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理性兼长并美,忧国忧民倾注诗中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九)

(2023年09月0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感性理性兼长并美,忧国忧民倾注诗中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九)

( 2023-09-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典引读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整理 张海涛审校
在感发中有理性的安排


  《秋兴八首》中,杜甫直线进行以后,横线都是他“平居”的“所思”。所怀念的是什么?是当年在长安的生活。第一个就是第五首里的蓬莱宫。他为什么写蓬莱宫?杜甫在感发之中有理性的安排。蓬莱宫是天子所居,当然应该第一个说。另外,那里是杜甫献赋之所。献赋是他最得意的事,他有两句诗:“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他说我记得我当年献了三篇赋,我在蓬莱宫见皇帝,我自己都没想到,一日之间声名就传遍了长安。
  现在我们看下这首诗。“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杜甫真是感性跟理性结合得很好,他第一个写的是天子所在,献赋之所,那时还是开元盛世,所以表面上写的是盛世景象。可是杜甫很妙,他写盛世时,在表面的赞颂中,暗含了讽刺的意思。
  怎么暗含的?第一句当然没有。“蓬莱宫阙对南山”,古代长安的宫殿都是坐北向南,而长安城南方有座有名的终南山,简称南山,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北方的宫殿高耸入云,面对着的城外的南山也高耸入云,起得非常高远开阔。
  “承露金茎霄汉间”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信神仙,要求长生,要吃一些不死药,所以就叫人做了一个金人——不是黄金,是铜人。金人双手举起,托了一个接露水的铜盘,叫做“承露盘”。汉武帝每天早晨叫人把铜盘接下的九天上的露水取下来,合成一种药,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承露金茎”,“金茎”就是铜柱子,很高,上面有一个铜人,铜人托一个铜盘。他说“承露金茎”那么高,在九霄云汉之间。九霄就是天上很高的地方,“汉”就是天上的银河。杜甫的诗不但理性安排得好,感情深厚博大,声调口吻也好,头两句写得真是气象万千,声音也非常响亮。可是就在这种歌颂赞美之中,就在这种高华开阔的气象之中,他隐含的讽刺是,玄宗跟汉武帝一样,晚年也迷信,也想要求神仙、求不死。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接着说求仙,他还是用汉武帝的典故。相传汉武帝求神仙,有一天请来西王母。诗中说玄宗求神仙,向西可以看到西王母住的地方。传说西王母住在瑶池,所以年老的妇女死去了,说“驾返瑶池”,说她回到西王母那里了。“降王母”,可以使西王母都为你降临,写玄宗求神仙像汉武帝一样,感动得西王母都可以降下来。这当然还是讽刺他求神仙。而在这个讽刺之外,还有一个讽刺,就是玄宗单宠贵妃。这个王母就不只是神仙,还是女子,是爱情,是对于爱情的耽溺。
  “东来紫气满函关”是另一个典故。相传老子曾经骑牛经过函谷关,守关的关令尹是周朝的大夫,很善于看天上的星象。他有一天登楼四望,东边远处有一片紫色的云气。关令尹就很高兴,说一定有圣人从那边来了。后来老子就骑牛经过了函谷关。所以说“东来紫气满函关”。看到东方紫气,圣人就要来了。这还是写玄宗求仙,当时玄宗招邀了很多道士到宫中去。都含有讽刺的意思。
  后边就落到杜甫自己,“云移雉尾开宫扇”,我那天被天子召见。天子怎么出来的?天子的动作不能让臣子都看见,所以天子没出来以前,很多侍卫拿着羽毛做的扇子,扇子很大,都这样倒下来,把皇帝遮蔽住。臣子在底下等着,等皇帝走过来坐好了,扇子往后一撤,皇帝已经坐在那里了,这是古代的礼法。
  杜甫就说,我那天来见皇帝。“雉”就是野鸡,尾巴很长、很漂亮。五彩的野鸡毛做的扇子像彩云一样移动,“云移雉尾开宫扇”。我杜甫,布衣野老,今天看见天子了,“日绕龙鳞识圣颜”。早晨上朝,太阳升上来,日光照在皇帝的龙袍上,龙鳞闪烁,是“日绕龙鳞”。
  前面六句,表面上是歌颂赞美,深层的意思是讽刺。这六句都是长安的盛世,然后回到现在。“一卧沧江惊岁晚”,没想到我现在卧床不起。“卧”就是“卧病”。卧病在哪里?不是卧病长安,我卧病在长江那苍茫的江水之上,离长安那么遥远。而且,“一卧沧江”就“惊岁晚”。“沧江”是夔州的长江,“岁晚”是迟暮的秋天。凡是诗人说到“岁晚”,都会讲到生命的迟暮。所以“一卧沧江惊岁晚”,我现在卧病在那么遥远的、夔州的江水之上,我这么衰老了,哪一天才回去?“几回青琐点朝班”,“几回”有两层暗示。一个是“几时回”,我几时能回到;一个是回到什么地方?回到“青琐”,“青琐”是青琐门,就是皇帝的宫殿门。中国古代门上雕刻有各种花纹,“青”是花纹涂上的青色。你看宫殿门,周围的框是红色,中间花纹是蓝色、青色。他说我几时回到那青琐门,再“点朝班”,再应卯上朝。这是他怀念的第一个地方,怀念当年得意的时候。
诗里的飞扬变化


  怀念的第二个地方是曲江。第六首诗:“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瞿唐峡口曲江头”,杜甫真是会写诗。我所在的地方是瞿塘峡;我所怀念的地方是曲江头,是长安。从瞿塘峡口到曲江江头,中间隔着万里之远,而现在是秋天。寒冷的秋风,烟霭溟濛,是“万里风烟”。虽然隔着“万里风烟”,可我的心是在“曲江头”的。所以我的“瞿塘峡”跟“曲江头”,就在这“万里风烟”里接连起来。天上的每一片云影,地上的每一丝风,都是我的怀念。
  我怀念曲江头的什么?“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兴庆宫是玄宗从前住的地方,那边有一个楼叫花萼楼。玄宗那时喜欢到曲江玩,他从兴庆宫出来,从花萼楼经过夹城复道,就来到曲江,所以是“花萼夹城”。夹城里边是什么?是皇帝在这之中往来。“御”是对皇帝的尊敬。皇帝的往来,我们不能说身体、脚步,要说“御气”,就是皇帝的精神气概。皇帝不但来了,而且在曲江池附近还盖有芙蓉苑。杜甫的诗真是跌宕转折。前面写“花萼夹城通御气”,皇帝出来游赏,“芙蓉小苑”,还是美丽的花园,转眼之间,就“入边愁”。在歌舞享乐之中,安禄山起兵了。杜甫那种激昂的感慨在转折之中表现,所以“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写的是曲江池附近。这里有皇帝的行宫,有珍珠穿的帘子,柱子上有绣花的装饰,所以是“珠帘绣柱”。曲江池旁边是宫殿建筑,“珠帘绣柱”围着曲江池。而“黄鹄”有个典故。《汉书·昭帝纪》说,始元元年春二月,有一只黄鹄——就是黄鹤,黄鹤楼的黄鹤——从天上飞下来,到建章宫的太液池里。中国人认为,这是吉兆。
  本来开元盛世是“珠帘绣柱围黄鹄”,皇帝在曲江池坐船游赏,是“锦缆牙樯”。皇帝的船,拉纤的纤绳都是锦缎做的,所以是“锦缆”。船帆中间的桅杆是象牙做的,所以是“牙樯”。当皇帝“锦缆牙樯”的船在曲江池水面经过时,把水面上一片白鸥鸟都惊起了,“锦缆牙樯起白鸥”。“起白鸥”的“起”字,暗示“惊起”的意思,这是杜甫诗微妙的作用。
  接下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我回头想一想,当年听歌看舞游春赏花,那可爱的歌舞繁华的地方是在秦中。秦中指陕西,是自古以来帝王建都的地方,“秦中自古帝王州”。“可怜”两个字很妙,表面上有“可爱”的意思,可是也有“可惜”的意思。这么好的首都,怎么三番两次沦陷?杜甫的诗有很多很丰富的暗示,有微妙的作用。你看杜甫诗里的飞扬变化,他从夔州的秋天思念长安,讲个人的身世、朝廷的盛衰。但他不止讲唐朝,他把感慨扩大了。
  下一首讲昆明池,第一句是“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你看他的承接,“曲江头”跟“昆明池”是横的承接,“自古帝王州”跟“汉时功”是竖的承接。昆明池是长安一个很大的水池,是汉武帝开凿来练习水战的。汉武帝要建立他的功业,“昆明池水汉时功”。杜甫说,我只要一想到昆明池水,想到汉武帝的功业,“武帝旌旗”就“在眼中”。汉武帝演习水战时,战船上旌旗分明。表面上是说汉朝,与唐朝何干?你要知道,唐朝诗人总是把汉武帝比唐玄宗。汉武帝喜欢打仗,玄宗早年也屡次向外用兵。
  说到昆明池了。昆明池怎么样?“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在池的两边立了石像。一个是男子的像,象征牛郎;一个是女子的像,象征织女。“织女机丝”,既然织女应该织布,上面就应该有丝线。可是半夜,明月升起,照在织女的织机上,上面有丝吗?没有。织出一匹布来了吗?没有。既没有丝也没有布,都是落空的,一事无成。所以杜甫就很妙了,表面上是写实,说昆明池旁边有织女像,上面没有真的丝线和布,月光照上来它是空虚的。
  这里杜甫用了一个典故,出于《诗经》,“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指周朝时,东方的诸侯国,不管是大国家还是小国家,都是贫穷的,那些国家女子的织布机上没有一匹布,是写国家的困穷。所以你看杜甫多么妙,他表面上是写昆明池,可隐含着《诗经》中的“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我们的国家是如此困穷。
  “石鲸鳞甲动秋风”,也是写实。昆明池里边有一条大的石鱼,传说每有风雨,石鱼会怒吼,发出叫声,仿佛在游动。其实不是,那是风雨的声音,好像鱼在叫;是水波在动,就好像鱼在游。杜甫在四川想象昆明池的池水,石头鱼的鳞甲,在秋风之中动荡,“石鲸鳞甲动秋风”。这也是昆明池实在的景物,但也有典故,“石鲸鳞甲”出于《左传》,鲸鱼代表叛逆。“动”是动荡不安。
  “波漂菰米沉云黑”,昆明池里种有“菰米”。它长在水里,根部剥出来是一粒一粒的,可以煮熟吃。“菰米”在秋天已经成熟,应该把它采走,可是现在没人管,它就随水漂流,一团一团,黑色的,沉在水中。
  “露冷莲房坠粉红”,当秋天寒冷的露水降下来,滴在莲房,就是荷花的中心。而荷瓣呢?就一瓣一瓣落下去。“莲房坠粉红”,是花的飘落,杜甫的言外之意是繁华的飘落。
  前边六句都是昆明池。“关塞极天唯鸟道”,“关塞极天”,夔州的山这么高,关塞在天那么高的地方,只有飞鸟才可以通过,所以古人说“蜀道难”。“江湖满地一渔翁”,我飘荡在长江江水之中,“江间波浪兼天涌”。我就像个老渔翁,“信宿渔人还泛泛”。他都照顾到前面的句子。
  江湖为什么要说“满地”?一方面因为我在长江,眼前只有波涛汹涌的江水,当然是“江湖满地”。人要多读书,不然看不出他的道理。“织女机丝虚夜月”出于《诗经》;“石鲸鳞甲动秋风”让你联想到《左传》;“江湖满地”,《论语》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是滔滔滚滚,代表什么?就是江水向下流,社会风气的败坏。“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现在举国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而谁以易之”,谁能够把国家、社会的风气改善?有这么一个人吗?我杜甫是希望“致君尧舜”的,是希望“窃比稷契”的。我现在落到什么地步?我眼看着“江湖满地”,我只是一个在江水上没有办法回去的渔夫。
诗最高的境界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首,这首诗里有很多地名。杜甫感性和理性兼长并美,他的节奏和安排是非常理性的,可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规则之中的变化。最后一首诗,表现了章法和句法的变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章法怎么变?你看第一句,一下子写了四个地名:“昆吾”是昆吾亭,“御宿”是御宿川,“紫阁”是紫阁峰,还有“渼陂”。他在理性的结构之中,用这种变化表现了他的感性。难道我对于“故国平居”的长安,只怀念蓬莱宫吗?只怀念曲江池吗?只怀念昆明湖吗?当然不是。我怀念长安所有的景物,可是我不能把每个都写出来。所以写下四个,就有种倾泻而出的样子,可在这种倾泻而出中,也仍然是有次序的。
  他重点写的是渼陂,昆吾亭、御宿川、紫阁峰都是陪衬,也是他去往渼陂的所经之地。他怎么没写到曲江池、蓬莱宫一路上要经过哪里?可是他把去渼陂所经之地都写出来了,有一份倾泻而出的、丰富不能停止的感情在里边。“逶迤”本来是曲折不断的样子,“自”有从容自然的意思。我不是赶路,我是沿途欣赏着风景,经过昆吾亭,经过御宿川,一路曲折不断,从容自然。
  “紫阁峰阴”,经过了紫阁峰的山下。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从紫阁峰的北面来到了渼陂。大家可以参考杜甫另一首诗《渼陂行》。天宝之乱前,国家安定太平,有一次杜甫与岑参兄弟一同游渼陂,写了这首诗。他写山峰在水波之中摇荡,说“动影袅窕冲融间”。从“紫阁峰阴”看到紫阁山峰倒映在湖水之中,我就来到了渼陂。
  后边两句,胡适之先生批评说简直不通,“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是种植物,又没有嘴,怎么能够“啄”呢?“碧梧”不是动物,也没有脚,怎么能够“栖”呢?“粒”应该是香稻的粒,怎么会有“鹦鹉粒”呢?“凤凰”是鸟,不是树,“枝”应该是“碧梧”的树枝,怎么变成“凤凰”的树枝了呢?所以从一般文法看,大家认为这是不通的。
  我们说杜甫晚年的律诗,像《秋兴八首》,已经进入了化境,一种把一切外表融化了的境界。诗最高的境界是进入化境,就是摆脱了外表的局限。外表的局限一是文法上的局限,一是情事上的局限。现在杜甫把文法融化了,一般人在名词后加个动词,他也是名词后加个动词,可是他把那个名词拆开了,“香稻粒”的“粒”字跑到后面去了,而“啄”这个属于“鹦鹉”的动词放到前面去了。这是杜甫在文字上外表的变化而出。杜甫晚年所写的诗,在情事上也变化而出了。我们讲过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说他一路上渡过渭水,看到骊山,“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早期所写的诗,写实的成分比较多。而现在,《秋兴八首》所有的形象看起来都是写实,可事实上已经是象喻了。他说“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跟“石鲸”是昆明池旁边的石像,这是写实。可是他写的只是昆明池边的石像吗?不是,他写的是国家的困穷和动荡不安。他不再说“路有冻死骨”。到了晚年,一切变化而出,不但文字方面变化了,情事方面也变化了。
  现在我们看这两句诗,一方面还是写实,是理性的,因为“渼陂”是产“香稻”的。长安在中国的北方,一般来说北方是种麦子,不是种稻子,可是长安附近的渼陂因为有池塘,附近有很多水田。渼陂的稻米叫做“香稻”,是非常好的稻米。他说我那时候来到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写的是什么?是写香稻的丰收,产量的丰富,人都吃不了,甚至可以拿这么好的香稻来喂鹦鹉。连鹦鹉都吃不了,“啄余”,“余”是剩下。你看这一句,本来可以把“鹦鹉”换到前边,“鹦鹉啄余香稻粒”,文法不是就通顺了吗?而且平仄也不错,为什么杜甫不按照文法说“鹦鹉啄余香稻粒”,却说“香稻啄余鹦鹉粒”?难道杜甫故意写一些诗让大家读不懂吗?杜甫不是。你可以比较,如果就写“鹦鹉啄余香稻粒”,就非常写实了,是说有鹦鹉吃香稻,而且把香稻剩下了。可杜甫不是只写鹦鹉吃香稻,杜甫的目的是要写香稻的丰收,所以把香稻放前面。“啄余鹦鹉粒”是个定语从句,是说“香稻”这么丰富,鹦鹉都吃不了。
  下边说“碧梧栖老凤凰枝”,本来“碧梧”跟“凤凰”可以对调,“碧梧”是仄平,“凤凰”也是“仄平”,这个平仄也完全对。可是你要知道,如果写“凤凰栖老碧梧枝”,“凤凰栖”,停下来了,“老”,在这里不走,终老在这里。在哪里?在长满了碧绿的梧桐树叶的树枝上。你看,这话说得非常明白,给人非常写实的感觉,凤凰栖老在碧梧枝。但是哪里有凤凰?没有凤凰。凤凰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孔子都叹息“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所以凤凰是假的,碧梧才是真的,他要形容碧梧的美好,可以吸引凤凰来这里栖落,而且愿意在这里终老,再也不走了。所以“碧梧”后面是定语从句。怎么好的“碧梧”?是“栖老凤凰枝”,是凤凰都愿意在这里“栖老”的。凤凰代表什么?杜甫说自己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凤凰代表的是太平盛世。所以这两句写的不是鹦鹉吃稻子,凤凰落在树枝上。他要写当时我们国家丰收,一片太平的、美好的、安定的景象,那是开元全盛的日子,是我“故国平居”。他完全是写实的笔法,可是经过倒装,在变化之中表现出象喻的意思。
  后面“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前面七首,不管是夔州还是长安,都是秋天,我在夔州的秋天怀念长安的秋天。第八首真是倾泻而出,他用变化表示这种没有终了、没有限制的感情。我难道只怀念长安的秋天吗?我也怀念长安的春天。所以“佳人拾翠春相问”,忽然出来一个“春”字。他说那个时候,太平盛世,每到春天,曲江江边上,渼陂塘水边,都是女子。女子在那里做什么?在“拾翠”。“拾翠”本来是说拾翠鸟的羽毛,古人是拿翠鸟的羽毛在头上做装饰。杜甫用“拾翠”表现什么?表现当年的春游。春天仕女如云,都出来游春。可以赏花,可以斗草,可以拾翠。什么叫“斗草”?《红楼梦》上写斗草,你折的是罗汉松,我折的是观音柳,就是找一个植物,名字要跟别人所采植物的名字对起来,很多妇女做这种游戏。“拾翠”两个字,包括当年赏花、斗草、拾翠在内的所有春日的嬉游。
  “问”代表什么呢?古人说“问遗”,“问”是访问,“遗”是馈赠。李清照晚年曾经写过一首词,说她折下一枝花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我不是没有花,国家虽然灭亡了,花还是开的,但我把花寄给谁呢?春天的时候,女子互相访问,互相馈赠,我可以把我拾得的翠鸟羽毛赠给你,你也可以把你采折的花朵送给我。“佳人拾翠春相问”,写的是太平盛世。
  “仙侣同舟晚更移”,那时在“渼陂”的湖上,乘舟游赏的人,古人的衣服宽袍大袖的,一阵风吹过,飘飘然像水上的凌波仙子一样,所以说“仙侣同舟”,有那么美好的伴侣。杜甫所回想的是他当年跟岑参兄弟一起游渼陂的故事,和那时对于游赏的留恋,“仙侣同舟”是“晚更移”。天已经晚了,我们还不想离开,我们还“移”。“移”是移舟,把船划向另一个方向。他所怀念的是过去的生活。而他所有的形象都达到一种化境,都是变化而出的,都超越了写实,象征当年的太平盛世。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有的版本作“吟”,有的版本作“今”,我以为是“今”,因为前面写的是“昔”。这两句是一个总结。“彩”是颜色,“白”是颜色。他说我当年是“彩笔”,我当年很得意。像他送给韦左丞的诗,“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料想我的赋,只有汉朝扬雄跟我差不多,我的诗呢?是跟曹子建差不多。而且他那时献了《三大礼赋》,玄宗在蓬莱宫召见他。“昔”是从前,“干气象”三个字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山水的气象,“干”是写出来的意思,我把那山水的气象用我的“彩笔”写出来了。还有人认为“气象”是指天子的气象,是说我当年的“彩笔”感动了玄宗,玄宗曾召见过我。
  英国的William Empson(威廉·燕卜荪)写了一本叫《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书。很早以前朱自清先生就引用过,把它译为《多义七式》,就是说诗歌是可以多义的。其实中国诗歌的多义不止“七式”,朱自清提到“多义”时,说诗是可以多义的,可是要区别主从,就是说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联想出来的意思。我以为这首诗以主题的本义来说,是山水的气象。以联想来说,可以联想到“干”动了天子,因为天子召见过杜甫,杜甫上过《三大礼赋》,“彩笔”感动了天子。可是它主题的本义一定是山水,不管杜甫隐藏了多少感发,他没有离开主题,这就是杜甫的理性。从开始“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昆吾、御宿、紫阁三个地名都是陪衬,是表现我所怀念的这么多,可是这首诗真正所怀念的是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是渼陂出产的香稻。“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去渼陂一路上种的碧梧。“佳人拾翠”是在渼陂赏花游春,“仙侣同舟”是在渼陂的湖水上乘舟游赏。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气象”一定是山水的气象。杜甫当年不仅写过《渼陂行》,还写过很多描写渼陂附近景物的诗。我当年写了这么多诗,“彩笔昔曾干气象”。我哪一天能再回到渼陂去呢?我当年看到香稻、碧梧、拾翠游春,什么时候能再看见呢?我现在遥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就是“白头今望苦低垂”。可是我已经这么衰老了,头都抬不起来了。一方面因为衰老,所以头是低垂的。另一方面因为我现在的悲痛、悲哀。还不是说我什么时候回到长安,而是我什么时候能看到国家恢复当年的富强盛世?我杜甫有没有可能看见这一天?
杜甫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杜甫没有看见。杜甫离开了夔州,顺江而下,来到湖南,最后死在湖南耒阳附近。就在临死前不久,他坐船经过湖南岳阳,登上了岳阳楼。我们把这首《登岳阳楼》讲完,就把杜甫结束了。我们念一下这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我早就听说洞庭湖水这么广大这么美丽。《楚辞》的《九歌》里就写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你读中国古典文学,就会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有亲切的感情。一个人能够读本国的历史、地理,是何等宝贵。你们看过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吗?七七事变以后,我在初中二年级,日本进来以后,我们暑假后第一天开学,因为新课本还来不及印刷,所以我们还是用旧日的历史、地理课本。第一天上课,老师来了,说第几页到第几页撕掉,有人一张一张地收,非撕不可。又说哪一页第几行到第几行,都用毛笔涂掉,就当场涂掉。因为那里记载着你本国的历史和地理,但是现在,日本人占领这个地方了,不要你知道本国的历史和地理,要按照他的方法修改。所以一个人在自己的国家,能够念自己的历史和地理,是很宝贵的事。
  杜甫之所以对国家有这么深厚的感情,我“昔闻洞庭水”,我小时候念过《楚辞》,念过《九歌》,我那时就想,有一天我要看一看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我今天真的来到了洞庭湖边,登上了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的诗就是这样,他用很短的句子,表现很丰富、深厚的感情。“吴楚东南坼”,这是写空间的广远,而他就在空间广远的这份感受之中。杜甫是写实的诗人,但是他晚年的诗超越了现实。“坼”本来是分开的意思,这里指吴楚的分界。你对本国的历史、地理熟悉,所以你在岳阳楼上一看就可以看到吴楚的分界。而这种空间的广远,代表的是什么?是杜甫对于国家的感情。我们这么一片广远的疆土,哪个地方是安静的?哪个地方还在战乱之中?他把所有的感情用这么一句诗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诗的妙用。
  “乾坤日夜浮”,“乾”是天,“坤”是地,这也是写实。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地下是无边的湖水,水里倒映的是无边的蓝天。湖水在动荡,就好像天空在湖水中动荡一样。(未完待续)
  (本系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