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4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给老人一支“麦克风”
· 纸的灵魂
· 那些年纷飞的大雪
· 巨人詹五九
· 我们如此亲近

  相关文章: 

纸的灵魂

( 2019-04-1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韩浩月

  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折纸高手,在分享折纸流程与技巧,在他的示范下,一张空无一物的纸张,翻转折叠之后,一只“灵魂兽”出现于手掌之上。“灵魂兽”是什么我不清楚,大约是西方魔幻故事中的一种小兽,但令人赞叹的是,仅仅用一张纸,就能折叠出形象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而且名字也好,宛若这只纸做的小兽真的有了灵魂。
  折纸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纸飞机、纸船、纸塔等等,曾伴随过几代人度过物质与娱乐皆匮乏的岁月,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憧憬与想象。“70后”“80后”也许是受折纸影响最大的两代人,后来的青少年们,可娱乐的方式太多,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发达,使得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机缘再接触折纸。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我曾教她折纸船:一张A4纸反复折叠,最后把扁平的折叠体反手撑开,一只活灵活现的乌篷船便现身于书桌上,船体清瘦悠长,船篷圆润饱满,纸张在灯光下愈发洁白,一只只纸船摆满了书桌,像是真的到了南方小镇。这个折纸船的手艺,还是我上小学时学会的,三四十年过去,竟然没忘。由此可见,折纸并不复杂,它考验的不是人的记忆力,而是想象力,只要想象力足够丰富,那么它带来的惊喜感,就足以让人长久地记得它的折叠办法。
  对于折纸的起源,有三个说法,分别是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但折纸总该先有纸吧,如果造纸最早出现在中国,那么折纸就极有可能起源于中国。咱们把折纸当成日常生活的小玩意儿,但在日本与西班牙等国家,却是把折纸真正当艺术来看待的,据说日本、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都有专业的折纸协会,得是有一定功力的折纸达人才能加入这个协会。我搜索了一下,中国貌似没有,可能和咱们国家民间各种艺术表达形式太多,没怎么把折纸当回事有关。
  纸的用途太大了,不止可用于记载、传承文化,还可以用于娱乐,并且在生活里的实用价值也很大。五代十国时期,一位名字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纸鸢,就是后来的风筝,这算是早期的折纸作品了。春节时贴在窗户上的窗花,要先折后剪,也是折纸一种。古书有记载,“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云”“公输般变木鸢,以窥宋城”,这充分表明折纸不止有观赏性,也有实用性。
  在我的记忆里,纸也曾是稀缺物,在农村的一些家庭,曾经是很难见到纸张的,一张报纸也是稀罕物,更别说印刷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制作得简单爽目的本子了。有一种纸特别吸引我,即包装各种点心的吸油纸,这种纸通常制作粗糙,但使用起来却很坚韧,轻易不会被撕坏,小时候家长分点心的时候,要把吸油纸一层层地解开,点心吃完了,纸要收好,以便下次包其他东西用。
  在古代小说里,纸也是最常见的“主角”之一,无论是历史小说、武侠小说还是言情小说,都不乏与纸有关的描写。贼人入户行窃,要先用唾沫蘸在手指头上把窗户纸捅破,然后吹进去一种雾状的迷药;等待约会的深闺女子,隔着窗户纸看月影花影,一直等到心上人的身影出现,才满心欢喜地去开门。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也常用窗户纸渲染气氛,“窗纸破裂”“捅窗外窥”等描写,让年幼的读者读来吓破了胆。
  在诗歌作品里,凡是与窗纸有关的句子,都意境非凡、引人遐思,诗人陆游对窗纸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出现有关窗纸的句子,比如“急雪鸣窗纸,孤灯耿地炉”“东为读书窗,初日满窗纸”“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窗纸萧萧印月痕,数声新雁过江村”。此外,白居易写过,“微酣静坐未能眠,风霰萧萧打窗纸”;范成大写过“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这几年总是强调原创精神,原创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外在面貌与内在气质的综合呈现,按道理讲,纸曾经是我们文化与现实生活里与“原创”捆绑得多么密切的载体啊。现在人们对于纸的依赖减少了许多,从环保的角度看是好事,但总感觉纸虽然在未来生活中开始退场,但纸所承载的灵魂不能丢了,这种美好的、诗意的、隽永的灵魂,需要得到新的绽放平台。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