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广 告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关注·文化

08版:新华国际

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 ——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
——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范思翔、张研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成就作出全面阐释——
 
  “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明方向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时隔11年后,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十年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2021年5月,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组织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印发,设专章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了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各省区市党委、地市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持续加强——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400余名专家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一万余名高层次专家参加国情研修,组织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6000人次,切实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党中央带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引导广大人才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破桎梏
 
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现在农民评职称不看重学历,只要手里有农业技术绝活,能带动老百姓致富,就能申报农艺师职称。”今年50岁的山东农民佟福兴打心眼里感谢评审条件“接地气”。他没想到初中学历的自己能获评农民正高级农艺师。
 
  近年来,山东打破学历、论文等条框限制,让40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授权、松绑”为核心,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份份改革文件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我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科技、人事、社会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协同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交织,强大的人才引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聚合力
 
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说。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配置人才。
 
  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促进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创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方式,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牵手计划”等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贡献才智,让更多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海纳百川,筑巢引凤,不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
 
  “这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吗?”2020年10月12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陶瓷基板边看边问,对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的关切溢于言表。
 
  测试分析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纳米级的微观分析。听说他们中有5名博士,其中2名还是“海归”,总书记十分高兴。
 
  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十年来,人才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近悦远来”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南海之滨、创新潮涌。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等70余名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在此开展科研攻关及教学工作。
 
  “在不同学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得以开展更深入全面的学习。”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史鑫皓说。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应用不断拓展 产业持续创新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点聚焦
应用不断拓展 产业持续创新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点聚焦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在京闭幕,大会聚集全球专家智慧,集结中外企业展示最新成果,成为观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认为,通过持续创新、深化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机器人“大比武”


 
  本届大会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共设置论坛、博览会、大赛三大板块以及系列配套活动,得到24家国际机构支持。130余家机器人企业及科研机构携500余件展品亮相博览会,30余款新品在博览会期间首发。
 
  在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高精尖创新中心展台,自重30余公斤的四足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指令下,开始“跳高”表演,原地腾空跃起约1.2米高,引来现场观众热烈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张伟民介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都是自主研发,“炫技”的背后是科研团队历时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
 
  自2015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博览会还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模式,首次打造建筑、农业等典型应用场景。
 
  融入柔顺、力控特性后的协作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精密加工的生产线上;智能采摘机器人可采集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采摘;京东、美团等企业推出无人配送机器人,无接触服务场景已初具规模……机器人应用正加快拓展并不断走向纵深。
 
  “一方面,机器人技术不断迭代,催生很多新产品;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每个场景都催生一个新的市场,促进相关产品研发。”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说。
 
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


 
  2021年底,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和单位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至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多地正着力搭建适宜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以机器人大会举办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近年来关键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涌现,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活跃。本届博览会上,12家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企业携带众多创新产品亮相。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心脏”,高精密减速器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经开区企业智同科技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减速器得到市场认可。“今年订单已达7万台,预计明年将达15万台。”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刘泽鹏说。
 
  “北京经开区布局了60多个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智慧工厂、黑灯工厂,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赋予更多应用场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经开区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创新力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
 
  将视觉系统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柔性工作站、应用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精准消毒机器人、可应用于多种行业的激光切割工作站……在博览会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展区,10余家佛山企业组团参展。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对外合作局副局长李杰介绍,三龙湾目前拥有机器人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机构)56家,集聚效益日益凸显。
 
技术持续创新 迈向更高水平


 
  穿戴上轻便的外骨骼机器人,展示人员仿佛力量倍增,搬起重物来显得毫不费力。“得益于国内优良的政策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持续加大投入,在电机自主研发、智能柔顺控制等领域不断突破。”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机器人中心主任王春雷介绍,该产品已在康养、物流、消防等领域得到应用。
 
  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带动、政策引导支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业内人士指出,在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能力明显提升。
 
  ABB机器人中国区通用工业业务单元负责人邓奇表示,近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企业借助机器人转型升级,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完善,尤其是减速器、电机等过去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高精度零部件,国内厂商有不错的产品替代,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记者王君璐、宋晨、郭宇靖、阳娜)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樊曦)21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汉堡)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0000列,较去年提前10天破万列;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国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住经济大盘的部署要求,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积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国际物流通道,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铁路部门新开通西安、重庆等城市经黑海、里海至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铁海联运新线路,中欧班列与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紧密衔接,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境外通道网络格局。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加大回程班列组织力度,推进双向货源均衡运输,今年回程班列与去程班列的比例达到88%;稳步推进实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等口岸及后方通道扩能改造工程,同时积极协调境外铁路同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实现了境内外通道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日均运量较扩能改造前的2020年分别增长20.7%、15.2%、41.3%。
  目前,中欧班列已铺画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运输货物品类涉及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木材等53大门类、5万多种品类。
哈尔滨:夯实文明城市的精神根基
哈尔滨:夯实文明城市的精神根基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团结起,夺回我河山!”哈尔滨市育红小学的小学生齐声唱起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露营之歌》,在悲壮激昂的旋律中,感受昔日将士们救亡图存的壮志雄心,传承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这是哈尔滨市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哈尔滨市注重激活红色资源,凝聚向善力量,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名片,打下鲜明的红色印记。
 
  坚持培根铸魂,让红色血脉融入城市基因


 
  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地区14年抗战的重要区域。落入敌手后经历种种酷刑始终没有吐露机密的赵一曼,一腔热血向光明的东北抗联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兆麟……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挺起一座城市的脊梁。
 
  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88号的李兆麟将军纪念馆,不时有参观者驻足,透过一件件文物和藏品凝望那段峥嵘岁月。
 
  “东北抗联精神是引领哈尔滨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文化力量。李兆麟将军纪念馆已成立10年,通过百余块展板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战斗历程。”馆长孙盛文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自发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以文铸城、以文育人,特别要以红色文化夯实文明城市精神根基。”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刘宗伟说,全市红色展馆和遗址共有99处,现已成立宣讲队伍360余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等,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红色教育和理论宣讲活动。
 
  站在滨洲铁路桥上,“党史学习教育长廊”仿佛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长线,游客在此争相驻足拍照。
 
  从“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地铁专列,再到《空降玫瑰》等红色剧目……在哈尔滨,一处处红色地标让红色血脉融入城市基因。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党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龙江四大精神”……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三孔桥社区桥北小区院内,环境整洁,红色文化展板图文并茂,标语醒目。
 
  “这里是老旧小区,以前存在不少脏乱差的现象。随着创建文明城市的力度不断加大,居民慢慢养成好习惯,大到车辆停放、小到垃圾分类,都井井有条。”三孔桥社区党委书记张林林说,邻里间互帮互助、解危济困,充满温情。
 
  哈尔滨市是拥有980多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如何在5000多个物业小区开展精细化社区服务,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智慧与担当。
 
  让党建成为企业发展、服务居民的“红色引擎”,努力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红色服务队”。哈尔滨将创建“红色物业小区”示范点工作联合立项,创建了100个“红色物业小区”示范点。目前,“红色物业小区”示范点通过组织联动、资源联用、活动联办,已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诉求1074件。
 
  主动向前一步,不回避矛盾问题。从杂物堆放到邻里纠纷,从商业噪声到老旧小区改造,面对群众诉求,哈尔滨市坚持问题导向,出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改方案,设计“1+6”专项整治行动,同时推进一批水、电、气、热等服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困扰百姓日常生活的难点、堵点问题。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老旧小区凌乱的外挂电线得到梳理,昔日“蜘蛛网”变成“五线谱”;在南岗区,志愿者成立“服务驿站”,为过往市民、旅客提供乘车咨询、手机充电、轮椅担架、应急救助等暖心服务;在道外区,东莱街派出所发扬“爱人民、讲奉献、保平安”的精神,为群众化解矛盾、守护平安……
 
  今年4月以来,哈尔滨市推进实施惠民实事项目,解决群众各类民生实事97183件,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对接886个社区(小区)。
 
厚植“哈尔滨风尚”,特色志愿服务形成品牌


 
  在哈尔滨市木兰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回乡,受到热烈拥戴。孩子们叫她“马奶奶”,乡亲们喊她“老英雄”……热切的目光、不息的掌声,都献给她。
 
  这位老人名叫马旭,是我国首批女空降兵,2019年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从年少从戎到扎根科研,从退而不休到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这位有着70多年军龄的老兵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博艺术中心已成立一年多时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重要基地。越来越多年轻人到这里参观学习,接续传承红色气质。
 
  这座城市不缺乏新时代的榜样。“雷锋鞋匠”孟广彬、“最美叔叔”谢尚威、“冰城好人”朱占华、“东莱之子”刘学钢……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长河,滋养着哈尔滨市民的心灵家园,一批批道德楷模践行城市文明、引领城市风尚,以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内涵的“哈尔滨风尚”逐渐形成。
 
  在哈尔滨的街头,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积极践行者,“善小常为·点亮冰城”等特色志愿服务逐渐形成品牌。据统计,哈尔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40.8万人,共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3.5万次,党员参加志愿服务65.2万人次。
 
  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刘金娥说,全区共组建“健康守护者”等300余支志愿队伍。善行义举背后,“志愿红”为文明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报记者陈聪、杨思琪、徐凯鑫)
 
塞上黄河
塞上黄河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拍摄的黄河景观(8月15日摄)。位于内蒙古的黄河“几”字弯两岸,山地、草原、湿地等景观丰富多样,与奔腾的黄河构成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桂林:全力呵护漓江山水
桂林:全力呵护漓江山水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南宁电(记者卢羡婷、林凡诗、黄庆刚)秋游漓江,暑热散去,偶见白鹭嬉戏、鱼翔浅底,两岸青山翠竹婆娑、知了声声几许……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不由得发出“江山如画”的感慨。依水而居的漓江人家更是从日益变美的生态环境中,感受到生活的欣欣向荣。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陵陂村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内,这里青山环抱、水土丰盈,可就在几年前,当地村民还饱受采石挖砂带来的环境困扰。
 
  曾经远近闻名的陵陂采石场在当地的一片山头进行了长达15年的开采经营活动。“每次从采石场路过都睁不开眼,到处烟尘滚滚。”村民黄土全回忆说,从前采石场每日机器轰鸣,噪音扰得人心烦意乱,青山被凿得“遍体鳞伤”。
 
  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西开展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桂林漓江流域存在非法采石问题,导致生态景观破坏严重。桂林市迅速行动,关停了21家采石场,其中漓江风景名胜区内18家;投入资金约2.58亿元,及时开展生态修复。
 
  陵陂采石场是当年被依法关停的采石场之一。当地随后对被毁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清除危岩、加固边坡、覆土、播撒草种等,以“近自然”的方式,将生态修复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如今,站在陵陂这片曾经被破坏的群山之中,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漓江是桂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也是这个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桂林市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强力推进漓江山水“治乱、治水、治山、治本”。
 
  过去漓江沿岸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现象多,卫生环境差。桂林坚持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拆除漓江沿岸各类违法搭建,修复非法采砂点近90万平方米,彻底清理漓江干流、桃花江、青狮潭水库等重点水域网箱养鱼,关停漓江沿岸养殖场1120余家。
 
  伏龙洲是漓江城市段的一个小岛,曾经因鱼餐馆闻名,一年四季食客络绎不绝。岛上原有居民23户13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开鱼餐馆。过去岛上排污设施不完善,油污直排漓江。
 
  近年来,桂林市对伏龙洲进行生态修复改造,拆除岛上全部鱼餐馆,外迁安置岛民,伏龙洲迎来新生。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秦荣军介绍,目前伏龙洲已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岛上建了广场、栈道、科普湿地等休闲配套设施,洲头种植了枫杨、乌桕等滨水植物。
 
  如今漫步在洲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曾经污水横流的小岛变身生态公园。看着眼前变美的伏龙洲,原住民黄岗十分感慨:“当年带头搬走,有人说我是‘傻瓜’。但我心里清楚,漓江不是我家的,是国家的,是世界的。”
 
  随着漓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漓江沿岸许多群众转向生态旅游业。守护漓江成为桂林儿女的自觉行动。今年4月25日,桂林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首个“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许多群众自觉参与到漓江保护行动中。葡萄镇镇长莫海平说,那一天,葡萄镇西岭村等村有序引导群众到河边放生,“村民是自发筹集资金购买鱼苗的,‘保护漓江人人有责’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漓江保护,久久为功。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一级调研员陈祖芬说,生态环境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桂林长久以来有着保护漓江山水的良好基础,才能在生态环境出现不协调状态时及时做出正确调整。
 
  桂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德华介绍,桂林目前已建立了市、县、乡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分局、大队、中队,每个村配备一名辅警,专职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开展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专项监督。
 
  如今,桂林正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实施漓江流域系统治理和修复。不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集中开工。随着一揽子工程的深入推进,“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也将越擦越亮。
 
孙春兰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乘势而上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孙春兰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乘势而上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海口8月21日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3日至21日在海南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深入三亚市、乐东县、陵水县、海口市的防控指挥部、重点社区、关键点位,多次视频调度,实施攻坚行动,调集各方资源加大支持,推动第九版防控措施加快落地,高效有序组织16.3万名滞留旅客返程,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目前海南疫情已出现拐点,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三亚疫情传播指数Rt值降到0.9,主要传播链基本阻断,疫情较重市县中的陵水、临高已经社会面清零,全省疫情防控总体可控、稳中向好。

  孙春兰指出,当前海南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需要进一步统筹资源力量,突出重点、拔点攻坚、速战速胜。要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优化核酸检测策略,疫情较重地区要加密筛查,加大密接判定和隔离力度,尽快捞净管控风险人员、实现社会面清零,没有疫情的市县要加强区域联防协查,严防疫情输入。要坚持以快制快,压流程、简环节,提高检测、追阳、转运、流调、出院的效率。要及时动态调整小区管控措施,对多轮筛查没有病例的小区,该降级的降级,该解封的解封,创建无疫小区、无疫村镇,调动群防群控的积极性。要严格管控风险点位,加强隔离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医疗机构卫生监督,严防发生交叉感染。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始终保持激活状态,压实重点场所的防控责任,研究完善渔港、渔民、渔市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做到早预防、快处置,防止疫情输入扩散。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实基层防控力量,加强干部政策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夯实疫情防控的基层基础。

 
新疆抓好疫情防控 多措并举保障农业生产
新疆抓好疫情防控 多措并举保障农业生产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         新华社记者张啸诚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1日电(记者马锴)记者21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确保“三夏”农业生产。

  新疆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晶介绍,新疆组建“三夏”农机跨区作业专班,为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免除通行费、开辟农机加油绿色通道,为农机作业人员提供防疫、通行、作业信息和后勤保障服务。目前,新疆夏收进度已过九成,夏种工作已基本结束,夏管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在田作物长势良好。

  为保障疫情期间蔬菜供给,新疆农业农村部门加强蔬菜生产基地间的互助合作,对成熟蔬菜及时采收上市,增加供应,同时配合交通、公安等部门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主要蔬菜产品“进得了城、入得了店,不脱销、不断档”。

  新疆农业农村部门还积极协调解决农业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方面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组建应急代收代种作业队,与相关地州及企业协调对接,帮助因疫情无法返乡农民、耕种困难家庭开展农业生产,确保中高风险区内农户田块应收尽收、应种尽种,各项田间管理工作不耽误。

  自治区卫健委党组成员胡志春介绍,21日0时至21时,新疆新增确诊病例2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64例,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截至目前,17个县市区连续7天未报告新增感染者,22个县市区连续3天未报告新增感染者,疫情范围收窄。

 
农业农村部部署打好秋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
农业农村部部署打好秋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于文静)当前秋粮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时节,也是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等秋粮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控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全力以赴打好防控攻坚战。

  这是记者8月19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农业农村部门努力下,今年秋粮重大病虫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没有对生产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但7月下旬以来,发生面积、虫口密度上升迅速。水稻重大病虫累计发生5.3亿亩次,比7月中旬增加85%。加上秋季温度偏高、台风活动活跃,重大病虫呈偏重发生态势,部分地区存在较大成灾风险,防控工作仍丝毫不能放松。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要坚定确保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提高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率目标任务不动摇,抓好秋粮重大病虫防控。要做到防控责任再压实,监测预警再加密。层层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并加密监测调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适时防控。

  同时,要做到防控措施再优化,统防统治再加力。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针对高温干旱等气候特点,指导农民合理调整用药种类、施药时间,确保防控用药安全。尽快统筹用好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适时组织应急防治。

 
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 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最新实施方案
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
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最新实施方案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胡喆)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8月18日,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就方案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谈及此次出台方案的目的和意义,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对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据介绍,此次编制的方案对标中央有关部署,针对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二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三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

  为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方案提出了十项具体行动。

 
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价格 国家医保局就专项治理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价格
国家医保局就专项治理公开征求意见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彭韵佳)为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缺牙修复服务,国家医疗保障局8月18日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共四部分12条,重点是规范口腔种植收费方式、做好口腔种植等医疗服务价格调控、开展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实施口腔种植收费综合治理等,促进口腔种植的健康有序发展。

  种植体服务项目与专用耗材分开计价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口腔种植领域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问题成为困扰群众的民生痛点。

  在规范口腔种植收费方式方面,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主要采取“服务项目+专用耗材”分开计价的收费方式,即种植体植入费与种植体耗材系统价格分开计价;牙冠置入费与牙冠产品价格分开计价;植骨手术费与骨粉价格分开计价。

  对于目前耗材合并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收费的情况,实行“技耗分离”时,应按照扣减相关耗材线上采购均价的方式,同步下调项目价格。

  此外,种植牙牙冠将实行挂网采购,公立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自主选择,并按实际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并整合口腔种植涉及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做好种植牙全流程价格调控


  征求意见稿明确,各地医疗保障部门要以单颗常规种植为重点,明确全流程价格的调控目标,指导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以及加强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等整治工作。

  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植骨手术费等口腔种植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地区,医疗保障部门在规范价格项目的同时,重新制定公布政府指导价。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费用负担重的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植骨手术费要以降为主。其中,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指导价显著高于本地区民营医疗机构平均价格的要重点降价。

  同时,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价格监管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牙等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和质价相符的原则,并主动在明显区域公示价格水平,并保障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种植牙耗材将开展集中采购


  征求意见稿明确,由四川省医疗保障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各省份均应参加。具体采购方案由四川省医疗保障局会同各联盟省份医疗保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种植牙集采以成套的种植体系统为单元,包含种植体、修复基台,以及覆盖螺丝、愈合基台、转移杆、替代体等配件。

  征求意见稿明确,各地对辖区内具备种植牙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广泛动员,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参加种植牙耗材集中采购,全力动员民营医疗机构参加。

  原则上各统筹地区参加此次集采的医疗机构数占开展种植牙服务医疗机构的比例应达40%以上,或本区域报送需求总量占上年度实际使用总量的比例达50%以上。

  此外,各地医疗保障部门要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口腔种植的价格异常警示制度,将价格投诉举报较多、定价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拒绝或消极参与种植牙集采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列入价格异常警示名单,并每季度在当地医疗保障局官方网站公开通报。

  根据文件,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的方式提出反馈意见,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27日。

 
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从青岛启运
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从青岛启运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青岛8月21日电(记者王凯)21日,我国出口印尼用于雅万高铁的1组高速动车组和1组综合检测列车从青岛港运往印尼,标志着我国首次出口的高铁列车正式启运。

  据了解,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我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由国铁集团所属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牵头,中国中车旗下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

  列车采用中国标准为雅万高铁量身打造,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此次在青岛港装船启运的是雅万高铁首批发运车辆,预计将于8月底抵达印尼雅加达港,后续通过公路运输运往万隆。

  据介绍,雅万高铁列车从青岛发运至印尼,需通过海运、陆运联程运输,路程长、路况复杂。为此,中车四方制定了严密的发运方案,从车辆解编、防护、吊装、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策划。

  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建成后将成为印尼和东南亚的首条高速铁路。

 
职业教育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职业教育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天津8月20日电(记者刘惟真)直播引流、调拨样品、大促推广……忙忙碌碌中,21岁的师佳凤在电商运营的各个环节游刃有余,一点儿也不像刚入职的新手。

  师佳凤今年7月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就正式成为了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天猫直播间项目负责人。

  师佳凤非常喜欢这家“百年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和鞋服风格。大二时,她选择加入了学院开设的老美华项目组,开始接触客服、美工、文案、推广等知识,同时也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熟练的实际岗位操作,师佳凤首次让直播间月销售额突破十万元,推动这家“老字号”制造品牌走向了全国甚至国外。

  作为一家鞋服制造企业,老美华在新兴产业人才加持下转型升级的历程,是中国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表示,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也在擦亮“中国制造”的标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制造业的强盛既需要设计研发的理论与科技,同时也离不开技术工人的灵巧双手与实践经验。中国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教融合机制,正是培养新型产业人才的重要支柱。

  在19日开幕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上云触网”的尝试往往不可或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职业院校看到了市场变化,将产业需求融入了日常教学过程中。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白鹏武在华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正是职业教育赋能制造业企业的生动印证。

  “在校时,我就通过双选进入了企业学徒项目组。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不断完善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白鹏武说。

  实习期间,白鹏武接手新直播间的第三个月,就将直播间月销售额首次提升到了10万元以上。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仅让他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也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互联网新业态下,制造业企业亟须建立完善线上销售体系、储备商贸物流领域的人才队伍,这与学校的育人方向恰好吻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于海祥说。

  在天津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学院与天津多家企业对接,打造校企联合专业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组建“项目组”,提前学习适应企业运营模式。

  对于高技术制造业来说,人才创新的“智造”能力则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贾景晖目前就职于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营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光通信设备制造、光缆销售等业务。贾景晖深刻感受到制造业快速变革对人才技术技能的更高要求。

  “企业的技术产品迭代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贾景晖说,在校期间体系完整、实训充分的学习经历,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也让他坚定了在制造业企业发挥自己特长优势的决心。

  目前,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据统计,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已达到73家,此外,还培育出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为4.14万家。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丹阳表示,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稳步发展与制造业不断走强的历史大势,职业教育必然与此深度融合、同步同频。

 
电影节与健身热:城市消费新观察
电影节与健身热:城市消费新观察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夜幕降临,安珊萱带着她八岁的儿子提前40分钟到达电影院,候场大厅里已经站满了早到的观众。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常客,这是安珊萱今年北影节看的第三场电影:她一共买了12场电影的票,总票价超过700元。

  “北影节太火爆了。”安珊萱说,“热门场次一票难求,我定了闹钟才能抢到票。”

  自本月13日开幕以来,北影节为北京电影市场复苏注入了新动力。10日中午12点开票,多场热门电影几乎立刻售罄。

  安珊萱说,北影节上映了很多高质量影片,能满足亲子、中年观众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今晚的电影是一部粘土题材动画片,我给儿子提前看过一些电影照片,他很感兴趣。”

  在北影节推动下,多部暑期档电影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享受清凉夏日。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2022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票房达77.5亿元(含预售),超出去年暑期档4亿元,总出票1.98亿张,总场次2503万场。

  猫眼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刘振飞表示,无论是影院场次规模还是热门影片供给,目前的暑期市场都已恢复到最佳水平。

  今年上半年,受散发疫情影响,中国电影票房较去年下滑较大。为提振行业信心,各地政府相继推出补贴、减免房租、发放消费券等助企纾困政策。国家电影局近日宣布,8至10月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活动,联合电影票务平台,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

  浙商证券研报认为,亿元观影补贴有望拉动5到10亿元票房增量,促进行业需求端回暖,进而催化供给端释放优质产能。

  数据分析机构艾媒咨询预计,当前中国线下影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但随着疫情缓解以及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增加,中国影视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达到3618亿元。

  除电影行业外,运动市场表现也亮点频现:疫情下“健身热”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付费健身课程,飞盘和桨板等潮流运动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看,那些能抓住契机创造独特价值、勇于创新的健身房会在应对疫情考验中脱颖而出。

  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一些健身机构迎难而上的重要途径。例如,位于北京的洛客空间就较早地推出了线上收费课程,通过社交软件与会员们在群组里保持互动。这家机构的负责人楚振告诉记者,居家锻炼的便捷性满足了很多人在疫情期间的运动需求。

  行业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不少健身应用软件的月活跃用户数量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会和小伙伴约好一起上健身房的线上课程。”25岁的子璇是一名长期健身爱好者。今年,她花2万元买了48节私教课,“这是我最近最大的一笔运动开销”。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运动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中国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5%,较2014年增长18.5%。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类型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健身房内,桨板、飞盘、骑行、露营等潮流户外活动迅速在社交平台走红。

  楚振也是一名飞盘爱好者,他最多一周参加过8次飞盘活动。“飞盘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能让你找到专心投入一件热爱的事,进入精神高度紧张和集中的状态。”

  洛客空间在传统培训和私教课程外开设了飞盘和户外课程。“这些课程很受欢迎,因为它们不受疫情限制,参与度高、对新手很友好。”

  京东数据显示,在“8·8北京体育消费节”期间,运动相关的服务和实体物品消费热度均迅速攀升。运动户外服务订单量环比上涨56%,户外鞋服成交额同比增长81%,骑行运动成交额同比增长55%,游泳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79%。

   (记者韩啸、白舸)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聚焦高水平开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挂牌三周年
聚焦高水平开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迎来挂牌三周年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上海8月20日电(记者杨有宗)记者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成立满3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未来将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在跨境金融、离岸贸易、数字经济等若干重点领域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

  从2019年8月20日揭牌成立至今,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过4200亿元,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更加着力于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让先进制造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陈金山说,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临港新片区提出,未来将更加着力于科技研发,让科技创新成为临港新片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到“十四五”末,临港新片区将力争引进培育8家以上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实验室,30家新型研发机构,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地方事权范围内,聚焦临港新片区功能打造和项目落地遇到的问题,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上海将进一步优化临港新片区人才落户政策,赋予临港新片区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推荐权。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非上海本市户籍人才缴纳个税或社保满1年及以上,在临港新片区限购1套住房,所购住房自合同网签备案满7年后可转让。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南昌8月21日电(记者程迪、贾伊宁)一套数字化系统连接100万名电子研发工程师、10万家上下游工厂、210多个国家的客户……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江西捷配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内,产能匹配、物流信息、产品溯源数据在“工业大脑中心”显示屏上实时呈现。

  该公司总经理黄成介绍,通过这套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系统,企业可对订单进度实时跟踪分析,及时准确掌控每一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确保订单按质按时完成。

  在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江西捷配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工业大脑中心”是生动的缩影。

  8月20日至21日,2022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大会在江西省上饶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会聚在此,共论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共商数字经济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徐延豪表示,发展数字经济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出台《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不仅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协同高效,也悄然改变着各地产业生态及发展路径。在本次大会举办地江西,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4213.48亿元,同比增长15.1%。今年,江西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一号发展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数字经济规模倍增、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5%左右,努力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作为数字化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中国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民生保障等领域多应用场景加速创新,应用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卫平说。

  这个暑假,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迎来大批游客避暑。当地通过视频监控、LED交通诱导屏等200多个传感器设备,实现“人物联动”及“物物联动”两大应用场景功能,景区有序管理只需“一张图”。

  不仅是旅游业,数字技术正向全领域渗透融合:智慧医疗、远程问诊,提高了救治效率,让看病更加便捷;通过智慧道路、信号灯和导航体系,数字治“堵”的实践正在展开;商事制度改革和“城市大脑”有机结合,让更多部门实现政务数字化协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等专家认为,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快速演进,数据要素化进程稳步推进,数字经济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持续走深走实,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升级变革,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

  有专家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产学研”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等问题。

  中国电子商会会长王宁等专家建议,加快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各方应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共同营造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中国应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构建数字技术、产品、服务的标准、规则与治理方案,推动数字经济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徐延豪说。

 
前7月新疆外贸量质齐升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8.1%
前7月新疆外贸量质齐升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8.1%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记者孙少雄)随着一系列推进经济稳增长的措施落地落实,今年前7月新疆外贸量质齐升,进出口总值达1154.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比增长38.1%。
 
  记者从乌鲁木齐海关获悉,今年前7月南北疆外贸呈现协同发展态势,喀什、阿克苏等南疆地州外贸增长显著,进出口值分别增长55.6%、83.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新疆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今年前7月新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分别进出口1051.2亿元、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1%、20.4%。
 
  其中,新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占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1%。吉尔吉斯斯坦仍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贸易额398.2亿元,同比增长203.3%。
 
  在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格局下,新疆深耕多元通关模式,打造外贸开放新高地。今年前7月新疆口岸以管道、铁路、公路运输方式进出口货运量分别为2462.4万吨、1131.5万吨、295.3万吨,分别增加1.4%、6%、98.4%。
 
  今年前7月新疆主要出口商品全面增长,金属矿砂、农产品及煤炭进口增势强劲。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商品以矿产品、能源产品等大宗商品及农产品为主,包括金属矿及矿砂、天然气、煤及褐煤等,农产品进口28.2亿元,增长41.4%。
 
持续筑牢安全屏障 ——部分省份防汛抗旱一线见闻
持续筑牢安全屏障
——部分省份防汛抗旱一线见闻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记者


  北方部分地区雨势较强,南方一些地区高温红警持续。记者近期在吉林、山东、青海、湖北、四川、重庆等地采访防汛抗旱工作了解到,当地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落实防汛抗旱救灾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是北方地区防汛关键期。近日,强降雨突袭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鸭绿江流域出现较大洪水。白山市水利部门派出两个工作组赴现场指导防御工作。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几十名干部群众在当地小梨树沟河的一处河段旁利用沙袋堆砌防洪坝,尽力确保河堤不出险情。

  入汛以来,吉林已出现9轮明显强降雨。根据吉林省水利部门8月20日统计,吉林全省有31座水库水位超汛限,目前均在有序泄流。

  山东省应急管理等部门,督促各地对局地强降雨保持高度警觉,压实防汛责任,组织人员不间断巡堤查险,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受威胁群众应转尽转、妥善安置。

  记者从山东省沂源县水库水情系统的实时监控画面看到,沂源县的每座水库大坝前坝坡醒目位置,分别用蓝、黄、红三种颜色标划汛限水位、警戒水位、允许最高水位三条水位线。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水位线,相应制定详细应对预案。

  沂源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史新雷说,县里有207个山洪灾害重点防范村,每一个村都请省里的专业人员编制了转移预案。

  经历了18日山洪灾害的青海大通县,灾后重建工作逐步推进。截至目前,1879名群众得到集中安置,有关部门已组织742人前往受灾群众原居住房屋,鉴定房屋安全情况。

  中央气象台21日18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针对旱情持续发展,此前,多地已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全力抗旱减灾。

  “还好提前打了这口井,不然后面的收成要大受影响了。”20日上午,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勾庄村的稻田旁,村党支部书记勾丰涛看着清水伴随水泵的轰鸣声从机井中涌出,流进水稻田,心里踏实了不少。

  地处鄂北岗地的枣阳市是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给当地的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勾丰涛说,早在6月份,村里根据天气情况分析预见旱情后,决定打机井,为农田灌溉多加一道保障。

  记者从湖北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目前,湖北省参加抗旱的干部群众达183.7万人次,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1.3亿元,投入抗旱泵站3.65万座、机动抗旱设备36.98万台套。

  针对当前高温天气持续、江河来水减少等情况,四川正全力防范应对高温干旱,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抗旱保民生、保生产、保安全的工作中。

  四川省乐至县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这几天,乐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江一民来到该县宝林镇万斤沟村的果园里,为群众讲解果树抗旱的相关知识。乐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华表示,将持续派出农技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服务,强化渠道、提灌站的维护,科学调配水源,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抓好农业生产、抗旱保收、农资供应等工作。

  针对近期旱情形势,重庆多举措调配水资源,及时启用抗旱应急水源,通过延伸管网、新建水源、车辆送水等保障城乡供水。

  眼下正是青椒、丝瓜等应季蔬菜成熟的季节,高温天气下如果不能及时采摘上市将带来损失。重庆当地及时组织志愿者组成支农服务队抢收应季蔬菜。打包、装箱、搬运……志愿者们分工协作,还主动联系企业商超拓宽销路,尽量减少菜农损失。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用好每一滴水!” 直击湖南特旱地区抗旱救灾一线
“用好每一滴水!”
直击湖南特旱地区抗旱救灾一线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张格、姚羽)连日来,湖南省多个县(市、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其中慈利县、新邵县达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干旱地区用水存在什么困难?如何确保农作物稳产?记者近日探访慈利、新邵两地,直击当地抗旱救灾一线。

  局地用水困难 多部门联动送“甘露”


  “车来了,车来了!赶紧排好队!”8月17日傍晚时分,一辆洒水车驶进慈利县东岳观镇广东村。一些村民早已拿着各式各样的水桶,等候在路边。

  “村里的蓄水池见底了,我家地势高,水压小,家里已经停水好几天。”广东村村民吴扬林说,他们一家6口人现在都靠洒水车每日把水送到村里来。

  近期,受持续晴热少雨天气影响,慈利县、新邵县的各乡镇(街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受到一定影响。为保障用水,当地应急、水利、消防、环卫等多部门联动,安排车辆每日为用水困难群众送水。

  “好久没遇到这样严重的干旱了,现在真的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要用好每一滴水!”吴扬林说,现在家里“一水多用”:洗菜、洗脸的水用来喂猪,洗碗筷、洗衣服的水留下冲厕所……

  “我们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用水’的原则,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牲畜饮水。”新邵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让水流进田间地头 全力以赴抗旱保秋收


  记者走访多个村庄发现,由于久旱不雨,慈利县、新邵县的部分水库、河塘水位下降较为明显,存在农田土壤开裂、溪流断流等现象。当下正值水稻等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为焦渴的田地“止渴”以确保秋收,迫在眉睫。

  在新邵县坪上镇茅坪村的万亩水稻示范基地,种粮大户龙利功和几名田间管理员在稻田里来回走动,他们正在检查田块是否漏水。龙利功说:“水库开闸放水后,农田能‘喝’上水了。”

  说话间,豆大的汗珠从龙利功脸颊滑落。他说:“只有稻田水量充足,水稻颗粒才会饱满。我们现在更要珍惜用水,一旦发现漏水,立即堵漏。”

  走进慈利县零溪镇燕子桥村,稻田旁的抽水泵正在不间断抽水。旱情发生以来,燕子桥村租用了10台大功率抽水泵,还新购置了多台抽水机,以保障稻田灌溉。燕子桥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华说:“村上负责支付电费,还派人管理架线、用水和用电安全,我们要最大程度减少亏损,保障农户利益。”

  王金华介绍,全村共有2262.2亩水稻田,经过紧急抗旱,除了一些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受损严重,剩下1978亩稻田的用水需求都能得到保障。

  持续科学调度水源 高效抗旱减少损失


  炎炎烈日下,新邵县坪上镇颜岭水库沿岸,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巡逻,他们不时将渠道内的一些漂浮物打捞上岸,防止出现截流现象。颜岭水库管理所所长邹三忠介绍,颜岭水库覆盖6个村的灌溉农田,为保障灌区农田用水,他们安排了20余名工作人员开展每日巡查,确保根据农户需求科学调度,把水精准送到农田。

  慈利县、新邵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组织人员对各类灌溉渠道等进行维修和清淤扫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灌溉渠道畅通。

  在持续干旱的环境下,病虫害也较容易发生。不少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为农户传授防灾知识。慈利县东岳观镇党委书记王汝翠说:“在指导农民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也要教他们防治病虫害,避免出现‘雪上加霜’的情况。”

 
低水位下守护“水中大熊猫” 鄱阳湖巡护见闻
低水位下守护“水中大熊猫”
鄱阳湖巡护见闻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郭强、陈毓珊)8月18日早上8点半,鄱阳湖北岸,气温35摄氏度。伴随着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条渔政船从江西都昌县一码头出发了。

  “最近鄱阳湖水位降得快,我们每天在湖上巡护,防止江豚搁浅。”都昌县渔政执法大队队员余顺员指着两边的草洲说,“你看,之前这里都是水面,现在变成了草洲。”

  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前的科考显示,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几乎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一半。受近期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影响,8月6日凌晨2点,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米,使今年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江豚生存或遭遇不利影响。

  站在船头向四周眺望,余顺员告诉记者:“鄱阳湖里湖汊多,水退得太快,江豚可能被困在湖汊里出不来,水干后就容易搁浅。”

  船在湖中前行,不时有航标漂浮在两侧。“水位下降、湖面变窄,江豚进入主航道活动,也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巡护得更频繁一些。”都昌县江豚救护队队长占柏山说。

  “禁捕后,湖里鱼和江豚明显多了。”50岁的占柏山说,他以前是渔民,禁捕后加入江豚救护队。

  “快看,江豚!”顺着余顺员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大一小两道黑色的身影在水中跃动。“现在,我们巡护时经常能看到江豚,有时还是成群的,最多的一天我们数了下,有近百头次嘞!”他说。

  9点左右,船行至松门山水域附近,又有3头江豚在水中浮现。

  正远眺江豚时,一条七八斤重的白鱼跳到船上。“禁捕后,湖里渔业资源恢复很快,现在水位低,鱼群更集中了。”都昌县渔政执法大队队员殷晓松边说边抓住鱼放回湖里。

  每当船行至浅水处,余顺员就会拿起一根竹竿插向湖底,试探水深,防止搁浅。到了南山港附近,船缓缓靠近一片草洲,余顺员和其他队员从船头跳下,走上草洲沿着水边巡护。

  “船到不了的地方,我们就徒步巡护,遇到水边有以前留下的虾笼、过往船只丢弃的垃圾,我们都会清理掉,以免划伤江豚。”余顺员说。

  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余顺员和队员们身上的衣服不一会儿就湿透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徒步巡护,他们上船往回行驶,进入码头已是11点左右。

 
电力、交通、网络恢复,群众得到集中安置 青海大通县山洪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全力推进
电力、交通、网络恢复,群众得到集中安置
青海大通县山洪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全力推进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西宁8月21日电(记者李宁、王浡)“第五段的变压器受损严重,上午必须更换完毕。”20日8时多,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山洪灾害救援现场,西宁电力实业有限公司职工文正栋通过对讲机下达工作指令。

  检查配电箱线路情况、搬运受损电线杆到安全地带……文正栋所在抢险救援队共计120余人,18日一早就抵达了受灾最严重的青山乡沙岱村,负责沙岱村近两公里的电力恢复抢修任务。“对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和群众来说,照明、生活都需要用电,必须保证电力供应及时恢复。”文正栋说。

  记者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8·18”山洪灾害抢险救援处置工作应急指挥部获悉,截至20日22时,山洪灾害已造成25人遇难,仍有6人失联,之前失联人员共有23人获救,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在电力抢修现场不远处,一台挖掘机正将一截波纹管涵铺设在河道上,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在用铁锹平整作为路面的砂砾。大通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养护中心主任贺青年介绍,山洪导致沙岱河沿线的桥梁均被冲毁,通过在原址架设6座涵洞桥和一座简易桥,形成临时过河通道,连通河流两岸,保障救灾车辆和人员通行。

  “涵洞桥作为临时桥梁安全稳定,河水可从涵洞中流过,对桥梁影响较小,可承载20吨以下的车辆安全通过,将各类物资运送到河对岸的居民家中,逐步恢复居民的生产生活。”贺青年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受灾地区用电全部恢复,沿线道路桥梁恢复通行,受灾乡镇网络通信恢复正常,1879名群众得到集中安置,有关部门已组织742人前往受灾群众原居住房屋,鉴定房屋安全情况。

  临近中午,在一处民房内,59岁的村民全生荣正半弓着身子,喘着粗气,用铁锹一铲铲地将堆积在院落内的淤泥清理出去。由于距离河道较远,全生荣居住的房屋受损程度较小。“今天早上从安置点赶回家收拾一下,过段时间情况稳定了就搬回家。”全生荣说。

  在河谷旁,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工雷延庆指挥着挖掘机,将一具牦牛的尸体从泥土中挖出,搬运到货车车厢上。雷延庆介绍,山洪灾害导致不少村民养殖的牲畜溺亡,必须对死亡动物周边环境、牲畜圈舍以及无害化处理点进行全面消毒灭源,“我们目前已经无害化处理溺亡动物100余头(只),防止‘大灾过后有大疫’”。

  “一二——走!一二——走!”在河流下游的青山村村民代元德家中,十余位志愿者喊着号子,将一辆陷在淤泥里的小车推出来。门外的排水沟旁,一群身着“大通青年”红色上衣的年轻人弯着身子,用锹铲,用手刨,将渠里的积水和淤泥清除出去。灾害发生后,大通县出动1961名干部职工、120名青年志愿者,联点帮助青山乡对沿线道路及4个受灾村进行清淤。

  来自大通县第七完全中学的志愿者钱发俊对记者说:“得知青山乡出现山洪灾害,现场需要清淤,我们学校迅速组织教师组成志愿者队伍,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作为大通人,咱得尽一份力。”

  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望着家里整齐摆放的米面油等救援物资,代元德感慨地说:“灾害面前,只要大家劲往一处使,没什么难关过不去。”

 
麋鹿河滩嬉戏与发电风车旋转“同框” 江苏大丰:厚植生态底蕴,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麋鹿河滩嬉戏与发电风车旋转“同框”
江苏大丰:厚植生态底蕴,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这里地处黄海之滨,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栖息的野生麋鹿闻名遐迩……近年来,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尽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乘势而上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厚植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蕴


  “生态改善后,一些候鸟变成了留鸟。”大丰区文旅集团市场部经理朱文琦指着眼前一片广袤的湿地说,这里以前有不少村民养鱼的塘口,“退渔还湿”后成为鸟类自然栖息地。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滩涂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大丰,孕育了麋鹿、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引进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引种扩群、行为再塑和野生放归,截至目前种群数量已有7033头,其中野生种群数量达到3116头。

  “种群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放养的野生麋鹿活动范围广,不可避免与人类活动存在一定冲突。”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彬说,居民为保护麋鹿而遭受的农作物损失,可以申请生态补偿金。

  今年5月,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在沿海滩涂上首次发现濒危物种黑嘴鸥的繁衍地。黑嘴鸥对栖息地要求非常高,“这说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刘彬说。

  为守护好生态家底,在致力全民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同时,大丰还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可行路径,让生态禀赋更为厚实。

  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曾有1620亩养殖区域,退养之后一直撂荒,需要开展生态修复,因苦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案例可资借鉴,修复计划曾一度搁置。

  “我们探索将湿地修复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钧介绍,今年5月,当地引导两家企业将121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投入修复项目,既能减轻资金投入压力,每年还能产生一定收益,为后期管护提供了资金来源保障。

奔向绿色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大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联的细分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位于大丰高新区的蜂巢能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动力电池的工厂。很难想象,这个年产23吉瓦时(GWh)的电池组包、投资100亿元的大项目,从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到正式投产,只用了7个月。这样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大丰加速落地。今年上半年,大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3个。

  近年来,大丰重点培植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链式集群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开票销售248.7亿元,同比增长38%。而钢铁、化工、造纸等传统偏重的产业结构也在加快转型。

  在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大丰还积极利用临海风电资源充足优势,实现能源结构绿色变革。

  驱车在通港大道上,南侧能远远看到野生麋鹿在河滩觅食嬉戏,北侧高高矗立着的发电风车叶片在不停旋转。今年上半年,大丰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68万千瓦,其中338万千瓦是风力发电。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46.59亿度,首次超过全区社会用电总量。

  大丰区委书记李志军说,大丰区着力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打造全省乃至长三角绿色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基地。

涵养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100多年前,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应张謇之邀,给大丰带来了郁金香种球。为了纪念特莱克的国际友谊,2012年,大丰在新丰镇启动建设了荷兰花海景区。每年3月至5月,这里能看3000多万株郁金香盛放的景象,是国内连片种植郁金香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地方。

  “大丰的开放包容和大丰人民的勤劳友好,让我爱上了大丰。”20多年前,荷兰人尼可·卡义克带着推广郁金香的理想抱负和专业技术来到中国。2013年,他了解到大丰有种植郁金香的传统和打造培育基地的计划,毅然选择加盟担任技术指导。

  近年来,大丰区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先后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举行招才引智推介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1名,他们正与尼克一道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国际视野。

  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丰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朋友圈”持续扩容。“我们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快步伐融入长三角。”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党政办副主任杨进东介绍,作为沪苏两地推动的高层次合作项目,产业联动集聚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正泰新能源项目、新时代建筑节能科技项目等一批优质企业项目已入驻聚集区。

  记者在走访当地企业时发现,大多中层管理人员来自上海、山东、河南等外省市,他们认为这座小城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基础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对创业者很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刘兆权、郑生竹)

 
齐齐哈尔烤肉:唇齿留香的城市名片
齐齐哈尔烤肉:唇齿留香的城市名片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铸铁盘,炭火烤,大片牛肉蘸干料,咬一口唇齿留香。

  齐齐哈尔烤肉根植于本地文化,发展于中国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中。而今,齐齐哈尔烤肉的招牌越擦越亮,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养殖提质、加工增效、宣传发力。

  吃纯天然草料,饮嫩江水,分区养殖,定期体检……齐齐哈尔市的一家养殖场,精心饲养着近9千头牛。“一头牛能出550至650斤肉,屠宰之前会进行抽血化验和肉质检测,保证食用安全、口感好。”养殖场负责人马红沙说。

  目前,齐齐哈尔市域内有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场5个、肉牛饲养量150万头左右,高端肉牛饲养量不断增加。

  切割、分拣、拌料、包装……走进黑龙江省齐函杨佳清真肉业有限公司,厂房机器轰鸣,工人操作有序。每5秒钟,这里就有一箱烤肉打包运往全国各地。

  “不同部位切多厚、烤多久有最佳口感,都有讲究。”公司负责人杨宁向记者介绍,从切割厚度到储存温度,从烹饪技巧到拌料配方,就连摆盘样式都有详细的说明——牛眼肉须解冻6小时以上、和牛牡蛎肉切成4毫米片……详尽的操作规程,背后是牛肉生产加工标准的精细化。

  漫步齐齐哈尔街头,林林总总的烤肉店是这个城市最具特色的街景。为擦亮烤肉招牌,齐齐哈尔市今年先后组织举办各种烤肉主题活动10余场,推动齐齐哈尔烤肉成功入选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齐齐哈尔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称号。

  齐齐哈尔市商务局局长赵军表示,近年来市政府牵头“取经”,学习考察“沙县小吃”等饮食品牌经验。齐齐哈尔市还利用哈洽会、服贸会、厦门餐博会等平台进行推广宣介,与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支持组建烤肉产业协会……一系列举措使烤肉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

  据了解,齐齐哈尔烤肉在全国已经开设店面11000多家,年营业收入近200亿元,仅在齐齐哈尔就带动约20万人就业。

  “烤肉早就成了齐齐哈尔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我爱吃烤肉,也希望把烤肉文化推向全国,甚至世界。”马红沙说完,转身走进了一家餐饮门店,准备招呼客人。

  不一会儿,客人们涌进烤肉店。大盘肥牛上桌,碟中调料备齐,几轮推杯换盏,唠唠家长里短,生活的酸甜苦辣氤氲在蒸腾而上的香气里,飘向烟火人间。

      (记者梁冬、魏弘毅、唐铁富)

     新华社哈尔滨电

 
宁夏:暑期万人专场招聘促就业
宁夏:暑期万人专场招聘促就业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8月20日,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查看招聘信息。当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联合本地龙头民营企业宝丰集团在银川举办万人专场招聘会,为求职者搭建就业平台。本次招聘会计划招聘10000余人,涵盖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职能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岗位人员等。          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江西:多“力”齐发,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江西:多“力”齐发,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多部门整合服务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让百姓“进一门、解百忧”;以网格化管理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百姓家门口的烦心事;借力数字化技术,在多个终端覆盖城乡的基础上,实现“一网管全城”“多端观全域”;一张圆桌,激活基层自治带动力……聚散之间,江西多“力”齐发,全方位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改革之力:“一门解百忧”+“百格联万户”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江西多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中心等,以部门服务集成,实现“只进一扇门、一站式解纷”。

  走进上高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34个服务窗口,18个单位的专业工作人员,在这里为群众提供调解、劳动仲裁、公共法律等服务。群众亲切地称这里是“解忧超市”。

  “跑了3个月没解决的事,在这里解决了。”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立第二天,上高县市民晏先生走进这里,当天,他的事成功调解。如今,这里平均每天接待群众50余人次。

  如何更及时发现矛盾、实现基层治理的上下贯通、直达末梢?建在群众身边的网格,成为重要抓手。

  织密“小网格”推动“大治理”。瑞昌市立足城市小区楼栋“最小细胞单元”,在原有网格基础上,按照每个小网格不超过150户(600人)为标准进一步细分社区网格。同时打破格局,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建指导员”治理架构,着力推进居民小区齐抓共管。

  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和服务,关键在人。樟树市在招录专职网格员时,设置一定的门槛,改变以往网格员队伍年龄偏大、能力较弱等情况。将网格员列为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统一实行劳动人事代理。同时,建立专职网格员晋升社区工作人员通道,不拘一“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数”治之力:“一网管全城”+“多端观全域”


  在南昌县,一张被称为城市管理之“眼”的智能大屏,在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系统下,融合环保、交通、城管等部门数据以及民情诉求数据和全县1.5万个“天网”探头视频资源,实现城市全景实时动态监测。

  智慧化升级,让城市管理更精准,也为基层治理提供科学手段。

  在南昌市新建区长堎村,“综治智慧微脑”数字化平台改变了这个“城中村”的治理状态。通过这一平台,城管、消防、公安等部门信息纳入其中,建立业主、物业、网格员和村委会四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这是新建区城市数字治理的一个缩影。依托“数字新建·智慧城区”,新建区加快打造“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屏全观”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数据是数字化治理的基础。在实现数据集成的同时,各地逐步完善数字化治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安市深入推进“公共视频系统工程”“智慧护路”“智慧小区”等智能化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密布城乡村落的智能化视频体系,为市域社会治理装上“智慧之眼”。谁家老人小孩走失了,哪位独居老人连续几天没出门,哪里出现火情,智慧安防信息平台能跟踪信息、研判、预警。

  治理增“智”,百姓添“安”。居住在赣州经开区“智安小区”的居民们,感受到智慧安防带来的满满安全感。“我们小区是返迁小区,租户多,无物业、无安防、无围墙,管理起来很困难。现在有了智慧手段,治安问题好管多了。”赣州经开区黄金岭街道杨梅新村“智安小区”建成后,村干部感慨地说。

“自”治之力:“一桌议事”+“各显其能”


  “我想知道小区加装电梯具体怎么推进?”“我建议社区建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在南昌市西湖区,一场场家门口的“幸福圆桌会”,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摆在桌面上,干部群众面对面协商议事,一些问题当场就能解决。一些难题一次议不成就议两次,干部、居民、公益律师、相关利益方一起议出方案,也议出了感情。如今,随着“幸福圆桌会”工作模式在南昌陆续推开,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聚“力”好办事,当宜丰县城区的耶溪福城小区原物业公司中途退出时,小区公共服务陷入瘫痪。然而,一天时间内,启动诉调、安抚群众、成立临时业委会……7天后,小区迎来新物业。如今,小区居民自治成效明显。

  耶溪福城由“乱”到“治”,得益于“网事360”社区治理模式搭建平台,聚集多方力量的“共治”之举。通过推行这一模式,宜丰县将社区及共建单位党员干部、特邀调解员等6类人员纳入社区治理“管家”行列,建立社区治理“管家”资源库,为社区治理赋能。

  德安县以“党建+乡贤”基层治理模式,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目前,全县乡贤1534人,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强大“辅助”。

  这样的“辅助团”,在奉新县,则以“奉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平台发光发热。同时,奉新筹措建立“社区发展共治基金”,号召更多的“两新”组织及行业协会加入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的队伍,聚焦社区居民及城市各类群体需求,开展各类公益服务和活动。奉新县“社区发展共治基金”负责人郭金说,社区、“两新”组织,爱心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形成“四方联动”,推动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焕发出生机活力。   (本报记者闫鹏、田甜)

 
同心守护航天运输“生命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四川凉山联合整治航天发射专用铁路记事
同心守护航天运输“生命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四川凉山联合整治航天发射专用铁路记事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西昌电(记者李国利)8月20日凌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大凉山深处一飞冲天,将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送入太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又一次发射任务。

  火箭腾飞的背后,这样一条专用铁路功不可没——用于发射的长征火箭,就是通过这条铁路穿过绵密群山,被安全运送到西昌发射场的。

  这条专用铁路始建于1974年,肩负着运输火箭、燃料等航天产品的重要使命,至今已圆满完成170余次航天发射的运输保障工作,被誉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任务的“生命线”。

  然而,这条仅长27.339公里的“生命线”,却因铁路沿线占地种植、私建道口、乱建房屋、乱拉线缆等,长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一次,一户农民大面积开垦边坡种植玉米,受暴雨冲击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铁路运输中断,严重影响了航天发射任务。还有一次,列车与从违法私开道口穿行的牛群相撞,险些造成倾覆。

  随着中国航天由大向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高密度发射任务成为常态,专用铁路的运输保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19年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四川凉山州委州政府开启了一场为期4年的专用铁路清理整治行动。

  铁路沿线违建住房情况最为突出,共有137户。清理工作伊始,不少村民不愿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便挨家挨户讲法规、析利害、拉家常、增感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截至今年7月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专用铁路清理整治工作取得全面突破,铲除违建道口13处,取缔非法种植500余亩,铁路两侧11米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地面建筑物被拆除……

  与此同时,他们重新规范设置了群众安全通道、建设了执法台,在专用铁路沿线危险路段划定了防护区、设立了警示牌,在居民聚集区加装了防护栏、张贴了安全文化标语,铁路沿线面貌焕然一新。

  居民瓦扎立布一家五口原本居住在狭小拥挤的土坯平房中。“现在,搬到了安全的地方、住进了宽敞的楼房,还对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我们一家人都很满意。”瓦扎立布说。

  此外,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支持下,凉山州、冕宁县正在规划建设航天小镇、航天文旅、航天研学、航天影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将有力带动当地乡村振兴。

  “中心将与驻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筑牢航天发射的安全屏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安全部部长赵新说。

   (参与采写:胡煦劼、白韬)

 
北京: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北京: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记者罗鑫)在此间举行的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近年来,北京将考古发掘引入长城保护修缮,运用数字科技赋能长城保护,为长城本体保护、长城价值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

  陈名杰说,2021年,延庆区柳沟段长城修缮成为首个引入长城考古的抢险工程。明确了明代长城敌台的建筑规制与工程做法,明确了敌台和长城墙体营建时间的承接关系。

  “以前遇到长城坍塌的砖墙,施工人员或许会把它们清除,但是现在因为引入考古发掘,专家可以从中读出来自历史的信息,为后续开展长城抢险加固工作提供重要的设计借鉴和保护依据。”陈名杰说。

  据介绍,2022年,北京市分别开展了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发掘工作,确定了长城敌台地基做法、建筑形制,呈现墙体衰败过程。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首次在北京长城的敌台顶部发现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设施遗迹,还出土了锅、盘、碗、剪刀、铲子等生活用具,复原了明代戍边将士日常生活。考古中发现的两块石碑,明确记载了敌台修建于万历十二年,墙体修建于万历二十五年的建造史实,表明单体建筑的修建早于长城墙体,实证了不同时期长城防御体系的样貌和演变,极大丰富了箭扣长城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北京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云游长城’系列成果,用户通过手机就能‘穿越’到长城,在线体验‘爬长城’和‘修长城’。在箭扣长城修缮中,我们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监测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改变以往依靠传统人工巡视的监测方式。”陈名杰说。

  据悉,北京长城沿线六区共有备案博物馆近30家,延庆区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预计2025年底完工。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居庸关长城博物馆等北京长城沿线各区博物馆将开展联动,以更高的展陈水平促进长城文化传播与交流。

 
“杂技之乡”沿运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
“杂技之乡”沿运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在“杂技之乡”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大运河畔,杂技大世界景区“彭家班”的演员们唱着锣歌进行网络直播表演杂技。

  “当年,我们沿着运河耍把式,运河养活了我们这些杂技艺人。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杂技艺人把运河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下来,唱段锣歌,演段吴桥杂技,让大伙既能欣赏到大运河的美景,又能看吴桥杂技。”杂技大世界景区演员彭立新说起杂技和大运河,脸上满是自豪。

  吴桥县是著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大运河贯通后,带动沿河流域码头、城镇兴起。千百年来,吴桥杂技艺人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南下表演卖艺,近代史上运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现的著名艺人活动聚集区,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等杂技集散地,几乎都有吴桥人,吴桥杂技艺术得以在大运河水的哺育下传承发展,走向全国各地,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大运河吴桥段总长34.8公里。吴桥县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和杂技文化,打造了运河公园、冀鲁风情园、运河“五季”公园等特色文旅项目,从优化运河生态和促进乡村振兴着手,大力发展万亩红高粱、千亩金银花等特色农业项目,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推进大运河沿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在运河边采摘金银花,每天还可以收入近100块钱。”今年62岁的薛建良,是吴桥县桑园镇大第九村村民。之前以种地为生的他,如今将自家10亩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在家门口大运河边的农旅融合项目打工挣钱。

  当地统筹产业、生态、交通、文化、旅游等功能,实施了大运河河道清理整治和堤顶路硬化等大运河治理修复提升工程,建成运河堤顶路和6条“鱼刺路”,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运河生态,持续优化大运河周边人居环境,加速贯通乡村发展道路设施,强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现在俺村大变样了,村里建起了大运河民俗馆,出门就是运河公园,文化广场还放电影,环境美了,腰包鼓了,老百姓也乐呵了!”说起如今的生活,在运河边住了50多年的大第九村村民王立新颇有感触。  (记者骆学峰)

     新华社石家庄8月21日电

 
中意文博合作为文明交流架桥梁
中意文博合作为文明交流架桥梁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500多件珍贵文物,穿越历史长河,跨越千山万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北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相映生辉,共同演绎一场文明对话。

  正在中国国博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为中意两国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桥梁,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馆长斯特凡纳·韦尔热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文明之间的交流绝对必要且源远流长,这正是这个展览所展示的精神。”

精挑细选“有意义”


  作为今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旨在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身为意方策展人,韦尔热介绍说,展览吸引意大利多家博物馆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精挑细选馆藏送展。

  据了解,本次送展的不少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例如,罗马国家博物馆藏品“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就是首次离开意大利出境巡展。祭坛上刻浮雕讲述了著名的罗马建城传说“母狼育婴”。

  韦尔热说:“我们认为,以中意文化和旅游年为契机,向中国民众展示意大利的历史,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据了解,“古罗马文明展”开展首周就有超过2万名观众参观,一个多月来已接待约10万名参观者。

文物对话架桥梁


  在韦尔热看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展现中西方文明互鉴交流的绝佳场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示东西方文化多样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知不同历史时期带给我们的丰富思考。”

  以展品青铜雕塑“胜利之翼”为例,韦尔热说,意大利和中国的青铜制造方式有所不同,而观众在这里能同时欣赏中意两国的古代青铜器,“对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青铜制造技艺,这就为展览增添了吸引力”。

  这样的中意文物对话远非首次。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领域一直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仅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与意大利文博界合作举办了7次展览。

  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21家意大利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办展,参展文物中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包括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船只模型,以及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和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

互信合作促友谊


  据中方策展团队介绍,多年合作经验促进了中意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互信,这次“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成功举办已超越馆际交流,成为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

  据了解,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503件文物来华之旅没有意方文物工作人员陪同,中途还需转机。中方策展团队成员何书铱说,文物从意大利启运后,中方策展团队全程跟踪航班信息,彻夜未眠,直到展品到达北京才放下心来。

  中意双方前期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协调;在布展的过程中,意方通过视频全程监督开箱、点交和布展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雪花石材质的珍贵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中意双方文保人员通过视频讨论,合作修复了这件文物,使得它能够在中国与观众见面。

  中方策展人潘晴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双方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意方才会放心地通过这种新模式把如此丰富的珍贵文物送到中国展出,“这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肯定”。

  韦尔热表示,“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是意中双方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象征。他希望未来有更多意大利人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搭建更多沟通桥梁,共促意中友谊。

  潘晴说,通过文化交流,中外博物馆之间建立起理解和信任,不同地域的人们得以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同时也从新视角看到各自文明的独特之处。“未来的中外文明对话和交流一定会更精彩。”

    (记者马骁、贺飞、罗鑫)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新时代红旗谱》:讴歌凡人英雄,讲好党员故事
《新时代红旗谱》:讴歌凡人英雄,讲好党员故事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凡人英雄,也是广大党员中的先锋模范。他们的故事,凝结了一代人的奋斗史、成长史和奉献史……”8月20日,报告文学集《新时代红旗谱》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多位专家围绕作品展开研讨。

  《新时代红旗谱》是一部由李天岑等10多位作家聚焦10位南阳英模采写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集。作品围绕当地10位基层普通共产党员的平凡工作和事迹,书写了他们的奋斗与奉献、精神与追求。他们中有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独臂支书”,有功勋卓著却默默无闻、永葆本色的老英雄,有从一线电力工人成长为专家级的“大国工匠”,还有帮助群众寻亲的“最美基层民警”……

  “这些英模来自田间地头、市井生活之中,是百姓身边的先锋模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说,这部作品让他们的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红旗谱》主创、作家李天岑介绍了作品创作过程。他说,建功新时代,需要榜样的引领、精神的激励。这部作品,既是向英模们的致敬,也是南阳作家“为人民大众而书写”的践行。

  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作品写出了10位英雄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凡人英雄,“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作品是一部奋斗者的精神颂歌,是书写时代风貌的人物史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这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对先进人物谱系书写的有益探索。专家指出,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传扬英模美名、传播英模事迹、传递英模精神,鼓舞激励人们建功新时代。    (本报记者王敏)

 
老街坊以历史戏剧演绎九龙城今昔
老街坊以历史戏剧演绎九龙城今昔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由一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街坊主演的话剧《龙城凤事》,8月初在香港葵青剧院公演,将数十年前九龙城居民的生活境况呈现在舞台上,引起了年长观众的共鸣,也增加了年轻人对香港一段特殊历史的认识。“这种演绎方式很有味道。”港人许先生说。

回忆里的城市变迁


  “在九龙城住,天未亮就听到飞机声。”这是79岁的薛秀英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她和很多九龙城老街坊的共同回忆。三四岁时薛秀英随家人从内地移居香港,初期一家人居住在邻近启德机场的九龙城西头村。

  见证了时光流转的薛秀英,与另外十多位长者一起参加了“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九龙城区”,她们当中最年长者已经82岁。虽然并非专业演员,但演起戏来有板有眼。

  自2009年起,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携手香港知名剧团和一些地区组织合办“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旨在推广社区艺术发展和鼓励长者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剧团将长者们的口述历史材料撰写成剧本,并由长者们亲自演出,在舞台上呈现香港各区的今昔变迁。

  《龙城凤事》以九龙城为主题,由本地慈善组织仁济医院和香港明爱旗下的长者中心负责招募演员,恰好是全女班。

  曾有“三不管”地带之称的九龙城寨,是九龙城区历史重要的一块。晚清时期,九龙城寨是军事防卫要点,最初名为“九龙寨”,后来加建了城墙和瞭望台,于1847年正名为“九龙寨城”。二战时期,香港被日军占领期间,城墙被拆毁。二战之后,大量多层楼宇在没有监管下在城寨中兴建,人们习惯把这地方称为“九龙城寨”。城寨人口越来越密集,卫生环境恶劣,常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启德机场隆隆的飞机起降场景,曾是薛秀英最难忘的记忆。启德机场曾多次扩建,以配合香港空运业的高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的国际货运吞吐量达全球之冠。而比邻机场的九龙城,依旧驻留在旧时光中。

  随着位于大屿山赤鱲角的新机场落成并于1998年7月启用,启德机场完成其历史使命。飞机降落启德机场前贴近稠密的楼房低飞、急转弯的画面再不复见。

城寨里的苦乐年华


  薛秀英、霍宝莹和王美莲在剧中担当主要角色,她们由读书、结婚,到寻找自我价值、发展个人事业,这些人生节点都与九龙城有着无形的关联。

  “当时家里没有自来水,要用井水,没有抽水马桶,要找人倒夜香(粪便),没有电灯,要点煤油灯。”过往的生活对薛秀英来说,仍历历在目。

  72岁的霍宝莹在剧中演绎了她的少年时光。她介绍,九龙城有很多地道美食,她最爱吃的是路边鸡和煲仔饭,在九龙城寨附近有好几家店的路边鸡做得特别好。

  “我很喜欢看戏,而我在九龙城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所以参加了这计划。”70岁的王美莲回忆说,以前在九龙城,母亲一边与亲友打麻将一边聊家常。这个场景,也被还原在了话剧舞台上。

  直至20世纪90年代,城寨改建成了九龙寨城公园,园内保留了改建期间被掘出来的文物,包括刻有“九龙寨城”的花岗岩石额以及城墙残存的墙基等。园内也设有展览馆,介绍城寨改建前居民的生活和风貌。

让老故事“发新芽”


  踏上舞台前,参演《龙城凤事》的长者需接受剧团提供的戏剧训练,由讲对白时的腔调、眼神,到台上走位等都要从头学起。

  “这次演出很严格,每个细节都很讲究,多谢导演的包容,有时忘了对白,大家会互相提醒,整个过程很开心。”薛秀英说,最初是因为好奇而参加口述历史戏剧计划,结果学了很多新知识,大有收获。

  剧团高级驻团戏剧导师邱瑞雯是《龙城凤事》的编剧、导演。过去多年,她通过“社区口述历史戏剧计划”带领长者进入戏剧世界,同时借戏剧艺术鼓励社会多关怀身边的长者。

  邱瑞雯说,口述历史戏剧让年长观众缅怀昔日情怀之余,尊重和展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价值,增加了年轻观众对老一辈人生活的了解,从而对长者多一份关心。

  过去十多年,该计划先后在香港多个地区推行,每个剧目都充分展现各区的特色——港岛中西区的都市场景;“香港后花园”的西贡之美;观塘地区由荒芜到繁华的时代变迁……

  王美莲认为,像《龙城凤事》这样富有人情味的口述历史戏剧,拉近了不同年龄香港人的距离,让人们彼此多了一份了解与共情。     (记者张雅诗)

     新华社香港8月21日电

 
中非务实合作助力非洲发展
中非务实合作助力非洲发展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记者


  一方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洲。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一致的发展任务将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各项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中国承建的铁路、机场、港口、水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遍布非洲,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项目稳步推进。在非洲各界人士眼中,中国言出必行,非中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显著贡献。

  “‘一带一路’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靠近布基纳法索,加纳北部省省会塔马利是重要的商贸枢纽,但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民众出行不便、商贸运输受限。今年3月,一座由中资企业承建的立交桥竣工,极大改善了塔马利市中心的交通状况。

  加纳智库非洲-中国国际关系中心董事会主席亚当·阿卜杜勒·拉哈曼对建在自己家乡的这座立交桥赞不绝口:“立交桥竣工那天,民众拥到桥下拍照、欢呼、庆贺。这是北部省第一座立交桥,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方便了大家出行,还美化了塔马利的城市天际线”。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框架下,更多中非合作项目在加纳落地生根,拉哈曼对中非合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体会。“‘一带一路’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拉哈曼说。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几个月前刚庆祝了通车五周年。这条标轨铁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大缩短两地旅行时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蒙内铁路创造了效率、创造了就业,制造商、物流企业及相关从业者都受益匪浅,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肯尼亚铁路公司总经理菲利普·马伊恩加说。

  肯尼亚智库“跨地区经济网络”今年7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15年,中国在非洲实施的路桥等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真实可见地”改变非洲地貌,帮助非洲国家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和市场融合。

  “‘一带一路’建立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为非中提供多领域合作机遇,经过实践检验,已为非洲发展带来巨大贡献。”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经济学家罗尼·恩根奎说。

“非洲可从中国借鉴减贫经验”


  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的大马拉地区,一间6平方米、四壁用棕榈叶遮阴的菇棚里摆放着两个长2米、宽1米的畦床,其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刚萌出的数十簇平菇。40岁的法蒂玛用手拨弄着饱满的灰白色菌盖,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法蒂玛是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我们当地食用的蘑菇都是野生的,以前没人懂人工种菇技术。如今,我们名气有了,客户除了当地人,还有国外的,已经供不应求。”她说。

  中非共和国因受多年战乱影响,失业率高企,贫困人口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数据显示,该国约一半人口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

  菌草技术由中国科学家林占熺发明,是指用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菌草菌物饲料和治理生态等。2017年,这一“中国方案”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近年来,中国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林格4村成功实施杂交水稻减贫示范村项目,帮助全村居民摆脱绝对贫困。“中国专家的足迹遍及布全国各地,并依托中国援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杂交水稻、玉米等良种培育试验,有效提高布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产品出口。”布隆迪环境、农牧业部长鲁雷马说。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中国成功使数亿人摆脱绝对贫困,非洲可从中国借鉴减贫经验。中国正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帮助非洲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工业化进程,让更多非洲人摆脱贫困。”

  “感谢中国让我们获得急需的实践培训”


  “咔嗒,呜呜呜”,随着中国教师的操作演示,一台台崭新设备开始运转。在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一所所鲁班工坊在热闹的剪彩仪式中成立并投入运营。非洲学生在参观体验后纷纷表示:“这才是最好的培训班!”

  长期以来,非洲职业教育缺乏资金,软硬件都有很大提升空间。鲁班工坊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秉持“授人以渔”精神,大力推动非洲职业教育发展,为非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促进非洲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

  “能够来这里学习,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唯一一个现代化工坊。感谢中国给予的宝贵支持,让我们获得急需的实践培训。”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学生哈布穆塔·德萨莱尼说。

  今年6月,由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委托开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对外发布。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约四成青年人口将来自非洲,青年将成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一直大力支持非洲教育发展,在多国援建学校并分享教学经验,积极促进中非科研教学机构合作交流。

  同月,坦桑尼亚启动中方参与的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43所中国职业院校参与制定坦桑尼亚54个岗位职业标准和配套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将为建立新的教育标准奠定基础,促进坦桑尼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同时,该项目有助于培养大量高质量技术工人,确保职业教育毕业生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主席阿道夫·鲁塔尤格说。

  “中国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方面给予非洲很大支持,有效助力非洲国家发展。”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卡格万加说。  新华社内罗毕8月20日电

 
热浪威胁“欧洲运输动脉”
热浪威胁“欧洲运输动脉”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法兰克福8月19日电(记者单玮怡、刘芳、周啸天)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小镇考布附近,女孩莉莉特·孔茨像往常一样在莱茵河边遛狗。在她看来,今年的莱茵河变化很大,持续数周干旱让岸边出现了约20米宽的干涸河床。

  “和两年前相比,水位下降了两三米。”提到河水的变化,孔茨忧心忡忡地告诉新华社记者:“夏天热浪蒸干了莱茵河水,如果水位继续下降,船舶恐怕都无法通行了。”

  今年夏天,欧洲遭遇热浪和干旱的侵袭,多地气温创下历史新高,降雨明显少于往年。德国联邦和地方的航道与航运管理机构近期屡屡预警,莱茵河下游沿岸不少城市附近的航道水位都已刷新历史最低纪录。

  水位下降,是航运的最大威胁。莱茵河流经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是欧洲重要的内陆航道,有“欧洲运输动脉”之称,承载着德国近八成的内河航运量。

  德国水路和航运总局局长汉斯-海因里希·维特表示,水位较低时,运输船舶不得不减少载货量以避免搁浅。如今,受干旱影响,莱茵河航运量大幅减少,船舶实际负载量不足正常情况的一半。

  德国一家大型内陆航运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斯特芬·鲍尔表示,持续干旱导致莱茵河水位下降至低位,限制了船舶载货量,8月以来德国内河航运量仅为往常同期平均运量的60%到70%。若从航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可能造成工业原材料的供应瓶颈,进而导致某些最终消费产品供应短缺。

  航运量下降不仅推高了运费,更影响能源、矿产等物资供应效率。德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霍尔格·勒施表示,干旱带来的内河航运困境威胁着的德国工业供应,波及化工、钢铁等行业,“导致交付遇阻、减产甚至停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受今夏高温干旱影响,欧洲不少重要河流都面临类似莱茵河的困境。在欧洲另一条主要运输通道多瑙河沿岸国家,不少地方已经开始通过紧急疏浚来加深航道,保障船只顺利行驶。

  由于水位过低,法国今夏颁发的航行禁令涉及航道长度近600公里,占法国可航行河道总长的9%。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也遭遇近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水量大减,严重影响沿岸农业活动和商业航运。

 
在沙漠建摩天高楼,中国团队把技术传给埃及
在沙漠建摩天高楼,中国团队把技术传给埃及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开罗8月19日电(记者姚兵、罗晨)在非洲北部埃及首都开罗以东约50公里的一片沙漠中,炎炎烈日下,一栋栋高耸的大楼在扬起的黄沙中若隐若现,从远处望去,仿佛广袤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2019年之前,这里全是沙漠,我们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建了20栋高楼。能参与这一项目的建设,我感到非常自豪。”瓦利德·拉马丹说。

  拉马丹是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的一名埃方技术工程师。这一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包含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埃及”)承建。

  在整个中央商务区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即将成为非洲第一高楼的标志塔项目,标志塔主体结构高度373.2米,塔冠最高点385.8米。“在标志塔项目工作,让我学到了在沙漠里建摩天高楼的许多先进技术。”拉马丹说。

  标志塔建设团队应用爬模技术,每4天就能完成一层楼的施工。超高压泵送技术将混凝土输送到超过500米高的地方。外挂式动臂塔吊可以将各种施工材料吊运至标志塔顶。标志塔项目中方技术工程师陈柏宏说:“整个塔楼施工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些技术都传授给了埃方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异国师徒情谊。”

  “我们会跟埃及同事学习当地语言,他们也会跟我们学说中文。”陈柏宏说,中央商务区项目除了助力埃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也增进了两国民众间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对彼此国家的了解。

  中建埃及总经理常伟才说,中央商务区项目已完成全部20栋楼的施工,目前全面进入装修和机电安装阶段。预计项目明年年初开始陆续交工,到明年年底整个项目会全部竣工。

  “项目建设期间,我们大量聘用埃及工人、大量使用当地产品,直接或间接带动了3万多人的就业,带动了埃及建筑产业的发展。等明年底项目结束后,这个项目培养的技术工人和当地的工程师将会继续为埃及的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常伟才说。

 
持续高通胀让德国人改变消费习惯 ——透视欧洲经济之三
持续高通胀让德国人改变消费习惯
——透视欧洲经济之三

( 2022-08-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柏林8月19日电(记者朱晟)“我已经决定不再去精品超市购物了!这物价,我还是老老实实去廉价超市买打折商品吧。”住在德国首都柏林的销售员汉娜·维贝克女士对记者说。虽然她家经济条件不错,但也不得不将改变消费习惯提上日程。

  近期,德国能源和食品价格越涨越高,不少家庭开始砍掉不必要的支出,推迟购买大件商品,或是更多去折扣店购物。数据显示,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44%的德国人表示没有足够的经济储备来维持现有生活水平。

  维贝克说,当前物价普涨,她只能从各方面精打细算。以前经常开车上班,现在油价高、停车贵,加油的成本已比以往高出一倍,所以经常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们之前都是从超市购买面包和酸奶,但物价涨得太快,现在只好自己在家烘焙制作,这样可以稍微节约一点。”31岁的家庭主妇塔尼娅·塞德尔说。

  尽管塞德尔的丈夫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部门主管,收入还不错,但她也决定再次出门工作,因为感觉到钱越来越不耐花。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月德国通胀率一度飙升至7.9%,连续第三个月创下1990年以来新高;6月通胀率微降至7.6%,7月进一步降至7.5%,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三个月,能源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30%。

  联邦统计局认为,能源价格上涨是高通胀主因,供应瓶颈和新冠疫情同样推高了通胀水平。

  高通胀正不断打击德国民众的消费情绪。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7月和8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连续两个月创历史新低。

  捷孚凯专家罗尔夫·比尔克勒指出,除供应链中断、乌克兰危机及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外,人们还担心冬季天然气供应是否充足,这一担忧导致消费者情绪跌入谷底。

  为了减轻高通胀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德国政府推出公交月票等短期补贴措施。但这些措施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随着天然气附加税开征,德国通胀率或再次飙升。

  本月初,德国政府同意从10月起对天然气消费者征收一项附加税,以帮助天然气供应商应对天然气价格上涨。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表示,征税是一个艰难决定,但对于确保能源供应是必要的。

  德国政府官员此前在多个场合呼吁民众节约使用天然气,比如缩短洗澡时间、降低游泳池温度等。哈贝克甚至表示,为了节约能源,他把自己的冲澡时间由不超过5分钟减少至一两分钟。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尔格·克雷默说,征收天然气附加税意味着民众生活成本大幅提升。在极端情况下,天然气附加税等因素可能将德国通胀率推高约3个百分点。换言之,第四季度德国通胀率可能达到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