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演绎“化稻”传奇

(2024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盐碱地里演绎“化稻”传奇

( 2024-06-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采访了两位盐碱地治理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他们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问诊”盐碱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对症“开方”,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本报记者张典标

  古有庄生梦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却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水稻。
  十几年前,他和学生们挤在吉林省白城市一间大通铺里,晚上睡不着就开始琢磨:“假如自己是盐碱地里的水稻,如何才能长得更好?”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东北农田应该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而地处科尔沁沙地和松嫩平原交界处的吉林西部,位列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这里的盐碱地细如面粉,透水性差,传统“以水洗盐”的治理办法对此无能为力,属于最难啃的“硬骨头”。
  就在这里,胡树文白天带着团队下田搞科研,晚上“化身”水稻,夜以继日探究“化碱为繁”的特效“药方”。
当年见效引来“三顾茅庐”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很可能被眼前“烟袋油子色”的土块所蒙骗。加上旁边就是稻田,更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些土块是黑土。
  这里是吉林松原市前郭县查干吐莫村的重度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区。田边残留的“烟袋油子色”,其实是苏打盐碱地的典型症状。
  负责改良的吉林省沃野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洪德,也被晒成一脸的烟袋油子色。他指着路上车辙里的积水介绍:“这一小窝泛红的水,就是碱水。两边的盐碱地,春天发白,夏天发黑。”
  这个45岁的本地人回忆,过去没有洗衣粉,农民就拿扫帚在盐碱地上划拉点土,熬出的碱,煮粥、洗头都能派上用场。
  “除了碱蓬草,其他植物都嫌弃盐碱地,种啥啥不收。”朱洪德介绍,碱蓬草是耐盐碱植物,也是盐碱地的指示性作物。这片地的pH值在9.8到11.0之间,含盐量在0.4%到0.8%之间,属于重度盐碱地。
  更远处,尚未改良的盐碱地已被抛荒多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目区里的600亩农田,绿油油的秧苗横竖成行。走近稻田,几只青蛙扑通一声就溜了,清澈的水面下还有鱼蟹。
  朱洪德回忆,2022年5月份他采用胡树文的技术改良的这块田,当年亩产就达到920斤,去年破了千斤。他预计,今年亩产还得涨。
  他把种出的大米送到检测机构,不仅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还富含钙和锌元素。
  “改良后的土壤经检测,各项指标均已接近正常。”朱洪德说,靠着胡教授的办法,他已经改良了近5万亩盐碱地,都是“当年改良,当年高产,多年稳产”。
  他算了一笔账:对于轻度盐碱地,每亩改良成本约千元;对于重度盐碱地,每亩成本则要四千元,再加上土地平整、沟渠配套等投入,每亩总的一次性投入为两万多元。项目验收后,改良好的农田将无偿移交农户。而朱洪德能从中获得20%左右的利润。
  距离示范区不到20公里的红星牧场,是胡树文和其他团队PK的“擂台”。2021年开始,这里280公顷的土地被平分为4块,朱洪德采用胡树文的技术改良一号田和四号田,其他两家团队分别改良二号田和三号田。
  前郭县土地整理中心原负责人于德军介绍,采用胡树文技术的农田,水稻长得壮、个头高、分蘖数量多;而其他两块地的水稻,“葱不葱,草不草,韭菜不韭菜,达不到项目验收标准”。
  “一号田和四号田仅5个月就实现亩产800斤的目标,当年就可验收,去年亩产均破千斤。”于德军说。
  他介绍,过去当地采用“以水洗盐”的办法,淡水消耗量大、改良周期长、容易返盐返碱。同样是治理重度盐碱地,普通治理技术需要5到7年,而胡树文团队的技术能实现“当年修复、当年高产,一次改良、多年稳产”。
  “这么多年,胡教授改良没有失败的。”于德军回忆,此前也有技术团队找上门来推销改良方案,但一问对方成功案例在哪,对方就溜之大吉。
  事实上,为了请胡树文“出山”,2016年朱洪德曾到中国农业大学“三顾茅庐”。前两次扑了空,第三次才过了胡树文的“考察”。
  “他操心田里的事,天刚亮就下地,‘执行’我的‘指令’也丝毫不打折。”胡树文认定朱洪德是“最佳拍档”。
  而朱洪德这么执着找胡树文,正是因为当年亲眼在白城大安市见识了胡树文改良的对照试验,“令他大开眼界”。
  那里就是胡树文最初把自己想象成水稻的地方。
40岁转行的“赤脚教授”


  “治沙与治碱,谁干谁打脸!”大安市的重度盐碱地,吓退过不少种植户,却吸引来胡树文。
  大安市海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海御农业)负责人管长林指着一块平整好的农田说,胡教授最早就在这带着学生搭窝棚、抡铁锹、测土样、做试验。
  “盐碱地啥样我知道,只长碱蓬,要想种出水稻简直天方夜谭。”年过半百的管长林没想到,胡树文第一年就种出了水稻,亩产高达560多公斤。
  第二年,这块试验田引来专家现场测评,产量是常规种植的3倍多。一位专家现场感慨,“盐碱地改良效果这么显著,还是第一次见!”
  有了技术支撑,海御农业改良盐碱地更有底气,又一次性包下1000公顷盐碱地。
  “一次性改良之后,这块地产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去年10月,胡树文检测土壤发现,已经和黑土地没什么两样。
  “水稻长得好,也改善了这儿的小气候。原来鸟都不落的地方,现在野鸡、苍鹭、灰鹤、白鹭都来了。”还有周边的农民问管长林,这块田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胡树文“化碱为繁”的药方,离不开他的“想象”。
  “假如我是一株水稻,要在盐碱地里存活,得有免疫力或抗体,那穿上抗盐的‘外衣’不就可以了吗?”胡树文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抗盐剂,经过浸泡的种子自带抗盐能力。
  “站在水稻的角度看,盐碱土壤像‘面粉’,没有缝隙,水分难以下渗,水洗效果不好。我们研制出生物基脱盐剂,把‘细面粉’变成‘面疙瘩’,缝隙变大了,水洗的效率比过去提高10倍,还节约大量淡水。”胡树文补充说。
  事实上,改良盐碱地,胡树文原本是个门外汉。留美学习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胡树文,最初回国研究的是功能性肥料。
  2008年,在江苏盐城的一次科研试验中,他发现正常田地里施用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水稻增产8%到12%;而在盐碱地里使用,却能增产18%到20%。
  经过反复试验,他才搞明白,原来盐碱地含盐量高,普通的速溶肥料增大了土壤中盐浓度,反而抑制了农作物生长。而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恰恰减小了这种叠加伤害。
  “仅肥料一项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如果配上土壤改良,效果岂不更显著?”当时40岁的胡树文,决心转行改良盐碱地。
  “人过四十不学艺,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又是个冷门领域,也不是你的本行,你图啥?”尽管有人劝、不看好,胡树文还是铁了心转行。
  出生于鲁西南农村的胡树文,打小就知道土地的重要。“要是农民能在改良的盐碱地上获得好收成,多有价值。”
  从想象到落地,改良“药方”的每一次完善,背后都离不开盐碱地里一只只深深的脚印。
  “农业科研不能光在实验室里搞模型、搞‘盆栽’,必须在田里实打实地干。”胡树文一开始就选了最难啃的苏打盐碱地。扎根吉林的农田做试验时,他连续多年每年都有8个月时间在地里。直到现在,胡树文每年仍有大半年时间下地。
  “每次下飞机就直奔田里,赤脚下地,称得上‘赤脚教授’。”朱洪德说。
“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在中国农大胡树文的办公室里,一张中国地图上,一颗颗彩色图钉标记着胡树文团队的试验点。
  从东北的松嫩平原,到黄河三角洲,再到东部滨海、河套平原、新疆内陆……从133个试验点采集来的3万多个土壤样品,积累出盐碱地“数据库”,让胡树文团队对盐碱地了如指掌,创建并完善“重塑土壤结构”盐碱地治理系统技术工程模式——
  东部滨海盐碱地地下水位浅,易受海水侵蚀。要先筑堤建闸,控制地下水位,防止返盐,同时重塑土壤结构,保障作物生长。
  河套平原的盐碱地是矿化水灌溉带来的,盐碱与干旱并存。胡树文开的药方是:建立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导出;重塑土壤结构,快速脱除土壤耕作层盐分;同时发展节水灌溉,保持土壤水分。
  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地表蒸发强,改好的盐碱地容易返盐。需要因地制宜,种植耐盐植物,同时开发新型水溶性改良剂。
  ……
  如今,胡树文团队已在全国50多个县市建成了30个千亩示范区,涵盖各类盐碱地——
  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种植技术负责人张振合告诉记者,2017年采用胡树文的办法改良之后,原本亩产只有四五十公斤苜蓿草的盐碱地,第一年产量就增至上千公斤;
  在山东东营,胡树文改良的中重度盐碱地,小麦产量443公斤/亩,约为对照田的3倍;
  江苏盐城的种植户采用胡树文的改良技术后,盐碱地每亩大豆产出比非盐碱地还高三成;
  在新疆和田中度盐碱地,团队研制出新型功能性水溶性改良剂,实现了“边滴灌、边施肥、边改善土壤结构、边脱盐、边保水”。改良后,玉米生物量和鲜重增加六成,土壤盐分下降六成,每亩改良成本只需200多元;
  ……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个团队已经累计治理了190多万亩盐碱地。
  “我们创建的改良模式,涉及土地整治、土壤修复、培肥、种植管理等环节,是一套系统性方案。”胡树文说。
  “未来盐碱地治理的关键,在于用最少的水去盐碱。”在胡树文看来,“我们的模式每亩只需一次性用水300立方米,和其他技术相比,淡水使用量大幅度减少。”
  他估计,在有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这种改良模式可新增1亿至2亿亩优质耕地,能将1亿至2亿亩中低产田改良成高产田,同时把1亿至2亿亩退化草场生态修复成优质牧场。
  2020年,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会上,胡树文的模式被专家组鉴定为“当年修复、当年高产、多年稳产”,“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转行十多年,胡树文总结:“用自己的专长做了点实事,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