者问题都会对整个地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各方在峰会上将重申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的一贯立场,就阿富汗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发出捍卫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声音。
  乘风破浪,顺势而为。中国-中亚合作因应双方合作需要,符合六国人民期待,顺应时代潮流大势。此次峰会必将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助力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杨德洪)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新农人 新农机 新服务
江苏镇江新区乡村振兴见闻
新农人 新农机 新服务

江苏镇江新区乡村振兴见闻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高学历年轻人纷纷返乡;无人农机代替人工耕种;暖心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在广袤田野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正描绘一幅幅新的美丽图景。
农田里的“新农人”


  辞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工作,“80后”研究生魏巧和丈夫孙振中来到镇江新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新农人”。“我爷爷和父亲都从事农业生产,我们回来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魏巧说,“我和丈夫一个是土壤学硕士,一个是农学博士,学的都是农业知识,回到农村大有用武之地。”
  记者在魏巧所在的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采访了解到,合作社的管理团队有10多人,“80后”和“90后”都有。“90后”研究生王绪春从最基层的统计调查员做起,如今已成长为合作社副社长。“现代农业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干农业大有可为。”王绪春说。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返乡。“80后”李芳是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现在是江苏新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进入公司后一直从事现代农业种植生产、农业知识科普等工作。”李芳说。
  部分“新农人”告诉记者,发展农业也能体现自身价值,两三年就能管好一片田,到农产品收获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回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农田里随处可见年轻人的身影。”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葛欣鹏说,目前新区已成立120多家家庭农场,40多家农民合作社,培育了10多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
新农机减负又增产


  无人植保机、无人插秧机、无人驾驶拖拉机……记者在镇江新区农村采访看到,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先进农机越来越多。“以前用喷雾器打农药,一个人一天最多50亩,现在用无人机,一天可以打600亩。”周胜利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胜利说,“有了新农机,人力负担大大减轻。”
  周胜利的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从学校毕业后,都在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我们年轻又有文化,接受新事物很快,学农机一两个小时就很溜了。”周胜利大女儿周娟说,现在种田全程机械化,2022年合作社种植糯稻,收入150多万元。
  新农机的使用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丁岗镇荣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涛说,人工作业相对粗糙,新农机用药、施肥等都很精细,只要设定好参数,就可以精准作业。“原来一亩水稻年产量1000斤左右,现在可以达到1200多斤。”
  伴随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谢涛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也在不断进修,学习新的农业知识。从2012年的700亩扩大到现在的1万多亩,农场的效益不断提高,团队员工的年收入也增长到二三十万元。
  “机械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流。”葛欣鹏说,镇江新区以科技创新破解“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问题,目前已推动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基地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基地1个,市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4个。
创造好的“营农环境”


  “作为政府部门,要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有志于此的人才有充分的施展空间。”镇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鹏飞说。
  镇江新区开展万顷良田改造,对土地进行平整提升,目前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5%以上。丁岗镇是农业大镇。该镇党委副书记朱艳说,经过土地整理、小田变大田以及水利设施、沟渠、生产房等改造提升,目前全镇良田达2万多亩。
  科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引擎。镇江新区聚焦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与江苏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种质资源等研发。姚桥镇党委副书记邱文彬说,镇里和种植大户经常邀请省市区植保站和农科院专家来指导种植,遇到问题直接把脉问诊。
  为消除种植户对自然灾害的后顾之忧,镇江新区大力推进农业保险。“水稻、小麦、大豆等都投了保,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出小头。”丁岗镇葛村党总支书记解雷说,“像一亩水稻个人只需出8.4元,最高可赔付700元左右,很受农户欢迎。”
  陈鹏飞说,镇江新区将开展产学研专场对接活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柔性引进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同时,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为乡村振兴人才搭建广阔舞台。
  (记者沈汝发)新华社南京5月9日电
 
拿奖牌评职称,苹果树下“新农人”
拿奖牌评职称,苹果树下“新农人”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五月,苹果花正繁,“金牌果农”杨文辉正在新栽的苹果矮砧密植林里疏花。“现在果农有技术、受认可,脸上有光,思路活泛,种苹果从‘下苦活’变成轻松体面的‘职业选择’。”说话间,他已将枝头的繁花摘拣匀称。
  苹果,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引以为傲的富民作物。上世纪80年代至今,当地已规模栽植苹果树上百万亩,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超10万人从事苹果产销。为推动高质量就业,静宁县人社局于2021年推出“静宁果农”劳务品牌,果农吃起“职业饭”。
  杨文辉告诉记者,传统果农没有管理、营销概念,身份认同感不强。“以前培训只是统一科普‘怎么种’,果农吃不透精深的理论,又不敢轻信‘土专家’和客商,只能守着老园子、用着‘土法子’,亏损、气馁、心酸是常事。”杨文辉说。
  为提升果农综合能力,当地编了趣味口诀,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果农个人需求“菜单式”授课,考核合格后发放证书。“系统学习后,才发现一棵果树从定杆到丰产有许多讲究。”杨文辉受益匪浅、边学边做,20亩果园的产量、优果率稳步提升,顶峰时创收50多万元。
  杨文辉干出了成就感。2022年起,他两次参加当地人社局举办的“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培训暨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头一年得了铜牌,今年再接再厉,终于夺金。”杨文辉说,参赛不只为证明自己,也是给所有果农打气,“依靠技术,农民也能有自己的事业。”
  如今,杨文辉获得农民技术员初级职称,优先参与各类培训、讲座和考察活动,视野更加开阔。他在全村带头建起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苹果矮砧密植林,闲暇时还会直播宣传果品。“我想继续尝试新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朝中级、高级职称努力,带动更多人种苹果。”
  “在静宁,大批像杨文辉这样熟悉基层情况、富有实践经验的果农等待被挖掘。我们评选了金、银、铜牌果农300多名,为近千名技术骨干评上职称,希望让‘静宁果农’的身份标识吸引、惠及更多人。”静宁县人社局局长周浩仁说。
  务果近30年的“土专家”李随省,曾因自学成才,技术不被认可,2021年获得农民农艺师职称后成了“大红人”。“现在人人抢着学技术,我‘转正’后,经常赶场子讲课,课后还有很多学员打电话问问题。”
  “静宁果农”还带动了当地劳务市场的发展。周浩仁告诉记者,许多拿到培训证的果农,组建果业技术服务队,创造劳务收益。3万多名富余劳动力经过定向培训,进入苹果加工工厂就地就近工作。重点乡镇还建起劳务服务港,为县内外大量季节性务工人员提供培训、住宿等服务。
  苹果“链”上,涌现更多能干自信的“新农人”。
  (记者王紫轩)新华社兰州5月9日电
 
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果蔬飘香
新疆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果蔬飘香

新疆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一年四季各有花开;从白菜、土豆、胡萝卜冬菜“老三样”,到果蔬飘香、西出国门……近年来,新疆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助力、产业化运营使冬春蔬菜自给率大大提高,“疆”字号绿色有机果蔬走出了一条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天山南北建起大棚百万座


  清明刚过,昆仑山脚下阿克陶县,乍暖还寒。
  走进昆仑佳苑现代设施农业育苗基地,全智能自动操控连体育苗温室满眼绿意。170架苗床每年向周边3000余座温室大棚、500座蔬菜拱棚和2万亩陆地蔬菜提供各类种苗800万株。
  不远处,菜农麦麦提扎依尔·阿卜杜瓦依提正在自家大棚里为瓜秧绑扎吊绳。“这茬种的是贝贝南瓜,一个棚一年能有一万五左右的收入。”从昆仑山深处易地搬迁到县城,他放下羊鞭拿起现代化生产工具,短短几年间,已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
  作为新疆主要扶贫产业之一,设施农业让许多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180公里外,喀什地区莎车县戈壁产业园,自空中俯瞰,3300座大棚在茫茫戈壁上整齐排列,场面壮观。
  作为南疆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戈壁产业园种植辣椒、西红柿等,日产量近15吨。“园区聘有技术员,有不懂的,打个电话就来了。”艾买提·凯衣木承包了两座大棚。其中一座大棚里,辣椒树已长至半人高。“一茬能挣3万元,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艾买提·凯衣木说。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在用大棚100多万座,南疆戈壁设施农业发展到近7万亩,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科技助力打造“植物工厂”


  在策勒县策勒镇津南新村,大棚里果蔬收获在即。“这里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瓜类生长。”瓜农董建介绍,通过精准控温控湿,作物成熟周期大大缩短,“仅这一个大棚的羊角蜜、西甜瓜收益就能达到3万元左右。”
  借助农技农艺融合、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光电能源温室利用等生产技术,新疆持续提高设施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科技加持的“植物工厂”在天山南北加速落地。
  视线跃过天山,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柏杨河村,“南果北种”基地果香四溢。通过发展温室大棚,人参果、百香果、火龙果等南国水果得以在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水果收益更好,一个大棚一年能卖五到六万。”种植户杨运华告诉记者,有了智能温控、LED植物补光、滴灌设备等技术加持,许多对光热条件要求极高的热带果蔬冬日也能正常生长。
  今年,新疆加快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节能化和绿色化,实现了设施农业量质齐升。
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升级


  依托戈壁沙漠,新疆加快设施农业科学布局,助推产业提质升级。
  在紧邻蔬菜基地的戈壁荒滩上,规划近千亩的阿克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酣。
  “产业园建成后,泡菜厂、辣椒酱厂、香菇酱厂、火锅底料厂等都会入驻。”阿克陶县国投公司董事长王明华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蔬菜精深加工能力,设计两万吨的冷链物流园也将在年内建成运营。
  视线北移,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产自温室大棚的彩椒、番茄等果蔬,正通过冷链车源源不断西出国门。从事果蔬进出口生意的贸易商于成忠介绍,今年以来,公司果蔬出口量不断增加,目前每天都有上千吨绿色果蔬销往中亚等地。
  在城市近郊发展设施农业,保障果蔬市场供给的同时,新疆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引进打造设施蔬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联农带农纽带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有效聚集串联,带动设施蔬菜由生产供给向保鲜配送、加工储藏等方面转型升级。今年,新疆力争实现蔬菜产量1600万吨以上,冬春蔬菜自给率持续提升。
  行走在天山南北,成片的设施农业大棚蔚为壮观,棚内四季常绿,瓜菜飘香。丰富的光热条件、广袤的戈壁沙漠,为新疆发展设施农业带来天时、地利的优势,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身“菜篮子”“果盘子”,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记者苟立锋、关俏俏、丁磊)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科技“金钥匙”与农业生产“零距离”
河南兰考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实践见闻
科技“金钥匙”与农业生产“零距离”

河南兰考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实践见闻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近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粉紫色的泡桐花开得美,城乡一片生机盎然。
  葡萄架乡王庄村的一座瓜棚中,农户张雪云小心地用细绳固定住蜜瓜柔嫩的茎蔓,为授粉做着准备。再过一个多月,她的6亩瓜田就迎来瓜熟蒂落的丰收时节。
  “6年前刚回家承包大棚种蜜瓜时,完全是门外汉,科技服务团的老师们手把手教我科学管理和种植技术,现在富硒蜜瓜一年能收入10来万元。”张雪云说,每到蜜瓜生长的关键节点,老师们还会主动来瓜棚帮助查看蜜瓜的长势。
  张雪云口中的“老师”,是兰考县科协“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的志愿者们。他们常年活跃在兰考的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如今,只要看见穿着红马甲制服的科技服务团专家,乡里乡亲总要围过去,争着抢着问问题。
  “‘一懂两爱’,意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我们一接到种植户的求助电话或信息,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下诊断、开药方’。”“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副团长吴先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制服上鲜明的服务电话,“走在路上,农民朋友都能看到我们的电话。”
  近年来,我国各级科协已会集420万名科技工作者,成立了超过9万个志愿服务组织,科技志愿者们深入乡村一线、厂矿车间、学校社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着“科技为民”的初心使命。
  2017年的兰考已经脱贫,但产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农民土地管理、种植技术不达标,农产品“量大质低”,卖不上好价钱。面对农户技术知识需求缺口大和“三农”技术人才少而分散之间的矛盾,兰考县科协走出了一条“农技专家带乡土人才,乡土人才带农户”的科技服务道路。
  时任兰考县科协主席的陈国平,组织起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组团”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这些来自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水稻种植等领域的技术专家,成为了“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的第一批成员。植保专业出身的吴先江就是其中之一。
  小宋镇东邵岗一村村民任杰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科技服务团的帮扶下,他种植的高品质大棚番茄卖到北京、上海等地,不仅很快脱贫致富,还盖起了二层小洋楼。
  “自己的生活好了,也想把科学种植的知识技能传播给更多的乡亲。”3年前,任杰也成为科技服务团的一名志愿者,为附近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挖掘培养任杰这样的“土老师”“地专家”,这支扎根农业一线的科技服务团以点带面迅速扩张,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了如今的300余人,并细化出蜜瓜、果树、蔬菜等多个专业服务组,解决1.6万多个技术难题,有效弥补农村科技人才不足的短板,成为兰考乡村振兴一张亮眼的名片。
  不仅如此,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科技致富需求,兰考县科协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先后发起成立了“兰考县红薯协会”“兰考县花生协会”等12个特色农技协会,会长多由科技服务团成员担任。
  “这些协会从成立之初,就扎根于日常生产实际,从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农技专家们有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快速形成服务网络,广泛联结农民。”现任“一懂两爱”科技服务团团长陈国平说。
  如今,“种地还得靠科技”的理念在兰考已经深入人心。为更好带动当地种植业转型升级,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兰考县科协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乡村,建立起多个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推进产学研融合,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走进位于小宋镇新庄村的兰考红薯科普示范基地,一场直播带货培训正在进行中。“欢迎宝宝们进入直播间,我们的兰考蜜薯是沙地中长出的红薯,更加软糯香甜、营养健康……”站在一张摆放着新鲜红薯和红薯粉、红薯干等深加工制品的小桌前,“90后”返乡创业青年杜盼盼主播范儿十足。
  从直播带货到视频拍摄,从开网店到对接物流,从红薯发展到其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在科技服务团的指导支持下,一批像杜盼盼一样的电商从业者们变身志愿者,带动1000多名农户拥抱互联网,2022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红薯150万斤、蜜瓜12万斤。
  “兰考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0万亩,近年来科技服务团服务覆盖面积已达40余万亩。要做好科技志愿服务,我们必须继续发扬焦裕禄老书记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懂农业才能有担当、爱农村才能守初心、爱农民才能付真情。”陈国平说。
  泡桐树下,兰考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温竞华、韩朝阳)新华社郑州电
 
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北黑土地耕作新观察
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北黑土地耕作新观察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现代化农机播下丰收的希望、可持续耕作催生更多优质粮、多形态惠民政策提升种粮积极性……5月,广袤的东北大地生机勃勃,一场稳面积、转方式、促增收的耕作交响曲正在奏响,黑土地上的耕耘画卷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乡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几台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精量播种机匀速行驶,机车轰鸣声由远而近。
  “人歇车不歇,借助这些现代化农机,我们4天就播完了1.7万亩玉米,都播在了丰产期。”宝清县丰收人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梅长伟说。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逾五分之一。现在,东北正处在一年一度最忙碌的播种时节。
  在吉林省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处玉米地块,一条条手指粗细的滴灌带浅埋在地表,土壤里夹杂着秸秆碎末。
  “品种和农艺结合好,玉米产量会大幅提高。”公司副经理胡明强说,公司经营的8万亩地选用耐密植玉米品种,每公顷可种7万至8万株,再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水和肥及时顺着滴灌带流到作物根系,预计每公顷增产4000斤。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先进的农业技术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种田变得更轻松。
  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广阔田野里,几台“铁牛”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
  “合作社引进了北斗导航定位的无人驾驶系统,安装在免耕播种机上,可进行大面积无人播种,加快春播进度。”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
  今年我国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并支持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
  “省里很快释放了大豆扩种政策信号,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将达到350元以上,加上轮作补贴,种大豆收益有保障。”黑龙江省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站在地头,看着一粒粒大豆种子播撒在田间,脸上露出笑容。
  黑龙江去年大豆种植面积超过7000万亩,约占全国大豆面积一半。今年这个省增加耕地轮作试点补助面积和资金规模,大豆播种面积预计继续超过7000万亩。
  吉林也采取了激励措施,今年加大对高油高产大豆支持力度,预计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492.8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略增。“可以感受到国家对农民种植大豆的鼓励。”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说。
  统计显示,黑龙江省旱田农作物已播1亿余亩,吉林省玉米播种超九成,辽宁省粮食作物播种超六成。

 
绿色播种:从“多打粮”到“打好粮”


  不仅多打粮,还要打好粮。
  “这是我们今年采购的有机肥和生物菌剂,可满足2400亩有机水稻种植需求。”黑龙江省庆安县方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窦方胜说,他们已连续6年开展水稻有机种植。
  “以前为了增产,上了很多化肥、农药,但稻米口感越来越差。现在不使用除草剂,用生物菌剂去预防虫害,大米产量没减少,含钙量却在提升。”窦方胜说,虽然投入相对高了一些,但大米品质好,能卖上好价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质的农产品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在东北粮食主产区,绿色有机种植方式越来越普遍。
  在辽宁省盘锦市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000平方米的棚室内,2万多个规格统一的钵盘排列整齐,一株株水稻秧苗即将移栽到田间。
  “插秧后还要向田间投入河蟹,稻蟹共生不但提高了稻田利用率,还能改善稻米品质。”合作社理事长郭凯说,种植蟹田大米收益比较可观,除了稻米收入,养蟹每亩还能赚500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则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的关键一环。
  这几天,在吉林省梨树县的一块万亩玉米试验田里,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在播种玉米,清茬、播种、施肥一气呵成。经过多年试验和推广,吉林省梨树县逐渐形成了“梨树模式”,即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保护黑土地。
  “秋收时把秸秆粉碎铺在地里,春播时不用翻地起垄,秸秆覆盖在地表,少耕、免耕,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说,当地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正在以0.1%的速度增长。
  “你看,这些就是白浆土所在的区域,这种土三江平原就有2100多万亩。”站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处农田旁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点开手机上的监测平台,借助遥感影像向记者展示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的最新成果。
  “通过黑土地耕地质量‘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可以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到底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刘焕军说,他们的工作就像给黑土地做CT,可以摸清黑土地耕地质量“家底”。
  今年耕种时,专家对“跑水、跑肥、跑土”的地块有针对性地研发了等高宽埂、等高环播等保护性耕作措施,以实现高产稳产。

 
惠农增效: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田间道路宽阔平坦,路两侧的防渗渠平整美观,大小沟渠纵横相连……这一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是辽宁省盘锦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写照。
  “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输配水过程中的跑、冒、漏、渗等问题都解决了。”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仙水村党支部书记孙文斌说,水稻每亩预计可增产近60公斤,2000多村民受益,“粮田”变成了“良田”。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粮食生产增加了“硬件”保障,不断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则为粮食安全增添了“组织”保障。
  “为了把托管的土地种好,今年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大马力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黑龙江省勃利县恒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对记者说,他们托管了勃利县永恒乡恒山村绝大多数土地,去年净利润达1000余万元,带动全村4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管理省心,大型农机作业增加了保苗率和产量,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谈及去年的收成,恒山村村民周文玉高兴地对记者说。
  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在东北大地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降本增效,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吉林省舒兰市金星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作为“吉林大米”的领军企业之一,这家企业已从最初的水稻加工发展成为集规模化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稻米企业。
  “目前我们拥有有机水稻1460亩,与农户签订订单1.2万亩,企业提供相应技术标准,带动农民们共同增收。”吉林省舒兰市金星米业有限公司经理孟佳宁说。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说,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能够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我今年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如遇自然灾害,每亩地最多可赔付911元。”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广胜村村民焦红军说,保险理赔就可以覆盖大部分土地和农资成本。
  “去年全县完全成本保险投保面积达44万多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经中心负责人周晓红说,今年县里加大资金匹配力度,农民投保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完全成本保险投保面积增加到108万亩,为更多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忙碌的农机和勤劳的身影,犹如跳动的音符,在5月的黑土地上奏响了耕作的交响曲。黑土粮仓将继续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贡献东北力量。
(记者刘伟、姜潇、管建涛)新华社哈尔滨5月9日电
 
揭秘基金从业资格考试“0复习保过”培训套路
揭秘基金从业资格考试“0复习保过”培训套路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0基础就可以上岸”“两科3万元,不过全额退款”……近年来,参加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人员不断增加,由此引发了相关培训热。虽然培训费动辄上万元,但大量考生仍趋之若鹜。
  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培训机构广告宣称的“0复习保过”服务往往涉嫌诈骗,而“透题”或帮助现场舞弊的行为则更可能涉及违法犯罪。
  动辄上万元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火爆


  在一些地区,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报考热度甚至堪比抢购明星基金产品。“最近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开考通知一发,我和同事就第一时间报名抢考位。因为疫情的原因,过去两年考试时间时常延迟。但拿证在行业里是刚需,大家报考热情高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安小姐告诉记者,公司销售岗位月薪为1万元到5万元不等。不过要求也高,公司要求通过考试后才能上岗。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被认为是从事基金行业工作的一块“敲门砖”。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基金从业人员应具备基金从业资格,从事宣传推介基金活动的人员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此外,相关法规还对基金销售机构内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人员的数量和比例有所要求。
  数据显示,自2012年成立后至2020年6月,中基协共计组织53场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465.42万人,其中58.8万人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在招募考生时宣称,只要缴纳费用即可实现“0复习保过”“100%通过”“提供考生机位原题”。
  一家名为“百川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可提供“基金从业考试VIP保过服务”,并表示“0基础不用复习,保证通过”。服务价格不菲,每科收费1.5万元,考试全包价格3万元。考试时只要人到现场即可,但需要在指定的考区考试。
  部分培训机构“保过”的“秘笈”是押题。一家名为“速过通教育”的培训机构的“保过”题库价格为一科298元,两科400元。工作人员称,“有的学员用一两个小时看了押题,第二天就通过了考试”。
“保过”服务藏多重陷阱


  在多家投诉平台上,涉及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培训“保过”的投诉和吐槽众多,且数量不断增加。很多网民披露了自己的遭遇:“交了钱也没过”“申请退费难度堪比登天”“被工作人员‘拉黑’”等等。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培训机构声称的“保过”服务不仅存在虚假宣传,更暗藏着骗财套路和舞弊违法犯罪风险。
  ——“押题一把过”变拼概率。在洛阳某银行工作的李先生说,支付了8000元购买了某培训机构的“押题保过服务”。对方表示,不用复习,只需将押题题库做熟就能“一把过”。
  “我把里面的6套题目做熟了,结果没考过。对方表示,‘保过’服务的意思是我可以一直使用App里的题直到通过为止,所以无法办理退款。但这样‘保过’承诺不就成拼概率了吗?”他说。
  ——“提前透题”纯属诱饵。家住南昌的张小姐在网上找到一家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对方向其表示有“内部资源”,提供准考证和身份证号码即可提供“取证名额”。
  “我信以为真,交了12000元。考试前,对方发给我所谓的考试机位原题。但真到考试时发现题目根本不一样。我因为没有通过考试找他们,被拉黑了。”张小姐说。
  ——“VIP保过”实为组织舞弊。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发布一起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组织舞弊案件。犯罪分子同时分别在上海的三个考点,通过给考点计算机安装作弊软件,招募代考人员协助考生远程答题,作弊考生166人。
  组织作弊团伙中,有人负责招“VIP考生”收取“保过费”;有人负责在考点计算机内安装、测试作弊软件;有人通过查看监控或在考点现场望风;考试后,还有专人负责删除电脑内的作弊软件等。
  最终,宝山区法院判决12名被告人均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二个月至拘役四个月不等刑期,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至三千元不等,没收、追缴在案违法所得。
  北京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玉涛表示,教育、培训广告对通过考试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是违反广告法的。此外,如机构存在卷钱跑路的现象,则涉嫌诈骗。如果机构真的帮助学员舞弊,则可能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
加强考试监管禁绝“走捷径”歪风


  专家表示,不管培训机构的“0复习保过”承诺能否实现,学员都存在财产和法律风险。金融业是信用行业,应让“0复习保过”式培训销声匿迹,防止其侵害考生权益,助长“不劳而获”“走捷径”的歪风邪气。
  郭玉涛建议,进一步规范金融领域各类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培训广告发布行为。“搜索应用、社交媒体、课程聚合平台应加强平台上培训广告发布方的资质审核。对使用如‘保过’‘一次必过’‘免学免考’等对教育、培训效果作出保证性承诺的互联网广告‘牛皮癣’需及时清理。”他说。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宋富建议,相关考试的主管部门或协会可进一步优化考试和监考设备的远程访问控制和防火墙技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表示,考生面对天花乱坠的“保过”宣传应当保持清醒头脑,避免掉入骗财陷阱,甚至走上舞弊道路,对个人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选择培训机构时,考生应当将重心放在机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充分了解教学质量,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才能真正达成学习目的。”他说。
(记者兰天鸣)新华社上海5月9日电
 
好种子怎样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蹲点调研之一
好种子怎样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蹲点调研之一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
  春播时节,新华社记者深入东北黑土地采访发现,田间地头有口皆碑的好种子越来越多,成为农民稳产增收的利器。但如何把优质、可靠的种子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同时,进一步研发更多新品种,更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现实需求,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从而推进种业振兴,依旧是一道重要课题。
“好种子才有好收成!”


  记者来到辽宁省盘锦市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整齐排列的20座育苗大棚里,绿油油的秧苗茁壮成长,正陆续往5000亩水田里“搬家”。
  合作社理事长郭凯是种了20多年地的“农把式”。他指着成片的秧苗对记者说:“这些秧苗的种子是我从十多种稻种中经过测试实验选出来的,亩产1300斤,抗病性强、耐盐碱、抗倒伏,大米外观品质好、食味值高。”
  数百公里外的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兴隆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振军正忙着在地里播种。今年他打算种170公顷的大豆。
  “这是吉育303,是咱吉林省培育出的大豆品种,不比‘洋种子’差。”李振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种子,“农民最相信眼见为实,好种子才有好收成!”
  播下好种子,丰收才有底气。
  据了解,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十四五”时期,该省将深入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大种业创新攻关力度,加快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动主要粮食作物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达92%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
“要让农民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春播旺季前夕,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展厅内人头攒动,四五十名农民围拢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水稻育种专家许雷讲授选种标准。
  手持一本名为《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的小册子,许雷反复向农民们强调一句话:“一定要选择经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
  种优则物丰,粮安则民安。面对琳琅满目的种子,农民却常常犯了难。一位农民向记者坦言:他会同时买几个品种播种,就怕买到了劣种子,甚至是假种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种子市场上品种繁多却良莠不齐,存在套牌、同质化等问题。一些地区种子经营主体杂乱,为了扩大销售,有些经营者夸大宣传,误导了农民。这都需要有关部门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打击售假力度,净化市场,保障农民利益。
  聚焦这一问题,东北三省每年都在春季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查假种子、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质量监督抽检,确保优质农资供应,保障春耕生产起好步。
  去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也为农民购买良种提供法律保障。
  优良品种是丰收保障,科学栽培更是高产关键。许雷的“公益课”在农民中一直受到欢迎,他笑着说:“农民最需要的还是教他们怎么种。没有配套栽培技术,良种也不能高产丰收。种子企业要做好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让农民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振兴种业,“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牢。
  记者走访吉林市福莱特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利国倒“苦水”:“育种需要大量投入,有的一年投入一百多万,可能都不成功,这对企业是个挑战。”
  推进种业振兴,要瞄准应用效果,打出一套组合拳。
  “科企合作是推动种业振兴的有力手段。”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郑文静认为,我国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加强科企联手,有助于快速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种质资源的积累和利用,是种业创新的关键。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40%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这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创新舞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栾晓燕,每年都会和团队成员一起,定期开展种质调查、取样、做实验……“我们还会定期走访农户,了解种植偏好和市场需求,开展育种攻关,优化老品种,培育新品种。”栾晓燕说。
  建立种业资源交流机制,有助于激活育种主体积极性。
  郑文静等建议,要切实瞄准农民现实需要,引导和支持建立种业产业联盟,研发出更多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种,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记者姜潇、邹明仲)新华社沈阳5月9日电
 
舞蹈剧场《如见》:唐诗逸与一座草原城市的勇气
舞蹈剧场《如见》:唐诗逸与一座草原城市的勇气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舞蹈剧场《如见》海报。      受访者供图
 
  2023年早春,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下称“呼市文旅投”)策划推出,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家唐诗逸与青年导演郑子豪担任总导演的舞蹈剧场《如见》,如一阵春风,自呼和浩特吹到北京,又从北京相继吹至广州、上海和杭州。首轮巡演几乎场场爆满,线上线下都激起诸多关注和讨论。
  无论对于唐诗逸,还是对于呼市文旅投,《如见》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味的重要尝试。这是一部能带给观者新鲜感的现代风格舞蹈作品,是明星舞者唐诗逸首次以总导演身份出现的作品,也是呼市文旅投“跟以往推出的所有剧目都截然不同、以全新理念创作的全新作品”。
勇气


  《如见》总导演及主演唐诗逸在年轻人中热度极高。《如见》的首轮巡演观众中,有不少唐诗逸的粉丝。
  首次担纲总导演,唐诗逸说,《如见》最初就定位为舞蹈剧场。舞蹈剧场的概念源于欧洲。这种演出样式摒弃了古典芭蕾意义上的美学和种种教条,广泛吸收各类艺术元素,很少讲述一个连贯故事,而是用近乎蒙太奇的手法将碎片化场景拼贴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完整主题。
  作为新人总导演和以古典舞闻名的舞者,唐诗逸的选择无疑需要勇气。
  “《如见》的一个起源是我多年前做的《唐诗逸舞》。那个作品是从古典走到现代的一个过程。”2016年,她推出《唐诗逸舞》,在主演之外初次尝试编舞,将《春江花月夜》等唐诗与中国古典舞结合,并加入现代元素。
  “我们作为当下的青年,如何理解时代,如何跟过往的文化对话,是我第一次创作时的思考。”唐诗逸说。
  《如见》被视为《唐诗逸舞》的第二季。延续上一季的思考,唐诗逸说:“表演古典的状态,我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在我自己有机会再做一个作品时,我希望跟当下的时代发生一些关系,所以有了这部作品。”
  唐诗逸介绍,《如见》的另一个起源是跟呼市文旅投长期以来的良好合作。2016年推出、由其领衔主演的大型舞剧《昭君》,就是呼市文旅投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创排的,至今反响热烈、巡演不断。这一次,双方在探讨创作时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一个反映当下、有诗性表达的舞蹈作品。
  如果说,《如见》体现了唐诗逸作为艺术家,自觉自发的自我突破和表达,那么作为策划、出品方的呼市文旅投,则体现了一家国有文旅企业的胆识与魄力。
  “这部剧目的打造,跟我们以往推出的剧目截然不同。《如见》从2022年3月开始策划,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开创这么一个全新的、打破以往所有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呈现,但我们这个团队也是有准备的。”《如见》的策划和舞蹈指导、呼市文旅投党委副书记彭飞说。
  近年来,人们在国内外舞台上时常能看到呼市文旅投的剧目。舞剧《马可·波罗传奇》走出国门,在海外演出超600场,有美国观众跟着追看70余场;舞剧《驼道》再现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三次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呼市文旅投民族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还曾三次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作为呼和浩特最大的文旅企业,呼市文旅投自2013年改革转型以来,推出了15部不同种类的剧目。历史题材、民族舞剧与蒙古族舞风是他们的强项和“名片”,《如见》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这些强项。
  在老路上前进,或许会万无一失,但有勇气突破老路,才有机会走出新路。
  《如见》的强烈现代风格打破了人们对来自草原的文艺作品的固有印象。著名舞评家欧建平点评,有别于呼市文旅投此前其他成功作品,“《如见》论题材如梦似幻,论体裁科技覆盖,论风格超越传统模样,论样式取名舞蹈剧场,他们与时俱进的胆识与超越时空的胸襟着实令人赞叹。全体演职人员对这台科技含量全覆盖、穿越时空如梦境、诗情画意非叙事,尤其是与内蒙古草原和马背民族不相干的舞蹈剧场,不仅没有退避三舍,而是敞开双臂、拥入怀中的壮举,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文化自信与勇毅前行,并能想象出他们为此付出的辛苦与汗水。”
  社会在发展,文艺创作须与时代同频共振。70年前,田汉曾为刚成立的呼市民间歌舞剧院题词,“艺术要扎根人民。”彭飞说:“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艺术的根从哪来,探索舞蹈艺术的时代价值、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度,呼应社会的需要。”
合作


  《如见》由《诗意地栖居》《前行的生活》《时空中回望》三个篇章构成。
  “三个篇章源于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感受、探讨、思索。第一篇章是人与自然的感受,结合内蒙古当地元素,那里广阔辽远的山,‘生灵三相’大雁、马、狼,进行拟人化的表现。第二篇章立足当下,在人潮中,我们不停地跌倒、爬起、奋进。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和人物状态,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镜面素材的道具,包、雨伞或者一本书,点明他们的身份,也点明这个人最闪亮的部分。当我们独自面对手中物件,能获得怎样的思考?这个篇章展示人对自己内心、对其他事物的感受和思索,并在思索过后不断向前的状态。第三篇章表达的是,在几千年时光长河中,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瞬,但依然有亘古悠远的精神存在。”唐诗逸介绍。
  这部剧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编排设计中,与观众沟通、对话、交流的意图。主创显然希望《如见》成为一部与观众合作完成的作品。
  总导演郑子豪说:“我们希望在这个舞蹈剧场中,塑造一个无论对于创作者、演员还是观众,都具有包容性、可能性的空间,让大家走进剧场拥有自己的解读,而不是我们来灌输。剧中做了很多话题性讨论,没有给出答案,但能看到我们的所思所想。希望大家能或多或少在某一个篇章或者某一个舞段中看到自己,思考自己当下的状态;希望《如见》不止是诗逸和我的,也是所有人共同的《如见》。”
  在第二篇章,形形色色的舞者在十字路口信号灯的鸣响和心跳声中登场。他们人手一块镜子碎片,对镜自视,镜子反光时而投向观众。唐诗逸也在对镜自视:“我对着镜子问自己——你如何思考人生,你想要如何去经历这一辈子,然后,把这面镜子推向观众,去问在场的每个人,想要如何去生活。”
  这一幕末尾,一幅巨大镜面被轰然推向观众席,场灯亮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有没有感受到我们的邀请,跟我们一起融入这个片刻?”唐诗逸在首演结束后问。
  在第三篇章,背景音乐中突然响起各种人声:“我快结婚了”“想去看一次日出”“祝你快乐”“做自己生命中的光”……幕布上,也滑过各种句子:“想起以前父亲偶尔会买豆花给我放学回家吃,那豆花真的很好吃”“我们加班到很晚,结束后我开着我的小破车,给她发了消息”“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的啼哭声”……
  郑子豪介绍,背景人声来自《如见》所有演员录下的一些很平凡的话,“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又非常有意义。我们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不只是饰演角色,也回归自己,跟观众交流。”
  显示屏上的句子则来自《如见》创排期间,主创在微博上向期待这部作品的观众征集的个人故事。“有很多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故事,我们挑选了一些大家的所见所思所想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其实是想说,不单单我们在思考生活,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有感触,希望这个舞台把所有人的感受容纳其中。”
  郑子豪提到,《如见》中的角色一反常规没有名字,也是别出心裁的设计,希望观众从剧中看到自己。“每个角色都反射着无数人,每个无名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有名的人,每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有心灵,都可以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我一直认为舞台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我们是能互相对话的。”唐诗逸在首轮巡演结束后的微博中写道,“感谢你们愿意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跟我们交流,帮我们完成三度创作。”——主创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员们完成了二度创作,观众在观赏中参与再创造,完成了三度创作。
  《如见》的合作性也不仅体现在创作意识上,这部由呼市文旅投和唐诗逸的北京有点逸思文化传媒联合出品的作品本身就是合作的产物。“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充分的创作空间。”郑子豪说。
  彭飞介绍,呼市文旅投多年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寻求合作,在文艺创作上进行多元尝试,不仅要体现地域特色,更要不断融合、碰撞出新作品,满足更多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见》就是以草原城市呼和浩特的开放包容为底色,尝试打破区域文化限制,探索现当代舞全新创作境界、塑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品牌的又一次实践。同时,与高水平编创团队的合作,也让呼市文旅投的演职团队得到了学习、提高和展示的机会,实现了共赢。
  《如见》还是一次文艺创作者与市场需求的“合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剧场观赏舞蹈作品,“我们觉得需要为年轻人打造一些剧目,《如见》就是这样的剧目。它的主题是‘人生舞台,如见你我’,我们想以这样一个剧目,让今天的观众们从剧中看到自己,感悟人生的意义。”彭飞说。
  《如见》首演时,彭飞是坐着轮椅来北京的,看完演出才放下心回呼市做手术。“希望从《如见》开始,开启我们呼和浩特首府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篇章,把我们最好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全国各族人民,把内蒙人的精神和艺术品质,向全国观众、向世界观众做进一步的展示。”
(本报记者王京雪、蒋彤)
  
唐装汉服轻舞 激活文旅融合新活力
唐装汉服轻舞 激活文旅融合新活力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在刚结束的“五一”假期,西安旅游人气高涨,共接待游客1330.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46亿元。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西安成为十大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滋养下,身着唐装汉服畅游古都正在成为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衣裙轻舞,环佩叮当,巧笑倩兮,花钿灼灼,身穿汉服的“00后”游客李月婷感慨道:“西安和唐装汉服的适配度太高了!”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个“五一”假期,她和好友选择到西安来一场“穿越之旅”。迎着阳光,李月婷对着相机笑意盈盈,快门轻启,镜头里这个身着红色对襟齐胸襦裙古装的女孩自信从容。不远处,大雁塔在一片绿意簇拥中矗立。
  近年来,随着以“00后”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崛起,“沉浸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新风尚。其中,“汉服体验”是最热门的游玩方式之一。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街区体验唐装汉服的游客明显增多,目前街区共有4家汉服体验馆,提供服饰、妆面、跟拍一条龙服务。
  大唐芳华汉服体验馆的店主华莉莉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五一”假期,她的汉服体验馆就位于大唐不夜城。“从春节开始,‘汉服体验’的热度就一直在持续。一方面是因为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浓重的‘穿越’氛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在持续升温。”华莉莉说。
  唐装汉服轻舞,激活了西安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在“汉服体验”热度下,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的一洲商城成为游客旅游消费打卡的“新地标”。
  “随着文旅市场的强势复苏,2022年我们将主营业务由演出服租赁转为‘汉服体验’,涵盖服饰、妆面、跟拍等全环节。2023年初至今,商场里的汉服体验馆已经由20余家发展到近百家。”一洲商城的负责人唐一洲介绍。
  对以唐装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喜爱持续升温,为文旅行业不断注入新动能,也促进相关从业者实现转型:34岁的东北姑娘邱妍辞去了传统服装行业的工作,在西安开了一个汉服体验馆;出租10余年演出服的徐艳杰迅速将主营业务调整为服装、化妆、造型一条龙,并雇了10余名化妆师;37岁的摄影师刘瑞也将传统肖像摄影业务拓展为汉服跟拍……一条“汉服体验”的旅游新业态在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滋养下正逐渐完善。“‘五一’期间最多的一天就接了40多单汉服跟拍业务。”刘瑞说。
  “‘汉服体验’的热度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比如借由各地举办的汉服出游活动,花朝节、上巳节等传统节日开始被更多人熟知,云锦、缂丝等传统工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兴趣。”汉服爱好者宋楠说。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4月25日,一场由大唐不夜城联动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及多家高校社团承办的“长安上巳节”华服走秀及花车巡游活动拉开序幕,幼童至银发皆身着锦衣华服,为游客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这次走秀我们集中展示汉、唐、宋、明各色传统服饰,以华服之美回望千年文明。汉衣雍容古朴,唐装华丽多彩,宋服素雅柔和,明装精致优雅,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引发游人对文化自信的共鸣。”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服装表演专业老师贺京霞说。
(记者雷肖霄、蔡馨逸)
新华社西安5月9日电
 
“国风国韵飘香江”引发香港观众共情共鸣
“国风国韵飘香江”引发香港观众共情共鸣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香港5月9日电(记者黄茜恬)5月的香港迎来绚丽多彩的国家歌剧风韵。作为“国风国韵飘香江”系列活动首个赴港的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央歌剧院近日深入社区、校园、驻港部队开展文艺交流,展示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引发香港观众的强烈共情共鸣。
  该系列展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指导,6日在港开幕。当日晚,中央歌剧院经典歌剧选段音乐会首场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开演。音乐会由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么红领衔,特邀香港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携手香港乐团,为观众带来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中的经典唱段、歌剧《伤逝》中的二重唱《紫藤花》等优秀作品。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演出,将问候与爱带给香港观众。”么红说,期待通过艺术、歌声和音乐的语言,向香港观众献上国家歌剧的经典作品,展现民族歌剧发展的灿烂成果。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音乐会在全场高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现场掌声持久,场面动人。
  “最后的合唱唤起了我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和决心,香港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香港市民邓先生说,香港致力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能在这个中西荟萃的文化大舞台上,欣赏国家级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8日,中央歌剧院的3位歌唱家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开展主题为“美声在中外歌曲演唱中的技巧运用”音乐大师课,与师生亲切交流。
  “我们站在舞台上要很自信,用歌声与现场观众作交流,用歌声给予观众美的享受……”香港理工大学教职员韩瑶现场演唱完一曲《鳟鱼》后,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对其在舞台表现、气息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悉心指导和示范。
  “尤老师的指导醍醐灌顶。”韩瑶说,能在香港获得国家级歌剧院歌唱家的指导,机会十分宝贵。歌唱家的分享也让她燃起对民族歌剧的强烈兴趣。“希望日后深入学习,向更多朋友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日晚,中央歌剧院歌唱家还在香港理工大学为香港各高校师生演绎中外经典歌剧选段,精湛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心潮澎湃,第一次感受民族歌剧交融的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张同学说,非常希望未来在香港看到更多中华文化艺术的演出,在音乐中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连日来的演出让我深深感到香港市民的热情,香港学生的求知欲也很打动我。”尤泓斐说,每场演出现场热烈的气氛都让她难忘,“展现出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文化氛围。”
  9日下午,中央歌剧院歌唱家们走进解放军驻港部队,举办《古田颂》声乐专场演唱会,带来专门为驻港部队官兵排演的由16首红色题材歌曲组成的《古田颂》交响组歌。驻港部队400余名官兵代表现场观看。
  “这次来港演出让我们有机会用歌声和琴声表达对香港同胞真挚的情谊与牵挂。艺术家的同台合作意义深刻,不仅能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在文化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未来,我们也非常期待将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带给香港观众。”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说。
 
把青春献给大漠小城
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扎根新疆且末二十载
把青春献给大漠小城

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扎根新疆且末二十载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到西部教书去,这是河北保定学院“90后”大学毕业生孙彤彤入学时就立下的誓言。
  如今29岁的孙彤彤已经兑现承诺,她在新疆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是榜样的力量让我选择了新疆。”孙彤彤说,这是她来且末的第6年,大学入学第一课就被师兄师姐奉献大漠的事迹所感动。
  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母校和家乡,奔赴新疆且末教书育人。此后,保定学院每年都有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20多年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队伍越来越大,他们在天山南北、于大漠深处,像戈壁红柳、似沙漠胡杨,扎根在祖国的西部,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抉择:天边小城追梦人


  回想起23年前来且末的过程,且末县第二中学体育教师王建超戏谑着说,她是被“骗”来的。
  “2000年,且末县第二中学时任校长段军去我们学校招聘时说,他们新建的体育馆可好了,还有塑胶跑道。”王建超说,一方面她是学体育的,但让她义无反顾选择且末,是段校长的那句话,“那里的孩子更需要老师。”
  当时的且末县第二中学,初一7个班有6个还没有班主任,更没有体育老师。“我一下就被‘击中’了。”王建超说。
  2000年,且末县教育局到内地招聘教师,保定师专(保定学院前身)的应届毕业生有200多人报名,这给了他们惊喜和感动。本来准备招聘七八个,经请示,他们把招聘名额增加到15个。
  “我们这15人里面,有的放弃了在河北找到的工作,有的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王建超说。
  王建超至今对她初到且末的场景记忆犹新。当她和14名同伴,辗转奔波5000公里,坐了5天4夜的车,来到且末时,一下傻眼了。
  学校的土操场上,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当王建超问体育馆在哪时,段校长指着一张图纸说:“别着急,我们马上就要建。”
  让王建超更绝望的是且末的气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气候恶劣,一年有近200天沙尘天气。
  记者4月底在且末采访时,也正值沙尘天气。天空被黄色的沙尘笼罩,逆风而行,不一会儿,便感觉口中有了细沙粒。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考验着这群大学生的抉择。王建超说,刚到且末时,不少人出现了流鼻血、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症状,这时她理解了段校长那句话,“不是没从各地招过老师,但一场风沙过后,总会‘刮’走几个。”
  “我也有过离开的想法,但当时这里太缺老师了,1000多个学生只有40多个老师,我一个人要带7个班的体育。”王建超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要走了,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法上体育课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王建超说,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于是她把对家乡的思念埋在心坎,将青春的坐标稳稳扎在了且末。
  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李桂枝回忆,第一个学期,为提高讲课水平,她在繁重工作间隙听课50多节,笔记记了几大本。“那时候,我们的世界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下班后一起交流教学体会,然后又埋头于教案和作业中。”
  就这样,这些年轻人都在且末安家、结婚生子,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和学生身上。2003年,他们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第一批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名列前茅。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摘掉了!
坚守: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


  这么多年来,庞胜利一直在做一件事,上好思政课,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3年来,我在这座天边小城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就是学生的需要。”且末县第一中学高三思政课教师庞胜利说。
  在高三六班的思政课上,记者见到了庞胜利,他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引得孩子们不时发出笑声。
  当记者问到:“你们知不知道庞老师是哪里人?”
  学生图玛热·麦麦提抢着说:“我知道,他是从河北保定来我们这支教的,很了不起!学校经常讲他们的故事。”
  听到这,庞胜利腼腆一笑,摆摆手:“这都多少年的事儿了。”
  庞胜利他们可能已经忘了当年吃过的苦,但他们支教群体20余年的坚守付出,已经深深扎根且末,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种子。
  在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上,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生、且末女孩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总决赛。比赛中,她把自己的老师在且末县教书育人的故事带上了央视舞台。
  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她深情地说:“我的家乡且末县环境恶劣,但来支教的老师们却在这里扎下根。他们无怨无悔,用智慧和汗水,用青春和梦想浇灌着像一丛丛‘小红柳’一样的学生。而我,就是‘小红柳’中的一员,所以我更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支教的意义和价值。”
  多年来,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这个边陲小城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庞胜利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前十年,我总是教育孩子们要走出沙漠,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但这些年,我则是鼓励他们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然后回来建设家乡。”庞胜利说。
  “且末这些边疆地区发展很快,这里现在更需要人才。我觉得学生在外面学业有成之后,有责任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庞胜利说,这些年,他的大部分学生都回到了新疆。他最大的幸福,则是往日学生成了今天的同行。
  2016年,庞胜利的学生杨芳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毅然放弃更优越的就业机会,选择到且末县第二中学任教,也成了一名思政课教师。她的理由很简单:“我在庞老师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
  “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在庞胜利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懂得探索生活的意义。
  “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启迪人生之路,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庞胜利说。
传承:西部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他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孙彤彤就是其中的一位。2017年8月,保定学院历史学专业的孙彤彤来到且末县第一中学任教。
  跟师兄师姐当年相比,孙彤彤到来时,且末的中小学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应俱全。
  当见到同门师姐侯朝茹的那一刻,孙彤彤倍感亲切,“侯朝茹既是我的同门师姐,也是我教学上的师傅,我们都是历史老师,师姐在管理班级、备课上课等方面都悉心传授,这让我以最快时间积累了教学经验。”
  在自己的潜心研究和前辈的帮助下,孙彤彤很快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图尔迪·艾尼就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历史有点难记,孙老师就给我们举很多例子,还讲很多历史故事,她做的PPT很精美,课下为我们辅导的时候也很耐心。”
  孙彤彤坦言,最初来到且末,内心没有归属感,总觉得这里就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如今,6年过去了,孙彤彤在自己用青春选择的地方成长,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她说,现在对且末的人和物,甚至是风沙,都有了一种熟悉的味道,这里像是自己第二个家乡。
  现如今,在且末县工作的保定学院毕业生总共26人,其中“夫妻档”有14人,占了一半多。在且末县第一中学担任化学老师的周正国也是2000年那一批。他的妻子刘庆霞,当年为了与“老周”在一起,辞掉了现成的正式工作来到新疆。没想到,每到春天,沙尘暴来袭,刮得人出不了门。每每提起这事,周正国却总笑呵呵地说:“边疆不及内地,来之前,她就做好了思想准备。再大的困难,只要两个人在一起,都能过去。”
  20多年来,他们大多都已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各类教育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为且末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保定学院一批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互帮互学、同舟共济,形成了“团根聚生”的纽带式支教模式,把教书育人之根深深扎在大漠深处。
  说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且末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瑞说:“在23年的时间里,他们扎根西部,践行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青春梦想。”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不仅仅是在且末,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已有340余名学生投身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建设。当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来保定学院招聘教师时,学生们又是争先恐后,纷纷报名到雪域高原扎根奉献。
  近日,在且末县第一中学召开的保定学院援疆支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捐建仪式上,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韩会玲表示,从2000年护送第一批去新疆任教的15名学生开始,保定学院就以母校的视角关注、关心和记录着西部支教毕业生的成长。
  “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每个教师的岗位都承担着育人作用,保定学院愿意助力西部教育,为西部发展尽一份责任和力量。”韩会玲说。
      (本报记者高博)
 
大学生江夏和他的三千里路
大学生江夏和他的三千里路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在上海读大三的江夏,因为两次“公交旅行”火了。一次是去年12月,他花9天时间,从上海一路坐公交到了北京;一次是今春开学,他又历时4天,坐公交从合肥老家返回上海上学。
  3000多里路、2000多个公交站点,并不比高铁旅行省钱,还有忍饥受冻的时候……当江夏把旅行笔记发在网上,有质疑,也有鼓励。江夏不被这些关注所困扰,在时间慢下来的那些天里,他已经完成了和自己内心的对话。
“在平凡生活里做一件不平凡的事”


  江夏似乎对地面交通工具有种特别的情感,小时候,他喜欢走在离家不远的一段废弃铁轨上,憧憬乘着火车去旅行。后来,他爱坐公交穿行城市:“在车厢里,看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有种踏实的感觉。”
  2022年12月13日,江夏在校门口上了公交。目的地:北京。
  这不是临时起意的一次旅行。出发前一周,他白天上课,晚上规划路线,写满了11页纸。再往前追溯,大一报到时,在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上,他就动了坐公交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心思。
  江夏把规划的路线发上社交媒体,没想到吸引了不少热心网友,有人提醒他有的车已经改了路线,要注意;有人告诉他哪趟车绕路了,怎样走更便捷;还有人邀他路过自己家时,下车来家里吃个饭。
  江夏带着十几件衣服、压缩饼干、充电宝、常备药上路了,没有另带鞋子,但随手拿了一本《漫漫长路》。
  规划再详尽,旅途中还是免不了坐错车、错过车的情况。农村有不少是招呼站,车要挥手才会停。一次,车来的时候,江夏正用手机查询班车到达的时间,车却直接开了过去,只能再等一小时。
  从河北黄骅到天津,江夏徒步30公里,从清晨走到午后,大段大段的农村土路,累的时候就坐在行李箱上就着水吃压缩饼干。
  30公里没难住他,但在徐州机场附近步行的1公里,却几乎让他放弃这段旅程。出发前,他查了沿途每个城市的气温,唯独没考虑到风,而那天正午的风大到让拖着行李箱的他走一步退两步,太阳又仿佛冰箱里的灯,“刺骨的冷,手都发紫了,当时真的想放弃了”。
  江夏看着机场站岗的工作人员,又想到自己的父母。“谁的工作不辛苦,我这点苦算得了什么,何况这种方式是我自己选的。”他觉得,如果就此放弃,“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一番思想斗争后,旅程继续。但那天晚上,江夏住进了小旅馆,这是他一路上住得最奢侈的一次。之前,他要么在便利店趴一晚,要么花30块钱到网吧过夜。
  他瞒着家人出发,只有室友知道这次“行动”。没想到视频发上社交媒体,一下子“火”了。他的母亲意外刷到了儿子的视频,一个电话打来,将他大骂一通,却又叮嘱他注意安全,早点回家。父亲的第一句话则是:“还有钱吗?”
  “那些说我浪费时间的人,他们的收获没有我这13天多”


  江夏的“公交旅行”也遭遇了不少网友质疑。有人说,高铁几小时能到的路非要花好几天,闻着灰尘、汽油味,有什么风景可看?结论是:“你荒废了十几天在路上。”
  江夏有过短暂的郁闷,但越想越觉得值得。“同样是13天,有些人用来打游戏、在寝室睡觉,会觉得时光短暂。公交旅行让我的时间拉长了,收获很多。”
  旅程为江夏的青春注入友情,也让向上的成长有更从容的心态。两次出行,江夏都关注大学,沿途经过校园,会拍下来发在网上,和粉丝互动。出发时,他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不到100,而今已经过万。他甚至还第一次接到了广告,不过只是一种尝试,“我不想用我的旅行牟利”。
  一位网友曾在夜里从杭州坐公交去绍兴。他告诉江夏:“最后一班车转车的时候我已经到了绍兴边上,看着窗外的月光照到田野,突然让我想起了闰土刺猹那个图……特别像,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旅行的意义。”
  有学妹宽慰江夏不要被网上的攻击影响。她说:“同为大学生的我,觉得年轻的时候有年轻的梦想……一路的风景,抵得上时间的飞逝。”
  第一次旅程,风景定格在终点站中国地质大学,江夏在那里“网友奔现”,好几个关注了他一路的哥们儿跑到校门口,跟他交换明信片、书签,加了微信,一直保持着联系。
  第二次旅程,江夏经过南京仙林大学城。他很羡慕在那里读书的学生,环境这么好,有山有水。其实,那里的学生也羡慕他,给他留言:“你很厉害,做了我们没有想过的事。”
  两次公交旅行,让江夏有了更多的自我认可和更从容的心态。“这13天我一辈子难忘,以后遇到失落、失败,想起这13天,我都会重振旗鼓。”
  “中国城市千篇一律?我觉得这种论断太浮躁”


  两次旅行,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经过了5个省份、24个城市、2000多个公交站点。车窗内外,植被的变化、气温的升降、口音的不同……江夏观察着中国。
  去泰州的途中,要乘船渡江,第一次看见如此宽阔的长江,江夏心潮澎湃,“感觉自己沉浸在江水中,像个乘风破浪的勇士”;泰山脚下,他被平地而起的“五岳之首”所震撼,又羡慕起在山脚下泰山学院读书的人;到了天津,海河沿岸的外国建筑群让江夏想到外滩,但感觉这里的风格更多样。从合肥到上海的第二次旅行,江夏特意“浪费”些时间,边走边玩,吃了不少小吃,南京的海棠糕、梅花糕、鸭血粉丝汤,苏州的小笼包,上海的生煎包、葱油饼……
  “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我觉得这种论断太浮躁。我看到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江夏对多彩的地方文化着迷,他会把几乎每趟公交线路所有途经站点的名称都抄在笔记本上。
  在两次旅行中,长三角公交带给江夏的体验很特别:可选线路太多,下决定反而要花些功夫;城际公交基本可以同站换乘,步行最长的一站也就一公里左右。根据“公交迷”们的大致梳理,长三角区域超过20个城市可以依靠公交线路顺畅连通,比如环太湖跨省界、跨市域的公交线路,还有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内城市间的公交线路,连接起来宛如棋盘。
  这一路从不缺少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夜幕降临,司机会像父辈一样担心他晚上睡哪,给他指路,有的甚至当起“专车”司机——从泰安到济南火车站的大巴临时出了问题,公交公司为江夏和另外3名乘客调度了一辆小巴。江夏最后下车,司机看他是学生,特意多开了10公里,把他送到市区繁华的地方,方便他晚上住宿。
  上车,出发;到站,上客下客,小小的公交车厢也有多彩的人生即景。对那些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司机总是等他们坐稳了再启动车子;有的人心情愉悦,脸上挂着笑容,戴着耳机哼着歌,也有人面露忧郁的神色,蜷在车子的角落里愣神。在南京一个公交站台,江夏见到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大两三岁的女孩,坐在椅子上哭泣,他们上了同一辆公交车,女孩看着窗外,过了许久,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
  “跟我一样,很难过的时候,看着风景从眼前划过,内心会有波动,我希望她调整好自己,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江夏说。
  热爱会传染。一位天津的公交司机,看上去30岁不到,一边开车一边唱歌,见到乘客笑脸相迎。热爱工作、热爱生活,那样的笑容和热情,让江夏也觉得开心起来。
生活就是“满怀热情地奔向下一个站点”


  江夏还在计划以后的旅行,他不打算当网红,对他而言,学业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日子没有因为两次“公交旅行”而改变,他照常上课、下课,去图书馆看书。
  看到一些进入大学后选择“躺平”的同龄人,江夏不以为然。他相信,年轻人应该有激情,主动地因为热爱去做一件事,并享受努力的过程,“就像喜欢钓鱼的人,真正享受的不是渔获多少,而是和鱼搏斗的过程”。
  江夏准备考研,目标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三那年,82岁的外婆因心脏疾病去世,他难以释怀。小时候,外婆常带着江夏坐公交车。窗外的风景早已模糊,但祖孙俩平静温暖的相处时光刻在江夏心里。他想,如果外婆还在,一定会支持自己的旅行,“因为,外婆就是很坚强、很努力的人”。
  “我只是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而祖辈、父母,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努力打拼,从农村走进城市,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他们才真正了不起。”江夏说。
  生活是更长的旅途,颠簸、晚点、上错车都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永远满怀热情地奔向下一个站点”。
     (本报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外交部发言人:奉劝加拿大方面立即停止无理挑衅
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外交部发言人:奉劝加拿大方面立即停止无理挑衅

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外交部发言人9日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5月9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将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针对加方无理行径,中方决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将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领事甄逸慧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已要求其5月13日前离华。中方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曹嘉玥、成欣)针对加拿大政府宣布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9日说,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中方奉劝加方立即停止无理挑衅,如加方不听劝告、肆意妄为,中方必将坚决有力回击。
  汪文斌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表示,加拿大方面罔顾中方严正交涉,以所谓“干涉加内政”的谎言为由,公然宣布一名中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中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汪文斌强调,中方从不干涉别国内政,所谓“中国干涉加拿大内政”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对中方的污蔑抹黑和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操弄。加方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中国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蓄意破坏中加关系,性质十分恶劣。
  汪文斌说,一段时间以来,加媒体和有关政要援引所谓加安全情报局“机密文件”编造虚假信息,抹黑中国驻加使领馆。有关指责毫无事实根据,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
  他表示,针对加方无理行径,中方决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领事甄逸慧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其5月13日前离华。这是中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之举,完全正当和必要。
  汪文斌强调,中国驻加使领馆及外交领事人员始终遵守有关国际公约和加当地法律法规,依法履职。加政府基于谎言,采取严重损害中国外交领事人员合法权益的错误举动,中方绝不接受。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奉劝加方立即停止无理挑衅。如加方不听劝告、肆意妄为,中方必将坚决有力回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由加方承担。”
 
一名黑人青年的死亡与美国社会病的死结
一名黑人青年的死亡与美国社会病的死结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5月1日下午,30岁的黑人青年乔丹·尼利在纽约地铁上遭一名叫丹尼尔·潘尼的退伍军人扼喉身亡。美国每天都发生成百上千起非正常死亡事件,但尼利死因的独特性引发了超乎寻常的社会震荡。
  连日来,大批市民在纽约市区集会抗议,对尼利的死表达不满,要求严惩杀人凶手。
  死者尼利的身份很有代表性:非洲裔,模仿迈克尔·杰克逊惟妙惟肖的街头舞者,也是街头流浪的无家可归者。肇事者潘尼是24岁的白人退伍军人。涉案双方的族裔身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纽约警方将潘尼从案发现场带走进行初步询问后释放,成为抗议爆发的导火索。人们高举标语牌,要求“逮捕凶手”“伸张正义”。纽约联邦众议员奥卡西奥-科尔特斯直呼这是“谋杀”,指责当权者妖魔化穷人,保护、放纵凶手。纽约市长则不得不出面强调调查仍在进行中,要到调查结束才清楚事实。
  美国民权与人权领袖会议主席玛雅·威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尼利本该活着;尼利本该有个家;尼利本该有足够的食物;尼利本该得到他需要的帮助;尼利有权活着;我们都应享有公共安全,包括尼利!”
  “我无法呼吸!”6日冲进地铁站逼停列车的示威者向警察喊道。这个标志性的口号始自2020年5月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压颈部窒息死亡的事件,那次抗议活动蔓延至全美各地。尽管弗洛伊德案在种族歧视问题上对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但此后类似事件仍不断发生,甚至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这类事件没有一个是孤立的,它们都与种族歧视、贫富差距、无家可归等密切相关。
  就像类似的其他案件一样,尼利案凸显出美国各种社会病纠缠在一起形成的怪圈:尼利所属的非洲裔族群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家庭无力负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很多人只好“混社会”,他们的下一代会继续这种恶性循环。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的新书《美国的贫困》说,过去50年里,美国的贫困状况几乎没有改善,更让人吃惊的是不同种族间贫富差距的拉大,“黑人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之外,这已成为我们代代传承的传统了”。2019年,白人家庭的净资产中位数为18.82万美元,而非洲裔家庭只有2.41万美元。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仍有58.2万人像尼利一样无家可归。
  据现场目击者回忆,案发前尼利一进地铁车厢就高喊“受够了,我饿!”“我不想再当穷光蛋,我什么吃的都没有……我完了!”他的呐喊透露出绝望,直到潘尼扼住他的喉咙。
  此案的调查还在进行中,按照此前类似案件的处理,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愤怒与不满。可预见的是,尼利的死不会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只会进一步加深社会的撕裂。某一天又会有类似的案件来唤醒美国人的记忆。   (记者徐兴堂)
    新华社纽约5月8日电
 
每一声枪响都在撕裂美国
每一声枪响都在撕裂美国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伴随着枪声、惊叫、眼泪、守夜的烛光、哀悼的鲜花,美国人又度过一个血腥的周末。
  7日凌晨,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州立弗罗斯特堡大学校外的一场聚会上,枪击事件造成一死三伤,受伤者中有两人是该校在读学生。
  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一家夜总会,7日凌晨也响起枪声,一人中弹身亡,两人受伤。
  6日,美国至少发生三起重大枪击案。在加利福尼亚州奇科市一处正在举行大型聚会的民宅发生枪击,一名17岁少女不幸死亡,另有至少5人受伤;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发生的枪击案导致一死三伤;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近郊一家购物中心的枪击案更是引发全美关注:一名疑似新纳粹分子的枪手“无差别射击”,夺走8人生命,造成7人受伤。
  也是在这个周末,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发生多起枪击事件,至少20人中枪,造成包括一名警察在内的4人死亡。在美国第四大城市休斯敦,多起枪击事件共导致7名十几岁青少年中弹,其中两人死亡。此外,密西西比州一家餐馆5日深夜的枪击事件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
  “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午夜,美国今年以来已发生202起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近1.48万人在各类枪支暴力事件中丧生。至于零散的枪击事件,更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某种“日常”。
  枪声可能响起在任何地点:校园、酒吧、超市、医院、公园、教堂、工作场所、购物中心、生日派对……
  枪袭动机也可以十分“随意”:邻居请求不要深夜玩枪惊扰婴儿睡觉;高中女啦啦队员训练结束上错车;接弟弟回家的少年错敲屋门;甚至快餐店里的争吵、被超车的“路怒”,都可能引发致命枪击案。种族歧视、反移民心态、罹患精神疾病,更是大规模枪击案的常见肇因。
  5日下午在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一位母亲在汽车配件店门外被枪杀。她女儿说,枪手没有动机,只是随意射击,“我妈妈没做过任何会导致被枪杀的事情……她只是一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方的好人”。
  到底枪击案有多少无辜受害者?又有多少重大枪击案被谴责为“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这些数字多得说不清。
  达拉斯近郊购物中心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总统拜登7日发表声明,敦促国会共和党人支持一项禁止攻击性武器和大容量弹匣的法案,“不能继续耸耸肩应对(枪支暴力)这种流行病”。得州共和党籍州长格雷格·阿伯特则表示,得州不会采取限枪措施,因为“没有用”。他说,无论是在监管宽松的共和党控制的“红州”,还是在主张控枪的民主党控制的“蓝州”,枪击事件都有所增加,根本原因在于购枪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的表态不仅反映了民主、共和两党面对枪支暴力的“极化”立场,也反映了弥漫美国社会的另一种悲哀——重大枪击案件屡见不鲜,两党均无有效解决方案,民众对枪支暴力越来越“习以为常”。得州民主党州议员贾维斯·约翰逊7日说,得州“几乎到了大规模枪击事件常态化的地步,这是最令人不安的事情”。
  枪支暴力的泛滥正在破坏美国的社会信任,扭曲集体心理,滋养着深埋于美国社会的某种“戾气”,而这种“戾气”,又助推枪击暴力更加泛滥,使得更多人想要拥枪自保。
  每一声致命的枪响,不仅撕碎受害者的人生,也在撕裂整个美国,给美国社会造成长久和深刻的心理创伤,而美国政府长期对此无能为力。 (记者徐剑梅)
    新华社休斯敦5月8日电
 
美国枪案频发的背后
美国枪案频发的背后

( 2023-05-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国接连发生多起群体性枪击事件,造成多人死伤。枪支暴力频发刺痛美国民众神经,也令世界惊愕。枪患难治是美国多重问题交织的恶果。控枪进程在旷日持久的争论和不同阵营的撕扯中难有实际突破,枪支暴力痼疾积重难返。
  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平均每100人拥有约120支枪,枪支数量比人口还多。枪支泛滥下,枪患已成“常态”。“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午夜,美国今年以来已发生202起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恶性枪击事件,近1.48万人在各类枪支暴力事件中丧生。一个矛盾的现象是,每一次沉痛的枪击案后,人们一方面激烈讨论控枪;另一方面,面对如幽灵般随时可能出现的枪支暴力,越来越多人因为缺乏安全感选择买枪自保。拥枪自由助长了社会暴力,暴力又助推了枪支生产和销售。
  枪案频发揭开美国社会问题新旧伤疤。近年来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分裂严重,一些滑向边缘的群体因心理失落走向极端。而且美国种族问题根深蒂固,诸多枪击案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6日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近郊一家购物中心的枪击案就因为枪手疑似新纳粹分子而引发全美关注。美国非营利组织凯泽家庭基金会近日发布报告说,接受调查的美国成年人中,超过半数自述自己或亲属遭遇过一次涉枪事件;相较于白人,黑人等有色人种类似的遭遇要多得多。不仅如此,疫情冲击之下,公司裁员、企业倒闭、经济低迷等问题也令民众感到焦虑不安,造成暴力犯罪激增。
  校园也是美国枪支暴力的“重灾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1年,美国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与枪击有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约50%。掌握了“锁门、关灯、藏身”等“就地避险”校园枪击演练操作的学生,被舆论称为生活在枪袭阴影下的“锁门一代”。
  美国枪患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从踏上美洲大陆屠杀印第安人到骑马开枪拓荒的“西进运动”,暴力是流淌在美国人血脉里的基因。1791年,美国批准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公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由此,枪支逐渐成为美国白人文化象征之一,拥有枪支是所谓自由、独立的表现这一观念深深嵌入美国价值观。美国的暴力基因在一场场对外战争中更显露无遗。在建国以来24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只有10多年没有打仗。“美国的历史是充满战争和扩张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保罗·阿特伍德在《战争与帝国:美国的生活方式》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今日美国报》专栏作家雷克斯·赫普克看来,恶性枪击事件之所以在美国如此常见,是因为“对枪支的崇拜超过了对同胞生命权的尊重。”
  美国枪击暴力频发也是政治现实的悲哀。美国政界对持枪自由和枪支管控的争论数十年来从未止息。共和党支持持枪自由,民主党更倾向于控枪。民主党人高喊“枪患撕裂了美国的灵魂”,而共和党人坚称“加强控枪会让更多人死于枪击”。由于两党在控枪问题上的对立,恶性枪击事件成为国会议员们互相攻讦的由头,民意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面对生命之殇,美国政客们算计的却是如何捞取政治资本和打击政治对手。每当恶性枪击案发生,都会在美国社会掀起讨论枪支管控的短暂热潮,但不久后,一切又会如旧,周而复始。
  美国控枪不力背后还有着“神通广大”的利益集团身影。美国庞大的枪支产业形成包括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等在内的拥枪利益集团,后者利用金钱,一方面向社会宣传“枪击事件是人祸而非枪祸”等反控枪观点,影响选民,巩固拥枪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捐助政治资金、开展游说等方式扶植持反对控枪立场的政客上台,深度绑定美国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关系网。政客们在控枪问题上小心翼翼,一是不愿失去持反对控枪立场选民的选票,担心断送政治前途,二是控枪立法过程漫长且最终可能不了了之,谁也不愿在这个问题上消耗自己的政治筹码。
  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已成为深入骨髓的“美国之痛”。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反思,美国民众将继续生活在枪支暴力的血色阴影之中,鲜活的生命将继续逝去。
  (记者樊宇)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