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扁担的一生 |
|
|
( 2018-05-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李耀岗 老家晋南管扁担叫水担,用来挑水时候多,挑别的时候少。在家里,担子压在父亲肩膀上多,压在别人肩膀上少。
民谣唱道:小扁担,三尺三。我家的扁担比三尺三要长,壮年的男性担在肩上才配得上它的修长和威武。但在我眼里,那扁担再长也长不过父亲在世的日子,父亲走了它也萎了,甚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因为,除了父亲的肩膀,家里已经没有人挑得习惯它了。
扁担来自一根细长的柞木,柔软而有韧性,两头有铁链和挂钩,在老家它们分别称为水担穗子、水担圪斗。父亲挑着扁担的样子,有一种琴瑟和鸣的韵味,一颤一颤,稳稳当当,把水从外面挑回来,把茅粪从家里挑出去,把家里的出产挑到集上,也把一家的担子挑在肩上。这根扁担跟他去过不少地方,干的都是让人闻之生畏的苦活累活,而庄稼人却靠着这苦点累点,一点一点迈着步子拖家带口走过来了。
运城盐池,古称“潞盐”,现在被誉为中国死海。盐化和旅游使它随着“南风”声名远播,父亲少年时就曾一冬一冬地在那儿担硝。天寒地冻,芒硝的结晶在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美丽的“硝凇”,但担硝却是个常人不愿干的苦活。父亲加入这样大体力消耗的劳动时,无暇顾及盐池白茫茫的风景,肩膀被硝担压得忘记了疼痛,腿脚被硝碱腐蚀得泛白而顾不上冬日的冷酷。扁担是他唯一的伙伴,一个冬天下来,十几岁的他已经迅速成长为男人。
当年的“三线”建设工程浩大,父亲大概是那个时代最早的农民工吧。除了年轻和一根扁担,他几乎没有任何依仗,也没有任何畏惧。劳累奈何不了他的,只有饥饿才是他最大的敌人,好在有文工团的女兵怜惜他,接济他一点多余的干粮。那时,父亲是愿意去当兵的,但他没有机会,就连那些与他同劳动的军人都替他惋惜。不过,这一切都妨碍不了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冲在前面,扁担成为他最值得骄傲的武器。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扁担被父亲塞到我手里。第一次打量它,蛮喜欢它的光滑和柔韧,贴肩的内侧有釉质般的棕红色,温润而光亮。扁担两端的钩链有些长,需要挽起来才适合我的身高。与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扁担一样,第一次挑水我就被扁担征服,担子在父亲肩上会有美妙而颤悠的弧度,在我的肩上则是让人崩溃的挑衅和啃噬。不只是疼痛,也不只是力气的缘故,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拒绝这样的生活,和这样步履艰难、蹒跚跋涉的命运。
扁担大约是父亲年轻时置的,一端有细小裂纹的地方被他用兽皮悉心包裹,以免划破衣服和皮肤,另一端有他的名字,是年轻时张扬的笔迹。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扁担的木纹里交错了父亲的年轮、浸没了父亲的汗渍,也被寄予了父亲对生活寄望。我是在偶然之间发现了扁担上的奇特味道。我不能准确知道那种味道是什么,可是只要同扁担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便嗅到了它混和着木香和尘世的味道。
当我挑着扁担负重前行的时候,那味道就会不经意地从我经过的房屋、土地、农舍、庄稼、粮仓和挑着的水中漾了出来。后来,我在父亲身上也发现了那种味道,它就渗透在他生机勃勃的生活里,回荡在他轻快的步子里,填充了他生命中喷薄的颜色,让人放心而踏实。我怀念和留恋这样的味道和父亲。
父亲越来越老时,扁担竟也越来越没了用处。父亲用来挑过日月星辰的扁担,没有人再用它挑水、挑粪、挑粮食,又一茬的农人已经不习惯使用扁担,只有父亲偶尔还用它挑着倒些垃圾,他不习惯用那些轻快的工具,犹如他不习惯愈来愈无力面对的这个世界。只有扁担在他肩上时,那个担当着一家温暖的父亲依然还有当年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宁愿这扁担永远被父亲使唤着摩挲着,成为他生动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父亲终于还是挑不起那根陪伴他几十年的扁担了,家里所有可以用扁担的地方都有了替代的办法,但一个健康的父亲再也没有替代。父亲一天天变得无力,变得萧瑟,变得枯萎,那扁担也一天天失去了光泽、弹性和用场,后来竟然不知去向,没了踪影。
再一次见到扁担,是安葬父亲那天。它挑着祭奠用的物品,一直送到父亲最后长眠的地方——一片安静的农田里。最后在众人为父亲坟头添土时,按照习俗,它插在坟头成为培土的标尺,直到将要被黄土淹没。
那天,父亲在下面,它在上面,它像只伸向天空的手,用最强烈的手势陪伴了父亲最后一程,与他告别。
那天,尽管它没有流泪,没有呜咽,没有一身缟素,但我相信它是有灵性的,因为我再一次嗅到了那种熟悉的味道。
每一种生命都有归宿,作为一个农民,父亲去了他最熟悉的地方,作为陪伴父亲的扁担,它做了能够做的一切。
|
|
扁担的一生
|
|
|
|
( 2018-05-1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扁担的一生 |
|
|
( 2018-05-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李耀岗 老家晋南管扁担叫水担,用来挑水时候多,挑别的时候少。在家里,担子压在父亲肩膀上多,压在别人肩膀上少。
民谣唱道:小扁担,三尺三。我家的扁担比三尺三要长,壮年的男性担在肩上才配得上它的修长和威武。但在我眼里,那扁担再长也长不过父亲在世的日子,父亲走了它也萎了,甚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因为,除了父亲的肩膀,家里已经没有人挑得习惯它了。
扁担来自一根细长的柞木,柔软而有韧性,两头有铁链和挂钩,在老家它们分别称为水担穗子、水担圪斗。父亲挑着扁担的样子,有一种琴瑟和鸣的韵味,一颤一颤,稳稳当当,把水从外面挑回来,把茅粪从家里挑出去,把家里的出产挑到集上,也把一家的担子挑在肩上。这根扁担跟他去过不少地方,干的都是让人闻之生畏的苦活累活,而庄稼人却靠着这苦点累点,一点一点迈着步子拖家带口走过来了。
运城盐池,古称“潞盐”,现在被誉为中国死海。盐化和旅游使它随着“南风”声名远播,父亲少年时就曾一冬一冬地在那儿担硝。天寒地冻,芒硝的结晶在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美丽的“硝凇”,但担硝却是个常人不愿干的苦活。父亲加入这样大体力消耗的劳动时,无暇顾及盐池白茫茫的风景,肩膀被硝担压得忘记了疼痛,腿脚被硝碱腐蚀得泛白而顾不上冬日的冷酷。扁担是他唯一的伙伴,一个冬天下来,十几岁的他已经迅速成长为男人。
当年的“三线”建设工程浩大,父亲大概是那个时代最早的农民工吧。除了年轻和一根扁担,他几乎没有任何依仗,也没有任何畏惧。劳累奈何不了他的,只有饥饿才是他最大的敌人,好在有文工团的女兵怜惜他,接济他一点多余的干粮。那时,父亲是愿意去当兵的,但他没有机会,就连那些与他同劳动的军人都替他惋惜。不过,这一切都妨碍不了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冲在前面,扁担成为他最值得骄傲的武器。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扁担被父亲塞到我手里。第一次打量它,蛮喜欢它的光滑和柔韧,贴肩的内侧有釉质般的棕红色,温润而光亮。扁担两端的钩链有些长,需要挽起来才适合我的身高。与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扁担一样,第一次挑水我就被扁担征服,担子在父亲肩上会有美妙而颤悠的弧度,在我的肩上则是让人崩溃的挑衅和啃噬。不只是疼痛,也不只是力气的缘故,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拒绝这样的生活,和这样步履艰难、蹒跚跋涉的命运。
扁担大约是父亲年轻时置的,一端有细小裂纹的地方被他用兽皮悉心包裹,以免划破衣服和皮肤,另一端有他的名字,是年轻时张扬的笔迹。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扁担的木纹里交错了父亲的年轮、浸没了父亲的汗渍,也被寄予了父亲对生活寄望。我是在偶然之间发现了扁担上的奇特味道。我不能准确知道那种味道是什么,可是只要同扁担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便嗅到了它混和着木香和尘世的味道。
当我挑着扁担负重前行的时候,那味道就会不经意地从我经过的房屋、土地、农舍、庄稼、粮仓和挑着的水中漾了出来。后来,我在父亲身上也发现了那种味道,它就渗透在他生机勃勃的生活里,回荡在他轻快的步子里,填充了他生命中喷薄的颜色,让人放心而踏实。我怀念和留恋这样的味道和父亲。
父亲越来越老时,扁担竟也越来越没了用处。父亲用来挑过日月星辰的扁担,没有人再用它挑水、挑粪、挑粮食,又一茬的农人已经不习惯使用扁担,只有父亲偶尔还用它挑着倒些垃圾,他不习惯用那些轻快的工具,犹如他不习惯愈来愈无力面对的这个世界。只有扁担在他肩上时,那个担当着一家温暖的父亲依然还有当年的样子。
那个时候,我宁愿这扁担永远被父亲使唤着摩挲着,成为他生动生活的一个象征。然而,父亲终于还是挑不起那根陪伴他几十年的扁担了,家里所有可以用扁担的地方都有了替代的办法,但一个健康的父亲再也没有替代。父亲一天天变得无力,变得萧瑟,变得枯萎,那扁担也一天天失去了光泽、弹性和用场,后来竟然不知去向,没了踪影。
再一次见到扁担,是安葬父亲那天。它挑着祭奠用的物品,一直送到父亲最后长眠的地方——一片安静的农田里。最后在众人为父亲坟头添土时,按照习俗,它插在坟头成为培土的标尺,直到将要被黄土淹没。
那天,父亲在下面,它在上面,它像只伸向天空的手,用最强烈的手势陪伴了父亲最后一程,与他告别。
那天,尽管它没有流泪,没有呜咽,没有一身缟素,但我相信它是有灵性的,因为我再一次嗅到了那种熟悉的味道。
每一种生命都有归宿,作为一个农民,父亲去了他最熟悉的地方,作为陪伴父亲的扁担,它做了能够做的一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