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九曲黄河灯阵展新貌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仰光街头年味渐浓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习近平在缅甸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情谊的崭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很高兴应温敏总统邀请,在中缅建交70周年之际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2009年我到访过这片美丽的土地。缅甸优美宁静的风光、绚丽多彩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期待通过这次访问,同缅甸朋友共叙“胞波”情谊,共话合作大计。
中缅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在缅语中,“胞波”意为一母同胞的兄弟。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我们的祖先就打通了贯穿川滇缅印的“金银大道”往来通商。中国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率领舞乐队不远千里访问长安,著名诗人白居易挥毫写下千古绝唱《骠国乐》。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身体力行,为中缅关系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周恩来总理9次访问缅甸,他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同缅甸民众一道庆祝泼水节的情景,至今传为佳话。
建交70年来,中缅倡导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两国政治互信根基更加牢固。上世纪60年代,中缅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率先解决边界问题。当前,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坚定支持缅甸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支持缅甸政府为推动国内和平与民族和解所作努力,支持缅甸在国际舞台维护正当权益和国家尊严。缅甸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给予中方坚定支持。
——两国务实合作越做越大。中缅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潜力巨大。中国长期保持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投资来源国地位,2019年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68亿美元,越来越多缅甸农畜产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双方深化发展战略对接,签署共建中缅经济走廊合作相关文件并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走廊建设稳步推进。
——两国人文交流纽带日益拉紧。中缅文化、宗教、人员交流活跃,为深化“胞波”情谊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4次应邀赴缅甸供奉,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了缅式风格佛殿。中国在缅甸启动“光明行”、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为众多患者带去福音。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在缅甸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缅甸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双方应该以建交70周年为契机,弘扬传统友谊,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
——加强战略沟通,擘画双边关系新蓝图。双方要继续发扬高层交往引领作用,加强各层级沟通协调,推进发展经验分享,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继续坚定相互支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中方支持缅方通过政治对话推进国内和平和解进程,双方要共同维护边境和平稳定。
——深化经贸往来,注入互利合作新动能。双方要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务实合作,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深化互联互通、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农业、金融、民生等领域务实合作,让中缅互利合作释放更多惠民红利。
——加大交流互鉴,增添“胞波”情谊新内涵。双方将今年确定为“中缅文化旅游年”,相信缅甸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古迹会吸引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双方将围绕建交70周年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扩大教育、宗教、媒体、影视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夯实中缅友好民意支撑,使“胞波”情谊更加深入人心,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增进协调配合,开创地区和平稳定新局面。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东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机制框架内的协调配合。在新时代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缅两国有句共同的谚语,“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站在建交70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愿同缅甸朋友携手努力,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新乐章。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刘鹤首先转达习近平主席致特朗普总统的口信。习近平在口信中指出,正如我在去年12月20日同你通话时指出,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有利于世界。这也说明,中美双方完全可以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磋商找到有关问题的妥善处理和有效解决办法。下一步,双方要把协议落到实处,发挥积极效应,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取得更大进展。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利益,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本着这一精神,希望美方公平对待中国企业正常经贸和投资活动,支持两国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开展合作,促进中美互信与合作。中方愿与美方相向而行。我愿与你保持密切联系,相信在我们共同引领下,中美关系在新的一年能够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和实惠。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农历春节了。我和我的夫人彭丽媛祝总统先生、梅拉尼娅女士和家人新春快乐、诸事顺遂。
特朗普感谢习近平主席的口信,并请刘鹤转达他和夫人梅拉尼娅女士对习近平主席、彭丽媛教授和中国人民的亲切问候和新春祝福。
刘鹤在协议签署仪式上表示,作为国际事务中负有重要责任的两个伟大国家,正视分歧、管控分歧,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世界。这是一份互利共赢的协议,能够稳定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符合两国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协议不针对也不影响第三方的合法权益,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刘鹤指出,中美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达成协议,验证了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困难并不可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协议签署后,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严格遵守协议约定,照顾彼此核心关切,努力落实好协议,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对未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行动。
刘鹤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正在形成。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中方愿不断扩大来自各国优质产品的进口。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
刘鹤强调,世界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十字路口,我们面临如何推动大国合作和国际合作的重大战略性选择。中美双方既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又面临诸多共同挑战,有加强合作的客观需要。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双方有一千条理由把两国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双方必须求同存异,找到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这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实践已经证明,并将再次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唯一正确的出路。我们要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坚持平等协商、相互尊重,推动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发展。
特朗普表示,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对美国、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件好事。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非常重视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非常敬佩习近平主席的非凡睿智和领导力。美中关系十分重要,两国正在经贸及其他广泛领域开展密切合作,这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美国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访问中国。
美方官员、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美国各界代表约300人出席签署仪式。
【相关报道见5-6版】
习近平应约同阮富仲通电话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习近平表示,今年是中越建交70周年,也是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很高兴在两国人民共迎传统节日春节之际同总书记同志通电话。近年来,我同总书记同志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就两党两国关系发展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越关系积极向好发展,为两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动力,也为世界与本地区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越是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当前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更多风险挑战,我愿同总书记同志加强战略沟通,为新时代中越关系擘画蓝图、引领定向。我们要不断巩固双方政治互信,弘扬中越传统友谊,夯实两国关系的根基,同时着眼大局和长远妥善处理和化解分歧,维护好两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双方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把中越交流合作不断做大,让两国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指出,中越两国共产党既是各自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在中越关系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越南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愿同越南共产党携手努力,开启新时代中越两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双方关系新境界。
阮富仲表示,很高兴在庚子新春到来和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同习近平总书记通电话,祝贺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感谢中国长期以来为越南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的宝贵支持和帮助。过去70年越中关系总体保持积极发展势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越方希望同中方加强政治互信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夯实两国友好合作民意基础,并加强多边场合沟通协调,推动两党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习近平和阮富仲互致春节问候,共祝两国人民新春快乐。
暖迎新春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期待开启缅中关系新时代 |
缅甸各界热议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缅甸各界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在新年之初首访缅甸,恰逢缅中建交70周年的历史节点,是一次备受期待的重要访问。缅中合作有利于两国和地区的繁荣稳定,相信此访将进一步深化两国合作,开启缅中关系新时代。
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秘书长钦貌林说,习近平主席的访问是缅甸各界期盼已久的,很高兴习近平主席将缅甸作为新一年的首访国家,相信缅中关系将由此开启新的时代,为双方创造新的机遇。缅甸是东盟重要成员国,缅中关系不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东盟的整体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钦貌林认为,缅中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能够有效改善缅甸的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并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缅中两国加强互联互通,对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缅甸仰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钦玛玛妙说,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访将进一步提升两国关系。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胞波”情谊源远流长。钦玛玛妙表示,中国是缅甸的重要邻邦,两国在经贸和人文领域开展了诸多合作,缅中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对缅甸和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都具有建设性作用。
缅甸《北极光》杂志主编温丁说,习近平主席是缅甸人民的老朋友,这次访问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缅中关系。当前,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的发展将为缅甸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温丁表示,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在新时代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基于对缅中两国交往历史经验的总结,也符合现在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提到,双方要深化经贸往来,注入互利合作新动能。缅甸工商联合会副主席貌貌雷说,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缅甸应当抓住机会,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改善民生,实现自身发展。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提出的“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深化互联互通、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农业、金融、民生等领域务实合作”,皎漂镇本土发展协会会长迎羌貌说,皎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皎漂经济特区的建设对于皎漂人来说是非常好的历史机遇,缅中两国企业共同开发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真诚欢迎中国企业前来投资,与当地开展互利合作。
中缅双方将今年确定为“中缅文化旅游年”。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说,“双方将围绕建交70周年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扩大教育、宗教、媒体、影视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夯实中缅友好民意支撑,使‘胞波’情谊更加深入人心,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此,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长昂哥表示,缅中两国自古文化相通,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中国专家帮缅甸修复因地震受损的佛塔,就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缅中两国加强交流互鉴,将进一步巩固两国“胞波”情谊,助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执笔:郝亚琳;参与记者:张东强、袁梦晨、车宏亮)
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缅语版)展播启动仪式在仰光举行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缅甸宣传部共同主办。
三集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制作出品,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成就。该片此前已在探索频道等多家国际媒体播出,引发热烈反响。该片定于16日至18日晚黄金时段在缅甸天网电视台播出,此后还将陆续登陆缅甸国家电视台等当地主流媒体平台。
参加仪式的缅甸各界代表对这部纪录片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在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缅甸、两国迎来建交70周年之际,该片在缅甸播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部纪录片,缅甸各界人士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领导人的治国方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希望两国继续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纪录片《光阴的故事——“胞波”情谊》开机仪式。
1月14日至16日,中缅有关部门和机构在仰光共同举办了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缅语版)展播启动仪式、“当代中国与世界——中缅智库对话会”“中缅之美 ‘胞波’之情”图片展、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缅语版)开播仪式和“光明书香”公益捐赠等系列活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缅甸宣传部长佩敏、国际合作部部长觉丁等分别出席了上述活动。
谱写千年“胞波”情谊新篇章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连日来,缅甸首都内比都布置一新,街头飘扬的两国国旗,竖立的习近平主席巨幅画像,展示着缅方对此访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盼。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同饮一江水,结下深厚的“胞波”情谊。贯穿川滇缅印的“金银大道”见证了两国通商往来的历史图景。
建交70年来,中缅两国互尊、互信、互助,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两国共同倡导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两国老一辈政治家留下的交往佳话,到现在频繁的高层往来以及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密切协调配合,历久弥坚的中缅传统友谊,为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渊源为中缅关系发展培植了丰厚的土壤,新时代各领域务实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前行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投资来源国地位。缅甸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和大项目合作使当地民众从中受益,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与此同时,蓬勃开展的人文交流为两国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曾4次应邀赴缅供奉,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了缅式风格佛殿。《红楼梦》等多部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热播。当地众多白内障、先心病患者在中国医生帮助下解除了病痛。每周150多个直飞航班往来于两国之间……
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缅两国需要加强在联合国、东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机制框架内的协调配合,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共同的发展任务,推动各领域合作走实走深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缅关系的未来发展擘画蓝图,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缅命运共同体,是两国共同的意愿和选择。习近平主席此访必将在中缅关系发展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铸就千年“胞波”情谊新辉煌。 (记者郝亚琳、车宏亮)新华社内比都1月16日电
我的家乡成了形象示范村 |
中国经验助力缅甸减贫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钦蒂达吞是缅甸内比都市达贡镇埃羌达村村民,1998年定居于此。她说,此前受经济条件制约,当地村民大多住在木板房或竹编房里,村里缺乏农业灌溉设施,就连饮用水都要靠手动泵从地下抽取。
“因为水的问题,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村民貌韦说,自搬迁到村里后,知道水质很差,但没有其他水源,大家都只能饮用地下水。
2017年11月,中缅双方签署了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实施协议。中方希望通过在缅甸推广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助力改善缅甸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2018年1月,作为这一项目实施单位的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派出多名专家赴埃羌达村和莱韦镇敏彬村,帮助改善当地村民交通、饮水、教育、卫生等情况。同年底,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埃羌达村从3公里外的水库引水进村,建设水塔、蓄水池并安装饮用水入户设施。
“我们喝上了安全饮用水,再也不用担心水质问题。”钦蒂达吞笑着说,家门口以前下雨天就没法走的泥路,如今已铺成了水泥路,卫生院也建在她家对面,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许雯莉说,项目旨在通过中方减贫经验,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以当地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帮扶,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多样化贫困农户的收入途径。
改善教育条件是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内容之一。“上厕所不方便,学校后面有很多垃圾。”这是埃羌达示范村中学学生泰明伦对学校旧校舍的评价,项目实施后,他和同学告别了泥土地教室,搬进了明亮的新教学楼。“学校还有图书馆,能随时来读书,方便我们获取知识。”
埃羌达示范村中学校长拉拉翁说,以前学校教室条件不好,每到下雨天就会漏雨,没有足够教室,一些低年级学生要到仓库上课,外地来的老师也没有住处。项目实施后,学生都有独立桌椅,教师宿舍也水电齐全。
“我们在实施项目时充分考虑本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中方专家组社区协调员尹振祥2018年至今一直在项目上,他几乎每天都会跟当地村民、干部交流,讲解他们关心的问题。
得益于这一项目,当地村民有机会到仰光、北京、贵州等地考察垃圾处理、种养殖等项目。
外出考察学习,拓宽了村民的视野,让他们开始改变种养殖模式。钦蒂达吞在贵州看见当地村民用很少土地种出很多农作物,她从中国带回了玉米种子,按照育苗、移栽、施肥模式种植,最近玉米已经结穗。埃羌达村村民昂梭温此前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维持生活,如今,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已是蔬菜种植能手。他说:“现在周边村民都知道我种的菜好,很多人来买。”
2019年11月,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90余名代表,实地考察了埃羌达村。“埃羌达村向东盟国家分享和推介了项目的实施经验和做法,得到代表们的称赞和好评。”许雯莉说。
“中方工作人员非常优秀,团队合作能力强,令人钦佩。”缅甸农业部门一位官员说,项目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改善民生和提升村民技能的举措。现在,埃羌达村和敏彬村的道路、饮水和用电等情况得到较为明显改善,农牧发展也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下课铃声响起,泰明伦和同学在教室里嬉戏,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今后去中国求学,获取更多知识,更好地改变家乡。
“一带一路”新剧情
中国剧场“胞波”情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胞波”缅甸:“佛塔之国”有个“万塔之城”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
中缅“一带一路”合作媒体圆桌会在仰光举行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当天,70多位中缅两国媒体人士齐聚一堂,深入讨论了媒体在推动中缅“一带一路”合作、促进中缅关系发展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与会人士认为,民心相通是发展两国关系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媒体有责任传递积极正面的声音,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推动两国民众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两国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某些西方媒体的不客观、非公正的强势干扰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不断变化,汇聚合作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缅方与会人士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圆桌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不但有专家对“一带一路”和缅中关系的解读,也有媒体代表和记者的坦诚交流,为两国媒体对话提供了新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
圆桌会上还举行了缅文图书《习近平和“一带一路”》的首发式。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缅甸知名作家亨拉合作推出,根据亨拉在缅中两国实地调研情况撰写,着重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在缅甸取得的成果,以事实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韩正出席 |
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栗战书主持并讲话 |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人大工作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中央指导组、巡回督导组工作总结会召开
陈希、杨晓渡出席并讲话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黄坤明在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
持续巩固“扫黄打非”工作良好态势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以优良作风决胜决战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重要讲话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自家改剧团
彩调长流传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
大数据“探照灯”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促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质增效。“新华视点”记者追踪近年来多地智慧监督平台运行情况,透视反腐新动向。
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大楼,有两间23℃恒温机房,近百台服务器罗列在黑色金属架上。这是沈阳市纪委监委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的大数据监督技术实验室。
这些机器就像沈阳市纪委监委的“大脑”,存储着全市上千个一级预算单位的数十亿条数据。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能发现各种问题,就像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更多“微腐败”甚至“隐身人”悄然现形。
通过系统数据分析比对,发现有的人开着奔驰拿低保,158名公务员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4757名逝者离奇领取补贴救助,1546名企业法人领取1614万元低保……大数据打通“信息孤岛”屏障,一些隐蔽的腐败问题清晰浮现。
“以往纪委监委的很多工作是‘手工活儿’,一例一例筛查。”沈阳市纪委监委正风肃纪监督室副主任查岩介绍,“像建设领域的围标、串标行为,原来一般都局限于一个案子。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所有公司的招投标行为一目了然。”
记者发现,多地开始借助大数据系统提升监督质效。
贵州在很多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安装了运行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的触摸查询一体机,追缴资金数千万元。2019年以来,湖北通过“互联网+监督”方式核查扶贫项目,追缴相关扶贫资金800余万元。浙江建德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智慧监督平台已发现疑点信息986个,涉及18个类别。
记者了解到,大棚房、人防、民政、科技、医保、社保、招投标、“四风”问题等领域,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是大数据系统的“扫描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湖南麻阳、宁乡、怀化,江西修水,辽宁沈阳,浙江建德等在内的30多个县(区、市),已在探索应用大数据监督系统。发现疑似问题线索31万条以上,挽回损失8亿多元,给贫困人员至少返还资金3728万元。
大数据的全天候反腐“探照灯”到底如何运作?机器如何理解复杂的政策?又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现问题?
——对公权力数据化分析。负责系统开发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方金云说,首先要将公权力数据化,找到五大参数——资金、项目、物资、决策、关键人,采集相应数据。
例如,沈阳从全市1260余家一级预算单位、1000余家二级预算单位采集各类数据38亿条,纳入资金总量2474.5亿元。建立86个原生数据库,在国库支付类数据库中,将全市6600多项补贴资金,整理为包含14大类、544小类的资金目录清单,实现每一笔资金的依据、来源、去向、发放全程可记录、可留痕、可追溯。
——“数据体检”。方金云介绍称,要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复杂的公式和函数来让机器理解政策如何执行、权力如何运行,在此基础上比对分析海量行权数据,准确发现可疑问题。
大数据分析过程被比喻为“体检”:不同指标对应着不同阈值,超过阈值就会“亮起红灯”。就像体检报告一样,如果某项指标出现异常,并不能说明“病了”,但如果指标全部飘红或某一指标特别高,就肯定有问题。
——实时提醒。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立即作出提醒。记者从江西省修水县了解到,该县的大数据平台将民生项目划分为计划、设计、招标等19个关键环节,设置28类评价指标。每个指标被赋予一定分值,系统根据数据打分,叠加后出现异常便进行提醒。异常线索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及纪委后,由职能部门进行核实和整改。若各职能部门在核实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则须反馈给纪委,由纪委再调查核实。
“通过自动比对和实时提醒,能及时发现被监督单位在资金管理和发放方面的问题,我们纪检监察组也能有针对性地督促整改,监督效率明显提升。”建德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组长孙施伟说。
“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守护群众利益,保护干部安全。”看过很多案例的方金云感慨,“大多数腐败人员都能记得第一次拿钱的情景,很多干部是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被一点点腐蚀的。大数据监督的愿景之一,就是填平权力围猎者挖的‘坑’”。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认为,大数据监督具有公开性、科学性、规律性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大数据的采集和比对,为发现违纪行为和突破案件提供了证据支撑,推进了依法监督;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发现和填补制度漏洞,推进深化改革,提升科学管理能力。
基层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监察对象数倍增加,未来各地应加强统筹信息化建设,破解数据“条块”割裂难题,形成“监督大数据仓库”。
在大数据反腐推进过程中,如何既保证数据公开透明又不触碰个人隐私?方金云说,平台收集的都是行权数据,不涉及银行、出行、通话等个人隐私数据。此外,通过消隐技术也可以隐藏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避免“选择性执法”。
贵州省惠水县纪委书记、县监察委主任李利认为,在采集基础数据时,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管理权限设置、信息泄露问责等问题,均需从政策法规层面进一步完善。
查岩介绍,未来,沈阳计划以大数据立法为先导,推动《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立法,为数据公开、数据备案和大数据监督提供基础设施和法制保障。同时以创新性发展为方向,实现大数据监督的培育应用。“对于已初步搭建起的技术平台,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反腐潜力。”
方金云认为,打造企业项目、干部廉政、资源交易、资金监管、扶贫监督、案件办理、嵌入监督、权力画像等监督系统全景图,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反腐防腐,是今后加强对公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们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相信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参与记者:丁非白、李惊亚、郑梦雨、宋佳)
让春运成为流动中国的温暖风景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四十年来发展,三万里地高铁。一张张票根,承载着“春运”这个词汇背后的城乡巨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春运,起初是城乡二元化格局的特定历史现象。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养家,岁末回家过年,短时需求集中爆发,在交通运力限制下,供需失衡形成“买票难、回家难”春运难题。
“路”与“人”双管齐下,是春运难题逐年化解的两大关键。突飞猛进的高铁建设,标志着交通硬件短板逐步补上,慢车、快车、绿皮车“行路难”变成动车、高铁、飞机、自驾,陆海空都“刷脸”。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打破城乡藩篱。今年“十三五”规划收官,是1亿非户籍人口城市落户任务验收之年。日前中央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取消300万人以下城市落户限制。今年有关部门明确提出“反向春运”。其实春运早就是“反向+多向”的。农民工返乡之外,寒假学生流、春节探亲流、黄金周旅行流,越来越多的春运向度,在增加新的考验同时,使流动中国有了多向度之美。春运慢慢变成一个个温暖的瞬间,犹如通往春天的一声声汽笛。
“春运有一天会消失吗?”很多人开始这样问。困扰几代人的买票难、挤车难、回家难问题,肯定会加快消失。但作为文化现象,对乡村乡土回归之旅的春运不会消失。灿烂农耕文化的承载者,神农后稷的子孙对乡村田园的牵连不会消失。对于我们这个古老伟大的农耕文明,春节标志着一岁之始、稼穑之初,是最古老的农事节庆,是我们与黄土青山最古老的精神纽带。扶老携幼一出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中国人浓缩在春运中的乡土情结,将通过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而日益奔涌。
回乡过年才是春,绿水青山在呼唤。随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工业化,“青山隐隐水迢迢”是更深的牵挂。这些年来,以乡村为目的地的农家乐、民俗游、乡村民宿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热门,而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居民,也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旅游者,特别是在正月农闲时节到城里旅行购物。城市居民到乡村走亲戚,乡村居民到城市串朋友,南北、城乡“对流”,春运的多向性带动农业、民宿、交通、物流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内在动力涌动的春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怎么看?要看亿万老乡在城里落户、安家情况,也要看农村亿万乡亲的人居环境改善。要使回乡与进城都如家,出发地、旅途、目的地都温暖。
无论山多高、水多长、路多远,普天同庆的春节,中国人都要努力回到家乡。乡村是我们的家,城市也是我们的家,娘家婆家都是家。城与乡要融合,国与家是一体,在祖国就不会有“异乡”。火车正进站、飞机已起飞,春节来了,春天近了,我们期待“欢乐春运”最终实现,那时绿皮车都要成为一种风景,春运将成为流动中国的温暖象征,一场从家到家的温馨旅程。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电
街头阅报栏不应消失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曾几何时,街头阅报栏,如同一道城市靓丽的风景线,政府权威发布的无声窗口,更是人们赖以寄托的“精神乐园”。无论是去公园散步,还是逛商场超市,间歇时一些人总会在阅报栏前驻足浏览,哪怕是片刻阅读也是津津有味。街头阅报栏,极大方便了习惯纸质阅读的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民生信息。如今,阅报栏的消失,是一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缺憾。
传统的好东西不能丢。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喜欢纸质阅读的人仍占有相当比例。相对于电子载体,纸媒的文字质量更加有保障,阅读起来也很方便,更有利于保护视力。而今,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青少年回归纸质深阅读,人们有理由期盼阅报栏的回归,这也是文化惠民、打造书香城市的题中之义。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底蕴,也代表着市民的生活品质。享受文化阅读的乐趣,映照的是民众深层的幸福感获得感。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惟愿相关部门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公益性文化单位大力支持。期盼在不久的将来,阅报栏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为人们守住这一方获取思想的阵地、寄托情怀的乐土。 (汪云寿)
信访部门不能变成“收发室”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信访部门不能变成“收发室”,而是要坚持“收发统”相统一。不仅要把受理的信访事项及时交办下去,谁来发、谁来管、谁来解决问题分清楚,更重要的还要把案子收回来,把群众意见建议兜上来,跟踪调度落实,到上访人家里核实情况。同时,要善于综合分析,研判形势,总结政策得失,推动制定科学决策,在服务大局中有效发挥信访部门的作用。
面对纷繁复杂的群众诉求,信访工作人员不应有畏难情绪,而是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着感情和责任为民解难、为民分忧,这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宗旨。
对待群众“有理访”,要靠勇于担当尽责来解决;对待群众“无理访”,要靠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创新办法来解决。用心用情办好每个信访事项,让整个信访案件处理的流程都充满人情味儿和责任感,力求“受理”更及时,“交办”更精准,“督办”更负责。 (李中新)
“人权观察”抹黑中国人权状况用心险恶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人权观察”组织负责人肯尼思·罗特在报告导论中用极其不负责任的语言描绘中国人权状况。然而,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和保护人权,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中国70年的辉煌历程为人类社会重新定义了发展的内涵。
70年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减少了8.5亿贫困人口,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医疗和基层民主体系。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战乱、恐惧和流离失所,中国人民过着日益安宁富足的生活。美国皮尤中心的民调显示,2019年度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超过86%,为全球最高,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7%。中国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长期以来被西方话语权垄断了的“人权”概念。
无论“人权观察”如何抹黑中国,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进步的充分肯定,不断“打脸”这些昧着良心说话的所谓人权组织。2019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核可了中国参加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的报告,120多个国家对中国人权成就表示支持和赞赏。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发展、减贫、健康、残疾人事业、人权技术合作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众所周知,用人权问题对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进行指责甚至攻击,向来是西方一些国家或机构丑化他国形象、干涉他国内政、遏制他国发展的手段和工具。一些所谓的“人权”组织,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暗中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里应外合,干涉他国内政,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014年5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斯基维尔与麦奎尔寄了一封题为《关闭通往美国政府的旋转门》的抗议信给“人权观察”。抗议信一共获得了131名专家学者联署,批评“人权观察”与美国政府之间有着复杂且密切的关系。抗议信指出,“人权观察”对于各国的人权标准和判断往往与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利益保持一致,这些现象已经损害“人权观察”的独立性与公信力。
该组织大搞人权双重标准的事例比比皆是。它对非西方阵营的国家人权状况动辄指手画脚,而对西方国家政府侵犯人权、违反国际法等种种行径三缄其口。2013年2月,“人权观察”谴责叙利亚政府在内战中非法使用导弹;同年8月,美国违反国际法,以导弹攻击叙利亚时,该组织却“知趣”地保持沉默。
无视中国人权事业巨大进步,怀着险恶用心抹黑中国,其目的注定不会得逞。谎言成性,损伤的只会是自身信誉,停止对中国人权状况的信口雌黄,才是正道。
(记者王建刚)新华社联合国1月15日电
电竞首迎“省队”:欢迎入场,谨防“变味”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对于电竞“变味”的忧虑,的确有其合理性:试想,若运动员动辄拿身份背景“压人”,必然导致不公平,影响的是整个电竞产业。因此“官方队”入场前,一定要剥离“光环”,将遵守游戏规则作为入场前提,把竞技全环节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对于海南成立电竞省队,大众不妨保持开放的态度。这些年,电竞产业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竞产业规模已经超过900亿元。对步入盛年的中国电竞产业而言,有更多样化的团队加入,是产业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是一件好事。
鉴于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运营模式,海南省队的加盟,可能为电竞产业注入新的可能性,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行业痛点。报道中提到,针对目前电竞选手只能靠奖金生存,成绩下滑便缺乏职业保障的状况,海南省队将为选手提供“消除选手的吃住行等顾虑”的保底待遇,直指行业顽疾。尽管实际落地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海南省队的新模式至少为行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值得尝试。
电竞圈张开双臂相迎,但竞技体育以成绩说话,从不以出身和背景论英雄,海南省队究竟能走多远,还是取决于自己。
如今电竞行业运作节奏快,资本投入大,竞争极为激烈,海南省队在入场前如果不能跳出传统体育经营的思维,便容易“崴到脚”。此外,报道中该队列举的自身数个优势,如“海南籍优秀电竞选手数量众多”“依托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人才梯队建设”“为选手提供兜底保障”等,在竞争白热的电竞圈中战斗力几何,也有待验证。如果拿不出更硬的优势,对海南省队而言,未来的电竞之路也未必好走。
中国电竞发展到如今规模,离不开公平、创新和开放,希望海南省队能为走向成熟的电竞圈再次吹入一缕新风。
(本报评论员陈琰泽)
为泰国“游学热”浇点冷水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到泰国学英语,乍听不可思议,其实倒是合理的。眼下,国内的国际学校,收费昂贵,据媒体报道,在上海的一些国际学校,每名学生每月学费接近2万元人民币;北京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有超过30万元人民币的。
与此相比,泰国国际学校收费堪称良心价。泰北清迈的小学校,年收费不到10万元人民币,首都曼谷较高,但也低于我国同等学校水平。
价格低,教学质量并不低。曼谷的国际学校,年级从幼儿园到高中,形式从寄宿到家长陪读,教学语言从英语到中英双语、英泰双语。不仅如此,课程与国际接轨,生源来自全球,教师多数来自英语国家……在泰国生活的友人评价说,该国国际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不比国内低,有的还高于国内。
此外,相比送孩子去欧美读书,泰国还有办理签证与入学手续方面的便利。据了解,泰国国际学校多数能够为外籍学生提供申请学生签证的证明材料,一旦取得学生签证,父母中的一人还可以申请陪读签证。与北上广深的高价学区房相比,泰国较低的房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之一。
由此看来,送孩子去泰国念国际学校,性价比很高。不过,去短期插班,就是另一回事了。
插班,是指在学校常规授课时段,安排校外学生进入班级的临时性举措。据了解,大部分泰国国际学校,其实并不允许插班。少数可以插班,是由中介机构安排,盈利指向很明确。
这种行为对教师、本校生与插班生自己,都存在弊端。教师必须兼顾两类学生的进度,造成精力过度耗费,可能影响教学质量;本校生原有学习氛围受到干扰;插班生则极大可能跟不上进度,达不到学习目的。
家长选择插班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其一,在正式就读前,先短期体验一下,如同普通消费前的试用;其二,家长自己也搭孩子的车,对学校亲身考察;其三,中国孩子短期插班,多数适逢国内学校假期,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孩子对所有空闲时间善加利用,“哪怕多学几句英语也是好的”。
实际上,这种短期消费,价格也不菲。据了解,曼谷一些允许插班的国际学校,一星期学费高达2000元人民币。而学习效果,据体验过的家长、孩子反馈,并不十分理想。有的孩子猛地去到陌生环境,完全听不懂也说不明,几个星期时间,仅是到此一游。
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几千、几万元,花在视为珍宝的孩子身上,实在不算什么。只不过,即便不算经济账,也当多考虑一些社会观感。如同在国外景区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一样,倘若咱家孩子的到来,对别人班级的正常学习秩序造成干扰,孩子自己也并没取得多少正面的收获,恐怕并不符合送孩子去插班的初衷。插班之前,不妨细思。
(本报评论员张宁)
停车不挡道!该下力气管管恶意停车了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1月初,杭州的一位女士因车位内的车辆被在通道上违停的一辆车挡住,一怒之下连撞11次后驶离;太原一位患癌症老人因被违停车辆挡路,先后联系3天未果,错过专家门诊,最后手持铁锹怒砸违停车。
这样的行为当然不可取,两位也有可能因损害他人财物而面临处罚。但也有不少网友指责这些乱停车的车主,认为恶意停车给他人造成严重困扰,该下力气管管了。
近日重庆一幢高楼大火,消防通道被乱停车堵塞,结果众人把车掀翻。消防法有规定,这样乱停行为不仅车主得不到赔偿,相反还可能接受惩罚。
但是,个人碰到这样的情况却缺乏制约手段。恶意占位往往发生在小区、停车场内,假如个人车辆被堵,基本找不到部门能帮助解决。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拨打对方的电话号码,希望车主来把车挪开。
有些车主会在窗前留个联系号码,有些人则未必会留。双方脾气好的,见面互相谅解也就没事了。但总有一些人,并非完全体谅别人,占了位、失了理,侵害了别人利益,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甚至一言不合就动手。
当下对恶意占位者存在法律缺位和管理缺陷。因为恶意占位发生的场所往往不属于交警管理区域,无法用道路交通法来惩治,只能内部协调。双方矛盾升级了,相关部门来也只能调解,耗时耗力,恶意者也未必受惩戒,而被挡者心中怨气并未消除。
要减少占位现象和极端解决方式,一方面要加大文明教育,减少乱停车行为;同时私家车主碰到这样的情况,也要冷静再冷静,千万别一时冲动“私了”。另一方面,这种车辆占位确实已是社会治理问题,地方和部门应该想办法加以解决。比如加快探索地方立法,对恶意占位者加以惩戒;比如对恶意停车造成他人困扰的,可以用信用手段进行惩戒。多渠道并举,共同努力,有效减少恶意占位现象。
(记者裘立华)新华社杭州1月15日电
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解决双方关切 实现互利共赢 |
刘鹤就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答记者问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中美两国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向部分中方媒体通报了协议签署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
|
|
世界的期待 正确的选择 |
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现场侧记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原定30分钟的仪式持续了近80分钟。13时许,现场300多名两国嘉宾和上百名中外记者见证了历史性一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端坐在并排相邻的两张桌前,共同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历经持续近两年的贸易战,迎来了阶段性成果。
这份协议的签署,“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全世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特朗普总统的口信中说。主席的口信,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事非经过不知难。近两年来中美围绕经贸分歧谈谈打打,一波三折,正是两国元首通信通话保持密切沟通,关键时刻亲自会晤,对磋商进程起到了关键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双方经贸团队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不懈努力,求同存异,终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当刘鹤在致辞中提起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时,再次引发全场热烈掌声。
即使是号称白宫最大房间、常用于举办盛大活动的东厅,15日也显得相当拥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现场的热烈气氛。嘉宾们盛装出席,不少人戴着红色领带或身着红衣。
在人群中人们看到了96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是中美关系的“破冰者”;也看到了美国联邦政府唯一的华裔女部长赵小兰;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此前深受关税战影响的美国各行各业代表。他们中有的人为了阻止对华加征关税,曾经在听证会上痛切陈词。
特朗普总统用了将近50分钟时间,逐一点名感谢对协议达成做出贡献的人士。此次他坐到签字桌前,并邀请副总统彭斯等众多内阁要员和资深国会议员出席仪式,足见对此次协议签署的重视。
当协议签毕、双方友好握手合影的画面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球时,已经连涨数周、叠创新高的美国道琼斯股指再次上冲百余点,最终首次收盘于29000点之上。
“这次签约意味着中美关系向前迈出一大步,我期待两个伟大国家间的关系继续蓬勃发展。”现场观礼的美国蒙大拿州官员布里格斯说。
刘鹤在仪式上强调,中方期待同美方共同努力,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遵守协议约定,照顾彼此核心关切,努力落实好第一阶段协议。
在千里之外的艾奥瓦州,农场主格兰特·金伯利在收看仪式直播后说,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对我们农民是利好消息,真心希望不要再出现波折和倒退。
中美迈出互利共赢关键一步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第一阶段协议来之不易。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协议对双方来说是“慎重和平衡的”,并为妥善处理后续问题奠定了基础。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说,鉴于中美贸易问题的复杂性,分步推进是务实之举。
互利共赢始终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特征。第一阶段协议体现了相互尊重的精神,也是平等协商的结果,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认为,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边经贸领域分歧的降维处理,这一方面将缓释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外部冲击,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深化结构性改革。
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的哈夫智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鲍勃·哈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利于中美两国,中国已经表现出充分意愿和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
拥有超过200家美国会员企业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说,美国商界对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感到“振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金融开放、增加农产品采购对美国企业和农民而言都是利好消息。同时,这些举措也将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受益。
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中国银行美国地区行长徐辰认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有助于恢复一部分双边贸易和投资,减轻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负担。
中美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两国经贸关系的变化是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去年以来,国际机构多次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前景发出警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全球经济陷入了同步放缓的境地,并预测贸易争端将导致全球经济损失约7000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将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因素,贸易冲突正在损害制造业,破坏全球价值链,造成严重的不确定性。
中美经贸问题趋稳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全球经贸和投资活动面临的不确定性。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表示欢迎。她指出,这一协议为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注入了稳定因素,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也有利于世界经济。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也表示,此举有助于缓解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态势和稳定中美关系大局,对于疲软的世界经济是利好消息,将增强各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参与记者:杨士龙、于佳欣、黄恒、潘丽君、刘亚南、罗婧婧、王文、熊茂伶、胡友松、朱晟、王丽丽)
据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市场期待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释放更多利好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受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消息鼓舞,15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盘中均创历史新高。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0.31%,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0.1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0.08%。
此前因经贸关系紧张而承压的货币得以喘息,美元因此走低。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澳元和英镑以外的一篮子货币走软,美元指数尾盘时下跌0.14%,收于97.2310。
自去年12月中美双方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以来,美国股市显著上涨,连续创下历史新高,美元指数走软趋势明显。
渣打银行驻纽约外汇研究主管史蒂夫·恩格兰德告诉记者,投资者将关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以及未来几个月商品与服务采购的情况。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深交易员彼得·塔奇曼对新华社记者说,中美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给市场注入了信心。“人人都欢迎和期待经贸协议的到来。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一阶段性协议,从而厘清接下来的努力方向,这很重要。”
塔奇曼指出,过去一年多美国股市的动向表明有关中美贸易明确和积极的消息能给市场带来积极动力。他说,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两大经济体加强合作不仅互利互惠,同时能产生正面溢出效应。
法国兴业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加拉格尔告诉记者,随着协议的落实,美国商业景气度可能会改善。
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首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阿什沃思认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消除了两国贸易摩擦升级带来的下行风险。
瑞银财富英国投资部主管余修远说,市场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期待已久。过去一年多最大的不确定性告一段落,投资者的目光可能从回避风险转向寻找投资机遇。
(参与记者:王文、潘丽君、于佳欣)
办法总比困难多 |
写在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之际
新华社评论员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中美重塑经贸关系的重要一步 |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解读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当地时间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白宫东厅共同签署协议文本。这是刘鹤与特朗普展示协议文本。 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
|
释放积极信号 助推互利共赢 |
美国农商界人士积极评价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美国全国商会会长多诺霍和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表示,美中达成第一阶段协议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这对企业和市场都是重大利好,有助于促进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美国全国商会15日发表声明,称赞两国坚持不懈,重建信任,恢复商业稳定。多诺霍在声明中说,“在美国企业开启新一年之际,这项协议为它们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确定性”。
美国全国纳税人联合会主席皮特·塞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中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有益于缓解两国紧张关系,为下阶段谈判取得进展奠定更坚实基础。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会长杰伊·蒂蒙斯当天现场见证了协议签署仪式。去年以来,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增长放缓,美国制造业深陷衰退泥潭,制造业企业困苦不堪。蒂蒙斯表示,两国取得这一成果非常重要,对于美国制造商而言,这将是显著转折点。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认为,美中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有助于缓解半导体行业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市场深耕30余年的美国玩具商杰伊·福尔曼说,有着“全球最好的生产分销渠道和供应链”的中国制造不可取代。
邦妮·吉拉德经营一家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提供尽职调查的咨询公司。她对新华社记者说,希望这项4协议可以让两国关系更加透明和牢固,为企业带来安全感。
乔·博迪福特是佐治亚州棉花种植户。一段时间以来,棉花价格在经贸摩擦影响下低位徘徊,协议签署让棉农迎来希望。博迪福特说,协议将推动两国市场朝正确方向前进,对两国都有益处。
美国北达科他州大豆农户泰勒·斯塔夫斯利恩告诉新华社记者,美中签署第一阶段协议释放积极信号,标志着双方进入重启正常贸易的轨道,相信农场生意能够复苏。
美国佐治亚州花生委员会执行董事唐·凯勒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美中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是“信心助推器”,有助于两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双边关系。随着美中加深合作意愿,两国花生交易有望逐步改善。
美国全国棉花委员会会长加里·亚当斯也指出,美中实现互惠贸易有巨大潜力。希望未来两国棉花贸易回归正常,美中恢复强有力的经贸关系。 (参与记者:孙丁、杨承霖)
新节奏 新地标
新获得 |
透过地方两会看上海“逆势飞扬”的底气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击楫中流正当时 |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纪实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2019年12月23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孙小果再审案依法公开宣判。这是宣判现场。新华社发(资料片) |
|
西宁路面塌陷事故72小时直击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孙文斌故意杀人案一审被判死刑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
法院审理查明,2019年12月4日,被告人孙文斌及亲属将其母孙魏氏送至民航总医院治疗。因孙文斌不满医生杨文对其母的治疗,怀恨在心、意图报复。12月24日6时许,孙文斌在急诊抢救室内,持事先准备的尖刀反复切割、扎刺值班医生杨文颈部,致杨文死亡。孙文斌作案后报警投案,被公安机关抓获。
法院认为,被告人孙文斌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予处罚。孙文斌作案后报警,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其所犯罪行,应依法认定为自首。鉴于孙文斌犯罪性质极其恶劣,杀人手段特别残忍,情节、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虽有自首情节,但不足以从轻处罚。法院依法当庭作出上述一审判决。
庭审中,法庭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充分的举证、质证,听取了控辩双方的意见,被告人孙文斌当庭表示认罪。
部分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群众等旁听了庭审。
大湖之变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1月6日在江西余干县拍摄的停靠在鄱阳湖岸边的渔船。新华社记者余刚摄
大湖之变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农历小年前,鄱阳湖畔大小港湾内,一条条渔船静静停靠。
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开始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一大批渔民将收起渔网谋求新出路。近日,记者驱车环着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走访发现,有的渔民从“卖鱼”到“卖景”,有的从“上岸”到“上班”,有的从“打鱼”到“护渔”,开始了新生活。
到“卖景”
鄱湖农庄、佬俵鱼馆、驴友农家乐……穿行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南湖段,每隔几步就有一家农家乐。
这座鄱阳湖中的小岛上,人们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随着渔业资源的衰减,这几年,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捕了30年鱼的陈保护把家里的房子改成农家乐,如今靠接待前来观鸟、看湖的游客,年收入超过5万元。“现在办农家乐已成了家里主要收入来源。”他说。
“现在,很多渔民已经从‘卖鱼’转向‘卖景’。”乡干部万辉说,这几年,岛上不仅新修了道路、停车场、公厕等设施,还举办了美食节、藜蒿节、观鸟节等活动,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全乡办起了60多家农家乐,还有40多名带领游客观鸟的“鸟导”。
“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芦,冬看鸟。”记者驱车环鄱阳湖走访发现,不少地方和南矶山一样,依托鄱阳湖的湖光山色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从“卖鱼”转向“卖景”。
田园鄱阳湖、忠义文化园、大明花海……在占鄱阳湖五分之一水域的江西余干县,一个个新打造的景区引人入胜。余干县文旅局副局长蔡美芳说:“作为湖滨大县,我们正将目光从鄱阳湖的渔业资源转向旅游资源,力争将‘鄱阳湖’从水产品品牌打造成知名的旅游品牌。”
每天吃完早饭,江西鄱阳县白沙洲乡车门村56岁的渔民范秋旺就和妻子到村外的鄱阳湖湿地公园上班,如今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朝八晚五的生活。
“我在公园当水手,负责游客安全,妻子当保洁员,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4000元收入,和过去打鱼差不多,但比打鱼轻松!”范秋旺说。车门村村支书范华有介绍,依托附近的湿地公园和景区,如今村里共有七八十名渔民转产,成为水手、保洁员、保安、服务员等。
随着禁捕的实施,越来越多渔民和范秋旺一样,上岸后变身“上班族”。
鄱阳县双港镇长山村58岁的渔民杨志明告诉记者,自己的大儿子和儿媳过去也在家打鱼,如今在南昌一家电子信息企业上班,每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从“上岸”到“上班”,渔民的生活变得更稳定、更舒适。
见到余干县康山乡渔民袁锦海时,一身保安装扮的他正在忠义文化园景区值班。“我在湖上打了25年鱼,过去一天能打五六百斤,现在最多一百斤,挣得越来越少。”袁锦海说,担心以后无鱼可打,2018年,他到景区找了份工作,如今月收入近4000元,还有五险一金,不仅旱涝保收,老了还有养老保险。
在长江和鄱阳湖交界处的江西湖口县,渔民张传国的渔船早已不再捕鱼了,撒了半辈子的渔网也收了起来,如今的他是一名长江江豚巡护员。
“打了几十年鱼,现在我们是在还‘生态债’!”前几年,张传国自愿报名成为湖口县江豚协巡队的队员,协巡队中多数人和他一样世代以捕鱼为生。“我们每周巡护不少于5航次,一旦发现偷捕、采砂、排污等行为,立即向渔政部门报告。”
记者在鄱阳湖畔走访发现,随着各地对渔业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的日益重视,湖区一些渔民不仅收起了渔网,还转而开始保护起渔业资源。
几年前,鄱阳县12个湖区乡镇成立了12支护渔生态志愿队。在每年禁渔期内,志愿队队员每天对辖区湖面进行日常巡护,养护湖区渔业资源。
“我们全县110万亩水面,但渔政执法人员仅10人左右。”鄱阳县渔政局局长刘英才说,禁捕后,当地准备吸纳一批渔民成为巡护员,让捕鱼人变身护渔人,既解决部分渔民就业,也弥补渔政部门执法力量不足问题。
千年渔村的钩,“钓”起渔民转产路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地处鄱阳湖畔的管驿前村是个有500多户2600多人的渔村。从12岁起,邱文林就跟着家人捕鱼,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打鱼用的是小木船和1米高的手工网;后来渔网增至4米高;进入21世纪后,大功率铁船出现在湖里,渔网又增至10米高,上勾天、下勾地,一天能打两三千斤鱼。”
渔船渔网越来越先进,但渔民们渐渐发现,鱼越来越少了。
“这两年,一天打几十斤鱼都难,且打不到什么大鱼。”村里渔民戴金华感叹,管驿前村再也不见“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景象。
曾经,为了捕鱼便利,管驿前村家家户户都会削卡子、做鱼钩。他们没想到,随着渔业资源的衰减,这项捕鱼的副业却“钓”起了渔民的转产之路。
村支书邱文锋说,管驿前村鱼钩种类繁多,大多都是祖传手艺,其中最原始的就是竹片削成的卡子。那时,许多渔民都到管驿前来买,削卡子成为村里不少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打鱼不景气的年份,渔民凭一把卡子刀也能撑起一个家。
如今,渔民削卡子的情景已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制作垂钓鱼钩的流水线车间。“现在,做鱼钩已成为村里支柱产业,村民创办了多家企业,鱼钩年销售量超过20亿枚,最高时占全国鱼钩总销量的80%左右,其中50%进入国际市场,远销东欧、东南亚、北美等地。”邱文锋说。
昔日的渔民也纷纷“洗脚”上岸,进入鱼钩厂。“我们这的渔民都有制钩经验,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如今已在当地一家鱼钩生产企业当质检员的村民陈彩说,她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比打鱼稳定,还不用风吹日晒。
年轻一代也摆脱祖祖辈辈打鱼的命运,成为“上班族”。村里“80”后的邱敏如今是业内知名的鄱阳县黑金刚钓具有限责任公司磨尖车间主任,妻子在公司做销售,两人月收入加起来有1万多元。
虽然鄱阳湖各水域从2020年开始陆续禁捕,渔民不能再下湖打鱼,但管驿前这个千年渔村的故事仍在继续。
无念岛上捕鱼人,萌生了新“念头”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45岁的王火梅在岛上打了10多年鱼,2017年来到景区上班,在厨房负责洗碗切菜,每月收入2000元。她暗自庆幸,自己提前转了产。从2020年1月1日起,鄱阳湖各水域陆续开始禁捕,渔民不能再下湖打鱼了。
作为鄱阳湖中的一个小岛,无念岛上居民大多世代以捕鱼为生,年龄偏大、无田无地,除捕鱼外不会其他技能。禁捕后,面临转产转业难题,不少渔民萌生了吃旅游饭的“念头”。
“这里四面环水,春天碧草连天,夏天烟波浩渺,秋天芦荻摇曳,冬天万鸟翔集,发展旅游的条件很好。”无念岛所在的江西鄱阳县双港镇镇长朱灵说。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地已开始了发展旅游的尝试,甚至无念岛这个名字也是为发展旅游而新取的,意在给游客营造一种远离尘嚣、抛开杂念的感觉。目前,无念岛景区已打造了蓼子花海、芦荻迷宫、鸟鸣汀兰、星空营地等多个景点。
随着禁捕的实施,许多渔民希望岛上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带动更多人转产转业。
在距景区不远的双港镇长山村,在村委会组织下,渔民们已多次聚在一起谋求出路。“每年候鸟来临时,村里都有许多自驾的游客,最多时一天有三四百辆车,我们可以尝试搞旅游。”村支书杨志刚的想法得到大伙一致赞同。2019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并聘请浙江杭州一家设计公司做了总体规划。
在长山村村口,一张巨幅鄱阳湖国际生态旅游岛的规划图承载着渔民们的美好期盼。但杨志刚也坦言,目前岛上发展旅游仍有不少难处,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能力有限,车辆进出小岛只有一条渡船,旅游旺季拥堵严重等。
渔民之所念,政府之所为。朱灵告诉记者,他们已帮长山村新修了道路,新铺设了湖底电缆,并正在筹建一座通往岛上的大桥,下一步还将采取更多举措,将村口生态旅游岛的蓝图和渔民们想吃上旅游饭的“念头”变为现实。
渔民“洗脚”后,观念也需“上岸”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鱼越来越少,打鱼越来越难,听说即将禁捕后,我就寻思着要干点别的。”袁发亮说,正好赶上当地打造忠义文化园景区,他就在景区租了间店面开农家乐。2019年国庆节农家乐开业,没想到短短7天,毛收入就达三四万元。
随着禁捕的实施,从鄱阳湖到长江,一大批渔民将“洗脚上岸”。记者近日环鄱阳湖走访发现,有的渔民已经率先转产转业,从“卖鱼”到“卖景”,从“上岸”到“上班”,从“打鱼”到“护渔”,开始了新生活。但也有一些渔民对禁捕之后的生活较为茫然。
世代临水而居、以捕鱼为业、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渔民转产转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但其中也有思想观念的原因。在走访中,一些渔民向记者吐露了心声:习惯了“靠湖吃湖”,除了打鱼没干过别的;在湖里一天挣两三百块钱不难,如确实养不活家也会另谋出路;打鱼虽苦但比较自由,进工厂怕受约束。
渔民“洗脚”易,观念“上岸”难,转产转业先转观念。一方面,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减,渔民早转产早受益;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变为生动实践。从“捕鱼”到“养鱼”,从“卖鱼”到“卖景”,从“打鱼”到“护渔”……一些渔民转产转业的成功探索表明,除捕鱼卖鱼外,“靠湖吃湖”还有很多新吃法。
渔民观念“上岸”,政府也需加强引导。走访中,不少渔民表示,希望政府在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江西南昌市新建区传统渔乡南矶山乡的做法不无启示:几年前,为引导渔民转产发展生态旅游,当地政府用大巴车拉着渔民到一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如今全乡农家乐已达60多家。
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上岸”后,相信越来越多渔民将成功转产。
为153只鸬鹚打报告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隆冬,鄱阳湖露出了草洲湖汊,枯黄的芦荻在寒风中摇曳,几只水鸟低空掠过。岸边,余干县康山乡府前村45岁的渔民袁国圣撑开船上的竹竿,准备下湖。船上站着他的“老伙计”们——21只周身全黑的鸬鹚,最年长的已陪伴了他近20年。
一条小船,一个渔夫,一群鸬鹚,俯冲下水,衔起鱼儿……鸬鹚捕鱼,这曾是鄱阳湖上一道靓丽风景,也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捕鱼技艺。
但这项原始古老的捕鱼技艺正面临失传。袁国圣回忆,20年前,当地还有20多户渔民用鸬鹚捕鱼,但与现代捕捞方式相比,鸬鹚喂养难度大、捕捞效率低,很多人不愿养。10年前,鸬鹚捕鱼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康山乡仅剩9户仍用鸬鹚捕鱼的渔民,共饲养鸬鹚153只。
“留下的都是因为对鸬鹚有感情,对我们而言,它们就像亲人。”袁国圣说。今年52岁的徐福华是鄱阳湖鸬鹚捕鱼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养鸬鹚是个技术活,鸬鹚幼崽很‘娇’,鱼要剁碎给它们吃,还要训练它们捕鱼。”
眼下,鸬鹚捕鱼传承又面临新问题。从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对于10年禁捕,袁国圣等养鸬鹚的渔民都支持。但鸬鹚捕鱼这项祖传的技艺和153只鸬鹚将何去何从,他们有些发愁。
袁国圣思来想去,决定向村干部求助,府前村村主任邹雄春一听也犯了难。“我也曾养过鸬鹚,理解用鸬鹚捕鱼的渔民对鸬鹚的感情,而且这也是鄱阳湖的一种渔俗文化。”邹雄春说,他马上向乡里打了报告。
“我们听说情况后很重视,对全乡用鸬鹚捕鱼的情况做了初步摸底,共9户153只。”康山乡党委书记罗阳宾说,他们随即将情况报告给县渔政部门,县里给的答复是,渔业资源要保护,渔业文化也要传承,考虑到153只鸬鹚捕捞量很小,可暂时允许他们在特定水域继续捕捞。
袁国圣等渔民松了口气,但从长远来看,他们依然需要转产转业。对此,当地也有了安排。府前村旁,余干县田园鄱阳湖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当地将依托鄱阳湖的风光和渔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建成后,我们将引导鸬鹚捕鱼人在景区表演,既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也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罗阳宾说。
定制高铁班列,只为务工者的归途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当日,苏州市总工会联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苏州开往安徽阜阳的G9294次高铁列车上安排专门车厢,免费送阜阳籍务工人员及家属返回家乡欢度春节。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新华社南京1月16日电(记者杨绍功)55岁的王富贵没有想到,这辈子第一次坐高铁竟然不要钱。16日,江苏省苏州市总工会联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在苏州站开往阜阳西站的G9294次高铁列车上安排专门车厢,免费搭乘395名阜阳籍在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这也是江苏省内首趟为外来务工者定制的免费高铁班列。
常年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王富贵皮肤黝黑、满脸褶皱,却开朗豪爽,说不了几句便开怀大笑。十几年间,看着苏州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他感到自豪--许多大楼里都有他流过的汗水。
“还有人想着我们,心里挺热乎的!”候车室里,王富贵一边说一边带记者看他的行李: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装满了儿子儿媳给老两口买的衣服;几个纸袋子,是苏州站铁路职工们赠送的坚果等爱心年礼。
13时许,王富贵登上了G9294次列车。车开了他竟然没感觉到,还有些好奇:“怎么这么稳当?比大巴强多了!”往年回家过年他都是和老乡一起凑份子,几十个人每人百来块钱,从老家包一辆大巴车过来接。今年,到阜阳的高铁开通了,他看着200多块钱的票价觉得有点贵没舍得买票。知道苏州市总工会组织了这次活动,他从工地一报名就报上了。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站站长王家宝说,每年有大批来自阜阳的务工人员到苏州工作。今年是阜阳高铁开通后的首个春运,铁路部门又推出了为300人以上务工团体提供包车的服务,于是多方联合开通了这趟定制高铁班列,为广大外来务工者送上一份温暖。
列车上,4岁的小女孩丁若熙收到了上海客运段乘务员阿姨送的剪纸——4个“春”字头挨着头连成一张圆形的窗花。她高兴地把剪纸蒙在脸上向窗外望去。爸爸丁伟问她:“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吗?”小若熙自信地回答说:“新年快乐!”丁伟听着,哈哈笑了起来。
丁伟在苏州一家电子科技企业上班。乘坐高铁,他和女儿的回家路从12个小时缩短到了约4个小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苏州许多企业在走出去。过完年回来,丁伟将被公司派驻东南亚一段时间。他希望春节期间能多陪陪女儿,让她每天都能像今天坐高铁一样开心。
列车到阜阳西站前,38岁的王彦枝举着铁路员工送的福字与两个儿子合了张影。她说:“第一次坐高铁回家过年,太有纪念价值了!”她和老公在苏州务工近十年,买了一间小房子落户,两个儿子都在那里上学。虽然大城市消费高,一家人日子过得很紧,但他们感觉很知足。
当记者问王彦枝是哪里人时,她刚上一年级的小儿子孙唱抢着说:“我们是苏州人!”王彦枝笑着纠正他:“我们是新苏州人,我们的根还在老家。”
从阜阳西站下车,一家人包了一辆小车往家里去。孙唱突然问妈妈:“明年我们还坐高铁回老家好不好?”
王彦枝肯定地说:“好!”
“图书馆应该是人民的终身学校”
一年5000场服务读者的文化活动,一个市级图书馆是如何做到的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嘉兴市图书馆外景。 |
|
▲嘉兴市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第一课”活动现场。 |
|
▲嘉兴市图书馆开展的“夕阳红E族”信息素养培训活动现场。 (嘉兴市图书馆供图) |
|
四层审核层层失守,“彩虹屁”论文不应撤了就完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目前,当事方已分别做出回应:编辑部发表撤稿声明,承认在该文刊发前审核不严并郑重致歉;论文中所涉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称,该文与《冰川冻土》的学术定位不符,自己对文章的发表事先一无所知,申请引咎辞职;论文作者表示,对于网民把论文理解为“拍马屁”有点恼火。
以核心期刊的底线要求为标杆,相关论文有哪三大硬伤?轻松过审又突破了哪四道审查关卡?除了撤稿还应当如何追责?针对公众围绕该事件的关切焦点,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徐中民所著《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一文的硬伤究竟在哪里?
首先,多数受访者认为,文章内容与期刊定位不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徐中民的文章发到文学杂志上可能没什么,但发到学术期刊不合适。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天定认为,学术期刊虽然也可发表一些非学术文章,包括人物访谈、对学者个人的研究等,但总体来说应以专业内容为主。这篇充满对个人溢美之词的文章,与《冰川冻土》“中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刊物”定位不符。
他说,如果是师生间的自娱甚至在大众媒体刊发都可以被理解,但公然发表在专业研究期刊上,有损刊物的学术权威性和公信力。
西部某高校教师说,“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等语言明显是拍马屁,没有任何严肃、严谨的学术风范。
核心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是选题新颖,体现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现;二是案例、数据等论述都要站得住、立得稳、证得清;第三行文要清晰有逻辑。专家认为,这些条件该文都不具备。
其次,涉嫌公器私用。
该文章于2013年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中,当时,文章作者徐中民正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文中提到的“导师”则是《冰川冻土》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
“作者在自己单位办的期刊上吹捧自己的导师和师娘,而导师本人就是刊物主编,这种学术生态很不正常。”南京某985高校教授说。
值得关注的是,徐中民的论文内标注了研究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据了解,该编号对应的是“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项目资助金额200万元。项目隶属于2010年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黑河计划”,程国栋担任专家组组长。记者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现,该项目已经结项,而《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被列入成果一栏。
很多学者表示,除了这篇走到极致的奇葩论文,当前,核心期刊的一些论文确实质量不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性不够、重复性发表、时效性不强、基础性研究少等。
据了解,学术期刊的内容审核大致分四步:由期刊编辑根据本刊定位进行初筛;初筛文章提交给编委会成员,确定两至三名审稿人进行专业评审;编委会给出“建议刊发/修改后刊发/拒稿”的专业评审意见;由编辑修订后正式刊发。
由于等级越高审稿机制越严,想要登上核心期刊实属不易,公众对该论文为何能顺利刊出表示不解。
“一篇明显跑题的文章,本来应该在编辑初筛环节就被打回,最终却通过编辑、编委会、审稿人等几道把关环节,应该是关系起了作用。”中科院某学报负责人评论说。虽然程国栋称自己对文章的发表事先一无所知,但多数受访者表示怀疑。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学术期刊存在一定的“圈子文化”。一家单位主办的期刊,作者往往以单位或者主编的学生为主,圈外学者很难进入。这很不利于前沿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创新。
王天定认为,虽然目前期刊论文发表已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不到位或比较随意。有的学术权威与门生故旧形成利益共同体,垄断各类课题、项目的评审。一些年轻学者为争取资源攀龙附凤,甚至进行“精神贿赂”。
此外,专家表示,版面费、人情、关系都是“垃圾稿”被刊出的背后原因。
广西大学主办的《文化与传播》期刊编辑张明认为,论文匿名评审制虽已推行多年,但实际执行中,外审专家的选择仍依赖于期刊的自律,若无自律制度便流于形式。他建议,论文的刊发应遵循利害关系回避原则,可建立评审专家库,由计算机系统随机推荐评审专家,减少论文评审中的人情因子。
一些网民质疑,《冰川冻土》的文章发表于2013年,为何今天问题才被爆出?对于“问题论文”应如何处理?
据悉,早在2013年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就有人提出过质疑,只是没有进一步发酵,也没有对该期刊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2015年,该期刊获评全国“百强科技期刊”。熊丙奇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术圈存在封闭的小圈子。
据了解,目前对于“问题论文”的处理主要包括删除与撤稿。
2017年4月20日,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107篇中国作者论文,原因是提供虚假同行评议,包括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伪造同行评议意见,引发轩然大波。当年,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国科协、教育部、卫计委、自然基金委等相关部门开展彻查。最终,暂停了部分涉事作者参加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将撤稿论文中作为研究工作基础而被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项目,采取了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中国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
2018年5月,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调整。将罔顾学术质量、管理混乱、商业利益至上,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随着CNKI数据库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事件被公开曝光的概率大大增加,倒逼期刊编辑部、作者、审稿人都更加谨慎。
熊丙奇认为,学术期刊如果发现图片错误、数据错误、抄袭等问题,应该启动撤稿机制,发布声明,并禁止作者几年内在本刊发表论文。
(本报记者蒋芳、郑天虹、王珏玢、农冠斌)
一支湖笔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京杭大运河上有一座山,名为含山;山有塔,名为笔塔。塔如笔,直插云端,伴随日月星辰,描绘白云蓝天,仿佛是清代诗人沈国冶的吟唱:
含山塔影细于针,含山洗翠学眉纤。
侬家遥对含山住,亲缚银毫染胜尖。
这首《韵香炉诗钞》诗句如画:晨曦暮霭中,女人遥对含山塔影,用机灵巧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湖笔;男人将湖笔载入小船,从小桥流水驶向五湖四海。
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的蒙溪河岸边有许多茶馆,买卖湖笔的客商都聚集此地,当地人称“吃讲茶”,就是一边喝茶,一边谈价格。这种传统的销售方式,到了明末清初,开出了一朵叫“走笔包”的花。“走笔包”这种形式,既是销售湖笔的一种方式,更是笔商与艺术家之间沟通湖笔制作与切磋书画艺术的桥梁。当时有许多笔庄采用“走笔包”的形式,派专人为国内书画大师定制湖笔,做到“一人一支笔,一支一精品”。
“走笔包”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宋元之际的书法家赵孟頫,是他率先提出“精工细作,量人定制”的理念。到了清代,“走笔包”成了善琏笔庄社会地位和身价的象征,一些笔庄专门负责当代书画大师们的用笔,如郭沫若、吴昌硕﹑沈尹默、赵之谦等。在当时,制作湖笔的师傅与书画家的地位是同等的,一支好的湖笔,可以让书画家的创作得心应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湖笔成就了书画艺术,书画家也改良了中国湖笔。制作湖笔的师傅也不称师傅,称先生,拜师也称为“拜先生”。“走笔包”的笔客,代表了善琏笔商外出行商时形成的一种社会身份。
善琏,这颗镶嵌在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闪烁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善琏古镇素有“湖笔之都”的美誉,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庆善、宜善、宝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练。”
关于湖笔工艺的古老传说,沿着大运河流淌。故事说的是秦朝名将蒙恬来到湖州善琏后,对湖笔做了重大改革,“纳颖于管”“纳颖于笔”,即把笔毛纳入竹管内,以披柱法改良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中国制笔业的始祖。善琏镇,至今还建有蒙公祠,供奉蒙恬一家。在蒙恬夫妇生日即农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善琏人都要聚集于蒙公祠,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个传说如果属实,那么湖笔的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了。
晋代起,湖笔从单一的竹制笔杆,逐渐发展出装饰用的琉璃、象牙笔杆等,善琏的制笔业进入了崭新的时期。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吴兴任过太守,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湖笔制造。他们能诗善画,对湖笔的选择十分严格,经常和当地笔工一起研究磋商,动手改制,不断提高制笔工艺水平。他们借用自己的用笔经验,指导笔工造笔,如寒冬中的火炉一样,吸引着一批追求艺术温暖的笔工。
王羲之的七世孙、善琏永欣寺僧人智永,在永欣寺坚持临写《真草千字文》,练笔三十年,每当写坏一支笔,他就将废笔投入墙边的大缸中,积了三十年。智永把废笔头埋葬在一起,称为“退笔冢”,有点黛玉葬花的凄美。智永的书法真正继承了先祖王羲之的艺术传统,技艺高超。请他题字的人居然把他住所的门槛都踏去了一层皮,智永就请人包了一层铁皮以保护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限”。于是智永的退笔冢,成了勤学的典范;永欣寺的铁门限,产生了一句“户限为穿”的成语。智永在永欣寺临得《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以藏。
最早记录制笔方法的文献当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笔赋》:“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孩兔,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技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文中对毛笔的笔杆、笔毫的取材及其缠束方法都做了极其仔细的描述。
书法家赵孟頫习文能书善画,据载,他非常讲究笔的质量和制作方法,稍不如意,就叫笔工拆开重制,直到满意为止。他对笔毫的选择更为严格,往往命笔工在数十支的笔毫中,选出最好的毛来合制成一支。在元代,湖笔有了飞跃发展,这和赵孟頫用笔、制笔的精益求精有直接关系。在他影响下,湖笔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并且出现了冯应科、陆文宝等著名笔工。
韩愈的《毛颖传》以拟人手法,解读以笔求仕的文人心态:“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韩愈将笔风趣地赋予人的姓名和爵位,因而后世也将毛笔成为“毛颖”。
“制笔闻名出善琏,伊哑织里卖书船。莫嫌人物非风雅,也近斯文一脉传。”从赵孟頫到吴昌硕、沈尹默,再加上在湖州工作生活过的贤士,如曹不兴、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颜真卿、苏东坡、文同、米芾等,可以说,湖州人改良了湖笔,并且通过湖笔让中国书法大放异彩。书圣王羲之在《笔经》里说:应把好又长的毛靠近笔端,短而差的放在笔根部,硬毛作笔锋,软毛作笔肚,以漆液粘结,以海藻汁润泽笔毫。如此作法之笔,画直线如弹墨绳,画弯线如同钩弧,画方形如得直尺,画圆如用圆规,制笔得法叫作“笔妙”。这位吴兴太守应该是仔细研究过笔匠制笔过程的,作为用笔人也从中悟出了制笔道理。
冯应科是湖州笔派的领军人物,他所传承的古代“分层匀扎”是湖州笔派的核心制作工艺。还有陆文宝、陆继翁、施文用、王古用、张天锡等,都是湖州笔派的代表人物。
湖笔工艺的精髓在于对锋颖的讲究,说白了就是笔尖的软中求硬、柔中求刚。湖笔对“度”的把握令人惊叹,刚柔相济的笔锋正是它与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书画界人士大都崇敬湖笔,有人甚至认为湖笔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们看来,因为湖笔,中国书画才具备了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韵。
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除了王羲之、智永、苏东坡、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历代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人也推崇湖笔。1979年1月,外交部礼宾司专程来善琏,定制200套、共1128支“双羊牌”湖笔,作为邓颖超同志访问日本赠送日本友人的礼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在87岁高龄时,用“驰客走龙蛇,梦笔吐奇葩”的评语来表达他对湖笔的赞赏。
人给湖笔以“生命”,也赋予它人的品德与性格。湖笔有“四德”:凡笔之佳者,以“尖、齐、圆、健”四字全备为上。湖笔有软毫、硬毫之分,正如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异一样。羊毫、鸡毫属软毫,狼毫、紫毫属硬毫,兼毫则兼有软毫和硬毫的特性。湖笔凭着自己优秀的品性,成为中国传统书写文化中的佼佼者,并因此而誉满全球。
2006年,善琏的湖笔制作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这背后是世世代代善琏人的坚持和执着。
善琏湖笔厂,是最早生产湖笔的专业工厂,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工厂建立在蒙公祠遗址上,是湖笔文化的地理传承,现在成了善琏镇的旅游景点。如果要去善琏湖笔厂,可以到景区的游客中心乘笔船经三棵树,穿过福善桥,在老轮船码头上岸,就可以直接到达。面水而居的厂区,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湖笔传承馆里展示着湖笔发展的历史;一些中小学生正在湖笔活化馆听湖笔传承人讲解湖笔的制作过程,还能亲手做一支湖笔带回家。
制笔工艺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的传承。善琏湖笔厂现任厂长马志良是湖笔厂创始人马步青的儿子,他1979年进湖笔厂学习制笔技艺时只有19岁。他有幸拜著名老艺人沈锦轩为师,学习高档兼毫择笔技术的同时,也爱上了这个行当,一干就是几十年。儿子马万飚学的是汽修专业,在父亲的劝说下,他放弃了原先的工作,从学习湖笔制作开始。他说:“一旦进入湖笔行业就知道湖笔制作工艺传承的艰难了,比方说制作湖笔的原材料,羊毛要到南通进货,黄鼠狼毛要去东北,兔毛在安徽,笔杆在福建和湖南,而且好的原材料越来越少了。所以我担心,我的孩子能不能继续做湖笔就很难说了。但不管将来怎么样,湖笔制作这一门传统工艺是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的。”
“你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了送你到善琏当笔女。”这句善琏坊间流传的戏谑之语中,透露出制作湖笔的艰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晓华17岁进入湖笔厂当学徒,在“水盆”这一道工序干了一辈子。一支湖笔需要128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水盆”的工序就占了三十多道。湖笔的品种不同,“水盆”的工序也不同。王晓华介绍,做水盆最怕两个字,一个是怕水,一个是怕坐。做“水盆”用的是冷水,冬天的水盆常常结了冰,开工前要用热水敷化,一天8小时泡在冷水里,冬天双手长满冻疮,黄梅天常常手指头腐烂,泡在水里痛得十指连心;再一个就是天天坐着,常常坐得腰酸背痛。一天天一年年,一泡就是一辈子,一坐就是一辈子。王晓华的妈妈13岁那年进入湖笔厂当学徒,做的也是“水盆”,对王晓华来说,“水盆”这道工艺是她们两代人的传承了。她说:“制作湖笔的乐趣,就是日久情深。”
在善琏这个只有2万多人口的小镇,有上百家湖笔制作企业和作坊,有上千人在为之付出并传承着。正是这些制笔企业的接力棒,将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含山湖笔厂的钱建梁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将父亲的湖笔产业发扬光大。除了主打出口东南亚、日本之外,还适应时代变化,在阿里巴巴上开了专门的双喜牌湖笔网店。还与四德、双喜、春风等三家制笔企业,共同研发生产了“学生字宝”,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善琏这一片注定要创造文化遗产的神奇土地,这些制作湖笔的善琏人,为了将制笔工艺世代传承,为了将湖笔文化发扬光大,善琏人在遵循传统制笔工艺的同时,推陈出新。他们创造出了湖笔的吉尼斯纪录;他们从传统的“走笔包”转向互联网销售;他们通过制作湖笔丰满生活,成为湖笔的制作者和历史的书写者。
一张宣纸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一方薄薄的纸,却以它的“千年之寿”,承托起中国漫长历史中数不清的书籍、绘画、工艺品……让这些珍宝在今天依旧清晰可见,永续相传。
它便是宣纸。
“薄如蝉翼千年寿,漫掩高天万朵云。”如今,越过历史长河,古老的宣纸依旧安静地传承着。它精妙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书写特性,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凝结其上的工匠精神、文化气息,也在不断求进中保持着鲜亮。
54岁的捞纸工周东红永远也忘不了2008年8月8日的晚上,当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里,看到那幅浓缩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画卷,从以宣纸制作过程为背景的序幕中徐徐展开时的心情。
碓房、捞纸、晒纸……让世人惊叹的宣纸制作工艺以唯美静谧、大气磅礴的画面亮相世界,让周东红激动又骄傲。因为这一切,早已融入了他35年来每一天的工作生活。这也是他的家乡,宣纸原产地安徽宣城市泾县,千百年来献给世界的一份惊艳之礼。
宣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它“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与其他纸张相比,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在品质上质地精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在使用中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腐不蠹,凭借着“纸寿千年”的特性,更被称为“纸中之王”。
“故宫博物院和不少国外的博物馆都存有宣纸作品,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也大都用宣纸保存。没有宣纸,中国千百年来大量文书典籍、佛道经文、书画珍品等都难以传存至今。”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黄少松说。
从《历代名画记》《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中对宣纸的记载来看,从唐代起,宣纸就已盛名天下,成为高档纸的代表,其品质远远超越同时期的窗纸、钱纸、楮纸、构皮纸、蚕茧纸、侧理纸、染黄纸、剡纸、玉版笺等,跻身“贡品”之列。
清嘉庆年间编纂的《宁国府志》也有载,唐时“纸在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人所制尤工”,佐证了宣纸如何名甲天下,并提示了其产地泾县造纸重镇的地位。
潜心研究宣纸历史和传承数十年的黄少松告诉记者,宣纸之所以能名扬天下,不仅与其独特的功能密不可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宣纸的营销,而在这方面古代商帮功不可没。
据考证,清初中期有不少宣纸厂都在北京开设了纸号。嘉庆十一年(1806),北京泾县会馆《捐修义园文》中有载,参与义捐的宣纸纸号就有六吉号、永聚号、义合号等12家。
“从留存至今的史料分析,在宣纸文化功能得到开发后,更加刺激了产业的发展。为寻求更大的市场,可能在清代初中期,泾县就开始出现以家族、同业为纽带,逐步在外地销售宣纸的‘宣纸商帮’。”黄少松说,“如果没有历代泾县商人对宣纸的营销,宣纸的影响可能没有这么大。”
于是,在商帮的马车上,在漕运的船只上,在一间间纸号的柜台上,宣纸就这样走遍了大江南北。而从来自五湖四海的“用户反馈”中,聪明的商帮领袖们又将宣纸的品类一再拓展、升级,逐渐形成了宣纸文化,一些品类的宣纸本身就成为世所罕见的文化珍宝,其制作工艺工具如竹帘,与融合其中的绘画、雕刻等,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据明代吴景旭所著《历代诗话》记载:“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笺,有棉料……有白笺,有洒金笺,有洒金五色粉笺,有金花五色笺,有五色大帘纸,有磁青纸……”这说明,当时的宣纸品种已经非常丰富,既有高档的贡纸,也有普通的棉料,还有特殊品种“夹宣”和“加工纸”。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宣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纸产品开发能力也继续增强,品种增加到200多个,先后研发生产了“千禧宣”“三丈三”等超大规格宣纸和一批特种纪念宣。同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也迅速拓宽,泾县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宣纸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东汉造纸“鼻祖”蔡伦去世后,其弟子孔丹见师傅的画像因天长日久逐渐变色,且遭虫蛀,十分痛心,决心造出一种能抗老化、防虫蛀、不走形、洁白如玉的上等佳纸,重新为师尊蔡伦画像以示缅怀。
在经过无数次努力未获成功后,孔丹来到了皖南泾县山区,偶见一株倒伏在山溪流水中的青檀树枝,经年流水冲洗、浸泡,树皮已发白。他灵机一动,决定用此原料来制纸。自此后,他定居在此,终于造出洁白如玉的“宣纸”。
“从这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早在古代,聪明的造纸匠人就已经发现了宣纸的品质与自然环境、特殊原材料之间的关系。”黄少松说。
嘉庆十一年(1806),由经学家洪亮吉编纂的《泾县志》上写道:“游马山,在百花尖山北……相连有桃花洞,上悬绝壁,下临清泉,甘坑、密坑二水出焉,达乌溪。甘坑所造纸为泾县之最,盖取甘水所制,莹洁而耐久,远近传之。”从中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已充分认识到了宣纸与泾县山水、土壤、气候的关系。
宣纸的核心产区,泾县小岭村,丘陵地貌,车行蜿蜒,进入青山深处,常常水汽氤氲,一片迷雾。如今,根据正式划定的宣纸“原产地保护地”标准,只有“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纸,才能称之为“宣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华出生于宣纸世家,在他看来,正是泾县特有的青檀树皮、沙田稻草,造就了宣纸无与伦比的“长寿”。
如果说“天时、地利”给了宣纸诞生的土壤,那么传承至今的工匠技艺、工匠精神,就是成就宣纸最不可或缺的“人和”要素。
走进挂着“保密重点单位”牌子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泾县宣纸厂内,可以看到工人们至今仍沿用着明清繁盛时期生产宣纸的全部108道纯手工工序,著名的“红星”牌宣纸就在这里诞生。
推开“碓房”的房门,师傅们正通过舂碓分别敲打着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其中的纤维经过这样“千锤百炼”被打碎,再按比例和好,通过布袋的细缝把杂质、灰尘过滤掉,最后布袋里剩下的洁白的纸浆才能进入后续步骤,即配浆、捞纸、晒纸等……
自1985年开始学习捞纸,周东红就扎根在纸浆池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数百甚至上千遍这样的动作:抬起竹帘、入池轻划;伴随着浆水经过竹帘时细密的哗响,游离在水中的纸浆被他手中的竹帘抄捞而出,结成一张有形薄纸,附着在竹帘之上;将竹帘轻轻揭开,一张宣纸的雏形便铺陈开来。
“每一个品种的宣纸都有不同的尺寸、薄厚要求,光是纸浆的配方就有100多种,而要完成最传统的捞纸,需要两名工人配合,一位抬帘,一位掌帘,至少三五年才能培养出一名成熟的捞纸工。”周东红一边操作一边说。
按照规范,纸浆池每加一次浆,能捞出约100张常规宣纸,每张长138厘米、宽69厘米,重量为每张30克;每刀纸(100张)的总重量误差仅为±2克,且抖出任何一张,都要产生“骨肉匀停”的极致手感。
在捞出这100张宣纸的约50分钟时间里,捞纸工面前的纸浆浓度在不断地变化。越往后捞,纸帘在浆池中“过水”停留的时间就要更长一些。这其中微妙的变化,全凭捞纸工经年累月的经验,无法言说,一双手却自有“记忆”。
漫长的岁月里,传统宣纸的生产曾一度停滞。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加速发展,宣纸生产企业也成为全国文房四宝行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
1989年,周东红有了第一个徒弟,30年间,他陆续带出了20多个徒弟。现在,宣纸厂已有100多名捞纸工,其中高级技师7名,学历最高的已经是大学本科,全厂的产能也从1986年的年产300吨,扩大到如今的年产600吨。
自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宣纸的传承和发扬愈加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的重视,和周东红一样的传承人不仅获得了津贴,还被鼓励招收专门学生并亲自授课,以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坦白说,捞纸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辛苦劳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从前像我一样的工人主要是为了谋生,才抱着学手艺的心态选择了这一行。但现在,希望有更多有文化的年轻人是因为热爱而入行。”周东红说。
其实,在一些环节,宣纸的工艺已有了必要的改进,如纸浆的初步搅拌、晒纸环节贴纸墙的加热等,这些过去劳动强度大、工艺制作周期长的简单初级工序已被机器替代,以缩短制作周期,减少低端的劳力需求。
“如制浆部分,大约1950年以前的青檀树皮制浆要经过人工反复三次晾晒,前后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得到白色的檀皮,再用快一年时间才能变成纸浆。后来改为常压蒸煮,把青檀树皮放在锅里用烧碱进行蒸煮,24小时就可以变成纸浆。”曹光华补充道。
他还告诉记者,在多年的发展中,宣纸的工艺、品类、用途等,也都有新的拓展。
“原先宣纸生产出来后做什么,要先看成品是什么样子,是人去适应纸,这是因为成品宣纸的特性中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但现在能把纸的晕墨性控制起来,如纤维处理,想长一点就长一点,想短一点就短一点,这样画山水、画焦墨、泼墨、花鸟等不同用途的宣纸,都可以在造纸过程中就控制、分类好。”曹光华说。
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宣纸文创产品更是成了网红、爆款,得益于宣纸火爆的线上销售,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还成为安徽省第一个淘宝村。
90后小伙子丁利强在李园村有着一家年销售额达千万的宣纸制作加工厂。从他接手父亲的宣纸厂开始,就用“互联网思维”把宣纸带到了线上,同时做起了文创加工。
“从纸扇到纸灯,从裱好的对联、日历、定制纸,到描红、临摹、抄经、创意画的小册子,宣纸的应用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受欢迎。”丁利强说。今年的“双十一”,他的网店销售额达到了38万元,远超平时的日均1.8万元。
然而,与其他传统手工业一样,宣纸行业也面临着企业招工难、原材料收购难、技艺传承难等发展难题。特别是随着沙田稻草等重要原材料的产量下降,老一代匠人们年纪渐长,逐渐退出生产一线等,给宣纸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在原材料获得上,只有产于泾县的青檀树皮和稻草才能制出宣纸。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檀皮和优质稻草越来越少,收购价也不断上涨,宣纸的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影响,不少假冒伪劣宣纸趁机“面世”。
到了加工环节,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又需要经过蒸煮、踏洗、石灰浸渍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皮胚”进行摊晒,这项工作更是劳动强度巨大、耗时耗力,在摊晒的10个月时间里,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雷电的反复作用,才能有自然漂白的效果。
与此同时,年轻工匠们的缺失也让传承人和从业者们忧心。
“手工艺的操作全凭工人经验,每道工序都要三五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娴熟的工人,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苦,导致宣纸行业招工难度越来越大,一线工人老龄化,四五十岁还在干主力。”丁利强说。
“宣纸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传承好传统,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不能打折扣;二是在传承中要不断创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三是要有产业政策、社会环境的配合支持,比如补贴沙田稻草等重要原料的生产,保护老匠人的待遇等。总之,‘断代’不能有、市场不能乱。”曹光华分析说。
在这些热爱了宣纸一辈子的“老匠人”们看来,即使是在今天,宣纸也“不宜规模化量产”,只有坚守传统技艺,留住那些深具匠心的生产者,“不走捷径”地专心造纸,才能保证宣纸在“千年不腐”中走向“新生”。
一锭徽墨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中国的文人一直称自己为“墨客”,将其作品称为“墨迹”(他人尊称为“墨宝”),一句“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道出对墨的重视。
古人云,天下墨业,尽在徽州。清代画家石涛在评画时曾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墨是黑的,却可分五色,水墨配比的微妙变化晕染出中国书画的万千世界,挥洒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点点印记,而这焦浓重淡清的五色,正是由于徽墨才得以呈现。
在周遭人噼里啪啦打字的时代,53岁的盛文运忙着收藏徽墨。对这位黄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而言,时至今日,徽墨仍不可取代。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古徽州府统辖着一府六县,即如今的安徽歙县、黟县、绩溪、祁门、休宁和江西婺源。
生长于黄山的盛文运同这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藏有徽墨,这锭墨点燃了他对写字藏墨的兴趣。他陆陆续续收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墨就有600多锭。
“用徽墨写字作画,墨色变化丰富,匀净透亮,墨中见笔,能看见笔触和行笔的痕迹,不像墨汁两滴一滴滴上去,墨的层次就没有了,糊作一团。”盛文运说。
墨在上古时期就有,那时以天然石墨为主,人造墨的历史则追溯至西周,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汉代始有“松烟墨”,以古松烧制的松烟制墨,墨色浓淡相宜,曹植曾赋诗称“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盛文运介绍说唐末之前,产墨重地多集中在松树资源丰富的北方,制墨中心南移徽州则归因于北方战乱及皖南丰富的松树资源。河北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珪父子因安史之乱南迁至安徽歙州(今安徽歙县),用黄山古松烧制的松烟制墨,配以金箔、麝香、玉屑、龙脑等名贵辅料,和以生漆捣10万杵,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赞赏。李煜封其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李墨从此名声大噪,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李氏父子可称得上徽墨宗师了。”盛文运说。
宋代制墨业繁荣,以桐油炼烟,开创“油烟墨”。此时徽州制墨名匠辈出,松烟墨与油烟墨并举,成为制墨中心。据《民国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北宋宣和三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延续至今。
除却墨匠,这一时期的文人乃至皇帝也加入了制墨藏墨之列。苏轼爱墨,陆友《墨史》记载苏轼“有佳墨七十丸,而犹求觅不已”,苏轼最重徽墨,与歙县制墨名匠潘谷虽素未谋面,却在其死后写诗悼念,称其为“墨仙”,这位诗人贬谪海南时,还曾因制墨,差点焚毁了房屋,一句“非人磨墨墨磨人”点出了文人与墨千丝万缕的情结。
据明末麻三衡《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达120多家。明代制墨竞争激烈,形成歙墨、休宁墨、婺源墨三足鼎立之势,墨家在墨模雕刻、墨谱图式、漆盒包装上竞相媲美,徽墨成为文人把玩的艺术品。
50岁的项胜利出生于歙县制墨世家,前些年收集到一套明代徽州制墨名家程君房编制的《程氏墨苑》,视若珍宝。这本墨谱收录了520种墨样图即墨模雕刻的图谱,其中彩色图版50幅,图谱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中国天文、山川、物品、人文集会、儒道佛思想,还有四幅西洋天主教版画,颇具研究价值。
“这些百年前的墨谱如同‘文化化石’,记录下古人的生活场景和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其本身已经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邮戳,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古代人的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项胜利说,这些年,他还依照墨谱上的图样,试图再现古人的精美墨锭。
及至清朝,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文人自制墨成为风尚,人数创历史之最。清朝末年,随着墨汁的发明,传统制墨业遭受重创。1915年,胡开文制作的“地球墨”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却难以挽回徽墨衰退之势。但在徽州,街头巷尾仍会传出阵阵墨香。
据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姚昱波介绍,在徽墨的故乡黄山市,截至2018年,有徽墨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25家,年产徽墨328吨,产值8516万元,仍居全国制墨业之冠。几大墨厂日日烧烟制墨,延续着徽墨文脉。
安徽歙县,古徽州府府衙所在地。走进县城城东路的居民区,一间大院里坐落着乾隆老字号胡开文墨庄的余脉——老胡开文墨厂。
古旧的制作车间里,伴着阵阵墨香的是氤氲的热气、随处可见的墨饼和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和料间里熏黑的墙壁,看不出原色的开水瓶,满脸黑色汗水的和料工,制墨间里磨得光滑的长凳,渗透墨色的木墩,满手黑墨的制墨工,尽显“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
古法制墨是个辛苦活,一间间房门内,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工序各有讲究,藏着徽墨的秘密。
炼烟是制墨的第一步。几十个瓷碗一字倒扣排开,碗下是盛有桐油的灯盏,灯盏内一豆灯火摇曳,红色的火苗孕育着最黑的油烟。烟工需动作敏捷,及时从瓷碗内刮下烟灰,防止油烟过老。“古法炼烟油烟细腻质高却也费时,厂里改进的点烟机,一天可以产油烟四斤,这里一天只能产四两,但灯火从未灭过,这是古人的智慧,得留着。”老胡开文墨厂经理周健说,现在厂里主要生产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更加黑亮有光泽,松烟墨相对古朴无光泽。
炼烟孕育着墨锭的胚芽,和料里藏着墨锭祖传的独门配方,墨的成型则掌握在制墨工手里。66岁的黄子驹打了39年的墨,一张桌子、一杆秤、一张长凳、一把铁锤,是这39年里的所有行头。“当年做学徒打锤就打了两年,打锤速度要快,要稳准狠,打得越透,黏性越好,墨质越好。”老人一谈起制墨眼里发光,声如洪钟。
打锤要求双腿扎弓步,举锤需过耳,举起8斤重的铁锤将墨饼反复捶打近200下并不是个轻松活,一天下来往往手臂酸疼,捶打后用手揉搓成墨条更得用上揉面的力道,入模的墨还要置于长凳下以体重压实。如今的黄子驹有些力不从心,但一套动作仍是行云流水,每次晚上离开前,他总会将铁锤上残留的墨泥一点点刮干剔净,避免掺杂影响第二日墨的品质。
已过花甲之年,黄子驹头上仍难见白发,据说这是制墨车间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车间里长期做墨的工人皆是如此,有人说这与墨里的名贵中草药有关,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却也成为老墨工做了一辈子墨的慰藉。
赋予普通墨条各不相同美感的是制墨工桌下堆得满满的木质墨模。老胡开文墨厂里收藏有一万多副模具,最老的可追至明清。“这些墨模都是宝贝,得好好保护。”黄子驹说。
成型的墨还要经过漫长的晾晒。正值冬日,晾晒房里挂满白纸包装的墨条,如同白色冰挂,在经年累月的晾晒中散去水份,由软变硬,直至质坚如玉。晾晒过后的墨还要经过修边、描金、包装,方由烟灰蜕变成“坚如玉,纹如犀,丰肌细腻,光泽如漆”的徽墨。
从22岁的青葱少年到60岁的花甲老人,厂长周美洪从学徒做起,随着老厂走过了风风雨雨。徽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墨专业委员会主任……诸多名誉加身,老人却说“不喜欢别人叫我大师,我就是一个老工人,老师傅。”
厂里136个员工,这样的老师傅很多,许多人一家在厂里工作,一张椅子一坐就是一辈子。大院子承载了老一辈的记忆,却难以让年轻人心向往之。
“厂里不断招收新工人,一年招收15个,下半年留下四五个就不错了。”老周不无遗憾地说。为了培养新人,墨厂跟当地的技校合作成立了文房四宝班,包学生的上学费用,但做墨是个又脏又累的活,进来的年轻人很少能吃得了苦,留下来。
在一排排传统龙凤图案墨锭之中,老胡开文墨厂里印有圣诞老人图样的墨锭引人注目。“忠于古法,而式必从新”,这是周美洪常对儿子周健说的话,怕的就是徽墨“生于民间,死于庙堂”。
徽墨在国内一度是被忽视的。当键盘、水笔这些现代化书写工具占据普通人的书桌,传统徽墨沦为了课本里的符号,国内需求低迷不振。20世纪末,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大都销往日本,占据了80%的销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十年是墨厂最难捱的日子,用周美洪的话说“发工资都成问题”,不少工人开始出去单干。尽管艰难,周美洪还是想着要做些什么,“老祖宗的方法和原料不可以变,但配方和制墨的环境却是可以改善的。”
磨墨费时也磨人,古代磨墨要两个小时,不过原来有书童,这早已不适用于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厂里开始改进配方,提高下墨的速度,如今仅需2分钟就可以下墨写字。同时,电炉取代了炭炉,压墨机、点烟机纷纷上阵,大大提高了产量。
近几年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催生的非遗热,让徽墨的“守”艺人们看到了“徽墨的春天”。
“书法热潮兴起,不仅学书画的小孩越来越多,老年大学也开设了书法课,如今国内的销量能占到一半了。”周美洪说现在一年销量能有2300万,这其中不乏现代高新企业,每年专门购置,鼓励员工白天高科技,晚上练字。
而对于周健而言,传统企业如果不转型,这个春天过了也就过了。“得抓住这个春天,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周健说。建筑专业毕业的周健个子不高,讲起徽墨时却如数家珍。小到数字,远至历史,每一个关于徽墨的问题他总能迅速给出答案。
“研学游”和电商是周健入厂后蹚出来的两条路。2014年,借着全国兴办“研学游”的东风,周健开始着手把以往生产式的车间改造成观光式车间,把一间老车间改造成能容纳200人的教室,并拍摄纪录片制成二维码贴在车间的墙上,让学生在不影响工人生产的前提下体验制墨这一中国古人的智慧。
几年过去,院子里的旅游大巴开始由一个月一两辆增至如今的一天近二十辆。大巴将来自北京、山东、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孩子带进这个徽州深处的大院子,听听制墨间的矫健打击乐,看看一缕青烟的蜕变之路。
2018年,墨厂接待了10万学生,而截至2019年11月底,已经来了12万人。“我们希望通过研学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个笔墨纸砚的种子。”周健说,为了让孩子更感兴趣,厂里还专门融入卡通元素,设计了西游记、京剧脸谱系列的徽墨。
在这些稚嫩却热切的脸庞上,周家父子俩看到了徽墨未来的希望。周美洪的办公室里现在还收藏着一个孩子送给他的一幅字,笔法遒劲,写着“文墨有真趣”。
在电商这条路上,周健的起步其实算晚。以往厂里的墨大都直接供给经销商,今年,这家老字号开通了天猫官方直营店,“希望能够通过电商和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获得反馈,让老厂的墨更加接地气。”谈及未来,周健打算进一步在产品的文创设计、电商推广上下功夫,让千年徽墨走进寻常百姓家。
走革新之路的不止老胡开文墨厂一家,在项胜利的聚墨堂里,研学游和产品创新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如果来了一万人能改变一千个人对于徽墨的认识,这就够了。”项胜利说。
一锭徽墨,曾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故土。如今,正如周美洪所说,“徽墨要进入千家万户,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要做老百姓都用得起,愿意用的墨。”在老人看来,一块块徽墨墨锭由于独特的配方和工艺,墨色层次丰富,深具渗透力,可以把字画“定住”,就像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脉之魂,缠于墨间、凝于纸上。
一方歙砚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宋代文人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文房四宝中,纸易灰、笔易损、墨易碎,唯砚坚固而流传千载,故有“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的说法。
砚之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我国即已存在古砚的雏形,如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从其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来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其功能为研磨工具。
自然形态的石砚一直到战国和西汉早期仍在使用,西汉后期,出现了较为规整的刻有纹饰的砚;东汉时期砚的制作更趋精美,圆形三足石砚流行,尚未出现专用砚材,且往往配有磨杵。东汉至魏晋期间,古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改制,这时的人工制墨可直接磨于砚面,因此不再需要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矿物颜料。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砚诞生了,其基本形制一直沿用至今。
歙砚,因产于古歙州(后改徽州)而得名。唐宋时,歙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古歙州各地都出产砚石,其中尤以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清朝徐毅《歙砚辑考》记载:“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用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石制成的砚是歙砚的精华,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端砚的发展还算得上是“一帆风顺”的话,歙砚的成长则可以说是起伏波荡。概言之: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歙砚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朝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南唐时,元宗李璟好诗文翰墨。歙州太守进献龙尾砚,同时推荐了凿砚高手李少微。李璟对龙尾砚大加赞赏,并提拔李少微为“砚官”,命令石工周全拜其为师,使以后的雕砚者受益匪浅。
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为皇室专用,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珪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称赞“歙砚甲天下”。
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尚文治、重学术之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石砚采制业的繁荣,歙砚由此进入大发展时期。南唐灭亡后到北宋元祐年间,均对砚石进行过相当规模的开采,这一时期在龙尾山开发的砚坑最多,精品砚石不断涌现,石色之丰富,质地之细腻,均为诸砚之首,歙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将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汪伯立笔、龙尾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宋代对龙尾石过度挖掘,歙砚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潜藏严重危机。元代虽仍在开采龙尾石,不过是在宋代旧坑的基础上进行,甚至只是捡拾昔日残石;宋代旧坑“石尽”后,紧足坑也很快告罄并最终坍塌。此后龙尾石长期没有大规模的开采,至于制砚,则如《婺源县志》所述:“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
明代至今未发现有关龙尾石采制的文字记载。但从现存明代歙砚的规格与数量来看,歙砚生产应当维持着一定水平。
清初,歙砚持续着低迷状态,据清朝程瑶田《纪砚》记载:“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以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这是清代唯一一次砚石开采的文字记录,而且是为了“进贡”而开采砚石。由此可见,从元末到清初,大约五百年内,歙砚石未进行过正规开采。歙砚在这期间只是小规模生产,断断续续地维持残局。
乾隆以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倒退,歙砚也“盛极而衰”,迅速萎靡。龙尾石的开采则如徽州《道光府志》云:“久闻山产石,此日始经行。地匪当时主,坑存旧日名。异材难鉴别,乱石但纵横。空谷寒烟锁,凄然百感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龙尾石的开采始终未能恢复,风靡一时的歙砚奄奄一息、难以为继。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翰墨飘香来形容,“砚与文字同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等无不说明砚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歙砚因其材质与砚之功用相契合,加上奇巧的构思和精湛的雕琢,集诗、书、画、印、金石、雕刻、文字诸艺术于一体,成了兼具使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深受文人喜爱。歙砚不仅是传播文化的文房用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一方歙砚的制作要经过选料、设计、雕刻、打磨、上光养护、包装等工序。
选料,其实就是砚石的石质鉴定过程,采用“看、摸、敲、洗、磨、刻”等方法鉴定出石质优劣后,将符合制砚标准的优质砚石挑选出来;设计,也是砚台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要反复比较和观察石料的形状、质地、颜色与纹理,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砚坯形状大小、质地优劣、纹色变化等赋予不同图案,并将图描于砚坯上,以便循图雕刻;在砚雕环节,分为凿刻(打坯)和雕刻(出细)两步,要做到掩疵显美、不留刀痕;砚刻完成后,砚面和图案须磨光,先用细油石将砚通磨一遍,再用细砂纸水磨至手触无铓为止;当一件砚作完成后,还要施以一层薄油养护,以核桃油为佳,歙砚一般不做封蜡处理;最后,一方佳砚须配砚盒,以各种材质的木料为主,以保护图饰和铭文,防止尘埃入砚,且对砚起装饰作用。
歙砚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和全面,山水、楼台、亭阁、树木无所不取,人物、走兽、禽鸟、虫鱼无所不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房四宝的歙砚还特有一种文体,即“砚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内容简短押韵,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砚铭”便是刻于砚表面的文字,是砚雕的一部分,也是文学作品在砚面的表现形式,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砚铭也称“砚铭文”,不仅体现着文学、雕刻、书法等价值,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早期的砚铭,一般是文人墨客对砚台的赞美之词,也就是以铭说砚,后来发展为以铭立德、以铭抒情等多种形式。一方好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再书刻上精美的铭文,更是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唐代制砚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歙石、端石等优质天然砚材的发现与利用与砚的功用相契合,一经问世,便取代了其他砚品。自此,文人雅士追寻佳砚的热情,千年不退。
唐代砚雕的造型由前代的圆形渐向长形过渡,砚堂开琢由平面向斜坡演化,出现了最为典型的砚式“箕形砚”。箕形砚作箕斗状,前首稍窄而俯,后尾稍阔而翘,砚面斜凿淌池,砚底两侧留跗足,自“凤字砚”及“龟形砚”发展演变而来。这种砚式使用方便,储存墨汁量大。同时,前代出现的砚式如“凤字砚”“辟雍砚”等,在唐代继续流行,其雕琢更加流畅,选材日趋讲究。
宋代的砚台雕刻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砚台的实用性与赏玩性已经融为一体,精巧雅致,体现出极浓厚的文人品味。宋代砚式众多,且能推陈出新,故引人入胜,代表性的砚式有抄手砚、覆手砚、太史砚、蝉形砚、斧形砚、钟形砚、石渠砚、回纹长方砚等。以长方形“抄手砚”最具特色,抄手砚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因可用手抄底托起而得名,从前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宋代“兰亭砚”与“蓬莱砚”等砚式,雕刻精细、气势宏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山水、人物雕刻的佳作。
因此,唐宋砚是中国砚史上的一个高峰,砚的形制与实用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唐代“箕形砚”和宋代“抄手砚”也成为后世砚台的典范,为后人所尊崇,故后人称“镜必秦汉,砚必唐宋”。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歙砚生产,给歙砚带来了春天。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县有关部门派专人对婺源、歙县等地的古砚坑进行调查、勘测,并在婺源县成立了专业的砚石开采队(俗称砚石矿),对龙尾石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采,历史上的名坑先后得到发掘和恢复。其后,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等地的砚坑也陆续开采砚石,从此,歙砚的制作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消息,引起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关注。歙砚逐渐进入全面复兴时期,无论在品种、数量、形式、题材,还是在雕刻工具的改进、艺术风格、包装养护等方面,在砚台史上可谓盛况空前。特别是砚雕技艺,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发展了徽派四雕(砖、木、竹、石雕)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随形雕刻的范围,在探索写实手法和自然风韵相结合方面也获得了突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因材施艺、巧借纹色、刀法刚劲、线条流物、造型生动、神态入微、层次分明、纹饰雅洁的艺术风格,歙砚的雕刻技艺更加成熟完美。
我对歙砚最早的认识来自我的父亲,他原为安徽歙砚厂职工,长期默默无闻地从事原徽州地区砚石的普查及探寻工作。虽未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歙石,但他凭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深厚的实践积累,胸中有一份自成体系的古徽州地区石头分布图。每遇佳石,父亲都会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石头的来龙去脉,分析石头之间极易混淆的细微差别。偶尔,他还会讲些关于石头的传说及奇闻逸事。
少时,我曾随父亲辗转到过许多砚石采石点,父亲的言传身教令我对石头的兴趣大增。弱冠之年,我即进入安徽歙砚厂,上世纪80年代末,被派至婺源县砚山从事龙尾石的挖掘、整理工作,后被选入砚雕车间,制砚至今。现在回想起我在山中那几年的磨砺,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记得曾任安徽歙砚厂厂长的杨震曾这样对我说:“你若能把歙砚石的坑口分布情况及砚石优劣的鉴别等了解透了,以后制砚会更得心应手,令你受益终生。”
改革开放以后,歙砚市场日新月异,一些民营企业纷纷崛起,进入热火朝天的生产局面,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民营企业的日渐发展,一些老字号、国营企业进入企业改制的新局面,下岗工人们随着改革的浪潮,开始发展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艺术馆、博物馆等,形成了歙砚制作技艺传承的新格局。
2004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将“中国歙砚之乡”殊荣授予安徽省歙县。
2006年6月,歙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的时代,歙砚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传承人过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实体店经营模式渐渐被新时代的自媒体和互联网线上销售所取代,加上砚石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批批线下实体店也就纷纷改行,另谋生计。
继承发扬歙砚这一传统文化遗产,首先就要做好歙砚文化这篇文章,全面、正确地解读歙砚,了解歙砚的历史,弄清砚之源、砚之本、砚之要义等等,再加上过硬的雕刻技艺,才能有所作为。
(整理:马姝瑞、汪海月)
十年跑遍大半个中国寻子,顺带帮7个家庭找回亲人,最后也找回了被拐的儿子 |
“山西寻子哥”今年不再“怕过年”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刘利勤父子和其他寻亲家长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
|
被仰望的和被检视的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穿旧鞋、顶草帽,黄牛一般踏实干,赛马一样向前冲。天有“可测”之风云,离不开曾庆存世界首创、越来越准的算法。
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而科技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无数科技工作者靠泡实验室、钻资料库换来的,用熬过的夜、演算过的草稿换来的。他们拓展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边界,让前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古老的梦想逐步实现。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是,正如“新华社”微信公号的一篇文章所说:屠呦呦、钱七虎、刘永坦……这些伴青灯黄卷、经冬复立春的科技工作者,被年轻人视为最该追的星。
在未知的领域无畏地探索,无论成败,无问西东,都是值得被仰望的。
78岁,“月光族”,创办农民工子女学校19年,为办学花费180多万。贵州退休教师李连考受到媒体关注。他创办的宏宇小学,教室虽简陋,但图书角不可少;操场由小院坝改建,但国旗杆、篮球架、黑板报俱全;还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浴室、音乐活动室……
宏宇小学办了19年,亏了19年;亏了19年,还坚持在办。这一切,靠李连考撑着。学校有收益时,李连考会优先把收益用于还办学欠款和保障教师待遇。“假设我不行了,你们就按照这个模式办下去,该免给别人免,不要图办学校赚钱。”李连考交代给年轻老师。
李连考明白,这所简陋的学校,托起的是一代代学生的明天,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让自己变成一棵参天大树,为人遮荫,给人依靠,都是值得被仰望的。
今年春运,首批高铁女副司机驰骋千里,接你回家。《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的“95后”女孩金婉鑫,就是这样一位“豪车”司机。
怕上厕所,带着大水壶也只敢润润嘴唇;东西不敢随便吃,闹肚子可要误大事;盒饭来了车子却该开动了,扒拉两口,坚持到下一站再吃……金婉鑫知道高铁司机的苦。
但开火车是她的梦想。只有金婉鑫知道,为了坐进驾驶舱那一天,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
追梦路上,流的汗流的泪都是甜的。复兴号动车“夜里可以看到很亮的星星”,“感觉列车有时在‘贴地飞行’,有时在海上,有时在云雾中”。因为心中有热爱,金婉鑫说起自己的工作,出口成诗。
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都是值得被仰望的。
这一周,有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1月14日,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去世。梁军是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是新中国妇女的代表。
离世的还有家喻户晓的名嘴赵忠祥。赵忠祥是我国第一位男播音员,也是多届央视春晚及其他国内外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他的声音和面容留在了无数国人的脑海里。
热爱过、奉献过,给人温暖,被人怀念,无论是知名人还是平凡人,都是值得被仰望的。
1月1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五集纪实专题片《国家监察》重磅推出。贵州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光家中堆了4000多瓶茅台酒,觉得“不安全”,把年份茅台酒往下水道里倒。
另一厢,茅台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袁仁国靠茅台酒经营权谋利,大肆批“后门酒”,甚至收过经销商送来的5公斤金鼎,鼎刻“酒冠黔仁国”。
还有河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艾文礼,涉案款物多到清点登记需要花费一整天;“金融第一贪”、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赖小民藏匿2个多亿现金……
这些贪官,曾经也是好官,一样来自老百姓。他们的面孔,除了应该接受人民的审判,还需要我们认真检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需做实做细,久久为功。
这几天,有两个“小众读物”变成了公众话题。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论的是“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而被吹捧的对象,正是论文作者徐中民的导师、期刊的主编。
另一例,是《新华每日电讯》独家报道的《银行家》杂志事件。该专业期刊长期刊发主编王松奇及儿子的文章。王松奇在按语中写道:“(儿子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他评价的,正是儿子的小学生作文。
这样的桥段,引无数网友们竞相吐槽。
吐槽之余,更应检视。核心期刊、行业杂志,应是学术交流的舞台、研究成果的殿堂,幕后的主编应是令读者信任的把关人,应有一套健全合理的稿件审核、评议机制,不应被权力、利益绑架,学术研究的纯粹也不该被私欲熏黑。
被仰望的、被检视的,每一张面孔都引人深思。每个人,都要好好爱惜自己的面孔。(本报评论员王若辰)
平凡生命河流里的耀眼星辰 |
“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网络人物获奖者群像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楷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平凡中见非凡力量 |
“中国网事·感动2019”颁奖典礼侧记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楷模 |
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平凡英雄”们在危急时、坚守时、奉献时身上迸发出人性至爱至美的非凡光辉让人动容。
为挽救全身99%皮肤被烫伤的父亲,女儿康静从大腿上取出了18块手掌大小的皮肤移植给父亲。伴随背景音乐《父亲》,大屏幕上出现一张张他们父女二人灿烂微笑的生活合照。康静说,其实“割皮救父”时她还处在哺乳期,不得不给孩子断奶。她希望孩子将来能理解自己,也希望孝道义举能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传承。
“羌笛不必有悲声,那是新疆大漠风。”今年46岁的护林员艾力·尼亚孜也像一棵驻守沙漠的胡杨,26年里把青春献给孤漠,用脚步丈量绿洲。为守护东西长520公里、南北宽240公里的胡杨林,艾力·尼亚孜和他的护林员伙伴们每天走几十里路。他说:“我们没有什么,没有杨树林就没有我们,胡杨守护了家乡的安全。”
董洪喜站在台上就像一座“险峰”,一座不会被命运征服的“险峰”。即使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手臂,他依旧自力更生成为外卖骑手,骑着改造过的电动车送餐。典礼现场,工作人员把顾客好评组成的董洪喜画像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他。有条评论说:“你努力挣钱的样子虽然很辛苦,但是却很美。”这是顾客对董洪喜温暖和自信的肯定与支持,也是网友们对他内心强韧之美的赞扬与钦佩。
江水滔滔,呼声阵阵……在典礼现场,演员李光复饰演何永云,演绎了他当时博浪击水挽救三条生命的紧张过程。践行侠肝义胆的能量爆棚,更是传承民族魂魄的大爱永恒。“超能大叔”何永云也来到了现场,他坦言,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庄稼人,20多年没下水游泳了,当时扔掉锄头跳进江里救人,只凭着一腔生而有之的善念。
水火有多无情,英雄的事迹就有多动人。当“90后”消防员张晓明身穿防火服迈步上台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他身披“火焰蓝”,四入火场,抱出并熄灭四个喷着火的液化气钢瓶。“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站姿笔挺的张晓明在典礼现场重温了消防员入队誓词,献给“蓝朋友”的掌声再一次在大厅回荡。
在增设环节向张富清同志颁发“特别致敬奖”后,颁奖盛典在《让爱传出去》的合唱声中落下帷幕,向上向善的暖意充盈着现场观众的内心。“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网络人物把正能量的种子散播开来,激励更多人为爱前行。
“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活动”由新华社发起并主办,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承办,是国内首个以基层普通百姓为报道和评选对象,由新华社记者走访基层挖掘感人故事,不同机构推荐候选人,发动网民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线上、线下评选并举行年度颁奖典礼的公益品牌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十届了。上千名感动人物通过中国网事的舞台被网民所熟知,向社会传播身边“平民英雄”们的可贵道德和品格。
向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致敬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楷模 |
为挽救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救父”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十载”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后独腿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网事·感动2019”颁奖典礼上,这些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事迹,闪耀着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让人动容。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人世间,真情最动人,奉献最感人。这些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诠释着不平凡的英雄气质——浙江“爱心接力员”张海林、朱丹丹夫妇,只为了当初那一句“到我家住吧”的承诺,日复一日,雷打不动地照顾身患重病、非亲非故的朋友;为了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内蒙古退休医生孟克24年如一日,免费开展健康公益讲座,提供健康咨询。
直面人生中的挑战与困苦,护林员艾力·尼亚孜和他的一百多位同事,熬过多少个孤寂的漫漫长夜,凭借让“天堑变通途”的毅力,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萌生出一派湖泽清澈、绿树依依的江南景象。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为自己坚信的信仰,他们不计得失、不辞辛劳,将服务他人和社会视为己任,让全社会都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总有一些人,勾起我们心中温暖的回忆;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泪流满面。能传递深入人心力量的载体,恰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心灵。
“中国网事·感动2019”的人物事迹,让我们体会到勤劳、善良、勇气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水滴石穿的力量。见贤思齐,这些新时代英雄楷模也必将引领更多人贡献自己的正能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让我们向这些平凡人与他们的英雄事迹致敬!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金球奖首位亚裔影后的摘“金”奇缘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天下 |
▲奥卡菲娜在中美合拍影片《别告诉她》中饰演女主角。 (图片来源网络) |
|
为国守护“健康之门”,海关检疫员的职业性“漂流”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天下 |
人潮中那一抹红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影像 |
|
1月15日,吉如(前右)正护送盲人姑娘吴潇上车。 |
|
|
▲1月15日,吉如在西安北站咨询服务台解答旅客的问题。 |
|
|
▲1月15日,吉如在车站职工活动室里指导同事礼仪训练。 |
|
|
▲1月15日,吉如在西安北站候车室巡视设备。 |
|
你的白天 我的黑夜 |
|
( 2020-01-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影像 |
|
▲左图:在太原开往青岛北的K884次列车上,列车长赵耀在检查旅客的行李摆放,确保安全(新华社记者杨晨光1月11日摄); 右图:在太原南开往西安北的D2507次列车上,列车长陈海燕在车厢里巡查(新华社记者詹彦1月11日摄)。 |
|
|
▲陈海燕在西安北站留影(新华社记者詹彦1月11日摄); |
|
|
▲赵耀在太原站留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1月11日摄)。 |
|
|
▲赵耀(中)和妻子陈海燕、女儿赵纯艺在照相馆内合影(2014年10月5日摄)。
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