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饲养量604.4万头,同比增长12%;肉牛全产业链产值1205.7亿元,同比增长9.1%……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肉牛产业逆势大幅增长。
去年以来,国内肉牛价格持续走低,肉牛产业效益下降。吉林省通过政策服务、升级产业链、开拓国内大市场等一系列有力措施,走出了“牛路子”。“吉牛”正成为农业大省乡村产业振兴、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有了政策和服务,信心增加了”
2023年以来,国内肉牛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活牛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养殖效益走低。今年以来,吉林出台一系列措施应对肉牛养殖效益缩窄,提振养殖信心。
最近,长春市九台区太和村养殖户张兴周收到免费的优质肉牛冻精。“政府免费发放,不仅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改善肉牛品质。”他说。年初以来,吉林省拿出4775万元实施优质肉牛冻精补贴项目,提高肉牛及其产品的品质,保护和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
多年来,吉林资源禀赋好,养殖户规模达34万户。2021年以来,吉林省实施“千万头肉牛”工程,努力把肉牛产业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年初以来,吉林召开多场肉牛产业银企对接会;为黄贮饲料收贮主体补贴;免费发放“防疫服务公示卡”……吉林省正为养殖场(户)提供繁改、融资、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虽然行情不振,但养殖主体信心足。榆树市粒粒丰机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扩建厂房、购买500头基础母牛。“有了保险和贷款等政策服务支持,趁牛价低扩大经营。”合作社负责人于金钟说。
上半年,吉林省肉牛活体抵押贷款76亿元,同比增长26.69%,政策性保险肉牛165万头,同比增长19.4%,肉牛饲养量604.4万头,同比增长12%。
“从活牛到产品,只需两个小时”
多年来,吉林虽是我国重要“肉库”,但肉牛产业链短,肉牛多以活体外运销售,不仅附加值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也弱。吉林省正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助力产业链升级。
握紧种源优势。作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应用胚胎移植等新技术,每年为市场供应近千枚种牛胚胎和上百万计优质冻精。吉林省依托科研院校组建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在延边黄牛、草原红牛、沃金黑牛等特色种群培育和提质上开展技术攻关。
养出好牛,更要拉升产业链条。在长春市农牧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冷鲜、熟食等牛肉产品陆续下线。“智能化装备加持,从活牛到牛产品,只需两个小时。”园区企业负责人李朋说,推进肉牛精深加工,业务拓展到预制菜、生物保健等七大领域。
吉林通过屠宰增量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屠宰加工,推动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等16项政策资金直达企业、科研单位等,引导企业研发、拓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以三产融合为引擎,吉林肉牛产业从“卖活牛”向全产业链升级。2024年上半年,吉林省屠宰肉牛22.1万头,同比增长123%。
“吉字号”牛肉“朝发夕至”
正在举办的长春农博会上,“吉牛中国牛”展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现场,来自全国70余家肉牛产业相关企业齐聚“吉牛中国牛”品牌企业招商会,现场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交易额预计达8600万元。
年初至今,吉林省以“育品牌”为抓手,围绕“吉牛中国牛”核心主题,开展系列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活动,开拓“吉牛”市场。
吉林畜牧部门带领省内主要企业参加上海西雅国际食品展览会、吉粤产销对接会等一系列活动,深化与京东、淘宝等11家电商平台合作,会同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开启“空运”通道,实现吉林“鲜食牛肉”从产区到销区“朝发夕至”。
在长春市农安县,长春城开农投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牛排、预制菜等产品正陆续投向全国各大商超。“经销商增至200家,与多家餐饮企业合作,扩大市场份额。”该公司负责人宋广文说。
吉林省坚持从三产切入,做强品牌市场营销,激活二产屠宰加工业扩量提质,带动一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把肉牛产业打造成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
今年上半年,吉林牛肉调出量达到1.47万吨,同比增长146%。上半年,长春皓月、桦甸金牛、延边犇福等10个头部企业实现产值78.57亿元,同比增长21.37%。
“讲好‘吉牛中国牛’故事,深度融合平台资源与广泛市场渠道,以农牧循环经济的绿色路径,推动肉牛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局长柴冠说。
(本报记者薛钦峰)
浙江仙居:“乡村运营合伙人”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曹佩弦 王俊禄)在浙江省仙居县,存有新石器时期下汤遗址。万年之前,远古先民来到仙居,筑屋种稻,形成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村落之一。时光流转,今日的仙居正迎来一批从城市归来的人,让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更美、更富。
47岁的朱康笑去年回到家乡,带着多年从事文化艺术项目开发的经验和资金,成为仙居县政府招募的一名“乡村运营合伙人”。
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庄分散,产业薄弱,人口外流,大量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闲置。“我们亟需盘活乡村资源的带头人。”仙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巧玲说。
“乡村运营合伙人”不同于受聘于政府的职业经理人,徐巧玲指出,“他们带着理念和投资,村社以资产、资源‘入股’,两者合力给农户增收入”。
在朱康笑看来,文化是仙居最宝贵的闲置资源。
仙居,地如其名,山水相映、风景灵秀似“神仙居所”。这里拥有下汤遗址、几千年历史的岩画,以及近千年历史的皤滩古镇、桐江书院。“不缺美景,不差文化,但需要‘名片’。”朱康笑这样总结仙居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回到仙居,朱康笑利用白塔镇下叶村集体经济闲置建筑,投资建设仙居岩画艺术中心,与国家级5A景区“神仙居”仅一路之隔。艺术中心展示仙居岩画拓片、现代岩彩绘画作品以及相关文创产品,还有供研学团学习岩彩绘画的工坊。他还在参与下汤遗址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朱康笑说,就像莫高窟和壁画艺术之于敦煌,“下汤遗址、岩画艺术也会成为仙居的名片。”
浙江是“千万工程”的诞生地。20多年来,这项工程从一省推广至全国。其内涵也在更新:起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延伸至美丽乡村建设,又升级到以共富为目标的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这在中国已成为共识,各地正不断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截至2022年底,中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
当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再次成为重点。
这些人才以“乡村运营合伙人”“乡村CEO”“农创客”等身份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创业融资、租金、税费等领域政策支持下,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作为白塔镇一名签约“乡村运营合伙人”,朱康笑在对闲置资产使用规划有更大话语权的同时,也面临一年内为下叶村民宿产业吸引1万人次游客的考核指标。他对此毫不担心:“美景叠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仙居一日游肯定能变多日游。”
当朱康笑思考着如何让仙居留得住游客时,在白塔镇的另一端,“乡村运营合伙人”徐子永正努力让仙居留下更多本地人。预计还有两个月,他推动的“仙乡小吃共富工坊产业园”项目就可全面投入运营。
烧饼、小笼包等传统小食也是仙居的特色产业。家家户户祖传做小吃的手艺,成为仙居人在外营生的重要手段。据估算,仅在长三角地区,就有3万多仙居人经营着超过1万家小吃店。
2021年,徐子永带着点子从江苏返回家乡:顺应餐饮业发展趋势,采用机器与手工制作结合的生产方式,利用冷链包装运输,为分布在全国的经营户量身定做小吃半成品。他说,这将降低经营户劳动强度和成本,带动仙居上下游产业和村民增收。
于是,由白塔镇提供土地,徐子永和白塔镇政府一起将产业园项目提上了日程。一身手艺的仙居人将不必背井离乡,可在家门口创业或就业。仙居特色小吃产业初创企业可在产业园里完成“从出生到成人”的蜕变——徐子永的农创客孵化团队将提供从商标注册、产品研发到冷链包装等设施共享和线上销售的全链条服务。
“作坊生产经营富一家,产业化经营富大家。”徐子永说。
“乡村运营合伙人”制度是仙居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回流”机制的一大尝试。徐巧玲表示,作为典型山区县,仙居财力不宽裕,政府只能通过加强部门间政策和资金协调、鼓励乡镇整合闲置资源等措施,来吸引、服务人才。
目前,仙居已签约来自全国的76名“乡村运营合伙人”,吸引20个意向团队,成功签约7个整村运营团队。近年来,已有约2000名青年大学生、农创客来到仙居创业,7.1万小农户通过入乡人才主导的民宿、电商等101个项目增收。
仙居正在吸纳有意愿的入乡人才成为后备村干部,深入参与村庄发展、管理。“乡村前景广阔,是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徐巧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