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晏殊词有慰藉的办法
晏殊的《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很多人考到50多岁才考中进士,比如韦庄;而晏殊是幸运的,14岁就被赐同进士出身,后来官至秘书省正字。不管是仕途上幸运的人,还是仕途上不幸的人,不管是理性的诗人,还是纯情的诗人,都有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无常的悲哀。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即使你富贵显达,贵为天子,也不能够避免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还有一种离别的悲哀,也是天下人都必须经历的。生离死别的悲哀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感情。《古诗十九首》之所以奇妙,是因为它所写的都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无常的悲哀、离别的悲哀、追求不得满足的悲哀。
可是对待这种无常和离别,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李后主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无常,“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是离别,他得出的结论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其实晏殊所写的基本感情是一样的,“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是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等闲离别易销魂”,这是离别。他所写的主题跟李后主一样。“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是时间短暂的意思,“有限”是更短暂的意思,“有限身”也是无常的悲哀。李后主说“胭脂泪,相留醉”是离别,晏殊专门提出“等闲离别易销魂”,两个人的结论是不同的,即“人生长恨水长东”与“酒筵歌席莫辞频”。在无常和离别的悲慨之中,晏殊找到一个慰藉的方法,李后主完全找不到,所以才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总是会遭遇很多不幸,当不幸来临时,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它,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它?晏殊隐然有一种慰藉的办法,所以他写“酒筵歌席”。有聚会既可以饮酒,也可以听歌,在这种无常离别的人生之中,你要怎么样来安慰自己,怎么样来排解、解除这种悲哀?晏殊是“酒筵歌席莫辞频”。
杜甫的诗“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说的是“莫”。韦庄的词“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用的也是“莫”字。“莫”是说你不要,本身就是一种劝解之词。你不要推辞说酒喝得太多,“酒筵歌席莫辞频”,“莫辞”就是不要推辞。不辞频,不怕金杯的满,不怕酒喝得多,“频”是多、满。所以晏殊是跟杜甫、韦庄一样,隐然有一种劝解的意思。可是,晏殊跟韦庄、杜甫是不同的,韦庄最后的归结是“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还是回到相思怀念的悲哀。可是晏殊不是,晏殊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可以知道,晏殊比他们这些人要理性,有慰藉的办法。而他之所以得到这种慰藉办法,是有一种理性的反省和思索在里边。
理性词人与纯情词人之对比
将晏殊跟李后主做一个比较,李后主开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写的是眼前、当下的现象带来了感触,引起了我的悲哀,完全是直觉的感受。可是晏殊说“一向年光有限身”,不是一个现象,是一个概念,是经过反省思索后的结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刚听起来觉得很奇怪,诗词需要一种感情上的感动或触发,怎么会有理性呢?可晏殊恰好把他的感性和理性结合得很好。“一向年光有限身”是他的感情,他对无常的悲哀有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可是,晏殊由此归纳出对于人生的了解,就是一个理性的认识。
李后主跟晏殊两个人,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同样一种无常的感情,这两个人反应怎样的不同呢?李后主说,“独自莫凭栏”,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那个栏杆。一般楼上有栏杆,可以望远,而望远常常引起人的怀思。所以李后主说,不要去凭栏,尤其你独自一人的时候。凭栏的时候看到“无限江山”,看到有山有水的故国,就是李后主的南唐故国。可是现在丢掉了那个江山,是“别时容易”,那么容易就把它失去了,要想回去看故国的江山,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后主的结论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天上人间”四个字非常奇妙。这四个字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没有主语、谓语、宾语。“天上人间”是什么意思?这可以有很多解释。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中的解释是,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是今昔强烈的对比。他还有一个解释,说“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到哪里去了,到天上了,还是到人间了?是问话的一种口气。还有一种可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写的是“别时容易”,“天上人间”写的是“见时难”。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天上人间”就是两句哭天之词。
总而言之,这四个字有很多种可能,诗词可以引起多义的解释。为什么一句诗或者一句词可以引起我们很多解释?一个原因是语法的模棱。模棱,就是模棱两可,文法不完备,就像“天上人间”,它的语法模棱两可,可以讲成感叹或者疑问。还有一个原因是,诗词里边所举的形象可以引起人的多种联想,如李商隐有一句诗“断无消息石榴红”,石榴的“红”是什么,可能是石榴花的红,或是石榴裙的红,或是石榴酒的红,同样的形象引起人的联想不一样。
李后主所说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花落,春归去,什么都消失了,天上人间的隔绝,是不能够挽回的悲哀。晏殊同样看到无限的江山,他是理性的诗人,但并不是麻木不仁,并不是没有无常的悲慨,他的“满目山河”是“空念远”,这岂不是“理性的反省和思索”?因为他理性,知道不能够马上就到远方去,远方的人也不能马上就到我这里来,这种阻隔不是人力能够补救和挽回的。所以,这个“空”字就跟李后主完全不同了,这是晏殊理性的反省和思索的结果。“满目山河”是“空念远”,“落花风雨”是不是“更伤春”?李后主写“流水落花春去也”,他看到落花是伤春的,这是一种春天消逝的感伤,所以伤春就是“春去也”。晏殊看到花落、春去,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更伤春”,这个语法呼应是有一种理性里的感情、感情里的理性,两个是互相联络、结合在一起的。“更”是加深,第一层悲哀是离别的念远的悲哀,再加上花落春去伤春的悲哀,所以用到“更”字。“落花风雨”是“更伤春”,“更”字是加深之词,第二句把两个都加重了,有念远,更有伤春。可是他以前面的一个“空”字,可以连下来把两个都否定,这是晏殊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诗词里的理性思索,晏殊表现得很好。以一个“更”字把两个同时加重,一个“空”字把两个同时否定,上一句的“空”,跟下一句的“更”,互相结合、反衬得非常好。
晏殊将感情与理性结合得非常好,最后隐然有一个安排和解决的办法,“不如怜取眼前人”。念远是空的,因为这个远人不在这里,是白白念远,对你是没有好处的,一点在现实的补救都没有,所以是“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个“更伤春”同时接着上一句的“空”字下来,也是空伤春,所以现实的解决办法是“不如怜取眼前人”。真是非常理性,你所能掌握的只有现在,念远是你不能得到的,伤春是你不能挽留的,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怜”是爱怜的意思。眼前的人,是能够呼唤起你一种感情的。
韦庄的词中有“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如果今天眼前也有花枝的话,就“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定还要注意,晏殊是达观、理性,可是同时也有感情。感情的达观、理性之中,同时还有一个陶渊明常用的“姑且、聊且”的意思,比如“且共欢此饮”“聊为陇亩民”。陶渊明曾经也有过壮志——“抚剑独行游”。可是他出来做官,发现官场上的腐败黑暗,不能够忍受,就决定“躬耕”了,但“躬耕”不是他的本意,所以他说“聊”。既然“抚剑独行游”不可得,比较之下我就宁可、聊且、姑且做一个归隐田园的老百姓。“且共欢此饮”,陶渊明隐居之后,有人约他一起出去做官。可是他出去做官,就是改变自己的道路,他不愿改变。虽然你跟我走的道路不同,我并不愿意把你看成敌人,仍然可以跟你“且共欢此饮”,姑且我们共同欢乐地在这里一同饮酒。他说“吾驾不可回”,可是我驾车所走的道路是不能够挽回的,你让我走你的那条路是不行的,你不是跟我走共同道路的人,不是我真正的知己,可是没有关系,既然相遇在一起,就共同欢乐地饮这一杯酒。所以这个“聊”跟“且”都是那种不走极端的。可是有些人是走极端的,杜甫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是竹叶酒,我今天如果没有竹叶酒喝,这人间的菊花我都不教它开了,没有这个,宁可什么都没有。
《浣溪沙》这首词,是我们要证明晏殊这个理性的词人,在感情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致,最好的代表作品。这首词跟李后主做了对比,可以看到纯情的词人跟理性的词人对于宇宙之间的现象,同样有感情,同样有一种感动——无常的悲哀、伤春的悲哀、离别的悲哀。可是晏殊的反应、结果跟李后主不同,这是理性的词人跟纯情的词人的很大分别。
对大自然的敏锐
晏殊是理性的一个词人,虽然具有理性,可仍然是一个非常敏感、锐感的词人。他对于宇宙之间的一切现象,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现在我们来体会他敏感、锐感的这方面。
辛弃疾曾经写过《踏莎行》,《踏莎行》是晚唐五代、北宋词人常常写的一个调子。可是辛弃疾所写的《踏莎行》里所表现的风格,跟晚唐五代、北宋词人的《踏莎行》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词在开始的时候,所写的大都是闺阁园亭、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别,都是很温柔、很纤细、很委曲的感情。所以辛弃疾以英雄豪杰,将词变为豪放,不但在一些长调——本来就适合于写豪放风格的词里边表现豪放,还把晚唐五代北宋纤细委曲的婉约词改变成豪放。
辛弃疾的《踏莎行》,跟晏殊的完全不同。晏殊所写的,是敏感跟锐感,感觉的纤细、叙述的委曲,将那种缠绵婉转的情意叙述得非常好。冯正中的《鹊踏枝》,写了十几首;温庭筠的《菩萨蛮》也写了十几首。要掌握一个词调的风格,或者要掌握一个词人的风格,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同样的调子一直念下去。下面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第一首: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第二首: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第三首: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第四首: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词里缠绵婉转低回的感情,从它的声调就可以感觉出来。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诗人,他虽然理性,可是他的感受、感情非常纤细、非常锐敏,“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真是写得美!一般人写到春归、春去、花落,都是悲哀。杜甫曾写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李后主也曾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晏殊写的景色也是暮春的景色。
北宋周邦彦写过一首词:“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写的是暮春。“楼上晴天碧四垂”,楼上碧蓝的天一直是垂到四垂的,因为他在高楼之上,四面一看都是地平线,都是天地相接,好像蓝天一直垂到地平线上去。“楼前芳草接天涯”,绿草已经长满了一大片。“劝君莫上最高梯”,我劝你不要登到最高楼的楼梯上去望远,当你看到“楼上晴天碧四垂”,看到“楼前芳草接天涯”,就会有一种伤感,就会有一种伤春的心情,因为那楼前的芳草已经完全绿了,春天已经走了,夏天开始来了,初春已经过去了,这已经是暮春的景色了。所以他说“新笋已成堂下竹”,刚长出来的嫩的笋尖,已经都长成那么高的竹子。“落花都上燕巢泥”,花不但落了,花落在尘土之中,尘土就是泥土,燕子把带着花的泥土衔到屋梁上去做巢。春天真的走了,连落花都变成燕巢上的泥了!所以他说“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是一种“岂忍听”的意思,怎么能够忍耐、忍心听到。“林表”,树林的外边。杜鹃鸟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它的叫声,一般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你在“天涯”做客,暮春时节听到杜鹃鸟的叫声,你是很悲哀的,所以是“忍听林表杜鹃啼”,而且据说杜鹃鸟的“啼”是一直“啼”到血从口中流出来。所以这个“芳草接天涯”代表的是暮春,是伤春。
周邦彦用两句词写出悲哀:“劝君莫上最高梯”,“忍听林表杜鹃啼”。晏殊的这首词没有明白表示他的悲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他写的是一种非常纤细的、对于外界景物的感受,可是他没有明白表现他的哀悼和伤感,而且还隐然表现了一种欣赏的意味。他所写的,都是对于景物的感受和欣赏,晏殊对于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很敏锐的感受,词里表现了一种非常有诗意的、欣赏的、赏玩的感情。这是晏殊词的另外一个特色。
晏殊的词跟李后主的词有很大的不同,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词人,他的词里并不是没有感情、感受,而是有了感情、感受以后,不像李后主那样很单纯、很直接地反映,而是把打动人的感受转化。一个理智的词人,他能够把所看见的很多个别的事物进化成一个观念,比如说“一向年光有限身”就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这是晏殊的一个特色。还有,理性的词人表现得有节制、有反省,所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后面,接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他不是像李后主那样没有节制地大段发泄,而是有节制、有反省,有一个处理的办法。
许多读者觉得词所反映的都是伤春怨别、儿女情长,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每一个词人都有不同的特色,晏殊有非常连续、幽微、婉转、敏锐的感受,而且是充满了诗意的一种感受,这是大晏重要的特色,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理性,还要看到他另一方面的感情。
曲折幽微,含蓄而有节制
我们来看这首《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小径红稀”,“红”是指什么?是指花落。李后主所写的是“谢了春红”,是落花零落的生命的凄凉和凋伤的感受。晏殊所写的落花,写的也是“红”,是“小径红稀”。我们说“林花谢了春红”是感受,太直接,不巧妙,而这个“小径红稀”则是一种美感的欣赏。他不直接写生命的凋伤,而是写景色,里边可能有花落春悲的伤感,但是他不是直接写的,而是采取了一种美感的欣赏。很多人讲诗词里要有一种形象,这个形象在你的诗作情景中产生了作用,才是好的。比如“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就没有感动,在诗句里不造成作用,这个形象是浪费的,所以形象如何呈现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情,而情要借景来表示。中国的文学批评中说“情景相生”,这个“情”字要看成非常广义的“情”字,未必是喜怒悲欢这种强烈的感情。看大晏的词,“径”字是名词,“红”虽然是颜色,可他却用这个代表花,是用一个暗指来代替一个明指的信息,他感觉很敏锐,而且写得非常婉转。《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他在开满了花的小径之中,一个人在那里徘徊。这个“小”字,诉尽了他的这种感受,一种小径曲折、幽微,花落以后的很敏锐的感受。
“芳郊绿遍”,芳郊是长满了芳草的郊野,到处是芳草,“绿遍”天涯。“绿遍”,一片青青的绿色。中国诗词里有一种传统,在用到某一些词和句子的时候,能唤起民族意识里千百年来所留存的某种共同的反应。北大教授林庚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专门谈论唐诗的语言问题。中国一说到芳草,常有怀人的意味。汉朝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第一句就是“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可以看到那绿遍天涯的芳草,“绵绵”不断绝的样子。《楚辞》里也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有一首送别的诗里曾经写过“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六朝时江淹写过一篇《别赋》,开头两句是“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肠芳草地”,使我断肠的是那个芳草的一片绿颜色。
芳草可以给人这么多感情上的感受,可是晏殊与他们不一样,他没有用很强烈、生硬的句子,只是“芳郊绿遍”,只是表面上写一个景色,是“小径”的“红稀”,“芳郊”的“绿遍”,在“小径红稀”之中,“芳郊绿遍”之中,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大晏很微妙的一点是他写得很闲适,写得很小心,他注意到红的慢慢稀少,花园里的花开始零落。
写花慢慢地落下来,秦少游有一首词的开头是“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英”是花的花瓣,“梅英疏淡”,梅花的花瓣,“疏”是晏殊所写的“稀”,稀少的“稀”,“梅英”的“疏”,就是稀少的意思。“淡”是它的颜色变浅了。花含苞的时候颜色比较红,等它慢慢绽开的时候,颜色就比较浅了。梅花的花瓣,从多到少,花瓣的颜色,从深到浅。“冰澌溶泄”,水上的冰慢慢地薄了、融化了,慢慢顺着水流走了,一步一步地进行,就是“东风暗换年华”。东风在暗中,把这一年的芳华看淡了,诗人对景色有敏锐的感觉。所以晏殊的“小径红稀,芳郊绿遍”,不仅是写景色的美,还写感受的细致,看到那个情景小小的变化,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小径红稀”到“芳郊绿遍”,然后是“高台树色阴阴见”,花落了,草绿了,树荫就铺满了一片。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有人说杜牧年轻时钟情一个女孩子,本答应过几年回来迎娶,却因为做官失言,再次相见对方已结婚生子,所以就写了这么一首诗。当年很新鲜的花朵,现在已经被狂风完全地吹落,长了满树的绿叶。很多花开花的时候不长叶,等到花落了,叶子才长出来。这个绿叶成阴是“狂风落尽深红色”后的第二步,花落以后才长出叶子,等到绿叶成阴,就花落很久了。杜牧的这两句诗写得比较明白,可是大晏的词没有明白写出来狂风吹尽,没有明白写出来光阴的消逝,他只是写景色,“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高台”,你站在一个高台上,“阴阴”就是浓密的样子,“见”是突然看到高台上树木的浓阴一天比一天密,春天一天比一天消逝得远。这三句他表面上写的景物,没有像刚才所举的诗人词人抒写感情。
下面写道“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等到花落春归、绿叶成阴的时候,“春风不解禁杨花”。“杨花”就是柳絮,在春天的时候,有很大片的柳絮。一棵柳树在春天来临时,柳条是慢慢地变成嫩黄、嫩绿,慢慢地长出叶子。这句话很写真的一点就是,当柳枝变绿的时候,就开始有杨花,杨花飞起来的时候,就是满天飞舞,非常浓密。《红楼梦》里,林黛玉跟薛宝钗她们聚会的时候填词,就是填的柳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粉堕百花洲”,柳絮飞得好像是百花洲上的花飘落了,粉代表花。“香残燕子楼”,是说燕子楼上住的那位女孩子死了,美丽的柳絮的飞舞,像是花落、像是美人的死亡。“一团团逐对成球”,这样逐对逐对一团团的,“成球”就是滚成球的样子。北京有很多柳树,春天当你走过的时候,很多柳絮飞舞,就像晏殊写的,北方暮春时节,满天飞舞的柳絮,“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柳絮是非常轻飘的,迷迷蒙蒙的,所以是“濛濛乱扑行人面”。
这首词整个上半阕,晏殊没有写一个透露感情的字眼,而是用形容词写情景的转变。他没有说伤春、怀人,只是写景物,写得那么含蓄。他是把读者带入景色之中去感受,不是让“我”说出来:“我”在伤春,“我”在怀人。当你走在春天的小径上,柳絮濛濛的一片,扑到你的脸上,当你看到“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当你看到满天柳絮飞舞,飞到你的眼前,你是什么感受?他只用三个字稍微透露了一点点感情,“春风不解禁杨花”,所有的表现情绪的字句都在“不解禁”三个字里。“不解禁”,就是不知道阻止。春风,你为什么不知道阻止杨花,竟然就让杨花这么迷蒙的一片,直扑到我们行人脸上来,你为什么把这种零落、飘零,暮春的悲哀、凄凉,径直打到我的脸上来,“濛濛乱扑行人面”。他的感受都很直接地说出来,用诗人的敏锐、诗意、纤细,把所感受到的那种细腻幽微带到你的眼前、心底,让你去亲自感受。
这首词上半阙是以外面的景色为主,晏殊之所以写得不杂乱,因为他在写外面景色的时候,有一种时间消逝的感觉,他是在行进之中,从“小径红稀,芳郊绿遍”到“高台树色阴阴见”,到“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天一天比一天消逝,它的结构是时间的消逝。这首词下半阙有一个大的转变,是由外而内,“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他还是写得很细腻,春天的时候有黄莺鸟,只听到黄莺鸟的叫声,可是看不到,所以说“翠叶藏莺”。“翠叶藏莺”当然是接着前面的景色来写的。我们来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前面都是景色,一直到上半阕的最后一句,有人出来了,是“濛濛乱扑行人面”。接下来“翠叶藏莺”,“莺”是藏在阴阴的树色里,而你知道有莺,因为听见了莺啼。暮春的时候,黄莺鸟的叫声人能听见。后面“朱帘隔燕”,这是写得很妙的一句词,好处有几点,一个是结构上的,“燕”是燕子,是属于大自然的,可“朱帘”是房子,所以从外边转到里边来。“朱帘隔燕”,人在帘内看到朱帘外的燕子在飞,从外而内,从景到人。不只如此,晏殊没有把这首词的整个情调破坏,还是都用形容词来写。“隔”字虽然是动词,可是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景象,是说燕子在帘外飞,所以还是从景象来写的。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他写的是房间里的人,房间外的景色。“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得很美丽。宋朝最讲究燃香,南宋词人王沂孙有一首词,词调名叫做《天香》,咏一个龙涎香。龙涎香是宋朝人常常点的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香,制造、燃烧都有固定的方法。龙涎香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香烟,是碧绿的,而且凝聚不散,一直在那里盘旋袅动,是凝聚而不散的香气。晏殊的这首词虽然不是正式写香,可是宋朝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讲究燃香的,所以他说“炉香静逐游丝转”,“转”是香烟缭绕,一缕香气在盘旋缭绕,凝聚不散。香炉里的烟是“静逐游丝转”。什么是游丝呢?春天当花树生长的时候,有一些细小的昆虫,也在春天生长,这些昆虫有一种分泌物,吐出来的丝是长长的一条丝,可以看到天上飘着一条很长的丝,却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这个叫做游丝。如果春天天气暖和了,把窗跟门打开,柳絮游丝可以飘到屋里来,晏殊写的是这种情景。外边空中的游丝,屋里边炉烟的香气,就是“炉香静逐游丝转”。
最后就是在这样外在的景象跟内在的景象之中,“一场愁梦酒醒时”。他曾经饮酒而醉卧,梦是“愁梦”,是梦中所追寻的没有得到。“斜阳却照深深院”,到下午的时候,太阳已经西斜,斜阳照在深深的院落之中。大晏词不像杜甫的诗有那么博大的感情,表达忠君爱国、关怀国计民生的理想。可是他写出了非常纤细、幽微、婉转的一种诗人的感受,这是大晏词的另外一个特色。
大晏写感情不是很放纵,不是写得很强烈、激昂慷慨,他写得很含蓄、很有节制,可是有一首词他写得激昂慷慨的,就是《山亭柳》。这首词的风格,在晏殊的词里边是比较特殊的一首。每个作者都有独特的风格,如同天下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人一样,诗跟词等文学作品也不应该有完全相同的风格,无论是温、韦、冯、李,还是大晏,我们所说的特色,不是说他作品里有一首词或者两首词是这样。这个风格不但足以代表他作品的风格,而且足以代表他自己做人的风格,是个人跟作品合一的一种最能够代表他的特色。可是有的时候,他的作品里有偶然的例外,跟他一般风格不相同的情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