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世界报道

05版:新闻焦点

06版:经济·民生

07版:乡村振兴

08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草地周刊

11版:草地周刊

12版:草地周刊

13版:成风化人

14版:成风化人

15版:成风化人

16版:成风化人

空山新雨后,西岳景色新   6月18日拍摄的华山南峰(无人机照片)。当日,西岳华山经历连续三天暴雨后,迎来灿烂的阳光。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习近平对全军战略管理集训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全军战略管理集训作出重要指示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提高战略管理水平,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战略管理集训近日通过电视会议系统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举办全军战略管理集训很有意义,要精心组织好。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战略素养,着力健全完善战略管理制度机制,着力推进我军建设“十三五”规划落实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军委机关各部门、各大单位要搞好集训成果学习运用,努力提高战略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张又侠,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出席集训活动。军委机关各部门、各大单位有关领导等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训。
 
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
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于18日在北京成功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
 
  习近平指出,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面临严重困难。为应对疫情,各国立足自身国情,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很多国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努力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愿努力为全球尽早战胜疫情、促进世界经济恢复作出贡献。
 
  习近平指出,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会议由中国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主题为“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5个国家的外长或部长级官员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与会,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
 
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武器 论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主旨讲话
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武器
论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主旨讲话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时刻,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17日以视频方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回顾中非合作抗疫来之不易的成果,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主张,展现中非“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指明疫情形势下中非抗疫及务实合作的前行路径,为国际社会团结协作早日战胜疫情注入强大正能量。
 
  疫情突如其来,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冲击,中国和非洲都经受了严峻考验。面对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非相互支援、并肩战斗。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非洲送来宝贵支持。非洲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驰援,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派出多个医疗专家组,开展诊疗技术交流,有力支持非洲人民抗击疫情。烈火识真金,患难见真情。经此一“疫”,中非双方更加团结,友好互信更加巩固,通力合作的决心更加坚定。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由来已久,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在过去70年中,中国派往非洲的医疗队为两亿多人次非洲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2014年西非发生埃博拉疫情,中国第一个派出医疗队赴当地帮助抗击疫情。近年来,中非公共卫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惠及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从二十国集团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到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推动国际社会加大援非抗疫力度,一个个承诺、一项项倡议,承载着对非洲人民的兄弟情谊,彰显了扶危济困的道义担当。
 
  此次特别峰会上,习主席提出,抓紧落实中方在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宣布的支持非方抗疫举措;提前于年内开工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和中非对口医院合作,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既立足携手抗疫的当前任务,也谋划非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为中非关系的未来发展厚植根基。
 
  “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主席的这一主张,得到与会非方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疫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凌驾于人。只有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人类才能最终战胜病毒。这次特别峰会期间,中非双方呼吁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种族主义,共同支持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在国际抗疫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共同防止歧视、污名化做法。这些重要共识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推进国际抗疫合作,有利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犹记2018年金秋时节,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齐聚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出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中非召开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向世界释放了中非团结协作的强烈信号。在抗击疫情的合作中命运与共,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携手前行,中非必将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三峡船闸累计运行17年过闸货运量近15亿吨
三峡船闸累计运行17年
过闸货运量近15亿吨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18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
据中国三峡集团消息,截至6月16日,三峡船闸运行整整17周年,累计通过船舶87.38万艘,旅客1223.18万人次,过闸货运量14.63亿吨,有效支撑了长江“黄金水道”的安全通畅。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农科城”:根植农业热土的“90后”
“农科城”:根植农业热土的“90后”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唐孝宝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一展身手。
 
  今年四月,这个22岁的浙江宁波小伙叫上与自己同岁的伙伴潘亮,来到陕西杨凌“拜师学农”。
 
  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杨凌,相传曾是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地方。如今,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里聚集着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新理念和新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90后”。
 
  “在网上看到有人居然把甜瓜种在‘有机枕’里,这种方式刷新了我的观念。”曾在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唐孝宝说,他老家耕地不多,父母租种了10多亩地,可总是面临“重茬”导致的病虫害。
 
  唐孝宝提及的“有机枕”是一种形似枕头的种植袋,里面填装的是由多种生态肥料配比而成的土壤,不但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营养,而且通过物理隔离,能杜绝农药残留。
 
  “有机枕”的发明者叫马新世,是杨凌的职业农民,2018年当选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会长。当1998年出生的唐孝宝和潘亮见到58岁的马新世时,三人几乎没有代沟,甚至一见如故。
 
  “他俩喜欢种地,我的职业和爱好就是种地,兴趣相投!”马新世说。
 
  唐孝宝和潘亮非常好学,一早出门进农业大棚,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到住处。关中太阳烈,两人黑了一圈,唯一的放松就是到市区吃碗当地的特色美食“旗花面”。
 
  “两个多月,我们学到了‘有机枕’的种植、滴灌、人工授粉等技术。”唐孝宝说,“原本打算再学半年,但7月份我们就想回去一趟,先试种一茬甜瓜,看看效果,马老师会远程指导我们。”
 
  “未来,我们打算做农业观光旅游。”在杨凌学习两个月后,两位青年已有“职业规划”。
 
  135平方公里的杨凌面积不大,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不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来到这片农业热土,从种子研发、土壤修复、苗木培育、电商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从深圳移驻杨凌4年,杨凌润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电商平台,营业额稳步增长,公司的掌舵者和从业者大多是“90后”。1991年出生的公司负责人李润清说,他们2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25岁左右。团队虽年轻,业绩却亮眼。“现在,我们一天出货3万至5万单。”他说。
 
  选择到杨凌来,李润清看重的是这里的“农业氛围”:有前沿的技术,不断出新的品种,还有专家教授坐镇指导,“这种‘身边优势’,别的公司很难企及”。
 
  偶有闲暇,李润清会和同伴们来到杨凌的创新创业园,喝杯“一元咖啡”,来次头脑风暴。
 
  “我们面试、路演、同行交流都会选在这里。”李润清说,“这里价格不贵,关键是气氛轻松,公司发展的一些新点子就是在这里碰撞出来的。”
 
  杨凌科创中心负责人王博文说,不管是“一元咖啡”还是“一元茶饮”,都代表着示范区的“营商环境”和“营农环境”,就是让青年人能走进来、坐下来、谈起来、留下来,在杨凌务农、兴农。
 
  不仅如此,这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农业人才济济,光两所学校的“90后”就占杨凌总人口的约20%,为“农科城”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李松今年28岁,2015年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和同学在杨凌开办了园林公司和农林公司,农林公司还在新四板挂牌上市。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是李松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说,他还要继续扩展自己的“农业版图”。
 
     (记者孙波、刘书云、张斌)
 
     新华社西安6月18日电
 
深圳:“最强大脑”塑造“未来之城”
深圳:“最强大脑”塑造“未来之城”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周科
 

 
  管理人口超2000万、商事主体337万户、各类建筑物66万栋……过去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快速扩张,考验治理能力。深圳通过大数据打造“最强大脑”,构建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六个一”智慧城市空间,实现精细化治理,勾勒出“未来之城”的模样。
 
告别“人海战” 依靠“天眼算”


 
  每当夜幕降临,深圳市民广场的灯光秀吸引不少人围观。令人好奇的是,这里鲜有交警的身影,却秩序井然。
 
  答案就在“城区大脑”中。记者在福田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看到,一块块电子屏幕实时记录着全区运行状态。“指挥中心就是福田的‘城区大脑’,哪里有公共突发事件,哪里有重大安全隐患,它就会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余杰说。
 
  作为“科技之城”,深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城市“最强大脑”,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监、消防、环保等条状业务系统,突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联共享。
 
  在龙华区,“智慧龙华”云平台智能视觉系统打通共享了12800路监控视频,全天候自动发现、跟踪城市问题隐患,驱动交通、城管、安监、公安等协同共治。
 
  目前,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连接10个区和68个部门,汇聚了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等数据资源超过211亿条,形成了2000多万人口、300多万法人、1928万张电子证照等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日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高峰时近8000万条。
 
  “深圳各区打造的‘城区大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局部信息化,也并非简单的应用智能化,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一次改革创新。”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刘佳晨说。
 
给予“身份证” 不再“灯下黑”


 
  水围村,深圳1800多个城中村之一。挂在村消防站的一张消防图,清晰地标注了318栋房屋的位置以及660家“三小场所”(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和商户。2016年以来,村消防办主动排查发现隐患4000多处,实现了重大火灾零发生、重大案件零发生。
 
 
  “在消防监管工作中,水围村以政府‘织网工程’为基础,对每个建筑物进行编码,对每户家庭和商户建档立案,构筑了公安、居委会、居民、商家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水围股份公司名誉董事长庄伟才说。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的城中村是典型的人口稠密地带,治安和消防工作面临的压力大。
 
  2018年初,深圳出台社会管理要素统一地址标准,由市委政法委牵头,与市规划国土、住建、公安等部门以及水、电、气、快递等企业共建,建成了全市动态更新的“一码多址”统一地址库,涵盖了全市66万栋建筑物和1200多万间房屋,让建筑物有了“身份证”。
 
  “人口、法人、房屋和事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深圳‘人户分离’现象突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难度大,还有企业注册地址不准确、不规范,存在利用虚假地址注册躲避监管的问题等,需要着力构建房屋地址、基础网格和数据底板,让社会治理智能底板更加牢固。”深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乔智说。
 
  在此基础上,深圳于2019年3月将统一地址与商事制度改革融为一体,解决了商事登记长期存在假地址注册的历史顽疾。比如,宝安区发现问题企业10万余家,被查处的无证经营“三小场所”2万余家。
 
无需“海底捞” 遇事“掌上办”


 
  “在网上提交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申办材料后,仅十几分钟就批下来了。”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杨培玲说。
 
  2018年6月,深圳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让不少毕业生省去了来回奔波。2019年,深圳将这项改革扩展到在职人才引进、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引进,并推出企业登记“秒批”。
 
  原本需要1天时间的登记手续,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仅用几十秒就完成了,成为取得深圳“秒批”企业营业执照的首家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事、秒批、不见面审批……截至目前,深圳已有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网约车许可、个体工商户注册、老龄津贴发放等200个量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一屏智享生活”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智能化的数据底板构筑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同时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共建共治。
 
  “今早志愿者在香蜜公园搞文明导向活动时,发现一护栏的钢丝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内湖公园15座人工桥中有2座出现断裂痕迹,可能造成桥塌伤人事故。”……一条条建言在深圳各区政府网络平台上呈现,成为当地政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帮手”。
 
  当前,深圳正聚焦实施高速宽带网络、全面感知体系、城市大数据、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重点工程。“深圳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创新,也包括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创新。”刘佳晨说。   新华社深圳6月18日电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举行
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举行
栗战书主持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继续审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等
■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等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栗战书委员长主持。
 
  常委会组成人员161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季幸作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三审稿规定了政务处分决定的生效时间,进一步明确应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建立对确有错误的政务处分决定主动纠正机制等。
 
  会议听取了刘季幸作的人民武装警察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完善了有关任务表述,明确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完善抚恤优待规定等。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可明作的档案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草案二审稿健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进档案开放与利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档案安全工作机制,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等。
 
  宪法法律委认为上述法律草案已比较成熟,建议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贯彻落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精神和要求,委员长会议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的议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作了说明。
 
  为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的议案。草案明确了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就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作了说明。
 
  为加强退役军人工作,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退役军人保障法草案的议案。草案明确了退役军人工作的基本原则,规范移交接收,提高安置质量,创新教育培训,加大就业创业扶持、优待和褒扬力度,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受国务院、中央军委委托,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孙绍骋作了说明。
 
  受国务院委托,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作了关于提请审议加入《武器贸易条约》的议案的说明。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作了关于201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中央决算情况总体较好。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309.47亿元,为预算的99.5%。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9475.01亿元,完成预算的98.4%。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183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下一步重点做好五项工作: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作了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报告了中央财政管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三大攻坚战相关资金、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金融和企业等方面的审计情况,以及审计移送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情况后,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加强民生资金和项目管理。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作的关于2019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财经委认为,国务院及其财政等部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建议批准该草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财经委建议进一步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预算决算管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
 
  会议审议了有关任免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秘书长杨振武出席会议。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部分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解读“国家账本年检报告”透露的信息
解读“国家账本年检报告”透露的信息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刘红霞)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18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份时间跨度从2019年6月到今年5月的“国家账本年检报告”,透露哪些信息?

  财政预算执行总体较好,支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审计结果显示,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强统筹管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民生等重点领域保障有力,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报告同时指出部分预算下达晚、一些资金使用效率低、项目实施审批耗时长等问题。比如,抽查中央投资专项资金支持的320个项目,地方立项后到开工前各项审批平均花了486天,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庆龙认为,预算拨付不及时,这其中既有拨付链条过长的因素,也有信息沟通不够、预算使用单位预算编制细化不足等原因。要优化管理,做好流程梳理,提升信息化程度,尽快形成实物量。

  减税降费2.36万亿元,仍存在优惠政策不落地、征管不规范问题


  减税降费是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抓手。审计结果显示,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均不同程度下降,涉企收费有效规范,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报告也指出,在具体执行中,减税降费仍然存在部分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的部门和地方税费征管还不够规范等问题。

  比如,1.88万户企业没有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4683.21万元;8927户生活服务等企业没有享受疫情防控期间收入免征增值税1657.7万元;278户企业被提前或多征税费51.4亿元;5个省份的7家单位违规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开展中介服务收费等1.23亿元;3个省份的3家单位违规要求企业承担应由财政保障的费用5703.38万元。

  “越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越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北京大学教授刘怡说,不能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钻空子,要想方设法巩固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涵养、保护、壮大税源,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扶贫领域问题明显减少,个别问题需在脱贫攻坚剩余任务推进中加快解决


  扶贫审计是近年来国家审计的“重头戏”。报告显示,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重点任务,加大扶贫投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比例由2016年的25.8%降至1.5%,其中,违纪违规问题占比降至0.19%。审计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印证我国脱贫攻坚推进越来越精准扎实。

  审计也发现,虚报冒领、骗取侵占扶贫资金还没有根本杜绝。比如1591.95万元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骗取侵占,5个县的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措施未及时跟上。

  胡泽君表示,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在脱贫攻坚剩余任务推进中正加快解决。

  各地坚决执行过紧日子要求,预算执行质量仍有待提高


  审计结果显示,2019年各部门加强预算执行,预算管理情况总体较好,财政拨款预算执行率87.2%。但一些部门执行财经制度还不够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还不够到位。

  比如,19个部门和41家所属单位虚列或超范围支出等,涉及2.23亿元;2个部门的4个因公出国(境)团组超员超期;3个部门和14家所属单位公务用车超编制或使用不合规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本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抗疫之下,政府过紧日子有了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切实践行节用裕民理念。

  各地加大稳就业投入,政策效果还有待提升


  “六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仍是保居民就业。从审计的20个省份就业补助、职业教育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情况看,相关地方坚持就业优先,加强资金统筹优化,为城镇新增就业、就业困难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报告同时指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工作对接不到位、具体措施衔接不够、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影响政策效果充分发挥。比如,2个省份分配16.23亿元职业教育经费时,未按要求向先进制造业等急需特需专业或贫困地区倾斜;39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项目未按期开(完)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今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当前宏观政策充分体现就业优先,接下来要做好补贴等财政资金精准分配、快速抵达,让“好资金”精准匹配“好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续管护工作需要加强


  报告显示,从审计的15个省份的55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4项重点任务实施情况看,这些地区2019年投入财政资金254.97亿元,积极推进各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审计也发现,一些高标准农田项目推进慢、建设质量不高、后续管护不到位,有的被违规占用,共涉及高标准农田506.66万亩。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举措,不仅要高标准建设,更要高标准管护,这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妥善划分建设方、使用方等的责任。

  开展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及时移送处理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


  审计署今年2月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把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作为重大专项审计任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3月底,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371.86亿元;审计的40家银行共向5995家重点保障企业发放疫情防控专项贷款2314.73亿元;审计的8445个慈善组织和相关部门共接收社会捐赠资金378.24亿元、物资16.65亿件,已分配使用320.65亿元、15.1亿件。

  报告说,审计署组织了2万多名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发现的资金滞拨、物资积压等问题,有关方面及时整改,加快分配下拨资金76.51亿元、物资9994万余件,建立健全制度1584项。

  审计还发现骗取套取资金、倒卖侵占物资等问题线索110多件,均已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三审,拟将篡改伪造档案、诬告陷害等纳入政务处分情形 公职人员遭不实举报等,应及时澄清消除影响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三审,拟将篡改伪造档案、诬告陷害等纳入政务处分情形
公职人员遭不实举报等,应及时澄清消除影响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朱基钗、孙少龙)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草案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第三次审议。草案三审稿对“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诬告陷害”等违法行为予以明确,同时规定了其适用的政务处分。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部门针对此前的草案二审稿提出建议,对一些应予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进一步予以明确。据此,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篡改、伪造本人档案资料的,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严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草案还增加规定,“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或者责任追究等不良影响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同时规定,“拒不按照规定纠正特定关系人违规任职、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且不服从职务调整的,予以撤职。”

  此前草案二审稿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在原政务处分决定公布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公职人员遭受不实举报等情形,也应当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据此,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监察机关或者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在调查中发现公职人员受到不实检举、控告或者诬告陷害,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

  针对草案二审稿中有关公职人员对政务处分决定申请复审、复核的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当建立监察机关对确有错误的政务处分决定主动纠正机制。据此,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监察机关发现本机关或者下级监察机关作出的政务处分决定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责令下级监察机关及时予以纠正。

  此外,针对复审、复核的结果,在“撤销、变更”之外,草案三审稿对“维持”的情形予以明确,规定复审、复核机关认为政务处分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予以维持。

 
乡村振兴这件大事,国家要立法来促进
乡村振兴这件大事,国家要立法来促进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于文静)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如何通过立法来促进乡村振兴?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拟作出一系列规定,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向常委会会议作草案说明时介绍,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的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并明确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牵头起草。

  草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草案分为十一章,依次为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七十六条。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抓手。草案着重围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改善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草案规定:国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草案专设扶持措施一章,分别就财政投入、农业补贴、土地出让收入、资金基金、融资担保、资本市场、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用地保障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作出规定,从政策扶持上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如何层层压实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草案明确,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承担促进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应当以适当方式考核本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下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完成乡村振兴目标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草案还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省级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通过立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国拟规定县级以上档案馆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我国拟规定县级以上档案馆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罗沙)档案法修订草案二审稿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草案针对档案的开放与利用作出进一步修改。

  据悉,有的常委委员、代表、地方和社会公众提出,应当充分挖掘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建议进一步推进档案开放与利用。

  对此,草案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二十五年。国家鼓励和支持其他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

  草案同时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草案要求档案馆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相关档案的研究整理和开发利用,为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草案规定,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采取措施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已实现数字化的,应当对档案原件妥善保管。档案馆应当对接收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测,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同时,草案对损毁、擅自销毁档案,擅自复制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后不实施抢救措施或者隐瞒不报、拒绝调查等违法行为,增加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加对档案服务企业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明确罚款处罚的具体数额。

 
“诚信码”全覆盖
“诚信码”全覆盖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18日,和平镇和平村的青年志愿者(左一)为村民讲解文明诚信档案公示栏的内容。
 
  近年来,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积极推广乡村文明诚信档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文明诚信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广乡村“文明诚信码”全覆盖,以“一户一码一档”系统化建立乡村文明诚信档案云平台,着力打造“文明长兴,诚信和平”品牌。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 对四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
对四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办公室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已由委员长会议提请18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这个法律草案是贯彻落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精神和要求的重要立法项目,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向会议作了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其中,草案对防范、制止和惩治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四类犯罪行为的具体构成和相应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合乎法治精神 契合广大民意 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事项立法
合乎法治精神 契合广大民意
评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事项立法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18日在北京开幕,会议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这个法律草案是贯彻落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精神和要求的重要立法项目,草案对防范、制止和惩治发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等四类犯罪行为的具体构成和相应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遵循宪法、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就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法律,具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合法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力、有责任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构建有关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香港回归23年来,一直未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宪制责任和法律义务。近年来香港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连,已严重威胁国家安全。香港相关法律制度空白和执行机制缺失,已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全国人大的授权,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和建立机制,以法律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屏障、筑牢“一国两制”根基,划定不可触碰的“法律高压线”,是势在必行、为所当为的果断之举。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和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工作,按照宪法和立法法的要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兼顾两种法律制度的差异,广泛听取香港社会各界的意见,吸纳有益的意见建议,确保立法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契合最大民意。
 
  围绕相关立法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听取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及特区政府有关主要官员的意见;香港中联办在港组织座谈会,听取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港澳办、香港中联办在深圳、北京举办多场座谈会,听取香港特区政府有关官员、法律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梁振英担任召集人的“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在港举办相关座谈会,“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8天内在港征集到292万支持立法者的签名,香港各界人士还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表达支持、反映意见。大家认为,要安定、要秩序、要法治,是当前香港社会的主流民意和最大共识。切实防范、制止和惩治发生在香港的任何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活动,是维护香港法治秩序、繁荣稳定和守护香港市民安居乐业的必要之举,唯有依法有效防范、制止和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极少数违法犯罪行为,才能更好保障香港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各项基本权利自由。
 
  全国人大有关决定通过后,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大肆叫嚣、攻击,甚至以所谓制裁相威胁,赤裸裸插手香港事务。这更加凸显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和推进相关立法工作的迫切性。以法律为武器,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有力遏制外部干预,才能还香港社会以安宁祥和、还香港市民以公平正义,才能为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问题、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也才能更好保障所有来港投资者的发展利益。通过堵塞法律漏洞的方式,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国家安全,给出了破解香港乱局的良方,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依宪治国、依法治港的信念与追求,彰显了中央政府作为“一国两制”最坚定维护者的胸怀与担当。
 
  筑牢“一国”底线,“两制”才能良性发展。从国家层面为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是对“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国家安全的底线愈牢,“一国两制”的空间愈大,香港的前景愈美好。我们坚信,中央出手补齐香港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和制度短板,划清国家安全的底线,严厉打击极少数违法犯罪,必将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法治、自由、开放等核心优势,保护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自由,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行稳致远。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七国集团外长发表涉港联合声明,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 外交部: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七国集团外长发表涉港联合声明,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
外交部: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伍岳)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方对七国集团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中方多次强调,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政府、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预。”赵立坚说。
 
  他说,中国全国人大有关决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旨在弥补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本来就是“一国两制”的体现,也是为了确保“一国两制”方针行稳致远,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中方多次重申,《中英联合声明》的核心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区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区的宪制基础。
 
  “中方推进涉港国安立法的决心坚定不移。我奉劝有关方面好好地学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客观、公正看待涉港国安立法,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停止插手香港事务及干涉中国内政。”赵立坚说。
 
  据新华社香港6月18日电针对七国集团外长发表声明对涉港国安立法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18日表示,有关声明混淆是非,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公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发言人强调,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坚定不移,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涉港国安立法不容抹黑、不容干预、不可阻挡。我们奉劝有关国家反躬自省、摒弃“双标”,跳出意识形态和集团政治的窠臼,停止徒劳的干预。
 
◥6月15日,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
图片新闻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15日,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代表出席记者会。
 
  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15日发起网上联署活动,抗议并反对外部势力干预中国内政和香港事务。据介绍,网上联署活动将于6月30日结束。香港各界“撑国安立法”联合阵线强烈要求美国及有关西方国家:立即停止干预中国内政,停止损人不利己的无理霸道行为;采取积极措施维持中美双边良好互惠关系;立即放弃一切制裁或威吓香港的手段。
 
  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就展示国旗奏唱国歌发出指引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就展示国旗奏唱国歌发出指引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6月18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18日向全港中、小学发出通告,提供有关展示国旗和区旗及奏唱国歌的指引,以及课程资源和支援措施的最新信息。
 
  教育局发言人表示,《国歌条例》已于6月12日刊宪生效。根据条例,教育局局长须就将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发出指示。中、小学必须在举办庆祝元旦日、香港回归日、国庆节的活动时升挂国旗和区旗及奏唱国歌。教育局也强烈建议学校在重要的日子及特别场合,例如开学日、开放日和毕业礼等升挂国旗和区旗及奏唱国歌,并鼓励学校定期展示国旗和区旗,以及奏唱国歌。
 
  发言人说,《国歌条例》的精神是尊重国歌,任何人不可公开及故意侮辱国歌,或不当使用国歌。所有中、小学须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唱国歌,并教导学生国歌的历史和精神,以及奏唱国歌的礼仪。
 
  发言人强调,国旗、国歌及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任何一位公民都必须予以尊重。培养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学习宗旨,让学生认识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体制、法律等各方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更是学校教育应有之责。
 
  发言人说,国旗、国歌及区旗的学习内容一直蕴含于本地课程的不同科目,教育局一直为学校提供相关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支援学界在目前的基础上教导学生,教育局已整合相关资源和加强课程支援。
 
就美国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 全国人大外事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
就美国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
全国人大外事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外交部分别发表声明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18日就美国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发表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当地时间6月17日,美方不顾中方的严正交涉,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此举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全国人大对此予以强烈谴责,表示坚决反对。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宪法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990年至2016年底,新疆发生了数千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无辜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方采取包括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符合中国的法律,符合国际社会对反恐的共同期待。新疆已连续三年多未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新疆2500万各族群众的生命权,这才是尊重人权的最好体现,得到了中国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涉疆问题根本不是什么人权、民族、宗教问题,而是反暴恐和去极端化问题。美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理应对中方采取的反恐措施予以支持。然而,美国却以所谓人权为名,恶意攻击中国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企图破坏新疆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这是在反恐问题上典型的双重标准。
 
  新疆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停止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错误做法。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18日就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发表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美方不顾中方严正交涉,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17日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这是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我们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中美两国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打击恐怖主义、遏制极端思想渗透蔓延,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责任。在新疆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有效遏制了恐怖活动多发频发势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普遍支持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国际反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理应与中国站在一起,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但美国却以所谓人权为名,恶毒攻击中国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向恐怖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我们对此坚决反对。
 
  当前,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新疆在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同时,十分注重保障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美国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纵容支持暴恐势力,企图以此作为向中方施压的工具,危害新疆繁荣稳定,破坏中国民族团结,遏制中国发展壮大。这完全是打错了算盘,算错了账。中国人民不怕鬼、不信邪。任何外来压力只会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继续有力地打击恐怖主义,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外交部18日就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发表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这一所谓法案蓄意诋毁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恶毒攻击中国政府治疆政策,公然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涉疆问题根本不是人权、民族、宗教问题,而是反暴恐和反分裂问题。新疆曾经深受极端主义、暴恐分裂活动之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新疆坚持标本兼治,打击与预防相结合,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符合中国法律,也是中国落实国际社会反恐和去极端化倡议,包括落实《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和《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的具体步骤和体现。
 
  新疆开展的各项工作有效遏制了暴恐活动多发频发势头,最大程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安全,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过去3年多来,新疆没有发生一起暴恐案件,民族平等团结,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生活安定祥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治疆政策普遍予以积极评价。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敌人,对于各国的反恐、去极端化努力,不应拿不同的尺子来衡量,更不应违背国际道义和人类良知进行蓄意歪曲。美方上述所谓法案罔顾事实、颠倒是非,试图把新疆的反恐、反分裂和去极端化举措污名化,在反恐问题上赤裸裸地搞双重标准,进一步暴露了美方损害中国主权、安全,挑拨中国民族关系、破坏新疆繁荣稳定、遏制中国发展壮大的险恶用心。
 
  我们要正告美方,新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国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再次奉劝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停止利用上述涉疆法案损害中国利益、干涉中国内政。否则,中方必将坚决反制,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完全由美方承担。
 
美干涉中国内政是“双标”把戏
美干涉中国内政是“双标”把戏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当地时间6月17日,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此举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也是一场“双重标准”的把戏。
 
  在美国政客眼里,这一所谓法案是又一个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可在世界人民眼中,这个被美方玩烂了的“老哏”,除了又一次暴露出美式虚伪“双标”外,别无他用。
 
  这一所谓法案蓄意诋毁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恶毒攻击中国政府治疆政策,公然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背后是美方一贯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华盛顿的一些政客们张口闭口“维吾尔人权”,对这一问题似乎如家事般“熟稔”。可这些人中有几个到过新疆,不带偏见地见证过新疆的发展变化?他们用来攻击中方的数据,有多少是秉持“美式价值观”的媒体捏造的,经得住多少推敲?以他们对待国内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他们所讲的“人权”,又有几个天真的人敢相信,他们会真正关心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群体的“人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国炒作“维吾尔人权”,只是以此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挑拨中国的民族关系,根本企图是搞坏、搞乱中国。美国的这种做法早有先例。当其需要时,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人权都是“关心”对象,而当这些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后,美国却两手一甩、不管不顾。
 
  新疆是中国的新疆,没有人比中央政府更关心当地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的根本福祉。新疆曾经深受极端主义、暴恐分裂活动之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治疆举措下,民族平等团结,宗教和睦和顺,人民生活安定祥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治疆政策普遍予以积极评价。怎么单单就美国对此视而不见?
 
  美国政府近年来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并以此为借口对中国采取全方位施压的强硬政策。在涉疆、涉藏、涉港、经贸,以及当下的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美方采取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方利益的错误言行。根本原因是美方仍然秉持“零和博弈”的落后思维,而这终将为时代所淘汰。
 
  新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国干涉。奉劝美方,不要再耍弄这种“双标”把戏了!
 
  (记者朱超)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特殊时期,习近平主席主持的这场特别峰会有何特殊意义
特殊时期,习近平主席主持的这场特别峰会有何特殊意义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一场以“团结”命名的峰会——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北京时间6月17日晚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的主旨讲话。

  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开展的又一次重要多边“云外交”。

  同3月26日作为成员国领导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5月18日应邀在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致辞不同,这次特别峰会,由中国同非洲国家南非和塞内加尔共同倡议,是一场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中国为何要倡议举办这样一场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学者。

(一)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和非洲都面临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对形势作出的判断。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副所长黎文涛说,中国和非洲抗击疫情都取得了成果,但疫情不确定性明显,全球最终战胜疫情将是一场持久战。应对疫情影响,仍是摆在中国和非洲面前的大事。

  举办这次特别峰会恰逢其时。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排在首位的就是“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非洲始终相互声援、并肩战斗。从非洲各国纷纷为处于艰难时刻的中国送来宝贵支持,到中国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医疗援助物资、派出7个医疗专家组,双方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上个月的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出“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这次特别峰会上,他又宣布一系列支持非洲抗疫的行动,包括“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等等。

  “作为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洲,非洲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一环。”黎文涛说,中国主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帮助非洲兄弟筑牢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防线,是中非命运共同体题中应有之义。

(二)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第二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

  他说,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

  着眼非洲国家面临的实际困难,中方提出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和倡议——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有关非洲国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对华无息贷款债务;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非洲国家的支持力度;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支持非洲加强互联互通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共同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业态合作……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表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决定实施“八大行动”,勾画了推进中非合作、促进非洲发展振兴的路线图。因应疫情影响,中方又宣布兼顾抗疫当务之急、疫后发展所需的一揽子新行动,充分表明中国对非政策是真实亲诚、一以贯之的。

  “全球疫情态势严峻复杂,挑战和困难不能低估。”黎文涛说,非洲发展和中国紧密相关。疫情之下,双方经济发展都面临不小压力。这次特别峰会向非洲传递信心:中国将坚定支持非洲有序复工复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三)


  另外两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

  “特殊时期召开的这次特别峰会,更加彰显中国外交方针。”刘海方说,在疫情深刻影响国际秩序的时候,特别峰会召开本身就表明:中国一如既往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紧紧站在一起。

  这一点,也体现在出席特别峰会的名单中——除中国和十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非盟委员会主席外,还有两位来自多边国际组织的特邀嘉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方愿同非方一道,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支持世卫组织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

  外交学院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历历说,面对病毒这个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国际社会本应团结一致,西方个别国家政客却无端抹黑中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关键时刻,非洲国家给予中国宝贵理解和巨大支持。

  会议发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联合声明》,重申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呼吁国际社会共同防止歧视、污名化作法。此外,还明确提出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

  “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始终是中非友好的鲜明底色。”黎文涛说,在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洲宣示团结合作,为全人类战胜困难注入更大信心。

       (记者杨依军、伍岳、邹多为、罗鑫)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中非携手同战“疫”,患难见真情
中非携手同战“疫”,患难见真情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6月1日,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中国医疗专家组考察一所收治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       新华社发(中国赴赤道几内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供图)

  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晚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与会领导人一致决定加强团结抗疫的共同行动,携手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新冠疫情在非洲不断蔓延。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7日,非洲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26万例,死亡病例超过7000例,疫情已扩散至所有非洲国家。

  在这一关键时刻举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再次彰显了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中国,我们和你在一起


  2月初的一天,肯尼亚马萨雷贫民区,烈日照得铁皮房子屋顶闪闪发亮。在人们平时踢球的小广场里聚集着上千名孩子,“支持中国,武汉加油”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些学生来自马萨雷的10所学校,他们一大早从各自学校出发,高高举着祝福的牌子,一路走一路喊……

  “我为中国发生的疫情感到难过。中国加油!我们和你在一起!”来自“拥抱爱”学校的学生萨拉基说。曾经,一场大火毁了萨拉基的学校,是来自中国的志愿者重建了那里,萨拉基把对中国的感谢深深留在了心里。

  来自贝宁的莱东瀚是江苏大学医学院的一名留学生,今年1月在南昌一家医院做助手期间遭遇新冠疫情。他主动向医院递交请战书,加入医院组织的抗疫应急队伍。

  “虽然我是外国人,但不能是‘外人’。中国老师教了我这么多,现在疫情来了,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呢?我要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中非之间的友谊,感受到非洲和中国在一起。”莱东瀚动情地说。

  尽管远隔万里,非洲人民对中国的疫情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中国人民奋力战“疫”的关键时刻,不断向中国传递爱心与信心:

  非盟成员国外长们在2月初非盟首脑会议期间集体宣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同中国政府和人民站在一起;埃及紧急向中国提供10吨医疗物资;南非口罩生产商向中国捐赠3万只口罩;赤道几内亚和吉布提这两个仅有约百万人口的国家分别向中国政府捐款2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非洲最大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自1月24日起一个月内通过50余架客货航班向中国运送了超过1400吨防疫物资……

  患难见真情,非洲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温暖了中国人民,也成为中非患难与共的最新例证。

来自东方的“及时雨”


  3月22日凌晨,广州白云机场,埃塞俄比亚航空ET3751航班机组与广州塔台隔空对话。埃航机组:“今天我们将满载中国捐赠给非洲的医疗物资飞往埃塞俄比亚。谢谢中国!”广州塔台:“一路平安!中非友谊万岁!”

  经历10小时飞行后,这架飞机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上满载的540万只口罩、108万套试剂盒、4万套防护服和6万个防护面罩被用于支援非洲各国抗击疫情。

  埃塞俄比亚考特贝医院的护士所罗门·阿耶莱是这批物资的众多受益者之一。阿耶莱说,这些来自中国的防疫物资填补了医院的物资缺口,中国分享的防疫经验也帮助他和同事更好地开展工作。

  自2月中旬非洲出现新冠确诊病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用各种方式向非洲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3月底,津巴布韦新冠肺炎定点诊疗医院威尔金斯医院完成升级改造,病床数从35张增加到60张,还增配了10张重症监护室床位。升级改造项目由在津中资民营企业出资,两国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施工,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项目。

  “在中国企业帮助下,我们现在能够为重症患者提供治疗,我们有重症监护室、有呼吸机,我们可以挽救更多生命!”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卫生局局长普洛斯珀·崇齐说。

  为支持非洲国家抗疫,中国已向非洲各国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向11个非洲国家派出148人次的抗疫医疗专家组,并同非洲国家举行30余次专家视频会议。46支中国援非医疗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近400场,同非方分享抗疫经验,培训当地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

  马里环境和健康问题专家卡利卢·迪亚拉说,早在马里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前,中国捐助的第一批物资已经抵达马里,对马里这样一个卫生系统薄弱的内陆国家应对疫情至关重要。

  非洲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对中国的无私援助表达感谢。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董晓春在日记里记录了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工作期间的感人一幕:“突然,路边有一个老人向我们挂有中国国旗的车队敬了一个礼,我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中非友谊更加深厚


  中非人民曾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并肩战斗,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携手同行,在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合作中命运与共。如今,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中非友谊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变得更加牢固。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娜莱迪·潘多尔说,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驰援,实施了中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史上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援助行动,彰显了真实亲诚理念和维护全球安全的大国担当。今天,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援南非等非洲国家抗疫。

  刚果(布)总理穆安巴5月底在会见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时说:“困难到来时,谁与我们站在一起,谁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心里清清楚楚。”

  在此次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重点强调要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这四个“坚定不移”,展现了中非“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坚定决心,指明了疫情形势下中非抗疫及务实合作的前行路径,擘画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未来方向,也为国际社会团结协作早日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中方的表态得到了非洲方面的积极回应。非盟轮值主席、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表示,此次特别峰会显示出非中之间团结的深度和韧性,非中团结以及更加良好的多边合作是我们赢得抗疫斗争的关键。

  津巴布韦外交与国际贸易部长莫约说,这是一次非常出色的峰会,展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

  几内亚国家卫生安全局病毒检测实验室主管马马杜·巴说,非中加强沟通,携手抗击疫情,无疑将使非中友谊更加深厚。

(执笔记者:曹凯;参与记者:张玉亮、王守宝、荆晶、邢建桥、储信艳、肖玖阳、王松宇、王小鹏)   新华社内罗毕6月18日电

 
杨洁篪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对话 外交部发言人就此答记者问
杨洁篪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对话
外交部发言人就此答记者问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当地时间6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举行对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充分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认为这是一次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8日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对话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请问杨洁篪主任与美国务卿蓬佩奥对话中是否谈及近来双边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例如台湾、涉港等问题?

  据赵立坚介绍,杨洁篪在对话中阐明了中方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态度以及在台湾、涉港、涉疆等重要敏感问题上的立场。

  杨洁篪指出,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中方致力于同美方一道努力,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坚定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动两国关系回到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轨道。

  在台湾问题上,杨洁篪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中方要求美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在涉港问题上,杨洁篪指出,包括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在内的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中方推进涉港国安立法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干预香港事务的言行,坚决反对七国集团外长就涉港问题发表的声明。中方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方主权,客观、公正看待香港国家安全立法,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预香港内部事务。

  在涉疆问题上,杨洁篪指出,中国政府依法在新疆采取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极大扭转了新疆安全形势,有力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中方对美方签署“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表示强烈不满,敦促美方尊重中方反恐维稳和去极端化努力,停止在反恐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停止利用涉疆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就弗洛伊德之死所暴露问题联合国人权机构举行紧急会议
就弗洛伊德之死所暴露问题
联合国人权机构举行紧急会议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日内瓦6月17日电(记者聂晓阳、陈俊侠)应联合国非洲集团要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17日举行紧急会议,就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遇警方暴力后死亡所暴露的种族歧视、警察暴力等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在紧急会议上表示,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只能建立在每个人的人权和尊严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最近发生的事件表明美国非洲裔群体所遭受的不公和歧视仍在继续,希望此次紧急会议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在全球范围遏制种族主义的浪潮。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在紧急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切实行动,促使好几代人坚持奋斗却收效甚微的反种族歧视斗争在相关国家取得根本性胜利。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在会议发言中表示,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支持人权理事会举行此次紧急会议。
 
  陈旭对弗洛伊德死亡表示震惊和悲痛,向他的家人致以诚挚慰问。他说,生命至上,黑人的命也是命。正如巴切莱特和许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机制专家所说,弗洛伊德事件不是孤立的,反映了美国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警察暴力和社会不平等。他敦促美国倾听国际社会呼声,切实履行其国际人权义务,消除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其他侵犯人权现象,保障少数族裔合法权利,并在国际上停止将人权作为政治工具,摒弃双重标准作法。
 
 
弗洛伊德弟弟的控诉
弗洛伊德弟弟的控诉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这件事再次给我们黑人上了相同的一课:在美国,黑人的命不是命。”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17日就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之死所暴露的种族歧视、警察暴力执法等问题举行了紧急会议,乔治·弗洛伊德的弟弟在视频发言中的这句话,令参会的100多位各国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倍感沉重。

  5月25日,乔治·弗洛伊德被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白人警察用膝盖持续压迫颈部后死亡,该事件在全美和其他国家引发大规模抗议浪潮,示威者们大声疾呼:“黑人的命也是命。”

  “当他被施暴致死时,我和我的家人在视频中看到他怎样痛苦地度过一生的最后时刻。一名警察在他的脖子上跪了八分四十六秒。我的哥哥在无助中呼唤我们已经死去的母亲,一遍又一遍地说他无法呼吸。但是,即使在他失去知觉之后,那名警察仍然不顾周围行人的请求,没有将膝盖从我哥哥的脖子上移开。”乔治·弗洛伊德的弟弟菲洛尼斯·弗洛伊德语气沉痛地回忆道。

  “我哥哥只是近年来死于警察暴力的众多黑人之一。一个可悲的事实是,他的死亡并非孤立事件。我哥哥的遭遇就是美国警察如何对待黑人的真实写照。这次是我哥哥,下次可能就是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他说。

  菲洛尼斯·弗洛伊德在发言中呼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对美国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以及对和平示威者的镇压进行彻查。

  现场和远程参会的人士在倾听发言后表情凝重。很多发言者都认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冲击了人们的认知,并引发了广泛的恐惧和担忧。这一事件表明,在美国,种族歧视、滥用私刑等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

  一位非政府组织官员表示,听了这位受害人家属的发言,如果还有人认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及其暴露出的种族歧视问题并不严重,或者不值得予以特别关注,那么这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的谎话,要么是出于某种目的对相关国家赤裸裸的袒护。

  正如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内的22位非洲裔联合国高级官员近日联合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乔治·弗洛伊德令人震惊的遇害源于一系列广泛而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自行消失。人们必须对种族歧视说“不”,必须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抗争。  (记者聂晓阳)

    新华社日内瓦6月17日电

 
外交部:相信中印双方能够妥善处理当前事态
外交部:相信中印双方能够妥善处理当前事态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伍岳)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目前,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总体稳定、可控,相信双方能在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精神的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事态。

  有记者问:据报道,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17日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双方就中印边界西段局势交换了意见,请问中方有何评论?中印边境紧张局势是否会继续升级?

  赵立坚说,针对近期中印边界西段的事件,王毅在同苏杰生通电话时已经详细阐明中方严正立场。中方已多次申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印方一线部队公然打破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在加勒万河谷现地局势已经趋缓的情况下,再次跨越实控线蓄意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他说,事件发生以后,中印双方通过军事和外交渠道进行了沟通协调,双方同意公正处理加勒万河谷冲突引发的严重事态,共同遵守两国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现地局势降温,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目前,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总体是稳定的、可控的。相信双方能在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精神的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事态,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赵立坚说。

 
戴高乐将军发表《告法国人民书》80周年 法国举行纪念活动
戴高乐将军发表《告法国人民书》80周年
法国举行纪念活动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据新华社巴黎6月18日电(记者唐霁)法国政府18日上午在首都巴黎举行活动,纪念戴高乐将军发表《告法国人民书》80周年。总统马克龙随后赶往伦敦,参加在英国举行的纪念仪式。

  当天上午,马克龙在老战士的陪同下参观了巴黎解放运动博物馆。他说,“戴高乐将军的榜样力量将激励年轻一代法国人,面对混乱和怀疑,绝不退缩”。马克龙随后前往位于巴黎西郊的瓦雷利安山国家纪念碑主持纪念仪式,重新点燃代表法国抵抗运动精神的火焰,并聆听抵抗运动歌曲《游击队之歌》。

  瓦雷利安山国家纪念碑为悼念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献身的法国人所建,大理石碑身正面镌刻着戴高乐将军《告法国人民书》中的名言“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抵抗运动之火将永远不会熄灭”。

 
“供应环比增两成” “十种菜品不涨价” “哄抬物价罚十万” 北京打响“菜篮子”“餐盘子”保卫战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吉宁、阳娜、张骁)受疫情影响,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3日暂时休市后,为了保障首都食品市场稳定供应,北京市多部门多措并举调度市场资源,维护市场秩序,打响了一场“菜篮子”“餐盘子”保卫战。现在,市场供应是否充足?菜品价格是否稳定?价格违法如何惩处?
市场缺货吗?供应量稳步回升!
  13日凌晨,被誉为首都“菜篮子”的新发地市场暂时休市,进行全面卫生整治和环境消杀。受休市影响,6月14日至16日,北京市共有37家企业的64家门店出现蔬菜缺断货情况,首都市场供应如何保障?
  据了解,新发地市场关闭后,北京市迅速组织力量就近设置6处临时交易场地。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16日表示,从转场经验和临时场地容纳能力看,临时交易场地农产品流转效率正在上升。一是临时交易量逐步增加,每天进场销售车辆从初期的几十辆增加到目前350辆。二是商户心态逐步稳定,临时交易场内已开始出现大兴产叶菜、河北周边产黄杏等近程、零散性交易品种。目前新发地临时场地的交易量约2100吨,日环比增长近两成。
  一名新发地市场商户告诉记者:“虽然我在医学观察期,但有朋友在帮助照顾周转区的货物,现在每天的货物供应量已经上升到10吨左右,供应能力正在慢慢回升。”
  除新发地市场外,北京市大洋路、岳各庄、锦绣大地等主要批发市场开足马力保障供应,蔬菜供应缺口迅速被填补。
  在商超方面,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物美、京客隆、超市发等8家大型连锁超市592家门店,6月16日蔬菜进货量2961.5吨,较12日增加71.3%;销售量2361.0吨,较12日增加100.2%。
  近日,北京市商务局公布了主要大型连锁超市门店信息,小型便民菜店等可与物美、京客隆、家乐福等各大商超的500多家连锁门店合作进货。
  王洪存表示,北京蔬菜市场供应秩序正在迅速恢复,蔬菜供应总体稳定。
价格涨了吗?多家超市承诺10种蔬菜不涨价!
  随着新发地市场休市,部分蔬菜零售网点一度出现物价波动。针对这种情况,10余家大型连锁超市向公众发出承诺,多种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蔬菜品种不涨价。
  家乐福承诺,锁定新土豆、黄瓜、圆茄子等10种蔬菜品种价格从6月14日起1个月保持不变,其他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生鲜食品价格也保持稳定;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16日承诺,京客隆超市的土豆、圆白菜、冬瓜等10种蔬菜价格一个月不涨价。
  17日下午,在家乐福超市慈云寺店,北京市民赵玉宝正在货架上挑选黄瓜。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家超市的菜价比中小农贸市场还便宜,甚至以为店方标错了价格。“黄瓜每斤只卖1.39元,比小市场便宜不少。”赵玉宝说。
  家乐福超市慈云寺店店长李松峰介绍,该超市销量较大的常见蔬菜均为产地直采,目前每天都在增加供应,可以保证市民吃到的叶菜都是当天上的新鲜菜。“家乐福目前承诺10种蔬菜一个月不涨价。”
  据了解,近日,北京市连锁经营协会发出紧急倡议,要求重点零售企业落实“三保一稳”,号召北京市重点零售企业保安全,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保供应,切实维护市场稳定;保质量,完善商品管控体系;稳物价,恪守诚信职业道德。物美、永辉、超市发、华冠、首航等20余家协会商超企业积极响应。
哄抬价格会怎样?北京绝不容忍!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17日发布信息称,东城区市场监管局15日依据群众举报线索,对位于北京某菜市场个体工商户郭某某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经查,该商户涉嫌哄抬价格,拟对其做出10万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据了解,郭某某于2020年6月10日以每斤1.3元的价格购入土豆1100斤。6月15日,郭某某将剩余的150斤土豆价格提高至每斤3元和每斤6元分等级进行销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郭某某以较高进销差价率销售土豆,推动价格过高上涨,情节严重,案件相关程序正在进行中。
  为了保证供需稳定,对于哄抬物价的行为,北京绝不容忍。记者获悉,北京多地多级市场监管部门正全力保证物价稳定,坚决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在丰台区岳各庄市场,记者看到,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详细检查食材来源和相关采购票证。丰台区市场监管局卢沟桥乡所所长孙金华介绍:“我们成立了岳各庄批发市场疫情防控和供应保障专班,抽调专人派驻岳各庄市场驻场监管保障供应。”
  在北京增光鸿运农副产品市场中心,一家牛羊肉商户给记者看了流通环节食品进货台账,其食品进货登记信息显示,16日进了100斤羊肉,进价35元一斤。市场工作人员马雷杰说:“现在的肉价跟之前相比相对稳定,当天基本卖完。相关部门近期对我们的肉产品频繁抽检。”
  记者了解到,6月13日以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242人次,检查商户5590户,立案7件。
“疫情最新消息”“核酸检测”“生鲜到家”“飞机退票”“在线教育” 京城战“疫”,搜索框里看民生关切
“疫情最新消息”“核酸检测”“生鲜到家”“飞机退票”“在线教育”
京城战“疫”,搜索框里看民生关切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焦点
 
 
  ▲6月18日,在海淀区区级核酸检测采样点,医护人员为市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新华社记者任超摄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丁静、赵琬微)日前,北京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升至二级。新华社记者发现,至17日下午,“北京疫情最新消息”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的热度上涨了2475%,核酸检测、生鲜到家、飞机退票、在线教育等关键词在互联网上的搜索热度也显著提升。
 
  当前抗疫形势下,迅速飙升的搜索热度数据背后,是北京居民们哪些迫切的民生关切?有关部门又将如何施策予以保障?
 
  “核酸检测”搜索量上升135%,将持续扩大检测能力


 
  “12日起,这个点预约检测人数从每日将近1000人次增加到3000人次以上。”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生物医药园东门采样点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试剂盒充足,但限于场地条件和防疫要求,该采样点仅设置4组信息录入人员,3组核酸检测人员。由于近两日检测人员激增,排队人员较多,有人甚至凌晨1点就来排队。为避免聚集,建议市民预约前往。
 
  核酸检测近日成为北京市民关注的焦点。据百度搜索大数据,响应升级后24小时内,涉及“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多久出结果+核酸检测怎么做”等关键词相关内容在北京区域的搜索热度上升135%,“北京核酸检测医院+北京核酸检测预约”等内容的搜索热度上涨520%。
 
  17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称,自6月13日起,北京已对新发地市场人员、社区“敲门行动”主动报告人员等约35.6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17日完成对大数据筛查的35.5万涉疫市场相关人员的检测工作。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北京将对所有农贸市场、餐饮店、食堂等进行全面核酸检测。
 
  目前,北京市日均采样约40万人,今后几天还将持续扩大检测能力。目前,北京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已达98所。
 
  “生鲜到家”搜索热度飙升40倍,持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北京市民朱先生经常从手机App下单购买生鲜蔬菜、啤酒等日常消费品。17日他下单时,页面却提示“当前配送小哥已约满,请于明日尽早下单”。“网上买菜还能送吗?会不会乱涨价?”朱先生有些担心。
 
  近来,不少市民为减少线下接触,选择网络购物,造成部分门店订单暴增,配送力量不足。
 
  大数据显示,16日以来,部分网购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热度飙升40倍。另有数据显示,6月13至16日,有近千家超市在北京地区的外卖订单数量与上周相比增加超过3倍。
 
  针对部分门店订单暴增的情况,美团配送推出了“骑手驻店”模式。“驻店骑手只负责当前超市的配送。”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能够在同样的骑手人数下,将运力提升1.5倍。
 
  “为维护首都市场秩序,我们近期重点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过期变质、假冒伪劣、来源不明等违法违规行为。”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况旭说,对蔬菜水果价格投诉举报、舆情反映和社会曝光,坚持接诉即办、快查快处。
 
  “退票”搜索热度升84%,多家航司、铁路已出台免费退票政策


 
  “中高风险街乡、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禁止离京,其他人员坚持‘非必要不出京’,确需离京的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北京市16日公布进出京相关政策后,能否免费退票成为部分群众的关注焦点。
 
  大数据显示,响应升级后24小时,“机票退票扣多少手续费+火车票退票+火车票退票手续费”等关键词搜索热度上升84%。
 
  记者获悉,截至17日18点左右,首都机场已执行航班376架次,取消28架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7日进出港航班计划236架次,截至当日13点已取消航班71架次。
 
  目前国航、南航、东航都可对满足相关条件的订单进行免费退票。铁路部门也已明确对符合条件的退票免收手续费,购买铁路“乘意险”的一同办理。
 
  “线上教学”相关搜索量上升6倍,骨干教师在线答疑


 
  北京市教委16日晚间通报:17日起,北京中小学各年级停止到校上课,在京高校学生停止返校。
 
  响应升级后24小时,“停课”“停课通知”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的热度飙升10倍,“线上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辅导”等关键词搜索量上升6倍。
 
  “近日,网络课堂的浏览量迅速提高,数十万学生在线学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数字学校负责人詹伟华说。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总工周航表示,为保障网络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教育部门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优化网络环境。
 
  针对初三、高三年级学生,北京市教育部门组织了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中高考学科教师进行在线答疑,解决考生复习中的个性化问题。
 
北京粮食库存充裕 果蔬货源供应较为充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北京市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问题答记者问
北京粮食库存充裕 果蔬货源供应较为充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北京市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问题答记者问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焦点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安蓓)针对北京市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北京粮食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仅地方储备就能保障全市6个月市场供应;蔬菜、水果购销秩序逐步恢复,货源供应较为充足,市场运行总体有序。

蔬菜、水果货源供应较为充足


  问:近期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新发地批发市场也被关闭,请问,在保障北京的蔬菜等生活物资供应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的牵头单位,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本次疫情中,新发地批发市场关闭对北京市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价格出现一定波动。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的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支持北京市与周边省份供应企业加强对接,积极组织货源调运,及时协调解决物资保供中出现的问题,增加物资供应,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一是指导协调北京市、河北省在平谷马坊、河北高碑店等地设立蔬果等物资多功能中转储运站,保证进京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物流运输畅通,保障北京市场供应。

  二是建立周边6省份联保机制,协调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等6省份立即成立工作专班,梳理本地区输京大型骨干蔬果流通企业和货源,加强与北京方面的对接,增加对北京市场供应。

  三是组织调运蔬菜进京。协调河北省相关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组织高碑店蔬菜货源5000吨供应北京,首批蔬菜已于6月18日晨运达首农集团西红门蔬菜存储库,其余也将于近期陆续到达。

  目前北京蔬菜、水果购销秩序逐步恢复,货源供应较为充足,市场运行总体有序。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北京市继续加强生活物资保供,重点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协调周边省份蔬果供京等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北京市场供应。

粮食库存充裕、储备充足


  问:北京的粮食、食用油等供应是否有保障?

  答: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关闭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迅速调度摸清北京市、区两级粮油储备最新情况和粮油应急企业加工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北京市粮油供应保障力度,已制定北京周边省份粮油应急保障预案。

  目前,北京粮食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仅地方储备就能保障全市6个月市场供应,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中央储备,再加上企业商品库存,市场供应有保障。成品粮储备可保障全市32天市场供应,食用油储备可保障29天。此外,北京周边省份粮食库存充足,加工转化能力强,运输物流通畅,如有需要可随时供应北京市场。

  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抓紧建立重点骨干企业保障机制,加强市场货源组织调度,推动增加商业库存和政府储备,确保北京市粮油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和市场运行平稳。

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问:此次疫情对北京市粮油肉菜等民生商品价格产生了多大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价格主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6月11日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采取措施,启动应急监测机制,建立日监测、日分析、日报告制度,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监测。总体看,近日北京粮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猪肉、鸡蛋价格小幅上涨;批发市场蔬菜价格6月15日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6日开始有所回落,商超蔬菜零售价格小幅上涨。

  下一步,我们和北京市将继续密切关注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油肉蛋菜等商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保障首都蔬菜供应,河北山东出手!
保障首都蔬菜供应,河北山东出手!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焦点
 
 
  ▲6月18日,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双坨村农民在大棚内采摘西红柿。连日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做好蔬菜生产,供应京津市场。据介绍,目前该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年产蔬菜60多万吨。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张骁、谢昊)记者从18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获悉,为充分保障首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生活物资保障组紧急部署外埠蔬菜调运进京工作。
 
  国家发改委组织河北高碑店调运5000吨蔬菜进京投放市场,涵盖大白菜、圆白菜、土豆、洋葱、白萝卜、胡萝卜6个品种,首农食品集团正迅速落实存储和销售工作,首批150吨蔬菜18日上午运抵北京,将通过各大商超、批发市场、团购团餐等渠道投放市场。
 
  商务部协调山东省支援北京市场供应,25家企业已为供京蔬菜做好货源准备,首批蔬菜预计19日到京。
 
  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表示,目前北京市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继续保持总体平稳,货源供应稳定,流通渠道畅通,交易秩序良好,援京蔬菜货源渠道不断增多。
 
中国疾控中心: 北京聚集性疫情病毒分离培养成功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王秉阳)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6月11日、13日分别接到两批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新发地病例的呼吸道标本,并于第一时间接种到呼吸道类器官HAE细胞和Vero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
  6月15日,在呼吸道类器官和Vero细胞中均观察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核酸检测结果提示病毒在迅速大量扩增,证明病毒分离培养成功。目前病毒在持续传代与扩增中。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新发地病例的病毒分离培养成功,对于此次北京新冠疫情流行株的序列特点、复制特性、疫苗评价和药物筛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部: 继续暂停省际旅游客运等进出京业务
交通运输部:
继续暂停省际旅游客运等进出京业务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焦点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魏玉坤)交通运输部18日印发通知,要求继续暂停省际旅游客运和出租汽车、顺风车进出京业务,严格查处非法营运行为,坚决防止旅客乘坐非法车辆进出北京。

  根据《关于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反弹的通知》,要从严执行防疫措施,对处在高风险街道(乡镇)的北京市省际客运站及进站客车、途经高风险街道(乡镇)的公共交通线路和出租汽车按照《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第四版)》高风险地区标准执行防控措施,对其他北京市省际客运站及进站客车、公共交通线路和出租汽车按照中风险地区标准执行防控措施。

  通知要求,要严格出京旅客信息核查。北京市省际客运站和进出京省际道路客运经营者,要认真核验出京旅客健康码和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健康码异常或者未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员,禁止进站乘车。

  通知明确,实施特殊时段进出京客票免费退票。自6月19日零时起,旅客办理6月18日24时前购买的进出京省际道路客运班线客票退票的,售票单位应当予以免费办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一同办理。

 
重庆两江新区:厚植“智能因子”
重庆两江新区:厚植“智能因子”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重庆6月18日电(记者王金涛、黄兴)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公路、工业机器人大量涌现、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蓄力打造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今年智能产业增速有望超过30%,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在重庆金康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内,1000多台机器人替代传统制造业的人头攒动,关键工序均实现智能化生产,全程只需几位技术人员通过屏幕进行操控。凭借智能制造优势,这家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大考,迅速驶入发展快车道,2025年前计划实现年产15万辆电动汽车,产值在300亿元以上。

  2019年,两江新区重卡企业——上汽红岩推出“5G+自动驾驶重卡”,完成全球首次港区5G智能化作业,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在科技创新加持下,上汽红岩紧紧抓住基建市场升温的机遇期,展现出强大市场优势,1月至5月累计生产29500辆重卡,同比增长14%,成功跻身国内重卡市场第一梯队。

  厚植“智能因子”,电子产业焕发活力、迈向高端。“两江新区电子产业大而不强、缺‘芯’少‘屏’的尴尬已经成为过去式。”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说,通过“外引内育”“补链成群”,两江新区近年来着力向芯、屏、器、核、网全产业体系全面发力,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智能终端和汽车电子四大板块基本明晰,电子产业整体向智能产业升级。

  “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不可替代性,抗风险能力也较强。”重庆万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戚远林告诉记者,近期该公司牢牢抓住国际市场对高端芯片需求升温的机遇,通过稳产扩产有效对冲疫情影响。随着年内半导体项目全部达产,公司全年产值预计达到10亿元,有望同比增长50%。

  “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提升产业能级,全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两大千亿级产业,加快培育大健康、高端装备、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王志杰表示,近年来智能产业浪涌两江,还引得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有力带动两江新区智能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

  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5G基站……“智能元素”正持续为两江新区造就发展新动能:新区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9%,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过54%;2019年,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6.6%、19.3%;近几年来新区数字经济增速都超过20%。

  疫情发生后,两江新区更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布局“新基建”项目,力求“危”中寻“机”:3月,举行“新基建·智能网联”专场“云签约”活动,揽资62.8亿元;4月,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工程等4个重磅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逾200亿元;5月,与浪潮集团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年内新建5G基站3000余个……

 
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银保监会:推动经济恢复正常循环
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银保监会:推动经济恢复正常循环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记者吴雨、陈云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8日表示,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易纲在通过视频连线参加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时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要求,扩大总量供给,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央行今年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已取得良好效果。通过降低利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银行减少收费三方面,预计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我们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易纲表示,央行降准和增加再贷款是双扩张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在36万亿元左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疫情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对此,易纲表示,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另外,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近年来,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易纲认为,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更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可自由进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记者李延霞、桑彤)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记者李延霞、桑彤)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18日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金融管理部门将继续以稳就业保企业为重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速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正常循环。
 
  郭树清在以视频连线方式参加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时表示,要进一步鼓励银行与政府加强合作。相当一批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发展前景,诚信记录良好。银政双方应当积极协商确定救助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应急融资接续,同时防范道德风险。
 
  郭树清表示,要强化政策性金融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今年政策性银行安排信贷规模比去年多增加将近1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也将增加,可用资金大幅提升。同时要更好地发挥保险特有的抗风险作用,并采用多种金融工具打通和修复全球供应链。
 
  他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35.9%。要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银保监会近期拟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鼓励新设理财子公司加大证券投资,支持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投资等。
 
  郭树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中国,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也深受其害。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协调,尽可能形成合力。大型经济体应当主动考虑自身政策的外溢效应,自觉平衡好内外部影响。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郭树清强调,中国在金融领域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外机构在产品设计、股权投资、公司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提高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深度。
 
五十家国企沪上集中招聘
50家国企沪上集中招聘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6月18日,求职者在一家企业的招聘席前等待洽谈。当日,“2020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活动暨国有企业闵行专场招聘会”在上海闵行区莘庄镇举行,上海电气、光明集团等五十家国企推出岗位一千多个。
 
 新华社记者滕佳妮摄
 
河北: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复工复产
河北: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复工复产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赵鸿宇)“多亏了河北省企业信用协会的协调,让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免抵押获得了15.5万元贷款。”河北省石家庄中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永红说,目前企业生产的清洁机具销量同比增加10%。

  河北省企业信用协会常务副会长白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协会有3000多家会员单位,均是信用较好的企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企业出现了资金上的困难,为此他们协调了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石家庄分行等会员单位,根据企业信用推出了相应免抵押贷款金融业务,为几百家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息贷款。

  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建民说,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以其特有的社会公益性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

  “如何设定餐桌距离、大厅内总人数控制在多少比较合理等,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还好有行业协会整理了餐饮细则,我们按照相关建议对餐厅进行重新布局,最近生意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邯郸市五谷丰登生态园总经理朱香秀说。

  河北省家政行业协会秘书长马金台说,5月份不少家政企业向协会反映,部分月嫂、保姆在北京和本地都遇到就业瓶颈。为此,河北省家政行业协会一方面与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商业联合会合作,将部分家政企业的工作人员定点输送到海淀区相关机构,一方面与河北省内家政服务进社区的试点城市沟通,让不少人实现了本地就业。

 
首批抗疫特别国债,怎么发怎么买怎么用?
首批抗疫特别国债,怎么发怎么买怎么用?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申铖、杨溢仁、吴燕婷)今年“618”,除了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热卖产品之外,还有一件特殊的“商品”值得关注。18日,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二期)启动招标,规模共达1000亿元。

  首批抗疫特别国债来了!怎么发?怎么买?怎么用?记者采访了权威部门和业内人士。

怎么发?


  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会如何发行?一直备受社会和市场关注。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今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将采用市场化方式,全部面向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招标发行。

  “抗疫特别国债市场化公开发行将进一步提升国债市场容量,更好发挥国债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促进国债市场长期发展。”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说。

  发行节奏如何安排?据介绍,抗疫特别国债将从6月中旬开始发行,7月底前发行完毕。

  “这充分考虑了市场承受能力,也考虑了财政资金使用周期,均衡了发行量,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说。

  在期限品种上,这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将以10年期为主,适当搭配5年期、7年期。此次发行的两期抗疫特别国债分别为5年期和7年期,规模均为500亿元。

  在利率水平上,抗疫特别国债利率通过国债承销团成员招投标确定,随行就市。18日最新出炉的招标结果显示,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二期)的票面利率分别为2.41%、2.71%。

  “今天的认购情况符合预期。”青岛农商银行金融市场中心总经理助理秦新峰表示,这两期国债投标倍数分别为2.50、2.76,高于近期同期限普通国债投标倍数,显示出投资人相对积极的认购意愿。

怎么买?


  “为抗疫,再出击!抗疫特别国债火线发售!”——17日晚间,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一份海报显示,抗疫特别国债将向广大投资者发售。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张瑜表示,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抗疫特别国债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还在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跨市场上市流通,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购买。

  在招商银行多个营业网点,近日来询问抗疫特别国债的人多了起来。“作为国家发行的债券,大家比较看好它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作为抗疫国债,不少人也想借此为国出一份力。”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王宇告诉记者。

  具体流程上,个人“买买买”需要如何操作?

  业内人士表示,个人可以在交易所市场或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开通账户,购买和交易抗疫特别国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开通记账式国债柜台业务的银行,均可进行业务咨询。

  需要注意的是,抗疫特别国债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不可提前兑取,但可在二级市场交易,交易价格根据市场情况波动。

  在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看来,抗疫特别国债向社会公众开放认购,不仅可以更大范围筹集资金,也可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兼具安全性、收益性的投资标的。”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分析师汪苑晖表示,抗疫特别国债属于最高信用级别债券,安全性较高,加之国债利息收入免税,具有一定优势。

怎么用?


  筹集来了资金,使用尤为关键。总规模达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如何用好管好?如何“用之于民”?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带有一定财力补助的性质。

  “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有一定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贴息、减免租金补贴等。”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日前表示,各地可以在分配额度内按照一定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

  在分配流程上,抗疫特别国债不列入财政赤字,而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通过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下达给地方。

  此外,为了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起来,省级政府将当好“过路财神”,全覆盖、全链条的监控系统也将建立,确保资金坐上“直通车”。

  在参与今日招标的平安证券看来,抗疫特别国债将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更好保障民生福祉。平安证券固定收益交易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引表示,“平安证券会积极认购,还会积极推介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申购,为抗疫特别国债顺利发行贡献一份力量。”

 
上海修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上海修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据新华社上海6月18日电(记者郭敬丹)《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18日由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规定上海的市、区政府应当建立中小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新修订的条例于即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介绍,新修订的条例中有不少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举措。尤其是第二十八条,规定了两个“五”: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原则上不低于五倍,担保代偿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

  条例明确,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上海的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核销,并按照规定补充资本金。有关单位和个人已经履行相关勤勉尽责、合规审查义务的,可以不追究单位和个人责任。并且,上海市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应当优先保障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功能、充实融资担保资金的需要。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持准公共定位,更能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丁伟说。

 
“入股·分红·共享”让村民有了“闲情逸致” 黑龙江省绥棱县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见闻
“入股·分红·共享”让村民有了“闲情逸致”
黑龙江省绥棱县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发展见闻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哈尔滨6月18日电(记者李凤双、王建、程子龙)正值东北玉米拔节期,农民开始田间管理,可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的潘树深却骑着自行车到县城逛公园。自从加入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向荣村的多数村民就有了“闲情逸致”,每年的收入还一个劲儿上涨。

  向荣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5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该村共有1.6万余亩耕地,以前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村困、民穷、人心散”是前些年的真实写照。

  2016年10月,在国家支持488万元的情况下,向荣村以村委会的名义贷款400万元,牵头创办了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潘树深第一批加入合作社,2017年底每亩分红742元,“要比自己种多收入200元左右”。

  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村社合一”运行模式和农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全统一”的经营模式。村民实现“以地入股、年终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规模见效益。向荣村连片集中经营不仅打破田埂,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还降低了投入成本。“比如,我们直接从厂家购买化肥,每吨能便宜500元。”向荣村党总支书记刘峰说,大机械整地深翻,秸秆还田,粮食亩产量也提高100斤左右。

  起初,一些种粮大户反对加入合作社。2017年之前,向荣村村民董双成流转了一些村民的耕地,共经营400多亩地。“一些村民看到合作社的效益好,就不流转给我,加入了合作社。”董双成很“恼火”。

  去年董双成将剩下的100多亩地加入了合作社。“尽管种地收入减少了,但亩效益提高了,其他村民收入增加了,我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打点零工,增加务工收入。”董双成说。

  2019年,向荣村14495亩旱田全部加入合作社,在遭遇低温寡照、多雨的不利天气情况下,每亩仍分红748元。从土地中解放的村民出去打工。村民王江将36亩地加入合作社,夫妻俩在县城打工,一年可增收4万多元。

  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还为别的村提供代耕代收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目前400万元贷款已还完,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刘峰说,全村实现了脱贫。

  向荣村村集体资产逐渐壮大。前几天,绥化市两家银行的负责人找到刘峰,分别给予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授信额度500万元。下一步向荣村计划建一个冷库,发展鲜食玉米加工。

  富起来的向荣村,不仅环境好了,建设了文化广场,去年还为20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发补贴。78岁的村民钟义就是其中之一,领到500元补贴。此外,每年向荣村还奖励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逢年过节为村民发放福利。

  绥棱县委书记董树春说,向荣村探索的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模式,探索建立了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富了村民还壮大了村集体。

  在向荣村带动下,去年初,绥棱县九井村也成立了由村集体领办的圣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绥棱县已有13家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

 
如今盘中餐,粒粒皆科技 记夏粮丰收背后的故事
如今盘中餐,粒粒皆科技
记夏粮丰收背后的故事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于文静)夏日的小麦主产区,处处是丰收的味道。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1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05亿亩,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今年小麦单产、品质和专用麦比例都提高了。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农民林华明脸上洋溢着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在1200斤以上!”尽管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

  “新麦26”是强筋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优质高产等特点,受到市场欢迎。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新麦26”是企业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了四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品质可比进口小麦,颇有市场前景。

  清香的新麦来之不易。今年小麦生产经历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和病虫害,还遭遇了疫情冲击。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服务,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

  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问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了“烟农1212”品种,并推广抗旱节水、防冻减灾、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正在生根发芽。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话曾是很多种麦农民的法宝。如今,变化正悄然发生。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亩产有1000多斤。今年很不错,浇一水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挺满意。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向节水高产,专家们努力寻找“耐渴”的种子。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多个节水高产品种,成为华北缺水地区主导品种,与之配套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也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肖世和说,近年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着重解决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在山东、河北等地还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生产方式更“绿”,科技服务更强。在今年春管关键时候,疫情造成了不少堵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在“云端”及时了解生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培训技术。

  沉甸甸的麦穗蕴含无限生机。目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方面攻关,为不断提升丰产能力和品质,织就一张科技支撑服务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好收成要早变现
好收成要早变现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再过三天就是夏至,全国大规模小麦收割基本结束,2020年夏粮收购全面开秤。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对种粮农民来说,把田里的好收成变作兜里的好收入,才能稳预期,谋划下一季生产,做到“手中有钱,种粮不慌”。

  好收成要早变现,是“米袋子”省长责任制的当然之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夏粮做到颗粒归仓早变现,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一定要落实到市县乡村,落实到田间地头。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保障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监管监测,对“克扣斤两”“压级压价”“打白条”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及“以次充好”“先收后转”“转圈粮”“以陈顶新”等违法违规行为,要露头就打、严查严办,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好收成要早变现,要靠市场机制。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成效显著。目前优质小麦、稻谷价格比普通品种每斤高出0.1-0.2元,实现了“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各类企业要履约守信,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关系,既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品种种植,获得稳定优质粮源,又让农民分享粮食加工流通环节增值收益。

  好收成要早变现,政策的“底”要托住。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批准中储粮在湖北、安徽、江苏先后启动2020年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从目前小麦收购现货市场来看,随着新小麦上市量不断增加,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出现持续下行趋势。按照国家公布的预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将对小麦收购市场带来新的利好支撑,有助于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好收成要早变现,“粮头食尾”关键一环在企业。粮食经济运行与“六稳”“六保”密不可分,要切实帮助粮油企业破解复工复产难题,落实支持政策,协助解决防疫物资、岗位用工、物流运输、港口通关等实际问题,还要加强信贷和贴息资金支持。对全国500多家粮食商流、物流市场,既要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又要保障大规模市场交易正常运行,让粮食“纳得进、吐得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谷是农民种,每一粒粮食都要归仓,并让农民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     (记者王立彬)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山东:农机手今夏“零跑腿”
山东:农机手今夏“零跑腿”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济南6月18日电(记者王欢、张志龙)“有了‘送检上门’服务,20辆车的检验只用了一天,比往年省了一多半时间。”山东滨州无棣县荣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梅荣超拿着领到的检验合格标志,贴在每台农机的前挡玻璃处。

  与合作社一路之隔的农田里,麦浪滚滚、机器轰鸣。

  荣超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有100多名社员、20台大型农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往年夏收季节,这些农机都要“进城”,到10公里之外的无棣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统一接受检验,核发检验合格标志后才能开展生产作业。但是,农机块头大、路程远,每次年检都让农机手们头疼不已。

  “往年20辆车要分成4批进城,不仅耗时、耗力、耗油,也影响道路安全。”41岁的梅荣超是一个有着17年经验的老农机手,说起今年的变化,他最大的印象是“零跑腿”。

  位于无棣县经济开发区的政务服务中心门前,已经看不到农机排起长队待检的繁忙场面。无棣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郭玉栋说,针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检验耗时长且车主提交申请资料不方便等实际情况,行政审批服务部门主动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取消车主往返提供申请资料环节,由业务人员携带检验设备、证书等物品分赴各镇(街道)帮助车主准备相关资料并进行现场检验,合格后当场打印证书。

  据了解,在无棣县,已有7个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00多台农机享受到“家门口”的检验服务。

  “申请、检验、发证‘一链办结’,让农机手少跑腿、不跑腿。”郭玉栋告诉记者,“跑腿”服务虽然苦了业务人员,但却方便了农机手,换来了群众的“点赞”。

  “哪辆车的刹车系统需要维修,哪辆车需要更换车灯,业务人员都会仔细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梅荣超说,农机手们盼望更多这样“接地气”的好举措出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车辆到检”到“送检上门”,看似一个小变化,反映出了管理部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大变化,也为解决“三夏”期间交通拥堵、道路安全隐患、农机能源消耗等老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据了解,今年“三夏”期间,山东上阵农业机械180万台套,28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参与“三夏”会战。目前,全省小麦已收割9成以上。

 
稻虾轮作助农增收
稻虾轮作助农增收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6月17日,在广西武宣县禄新镇上堂村稻虾轮作养殖示范基地,村民将捕虾笼抛入虾塘中。近年来,广西武宣县禄新镇上堂村为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稻虾轮作互养,发展“稻虾轮作”的立体种养模式,助力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又见竹马舞起来
又见竹马舞起来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陈灏)“众将官,上马!”鼓声响起,8名头戴绣冠、背插战旗、手持兵器、面涂脸谱的民间艺人“骑”动竹篾编制的战马,一出《三请樊梨花》在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冯圈村拉开帷幕。

  “冯圈竹马”有着200多年历史,文化和健身属性兼备,曾一度濒临失传。如今,随着冯圈村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冯圈竹马”在当地有了稳定的演出队伍,重新焕发出生机。

  “一身行头20多公斤,练出了我现在的好身体。”65岁的“冯圈竹马”表演艺人冯玉英中气十足,看上去并不像年过花甲。

  她说,“冯圈竹马”曲目短则几分钟,长则半小时,“全副武装”地迂回“厮杀”,每次都能换回一身汗,但这也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等老年人常见疾病和她完全不沾边。

  1982年出生的徐俊和丈夫经营着一家小企业,她是“冯圈竹马”最年轻的演出成员。“我们‘80后’对传统戏曲普遍缺乏了解,所以一开始我也没当回事。”但两年练习下来,她越来越投入其中,“当把看手机的时间拿来健身了”。

  “不只是‘冯圈竹马’,村里还有舞蹈队、酷走队,大家的活动去处越来越多。”冯玉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村民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村里原有的文化广场已经不够用了,这两年又新建了一处1600平方米的新广场。

  同样有了新广场的,还有临清市唐园镇瑶坡村的村民们。

  2018年,瑶坡村在废旧宅基地上修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广场。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小一方广场被利用到了极致:十多台户外健身器械将广场围成了独立空间;广场两端架起了篮球架,年轻人可以打篮球,老年人可以跳广场舞;广场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内,跑步机、椭圆机等十来件健身器材一字排开,其中几位孩子练习传统拳法“肘捶”的身影格外吸引眼球。

  传承人张保军告诉记者,“肘捶”曾面临与“冯圈竹马”类似的传承困境,场地难找、徒弟难招。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化广场的建成,“肘捶”作为特色项目被引入。张保军主动找到周边学校,利用周末时间义务教村里的孩子练习“肘捶”,让这一非遗项目重新热闹起来。

  “老中青三代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瑶坡村党支书张红磊说。

 
再闻笛声响“云端”
再闻笛声响“云端”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天津电(记者白佳丽)位于天津市静海区子牙镇的潘庄子村,唢呐、笛子、葫芦丝、笙箫等乐器制造企业在这里汇聚,经过几十年民族乐器制作的历史积淀,这里生产的乐器已名声在外。如今,村里有十余家民族乐器制造企业,拥有200多名从业者。

  “疫情中还是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天津市精艺笙乐器有限公司经理王泽爽说,乐团停摆、培训班停课,音乐人也少有演出,手头的订单量也少了很多。

  他鼓励自家公司的技师们走上“云端”,通过网络,与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的老师合力研发制作工艺。

  “这些年,民族乐团的发展成为潮流,但大多数民族乐器都是高音乐器。”王泽爽说,希望开发出笙的中低音后,让民族乐团可以演奏出更多乐曲。

  在政府的帮助下,练好“内功”的王泽爽不仅顺利实现复工复产,还享受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如今,随着学校复课、演出启动,企业的订单量也不断增长。

  与王泽爽一样,天津市宏艺乐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家彪也在“危”中寻“机”。“线下销售受影响比较大,那就开拓线上销售模式。”王家彪说。

  王家彪的乐器厂已经经营了近20年,唢呐是他的主营产品。这两年,在镇政府的推动下,他开始改变传统的线下代理经营模式,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依靠直播引流,收入很可观。

  66岁的天津市乐器制造商会会长、天津盛兴乐器厂厂长王泽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笛子、葫芦丝,作为行业内的“领路人”,最早带动村里发展民族乐器生产。“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民族乐器也赶上了发展的好时候。”王泽云说,虽然疫情对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企业通过这段时间的研发和拓展,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已经逐渐闯过了难关。

  不仅如此,潘庄子村也正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我们要将子牙民族乐器制作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让潘庄子村和潘庄子村生产的乐器一样有名。”天津市静海区子牙镇副镇长李昂说。

 
湖北院士“带团”下乡提升特色农业影响力
湖北院士“带团”下乡提升特色农业影响力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记者侯文坤)湖北推动院士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与县(市、区)对接、与产业对接、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湖北将加快形成院士专家团队常下乡、常在乡的服务机制,为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服务提供良好环境。

  这是记者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17日举行的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工作视频会上了解到的。湖北是农业科教大省,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68家,涉农两院院士1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5000多名,以及303个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但长期以来,湖北的农业科教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农产品竞争优势。

  湖北在去年启动了院士专家团队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即由5位院士领衔,在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区),围绕水稻、玉米、园艺、油菜、渔业、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得益于该行动,湖北荆门的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从3万亩增加到20多万亩,并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蕲春建成3个蕲艾提质增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亩产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50%左右;随县正开展香菇设施化栽培技术创新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动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正在提升全省特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院士专家团队的科技资源要素下沉到生产一线,在重点市县集聚,在重点产业发力,形成院士领衔、团队牵头、专家对接、部门协调、产业发展、农民受益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说。

  为形成院士专家团队常下乡、常在乡的服务机制,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完善对口联系制度,由一名厅级领导对口联系一个产业,服务一个院士团队,并为每项科技服务行动,对口安排一个以上的联络和责任主体,做好院士衔接、专家遴选、县市对接等组织管理工作,形成上下协作、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胡春华出席会议 督战52个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
胡春华出席会议 督战52个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脱贫攻坚督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部署要求,咬定目标全力攻坚,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各项工作,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胡春华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要求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如期完成目标任务不动摇,坚定不移夺取攻坚战全面胜利。要切实按照既定部署啃下脱贫最后硬骨头,扎实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落实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保障。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下大力气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多措并举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要加强监测帮扶有效防止返贫致贫,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监测,及时落实帮扶举措。

  胡春华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阶段越要保持定力。要切实制止、及时纠正急于清零、冲刺抢跑苗头和松劲懈怠、消极厌战现象。要严肃认真开展督查,查漏补缺、立行立改,推动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有挂牌督战任务的7个省(区)、脱贫任务较重的4个省、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吕梁新传奇
吕梁新传奇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的房屋。   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新华社太原6月18日电(记者柴海亮、王飞航)吕梁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部《吕梁英雄传》,让全国人民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如今,吕梁精神鼓舞着这里的人民,与贫困决战,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挪穷窝斩穷根 “搬”来安居乐业新生活


 
  地处吕梁山区深处的山西省岢岚县,山大沟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风,下雨时四处漏雨。吃水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在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区的新房内,62岁的贫困户曹六仁说。
 
  曹六仁过去住在赵家洼村一条狭长的山沟里,生存条件极差,村民们概括有“三难三不通”:三难是上学难、看病难、娶亲难,三不通则是不通电话、不通动力电、不通网络。
 
  2017年9月22日,包括曹六仁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留守的6户村民“拎包入住”位于县城的移民新区。
 
  在这个可以容纳2万多人的小区里,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小广场一应俱全。“房子大了舒服了,水龙头一拧开就有哗哗的自来水,盼了大半辈子,我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曹六仁兴奋地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
 
  “我家在村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有1300元的租金。我最开心的是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每个月2800多元,比过去一年种地赚得都多!”曹六仁说。
 
  整村搬出穷山沟,户户过上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通过变换生存空间,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广惠园移民新区向东约15公里的宋家沟移民新村,有一座名为“温俭居”的农家小院。小院主人、64岁的贫困户沈姚付过去住在岢岚县口子村,吃水要赶着毛驴去河里拉,一家人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窑洞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2017年5月,沈姚付和老伴刘林桃从口子村搬到了宋家沟。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独门独院的新四合院,过起了他们原来“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看病、坐车都比以前方便了。沈姚付和老伴刘林桃开始寻思:搬出了穷窝窝,怎么干才能走上致富路?
 
  美好生活,需要贫困群众用辛勤劳动来创造。看着村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沈姚付琢磨:摆摊卖凉粉,山药蛋一斤才几毛钱,做成粉坨子,一碗凉粉就卖5元钱。搬进新家不到1个月,沈姚付的凉粉摊就开张了。
 
  沈姚付说,以前住在旧村,除了种地,真想不出还能干啥。如今,自己办了农家乐、摆摊卖凉粉,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
 
荒山披绿人增收 闯出“绿富同兴”新路径


 
  多年以来,干旱少雨、多山少绿、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是吕梁山的严峻现实。“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是吕梁农民祖祖辈辈的生活写照。
 
  “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儿都用了,种上玉米、谷子,眼巴巴地等下雨,可一年下来,一亩地只能收200元钱。”山西省大宁县曲峨镇白村的贫困户冯还堂说。
 
  大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是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生态脆弱是经济发展的桎梏。
 
  如何破解深度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要求,大宁县抓住国家生态建设的利好政策,开创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实施购买式造林,通过兴林增绿让群众增收脱贫。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简单说就是由政府制订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回购。
 
  大宁县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左右的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
 
  坐在山头眺望远处的黄河,68岁的冯还堂常有时来运转的感觉,爬满皱纹的黝黑脸膛上绽满笑意。
 
  “以前为了生活,我下过煤窑,卖过豆腐,常年在外奔波还是受穷。”冯还堂说。为了供6个孩子上学,他早年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后来年纪大了,他不得不回到村里。一家人种地那点收入,勉强能填饱肚子,日子是越过越穷。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等程序,冯还堂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白村成立造林合作社,鼓励冯还堂参加。两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冯还堂挣了4000多元。这让他感到很意外,干劲更足了,之后每年都能挣近2万元。
 
  如今,荒山变绿林,大宁县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也成为当地贫困户的“绿色银行”。
 
  大宁县林业局局长冯晓明说,大宁县已成立37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019年共种植20多万亩经济林和生态林,1578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劳务收入超1.5万元。
 
  过去,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山西省入黄泥沙的八成以上。青山带来了绿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吕梁山区每年入黄泥沙量至少减掉700万吨。
 
  仲夏时节,记者驱车穿行于吕梁山深处,车窗外的绿色绵延不绝。从荒山秃岭到一片林海茫茫,不断蔓延的绿色标注着吕梁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见证了更多像冯还堂那样的吕梁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的历史足迹。
 
“志智双扶”练内功
 
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贫困群众精神疲沓。
 
  吕梁山孕育了“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在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就得拿出当年吕梁人的那种英雄气魄,杀出一条血路、干出一番天地。
 
  靠着一股子闯劲,43岁贫困户许艳平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从一名围着灶头、孩子、老公转的“三转婆姨”转变为一个带动1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的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
 
  许艳平生在山西省临县招贤镇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里,家中姐妹六人,她排行老五,家庭的窘境让她11岁便辍学回家开始务农干家务。
 
  为了生活,她卖过水果、做过保洁,打过数不清的零工,还是入不敷出,后来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然而,她的命运在2016年发生了转机。这一年,许艳平参加了吕梁市开展的“吕梁山护工”培训。
 
  一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十天的实操训练后,许艳平在太原一户人家当了月嫂,拿到第一份工资的那一刻,她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
 
  “我当时高兴坏了,以前做保洁,一个月才1500元,现在一下挣了原来的两倍,心里真是高兴得没法形容。”许艳平说。
 
  很快,她从一名月工资3000元的普通月嫂成长为月工资8000多元的“金牌月嫂”,月工资最高时过万元。
 
  2018年5月,许艳平把自己做月嫂积攒下来的10余万元拿出来,成立了家政公司。公司成立两年来,有200多人在她的带动下从事月嫂、育婴、家政等工作,走上了致富之路。
 
  谈起今后的打算,许艳平自信满满,她说:“下一步要带领更多的姐妹加入到家政服务行业中来,帮助她们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精准扶贫带来了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吕梁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系统的家政技能培训,走出大山,在北京、太原等地找到了工作,“吕梁山护工”已成为扶志扶智的“金字招牌”。
 
  仅在吕梁市,目前已有2.1万多户贫困户通过“吕梁山护工”劳务输出,实现增收脱贫。
 
  今年2月底,包括大宁县、临县在内的13个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全部脱贫摘帽,山西吕梁山特困区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吕梁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
 
一户也不能少 辽宁法库为贫困户“兜底”
一户也不能少
辽宁法库为贫困户“兜底”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家住辽宁省法库县秀水河子镇秀水河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成文最近心里“有了底”。“今年4月开始,我被纳入了全县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范围,有了政策扶持,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月能领取低保金783元,这回生活‘见亮’了。”王成文说。

  为了让贫困群众“跟得上,不掉队”,法库县采取农村低保等政策性兜底保障,帮助他们解决特殊困难。

  16日,秀水河子镇杨家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褚玉田没想到能被纳入低保户的行列中,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我和老伴体弱多病,孙女有先天性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儿媳在家照料,孩子治病花不少钱,全家靠儿子一个人,家里困难啊。后来民政局打听了我们家情况,说我们符合政策,给我们也办了低保。”褚玉田说。

  针对不同困难的贫困群体,法库县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坚持“精准施策,不漏一户”。“要脱贫致富,一户也不能落下。”法库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杨爱萍说,“今年4月初,我们对四家子乡、卧牛石乡等7个乡镇中,未纳入‘兜底保障’的51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了3次逐户、逐乡镇的档案查看和实地走访工作,确保信息准确,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能通过政策性兜底实现稳定脱贫。”

  记者了解到,目前法库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由民政部门实施“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已达299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7%。

(记者于也童) 据新华社沈阳6月18日电

 
东部四市倾力帮助甘肃攻克最后深贫堡垒
东部四市倾力帮助甘肃攻克最后深贫堡垒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郎兵兵)记者从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对口支援甘肃省的天津市、山东省青岛市、福建省厦门市和福州市已投入29.24亿元财政援助资金,助力甘肃攻克最后的深度贫困堡垒,高于计划投入的24.33亿元。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尚有8个县未脱贫。按照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要求,天津市、山东省青岛市、福建省厦门市和福州市对口支援甘肃省。

  今年以来,这4个市深入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天津市与甘肃省共同成立了产业发展合作专责工作组,统筹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实施。青岛市和甘肃省陇南市共同扶持辣椒、花椒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厦门市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制定了残疾人电商扶贫计划,开设的网店由残疾人代为运营,按效益分红。福州市和甘肃省定西市通过大数据开发,推动当地中药材、马铃薯、草牧、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确保甘肃省农村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天津市、青岛市、厦门市、福州市大力雪中送炭,组织东部企业联手甘肃贫困地区进行“点对点”招聘,帮助甘肃省输转劳动力1.2万余名,比去年全年增长了48%。同时,这4个市援建甘肃的1027个扶贫车间及时复工复产,共吸纳1.5万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此外,天津市、青岛市、厦门市、福州市还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帮助甘肃贫困地区销售价值约5.87亿元的农产品。这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力支援了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账本里的牧民新生活
账本里的牧民新生活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5月30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村民洛登在院里晾晒衣物。    新华社记者李梦馨摄
 
 
  新华社成都6月18日电(记者周相吉、康锦谦)在宽敞舒适的藏式民居内,女主人阿曲端上刚煮好的酥油茶,男主人洛登从柜子里取出一本“脱贫账本”,向记者述说这些年里他家的变化。
 
  67岁的牧民洛登家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曾是卡灰村有名的贫困户,为了给老伴看病,他卖掉了家里的50多头牦牛,从此一贫如洗。
 
  洛登告诉记者,被识别为贫困户后,村里干部经常来关心他,鼓励他不要灰心。“帮助梳理惠民资金”“开展‘六洗一扫一整理’”“鼓励上山采挖菌类”“实施‘六改三建’藏区新居”……账本上的一条条名目,详细记录了洛登家实现脱贫的历程。
 
  “只要肯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洛登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启动后,来自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尼卜乌子莫对他家进行结对帮扶,卡灰村也发展起村集体经济,他家因此改变了命运。
 
  洛登家如今养了40多头牦牛,分到户的草场有1900亩。这个8口之家年收入达到5.8万元左右,人均收入7000多元,已经脱贫。洛登家的账本显示,他家人均收入每年都有增长。2015年洛登家的人均收入是3017元,2019年则达到了7122.5元,翻了一番还多。
 
  洛登家的变化是当地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当地贫困户家中,都有一本这样的账本,“是否愁吃”“是否愁穿”“是否有医疗保障”“是否住房安全”“有无因贫困而辍学学生”……一本本这样的账本,记录下扶贫干部们付出的心血,也一点一滴地反映出群众生活的改变。
 
  卡灰村第一书记童洛泽仁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贫困户脱贫后持续增收,卡灰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村民自筹和政府补贴成立了霍曲吉祥牧场,以养殖牦牛、山羊为主,后面又拓展了人工种草、温泉山庄等形式,通过分红为村民们增收。
 
  洛登说,新买回40多头牦牛后,小外孙洛绒尼玛和小外孙女降央拉珍开心极了,成天在牧场上与牦牛玩耍,家里还买了新的摩托车。
 
  童洛泽仁说,现在村里的集体经济已有一定规模,未来计划引进技术指导,把牧场经济和温泉山庄进一步设计,通过文化旅游和生态农牧业彻底扭转卡灰村过去长期贫困的情况。
 
在鼓浪屿的“西式”巷陌里品读文化自信
在鼓浪屿的“西式”巷陌里品读文化自信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厦门鼓浪屿上安静的巷道(2020年4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富丽堂皇的欧式别墅、尖塔高耸的天主教堂、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午后响起的钢琴曲……在鼓浪屿,这些“风貌标签”俯拾可见。
 
  就是在这样一座曾经连巡捕都要由外国人担任的小岛上,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香火却一直绵延未绝。根植于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本报记者康淼、赵文才、付敏
 

 
  迎着晨光,一艘双层轮渡船从码头缓缓驶出。沿着内海航道绕过浅滩,轮渡船开始加速,马达轰鸣、桨叶旋动、浪花飞溅,白色船身微微颤抖,划过烁动着墨绿色光泽的海面,在宁静幽深的厦鼓海峡,留下一弯浅浅的弧线。
 
  潮汐起落,岁月流转。时光指针倒拨回35年前,1985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又一次到访中国。相同的这片海域、相似的双层渡船,甲板上,身着白色衬衣、头发花白的尼克松凭栏而望,碧海蓝天下,投石之遥的小岛草木葱茏,不同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年逾古稀的老人触景生情,赞叹此地堪称“东方夏威夷”。
 
  5年后,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夫人乘船驶过同一片海域,同样为旖旎的岛上风光所折服。见多识广的新加坡“国父”欣然将“东方威尼斯”的美名赠予这座小岛。据亲历者回忆,倾心于此的李光耀曾亲口对陪同的当地领导表示希望能在岛上安居落户,其对小岛的中意之情可见一二。
 
  威尼斯也好,夏威夷也罢,从这些由衷而发的称赞与褒奖中,不难推测,西式风情必定是这座小岛显露于外的魅力所在。这座深得时代风流人物钟情与赞美的小岛,就是坐落于福建东南海滨、厦门西南一隅的鼓浪屿。
 
  的确,富丽堂皇的欧式别墅、尖塔高耸的天主教堂、街头巷尾的咖啡馆、午后响起的钢琴曲……在鼓浪屿,这些俯拾可见的“风貌标签”,无不透露着这座小岛与西方世界千丝万缕的关联。
 
  就是这样一座大多数人会选择“洋气、小资、浪漫……”这类词汇来描绘第一印象的小岛,其精致恬适的西式外表之下,却铭刻着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动荡与沧桑。
 
从“坟墓之所”到“公共租界”


 
  1841年8月26日,时值盛夏的厦门港天气炎热异常,在向清政府的厦门守军递交了限期投降交城的最后通牒,并理所当然地遭到拒绝之后,已在附近海域逡巡一夜的英国舰队开始蠢蠢欲动。
 
  不久,“港内风起,英国舰队纷纷起锚扯帆开动,发起进攻”,守卫在沿海炮台的清军奋起反击,一时间“轰声如雷,黑烟满海”,厦门港淹没在一片炮火当中。仅仅“在1小时20分钟之内,鼓浪屿的三座主要炮台便被打哑”,清军历时数月、耗银百万打造的防御工事约3个小时即被击垮,鼓浪屿和厦门岛相继宣告沦陷。
 
  在今天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随军画家格劳弗的纪实系列画作“英军攻打厦门”,形象记录了当年这场侵略战争的惨烈场景:手持藤牌片刀,看惯了舟楫帆影的清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艨艟巨舰、长枪短炮,虽拼死迎战、以命相搏,却几无招架之力。伴随着鼓浪屿和厦门岛的沦陷,闭关锁国数百年的古老中国,也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卷入浩荡汹涌的世界大潮。
 
  鼓浪屿所在的厦门港水域,是英军从海路北上进犯中国的关键通道。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初,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就对这座“与厦门城一水之隔”的小岛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认为“占领鼓浪屿,厦门本身或者更恰当地说它的城市与市郊就都处在我们完全控制之下了”。
 
  为了将这条北上航道打通,英军在女王全权大臣亨利·璞鼎查的指挥下,共派出了2500名官兵、10艘战舰、310门载炮、4艘武装船和22艘运输船,兵力投入不可谓不大。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英军不惜成本、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对初登岛上的英国士兵来说,却颇有些失望——“地多岩石,起伏不平,大部分是不毛之地……环境极不卫生”。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留存下来的只字片语,一窥当年岛上的贫瘠与荒凉。
 
  鼓浪屿在史料中出现的时间最早追溯至宋代。由于地处天涯海角、风急浪高,小岛一直少有人迹,再加上山多地少、难事农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鼓浪屿一直处于中原主流文化视野之外。
 
  至于其在宋代以后史料中的形象,也是长期被描绘为海盗巢穴、坟墓之所的“不毛之地”——“昔时居民寥落,厦之无茔田者,每葬于此,代远年湮,累累者渐为平地”。只是偶有寄情山水的文人骚客或看透红尘的佛家弟子会登岛感怀,避世于此。
 
  明天启三年(1623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登岛礼佛时,有感于小岛的偏僻荒凉,遂占诗一首:“野人惊问客,此地只邻鸥。归路应无路,十洲第几洲。”
 
  如此荒凉寥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厦门岛设立闽海关,负责对台湾、沿海南北商船以及内河流动货物的税务征收、稽查,并在鼓浪屿设立清单口岸。自此,港口经济在当地获得发展,厦门岛以及鼓浪屿作为港口要塞的作用开始显现。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厦门岛已变成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口岸,当地“田园日辟也,市肆日闹也,货贿财物日增而日益也,宾客商旅日集而日繁也”,鼓浪屿的发展也获得极大带动,岛上出现了“百把户人家,千余口人”。
 
  占领了厦门岛和鼓浪屿的英国军队并未作太多停留,在鼓浪屿海域留下3艘军舰和500余名士兵留守,其余兵力继续北上,并先后攻克定海、镇海(宁波)、乍浦(浙江平湖)、吴淞、镇江。
 
  1842年8月29日,中英代表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上签署了《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
 
  按照条约内容,清政府除了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款外,还须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与厦门岛咫尺之遥的鼓浪屿,自然也难逃洋人染指,由此开启了其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
 
  “炮仔红吱吱,打城倒离离,番仔反,鼓浪屿做公馆。番仔爬上山,城内任伊搬。”这首从鸦片战争时期即在厦门当地传唱的童谣,成为当年“番仔”炮轰厦鼓、上岛劫掠的写照。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完成,地大物博却愚昧落后的清王朝成为帝国列强眼中的“待宰肥羊”。英、美、日、德等国纷纷漂洋过海,在中国境内划设势力范围,攫取利益。
 
  在此背景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门户的厦鼓两岛自然成为各国列强势力延伸的“桥头堡”。1865年,厦门有洋行11家,到了1880年,设在厦门的外商洋行、银行就达到24家。随着洋行洋商涌入,领事馆、教堂、别墅等各具特色的西式建筑开始在岛上拔地而起。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事连连失利的情形下不得已向日本求和。此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次年,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荣禄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订立《中日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条》,其中规定:中国政府应允,一经日本政府咨请,即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
 
  1897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在厦门和鼓浪屿划出22万坪(约1091亩)土地,作为“专管租界”。日本希望独霸厦鼓的野心引来岛上居民以及英、美、德等其他列强的不满。
 
  据历史学者考证,为“杜绝日本独占野心”,时任美国驻厦门领事巴詹声拉拢其他国家的驻厦领事,向浙闽总督许应骙建议把鼓浪屿划作公共地界,如此,“既可以杜绝日本独占的野心,还可以兼护厦门,一举两得。”
 
  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1902年1月10日),中外各方代表在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签署“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草案”。1902年11月21日,光绪皇帝在《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的奏本上御批“允行”。
 
  不久之后,鼓浪屿即成立由在岛洋人把持的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和审判机构会审公堂,自此,清政府对于小岛的行政管理权以及司法权等旁落洋人之手,鼓浪屿就此沦为独立于清政府管辖体制之外的“国中之国”。
 
不灭的中国文化之火


 
  自晚清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鼓浪屿就“西风劲吹”,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汇聚之地,宗教、建筑、语言、教育等无不受其影响。后来,随着鼓浪屿被划为“万国租界”,拂及岛上的东渐之风日盛。
 
  就是在这样一座连巡捕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小岛上,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香火却一直绵延未绝。洋房别墅中虔诚供奉的祖宗牌位、立柱拱窗上卓然而立的翘角飞檐……岛上居民以及一批批归来的台胞、侨胞,在吸纳外域文化的同时,将熔铸于血脉骨髓里的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处于动荡飘摇中的小岛之上,始终跃动着不灭的中国文化之火。
 
  从鼓浪屿钢琴码头上岛左转,沿鹿礁路步行向前,顺次参观英国领事馆旧址、博爱医院旧址、皓月园等“网红”景点,是一条环岛游览的经典线路。高峰时期,这条游览线路每天迎来数以万计的八方游客。
 
  沿路走来,游人可以欣赏到最具标志性的鼓浪风光——山海相依、景色旖旎,各具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而在这些熙来攘往的游客中,很少有人会专门去关注英国领事馆旧址东面海滨不远的一处避风坞。
 
  与岛上让人目不暇接的洋楼别墅、胜景古迹相比,由一块块布满苔藓的青石简单垒砌而成的避风坞,的确有些不起眼。但一个多世纪以前,避风坞所在的位置曾是一处沾满华人劳工血泪的“猪仔码头”。成千上万的华工,或迫于生计,或遭诱骗拐卖,从这里被送往海外,从此背井离乡,羁旅他国。
 
  因为被贩卖的劳工多被藏匿在不见天日的轮船底舱,以躲避海关检查,这种贩运方式与买卖生猪类似,当时人们就将这种买卖华人劳工的方式称为“卖猪仔”。
 
  19世纪,快速扩张的资本主义列强在海外开拓了庞大的殖民版图,而在殖民地垦荒、开矿、修筑铁路、开发种植园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吃苦耐劳的华人,在列强眼中成为补充劳力缺口的良好人选。厦门则因其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苦力贸易中心”之一。
 
  1845年6月,浩瀚无垠的印度洋,西南季风正劲,一艘从中国厦门港驶出的法国帆船正乘风扬帆、破浪而行。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的留尼汪岛。船上运送的“货物”,既非药材瓷器,也不是茶叶丝绸,而是密密麻麻挤满船舱的180名中国劳工。这是史料中关于西方从中国贩卖华工的最早记载。
 
  自小生活在岛上的鼓浪屿人林聪明,曾对于这段历史做过深入研究。据其考证,在历经风暴、疾病、饥渴等重重磨难,最终能够活着到达目的地的华工仅占出发时总人数的40%-50%。“华工们能否活着走下甲板,没有人能够保证。”
 
  而这些“侥幸”活下来、漂泊海外的异乡游子,凭着吃苦耐劳、诚信智慧的品质,筚路蓝缕、艰辛创业,一点一点积累财富,一步一步站稳脚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成为雄踞一方的富商巨贾后,携资归国、衣锦还乡,成为鼓浪屿上对抗殖民压迫,争取华人利益,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力量。
 
  1919年4月,印度尼西亚开往中国厦门的轮船上,一位身着西式服装、面色温和儒雅的中年男子,望着远处的茫茫海天出神。往事一幕幕,如潮水般涌现眼前:从少时怀揣父亲变卖田产换来的36个银圆,辗转南洋谋求生路,到如今头生华发、游子归乡,30多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剃头少年”已然功成名就,成为誉满他乡的“华人首富”。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在印尼侨界赫赫有名的“糖王”黄奕住。
 
  1884年,16岁的黄奕住因为得罪豪绅,被迫出走他乡,成为“下南洋”群体的一员。此后的四年间,黄奕住辗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靠剃头逐渐立足。后来,因为眼光敏锐、擅觅商机,“剃头住”开始涉足制糖、银行、保险等行业并屡获成功,终成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商界巨子、华侨领袖。
 
  回国后,立志兴业报国的黄奕住选择定居鼓浪屿。然而,初到岛上的他看到的却是在列强治下的鼓浪屿,洋人耀武扬威、生活舒适,而中国人却处处被排挤压迫。就连岛上建筑,由外国人兴建的别墅、领事馆也更显气派。于是,黄奕住暗下决心,一定要打造“中国第一别墅”,以盖过岛上林立的洋房公馆,彰显华人尊严。
 
  如今,漫步已近百年的黄家花园别墅,依然能感受到园主由内而外流露出的华夏情结:青铜镂雕壁炉、紫檀木博古架、随处可见的瓷器木雕装饰……尤为使人触动的是,别墅内的每个房间里,都悬有镶边明镜,镜框上雕刻着剃刀、须刷、掏耳筒等黄奕住曾经使用过的理发工具,希望以此提醒后人勿忘先辈奋斗之路的艰辛。
 
  耗费重金的花园别墅甫一建成,便声名远播。“达官贵人,名流豪绅,无一不以能获邀至园中一坐为荣。”民国时期,蔡廷锴、蒋介石等都曾下榻园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接待过邓小平、邓颖超、尼克松、李光耀等国内外政要元首,成为一处见证近现代中国迈入富强、走向开放的时代缩影。
 
  除此之外,心怀报国之心的黄奕住还收购统揽鼓浪屿电话业务的日商川北电话公司、铺设厦门岛至鼓浪屿的海底电缆,使得厦鼓之间能够直接通话;他在上海创办当时中国最大的侨资企业中南银行,一改国内工商业发展受西方银行资本掣肘的现实;他还倡导成立厦门市政委员会,投入巨资完善厦门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开辟街道、铺设道路、办自来水厂,促使厦门迈出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直到今天,黄奕住当年为改善民生投资兴建的设施,仍在惠及当地百姓。
 
  不止黄奕住,还有在台湾被日本占领后,毅然放弃庞大家业,率眷属内渡,践行实业救国的富绅林尔嘉;为使中国“得与世界各强国居同等之地位”,投身教育事业,为厦门大学殚精竭虑的厦大校长林文庆;追随孙中山,倡行反清革命,在海外为同盟会筹款奔走的辛亥前辈丘明昶……
 
  正是这些在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华人身影,为被西方列强盘踞达百年的鼓浪屿,留存下了不灭的文化火种,让我们得以透过殖民统治的阴云,发现千百年来一直绵延于此、明灭未绝的华夏文明之光。
 
从未止步的道路求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福建南部山高林深,曾出现严重的虎患,其中厦门、漳州地区尤甚。关于饿虎袭畜伤人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
 
  1916年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鼓浪屿南部不远的海面上,一只吊睛白额、头顶稻草,周身布满黑黄色花纹的华南虎随着波浪的起伏,在水面时隐时现。夜色渐深,这只自对岸南太武山区跋山涉水、泅海而来的老虎,顺着潮水从港仔后海域登上鼓浪屿。
 
  鼓浪屿地少人稠,很快,这只花面斑斓的老虎便被人发现,工部局专门派出巡捕,在岛上四处寻猎。初到岛上的老虎也有些慌不择路,情急之下钻入一条狭窄的小巷之中动弹不得,闻讯而来的巡捕爬上旁边屋顶,居高临下,瞄准老虎头部连开两枪,将老虎击毙。
 
  此后,鼓浪屿便出现了这条以动物命名的道路——虎巷。
 
  坐落于此的虎巷8号是一栋建于1920年的私人住宅,建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墙面斑驳脱落,杂草苔藓横生。在别墅洋房林立,号称“万国建筑博览馆”的鼓浪屿,这样一栋楼房看起来毫不起眼。但就是这座普通的建筑,却曾是福建全省武装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的所在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革命任务艰巨,斗争形势严峻。
 
  1930年8月,由于之前的机关驻地受到安全威胁,中共福建省委考量后认为在作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国民党势力相对薄弱;遂以“商家”名义租下鼓浪屿虎巷8号,将此作为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楼房大门的门环,就是情报人员联络的暗号。
 
  每到夜晚,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罗明以及后来的代理省委书记王海萍,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阅览全省送来的革命情报,研判局势、指挥斗争,并用特殊药水将机要信息写在白布条上,由交通员从这里送达各地。
 
  虽然仅过了不足一年,隐匿于此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便因为被国民党发觉并破坏,被迫转移。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鼓浪屿为福建全省武装革命斗争的持续进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福建乃至中国革命,照亮了一方夜空。
 
  或许与“出国之后更爱国”的缘由类似,处于洋人治下的鼓浪屿,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更为迫切地求索着中国的富强道路,在方寸小岛上,思忖着“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
 
  离开虎巷8号,沿永春路往西北,上笔架山,行至半山腰处,可以看到一栋依山而建,兼具中西风格的双层别墅。别墅名为春草堂,主人是鼓浪屿知名的革命先驱许春草。
 
  许春草出身贫寒,幼时父亲下南洋谋生,从此杳无音信,9岁即开始做工养家,12岁时改行成为泥水工人。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建筑工人为求生存,只能抱团取暖。因为讲义气、重情义,常为穷苦同行仗义执言、挺身而出的许春草,身边渐渐聚集起一帮建筑工人,多时达到数千人,成为厦门当地颇具号召力的行业领袖。
 
  看着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在风雨飘零中摇摇欲倾,身为建筑工人的许春草在泥浆瓦楞中辛勤劳作讨生活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1907年,许春草经由孙中山的好友、民主革命家黄乃裳和林文庆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成为厦门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并在实际上主持同盟会在闽南一带的会务。4年后,他与百名革命党人,进攻厦门“提台衙”,参与推翻清政府在厦门的权力中心,后被孙中山授予辛亥革命一等勋章。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并积极准备进行二次北伐,但军权在握的陈炯明却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反对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政变,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首先撤离至珠江上的楚豫舰,后又转到永丰舰。
 
  永丰舰上,孙中山想起了在福建厦门颇有影响力的许春草,于是下令,任命许春草为“福建讨贼军总指挥”。如今,鼓浪屿笔山路这栋由许春草亲自设计建造的小楼里,仍然能够看到居住在此的许春草后人精心保存的相关印信,以及当年由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委任状。
 
  “任命许春草为福建讨贼军总指挥 此令 孙文”。用心装裱的泛黄纸笺上,矜慎厚重的毛笔字迹,虽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仍旧清晰可见,仿若墨迹初干,提醒着人们,先辈提笔时那段前路迷茫的坎坷岁月不容忘却,而今通往复兴的康庄大道更应倍加珍惜。
 
  弹指百年。如今,翻涌的历史浪潮逐渐归于平静,而历经百年光阴的鼓浪屿,已经将那段动荡不安的沧桑岁月、那缕历久弥坚的文化脉络、那些不断求索的勇毅之士深深铭刻在小岛的寻常巷陌。
 
  今天的鼓浪屿笔山路上,已近百年的春草堂,依旧矗然而立,房前翠枝弄影,屋后繁花吐芳,仅从外表已经很难读出其当年所经历的动荡与沧桑。许春草的孙辈许多康,承继祖业,在建筑行业拼打半生后,最终携妻儿定居岛上,在鼓浪屿的葱茏草木间,追寻着先辈足迹,讲述着先辈故事。
 
  “我跟爷爷虽未曾谋面,但作为后辈,保护好这座房子,保护好这座小岛,就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坐在许春草曾经使用过的桌子前,许多康告诉记者。
 
  院子里,几株茂盛的三角梅已经攀上苔迹斑斑的青石院墙,簇簇玫红色的花朵,迎风开得正艳。不远处的笔架山上,一棵棵百年古松苍翠欲滴、挺拔秀丽,仿若一枝枝饱蘸浓墨的如椽大笔,继续书写新的历史。
 
“河姆渡之祖”与中国海洋文化基因
“河姆渡之祖”与中国海洋文化基因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  本报记者冯源摄
 
  
  本报记者冯源、顾小立、郑梦雨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介绍完地名全称,一位镇干部也乐起来了:“这么多市。”
 
  三七市,据地方志记载,因在夏历每月逢三、五、七、十设立集市而得名。眼下,当地即将迎来杨梅上市,据说今年是一个大年。
 
  而对于在这里探索了近7年的考古工作者而言,他们也迎来了一个“大年”。
 
  与三七市相距不远,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而他们此次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贝丘,按照《辞海》解释,古代在沿海地区或湖滨居住的人类所遗留的贝壳堆积。其中往往包含有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
 
  要是这个名词还令许多读者感到陌生的话,我们还可以揭示另一个事实:它已有8000年的历史,比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还长了1000岁,是“河姆渡之祖”。
 
放羊时的意外发现


 
  河姆渡着实有名,有名到“爷爷辈”的井头山遗址,要靠它的知名度重现人间。也因为有了它的祖辈“井头山”,河姆渡遗址才从身世不明的“孤儿”变为血统纯正的“富三代”。
 
  井头山遗址以附近四明山余脉中的一个小山头——海拔72米的井头山得名,而在井头山下,还有个井头村。村民王维尧和他的堂哥王维新是7年前井头山遗址的“第一报料人”。
 
  当时,遗址所在地块已经被征作工业用地,但是拿到地的老板,还没有动工建厂,因此地面上杂草丛生。王维尧经常来没有封闭的厂区放牧山羊,王维新则在地块的东南角搭了几间猪棚。
 
  不过,放羊养猪的时间也不会太久,这里早晚要开工。老板已经找了一家地质勘探公司,在这里做了土建地质钻探,提取土壤样本。取出的一截截土芯,有的就散放在地上,晒干了就像石头一样硬。
 
  2013年10月17日,王家两兄弟照常去放羊割猪草。赶着羊群,他们意外地发现草丛里东一摊西一摊地散落着奇怪的东西,有贝壳,有动物碎骨头(后来被专家认出其中有小段鹿角),有小瓦片(其实是碎小陶片)。这些东西,两人之前从来没看见过。
 
  后来,专家们明白了,之所以兄弟俩会轻松地看到这些特殊的物品,应该是此前不久“菲特”台风带来的洪水,把那些钻出来的土芯泡化了。当年10月7日,“菲特”台风在浙闽交界处登陆,其主体云系两天内就给余姚带来了近500毫米的降水,导致余姚的母亲河姚江出现了近百年一遇的洪水。
 
  王维尧回忆说:“阿哥和我说,这些东西好像是地里埋着的古董,应该拿到河姆渡博物馆去,让他们看看。”
 
  经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玉器、木器等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其他动植物遗骸,为“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提供了充分丰富的实证。它在余姚可谓家喻户晓,在全国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王维尧当时有另外一个看法,毕竟井头山这边离河姆渡博物馆有点远,他觉得拿到距此约1.5公里,且还有人在做考古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更方便些。
 
  田螺山遗址发现于2001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2007年,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建成,由河姆渡博物馆管理。它的主体是罩在考古发掘区上方的一座形如蚌壳的大型钢结构保护棚,当地人对它也不陌生。
 
  于是兄弟俩就近捡了一个塑料袋装了这些“古董”,骑着电瓶车赶到田螺山馆,交给了正在“蚌”里工作的技工徐志清和考古队员王永磊。王永磊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光滑的骨器。
 
  次日,田螺山遗址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从杭州回到工地看到了这堆“古董”,敏锐地意识到它们非同寻常的价值:因为考古工作而跑遍了浙江的他,从未见过贝壳与碎陶片在一起的情况,当即决定一定要跟踪追击,找到它们的来源。
 
  王家兄弟去“报料”时忘记留下联系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打听和寻找,终于在田螺山现场馆西边不远处的一条公路边,找到了这些贝壳类遗物的出处。
 
  “田螺山遗址是企业打井时发现的,井头山遗址是村民放羊时发现的。”孙国平接受采访时说,“余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之强,可见一斑”。
 
筑起一道“钢墙铁壁”


 
  2013年底,在镇政府的协调下,经过与企业主的协商,孙国平带领考古队在这处地块上开始小范围试掘,挖了一个5米长、3米宽的坑。但是工人挖到3米多时,再也没法往下挖了,一方面是因为下面全是烂泥,另一方面,试掘坑上宽下窄,越到下面,人越难施展手脚,而且坑壁有坍塌的风险。
 
  大家从田螺山扛来了他们常用的不锈钢细探杆。它一头形如“十”字,一头是带有凹槽的尖探头,可以把地下的东西卡在凹槽里带出来。4个人在地面上压住“十”字的四端,1个人在坑底握紧探杆,齐心协力往下压。又往下钻了3米多深,探头被硬东西卡住了。
 
  手感告诉孙国平,卡住它的不是石头,而是贝壳,才知钻头下面触及的贝壳距离地表深度约7米。此后,他们又在其他位置,用机械设备钻探出了贝壳、动物骨头、陶片、残骨器……这些发现立即引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重视,随后,研究所又把这一重要发现汇报给浙江省文物局。
 
  2015年5月,浙江省文物局向余姚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函,要求当地政府协调和落实井头山遗址进一步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的政策措施。
 
  2016年10月,余姚市政府出资2500余万元回购了这一地块。对此,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研究员评价说,要解决如此难度的土地赔偿问题,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很难做到。
 
  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大力支持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面积800平方米。但在发掘之前,特殊的地质环境是个拦路虎。
 
  “由于井头山遗址埋在地面下5-10米深,上面是厚厚的淤泥,淤泥容易流动坍方。我们决定在实施考古发掘前,预建钢结构围护的发掘基坑,这样才能确保考古发掘顺利进行以及人身和文物的安全。”孙国平回顾说。
 
  2018年3月,杭州东通岩土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了钢结构围护基坑施工项目,并于2019年8月艰难地完成了这个非同寻常的基坑工程。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根根钢板桩深扎地下,围成了一道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的“钢墙铁壁”,竖直的钢板桩间还有横向的钢梁支撑加固。在南北之间,有4道钢梁连接;而在东西两头,又各有一组“人”字形的钢梁,“人”的上端分别顶住东西两端钢墙,“一撇一捺”又牢牢地固定住南北,而这组钢板墙围出的基坑,其底部最深处离地面约为10米。
 
  “钢板墙每平方米要承受20吨的重量,要打入地下岩层3米深。”东通岩土科技公司技术总监、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胡琦说,考古基坑不像一般的基坑,为了保护遗址现场和其中的文物,既不能运用大型机械施工,也不能灌注水泥或混凝土等有腐蚀性的材料,围护结构不能封闭,基坑底部也无法封底,基坑暴露时间较长,对长期稳定性要求更高。
 
  “在国内还没有哪家同行接手过这样的考古工地项目,我们采用了H型钢和U型槽钢作为围护桩,再作了一道预应力型的钢组合支撑。”胡琦介绍说,整个基坑围护结构均为工厂化生产的预制钢构件,使用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装配式基坑围护新技术,力求安全可靠、施工扰动小。与传统围护方式相比,它可以免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文物的影响。
 
  “广东‘南海1号’沉船是整体打捞出水后搬入室内进行考古清理的,四川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则是在江上建设围堰先把水排干,井头山遗址则首次在文化层超大埋深的沿海滩涂环境下,成功建造钢结构围护基坑后实施考古发掘。它们都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开展特殊对象考古发掘的经典范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研究员回顾这一过程时说。
 
中国最早的沿海渔民


 
  从2019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井头山遗址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在基坑内,考古队员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布方,目前已完成主要探方的大部分发掘工作量,发现了灰坑、橡子储藏坑处理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等遗迹十多处,出土各类可登记遗物数百件,以及先民食用后废弃的海量贝壳遗存和其他动植物遗存。
 
  “现在的遗址区是海拔仅2米的宁波沿海平原的一角,其实在8000年前,这里是一座西高东低的小山头的坡地,面朝古海湾,井头山人居住的村边每天见证着东海的潮涨潮落,只是后来经历了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淤泥的沉积,山头被厚厚的淤泥掩埋了。12米长的钢板,底端打到的岩层其实就是当时的山岩。”
 
  孙国平告诉记者,基坑里的地下古村落文化层堆积,西薄东厚,到最东边的古代滩涂位置又逐渐变薄直至消失,各类零散遗物夹杂在含盐度较高的海相淤泥里。“其实你可以把井头山先民居住的环境想象为一个渔村,他们住在海边的山脚上。如果海面上涨,他们就往山上退;如果海面下降,就往山下走。最东边就已经是当时的海面了。”
 
  井头山地处姚江流域。姚江从南边的四明山区发源,流到山下后,又被北边的丘陵阻挡,折而向东,在宁波市区注入甬江,汇入东海。在余姚境内,姚江流域近似于南北两山夹平原的地形。孙国平说,井头山先民生活的年代,南北两山之间不是平原,而是海水。“我之前去挪威,看过当地的峡湾,其实8000年前,井头山的周边地形,也像一处峡湾。而现在宁波的平原地带,则是一个海湾,可以叫它‘古宁波湾’。后来海水后退了,才露出了平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先民们显然先得靠海吃海。在基坑里,记者看到土层里夹杂着一层层的贝壳。在考古工地工作用房门外的走廊上,一排排装满各类贝壳的塑料箱摞了两三层高。而在两大间库房里,各种海生贝类的贝壳摆了“好几桌”,特别是那些巨大的牡蛎壳,大的足足有餐桌上的菜盆子那么大,由此想象一下,足以让现代的老饕们垂涎三尺。
 
  “目前,我们发现的贝类中,牡蛎最多,其次是蚶、螺、蛏、蛤,都是纯天然的。”孙国平说,这里是浙江首度发现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在库房里,考古队员还用有机玻璃罩罩住了一个小土墩,上面是草编的痕迹,从它的形状看,很可能是古人盛海贝的篓子、筐子。而在基坑里,记者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带芦苇类编织材料的小“土墩”。
 
  孙国平推测认为,它可能是用于滩涂浅水区捕鱼的鱼罩,鱼被渔民罩住后,就容易抓住了,现在沿海渔民有的还在使用它。“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海鱼耳石,根据动物考古专家研究,这样的海鱼大多需要划船捕捞。”
 
  “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创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并可能是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在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上,福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评价说。
 
它是“河姆渡的爷爷”


 
  时间回溯到2013年10月,考古队员们为什么对王家兄弟带来的一袋泥土如此关注,是因为它可能是一把解答“河姆渡文化起源”的钥匙。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后,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杭州萧山的湘湖岸边发现了跨湖桥遗址。据碳十四测年法,它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比河姆渡遗址也早了1000年。但是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些器物工艺特征看,它似乎应该比河姆渡遗址要晚,难道是测年有误?这个问题困扰了大家很长一段时间。
 
  而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样品,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实验室、美国贝塔实验室、南京大学新建碳十四实验室等进行测年,得出的结果都是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距今8300年左右。
 
  “你看这件陶器,口子边有两个小耳朵(把手)。这个是‘遗传密码’,不会错的。”孙国平幽默地说,从各方面判断,井头山是“河姆渡的爷爷”,而此前考古界关于跨湖桥的疑惑也可以释然了。
 
  众所周知,河姆渡遗址以稻作农业遗存著称,而井头山遗址也发现了少量稻作遗存。在考古工地的一间工作室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郑云飞研究员正在用双筒显微镜细细观察淘洗出的稻作遗存。
 
  “两升土,两天时间,找到了2600个小穗轴。”从事植物考古多年的郑云飞说,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野生稻会自然脱粒,而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则不会。在标本中,一些小穗轴还和稻壳连在一起,说明这些稻谷应该不是野生稻,而是不会自然脱粒的栽培稻。这对于研究稻作农业起源能够提供更多佐证。
 
  从本世纪初在金华地区发现上山遗址开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考古学家们已经在浙江发现了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浙江也成为全球研究稻作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学者重点关注的区域。孙国平推测,没准浙江沿海的先民早早地种起了稻子,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所以不需要再采集贝类为食,这或许是浙江迄今才发现一处贝丘遗址的原因。
 
  不过,井头山遗址还没有完全解答河姆渡源头之谜,因为有一个“爸爸去哪里”的缺环。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研究员表示,井头山到河姆渡中间还有个空档,需要进一步研究。孙国平则进一步框定了这个缺环所处的年代,也就是距今7000年至7800年间,而河姆渡文化的直接来源也应当在余姚和宁波本地已无疑。
 
  “目前,我们基本明确了钱塘江南岸的文化序列,是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良渚古城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表示,后续工作是将这一区域内的文化谱系与其他区块内的文化谱系,在文化面貌和年代序列上能够对应起来。
 
向东是大海


 
  与井头山遗址同时代的跨湖桥遗址曾出土过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它是东亚地区最古老的独木舟。井头山遗址也会有类似发现吗?
 
  孙国平对此有一丝乐观。毕竟,在库房里和基坑中,记者都看到了先民的木桨,有桨必然有舟,只是需要机缘凑巧,才能找到。
 
  有桨有舟就可能航海,实地考察过井头山遗址的多位考古学者,都看出了这处遗址与海洋文化的关系。
 
  范雪春表示,井头山遗址信息量巨大,将来会成为距今8000年前后时段中国沿海史前文化研究的一个标尺。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研究员也认为,这是国内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遗址。
 
  “河姆渡是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摇篮,而井头山是河姆渡的摇篮,也是南岛语族的摇篮,所以意义非常重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如果能找到先民的居址、墓地和人骨,那就更为完美了。
 
  从余姚向东,是宁波市区,再向东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而在历史上,古称明州的宁波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节点。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也使宁波地区的人文历史向前延伸了1000年。
 
  而对于自然史研究,井头山遗址也有重大意义。陈杰说,它对于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也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则表示,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全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海水淹没、被浅海沉积物掩埋的史前遗址,可遇不可求。
 
  吕厚远告诉记者,研究某个区域古代海平面变化,需要寻找典型的海面标志点,进而确定相对海面变化。海面标志点有沉积类的,如泥炭层、海滩岩,也有生物类的,如珊瑚礁,而这样的考古遗址,既能作为海面标志点,也能为古代人类如何感知并应对海平面变化过程,提供直接证据。
 
  “目前测年证据显示,在约8000年前,井头山遗址开始被海水淹没,一般认为,到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海平面相对稳定了。但是海水准确后退的时间和过程还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们还不能提供我国不同岸段、精准的局地性海洋变化数据,这也是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而研究古代海平面的变化,对于今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变化有警示、指导作用。这种中长尺度的地质环境变化,需要像我们重视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中长尺度污染那样,纳入政府研究的议程。”
 
  井头山遗址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在库房里,记者看到一件木器上居然有了木插销,有的木器是明显的榫卯结构。而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就表示,像带销钉木器、斧木柄、锛木柄毛坯、木矛等,说明8000年前木作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而陶器也很先进。
 
  挖宝寻宝,不知何时起,外界对于考古工作有了这样一种偏颇的观感。事实上,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是考古更为重要的价值。对此,林留根就表示,井头山发掘向社会展示了,考古不是为了挖宝、挖墓,而是为了寻根、挖文化。
 
  之所以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是因为先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影响到今人。在库房里,记者还看到了几件开了孔的木柄,开孔部位居然能嵌入打磨过的石器。孙国平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卡得不严,只要石器上缠上麻布或兽皮,就能紧紧地和木柄卡在一起,现在农民的锄头和锄柄也还是这样固定的。”
 
  从井头山向东1.5公里,是田螺山遗址,从它向南7公里,是河姆渡遗址,从它向西不远,是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鲻山遗址,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内集中了四个重要的考古遗址点,并不多见。赵辉说,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的1000年,环境由咸水变成了淡水,这一沧海桑田式的变化非常值得继续探索。
 
  在井头山遗址工地现场,一筐筐泥土从基坑中取出,用传送带送到相邻的工作区进行淘洗。王维新已经去世了,他的妻子和王维尧还在工地上工作,他们淘洗出的每一枚贝壳,每一块陶片,每一枚鹿角,都会向世人展示,8000年来的沧海桑田,以及8000年前,先民就已迈出了探索海洋、眷顾海洋、拥抱海洋的坚定脚步,这应该就是中国建设当代海洋强国的先声。
 
青松永秀 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青松永秀
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俞燕


  我小时候,爷爷常常说起,浙江诸暨次坞镇有一位非常出名的革命烈士,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创建,诸暨很多人都是在他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就是俞秀松……那时候特别崇拜英雄人物,就对这位英雄前辈特别好奇,总想知道关于他更多的故事。

  后来知道了俞秀松的故乡在溪埭村,离镇上也就七八里路,于是多次去了先烈故里,也渐渐对俞秀松有了深入了解。在溪埭村东口,一眼就能望见俞秀松纪念碑所在的,名为柏树山头的小山丘,四周松柏苍翠。1999年,在俞秀松100周年诞辰之际,这里扩建成了俞秀松烈士陵园。从村口起,一条笔直的道路延伸,山脚有之字形门阶,“俞秀松烈士陵园”七个大字赫然在目,下用白色大理石镌刻俞秀松烈士生平介绍。拾级而上,就是陵园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远望纪念碑,静静伫立于青翠丛中,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一面是谦儒,一面是刚烈,面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俞秀松如烈火般奉献。父亲俞韵琴对俞秀松的品性塑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在以“耕读传家”闻名的诸暨,受父亲影响,俞秀松和其兄弟姐妹均为人正直刚毅,富有同情心。五四运动时,深受先进思想引领的俞秀松成为杭州青年运动领袖,后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等一起创办《浙江新潮》,以战斗的姿态对当时的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帜。俞秀松曾言,“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铁骨铮铮由此可见。

  当年,俞秀松怀着“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之梦想,离开了家乡,前往杭州、北京、上海、莫斯科、福建、广东、新疆等地寻找革命真理。临行前,他对前来送行的大弟俞寿乔说:我要等到讨饭佬也有饭吃再回来。可是,他为了毕生理想食言了,经此一别,再也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在杭州的组织者,和陈独秀同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发起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代表,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做出过卓越贡献。

  他一路高举火把向前走去,走进荒芜,燃起燎原的星火。

  1935年6月,俞秀松受联共(布)中央委派进入新疆,做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成为在新疆系统传播马列主义的第一人。在新疆,他做了两次大规模的募捐活动,第一次募了17架新疆号飞机,送到湖北武汉战地。第二次募捐了5万匹军马送到延安,支援抗日前线。

  俞秀松与张秋人等诸暨籍革命家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记载,女革命家钱希均专门谈到俞秀松、张秋人的革命情谊,她回忆了当时和张秋人一起送俞秀松去苏联的情景:“我和秋人送他上轮船。我记得他穿一套咖啡色中山装,很有气派。在轮船上,他给秋人再一次交代工作,有哪几个区要加强团的工作……秋人对秀松说:你到苏联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这里的工作请放心。”

  家乡人对俞秀松充满怀念。村里的俞秀松故居,坐落在一条铺着青石板、两侧白墙黛瓦的小巷中。这幢建于晚清时期的四合院式楼房,得到了很好的修缮保护。故居里面,有俞秀松生平事迹陈列室、俞秀松半身铜像,另有老宅的旧家具等,陈列室有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虽是复制件,资料内容亦弥足珍贵。

  在俞秀松家乡次坞镇,除了烈士陵园、故居外,还在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俞秀松纪念馆,使俞秀松烈士陵园成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里建有俞秀松党性教育主题公园,公园里有宣誓墙、党建故事墙、红梅亭、先锋长廊、党史之路、红领巾长廊等,还把当地初中改名为秀松中学。在诸暨市区陶朱山上,有一座8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山腰的诸暨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俞秀松等革命烈士的照片及革命活动时的图片和遗物。诸暨烈士纪念馆也是浙江省内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在诸暨母亲河浦阳江畔的沿江公园内,还建有俞秀松、宣侠父、张秋人、宣中华、汪寿华、郑复他等革命先辈的半身石雕像。

  去年是俞秀松120周年诞辰,笔者牵头策划了两件跟俞秀松有关的事:一件是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俞秀松120周年诞辰研讨会,除了研讨活动外,现场还举行了《俞秀松画传》首发赠书仪式。另一件是策划组织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丰碑永恒》,对俞秀松等6位诸暨籍先烈的事迹进行展示,邀请先烈后人和专家学者到现场访谈。

  一脉赤子之心映照中华大地,生为松柏化成甘霖。先烈留在家乡的印迹除了保护,更应该传承和弘扬。

 
品味哈尔滨的“聚”与“悠”
品味哈尔滨的“聚”与“悠”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一位游客手机拍摄夜色中的中央大街(资料片)。本报记者王建威摄
 
  
 
  本报记者邹大鹏、马晓成
 

 
  鲜嫩多汁的肉串在炭火上吱吱作响,焦香四溢的烟火气在空中弥漫,浓郁细腻的酒花在扎啤杯里麦香冲腾,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音乐声此起彼伏……夜幕下的哈尔滨,来了!
 
  这是一座离不开烧烤、啤酒和音乐的城市。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这里是中国最北省会城市,冬季冰雪覆盖、严寒漫长,有“冰城”之称。天冷,人心却热,这里的人爱热闹、看热闹、凑热闹,喧嚣的市井气中透着古道热肠。
 
  百余年前,这个城市曾因一场谈之色变的鼠疫举世皆知;如今,这个城市又因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引起广泛关注。在这座生来就没有围墙的城市里,我们在历史的魔方中探根溯源。
 
一座搞不清名字由来的城市


 
  先前,有人把哈尔滨这个地方叫“傅家甸”。在傅家甸之前,哈尔滨在元朝只是一个驿站。如果没有“中东铁路”,这座如今的国际化都市也许无缘出现在地图中。
 
  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代表在莫斯科以“共同防日”名义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吉林、黑龙江两省建造铁路。沙俄曾将铁路定名为“满洲铁路”,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这条铁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其中一站。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迁到哈尔滨,这个年轻的城市开启了国际化步伐。虽然年轻,但这方水土却浸润着悠久历史,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居民是肃慎人,也是满族和女真人的祖先,渔猎为生,用赤玉、貂皮、海东青换回中原的布帛等物产,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肃慎燕毫,吾北土也”的记载。
 
  关于哈尔滨名字的由来,作家阿成在《哈尔滨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的说是蒙古语“平地”的意思,有的说是“晒网场”的意思,也有的说哈尔滨是“阿勒锦”的谐音,是女真语“光荣”与“荣誉”的意思,等等。也就百余年前的事情,到今天也没闹清“哈尔滨”究竟是个啥意思。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移民”迁徙密不可分。与中国很多城市不同,它没有传统的高大城墙,各类欧式建筑林立,沙俄、英、日、法、美等国侨民来这里聚居,外国领馆众多,当时这里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成为远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列强掠华的当年,中国一场史无前例的国内大迁徙也在浩浩荡荡展开。随着清王朝对这片“龙兴之地”取消禁止汉人移民的法令,这片土地全面放开垦荒,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移民“闯关东”来到黑土地。
 
  恰逢封闭的中国迈入世界贸易体系,世界皮毛市场对旱獭的需求旺盛,不少移民加入捕杀、剥皮、售卖、食用行列,鼠疫由此横行,作为远东中心城市的哈尔滨,迎来了第一场疫情“大考”。
 
  1910年12月24日,哈尔滨火车站。迎着漫天大雪,听着遍地哀嚎,伍连德和学生林家瑞踏上了这片“谈鼠色变”的苦难之地。
 
  出生在南洋,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他受命担任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3年后,又被任命为东北防疫总医官,一路北上,去消灭一种不明原因的怪病。
 
  病人先是发烧、气喘、咳嗽,过不了几天便吐血而亡,死后皮肤呈紫红色。这种病在哈尔滨傅家甸已经流行了一个多月,死亡人数每日递增,疫情失控,“如水泻地,似火燎原”。
 
  在哈尔滨,伍连德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现代医学遗体解剖,在血液中发现了肺鼠疫杆菌,并在人类流行病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理论,最终将这座城市从鼠疫的阴霾中解救出来。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举行,来自英、美、德、法、日等11个国家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对伍连德在哈尔滨的防治经验高度赞扬,并推荐他为大会主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哈尔滨”在国际社会迎来高光时刻。
 
一座“聚”出来的城市


 
  伍连德战“疫”,不仅要对抗病毒,更要面对当地居民传统生活习惯带来的考验——串门、聚餐、土葬等。对此,他发明的“伍氏口罩”“双筷分餐”“隔离防疫”“火葬消毒”都成为最终消灭疫情的良方。
 
  110年后,哈尔滨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这座城市再次面临生活习惯带来的考验——“聚”。
 
  “聚一聚?”“聚一聚!”“整不整?”“必须整!”
 
  这样简单的一次交流,就会成为一场聚会的开始。哈尔滨人常说,没有什么事是“聚一聚”“唠一唠”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聚一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没有啥是一顿啤酒和小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在东北方言中,饭局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以“聚”的形式生成,以“悠”的量词计数,第一悠、第二悠、第三悠……一直到第N悠,这里没有南方宵夜的精致细腻,但却有着“决战到天明”的粗犷豪放。
 
  哈尔滨人为什么这么爱聚?作为中国最北省会,这里以“冷”闻名。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甚至在路灯上都可以看见雪花的造型,这些标签是哈尔滨自然环境的写照。今天,我们可以住在有暖气的屋子里抵御严寒、独享其乐,可在百余年前,初到东北这片土地的人们,如何能抱团取暖、度过枯燥寒冬?
 
  曾经,“猫冬”是东北最为独特的生活和文化符号。冬季漫长干不了农活,于是“猫冬”——“老婆孩子热炕头”,串门子、打麻将、摸纸牌、唱二人转、侃大山……聚堆儿,或许是最容易的选择,也更符合人类群居的特性。
 
  和谁聚?对于抱团闯关东的移民来说,亲朋好友当然是最自然的选择。在哈尔滨,有一个以闯关东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关东古巷,这里还原了上世纪初当地的生活景象。仔细观察不同展位,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一群人,围着一个桌,吃着一锅饭,唠着一堆“嗑儿”。
 
  哈尔滨历史中杂糅的中西文化,有一个共同的融合点就是“聚”。无论是前来避难淘金的犹太人,还是落魄逃亡来此的沙俄贵族,都会定期“聚一聚”,在他乡故知中找寻故国味道,在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上,啤酒馆成了人们慰藉灵魂的港湾。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在此诞生,哈尔滨也因此成了享誉世界的“啤酒之城”。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种金黄色的液体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也开启了“哈尔滨啤酒”的传奇之旅。而在此之前,国人并不知啤酒为何物。早年间,运送啤酒有专门的马车,由洋车夫赶着,车上装满了木头啤酒桶,在城市中穿行。
 
  1950年,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正式更名“哈尔滨啤酒厂”,据说当时全国其他地方一年喝的啤酒,也没有哈尔滨人一天喝的多,“啤酒之城”一直镌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血液里。
 
  正如郑绪岚的那首《太阳岛上》所唱:“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一首歌让人们熟知了这座“天鹅项下珍珠城”。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歌中并没有唱全“冰城人”对太阳岛向往的其他理由——通常,大家都会带着红肠、列巴(俄式面包)和塑料袋装的散装啤酒来此欢聚,即便是没有这些“硬菜”,也会坐着公交车和轮渡,邀上亲朋带着自制小菜来此观江品啤。
 
  劳动节、端午、中秋、儿童节以及每个晴朗的周末……春天刚萌发新芽的草地边,夏天波连波的松花江畔,秋天的街边小摊,冬天的火炕上。聚,成为根植于哈尔滨人骨子里的一种习俗。
 
一座“醒得早、起得晚”的城市


 
  阿成在《哈尔滨人的个性之ABC》一文中说:“哈尔滨人的某些生活作风,与自己先祖始终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雍正曾经这样评价过这儿的人: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房卖产者,即如每饭必欲食肉,将一月所得钱粮,不过多食肉数次,即罄尽矣,又将每季米石,不思存贮备用,违背禁令,以贱价尽行粜卖,沽酒市肉,恣用无余,以致阖家匮乏,冻馁交迫,尚自夸张,谓我从前食美物,服鲜衣,并不悔悟所以致此固穷,乃以美食鲜衣故也。”
 
  他将这种作风总结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现掂对”。原住民这种彪悍的作风透着游牧射猎的不羁放纵,闯关东移民风俗虽然勤俭节约,与此不同,但面临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同样表现出大无畏的粗犷和“豪横”。
 
  在哈尔滨生活,你总会听到这样一句口头禅——“这都不是事儿”。如果找几个词形容哈尔滨人,许多人一定会下意识想到“热心肠”“豪放”“不拘小节”……这样的性格特征,源于哈尔滨人战天斗地的奋斗之魂。
 
  始于1651年的“闯关东”历史,是黑土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常年自然灾害、兵乱赋重,千百万移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陆续北奔。
 
  在哈尔滨历史学者张正看来,“闯关东”的人大多因在家乡穷困潦倒,才千里迢迢来东北谋生。由于家境贫寒,没受过什么教育,许多人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
 
  “闯关东”核心就在于一个“闯”字:向艰险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并在“闯”中不断调整、探索,直至成熟壮大,也在白山黑水间孕育出了独特的风物和性格。
 
  早期东北移民,力辟榛莽变良田。这种开发精神内含一种反传统性,突破了传统守乡恋土的观念,在不自觉中创造出一种文化特质,包括蔑视困难,也有对规则的漠视,这些在生活习惯中都有遗存,比如:冬日凛冽的寒风中站在中央大街啃着冻得硬邦邦的马迭尔冰棍,在餐桌上卷起蔬菜蘸着大酱大快朵颐……粗犷不羁的性格特征,传承至今。然而,“不当回事儿”的粗放里,也埋着隐患,容易成为漏点。
 
  新华社老记者张持坚是上海知青,他在黑龙江插队、成长,扎根黑土地26年后返回上海,把“青春日记”写成了《远去的黑龙江》一书,以一个亲历者和第三方观察者视角解读这片土地。他在书中写道:“醒得早、起得晚”,这是黑龙江人一种形象的自我评价,意思是说,讲道理黑龙江人都懂,就是行动跟不上,好多工作落在全国的后面……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哈尔滨人“醒得早、起得晚”“不当回事儿”的性格特点,将这座城市推向了风口浪尖。
 
  “刚开始挺当回事儿,‘醒’得也真早,否则当时药店里的口罩、酒精咋能抢购一空呢?大街上都见不到人,各种聚会也‘紧急刹车’了,整个城市就像停滞了,大伙都猫在家里,偶尔下楼取超市订的食材,邻居都不敢乘坐一个电梯,相互躲着。”哈尔滨市民张旭对疫情初期记忆犹新。
 
  张旭说,哈尔滨“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是如何出现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没太搞清楚,感觉最初就是一些有武汉接触史或曾经停武汉的病例。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几家人不顾禁令,在道外区一小区聚餐,导致疫情蔓延,大家还对这种“不把疫情当回事”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不当回事”的恶果,让整座城市陷入了“隔离”,当时除了武汉等地,地处中国地图“鸡冠”的黑龙江迅速“变红”。
 
一座为“第二悠”买单的城市


 
  2020年1月22日,国家卫健委确认黑龙江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23日,黑龙江省省级诊断专家组确认哈尔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2月3日,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孙巍说,黑龙江疫情由外源输入为主转向内源扩散为主。
 
  针对哈尔滨第一轮疫情迅速发展,市卫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主要原因是“聚集、聚餐”。十多年前的“非典”疫情,哈尔滨所受影响不大,所以不少市民一开始对疫情可能掉以轻心了。
 
  很快,哈尔滨采取了“雷霆”措施,两名城区主要领导因防控不力被免职,各小区和公共场所都采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3月22日,哈尔滨市内确诊病例第一次清零。然而,在连续46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新增后,4月9日至28日,哈尔滨累计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5例,疫情防控被拖入“加时赛”。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发生原因再次指向了聚餐、聚集,其中确诊病例郭某不顾禁令到朋友家聚餐,将朋友87岁的父亲陈某传染,然后陈某因脑卒中住院,入院之初未进行严格的核酸检测,最终造成医护人员、同病区患者和陪护家属等大面积医院感染,一座城市再次陷入煎熬。
 
  在哈尔滨的饭局中,“第二悠”是个传统保留项目——宾客正餐宴饮结束后,再吃点烤串、喝点啤酒“透一透”,酒过三巡后主客都会抢着买单,以此显示热情和赤诚。有时,还会因抢着买单而引发争执甚至动武。
 
  其实,哈尔滨人并不想要疫情的“第二悠”。病毒有害,城市无辜,只有生活在这个城市,才能深刻体会到,人们是多么无奈。为什么非聚不可呢?就不能在家“消停”待着吗?
 
  “别的省区都有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消费下馆子和逛超市了,有的都摘了口罩了,凭啥哈尔滨就不行呢?我一个朋友还跟我说,该吃吃、该喝喝,多大雨点能砸到你脑袋上?”一位市民的困惑很有代表性——过于粗放、过于乐观、过于自信。
 
  于是,“起得晚”的哈尔滨,为“第二悠”买了单。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通报指出,哈尔滨市对境外输入疫情风险认识不足,存在一定厌战情绪和麻痹松懈思想。相关医院错误认为,经海关和社区防控能够完全筛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院内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极小。然而,正是这样掉以轻心,给病毒打开了长驱直入的口子。
 
一座慢火“炖”出来的城市


 
  尽管哈尔滨这座城市很洋气,美食中有俄式西餐和啤酒,但这座城市也同样钟爱各种中式“炖”菜。在这里,一切都可以“炖”出滋味:猪肉炖粉条、土豆炖茄子、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粉条炖江鱼、酸菜炖白肉、鲶鱼炖茄子、雪里蕻炖豆腐……
 
  “炖”,这种烹饪方法,是指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让食材味感在不同层次清晰地绽放。如今,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哈尔滨,也经历着长时间慢“炖”。如何通过精准防控,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则是哈尔滨人和国内其他地区居民,同样需要面临的一场“大考”。
 
  在采取了守住门、管好人、禁聚集等“严九条”管控措施,以及在医院实施预约挂号、核酸检测后入院等措施后,5月16日,哈尔滨市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至此黑龙江省本土确诊病例和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清零”,这个城市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很多人的生产生活都被改变。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以往,夜幕下的哈尔滨,曾是音乐会和二人转的舞台。这座城市,是中国首家音乐学校和交响乐团的诞生地,从哈尔滨大剧院到历史悠久的犹太老会堂,到处飞扬着快乐的音符,这座迷人的城市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用面包石铺成的地面上,女作家萧红与恋人萧军曾在此散步;一些老建筑的二层阳台上,疫情前经常可见各国艺术家引吭高歌或优雅独奏,市民和游客像扇面一样围聚仰望欣赏、拍照留念。
 
  在老道外和老香坊的一些剧场内,则是二人转的乐土。东北地方戏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也有“小秧歌”“蹦蹦”“过口”等称呼,早年间曾是乡里乡亲围坐炕头消遣的娱乐形式,兴之所至观众也会站起唱上几口。二人转中“自黑”的桥段,往往能带来观众的哄笑,这种文化也植入了地域文化。
 
  如今,受疫情影响,为避免扎堆聚集,许多剧院和剧场都还在停业,哈尔滨人也开始逐步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美丽的太阳岛上,依旧还有游人驻足,以家庭为单位野餐,远眺江面;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师大夜市,依旧人头攒动,等待刷码进场品味美食……一切看似未变,一切都已悄然改变。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再也经不起疫情的风吹雨打,什么地方出现松懈,病毒就会在哪里乘虚而入,任何一点侥幸,都有可能发展成难以承受的代价,这里的人们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冰雪已消融,丁香亦入泥。这里的人们,都在盼着“啥时候,能聚聚?”但是,他们心里更清楚,今日之不聚,是为了明朝更好的相聚。
 
汀水盈盈,汀州不老
汀水盈盈,汀州不老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卓国志


  古人云:“日久他乡是故乡。”时光如梭,工作在福建长汀县已有十年。

  不知是年龄原因,还是沉淀的文化历久弥香,近来愈发喜欢查考汀州古城风物。

  了解一方风物,古今贤人留下的诗文自然是要看的。一日,读到北宋汀州知州陈轩的几首诗,其中一首写道:“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花继腊梅长不歇,鸟啼春谷半无名。”诗很美,我想该是宋时汀城景致佳句吧。

  时隔九百多年,今天的长汀城还存留着几许当年的府城肌理呢?青山与沃野依旧葱绿如初吗?得空之时,我循着陈公诗句在长汀古城细看了一回。

  汀江、金沙河、西河从中、东、西三面汇入汀江干流,小城随着岁月生长扩张。汀城如一部历史大书,汀江恰似书之中缝,两旁街巷屋舍则似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弥散着历史的纸墨幽香。古代绕城的三水,今日成了城内之河。虽是穿过密密匝匝的老城居民区,但河水是清澈的。从城南的南屏山高处望去,波光映青绿的三河之水、嫩绿的山峦和田畴,围抱着几条黛色的老街,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回到几十多年前,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话中: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山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城南无山景,家家水临门”的护城河连接着西河与汀江,将古城迂回横抱。这条宋代开挖的人工河,俗称“古城濠”,据本地人说,有“西水东调”“腰带水”的讲究。顺着错落有致的人家,房前屋后蜿蜒游走于弯弯曲曲的小巷之中。河水很浅,却是一样的清可见底,细长墨绿的水草在卵石间摇曳,小鱼群群,忽而呲溜窜过,忽而静静鼓嘴摆尾,似在争食,似在嬉戏。它们不躲不藏,就在你的眼皮底下、脚步声中。护城河在与两旁客家人的亲密接触中缓缓流淌,似乎也在絮絮叨叨着早出晚归、柴米油盐、锅碗瓢盆……

  千百年来,尽管城市不断变得拥挤,护城河没有被填,也没有干涸。汀城汀人的历史风云与生活日常,都在她的眼里。河与人共生共存,千百年来,人们只想留住她的清澈,以便朝夕相伴,相看两不厌……

  登惠吉门城楼,沿古城墙走到济川门。放眼望去,城墙与远处的卧龙山连成一片,蜿蜒绵长,看不到尽头。脚下坚实的城砖如同一群群敦实的客家汉子,肩并着肩,层层垒叠,结成这硬朗的“客家长城”。

  倚着水东桥上下张望,布满苔藓的城墙上,长着丛杂的青草、爬藤,与一些瘦小灌木。为什么不拔掉?我的第一感觉是惊异。

  记得我们农村老家墙头上若是不知从何飞来的种子长出了灌木杂草,即使长在再高的地方,父亲总是要想办法拔掉的。他说不拔掉那是会坏事的,风雨来得多了久了,墙也许就会塌去一角。

  问一身边老人,老人眼一斜,嘴角一撇:“你家的墙怎么跟这汀州城墙比坚固?城墙基座宽的地方有8米,高度7米到9米不等,外砌两层石基大青砖。每一块城砖都要‘修炼’几个月才出炉,光烧制就要7天,还得边烧边淋水,好比你们年轻人说的‘冰与火之歌’。城墙内里再砌一层毛石,砾石垫层1米,再填土夯筑,固若金汤,哪会怕几丛小草杂木?‘固若金汤’你知道不?”他反问我,一脸的自豪。

  古城墙最奇峻之处,我以为,在龙潭乌石山。城墙半挂乌石山壁,下临深潭。乌灰色的怪石参差迎客,难寻寸土的石缝中,巨石斜着探出身子、只见水面不见土的下方江边,也能长出数人合抱的参天大树。遮天翠幕中闪着细碎的光,有风吹来摇动枝叶,方才漏下几缕。

  看树上皆挂“古树名木”牌,俨然是一座古树“博物馆”,有香樟、榔榆、构树、朴树,满身带刺的柞木,垂吊下一串串翅果的枫杨,年头都在300年以上了。我想,这些树从古留至今,汀人一定是视同己出,与它们如亲朋般相处,因为你看不到被截断的树桩和残根。

  过了龙潭乌石山城墙根儿往前走,近岸水边,成群结队的布娘在捣衣裳。木槌在石板上击打衣裳,溅起的水花跃上脸去,宛如晨曦中的露珠……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可是这些客家女人还是愿意舍近求远,到汀江边来浣洗,因为她们欢喜这条客家母亲河,祖祖辈辈都相信这有源头的活水,更能滋养生命、洁净身心。水是万物的本源,人亲近水,从母腹即开始了吧。

  古人云“宽街无闹市”,果不其然,长四百多米狭窄的店头街,熙熙攘攘,过去有“百工街”之称……如今这里虽是旅游“打卡”点,但仍是居家生活的那条老街。地道小吃、打铁、理发、画像、木雕这些数百年来一直有的手艺人,还在原来的地方守着祖辈的营生。店铺大多是原住户在打理,没有什么压力,夜里打烊后支起小桌子,小酒就喝起来了。客家米酒是家家都有的,用不着临时呼小儿去沽酒。

  沿街处处可见花花草草,街道两边墙角有花,院中墙头檐角有花,门内天井后堂亦有花。问了一家养花人,为什么找得着的空地就养着花?主人埋头干着自己的活,轻轻地回答:“曾祖父、祖父开始就这样了,习惯了。”养花草陶冶性情,但打理花草是需要时间精力的,“习惯了”三个字,是否说明勤劳也是惯常的。花草也代表品格,花草养得好,人一般不懒惰,家一定不脏乱。道法自然,在与花草打交道中,人也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感情。

  店头街与其左右连接的五通街、县前街临街的房屋几乎都敞着大门和窗子。有些店铺,主人也许临时有事离开,只叫对门邻居帮助照看。我惊讶之余又多了份感慨,这不也是长汀人的淡然。

  凝视巍巍古城墙、滔滔汀江水,想起清光绪年进士、长汀人康咏的诗:“盈盈汀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急,鹧鸪声里到潮州。”

  千百年汀江水道不改,小城不老。

 
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
毛乌素:“沙漠”没有消失,只是被人类缚住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一辆汽车行驶在榆林市横山区沙漠治理与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2018年8月4日无人机拍摄)。
 
拼版照片左图:1998年8月,榆林市靖边县郭成旺老人带着曾孙行进在沙漠中。老人的希望是:子子孙孙植树造林,直到沙漠都变成绿洲;右图:2020年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本报记者陶明摄

 
  
 
 
 
 
  本报记者梁娟、姜辰蓉、毛海峰
 

 
  前不久,“毛乌素沙漠在榆林消失”的消息,让许多人震惊、质疑、好奇、向往。最近,草地周刊记者行走陕西省榆林市境内毛乌素沙地腹地调查发现,已经很难看到较大片沙漠地表,一些影像作品拍摄沙漠题材只好到其他地方选址。但同时,在绿油油的植被之下,覆盖的腐殖质和土壤碳化层很薄很薄,扒开表层仍然是厚厚的又干又细的黄沙。
 
  用当地治沙劳模和干部群众的话讲,毛乌素消失的是流动沙丘,而不是沙地。重建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千年之前曾经的水草丰美,仍然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毛乌素沙漠”其实不是沙漠,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专家说,沙漠和沙地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原因为主导,人为因素起辅助作用;沙地的形成人为因素起首要作用,自然因素为辅。但长期以来,毛乌素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沙漠”。
 
  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沙区占榆林市56.1%的面积,风沙肆虐、土地贫瘠曾长久困扰着当地。“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许多上了年纪的榆林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1000多年前的毛乌素并不是荒凉的模样。这里出土的史前遗址和汉代墓葬表明,毛乌素曾经水草丰美,有着成片的水田、成群的牛羊和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唐代以来,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元明以后更是滥垦滥牧。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乌素沙化程度达历史之最,逐渐退化成为不毛之地,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流沙不断侵蚀,榆林古城也岌岌可危。
 
  历史性转变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当地人开始了近70年的治沙造林历程。如今,来到毛乌素,昔日的滚滚黄沙已蛰伏在绿油油的植被之下。蓝天、白云和无边辽阔的大地,组成令人流连的塞上风光。
 
  2018年,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在榆林召开。联合国副秘书长莫妮卡·巴布在贺信中说,中国是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席国,希望中国在推动公约履约事业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让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智慧、方案惠及全球。
 
  千年时光荏苒,毛乌素滚滚黄沙已被绿色植被所缚。而对那些誓将沙漠变绿洲的人们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1000多年前曾经水草丰美


 
  “毛乌素”是蒙语,意为“不好的水”,荒沙地、盐碱水似乎是毛乌素的标志。但时光回溯千年,这里却是水草丰美之地。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龙山时期至夏的遗址,占地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雄踞在黄河流域苍茫的陕北高原上。在4000年前,石峁城是黄河流域的“王者之城”,其面积相当于故宫的5倍多,由三重组成,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外城环绕拱卫中心,是一个等级分明的都城型城市。
 
  石峁遗址的核心区——皇城台依山势而建,从地面的河沟开始用石头包着夯土逐层垒起,石砌的城墙在4000年的风雨洗礼下依然坚挺。
 
  登皇城台向四周看去,连绵的山,交错的沟——这是典型的陕北地貌,正如当地民歌中所唱,“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再往北去几十公里,就是毛乌素沙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中,4000年前的人们,如何修建起一座规模如此宏大的古城?
 
  考古专家表示,4000年前,这里地貌的起伏更为缓和,河流交汇、水草丰美,石峁古城及其周边部落不仅种植粮食,还放牧着大量羊群。
 
  “皇城台出土了大量的羊骨,统计后数量约在几十万头左右。经过鉴定,这些骨是绵羊的,而不是现在陕北地区普遍饲养的山羊。”石峁遗址考古工作队队长邵晶说,“我们推断,石峁古城的统治阶层,曾长期在皇城台设宴,招待各地的部落首领和尊贵宾客。这也说明,当时的石峁区域牧业已经到一定规模。”
 
  石峁遗址还发掘出种植业的痕迹,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当年这里并非现在所看到的景象,而有着较好的植被覆盖。这里也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交汇之地。
 
  史料显示,秦汉时期毛乌素地区是气候温暖湿润的绿洲。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汉朝尚书令虞诩在给汉顺帝上书的《议复三郡疏》载,这里“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2003年4月,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郝滩乡发现汉代墓葬十余座,其中一座土洞墓穴的玄室内壁有大面积彩绘壁画。壁画上部绘墓主人夫妻半身像。中部左角绘有邸宅四合院,院外右侧绘禾堆,禾堆右绘畦状分割水浇田,畦内长蔬菜农作物;水田前绘水塘,塘中养有鸭子,长着芦苇;中部右上角绘二人执锄于苗间,及一男子扶犁,执枝驱二牛耕地。最下部为山中狩猎图,绘奔跑着的兔子、角羊、野猪、虎豹及骑马射箭狩猎。这幅彩绘壁画所绘半山半滩的生活场景图,与今郝滩一带地形地貌相仿。
 
  此外,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神木锦界、横山党岔及米脂、绥德等地出土的大量东汉画像石所刻绘的农耕农作图、放牧图、狩猎图等,证明秦代乃至东汉时期榆林境内还是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美的绿洲。
 
向沙漠退化的生态悲歌


 
  陕西北部的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沙区面积2.44万平方公里。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说,毛乌素的沙化有气候变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从秦代起,榆林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战火弥漫,人口增多。人们长期滥垦滥牧,加之这里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越趋恶化,北部风沙区土地沙化不断扩大。到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到夏州等地考察时,这里已出现了“赤沙阜”“沙陵”,他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这一情况。
 
  唐朝之后,毛乌素的情况更加恶化,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当地已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情形。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榆林城外之山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双山堡(在今榆阳区麻黄梁镇)至宁夏之花马池(今盐池县城)“榆林卫中、西路多黄沙环拥”。到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3年),榆林城已是“风卷沙土与城平,人往往骑马自沙土上入城,城门无用之物”。
 
  榆林当地的记录显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已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剩下的145万亩农田也被沙丘包围;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6个县城、412个村镇被风沙压埋。
 
  1949年6月时,榆林林草覆盖率仅有1.8%,榆林县(今榆林市榆阳区)东城墙被沙湮没,形同沙海“孤岛”,流沙蔓延至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榆包公路全部被埋沙底,榆溪河床因流沙填充高出地面1米,时有决口。沙区所有河流终年浑浊,每年向黄河输沙量高达1.9亿吨。整个区域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在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年近期颐的郭成旺老人回忆说,四五十年前毛团村周边都是黄沙,有时候一场风刮过,地里的庄稼就被沙子全埋了,村里人吃饭烧柴都很困难。
 
  61岁的毛团村村民王文双说:“我小的时候,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就是刮风,真正是一场风刮半年。沙子到处飞,大白天遮得啥也看不见。村子周围都是沙,走上面半截腿都陷进去。”
 
  一曲绿洲向沙漠退化的悲歌,在毛乌素哀奏千年;毛乌素人久为风沙所苦,却不知道“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愚公移山”治沙不已


 
  黄沙埋地又压房,这样的条件迫使一些人不得不远走他乡讨生活;但是也有许多当地人在风沙中坚守,寻找着转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国家林场建设与群众造林工程同步推进。
 
  1981年,榆林当地政府又制定政策,提出可将“五荒地”(即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归个人所有。1985年,榆林再次放开政策,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
 
  在政策支持下,榆林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郭成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5年,已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边的4.5万亩沙地种树。“当时我就想种上树,挡住风沙,再给村里人弄点柴烧。”郭成旺说,“开始的那些年,风沙太大了,种下的树常常一晚上就给刮出来。”他咬着牙继续种,慢慢地,树木扎下根,扛住了风沙并逐渐成林。
 
  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们接手继续种树。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将4.5万亩黄沙变成了林区。
 
  现在,郭成旺的大儿子郭喜和也已年过古稀,他说:“我记得过去最想的就是让风沙变小,不要让我再看见那些风沙梁子。现在这些都实现了。”
 
  “我爷爷那时候主要种的是杨树,我现在种的是樟子松。去年我还试着栽上了苹果树,过几年应该就能挂果了。”郭成旺的长孙、49岁的郭建军说,他最希望毛团村能有更多的经济林,村里人能从林子里见到经济效益。
 
  25岁的郭涛是郭成旺的曾孙,从幼时到成年,他曾亲手种下不少樟子松,对这种四季常青的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最希望的就是这些樟子松快点长起来,早日成材。”
 
  如今的毛团村不仅不再惧风沙侵袭,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王文双说,由于沙漠里种上了树,风沙变小了,加上政府引导,2009年东坑镇的蔬菜种植就成了气候。现在这里的蔬菜销售到广东、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区,还出口韩国和越南。
 
  “现在我们毛团村环境好了,产业起来了。只要人勤快,蔬菜价格好,一家子每年挣个十几、二十万还是很容易的。”王文双笑着说,“当年这里到处是沙窝窝的时候,谁能想到还有今天的日子?”
 
科学建功缚百万流沙


 
  治沙70载,原本有着“驼城”之称的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3%,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影。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他说,中国的治沙技术在毛乌素沙地治理实践中,不断应用、改进和提高。
 
  “上世纪60年代,榆林市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飞播并非把种子撒下去就行,地点、时间和种源都有讲究。当时没有定位系统,地面人员拿镜子或红旗站在四角,提示飞播区域。”史社强说,经过反复试验,种源最终确定为花棒等5种易活灌木,600多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
 
  在飞播开展之初,治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为了研究什么植物才适合在荒沙扎根,就背着铺盖到沙区蹲点,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吃糠、套犁、种草,几年的坚持下,不仅筛选出合适的植物,还总结出“障壁造林”“开壕栽柳”等多种治沙经验。
 
  与飞播同期推进的是,从中国东北地区引进了樟子松,填补毛乌素沙地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经过十几年的观察,我们逐步掌握了樟子松育苗、造林的成熟技术,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史社强说。
 
  从一棵樟子松也没有,到如今的130多万亩,毛乌素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榆林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2000年榆林市发生沙尘暴40天,2014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
 
  随着榆林林草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史社强为代表的治沙科技工作者着手进行新的研究。“植被面积大了,但是植被种类还比较单一。我们这些年陆续引进彰武松、班克松、长白松等树种,探索不同树种的混交种植。”史社强说。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韧性,但却充满希望。
 
  2003年通车的榆靖高速曾是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曾频繁往返于榆林和西安之间的司机李宝卫清楚记得,十几年前走榆靖高速,道路两旁还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梁,放眼望去满目苍茫,印象最深的就是成片的草方格沙障,就像有人在沙漠上绘制了巨型表格。这些草方格主要用来固定沙丘,使流沙不易被风吹起,草方格上栽种沙蒿、柠条等易于成活的沙生植物。
 
  如今行驶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不仅看不到流动沙丘,连片的草方格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旁延绵不断的乔木、灌木和草地。车辆行驶在绿色长廊之上,李宝卫感叹:“这条路变化太大了,哪里还看得出过去是沙漠!”
 
  当地人说,现在要在榆林找片荒沙地那可真不容易,一直往毛乌素深处走,兴许才能如愿。榆林2000年至2018年的植被覆盖卫星遥感图片,印证着这一点——一整片黄色逐渐被绿意浸染。榆林也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重建生态“万里长征”


 
  现在,毛乌素的流沙已经蛰伏在绿色植被之下。但沙漠真的“消失”了吗?治沙者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张应龙却说:“造林仅仅是遏制了沙化,治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的治沙基地位于毛乌素,被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林拱卫着。夏日的午后,林间鸟啼虫鸣,一片岁月静好。
 
  但他依然清晰地记着,初到这里时的景象——大漠风沙,日色渐昏,沙丘连着沙丘,起起伏伏延伸到天尽头,就像民歌里唱的“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
 
  2003年,张应龙带着全部身家300多万元,一头扎进毛乌素治沙。多年过去,他把300平方公里无人区的植被覆盖率从3%提高到65%,形成38万亩的林草地。
 
  “历史用1000年把草原、森林变成了荒漠,我们用70年把荒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有了绿色并不意味着沙漠‘消失’了。目前的绿色还很脆弱,还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张应龙说,“只有生态系统实现了自我循环,毛乌素才有可能回到千年前的样子。”
 
  多年前,张应龙就开始了重构生态系统的尝试。他的努力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团队。专家们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开展各项研究,也为基地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经过多年的实践,张应龙找到一种叫“长柄扁桃”的灌木兼备生态与经济特性。“长柄扁桃根系特别发达,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存活期长达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够长期发挥生态效益。”张应龙说,“一般灌木隔几年就需要平茬,否则会自然枯死。长柄扁桃却不需要平茬,能节省大量管护费用。其本身还是一种油料作物,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张应龙在基地中,辟出了长柄扁桃与紫穗槐的混交林、长柄扁桃营养钵大苗林地等多处“实验林”。他还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验种植葡萄、蓝靛果等经济作物;自建试验田,种植蓝莓、黑莓、沙地红枣等,希望沙区也能变成“瓜果之乡”。
 
  张应龙的尝试还在继续,林地中出现了让人兴奋的变化。“2013年开始,不知道哪里来的榆树种子在林地里自己长起来了,到现在有几万株,说明这里的环境足以让种子自己生长。”
 
  随后,15万亩的樟子松林地也带来意外的惊喜。“前几年我们发现,林地里长出了好多野蘑菇,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不敢摘也不敢吃。”张应龙说,“今年专家来一看,说是野生的牛肝菌、羊肚菌,而且品质特别好。数量又多,进林子随手就能摘一大捧。这可是个大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在张应龙的基地中发现了更为可喜的现象——这里林地中出现了“固碳”的现象,这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肥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如何把沙子变成土壤?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把碳固定下来,土壤的肥力提升了,就能带出林下经济。如果这能实现,群众就能受益。那就真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邵明安说。
 
  在樟子松林中,一层层落下的松针铺满了地面。拨开枯枝落叶,能够看到,地面几毫米的土壤是黑色,捏上去有一定的黏性,呈现半沙半土的状态。邵明安说,这是碳被林地固定后产生的现象,这里的沙地正在出现生态好转的变化。“如果是自然修复,良性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达到现在的样子可能就需要上百年。但是人工干预,加速了这个过程。”邵明安说。
 
  对此,张应龙也很感慨:“沙地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破坏生态可能只要很短的时间,治理却可能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这么多年我深刻感受到,不是我改造了沙漠,而是沙漠教育了我。”
 
  5年前,张应龙在治沙基地中引进了澳大利亚特有的鸸鹋,目前这些鸸鹋已经安居繁育成功。张应龙准备将这个不断壮大的“家族”放养在生态初步修复的基地林中。“把鸸鹋放到林地里,能清理树下杂草,减轻防火压力。它们将会成为沙漠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循环的重要一环。”他说。
 
  张应龙这两年还试种了30亩水稻,东北长粒香和宁夏的珍珠米都试种成功了,口感不错。他说:“沙漠里种水稻,因为太耗水并不值得推广,但我就想证明,这里有重建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毛乌素沙地治理已经完成防沙治沙的第一步,进入护沙用沙的第二步,也开始向唤醒沙漠自我生态循环系统的第三步迈进。”
 
  有人问张应龙:“沙漠治好了,你准备干什么?”
 
  “如果有一天,毛乌素生态系统能够自我循环了,才能说明沙漠真的消失了。那时候我就可以滚蛋了!”张应龙说,“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决不会当逃兵。我会扎在沙漠里,继续唤醒沙漠生命的力量!”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有意思!” 记清华“教授们的教授”、95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张礼
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有意思!”
记清华“教授们的教授”、95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张礼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张礼教授坐在书房中,疫情期间,他就是在这里给学生们在线授课的。
本报记者王京雪摄
 
  他是新中国教龄最长的大学教授,是教授们的教授,老师们的老师。他的学生可以从“20后”排到“00后”,其间英才辈出
 

 
  问及让他自豪的学生,他怕说不完整,干脆放弃“列举”。不过,我们知道,早在山东大学做助教时,他带的第一批学生里,就有我国激光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马祖光。5年前,他过90岁生日,代表学生赠送生日礼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
 

 
  清华大学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句沿用至今的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已经干了70多年啦。”张礼说,常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来,动力何在,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觉得有意思!”
 

 
 
 本报记者王京雪
 

 
  张礼先生是那种岁月拿他没辙的人。这一点,年纪越大越明显。
 
  年轻时和时代角力,年老时和时间角力,这位95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82年清华物理系复系后的首位系主任,1949年正式踏上大学讲台的理论物理学家,一退休就接受返聘,继续留在讲台上,至今每年春季学期都仍会开课。
 
  他是新中国教龄最长的大学教授,是教授们的教授,老师们的老师。他的学生可以从“20后”排到“00后”,其间英才辈出。
 
  问及让他自豪的学生,他怕说不完整,干脆放弃“列举”。不过,我们知道,早在山东大学做助教时,他带的第一批学生里,就有我国激光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马祖光。5年前,他过90岁生日,代表学生赠送生日礼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
 
  最近,张礼刚讲完本学期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课,这是1998年,他73岁时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讲到今年已经讲了22年。因为讲的是“前沿”,每一年,每节课,他都得重新准备教案,更新大量内容。
 
  跟过去站在教室里讲课不同,受疫情影响,今年他讲的是网课。这位95岁的老教授适应得好极了,发现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学生比面对面听课时更愿提问。他希望恢复正常上课后,能想办法结合线上授课的长处。
 
  直到现在,张礼还在不断琢磨,怎样讲课能让学生们更爱听,学到更多东西,产生更大的兴趣。
 
  他清楚地感受到每代学生各有不同,去年秋天,他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做自我检查,说在帮助学生上做得不够,比如只在课后答疑,让有不懂问题的学生主动来问的做法,更适合从前一门心思念书的学生,不适合成长在各种外界诱惑里的新生代,必须改进。
 
  为此,今年他在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正课外,增设了一次专门的答疑课,效果不错。
 
  清华大学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句沿用至今的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已经干了70多年啦。”张礼说,常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来,动力何在,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觉得有意思!”
 
  采访中,他至少说了15次“有意思”——物理,真有意思;讲课,真有意思!
 
  学不厌,教不倦。
 
  所有人都觉得他真不像90多岁的人,全然无视大众对“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普遍认知。“没人规定我要怎么做啊?”张礼说,在任何年龄,他都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讲课是我的救命稻草”


 
  物理对他有不变的“引力”,“什么东西把我撬走了,它就又把我吸回来。”他笑着感叹,“人生啊,我这辈子就和物理干上了”


 
  “现在很多家长要监督甚至逼着孩子用功,这不行,这么弄他根本不喜欢这东西。我小时候是玩大的,干什么都找有意思的做。”
 
  1925年,张礼生于天津,父亲是有名的中医,家境殷实。作为家中独子,家人对他没太多要求,只要别出门乱跑,他尽可以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拿方匣子照相机拍照,用钻石针唱片机放京剧,从收音机里听古典乐……后来,张礼一辈子都喜欢摄影、京剧和古典乐,书房里有一排排相册,和一打打唱片。
 
  “念书当然费力气,但在这个过程里,我也能找到趣味。”中学时,张礼对物理产生兴趣,“力热声光电,里面有好多道理,多有意思!”
 
  高中毕业,他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物理系。4年后,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在刚复校的山东大学做了一年助教后,张礼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出国深造。
 
  1948年秋天到美国,刚读完一学期,有中共地下党员朋友动员他回国参加革命。1949年初,张礼给导师留了封信,悄然回国。
 
  他的导师、物理学家菲利普·莫里森,后来多次寄来最新出版的物理书。张礼家中仍保存着1951年时收到的一本《量子力学》和莫里森的随书来信:“衷心祝愿你和所有新中国人民拥有和平且充满创造力的未来。”
 
  回想求学经历,在康奈尔大学的半年虽短暂,却因为莫里森和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存在,成为张礼难以忘怀的时光。
 
  他永远记得听费曼讲课时的心情,“这个人有魔力,讲课太迷人、太有意思了,跟变魔术似的,一下就把我吸引住,我后来无论什么情况都一心要搞物理,和费曼有关。”
 
  回国后,张礼先到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任教,又由国家公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进修。1957年,32岁的他调入清华,参与创建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成立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张礼最想做的,一直是物理科研,探究物理学里的“道理”。但国内师资人才稀缺,到清华不久,他就相继出任工程物理系核物理教研组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务,长期分管教学及研究生培养,一半以上的时间搞行政,剩下时间搞教学。
 
  “讲课是我的救命稻草,科研搞不成了,我靠讲课不丢业务。”张礼说,“而且这也很有意思。”
 
  他一门接一门地讲,原子核理论、原子核结构、原子核衰变、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磁流体力学、受控热核反应……许多专业课过去没学过,就先自学,边学边教。“科研搞不成,搞教学也是搞物理,我也喜欢。”
 
  最痛苦的是“文革”时期,课也讲不成,整天开会挨批。有朋友把书全卖了,说再也不干物理。张礼一本没卖,“我将来还要干这个,虽然看不到出路,很苦恼,可我这志向并没有改,那就等着吧。”
 
  等“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哎呦!我这个高兴,热情高到什么程度?”张礼回忆,物理学家赵保恒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讲课,当时已经50多岁的他,约着比自己年轻20岁的北大物理学教授赵志泳,每周两三次从清华北大骑车去玉泉路上的高能所听课,一堂不落。
 
  杨振宁、李政道回国讲课、作报告,他也全去听了。“好不容易有机会学习,赶快好好学,那是我人生里最快乐的时间之一。”他觉着能与这种快乐相提并论的,是家里小孩诞生的时刻。
 
  被时代的风浪裹挟前进,对物理的热爱是张礼内心的压舱石,不论现实把他推向哪个轨道,一有机会,他就想方设法偏回心之所向。
 
  物理对他有不变的“引力”,“什么东西把我撬走了,它就又把我吸回来。”他笑着感叹,“人生啊,我这辈子就和物理干上了。”
 
永不退休的退休教授


 
  当时,他的学生不少在二机部工作,“那是给国家起了多么重要作用的地方,一看那些骨干,好多是我们培养的,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可真不白活”


 
  “文革”中,清华大学曾开设固体物理等4个研究班,没办多久被叫停。“文革”结束后复班,学生们点名要张礼来讲量子力学。“我高兴极了,非常愿意去教,学生们这样欣赏我,我教得也很使劲。”
 
  固体物理班班长隋森芳,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接受清华大学采访时,他提到当年张礼用英语给他们讲量子力学课,“把微观世界描述得惟妙惟肖,他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顾秉林也是这个班的学生。他说张礼是清华老师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之一,“讲课条理清晰,任何概念和内容都非常深刻,我们讨论哪个老师影响大,很多同学都提到他。”
 
  “我很珍视学生们对我的肯定,很喜欢他们,也很惦记他们,他们给了我很多力量。”张礼说。
 
  1974年前后,他去二机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参观,他的学生不少在这里工作,“那是给国家起了多么重要作用的地方,一看那些骨干,好多是我们培养的,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可真不白活。”
 
  他总想着,怎么能为学生们多做点事,这一想就是70年。
 
  20世纪80年代,张礼观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报告,开了门叫“近代物理学进展”的课,“我想帮学生们学会找问题,问题找得最好的就是诺奖得主们,所以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诺奖得主的工作,他们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希望给他们启发。”
 
  1995年,物理界发生了一件大事,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制造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张礼一听说就感觉这很重要,希望大家重视起来。他跑到物理系宣传,又去清华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组织讨论会,70出头、退休多年的人了,没课题,没经费,没队伍,没义务,但他却乐于做这种努力。
 
  “这东西有意思,而且重要。参加讨论会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有人转做这方面题目,我折腾半天,能吆喝一群人一起来研究这个,已经够高兴了。”张礼说。
 
  清华高研院教授翟荟后来从事的就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也是1998年,张礼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课的第一班学生,现在成了办公室跟张礼打对门的同事。
 
  张礼常去参加翟荟组织的课题组讨论,“我得听听、学学,跟上发展啊,自己做不了不要紧,但要知道发展到哪一步了。”
 
  在翟荟看来,张礼是真正以科研为乐的人。年前,张礼对他说,自己正在看翟荟之前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可能听我们讲到论文里的一些内容,觉得有意思,他就把论文拿来学了。”
 
  翟荟认为,“张先生最让人尊敬的有两点,一是他至今仍对科研新知有兴趣,新的东西出来,他还会很有激情地去学;另一点,是他从70多岁到现在,始终坚持教学。”
 
  今年和张礼搭档,一同进行“量子力学前沿选题”线上教学的清华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对此有同感。“说是退休,但他从没在真正意义上退休,以前的研究状态和习惯,很多都保留到现在。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对年轻学生的想法也能很快理解。”
 
  胡嘉仲去年刚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是他从教生涯的第一门课。10年前,他在清华读书时,选修过这门课,“我现在的研究方向就是听张老师的课后产生兴趣的。”
 
  回母校任教后,胡嘉仲主动找张礼,希望参与授课,刚好张礼也一直在找接班人。“我是做理论物理的,胡老师是实验物理学家,我们搭档太有好处了,对学生的训练可以更全面。”
 
  他们常一起讨论怎么把课程讲得更吸引学生,胡嘉仲会建议讲课时使用更前沿、甚至网络化的表达,运用包括B站动画在内的各种互联网资源,张礼会强调对重要知识,不仅要讲内容,还要讲历史背景和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
 
  张礼喜欢讲课,“教学时,感到自己尽了责任,对学生有好处了,就会得到满足。”
 
  偶尔遇到烦心事,一开始备课,他心情就变好。
 
  讲课之余,张礼在退休后还翻译了华人物理学家徐一鸿的科普作品《可畏的对称——探寻现代物理学的美丽》,获得2014年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
 
责任感是当代学生的必备特质


 
  “没有这种责任感,什么事只看个人利益,今天这个合适做这个,明天那个合适做那个,很难有大出息”


 
  张礼的很多学生,都听他讲过自己治学中的一大憾事。
 
  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时,张礼发表的有关“电子-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的论文,被国际公认为正电子湮没谱学的奠基性文献。学校为他安排了类似博士后的职位,希望他继续深钻,但他没理解校方用意,也没向人讨教,匆匆交差回国。
 
  几年后,一位美国教授用他的方法深入研究,发展了全新的分支学科“正电子湮灭谱学”。这位教授后来到清华讲学,特地打听了张礼的消息,并在作报告时向他致谢。
 
  “一个研究方向,愣让我毫不在乎地丢掉了,这是我会记一辈子的遗憾。”张礼讲这件事给学生们听,希望他们吸取教训,在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请教的习惯。
 
  他认为很多中国学生都是过去“培养乖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受害者,像他自己,就是“乖大的”,“不太会闯自己的路,别人闯出来的路,我有能力跟着走,并走出一定结果,可为什么不自己闯呢?”
 
  教了70多年书,他说想教给学生们的,首先是知识,然后是方法,最后是思路,也就是如何找到问号并解决。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学生,首先应具备的特质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这是必要条件,要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没有这种责任感,什么事只看个人利益,今天这个合适做这个,明天那个合适做那个,很难有大出息。”
 
  其次,“我真是希望我的学生,学什么都真正感兴趣地学,真正去爱它,想把它跟自己造成一个再也分不开的关系,得有这样的感情。”
 
  说到底,他不愿看见年轻人只是出于功利心、带着过于轻浮的企图选择学习方向。
 
  备课闲暇,他和胡嘉仲讨论,在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形势下,中国的科技水平如何能赶上甚至超越对方,他们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在80岁生日宴上,张礼曾发表演讲,梦想未来的清华物理系成为学术创新的发光点,“我一直有这个梦,希望我们的教育不断提高,不仅吸引国人,还能吸引全世界的学者来学习。”
 
“找最吸引自己的事,玩命去干”


 
  “这个年纪是可以不干了,但我愿意干啊,我还想干呢!”张礼不计得失成败地做了一辈子自己爱做的事,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快乐


 
  今年,张礼的著作《量子力学前沿问题》将推出内容更丰富的第三版,还有一本去年完成翻译的经典物理教材译著即将面世。“这个年纪是可以不干了,但我愿意干啊,我还想干呢!”
 
  从52岁到90岁,张礼每天清早5点半,会出门跑3公里步,近几年才在医生建议下改成快走。
 
  7点左右,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9点,躺上床看报,打开CD机放古典乐,困意上头就关灯睡觉。
 
  翟荟觉得张礼的生活几十年一成不变,规律到单调,作为旁观者,很难从中找到什么了不起的故事。
 
  “看上去平淡,但只有很少很少很少的人能做到。尤其在做出成就后,还能保持这种纯粹的科研生活,更不容易,因为很多人的精力重心都会离开学术,转向各种社会活动。”
 
  如果要追逐名利,张礼是很有资本的,“在他那个年代,他做出了许多不错的工作。包括2013年,他和徐湛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工作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奖,这是国内理论物理方面的最高奖。他们的工作被国际同行称为Chinese Magic(中国魔术),至今仍有很多用处和新发展。”翟荟说。
 
  但张礼对名誉加身或追求名利都没什么兴趣,也不怎么参加评奖之类的活动。他只是简单快乐地干自己的物理教学。
 
  走过近一个世纪风雨,在张礼看来,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
 
  “做出你可能做出的贡献。”他这样回答,“有多大本事都使出来就行了。”
 
  他认为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老老实实的人,其实没太多人生经验可供人参考。跟子孙辈交流,也只跟他们讲最简单的几条:要老老实实学习,要尽可能帮助别人,对帮助自己的人要感恩。
 
  “我的一生很平稳,没怎么在很不利的条件里折腾,有人说我是‘福将’,包括‘文革’时,我也没进劳改队,比较幸运。”
 
  但张礼先生的福气,或许不是来自运气,而是来自他一生都遵从自己内心,以及永不厌倦的好奇、持之以恒的热忱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他不计得失成败地做了一辈子自己爱做的事,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快乐。
 
  “如果您现在是个年轻人,会选择过怎样的生活?”
 
  他“哈!”地笑出声,兴致勃勃地畅想,“那选择太多了,要找最有意思、最吸引自己的事情,玩命去干。当然也不是整天只干活,”他抬手指指书桌旁的唱片机,“还要听听这些。”
 
梦里常闻纺车响,桃花依旧傲春风 名扬新中国纺织行业的“赵梦桃小组”13代57年传承“好好干,干就干好”的“梦桃精神”
梦里常闻纺车响,桃花依旧傲春风
名扬新中国纺织行业的“赵梦桃小组”13代57年传承“好好干,干就干好”的“梦桃精神”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赵梦桃(左)在车间与同事交流。 新华社资料照片
 
 
  ▲第十三任“赵梦桃小组”部分成员在活动室交流。 本报记者张博文摄
 
  68年前,17岁的赵梦桃走进厂房,看到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好几亩地那么大的车间里,纺锭飞转、银丝飞绕,女工们身穿白围腰、头戴小白帽,在轰鸣的机器间来回奔走忙碌……
 
  如今,在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先进设备一刻不停地运转,“赵梦桃小组”的青工吕生丽一手将线穿过气圈环,一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再飞快地把线绕过导纱钩……她的身后,组长何菲掐表计时,要求吕生丽动作再干净一点、再快一点
 
  这些“梦桃精神”的传人,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劳动中不断追求极致,诠释着“大国工匠”的真正含义
 
 
 
 本报记者梁娟、蔡馨逸、毛海峰

 
 
  5月29日下午,何菲从北京返回咸阳后,第一时间回到车间里的“梦桃之家”,把中央精神传达给“赵梦桃小组”的成员:“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了‘六稳’和‘六保’,提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会有更多的‘真金白银’直接送到基层、送到企业,这对我们来说是鼓舞人心的事……”
 
  33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何菲是陕西省咸阳市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的纺织工人,赵梦桃小组第13任组长。
 
  在陕西省咸阳市新兴街道民生西路上,一片灰白陈旧的厂房坐落在路边,人声鼎沸的街道与冷冷清清的厂区被大铁门分割开来,恍若两个世界。这里是原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
 
  68年前,17岁的赵梦桃走进厂房看到的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好几亩地那么大的车间里,纺锭飞转、银丝飞绕,女工们身穿白围腰、头戴小白帽,在轰鸣的机器间来回奔走忙碌……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国人。1963年,她所在的细纱车间乙班四组被命名为“赵梦桃小组”,并长期保持全国先进班组称号。
 
  在时代洪流之中,原国棉一厂经历了改制重组后,变身为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赵梦桃小组”经受岁月洗礼,13代组员接力传承“梦桃精神”。
 
  咸阳纺织集团工会主席王艳梅说:“‘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和‘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一直是全国纺织系统的一面旗帜。新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与‘梦桃精神’一脉相承,是产业工人对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自信、对责任的担当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梦桃精神’的影响潜移默化却又实实在在。”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树生说,在企业砸锭、破产、改制、搬迁的困难时期,都有一批“梦桃人”坚守岗位,始终如一多纺纱、纺好纱。
 
  如今,在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进口设备一刻不停地运转,“赵梦桃小组”的姑娘们一遍遍在细纱机间巡回、接头。青工吕生丽一手将线穿过气圈环,一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再飞快地把线绕过导纱钩,掐头、挂钩……她的身后,何菲掐表计时,要求吕生丽动作再干净一点、再快一点。这些“梦桃精神”的传人,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劳动中不断追求极致。
 
好好干!下苦干!老实干!


 
  “我也常想,自己积极带头劳动,不是为了当个先进生产者,更不是为了争得一份奖励,而是要尽到一个工人的责任,要尽最大努力为党工作”


 
  1952年5月17日,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开工典礼现场一片欢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国营棉纺织厂,也是赵梦桃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赵梦桃1935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大哥被日本人杀害,小妹在逃难中丧生,父亲因肺痨去世。她从小受尽恶霸欺凌、遭尽亲戚白眼。1951年,陕棉二厂替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招考培训工人,赵梦桃应招入厂,成为细纱车间乙班四组的值车工。
 
  一进厂,不挨饿,不受冻,还吃上了葱油饼和鸡蛋;上工了,有师傅们手把手教技术;下班了,和同组姐妹们一起唱歌、游乐。生活的变化让赵梦桃心潮翻涌:“我们的党领导着全国人民闹革命,无数革命先烈在斗争中流血舍命,争得工人阶级做国家主人的权利。如果一时一刻不珍重做主人的权利,不拿出主人的态度来劳动,就对不起牺牲的烈士,对不起为人民当家做主斗争了几十年的共产党!”
 
  别人下班休息了,赵梦桃留在车间一边帮师傅抹毛辊一边请教技术,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创造出千锭小时断头55根、皮辊花率0.189%的纪录。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至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
 
  那时纺织工业承担着解决中国人缺衣少布窘况的任务,而西北地区棉纱、棉布存在巨大缺口。1953年至1957年,陕西省将纺织工业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行业,各个棉纺厂都在积极扩台扩锭。赵梦桃第一个响应厂里号召,看台锭数由400锭扩到600锭。以身作则,扩台不要扩台奖,加班不要加班费。
 
  这个一心扑在纺纱上的姑娘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有人不解:“看台多少挣的钱都一样,何必呢?”赵梦桃说:“我也常想,自己积极带头劳动,不是为了当个先进生产者,更不是为了争得一份奖励,而是要尽到一个工人的责任,要尽最大努力为党工作。”
 
  “‘好好干!下苦干!老实干!’是赵梦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在哪个年代,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永远被‘赵梦桃小组’摆在第一位。”“赵梦桃小组”第12任组长王晓荣说。
 
  2014年,原国棉一厂经历了改制、破产、重组后,搬迁到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成为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新厂房、新设备、新产品,崭新的开始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而挑战总是第一个落到赵梦桃小组的肩上。
 
  试纺棉涤18支品种是第一个任务。当时小组成员对设备和新品种都不熟悉,一开车纱线断了一半,六七百个断头得一个一个接上。新设备转速快、新品种韧性强,稍不注意就把手割破。
 
  手破了缠上胶布,胶布也被割破。新伤加旧伤,同一个伤口反复割,姑娘们的手指头上没有一块好肉。
 
  十指连心的疼痛难忍,心里的挫败和焦虑更熬人。“到了交接班时间,交不了班,这样的‘赵梦桃小组’还算什么先进!这不是让人看笑话吗!”一贯要强的姑娘们急得在宿舍里抱成团哭。可只要上班闹铃一响,她们眼泪一抹,胶布一缠又回到车间。
 
  凭着“一定要把任务完成好”的心气,她们反复练技术。3个月后,大面积的断头被遏制,1年左右,技术要领被完全掌握。
 
  “其实当时组里每个人都有过退缩、想过放弃,但是既然在‘赵梦桃小组’,就要把工作干好,给其他工人做示范。”每每回想起工作生涯里最艰难的这段时光,王晓荣难掩内心激动哽咽落泪,“但我还是心疼我的姐妹们”。
 
实干、巧干、会干


 
  她看到了无锡代表徐凤妹演示双手绞皮辊,效率提升了一倍。等不及回到厂里,在火车上,赵梦桃买了两串糖葫芦,用串糖葫芦的竹签子先练起来


 
  “梦桃总是这样,眼里盯着新技术,只要谁有新技术、新方法,她就一定要学会。”和赵梦桃同组的郭淑贞说:“所以梦桃干工作,既实也巧。”
 
  1956年春天,在北京开往西安的火车上,赵梦桃两只手各拿一根竹签,凝神静气地隔空比画着。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她看到了无锡代表徐凤妹演示双手绞皮辊,效率提升了一倍。等不及回到厂里,在火车上,赵梦桃买了两串糖葫芦,用串糖葫芦的竹签子先练起来。一踏进车间,她立刻把技术传授给其他姐妹。
 
  “要使生产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迅速地获得解决,就得研究工作方法。”赵梦桃说。
 
  1959年,国棉一厂挑战100天完成计划,可赵梦桃小组组员孟金弟总完不成任务,她心急又委屈:“是我不努力吗?完不成任务是因为我的车子太难掌握!”赵梦桃知道后主动提出和孟金弟换车。
 
  “换车操作后,发现这车子果真难掌握。于是,我暗暗地鼓励着自己:‘车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不能叫车子支配人,一定要叫车子听人的支配。’”赵梦桃在一篇题为《解决生产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文章里记叙了这件事。操作时,她全神贯注地盯着机器转动,很快发现了问题,又和其他同事交流,摸清了车子的“脾气”,“驯服”了“老虎车”。
 
  到了60年代,国家提高了对棉布质量的要求,但细纱工的操作方法,特别是清洁工作还没有跟上。赵梦桃总结细纱值车的实践经验,改进方法,在1962年摸索出“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在陕西省纺织行业全面推广。
 
  52年后,在这套工作法的启发下,何菲推行“宝塔式分段换粗纱工作法”代替整段换粗纱,并在全行业率先实现值车、落纱、摇车一体化,效率从96%提高到97.8%。
 
  在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的车间里,“赵梦桃小组”负责的40台德国青泽ZR71型细络联设备上55680个纱锭飞速旋转。粗纱被分段排列成宝塔形,工人们在巡回看车过程中有序地换粗纱。
 
  2015年以前,这种设备在全国纺织行业都施行整段换粗纱工艺。
 
  “可生产棉涤18支品种时,我们发现一个班就要换大约3000个粗纱,就算落纱工们小跑着去换也来不及。经常因为换纱不及时造成大面积空粗纱,给后面工序造成麻烦。”何菲说,“更何况,换粗纱是个体力活,上完一个班姐妹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换粗纱成了影响工作效率的“拦路虎”。何菲决定把部分换粗纱工作分配在值车工的巡回中。值车工参与换粗纱,大幅减轻了落纱工的工作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宝塔式分段换粗纱工作的成功推行,值车工和落纱工的配合问题又引起了何菲的注意,她萌生了推行值车、落纱、摇车一体化的想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实战锻炼,“赵梦桃小组”率先将3个工种合并,每名组员都是多面手,小组用工由原来的28人优化到18人。
 
  这两项成果,让何菲获得了“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不断学习、勇于实干、善于创新、做到最好,是老组长留下的宝贵财富。”她说。
 
团结姐妹一起干


 
  “眼泪救不回梦桃,我们要把她的事业继续下去!”“对,梦桃姐常说一人先进孤单单,众人先进推倒山,我们要一起努力”


 
  在国棉一厂老厂区的梦桃文化长廊里,时常能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腿脚走不好,一个耳背听不清。绿荫下,她们你搀扶我散步,我帮你当“翻译”。
 
  这两位老人一个叫梁福云、一个叫郭淑贞,16岁进入“赵梦桃小组”便结下了一辈子的姐妹情。
 
  梁福云有一张珍藏了63年的两寸黑白照片。照片上赵梦桃穿着碎花衬衣,胸前挂满奖章,神采奕奕,照片背面写着“送给福云小五妹——二姐梦桃”。“这是1957年梦桃姐送给我的。在那个年代,人们很少拍照,每张照片都很珍贵。”梁福云不时拿出照片,抚摸梦桃姐的脸庞,回忆她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1963年元月,梁福云在西安坐月子,家门忽然被赵梦桃和吴桂贤敲开。她纳闷:“今天也不是周末你们怎么来了?”赵梦桃简单答了句“顺道”,便开始关心梁福云缺不缺营养品、孩子好不好带。帮着梁福云把家里安顿好,赵梦桃才放心地离开。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梦桃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到西安是去住院的,但她没直接去医院,而是先来看我……”回忆到这里,梁福云又一次抹了抹眼角。那次入院后,赵梦桃再没能出来。
 
  同年6月23日,“赵梦桃小组”的组员们正在车间里奔走忙碌,忽然听到赵梦桃离世的噩耗,泪水抑制不住地从眼眶奔涌而出。“眼泪救不回梦桃,我们要把她的事业继续下去!”“对,梦桃姐常说一人先进孤单单,众人先进推倒山,我们要一起努力。”下班后,赵梦桃的姐妹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擦干眼泪。
 
  以心换心,在“赵梦桃小组”代代相传,把组员们拧成一股绳,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人心浮动的日子。
 
  20世纪80年代,内地涌起下海经商潮,引得一批人离开三尺弄档,跃跃欲试到商海里踏浪。
 
  “浪潮来了,咱挡不住,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人心暖起来,让人不想走。”1986年,29岁的韩玉梅扛起了“赵梦桃小组”的旗帜,成了第7任组长。
 
  三伏天,车间热得像蒸笼,韩玉梅用自己的奖金买橘子粉、酸梅汁做成冷饮,一杯杯送到小组姐妹们的手中。组里有人生了孩子,其他人会做针线活的送衣服、会做饭的送营养餐。每到年底,小组还要把成员的家人请到厂里开联欢会。
 
  家里做生意的小组成员刘育玲动了辞职的念头,韩玉梅知道后,三番五次家访,和刘育玲的丈夫、父母、公婆挨个谈心,给他们讲纺织厂的发展状况、“赵梦桃小组”的荣誉,分析下海经商的利弊。后来,刘育玲不但留了下来,还越干越好,接了韩玉梅的班,成为“赵梦桃小组”第8任组长。
 
  被真情留下来的还有“赵梦桃小组”第9任组长徐保凤。
 
  1987年徐保凤进厂时,纺织服装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当上纺织工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工资待遇高。为了考进国棉一厂,在大雪纷飞的12月,18岁的山东姑娘徐保凤凌晨五点就到国棉一厂的操场排队准备考试,与她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1000多人。
 
  好不容易过关斩将考进了厂里,可谁知,一进车间,环境嘈杂、棉絮乱飞,不一会儿徐保凤的睫毛上、眉毛上都沾满棉絮。一边是远离家人的孤单寂寞,一边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内外夹击让徐保凤上第一个夜班时就打起了退堂鼓。代教的老师傅发现她上班时间一个人坐在墙角打瞌睡,不但一句重话没说,还替她干完了当晚的活。
 
  “这件事把我教育了。”徐保凤说。第二天,师傅专门买了肉叫徐保凤去家里吃饭,开导她。“真是把我感动了,不努力都不行。”
 
  进入“赵梦桃小组”之后,姐妹们一起练兵比武、一起郊游拍照。“累,但快乐。”徐保凤说:“小组就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是一个人面对。”
 
  2015年加入“赵梦桃小组”的吕生丽对“靠山”这个词很有感触。
 
  2015年国庆节,吕生丽的丈夫被查出了肾衰竭。那时她刚进厂工作没多久,通常在长假前后不能请假。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哪能离得了她,思前想后,吕生丽还是向当时的小组长王晓荣提出了请假。没想到王晓荣立刻说:“你先回家照顾家人,请假手续回头再补。”吕生丽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涌起一阵温暖。
 
  此后,吕生丽每次请假耽误工作,姐妹们替她完成;经济上有压力,姐妹们帮她分担;心理压力大,姐妹们给她鼓劲。
 
  “靠着组里姐妹帮忙,我才能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吕生丽说,“现在纺织行业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起初我选择这份工作也只是因为离家近。可在‘赵梦桃小组’我感觉到一种凝聚力,激励大家一起把工作干好。”虽然有生活重担,但在这个温暖的小组里,吕生丽没有颓废憔悴,依然阳光健谈。
 
好好干,干就干好


 
  “用一句话概括‘梦桃精神’就是好好干,干就干好。我已经跟村里商量好了,收拾一孔旧窑洞我住下,直到看到‘梦桃红’花椒让村民日子过红火的那一天”


 
  “来来来,你们一定要到我们村的花椒园看看。”无论是谁到村里参观,燕飞都要热情地把他们拉到村里新建的花椒园。去年11月栽下的花椒,现在还只是不到半米高的小树苗,一棵棵排列在花椒园里,显得十分稀疏。
 
  “别看苗子现在小,可三年以后挂果,就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希望!”说着燕飞蹲下来用手扒开花椒树下的土地,露出湿润松软的土层,说:“你们看,今年墒情很好,树苗肯定能长得很好。”
 
  这606亩花椒园是去年9月燕飞驻村扶贫后,带着驻村工作队和乡亲们一起从无到有筹建起来的。他把花椒命名为“梦桃红”牌,“希望用‘梦桃精神’给我们鼓劲,把‘梦桃精神’发扬光大!”
 
  燕飞是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派驻乾县临平镇周家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2019年5月,咸阳市加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在原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基础上,派出加强工作队。作为“加强连”中的一员,燕飞一去就给自己定下“解决别人没解决的问题、干别人没干成的事”的目标。
 
  很快他就发现村里没产业、没集体经济。周家河村位于渭北旱原,适合发展花椒产业。在工作队来之前,村党支部就组织过村民考察花椒产业,可由于缺资金、没技术、看不到前景,谁也不敢当第一个种花椒的人。
 
  驻村工作队来了,带来资金、请来专家、组织村民外出学经验、成立了花椒种植公司,不到两个月时间花椒园就建起来了。
 
  “用一句话概括‘梦桃精神’就是好好干,干就干好。我已经跟村里商量好了,收拾一孔旧窑洞我住下,直到看到‘梦桃红’花椒让村民日子过红火的那一天!”燕飞说。
 
  去年11月,花椒园破土仪式上,纺织工业园给周家河村的44名党员每人送了一本赵梦桃事迹的书和画册。周家河镇党委书记张耀军说:“干一行爱一行的‘梦桃精神’,在农村一样需要传承和学习。”
 
  在咸阳市新兴纺织工业园的赵梦桃纪念馆里,赵梦桃的半身塑像矗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塑像的基座上“梦桃精神 代代相传”的金字标语格外醒目。220余幅照片、180多件珍贵实物展示着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的先进事迹。
 
  5月17日下午,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兴平市人民医院医技党支部的党员们。疫情期间,这些白衣天使们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我们和赵梦桃虽然在不同行业,但她把国家的事业放在首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劳动者学习。”兴平市人民医院医技党支部书记王紫欣说,参加抗疫让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责任,“我们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在纪念馆里,参观者被“赵梦桃小组”在三尺弄档里的事迹鼓舞,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离开了纺织行业,“梦桃人”也要把工作干到最好。
 
  刘育玲离开车间后到厂子弟幼儿园当老师,第一年就评上优秀党员,家长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她。徐保凤现在是西北一棉实业有限公司民事管理部党总支书记,竭尽所能让近2万人的社区其乐融融。“赵梦桃小组”第3任组长王西京内退后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证,进修了清华大学民商法研究生,把法律援助当成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陕西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说,在赵梦桃和“梦桃精神”的传人们身上体现的精益求精、专注执着、严谨细致、创新创造、爱岗敬业等,正是工匠精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梦桃精神”与新时代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是新时代工人阶级“力量攥在手,梦想在前头,实干才能出成就,不悔青春有追求”的胆气豪气的真实写照。
 
  “在新时代,纺织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难题,咱们‘赵梦桃小组’要一如既往冲在最前,主动适应企业调整,把创新融入日常管理和技术攻坚中,把精益求精融入每一个技术动作,把姐妹情融入每一次师徒帮教,多纺纱、纺好纱。”5月29日下午,在“梦桃之家”,何菲说完这些话后,和组员们一起投入到工作中。
 
攀登者“黄埔军校”,撑起中国登山界半壁江山 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中,有12名地大校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
攀登者“黄埔军校”,撑起中国登山界半壁江山
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中,有12名地大校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5月9日,陈刚等人从6500米营地前往7028米营地,攀登大冰壁途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8名登顶珠峰队员与2名高山摄像师在珠峰顶合影。
 
 
 
 本报记者李伟
 

 
  珠峰“新身高”数据处理正在加紧进行,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举世瞩目。无惧风雪、不懈攀登的背后,一所大学的登山队也在悄然引发关注。
 
  60余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培养出6000多名登山人才,撑起中国登山界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攀登者“黄埔军校”,师生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踏遍了全球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
 
攀登者的荣耀,书写登山运动传奇


 
  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中,共有12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友。从4月7日进驻珠峰大本营开始,他们在这座世界最高峰上,停留了52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今年的登山测量工作非常艰辛,5月我们冲顶了3次,前两次我亲历了冲顶测量整个过程,在海拔七八千米的地方,我们要冒着大风,背负着20公斤左右的仪器设备,奋力向上攀登。第三次冲顶,我因为前两次的体力透支,不能继续登到8300米,只能在7900米的地方携带我们的仪器设备静候,有些遗憾。”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陈刚说。
 
  作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同为地大校友的次落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他第四次登顶。对于2020珠峰高程测量攀登队队长袁复栋来说,这是他继2008年之后第二次登顶珠峰。
 
  “他们在这次的测量过程中确实不容易,因为天气原因,可以说是‘三上三下’。第三次抢到了最后一个窗口期,成功登顶。通过他们传回来的视频可以看到,风非常大,而且珠峰顶上可占用的位置和资源也很少,测量非常危险和困难。”地大体育学院院长董范说。
 
  “这次登顶珠峰,还有一重意义——再次鼓舞全国人民、特别是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取得抗疫最终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董范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彻底消除的情况下,人们更需要这种勇攀高峰、永不服输的行动和力量鼓舞。
 
  董范也是中国登山界的明星,今年59岁的他,经历并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登山运动的快速发展历程。常年从事户外运动、保持健身习惯的董范,身材健硕,看上去不像年近六旬的人,只能从肤色中看出这个汉子经历过风霜洗礼。他曾带队登顶珠峰,并在4年时间内带队“打卡”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是一名令业内人士尊敬的攀登者。
 
  去年走红的电影《攀登者》,还原了我国登山队1960年、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经历。董范听地大老教授朱发荣讲过多次。朱发荣是新中国第一批登山人,与《攀登者》电影中吴京扮演的角色原型王富洲等人一起,被国家派往苏联学习登山。学成回国之后,朱发荣从事登山训练教学等工作,为中国登山运动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曾听王富洲、朱发荣等老前辈讲过,当时国际上对我们封锁打压,国家也是从综合角度考虑,要争一口气,决定成立国家登山队,挑战从珠峰北坡登顶。”董范告诉记者,为了登珠峰,当时中国登山队调动了不少资源,但仍然只有简单装备。对当时的登山运动员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当时,刚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毕业两年的王富洲等人被选进国家登山队。从事地质工作的人,要常年进行野外科考,与登山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上世纪50年代末,登山运动便被学校列入体育必修课,野外科考翻山越岭,需要强健的身体和征服大自然的智慧勇气,“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地大人的心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地大人誓要“为祖国地质事业练就一双铁脚板”,经常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加“10公里负重行军”,这也成为学校传统的体育盛事。如今,地大的学生坚持每天集体出早操,保持着早起床、早锻炼、早学习的良好习惯。
 
  “老一辈国家登山队只有部分老同志,国家决定培养年轻人,我有幸入选,从此与登山结缘。”董范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再次成立登山队后的新一批攀登者,1984年8月他入选中国登山队,经过组队训练,挑战位于青海的6000余米的阿尼玛卿山,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登山。
 
  当年还是年轻小伙子的董范,一提登山就很兴奋,上上下下帮忙运送物资跑了好几趟,带队前辈还提醒他悠着点儿,但董范没放在心上,结果后来高原反应强烈,还闹了笑话。
 
  “头疼得厉害,我喊了一句‘妈妈我要回家!’”董范笑着回忆说,后来这句话成了他的人生“污点”,不少人直到现在还会拿这事开他玩笑。
 
  如果说王富洲等人是中国第一代攀登者,董范等人是第二代攀登者,那么董范的学生、有着珠峰环保卫士之称的次仁旦达,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等年轻人,就是中国登山界的新生代。
 
  一批批中国登山人,从地大石油系、水文系、物探系等学科中走出,经过专业训练后,成了中国登山界的脊梁,撑起了中国登山运动。67年来,地大培养了6000多名登山人才,一部中国登山史,满载着几代地大人的光辉足迹。
 
荣誉的背后,是一次次生死考验


 
  在地大体育学院的宣传栏上,张贴着我国攀登者征服一座座高山的历史成就,登山运动早已成为这所学校的亮丽名片。
 
  目前,这里拥有国际登山健将1名,国家登山、攀岩健将7名,一级登山运动员20余人。社会上称赞地大是“中国登山户外运动的‘黄埔军校’”,一点不为过。用董范的话来说,中国登山协会里约三分之二的人是地大校友,全国有名气的登山俱乐部开办者也多是地大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以来,攀登高峰,就是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人们前行。然而,大风、冻伤、迷路、滑坠、雪崩,还有变幻多端的天气,让登山成为一个高危运动项目。登山者经常面临一次次生死考验。勇攀高峰的过程,更是一路与死神同行。
 
  董范在带学生攀登珠峰的途中,就曾遇见过著名的“绿靴子”尸体。登顶途中,遇见的尸体就有四五具。遇难者们这种地标性的特殊存在,也给后来的登山人一种警示。
 
  “户外登山运动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是正常的,只有凭着大家顽强的意志力和团队力量,才能化险为夷。”董范说,团队在攀登北美麦金利峰途中,前面队员一条腿卡入进了冰川暗裂缝,因为是结绳一起前行,如果前面有人掉进去,后面会跟着一串掉进去。情势危急之下,其他队员立即奋不顾身地展开营救,利用绳索、使出全身力气死死扯着,才将遇险队员拉了上来。
 
  “很多时候救别人就是救自己,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大家才能深刻体会到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理念的重要性。”董范说,身处野外,更能感受到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细节决定成败,攀登也在锤炼攀登者的思维,拓宽攀登者的想象,考验着攀登者处理问题的智慧,更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支持。
 
  作为一项靠天吃饭的运动,中国登山运动一路与科学考察相随,离不开地质、气象、测绘等相关学科支撑。中国地质大学曾先后在1978年、1985年、1989年按地学专业特点,编写了供地质院校师生使用的野外理论教材、实用教材及视频教材,以强化师生在地质找矿工作中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在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等著名地质学家带领下,一代代登山科考师生薪火相传,对珠峰、阿里、三江源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取得了一批开拓性成果。《西藏阿里地质》《西藏阿里古生物》等著作,填补了我国西藏高山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白。在这所攀登者的“黄埔军校”里,登山不再局限于其常规意义,而是与地学科考紧密结合。
 
无限风光在险峰,勇攀人生新高峰


 
  登山危险,为什么攀登者前赴后继?
 
  董范告诉记者,当经历千辛万苦登顶的那一刻,才能切身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攀登魅力。
 
  不过,这些年的攀登,也让董范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地质变化,例如,电影《攀登者》中呈现出的犬牙交错的冰塔林,如今在珠峰已经少见。雪线上升、垃圾越来越多等现象,也让董范感到着急。2018年,董范的学生次仁旦达与其他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以上区域进行了3次大规模登山垃圾清理行动,清理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5240公斤,在次仁旦达等攀登者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珠峰环保。
 
  “地质人是天然的登山工作者,登山是为了亲近山、了解山、认识山、欣赏山,与山进行心灵交流,登山精神的核心是攀登、团队、和谐。”构造地质学家杨巍然认为,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一直奔走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地质人勇攀自然高峰和科学高峰。杨巍然的学生李德威教授前年因病去世,在杨巍然眼中,李德威就是一个不断攀登的人,面对青藏高原上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李德威用“30年时间,8万多公里行程”去解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如何去攀登?
 
  “中国登山人的精神传承,也一棒棒在交接。”董范现在需要攀登的“山”,已经变成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喜爱攀登。
 
  在董范等人的推动下,地大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登山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体系。1998年,地大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野外生存体验课,成为首批拥有野外生存教育资源库的大学。2004年,地大成为全国首批拥有野外生存通选课的大学,直到现在,课堂常常爆满,一座难求。2005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户外运动本科专业,2007年率先招收了登山户外运动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11月16日,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落户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全国高校首个登山户外运动专业学院,为国家登山户外运动培养后备人才,“登山户外运动的摇篮”名副其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学校的地球科学学科特色与登山户外运动及高山极地科考血脉相通、相辅相成。学校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开展包括大众户外休闲与探险、高水平竞技、户外产业经济、户外资源调查和青少年户外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
 
  攀岩是登山运动衍生出的新兴竞赛项目,学校上世纪90年代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馆,每年到攀岩馆参加训练的学生多达5000人。如今,一批攀岩“小将”也已在国际国内攀岩赛事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登山科考专题展览馆,透过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回望曾经青春而坚毅的脸庞,敢为人先、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中国攀登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传承。
 
“影像攀登者”在珠峰脚下的40个日日夜夜
“影像攀登者”在珠峰脚下的40个日日夜夜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普布扎西
 

 
初识珠峰


 
  青藏高原本是一座山,每一座山峰又是高原母亲身旁逐渐长高的儿孙。
 
  珠穆朗玛峰,板块“角斗”的产物,挺拔在世界第三极。几千年来,高原人对山的崇拜深入骨髓,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山外世界的诗和远方。
 
  2020年是中国人首登珠峰60周年。同时,珠峰测量登山队5月底登顶珠峰,重新测量珠峰高程。
 
  在珠峰山区采访的40多天里,有幸认识了皮肤黝黑目光坚毅的登山家、心思缜密逻辑严谨的测量科学家、指挥有序胸怀大山的登山组织者,还有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牦牛工、勤劳耕种笑容依旧的村民、自在放牧沐浴阳光的牧人,也有苦心经营旅馆的村民老板。
 
  很多时候,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甚至一起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而这一切点点滴滴逐步在我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珠峰山区全景图。
 
  这张图景不仅能回看珠峰山区的过去,也能窥探其未来。
 
  珠穆朗玛峰就像一个心想事成的“宝地”。无数登山家在这里实现登顶世界之巅的梦想,载誉而归。无数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世界演变的蛛丝马迹,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国家荣誉、人类信心、新技术的使用等,通过攀登珠峰得以实现、传播、展现。
 
  珠穆朗玛峰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无数人在此粉墨登场。曾几何时,一心想要“征服”她的很多人,永远留在山上;曾几何时,很多人的欲望和贪婪给她带来无数的伤害。
 
  然而,山依然在那里。
 
形色珠峰


 
  4月底,拉萨河流域早已进入春季,珠峰山区依然是寒冬掠过的萧条。汽车经过时,窗外只有光秃秃的山谷和远处的雪山。
 
  车子每往前走一点,海拔就不断升高。快到珠峰大本营,有一座陈年冰川冻土堆积的小山坡,翻过这座小山坡后,眼前出现一个平坦的坝子。珠峰大本营就坐落在这里,由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帐篷组成。
 
  这里海拔5200米,氧气含量相当于海平面的一半。初到大本营,身体机能需要进行一次“格式化”,呼吸加速、胸口发闷、血液Ph值改变、心跳加速,人体迅速进入一次膨胀模式。
 
  珠峰大本营是一个由登山管理者、商业登山人员、登山协作人员、科技人员、媒体从业者、高山厨师和牦牛工等组成的完整社会。
 
  大本营最大的帐篷是一顶拱形帐篷。这是餐厅,也是最具人气的地方。还未接到任务的登山向导喜欢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甜茶有说有笑。爱玩的向导在附近三人一组进行藏式骰子比赛,气氛融洽温馨。
 
  他们中间,有已经登顶珠峰15次(加上今年登顶)的高级向导扎西次仁,也有勇敢而默默无闻的登山修路队员。
 
  扎西次仁是西藏登山队的高级向导,也是全国有名的高山摄影师。至今,扎西次仁和他的另一位同事创造了登顶珠峰15次的国内纪录。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中,扎西次仁用手机拍摄并传送了点燃火炬的照片,由新华社向全球发布。此次重测中,他依然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登顶珠峰。
 
  为了完成好今年的报道,在大本营我们一起研究相机传输、拍摄角度等问题,也在登顶前后就摄影报道多次培训和沟通。
 
  也许长期在色块鲜明的地方生活,他们对摄影摄像的理解比常人快速、准确。这些特征在日后高海拔拍摄并传回的作品中得到了验证。多张照片被新华社摄影部评为当日最佳照片,同时在《中国摄影报》等专业媒体头版大幅展示。
 
  其实,高山摄影是一项名利双收的职业。一群高山摄影师在大本营的一座座小帐篷里“野蛮生长”。
 
  这次在大本营,最受人关注的当属国测队的营地,中间飘扬着五星红旗。
 
  郑林是第二次参加珠峰测量。2005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郑林有幸参与了当年的珠峰复测。他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一直在思念大本营的生活”。
 
  此次,他们又是为精确测量世界的新高度而来。“珠峰任何显著变化,都对全球地学、生态等领域研究有重要指示意义。”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陈刚在进营地时说。
 
  成功,往往需要过人的毅力和勇气。因天气原因,存在流雪、雪崩、滑坠等威胁,今年测量登山队冲顶计划曾两度推迟。
 
  珠峰是世界的高度,也是人类勇气的高度。5月27日,8名测量登山队员终于顺利登顶。在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峰顶斜面上,身穿红色衣服的队员开始竖立测量觇标,安装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线。同一时刻,地面6个交会点对峰顶觇标进行交会观测。
 
  这是一次国家任务,测量珠峰意义重大。
 
  他们标注珠峰,历史则标注他们。
 
  生活在大本营的人,涌向同一座山峰,而每一个人却怀揣着各自的梦想。
 
  来自定日县的牧民格桑,每年登山季都会赶着牦牛,穿梭在大本营和6500米营地之间的山路上——在登山营地间运输物资。
 
  这条随时有滚石的山间小路,就是格桑的脱贫之路。每年登山季,他和他的牦牛,能挣人民币六万元左右。这些钱,可以用来盖新房、买家具,改善生活。
 
  而对于每年在珠峰山区捡垃圾的阿旺扎西来说,传承和弘扬安全、科学、环保理念的登山精神是他此行的目的。
 
  新华社前方报道组组长多吉占堆说,这是他登山报道30年的“告别赛”,也是封山之作。
 
  西藏,一直笃信因果。每一件事不是单独的出现,而是环环相扣的结果。
 
  登山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很多人的名字不在最后的荣誉册里。然而他们就像大河的支流,不断输入能量,奔向大海。
 
  我们的报道囊括了登山家、科学家、牦牛工、当地农民,以及开餐馆的老板等等,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登山故事。
 
影像“珠峰”


 
  40多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采访拍摄,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视觉盛宴和身体煎熬同步并行。
 
  一直坚信,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太多,所以对大自然,唯有敬畏和仰望。
 
  一个月的时间,计划冲顶,又推迟,又计划,又推迟,反反复复,像极了人生。
 
  期间,有过失落;有过同事从海拔6500米下撤时激动的拥抱;有过顶峰信号时有时无的焦急等待;也有看到珠峰极致美景时的怦然心动;更有和海拔8300米的特约记者视频通话后的默默流泪。
 
  最终,一切以一次完美的报道,打上了句号。
 
  特约记者扎西次仁、边巴、拉巴,出色完成了海拔6500米以上的拍摄传输任务。
 
  登顶之日,记忆犹新。
 
  当测量登山队的队员攀越陡峭的珠峰横切面时,震撼的画面成功传到电脑里,瞬间血脉偾张,激动不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如今的测量登山队队员们身上同样闪耀着珠峰测量先辈们的攀登精神。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攀登自己事业的“珠穆朗玛峰”,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影像攀登者。
 
乌蒙山上“扶贫特种兵”
乌蒙山上“扶贫特种兵”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纳雍县锅圈岩乡土补村扶贫特岗张龙(右)与张迪(中)等蹚水过河走访贫困户。组图均由受访者提供(手机拍摄)
 
 
  ▲纳雍县羊场乡奢嘎村扶贫特岗王艳(右)怀孕期间到贫困户宋帮芬家走访。
 
 
  ▲5月23日,纳雍县昆寨乡夹岩村扶贫特岗黄满走访贫困户,与贫困户孩子一起读书。
 
 
  ▲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扶贫特岗陈熙(右)帮贫困户采收萝卜。
 
  贵州纳雍县借鉴“特岗教师”经验,全县共招聘500多名扶贫特岗
 
  他们,绝大部分年龄在20多岁,入职前职业五花八门,大学生志愿者、退伍军人、饲料销售员、代课教师……他们,远离城市,被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寨,工作、吃住在村,全职投入脱贫攻坚
 
  他们是扶贫特种兵,是扶贫铁军
 
  很多山区贫困村民过上了做梦都梦不到的生活,而这些“扶贫特种兵”,则见证、参与了这一场时代的变迁。他们从变迁中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青春价值
 
 
 
 
本报记者段羡菊、王新明、骆飞、崔晓强
 

 
  2016年6月,踩着泥泞的毛路,翻山越岭走了大半天,黄满才从纳雍县城赶到深度贫困的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夹岩村。那晚,住在破旧的村委会,29岁的她靠着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守着”妈妈伤心地哭了一夜。
 
  同样是那年6月,彝族女大学生张迪放弃在贵阳一所私立学校继续当老师的机会,来到远离城市的纳雍县深度贫困的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吃住在村的她,从那时起总要开着灯才能睡着。深夜漆黑的大山里,村委会房间里那束灯光让她增添安全感。
 
  2019年10月4日凌晨,在纳雍县深度贫困的羊场乡奢嘎村扶贫的王艳家“二宝”出生了,这个早产、体重仅3斤多的孩子就生在疾驰前往医院的救护车上。忆起当时的险境,王艳说:“那时就感觉自己活不成了。”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扶贫特岗”。在国内乡村一线从事脱贫攻坚的队伍当中,这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气势磅礴、山高谷深的乌蒙山,为国内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岭中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是目前尚未脱贫的贵州9个县、全国52个县之一。2016年,考虑脱贫攻坚任务急难险重,不少村干部年龄较大、文化知识不高、难以承担基础性工作,纳雍县借鉴“特岗教师”经验,全县共招聘500多名扶贫特岗。
 
  他们,绝大部分年龄在20多岁,入职前职业五花八门,大学生志愿者、退伍军人、饲料销售员、代课教师……他们,远离城市,被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寨,工作、吃住在村,全职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
 
  4年过去,在偏远贫困的乌蒙山,在艰苦的脱贫攻坚工作最前沿,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能够给贫困地区带来什么,他们自己又如何被改变?
 
  贫困户家大门朝南朝北,家里几口人,是否养狗,闭眼都很清楚


 
  驱车前往奢嘎村,硬化后的通村路蜿蜒崎岖,随陡峭山势起伏不断,让车上的人捏把汗。工作4年来,王艳已在这样的路上往返无数次,路没硬化前更是难行。
 
  今年29岁的王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扎着马尾辫、皮肤略显黝黑的她始终对工作充满热情。从村委会到何家寨组走访,一路爬坡上坎,她脚步轻盈,一路上都有村民笑着招呼她到家里坐。
 
  一走进贫困户徐玉付家院子,徐文和徐虎姐弟俩热情地迎出来,“王姐,你来啦!快到家里坐。”与在家上网课的姐弟俩寒暄一阵后,王艳给记者介绍起他们家的情况:3个孩子相继上大学,仅靠徐玉付夫妇俩打零工供读,因学致贫,2016年被识别纳入帮扶。
 
  3年前与弟弟一起考上大学的徐文边听边说:“要不是王姐帮忙,单凭父母打工,我早就辍学了。比起常年在外读书的我们,王姐更像自己家人一样了解这个家。”
 
  帮扶政策有很多,王艳一口气说了好几条:“姐弟俩都有贫困大学生补助,每人每年4830元。村里去年还给他家发了50只鸡,并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发放了1万元产业发展启动资金。”
 
  走村串户时,王艳不仅把贫困情况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里,更是把贫困户的困难装在心里:杨登贵家缺劳动力、李学明家需要政策兜底、徐玉飞家吃水还有困难……比起村里贫困户家门口张贴的精准扶贫明示牌,她更像是行走移动的“明示牌”。
 
  奢嘎村村支书文富均说,王艳就像全村217户贫困户的“户主”一样,对家里情况清清楚楚。
 
  “扶贫必须熟悉情况,不然做不好工作,老百姓也不信任。”王艳说,这几年村里脱贫成效显著,但仍要努力才能交出让村民满意的“脱贫成绩单”。
 
  壁立千仞的乌蒙山腹地,深度贫困的锅圈岩乡土补村犹如挂在半山腰上,贫困的“魔咒”困扰着一代代山里人。当村里不少年轻人试图“逃离”时,彝族女大学生张迪却选择了进村。这个爱笑爱唱的“90后”看似文弱实则特别有战斗力,4年来转战4个村,其中一个是全乡少数民族群众最多的土补村,一个是全乡贫困人口最多的马场村。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张迪却理得清清楚楚。打开她的手机通讯录,记者看到,里面200多个电话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她村里贫困“亲戚”们的电话。
 
  “这几天经常和贫困户李银贵通电话,帮他找工作。”张迪边翻看手机边说,受疫情影响,在沿海打工的李银贵返回家乡,了解情况后,一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就推荐给他。
 
  “有事儿就给我打电话。”这几年,张迪走村串户经常嘱咐贫困村民。“留个电话,他们困难时有个能说话的人。”张迪说。
 
  羊场乡菜子地村,是纳雍县“有名”的贫困村,之前很多村组地势陡峭,不通路,村民居住分散。水泥路没通时,赶到位于山顶的漂水岩组一些农家,扶贫特岗陈熙要攀爬陡峭的崖壁才能上去。
 
  “当时一天能走四五户人家都很困难,有时候好不容易到组里,老百姓又种地去了,很多工作只能等到晚上老百姓回家后才能做。”他说。
 
  把心沉下去是陈熙帮扶的“秘诀”,寒来暑往,他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贫困户家大门朝南朝北,家里几口人,是否养狗,闭眼都很清楚。”陈熙自豪地说。
 
  扶贫特岗们绝大多数跨县区,背井离乡到纳雍县驻村扶贫。他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最熟悉贫困户的群体,就是他们。”这是很多基层干部对他们不约而同的评价。
 
  因为扶贫,有的带孩子和婆婆一起驻村,有的爱人辞掉公职回家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


 
  担任扶贫特岗前,黄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已在纳雍县基层服务3年。但2016年来到昆寨乡最偏远的夹岩村时,触目惊心的贫困曾让她很多次想“打退堂鼓”。这里山挤着山,硬化后的通村路仍然弯多坡陡,驱车进村让人眩晕感强烈。
 
  之前,走村串户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莽莽群山里连接村组的“毛狗路”上,她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走访一天下来脚底常被磨出水泡。那时,老旧的村委会漏风漏雨,时常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由于村里电压不稳,她和驻村的同事们不知吃了多少次夹生饭。有时工作到晚上回来,煮一锅面条硬生生被水“化熟”了。
 
  “最开始,总是问自己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为了什么?在城里工作了这么几年,为啥还要跑到这里受苦?”迷茫中,黄满接到妈妈的电话:自己选择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
 
  黄满最终“击败”懦弱,决定在夹岩村“把苦吃到底”。很快,那个曾经娇滴滴、爱哭鼻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跟着村干部满山跑,双脚走遍所有村组的“女汉子”。长相清秀的她与记者交流时还略显腼腆,但谈及扶贫工作顿时专业而自信。
 
  下村路上摔了一身泥没关系,大不了把衣服多清洗几遍就干净了;脚底磨出水泡也没啥,大不了用针刺破后结痂就好了。在夹岩村,有着“最年幼”和“最年长”的“驻村队员”,他们就是黄满2岁多的儿子和60岁的婆婆。这一老一少跟着黄满驻村,至今快3年了。
 
  2018年正月,黄满儿子出生。在家休产假时,她既希望早日返岗,又很纠结:我去村里,谁来照顾孩子?与家人多次商量后,黄满带着婆婆、儿子一起进了村。
 
  从此,村委会二楼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的房间,成了婆媳孙三人的家。走进去,只见一边靠墙放着两张床,另一边靠墙堆放着很多玩具,简易的衣架上挂满孩子大大小小的衣服。孩子在村里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喊“爸爸”“妈妈”“奶奶”。
 
  说起带着婆婆和儿子驻村,黄满一直很愧疚。“老家还有快90岁的奶奶,现在全靠公公一个人照顾。为了我和小孩,家人付出很多。”黄满红着眼圈说。
 
  到奢嘎村工作后,王艳与在威宁县教书的爱人两三个月才能见一次面。2019年脱贫攻坚任务重,怀孕的她挺着大肚子在村里坚持工作。“很多产检没有时间做,就想多坚持一天是一天。”她说。
 
  国庆节假期没有休“战”的王艳仍在村里忙碌,前来看望的爱人也陪着她加班。10月3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王艳突然肚子剧痛,爱人连忙开车将她送到距离最近的赫章县古达乡卫生院。然而,乡卫生院医疗技术条件有限,不敢接收,医生建议她转往赫章县医院。
 
  在爱人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王艳转乘救护车前往医院时,山路崎岖,疾驰的救护车颠簸厉害。没等赶到医院,孩子就降生在了救护车上。由于早产,孩子才3斤多,在保温箱里待了好几天。
 
  “孩子生出来时没哭声,浑身皮肤也没什么血色。”王艳眼泛泪花回忆,由于没有准备,孩子出生后,爱人不得不脱下身上唯一的短袖衫包裹着他。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孩子已长到14斤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害怕,要是孩子有个闪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王艳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硬仗总得有人要付出。
 
  张龙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锅圈岩乡土补村担任扶贫特岗这几年,他和村民在一起的时间最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却特别少。今年,他的父亲脑出血病危住院,由于工作忙,他都没能及时到医院护理。
 
  他的爱人原本是云南昆明的公务员,由于分居两地,为了让张龙安心地在村里扶贫,她辞掉工作到贵州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
 
  “比起家人,这时村民们更需要我。”张龙说,对家人有很多愧疚和遗憾,但相信他们会理解,毕竟这场脱贫攻坚战也是自己卸下军装后的“另一个战场”。
 
  对扶贫特岗,纳雍县“严管厚爱”。给予多重政策保障的同时,对年度考核不合格或3年综合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4年来,378人转为事业编制,26人获得省级和市级表彰。大浪淘沙,131人被解聘,淘汰率近25.7%。
 
  “幺姐”,是当地村民对亲戚的一种“昵称”,表示这是自己家最亲近的人


 
  4年帮扶4个村——“90后”的张迪因工作能力突出,总是被调整到脱贫难度大的村寨。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下,走访每家每户,搜集整理信息,帮助分析致贫原因、谋划脱贫对策,同时对口帮扶贫困户,是她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帮扶贫困户的过程中,张迪结识了很多“亲戚”。他们对这个青春开朗的小姑娘格外照顾。“有的村民家里哪怕是有几棵白菜也会和自己分享。”
 
  然而,扶贫工作不是一帆风顺,张迪也遭遇过村民的误解、谩骂,甚至拿石头追打。一次,有个村民找到张迪希望自己能被纳入贫困户,但经核查识别,这位村民家里不仅有房,而且劳动力也比较强,不符合精准扶贫标准。后来得知自己没纳入贫困户后,这个村民就对张迪耿耿于怀。
 
  有一天,喝醉酒后,这个村民对正在村里走访的张迪开骂,并拿石头追打她。她拼命跑,边跑边哭。闻讯赶来的村民立即制止了这个醉汉。很长一段时间,张迪内心都很难平复,甚至夜晚做噩梦。
 
  对此,张迪也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有同事告诉她,与村民打交道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必修课。在后来的工作中,张迪不断总结。久而久之,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少友谊和感动。
 
  “今年疫情期间,一听说村里要向疫情重灾区捐蔬菜,很多老百姓自发帮忙采收。”张迪说,平时,村里修路、栽树等,很多老奶奶背着孙子来帮忙,特别感动。
 
  和黄满在夹岩村走访时,记者听到很多人称呼她“幺姐”。原来,这是当地村民对亲戚的一种“昵称”,表示这是自己家最亲近的人。走到夹岩村古都组冯利云老人家时,刚踏进院子,老人家就热情地迎了出来,边说话边拉住黄满的手往家里走,一进家,两个孙子也高兴地围着黄满转。坐下后,黄满一手搂一个,孩子们和她特别亲昵。
 
  “儿女都出门了,现在就我俩老和两个孙子在家,她比我亲女儿来看望我还多,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60岁的冯利云眼里泪水打转。黄满帮扶他们家后,帮助落实政策,改造了家里漏风漏雨的老房子、厨房、厕所等。
 
  “她驻村就像住家一样,没把群众当外人,大家就像一家人。”冯利云说。
 
  大家正说笑着,冯利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子主动拿出课本请黄满教他。看着孙子跟着黄满一字一句地读书,冯利云乐在心里。“他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管他们,我又不识字。”冯利云说,“幺姐”三天两头来看望,又是买书包、买文具,还教小孩子学习,一家人特别感动。
 
  在菜子地村驻村4年里,陈熙和老百姓逐渐打成一片。“村民认可的干部,他们会请你到家里吃饭,不认可的就绕着你走;有的村民自己吃酸菜,也要摘下腊肉请你。”陈熙说,只有把扶贫工作做到了村民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如今,菜子地村生活条件艰苦的漂水岩组和杨家湾组的93户407人都已易地搬迁,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以往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村组也实现了“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全覆盖。
 
  一个个曾经交通闭塞,产业凋零的深度贫困村,正是在他们驻村帮扶的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通组路连着千家万户,漏风漏雨的土墙房或木瓦房被一栋栋坚固的平房、楼房取代,过去遍地牲畜粪便难以落脚的村落,环境大大改善……
 
  纳雍县羊场乡党委书记李劲全说,全乡有30名扶贫特岗,都很年轻且干劲儿十足。他们驻扎在村里这几年,对提升贫困村的战斗力很有帮助,是基层全力攻坚贫困过程中富有贡献的“特种兵”。
 
  昆寨乡人大主席王忠说,黄满这样的扶贫特岗为了脱贫攻坚付出很多,也特别受老百姓欢迎,他们是村一级扶贫工作的主力军。
 
  “干扶贫特岗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找一份工作,我可能早就辞职不干了”


 
  帮扶过4个村,张迪对山乡的变化感受很深。“看到很多老百姓家的房子从原来的灰扑扑变得亮堂堂,心里特别踏实。”她说,让老百姓住有所居,是实现村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
 
  张迪帮扶的治安村,有个叫马学君的村民,此前一直在外打工,家里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损毁坍塌。当他带着爱人和4个孩子返回老家时,居无定所。他们一家6口人只能挤在亲戚家的1间空房里,因为太拥挤,锅碗瓢盆只能随处放在地上,张迪感到特别心酸。
 
  随后,在她和同事们的帮扶下,马学君一家修建、住进了新房子。马学君对生活更充满信心,不断在村里寻求发展路子。“每次到村里走访时,他们一家人看到了都要邀请我到家里坐坐。”张迪说,当初帮他们建房的过程很艰辛,但看着这样的改变,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当记者问到这几年工作的收获时,黄满说:“干扶贫特岗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找一份工作,我可能早就辞职不干了。驻村帮扶,能帮助改变几代人无法改变的贫困命运,意义有多大!”
 
  刚驻村时,夹岩村的路是让黄满最头痛的,如今,一条条硬化后的通村通组路成了她最骄傲的帮扶成果。4年里,曾经仅有双脚宽的通组路变宽了,也全部硬化了,走在路上的人们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开车进村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出行常态。
 
  夹岩村有好几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寨子,村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交通便利的集镇或县城安家落户。2017年,村里最偏远的锅厂组窝窝寨村民陈金贵一家搬到集镇上,“家门口的学校”让他7岁的孙子告别了起早贪黑走山路的求学日子。
 
  “村里的这些变化,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扶贫成效,也让我和同事们很有成就感。”黄满开心地说。
 
  吃水难困扰着菜子地村很多代人,这两年集中精力帮助村民解决了这一困难后,菜子地村的扶贫特岗王健特别欣慰。“全村修了183个小水池,同时还安装了136台净水器,改善生活用水水质,让村民不仅能有水喝,更能喝得健康。”他说,以往看到老人孩子要走很远的山路背水吃,心里总不是滋味,现在看着他们在家就能吃水,自己比他们还高兴。
 
  在苗族脱贫户张文秀家,今年山泉水引入家中后,她再也没有上山背水吃了。如今,蓄水池就修在距她家不远处的半山腰上,饮水管道直接连入家。“之前背水吃太困难了,一早上只能背一次,有时候人多,还要排队等。”她说。
 
  记者看到,昔日偏远落后的菜子地村,通村路两旁的黑木耳产业为全村发展注入了活力。不少村民的房屋经过危房改造焕然一新。走进村组,硬化后的通组路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山村环境明显改善。
 
  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王艳深知读书的重要意义。在帮扶过程中,她格外注重教育帮扶。“现在国家教育保障特别到位,因学致贫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这样的家庭只要帮扶起来就很有希望。”王艳说,全村现在享有贫困大学生补助的人共46名,等他们读书后,拥有一技之长,稳定脱贫就有了保障。
 
  纳雍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5万多户、接近25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3%。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万余户、2.8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96%。如今,为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在省政府办公厅挂牌督战下,全县各级干部正在山乡苦干冲刺。奋斗着的扶贫特岗,是他们、贵州乃至全国千千万万扶贫人员的一个缩影。
 
  虽然责任和压力一直交织,汗水与泪水都曾流淌,但大部分“扶贫特种兵”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岗位。很多山区贫困村民过上了做梦都梦不到的生活,而他们,则见证、参与了这一场时代的变迁。他们从变迁中获得了成就感,找到了青春价值。
 
  “他们是扶贫特种兵,是扶贫铁军,发挥的作用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对记者说,“上山下乡,融入乡村,他们的人生得到了磨练,未来肯定会有人挑起更重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