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 |
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
|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 |
——郑望春代表带来的乡村故事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6日,惊蛰。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郑望春代表,说起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35岁的郑望春代表第一次来到首都,从机场到驻地,他眼睛都不敢眨,林立的高楼、疾驰的汽车、宽阔的马路……“自豪、振奋。”
不过,这位新当选代表嘴上念叨的,还是2000公里外的乡亲们。他点开手机里的照片,给大家介绍起村里的变化。“我和乡亲们都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悬崖古路,天梯彝寨。海拔1400米的古路村,云蒸雾绕。“2018年索道开通后,原本3个小时的山路变成只需3分钟。”
壁立千仞的绝壁幽谷,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历史。
“核桃、花椒、脆红李、坨坨肉、杆杆酒都可以运下山了,4G网络也通了,外地游客纷纷来打卡。”说起这些,郑望春眼神里满是春天。
3年前从上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手中接过棒,光荣之余,他也深感担子不轻。来北京前,郑望春走村串户、调研思考,还专门召集村民代表、党员、村干部们开了一场意见征求会,听听大家的心声。
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总结下来,一是“感谢总书记、感谢党,让大家伙过上了好日子”,务必把村里的好消息带到北京;二是“脱了贫,致了富,下一步怎么快马加鞭,走得更远”,请他多提好建议。
在代表团的分组会上,他一股脑儿把这些建议都讲了出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内心动力,共谋共同富裕之路;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吸引更多“田秀才、土专家”助力发展,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上,农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回去后我们一定尽快安排前往调研。”多年关注乡村振兴并提出建议的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代表也有同感。
“也欢迎大家来我们村看看!虽然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但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审议现场,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代表向大家发出了邀请。
天远地偏的乡村,也开始走向振兴。这条通往未来的路,要走得更稳更实更宽,需要全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一道蹚。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郑望春和吉列子日相视而笑。
春光正好,北京的玉兰含苞待放,彝寨的梨花也将盛开。 (记者任沁沁)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
|
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中央军委委员李尚福说,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主席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坚决用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行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对标对表中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紧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强军事业,锚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张快干,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提高练兵备战质效,抓好军事外交、国防动员和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说,过去五年,习主席带领我们赢得一系列大战大考、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重大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本、力量之源。要结合军队实际抓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加快提高实战能力,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坚决塑造安全态势、遏控危机冲突、打赢局部战争;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强化战建备统筹,深化制度机制创新,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说,赞成政府工作报告,联系实践中所学所悟所见,感受到全党全国全军拥护“两个确立”的信念无比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更加笃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更加顽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自我革命毫不松劲。习主席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十年来,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要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改革创新、军事治理,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升民说,过去五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战疫情、应变局、开新局,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领悟更加深刻。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聚焦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聚力服务备战打仗,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纪律和作风保障。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谭克非介绍,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共281名。代表中,基层一线和专业技术军官代表93名、占33.1%,其中基层干部42名,军(警)士12名,文职人员1名;妇女代表39名、占13.9%;少数民族代表17名;大学以上学历代表267名、占95%,其中研究生学历代表140名、占49.8%。代表全部是中共党员,是军队各方面各战线的优秀分子,有161人获得过二等功以上功勋荣誉表彰。
谭克非说,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成立。经代表选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任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任副团长。会议期间,代表团将根据大会统一安排,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等。
有记者问,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强军目标。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请介绍有关情况。
谭克非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引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牢牢扭住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整训,我军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积极主动开辟军事斗争新格局;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我军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创新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正是在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这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守住了根和魂,走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赢得了迈向世界一流的主动。
谭克非说,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坚定不移听党指挥、强军打赢,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有记者问,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美国等国家大幅增加军费预算。请介绍今年中国国防费预算安排的有关情况。
谭克非说,中国政府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支出规模。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国防支出适度增长,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谭克非说,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58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5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增加的国防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安排,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三是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保障重要领域改革举措和急需政策制度实施,提高军事治理水平。四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持续改善部队工作、训练和生活保障条件。
谭克非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积极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从2008年起每年向联合国提交上一财政年度军事开支报告。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不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国防支出、军人人均国防支出等都是比较低的。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奋进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上 |
——从全国两会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走过新时代十年非凡历程,我国发展站上新的更高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的关键一程。
东风浩荡,梦想催征。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共同展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光明前景,不断汇聚乘势而上、迎风破浪的信心和力量。
3月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灯光璀璨。
热烈掌声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在主席台就座。在此开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殊为不易的成绩,展现出中国号巨轮的底气和实力,更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新时代十年变革造就的中国发展奇迹。
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的十年——
近期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宇宙级”施工中,国产工程机械成为“特殊演员”。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潮,徐工从默默无名到跻身全球前三,起重机械做到了全球第一,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代表充满自豪。
“中国去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站在4日的“委员通道”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委员倍感自信。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有更多精彩注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稳居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这是成功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的十年——
“包括运-20、AG600、C919在内的国产大飞机家族不断壮大,密码就在于自立自强、创新发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唐长红委员说。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十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34位升至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从过去污染严重,到现在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乡亲们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幸福靠山。”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拿出了新规划,“我们正在招募人才,推动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这是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的十年——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李勇代表,将报告中这句话画上了着重线。
由衷共鸣,因有深切的体会。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作为“直过民族”的独龙族摆脱千年贫困。
“过去每年12月至来年5月,因为大雪封山,我们根本无法外出;现在一天就能到北京,而且实现了所有行政村5G全覆盖。”李勇代表说,独龙族人做电商、开民宿,十年来收入增长了10倍。
告别绝对贫困,扎实迈向共同富裕。十年来,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
物质生活宽裕,也要精神生活丰盈。
“我16岁辍学,以为这辈子就要在土地上过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没想到移民搬迁政策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名写作者。”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感慨,“现在村里开辟了文化活动场地,配备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让农村的生活、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诗与远方。”
十年非凡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登高望远,开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既要怀抱梦想又需脚踏实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从中国实际出发,扎扎实实谋发展,一步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点一滴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从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出发,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代表带着乡亲们圆梦追梦的幸福,来到首都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
作为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走出大山,又回到家乡,成了忙前忙后的“爬山书记”。3年后,一条3.8公里的公路通了,他变成村民口中的“修路书记”,带领全村迎来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路、住上好房子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正规划发展农旅融合项目,以实现更好的长远发展。”吉列子日说。
一村之变,是新时代中国厚植民生福祉的剪影。
十年笃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愈发鲜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化作一项项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政策举措,持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美好生活的定义很广阔,也很具体,比如一部电梯。”广州市荔湾区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代表带来了一个故事:
蟠虬社区的老年人口占三分之一。过去没有电梯,有些行动不便的老街坊一星期才出门一两次。近年,十几栋旧楼宇加装电梯后,不少原本搬离的老街坊又搬回来了。
“现在天天看见他们出门买菜、散步,高兴又欣慰。”区燕明代表更欣慰于这样一组数字:2019年至2022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户居民。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新时代中国航船向着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方向发展前进——
这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委员感受深刻,“在14亿多人口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实支撑”。
这十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对此,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晓静代表深有感触:“医疗和养老保障更加健全,让百姓能够在更好的健康管理基础上追求更高品质生活。”
这十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教育体系。对此,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始终关注: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农村厕所改造、餐饮浪费、垃圾分类、“小眼镜”……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全国两会上的国家大计。涓滴汇流,点亮人民美好生活梦想。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代表说,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这次全国两会上,李连成又讲述了新梦想。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河南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农民的“八个梦想”:读书梦、健康梦、就业梦、致富梦、环境梦……
“一个个梦想都在成为现实。”李连成说。这些年,他所在的濮阳县西辛庄村驶上发展快车道,变化很大。如今,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正与乡亲们一起致力于第九个梦想——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下乡梦。
十年砥砺,无数梦想缤纷绽放。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十年前的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殷殷话语穿越时空,意味深长。
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这样评价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创新是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从香港“闯海人”到新海南人,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委员正在深度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此次带来的提案也与此相关。
“我在内地投资多年,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能量。”朱鼎健委员见证了改革驱动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13年11月,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时代改革大潮涌起,如风雷之势在神州大地铺展,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一组照片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深圳前海,2012年到2022年,从一片泥泞滩涂到树影婆娑、高楼林立,变身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10多年来,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4项,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多年来目睹前海巨变,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锋代表说,这充分证明,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制度,让发展更有保障。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坚持制度优势,推动制度创新,是党领导人民三年抗疫的重要经验。”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代表说,从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到调整为“乙类乙管”,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最优增长路径,我们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智慧的辩证之道。
“近年来,在注册制改革牵引下,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持续增强。”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士启代表说。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2022年,广西钦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增长150.8%。今年1月,钦州港化工专用码头投入运营。虽然一季度国内外贸面临较大压力,钦州市市长王雄昌代表仍然对钦州港高速发展充满信心。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更好地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王雄昌代表说。
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步伐;“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大到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并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十年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携手开拓新局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密码,也是我国这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源源动力。”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代表说。
过去十年,格力电器用创新实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如今,企业拥有35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0万件,产品和服务已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让中国高铁跑出加速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委员,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复兴号”“时速600km高速磁浮”等科研攻关,更加深刻地懂得创新之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数据更具说服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2年的40万家,23家国家自创区、177家国家高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十年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土壤更加深厚、广阔。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鲜明定调。
前路催人奋进,仍需爬坡过坎。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越是风高浪急,越要迎难而上,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王建沂代表说。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介绍最新消息: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6G研发也在路上。
“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见证并经历了我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张成伟代表说,要分别从人才、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一个有蝴蝶刺绣的笔记本,一个土布缝制的玩偶。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代表带来两个“特殊”行李。“这是和贵州绣娘合作的文创产品。笔记本已卖出几千万册,很受欢迎。”
“‘指尖手艺’正转化为造富一方的‘指尖经济’。”夏华代表说,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蕴藏着无限机遇。
1月中旬,新车型亮相布鲁塞尔车展,新车订单超2万台……谈及企业出海成绩,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委员格外振奋。
“把国内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与海外市场相结合,中国企业正大踏步走出去。”他说,“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国际产业链整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多作为。”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战略谋划,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不断解决建设农业强国中遇到的新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代表说。
现代化农业需要现代化人才。
从白领辞职返乡开农机,到成长为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盘活利用3000余亩撂荒地,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代表深感乡村振兴提供了大舞台。
“我们这一代年轻职业农民是幸运的,赶上了时代的风口。我们不仅要会种地,还要学好农业知识、懂技术、懂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沈燕芬代表说。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这次来参加大会,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代表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他说:“要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城市建设者,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代表带来了服务产业工人转型相关建议,为产业工人融入城镇化大潮添薪续力。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他说,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做好稳就业、增收入、强保障等工作。
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经济发展也有了更加厚实的潜力。
十年踔厉奋发,在坚持高质量发展中具备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坚强底气和坚实基础。
踏上新的征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必将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中创造更大辉煌!
(记者邹伟、方问禹、姜琳、张辛欣、黄垚)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依法开展二〇二三年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财政经济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开展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年度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大部分实现,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了相应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主要收支政策基本协调匹配,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作了认真分析和相应安排,符合预算法规定,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草案,同时批准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中央预算及相关决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计划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四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五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七是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等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不断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切实做好重点民生保障,四是着力改进预算管理,五是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六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七是严肃财经纪律。
“大账”有力度 “细账”有温度 |
从预算报告看财政重点安排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大账”加力,彰显积极财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均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究竟加在哪些地方?
第一个“加力”体现在财政支出强度上。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从2017年的20.31万亿元,到2022年的26.06万亿元,再到今年安排超27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不断增加。
“近年来,财政支出保持强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财力支撑。”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姜小林代表说。
第二个“加力”体现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2022年发行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约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了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作用。
根据安排,今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代表说。
第三个“加力”体现在推动财力下沉上。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超10万亿元、创下近年新高,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
在加力的同时,今年的“国家账本”也着力提升政策效能。
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文杰代表表示,今年的税费支持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有效性,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在扩大赤字、增加专项债规模的同时,尤其要妥善防范财政风险,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说。
加力提效的具体落点在哪里?查阅预算报告中的“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围绕“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多项政策部署,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双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实现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预算报告中的多项安排,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政策取向,着力稳增长、尽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细账”更“暖”,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关系千家万户。翻开预算报告,多项政策部署,传递着民生温度。
看就业,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
看教育,在过去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1万亿元的基础上,坚持加大投入力度和优化支出结构并举,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看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30元,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
看养老,将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看住房,将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
“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尽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财政部部长刘昆说。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成开局之年目标任务 |
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6日在分组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表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针对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安排。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赤字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预算报告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信号明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复杂环境和多重挑战,这就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积极、有力有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委员说。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代表说,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更加突出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进一步提高。
“稳、进、准、严”,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吕林邦代表用四个字概括了对今年预算报告的感受。他说,预算报告坚持“稳”字当头,“进”字加力,“准”字提效,“严”字贯穿始终。我们要夯实基础工作,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将政策红利更好转化为发展实效。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计划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并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上,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委员表示,作为国有大型银行,要发挥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作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产品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看到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中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一系列具体举措,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代表备受鼓舞。她说,这些举措进一步给予民营经济长期稳定支持、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发挥市场反应快、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将更好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代表委员们表示,两份报告体现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系列实招硬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计划报告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从落成启用到目前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成果涌现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长期深耕。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代表深有体会:“科研一线是产生科学价值的前沿阵地,要让更优秀的科技人才安心且有意愿留在一线。”
姜鹏代表表示,国家通过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等举措,鼓励优秀人才长期坚守、钻研,这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十分必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聚焦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预算报告里的“真金白银”,让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伊彤代表连连“点赞”。
“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伊彤代表特意为其他代表念出这一句,感慨道: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以及支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强国产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中国一拖董事长刘继国代表一口气列举报告中的多项举措。他说,我们要扛起责任、抓住机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线,推进“培育农机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高端农机现代产业链链长、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三大行动,助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代表委员们表示,近年来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今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民生投入预算力度继续加大,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温暖底色。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讨论预算报告时,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特意作了标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她说,要精准把脉大学生就业新变化、新需求,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会贯通,强化“访企拓岗”和校企合作力度,通过“一人一档一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计划报告、预算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着35年教龄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王红艳代表快人快语、眼神坚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孩子们精心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祖国的花朵’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在医学临床一线学习和工作了20多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代表深知人们对“看上病”“看好病”的迫切期盼。
“两个报告中关于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计划安排,体现出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吕国悦说,我们在吉林省探索与多个县市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联体”,带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下一步要探索完善省、市、县之间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让群众就医更方便。
老有所养,是千家万户的“心上事”,也是许多代表委员的“上心事”。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委员建议,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刘夏村、邹多为、谭谟晓、申铖、李延霞、姜琳、熊争艳)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十组数据看增进民生福祉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聚焦立法法修正草案四大看点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远征,台湾同胞不缺席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要做百年企业。”韩萤焕说,“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式现代化”是高频热词,会外广大台胞台企亦高度关注。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中华儿女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积极汇入前进的洪流,两岸中国人携手共谋发展、共担使命、共享成果、共创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对广大台商来说不是空洞的概念,是实实在在的广阔机遇。”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表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等,都有着台企台胞创业发展的广阔舞台。
“对老百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日子越过越红火。”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陈贵静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三代台胞,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白鹿顶村担任村支书。从辞去外地工作回村那刻起,她就一门心思带领乡亲谋发展,让村庄更美、生活更“巴适”。
推动台企落户、引进台湾种苗、邀请台湾专家教授茶饼制作和茶园管理……两岸交流合作为白鹿顶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村民人均收入由十几年前的4000元增长到近3万元。
“合作共赢,利在两岸。”陈贵静说,大陆广大农村充满生机,台胞台企可以充分发挥在精致农业、乡村旅游方面的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为台胞扎根大陆、建功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同胞携手,前途海阔天空。”
2018年以来,大陆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发展的“11条措施”,以及“农林22条措施”和扩大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申设个体工商户等政策,助力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享受同等待遇,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条件更好、环境更佳。
“中国式现代化前景令人振奋,台湾同胞要共襄盛举、共享荣耀。”台湾省籍全国政协委员江尔雄说,大陆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有能力有条件更有意愿为台胞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台湾深度参与大陆现代化建设,早已是既成事实。过去40年赴大陆投资的台商,从传统制造到高科技产业都能与时俱进,创造出两岸共荣大局。”台湾《中国时报》社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将为台湾参与大陆现代化过程提供舞台。
来自台湾南投的林大毅1997年被派来大陆工作,辗转厦门、青岛、深圳等地,后在江苏昆山定居,追随而来的儿女也在大陆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在大陆安居乐业的亲身经历,让林大毅对中国式现代化感触颇深。
林大毅现任环旭电子昆山厂环鸿电子法人代表,儿子在中科泓泰担任部门经理,女儿是仁宝电脑的工程师,三家公司都是深度参与两岸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的企业。“作为台胞,我们一家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也成就着自己。”
大陆发展进步特别是经济、科技实力等持续增强,为两岸交流互补、合作共赢不断注入强劲动能。越来越多台胞登陆发展,脚步从东部迈向中西部,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写字楼深入到社区,从求学工作拓展到参与社会治理。他们把智慧和力量汇入两岸融合发展潮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修复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厝、深度挖掘各地风土人情、开设“乡愁博物馆”……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带领团队扎根田野村舍间,参与厦门海沧青礁村改造工作。如今,青礁已变身环境优美的闽台生态文化村,游人络绎不绝。
台青林书任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深入四川大凉山区,建设2.5万亩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基地,带动6000余户农民脱贫奔小康,还组织北大校友走进山乡开展公益助学。
杭州爱尔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燕和广西师范大学教师王孟筠,分别投身大陆幼教和高教事业,取得优异成绩,为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作出积极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90后”台湾女孩简敏安通过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成为街道社工,能讲一口流利上海话,为居民提供周到细致的社区服务,街坊们亲切地称她“好囡囡”。
“台胞到大陆筑梦圆梦已蔚为潮流,各领域都能看见他们的风采。”台湾省籍全国政协委员林敏洁说,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台胞在大陆创造出多彩的新天地,用自己的奋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道跨越海峡的美丽风景线。
广东清远莲花村探索建设粤台两岸农民合作社,当地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产作价入股,台湾农民以种苗、肥料、知识产权入股。这种合作新模式让女承父业的青年台农于子涵深感两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有交流,有讨论,有研究,才会有进步,合作社很好地把两岸优势结合起来,对有技术又苦于岛内市场小、土地少的广大台农是福音。”于子涵说,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同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与荣光。
作为最早一批到大陆创业的台商,韩萤焕带领企业不断自主研发,努力解决行业内“卡脖子”难题,企业不断做大做强。1997年,东亚机械营业额逾4000万元,如今公司年营业额近10亿元。“我们的获得感、融入感、成就感不断增强,这将转化为继续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两岸同胞联系将更紧密,命运共同体将更牢靠,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底厦门台商协会换届,韩萤焕成为新任会长。“我们早已融入这片家园,不分彼此。”他说,自己常和台湾青年讲述在大陆的创业史,鼓励他们循着祖辈父辈的脚步而来,“浅浅海峡怎么挡得住血脉之情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李政宏说,台企发展得益于大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善意。台企联将团结台商台企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大陆同胞携手并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岸共同的现代化,民族复兴路上台胞不应也不会缺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陈云英说,“两岸同胞同心同行,定能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梦想。”
(记者刘欢、许雪毅、刘巍巍、洪泽华、余里、尚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陈贵静:为两岸乡亲代言、服务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山好水好人勤快,我们养的‘跑步鸡’肥得很哩!”村支书陈贵静热情招呼一行人上山,参观村里与台资企业台丽集团合作的数字养殖场。
这位“80后”女支书出生在白鹿顶村,祖籍却是台湾嘉义,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三代台胞。陈贵静今年1月当选台湾省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白鹿顶村与台丽集团的合作始于2017年台联的一次活动。“第一次见面,得知台丽集团主打乡村产业,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道深耕农产品开发。”陈贵静说。
“干农活是我的‘祖传技能’。”走在山间小路上,陈贵静和记者聊起家族往事。1948年,陈贵静的外婆随四川籍丈夫从台湾来大陆定居。由于两岸长期隔绝、丈夫早早离世,“举目无亲的外婆学着种麦子、编篮子、养家畜,拉扯妈妈和小姨长大,得到很多乡邻帮助”。
“土亲人亲,村里老人们都喊我‘幺女儿’。”她说,大学毕业后自己曾在成都工作,每次回乡看父母,都被城乡发展落差深深触动。2008年汶川地震,白鹿镇受重创,“那时我就想回去,让生我养我的家乡重焕生机”。
在陈贵静心中,“家乡”与“故乡”都是她生命扎根的土壤。
“外婆常跟我妈讲台湾水果甜、稻米香,妈妈又这样告诉我。我对宝岛的人与物陌生又熟悉,这就是隔不断的血缘和亲情吧!”陈贵静提到一张老照片,泛黄微皱的相纸背面写着一串电话号码。“那是1995年舅公来大陆探亲时留下的。2014年,我去嘉义寻亲,才得知他已搬走,电话也打不通了。”
“寻找岛内亲人是外婆的遗愿,台湾成为我们三代人心中最深的牵挂。”她说。
“到了!”陈贵静收回思绪,指着眼前一排排明亮整齐的鸡舍,“这就是村集体建设的‘跑步鸡’养殖场,这个山头2000只鸡大部分已完成认购。”
鸡场直播、步数统计、限时秒杀、认养记录……陈贵静打开手机,养殖场各类信息一目了然,“每只鸡配有电子脚环,顾客能通过小程序实时溯源,台丽集团通过数字赋能,让乡亲们的‘土特产’一斤涨了十多元钱。”
据介绍,村里还与台丽集团签订了“跑山猪”和民宿旅游合作项目,都在加紧推进。
下山路上,不时经过的村民见到陈贵静,都上前热络地拉几句家常。在村民郑伟眼中,静姐工作细致,谁家有哪些困难、解决到什么程度,村子有啥资源能盘活,她心里有本“明白账”。
吸纳台湾科学管理经验、推动台湾企业落户合作、引进台湾优质水果种苗;牵头设立“白鹿顶女子手工作坊”,组织开展绣艺培训;成立旅游资源开发公司、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郑伟连连竖起大拇指:“我们年收入从4000元涨到近3万元,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
如今,白鹿顶村从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村,发展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条心、一起干,就一定行!”陈贵静常这样激励自己、鼓励村民,也讲给身边台胞听。
陈贵静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她说,台联组织一直对家里格外关照,“台联是‘台胞之家’,自己也想做一个有爱的人,回馈大家”。
“作为四川省台联副会长,我结识了百余位在川台湾年轻人,努力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大陆、融入大家庭。”陈贵静说,大陆有大市场大机遇,还有很多暖心政策,台湾青年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很好地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在她看来,“31条”“26条”“农林22条”等惠及台胞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落实落细,多重红利共推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台胞来大陆发展正逢其时,尤其是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乡亲’这个词,对我有特殊意义。我的乡亲在白鹿顶,也在台湾岛。”陈贵静说,“还有许多台湾乡亲没来过大陆,来了才会对大陆发展有真实感受。希望两岸骨肉同胞走近走亲、亲上加亲!”
前段时间,人大代表陈贵静一直在“为上会做功课”。自称“新手”的她挤时间联系台胞,请教老代表和专家,认真调查研究。如何把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结合好,是她关注的课题。
“田间地头连着两岸乡亲,我要为他们代言、服务,把‘基层事’和台胞‘心里话’带到全国两会上。”陈贵静说,“希望自己带着乡亲们手拉手、心连心、继续加油干!”
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与国家和香港发展同频共振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如今,身为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卫炳江,正在推动中医药学科制度化标准化工作,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总结归纳千百年来中国人用经验和智慧创造的中医药良方。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为今年全国两会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正与此有关。他将建言献策: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的教育科研体系。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卫炳江的回答是“选择研究问题”——要选择能代表未来的方向,然后大胆探索,好比追光而行。
对从事光学研究的卫炳江来说,“追光而行”可用来概括他几十年来诸多的科研课题,也仿佛是他的人生写照:从科学家到教育家,卫炳江一直在寻找新的人生课题,也总很有前瞻性地选对了课题,与国家和香港的发展同频共振。
“我相信国家的发展,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卫炳江说。
1996年,香港回归祖国前一年,在美国学习工作15年的卫炳江决定回到故乡——“我感觉到了未来在这里!”
回归祖国后,香港高等教育与科研事业快速发展。卫炳江返港后进入香港理工大学,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系主任、学院院长、副校长。
走上管理岗位,卫炳江碰到课题:如何让学校科研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他找到的答案是: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潮。
港理大的容启亮教授在太空仪器研发方面颇有建树。卫炳江了解有关情况后想:“为什么我们不参与国家的航天项目?”
卫炳江于是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促成合作。2010年至今,港理大持续参与探月、探火(星)等国家项目。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用于拍摄的“相机指向系统”,就有容启亮团队的贡献。
在副校长任内,卫炳江还促成港理大与内地的多项科研合作:与西南交通大学成立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技术创新中心,与华为设立香港首个先进计算系统与光通讯联合实验室……
在港理大工作20余年后,卫炳江接受新的课题:2020年,他调任以人文艺术学科见长的香港浸会大学,被任命为校长。
“国家发展要靠硬科学,也要靠软实力。”卫炳江说,“中华文化深远博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非常动人。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人文艺术学科擅长的。”
近期,卫炳江正以“理工思维”推进一项重点工作:建设数码人文学科,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呈现文化艺术。
卫炳江认为,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年轻人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有优势。“这是香港的长处,也是国家发展带给香港青年的机会。”
作为科研教育工作者,卫炳江感受到国家发展给香港提供的机会还有很多。他举例,粤港澳大湾区就为香港高校提供了更多人才、资金等各方面资源。
“我们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要做对国家有利的研究,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卫炳江说,“我希望把握国家所需,带领学校往相应的方向发展。”
“代表委员来自各领域,我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升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认知。”首次出席全国政协大会的卫炳江委员说,“这是很大的荣幸,也是很大的责任。”
“来当一道给他人和自己希望的光,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卫炳江去年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的鼓励。他说,这也是对所有香港年轻人的期许。
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致力为澳门和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心潮澎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鞭策自己不断加强学习、调研。”
陈季敏是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新面孔”。不过,此前她相继担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努力推进澳门与江西、天津各项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国两制”实践。
担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期间,除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外,陈季敏还组织“澳门青年企业家天津行”,加强澳门青年人才培养,促进“爱国爱澳”精神薪火相传,推动澳门与天津的中学结成姊妹校,参与组织承办“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空中课堂”等活动。
“我一直践行这样的理念,必须将个人追求与澳门发展、国家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中。”陈季敏说。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生逢其时”的陈季敏得以在更大舞台上发挥才干、施展抱负。她先后参与创办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发展银行,推进澳门高等教育、现代金融业发展。
面对澳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澳门社会贤达于2000年创办澳门科技大学,陈季敏参与了整个筹办过程。2003年至今,她出任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行政委员、校董会秘书长。
“创校伊始,我们便将培养‘爱国爱澳’优秀人才作为办学宗旨。”陈季敏说,澳门科技大学较早开办宪法和基本法课程,同时也注重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授、研习,还组织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交流活动。23年来,澳门科技大学为澳门特区和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陈季敏表示,回归祖国后,澳门同胞拥有了创业建功的广阔舞台,以耕耘奋斗的成果证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中共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陈季敏在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认真思考澳门应当如何更好担当自身的责任。
她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澳门应积极配合国家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自身特殊地位,发挥政策、区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独特优势,主动参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书写“一国两制”新的绚丽篇章。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今年全国两会,我将聚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内容。”陈季敏说,她围绕澳门开展“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教育的课题进行了调研,认为不但要在澳门继续深化“爱国爱澳”教育,还要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
她的另一项课题是探索建立“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希望以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吸引力,引进、用好、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我将与其他政协委员一道,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不辱使命。”陈季敏说。
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为世界创造机遇和活力 |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热议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接受采访的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充满期待,看好中国创新活力与开放红利,倍加期待中外合作共赢。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以攻坚克难韧劲,稳住经济大盘,提振全球信心;以高水平开放魄力,增强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遇;以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胸襟,拓展共赢之路,升华合作格局。结缘中国,就是结缘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其中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已达40万家。2022年,中国有21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高地,园区生产总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0.1%增长至2021年的13.4%。
菲律宾工商会主席乔治·巴尔塞隆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阐述提纲挈领,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一引领中国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领域新赛道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和占领未来主导产业制高点的机会窗口。
近年来,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太空探索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深耕海外市场。“中国所有这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都将惠及全球市场,促进共赢发展。”巴尔塞隆说。
路透社注意到,两会期间,不少经济学家格外关注中国在5G网络、数据中心、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的新动向,并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积极期待。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指出,“中国在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投资着眼未来,利于培育新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面。“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通过高质量的创新和技术突破,进入了更具科技含量和包容度的新发展阶段。这些变化增强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这些瞄准高端、引领未来的发展成就,提振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德国博世集团等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增加投资或扩大生产规模,展现外商在华积极增资扩产的趋势。
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外部冲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巨舰抵御风浪的“稳定之锚”,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豪尔赫·马奇尼看来,过去五年,中国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疫情期间世界经济仍能正常运转,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企业赛诺菲疫苗大中华区负责人张和平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确定性。
这些来自全球的信心正呼应了开年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积极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幅大幅调高至5.2%。IMF亚太部副主任托马斯·赫尔布林认为,中国经济更为强劲的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说,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使世界能够更大程度地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是重大利好。
在全球商界人士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这让全球商界人士清晰看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在松下电器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看来,今年中国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信号令外界充满期待。他表示,如今中国相关制度框架越来越完备,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令外商投资得到更充分保护。“松下在华业务发展目标应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契合。”
五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我们吃了定心丸!”老挝中国总商会理事长徐国武对记者说。最近两个月,徐国武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他在中老两国之间频繁奔波,忙于推进位于万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很多商会朋友都有同感,大家强烈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巨大机遇、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经济的开放襟怀,足以创造机遇,包容万物,育化繁荣。2022年中国外贸再上新台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其中进口18.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3%。
2022年,中国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8.3%,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者用实际行动,为更加开放的中国投下信任票。
“习近平主席持续推进中国扩大开放,为外资企业发展注入动力!”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在他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不远处,霍尼韦尔低碳智慧建筑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建筑领域的柔性用能和数智运营技术。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覆盖研发、制造与服务的本土化完整价值链。余锋表示,公司正与中国合作伙伴在能源转型、航空交通、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多领域深入合作。
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拜耳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乌尔里奇·史蒂夫也“看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稳蹄疾的中国市场。他表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工业现代化体系、强大的供应链竞争力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极具吸引力。“中国毫无疑问将在激发全球经济活力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西班牙巴塞罗那商会企业国际化部主任马林·奥里奥尔斯认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持续增加,带动中国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主席伊万·马兰比奥说,今年出口季智利樱桃出口量将再次创下纪录,其中近九成将被中国市场消化。“在当今高度全球化、高度联通的世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对世界经济保持活力至关重要。”
“全世界旅游业都在热盼中国游客。”蒙古国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恩赫珠勒说。她告诉记者,为促进跨境旅游,蒙古国政府可能将为中国游客推出更多旅游服务便利化举措。
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年耕耘,播撒共谋发展的种子;十年生长,结出合作共赢的硕果。十年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构筑起连心桥,铺设好发展路。
两会前夕,新华社在海外专业人士中发起的“关于中国发展关键词”的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拓展了发展潜力与合作机会。
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中泰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通车……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7.7%;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13.8万亿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效拉动沿线地区经济。中国还通过不断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措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助力全球低碳发展。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有力践行。
“由于只考虑短期投资收益,鲜有西方国家愿意支持肯尼亚或老挝的铁路建设。”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科斯·皮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从基础设施投资中创造未来需求,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
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成长的,是日益拉近的中外经贸关系。中柬自贸协定生效、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国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努力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提出重要倡议,举办众多国际展会,促进多边合作,签订经贸协议……”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小若泽·里卡多·卢斯一口气列举了多项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努力。
“在习近平主席推动下,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方面取得了成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开放和包容性发展,为全球化作出不懈努力,是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框架的巨大贡献者。”他说。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合作伙伴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提升对外投资项目质量,极大拓展了各国合作共赢的通途。
中国运输技术、产品和服务闪耀南美展会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展会最大参展商之一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客)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地铁、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全球首列氢动力市域动车组等前沿产品,并介绍了“智慧列车”全寿命周期服务系统,展示了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先进技术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我们与中车长客建立的是长期伙伴关系,期望合作持续时间远远超过列车使用寿命。”里约热内卢地铁公司工程维护经理法比奥·弗朗西斯科说。
在比亚迪展台,新型伸缩式电动叉车、轻型和重型电动卡车、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等多种产品备受关注。比亚迪巴西公司市场总监阿达尔贝托·马卢夫对记者说,随着巴西绿色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比亚迪计划继续扩大生产链、引进先进技术,持续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
ECU环球巴西公司是一家共享集装箱服务提供商,也是中国航运物流企业中远海运的巴西客户。这家企业负责出口业务的葆拉·贡萨尔维斯告诉记者,公司与中远海运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希望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加大业务量。
中远海运(南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坤辉表示,此次展会上,中远海运带来新的海运和供应链产品,有助于海运绿色和智能化,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并更稳定地服务中巴贸易。“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航线效益高、进出口平衡性好。我们对航线发展充满信心。”
中远海运合作伙伴厦门汉航物流有限公司既是物流服务承运商,也是远洋航运服务采购商。汉航物流总经理彭华英表示,企业借展会之机,向巴西客户展现更细致、高效和专业的全新业务模式。
航运物流离不开港口。巴西巴拉那瓜集装箱码头公司首席执行官曹晓军告诉记者,巴拉那瓜港口的主要亮点之一是以出口家禽、肉类等冷冻货为主的冷藏箱,其主要目的地是中国和中东地区。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桑托斯港是巴西农产品对华出口主要港口之一。2022年3月,中粮国际巴西公司中标该港一个农产品散装码头25年特许经营权。“这类合作互动促进了桑托斯港的对外贸易往来。”桑托斯港务局官员考阿纳·托尔西说。
第27届南美多式联运展2月28日至3月2日在巴西圣保罗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约500家展商。
“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借鉴与机遇”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作为研究中非关系的学者,蒙亚埃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与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将激励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有益借鉴。”蒙亚埃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于这一点,蒙亚埃高度认同。他认为,非洲国家应充分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加强同中国务实合作带动非洲整体经济增长,惠及广大非洲人民。
蒙亚埃表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支持全球化与多边主义,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市场和伙伴共享发展机遇。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双方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等多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始终保持着高水平发展。
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建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还有大量医院和学校,累计创造超450万个就业岗位……
蒙亚埃说,未来,在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中之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进行的投资与贸易预计将出现大幅增长。“中非合作前景广阔,合作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期待双方务实合作成果将更好地惠及双方民众。”
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从中非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中,蒙亚埃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提供一种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摒弃‘零和博弈’,有利于各方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同繁荣。”蒙亚埃说。
国际社会从中国两会读出信心、暖意和动力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2022年11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雅万高铁建设者和当地民众观看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行驶在雅万高铁试验段。
新华社发(李培养摄) |
|
多方人士认为中国菌草技术将助力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家战略和能力建设处处长阿姆松·西班达致辞时表示,菌草技术有助于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妇女权益等,因此这项技术成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优先项目。
联合国驻卢旺达协调员奥佐尼亚·奥耶洛表示,菌草技术为卢旺达减贫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菌草技术有助于促进非洲可持续农业生产,将为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希望这项技术能在非洲得到推广。
中国驻卢旺达大使王雪坤致辞说,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帮助不少农民脱贫致富。期待更多非洲国家人民能够掌握这项技术,推动非洲减贫、增加就业,实现和平发展。
卢旺达农业和动物资源部常任秘书奥利维尔·卡马纳说,卢政府认为菌草技术具有潜力且应优先发展。这项技术能帮助卢旺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已被不少卢旺达农民采用。
据了解,在卢旺达已有超过3.5万名农民接受了菌草技术培训,3800余户家庭及50多家公司与合作社从事相关业务。
此次研讨会为期4天。其间,与会者将参观卢旺达多个菌菇种植农场以及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以草代木”,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类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菌草株型大、产量高、适应力强,除作为蘑菇培养基外,还可大面积种植以防水土流失,或做饲料、有机肥料等。
多家外企看好中国消费市场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德国护肤品集团拜尔斯道夫公司首席执行官文森特·瓦尔内里表示,受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提振,公司在华业务及全球旅游相关零售业务出现复苏,其中2月份增长更为明显。
美国高露洁公司亚太地区营销主管伊夫·布里昂泰表示,公司正面向中国市场推出高端新品,预计未来几个月业务将有强劲提升,“下半年表现会好得多”。
上个月,包括蔻驰、拉夫劳伦在内的美国奢侈品公司表示,中国需求已经出现回升,部分品牌在华实体店客流量激增。
路透社报道说,当前,不少跨国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压力,而消费者群体因生活成本增加对产品更加挑剔,中国消费市场的恢复缓解了这些企业的压力。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谈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外交部发言人: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研发芯片的努力是徒劳的,只会减少美国就业、切断产品销路。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戈德曼也表示,美国可以完全与中国经济“脱钩”是幻想,制裁不会压垮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说,自从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以来,不少美国商界机构和人士都提出了关切和质疑,指出美国半导体行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脱钩”不仅违背产业发展规律,还将使美国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如对华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失去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减少1.5万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毛宁说,美国希望在高科技行业保持全球领先,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公平竞争,不能为了维持科技霸权不择手段,不能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更不应当为一己之私破坏全球产供链,让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毛宁强调,中国的发展始终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导航,事实证明,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全面通关“满月” 香港迎来繁荣新光景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各个口岸恢复通关服务以来,出入境客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自2月6日全面通关一个月来,香港出入境总人次突破千万。
其中,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自1月15日恢复运营至2月底,出入境客流45天内突破100万人次,每日乘客量平均约2.3万人次。3月11日起高铁将逐步恢复长途服务,届时香港将迎来更多人流。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目前香港国际机场航班升降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50%。
“‘你好,香港!’代表了一种久别重逢。我们希望以中国人最习惯的方式打招呼,来开启和朋友们的重逢和问候。”香港旅发局副总干事叶贞德说。
全面通关后,一连串向全世界讲好香港故事,推广香港新商机、旅游新感受、盛事新体验的活动拉开帷幕。香港旅发局向全球旅客和本地居民免费派发50万张机票,赠送计划从3月1日开始陆续推出。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林天福预计机票赠送将为香港带来至少150万入境旅客。
“相比三年前,香港增添了很多新地标,全新落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可以为旅客带来更多新奇感。”香港导游王耀辉说。全面通关以来,他的带团安排满满当当。
春已至,盼客来。香港特区政府3月1日起全面取消“口罩令”,许多市民、旅客以笑颜相见。同日,香港国际珠宝展开幕,吸引来自36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2500家商家参与。
全面通关后,香港与内地人员之间、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双向奔赴”密集涌现,新的活力持续迸发。
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符合条件的6类大湾区内地城市人才,不仅实现两地往返“说走就走”,而且逗留时限更长、往返次数更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以来首次率领代表团于2月23日北上访问广州、深圳。内地各类企业、机构陆续赴港招商引资,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南下拓展与香港的双向投资。
经贸往来日渐恢复的同时,文化交流也随之热络起来。近日,涵盖多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湖北武汉香港周”于武汉落下帷幕;“春风·粤韵”香港竹韵小集五架头专场音乐会在天津举行;古代中国金器展“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特别展览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全面通关后的香港,迎来繁荣新光景,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共赢机遇。
春雷响,天渐暖,万物生机盎然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银保监会:进一步做好联合授信试点工作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银保监会表示,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以试点方式开展联合授信工作。总体看,联合授信机制运行良好,在提升银行信用风险管控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知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问题,就进一步完善联合授信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及时确定企业名单、异地机构积极加入联合授信、加强联合风险防控、压实牵头银行责任、强化履职问责、深化银企合作等。
银保监会表示,将持续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联合授信试点工作,努力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我国印发计量工作阶段性行动计划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国计量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措施和安排。根据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底,我国将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性新兴行业及重要领域需要、计量能力提升要求等方面,落实开展计量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1项272条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
10年磨出“两碗菜籽,一碗好油” |
黄桃翠团队选育的油菜良种含油量达50%左右,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
用卫星导航寻踪野骆驼的科学家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
2012年起,他开始带领团队,利用卫星定位与遥感技术追踪“沙漠之王”野骆驼,并开展栖息地变化监测。与专注物种的动物学家不同,他希望通过研究野骆驼与环境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物种的影响,从而制订更有效的动物保护策略。
刘少创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他探索的领域十分广泛,二十几年前就参加了极地科考,两次到达北极点;后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了全球多个重要河流的源头和长度。近年,他又参加了中国月球与行星探测计划,主持嫦娥三号、四号月球车和天问一号火星车的导航定位及制图系统的研制。
他对野骆驼的关注始于2011年“玉兔号”月球车在西北沙漠的试验。野骆驼也称野双峰驼,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种。野骆驼身披淡棕黄色短毛,外形要比家养骆驼显得更瘦更高。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的野骆驼不足1000峰,其中中国境内约有650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
“10年前,我们对野骆驼的研究就是通过人的观察,很原始。”刘少创说。由于野骆驼活动范围跨越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警惕性高,爱躲避人类,科学家过去往往只能靠蹄子印和粪便来了解它们的习性。在荒漠的戈壁摊上,肉眼看见一峰野骆驼就很难得,更不说追踪了。
但刘少创却认为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在野骆驼的研究上发挥特长。
跨界并不容易。刘少创说研究基本上从零开始,需要学习很多动物学的知识,还要常常奔波在沙漠无人区。右眼眼眶上的一道疤痕就是他在罗布泊沙漠中遭遇翻车而落下的。
“最兴奋的还是抓到野骆驼。”刘少创说。2012年,他开始借助北斗、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对野骆驼进行跟踪定位。2012年5月6日,在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和库姆塔格沙漠交界处,刘少创团队为一峰雌性野骆驼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
目前,他和团队正在追踪的野骆驼有8峰。通过卫星跟踪系统,科学家可以确定野骆驼的迁移路径、活动规律,以及可能面临的生存威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即便在没有移动通信网支持下,跟踪器也能通过短报文与外界通信,将野骆驼的位置实时传送回来,跟踪器上的其他传感器也可以将野骆驼周围温度、气压等环境信息传送回来。
他最新的发现是野骆驼的活动区域正在缩小,并向高海拔、寒冷地区移动。这说明它们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因此,刘少创呼吁扩大新疆、甘肃等地的野骆驼保护区面积,建立范围广、保护力度强的野骆驼国家公园。同时,他认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即利用太空上的遥感卫星,空中的无人机和飞行器,以及地面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加强对物种和当地环境观测,并严控非法采矿和探险者,是提高野骆驼及其栖息地保护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他看来,花这么多科技力量去研究不足千峰的物种是值得的。刘少创说,野骆驼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它们的基因或许能为人类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提供借鉴。
刘少创坦言,完全了解野骆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人类至今对野骆驼的数量、分布和习性等还不是很清楚。今年60岁的他,决定继续参加这个物种的研究,甚至还考虑把用于研究野骆驼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他物种的科研与保护上。
“我喜欢做开拓性的工作。”刘少创说。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来监测野生动物的研究近年获得广泛关注。目前中国有40余颗北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除了野骆驼,北斗系统目前还为亚洲象、藏羚羊、麋鹿等物种的追踪和研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之农业新图景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会场内外,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就此话题,听听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看看科技赋能下祖国大地上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乡村振兴,要有科技支撑。不难想象,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田间不见农人影,唯有农机独自忙”将成为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卫东
农业现代化要以科技为突破口,节本增效,低碳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做好农业规划科学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种业国产化、农民培训常态化、农民职业专业化。科技与现代化是手段,兴农富农才是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在“种”,强在“新”。要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开展为产业提供支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科技攻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着力解决乡村全产业链各环节“卡脖子”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
问“技”于粮,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提升关键育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释放粮食生产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农业农村局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
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紧密结合,加大创新转化推广力度,最终形成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技术转化加快完成、技术应用广泛高效、技术反馈助推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有了农业科技的加持,很多以往想都想不到的新鲜事出现了,有的甚至颠覆了你的想象,岸上能养鱼,生猪住高楼,茄子长上了“树”,山区旱地也可种“水稻”……在这片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新图景精彩呈现。
本报记者王若辰、薛园
参与记者:刘芳洲、李紫薇
“为民情怀”解难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
鄂尔多斯纪检监察机关办理基层信访案件注重标本兼治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租房小区内,几名儿童在玩耍。
本报记者贾立君摄 |
|
优化政务服务,助企除“痛点”通“堵点” |
济南天桥区改革政务服务供给模式,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去年以来,济南市天桥区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积极探索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通过对现有涉企审批方式、政务服务资源结构、供给方式进行全过程整合重组和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供给模式由传统“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助企除“痛点”、通“堵点”,用优质高效政务服务擦亮了良好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赢得企业和群众“口碑”。
“真没想到,公司成立涉及的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预包装食品经营备案、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多个业务,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全部办完了,各种证件也不用重复提交,实在太方便了。”山东翎悦物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于爱友感慨地说。
日前,于爱友来到天桥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公司开办手续,在大厅内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专区综合受理窗口,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首接帮办员”全程为其帮办代办;只需提交一套材料,“独立受理员”受理申请后,通过后台流转给文化出版物行业的“助理审批员”,原来需两三天才能办完的事项,不到两小时就同步办完了。
优化政务服务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分散“忙闲不均”,行政审批资源不集中,信息交互不及时,个别对行业有特殊许可要求的事项,企业办事仍需要多头跑腿、重复提交办事材料,未达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化学融合”。
“优质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王度量说,他们聚焦企业关联性强、高频发生事项,从“企业开办”“企业准营”“企业变更”“企业注销”等各阶段,全链式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106项政务服务事项,细化321个场景服务清单,形成“事项动态集成,场景动态生成”并联服务模式,实现流程再造。
天桥区创新构建“三员两综一核”集成服务新模式,将审批服务环节划分为“前、中、后”三阶段,并充实壮大帮办代办和“一窗受理”力量,设立“首接帮办员”“独立受理员”“助理审批员”,分别为企业提供整理报送全部事项申请,流转后台分类审批,直至企业申办事项全部办结,实现简易事项“一窗通办、受审合一”,一般事项“一窗受理、独立审批”,复杂事项“联合审批、一站办结”,构建起全链条的多元化联动服务机制。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助推“一次办好”的“利器”。对此,天桥区积极打造“跨部门横向连通、跨层级纵向联动、跨区域协同联办”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格局,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增便利。
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赵峰说,他们以“最小颗粒度”拆分惠民利企政策文件,按照“全量录入”原则录入“政策中央厨房”系统,确保企业全生命周期各项惠企政策“有迹可循、有文可查”;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下沉式、零距离“15分钟政务服务圈”;大力推进“异地通办”“跨省通办”,纾解企业“异地跑”“折返跑”难题。
开办阶段“极简化”办理。天桥区开通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深化证照审批领域“一业一证”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证准营”模式,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创新“承诺即入、一表即入、容缺办理、先入后验”极简审批新模式,变“等待”件为“即办”件,有效缩短办事时间。
经营阶段“便捷化”办理。他们探索运营投资领域“一链办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实行企业证照变更“联审、联办”,实现简单事项“秒批秒办”、复杂事项限时办结。
注销阶段“打包式”办理。他们推行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双渠道”退出机制,畅通普通注销全流程协同办理渠道,推广“代为登记”新模式,实施“歇业”制度,推行“注销预检、证照同销、集成注销”一站式服务。
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实现“智慧政务”。王度量说,他们拓展“电子证照”“企业身份码”应用场景,全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普及应用,以电子营业执照为载体,实现涉企证件电子化信息归集共享,涉企证照、印章“一照汇集”,联管联展联用;推广“企业身份码”,扫码实现亮照亮证和相关信息一键导入,打造“一码通行、码上服务”品牌。
此外,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还开拓智慧化新功能,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掌上办”“指尖办”“云上办”;开发企业全生命周期涉企事项“智慧填表”“智能填报”等功能,提供7×24小时“云指导”服务,实现办理“零材料、零成本、零障碍”。
“多亏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带来的便利,我同一天在同一个窗口就拿到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济南市天桥区艺舞一韵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丽梅说。
“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重构,对申请方式、受理模式、材料提交、结果获取等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再造,实现办事时间压减62.5%、申请材料精简23%、跑腿次数减少50.1%,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赵峰说。
通过深化智慧政务平台建设、“不见面审批”和智慧技术应用等举措,天桥区打破了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壁垒,构建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实现区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让企业和群众真切感受到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温度”,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
王度量说,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实现了“多头提交”向“一窗受理”、“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繁琐低效”向“精简高效”、“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优化了干事创业和营商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王志)
从创新沃土出发 |
创业者在江苏科学人文小镇绽放能量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过去三年,两位不同行业的创业者经历着相同的挑战:创业历程与三年疫情重合,艰辛可想而知。如今,两位创业者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誓将“生物医药”与“动漫基地”这两张科学人文小镇鲜明的产业名片再度擦亮。
“沿江区域是一块生态宝地,要突破传统工业园区思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人才优势。”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介绍,当地在不断摸索中重新布局,在10平方公里滩涂上,被称为“江上桃源”的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人文小镇加速崛起。
徐杨斌创办的南通东娱文化是入驻东布洲的第一家动漫公司,为了聚集人气、打造品牌,2019年底,他联合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成功策展首届“东布洲国际动画周”。
“尽管常受疫情影响,策展时常一波三折,但我们还是坚持连续举办了4年,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动画节品牌。”徐杨斌说。
徐杨斌告诉记者,众多国内知名的动画人来过这里,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个位于中国东部的小镇,像法国昂西——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是动画界的最高殿堂,被称为“动画界奥斯卡”。“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无论是灵感构思还是后期制作,都备受艺术家青睐。”
品牌的成功经营引发集聚效应。在临江新区的支持下,小镇的玲珑湖畔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国际动画孵化创作基地,包括日本著名动画制片人丸山正雄、江口摩吏介等20多个团队百余位创作人员入驻孵化器,累计孵化了20多个优质动画项目,去年已有3个项目成功入围国际影展。
“产品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同等水平和质量下,不仅交货周期大幅缩短,平均价格也仅有国外同类产品的50%左右。”担任江苏锐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子坤说,过去3年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的影响,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企业的销售额也有起伏。
展望2023年李子坤充满信心,他的公司主要生产生物制药过程中所需的一次性产品,包括液体储存、转运、灌装、样品检测等,是工艺上打破国外垄断的进口替代。
“去年完成了融资的布局,在资本的助力下可以好好大干一场,”李子坤表示,今年将扩建厂房,加速新产品的开发,有信心实现销售额翻番的目标。
临江新区为像李子坤这样的生物医药领域创业者提供了“优渥土壤”,这里建设了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园、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多个载体平台,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满足从项目孵化、加速成长到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企业的空间需求,如今已集聚起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玲珑湖畔的咖啡馆,则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点,动画片导演潘斌喜欢坐在这里望向窗外,他说在这里很静心。与徐杨斌和李子坤不同,他是带领团队刚入驻东布洲的“新居民”。
潘斌是最近热播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分集导演,一群触动观众心弦的“中国小妖怪”已在B站收获了超2亿次的播放量。潘斌告诉记者,参加了几届动画周之后,他爱上了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南通“八龙过江”的过江通道建设让他笃定这里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决定将动画电影业务带到东布洲。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疫情只是短暂扰乱了节奏,现在正是重新振作再出发的好时机。”潘斌说。
天津滨海新区 |
出新政补贴培育技能人才 |
|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
日前,滨海新区出台《滨海新区深化产教训融合发展加强新时代“技能滨城”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其中提出,滨海新区支持开展重点产业项目定制培训,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等基本培训制度未涵盖但在天津市或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鼓励企业组织开展项目定制培训,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支持。
滨海新区还鼓励产业(人才)联盟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各类培养载体设立产业学院,对经各类培训载体定向就业培训后稳定就业的,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补贴。
同时,滨海新区鼓励各开发区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试验区创建,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工作。符合条件的人员在享受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可以在一年内申请一次性1000元的生活费补贴。
此外,滨海新区支持企业设立技能津贴,鼓励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带徒传技,优先在产业(人才)联盟中开展“滨海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工作。滨海新区每年遴选3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2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