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佳”迈向“生态+”

江西让好山好水释放发展新动能

(2024年06月04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
 
江西让好山好水释放发展新动能

( 2024-06-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胡锦武 程迪)通过两县间的水权交易有效盘活水资源,拥有更大用水权的县城仅引进的一家矿泉水企业年缴税额就过亿元;对招商引资项目设立“生态门槛”,通过严控“两高”项目引入,全省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从“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到“网红景区”的华丽蜕变,在江西各地上演……一个个绿色蝶变的背后是生态底色的厚植。
  2014年,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10年来,江西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扎实成效,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江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中部领先、稳居全国前列,好山好水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水清:一汪“活水”变现增值


  每年在鄱阳湖栖息的水鸟多达60余万只,珍稀候鸟超过60种;鄱阳湖水域还首次发现“国宝”翻石鹬,一次性发现近百条洄游的刀鱼群……在有着“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之称的江西,这些珍稀物种的回归,恰是江西水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展现。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余正琨表示,近年来,江西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陆续实施水环境保护的创新举措:
  治水——位于赣江水系锦江支流的三十把水库是江西宜春市万载县中心城区的关键饮用水源地,2016年之前曾因私人承包养鱼导致水质受到严重影响。万载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黎俊昌说,2016年起,万载县对全县范围内所有未退出养殖承包的水库全部解除养殖承包合同,并采用生态修复措施对水库进行了系统治理。为确保饮用水供水安全,万载县2017年投入3.4亿元启动三十把水库饮用水源地建设。2023年以来监测数据显示,三十把水库水质达标率100%,日供水稳定7万吨以上,成为居民舌尖上的“放心水”。
  近年来,江西省谋划235个重点流域规划项目,不断提升流域系统治理能力;完成162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水平;完成75座工业和108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311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出动3000余人次完成1431次预警处置,不断提升水环境安全。
  管水——走进江西萍乡市莲花县,只见在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上,通过实时监测、远程指挥、精准守护,建成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数据监控点7个,全县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数据一目了然;在吉安市永丰县,当地通过加强环保监管,将县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与省市在线监控平台联网,打造智慧监测“千里眼”……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董良云说,近年来,全省上下游县市区流域补偿率先实现全覆盖,奖补资金3.32亿元;推进“互联网+”智能化监管模式,在鄱阳湖湖区断面及重点入湖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测微站和高空瞭望设备;在化工园区逐步开展明管化建设,将污水管网由“地埋式”转为“地上管廊式”。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国考河流断面全面达到优良水质,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用水——去年12月,一场特殊的水权交易发生在江西宜丰县、万载县之间。万载县以每年每立方米0.24元的交易价格,向宜丰县转让63万立方米每年的区域水权,这也是江西省首例地下水区域水权交易案例。宜春市宜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冷发平说,近年来全县矿泉水产业发展迅猛,用水需求增加,由于地下水指标有限,经济发展受限。为解决“指标性缺水”问题,宜丰县向同处锦江流域、拥有富余指标的万载县申请水权交易,万载县因此每年可获得15.12万元水权转让收入。“通过有效盘活水资源,拥有更大用水权的宜丰县仅引进的一家矿泉水企业年缴税额就过亿元。”冷发平说。
  数据显示,2023年江西省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53宗,交易水量总计1亿立方米,交易宗数位居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前列。
天蓝:“生态门槛”守护绿色GDP


  走进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污染防治作战指挥部,只见智能屏幕上实时显示全省11个设区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变化情况。通过精准分析调度,江西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大气污染现代化治理体系,确保常态化管控和应急应对有力有序。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黄继辉表示,江西在抓好督察整改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和帮助地方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2023年以来,全省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减排年”活动,协同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源头减排和末端整治,全省累计完成95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总投资额84亿元;各地排查整治水泥、焦化、有色冶炼等企业6000余家;新增193个减排项目,实现氮氧化物减排量7800吨,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2200吨。
  与此同时,近年来,江西各地通过设定招商引资“生态门槛”,实行项目立项联审制度,对企业关心的排放指标、环评审批、项目选址等,加强前期介入指导,严控“两高”项目引入。
  谋发展,更谋持续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
  位于莲花县的江西胜龙牛业集团有限公司内,来自江西农业大学的博士团队正研究如何变废为宝,加大稻草秸秆收储开发利用。胜龙集团江西基地总经理李戈平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企业联合江西农大成立莲花县首个肉牛博士工作站,建成可年产25万吨全混合日粮的草料加工中心,通过青贮池堆积生物发酵,将秸秆粉碎加工成易于保存、营养价值高的肉牛饲料,实现了“全循环、零污染”的资源化有效利用。
  在江西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大山深处的乡镇依靠“卖凉风”,仅2023年就接待游客2022.12万人次,新增村民参与经营服务性岗位近千个、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超7000万元,村集体平均年增收超30%。
  发展新动能正是得益于“好空气”的溢出效能。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江西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3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为96.8%,再创历史新高,同比改善幅度全国第一。全省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稳居中部六省第一。
地绿:生态修复变身“致富金山”


  入夏时节,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龙埠村,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产业兴旺,呈现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画卷。挖沟、护坡、绿化……当地修复矿山生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昔日荒山秃岭如今郁郁葱葱。
  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薛俊是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受益者,他说:“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在园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前来采摘、垂钓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我们营业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不只是赣州市章贡区,一场场力度空前的生态修复行动在江西全域开展: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最严重时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3年的2.2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由27.7%下降到13.64%,2023年水土保持率达86.36%;全省完成7669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面积43.86万亩,已完成总面积的83.65%……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张英剑说,2023年江西动态更新全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协同防控,累计支持1.74亿元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耕地周边涉重金属历史遗留矿渣治理项目,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走进江西宜春市宜丰县平溪村,只见村民们在房前屋后、古巷步道、露营地精心种下不同品种的玫瑰花枝。当地引进云南团队打造玫瑰小镇,种植了40余个品种的近6万株玫瑰。在宜丰县鼎益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荣看来,宜丰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玫瑰生长,花瓣也相较云南基地的玫瑰更厚。“预计今年游客量将比去年增加3倍。通过花卉种植、玫瑰酒制作等项目,我们还带动30多户村民增收。”李志荣说。
  在上饶市万年县上坊乡湾里村,当地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改造260余亩废弃养猪场,拆除满目疮痍的旧厂房,平整杂草丛生的土地,发展100余亩雷竹、80余亩柑橘、20亩水产养殖等经济产业,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
  越来越多的地方发挥地绿优势,打造出一座座“致富金山”。同时,江西各地干部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依旧任重道远,建设“美丽江西”、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
  2020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制定构建保护大格局、加大督政力度、坚持精准治污、推行“三线一单”制度等20条措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公安厅出台了《江西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犯罪侦查工作衔接实施办法》,加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犯罪侦查工作衔接……
  “江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筑牢绿色屏障,从‘生态佳’迈向‘生态+’。”余正琨表示,在一系列举措的强力推动下,江西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得到同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