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标准,场馆惠及群众

专访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

(2022年01月1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创新绿色标准,场馆惠及群众
专访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

( 2022-01-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季嘉东、郑道锦、倪宏)从2017年开始动工到即将接受“检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场馆建设始终是媒体和群众关注的话题。除了充满中国文化的创意设计引人注目,近日,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接受采访时表示,“绿色”冬奥是规划建设中另一鲜明特点,也是极具价值的创新和突破。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北京赛区除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其他竞赛场馆都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将使用的8座冰上场馆、10块冰面中,7座场馆9块冰面使用了环保型制冷剂。其中,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世界上最新的制冷技术,也是首次应用在冬奥场馆里。国家速滑馆的冰面1.2万平方米,是目前采用二氧化碳制冷的最大的场馆。”

  分设三个不同赛区也意味着要采用不同的绿色标准。尤其是雪上运动项目场馆,从功能布局等方面都很难适用既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解决这个困扰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的共同难题,在住建部、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冬奥组委组织顶级专家团队,创新性地编制了京、冀两地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成了我国首个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目前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的场馆都达到了雪上场馆的绿建三星标准。另外,一些由老建筑改造的场馆虽然年代久远,但也达到了国家的绿建二星的标准。”刘玉民说。

  雪上项目的赛道建设往往涉及山体改造,刘玉民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建设者在汲取外方专家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探测量,发挥自主能力,尽最大努力保护山体原貌。例如,冬奥会延庆赛区依托小海坨山而建,在整个赛区的规划设计中,秉承了“山林场馆、生态奥运”的核心设计理念。

  据悉,在开始延庆赛区的建设前,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是最先进行的。为加强核心区移植树木保护,北京冬奥组委在延庆区西北部的张山营镇筹建800亩冬奥森林公园,聘请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恢复、古树大树移植等方面专家,对赛区及周边2000公顷范围进行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对需要移植的树木逐树拍照、一树一档,制作二维码标识,建立可追溯、可查询的冬奥移植树木“树履历”,对珍稀树木和可利用并能够移植的树木做到100%移植。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另一方面聘请第三方对赛区环境和水土保持进行监督监测,与此同时,就地资源化利用赛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石材、木材。

  刘玉民说:“除了对环境的重视,场馆的造型设计也体现了中国智慧。”首钢滑雪大跳台昵称“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昵称“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昵称“雪如意”等。这些精美的文化元素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不到30天,规划建设部的工作也转向了临时设施建设,比如临时看台、围栏、车检和人检通道等。赛时,规划建设部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设施维护上,保证赛事正常顺利地进行。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后,场馆如何继续使用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对此,刘玉民表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但冬季运动的场地相对比较匮乏,从人口的基数和发展需要来看,场馆数量并不算多。“这些场馆不是建多了,而是填补了群众生活需要的空白。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于赛后的使用还是比较乐观的。”

  冬季运动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普通群众的参与门槛较高,北京冬奥组委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例如,拥有1.2万平方米冰面的国家速滑馆可以通过制冷的分区划分成不同大小的冰面,满足不同冰上活动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冰上活动。高山滑雪的赛道设置了大众雪道,可以为普通滑雪爱好者提供安全的体验。雪车雪橇的难度更高,因此赛道末端和相对平缓、弯道少的地方设置了群众体验入口,保证群众安全,激发参与热情。

  “一方面让群众见识到国际顶级场馆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身参与,对于带动大众体育活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刘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