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新华深读

10版:经典引读

少陵野老 曲江悲歌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五)

(2023年07月07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少陵野老 曲江悲歌
 
杜甫的集大成是如何形成的(之五)

( 2023-07-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典引读
 
 
  ▲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的雕塑作品《杜甫》。 新华社资料片

 
  叶嘉莹讲授
于家慧 陈学聪整理 张海涛审校

  我讲过欣赏诗歌的基本问题,一个伟大的作者,他的作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杜甫的集大成是各方面的集大成,因为他的胸襟博大:一方面,杜甫在艺术方面是博大的,他可以兼有古今,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的长处,他都接受;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他是小我的感情跟国家、民族、伦理大我的感情结合。不仅如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作者,都是以生命写作诗篇,以生活实践诗篇的,他的生命是跟诗歌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
  要真正懂得杜甫诗的好处,应该按照杜甫写作的编年看下来,跟他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要理解《哀江头》里所写的悲哀和感慨,要回头去看一看他写《乐游园歌》的全盛时代。而且杜甫终生都持守“致君尧舜上”“窃比稷与契”的理想,从来没有放弃过、改变过。中国传统的诗,常常喜欢讲品格、道德、胸襟、怀抱,年轻人会觉得太陈腐、太落伍了,认为作品应该是日新月异,翻新出很多花样。西方的意识批评流派认为,作者创作时候的意识是怎么样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应该探索追寻作者写作时候的意识。不止如此,按照西方现象学理论来说,你接触了外在的很多现象,引起意识活动,人类对宇宙世界万物的认识都是在接触了外在事物后,有主观的意识活动、意识趋向。
  意识批评认为,越是真正伟大的作者,越能形成自己的意识模式。意识模式最初不是用来分析诗的,而是分析小说。狄更斯的小说也许写的是不同的故事,可是在所有故事之中可以找到一个狄更斯的意识模式。应该把作者一生的作品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找出他的模式。
  杜甫的诗就应该这样读,要欣赏他的好处,应该对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从《乐游园歌》到《哀江头》,杜甫对盛世的怀念


  唐朝有一个风气,春天要游春赏花。杜甫说开元全盛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活那么富足。长安作为首都,春天到处都是游春赏花的市民。后来刘禹锡曾写过这么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春天的时候大家都要去看花,是“无人不道看花回”。曲江是唐朝长安城郊一个风景美好的地方。在曲江附近,有一个高原叫乐游原。乐游原附近有一个园子,叫乐游园。曲江还有一个水边的花园,叫芙蓉苑。乐游原、芙蓉苑到处都是游春的仕女,不但老百姓游春,达官贵人、天子贵妃都到曲江来游春赏花。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乐游园歌》,那时长安还没有沦陷,他写游春的情况,说“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阊阖晴开昳荡荡(dǎng),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shǎng)。”上声的字是一种高扬的声音,很有力量,这首诗押的是上声韵。他说每到春天,大家出来游春赏花。“阊阖”两个字本来指的是天门,是神话中天帝所住的地方,这里指的是皇宫的宫门。玄宗那个时候喜欢游赏,而且他筑了夹城(注:唐玄宗为了出游方便修建,作为出行曲江池的通道)跑出来,所以就说天子宫门敞开。“晴开”,天气这么晴朗,万里无云。“昳荡荡”,“昳”是广朗的样子,一片朗朗晴空。就在碧蓝的天空之下,“曲江翠幕排银榜”,曲江边游春赏花的仕女都支起了帐幕,帐幕上都是翠羽做装饰。我们讲陈子昂的“翡翠巢南海”,就是翠鸟的羽毛做装饰的帐幕。“榜”是大字的牌匾,每个帐幕前面挂一个大牌匾,说这是哪一家公主王子、达官贵人。玄宗跟贵妃,还不只是帐幕,在曲江边上都有行宫,所以“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不只看花,还要看美丽的女子唱歌跳舞,所以是“拂水低回舞袖翻”,那些跳舞的女子们长长的袖子,“拂”是飘拂摇动,在水面上是“拂水”,“低回”是低垂下来,“回”是来往地摇动,那是跳舞的女子舞袖翻飞。“缘云清切歌声上”,“缘”就是沿着,沿着云彩飘上天空的,这样清脆嘹亮,是那女子的歌声。
  这是开元天宝的盛世。可是现在,长安已经陷入贼中了。至德二载的春天,杜甫又来到曲江边,写下《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少陵”是一个地方,有一段黄土坡,叫少陵塬。你要知道他在沦陷区,没有官职,所以他称自己为“少陵野老”。当杜甫再经过曲江边上,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残破了,可是曲江的江水还存在,城中美丽的春天又回来了,游人都不见了,只剩下那茂密的草木。他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流下了泪。可现在是在沦陷区,谁敢站在曲江边上放声痛哭?所以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杜甫写得非常好,他是吞声饮泣的,满心悲哀,可是连哭都不敢哭出声音。“春日潜行曲江曲”,当年游春赏花的天气,又来到曲江边,不敢光明正大地走路,是“潜行”,“潜”是潜藏,偷偷摸摸的。因为恐怕被安禄山的军队发现,抓去讯问一番,所以偷偷地在曲江边上徘徊。“行”,在这里来往徘徊。
  杜甫看见“江头宫殿锁千门”。这几句可以做一个对比,因为杜甫怀念的是从前的景象:“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可是现在呢?“江头宫殿锁千门”,哪里有翠幕,哪里有翻飞的舞袖?只看到江头千门万户的宫殿完全封锁了,一个人都没有,人事全非。如果草木有知,看到国破家亡,应该柳也不绿,花也不开。可是草木无知,他说“细柳新蒲为谁绿”,那嫩细的柳条、那新生蒲苇的叶子,还长得这么美、这样碧绿。可是没有一个人来赏花游春,你们还为谁绿?
  我们一定要知道《乐游园歌》所写的“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当时游春赏花、歌舞繁华的盛世,才能知道《哀江头》里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悲哀。
  只要你真的能够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怎么样写都是好的


  我以前也举过杜甫的诗:“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是酒,他现在穷得就连喝竹叶酒的资格都没有了。重阳节菊花开着,本来应该饮酒,现在没有酒喝,你的花最好不要开。由于人的悲哀,所以看到外面大自然的美好就更显得悲哀。
  我说过杜甫是感性和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你看他前面写“吞声哭”“潜行曲江曲”,说你们这些“细柳新蒲为谁绿”,这完全是感性。
  可是他马上就打回去——“忆昔”,“忆”就是回想,“昔”是从前,这是杜甫的章法。这首诗的章法结构,都有他理性的安排,这也是杜甫集大成的原因。“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霓旌”,霓是说霓虹,霓虹是七彩的;“下南苑”,皇帝出来到哪里就叫“下”,长安城的曲江芙蓉园在东南角,所以是“南苑”。“霓旌”是五彩的旌旗,那苑中的万物就“生颜色”,因为天子旌旗的陪衬跟照耀,所以花就显得更红了,柳树就更绿了,显得多彩多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庾信有一篇赋,其中两句可以跟这首互相印证,他说“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旌旗、车马的盛,跟大自然的风景、花柳的美丽互相陪衬。“落花与芝盖齐飞”,“盖”就是车盖,车上的棚子,像伞一样。庾信是说车盖像灵芝、蘑菇,因为车跑得很快,车盖就好像在飞一样。这个时候,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季节,那些细碎的樱花、杏花、桃花,每一种花的零落是不一样的。车马跑过去的时候,树上就有花瓣落下来。杨柳的绿色跟春天那些绿色的旗子——天子是五彩的旌旗,其中也有绿色的旗子,所以“杨柳共春旗一色”。
  杜甫很可能受过庾信的影响,可是他变化了。庾信只是客观地写一种美好、一个景象。可是杜甫的这两句,他当时的那种感情,国家朝廷的兴盛,比庾信那两句显得更有力量。“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唐玄宗是带着杨贵妃出来游春的。
  我们以前讲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昭阳殿里第一人”是最得皇帝宠爱的妃子,是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李白写过《清平调》三首,有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杜甫都把杨贵妃比作赵飞燕,白居易的《长恨歌》里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她是“昭阳殿里第一人”,极言贵妃得宠。
  “同辇随君侍君侧”,“同”是在一起,“随”是在一起,“侍”“侧”也是在一起,所以杜甫接连重叠了三次。“辇”是皇帝坐的车,皇帝出去跟杨贵妃同坐一辆车。“随君”,随便皇帝在哪里她都“随君侍君侧”,永远在皇帝的身边。我们有时候讲文学的作法,说重复、叠床架屋是不好的,可是有的时候这种力量正是要重叠才能表现。只要你真的能够传达一种感发的生命,怎么样写都是好的。
杜甫如何表现马嵬之变


  这首诗是写马嵬的变故,写唐玄宗遭遇安禄山叛乱,当国家残破的时候,连所爱的妻子都不能保住。写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长恨歌》。《长恨歌》是用叙事的体裁来写的,有故事有感情,写得很委婉动人,所以流传一时。杜甫的《哀江头》,事实上也是写这一段故事。另外,李商隐写过一首诗叫《马嵬》,也是这个故事。因为唐朝发生了这么重大的悲剧性故事,所以很多诗人写,我所说的是最熟悉的几个。你就可以看到时代不同、作者性格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完全不一样。
  白居易的时代距离安史之乱比较远,所以他是把它当作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来写。可杜甫不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所以《哀江头》是切身的悲惨。李商隐的《马嵬》所写的是人类的不能长保。李商隐写诗,总是用一个个体来表现全体,表现人类的缺憾、无望、悲苦。所以三个人都写马嵬的故事,但三个人都不同。
  杜甫要把这个写到极点,要从顶头再跌下来,所以他现在往上写,是“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当时皇帝出来不只是游春赏花,有时还要在附近射猎,所以他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才人”,就是宫中侍奉皇帝的宫人,身上都佩带着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皇帝打猎的马队佩戴的当然是很美盛的,所以是白马。中外都如此,美丽豪华的都是白马。不但是白马,它嚼啮的是“黄金勒”,俗话我们叫“嚼环”,就是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圈,漂亮的白马套在嘴上的嚼环是黄金的。所以“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这都是写它的美盛。
  后边写打猎,“翻身向天仰射云”。杜甫的诗就是很有力量,你看他所写的姿态,这个打猎的人要射天上的鸟,说“翻身向天仰射鸟”就很笨。“翻身向天仰射云”,这是杜甫。杜甫不但一句比一句高,而且一句之中两个字两个字地向上高起来,你看“同辇随君侍君侧”“翻身向天仰射云”,节节高起,这是杜甫的一个特色。后一句就更妙了,“一笑正坠双飞翼”。我们上次讲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杜甫是怎么样把宫中的奢侈豪华跟老百姓的饥寒困苦结合在一起的?他说“凌晨过骊山”,过骊山后都写皇帝的奢华,写了好多,然后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朱门”一个“路有”,马上就打回到路上来。这里他要写现在的国破家亡,不是从国破家亡写起,而用“忆昔”两个字翻上去写。“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表面上还是向上,“正坠双飞翼”写的是一对鸟被射杀了,而这里边有了一种象喻的意思。感情跟理性结合,写实跟象征结合,这是杜甫的特色。所以他是写实,同时也有象征跟比喻的意思。当时玄宗出来游春、赏花、射猎,是写实。可是一笑就可以射下双飞翼,古人常说一箭双雕,是射箭的最高技术。“一笑”指的是贵妃的一笑,因为一箭双雕,博得贵妃一笑。所以“一笑正坠双飞翼”,一跌就跌下来。
  我说杜甫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所以他一方面对于国家的破亡有强烈、深刻、真挚的悲哀和感慨。另一方面,在艺术上,他这首诗结构转折的变化都有很好的安排。西方文学批评说文学有一层表面的意思,还有一层深层的意思。所以这一句诗从表层的意思来看,是回忆盛世的欢乐,表面是上升的,可是它隐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反跌的。他的转折非常快,有时候忽然间一句就可以很有力量,一笔千钧。古人说“笔挽千钧”,是说用笔可以把千斤重的东西都挽回来,一笔就把所有的力量都反转回来了。所以这一句“一笑正坠双飞翼”,表层意思是现实的,深层意思是象喻的,这是杜甫诗里常用的一种手法。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当时在马上回眸一笑的贵妃,眼睛这么明媚,牙齿这样洁白。“明眸皓齿今何在”,现在杨贵妃在哪里?被三尺白绫勒死在马嵬坡。“血污游魂”,写这个人不是善终的,是凶残而死,是被杀死的。曲江边上,当年杨贵妃、唐玄宗游赏的那些宫殿统统都在,曲江的花草一样美丽,可是杨贵妃是“血污游魂归不得”,她永远不会再回到那江头的宫殿之中,再也不会看那“翻身向天仰射云”的情景了。
  后边也是写实,但是他写实里面都有象喻。“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长安城外有泾、渭两条水,泾水是清的,渭水是浊的,渭水一直向东流去。东流代表什么?《红楼梦》里晴雯死后,贾宝玉写了一首词,说“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渭水永远向东流去,永不回头,死者不可复生。所以“清渭东流”是写实,写长安的一条水向东流,可是它象征贵妃的死,不可复生。“清渭东流”相对是“剑阁深”,“剑阁”就是玄宗,因为玄宗从长安入蜀,中间经过剑门关。我还特意去了一次剑门关,就是看他们入蜀的这条路。剑门关古称“天险”,“剑阁深”是表现剑门关的险阻和遥远。这时长安还在沦陷,玄宗能不能回来?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变乱?不知道。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只是写两个地方,一个渭水,一个剑阁,可是有很丰富的意思:清渭的东流,是死者不可复生;剑阁的深,是生者的安危未卜。国家的前途、玄宗的下场,现在不知道,所以“清渭东流剑阁深”。
  他说“去住彼此无消息”,“去”可以说是死者,“住”是生者,现在还活在这里。中国近代有一个词人乔大壮,1948年的秋天自沉苏州河。那个时候,一方面国家在战乱之中,他的妻子不久前才死去。他为妻子送殡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小词:“舵楼东逝波,鹢首西沉月。何似一心人,自此无期别。  泛雾剪江来,打鼓凌晨发。君去骨成尘,我住头如雪。”他是用船运载妻子的棺木去送葬。贺铸也有一首悼亡词,说“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首都是感情很真挚、很深厚。“舵楼”是船尾掌舵的地方,船尾是东逝的流水。“鹢首”是船头,古人的船头上都画一个鸟,“鹢首西沉月”,船头是向西沉落的月亮。东流的水、西沉的月亮都永远不回来,所以“舵楼东逝波,鹢首西沉月”。“何似一心人,自此无期别”,我们两个人本来是同心的,可是从此以后,就像“东流水”跟“西沉月”,永远地分别了。现在船要出发了,“泛雾剪江来”,冒着早晨江上的大雾,好像把江水剪开了。“打鼓凌晨发”,古时候都是人力撑划的船,要出发的时候就击鼓。“君去骨成尘”,我现在把你送走了,那么你埋葬以后,尸骨化为灰尘。“我住”,我现在还活着,留在世界上,可我也是满头如雪的白发,所以这个“去”是死者,“住”是生者。
  死的人已经死了,逃走的人已经逃走了,两个人从此生离死别,再也没有消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也写了很多首悼亡的词,说“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重泉”,死的人埋葬在黄泉之下,“重”极言其深,“泉”是黄泉,就是地下,如果重泉之下能够有一封信。我们以前说到寄信,古代的信封不是纸的,是木头做的,是鱼的形状,把绸子写的信夹在两片木板里面。“重泉若有双鱼寄”,假如阴阳之间可以有书信往来。“好知他、年来苦乐”,那我还可以知道,死去一年多的妻子在重泉之下的生活是痛苦还是快乐。“与谁相倚”,有什么人陪伴她呢?所以这里说“无消息”,就是死生永隔。
  “去住彼此无消息”这一句的解释也有另一个可能,杜甫作诗的时候是在沦陷区的长安,而玄宗幸蜀了,所以也可以说“去”者是指离开了长安的玄宗,“住”者是指现在沦陷长安的诗人自己。自从玄宗幸蜀以后,杜甫沦陷在长安,对于自己的国家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他完全不知道。
杜甫诗的“复义”现象


  杜甫还有一首《对雪》,也是在沦陷区时所写的。“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真的是反映现实,写他自己的感情。“战哭多新鬼”,遍地都是战乱,长安城沦陷以来不知道死伤了多少人。在野外的战场上,杜甫还另外写过两首诗《悲陈陶》和《悲青坂》,所以读杜甫的诗真是应该结合着他的生活体验读下来,才能够觉得他的感情是更真挚的,更使你感动的。
  那一年冬天,唐朝的军队要反攻安禄山而失败了,死伤枕藉,遍地尸骨。杜甫在《悲陈陶》里写“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就是在孟冬季节,阴历十月;“十郡”,就是唐朝后方大部分的、十郡这么多的地方;而且都是“良家子”,青年有为的孩子,在青坂、陈陶的战争中牺牲了。“血作陈陶泽中水”,他们的血都跟陈陶河里的水一样流下去。一个四五十岁的老人沦陷在长安,看到国家这样败亡,这么多青年死去了,能做些什么?是“愁吟独老翁”。一个老人这样悲愁,只能吟诗。“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乱云低低地压在天上,而天已经黑下来了,风狂雪暴,雪在风里回旋飞舞,天气阴沉寒冷。云的乱、雪的急,都是写实。可是另外一方面,都象征着当时那个时代的阴惨、战乱。他说我沦陷在长安,我有什么?“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你就看诗人更妙的一点,他是用没有的东西的形象来反衬。本来“瓢”是饮酒的酒瓢,现在在沦陷区的长安早已没有“酒瓢”了,因为酒樽里边根本就没有绿色的酒。古人常说“绿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冬天很冷,没有煤来烧炉子取暖,空炉子在那里,只能想象“炉存火似红”。杜甫什么都没有,饥寒交迫地沦陷在长安。经过这样的惨败,国家到底如何?有没有反攻的希望?那玄宗跟肃宗是不是平安?不知道。杜甫在沦陷区消息被封锁了,“数州消息断”,所以是“愁坐正书空”。“书空”是用了一个晋朝的典故,说一个人经过一次失败以后,常常指手画脚地在空中写字。在空中写的是什么呢?是“咄咄怪事”,不愿意相信会有这样不幸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引这首杜甫自己的诗来做一个注解,就是要讲他现在是“去住彼此无消息”。幸蜀的玄宗、到灵武去的肃宗,不管是老皇帝、小皇帝都走了,而杜甫一个人沦陷在长安,得不到后方的消息,不知道玄宗的安危。这一句诗给我们这种暗示,后来读的人可以有这种联想。我们以前也讲过,中国本来旧传统的那些个注解的人,常常都要指定说一首诗只有一个意思是对的。可是现在西方的一些理论认为诗句可以很多义。最早的时候,William Empson(威廉·燕卜荪)是管它叫ambiguity(多义),他写Seven types of ambiguity(《复义七型》)。朱自清先生把它翻作《多义七式》,就是说这种多义是可以并存的。这两种多义互相陪衬,对于诗本身感发的力量都是有增加而没有矛盾的,所以可以并存。不过我还是以为它主要写的是玄宗和贵妃,生者安危莫卜,死者永不复生。
  所以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人生有情,我杜甫作为一个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一个人对于世界、对于国家的败亡、对于人民的安危都不在乎,只求自己的安定,那个人就是心死了,所以“哀莫大于心死”。他说人怎么能够做到无情的地步?杜甫真是把国破家亡的悲慨写得非常深刻沉痛。
  李商隐《马嵬》诗里有两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四纪”有人说十年是一纪,有人说十二年是一纪。开元的二十九年加上天宝的十五年,他做了四十四年皇帝,怎么连自己所爱的人都不能保住?古诗里说,卢家有个美丽的少妇,名字叫莫愁。人家还可以夫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直到老,而你作为天子,还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主要在讽刺玄宗之失德失政,贵为天子,连自己所爱的人都不能够保全,这是不同。总而言之,作为天子跟贵妃而要有这样的生离死别,是很使人觉得悲慨的一件事情,所以杜甫说“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水江花岂终极”,来到曲江边,江水春天永远是碧绿的,花永远是这样美丽的万紫千红。可是他开头就说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已经国破家亡了,花为什么开?草为什么绿?而且每年看到江水流、江花开,就会回想从前的盛世。“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当年的江水江花那不是万物生颜色?而现在国家败亡,天子出奔,贵妃被勒死在马嵬,所以再看到江水流、江花开,每一年“少陵野老吞声哭”,都会流下泪来。“江水江花岂终极”,“岂”是说哪里,“终极”是有一个终了,江水江花永远没有终了,那就是说悲哀永远没有终了,每年江花开都会流泪。这两句比较来看,杜甫所写的就是白居易所说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后面两句就很奇怪,有人就觉得杜甫这人真的是不通。他在曲江散步,痛哭了一天,到黄昏回来,一进到长安城的街巷之内,“黄昏胡骑尘满城”,满街都是安禄山的叛军,满城尘土飞扬。当年我住北平,沦陷的时候日本军队开进来,满街都是日本兵,都是坦克车。这就是杜甫的另外一点,他有的时候会写出一些非常稚拙、非常质朴,不是很美丽、很巧妙的句子。怎么叫“欲往城南望城北”呢?戴君仁先生注解说,“望”就是向,说“欲往城南”,可是抬头一看,怎么来到城北了?“谓惶惑避死,不记南北,或谓因沉吟感叹而瞀乱迷惑”,所以他已经神志不十分清醒。正是写一个人深悲极痛、心慌意乱的一种感受。你说我非常悲哀,心慌意乱,这是很笨的,是一种直接的说,而杜甫把那种真正慌乱的现实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了。
  还有另外的一种解释,说因为唐朝的军队是在北方,所以他的“望城北”不只是心慌意乱,“望”字也不只是说望见、面向,是说我真的盼望就是在城北。杜甫的《悲陈陶》里边有这样两句,我们可以引来做证明。他说“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长安城沦陷区的人,面向着北悲啼。为什么?因为军队如果反攻回来,是要从北方来。杜甫说,我们日日夜夜都盼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打回来,能够把我们收复。所以杜甫你要把他整个的诗都打成一片来看,才真的能够体会他感情的深厚,才能够对他有更多了解。(未完待续)
  本系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