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敬礼!最温暖的陪伴 |
记录特殊之年的师者担当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在攻坚克难中开创发展新局面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前所罕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最根本的就是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在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中奋勇前进。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疫情防控这根弦松懈不得。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要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新征程上,要突出问题导向,从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保障。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增强信心、鼓足干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要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实际,既要只争朝夕,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又要谋划长远,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民生稳,大局稳。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关键是发扬斗争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振信心士气、激励不懈奋斗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女高校长张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灯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张桂梅和学生们在一起(9月5日摄)。 新华社发(陈欣波摄) |
|
“脸盆”装主食
“铁锅”装菜 |
东北“大盘”缘何“瘦身”难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韩正强调: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取信于民 |
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韩正表示,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三医联动”改革、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取信于民,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韩正强调,要抓紧巩固完善制度成果,形成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要加快扩大集采范围,着力破解医用耗材标准不一、分类不清等问题,扎实做好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要加强中选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对质量问题实行“零容忍”,依法依规查处。要按规定采购并使用中选药品、耗材,防止出现招而不采、采而不用。要完善和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生产企业和患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齐心协力做好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国家医保局负责同志作了汇报,齐鲁制药集团、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专家,以及天津、安徽医保部门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孙春兰在教师节调研座谈时强调 |
以高水平教师支撑高质量教育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孙春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国1732万教师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默默耕耘,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重要寄语精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以高水平教师支撑高质量教育。
调研结束后,孙春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她强调,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师范院校要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高水平综合大学也要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师范院校也要坚持特色发展。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培养质量,着力补齐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音体美等师资以及乡村教师的结构短板,加强优秀校长的培养培训,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教师。师范院校更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把师范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怀教育进一步抓实抓好,使广大师范生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走上教师岗位后能切实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关心支持教师教育工作,加大师范院校投入,推动师范生毕业即认定教师资格的相关政策落地,健全教师从教保障激励机制,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对广大基层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更加关心,落实政策、提高待遇,使他们安心从教乐教。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2020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 |
张文宏等11人获“最美教师”称号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9月10日,在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蒋春凌向一名学生讲解抖空竹的要领。
55岁的蒋春凌是浙江省诸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已经34年。今年8月,蒋春凌被授予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被誉为西施故里“最美特教教师”。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
|
国办印发《通知》,明确提出四个方面十二项举措 |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松绑减负”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人民英雄”张定宇:追赶时间的人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1月27日,张定宇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联系、协调工作。 新华社发(柯皓摄) |
|
蒙古国捐赠的3万只羊要来了 |
商务部:隔离并接受必要检疫后将移交中方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这位负责人介绍,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体现了蒙方对中方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凸显了两国人民的传统深厚友谊。一段时间以来,双方均高度重视捐赠羊的交接工作,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这位负责人说,根据双方商定的方案,中方将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对捐赠羊进行必要的检疫和屠宰加工,随后交由湖北省具体安排。商务部将继续加强与蒙方的协调配合,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蒙古国捐赠羊的接收工作。
让党的旗帜在强军征程上高高飘扬 |
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精神述评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脸也好看了,事也好办了” |
从一个基层窗口感受“放管服”改革变化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北京南菜园街51号,北京市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这个窗口,是老百姓给房子“上户口”的地方,也是领取“大红本”——房产证的地方。
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来往办事群众络绎不绝,却井然有序。办完业务的,出门时眉开眼笑。就算当天没办成的,也不见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
几封群众来信,或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我耳背眼花,10号窗口张红梅同志服务态度好,耐心帮我完成手续,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这是一位88岁老人张志敏的手写来信。
“表扬35号和41号窗口,他们解释详细耐心,办事风格与以往大不相同,去繁化简,让人如沐春风。谢谢领导们身为公仆、一心为民的表率,敬礼!”办事群众刘清明来信说。
还有一个落款为“一老头儿”的群众写了满满一张纸:“来这儿办事的群众都是带着焦虑、起急的‘气质’的,稍有不周就会引起夏季的通病:燥热、肝火旺盛、甚至爆粗口、甩京腔!今天接待我的28号窗口却态度和蔼、不急不躁、面带微笑,让我今天心情不错!”
答案,就是服务,是让老百姓感到温暖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基层部门办事效率提高不少。但老百姓感受仍存在“温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体验偶尔还会出现,“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门槛局部仍存。
而在北京市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这里的服务,处处体现出“温度”。
“温度”可能是一张特殊的桌子。记者在大厅看到,有一个窗口的桌子不太一样,这个窗口要比普通窗口矮一点、深一点。这是专门为特殊群体设置的“低位服务”窗口,腿脚不便的人可以直接在轮椅上办理业务。
“温度”也可能是一副小小的老花镜。记者还发现,这里每个窗口都摆着一副老花镜。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老花镜是和签字笔一样的必备品,方便老年人办理业务。
“老房子多,老年人多,这是西城的特点。”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副主任洪运霄告诉记者,来办业务的很多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因此我们的服务也必须跟得上。
“温度”还可以是一句温暖的话语。温度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要体现在服务上,暖进百姓心中。
一位来办业务的老人告诉记者,来之前还担心不懂流程,可一进门就有穿蓝马甲的引导员热心讲解,还有专门的咨询窗口、反馈窗口,自己有啥不懂的,有啥意见建议都有地方说,“你听到的都是贴心的暖心话儿。”
办事有温度,暖茶润心田。办事群众口中反馈意见的地方,不是传统隔着玻璃说话的窗口,而是一个明亮宽敞的房间,叫“悉心听”会客室。记者看到,会客室有沙发、绿植、茶水、糖果,布置十分温馨。
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悉心听”窗口负责人张强说,“悉心听”全心全意听取群众呼声,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和难办事。“群众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来这里倾诉,想‘吐槽’也没问题。我们不仅听,并且将听、说、看、做相结合,做到不断改进、提升服务。”
记者了解到,有群众来“悉心听”反映大厅指引标志不够,短短几天后,指示牌就出现在大厅各个角落。还有企业遇到燃眉之急,找到“悉心听”求助,工作人员主动加班,该企业当晚将近10点拿到了不动产登记证书。
暖心的细节,有温度的服务,换来了群众送来的66面锦旗、61封感谢信……
当然,有温度的服务,不能光靠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在制度设置上下功夫。
在流程设置方面,西城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实行“四减一加”: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增加政策透明度,企业和群众只进一门,只对一窗,一套材料,一次跑动,一天就能完成登记,实现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感受“零温差”。
“要想真正让老百姓满意到心坎儿,不仅要在流程上做减法,更要在服务上做加法。”洪运霄说,自内优化流程,对外提升服务,就是让老百姓满意的“秘诀”。
从这里走出来,群众满意地笑了,工作人员欣慰地笑了。——而这,应就是对中央“放管服”改革要求的最好落实与回答。
(记者杨洋、张爽)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开展婚前辅导 设立颁证大厅 宣读结婚誓言 |
结婚颁证仪式将常态化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姻家庭和谐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意见要求,要探索开展婚前辅导,开发婚前辅导课程,编写教材和宣传资料,在婚姻登记大厅通过宣传栏、视频、免费赠阅等方式进行宣传,帮助当事人做好进入婚姻状态的准备,学会管理婚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婚姻家庭纠纷的产生。
根据意见要求,各地要着力提升结婚颁证服务水平,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至少设立一个独立的颁证大厅,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仪式常态化,通过引导婚姻当事人宣读结婚誓言、领取结婚证,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担当。
同时,意见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室外颁证场所,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积极推广人性化的颁证服务,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颁证词,鼓励当事人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
意见同时强调,要深化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要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同时,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
香港市民代表慰问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立法会议员、医务人员代表与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总领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及队员代表一起座谈,并转达了广大香港市民对支援队的感激之情,向队员们赠送了市民制作的心意卡、明信片、漫画等物品。
8月2日起,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近600名队员,分批陆续抵达香港,开展新冠病毒检测工作,协助特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自9月1日新冠病毒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在港正式开展以来,截至10日20时,累计有逾152万人在检测中心登记检测,累计检测样本逾134万个。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外交部:美希望《人民日报》发文是假,设局栽赃是真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关于蓬佩奥的有关谬论,《人民日报》发言人已经作出回应,详细介绍事实真相,相关经纬非常清楚。8月26日,美国驻华使馆主动联系该报,要求在9月4日前刊登布兰斯塔德一篇署名文章,强调文章要全文刊发、不得作任何修改,并要求在8月27日,也就是第二天,就得到答复。这篇文章内容漏洞百出,与事实严重不符,充斥着对中方的恶毒攻击抹黑。蹊跷的是,8月27日,就在报社正在研究这篇文章之时,美国助理国务卿史达伟就已经在华盛顿向中国驻美使馆提出交涉,表达所谓关切。
“请问在座的外国媒体朋友,如果中方像美方一样,今天向你们提供一篇严重扭曲事实和对你们国家攻击抹黑的文章,要求你们明天答复并承诺不能作任何修改、全文刊发,你们能做到吗?美方此举显然与新闻自由无关,完全是精心设计,故意碰瓷找茬。美方希望发表文章是假,设局栽赃是真。”
赵立坚说,事实上,根据《人民日报》发言人介绍,该报曾刊发过博卡斯、洪博培等美国前驻华大使署名文章,也积极支持该报所属《环球时报》刊发过两篇布兰斯塔德的署名文章。“我也可以告诉你们,在布兰斯塔德当州长时,《人民日报》还刊登过他的一篇文章。美国个别政客一方面以《人民日报》等中国媒体是中国共产党所谓‘宣传机器’为由对他们进行蛮横打压,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眼中的‘宣传机器’为美方作虚假宣传,恶毒攻击中国政府,有关做法逻辑错乱,更是霸道无理。”
“同美国媒体以及其他任何媒体一样,《人民日报》完全有权决定是否刊发及何时刊发投稿,完全有权对投稿作必要修改和编辑,也完全有权拒绝刊发有明显事实错误和充满偏见的文章。这是新闻行业准则,也符合国际惯例。美方应该停止造谣撒谎,抛弃霸凌做法,应该以实际行动尊重新闻自由。”他说。
外交部:澳驻华使馆容留有关记者逃避中方调查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澳方称他们此前对中国记者的“问询”符合正常程序,却称中方采取的是“人质外交”,这种说法充分显示出澳方一些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暴露了他们十足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所谓‘人质外交’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赵立坚说,“澳方称两名澳大利亚记者是‘被迫离境’的,那么请澳方说说看,中国什么人、哪家机构、什么时候强迫有关澳大利亚记者离境了?”
他说,根据澳媒报道以及澳方涉事记者自己的公开陈述,是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要求这两名记者尽快离开中国,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还在中方有关部门要求记者配合调查后安排其进入澳驻华使馆以躲避调查。这些行为完全超出了领事保护的范畴,实质上是在干扰中方依法办案,干涉中国内政和司法主权。澳外长佩恩已公开表示澳政府协助两名澳记者返澳。澳外交贸易部及澳驻华使馆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澳方对此必须解释清楚。
谈及《澳大利亚人报》驻华记者葛士伟返华问题,赵立坚说:“该记者于今年6月同我的同事联系时称,其因个人原因需回澳休假,料理好相关事宜后希尽快返华。该记者8月递交返华签证申请后,中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难,为他及其家属返回中国做出了特殊安排,提供了便利和协助。他本拟于本周末回中国,恰恰是澳大利亚方面要求他推迟行程。”
赵立坚说,澳方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任意搜查中国媒体驻澳记者,严重干扰中国媒体在澳正常报道活动,粗暴侵犯中国驻澳记者正当合法权益,充分暴露了澳方一些人标榜的“新闻自由”和所谓“尊重并保护人权”的虚伪性。澳驻华使馆容留有关记者逃避中方调查,对中方正常执法行为横加阻挠和干扰,这种做法与澳驻华使馆的地位和身份不符。
“我们敦促澳方尊重基本事实,停止以任何借口对在澳中方人员的骚扰、打压,停止干扰中国有关部门依法办案,不要再做干扰两国人文交流、损害两国互信的事。”他说。
良好营商环境要“普惠”不要“特供”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良好营商环境是各类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近年来,各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有力推动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然而,少数地方却“嫌贫爱富”,把企业划分三六九等,对于税收、投资拉动大的企业项目便倍加呵护、全力支持;而对于税收、投资贡献较小的中小企业便漠不关心,甚至对遭遇矛盾纠纷的中小企业“欲驱之而后快”。在一些地方,良好营商环境成了少数大企业、大项目的“特供”。
山外山血液透析中心被叫停,起因是附近小区少数业主担心该项目存在环境隐患,以讹传讹从而引起了业主们的恐慌心理。近年来,环保、医疗、市政等公共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邻避”冲突,周边居民担心这些项目对健康、环境和资产等带来负面影响情有可原。此时,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搭建企民沟通平台、防止谣言传播,这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应有之举,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然而这起本来可以防患于未然的纠纷,最后变成部分业主拉横幅、堵马路向政府施压,一些极端的人还冲进该透析中心打砸、泼油漆。
早在2017年,重庆市相关部门就出台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30条》,明确规定“严厉查处寻衅滋事、恶意阻工等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然而面对少数业主的违法行为,当地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进一步助长了非理性情绪;在企业选址搬迁过程中,又有部门“设卡”,不让该项目落地以免在自己辖区内“惹事”;在停摆三年中,这个合法项目到底何去何从,也不给出明确说法。当地一位干部直言,维护社会稳定是大事,这个项目又不是招商引资项目,企业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风险。以上种种,折射出一些基层部门的不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一视同仁维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有普遍的获得感,从而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才能真正构建公平、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这一点对于我国大多数处于爬坡上坎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重要。
如果为了政绩,让公共行政资源只服务所谓的大企业、大项目,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甚至一些地方过度“偏心”,对重点项目环境污染、程序不当等违法违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这样的“特供”“专属”服务,反而破坏了营商环境,与初衷背道而驰。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要直面问题,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让良好营商环境惠及所有企业,而不是嫌贫爱富、区别对待。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同时也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力的应加大问责力度。
(本报评论员周凯)
正视问题是解决外卖业困局第一步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
厘清这一点就不难发现,外人眼中看似自由的外卖骑手,其实和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工人们被固定在流水线上,而外卖骑手被束缚在系统的“铁笼”里,受算法控制、奖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派单系统对外卖骑手的控制和异化更精准、隐秘。如今,外卖平台开始正视这个问题,迈出了解决行业困局的第一步。
外卖骑手“拿命换钱”,固然与他们希望多为家庭挣钱的愿望有关,但也足以让人管窥外卖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如今的外卖平台,就像跑步机上的人,履带速度越来越快,平台一旦放慢速度,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甩出去”。这也不难理解,试想,同一家餐馆同一道菜,一家外卖平台要50分钟送达,另一家只要30分钟,你会选择哪一家?
外卖行业正显现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算法越精准,对骑手压榨越狠的外卖企业,效率越高,消费者满意度越高,在竞争中越有优势。骑手们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在与外卖巨头的博弈中,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无论是前不久“骑手喊话外卖企业老板”,还是最新的这篇文章刷屏,都是外卖行业内部矛盾的集中暴露。
面对质疑,几大外卖平台已经有所行动。9日,“饿了么”推出“多等5分钟/10分钟”功能,不着急用餐的消费者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多给外卖骑手一些时间,缓解他们面临的“催单”压力。尽管舆论对此举有不同看法,但是,外卖企业努力在消费者“尽早用餐”的诉求和保障骑手安全之间寻找平衡,本身就是积极解决问题的开端。
其实,让消费者主动选择多等几分钟也好,给骑手留出更多弹性配送时间也罢,最终指向都是整个外卖行业和消费者共同“退一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都适当慢下来,不被“系统”所裹挟,让算法、考核和安全保障更人性化,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本报评论员张典标)
十“降”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降成本”“降门槛” |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企业稳,经济稳。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亿户市场主体面临不少困难。为应对冲击,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降成本”“降门槛”,让企业轻装前行,激发市场活力,助力经济复苏。
“现在比年初好多了,每天差不多能卖100多份豆腐脑,销售量上去了,资金压力就小了。”四川峨眉山东门豆腐脑店主谭学彬说,“我们这个小店也能享受到税费减免,不然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等成本根本扛不住。”
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加强对企业帮扶,助力企业稳产、稳岗。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内贸企业到出口企业,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比如,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有力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二季度,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服务同比增长22.3%。
减税落到“账上”,负担降到实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减税5414亿元,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同比下降0.65元。
今年以来,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推进各项收费清理改革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负。
国家发展改革委称,自今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减免部分涉企征信服务收费,包括免收农村商业银行等10类金融机构征信查询服务费。6月底,这一政策又被延长至年底。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8.9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前7个月,企业负担持续减轻,涉企收费继续下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同比分别下降7.7%、3.9%。
“以前办营业执照要跑很多部门,需要一个多月,如今一个窗口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10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重庆九龙坡区市民刘洋准备开办药房,在“一窗综办”窗口一次性就拿到了所有6个证照批文。
刘洋的办事体验改善源自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如今,线下“一窗综办”、线上“一网通办”逐渐成为各地政务服务标配,“最多跑一次”覆盖面越来越广,优质的营商环境正在加快形成。
以企业最常接触的税务为例,目前,“网上办”事项已达197个,覆盖了办税缴费的主要领域,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策优惠。
事项减下来、材料减下来、证照减下来、时限减下来……换来的,就是企业办事成本实实在在地降下去。
“网速越来越快,网费越来越低,企业运营成本又降了。”四川遂宁万兴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客户行政部主任唐静说。
今年7月,遂宁联通积极响应国家提速降费号召,为其公司将原100M互联网专线提速至150M,同时月租费从1600元降费至1300元,带宽单价降幅达45%。
今年以来,几大电信运营商推出新举措,企业网费进一步降低。
截至7月底,中国电信企业宽带平均单价同比降幅达21.89%,企业互联网专线平均单价降幅达13.74%;中国联通企业宽带降幅15%的目标已完成,互联网专线降费工作按计划持续推进。
中国移动今年一季度减免文旅、住宿、餐饮行业超500万家中小企业宽带及互联网专线月租费。截至7月底,中国移动企业宽带平均单价同比下降30%,企业互联网专线平均单价下降13%。
“疫情之前我们一天流水是1500元左右,每月营收三万多元。扣去每月14237元的租金和3名员工的收入,能实现一定盈利。”位于北京中国五矿大厦一层的一家咖啡馆里,总经理王亚顺算了一笔账。
然而,中国五矿大厦在疫情初期实行了封闭措施。“咖啡馆没了生意,‘零收入’还背负着租金和员工工资。”王亚顺说。
响应国家号召,为扶助像咖啡馆一样陷入困顿的中小微企业,“房东”五矿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对其租户中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免收2至4月份租金,对中型或服务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小微企业2至4月份租金给予50%的减免。截至6月底,累计减免租金约3080万元。
“我填写了申请表并签署协议书,由此减免了3个月租金,咖啡馆喘了一口气。”王亚顺说。
疫情发生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多个房租减免政策,护航中小微企业。上半年中央企业为中小企业累计减免租金超40亿元。
“减的是房租,增的是信心。”北京电子城租户北京汇智众和管理顾问公司副总经理闫好奇说。
“企业产能还在持续扩大,到年底预计还能招录员工1500人,仅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单位缴费部分,就可节省940万元资金。”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高新良算了笔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实施的减、免、缓、返、补等政策,共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5769亿元,缓缴三项社保费431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636亿元,发放各类就业补贴405亿元。
1至6月,仅发放稳岗返还一项,就惠及企业434.6万户,职工1亿人。受益企业户数是去年全年的3.8倍,中小微企业受益率大幅提高。
“随着这些政策延长实施期限,预计全年将为企业减负超过2万亿元。”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说。
“超1000亿元!”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估算今年为企业省下的“电钱”。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2月1日起,将除高耗能行业外的工商业用户电价降低5%,并于6月份宣布将这一政策延长至12月31日。
此外,上半年,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实施了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重点减免两部制电力用户容(需)量电费负担,对新建扩建医疗场所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等。
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国家发展改革委还自2月22日至6月30日阶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气成本,累计为企业降成本80亿元以上。
“疫情期间,过路费、过桥费大幅降低,物流成本降了不少,对企业帮助不小。”浙江兆山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祝益明说。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物流成本阶段性上涨过快等问题,交通运输部推动收费公路免收通行费、免征进出口货物港口建设费等,极大纾解了企业困难。以取消高速公路收费为例,据统计,自2月17日至5月5日就免收了1590多亿元通行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6.5万亿元,同比下降4%。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说,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优化物流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一万元贷款一天仅需支付利息1.07元,建行的手机银行就能办!”黑龙江诚信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8525%,且不需要抵押担保,有力缓解了日常资金压力。
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引导下,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不少银行也根据小微企业融资特点,推出“随借随还”的线上融资产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金融部门年内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6000多亿元,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取消禁止外商投资放射性矿产冶炼、加工和核燃料生产的规定……
在外资准入领域,这样的“取消”和“放开”并不少见。今年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清单条目由40条减至33条;同日公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也由37条减至30条。这是我国连续第四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每个负面清单条目的取消或放开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也吸引着更多外资活水的流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8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为24619.55亿元,境外机构投资者连续第21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降成本”“降门槛”正在进行当中,还有不少落实的工作要做。相信随着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将展现更强的活力。
(记者赵晓辉、郁琼源、申铖、刘红霞、高亢、张千千、姜琳、安蓓、魏玉坤、吴雨、刘开雄)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市场主体负担轻发展动力增一增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降成本”“降门槛” |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民生。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从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到持续降低融资成本,从减免社保费到减房租降网费……一项项政策举措接连出台,勾勒出市场主体负担的下行曲线,也支撑起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上行曲线。雪中送炭,至为关键。市场主体负担轻一点,发展动力就会强一些,空间也就更大一些。
为市场主体减负,真金白银的支持固然重要,优化营商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当前,“放管服”改革正往纵深推进,线下“一窗综办”、线上“一网通办”逐渐成为标配。中央和地方都在探索,压减不必要的审批,拆掉不合理的门槛,简化来回跑的手续,向科技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率、向改革要效率。既让市场主体知道发展“有门路”“门在哪”,又让他们不为“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所困,办事更顺心,经营更舒心,发展更安心。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中国选择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并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对各类市场主体降门槛,正是促进大循环、畅通双循环的应有之义,也是不断做大蛋糕、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建设性举措。
以降求升、以减谋增,既是应时之举,更是长远之策。运用好“升与降”“增与减”辩证法的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化危为机,赢得主动,不断开创出发展新局面。
(记者刘红霞)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用好用足“以降求升、以减谋增”的辩证法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降成本”“降门槛” |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测算,预计今年将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减免缓返补”等政策为企业减负超2万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超1000亿元……这一系列“实招”降出的是“真金白银”,受益的是市场主体,稳住的是中国经济。经过各方努力,中国经济增速在第二季度实现由负转正。
税费成本是企业负担的大头。对上亿户市场主体来说,减税降费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是激发活力的关键举措。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稳产稳岗。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新增减税5414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9631亿元。
作为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方面,相关部门扎实推进收费清理改革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负。前7个月,涉企收费继续下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地方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同比分别下降7.7%、3.9%。
帮助企业纾困离不开金融支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其中,贷款、债券等融资利率下行已为企业减负4700亿元,金融机构通过减免服务收费也为市场主体减负2045亿元。
在今年遭遇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用地及租金成本、用电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都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除了国家多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各地方政府也聚焦企业的用工、用能、房租、物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降门槛”方面,“取消”和“放开”成为高频词。从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到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外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各类投融资的负面清单不断缩短,激发市场活力。
“成本降下来,效益提上去,企业有了活力,经济发展就有了动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进入7月份后,国家多次重要会议继续对企业纾困作出部署,相关部门频繁强调狠抓减税降费让利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实,释放出下半年持续发力“降成本”“降门槛”的明确信号,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活力。 (记者吴雨、郁琼源)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减”要有力度 “降”要有成效 |
基层一线看“两降”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聚焦“降成本”“降门槛” |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今年5月,这个车站的货运量迎来拐点,随后开始“蹭蹭”上涨。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货运量,其走势上扬和一系列“降成本”措施密切相关。
中国铁路西安局货运部副主任王珣说,疫情以来,他们积极落实国家铁路总公司关于减税降费的相关意见,对发往多个方向的整车煤炭实施10%至20%的运价下浮,对多家企业优化运价方案。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众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地积极贯彻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精准发力、落实落细,“减”出了力度,“降”出了成效。
“今年1至8月,企业享受的退税额度超过12亿元。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真金白银’支持政策,极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税务负责人王帅对记者说。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行业性大幅度减产,面板行业遭遇到“寒冬”。王帅说,深圳及时出台了出口退税、设备购置抵扣等一系列补充政策,减税降费的力度更大了。
得益于系列支持举措,TCL华星实现了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企业大尺寸面板累计产能投片量同比增长22%,面板累计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50%。
记者在一线采访了解到,各地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应降尽降、精准施策,有众多像TCL华星一样的企业受益于“降成本”,得以“扛过去、跑起来”。
深圳推出“惠企16条”,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返还城镇污水处理费等。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些“自选动作”已在今年上半年为企业减负超过230亿元,其中,减免税费超过90亿元。
浙江是外贸大省,经济外向度高。为缓解疫情造成的冲击,浙江税务部门多措并举落实优惠政策,有力帮助外贸企业盘活资金、稳产稳销。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1235.9亿元。
在湖南省,1至7月新增减税降费162.19亿元。其中,对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地方税种,湖南明确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影视娱乐等困难企业的减免幅度不低于50%,上半年有1506家企业减免“两税”4.75亿元。
在重庆市,上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4.4亿元。此外,重庆银保监局推动银行和企业双方依托“债委会”平台,通过降低融资利率、实施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1.47亿元。
“降门槛”方面,当前登记注册公司的准入门槛已经很低,但小微企业、创业者仍然面临贷款门槛和贷款成本“双高”的痛点。
为此,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研究了100多个应用场景,推出“云快贷”业务。小微企业不用靠抵押担保的传统方式贷款,而是可以通过经营“大数据”从银行获得授信,贷款利率也从过去的8.8%降至4.9%左右。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出口业务量同比下降90%,浙江聚贸服饰有限公司在年初遭遇市场“寒冬”。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没有想到,复工复产后收到的第一笔钱,竟然是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款。
原来,当地税务部门得知聚贸服饰的困难后,加速落实了出口退税政策。聚贸服饰生产经理周则徐对记者说:“这笔资金让企业发出了工资,留住了员工。”
除了“应降尽降”,还要“应降快降”。各地执行政策过程中,无不在“简流程”“优服务”方面下功夫。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主体来说,同样是“真金白银”。
——压缩时间“加急办”。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加快升级办税服务系统,实现152项税收业务“最多跑一次”,29个税费种“一网通办”,单笔平均办税时间缩短到3分钟以内;湖南税务部门把规定的出口退税8个工作日办结,压缩到6个工作日以内,上半年长沙市办税平均时间同比缩短了20%。
——方便快捷“云上办”。
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让“降成本”“降门槛”可以在“云上”实现。深圳市上线“区块链税务管理服务云平台”,在线上进行政策解读、实时答疑、交流互动,做到培训不见面、服务不打折;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部门研发“随手问”微信小程序,纳税人只需在微信小程序里搜索并添加“随手问”,输入关键字,就能在家轻松掌握税收政策、办理涉税事项。
——降低门槛“容缺办”。
浙江税务部门对出口企业首次退(免)税申报等风险可控的出口业务,在限额范围内先行办理退(免)税,待疫情结束后再补办实地核查手续。义乌市金熙服饰有限公司是外贸领域“新人”,“税务部门告知暂不开展实地核查,让我们享受容缺办理服务。”公司财务负责人应小群说,申报后3个工作日,第一笔21.38万元的出口退税款就到账了。这种“容缺办理”方式降低了业务门槛,当地有2000多户企业享受了这一服务。
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马毅认为,一系列“降成本”“降门槛”政策组合拳,不仅稳住了企业、畅通了“产业链”,还产生了增效益、促发展的“溢出效应”。
——推动企业创新升级的“催化剂”。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液晶电视、LED元器件等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上半年,这家企业出口退税合计2.98亿元,这让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活水”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目前,这家企业开始布局MiniLED、会议智慧屏、5G小基站等新兴项目。展望未来,兆驰股份总裁欧军满怀信心:“全球消费方式在悄然改变,有准备的企业在疫情后会变得更加强大。”
——促进企业投资的“强心针”。“我们用减下来的税费继续投入生产、扩大产能,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辽宁安井食品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胡建新说,目前,企业占地3.9万平方米的第三期生产线正在开工建设,预计可为当地再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
——稳定小微企业的“定心盘”。减税降费等政策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普遍受益。湖南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3%降至1%的政策,今年3至5月累计惠及65538户市场主体。
茶颜悦色是长沙本土的“网红”奶茶品牌,受疫情影响,旗下的260多家店铺一度全线歇业,总计损失达千万元以上,公司现金流亟需“补血”。企业总监成小凤说,由于享受了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还在不断招聘员工和逆市涨薪。刚刚过去的8月份,公司店均营收超过30万元,创出历史新高。
(记者白田田、印朋、魏董华、张斌、丁非白、张翅)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给实体经济安上“数字翅膀” |
2020厦洽会现场侧记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您好,您想去哪儿,我可以带您去。”在厦洽会人才馆,一台略带萌性的智能机器人引起了参会者的关注,一些人正围着这台名为“晓瑞”的机器人与其交流。
这台智能机器人是由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机场量身定制的机场智能服务机器人。“晓瑞,带我去最近的咖啡厅。”该公司高级副总裁詹红梅向机器人发出指令。机器人“步行”的速度并不慢,但神奇的是,机器人精准地绕过了面前每一处障碍物,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地前进。
除了利用激光雷达引路外,旅客只要扫一扫脸,无须出示登机牌,“晓瑞”就能带领旅客以最优的路径规划前往登机口,在此期间还能帮旅客搬运行李。
已连续六年参会的詹红梅对今年的厦洽会信心十足:“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们和实体经济是鱼和水的关系,厦洽会给我们提供了‘找水’的平台。”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企业云知声的展台前,来自此次厦洽会主宾省山西的客商正在细细端详该公司的“智能语音管家”系统。“这个窗帘怎么声控?有开关吗?它能听得懂方言吗?”面对客商一连串提问,云知声东南总部总经理陆阳耐心地一一解答。
2017年底,在优越营商环境的吸引下,云知声东南总部落户厦门。同年,该公司联合厦门市政府启动厦门人工智能超算平台项目建设。“我们与厦门一起构建的超算平台现在的浮点运算能力已经突破每秒1亿亿次。”陆阳告诉记者,他们是第二次参加厦洽会,希望能通过厦洽会的平台找到更多实体经济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疫情的影响短时间内可能还会持续,我们可以坐下来聊聊未来的合作前景。”9月8日在2020厦洽会开幕当天,厦门奥普拓自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褚丹雷来到一家实体企业的展台前,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合作事宜。
作为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奥普拓在全国拥有6家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厦门,他们承担了厦门市碳排放能耗管理云平台和市一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已有80家企业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
“在疫情影响下,外向型制造企业面临削减开支的压力。”褚丹雷告诉记者,通过提升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可以有效节省人工和能耗成本,这也是不少参加厦洽会的实体经济企业寻求的目标。
“这次厦洽会我们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摩尔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三维工业仿真解决方案。”摩尔元数总经理方金华告诉记者,通过工业软件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在这届厦洽会上,有不少中小企业主前来商讨合作事宜,这让方金华收获良多。
记者了解到,除线下举办外,“云上办会”也成为本届厦洽会的一大亮点。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以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研讨、云签约等方式,全球嘉宾都能身临其境地跨区域、跨领域实现“云”上互动交流。
七台河:优良营商环境拉动煤城转型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对于老煤城七台河来说,告别资源依赖、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道“必答题”。近年来,七台河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引擎,重点依托生物发酵、生物医药等项目,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
在位于七台河经济开发区的黑龙江中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塔吊高耸,长臂挥舞。公司副总经理迟立成介绍,项目建设完成后,重点生产衣康酸,并将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
在七台河市桃山湖坝下生态环保水利综合治理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装载机、水车等工具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该项目是黑龙江省百大工程之一,包括生态治理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将改善七台河市倭肯河流域水体环境。
黑龙江江河经济开发区坐落于七台河市茄子河区,2020年6月被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茄子河区区长姜明介绍,开发区现有企业17家,坐落于其中的联顺生物医药项目是七台河市第一个超百亿项目,建成后将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统计数据显示,七台河市今年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9%,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一。
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一,七台河市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寻求经济转型路径,破解发展难题。七台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晨光说,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开发区的综合理念,将废气、废水、废液、废渣等资源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未来还将引进大豆发酵深加工项目,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为改善营商环境,七台河市成立服务企业的项目专班,为企业提供便利和服务。
由七台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刘波等9人组成的重大项目服务专班自2018年项目建设开始,一直驻扎在中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施工现场。“从办手续开始,到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监督等环节,专班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难题,可以说是‘随叫随到’,这种服务精神很让我们感动。”迟立成说。
姜明介绍,茄子河区要求干部要当好企业的“信息员”“联络员”“战斗员”和“服务员”,采取“承诺即开工”“办照即经营”“落实专班全程服务”等举措,致力于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黑龙江联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江飞说,企业落户一年来,江河经济开发区全程安排专人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推进施工。几天前,公司提出扩大生产线规模,开发区协调建筑企业,将工人从120人增加到200人。
七台河市委副书记、市长贾君说,七台河着力在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强行起飞、空中加油、换道超车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打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的才华在七台河得到释放,让企业家有更大的舞台创业。
杭州滨江: |
有了加梯“老娘舅”
加梯按下“快进键”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行业分散、司机缺失,货运业矛盾突出 |
助力“卡友”过“坎”,破局点在哪?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我国货运业运能仍相对过剩,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较低,货车司机劳动强度大、职业地位低,“诗和远方”渐行渐远。这个基础性服务行业该如何破局?
老百姓吃喝穿用的货物运输超七成以上来自道路货运业。我国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达388万户,货运从业人员约1815万人,占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总数的70%以上。
“道路货运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服务百姓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货运与物流管理处处长余兴源说,与此同时,我国货运业发展矛盾也较为突出:
运能相对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集中度高、整合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物流市场需求趋缓,运输结构加快调整,新旧业态相互交织,新老问题相互叠加;
货车司机劳动强度大、条件艰苦、职业地位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生活成本在涨,运费几乎没咋涨;日夜奔波,三餐不继,有时候还要遭受误解,这行是越来越不好做了。”谈及这份职业,货车司机曹师傅觉得心酸。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说,随着大部分“70后”“卡友”逐渐退出货车司机行列,而“90后”年轻人不愿再从事货车运输,物流行业货车司机数量缺口非常严重。
记者采访了解到,行业的痛点主要聚焦在结构、组织和从业人员方面,这也是有关部门的工作发力点。
余兴源介绍,在破局结构痛点方面,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两点一线”作战——
以车型标准化为切入点,全面淘汰不合规车辆运输车3.2万辆,新增7万辆标准的车辆运输车进入市场并成为主力,同时,发布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等行业标准;
以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明确重点推进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打通城乡配送一条线,支持具有共同配送功能的枢纽园区建设,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便利通行,降低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
“跟结构痛点比起来,组织痛点更直观:司机找货难、运输效率不高。破局组织痛点,需要更强有力的抓手,要能在短期内产生效果。”余兴源说。
具体该怎么破?“以‘互联网+’货运物流为抓手,着力推进行业高效发展。”余兴源说。
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共同配送……新货运模式让货车司机多了些途径找货源。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应时而生,司机找货源有了互联网平台帮忙。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75家企业获得网络货运平台运营资质,平均每家企业整合车辆近3000辆,较传统货运降低交易成本6%至8%。
“人在路上,家在车上。”余兴源说,为了让货车司机在路上时刻都有家的感觉,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司机之家”,目前已在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营182个“司机之家”。如今,很多货车司机沿途都能“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了。
“要让货车司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从降本增效中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余兴源说。
余兴源说,推进货运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未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持续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危险货物罐车、超长平板半挂车和超长集装箱车治理工作方案,实施启动专项治理工作,全面促进货运车型的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加大力度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推进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港口货物铁路、水路运输比例;
全面提升货物运输组织化水平,深入推进网络货运物流创新发展,围绕网络货运、冷链物流、零担物流等领域培育规模化品牌企业;
努力办好“司机之家”民生实事,重点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服务区、加油站、物流园区等,推进“司机之家”建设。
“在这条向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货车司机在努力奔跑之时,我们也要真抓实干,让这条道路更加平坦宽阔。”余兴源说。
平时苦练内功,才能化危为机 |
福建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见闻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这样复杂不利的外部环境,虹润公司业绩为何还能逆势上扬呢?
面对记者的问题,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善平说:“长期以来,虹润公司秉承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疫情来袭后才能在非常时期屹立不倒、化危为机、逆势而上。”
虹润公司是一家小而精的显示控制仪表企业,坐落在武夷山下、富屯溪畔的茫茫林海中。成立25年来,公司深耕显示控制仪表领域,每年将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先后开发了数显仪表、无纸记录仪、隔离器与安全栅等6大系列产品,拥有500多项国家专利及100多项软件著作权。其产品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结缘,与核电项目、高铁工程牵手,受到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青睐。
“我们已经做到国内领先,正迈向国际一流。”林善平自豪地说,“以工匠精神、造一流仪表、做百年老店”是虹润的企业文化。
虹润公司的工匠精神及苦练内功,集中体现在大力践行标准化、信息化、工业化“三化融合”。在标准化方面,公司副总经理肖志明举例说:“公司所有的工序流程都有电子作业指导书,我们花10年时间制定了上万份作业指导书,每个岗位都严格执行。”林善平把电子作业指导书视为公司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越来越好,返修率越来越低。10多年来,公司产品的返修率从5%不断下降,现在已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
肖志明表示,实行“三化融合”以后,虹润公司生产方式越来越“傻瓜”,产品性能越来越智慧,客户用起来越来越简便。现在一名工人可以干3个以上工种,同样是150多个工人,过去一年生产10万台仪表,现在一年可以生产50万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20多年来,虹润公司心无旁骛干实业,一心一意造仪表。林善平深有感触地说:“干实业要耐得住寂寞,这些年来我们不搞房地产、不炒茶叶,内功一练15年,‘三化融合’搞了10年。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基础,今天的虹润才有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底气。”
在智能仪表领域,虹润公司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价格垄断,促进了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国产化。例如,外国公司生产的无纸记录仪原来一台售价2万元至4万元,虹润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后每台只卖2000元至3000元,外国公司也只能降价。
数字经济成为湖南崛起“新引擎”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
9月8日,华为公司副总裁史耀宏在2020互联网岳麓峰会岳麓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
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
|
|
从“百载商埠”到“活力特区” |
“不惑之年”的汕头特区正以昂扬的新姿态奋力雕琢“粤东明珠”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区40年 |
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汕头顶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前7个月5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84.7%,进度位居广东全省第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早在1860年就开埠设关的汕头曾有“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美誉,经过40年奋进发展后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面向未来,汕头经济特区正继续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致力于建设“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汕头市龙湖区政府门前有一座名为“升腾”的雕塑,寓意特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崛起。这里树木挺立成荫、楼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然而40年前作为特区发祥地的龙湖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海边滩涂。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方克森回忆说,在艰难环境和简陋条件下,特区“开荒牛”们肩挑背扛,迅速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土地“三通一平”任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开始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40年来,汕头肩负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的使命担当,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彰显了经济特区的生机与活力。
1987年,汕头特区管委会公开承诺“企业反映问题在24小时内做出回复”,推动各职能部门从管理监督型机关向服务指导型机关转变。
“24小时内答复”成为汕头特区的金字招牌,来投资设厂的客商大幅增加。时任汕头特区管委会资料科科长的郑鸿奇说,1987年汕头特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2270万美元,相当于之前四年特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总和。
汕头特区的发展也曾经历波折。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发展阶段后,“走私+骗税”的阴影曾使汕头经济一度陷入低谷。在危机和挑战面前,汕头特区痛定思痛,“刀刃向内”改革挖掘潜力,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经济步入快速回升通道,“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超过广东及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汕头以多点错位发展构筑稳定的产业结构,以跨区划合作重组区域经济网络,以全方位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逐步走出一条以发展质量与效率弥补发展条件不足的特区发展道路。”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评价说。
汕头所处的潮汕地区是我国知名侨乡,坊间有“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的说法。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的发展与“开放”“侨资侨力”紧密相连。
1984年,泰国侨领谢国民先生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了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即今天的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胡春流告诉记者,谢国民先生来汕头投资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经过30多年发展,公司产值已从最初每月的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万元。
因侨而立,开放而兴。40年来,汕头积极吸收和利用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逐步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汕头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汕头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其中近九成是侨资。海外华人华侨还先后向汕头捐资98.6亿元人民币,兴办了一批公益事业。
今天,汕头特区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后,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超185亿元,总投资约190亿元的泰盛、明园等10家总部企业项目落户,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已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
今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涵盖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人才发展高地、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土地管理和用地保障、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
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斌说,管委会近期正在研究制定扶持华侨投资相关产业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有关平台的建设,努力把试验区打造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助力汕头特区成为东南沿海聚侨心侨智、汇侨资侨力的崭新平台。
作为市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汕头“一湾两岸”景色宜人,但市民出行曾经是个大问题。“过去条件有限,渡船每次只能载三辆汽车过渡,遇到大雾天等待摆渡的车龙能排上好几公里。”汕头市轮渡公司退休职工林文杰说,随着两座跨海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市民过海出行变得很方便,现在搭乘渡船的主要目的成了欣赏海湾美景。
跨海交通的变化是汕头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提升的缩影。汕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5年来,该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域拓通改造道路2247.9公里,新建改建农贸市场306个,升级改造公园257个、广场364个。
去年3月,汕头获得2021年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权。一年多来,汕头全力加快亚青会各项筹备工作。截至8月底,亚青会主场馆钢结构主体工程全面封顶,训练场和会议中心主体结构施工进度超过一半,游泳跳水馆、乒乓球馆、人民体育馆等20座体育场馆正在改造升级。
成就属于过去,发展仍需加力。当地许多受访干部群众坦言,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相比,汕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改革开放步伐不大、产业发展层次不高、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协调、社会治理存在短板,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精准发力、着力破解。
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表示,汕头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国、全省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探索形成新动力机制,努力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
汕头筹办2021年亚青会推动城市建设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区40年 |
记者9月初从汕头亚青会执委会获悉,自去年3月获得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后,汕头一方面紧锣密鼓推进20多个比赛场馆的建设改造工程,另一方面加快相关道路、赛区、重点片区的改造提升,多方面推动城市品质跃升,朝着“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目标稳步迈进。
2019年8月,汕头亚青会体育场、体育馆和训练馆项目在一片滩涂上启动。“在吹沙填海的淤泥质土地上施工,地质很差、含水量多,处理很费时间。”中建八局亚青会场馆项目(一期)项目部生产经理唐宇告诉记者,这一工程钢结构造型复杂、桁架弯曲多变,总用钢量约1.25万吨,其中还有单跨120米的拱形桁架,施工难度很大。
建设者们群策群力突破工程难点,努力克服今年新冠疫情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今年9月初,亚青会“一场两馆”正式启动金属屋面拼接安装工作,预计10月份进行预制看台板吊装工作,12月底金属屋面满足断水条件,精装修、室外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在明年3月全部完成,以确保明年5月底工程交付验收。
随着举办亚青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汕头正着力完善城市公路、市政设施和公交体系,推动城市面貌“脱胎换骨”。记者在汕头市龙湖区东海岸新城塔岗围片区看到,连接亚青会主场馆的市政道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新的骨架路网初显轮廓。
“今天这么多路段同时施工,让我想起了三四十年前汕头特区到处是工地的火红岁月。”今年70多岁的龙湖区政协原副主席周家祥感慨说,希望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能确保亚青会的顺利举办,也让民众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与此同时,汕头正快马加鞭推进场馆建设,游泳跳水馆、乒乓球馆、人民体育馆等20座体育场馆正在改造升级。据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炳壮介绍,这些场馆赛后将作为学校教学、文体活动场所,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增强亚青会对城市发展的溢出带动效应。
在汕头开设健身俱乐部的郭交专说,汕头举办亚青会是一个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好契机,相信会有更多的市民群众爱上体育、爱上健身,真正形成全民健身风潮。
汕头亚青会已确定于2021年11月20日至11月28日举行,届时来自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运动员将参加10多个大项的竞赛。汕头市市长郑剑戈表示,未来将按时完成亚青会场馆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做好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硬件设施等工作,推动城市品质全面跃升,为成功举办亚青会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詹奕嘉、洪泽华)
新华社广州9月10日电
“玩具之都”澄海“玩转”升级突围路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区40年 |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詹奕嘉、洪泽华)拼接、检验、包装、装箱……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蓝白相间的汽车玩具在流水线上制作完工,准备运往各地。年初遭受疫情冲击的这家玩具企业,通过采取出口转内销、线上线下融合等转型举措,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好转。
记者9月初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看到的这一幕,是有“玩具之都”美称的澄海在疫情冲击下转型突围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澄海玩具”已成为地域性制造品牌,是汕头特区的“经济名片”之一,产生了巴啦啦小魔仙、超级飞侠等知名动漫形象。澄海区登记在册的玩具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16410家,2019年玩具产值达580亿元,约占全国玩具产业规模的21.8%。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客商数量和订单数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展会停办或延期。不少澄海玩具企业面临货品滞销、海外订单取消的严峻挑战。
“为了不让员工丢饭碗,我们坚持不裁员,生产线也不能完全停工。”汕头市澄海区佳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绍东告诉记者,由于玩具货品大量滞销、仓库堆得满满当当,一度连公司食堂也拿来放存货,员工只能端着饭盒在户外用餐。
许多澄海玩具厂尝试将玩具产能“出口转内销”,但“外转内”不仅意味着生产线要作相应调整,还要面对缺少国内销售渠道和不熟悉市场准入、结算规则等问题。
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麻烦的新平台应运而生。广东宏腾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泽荣说,公司开发的“宵鸟玩具云”系统将玩具展厅“从线下搬到线上”,既为玩具厂商搭建产品展示、报价单制作的平台,又为采购商提供图片搜索、厂家现货信息查询等服务,不到4个月就上线玩具产品165万款,采购商浏览产品3万多款、产生报价记录1万多条。
为帮助玩具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当地推动玩具工厂与电商平台京喜携手打造工厂直销示范基地,支持宏腾公司和阿里巴巴1688合作打造“澄海玩具直播节”。澄海区电子商务产业协会会长姚佳宏说,协会与社交电商平台京喜加强合作,为玩具企业“外贸转内销”“线下转线上”提供培训和孵化服务,并计划每个月举办一到两场玩具专场大促活动。
澄海许多玩具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毓生告诉记者,工作日每个车间里有三四百名员工在上班,近两个月基本都是满负荷生产。
澄海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澄海玩具产值达135亿元,同比增长5%;出口额达26.79亿元,同比增长8.5%。
在转型突围渐显曙光之际,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成为澄海玩具未来发展的关键突破点。“玩具产业要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澄海区区长王楚彬说,“我们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带动玩具等本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区发展增光添彩。”
“侨资侨力”助力侨乡擦亮两“金牌”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区40年 |
汕头所在的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祖籍潮汕的海外侨胞有1500多万人,改革开放后还有大量潮汕人在全国多地经商、务工、求学。当地因此有“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的说法。
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开放而兴。40年来,汕头积极吸收和利用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截至2019年底,汕头累计有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218个,其中海外侨胞投资的项目占比高达88.8%。
“侨资侨力对这块土地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汕头市侨务局局长李鸿钊介绍说。海外侨胞还在当地教育、医疗等领域兴办了至少6000个公益事业,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华侨捐资的项目。
2014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规划面积达480平方公里。经过6年时间建设,面积28.82平方公里的直管区内存量登记注册企业691家,总注册资本达457.44亿元人民币。
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坚持“一切围绕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的招商理念,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尤其是潮商注册落户的催化剂。
宝能集团汕头公司投资的泰盛科技园占地面积达251亩,商务写字楼区域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该公司总经理吴伟雄告诉记者,试验区管委会对企业的服务工作热情高效,“比如在材料齐全前提下,施工许可证一两天内就能批下来,确保了项目建设进度。”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未阻滞汕头华侨试验区聚侨引侨的努力。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斌说:“疫情之前,我们一周都要接待好几拨过来考察的侨团;疫情期间,留在国内的侨领也会经常来了解投资开发和项目合作信息。”
2020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试验区要发展特色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探索建设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记者从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了解到,管委会正重点与招商集团、保利集团、方直集团、祥生集团等多家企业洽谈,就珠港新城商务核心岛、东海岸会展中心等项目交流合作事宜。
汕头市副市长双德会说,未来汕头华侨试验区要进一步了解海外侨胞需求、加大侨资侨企引进力度,更好擦亮特区和侨乡的“牌子”,为海外侨胞回国创业发展打造更好的落地平台、沟通纽带和政策体系。
“在这里,我看得到我的未来” |
深圳开放包容成就梦想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区40年 |
他说:“深圳有这样的外部条件,给你平台让你充分发挥,只要愿意干,是有机会做到的。”
翟留伟创立的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血液领域体外诊断设备的科技企业。通过把血常规和特定蛋白分析两项检测功能整合在一台机器上,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缺少低价的办公和厂房空间成为制约帝迈生物在深发展的因素之一。这是每一个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支撑优质企业在深发展,深圳通过设定产业发展导向、产业项目类型等修正系数,给予产业地价优惠。2020年6月,帝迈生物与另一家企业通过联合竞买方式在深圳市光明区,以市场价的30%,获得一块产业用地。原本出让底价为5043万元的一块土地,两家企业以1510万元拿下,每平方米综合楼面单价低至333元。
“在深圳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能以这个价格拿到地,真的是很低。”翟留伟说,“创业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深圳创业的感受是,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一件事时,即便碰到问题,也会有人伸出手帮我们。”
很多创业者都有和翟留伟一样的感受。致力于在射频识别(RFID)领域打破国外芯片垄断局面的王翥成说:“站在创业者的角度看,深圳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机会。”
为了打破国外芯片垄断市场拿走行业七成利润的局面,作为深圳市国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翥成2017年对公司战略方向做了个大调整,从销售其他品牌射频识别设备,变为研发射频识别设备芯片。
他说:“射频识别读写器芯片研发难度不算特别大,但受限于行业规模较小,做的人不多。深圳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和人才优势,使我们能在短期内组建行业专家团队,并拿出可以商用的原型产品,实现国外芯片七八成的性能。”
在芯片研发过程中,国芯物联通过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下属单位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管理中心快速对接芯片制造商实现了芯片生产,而且还获得了该中心提供的30%的费用补贴。
除了产业扶持政策外,深圳活跃的融资氛围也一直在助推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2018年王翥成搭建好研发团队后,国芯物联很快就吸引了风投的注意。“深圳一线风投机构,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国资的,都跟我们接触过。”他说,“今年5月,我们完成了B轮融资。”
据王翥成介绍,目前,国芯物联的射频识别标签芯片已研发成功,并投入市场,射频识别读写器芯片研发接近尾声,将于年底量产,届时射频识别读写器模组的成本可以下降一半。
王翥成告诉记者,他的梦想就是带领团队研发出射频识别读写器芯片,并不断提升芯片性能,用国产芯片替代国外芯片,降低射频识别行业使用芯片的成本,推动我国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
“深圳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我感受到了创业的甜,因为在这里,我看得到我的未来。”他说。
(记者赵瑞希)新华社深圳9月10日电
乡村建绿道 城乡通“血脉” |
重庆铜梁“绿道经济”成长记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铜梁西郊的绿道正在成为乡村新地标:路面宽度统一设计为7米—8米,干净平整;用彩色沥青铺出足够的步行空间,犹如一条彩带蜿蜒穿行;绿道串点成线,串起各处景点,沿线处处成景……
绿道是条产业路。60公里绿道,串起13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布着30多个水果、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
从最初流转200亩,到如今的800亩,不断完善的绿道网络,让巴川街道玉皇村苗木种植大户陈贵虎信心更足了。“过去村里多是1米多宽的土路,落雨就见泥,而且还有‘断头路’,基地货车进出都不好掉头。”陈贵虎说,绿道带来大变化。如今车行自如,好路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绿道又是景观路。绿道集生态廊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功能于一体,村民有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市民下乡能看好风光。
绿道沿线的玄天湖畔,各类花草一丛丛、一簇簇,在秋日里绽放着不同色彩。“我们在绿道两旁,种植乌桕、竹子、芦苇等植物。以低成本造出好风光,就是要凸显原乡风情,自然野趣。”铜梁区玄天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庞登科说。
“以前各村旅游项目多是单打独斗,现在绿道串联,能让大伙儿抱团发展。”土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俊峰介绍,镇里以西郊绿道为统一品牌,开发旅游环线,发展农事体验活动。绿道上的好风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铜梁西郊绿道依山就势、蜿蜒伸展,串起5个镇街,辐射120平方公里的乡村面积……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说,完善的绿道系统,不仅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还蕴含着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绿色路径。
这是铜梁“绿道经济”的一处典型消费场景——以玫瑰花瓣建筑形态打造的西来村“乡村会客厅”典雅别致,在其中,游客既能看书、品茶,还能享受婚纱摄影等服务。
在西来村,村支部书记周英德最近几年的工作,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绿道沿线,村里布局了1300多亩玫瑰基地,还环河建起了玫瑰岛,市民下乡就能体验‘玫瑰之约’。”周英德说,村里围绕“爱情”开发的精品民宿、七夕活动等也不断成熟。西来村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地。
在生态产业化的过程中,最受益的还是本地村民。西来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壳村”,集体经济无收入,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如今,乡村“爱情产业”焕发生机,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了90多万元收入结余。“我们准备下半年面向全体村民搞一次分红,让大伙儿都能品尝‘爱情产业’的甜蜜。”周英德告诉记者。
围绕绿道“谋篇布局”,农业新产品、农村新业态顺势涌现。“房里就是直播间,屋后就是农产地。”在铜梁南城街道黄桷门村,一个包含24个直播间,主推铜梁本地农产品线上销售的电商直播基地已初步成型。
“重点围绕绿道产业做文章,现场摘桃李、山坡捉土鸡,还推介铜梁本地的鹌鹑蛋面、葛粉等……一次次网络直播,原汁原味地展现着乡村土货的价值。”直播基地负责人罗德盆说,小屏幕正在打开大市场,最近三个月,直播带货销售额超过了500万元。
墙面刷上糠壳石灰,保持朴素的农家风格;就地取材,用风干的莲蓬、荷叶做室内装饰;屋前栽植美人蕉、三角梅,更远处的水塘里荷花开得正艳……“推窗即见绿,鼻尖有荷香”,这就是铜梁土桥镇远近知名的农家民宿“原乡藕寓”。
从破旧农房到整洁民宿的这一华丽转身,也有土桥镇庆林村20多岁本土人才唐韵秋的一份努力。
“绿道带来了人气,提振了产业,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了一展想法的舞台。”在“原乡藕寓”,唐韵秋既当经理,又当服务员,很有闯劲。“品荷花香、吃全荷宴,我们这家民宿,打的就是荷花品牌。”点子不断的唐韵秋还结合村里产业特色,向住宿游客推出田间捉鱼、钓虾等服务,在签约果园摘水果还有折扣……“吸引、留下更多游客,也就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多机会。”唐韵秋说。
这几年“绿道经济”红火兴起,让曾经在外的陈天龙觉得,乡村产业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在土桥镇六赢村,陈天龙流转了500亩桃树,桃花盛开时“卖风景”,果子成熟时推采摘游。“四通八达的绿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城里人打开汽车后备厢,鲜桃经济效益也跟着打开了。”陈天龙笑着说。
“在绿道沿线,涌现出不少乡村本土人才和各类农业‘创客’。这些‘新农人’有了新舞台,让曾经沉寂的乡村重新活跃起来。”唐小平说。
“摘帽”之后不歇脚,“接棒”振兴再出发 |
中原小村源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启示录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源沟村航拍图(5月31日摄)。 |
|
76岁的钱桃花老人谈及村里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均为受访者供图 |
|
浙江桐乡:一颗果子的乡村“致富经”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行走在村中,道路干净,屋舍清整,小桥流水、茂盛李林让人仿若置身江南世外桃源。而一颗小小的槜李果,却在十余年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槜李,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已有2500余年栽培历史,被称为李子中的“活化石”。因其种植难度高、品种退化,槜李成为浙江省濒危抢救保护的果树品种。
民国朱梦仙曾在《槜李谱》序中写道,“其香如醴,其甘逾蜜,虽葡萄荔枝,未足以方其美。”又因其果实上常有一条短而弯弧的黄色纹痕,勾连起当年西施经此地赴吴国品尝槜李“曾一掐”的典故,而将果实上的痕迹喻为“西施爪痕”,尤添几分文化色彩。
“过去我们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桑树和少量桃树,人均收入不高。彼时,槜李产量低,果树稀少,种植面积小,果子不易保存,大部分村民并不相信其背后的经济价值。
上世纪中叶,桃园村的槜李树每株仅能采摘果子5斤左右。产量低、难管理,让不少果农打了退堂鼓,甚至有人建议把这十几棵树铲掉,换成梨树等产量高且易管理的果树。
2003年,村里开始平整土地,为推广种植面积打下基础。那时村中流传着一句话,“种田不如种槜李”,桐乡市农经部门为鼓励农民种植槜李,向农户发放树苗。砍掉桑树苗,桃园村出产的槜李一度卖到了100元一斤——这让桃园村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民周雪康从前在厂里打零工,家里种了一亩七分水稻和两亩多桑树,“日子过得很紧巴”。2003年,周雪康家在政府投资下种植槜李,从播种开始,到修枝、施肥、定型、吊枝、除虫,夫妻二人悉心呵护槜李田,如今有了4亩地,种了160棵槜李树。
果实收获期,天未亮就要去地里,周雪康和妻子骑着电瓶车运果子,一天二十几篮,一篮二十几斤,一连忙活十几天。如今,有来自上海、杭州、宁波、江苏等地的客户主动上门下单,周雪康十分喜悦:“我们靠这个就能富起来了。有存款了,吃穿都不愁。”
槜李果肉浅黄鲜润,汁水甘甜饱满,芳香中微透酒香,民间又称其为“醉李”。果实成熟时,洁白花朵簇拥怒放、密缀枝头,犹若大雪初霁;一颗颗红果压得枝条垂垂坠下。“外面的果子和我们这里都不一样。”描绘起丰收时的景象,周雪康的语气中不无自豪。
村中像周雪康一样的农户日渐增多。桃园村配合相关部门对优质槜李树种进行抢救性保护,逐渐摸索出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化道路。
家家种槜李,桃园村产生了集群效应,商户提早下单预定,果实销售一空;村里办起了“槜李文化节”,邀请汉服达人、吃播主播、百万大V,通过互联网渠道打开知名度;顺丰进驻产地,冷链运输,扩大销售半径,槜李出现在全国各处;住宿、餐饮等业态相继发展,全新的产业布局、文创产品开发等帮助村里5户低保户今年实现销售额2万元,槜李啤酒、汽水、冰激凌等衍生品深受欢迎……
槜李这张“名片”,直接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村槜李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500亩到如今的1700亩,鲜果亩均产值从不到7000元到如今的1.2万元。据统计,2019年桃园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成为桃园村的一名建设者。90后女孩倪天燏大学毕业后本在外地工作,近期回到村里,参与桃园槜李文创产品的设计推广。“成天面对槜李树,琢磨如何把家乡的槜李文化推广出去,内心涌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凌峰介绍,目前,桐乡的槜李树已经种到了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已经能在高山、草原、丘陵和戈壁等地质条件上种植存活。“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也能够通过一颗果子致富。”凌峰说。 (本报记者郑梦雨)
孵化乡村孩子的梦想
公益项目“巴别梦想家”发起人、北京姑娘璐瑶扎根广西偏远乡村的11年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11年前,璐瑶在支教学校的宿舍里工作,没见过电脑的学生们好奇地围上来,她用笔记本电脑前置摄像头拍下了这张合影。 受访者供图 |
|
春梦无痕 |
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上)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国画《东坡诗意》。 新华社资料片 |
|
今生有个教书梦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教学点教师周宏军午饭后领着学生回学校上课(2019年5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
|
“入木”黄永玉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黄永玉作品《阿诗玛》。 新华社资料片 |
|
喜马拉雅“第六条沟”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如今的绒辖乡。 王文川摄 |
|
用书写让妈妈“永生”,“厨房奶奶”的高光时刻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杨本芬。 受访者供图 |
|
用“心光”把人生照亮,“盲人律师”从黑暗走出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超级钢”院士,一辈子就爱听钢铁“唱歌” |
王国栋:在国际上连创4个第一,推动中国钢铁由“傻大黑粗”变“绿富精强”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王国栋院士(中)指导研究生进行控制冷却试验。受访者供图 |
|
荒滩建成绿家园,“长”出一支农民合唱团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农民合唱团在训练。 受访者供图 |
|
当年“背母上大学”,今为山乡育“山娃”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刘秀祥在主题班会课上与学生交流。 本报记者郑明鸿摄 |
|
名校名企“皆过往”,回乡执教自甘“平凡”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张昆玮。受访者供图 |
|
新·生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狱警曲圣(左)在给张新新辅导功课。 受访者供图 |
|
孤独的“弓箭手” |
|
( 2020-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张舒心留着一头长发,身着青色古装,腰间系着一个香囊,手持长弓,颇有一副古代侠客的风范。
当记者在山东烟台栖霞市史家寨村见到他时,他正在试射自己新做好的五齿鱼叉箭。
只见他举起一把古朴的长弓,熟练地将箭矢搭弦、拉弓、放手。应声之间,箭头直中靶心。
被正午的烈日照晒、已然湿透的长发后面,他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每每看到或者想起传统弓箭,总会莫名有种‘使命感’。”望着他的背影,“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感在记者心底油然而生。
采访过程中,张舒心拿出一把尚未完成的弓,向记者演示制作过程。
他用一只小刷子将鱼鳔胶细细地涂在竹胎和水牛角组成的雏形弓表面,随后将一根根棉线粗细的牛筋顺着粘贴上。
“这道工序叫铺筋,非常关键。弓的张力,主要就是由粘贴上的牛筋决定的。”张舒心说,像八九十磅的清代传统弓,要铺四层牛筋。使用的牛筋必须是牛背筋,一头牛身上只能出两片,牛背筋晒干后,要先捻成丝状,然后用铁刷子进行梳理,去掉杂质。铺筋之前,丝状的牛筋要先用水泡两天,粘贴时要保证不能有气泡,不能有裂缝。
单一道铺筋,就要反复数十遍,耗费大量时间,可见传统制作弓箭之复杂。
张舒心告诉记者,制作传统弓需要100多道工序。除了需要丰厚的历史知识,还要了解木工、绘画等多种技艺。“一张传统弓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张舒心说。
而箭矢的制作更费夫。张舒心说,古代箭头的形状与现代箭矢有着较大差距,无法直接套用成熟的模具,每个箭头都需要根据书本上记载的形状进行锻造,然后再打磨和调试。“一开始,我都是找镇上的铁匠帮忙打造,时间久了,自己也慢慢地学会了打铁。”
为了让古战场上的弓箭再次“活”过来,他拜访了北京、新疆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仔细研究了馆藏的弓箭。另外,他还找书看、上网查,四处拜师学艺。
“好在传统弓箭的样式和制作方法,还有据可查,不至于完全失传。”张舒心说,《清宫武备图典》等书籍里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如弓身的细节、箭矢的样式,何时取材,用何地出产的竹板或者木板等等。
“这把是按1:1复原的清弓,弓身比较高大,配套的箭长也都在1米以上。”张舒心从墙上拿下一把大弓,弓的形制从尺寸到箭头到羽毛,都有依据,《清宫武备图解》有详细描述,故宫博物院和军事博物馆中也有实物。
张舒心指着墙上的另一把精致的弓说:“这是明代小梢工,弓梢较短,非常漂亮,但是我也没有见过实物,是按照古书的描述以及参照古画来复原的。”秦汉的锐利、唐宋的精致、明清的奢华……每个朝代的弓箭都是当时时代的印记。
张舒心对传统弓箭的痴迷,源于儿时的兴趣。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小伙伴们一起制作的弹弓、弓箭等物件就是最好的玩具。
12岁时,张舒心制作了自己的第一把弓。“那时候也没有牛角、牛筋这些原材料,只有竹片,但当时做出来之后非常激动。”
大学时,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广汉服的过程中,张舒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愈发深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套古代弓箭。“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内心被那支精致的箭击中了。”张舒心说,他对传统弓箭的兴趣一发不可收,直至现在。
2009年,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传统射箭研讨会,面对面结识了原国家射箭协会教练委员会主任徐开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元号”弓箭铺传人杨福喜等。会上关于中国传统射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传统弓箭的制作及射技等话题,让他受益匪浅。
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张舒心成为国内传统弓箭制作和射艺的代表人物。
1984年出生的他,现在已有了30多个徒弟,教导过上千名学生。许多年轻人慕名来到张舒心所在的史家寨村拜访,学习弓箭制作和射箭技艺。
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张舒心的隐忧却从未停止:国内还在做传统弓的人数仅有个位数,传统箭矢制作的人几乎没有,长时间只记载于书籍之中的图样和技艺,还会继续只存在于纸上。
“愿意深入了解射艺的人也不多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网络游戏以及短平快的娱乐方式,需要进行长时间积淀的活动,很少有人能真正沉下心。”张舒心凝望着工作室中满墙的弓箭,略带惆怅地说。
“传统弓箭制作及射艺一直都比较小众,很难作为谋生手段。”张舒心坦言,他也曾尝试过将此作为主业,但受限于原料供应渠道、制作时间跨度、市场、爱好者数量等多种因素,最后只能将其作为爱好。
所幸的是,现实困难并没有让张舒心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相反,凭借自己对弓箭、汉服、传统礼仪等知识的了解,他寻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一位制片人朋友邀请,到一个剧组给演员讲授古代射箭姿势。他在戏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并与其他演员交流射箭相关知识。这是张舒心首次接触影视行业,也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张舒心发现,我国历史题材或依据历史背景架构的电视剧及电影发展迅速,各影视团队也愈发重视对细节的还原,力求尊重史实。他与几个推广汉服及传统文化的朋友一起,共同成立了一家影视工作室,为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承担历史顾问和礼仪指导工作。
而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正在使张舒心所痴迷的传统弓箭为更多人所知。采访结束后回程途中,记者浏览了几家电商网站,张舒心提到的牛背筋、牛角、鱼鳔胶等材料,如今都能够通过网购获得,且销量不低。与张舒心共享相同爱好的朋友,虽不知身在何方,但通过这个细节,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