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一切

梁鸿鹰《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读札

(2024年10月1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于时间的一切

梁鸿鹰《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读札

( 2024-10-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文漫笔
 
  郭良干

  相比于一个器皿,或一条河流,时间更像是一种贯通我们的“力”,一种环绕我们的“氛围”——我们生活着时间、感知着时间、亲历着时间,我们藉由时间,长久保持着自身的敞开与动态,并在时间之中感受情感之弦的震颤。在诗集《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里,诗人梁鸿鹰是如何用微妙的诗歌语言将“时间体验”这一“不可言说之物”编译为文字密码,供我们揣摩、玩味,若有所得,也若有所失的呢?
  不妨从这几句诗谈起:
  记得那年夏夜在野地里无意被惊起
  一株流星划过头顶
  思绪竟没来得及认真微笑
  ——《想念一次流星》
  这是生活影像中的奇妙一帧:不期然间,诗人目睹流星划过夜空,任何特定的、已被命名的情绪都还未将他占据,面部表情也没来得及变化,可情感的“强度”已经被激起了。一只猫腾空而起,四肢离地,将落未落;一柄利刃斩过竹子,竹子纹丝不动,将折未折——相比于“已完成”,这些“将而未”的瞬间往往令人更加着迷。优秀的摄影家善于把握事物的转折点,优秀的诗人亦然。就在情感强度-情感具体之间那个稍纵即逝的时间差中,诗人毫不犹豫地举起诗歌的镜头,将它精准捕获。
  人们抬起头
  期待着绚丽
  ……
  使暂时的麻痹遁于无形
  难以捡拾
  末了或者
  遗失得更多
  ——《烟花无尽》
  我想,看过烟花的人对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多少有些体会——当花火消失在夜空中,情感迅速降温,被短暂悬搁的烦恼纷至沓来,末了,甚至“遗失得更多”。
  人永远需要一些“霎那”,去治疗我们周期性复发的“快感缺失症”,尽管末了,我们或许什么也留不住,乃至“遗失得更多”。
  倘若我们对时间的流动麻木不仁,或蔑视直觉的价值,单一地从科学的向度理解时间,就难以觉察到个体生命中大大小小的“转折点”,而正是这些转折点,让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截然不同,也让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生活有多大啊
  干嘛像蝼蚁
  迷失于时钟宫殿
  已摸不着老书店门脸
  在一次闪失后
  明白了慢的紧要
  决定放弃最后关头的争取
  ——《慢与缓》
  却记不住一点有用的
  步子都对
  ……
  劫
  找不到,不能找,也不找了
  ——《岔子》
  时间也有它的贯通性,像一柄利刃,一束强光,一声爆响。同样是生活中的微妙“转折点”,《想念一次流星》《烟花无尽》捕获情感之弦的震颤,《慢与缓》《岔子》则聚焦观念豁然贯穿的一霎。人在时间中不断抉择、行动,在抉择和行动中不断认识自身、塑造自身。曾经蝼蚁般“迷失于时钟宫殿”的诗人,此刻找到了出路,从自己“所是”变为自己“所不是”,抑或反之。诗人日后是否会再度“迷失”,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至少在这一刻,他从“来都来了”的庸俗哲学中脱身而出,就在“放弃”“不找”之间,找回了精神的平衡与自洽。这令我们不由联想到《世说新语》中的一则轶事——晋人王子猷雪夜访友,在小舟中颠簸一夜,到了友人门前,却又转身返回了。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午时三刻
  一个长久的停顿
  ……
  小犬的吠叫
  即将遁入虚无
  你的火焰熄灭
  未留下叹息
  ——《叹息》
  相比于前面几首,这首《叹息》无疑显得更加纯粹:时间定格在午时三刻,秒针走动的短暂间隙,犬吠声恰巧介于可闻与不可闻之间,而面前的爱人,正以冷冷清清的眼光看着诗人。爱的反义并非恨,而是冷漠——此话老套,却也精辟。倘若顺着诗人静物素描般的笔调继续发散下去,或许还可以有衣衫的褶皱,阳光射入房间的角度,悬停在空中的灰尘,墙纸裂隙的纹路,手心和腿窝里的积汗,因焦灼而微微发苦的口腔,等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已经丧失了“灵韵”。但当我们放下相机,试图用文字捕获一个霎那时,那种感觉,或许又回来了。
  现代社会倡导勤俭克制,主张长远投资,对及时行乐始终抱持很深的敌意。若以时间的角度观之,这无疑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的失衡。诗人能够用诗歌发现霎那、捕获霎那,再注入情感强度的变化,令其成为有纵深的、可揣摩玩味的,无论如何都是有价值的。诗人梁鸿鹰在前言中明确表示,自己无意成为“代言者”,他也的确如此。不过,对于某些事情而言,越是私人的,就越是公共的,越是“不及物”,就越是意味深长——读了,就会明白。
  让我们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旷野凝视半岛
  风雨凝视雷电
  我立在奇迹背后
  如同经历未来的叩问
  ——《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