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两场千古绝唱再展芳华

(2024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穿越时空,两场千古绝唱再展芳华

( 2024-06-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回望盛唐,熙熙攘攘的繁华中,曾上演着古人无尽的悲欢喜乐,有“白首不相离”的儿女情长,也有“孤影过澜沧”的家国情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如今,这些尘封于历史、深植于人心的经典故事,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于世、走进现实,穿越千年更添一份情感温度。
  依托《长恨歌》和《文成公主》两个历史故事,陕西和西藏两地打造大型实景舞台剧,融合舞台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创造性演绎凄婉缠绵和凛然勇毅,创造出在传统中感受新生的韵味,为文旅市场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中国式浪漫在历史长河中穿越绽放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千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唐城长安,以一首《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感悲剧。如今,在曾见证二人故事的西安华清宫,同名大型实景历史舞剧以骊山为大幕、湖水作舞台,借此地真历史,引游客“梦回大唐”。
  “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寒赐浴华清池”“骊宫高处入青云”……诗中的文字被创作成全长70分钟的舞剧,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以现代人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方式,演绎千古绝唱的文学经典和大唐王朝的兴衰成败。
  4月13日晚间,《长恨歌》中的帝妃正在舞台上演绎生离死别,一场大雨突然而至,将“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现得淋漓尽致。“太美了,我看见了历史!”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先生说。因为当天是周末,他提前10天在小程序上预订,才成功“抢”到票。
  同一个夜晚,穿过近2000公里,在日光城拉萨,婉转的唱段中,依山而建的舞台上,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讲述着盛唐时期公主从长安城到逻些(拉萨旧称)的故事,一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
  “走不到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站在宝瓶山前,遥望布达拉宫,拉萨河上的迎亲桥将历史陈梦与现实相接。
  从金碧辉煌的唐宫许嫁,到日月山上碎宝镜、斩乡愁,演出中文成公主一路跋涉走进高原篝火营寨。500多名演员上演打阿嘎的壮观场面,多层演出步道依山而建,羊群、马队和拉萨哈巴等高原动物本色出演,渲染着和亲一路的“行走感”,还原着雪域高原的过往景象。
  璀璨绝响的“史诗”吸引大量观众,成为两地文旅产业的重要名片。目前,分别于2006年、2013年与观众见面的《长恨歌》和《文成公主》大型旅游演艺,均已接待观众超过千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等衍生产业快速发展。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介绍,《长恨歌》已经演出53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票房达22.4亿元。演出从一晚一场增加到一晚四场,在节假日仍供不应求。2021年12月3日,冰火《长恨歌》首演,通过全面升级舞剧艺术形式和舞台艺术装置,营造出霜雪铺陈、寒冰倒挂的冬季景象,实现了我国北方冬季实景演艺“零的突破”。
  2024年3月12日《文成公主》新的演出季开启。作为西藏人气爆棚的一台实景舞台剧,《文成公主》正走进第12个春秋,如今已成为许多游客进藏的“标配”和当地人的文化盛宴。出品方域上和美集团总裁李元媛表示,最初筹备时,剧场所在地宝瓶山还只是一片荒山,而今剧场周边文商旅项目林立。自2013年首演起,《文成公主》已累计演出超1900场次,累计营收近14亿元,配套产业直接吸纳和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次。
  “从盛世中走来、在盛世中绽放,《文成公主》《长恨歌》连古通今,尽展中华文明的强大繁盛和不竭活力。”李元媛说。
舞台艺术牵手传统文化点燃情感


  阳光升起,照亮唐代皇家别宫;夕阳西下,大型实景舞剧再现千年前故事……一天之中、一宫之内,古今悄然连接。
  华清宫是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唐玄宗为杨贵妃沐浴而建的“海棠汤”,如今成为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
  然而,沉默的石块无法再现历史的鲜活,冰冷的历史也无法孕育旅游市场的火热。如何让文物和历史鲜活起来、如何摆脱依靠门票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成为景区发展的一道难题。
  “我们决定在真山真水间再现真历史,在灯光调动下,山、湖、楼、亭、林等真实景物成为戏中景观。同时,用水幕、烟雾、火海、冷烟花等舞台特技带来强烈视觉冲击。”高洁说,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融为一体,让观众看到“活的历史”。
  落座后,观众看到的是巍峨骊山化为苍穹星河,亭台楼阁再现皇家园林气象,百余人的仿唐乐舞极致盛大;当战火点燃时,厮杀声在耳边响起,火海的热浪扑面而来。从歌舞升平到硝烟弥漫,先进的舞台科技将百年历史浓缩于眼前,观众仿佛跟随历史人物,共同经历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共情而觉得历史可感可亲。
  公演19年来,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每年都会以市场为导向,对剧目进行提升改造,并组建80多人的技术装备团队实行自主研发,至今已经申报16项专利,对10多项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在现代艺术与技术创新的“加持”下,厚重的文化内核得到新的传承。
  “人们对《长恨歌》的喜爱,是对形式创新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倾心。不管是文旅从业者还是普通游客,都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一手深挖历史,一手活化创新。”高洁说。
  宝瓶山前,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将久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刚健豪放的鼓点中,演员们跳起藏族传统舞蹈——卓舞;“行驶”在“风浪”之中的牛皮船、壮观的打阿嘎等非遗文化,用古老的魅力演绎着历史故事……90分钟的《文成公主》演出,浓缩了大量民族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将观众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
  “西藏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文化,我们把这些融入演艺,让更多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成公主》副总导演白芨说,“剧目中超过95%的演员都是当地群众,他们对传统舞蹈的学习、表演,让非遗文化在演艺中得到活化、传承。”
  剧目结束时,演员们手捧糌粑来到观众席。当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将糌粑撒向天空的那一刻,舞台与观众被连接在一起,台上民族融合的故事也与台下各族观众的热情碰撞在一起。
  “12年来,我们收获了无数观众为民族大爱流下的眼泪。”李元媛说。
  现代科技、非遗文化、家国情怀,在这一刻,化为文化的力量,讲述着历史、凝聚着当下、照亮着未来。
千古绝唱照映文化历史的温度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市场迅速增长,演出场次约2.73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260.6%;票房收入22.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38.5%;观演人数1615.68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84.63%。业内人士表示,旅游演艺已成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以《长恨歌》和《文成公主》为代表的剧目,在创新中让历史文化褪去神秘晦涩,从古籍与遗迹中走入当代生活,通过旅游演艺打造的沉浸式文旅业态,成为推动景区提升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
  在历史发生地上演,基于历史文化而创作,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认为,《长恨歌》与《文成公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把舞剧的演出和观赏置于真实的山水和建筑之间,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营造出“走进历史”的审美享受,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IP。
  对于这两部旅游演艺作品的创作者来说,打造艺术精品是共同的目标,年复一年修改、打磨,以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观演需求。
  “每次演出完我们都会对剧目做微调,休演期间也会继续探讨打磨。从剧本创作、演员站位、服装道具到剧情元素,如今的《文成公主》早已和首演时大不同。”白芨说,通过在各地采风、收集观众反馈,创作团队先后“复刻”牛皮船等非遗文化道具、更换千余套演出服装、添加“吉祥八宝”等藏文化元素。“这是一个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演出水平的过程。”
  一年年的华清宫大事记,也记录着《长恨歌》精益求精的创作历程:2010年,专家和观众反映《长恨歌》音乐落差较大、连贯性不强、缺乏完整性,创作团队重新谱曲和录制,并根据音乐对舞蹈、服装、道具、LED画面进行调整;2012年,针对观众反映的结尾部分薄弱等问题,团队重新创作音乐、新增舞台道具和升降旋转装置;2015年,因混音效果不尽完美,导演组把演出音乐进行了重新混响合成……
  文旅与演艺的碰撞,在带动产业发展和行业进步之外,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为文旅产业注入弘扬文化自信的力量。
  带着女儿一起观看《文成公主》演出的拉萨居民德吉央宗说:“孩子在学校学习了文成公主那段历史,刚好带她来看看,跟课本带来的感受不一样,应该会让她印象更加深刻。”
  “在《文成公主》来到西藏前,当地群众还不了解实景演出、旅游演艺是什么,如今旅游演艺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和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部分。”李元媛说,“来拉萨可以看《文成公主》,去到西安可以看《长恨歌》,全国各地的旅游演艺不仅丰富文旅体验,也是泱泱大国文化代代传承的印证,更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名片。”
  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叙事在实景剧的舞台上不断绽放光彩,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一起,不断跨越山河、穿梭时空,播撒于人世间。
(本报记者李华 蔡馨逸 杨帆 李键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