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课,备课会堪比“华山论剑”

武大百余专家打造思政授课“梦之队”

(2022年01月1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课,备课会堪比“华山论剑”
武大百余专家打造思政授课“梦之队”

( 2022-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教育
 
2021年12月30日,武汉大学举行集体备课会现场。      曹海钢摄
 
  
 

 
  本报记者李伟
 

 
  12个学院百余名专家学者打造思政授课“梦之队”,这是武汉大学推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大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武汉大学在教学组织上第一次尝试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课,更是国内高校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又一创新。近日,课程改革集体备课会上15个专题首席专家团队逐一登台说课,师生代表们当起答辩评委犀利点评。一门课为何引起大动静?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
 
  多学科思维碰撞 备课会堪比“华山论剑”


 
  “富起来的中国,能否就此躺平?”“如何用3D思维讲内容,用5D方式实现最大效果?”
 
  冬日暖阳,武汉大学珞珈山上,一间大教室内,多种观点碰撞,气氛格外热烈。
 
  武汉大学第一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覆盖集体备课会上,来自不同学院的专题团队进行着备课交流和思想碰撞。
 
  如何全方位重塑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高度、全新视野、历史思维和原创贡献。武汉大学正在“下一盘大棋”,在全国高校率先创新探索具有“武大特色”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法学院院长冯果团队负责“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的建设;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龚威团队负责“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战略重要论述”专题的建设;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团队负责“习近平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专题的建设;基础医学院刘万红团队负责“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战略重要论述”专题的建设……武汉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15个专题及思政课特聘教授团队“阵容豪华”,按照设计,这一门课要实现对武大本科生授课的全覆盖。
 
  “要让一流科学家讲身边的科技创新故事!”
 
  龚威教授团队已有5位“国字号”人才进行多轮备课准备,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表示还不够,他当场表示,不仅自己要带头讲,还要发动更多院士、校内外大专家登台。
 
  15个专题集体备课“联合行动”,各专题教学团队不仅展示精心的教学设计,更从各学科专业角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毕竟“胸有成竹”,各专题普遍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比较视野、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教学重点落脚到学生的关切点,希望通过深化学理阐释、推动话语融通转化,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在此之前,已有一场场“头脑风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洪杰文表示,院长强月新首席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高度重视课程建设,通过多种形式,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多轮交流备课,才到集体备课会上“华山论剑”。
 
  “课堂上运用的单个微视频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大三的学生有基础,有些内容不能重复。”“三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直面敏感问题,心中是否已有答案?”听课的师生代表们,围绕教学内容设置等热烈讨论,互相启发。
 
  思政课不能搞高光亮点的盆景,要建成堂堂精彩的风景


 
  如何讲好思政课,帮助年轻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思政人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作为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提出自我改革,讲好“大思政课”,必须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坦言,这次武汉大学下定决心深化课程改革,就是要开出名师领衔的思政课、高度专业化的思政课和堂堂精彩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介绍,除了“联合备课、联合授课、联合实践”之外,武大正以大思政的新思维、广视野,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在“用什么教、教什么”的资源问题上努力实现供给侧创新;在“怎么教”的手段问题上强化教学方法创新;在“谁来教”的问题上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力争通过改革创新,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也以此探索带动思政课课程群的新一轮教学改革。
 
  120余位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共上一门课,沈壮海表示,武大此举决不搞“盆景”“小组唱”,而是要建成堂堂精彩的“风景”“大合唱”。为此,各专题团队深度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产生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协同效应。
 
  如何增加学生抬头率,让学生有实在获得感?武汉大学副校长徐业勤认为,专题化教学强调体现政治性与专业性结合的优势,课程定位就是要开出高度专业化的思政课,避免浅表化和形式化。
 
  举全校之力共建思政课,开门办大思政


 
  课程所面向的大三学生已上过多门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相对丰富,要求必须以“大思政”理念谋划课程建设,融合各学科优长讲出课程应有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专业精度,结合社会现实有效回应学生问题、引发深度思考、消除思想疑惑,真正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
 
  如何保证课程探索开设的过程中不偏向,保证课程的“思政课”属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全程听课后特别强调,课程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要以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为教学目标,也要重视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共识形成、新程已启,举全校之力共建思政课,系列改革在珞珈山陆续纵深推进:
 
  ——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人员双向流动、内容双向供给”,打造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磨课”机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常态化交流机制。
 
  ——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案例、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示范学院,推出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开设新的全校性选修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精神”等,对接思政课教学内容,延展思政课教学空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协同建设中不断产生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效应。
 
  按照开门办思政的理念,武汉大学接下来还计划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走上思政课大讲台,邀请一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英雄模范、改革先锋、青年榜样,以及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参与者、亲历者、制定者等为学生上思政课,真正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