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新华关注·家园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深读

07版:新华体育

08版:新华国际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草地周刊

11版:草地周刊

12版:草地周刊

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希望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成为世界青年助力全球发展、全球共促青年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世界人民团结发出青年之声,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
  习近平强调,各国青年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谱写世界青年团结合作的时代新篇章。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
一纸“侨批”赤子情   家书抵万金。
  在中国侨乡,一种名为“侨批”的特殊家书,记录着一段桑梓情深的岁月。
  2020年10月1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侨批文物馆时任馆长林庆熙,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当年,大批潮汕人“过番出海”、打拼异乡,将连带家书和汇款凭证的“侨批”寄回国内,也留下了大量具有珍贵文献价值的华侨家书。
  为保存、展示这些珍贵的书信,2004年,全国第一家侨批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开馆。这里集中收藏的数万封“侨批”,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艰辛创业、情系故里、笃信守诚的见证。
  展馆内,一件件“侨批”展品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他一边认真察看,一边听林庆熙介绍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具体流程和背后的感人故事。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林庆熙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展示契约华工的历史照片前驻足良久。“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隔着几米远的距离,一下子就认出了当年契约华工使用的代币,告诉大家那是用陶瓷制作的。”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
  “虽然‘侨批’已成历史,但其中蕴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到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林庆熙说。
  在侨批文物馆考察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街道上,热情的侨乡市民争相向总书记问好,纷纷拿出手机拍下难忘的瞬间。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站在街道中央,面对涌动的人群,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真挚的话语打动着现场群众的心,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洪泽华)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 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
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王鹏、徐壮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获得新成就。
 
守护民族瑰宝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将它们保护好,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是我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
 
  顶层设计不断完备——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继印发,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文件,确立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出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等,为相关文物保护提供具体指导……
 
  文物家底更加清晰——
 
  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实施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6.2万件/套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修复保护。
 
  重大工程有效推进——
 
  正定古城、山西南部早期建筑、莫高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延安革命旧址群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抢救保护在地震、台风、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受损文物,启动实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
 
  保护屏障日益牢固——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破获文物犯罪案件9000余起,追缴文物10万余件;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机构严守文物“国门”,避免珍贵文物流失……文物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人才聚方能事业兴。
 
 
  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颁布,规定了文物修复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从规定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到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力度;从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职业教育专业,到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才队伍力量,文物保护的人才根基正在夯实。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活力不断迸发,构建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赓续文明血脉


 
  “‘马首’归园!”2020年12月,马首铜像入藏圆明园的消息激荡人心。
 
  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马首”归园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更是文物工作者永不言弃的追寻。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从日本回归故土……截至目前,我国已与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踏上归途。
 
  传承已知的同时,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多年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十年来,我国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良渚、石峁、二里头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大量发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奋斗目标,考古工作呈现全新气象。
 
  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今天,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等方面的技术解决方案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考古现场无损提取、遗迹遗痕快速鉴别技术取得突破,碳十四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日臻成熟;智能展柜、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专有装备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激扬精神伟力


 
  华夏大地,何以中国?
 
  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人们走进文华殿,在2022开年大展——“何以中国”展中探寻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
 
  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是祖先在历史长卷上以勤劳、勇敢、智慧作出的无声回答;展厅之外,山河壮阔、人民幸福,今日之中国,是百余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生命、信仰砥砺铸就的答案。
 
  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183家,全国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近年来,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个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2亿多人次;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使数以亿计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重温历史积淀的智慧,人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积蓄起向着民族复兴奋进的巨大力量。
 
  山峦起伏、人影婀娜……还原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惊艳神州。赓续五千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汇入新时代澎湃向前的洪流。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置身修复后的九层神庙建筑群,当地民众连连感叹“非常壮观”“具有历史感”。
 
  2015年,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的九层神庙建筑群在强震中遭到严重损坏。如今,经过近5年的努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圆满完成杜巴广场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
 
  十年来,我国文物进出境展览达500余项,赴沙特等24个国家实施44项联合考古项目,大运河、长城保护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入推进、阶段性成果丰硕……中华文化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同行。
 
  新时代的中国,文物事业活力迸发、前景广阔。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极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安徽: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
安徽:科技进步添动力 创新发展谱新篇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刘菁、徐海涛、姜刚、陈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调研,参加全国人代会安徽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引方向。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重要指示,安徽夯实创新基础,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发挥生态优势,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努力在新征程上实现更大作为。
 
  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淡蓝色的画面上,只见万里长江奔流入海,淮河、钱塘江、太湖、巢湖如带如镜,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这是7月12日“巢湖一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太空传回的长三角区域高清画面。
 
  今年2月,由安徽自主研发的“巢湖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我们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世界。”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盛磊说,得益于长三角研发协同、产业配套、人才资源等优势,安徽正构建从卫星制造到应用终端、运营服务的空天信息产业链,目标到“十四五”末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安徽创新馆,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组建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共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目标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对标世界一流,坚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国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创造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世界纪录……十年来,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诞生。
 
  探索新机制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创办科技大市场化解“成果定价难”,完善金融体系解决科创企业“融资担保难”……安徽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742家,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11368家。
 
  以新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十年来,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语音产业等加速发展,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沪苏浙2021年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
 
  过去十年间,安徽年生产总值从1.72万亿元增长至4.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现由全国“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安徽夏粮总产量344.48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
 
  盛夏时节,小麦已经归仓,田间地头可见忙碌的身影:在皖南,早稻开镰收割;在皖北,玉米、大豆田间除草忙……
 
  “今年不仅小麦产量比去年高,而且一斤还多卖3毛钱,效益上去了,咱们种粮人干劲足。”亳州市涡阳县种粮大户宋来宝说,通过科学种植,他的小麦连年增收,亩产已从2010年的约900斤,增加到今年的约1500斤。
 
 
  作为全国第四大粮食生产省份,安徽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制定省级层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两个清单,设立支持优质粮生产的专项资金,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
 
  十年来,安徽在“多种粮、种好粮”上连迈新台阶。202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817.52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超过15%,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比均超过六成。
 
  粮食持续丰收,离不开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2016年以来,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等推动下,小岗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已连续五年分红,累计分红超1000万元。“村里发展快了,分红金额多了,这是改革带来的实惠。”村民殷玉荣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安徽持续深化农村改革,2017年以来接续推出49项改革任务,持续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以“三变”改革为例,各地积极引导农民把资源(土地、水面等)、资金等要素入股经营主体,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利益分配,获得分红等收入。到2021年,全省实施“三变”改革的村占比提高到7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高到12%,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1位和第5位。
 
  “三农”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促脱贫、谋振兴。“靠精准扶贫好政策,我家从土房搬进楼房,一年能挣五六万元,日子越过越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说。
 
  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安徽,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贫困人口484万人。坚持精准扶贫,安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到2020年,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继续向着乡村振兴迈进。
 
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盛夏傍晚,芜湖十里江湾公园清风徐来,滨江步道上游人如织。昔日布满小码头、小船厂、小堆场的“生产岸线”已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江风景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坐拥“三山三江二湖”的安徽着眼永续发展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安徽沿长江划定三道生态防线,拆除非法码头,全面实施禁捕退捕,对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基本实现监测。
 
  不止长江,淮河11万余人从“水口袋”里搬至安全地区,在从人水争地到人退水进的过程中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巢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努力打造合肥最美名片……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搬入新家,也“搬”走了压在赵莉心头许久的大石头:她家以前住在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的一处采煤塌陷区上,危险不说,还有漫天煤灰粉尘。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一家人住进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第一件事便是安装伸缩晾衣架,“周边环境好了,衣服晒出去也不会弄脏了。”
 
  采煤塌陷区一度是皖北等地民生“痛点”。安徽近年来加快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步伐。截至目前,仅淮北就累计投入资金150多亿元,安置搬迁群众20多万人。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年来,安徽坚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事,滚动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6个,累计安排民生领域相关支出4.9万亿元。今年,安徽推出老年助餐、安心托幼等10项暖民心行动,新增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食品安全“你点我检”等民生项目,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淮儿女奋勇争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新华社合肥7月21日电
 
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
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日前,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完成自主设计建设水面光伏的成功探索,实现并网发电,助推“油城”新能源发展再次提速(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通关忙 韧性足 潜力大 陆路口岸见证“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通关忙 韧性足 潜力大
陆路口岸见证“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潘洁、刘红霞、赵宇飞)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从新疆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放眼望去,一排排产自陕西、河南等地的铲车、客车、自卸车整齐摆放,通过“界桥交接”的零接触模式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视线转向西南,在云南磨憨口岸,满载着泰国榴莲、老挝糯米、越南巴沙鱼等特色产品的货运列车,通过这里源源不断驶往昆明,再分发至广州、重庆、上海等地。
 
  陆路口岸,是观察外贸的重要窗口。今年上半年,多重挑战之下,我国外贸实现稳步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含金量更足,伙伴更多元。上半年外贸的一大亮点,就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7.8%,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8.4个百分点。
 
  据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经霍尔果斯口岸开行的中欧班列达3181列,同比增长9.31%;过货量448.92万吨,同比增长4.73%。目前,霍尔果斯通行班列线路通达境外18个国家和地区,运输货物品类包含服装百货、电子产品、机械配件等200余种。
 
  霍尔果斯海关关长李清华告诉记者,霍尔果斯海关持续在服务中欧班列提质增效上出实招,大力推行铁路舱单归并,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铁路快通”模式和“准轨换宽轨”“关铁通”项目势能,有效推动物流供应链保通保畅。
 
  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面对疫情防控压力的加大,各地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口岸疫情防控和通关便利化,通过“界桥交接”“甩挂”“接驳”“吊装”等非接触式货物交接通关方式,保障物流货运的畅通。 
 
  记者在位于中哈边境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都拉塔口岸看到,工作人员驾驶装卸设备“正面吊”在货物堆场将集装箱抓起,驶向国门,稳稳安放到国门另一侧等候的货车上,整个过程四五分钟,全程人员无接触、货物顺畅交接。
 
  “疫情防控对口岸通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因时因势做好监管和服务,与哈方相关部门和企业密切沟通,尽最大努力为双边贸易往来提供及时、可靠的海关保障。”都拉塔海关副关长朱冬梅告诉记者。
 
  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加速,让“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活力更足——
 
  民生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公司经理吴杨不久前从万象进口了一批老挝糯米到重庆。他告诉记者,中老铁路不仅将物流时间缩短到4天左右,贸易商的资金周转压力明显减轻,每集装箱还能节约成本约200美元。
 
  去年12月,“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半年多来,累计发送货物超过400万吨,呈现量质齐升态势。国内21个省区市先后开行了中老铁路跨境货运列车,运输货物的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100多种,已覆盖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
 
  规则标准“软联通”的不断提效,让“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纽带更紧——
 
  6月8日,“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三次会晤通过了《关于深化“中国+中亚五国”互联互通合作的倡议》。加快推进现有口岸设施设备现代化改造,延长口岸开放时间,拓展中国同中亚国家“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合作试点,探讨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电子证书联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系列务实举措,助力中国和中亚五国口岸通关能力的全面加强。
 
  口岸通关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制度保障。“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制度由世界海关组织倡导,旨在通过海关对守法程度、信用状况和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认证,给予企业通关便利。不同国家海关之间可以通过AEO互认,给予对方符合资质的企业相关便利。
 
  “在与我国签订AEO互认协议的48个国家和地区中,有32个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地区)。”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关铁通”项目已经在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启动试运行。同时,“一带一路”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的进口准入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朋友圈不断扩大的背后,是“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给各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末梢”变“前沿”,昔日小驿站成为今朝大枢纽。通关忙,韧性足,潜力大,漫长国境线上的陆路口岸,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这一世纪工程成为造福各方的“发展带”“幸福路”。
 
孙春兰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孙春兰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1日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孙春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强化素质教育,深化体教融合,坚持文理融合、学科交叉,使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成长发展的后劲。要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适应人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教育评价、考试招生等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兴趣不同,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样化办学、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坚持公益性的导向,保证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 代表选举会议成员登记工作顺利结束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
代表选举会议成员登记工作顺利结束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7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接收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成员登记表的工作顺利结束。这项工作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对此次接收登记表的工作高度重视。在选举会议成员登记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北京设立选举工作办公室,于7月5日至7月20日接收符合选举会议成员资格的人士递交登记表。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本次登记表接收工作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登记工作得到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介绍,此次参与香港、澳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成员登记的人士分别为1400余人和500余人。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规定,选举会议成员以个人身份参加选举会议,并以个人身份履行职责。选举会议成员有权依法联名提出代表候选人,并参加投票选举。
 
  根据选举办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会议成员名单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公布。
 
  选举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应选名额为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应选名额为12名。
 
军办印发新修订的《军队共青团工作规定》
军办印发新修订的《军队共青团工作规定》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近日印发新修订的《军队共青团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规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强化军队团组织的政治属性、充分发挥军队团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对军队共青团工作进行系统规范完善。

  新修订的《规定》共9章66条,修订内容主要是贯彻落实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共青团组织的地位作用,明晰军队团组织的职责使命;针对不同类型部队实际,系统规范军队团组织的设置原则和要求,细化明确共青团委员会、团总支部委员会、团支部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任期等;适应信息网络时代新要求、团员青年新特点,明确军队团组织应当开展的主要活动、把握的工作要求;贯彻从严治团要求,规范完善发展团员、推优入党、表彰和处分等团务管理;着眼服务能打仗、打胜仗,规范军队共青团的战时工作;围绕加强党组织对军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规范党建带团建的制度机制,确保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活动经常、作用明显。

 
尤权在辽宁调研时强调 做好统战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尤权在辽宁调研时强调
做好统战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沈阳7月21日电7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辽宁调研时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统战领域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尤权来到沈阳市浑南区、沈河区、皇姑区,深入民营企业、惠企智慧平台,了解民营企业发展和统战部门助企纾困情况;走访宗教活动场所,调研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成果。
 
  调研期间,尤权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统战部长座谈会,围绕防范化解统战领域风险隐患听取意见建议。尤权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统战工作是政治工作,肩负政治责任。要扎实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关工作,特别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
 
  尤权强调,各级统战部门要站在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防范化解统战领域风险隐患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研判和防范,为党委和政府站好岗放好哨。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慎重稳进、谋定后动,讲究策略方法,从细从实落实好防风险工作各项要求,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尤权还走访了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机关和省工商联机关,看望慰问了省委统战部机关干部。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将访华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将访华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1日宣布: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佐科·维多多将于7月25日至26日访华。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马卓言)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佐科·维多多将于7月25日至26日访华。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汪文斌说,佐科总统是北京冬奥会后首位访华的外国元首,中国也是佐科总统疫后首次东亚之行的首站,这充分体现了中印尼两国对双方关系的高度重视。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同佐科总统举行会谈,李克强总理将会见佐科总统,重点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汪文斌表示,中国和印尼同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共同利益广泛,合作空间广阔。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双方确认了建设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构建了双边合作“四轮驱动”的新格局,诠释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丰富内涵。中方期待通过佐科总统此访进一步深化双方战略互信和务实合作,打造新时期发展中大国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

  “印尼今年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方高度赞赏并坚定支持印尼发挥主席国建设性作用。佐科总统访华时将同中国领导人就二十国集团峰会当面沟通,探讨如何因应当前全球突出挑战,展现发展中大国的团结协作,共同为提振世界经济疫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为促进全球公平正义作出更多新贡献。”汪文斌说。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开幕 王毅以视频方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开幕
王毅以视频方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7月21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尼日尔总统巴祖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等100多位中外嘉宾和100多个国家约2000名青年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会议。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以视频方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鼓励与会青年朋友们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以青年的活力、朝气和担当,为全球发展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论坛发来视频致辞,希望各国大力支持青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驻华系统、世界经济论坛共同支持。

  本次论坛是习近平主席6月24日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亲自宣布举办的,旨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汇聚最广泛力量。论坛以“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为主题,分设“就业创业”“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四个主题论坛,面向全世界发出《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启动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相关筹备工作。

 
“田园议事会”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田园议事会”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7月21日,龙溪村纪检监察干部和党员、乡贤、村民、妇女代表组成议事协商小组,讨论“未来乡村”系统建设投入运行以来的使用情况及意见反馈,并对下一步需要增加板块的布局及内容进行讨论。
 
  从2021年开始,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龙溪村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工作,建立“田园议事会”和奖罚机制。同时,依托“未来乡村”数字化系统,让村民的意见建议能第一时间反馈给村“两委”,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准确掌握社情民意,逐步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网格治理、靶向突破、数字赋能”的模式和路径,推动建立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农村治理新局面。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以青春之名书写华彩篇章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共话逐梦基层的奋斗故事
以青春之名书写华彩篇章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共话逐梦基层的奋斗故事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我来自农村,从小跟父母一起劳作,看着他们每天起早贪黑,那时心里就播下了种子,希望考入农业大学,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党群办主任、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这样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

  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

  坚守“让乡亲们富起来”的初心和梦想,杨媚大学毕业在蔬菜基地工作两年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带领村民建成了600余亩蔬菜大棚,增加经济收益1000余万元。”杨媚说,“我在这里成家,也在这里成长,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小院,早已成为双流村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许多像杨媚一样的青年,都选择在大学毕业后走进基层,把梦想写进泥土,让青春力量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迸发出无限活力。

  大学毕业后,雍朝斌选择到基层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我深信,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履职尽责,也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贵州省织金县医保中心主任雍朝斌说。

  在基层工作期间,雍朝斌主动申请到偏远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当地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还利用专业特长积极引导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义诊活动十余次。2020年,她更是跟随贵州省援鄂医疗队赶赴武汉,担任江汉方舱医院医疗工作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革命老区,到祖国边疆,青春的脉搏在华夏大地跳动。

  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陶建刚选择在大学毕业后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来到大山深处的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开启支教生涯。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进行一系列创新改革,扎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红色书香校园建设,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如今,陶建刚已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小学校长。“在我看来,红色教育不仅是忆苦思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继承前辈们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陶建刚表示,看着孩子们在学习和成长中收获骄傲与自豪,也增强了自己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崔久秀而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到新疆?为什么到基层?”生长于齐鲁大地的她,大学毕业后背起行囊,来到南疆基层工作,在祖国的边疆以另一种方式践行自己“保家卫国”的理想。

  “在新疆八年间,我先后在县、乡、村、社区、农场等多个岗位工作,给孩子们办起‘红领巾小课堂’,还和大家一起发展现代种植养殖业和戈壁农业来增加收入。”崔久秀感慨,“和大家共同奋斗致富的道路上,在组织的关心和许多人的帮助下,我在祖国边疆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春的光芒,同样在科技创新之路上闪耀。

  在AR领域自主创业,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取得核心专利50项;成功研发纳米光栅波导光学显示器件,技术指标与显示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出生的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刚,投身科技创新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如今,我们国家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我也希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投入其中,尽情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创新创造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史晓刚说。

   (记者王鹏)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谈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
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谈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李延霞)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情况如何?金融风险防控形势怎样?在2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详细回答。

  实体经济资金有效供给平稳增长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表示,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银保监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切实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9192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6.6万亿元,同比多增3.3万亿元。

  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不断优化。数据显示,上半年基础设施贷款增加2.6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8.9%;居民消费贷款增加1589亿元。

  叶燕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抓好抓细各项政策落地,继续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加强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强化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全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2.6%,较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到3681万户,同比增加710万户。

  “特别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比去年总体有所加大,这个成绩取得来之不易。”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说。

  下一步如何稳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綦相表示,将继续抓好“两增”考核,做好月度监测,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保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同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运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为市场主体办理贷款延期,努力做到“应延尽延”。

  “着眼于提高服务动力和能力,我们对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定期监管评价,督促银行机构抓好组织机构、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产品创新等方面问题的整改,做好制度完善和在基层的落地。”綦相说。

持续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69亿元,不良贷款率1.67%,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关于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进展,綦相表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扎实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加大对股东股权的监管力度,持续摸排中小银行实际风险底数,大力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上半年,中小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9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处置1184亿元。

  綦相表示,总体来看,我国中小银行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针对个别机构暴露出来的风险问题,将坚持为民监管,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金融财产安全。

  针对近期的村镇银行风险事件,綦相表示,河南、安徽5家村镇银行事件爆发以后,银保监会多次公开表示,要严格依法依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处理。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有关单位已经对外公布了5家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资金垫付的公告。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关于“保交楼”,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表示,6月30日,江西景德镇某个楼盘因为延期交房引发舆论关注。银保监会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加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支持地方更加有力推动“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保交楼”工作安排的总体框架下,指导银行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机制,配合压实企业、股东等相关各方责任,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协助推进项目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同时,指导银行加强与客户沟通,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刘忠瑞表示,在房地产信贷政策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租赁住房建设,支持项目并购重组,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102家中央部门公开2021年度部门决算
102家中央部门公开2021年度部门决算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申铖)随着财政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陆续公布2021年度部门决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21日如约而至。据统计,共有102个中央部门同日“晒”出年度收支“账本”。

  记者查阅各部门决算“账本”发现,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4个部分。各部门均公开了收入支出决算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等9张报表,涵盖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部门公开的一笔笔钱,对应着政府的一项项作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近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范围不断扩大,从不同层次更加全面展现部门各项支出情况,决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中央部门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并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进一步由“摆数字”转向“看效果”。

  在单位自评方面,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数量增长到586个,比上年增加93个。

  在财政评价方面,今年财政部对72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1.3万亿元;首次将中央本级基建投资项目、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纳入评价范围;选择36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加7个。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强化绩效管理是必由之路。今年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数量进一步增加,体现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推进。

  每年决算公开,“三公”经费备受关注。查阅中国工程院的部门决算,其202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105.14万元,支出决算为38.84万元,实际支出大幅减少。

  根据2021年中央决算,202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6.81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5.06亿元,主要是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客观因素导致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表示,通过有效的开源节流,切实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能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近年来,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中央部门“账本”晒得越来越细,查阅也更加便捷。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信息除了发布在各部门官方网站外,公众还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集中查阅。

  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中央部门在公开决算后,还将督促、指导所属单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公开单位决算。

  “今年是中央部门连续12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性要求。”汪德华说,总体来看,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内容更为细化、越来越有针对性,成为构建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也将为地方部门决算公开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中欧班列里程碑 对外合作新征程
中欧班列里程碑 对外合作新征程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作为中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中欧班列(重庆)日前迎来新的里程碑——中欧班列(重庆)开行突破1万列。中欧班列(重庆)开行列车破万标志着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也昭示着中国对外经贸及更广阔领域合作的光明前景。

  2011年3月,首列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国际联运列车探索开行,开启了中国“钢铁驼队”跨越亚欧大陆的不间断旅程,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友谊桥梁。目前,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空运海运受阻,中欧班列一枝独秀,将大量紧缺防疫物资通过陆路送到沿线各国,为全球合作抗疫立下了汗马功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1.5万列,向沿线国家运送了146万标箱货物。

  今年以来,中欧班列不断拓展新线路——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首次开行,中欧班列(长沙)开辟拉脱维亚新线路,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跨里海、黑海班列……已有各线路捷报频传——合肥中欧班列从2014年开行至今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百亿美元;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大关;上合示范区今年前5个月到发中欧班列同比增长近四成……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合作纽带,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动力。“钢铁巨龙”将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带到亚欧大陆各地,助推“一带一路”合作踏上新台阶,造福当地民众。一座座“连心桥”、一道道“发展带”、一个个“繁荣港”、一条条“幸福路”接连诞生。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一批民生领域援助项目落地见效。意大利洛伦佐·梅迪奇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法比奥·马西莫·帕伦蒂撰文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硕果累累,向世界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

  不论是中欧班列“奔流不息”,还是“一带一路”“开花结果”,都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作出重要贡献,惠及众多合作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规模达19.8万亿元,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了10.6%、7.5%和11.7%;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7.8%和5.6%。未来,中国将有望与各国在清洁能源、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共同做大合作的蛋糕,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创造机遇。

  中欧班列的引擎日夜不息,中国对外合作的脚步前行不辍。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相信合作向前的力量终将胜出,引领世界走出阴霾。

   (记者李蓉)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合肥:罍街袅袅“烟火气”升温缤纷“夜经济”
合肥:罍街袅袅“烟火气”升温缤纷“夜经济”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7月20日,游人在合肥罍街游览。对于大多数合肥人来说,罍街是耳熟能详的热闹街区。夜晚灯火璀璨,人声鼎沸,既有传统餐饮的烟火美味,又有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还有年轻人热衷的文创艺术,多种元素相互辉映,点亮了合肥的夜间文旅生活。近年来,罍街积极拓展夜间文旅游乐项目,不断激活合肥老城区活力。据悉,罍街目前拥有商户322家,年客流量达700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韩旭摄
 
德国化工巨头批准全面推进在华百亿欧元投资项目
德国化工巨头批准全面推进在华百亿欧元投资项目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法兰克福7月21日电(记者何丽丽)德国巴斯夫集团20日宣布已作出最终投资决策,批准全面推进其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体化基地项目。

  根据巴斯夫集团网站发布的消息,该项目正稳步按期进行,下一阶段将集中建设一体化基地的核心:一套蒸汽裂解装置及多个生产石油化学品、中间体等在内的下游装置。到2030年,巴斯夫将投资高达100亿欧元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

  完全建成后,湛江一体化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2020年正式施工建设,整个基地将分期建设,计划于2030年建成。

  巴斯夫集团预计,到2030年,全球化学品生产增量的三分之二将来自中国。

 
上半年哪些商品网络零售升温快?商务大数据告诉你
上半年哪些商品网络零售升温快?商务大数据告诉你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谢希瑶)上半年,全国粮油食品网络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21.9%;露营天幕、便携桌椅床、滑雪装备销售额分别增长331.8%、123.1%和72.7%;节能中央空调、节能冷柜、节能热水器销售额分别增长124.0%、33.8%和27.2%。

  这是记者21日从商务部举行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较快。

  从地区来看,上半年,中部和东北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1%和4.7%,比全国增速分别高出5个和1.6个百分点,西部和东部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5%和2.9%。

  数据显示,上半年,在线服务消费逐步回暖,在线餐饮销售额同比增长2.6%,其中到店餐饮和外卖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2%和0.8%;农村网络零售市场持续恢复,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9759.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2%。

  数据还显示,上半年电商新业态新模式保持活力,商务大数据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数超6000万场,累计观看人次超5170亿人次,直播商品数超4750万个。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5万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较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市场企稳回升,展现良好复苏态势。

 
工信部推出“一证通查2.0”服务,手机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可查询
工信部推出“一证通查2.0”服务,手机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可查询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记者21日从工信部获悉,针对一些用户反映的名下电话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查询难、解绑难等问题,工信部升级开发了“一证通查2.0”服务。用户凭借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后六位,便可查询本人名下手机号码关联的互联网账号数量。该服务目前支持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快手、抖音、京东、美团等企业的互联网账号查询,后续将接入更多互联网企业。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部分用户反映名下的手机号码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册了互联网账号,由于缺乏统一便捷的查询电话号码关联互联网账号的有效途径,给广大群众维护切身利益造成不便。在前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基础上,工信部升级开发了“一证通查2.0”服务。

  这位负责人介绍,“一证通查2.0”服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保护用户隐私,最小化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在查询页面中进行脱敏显示,在反馈的查询结果中也仅包含关联互联网账号数量。二是覆盖主流应用,三是查询方式便捷,用户在使用“一证通查2.0”服务时,可通过工信部政务微信号“工信微报”和“工信部反诈专班”“中国信通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进行查询。

 
环评如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生态环境部详解环评相关工作
环评如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生态环境部详解环评相关工作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黄垚、高敬)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环评工作如何在保障重大工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守住生态环境底线?面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要求,环评将如何发力?生态环境部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环评相关热点问题。

加快重大项目环评审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13.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万个。下阶段,要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服务措施和创新举措。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4.78万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过8.4万亿元,同比上升28.9%。

  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共审批重大项目环评文件91个,其中铁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煤炭保供等项目45个,涉及总投资约7000亿元。完成20个煤矿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新增产能1.25亿吨/年;完成引江补汉、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环评文件审批;完成雄忻高铁、沪渝蓉沿江高铁等7个铁路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达4800亿元。

  刘志全说,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同时,生态环境部还指导地方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对降低的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和取消的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的项目,严格落实简政放权举措,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取消、简化的项目主要涉及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

  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深化产业园区等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等,进一步优化和简化管理;同时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执行新要求,简化报告表编制内容,做好面向基层的指导帮扶,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


  刘志全介绍,环评在服务重大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法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对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重点指导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求采取无害化穿(跨)越等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减缓不良环境影响。

  对涉及居民区的交通项目,强化对噪声污染的防治,要求尽量减少正下穿居民区和地面敷设,优先采用声屏障等阻断噪声源的措施。对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要求采取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增殖放流、低温水减缓、生态调度等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

  “从全国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情况来看,虽然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属于个别情况,但性质极其恶劣。”刘志全表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

  2021年以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已将存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等问题的265家单位和21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组织对在环评信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进行全面排查,对8000多家环评单位和14000多名从业环评工程师做到一家一家过、一个一个查,坚决清理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存在“挂靠”等违规行为的环评工程师,以及诚信档案基础信息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人员。

  刘志全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坚决打击环评弄虚作假,积极协调地方和公检法等部门,推动依法查办环评造假典型案件;进一步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负责的主体责任等。

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


  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备受关注。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管理。

  “目前部分已经出台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已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刘志全表示,对不符合禁止生产或限制使用化学物质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如涉及有机氯杀虫剂等持久性有机物生产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审批环评。

  同时对已纳入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严格管控。如二噁英已纳入15项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管控,在开展这15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要对二噁英从产生过程控制到达标排放进行充分论证,对其在周边环境的现状、项目建成后该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相关环境风险分析,并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排放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环境影响可接受。

  刘志全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研究,做好与新污染物技术标准、调查监测方法规范等的衔接;同时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头防控作用。

 
沈阳细河:昔日“龙须沟”,今日“文化之河”
沈阳细河:昔日“龙须沟”,今日“文化之河”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沈阳7月21日电(记者汪伟、于也童)盛夏的细河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这条穿越辽宁省沈阳市重要工业区的昔日排污河,如今经过综合整治,成为城市景观带,大量市民假日里来此纳凉、避暑。

  “真是没想到,几年前,这还是条臭水沟,别说遛弯,路过都要捂鼻子。”在沈阳市铁西区生活了10多年的王展说。

  全长87.1公里的细河是沈阳市的纳污河,其中有63.9公里流经有“东方鲁尔”之称的铁西区,由于流域内重污染企业多,导致细河水体长期受到严重污染,曾被称为沈阳的“龙须沟”。

  细河上游一段为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卫工明渠,位于老铁西区;下游则穿过承接老铁西工业企业转移的新工业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沿岸遍布大大小小几百家工业企业。

  “细河‘蝶变’是铁西区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谋划转型振兴,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说,铁西区自2017年开始,累计投入12亿元对细河进行综合治理,让这条工业之河、排污之河,变成了生态之河、文化之河。

  细河综合治理工作启动以来,铁西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专班,全面对细河开展排污口溯源排查,大力封堵、拆除违法排污口,沿线设置了16个监测断面,每半月监测一次水质……

  沈阳市对细河治理进行了全面部署。污水处理厂升级、河底全面清淤、河道封育治理等措施多管齐下,一系列治理“组合拳”打出后,细河水质不断好转,两岸环境持续优化。

  如今的卫工明渠两侧,商圈、公园遍布,河中碧波荡漾,河岸绿树掩映,休闲步道沿河延伸。老区西南侧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排排新工厂在进行数字化、低碳化改造,污水必须接入污水处理厂后方可排放。

  “我们还根据每家企业产生污水的不同特点,‘一企一策’制定污水治理方案。”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尔思说,污水经企业自身处理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已基本稳定达到一级A入河标准。目前,细河水质也由2017年的劣Ⅴ类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清凉的中央喷泉、有着超大滑梯的天鹅堡、可爱的绿色小熊景观……在治理后的细河U谷公园,蜿蜒曲折的河岸边,许多人搭起帐篷,享受慢生活,偶尔还有水鸟到此栖息。

  “我们把治理后的细河称为‘文化之河’,因为它记录了一个老工业区的振兴发展历程。”郭忠孝说。

 
“行动并坚持” 忻皓的22年环保路
“行动并坚持”
忻皓的22年环保路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盛夏的蝉鸣中,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半山村漫山遍野的翠竹随风摆动。

  “300家粗放生产的毛竹工厂已经关停,我们正和当地政府一起推动竹下经济发展、竹林碳汇交易,组织科普宣传活动。”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联合创始人忻皓说。

  从宣传环保观念、倡导污染治理,到参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再到助力乡村振兴,忻皓和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各地的持续推进。

  2000年夏天,19岁的忻皓利用就读浙江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环行浙江。36天行程2000多公里,沿途所见河道污染、垃圾漂浮的情景让忻皓感到痛心。回校后,他在老师阮俊华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

  动员学生参与环保、组织环保志愿活动、宣传环保知识……这是忻皓大学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2003年,即将毕业的忻皓陷入思考:是否把环保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就在这一年,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忻皓感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要把环保组织坚持办下去。

  忻皓告诉记者,“绿色浙江”成立之初的第一笔捐赠来自他大学宿舍的管理员,他们的成员不乏售票员、小商贩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因为绿水青山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年间,忻皓和志愿者们参与组织了《“吾水共治”圆桌会》,推动职能部门、问题责任方、公众等多元主体开展对话,共同提出环保问题解决方案、共同推进环保问题治理;组织6万多名“钱塘江护水者”,在钱塘江流域开展“同一条钱塘江”巡河护河志愿行动;培育107所学校的5万名孩子成为“小河长”,共同守护家乡的每一寸河道;开发环境监督举报网络平台——“钱塘江水地图”,推动环境治理多方参与,制止了600多起农村环境污染事件……

  2015年,忻皓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行动并坚持,是我一路走来的秘诀。”忻皓说,22年来,他从未停下为环保奔走的脚步。

  如今,“绿色浙江”已从起初只有几名大学生参与的校园社团,发展为拥有200名会员、10万名志愿者的5A级民间环保组织。

  2017年,忻皓回到浙江大学攻读创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我想通过继续学习,寻找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我的心愿仍然和19岁骑车环行浙江时一样——‘让更多的人环保起来’。”他说。

   (记者朱涵、吴梦)新华社杭州电

 
一条大河的生态“回归”
一条大河的生态“回归”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本报记者叶含勇、袁秋岳

  

  滔滔岷江水从岷山奔涌而出,被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一分为二”:内江“一分二、二分四”形成江安河等4条河,流向成都平原,最终孕育了“天府粮仓”;外江为岷江干流金马河,其中温江段约34.92公里,平均宽度400米,是成都近郊生态本底较好的河流之一。

  但曾几何时,岷江也因为非法采砂、排污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一些“犄角旮旯”成为环境治理盲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由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协力推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多元转换的流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正在形成。

一潭死水的“逆袭”


  绿道绕水,湖光潋滟。游人到此,或骑行健步,或隐入竹林,尽情品尝乡村美食。这里就是成都温江区鲁家滩湿地,位于金马河干流河堤与江安河第四支渠的“夹角”,不断汇集的“四支”尾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600余亩的湖面。

  如今,这里美景如画,但曾经并非如此。“那时网箱养鱼把水‘染’成了墨绿色,临水几家农家乐也在污染。偷排建渣、盗采连砂石现象猖獗,卡车一路抛撒,乌烟瘴气。”温江区和盛镇綦临社区居民对10年前的鲁家滩还记忆犹新。

  10年前,温江区开始系统推进“水·路·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鲁家滩被推到了“风口”上,拆混凝土搅拌站,拆养鱼网箱,拆违建农家乐,关沿渠养殖场……最终,在当地镇村群众与水务、环保等部门努力下,鲁家滩环境质量明显改观,地表水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Ⅱ类。随着环湖绿道的建成,一个生态优美的湿地公园脱颖而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重建更要重管。2017年以来,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要求,温江区逐步创建形成区、镇、村、组四级河长制工作管理体系和“河长+河警长+河检长”的“三长”河湖管护模式。目前,金马河温江段进出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

  一条大河的“回归”,带给人几多美好生活期许。

  去年10月,温江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南城北林“两河一心”大美温江,推动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落地落实。金马河将在坚持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在部分节点有限制、有选择地设置消费场景,将流域打造成极具消费潜力的生态空间和极具生态之美的消费空间。沿河蜿蜒而行的60多公里“北林绿道”,正在为沿线各镇村(社区)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代言”,都市农业、医美康养、文创旅游等业态正在加快成势。

生态与生产的“协奏”


  从鲁家滩出发,沿着金马河东岸的北林绿道一路向北,踩着地上斑驳细碎的阳光,绿道一侧铺满的细碎小石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里即将铺轨跑小火车。”成都西行起点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刘咏佳说。刘咏佳介绍,鲁家滩周边原本就拥有可以打CBA的金强篮球赛事基地、成都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两个国家级运动基地。依托这些特色资源,温江区正按照主题化开发思路,打造“金马河运动休闲消费带”,为2100多万成都市民和游客提供绿道消费新体验。

  走出北林绿道,走上金马河河堤,脚下用于防洪的水泥框格梁里,竟然也是绿油油一派生机。当地政府“突发奇想”,引进市场主体,利用框格梁空间轮植红枫、羽毛枫、红火树等彩叶植物。

  七彩林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升才介绍,对河堤的养护原来是由政府“单打独斗”,打造难度大、投入难持久。如今,公司在这些框格梁内成片种植彩叶植物并提供养护,既保证了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又方便游客挑选彩叶植物带回家,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创造了生产力。

  油菜花、格桑花、向日葵、马鞭草、黄秋英……在金马河温江寿安镇汪家湾段,260多亩河滩成了四季花海。纷至沓来的游客把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社区老街挤得满满当当。随着亲水、戏水、花田等全新体验场景的快速落地,金马河日均人流量提升了5倍,区域内日均消费收入提升到原来的3倍,消费增长趋势明显。

永续发展的“新图景”


  在金马河投资的创业者,今后或将有一个新身份——产业河长。

  当地河长办规范了产业河长的职责和权益,包括认养企业生产生活范围内的一段河道,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河道清理、违规排污巡查、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动,收集反馈社会各界对于治水的意见和建议,搭建起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桥梁等。

  李红江等创业者非常乐意能为当地生态建设出力:“生态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消费自然会越来越好。我们从这条河上得到了实惠,也要有所行动反馈于生态。”

  能有这样的共识,离不开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对扩大社会参与的不懈探索。温江区在构建河长制工作体系中,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加入护水行列,一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监督,甚至还有当地居民参与进来,自发成立“临江大叔”“护河孃孃”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日常护河行动。

  綦临社区一位“临江大叔”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这个队伍达到了50多人,与邻近6个村建立连片治理联盟后,可以对金马河鲁家滩区域的水、路、治安实现全天候巡护,“看到居民或游客有乱扔、乱倒的行为,我们都会及时上前提醒,就算没有看到现场,我们也会主动清理,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环境”。

  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社会参与广泛,一条大河的生态“回归”路,勾勒出永续发展新图景。据了解,当地将继续以绿道蓝网为载体,持续发布机会清单,讲好新时代治水故事;不断扩大社会参与,深挖在地文化,讲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宜业故事。

 
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
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昆明7月21日电(记者伍晓阳、字强)记者从21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1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王宁介绍,云南始终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茶叶、鲜切花、咖啡、核桃、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云南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农村公路超过26万公里,均居全国第2位。

  云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11个州市、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一步跨千年”。

  云南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亚洲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温暖了全世界。

  “云南以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说,云南实施加快对接RCEP行动计划,深度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对外开放不断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迈进。

 
海南: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为党员干事创业“赋能”
海南: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为党员干事创业“赋能”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海口7月21日电(记者赵叶苹)谈起海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新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示范班”,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堂村党支部书记陈魁新称赞:“培训既讲理论又有实践,所教都是乡村振兴急需的知识,现在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清晰了、方向明确了、责任感更强了。”

  利用所学,陈魁新准备利用村庄的土特产和旅游资源,结合地处海口市郊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进村,发展观光旅游、民宿、美食打卡地、共享农场等产业形态,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正在洽谈中,等建成了就邀请你们媒体来参观采访。”陈魁新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海南省根据党员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1年举办4期的新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示范班就是其中之一。培训班根据村集体经济收入、社区功能定位不同,将培训对象分成4种类型按需施教;交流研讨首次采取“让书记教书记”方式,让不同地区、类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上台分享经验。

  海南还借助院校资源,想方设法提高村“两委”班子学历水平,为乡村振兴主力军们“赋能”。从2020年至2025年,在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和万名中专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扩大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大专学历教育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实现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愿学尽学。截至2021年底,大专班已招生3476人,中专班招生11337人。

  临高县东英镇头洋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万波是首批大专班学生之一。他对记者说:“我高中毕业就外出打拼,如今家乡政策好,圆了我的大学梦,明年就能拿到毕业证了。”

  陈万波就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多的系统学习全方位提升了他的经营管理能力,接下来他计划利用环岛旅游公路经过村庄以及东英镇滨海旅游慢城建设的契机,将村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让更多村民在村庄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发展实践中。”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负责人刘朝文介绍,海南省委组织部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实施严格考核,学校探索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项目化培养方案,例如美丽乡村建设、热带果树种植与销售、畜禽养殖、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不同领域的党员学习需求不同,自贸港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尽快让各级党员干部熟悉掌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一发布,海南就组织在编在岗人员等共11批次人员开展自贸港政策知识测试,倒逼大家深入了解、掌握自贸港政策知识。

  同时,连续两年面向全省基层党组织举办自贸港知识竞赛,2021年共42万余名党员参与线上学习答题,今年网络答题人数增加到72.8万人,形成了以赛促学、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普及了政策知识,促进了能力提升。

  东方市在今年知识竞赛中夺得第一名。东方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运红说,全市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对市委中心工作的落实有很大帮助。

  此外,海南还不断深化“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深入挖掘榜样人选事迹,制成党员教育电视课件在各级媒体平台展播,有力号召和动员广大党员敢闯敢试,积极投身自贸港建设。

 
告别故土,拥抱新家
告别故土,拥抱新家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刚刚抵达森布日安置点的双湖县牧民正前往新家(7月19日摄)。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题,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于2019年开展双湖县高海拔生态搬迁。7月19日,第二批生态搬迁牧民从平均海拔5000米的双湖县出发,迁往雅鲁藏布江畔的森布日安置点,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湖南醴陵:“千年窑火”里的产业新路
湖南醴陵:“千年窑火”里的产业新路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长沙7月21日电(记者余春生、刘芳洲、薛宇舸)一炉窑火,在湖南省醴陵市这方土地上烧了千年,孕育出釉下五彩瓷等著名的陶瓷品类。醴陵市也被评为“中国陶瓷之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醴陵市不断擦亮陶瓷这块“金字招牌”,在继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传统陶瓷产业革新,加速新型陶瓷产业发展,做好“瓷旅融合”文章,闯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传统陶瓷产业求新求变


  “天上黑龙,地上黄龙。”这曾是醴陵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黑龙”指的是窑炉里冒出的黑烟,“黄龙”指的是制瓷厂里流出的泥水。早期陶瓷产业发展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效生产让当地政府看到,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如今,走进醴陵陶瓷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生产线。

  在湖南华联溢百利瓷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里,记者看到,通过使用自动滚压机、自动浸釉机、辊道窑等智能化设备,瓷泥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

  湖南华联溢百利瓷业有限公司一厂综合经理张佳琪告诉记者,去年10月建成的这条智能生产线使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左右,产品合格率提高了5%左右。“陶瓷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前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有了智能生产线,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近年来,醴陵市大力推进传统陶瓷企业智能化转型,市财政累计拿出近4000万元支持陶瓷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先后引进安装1000余台陶瓷智能生产设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中位居前列。

新兴陶瓷产业加速成长


  在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高温达1230摄氏度的窑炉里,泥坯经过5天到6天的烧制,最终得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而是一种烧制技术非常高的特种陶瓷——空心瓷绝缘子。

  这一根根数米甚至十几米长、身涂棕色釉的“大家伙”,是输变电设备和变电站中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装置。

  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欧玉文告诉记者,超过10米长的空心瓷绝缘子产品通常是由多个部件粘接后二次烧制而成。由于此前国内缺乏成熟的粘接技术,国产高端绝缘子整体性能普遍弱于国外同类产品。

  2018年,华鑫电瓷经过反复实验,实现了特高压无机粘接出线瓷套制造技术重大突破,成功打破国际垄断。2020年,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在醴陵市,像华鑫电瓷这样在陶瓷新材料领域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如今正变得越来越多。

  近年来,醴陵市从产业升级角度,持续扶持培育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初创企业,搭建研发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进军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航天航空等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条有潜力、有活力、有动力的陶瓷新材料产业链正逐渐形成。醴陵陶瓷行业现有101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瓷旅融合”渐热


  “来村里体验陶瓷文化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每到假期,家住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的刘学勤就迎来忙碌的时刻。

  沩山村是古代醴陵窑的核心产区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制瓷厂逐渐外迁,村里没了产业,许多像刘学勤这样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

  “这两年,政府以村里的醴陵窑遗址为中心,正在打造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家里人决定办农家乐,我就从外地回来了。”刘学勤告诉记者,他保留了老房子黄墙灰瓦的外观,菜品主打本地特色的瓷厂土菜,深受游客欢迎。

  陶瓷工业游也在醴陵市逐渐兴起。沿着醴陵尚方窑瓷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工业游路线,游客可以走进尚方窑的生产工厂。“把展厅与生产车间打通,游客能够近距离观看釉下五彩瓷生产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勾线、汾水工艺,公司去年游客总量突破5万人次。”尚方窑营销总监漆智力告诉记者。

  随着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釉下五彩城、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新地标的建成,醴陵市“瓷旅融合”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洞庭湖退捕渔民的小康生活账本
洞庭湖退捕渔民的小康生活账本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湖南省沅江市的渔民新村,10栋17层电梯房已经封顶,正在建设的6栋大楼周边,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往返,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沅江市是湖南省禁捕退捕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提前一年开始部署。为了稳步推进洲岛渔民整体搬迁,确保他们住得放心,沅江市委、市政府2020年研究决定建设渔民新村,统一安置洲岛搬迁渔民,搬迁渔民可按照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1800元的标准优惠认购房屋。安置过渡期间,以户为单位,由市政府统一发放每月租房补贴800元。

  渔民新村位于沅江市东南,小区管网、绿化带、邻里活动中心等设施配套齐全,周边街区有多所学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为上岸渔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未来还将配套建设渔文化博物馆、社区服务中心、酒店等。

  渔民新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黄建军说,工程预计在2022年底前整体建设完工,集中安置居住在洞庭湖洲岛上的管竹山村、莲花岛村、澎湖村3个渔民村的1229户3361名渔民。

  从捕鱼到上岸,很多人选择转变思路,换个“饭碗”开始新生活。当了几十年渔民的涂小年主动到渔民新村建设工地干保安,“看着给自己盖的房子,心情太激动了。”

  上岸前,涂小年一家四口居住在澎湖村,世代捕鱼为生。上岸后,他和妻子在沅江市租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尽管对岛上生活恋恋不舍,但还是要把资源留给子孙后代。搬入城市出行、家人就医、孩子读书都很方便。”

  涂小年一家人都很期待搬进新家。他们的一双儿女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妻子安心享受生活,经常跳跳广场舞。一家四口正一点一点地筹备新的家。

  为了让上岸后的渔民们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沅江市2020年出台《沅江市退捕渔民帮扶措施二十条》,从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教育助学、兜底保障、组织保障五大块分别对退捕渔民进行转产转业帮扶。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组织召开8次专场招聘会,15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5000多个。

  和涂小年一样,不少渔民上岸后,主动学习驾驶、水泥工、木工等技能,为未来就业打基础。29岁的夏虎学习了塔吊技术,考取了资格证,经过上岗培训,成为一名塔吊工人,目前每月收入约7000元。“掌握一门技术才是安身立命的本钱。”夏虎说。

  部分年龄偏大、技能相对单一的老一代渔民,在享受政府各项帮扶措施的基础上,自发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

  2020年11月,2名退捕渔民注册成立沅江市琼莲劳务有限责任公司,有家政、育婴、电器维修、电商等培训项目,并为学员提供工作机会。

  莲花岛村退捕渔民王克莲在邻居推荐下到劳务公司参加培训,学习了家电清洗技术。51岁的他勤劳肯学,每次有短期工机会就会积极报名。经过一年多的历练,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门技能,还当上公司家电清洗部负责人。去年一年,他的劳务收入近2万元。

  在劳务公司,和王克莲一样年龄超过50岁的退捕渔民有70多位。“渔民朋友一起学习、工作,不仅能学习新技能,还能缓解刚上岸的焦虑情绪。”琼莲劳务公司总经理彭海军说,2021年,已经有73位在册劳务工人找到工作,业务好时工人每个月劳务费有近5000元。

  截至2021年底,沅江市累计为退捕渔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人次,发放金额共351万元;2021年有702人享受城乡低保,717位渔民上岸子女就读,全部享受国家资助;全市建档立卡渔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记者阮周围)新华社长沙7月21日电

 
上海明确不得以曾患传染性疾病为由拒录员工
上海明确不得以曾患传染性疾病为由拒录员工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上海7月21日电(记者郭敬丹、吴振东)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21日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决定》,明确全社会应当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任何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患传染性疾病而解除其劳动合同,在招用人员时不得以曾患传染性疾病为由拒绝录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决定即日起施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海市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相关法律性问题决定,更好地动员社会各方共同做好当前稳就业工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

  决定共12条,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方在当前稳经济、稳市场主体、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责任。例如,国有企业应当发挥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挖掘和新增就业岗位;上海的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和鼓励中小微企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应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功能作用。支持浦东新区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创新探索。

  根据决定,援企稳岗纾困政策期限届满后,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上海市实际,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稳岗促就业。

  决定要求,探索建立因疫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失信的豁免制度。明确上海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强化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促进就业工作成效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求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落实主要就业指标和政策措施情况的专项监督和检查,重点督导法规政策落地、重点群体就业、资金保障落实等。

 
医养结合领域指导意见四大看点
医养结合领域指导意见四大看点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董瑞丰、李恒)面对2.67亿老年人,如何守护最美“夕阳红”?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但也面临床位少、费用高、护理人员短缺等困难。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21日公布,在总结近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服务、标准、人才、信息等体系,为各地加大服务供给、打通堵点绘出“路线图”。

看点一: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


  截至2021年底,全国649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175万张床位,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超过90%。但相比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与服务需求,一些基础服务设施仍有差距。

  根据指导意见,除了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之外,在社区和乡镇,有条件的卫生院、敬老院等要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对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开展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服务,特别是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

  对于养老机构,则要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广大需求在基层,要加强基层医养结合的‘补短板’工作。”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说,指导意见专门强化了医养结合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看点二:服务内容突出“连续性”


  给60岁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为80岁老年人提供“银铃关爱”,给予100岁老年人“晚霞关爱”……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居送”全程健康管理服务,让他们暖在心上。

  突出综合性、连续性服务,正是医养结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推动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资源共享,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

  “医养结合的推进,涉及医疗、养老、社区、产业等多方面内容,做好不同系统之间的服务衔接十分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冯文猛说。

  指导意见还强调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智慧信息化是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科技支撑手段。”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说,通过建设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等方式,将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衔接。

看点三:配套政策打通“最后一米”


  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养护中心,入住的京籍老人占比97%。相邻的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与北京医保的互联互通,并通过同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极大提升了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能力。

  不过,一些地方仍存在“老大难”问题。比如,部分医疗机构“有签约、无激励”,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动力不足。

  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多个维度的支持政策。

  根据指导意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上门服务费可综合考虑服务半径、人力成本、交通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自主确定。

  此外,根据医养结合特点,合理确定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总额控制指标,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可用于建设医养结合项目,允许和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医养结合项目建设;通过税收优惠,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既扩大增量资源供给,也盘活存量资源。”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黄石松说,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时,因地制宜把当地现有资源条件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够激活初始动能,更好实现“上下联动”。

看点四:多渠道拓展专业人员“供给量”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对照护人员的需求超过1300万人,但目前仅有相关人员50多万人。

  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并提出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和照护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同时,支持医务人员特别是退休返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以及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人才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三项重点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说,这是推动人才队伍提量提质的一揽子措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医养结合服务中。

 
长护险:四十九个城市试点,保障更多失能老人
长护险:四十九个城市试点,保障更多失能老人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发布《关于开展新一轮长期护理保险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长护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惠及大量失能老人。2016年启动试点,目前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1.45亿人。

试点6年覆盖1.45亿人


  86岁的寇素静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由于患有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老人子女长期照料母亲力不从心。老人于2021年入住一家定点医疗照护机构,日常生活得到照护。根据长春市长护险政策,每月5000余元的护理服务费用,长护险基金支付近3000元,她自己支付2000余元。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00万人。长护险是针对失能人群推出的一项制度安排。类似寇素静这样的重度失能人员,正是长护险的优先保障对象。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2016年启动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基础上,新增14个试点城市(区),试点城市达49个。

  “目前试点总体运行平稳。”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介绍,试点城市明确了失能评估标准、保障项目范围与待遇标准、支付方式等规定,政策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6年间,随着试点城市数量增加,长护险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在初期,多数试点普遍以职工长护险为切入口,目前逐步扩展到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等。

  樊卫东介绍,长护险试点6年来,全国已覆盖1.45亿人,累计待遇享受人数约172万人,人均报销水平约每年1.6万元,基金支付占到个人基本护理费用负担的70%左右。

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两类服务


  在试点城市,长护险筹资主要包括按比例筹资和定额筹资两种方式。

  以长春为例,试点阶段,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按比例筹资,单位和个人缴费按同比例分担,比例各为0.1%,职工年人均筹资约130元;起步阶段,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2元,其中个人缴费10元,财政补助2元。

  江苏省南通市长护险属于定额筹资,职工和居民筹资标准均暂定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个人缴纳每人30元、医保统筹基金筹集每人30元、政府补助每人40元。

  据了解,在试点初期,各试点地区整个筹资中医保基金占了将近九成。试点过程中,各地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在待遇设置上充分考虑基金承载能力等因素,优化调整筹资结构。如今试点地区筹资比例中,医保基金已经降到六成左右。

  记者采访发现,各试点地区长护险主要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两种保险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随着长护险运行逐步成熟,各试点地区也在积极调整长护险涵盖的服务项目。

  上海市为长护险服务对象提供27项基本生活照料,以及鼻饲、压疮伤口换药等15项常用临床护理;长春为首批4000余户失能家庭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服务。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长护险试点为护理机构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了一二级医疗机构转型发展养护养老服务,优化了现有医疗资源配置。

  樊卫东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为长护险提供服务的机构新增了近5000家。试点起步阶段从业人员不到8万,现在直接提供长护服务的从业人员已接近30万。

进一步统一评估标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长护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但在多渠道筹资机制、评估标准落地、服务有效供给等方面仍待优化。

  全国大部分试点城市建立了单位、个人、医保基金、财政等多渠道筹资机制,但医保基金仍被过多倚重,且筹资水平地区间差异明显,国家层面需进一步规范。

  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是长护险待遇享受和基金支付的重要依据。但许多地方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评定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分级临界点易产生争议,如何确保失能评估的公正和客观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医保局、民政部于2021年8月印发《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2022年1月印发配套操作指南,为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为统一护理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评价等标准打好基础。

  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既需要充分发挥基金战略购买作用,同时也需要市场能够提供专业、优质的照护服务,让失能老人能够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照护。

  专家建议,应当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清单和指导目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并规范服务项目的内容与标准。同时,鼓励试点地区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并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力量,加强对险金使用、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评估。(记者彭韵佳、赵丹丹、陈弘毅、龚雯)

 
轮椅上的舞者   左图:7月20日,洪晨琳(左)在舞台上排练舞蹈。
  右图:7月21日,洪晨琳(右)在纠正学生舞蹈动作。

  “我觉得,生活中虽然会遇到各种挫折,但是笑脸相迎,能够坚持梦想,就是我们最美的样子。”十年前,安徽铜陵的洪晨琳因一场车祸造成脊髓损伤高位截瘫,追寻了近20年的舞蹈梦戛然而止。十年后,35岁的她重拾梦想,在轮椅上再次起舞追梦,展示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灯光下的洪晨琳坐在轮椅上起舞,脸上洋溢着笑容。舞蹈,曾经点亮了她的生活,如今,又拓展了她生命的宽度。
  在舞蹈教室,洪晨琳靠着轮椅来回穿梭,认真地指导孩子们纠正每一个动作细节。“我虽然教不了她们跳舞,但是我可以纠正她们的动作,我有那么多专业的知识,我可以分享出来。”4月下旬,洪晨琳再次走上了舞蹈教学的岗位,她希望自己能够带给孩子们关于美的启迪,展示向上的心态。
           新华社记者曹力摄影报道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详解《“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详解《“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夏村)近日,国家减灾委印发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这是我国国家层面第四个防灾减灾综合性规划。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实现怎样的目标?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对于规划的目标,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在总体目标之下,规划明确了6个分项目标、2大板块12项主要任务。”陈胜表示,一是围绕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领域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工作格局。

  二是围绕减轻灾害风险,突出源头管控,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三是围绕高效救灾救助,增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

  四是围绕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部署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重大项目,鼓励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组织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全国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周伟新介绍,“十四五”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要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地震监测台网,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二是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加快开展地震探查区划评估,完成全国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编制第六代地震区划图。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改造,提高建筑抗震设防能力。

  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震后15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自动快速评估意见,4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60分钟内提供地震趋势研判意见,为高效有序开展地震救援任务提供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表示,建立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预警服务体系,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强化综合减灾,推进自然灾害防、抗、救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保障,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和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介绍,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救灾救助要更加有力高效,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他表示,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将聚焦规划目标,从做细群众安置救助、做实救灾物资保障、做好部门应急联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救灾救助能力建设。

  来红州还介绍,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多为基层干部兼职,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A、B角配备。各级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职责,同时兼顾预警信息传递、灾害隐患排查、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工作。

  来红州说,建设这支队伍,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灾情信息统计报送网络,确保基层有人报灾、会报灾,报得出、报得准、报得快。每名灾害信息员都扮演着“神经末梢”的角色,紧急情况下,能将灾情险情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中枢”,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体育+”为何火爆? 海南发展体育产业经济观察
“体育+”为何火爆?
海南发展体育产业经济观察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1月1日,中国风筝板国家队运动员和各地的帆船帆板运动员在海南省海口市国家帆船帆板基地附近海域开展训练。           新华社记者严钰景摄
 
新华社记者柳昌林、刘博
 

 
  百项赛事火热琼岛,多个国家训练基地落户加持,体育旅游花样百出……
 
  盛夏海南,骄阳似火,“体育+”火爆异常。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海南“一手撑伞,一手干活”,大力发展“体育+”新业态,为稳住经济发展作出体育贡献。
 
百场赛事,火热琼岛


 
  近期,海南的足球和篮球的球迷“过了把瘾”,中超联赛和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两项高规格赛事相继在海口举行。
 
  从6月3日至7月11日,中超联赛海口赛区共进行10轮30场比赛的角逐,其中揭幕战等六场比赛开放观众入场,吸引近两万名观众现场观赛。
 
  6月底,洋溢着青春气息的CUBA也“到访”海口。从早上到晚上三个时段均对观众开放,在海口体育馆掀起一场场“青春风暴”,连台风天都挡不住球迷们的观赛热情。
 
  中超和CUBA不仅带来流量,还带动了旅游消费。“看完比赛游海口”一度成为球迷的口号。24岁的留念从杭州来到海口观赛。她说:“对球迷来说,能现场观看浙江队重回中超联赛的第一场比赛很激动,观赛后再去景点转转,免税店购物。”
 
  CUBA海口赛区7个比赛日累计超5000名球迷现场观赛。无论是“远征军”,还是省内球迷,他们的到来都直接、间接地拉动海口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收入。
 
  “下半年每个月要办十几项赛事,可把我们忙坏了。”万宁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姚旺说。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负责人介绍,下半年海南计划举办100余项体育赛事活动,其中大众观赏型赛事活动33个,大众参与型赛事活动75个。
 
  除了举办各种比赛,还打造潜水、冲浪、露营、骑行等众多群众参与的特色体育活动,游客、市民可看赛事、做游戏、尝美食、听电音等,体验感十足。
 
  海南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房殿生说:“‘体育+旅游’可以同时满足人们休闲出游和体育运动的双重需求,逐渐成为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快速提振经济的较佳手段。”
 
国家基地落户,加持体育产业发展


 
  6月26日和28日,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授牌仪式、国家潜水南方训练基地揭牌仪式分别在海口市和万宁市举行。
 
  国家潜水南方训练基地可以体验游艇出海、岛礁潜水、极速海上运动等“清凉”旅游项目。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已接待男女足国家队的训练,并承接了2022赛季的中超和女超联赛。
 
  此前,已有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国家冲浪基地等多个国家训练基地落户海南。国家基地不断落地海南,“加持”当地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复苏的“助推器”。
 
  “国家摩托艇训练基地即将在神州半岛这边落地。”万宁市副市长季浩表示。
 
  近年来,万宁市借助国家冲浪基地落地日月湾的契机,打造以冲浪产业为核心的集体育、文化、艺术、娱乐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开启了万宁旅文新征程。
 
  季浩表示,依托三个国家训练基地,万宁市推动文体旅游新业态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场地设施、考级考证、器材装备销售、户外音乐节等多元化产业集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系统,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向“百亿级”产业迈进。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王可说,随着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落户海口,将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级的品牌赛事,定期定址落户在海口,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口将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的体育旅游交流和体育竞技所在地,为海口“活力之城、机遇之城”带来越来越浓厚的体育氛围。
 
企业纷纷看好,政策优势明显


 
  “不见面审批、开办企业一日办结……我从东北来到海口创业已有一年多,如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办事十分便捷。”海南缪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全兴说道,他所在的企业从注册到落地经营,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海口办事效率高,营商环境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海口?“我是被海口的自然环境和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过来的。”宋全兴说,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他发现海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海口的文体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特殊政策,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抢滩”体育产业。
 
  在海南著名的冲浪胜地万宁,近30家冲浪俱乐部驻扎在日月湾冲浪小镇。暑期万宁迎来了一波冲浪游客的高峰,不仅教练们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许多店内的冲浪板更是“一板难求”。
 
  “暑期来临,俱乐部每天接待100多个学员,其中小朋友占到一半,人均体验价格在700元左右。”戒浪不冲浪俱乐部运营负责人陈静介绍说,百分之九十的客人在店内购买冲浪装备,自贸港免税政策将推动进口冲浪装备市场的快速发展。
 
  “种在大海之南,向北生长”。2021年12月,郝鹏从北京辞职与朋友在海南合办了一家体育产业公司。他介绍说,看好海南发展水上运动和自贸港发展前景。公司暑期在万宁开展海洋学堂研学项目,带领小朋友们开展航海体验、海洋保护等活动,已接待成都和上海多个研学旅行团。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吸引众多企业的目光。这个三亚体育旅游的标志性项目,将建设体育中心、体育主题酒店、国际汽联FE赛车娱乐综合体、电竞公园等,未来将有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参与管理和运营。
 
一手撑伞,一手干活


 
  2021年至今,海口、三亚等市县疫情也曾多次反复,海南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支持中超“开放”办赛,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的担当,也是海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谢晓平说,尽管有风险,但省里和市里想通过这一次中超的赛事,让更多人了解海口,希望以这次中超的赛事为契机对海口市进行一次城市形象营销,展现海南自贸港风貌。
 
  5月,海南放宽跨省人员流动的疫情防控政策。“体验帆船的人数一下‘跳了起来’。”郝鹏说,游艇会2021年6月接待旅客1552人次,今年6月接待旅客1932人次,今年线下渠道人数相当增量均来自线上OTA平台预定,同比增长24.5%。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海南三亚、万宁等地登上各大航旅出行平台热搜榜,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记者在三亚、万宁等海边高端酒店看到,酒店前台登记入住排起长队,停车场停放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
 
  民宿短租平台途家数据显示,6月份,海南民宿预订量环比增长近一倍,民宿交易额环比增长超两倍。
 
  业内人士分析,疫情下的海南旅游呈现年轻化、小团体化、技能化等新特点,这与海南发展“体育+”方向是一致的。
 
  随着“95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群体,技能型旅游占据夏季旅游“C位”。华润石梅湾国际游艇会总经理郭凯东说:“目前小团体旅游火爆,越来越多年轻人自驾来到万宁。从观光旅游向技能型旅游转变,通过学习航海和潜水技能,考取相应的证书,实现自我价值提升。”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厅长李辉卫表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主动作为,引入适合海南的国际一流赛事,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体育+”新业态和新热点,为经济复苏作出体育贡献。
 
    新华社海口7月21日电
 
  
“自行车王国”重现“骑行热”
“自行车王国”重现“骑行热”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新华社太原7月20日电(记者解园)穿上衬衫,戴上头盔和墨镜,出门上班,刘凯现在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比原来要长,但他却感到精力更充沛了。

  “这一切都源于骑车上班。”刚开始骑行不久的刘凯说,自己一骑上自行车就感到浑身充满能量。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刘凯一个月前每天要开车到13公里外的公司上班。在发现越来越多同事骑自行车上班后,他决定也试一试。

  “开车时大脑比较紧绷,要随时注意路况。”34岁的刘凯说,而骑行的滨河自行车道依汾河而建,路边树木葱茏,水光潋滟,让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时下,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一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能在这个“自行车王国”看到的“奇观”重现——上下班高峰期,成群结队的上班族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井然有序地穿行。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开车上班”一度成为中国家庭富裕的标志,并逐渐成为社会常态。而近年来,健康、绿色生活理念的普及,开始让曾经风靡一时的自行车在中国“回潮”。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人们的装备更加专业,道路也更加人性化。

  在北京,3年前,一条自行车专用道的开通备受关注。这条6.5公里长的道路全程不设置红绿灯,有双向四车道和一条潮汐车道。按照设计时速测算,这段路骑完全程用时不到半小时,比公交、地铁都要便捷,被不少居民称为“自行车高速”。

  截至2021年,这条自行车专用路日均通行量为4000至6000人次。北京市交通部门表示,目前兼顾行人通行的西延工程已经完成,将继续推进东拓和南展工程,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慢行出行环境。

  2020年以来,通过向哥本哈根、伦敦等国际城市借鉴先进经验,北京市构建了涵盖设施、管理、使用量、绿化等内容的慢行交通服务评价考核体系,推动慢行交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全市共享单车年骑行量也由2017年的0.5亿次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

  除北京外,太原滨河自行车道、武汉东湖绿道、福州天麓骑行绿道等,都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道路条件。专家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的快速发展,是自行车再次“走热”的重要因素。

  此外,显著改善的城市环境也与风头正盛的“骑行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绿色低碳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现在天蓝了、水清了、树多了,报名参加骑行的群众越来越多。”华舰体育赛事发展(山西)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志雄说。

  7月10日,该公司主办的2022“锦绣太原”全民骑行节活动启幕,1000名骑友在全长75公里的太原滨河自行车道开启骑游活动。据介绍,这个持续一个月的骑行活动吸引了北京、上海、云南等地骑友广泛参与。

  中国自行车协会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骑行已成为继健身、跑步之后的又一大众运动项目。目前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1000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骑行让我生活的圈子更大了。”62岁的太原市骑游协会龙潭队队员王东丽说,拥有50多位“小伙伴”的骑行队基本每周都组织活动,近年来自己还骑过川藏线、独库公路等,这让退休生活乐趣十足。

  骑行文化在中国的“返潮”,也激活了自行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行车协会6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行车全行业总营业收入3085亿元,行业出口额超120亿美元,同比增长53.4%,创历史新高。

 
非盟委员会主席:非中关系堪称时代典范
非盟委员会主席:非中关系堪称时代典范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7月20日电(记者汪平)非洲联盟(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20日表示,非盟、非洲同中国的关系堪称时代典范。

  法基当天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接受新任中国驻非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胡长春递交的任命书。法基积极评价非中传统友谊以及非盟和中方务实合作成果,强调非盟、非洲同中国的关系堪称时代典范。他说,非盟愿与中方密切配合,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会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为非中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胡长春表示,非盟在引领非洲一体化、协调全非团结抗疫、斡旋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同非盟关系,愿进一步深化双方战略互信和务实合作,推动中非盟关系再上新台阶。

 
债多 息高 鲜有减免 西方私人贷款机构让非洲国家背负重债
债多 息高 鲜有减免
西方私人贷款机构让非洲国家背负重债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内罗毕7月20日电(记者朱绍斌)来自欧美专业研究领域的多项报告显示,非洲国家外债来源主要是西方私人债权人持有的债券,非洲国家财富以债务偿还形式持续流入欧美国家。非洲专家认为,西方频繁炒作“中国债务陷阱”有关言论显然出于政治动机,要解决非洲债务困境,必须敦促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参与债务减免。

“中国债务陷阱”论纯属话语陷阱


  英国慈善机构“债务正义”近日发布报告说,非洲国家35%的外债来自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其总额几乎是中国对非贷款的三倍,平均利率约为中国对非贷款的2倍。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大量借债给非洲国家并收取更高利息,但在帮助非洲国家减缓债务压力上鲜有作为。

  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学者5月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也显示,非洲国家外债来源主要是西方私人债权人持有的债券,非洲国家资金正以债务偿还形式源源不断流入欧美国家。过去十年,西方私人贷款机构是非洲国家债务问题的主要源头,所谓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就非洲债务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49个有数据可查的非洲国家共计6960亿美元外债中,借自多边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不含中国)的合计占到约四分之三。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只是那些不希望看到中国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加快发展的势力制造出来的“话语陷阱”。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认为,有关“中国债务陷阱”的言论显然是出于政治动机,实属西方国家为己开脱责任。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对非洲经济的操纵和收割非常严重,影响非洲经济发展前景。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说,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西方政府和媒体炮制谎言,污蔑中国为将资本武器化的“掠夺性放贷者”,这毫无事实依据。

  肯尼亚经济学者、里亚拉大学高级讲师贝亚特丽斯·马蒂里-迈索里表示,研究数据清楚表明非洲外债主要来源于西方。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论实际上是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工具,与非洲债务结构的真实情况毫无关系。

  西方私人贷款机构不作为难解非洲债务问题


  当前全球债务形势迅速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超过30%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该比例高达60%。随着美国启动加息周期,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发展中国家本币加速贬值,一些国家难以承受偿债压力。专家呼吁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来敦促私人贷款机构参与债务减免。

  马蒂里-迈索里认为,私人贷款机构在整个非洲债务结构中非常重要,西方国家有必要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二十国集团(G20)缓债倡议和缓债倡议后续债务处理共同框架中来。

  “债务正义”政策部门负责人蒂姆·琼斯日前指出,中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参与了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但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并未参与。非洲债务问题若没有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参与,就不可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发展中国家债务难题,中国用实际行动解忧纾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年2月表示,中方全面落实G20缓债倡议,在G20成员当中缓债金额最多。中方有关非官方金融机构也参照缓债倡议条款以可比方式采取缓债行动,这在G20国家当中并不多见。

  奥努纳伊朱说,中国充分落实G20缓债倡议,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他说:“非洲债务更多来自西方国家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到这一点,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实际行动。”

中国资金助力非洲破解发展瓶颈


  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在于激活当地经济“造血能力”,使经济社会获得持久发展动力。专家认为,中国在非大量投资帮助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取得显著发展,为非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马蒂里-迈索里说,过去20年,中国大量资金高效投入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非洲国家互联互通。“这对实现非洲一体化以及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愿景非常重要。”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自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2亿千瓦,通讯骨干网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近7亿用户终端。

  奥努纳伊朱特别提到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正在建设的莱基深水港项目,该项目获得中国资金支持,预计今年年底投入运营。据报道,该项目运营后将创造17万个就业岗位,并通过税收、特许权使用费和关税为政府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负责人彼得·卡格万加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各国发展提供了良好资金支持。例如,中企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发展和沿线经贸活动,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欧洲疾控中心专家: 新一轮疫情正席卷欧洲 每周仍有近3000人因感染新冠而死亡
欧洲疾控中心专家:
新一轮疫情正席卷欧洲
每周仍有近3000人因感染新冠而死亡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7月20日电(记者付一鸣)随着欧洲各国放松社会限制措施以及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新亚型BA.4和BA.5扩散影响,欧洲近期新冠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认为欧洲已处在新一轮疫情中。

  瑞典电视台20日援引欧洲疾控中心高级专家阿戈丽察·巴卡的话说,未来几周住院人数和死亡率将继续上升。新一轮新冠疫情主要由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BA.4和BA.5引发,其感染者目前占欧洲新增病例的80%。

  巴卡表示,为了减少病毒传播,欧洲可能不得不重新引入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必须戴口罩以及限制大型集会人数等防疫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克卢格19日发表声明说,在过去6周中,欧洲地区的新冠病例增加了两倍,仅上周就报告了近300万例新病例,占全球所有新病例的近一半。尽管同一时期因新冠导致的住院率翻了一番,但重症监护病房的入院率迄今为止仍然相对较低。然而,随着老年人群的感染率继续上升,欧洲每周仍有近3000人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

 
津巴布韦总统参观中国援建的新议会大厦
津巴布韦总统参观中国援建的新议会大厦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哈拉雷7月20日电(记者张玉亮)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20日参观了中国援建的新议会大厦,并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感谢。

  当天下午,姆南加古瓦与副总统奇温加等多位津方官员来到位于首都哈拉雷市区以西20公里的汉普登山新城,一同参观新议会大厦。姆南加古瓦在参观后表示,这一建筑融合了津巴布韦与中国的文化元素,气势磅礴、设计精美、施工质量高,是津巴布韦乃至全非洲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他对新议会大厦的建设速度和质量表示非常满意,对中国多年以来给予津巴布韦的一贯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姆南加古瓦说,津政府目前正在建设汉普登山新城,以缓解哈拉雷的拥堵状况。新议会大厦是汉普登山新城的地标性建筑。未来津政府将向这一区域投入更多资源,以加快开发速度,将其建成哈拉雷最重要的卫星城。

  施工方上海建工集团援建津巴布韦议会大厦项目经理蔡力波表示,津巴布韦新议会大厦是中国在南部非洲的最大援建项目,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于今年5月底竣工。项目竣工后,上海建工集团还将提供为期2年的维保服务。

 
英保守党将选出新党首 谁将成为下任首相
英保守党将选出新党首 谁将成为下任首相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这是里希·苏纳克的资料照片(3月23日摄)。
    新华社发(英国首相府供图)
 
 
 
  
 
  ▲这是伊丽莎白·特拉斯的资料照片(2021年9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新华社伦敦7月21日电(记者杜鹃、许凤)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选举第一阶段20日结束,经过五轮投票,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和外交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晋级第二阶段选举。
 
  分析人士认为,苏纳克在五轮投票中得票数均为最多,但能否获得最终胜利目前难以预料。不过,无论谁赢得党首选举,出任英国新首相,都将面临诸多挑战。
 
终极对决


 
  根据竞选规则,保守党选出新党首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358名保守党下院议员投票锁定两名最终候选人,第二阶段由所有保守党党员投票,获胜者将出任新党首及英国新一任首相。
 
  共有8名符合参选资格的保守党要员参与了第一阶段的选举。在前四轮投票中,苏纳克得票数均为最多,前国防大臣彭妮·莫当特始终占据第二位,特拉斯紧随其后。在第五轮投票中,苏纳克依然得票最多,而特拉斯的票数反超莫当特,从而和苏纳克一起进入下一阶段选举。接下来,两名候选人将展开一系列竞选拉票活动,最终选举结果将于9月5日宣布。
 
  由于接连遭遇多重危机,尤其是大批政府官员请辞,约翰逊政府难以为继。约翰逊7日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和首相职务,但将留任至新领导人产生。
 
  保守党党首选举期间,英国政府的施政能力受限。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伊恩·贝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约翰逊仍然担任首相,但没有太多能力推出任何重大举措。
 
各有所长


 
  苏纳克现年42岁,印度裔,出生在英国,从政前在金融界工作,2015年当选下院议员,2020年2月起出任财政大臣,本月5日辞去这一职务,他在辞职信中指责约翰逊不称职,称对其失去信心。苏纳克在宣布参选决定时说,英国正面临“巨大挑战”,“我想要领导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此间舆论认为,苏纳克领导的财政部在新冠疫情期间为英国经济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避免了失业率大幅上升,这为苏纳克赢得了不少好评。对于颇受关注的“减税”议题,苏纳克表示自己反对“不切实际”立即减税,将以抑制通胀为优先任务。
 
  特拉斯现年46岁,2010年当选保守党下院议员,2012年起在多个政府部门供职,出任过国际贸易大臣兼贸易委员会主席、妇女和平等事务大臣,2021年9月起出任外交大臣,在保守党基层党员中呼声较高。
 
  出任国际贸易大臣期间,特拉斯凭借其推动英国“脱欧”后与多国达成贸易协议的表现,在保守党内部赢得好评;她出任外交大臣后对待国际问题态度强硬。与苏纳克辞职不同,特拉斯仍担任外交大臣职务,因而得到约翰逊党内盟友力挺。
 
  特拉斯承诺到2030年将国防开支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还承诺将从执政第一天开始减税。
 
难以预料


 
  根据竞选规则,选举第二阶段,保守党党员将通过邮寄选票的方式选出新党首。据英国媒体报道,保守党现有党员约20万人。舆论认为,虽然苏纳克在第一阶段投票中一路领先,但其领先优势逐渐缩小,党首之争结果仍难预测。
 
  英国萨万塔-康雷斯调查公司政治研究部门主管克里斯·霍普金斯说,这是近些年保守党党首选举中最难预料结果的一次。贝格2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两名候选人都没有在议员投票阶段获得压倒性优势,这种情况无法向保守党党员传递明确信息,令下一阶段选情扑朔迷离。但仅从减税角度分析,特拉斯的积极态度不一定受保守党成员普遍欢迎。减税将致使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医疗、社会保健等方面。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谁当选保守党党首并出任首相,都将面临英国当前严重通胀、高额债务、经济增长缓慢、民众生活成本飙升等一系列难题。
 
  伯明翰大学政治历史学家马特·科尔告诉新华社记者,无论谁最终胜出,所面临的挑战都是带领保守党在下届议会下院选举前重塑公众对这一党派的信心,以及应对当前经济难题。
 
美国总统拜登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美国总统拜登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这是7月20日在白宫拍摄的拜登。新华社发(沈霆摄)

  新华社华盛顿7月21日电(记者孙丁)美国白宫21日上午通报,美总统拜登当天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有非常轻微的症状。

  据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的声明,拜登已开始服用一种治疗药物,将在白宫隔离并继续全面履职。拜登已接种新冠疫苗以及两剂加强针。

  声明还说,拜登将在新冠病毒检测结果转阴后恢复正常办公,白宫将每天提供有关拜登身体状况的最新信息。

 
我国共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今夏,让我们凝望这些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
我国共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今夏,让我们凝望这些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冯源、许舜达、李平


  有一种鱼,从稻田“游”进了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种鱼在稻田里长大,因为肉嫩味美,鳞软可食,当地农民视其为珍品,甚至作为嫁妆赠送给出嫁的女儿。

  近日,这条来自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鱼,再次展现在世界面前。7月18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目前,中国以18项位居各国之首。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既是有形的物质载体,也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独特魅力。

  最新考古证据显示,早在约一万年前,我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栽培水稻,而北方的先民则开始栽培粟和黍。两套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孕育出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文明。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端稳饭碗从来没有放松。而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依然在滋养百姓,永葆生机,并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实实在在的增收账


  目前,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带来10%至30%左右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一方方鱼塘犹如碧玉打磨的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分隔开它们的,是一条条阡陌小道,小道上栽植着成排的桑树。

  2500多年前,湖州先民巧妙结合当地“植桑、养蚕、蓄鱼”三大农业生产,深挖鱼塘,堆泥为基,逐步发展出“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几乎“零污染”。

  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桑基鱼塘的经济模式逐步成熟。据明代浙江归安县(今湖州市吴兴区)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桑基鱼塘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方式的典范。2017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同一年,杨红梅停下了外面的生意,回到和孚镇荻港村,在荻港老街上开了一家“陈妈妈青团店”。如今,杨红梅家里有鱼塘,店里卖糕点,自己还有旅游讲解员的工作,生活有滋有味。“我们村养的鱼都是绿色生态产品,不愁销路,过年送人也特别有面子。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荻港村党委书记杨升辉告诉记者,村里以桑基鱼塘系统为依托,以鱼桑文化为载体,通过开展“鱼文化节”和系列研学活动,引进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桑基鱼塘农产品加工项目,研发生产“桑陌系列”特色鱼桑小吃,打造荻港美食一条街,不断延伸拉长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去年,全村吸引游客约80万人次,带动旅游和土特产销售超亿元,实现产村融合、村强民富。

  “我家共有400多棵香榧树,其中有30余棵香榧古树,年产三万斤左右,每年能给家里增收50万元。”浙江绍兴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村民宣鑫灿告诉记者。

  东溪村位于会稽山腹地,是著名的香榧产区。宣鑫灿祖辈三代以种植香榧为生。如今,他创立了香榧品牌翠生园,在自己种植加工销售的基础上,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种植,并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香榧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经济生态树种。2000多年前的浙中北,会稽山脉,绍兴先民种榧造林,挑选野生榧树中的优质个体,通过人工嫁接培育出集食用、药用、油用、材用等用途于一身的优良经济树种“香榧”。聪明的先民们还在林下间作杂粮、蔬菜、茶叶、牧草等,既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又降温增湿、调节气候。

  历史上,会稽山的香榧闻名遐迩,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留下了赞美会稽山香榧的诗:“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

  据统计,绍兴当地保护香榧面积达5万多亩,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榧树达2.5万株,千年以上的珍稀古榧树2700多株,香榧产量占全国的60%。

  2013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于诸暨市的中国香榧博物馆于2016年开馆,是国内首个研究香榧历史文化、展陈香榧苗圃树种的实践基地。馆长金航标介绍说:“香榧集果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和环保等多种用途于一身,是山区人民的宝贵财富。”

  2021年,绍兴全市香榧行业总产值达16亿元左右,4万余户榧农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本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专题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介绍说,目前,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带来10%至30%左右的农产品品牌增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率接近40%,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就业。

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传承


  “我们几千年前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这是中华农耕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山头绿树摇曳,山腰梯田成垄,一湾清溪从山间泻下,溪边是幢幢民居。7月19日上午,在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吴勇强正在自家田地里补放鱼苗。“我们村种的大米、养的鱼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鱼吃稻花和害虫长大,还能给水稻施肥松土。”

  在龙现村,村民在4至5月向稻田里放养鱼苗,到秋收捕捞,平均每条重7到8两。吴勇强介绍说,现在水稻亩产在800到900市斤,鱼每亩出产100市斤左右,平均的售价分别是6元一市斤和60元一市斤。不少食客认为,青田的“稻田养鱼”,口味不亚于海里鲜美的黄鱼。

  “稻鱼共生是当地村民千百年传承保留下来的农业种植经验和生活方式,它的精髓是田尽其用,遵循天人合一之道。”方山乡乡长李怡乐说,“这是一种循环的、生态的农业种养方式。”

  1200多年前的浙东南,青田先民依山开垦梯田,田里种稻,稻下养鱼,培育出地方特有品种——软鳞味美的稻田田鱼“瓯江彩鲤”。一田两用、稻鱼双收,在耕地匮乏的山区撑起“饭稻羹鱼”的田园梦。

  “白水当门稻遂深,过雨忽翻金碧影”,明初刘伯温这样描绘稻鱼相依、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经过千年的累积沉淀,当地形成了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种养模式,既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活,也让山区人民萌生感恩自然之意。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明儿说,这套系统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民的智慧。

  “山区稻田水温低,不利于水稻萌蘖,老祖宗就把鱼放进去。鱼经常游到稻根边上觅食,不但能吃掉虫卵,还能刺激水稻萌蘖,这样稻子产量就提高了,鱼也养好了。农民不但能够多收稻谷,还有了鱼这种新的蛋白质来源。”叶明儿介绍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之所以能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能够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区农业提供借鉴。

  “我们几千年前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这是中华农耕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叶明儿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为例说,当地地处太湖南岸的低洼地带,夏天容易受到太湖支流东西苕溪的洪水侵袭,先民就开挖了“纵浦横塘”的水利体系,利用洪水挟带的泥沙修筑塘埂,然后在塘中养鱼,埂上种桑,以桑养蚕。

  “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循环系统,几乎无污染,所以当地的外河水质良好,适宜缫丝。”叶明儿说,南浔是近代著名的丝绸产地,以当地的辑里村为代表,所生产的“辑丝”曾在1851年获得了首届世博会金奖。这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从15项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当地山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而石堰梯田为陡坡种田创造了条件,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这个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

  涉县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当地人采用多种作物轮作,形成了“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既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也留下了壮丽的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叶明儿总结说。

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


  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辅相成。要让老百姓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从吃饱到吃好。农民收入提升了,产业发展了,参与性自然就提高了


  青田县是著名的侨乡,如今,在罗马、马德里等欧洲大都会的超市里,青田华侨也能买到老家的新鲜田鱼,一解乡愁。这其中归国创业的青田华侨金岳品等人的一份功劳。

  2011年,金岳品与几位农户合伙,在家乡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田鱼育苗基地和40多亩的稻田养鱼基地,办起稻谷育种烘干、田鱼加工点,推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金岳品还发明了手提袋式和背包式样的便携真空袋。在贮水的真空袋里,田鱼可以活上100多小时,坐着飞机到欧洲完全不成问题。

  “传统的农业遗产也需要科技创新注入活力。”李怡乐说,这几年,稻田里设置了智能感应器,通过数字化的监测设备,帮助农民监测稻田肥力和病虫害状况,以及田鱼的生长质量,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增产增收。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时,并不是要它一成不变,而是提倡活态传承,创新传承。”叶明儿说,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他在湖州引种“红美人”柑橘时,就从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中得到启发,建立起了“橘园生草,草喂湖羊,羊粪肥橘”的循环模式。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也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发展中的遗产,不必和现代农业相对立,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现在也引入了不少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也可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绿色环保的理念。

  闵庆文回忆,最初与专家组一同造访青田县方山乡时,当地的农民们都很惊讶。“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在稻田里养鱼的,怎么就成了文化遗产呢?”

  “当时,他们并不能十分懂得稻鱼共生系统的真正价值,只知道稻田里养的鱼很好吃,连鱼鳞都可以吃,红色的鱼还挺好看。”闵庆文回忆说,“我们跟他们解释,让农民们重新审视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到稻鱼共生是个宝贝。”

  闵庆文认为,活态的、综合性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两大显著特征。“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承载着先人智慧沿用千年,至今仍福泽一方,是当地居民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它融合了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特征,兼具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和传承文化等多重功能。”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我们不是要求保持过去的状态,而是要重视遗产中的农业物种资源功能,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以及重要的农业种植经验和技术。”闵庆文补充说,发展是最大的保护,要让老百姓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从吃饱到吃好。农业遗产地农民收入提升了,产业发展了,参与性自然就提高了。

  近年来,诸暨借助科技手段,为香榧古树首创“数字化可追溯系统”。全市4.2万株百年以上香榧古树的生长情况、周边环境等,都有实时动态监测与跟踪管理。

  同时,当地推出“千年古树香榧保护计划”,推出香榧古树认养、定制服务,并引导本土企业与不同领域国际知名企业携手,研发生产香榧护肤精油、高端洗护、香榧食用油等衍生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时受疫情影响,香榧的线下销售不佳,老爸让我试试线上营销。”2020年,宣鑫灿把女儿宣杰从外地叫了回来。这一年,宣杰先从朋友圈吆喝到电商平台上,还在抖音上开设了个人账号“香榧西施”销售自家香榧。每年的下半年,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常常跟着爷爷和爸爸去香榧林里做直播。

  “虽然我们从小在香榧林长大,但是一直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所以对香榧采摘一开始还很陌生。”宣杰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直播带货,她对香榧有了更深的感情。

  “我家可能不止四五代人种植香榧。香榧现在还是要靠人一颗颗从树枝上采摘下来,比较辛苦。”宣杰感慨,作为年轻人,更有责任把香榧产业传承下去。”

  土神为“社”,谷神曰“稷”,合称“社稷”代指国家。这样的指代,见证了一个中华民族对农业的重视。今天,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依然被这个民族珍视。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年轻人的力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叶明儿建议把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知识编写入教材,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先人的智慧,萌发出投身农业的兴趣。

 
李太白的“狂歌” 从《远别离》和《梁甫吟》看李白的天才奔腾驰骋
李太白的“狂歌”
从《远别离》和《梁甫吟》看李白的天才奔腾驰骋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林栋整理 张海涛审校


  《远别离》所写的别离是一个很重大、很悲哀的别离,是从生别到死别这两种离别的结合。而且离别的主人公,是帝舜跟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就是说,虽然你贵为天子,可是也不能够避免生离和死别。这首诗除了表面上所写的别离,另外产生了一种托喻,有寄托的意思。而中国古代的寄托,一般都是政治方面的,那么我们怎么看出来这首诗有政治方面的寄托呢?一个是从诗歌叙写的口吻,一个是从作者生平的经历,一个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

《远别离》中的托喻


  开头“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有人物,有地点。“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正式点明了离别。“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别离的悲哀使天地鬼神都感动。“我纵言之将何补”,前面是客观地写别离的事件,现在是作者自己出现了,而且口吻上带着强烈的主观,“我纵言之将何补”。就算是我要劝告,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其实我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然后他说,“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强烈的主观口吻,他说那光明的上天恐怕不能真正了解、明白我内心的忠诚。不但上天不了解,而且“雷凭凭兮欲吼怒”,他周围的天兵天将,那些雷公电母就对我怒吼。我为什么这么悲哀?我为什么这么担心?下边两句是他真正的意思。我们说这首诗它有一个表层的意思,还有一个深层的意思,前面所写的别离主题是它的表层,它深层的意义是一种政治上的喻托。作者自己出现以后,这个深层的意义就慢慢地揭露出来,是“尧舜当之亦禅禹”。这是李太白句法、章法的变化,他是把两件事情简化来说了。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可是他把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说了,无论是尧还是舜,“当之”,当他遇到这样的事情,“之”是这种情况,哪种情况?从上面来说,是“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从下面来说,是“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他所指的更是下面这种情况。李太白的诗之所以变幻莫测,就像这种,把两件事情结合成一件事情来说,从表层的意义过渡到深层的意义。而且一般人说尧舜“当”这种情况,一定先写出来,是尧要让位,舜也要让位。可是他现在总结,只说要让位给禹。尧从来没有让位给禹,是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这种说法是李白的一个变化。还有就是说,当时什么情况?他下面才慢慢说,这是李太白的诗所以“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地方。尧舜当之也要禅让,什么情况呢,“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国君如果用臣不当,那么你本来是天上一条龙,现在就憋在底下变成一条鱼了。

  我们中国的传统一向用龙象征天子。所以“君失臣兮”,如果君主用臣用得不适当,比如说唐玄宗时代,他在朝廷之中宠幸李林甫和杨国忠,防守边疆宠幸安禄山,招致唐朝的腐败,长安就陷落了。玄宗就“幸蜀”,逃难到蜀地,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作者的口吻,李太白说“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这两句从押韵来看,“我纵言之将何补”在不应该押韵的地方忽然出现一个韵,这是口气的加强。“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这么长的句子,他用了一个“我”、一个“余”表示了加强的口吻,所以这首诗绝不是一个客观的、用古代的乐府来写别离。

  还有就是李太白作为作者,他为人的态度。他一直是关心国家的,他说“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他写《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得那么潇洒、那么超越,那里面有他很深的悲哀。所以你一定要知道,李太白关心国家,一个是他天才不甘寂寞,一个是儒家的思想,一个是时代的变乱。李白说:“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你怎么能看到老百姓生灵涂炭,朝野之上都是人民的鲜血?我要“相与济苍生”。从李太白写诗的口吻,从李太白生平的为人,我们知道他有深层的意思,“君失臣兮龙为鱼”,结合历史背景,玄宗内宠李林甫、杨国忠,外宠安禄山,君失臣,结果长安陷落,天子不得不逃走了,所以“龙为鱼”。你本来是“飞龙在天”的龙,现在就憋在底下变成一条鱼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说有人到海边捉到一条大鱼,后来放走了,这个大鱼其实是龙变的,然后这个大龙回到龙宫,龙王就责备说你本来就不应该变成鱼,你变成鱼当然就是被人抓的,你离开自己应该有的地位,你变成你不应该有的形状,所以你的遭遇你应该得到。“君失臣兮龙为鱼”,转过来,它相对的就是“权归臣兮鼠变虎”,如果这个政权、军权归在臣子手中,那么他本来是在下位,像一只老鼠一样,一旦有了政权、军权,当年对你俯伏称臣的人就变成老虎。

  这一首诗的深层意思,有种种不同的猜测。我刚才所讲的是第一种猜测,指玄宗内宠李林甫、杨国忠,外宠安禄山,然后遭遇到失败的下场。现在你看第二种,戴君仁《诗选》的注解说,“此篇前人多以为肃宗时李辅国矫制迁上皇于西内而作”,说的是玄宗逃到四川,太子在甘肃灵武即位,就是肃宗。后来肃宗把长安收复了,太上皇玄宗还京,回到长安,回来以后住哪呢?

  正宫已经被肃宗住了,玄宗就住在兴庆宫,这里是他做天子以前住过的地方。据说因为玄宗在位很久,当时很多人怀念他。他住的兴庆宫接近外面的大道,常常有人经过,朝他住的地方遥望而拜。于是,肃宗手下宦官李辅国,就在肃宗那里离间父子感情,说玄宗已经不是天子了,而他住的兴庆宫跟外边这么接近,很多人都对他住的地方遥望而拜,这个不好,你应该把玄宗的住所迁到西内。西内就是西宫,又叫太极宫。肃宗本来不赞成,因为他知道他父亲喜欢兴庆宫。可是李辅国就矫制,假传天子的命令,迁太上皇于西内。迁到西内就对外隔绝,而且在迁移的时候,李辅国把玄宗左右亲近的人都取消了,所以玄宗就整个被控制了。李辅国还跟宫中的妃子勾结,要废立肃宗的儿子,而肃宗对他无可奈何,等于玄宗、肃宗都在他的摆布之中,所以“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是第二种说法。

  还有第三种说法。“或云尧幽囚,舜野死”,“或云”就是有人说,我们上次讲了《竹书纪年》,在戴君仁《诗选》的注解中,最后是“竹书云”,“竹书”就是竹简,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所以前人就说,难道真是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没有这回事情,尧是被幽囚的,尧的晚年昏庸,被舜囚禁,然后舜就自己做了天子,跟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一样。“尧幽囚,舜野死”,我们说了,舜是死在苍梧之野,是死在山野的,他为什么没有寿终正寝地死在皇宫之内?

  历史上说他是南征讨伐有苗,死在山林,你安知不是在讨伐路上发生了兵变,这是一个问号。一旦“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就是说尧舜遇到“君失臣兮”,遇到“权归臣兮”,就“亦禅禹”,所以“尧幽囚,舜野死”。

  这是李太白所忧心的,“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怎么让这种事情发生?我看到这种情况,可是没有人相信我,我的劝告没有人听。所以他把尧做了一段陪衬,还回到舜。不但回到舜,而且要写别离,这是李太白章法的变化,他中间绕了一个圈子,然后回来再写远别离。所以“九疑联绵皆相似”,说舜死了以后就葬于九嶷山,为什么叫九嶷山,就是很多山峰都是相似的,你辨认不出来到底是哪一个山峰,所以“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重瞳”指的是舜。中国古代传说中,很多人生理上有不平凡的象征,说舜的眼睛是重瞳,里边有两个瞳仁,我们都只有一个瞳仁。舜死在九嶷山上,他的坟在哪里?所以说是孤坟。中国一般每家都有一大片祖坟。可是舜死在山野,尸骨无还,只有孤坟。你说这个孤坟将来有一天可以找到,可是“九疑联绵皆相似”,这个坟墓难觅,“重瞳孤坟竟何是”,到底在哪里?“竟”是到底、究竟,“何是”就是何在,是在哪里。所以你看李太白写这个主题,从生离到死别,不但死了,天下的死最可悲哀的是尸骨无还、坟墓难觅。他把别离写得这么深沉,这么无可挽回。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舜死在山野,尸骨无还、坟墓难觅,现在就剩下帝子,帝子不是舜的儿子,而是尧之二女娥皇跟女英。尧是天子,古代无论女子男子都可以叫“子”,所以这里的“帝子”指的是娥皇、女英,这还不是李太白开始用的。楚辞的《九歌》写到湘水上的神仙湘君、湘夫人,说一个是娥皇,一个是女英,“帝子降兮北渚”,帝子就在洞庭湖北边的一个沙洲上降临。所以从楚辞《九歌》,就把娥皇、女英称作“帝子”了。那么现在李太白说舜死在山野,尸骨无还,坟墓难觅,就剩下他两个妻子,“帝子泣兮绿云间”,他两个妻子正在哭泣。在哪里哭泣?在绿云间,绿云指的是竹林,一片茂密的绿色的竹子。因为湘水边上有很多竹子,而且还有一个传说,现在湘水边上的竹子,我们管它叫湘妃竹,也叫做斑竹,上面有很多斑点。这些斑点都是湘妃的泪点,湘妃就是娥皇、女英。舜死了没有回来,他两个妻子就在湘水旁边哭泣,因为她们哭得非常悲哀,非常长久,所以她们的泪点就染在竹子上,就有了斑点,成为斑竹了。可是尽管她们哭泣到泪点把竹子都染上斑点,“随风波兮去无还”,她们所怀念的丈夫,就像风一样消失了,就像东流的水一样消失了。他当年到苍梧之野去征有苗的时候,可能是坐船走的,可是他随着风波消逝,永远不回来,“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她们就悲哀痛哭,望着南方的山野,“见苍梧之深山”,远远地看见苍梧的一片深山,听说那是舜所去的地方。“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天地间有这样的从生离到死别,有这样的尸骨无还、坟墓难觅,有这样贵为天子而离别的悲哀。他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把宇宙把天地之间所有悲哀的事情,把世界上所有不圆满的事情挽回?哪一天才能够挽回?哪一天才能够补救?他说“苍梧山崩湘水绝”,如果有一天那苍梧的山都崩倒了,那东流的湘水都断绝干涸了,如果有一天宇宙天地都改变了,那么“竹上之泪乃可灭”,那竹子上悲哀的泪点才会消灭。可是天地宇宙不会改变,所以竹子上的泪也不会改变,所以这种离别是无可挽回的。这是他写的别离的歌曲,我们现在要说他可能的第三点寓意。

  我们说第一个可能的寄托,是玄宗时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第二个可能的寄托,是肃宗的时候,李辅国的专权。第三个,有人说你看整个故事的主题是写别离,天子跟后妃的离别,所以就猜想这首诗可能是指玄宗幸蜀、贵妃赐死之事。舜到了苍梧之野没有回来,玄宗当然是回来了,可是当玄宗刚刚逃走的时候,沦陷在安禄山控制之下的长安附近的人,对于幸蜀的天子的死生存亡是“莫知其详”,不知道!而杨贵妃是死了,是天子与后妃的离别,舜跟娥皇、女英也是天子与后妃的离别。

  李商隐写过一首诗《马嵬》,“马嵬”就是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马嵬坡。李义山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又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写的也是天子跟后妃的离别。唐玄宗也曾经求神仙,希望长生不老,也曾经宠爱杨贵妃,在长生殿海誓山盟,说要生生世世为夫妇。李商隐讽刺他说,“海外徒闻更九州”,“闻”是听说,听说海外有九州,还有神山,“徒”是白白地。玄宗宠爱杨贵妃,有一年七月七日,两个人在宫中长生殿海誓山盟,玄宗对贵妃说,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李商隐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你白白地追求海外神仙和长生不死,“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能不能做夫妇是不能预知的,“未卜”是不能预料,“此生休”,而这一辈子都已经完了。为了保全自己,你不是把你所爱的贵妃赐死了吗?“如何四纪为天子”,什么是“四纪”,古人说十二年为一纪,开元的二十九年加上天宝的十五年,唐玄宗一共当了四十多年皇帝,所以说“四纪为天子”。你怎么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连个妃子都无法保全?“不及卢家有莫愁”,中国古代传说,卢家有一个妻子叫做莫愁,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莫愁”,泛指民间妇女。你做了四十多年天子,怎么竟连自己所爱的女子都保全不了,还不如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快乐!

三种托喻的来源


  第一种说法是萧士赟,他曾经编注过一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他以为这一首诗是因为明皇,明皇就是唐玄宗,这个“明皇”不是谥号,也不是庙号。玄宗的庙号很长,叫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为“明皇”,所以“明皇”是个俗称、简称。

  玄宗在朝廷之内信任李林甫、杨国忠,外面宠信安禄山,这是借人国柄,国家的权力应该在皇帝手中,可是他给了李林甫他们,所以“作诗讽之”,所以李太白做这首诗来讽刺。这三种说法里边,第一个说法最为可信,因为你要做考证做研究,就要知道他资料的来源,这首诗也见于唐朝人编的《河岳英灵集》。可是《河岳英灵集》所收的作品只到天宝十二载,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只是说唐玄宗信任安禄山,把国家的权柄交在别人手中,所以国家有了危险,有了败亡的可能,可是败亡还没有发生,这首诗应该就是这个阶段所作的。

  第二个说法来自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在唐肃宗时代,因为肃宗信任宦官李辅国,李辅国就胁迫太上皇唐玄宗,把他从兴庆宫迁到西内,那么等于一个皇帝被宦官压迫了,就是“权归臣兮鼠变虎”,所以“作诗讽之”。这是沈德潜从诗的文本这种细微的迹象出发,好像有这种可能性。可是根据考证,从他写诗的时代来说,这个解释是不可能的。文本里边包含了这种可能性,可是从历史上的事实来考证,应该不是在肃宗时代。因为这首诗在天宝十二载就选进了《河岳英灵集》,所以它一定是在天宝十二载以前作的。

  提出第三种说法的是陈沆,他在《诗比兴笺》中认为前两种说法“皆未详释”,都没有详细的说明、解释。他说这首诗篇首是“英皇二女之兴”,篇末是“帝子湘竹之泪”,这首诗是从别离写起的,而别离所说的,一个是帝舜,一个是他的两个妃子娥皇跟女英。所以他说这首诗,开始就说的皇帝跟他所爱妃子的离别。到最后,是说其中有一个人死了。总而言之,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皇帝跟他所爱妃子的离别,如果这样看,他所寄托的感发是什么?

  他说“本此以绎全诗”,根据这个来推测:“其西京初陷、马嵬赐死时作乎?”“其”是疑问的口气,那可能是长安,西京就是长安,长安刚刚陷落,玄宗逃走,把杨贵妃在马嵬坡赐死了,说大概是那个时候做的。因为是写的皇帝跟所爱妃子的离别。虽然帝舜与娥皇、女英的离别,是男方死了。玄宗时代死的是女方。一般中国用典故是可以变化来用的,所以陈沆以为可能指的是杨贵妃的死,也是皇帝跟妃子的离别。因为这首诗整个是一首别离的曲子,所以从文本来看,它本身包含了这么多的可能性。可是从历史的考证来说,只有第一个是正确的。另外两个虽然不正确,但是诗的文本暗示了这么多的可能性,这正是李白诗的好处。因为他给人丰富的联想,诗人不是预言家,可是诗人有的时候,用他的直觉,用他的敏感,可以感受到一般人没有感受到的事情。所以从他的直觉和敏感,他就想到,如果宠信李林甫跟安禄山,将来一定会招致国家的败亡,到时候就是贵为天子,死生、安危都不能够预料。这是《远别离》这首诗之所以好的缘故。除了它形式的变化代表了李太白诗的特色,“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情意喻托的深远,看到李白对于国事的关怀,所以这首诗是李白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李太白的求仕狂想


  我们上次念了李太白的《鸣皋歌》。《鸣皋歌》在形式上的变化很好,很有特色,另外一首比较长的诗《梁甫吟》也很重要。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李白求仕的一种心情,那么《梁甫吟》为什么是代表求仕的心情呢?

  《梁甫吟》本来也是古代的乐府诗题,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好为《梁甫吟》”,就是他喜欢念《梁甫吟》的乐府诗。那么《梁甫吟》的乐府诗有什么样的意思呢?

  有两种意思,有人说“梁甫”是山的名字,古人葬地多在此,所以“梁甫吟乃伤人生短促之作”,《梁甫吟》是哀悼人生的短促、无常,你的生命不能够长久,你多少的志愿、多少的理想都会落空。

  第二种说法是,东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张衡,也是科学家,他曾经作了一组《四愁诗》。第一首有“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甫艰”这样的句子。张衡的《四愁诗》从表层的意思来看是写爱情,他说有一个我所爱所怀念的人住在太山,“欲往从之”,我要去追随他,我要去跟他在一起,可是呢,“梁甫艰”,“梁甫”是太山旁边的小山,就是说我要到太山去,中间就要经过“梁甫”山,而“梁甫”山是很危险的一座山,中间有了阻拦,所以“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甫艰”。表面上写的是爱情,但是张衡其实是喻托,喻托他的政治理想。那么中间有“梁甫艰”,就是受到小人的“谗阻”,有这样一个寄托的意思。所以“梁甫”这首诗,第一个意思是说古人死了埋葬在梁甫,哀悼人生命的短暂。第二个说法是寓意受到小人的谗阻。李太白写的这首《梁甫吟》很长。李太白最好的诗,一个是这种长篇歌行,一个是短小的绝句。因为李太白是个天才,长篇歌行可以任凭他的天才奔腾驰骋,飞翔跳跃,怎么样变化都可以;短小的绝句呢,因为天才不用约束,他出口成章,带着一种天然的情韵。李太白写得最坏的就是七言律诗,因为约束太多了,好像一只大鸟被关在笼子里边,翅膀都张不开。可是杜甫的七言律诗写得好,杜甫能够把这个笼子扩张开去,变成很大的宇宙跟天地。七言律诗的扩展我们讲到杜甫时讲,我们先讲李太白的长篇歌行,《梁甫吟》是代表。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山兒屼当安之。

  “长啸梁甫吟”,就是我拖长了声音来念《梁甫吟》的诗。古人为什么要吟诗,吟诗可以借着这种大声地吟啸,抒发自己的感情。当然最好是你自己的诗,写的你自己的感情,所以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说他做了一首新诗,里面有几个字也许不妥当,所以改一改,改完以后他就拖长声音,用自己的诗发抒感情。如果你有感情,又不会作诗,你找一首古人的诗,跟你的感情相近的,大声地念一念也可以发抒你的感情。所以李太白说“长啸梁甫吟”,我就大声地念《梁甫吟》的诗。《梁甫吟》的诗是什么?一个就是慨叹人生的短促,年命无常,志意落空,一个就是慨叹政治理想受到小人的谗阻,所以他说“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我什么时候才遇见春天?春天是使草木生长的,是一个好的时代,我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李太白什么时候才能碰到春天?“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这两句是这首诗的主题。后面他说:“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是第一个“君不见”。还有第二个“君不见”,“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两个“君不见”,说的两个人。一个是“朝歌屠叟辞棘津”,“朝歌”是地名,“屠叟”就是屠夫,杀猪宰牛的屠夫。他说你没有看见,一个曾在朝歌做过屠夫的人,“辞”就是别离、离开,他离开了“棘津”。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姜子牙,我们一般把他称作姜太公。他辅佐了文王,文王死后,又辅佐周武王带兵攻打商朝的纣王,建立了周朝的天下。中国的朝代有的很短,十几年二十几年就灭亡了,可是周朝延续了八百年。所以说“兴周八百年”,周朝兴起延续了八百年。当时开国的人是谁,姜子牙。这个“朝歌屠叟辞棘津”的人就是姜子牙,可是姜子牙的出身怎么样呢?《韩诗外传》上说“太公望少为人婿”,为什么叫“太公望”呢?姜子牙后来遇到文王,辅佐文王,文王非常高兴,说此人是“吾太公之所望也”,这个人就是我祖父想要找却没有找到的人才,所以就把他叫做“太公望”。可是姜子牙没有遇见文王之前呢,“太公望少为人婿”,当他年轻的时候,给人做婿,古时候的女婿有不同情况,这里说的是赘婿。中国古代一般都是女子嫁到男子家里,去做儿媳妇,可是有些男子家里贫困,无以为生,只好入赘到女方家里,到他妻子家里面去住,甚至姓他妻子的姓,这就叫做赘婿。所以姜太公小的时候是很穷苦的,年少时就给人做赘婿,等他年老的时候,人家不要他了,说他“老而见去”,年老时被人给赶走了。他这时无以为生,就到朝歌去做杀牛的屠夫,所以是“朝歌屠叟”。朝歌,是殷商的都城。但杀牛不能维持生活,他就又到“棘津”去打工。棘津,也是殷商时的一个地名,是他做劳工的地方,“辞”,他不做劳工了,“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八十岁的时候西来,到陕西渭水的河边上钓鱼。而渭水河边上是周的封地。周本来是西方的一个诸侯,那时候是文王做首领,所以“八十西来钓渭滨”。他要钓的是鱼吗?不是,他要钓的是那个君主,“钓渭滨”,他就在文王要经过的路上。文王有一天出游,就碰见这么一个老头子在那里钓鱼,还没有鱼钩。文王跟他谈话,觉得这个人的政治理想很好,就把他请回去,说此人是“吾太公之所望也”。“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因为他已经80岁了,满头白发照在渭水里,他没有觉得可耻。为什么?因为他有自信,有政治的理想。“逢时吐气思经纶”,假如他遇到一个好的机会,他就可以扬眉吐气。

  “思经纶”,想的是治国的谋略。经纶本来是说织布的丝线,就是治国应该跟织布一样有条理。所以“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他钓了多少天后看见文王?他在那里钓了十年的鱼,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是三千六百天,“张”是伸出钓鱼竿,“广”是极言其多,他伸出钓鱼竿钓了三千六百天。“风期暗与文王亲”,他的人格、理想与文王所追求的相合,所以有一天就碰到文王了。“大贤虎变愚不测”,伟大的人、贤能的人、有本事的人,就跟那个老虎一样会变。老虎刚生下来像一只小猫,可猫就只是猫,老虎有一天忽然间长大了,变成一只斑斓吊睛白额大虫,这是“虎变”。总而言之,你不要看他从前那么贫穷,那么失意,有一天他忽然变化。“愚不测”,你们一般人都看不出他的本领。“当年颇似寻常人”,当年姜太公看起来像一个寻常人,可有一天不就得到君主的知遇了吗?这是李太白所写的,所以李太白不想县试、乡试、会试、廷试一步一步地走,他就想忽然有一天君主把他请去,跟当年的文王一样。

  然后他又说“君不见”,你还没看见一个人吗?这都是李太白所梦想的人物。他说:“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说你们看一个高阳酒徒,这个人的名字是郦食其。郦食其是楚汉之际的人,是个喜欢喝酒的酒鬼。“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高阳是河北一个地方,酒徒,一个酒鬼。他的出身也很贫贱,“起”是出身,“草中”,草莽之中,贫穷的低下的一个出身。“长揖山东隆准公”,他就来见刘邦,刘邦为什么叫做“隆准公”?“准”是一个人的鼻子,“隆”是高的样子,汉高祖刘邦据说是隆准,就是高鼻子。这高阳酒徒从草莽之中出身,来见山东的刘邦。你要注意刘邦不是山东人,他是江苏北部沛县的人,沛公。那为什么管它叫做山东,你要知道秦朝建都咸阳,在崤山西边,其他六国都在崤山的东面,所以凡是崤山东的地方都叫做山东,那么现在刘邦起兵去打秦,他当然是在崤山东边起兵的,所以是“山东”。郦食其就来见这个山东起兵的刘邦。一般人看到军政领导就跪拜。你看晋朝的诗人潘岳,还不只是拜人,还望尘而拜。可郦食其见到刘邦都不拜,给他作个揖,刘邦怎么样?“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他一见到刘邦,一进门,就展开他的议论,“骋”就是驰骋、发挥,发挥他的高才雄辩,批评当时的政治。刘邦一听就受到感动了,“两女辍洗来趋风”,说刘邦当时在洗脚,而且有两个女孩子服侍他洗脚。他见到郦食其来了,还照样洗脚。郦食其就说了很多政治的理想,而且骂他说你要得天下,怎么对我们有才干的人这么没有礼貌?刘邦就赶快就把脚擦干,对他很恭敬,所以“两女辍洗”,这两个女孩子就停止给刘邦洗脚,不但停止了洗脚,还来“趋风”。什么叫“趋风”?“趋风”是出于《左传》的两个字,是“趋走如风”,在《左传》里指的是侍奉,就是一会儿给你拿一杯茶,一会儿给你递一个手巾。所以这两个女子就对郦食其很恭敬地侍奉。郦食其果然就辅佐刘邦,“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刘邦跟项羽打仗的时候,同时起兵的还有一个齐国的后代,他占领了70多个城市,项羽是以力攻,“力拔山兮气盖世”,想要用武力,但是用武力去打70多个城,一个一个打要多少时间。可是现在,刘邦用了郦食其,郦食其就来见齐王,他只用三寸之舌,没有费一兵一卒,齐王就投降了。“东下齐城七十二”,他向东方,“下”是降服,降服了70多个城。

  楚汉之争的时候,齐是跟汉联合还是跟楚联合,是影响这个时代很重要的因素,所以郦食其用他的三寸之舌,改变了楚汉之争的形势。李白说得非常容易,顷刻之间就把情势改变了,“如旋蓬”,觉得楚汉就跟蓬草一样,“旋”就是转动,风一吹,形势就改变了,“指挥楚汉如旋蓬”。这是李太白所想象的,他想如果君主能够用他,他就能够像姜太公一样,像郦食其一样,马上就建立功业,这是李太白的政治理想。但是李太白有他天才的狂想,不合实际。三寸之舌就把天下改变,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但这是李太白求仕方面的狂想。《梁甫吟》这首诗是表示李太白求仕的狂想。

  另外还有两首诗,《将进酒》跟《襄阳歌》,都是写李太白的狂饮,而这个狂饮之中有失意的悲哀。《梁甫吟》是他求仕的狂想,《将进酒》跟《襄阳歌》是他失意以后的狂饮,也是有代表性的诗。(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走进辅德里,感受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光
走进辅德里,感受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光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郭敬丹、吴振东


  上海市静安区的繁华闹市中,一排灰白色石库门建筑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建筑无声,但每条走廊、每个房间都蕴藏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响。

  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曾经的辅德里625号。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召开。会上产生多项“第一”:第一部党章诞生,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从中共一大召开地“树德里”,到中共二大会址“辅德里”,一“树”一“辅”,印证着中共一大、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更留下意味深长的哲思。

  走进辅德里,红色激流仿佛扑面而来,讲述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光。

朴素简陋


  20世纪末,上海建设“东西向大动脉”延安路高架,在设计时特意作了一个重要改动:为二大会址绕了个弯,将这幢百年石库门建筑完好保存下来。

  如今,会址门楣上的砖雕横批“修旧如故”,“腾蛟起凤”四个字依旧清晰。

  百年前的革命者们或许并未注意到这一细节。那时的辅德里,“毫不引人注目”,也正因如此,初创的中国共产党选择在这里召开自己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辅德里在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处,‘分界线’边上往往会形成行政管理和治安上‘真空地带’,周围相同的石库门房屋连排连幢,625号也不抢眼。并且,深巷内前后门均可通行,在当时严峻的环境下,这也便于应对突发情况,及时疏散。”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说。

  时光倒回百年,“毫不引人注目”的辅德里,成为许多有志青年的汇聚地。

  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和夫人王会悟就租住在这里。在电影《1921》中,李达在天台上慷慨激昂地唱着《国际歌》,王会悟流着泪,但目光坚韧,眼神中满是对丈夫、对未来的信心。

  辅德里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场所,更是中央局秘密的办公地点。中央重要的方针政策、政治主张、重要指示,都由这里发向全国各地的共产党组织。中央局来往文件的处理和保管、机关事务、会务等工作,就落在李达身上。在寓所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下方,李达安放了一台小型印刷机,创建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当时,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从这里源源不断输送到上海工人运动第一线。

  “625号”后门斜对面一幢房子是平民女校,由陈独秀、李达等发起。由于党的经费缺乏,李达、王会悟夫妇就将自己工资和稿酬拿一部分出来租校舍,并着手其他各项筹备工作。

  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设有语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教师都是有深厚学养的知名人士,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如陈独秀、刘少奇、陈望道、沈雁冰等。这里曾走出王剑虹、丁玲、钱希钧等后来颇具知名度的女学生。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到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已由中共一大时的50多人增加到195人。中共二大的任务,是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纲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参加那次会议的是12名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29岁的代表: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由于历史久远,至今仍有一位代表无法确认身份。

  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相遇——每个人都接受过新式教育,多人曾留学法国、日本、苏俄,以他们的学识,不投身革命也足可衣食无忧。

  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在辅德里相聚——“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较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并将其同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起来。他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陈世瑞说。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召开。王会悟曾在晚年回忆,会场朴素简陋,没有正式布置,就是加了几张凳子。两只柳条箱放在窗口,上面铺一块布,当桌子用。“他们持续不断地开会,下楼吃饭的时候,也在饭桌上讨论会务。”

  如中共一大召开时一样,王会悟同样以“会务王”的身份见证历史。二大代表们开会时,她就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在外面放哨。

  1958年,上海有关部门经过艰难查访,最终确证了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原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就是中共二大会址,并根据李达、王会悟等人的回忆和相关文献记载,对它重新进行复原布置——王会悟曾回信“关于中共二大会议原址的会议描述”,还专门请人手绘了辅德里625号平面草图,工整清晰的图上,书架、床铺、座椅等一一呈现。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复原了那些场景。客堂间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周围八个方凳,两边是太师椅和茶几。自2002年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走进这个房间,追寻辅德里的红色历史。

党章诞生


  100年前,闷热潮湿的夏天令人困倦,但聚在辅德里625号的12人却激情澎湃,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世界,点亮了他们的面庞。

  彼时的中国,最突出的问题,是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下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时局如此动荡,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不先建立一个有严密组织、有严明纪律的有力的党,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拥挤的石库门里,与会代表字斟句酌。8天、3次全体会议;逐条起草,讨论,修改,最后表决通过,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此诞生。

  “党的二大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标志之一,就是首部党章的诞生。”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说。

  首部党章共6章29条,千余字,包括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等,条文对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分别作了具体规定。

  与现行党章不同,首部党章的内容只有条文,没有总纲。在中共二大通过的文件中,《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更多承担了总纲的职能,决议案首次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并提出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一是“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二是“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谏训(训练)”。

  《中国共产党历史》关于中共二大这样写道:“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它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的建设和党的纪律做了具体规定。”党史专家认为,首部党章对纪律的规定十分严格。比如,无故连续四个星期不为党服务,三个月不交纳党费的,要开除出党。再如,言论和行动有违背党的章程和各执行决议案,无故两次不参加大会,泄露党的机密的党员等都必须开除。此外,在经济纪律方面突出了对党的经费的管理。

  “在当初这样严峻的政治条件下,一个新生党组织对一名党员的要求如此严格,有这样的魄力,非常不容易。”忻平说。

  1922年8月,二大闭幕后不久,当时还是国民党党员的朱德费尽周折,来到陈独秀在上海的寓所,说出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看着朱德急切的神情,陈独秀却告诉他,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是极为严密的组织,共产党员必须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必须经受严峻斗争的考验,而且这样的考验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碰壁”后的朱德没有气馁,而是极为虔诚、认真地翻阅陈独秀送给他的革命理论书籍,继续他的入党申请之路。后来朱德赴欧洲,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终于在周恩来、张申府的介绍下成功入党。

  当时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当然渴望更多优秀青年的加入,这么做,只因纪律如铁、信仰如磐!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上,陈独秀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他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还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规章,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在党史专家、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立信分中心研究员徐光寿看来,陈独秀所说的“脚踏实地”,主要就是指二大制定了首部党章,制定党章不仅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更为指导党员言行、健全党内生活、促进组织发展、提高党的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大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风起云涌,工人的政治觉悟迅速提升、组织程度明显提高,青年、妇女运动也展现出全新面貌。

  如今,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特别设置了一面党章集锦墙,墙上展示着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党章。有参观者感慨:“一部部党章,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见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不懈追求。”

守护信仰


  有关中共二大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党史学界很早就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一个原因是,与没有任何中文文献留存于世、党史学者通过多种线索才确定出召开时间的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通过的中文文件原件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历史的原貌直观呈现在研究者眼前。

  例如,《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9条有这样的内容:“本章程由本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23日)议决”,明确指出了大会的会期,精确到日。

  中共二大留存于世的中文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里面包含中共二大通过的各项决议文件,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章程》。

  泛黄的决议案小册子,如今珍藏于中央档案馆。小册子里盖着一枚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其背后,是一个守护者的传奇故事。

  他叫张人亚,字静泉,1898年生于浙江北仑霞浦镇霞南村,中共早期党员,曾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

  “张人亚的大部分革命生涯在上海度过。他从事革命时间早,涉入领域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上海工运、青运、党建、秘密交通、出版发行等革命事业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陈彩琴说。

  靠着踏实进取的品质,张人亚逐渐从一个普通的手工业工人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1924年,张人亚在自述中讲到他为什么加入共产党:“我虽是中小资产阶级性的手工业工人,可是我的境遇,已够使我忠于无产阶级,自己既已要做无产阶级中的一员,自然总想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指导无产阶级行动的头脑并健全起来。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头脑,过去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了,所以我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

  忠诚与信仰,融入了张人亚的革命生涯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危急关头,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这年年底,许久没回乡的他,匆匆推开宁波霞浦的家门,将一批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张爵谦后,转身继续奔赴广阔的革命事业。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许多活动秘密进行,以至于家人丝毫不知张人亚的踪迹。张爵谦为保护儿子留在家里的文件,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修了一座合葬“衣冠冢”,并用油纸裹好文件藏进空棺里。

  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人亚仍然没有回家,张爵谦便嘱托三子张静茂将文件和书刊上交党组织。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至1921年《共产党》月刊全部刊号、中共二大会议文件……“他以自己独特的精明和远见,使中共早期一些珍贵历史文献得以保存流传,留下了永久的传奇故事。”陈彩琴说。

  亲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失踪”的张人亚。2005年,家人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现记载,张人亚于1932年病故。悼词写道:“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的,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做坚决斗争……”

  一家人如释重负,热泪盈眶。

  讲述中共二大历史和中共早期党员守护党章故事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对这段故事有动人的演绎。舞台上,张人亚拎着旧皮箱,为革命四处奔走。另一幕,则是亲人们不懈的寻找与思念。当张人亚的侄女张望红终于找到二伯的下落,并“告诉”已经去世多年的爷爷,“二伯为了革命牺牲了”,观众席一片安静与专注,许多人落泪了。

  《辅德里》由上海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曾在全国巡演,打动了无数青年。“90后”编剧吴冰说,自己被张人亚的故事“戳中泪点”,她发现,伟大是这样具体,牺牲是何等的重。她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中共二大的历史、首部党章的守护、重要历史人物的情怀和担当。

  《辅德里》的主题曲里,吴冰把对先辈的怀念与致敬写进歌词:“鲜花开满了山崖,野火烧尽了荒凉。少年奔向了远方,旧皮箱装满理想……”

“腾蛟起凤”


  根据与会代表的回忆,中共二大结束的7月23日,陈独秀已然忘记这是秘密会议,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如同演讲般,高声宣读大会通过的文件……

  百年后,这样炽热的情感也被注入戏剧《辅德里》中。舞台上,演员通过演唱、叙述与表演展示中共二大,充满青春力量的“两小时交响乐”几乎承包了全剧“燃点”。一个高潮出现,是演员在激昂有力的音乐中集体高唱:“中国共产党万岁!”

  响亮的口号,来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这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初步阐明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结尾处,第一次公开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大会推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组成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其他决议案。

  宣言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进而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实际上制定出了党在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同时,宣言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又坚持了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硝烟弥漫、艰难困苦,但此前却没有一个政党明确地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革命的纲领,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这充分表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忻平说。

  穿过百年的时光隧道,辅德里如一本生动的教材,让今人清晰看到梦想、热血与奋斗,正如会址门楣上至今闪亮的“腾蛟起凤”,中国共产党由此“蛟龙腾跃,凤凰起舞”。

 
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
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张陵


  作家陈果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那高山顶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双百人物”、“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30多年扎根深山彝村,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在那高山顶上》描写的二坪村,就是著名的“天梯村”。生活在高山上的彝族人民,祖祖辈辈都无法修路,只能靠着悬崖上用藤条和木棍编成的梯子下山上山。许多作品把焦点都对准这“传奇般”的“天梯”,反映这座山寨曾经触目惊心的贫穷和落后。然而,《在那高山顶上》却不过度追求“传奇性”,而把目光聚焦在山顶上的一座乡村小学校的两个民办教师身上。没有“传奇”,只有破旧的校舍、贫困的孩子和一天又一天的日子。这才是二坪村小学真实的故事。30多年前,当李桂林爬上天梯来这里任教时,看到只是几间残垣断壁的屋子,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学校。是李桂林以及陆建芬的到来,才让人们听到琅琅读书声。从此,这座山寨的穷孩子们,又找回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几乎所有曾经的贫困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教育严重落后。原因很简单,多数人会选择条件好的地方发展,能在艰苦地区长期待下来,实实在在教书育人的老师毕竟是少数。而年轻的李桂林就是这个“少数”,他奔着生存条件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二坪村而去。第二年,他的妻子、代课老师陆建芬及全家都上了山,夫妻俩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和毅力,一干就是30多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在那高山顶上》正是从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故事,才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情怀和精神。他们只是比别人更加知道,还有很多比他们穷、比他们命更苦的人,在等待着他们去帮助。他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只是教那些山区的孩子们识字做人。他们并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他们比别人更坚定地来到穷山村,给孩子们带来了福音。

  作品带着崇尚英雄、讴歌英雄的深厚情感去描写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把他们的工作融入时代精神来表现。同时,作品也从“感动中国”的光环中,还原他们平凡的世俗生活,真实写出他们感动社会、感动我们所有人之处。事实上,李桂林当初上二坪村,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他在爬“天梯”时,也产生畏难情绪,也想打退堂鼓,可一碰到少数民族群众那种恳切纯真的目光,他就觉得自己“扛得过去要扛,扛不过去也要扛”,很多时候,他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一个人扛不下来,需要找一个帮手,最后,只能找妻子陆建芬。他心里也是带有内疚的,觉得对不起老婆孩子,好在陆建芬不仅是一个明事理的好妻子,更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与李桂林相似的人民教师。他们俩才共同撑起二坪村小学这片天地。而在这么多年里,他们靠着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那点低薄的工资,不但要维持全家生活,还不时要帮助生活实在困难的学生。他们也会为生活的困窘争吵,情绪也会有低落的时候,但他们都最终共同扛下来了。一个“扛”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二人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也写出他们内心的强大和力量。一批批彝族学生,就这样被他们“扛”到山下,考上初中,考上高中,甚至考上大学,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有意思的是,李桂林、陆建芬的“夫妻学校”名声传遍四乡,许多山下的孩子也争着报名,要到这里读书。二坪村小学被“扛”成了一所“名校”。

  令人感动的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成为“感动中国”人物以后,仍然还是二坪村小学的老师,仿佛一切都没有变。然而,变化还是明显的,那就是,李桂林说话有人听了。当年,他刚当上乡人大代表时,当地村民以为他当官了。李桂林开玩笑说,当官的听我的。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才从一个来挂职的干部那里,弄到十吨水泥,用来危房改造,另挤出个操场,立起了旗杆,升起了国旗。如今,有人主动来听听他对学校、对教育的意见了。

  更让人欣慰的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公路修起来了,“天梯”成了历史文物;新村建起来,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学校也焕然一新。

  李桂林、陆建芬的故事触动我们的心灵,像这样平凡普通的人们,他们的良知,他们的意志,他们的精神,总能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被考古学家称为北京故宫“前世”的文化瑰宝,曾被湮没600年 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被考古学家称为北京故宫“前世”的文化瑰宝,曾被湮没600年
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 2022-07-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张紫赟、刘美子、曹嘉玥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安徽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钟离古国,隋唐设濠州,明初为临濠,因地处凤凰山之南,洪武二年被朱元璋赐名“凤阳”,取“丹凤朝阳”之意,沿用至今。

  傍晚时分,位于凤阳县城正中的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游人早已散去。目之所及,除了葱郁的草、繁盛的花,还有土方坑里挥汗如雨的人。考古队员正在对明中都前朝宫殿区的西北角区域进行发掘。

  沿着皇故城城墙行走,彼时,人们能看见的只有断壁残垣,那段历史却从来只存在于坊间传说中。而今,重见天日的白玉石雕、巨型石础静静地躺在土方坑里,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真实存在过的都城。

  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更被考古学家称为北京故宫的“前世”,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而被弃,历史文献鲜有记载。

  2022年3月,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一个湮没于历史长河600年之久的明代都城再次被聚焦。

抖落尘埃


  600多年前的淮河南岸,一座宏伟的都城正在紧张营建。“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这首诗正是明中都当年盛况的写照。

  洪武二年(1369年),全国甫定,朱元璋诏建中都。六年后,中都城已“功将完成”,朱元璋却以“劳费”为由,突然“罢中都役作”,改南京为都城,中都城自此被世人遗忘了整整10个甲子,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县城里还藏了个‘老县城’。”这一说法在凤阳已经传了几百年。至于为何会有两个县城,“老县城”究竟什么来头,没有人考证过。1969年初夏,49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剑英从北京下放到凤阳。这位曾在燕京大学主攻明史的历史地理学家对这一说法感到好奇,当他走进“老县城”时,更是大为震惊。

  城南门内外须弥座上精美的白玉石雕、城内巨大威严的蟠龙石础、刻有明初数十个府县地名的高等级明砖,这些在北京都不多见的建筑构件,为何会出现在当时远近闻名的穷县里?为何专家学者们对此一无所知?一连串的问题浮现于脑际,王剑英开始寻找一切与凤阳有关的史料。

  从那时起,一个操着浓浓吴音的外地人,逢人就打听“老县城”的历史,成了当地一景。只要有空,王剑英就开展田野调查,文献里的东西要在实地找到遗迹,找不到,他就到处搜集瓦片字砖。“父亲的入迷程度让一些老乡很不理解,甚至有人叫他‘疯子’。”女儿王红回忆。

  时间长了,当地人对“破砖烂瓦”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多年后,王剑英还时常深情回忆起,老百姓会主动把耕地挖塘时捡到的龙瓦、凤滴、纹饰送给他,还告诉他许多文献里没有记载的零碎信息,比如“承天门东侧水沟里出现过成排的浮雕”,“东、西华门内侧等处地下都有大桥”等。

  当地人这么评价王剑英:“这个人能吃苦,没架子,有本事,能讲许多凤阳的历史,是我们八辈子都不知道的!”

  1972年,王剑英被抽调筹备中国历史博物馆重新开馆工作。工作之余,他到故宫午门附近溜达,发现它的形制与凤阳“老县城”南门竟然基本相同。1973年初,在复旦大学开会期间,他偶然看到乾隆年间的《凤阳县志》,发现“老县城”很有可能就是明中都的宫城部分。他立即申请结束借调,回到凤阳。

  今天的凤阳县博物馆内,展出了王剑英当年测量用的工具。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一辆破自行车、一台借来的照相机、一卷少了3米的大皮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围着宫殿和城墙一遍遍计步测距,或是在车轮上扎红绳计圈数测距。

  根据历代都城和宫殿建筑的规划思想、建筑格局、承袭规律,王剑英对明中都的每个部位、每件遗存逐一查勘测绘。王剑英有着极深的绘图功底,他手绘的遗址草图上,标识依然清晰可见,实线是已知的,虚线是断断续续的,点是大致推测的。标注上写着:1973年5月27日车测,28(日)晨复测校正,每双脚蹬28吋(英寸)自行车一圈,(在地图上是)1毫米。

  后来考古研究发现,王剑英用“土办法”测出的结果,竟与用现代仪器测出的几乎吻合。

  刘建桥是当时凤阳县文化馆唯一分管文物考古的干部,数十年过去,初见王剑英的景象仍然定格在他脑海中。7米高的皇陵碑,王剑英爬在大木梯上,手拿《皇陵碑文》,与碑上的字一一对照。每看一行,便要爬上爬下一次,几个来回下来,背心短裤全汗透。

  后来,在刘建桥的奔走努力下,王剑英被抽调至文化馆,专职研究明中都。

  从“发现”明中都皇城,到揭示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明中都,王剑英用了整整6年时间。很难想象,在没有电脑检索、没有测绘仪器的情况下,他是如何赤手空拳完成勘察、摄像、考证、绘图、撰写研究报告的。1975年春,《明中都城考》(历史篇)终于完稿,引发学界的轰动。

  这座被遗忘的都城找回了它的记忆:中都是按照京师,也就是首都的规格建造的;外郭城范围达50平方公里,与元大都相当;宫城达84万平方米,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大12万平方米;全城设104坊,各类衙署、坛庙、宅第一应俱全……

  王剑英明确指出,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中都的建筑有不少是“学了元大都”,营建中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后来改建南京,营建北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81年3月,王剑英再次对明中都遗址进行了考察,撰写《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1982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凤阳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部分遗址进行勘测和发掘。

  此后数十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座湮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擦亮“名片”


  “从祖辈起就住在这里,小时候每天就在那边放牛。”明中都遗址挖掘现场,69岁的常正保放下手中清理土方的活,指着西边还未发掘的区域说。2016年搬离“故土”后,他成了考古队里的一名工人。而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已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张“名片”。

  当时明中都皇故城内还有一个行政村——县城村。“以前常听老人们说,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在常正保的记忆中,这里除了农田杂草,就是瓦房泥路,一切平平无奇,只有城墙之上的断壁残垣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直到1982年,这片“平平无奇”的土地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阳明中都文化遗产保护也经历了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漫长博弈。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明中都一度没有躲过“发展”大潮的冲击。太庙遗址、开国功臣庙遗址等陆续被卖给开发商;长春门遗址、洪武门遗址被铲平建起了公路;观星台遗址所在的独山在数十年开山取石中变得千疮百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3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明中都城的考古发掘,以中轴线为核心,金水河、御桥、承天门、东华门等遗迹逐步得以显露,但矛盾也愈发凸显。“起初很多民房压占在遗址上,考古发掘经常几个月都无法推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王志回忆,当时发掘工作几乎举步维艰。

  “明中都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遗址的宏观中来理解、掌握、保护和利用。”王剑英在《明中都城考》中的描述,现任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至今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也是他当时全力推动明中都遗址保护工作的底气和动力。

  一方面受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头的“保护”不能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是居住在里面的1000多户居民需要生产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遗址公园内就是“脏乱差的城中村”。“对于凤阳这样的小城来说,明中都遗址所处的核心地段就是寸土寸金。”徐广友当时顶着极大的质疑和反对声,征迁一度被看作是“不可完成的工作”。

  2016年10月起,凤阳县委、县政府破釜沉舟,开始对遗址持续开展艰难的征地拆迁和环境整治,总共投入拆迁、安置补偿经费13.8亿元,征迁中都城禁垣内居民和企业1308户,拆除4家工厂,搬迁10个养殖场,拆除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调整382.3公顷土地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并由此正式打开了明中都城遗址保护的大格局。

  徐广友很少谈起自己当年“要地”的故事。今天的云霁街北侧,经考古证实,曾坐落着开国功臣庙,占地33亩,多年前被外地一家开发商买下,几经商谈,开发商只同意出让一半给政府,徐广友始终心有不甘。2019年9月的一天晚上,他从宿舍往返工地三趟,站在即将拆迁的旧址上,沉思良久。最后,他拨通当地研究明史的专家陈怀仁的电话:“老怀子,我决定了,只要能保下来的遗址,一分地也不给开发商!”

  被卖出的遗址土地被一一赎回,规划、征迁、立法,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凤阳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对《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调整,提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对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外观和使用性质等做了规定;将位于明中都城遗址公园之外的圜丘遗址、方丘遗址、观星台遗址、涂山门遗址一并纳入保护;2021年8月,《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经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

  一说起明中都总是滔滔不绝、声情并茂,这是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海峰对徐广友的印象。最多的时候,徐广友一年跑国家文物局五次,拜访明史专家,寻求对考古发掘的支持。“文物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徐海峰说。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力量也加入进来,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外金水桥等遗址进行系统发掘。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是走不远的,要把宝贵的历史文化刻在大地上。”徐广友始终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短期来看,投入大力气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也许是‘亏本’的,但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是无价的。长远来看,文化发展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安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中都考古发掘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城立“魂”


  “考古发掘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过程。”7年来,王志几乎把家安在了工地。

  《中都志》记载,明中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事实上,明中都罢建之时,已初具都城规模,城墙、宫殿、坛庙、钟鼓楼等主要官方建筑和街道已经成形,却长久掩蔽于历史迷雾中。幸有几代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者接续努力,拨云廓雾,寻遗觅踪,使其逐步“显露真容”。只有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

  此轮发掘历时7年,发掘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首次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区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也因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发掘现场,王志正和考古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宫殿区西北角作业。不远处,就是此次前朝区主殿出土的巨型石础,蔚为壮观。础面边长有2.5米至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体量为目前国内所见宫殿建筑石础之最,也由此推断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前朝区宫殿是中都城里最核心的宫殿建筑,其建筑的规制等级最高。新一轮发掘工作首次明确了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布局为“工”字形,是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前殿与后殿均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形态上更接近宋元时期的宫殿。

  明中都与宋、元都城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大量创新。王志介绍,考古发现,明中都使用了严格的对称制度,创造了城市的东西轴线,承天门采用“3+2”式的门洞布局是唐代以后首次出现,被专家认为是北京天安门五门洞格局的雏形。

  “如果说明中都宫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那么北京紫禁城就是3.0版。”徐海峰这样风趣地比喻,“明中都孕育了紫禁城的规划理念、宫殿布局以及配置建筑,水系路网格局一致、建筑工艺相近、宫殿整体格局一脉相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完备的宫城建筑体系,也是营建北京故宫的直接蓝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王志则表示,明中都相关遗址的发掘,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在今天的凤阳还能找到明清时北京城的影子:一条中轴贯穿南北,洪武门、左右千步廊、大明门、承天门、端门等位置依稀可辨,东西向的云霁街两端,钟楼、鼓楼相对而立。

  一些地理历史爱好者也会去凤阳寻找北京城的“前世”。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等诸多称谓,让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中轴线的大明门位置有一条东西向的云霁街,与南北轴线十字交叉,串联了中都城的钟楼、鼓楼、祭祀坛庙,俨然是北京长安街的雏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大四学生袁心满喜欢研究明史,去年暑假专程来到凤阳,感受这奇妙的连结。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近年来,凤阳把“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IP,打造东西、南北两大轴线;恢复展示洪武门、鼓楼、钟楼等地标性建筑;基于原址建成文华公园、武英公园、洪武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以史为据,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特征。

  行走于古城里的大街小巷,处处是景,一幅具有中都古韵的画卷徐徐展开,也让凤阳百姓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云霁社区的钱家雯,每天晚饭后和老姐妹们到家门口的洪武公园跳广场舞,说起每一处遗址的故事都头头是道,“以前老百姓对凤阳历史知道的少,到哪都给人留下个穷印象。现在谁都能说两句中都城的历史,满满的自豪感。”

  安徽各县(市)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凤阳县县域经济总量(GDP)达458.5亿元,从2015年的全省排名第33位跃居第12位。

  “文化遗产保护见效是长期的,不会立竿见影。在保护明中都城的艰难路途中,凤阳逐步将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公园建设、城市雕塑、道路及小区命名等现代城市建设当中,让历史与现实有机衔接,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惠泽民生。”凤阳县委书记朱林说。

  古老的城墙青砖依旧注视着这座城的起落变迁。常正保一家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他也早已成了考古队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凤阳县博物馆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约10万人次,馆长唐更生笑称“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遗址发掘现场,王志带领的考古工作队还在持续不断地探索着未知;不远处的西安门内,王剑英先生的雕像微笑着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