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仙来
许缘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云杉街3920号是一座掩映在树影中的二层红砖小楼。从这里向东步行十余分钟,就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
100年前,林徽因正是沿着这条路,开启她在宾大美术学院(现为韦茨曼设计学院)美术学系和建筑学系的求学历程,并获得了美术学学士学位。
5月18日,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在2024年毕业典礼上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先驱的卓越贡献,也是对历史错误的迟到修正。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迟到近百年、属于林徽因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
入学“请愿书”
在今天人们的印象中,林徽因往往被冠以“民国才女”等名号,而她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的身份和成就似乎被淡化。但对于林徽因本人来说,建筑是她一生的挚爱。她逝世后,丈夫梁思成在为其设计的墓碑上选择“建筑师林徽因墓”七个字作为墓志。这也印证了,“建筑师”是林徽因最希望被后世铭记的身份。
1924年,20岁的林徽因和未婚夫梁思成一同赴宾大求学。宾大档案馆保存的林徽因求学经历相关信件显示,林徽因在赴美前就已知晓宾大不招收女性攻读建筑专业的限制性规定。她和父亲林长民多次申请通融,但都遭到校方拒绝。尽管如此,林徽因仍然坚持前往宾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建筑专业课程。
根据当年宾大与北京“中国妇女留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妇女委员会”)的通信记录,林徽因和父亲试图绕开宾大建筑系只招收男性的政策。1923年11月1日,“妇女委员会”秘书麦克米伦致信宾大美术学院院长赖尔德,告知对方林徽因想作为“特殊学生”入读建筑学系的申请。同年12月5日,赖尔德回信说,该系不招收女性,建议林考虑申请没有性别限制的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或康奈尔大学。
收到回复的林徽因没有气馁。她通过麦克米伦向宾大建筑系发送了一份“请愿书”,请求以旁听生的身份参加该系课程。同时,林长民也委托当时的中国驻美国公使馆向赖尔德致信,询问林徽因入学宾大建筑系的可能性,但赖尔德通过助手向公使馆否定了这一可能性。
随后,时任中国驻美国公使施肇基代表林徽因与赖尔德进行交谈,再次表达林徽因的诉求。1924年4月14日,赖尔德在写给麦克米伦和中国驻美国公使馆的回函中解释道,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性的政策由校董事会制定,但政策仅限于建筑建造相关课程,不影响林徽因学习建筑设计。作为妥协方案,赖尔德同意向招生办公室建议,给予林徽因特殊对待。赖尔德在信中并未作出进一步解释。但根据宾大美术学院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经相关系所和招生办主任批准,一些学生可以修读他们有能力学习的个别学科。
记录显示,这是赖尔德对林徽因请求入学建筑学系的最后一封回信。有学者推测,林徽因或于1924年5月中旬收到回信。同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抵达宾大美术学院入学。当时,美术学院下设建筑、美术、音乐和园林建筑学4个专业。梁思成入读建筑系,林徽因进入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
得益于优异的成绩,林徽因于1925年秋季学期担任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1926至1927学年,她又成为该系指导教师,可以独立授课,当时这一职务通常由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或校外人士担任。
一份珍贵的跨国友谊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后偕同回国。此后,林徽因一生致力于建筑事业,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还为重塑中国的建筑史学、教育和实践作出巨大贡献。回国当年,梁林夫妇在东北大学共同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1946年,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当时已重病缠身的林徽因承担了大量计划和组织工作。
1931年,梁林二人加入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在此后的15年间,他们和营造学社同仁不辞辛苦,走遍了中国15个省约200个县市考察古建筑,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学术著作《中国建筑史》。
1937年6月末,梁林等人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时确认,寺内大殿为唐代遗构,证伪了当时日本学者认为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已经无存的观点。
这一时期,梁林夫妇还收获了一段珍贵的跨国友谊。在一次画展中,他们结识了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美国学者John
Fairbank 和他的妻子 Wilma
Fairbank。后来,梁思成分别给他们取了中国名字——费正清、费慰梅。
两对夫妇均通晓东西方文化,共同语言很多。自此,两个家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林徽因与费慰梅更是成为至交。1934年夏,两对夫妇还结伴调查了山西汾阳至赵城(今洪洞)的三四十处建筑,行程三百余里。
在《献给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文中,费正清如此回忆他们与梁林夫妇的交往:“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我和我的妻子的一生中所产生的影响是独特的。或许,我们的经历正足以表明他们二位的某种国际联系和国际影响……战前的北平生活和一道在山西省的一次野外古建筑调查旅行,使我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那时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顾一切地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使脊椎受伤。然而,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梁林夫妇辗转到了昆明,而费正清夫妇也于同年回国。后来,两对夫妇匆匆见过几面,更多的则是书信来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学家,费正清晚年在回忆录中称林徽因为“毕生最要好的友人”,而费慰梅则亲自为林徽因著书立传,并在美国出版。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梁氏夫妇在我们旅居中国的经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把维尔玛(费慰梅)和我当作沟通中美两国文化的中间人加以报道,那么该项报道必须把他们包括进去。”
林徽因故居如今是一家书店
今年,距离林徽因入学宾大已过去整整100年,也是她诞辰120周年。如今,中美双方留学生在彼此国家的人数急速增加,两国学术交流频度大幅提高,学科范围广泛拓展。宾大建筑系也早已不是男性“专属地”,其硕士项目中有58%的学生是女性,教职员工中女性占比为53%。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数量最多的国际学生群体,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继承梁林夫妇的衣钵,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学习与研究。
200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景观学系并聘请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教授劳里·奥林担任首任系主任。当时,斯坦纳也加入了奥林的团队,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客座教授到清华大学执教。斯坦纳对记者表示,韦茨曼设计学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中国建筑学术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正是得益于林徽因等人20世纪初在宾大的留学经历奠定的基础。
胡如珊今年1月受聘出任宾大建筑系主任,这是她在宾大任教的第一个学期。她告诉记者,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追授典礼结束当晚,她在一场宾大建筑系校友聚会上向参加聚会的人谈起林徽因,并讲述这位中国女建筑学家在宾大的经历对于自己的意义。遗憾的是,在场的人并不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是谁,也不了解他们在宾大求学以及从事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教学的历史。
“也许我们可以开设一两门和中国历史建筑有关的设计课,再聘请一位研究中国等亚洲国家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资深教授,让宾大学生了解梁林二人和他们的成就。”胡如珊畅想道。
现在已无从考证林徽因当年租住在云杉街3920号的哪一个房间。这里如今是一家书店,店内古朴的陈设和书香满溢的氛围似乎延续着林徽因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气质。这家书店的各个房间都摆满了书籍,就连楼梯上也不例外。店内供读者行走的过道非常狭窄,即使一人通过也常常需要侧身,才能避免把摞在一旁的书籍碰倒。
店主黛比·桑福德自1971年从宾大音乐系毕业后就开始经营这家书店,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桑福德当年接手这座小楼时并不知道林徽因曾寓居于此。大约20年前,当她听说这段往事后,也开始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建筑师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将林徽因的诗集《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和其他关于林徽因的书籍摆放在临街的橱窗,还将林徽因不同时期的几张照片做成展板,放置在书店玄关处。展板上,桑福德将林徽因形容为“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
桑福德对记者表示,过去50多年中,往来书店的顾客不乏在宾大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但从某个时候起,我们发现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读者光顾,他们的脸上显出疑惑的神情”。当她迎上前去,对这些读者说出林徽因的名字后,他们的疑惑顿时消散了,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们决定从网上下载一些林徽因的照片,做成展板,这样(中国读者)走进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
桑福德受邀参加了19日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纪念林徽因的研讨会。会后,她走到记者面前,激动地说,聆听林徽因的故事后,自己深受感动,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书店的历史价值。她表示,愿意更多地了解梁林夫妇其人其事,更希望作为林徽因故居的书店能够为现代读者搭建一座穿越百年的桥梁。
“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自1934年起,宾大建筑专业开始招收女性学生。此后,宾大陆续为之前学习建筑学的女性补发学位证书,但林徽因的情况却阴差阳错地被忽视了。
宾大规划学系前助理教授黄振翔多年从事梁思成和林徽因生平的研究。他发现的宾大档案显示,1936年1月27日,林徽因为在中国申请建筑师执照曾致信宾大。林徽因在信中提到,她的建筑学成绩单等凭证在日本占领沈阳后丢失,希望宾大向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馆(当时已由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或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证明自己在建筑领域的学历和教学经验。
同年3月12日,时任宾大美术学院院长的辛普森·科伊尔在写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回信中写道,虽然林徽因因为性别原因未被授予建筑学学位,但她修读了该系提供的课程,并达到了取得建筑学学位的要求。基于她的工作成果,无论在美国哪个州或任何一个国家,林徽因都具备建筑执业资格。“她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之卓越足以让我欣然通过中国大使馆向南京的工商部引荐她。”
2022年,韦茨曼设计学院举办“中国建造:中国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展示1918年至1941年间在宾大求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作为当时在宾大的23名中国留学生中唯一的女性,林徽因的黑白肖像照、入学时间和学位信息等资料在展板的显要位置展出。斯坦纳注意到,林徽因是这批留学生中唯一没有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人。
他随即对林徽因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并请韦茨曼设计学院建筑档案馆负责人协助调阅了林徽因的学习档案。“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斯坦纳在研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该院的历史上,追授学位是很不寻常且很罕见的事,需要调取并核验很多档案。斯坦纳提出的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书面提案得到了学院全体教员的一致支持,并顺利走完学校层面的相关流程,“从做出决定到最终实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过程相对较快”。
斯坦纳告诉记者,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的重要意义在于,让美中两国人民认识到她在建筑学领域的成就,同时以林徽因作为连接点,促进美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徽因应该因其对建筑学的贡献而被世人所知,而非仅仅作为一个文化人物。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