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百名贤余韵在 |
|
|
( 2023-12-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文漫笔 |
|
金晨曦
“生于斯,长于斯。”我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苏州,浸润书香是一种福气。
多年前,我的娘家住在苏州三元坊附近小巷子里的居民楼里。我上大学的时候,位于公园路的原苏州图书馆地方不大,设施也很简单,能借的书不多。记得我曾骑自行车到那里借过小说《人到中年》,想着在医院工作的母亲为病人操劳,为我和在北京上大学的弟弟操劳。
当时苏州最大的书店是观前街的新华书店。我毕业后的29年在检察机关工作,曾经很多次在那里的法律专柜查找参考书籍,有时蹲在书架边抄写资料。
如今的新华书店已经被凤凰传媒收购。书店被绿色的围栏墙围着,正在重新装修。新华书店也是教辅书籍的集中地,闹市小巷里的“新华书店石路店”以人文社科、小学教辅和中学文教类为主,被个体教辅书店环绕着。
人民路858号原是苏州市政府的办公地。上世纪90年代末,市政府搬迁。1996年6月,苏州图书馆新馆在此选址新建。2001年6月,这里落成了为市民服务的苏州图书馆。
走过斑驳的古石桥,穿过粉墙黛瓦的小巷,没几分钟就能从我家来到这座苏式园林式建筑。很多年前,我在这里办了借书卡。穿过长廊时,总会品读廊内雕刻的苏州籍院士格言录。图书馆内还有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天香小筑”,堆土叠石,草木葱茏。阳光透过树叶照在鹅卵石的地面上,光影斑斓。这惬意的慢时光有时甚至会让我忘了是来看书的。
我耄耋之年的老父亲腿有残疾,却也是苏州图书馆的常客。在退休以后的20多年,特别是我母亲去世后,他寻访了苏州650余座古桥古迹,并进行拍摄和研究。他不为名不为利,古镇、乡村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腿上的残疾就是在一次寻访回程路上被公交车撞的。当时,照相机、背包散了一地,鲜血直流。父亲康复期间,我给他淘来了茅以升主编的明文书局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还有与桥梁相关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卷)》《绍兴古桥》等十几本书籍,他爱不释手。
父亲也给了我不少书,印象深刻的是南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清代顾震涛撰《吴门表隐》等竖版繁体字的老书。《吴郡志》就是南宋平江府志,被评价“为地志中之善本”。晚年归隐石湖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殚精竭虑地撰写了这部对研究苏州地区历史及其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价值的《吴郡志》。一生忙于修家谱、修祠庙、编修各类诗选和小志的名门之后顾震涛撰写的《吴门表隐》,拾遗补缺地辑有部分其他志书未收的珍贵苏州文献史料。当我看到父亲在《吴郡志》卷十七《桥梁》卷上作的记号,在古桥名上打的勾,还有《吴门表隐》上的折页和笔记,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最初是读着古书去探访古桥呀!
父亲基本康复后,坚持一边实地探访,一边到图书馆查各类资料,一直查到乡镇志、村志,比如《东山镇志》《杨湾村志》。他常常戴着老花眼镜,拿着放大镜,忘我地在笔记本上整理摘抄。他说:“苏州图书馆书很全,古籍多,管理人员很懂书,态度像家人一样好,所以我现在搬家还是在图书馆附近。”
受父亲影响,繁忙工作之余,我很喜欢看书,喜欢到书店或者上网淘书,尤其对廉洁文化、政德文化研究非常感兴趣。
父亲曾和我去过昆山亭林公园。我在顾鼎臣崇功祠的“公生明,廉生威”戒石碑前沉思: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洁才能树立威望。
父亲对我说:“研究政德文化,我建议你去看一看沧浪亭里的五百名贤祠。为官先做人,从政先修德。”《吴门表隐》卷十三上记载:“吴郡名贤总祠,在沧浪亭西。道光八年,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购得张姓房屋建。”我又仔细研读了《沧浪亭志》。在五百名贤祠,三面墙上嵌有的125方碑刻让我感到震撼。
我撰写了《从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看江南政德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论文。其间,我也请教了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孙中旺主任,查到微博上的《沧浪亭500名贤像赞》的部分拓片照片。后来论文入选第六届中国基层廉政研究论坛,那套《沧浪亭500名贤像赞》成了我心中的念想。
不久前,在苏州著名的商业街观前街上,一家复古文艺书店——古吴轩书店也重新开业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在古朴典雅的苏式氛围里,年轻人在文创区域细心挑选着卡通花式的书签、明信片。店里摆放着2022年7月苏州市组织编纂、已经面世的前两批23种32册《苏州全书》。
我在那里心满意足地买到一套十册的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限量版《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线装书。遥想沧浪亭里594位先贤的石刻雕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思绪漂浮,我恍若面对面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公生明,廉生威”的顾鼎臣、“怀橘知孝,载石表廉”的陆绩、“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的况钟……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正如现代作家周瘦鹃在《望江南》中所言:“苏州好,濯足有沧浪。五百名贤余韵在,文章经济尽琳琅。桑梓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