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两会特刊

06版:两会特刊

07版:两会特刊

08版:两会特刊

09版:两会特刊

10版:两会特刊

11版:两会特刊

12版:权威发布

13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1415版:两会特刊

16版:新华关注·各地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 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
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王沪宁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丁薛祥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曾毓群、解冬、刘振东、陈小平、谢茹、孙东生等6位委员,围绕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和活力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很高兴来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的各位委员,并向广大民建、工商联成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经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们办成了几件事关重大、影响长远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克服新冠疫情等困难挑战,如期安全顺利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我们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的情况下,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经济增长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很高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国内也面临新冠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重困难。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不信邪、不怕压、不避难,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5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沉着冷静、保持定力,就是要冷静观察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动,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及时优化调整战略策略,又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各种风险所惧,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就是大方向要稳,方针政策要稳,战略部署要稳,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团结一致、敢于斗争。力量源于团结。这些年来,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大仗一个接一个,每一仗都是靠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斗争闯过来的。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习近平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石泰峰、何立峰、郝明金、高云龙等参加联组会。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 ——郑望春代表带来的乡村故事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
——郑望春代表带来的乡村故事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生于春天,在希望的春天。”

  6日,惊蛰。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郑望春代表,说起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35岁的郑望春代表第一次来到首都,从机场到驻地,他眼睛都不敢眨,林立的高楼、疾驰的汽车、宽阔的马路……“自豪、振奋。”

  不过,这位新当选代表嘴上念叨的,还是2000公里外的乡亲们。他点开手机里的照片,给大家介绍起村里的变化。“我和乡亲们都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悬崖古路,天梯彝寨。海拔1400米的古路村,云蒸雾绕。“2018年索道开通后,原本3个小时的山路变成只需3分钟。”

  壁立千仞的绝壁幽谷,结束了与世隔绝的历史。

  “核桃、花椒、脆红李、坨坨肉、杆杆酒都可以运下山了,4G网络也通了,外地游客纷纷来打卡。”说起这些,郑望春眼神里满是春天。

  3年前从上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手中接过棒,光荣之余,他也深感担子不轻。来北京前,郑望春走村串户、调研思考,还专门召集村民代表、党员、村干部们开了一场意见征求会,听听大家的心声。

  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总结下来,一是“感谢总书记、感谢党,让大家伙过上了好日子”,务必把村里的好消息带到北京;二是“脱了贫,致了富,下一步怎么快马加鞭,走得更远”,请他多提好建议。

  在代表团的分组会上,他一股脑儿把这些建议都讲了出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内心动力,共谋共同富裕之路;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吸引更多“田秀才、土专家”助力发展,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上,农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回去后我们一定尽快安排前往调研。”多年关注乡村振兴并提出建议的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代表也有同感。

  “也欢迎大家来我们村看看!虽然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但我们已经开始布局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审议现场,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代表向大家发出了邀请。

  天远地偏的乡村,也开始走向振兴。这条通往未来的路,要走得更稳更实更宽,需要全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一道蹚。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郑望春和吉列子日相视而笑。

  春光正好,北京的玉兰含苞待放,彝寨的梨花也将盛开。  (记者任沁沁)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
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林晖
 

 
  3月6日,农历惊蛰,春意萌动,万物共生。
 
  在春日下午温暖的阳光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亲切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时隔7年,再次参加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总书记的到来赢得大家热烈掌声和期盼目光。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坚定信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好局起好步?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
 
  总书记的回应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曾毓群委员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努力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情况。
 
  听说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电池的份额已达37%,连续6年全球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用“亦喜亦忧”表达他的心情:
 
  喜的是我们这一行业走到了世界前头;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新兴产业,一定要搞好统筹规划,搞清楚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要防止一路所向披靡、孤军深入,最后却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总书记把目光转向与会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领导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产业政策一定要稳慎,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都要稳慎。希望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
 
  民建中央副主席解冬委员在发言中建议,打通金融支持科创“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防范金融风险,这两个问题在当前都很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一些政策,搞好了是改革的成功,搞不好就可能是腐败的痛点。决定做一件事情后,怎么推动起来,还是要好好研究,做好周全准备,必要时先行试点。
 
  总书记举了个例子:就像“放管服”改革,“放”了以后,“管”跟上没有?“服”到位了没有?光“放”不“管”不行,跟着就要爆雷。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把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更多动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听了江西省工商联主席谢茹委员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行动赞为“壮举”:
 
  “从扶贫到振兴,发挥民营企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的潜力非常大。”
 
  总书记同时叮嘱,到农村做什么、怎么做,要有一些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如果只是给农民发红包,那不是帮扶,而是救济。资本下乡,要把投资投到点上,南辕北辙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对于民营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高度重视。2016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首提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我在现场聆听,至今记忆犹新。”再次参加联组会,来自民建界的孙东生委员难掩激动之情,“您的重要讲话及时消除了社会上对发展民营经济的疑虑和民营企业家的顾虑,大大增强了市场信心,我国政商关系也发生历史性变化。”
 
  迎着委员们热切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如何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如何扎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回应社会关注,逐一详细论述。
 
  委员们谈认识、说感想、建良言,总书记指方向、解疑惑、明路径。
 
  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会场内始终洋溢着坦诚热烈的气氛,激荡着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强大信心、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美好憧憬。
 
  “今天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明天的中国奋斗成就梦想。我们满怀豪情,脚踏实地,共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将用百倍的努力,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孙东生委员坚定地说。
 
  中国经济,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让代表委员、民营企业家和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
 
  大家表示,踏上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鼓了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和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经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们办成了几件事关重大、影响长远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伟大成绩来之不易,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有效应对,我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彰显出发展韧性与活力,民营经济展现了旺盛生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四川省工商联主席唐燕委员深有感触地说,“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令民营企业家们备受鼓舞,极大增强了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代表说,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既要发挥国有企业顶天立地的作用,在国家亟需、战略必需的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用好市场机制布局新赛道、形成新动能,在产业链创新链重要环节,形成有效分工、互促共融的局面,共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永义委员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我们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
 
  “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委员的心坎里:“总书记为我们民营企业发展鼓了劲!我们将充分发挥湖北北斗技术、人才、产业优势,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攻关突破,不断扩大北斗市场化应用规模,为推动我国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
 
  现场发言并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委员,反复琢磨“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句话。他充满信心地说:“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民营企业要走在行业前端。我们将发挥好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大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努力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成为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东委员接下来的努力目标。他说,联东集团从事中小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区运营,下一步将加大投资,更好服务中小新兴制造业企业,推动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民营企业勇挑重任、加快创新的使命和期待。”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民营企业应当抢抓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绿色低碳等新机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工作遵循。”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洪湖鹏代表说,2022年湖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就业岗位。“我们将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我们要担负起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认识到,民营企业不仅要自己发展好,而且要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展现担当作为。”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丹委员说,企业这几年通过对杂粮进行精深加工,打响了品牌,做大了市场,带动了当地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民营企业的潜力巨大,我们要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充分发挥民企力量。
 
  依法合规经营,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的底线。国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城委员说:“我们民营企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依法合规经营、诚信经营,让企业健康发展,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让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龙委员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说:“我们要担负起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用实干担当责任,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好,并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实现发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广东宏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炜说,我们要让员工对企业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让所有员工都能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为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民营经济发展之路不可能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党和政府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新征程上,要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稳就业、促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要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应增强家国情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商以诚为德,人以信为本。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必将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6日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同大家共商国是。
李强看望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李强参加了经济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马建堂、谌志华、石磊等委员发言后,李强说,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要从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齐心协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李强强调,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局良好,但面临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要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更好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统筹做好风险防范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赵乐际看望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赵乐际参加了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陈星莺、张雪樵、吴国华等委员发言后,赵乐际指出,过去五年的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的磅礴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赵乐际说,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要深入学习领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赵乐际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希望民革、台盟、台联增强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紧围绕中共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凝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站稳政治立场,发挥自身优势,坚决反“独”促统,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王沪宁看望中共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王沪宁参加了中共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黄莉新、刘家义、李荣灿等委员发言后,王沪宁表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根本在于“两个确立”。中共界委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提高政治能力上作表率,在高水平履职尽责上作表率,在加强合作共事上作表率,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作表率,切实担负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
  蔡奇看望科协、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蔡奇参加了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张杰、吴燕生、常凯等委员发言后,蔡奇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力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承担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抓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风尚。要发挥科协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团结带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丁薛祥看望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丁薛祥参加了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韩君、朴世龙、李金发等委员围绕深入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等踊跃发言。在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丁薛祥表示,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其中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辛苦。实践证明,“两个确立”为党和国家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向前进。丁薛祥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最亮丽的篇章之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丁薛祥希望环境资源界委员发挥独特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当好桥梁纽带,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李希看望民进、新闻出版界委员并参加讨论
  6日上午,李希参加了民进、新闻出版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陶凯元、孙宝林、陈倩雯等委员发言后,李希说,中共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其中也凝结着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希望各位委员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议政建言,多做凝心聚力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李希强调,新征程上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定力,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一刻不停正风肃纪反腐,不断扩大全面从严治党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障。希望各位委员继续关心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加强监督、多提建议。
  石泰峰等参加了讨论。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思想和行动力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新发展理念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到破解“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从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到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都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交出更加精彩的发展答卷。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汨汨、梅常伟)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6日继续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表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历史性成就催人奋进,谋划高质量发展务实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地落实,是一个高举旗帜、应变开新、团结奋进的好报告。

  中央军委委员李尚福说,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主席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坚决用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行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对标对表中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紧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强军事业,锚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张快干,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加强军事治理,提高练兵备战质效,抓好军事外交、国防动员和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说,过去五年,习主席带领我们赢得一系列大战大考、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重大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本、力量之源。要结合军队实际抓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加快提高实战能力,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坚决塑造安全态势、遏控危机冲突、打赢局部战争;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强化战建备统筹,深化制度机制创新,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说,赞成政府工作报告,联系实践中所学所悟所见,感受到全党全国全军拥护“两个确立”的信念无比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更加笃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志更加顽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自我革命毫不松劲。习主席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十年来,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要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改革创新、军事治理,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中央军委委员、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升民说,过去五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战疫情、应变局、开新局,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领悟更加深刻。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聚焦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聚力服务备战打仗,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纪律和作风保障。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张汨汨、梅常伟)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谭克非6日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共281名


  谭克非介绍,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共281名。代表中,基层一线和专业技术军官代表93名、占33.1%,其中基层干部42名,军(警)士12名,文职人员1名;妇女代表39名、占13.9%;少数民族代表17名;大学以上学历代表267名、占95%,其中研究生学历代表140名、占49.8%。代表全部是中共党员,是军队各方面各战线的优秀分子,有161人获得过二等功以上功勋荣誉表彰。

  谭克非说,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成立。经代表选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任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任副团长。会议期间,代表团将根据大会统一安排,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等。

  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有记者问,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鲜明提出强军目标。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请介绍有关情况。

  谭克非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引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牢牢扭住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整训,我军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积极主动开辟军事斗争新格局;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我军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创新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正是在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这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守住了根和魂,走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赢得了迈向世界一流的主动。

  谭克非说,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坚定不移听党指挥、强军打赢,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有记者问,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美国等国家大幅增加军费预算。请介绍今年中国国防费预算安排的有关情况。

  谭克非说,中国政府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支出规模。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国防支出适度增长,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谭克非说,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58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5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增加的国防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安排,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三是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保障重要领域改革举措和急需政策制度实施,提高军事治理水平。四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持续改善部队工作、训练和生活保障条件。

  谭克非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积极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从2008年起每年向联合国提交上一财政年度军事开支报告。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不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国防支出、军人人均国防支出等都是比较低的。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奋进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上 ——从全国两会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奋进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上
——从全国两会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2023年的春天,意义格外不同——

  走过新时代十年非凡历程,我国发展站上新的更高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的关键一程。

  东风浩荡,梦想催征。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共话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共同展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光明前景,不断汇聚乘势而上、迎风破浪的信心和力量。

夯实迈向现代化强国之基


  3月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灯光璀璨。

  热烈掌声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在主席台就座。在此开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殊为不易的成绩,展现出中国号巨轮的底气和实力,更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新时代十年变革造就的中国发展奇迹。

  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的十年——

  近期热播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宇宙级”施工中,国产工程机械成为“特殊演员”。

  “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潮,徐工从默默无名到跻身全球前三,起重机械做到了全球第一,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代表充满自豪。

  “中国去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站在4日的“委员通道”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委员倍感自信。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有更多精彩注脚: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稳居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这是成功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的十年——

  “包括运-20、AG600、C919在内的国产大飞机家族不断壮大,密码就在于自立自强、创新发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唐长红委员说。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十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从34位升至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从过去污染严重,到现在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乡亲们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幸福靠山。”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拿出了新规划,“我们正在招募人才,推动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这是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的十年——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李勇代表,将报告中这句话画上了着重线。

  由衷共鸣,因有深切的体会。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作为“直过民族”的独龙族摆脱千年贫困。

  “过去每年12月至来年5月,因为大雪封山,我们根本无法外出;现在一天就能到北京,而且实现了所有行政村5G全覆盖。”李勇代表说,独龙族人做电商、开民宿,十年来收入增长了10倍。

  告别绝对贫困,扎实迈向共同富裕。十年来,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

  物质生活宽裕,也要精神生活丰盈。

  “我16岁辍学,以为这辈子就要在土地上过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没想到移民搬迁政策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名写作者。”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感慨,“现在村里开辟了文化活动场地,配备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让农村的生活、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诗与远方。”

  十年非凡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登高望远,开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既要怀抱梦想又需脚踏实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从中国实际出发,扎扎实实谋发展,一步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点一滴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点亮人民美好生活之梦


  从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出发,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代表带着乡亲们圆梦追梦的幸福,来到首都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

  作为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走出大山,又回到家乡,成了忙前忙后的“爬山书记”。3年后,一条3.8公里的公路通了,他变成村民口中的“修路书记”,带领全村迎来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路、住上好房子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现在我们正规划发展农旅融合项目,以实现更好的长远发展。”吉列子日说。

  一村之变,是新时代中国厚植民生福祉的剪影。

  十年笃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愈发鲜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化作一项项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政策举措,持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美好生活的定义很广阔,也很具体,比如一部电梯。”广州市荔湾区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代表带来了一个故事:

  蟠虬社区的老年人口占三分之一。过去没有电梯,有些行动不便的老街坊一星期才出门一两次。近年,十几栋旧楼宇加装电梯后,不少原本搬离的老街坊又搬回来了。

  “现在天天看见他们出门买菜、散步,高兴又欣慰。”区燕明代表更欣慰于这样一组数字:2019年至2022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户居民。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新时代中国航船向着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方向发展前进——

  这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委员感受深刻,“在14亿多人口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实支撑”。

  这十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对此,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晓静代表深有感触:“医疗和养老保障更加健全,让百姓能够在更好的健康管理基础上追求更高品质生活。”

  这十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教育体系。对此,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始终关注: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农村厕所改造、餐饮浪费、垃圾分类、“小眼镜”……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全国两会上的国家大计。涓滴汇流,点亮人民美好生活梦想。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代表说,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这次全国两会上,李连成又讲述了新梦想。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河南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农民的“八个梦想”:读书梦、健康梦、就业梦、致富梦、环境梦……

  “一个个梦想都在成为现实。”李连成说。这些年,他所在的濮阳县西辛庄村驶上发展快车道,变化很大。如今,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正与乡亲们一起致力于第九个梦想——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下乡梦。

  十年砥砺,无数梦想缤纷绽放。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十年前的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殷殷话语穿越时空,意味深长。

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之力


  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这样评价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

  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创新是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从香港“闯海人”到新海南人,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委员正在深度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此次带来的提案也与此相关。

  “我在内地投资多年,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能量。”朱鼎健委员见证了改革驱动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构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13年11月,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时代改革大潮涌起,如风雷之势在神州大地铺展,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一组照片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深圳前海,2012年到2022年,从一片泥泞滩涂到树影婆娑、高楼林立,变身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10多年来,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4项,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多年来目睹前海巨变,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锋代表说,这充分证明,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制度,让发展更有保障。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坚持制度优势,推动制度创新,是党领导人民三年抗疫的重要经验。”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代表说,从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到调整为“乙类乙管”,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最优增长路径,我们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智慧的辩证之道。

  “近年来,在注册制改革牵引下,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持续增强。”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士启代表说。

  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

  2022年,广西钦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增长150.8%。今年1月,钦州港化工专用码头投入运营。虽然一季度国内外贸面临较大压力,钦州市市长王雄昌代表仍然对钦州港高速发展充满信心。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更好地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王雄昌代表说。

  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步伐;“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大到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并率先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十年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携手开拓新局面。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密码,也是我国这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源源动力。”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代表说。

  过去十年,格力电器用创新实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如今,企业拥有35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0万件,产品和服务已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让中国高铁跑出加速度。”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委员,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复兴号”“时速600km高速磁浮”等科研攻关,更加深刻地懂得创新之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数据更具说服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2年的40万家,23家国家自创区、177家国家高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十年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土壤更加深厚、广阔。

奋进高质量发展之路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鲜明定调。

  前路催人奋进,仍需爬坡过坎。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越是风高浪急,越要迎难而上,越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王建沂代表说。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介绍最新消息: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6G研发也在路上。

  “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见证并经历了我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张成伟代表说,要分别从人才、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一个有蝴蝶刺绣的笔记本,一个土布缝制的玩偶。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代表带来两个“特殊”行李。“这是和贵州绣娘合作的文创产品。笔记本已卖出几千万册,很受欢迎。”

  “‘指尖手艺’正转化为造富一方的‘指尖经济’。”夏华代表说,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蕴藏着无限机遇。

  1月中旬,新车型亮相布鲁塞尔车展,新车订单超2万台……谈及企业出海成绩,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委员格外振奋。

  “把国内供应链产业链的优势与海外市场相结合,中国企业正大踏步走出去。”他说,“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国际产业链整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多作为。”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战略谋划,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不断解决建设农业强国中遇到的新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代表说。

  现代化农业需要现代化人才。

  从白领辞职返乡开农机,到成长为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盘活利用3000余亩撂荒地,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代表深感乡村振兴提供了大舞台。

  “我们这一代年轻职业农民是幸运的,赶上了时代的风口。我们不仅要会种地,还要学好农业知识、懂技术、懂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沈燕芬代表说。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这次来参加大会,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代表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他说:“要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城市建设者,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代表带来了服务产业工人转型相关建议,为产业工人融入城镇化大潮添薪续力。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他说,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做好稳就业、增收入、强保障等工作。

  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经济发展也有了更加厚实的潜力。

  十年踔厉奋发,在坚持高质量发展中具备的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坚强底气和坚实基础。

  踏上新的征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必将在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中创造更大辉煌!

 (记者邹伟、方问禹、姜琳、张辛欣、黄垚)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新征程上,总书记指引民营经济发展方向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民营企业既面临广阔发展前景和机遇,也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就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论述。
  为何选择这两个界别?
  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参政党。工商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参加这两个界别委员联组会,专门就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发表讲话,阐明党和国家对待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
  新征程上,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国内外形势?如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总书记从三个维度作出重要指引。
  第一个维度:增强信心,团结奋斗。
  总书记同大家一起回顾了过去一年和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我国面临的形势和办成的大事。“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面临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即便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充分表明我们有能力战胜困难、实现既定目标。
  正如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说:“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提出的“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24个字,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我们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团结奋斗、爬坡过坎提供了指针。
  第二个维度: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明确指出。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杂音、噪音。在部分民营企业中间也存在着对国家政策的不正确认识和不准确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总书记对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就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
  联组会上,总书记直面民营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重申和明确一系列支持举措,目的都是一个——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第三个维度: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担负社会责任。
  民营经济要健康发展,既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要苦练内功。在这方面,看到并抓住国家发展大势带来的广阔机遇,尤为重要。
  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先后在江苏代表团和政协委员联组会上谈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如果还是走粗放、不规范的发展老路,必然就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只有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潮流,取得更大发展。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总书记就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出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增强家国情怀、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寄予厚望,传递出对民营经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的殷切期待。
       主笔:杨依军、黄玥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世界需要中国这样的活力   5%左右——当中国在全国两会上公布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时,国际舆论为之振奋。而我,则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在港口城市天津看到的景象。
  在天津机场,每隔一会儿,就有一架飞机呼啸加速,腾空而起。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的中国经济,也正引擎轰鸣加速前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大国际影响。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前不久的预测与中国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谋而合。穆迪同时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可能仅增长0.9%,欧元区增长0.5%。
  去年底以来,众多国际机构不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从今年前两个月的实际数据看,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信号更为显著:1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4.5%;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升至52.6%,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无论在哪里,机场和车站都是观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两周前,我去距北京100多公里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探访中国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后交通运输业现状如何。
  天津是华北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外贸口岸,人口超过1300万,比古巴全国的人口还多。连接北京与天津这两座超大城市的,除了高速公路,还有城际铁路,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
  从北京南站出发,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天津市中心。我在工作日的晚高峰出发。刚登上通向北京南站的地铁,我便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人太多了。这个春节过后,北京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从来不减。而眼下,迅速复苏的经济意味着更多工作机会。
  次日在天津机场的采访强化了我的这一感受。候机大厅人流如织,值机柜台排起长队。爷爷奶奶抱着可爱的孙女第一次坐飞机,他们要全家出游。
  在行李等候区,刚落地的天津市民王岩先生热情地向我介绍去泰国的直航班机有多方便,他刚带着妈妈享受了一个美好假期。
  运输业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强势复苏的一个缩影。今年中国春运期间,全国的人员流动量达到惊人的47亿人次。
  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需要消费发挥更大作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报告还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报告的内容与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我曾到甘肃陇南锦屏村采访。这个偏远的西部山村曾经长期贫穷落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村民通过发展油橄榄产业致富。我还记得一位名叫贾永祥的村民。他曾经一年劳作下来只能勉强果腹,现在已经在村里新建了三层小洋楼,在城里也有两套房子。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过去10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全面实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未来1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8亿,将进一步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还源自完备的工业体系、稳定安全的供应链和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同时,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融合。
  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暖流早已越过太平洋。兔年春节期间,智利车厘子继续成为中国人走亲访友的热门礼物。我把这一发现发布到我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有网友评论,整个产业链的劳动者都因此受益。
  在距中国2万公里之遥的智利,2011年以来车厘子种植面积增加约4倍,产量的约九成出口到中国。来自智利的行业数据显示,虽受到疫情影响,但2022年智利车厘子对华出口额依旧增长8%。
  智利的果农、泰国的海滩、巴黎的奢侈品商店以及跨国企业、各国央行……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强劲回升带来的利好。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以反弹之势拉开了兔年的序幕,如此开局表现提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实现更强劲增长的可能性。
  过去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10年来,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今年中国提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印证了之前不少经济专家的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
  全国两会释放了中国经济强劲回升的信号。一个正饱受通胀与衰退困扰的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国这样的活力。
  (作者为新华社古巴籍记者塞尔希奥·戈麦斯)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外资怎么引?外贸怎么稳? 从三个报告看推进高水平开放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邹多为、李铮、周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对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推进高水平开放释放出明确信号。
  外资外贸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八项重点建议之一,将“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对此,计划报告认为,今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稳定外贸外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需要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上下更大力气。
  2023年首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我国持续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如何让更多外资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等系列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说,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有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的市场一直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需求。此外,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日益改善等积极因素,都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扎根中国谋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持续放缓已成为外贸稳增长面临的最大压力,部分行业需求疲弱、订单不足。代表委员认为,要更有力、更坚决地扩大开放。预算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为进一步做好今年外贸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高水平开放,要保畅通、稳规模、优结构。”全国人大代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主任李魁文表示,在对外开放一系列重大举措带动下,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国际“朋友圈”扩围升级、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等都为推动外贸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魁文说,下一步,要根据报告作出的部署要求,持续推进稳外贸促外资工作的落地落实落细,帮助企业抓订单、拓市场、解难题,进一步压缩货物口岸通关时间,充分释放原产地、减免税、“经认证的经营者”(AEO)等政策红利,推动与各国贸易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靠的不仅是资金多寡、设备好坏,更要看制度是否有效、服务是否便利等整体环境。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提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助于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吸引高质量外资,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总体来说,中国的开放已经从原来的要素开放、市场开放转向制度型的开放。”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试验田”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已经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权衡代表表示,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中国经济必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依法开展二〇二三年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依法开展二〇二三年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6日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结合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对国务院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审查。会议通过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这两个审查结果报告将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提交大会主席团。

  财政经济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开展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年度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大部分实现,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了相应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主要收支政策基本协调匹配,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作了认真分析和相应安排,符合预算法规定,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草案,同时批准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中央预算及相关决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计划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四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五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七是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等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不断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切实做好重点民生保障,四是着力改进预算管理,五是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六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七是严肃财经纪律。

 
“大账”有力度 “细账”有温度 从预算报告看财政重点安排
“大账”有力度 “细账”有温度
从预算报告看财政重点安排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数据增减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反映着政府资金投向,传递着政策动向,回应着百姓期盼。今年的预算报告有哪些重点安排?其中有哪些“大账”“细账”值得关注?

  “大账”加力,彰显积极财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均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究竟加在哪些地方?

  第一个“加力”体现在财政支出强度上。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从2017年的20.31万亿元,到2022年的26.06万亿元,再到今年安排超27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不断增加。

  “近年来,财政支出保持强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财力支撑。”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姜小林代表说。

  第二个“加力”体现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2022年发行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约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了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作用。

  根据安排,今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代表说。

  第三个“加力”体现在推动财力下沉上。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超10万亿元、创下近年新高,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

  在加力的同时,今年的“国家账本”也着力提升政策效能。

  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文杰代表表示,今年的税费支持政策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有效性,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在扩大赤字、增加专项债规模的同时,尤其要妥善防范财政风险,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说。

  加力提效的具体落点在哪里?查阅预算报告中的“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围绕“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多项政策部署,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双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实现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预算报告中的多项安排,体现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政策取向,着力稳增长、尽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细账”更“暖”,增进民生福祉——

  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关系千家万户。翻开预算报告,多项政策部署,传递着民生温度。

  看就业,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

  看教育,在过去五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1万亿元的基础上,坚持加大投入力度和优化支出结构并举,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看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30元,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能力建设;

  看养老,将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看住房,将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

  “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尽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财政部部长刘昆说。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成开局之年目标任务 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努力完成开局之年目标任务
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6日在分组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表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齐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针对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安排。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30亿元、增长5.6%;赤字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预算报告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信号明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复杂环境和多重挑战,这就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积极、有力有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委员说。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代表说,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更加突出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进一步提高。

  “稳、进、准、严”,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吕林邦代表用四个字概括了对今年预算报告的感受。他说,预算报告坚持“稳”字当头,“进”字加力,“准”字提效,“严”字贯穿始终。我们要夯实基础工作,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将政策红利更好转化为发展实效。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计划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并从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上,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委员表示,作为国有大型银行,要发挥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作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产品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看到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中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一系列具体举措,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代表备受鼓舞。她说,这些举措进一步给予民营经济长期稳定支持、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发挥市场反应快、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将更好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出实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代表委员们表示,两份报告体现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系列实招硬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计划报告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从落成启用到目前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成果涌现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长期深耕。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代表深有体会:“科研一线是产生科学价值的前沿阵地,要让更优秀的科技人才安心且有意愿留在一线。”

  姜鹏代表表示,国家通过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等举措,鼓励优秀人才长期坚守、钻研,这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十分必要。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聚焦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预算报告里的“真金白银”,让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伊彤代表连连“点赞”。

  “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伊彤代表特意为其他代表念出这一句,感慨道: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以及支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强国产大型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中国一拖董事长刘继国代表一口气列举报告中的多项举措。他说,我们要扛起责任、抓住机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线,推进“培育农机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高端农机现代产业链链长、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三大行动,助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增投入,“真金白银”兜牢民生底线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代表委员们表示,近年来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今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民生投入预算力度继续加大,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温暖底色。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讨论预算报告时,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谢资清委员特意作了标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她说,要精准把脉大学生就业新变化、新需求,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融会贯通,强化“访企拓岗”和校企合作力度,通过“一人一档一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计划报告、预算报告提出,加快、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着35年教龄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王红艳代表快人快语、眼神坚定。“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孩子们精心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祖国的花朵’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在医学临床一线学习和工作了20多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代表深知人们对“看上病”“看好病”的迫切期盼。

  “两个报告中关于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计划安排,体现出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吕国悦说,我们在吉林省探索与多个县市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联体”,带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下一步要探索完善省、市、县之间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让群众就医更方便。

  老有所养,是千家万户的“心上事”,也是许多代表委员的“上心事”。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委员建议,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刘夏村、邹多为、谭谟晓、申铖、李延霞、姜琳、熊争艳)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十组数据看增进民生福祉
十组数据看增进民生福祉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翻开5日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一个个目标数字,牵动着一项项民生新部署,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力增进民生福祉。
 
GDP增长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总体持平这个目标,意味着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委员表示。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切好蛋糕”。计划报告提出,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指导地方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有效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黄群慧认为,报告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民众倾斜,将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668亿元:
 
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根据预算报告,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黄群慧说,工资性收入占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过半,就业是劳动者获得工资性收入的保障,也是家庭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大财政就业补助,体现了政府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均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说,将从强政策、拓岗位、优服务、兜底线等方面,尽最大努力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顺利就业。
 
5000亿元:
 
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


 
  预算报告提出,一次性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了,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更足了。”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徐胜杰代表说,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减负纾困效果明显,把“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这5000亿元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推动地方和基层执行减税降费、保障民生等政策落地落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说,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将有力保障各地退税资金需求,助力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帮助更多企业重回发展正轨。
 
1567亿元:
 
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预算报告明确,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山东省泰安市市长李兰祥代表说,目前国内经济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意义重大。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计划报告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牢社会保障网,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
 
  李兰祥说,三份报告都旨在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超4.2万亿元:
 
教育支出持续增长


 
  2021年超3.7万亿元、2022年超3.9万亿元、2023年安排超4.2万亿元——预算报告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规模逐年上升。
 
  三份报告均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预算报告,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委员说,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在教师培训和教学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的乡村学校扶持,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640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再提高


 
  预算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重点支持地方强化对老龄人口、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计划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委员认为,现在是继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一个非常好的时间节点。他建议说,未来要努力打造一个平急转换、张弛有度、三级联网的医疗体系,实现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分级分层分流又相互联系,上下联动、有弹性、有韧性。
 
459亿元:
 
农业保险政策扩面提标


 
  根据预算报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河南省洛阳市京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妙霞代表说,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也是老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其农业保险政策的扩面提标是惠及广大农户的好事实事,将进一步保障农户“旱涝保收”,促进种粮增收。
 
1770亿元:
 
加大对革命老区等地区支持力度


 
  根据预算报告,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胡帆代表说,这将有力支持地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定用好这笔宝贵的财政资金,确保最大限度发挥使用效益。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关爱。”陕西省延安市市长严汉平代表说,我们将加快实施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
 
30年:
 
扎实推进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代表说,土地是供给端的要素投入,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投入。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有助于稳定土地要素投入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预期,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土地稳了,农民的心就稳了,村里的工作也能更好开展。”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代表说,要做好土地“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330亿元:
 
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预算报告划拨防治资金用于北方清洁取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代表说,在我国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主战场,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清洁取暖既连着蓝天白云,也关系百姓温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有利于降低百姓用能成本,同时激发创新技术应用。
 
  (记者谢希瑶、侯雪静、申铖、周蕊、严赋憬、高亢、戴小河)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聚焦立法法修正草案四大看点
聚焦立法法修正草案四大看点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白阳、任沁沁、邹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这是时隔8年继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修改立法法的决定之后,该法又一次进行的重要修改。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作为“管法的法”,本轮立法法的修改有哪些重要看点?将对国家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看点一:完善指导思想和原则,形成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体系


 
  立法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怎么办?法律规定之间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如何解决?修正草案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通过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和编纂法典等多种形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当前立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认为,修正草案着眼于提升立法质量,对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修正草案规定了诸多具体措施。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专项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编制立法技术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子程表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兼顾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听证会制度,增加听取利益相关方和行政相对人代表的意见,推广完善法工委发言人机制。
 
  看点二: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明确合宪性审查要求


 
  修正草案的另一大亮点,是从制度设计上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明确法律草案的说明、统一审议等环节和备案审查工作中的合宪性审查要求,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表示,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和监督,是落实依法立法原则的重要途径,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具有最高效力的宪法的权威,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保障良法善治。
 
  “修正草案将现行法律中的‘法律委员会’修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增加主动审查和专项审查的规定,建立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监督制度,将有效维护法制统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看点三:明确基层立法联系点任务职责,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意见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修正草案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介绍,自2015年以来,截至202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就142部(次)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计划稿征求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收到1.5万余条意见建议,其中有2800多条被吸收采纳。
 
  “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起联系群众与立法机关的桥梁,特别是涉及民生的法律,征求到不少来自基层群众的真知灼见,让立法更具科学性。”梁英华说。
 
  汤维建表示,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入法,是修正草案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在制度细节层面的具体体现,将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进一步推动实践发展。
 
  看点四:完善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加强因地制宜和区域协调


 
  目前的立法法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本次修正草案在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中增加了“基层治理”事项,同时将“环境保护”事项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这意味着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有望进一步扩大。
 
  “地方立法权限的边界,决定了地方立法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里赞认为,过去设区的市立法权仅有“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项,难以满足地方发展需求。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权限,适应了地方创新治理的实际需要。
 
  修正草案还吸纳了近年来地方协同立法实践的经验成果,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
 
  童卫东表示,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在跨区域生态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疫情联防联控、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处修改为地方建立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为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制度支撑。
 
  高子程建议,地方立法工作应因地制宜,在秉承立法原意的基础上,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解决各地的突出问题上,紧扣国家大局和实践需求,完善国家立法的不足,助力新发展格局。对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建议增设新的区域立法主体,聚焦区域内难点堵点,加强协同立法的统筹规划等事宜。
 
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远征,台湾同胞不缺席
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荣远征,台湾同胞不缺席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从送货员干起,一路打拼,台商韩萤焕扎根大陆三十余载,事业越干越大。他担任董事长的厦门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动工建设新厂区,前期投资逾7亿元、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

  “要做百年企业。”韩萤焕说,“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式现代化”是高频热词,会外广大台胞台企亦高度关注。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中华儿女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积极汇入前进的洪流,两岸中国人携手共谋发展、共担使命、共享成果、共创未来。

“实实在在的广阔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对广大台商来说不是空洞的概念,是实实在在的广阔机遇。”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表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等,都有着台企台胞创业发展的广阔舞台。

  “对老百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日子越过越红火。”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陈贵静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三代台胞,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白鹿顶村担任村支书。从辞去外地工作回村那刻起,她就一门心思带领乡亲谋发展,让村庄更美、生活更“巴适”。

  推动台企落户、引进台湾种苗、邀请台湾专家教授茶饼制作和茶园管理……两岸交流合作为白鹿顶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村民人均收入由十几年前的4000元增长到近3万元。

  “合作共赢,利在两岸。”陈贵静说,大陆广大农村充满生机,台胞台企可以充分发挥在精致农业、乡村旅游方面的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为台胞扎根大陆、建功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同胞携手,前途海阔天空。”

  2018年以来,大陆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发展的“11条措施”,以及“农林22条措施”和扩大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申设个体工商户等政策,助力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享受同等待遇,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条件更好、环境更佳。

  “中国式现代化前景令人振奋,台湾同胞要共襄盛举、共享荣耀。”台湾省籍全国政协委员江尔雄说,大陆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有能力有条件更有意愿为台胞在大陆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台湾深度参与大陆现代化建设,早已是既成事实。过去40年赴大陆投资的台商,从传统制造到高科技产业都能与时俱进,创造出两岸共荣大局。”台湾《中国时报》社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将为台湾参与大陆现代化过程提供舞台。

  “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也成就着自己”


  来自台湾南投的林大毅1997年被派来大陆工作,辗转厦门、青岛、深圳等地,后在江苏昆山定居,追随而来的儿女也在大陆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在大陆安居乐业的亲身经历,让林大毅对中国式现代化感触颇深。

  林大毅现任环旭电子昆山厂环鸿电子法人代表,儿子在中科泓泰担任部门经理,女儿是仁宝电脑的工程师,三家公司都是深度参与两岸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的企业。“作为台胞,我们一家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也成就着自己。”

  大陆发展进步特别是经济、科技实力等持续增强,为两岸交流互补、合作共赢不断注入强劲动能。越来越多台胞登陆发展,脚步从东部迈向中西部,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写字楼深入到社区,从求学工作拓展到参与社会治理。他们把智慧和力量汇入两岸融合发展潮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修复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厝、深度挖掘各地风土人情、开设“乡愁博物馆”……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带领团队扎根田野村舍间,参与厦门海沧青礁村改造工作。如今,青礁已变身环境优美的闽台生态文化村,游人络绎不绝。

  台青林书任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深入四川大凉山区,建设2.5万亩高标准油橄榄产业基地,带动6000余户农民脱贫奔小康,还组织北大校友走进山乡开展公益助学。

  杭州爱尔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燕和广西师范大学教师王孟筠,分别投身大陆幼教和高教事业,取得优异成绩,为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作出积极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90后”台湾女孩简敏安通过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成为街道社工,能讲一口流利上海话,为居民提供周到细致的社区服务,街坊们亲切地称她“好囡囡”。

  “台胞到大陆筑梦圆梦已蔚为潮流,各领域都能看见他们的风采。”台湾省籍全国政协委员林敏洁说,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台胞在大陆创造出多彩的新天地,用自己的奋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道跨越海峡的美丽风景线。

  “民族复兴路上台胞不应也不会缺席”


  广东清远莲花村探索建设粤台两岸农民合作社,当地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产作价入股,台湾农民以种苗、肥料、知识产权入股。这种合作新模式让女承父业的青年台农于子涵深感两岸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有交流,有讨论,有研究,才会有进步,合作社很好地把两岸优势结合起来,对有技术又苦于岛内市场小、土地少的广大台农是福音。”于子涵说,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同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与荣光。

  作为最早一批到大陆创业的台商,韩萤焕带领企业不断自主研发,努力解决行业内“卡脖子”难题,企业不断做大做强。1997年,东亚机械营业额逾4000万元,如今公司年营业额近10亿元。“我们的获得感、融入感、成就感不断增强,这将转化为继续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两岸同胞联系将更紧密,命运共同体将更牢靠,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底厦门台商协会换届,韩萤焕成为新任会长。“我们早已融入这片家园,不分彼此。”他说,自己常和台湾青年讲述在大陆的创业史,鼓励他们循着祖辈父辈的脚步而来,“浅浅海峡怎么挡得住血脉之情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李政宏说,台企发展得益于大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善意。台企联将团结台商台企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大陆同胞携手并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岸共同的现代化,民族复兴路上台胞不应也不会缺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台联副会长陈云英说,“两岸同胞同心同行,定能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梦想。”

  (记者刘欢、许雪毅、刘巍巍、洪泽华、余里、尚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陈贵静:为两岸乡亲代言、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陈贵静:为两岸乡亲代言、服务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马欣然、余里、薛晨)初春时节,细雨绵绵,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白鹿顶村草木蔓发,粉樱竞相绽放,与环抱的群山相映成趣。

  “山好水好人勤快,我们养的‘跑步鸡’肥得很哩!”村支书陈贵静热情招呼一行人上山,参观村里与台资企业台丽集团合作的数字养殖场。

  这位“80后”女支书出生在白鹿顶村,祖籍却是台湾嘉义,是生活在大陆的第三代台胞。陈贵静今年1月当选台湾省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白鹿顶村与台丽集团的合作始于2017年台联的一次活动。“第一次见面,得知台丽集团主打乡村产业,我们一拍即合,决定一道深耕农产品开发。”陈贵静说。

  “干农活是我的‘祖传技能’。”走在山间小路上,陈贵静和记者聊起家族往事。1948年,陈贵静的外婆随四川籍丈夫从台湾来大陆定居。由于两岸长期隔绝、丈夫早早离世,“举目无亲的外婆学着种麦子、编篮子、养家畜,拉扯妈妈和小姨长大,得到很多乡邻帮助”。

  “土亲人亲,村里老人们都喊我‘幺女儿’。”她说,大学毕业后自己曾在成都工作,每次回乡看父母,都被城乡发展落差深深触动。2008年汶川地震,白鹿镇受重创,“那时我就想回去,让生我养我的家乡重焕生机”。

  在陈贵静心中,“家乡”与“故乡”都是她生命扎根的土壤。

  “外婆常跟我妈讲台湾水果甜、稻米香,妈妈又这样告诉我。我对宝岛的人与物陌生又熟悉,这就是隔不断的血缘和亲情吧!”陈贵静提到一张老照片,泛黄微皱的相纸背面写着一串电话号码。“那是1995年舅公来大陆探亲时留下的。2014年,我去嘉义寻亲,才得知他已搬走,电话也打不通了。”

  “寻找岛内亲人是外婆的遗愿,台湾成为我们三代人心中最深的牵挂。”她说。

  “到了!”陈贵静收回思绪,指着眼前一排排明亮整齐的鸡舍,“这就是村集体建设的‘跑步鸡’养殖场,这个山头2000只鸡大部分已完成认购。”

  鸡场直播、步数统计、限时秒杀、认养记录……陈贵静打开手机,养殖场各类信息一目了然,“每只鸡配有电子脚环,顾客能通过小程序实时溯源,台丽集团通过数字赋能,让乡亲们的‘土特产’一斤涨了十多元钱。”

  据介绍,村里还与台丽集团签订了“跑山猪”和民宿旅游合作项目,都在加紧推进。

  下山路上,不时经过的村民见到陈贵静,都上前热络地拉几句家常。在村民郑伟眼中,静姐工作细致,谁家有哪些困难、解决到什么程度,村子有啥资源能盘活,她心里有本“明白账”。

  吸纳台湾科学管理经验、推动台湾企业落户合作、引进台湾优质水果种苗;牵头设立“白鹿顶女子手工作坊”,组织开展绣艺培训;成立旅游资源开发公司、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郑伟连连竖起大拇指:“我们年收入从4000元涨到近3万元,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

  如今,白鹿顶村从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村,发展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条心、一起干,就一定行!”陈贵静常这样激励自己、鼓励村民,也讲给身边台胞听。

  陈贵静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她说,台联组织一直对家里格外关照,“台联是‘台胞之家’,自己也想做一个有爱的人,回馈大家”。

  “作为四川省台联副会长,我结识了百余位在川台湾年轻人,努力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大陆、融入大家庭。”陈贵静说,大陆有大市场大机遇,还有很多暖心政策,台湾青年能在这个大舞台上很好地施展才华、实现梦想。

  在她看来,“31条”“26条”“农林22条”等惠及台胞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落实落细,多重红利共推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台胞来大陆发展正逢其时,尤其是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乡亲’这个词,对我有特殊意义。我的乡亲在白鹿顶,也在台湾岛。”陈贵静说,“还有许多台湾乡亲没来过大陆,来了才会对大陆发展有真实感受。希望两岸骨肉同胞走近走亲、亲上加亲!”

  前段时间,人大代表陈贵静一直在“为上会做功课”。自称“新手”的她挤时间联系台胞,请教老代表和专家,认真调查研究。如何把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发展结合好,是她关注的课题。

  “田间地头连着两岸乡亲,我要为他们代言、服务,把‘基层事’和台胞‘心里话’带到全国两会上。”陈贵静说,“希望自己带着乡亲们手拉手、心连心、继续加油干!”

 
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与国家和香港发展同频共振
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与国家和香港发展同频共振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香港电(记者褚萌萌)香港物理学家卫炳江记忆中,小时候家里最多的书是医书。因经济上不宽裕,如有家人生病,懂点中医药知识的父亲总会翻看医书,寻找合适的药方。

  如今,身为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卫炳江,正在推动中医药学科制度化标准化工作,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总结归纳千百年来中国人用经验和智慧创造的中医药良方。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为今年全国两会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正与此有关。他将建言献策: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的教育科研体系。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卫炳江的回答是“选择研究问题”——要选择能代表未来的方向,然后大胆探索,好比追光而行。

  对从事光学研究的卫炳江来说,“追光而行”可用来概括他几十年来诸多的科研课题,也仿佛是他的人生写照:从科学家到教育家,卫炳江一直在寻找新的人生课题,也总很有前瞻性地选对了课题,与国家和香港的发展同频共振。

  “我相信国家的发展,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卫炳江说。

  1996年,香港回归祖国前一年,在美国学习工作15年的卫炳江决定回到故乡——“我感觉到了未来在这里!”

  回归祖国后,香港高等教育与科研事业快速发展。卫炳江返港后进入香港理工大学,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系主任、学院院长、副校长。

  走上管理岗位,卫炳江碰到课题:如何让学校科研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他找到的答案是: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潮。

  港理大的容启亮教授在太空仪器研发方面颇有建树。卫炳江了解有关情况后想:“为什么我们不参与国家的航天项目?”

  卫炳江于是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促成合作。2010年至今,港理大持续参与探月、探火(星)等国家项目。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传回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用于拍摄的“相机指向系统”,就有容启亮团队的贡献。

  在副校长任内,卫炳江还促成港理大与内地的多项科研合作:与西南交通大学成立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技术创新中心,与华为设立香港首个先进计算系统与光通讯联合实验室……

  在港理大工作20余年后,卫炳江接受新的课题:2020年,他调任以人文艺术学科见长的香港浸会大学,被任命为校长。

  “国家发展要靠硬科学,也要靠软实力。”卫炳江说,“中华文化深远博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非常动人。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人文艺术学科擅长的。”

  近期,卫炳江正以“理工思维”推进一项重点工作:建设数码人文学科,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呈现文化艺术。

  卫炳江认为,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年轻人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有优势。“这是香港的长处,也是国家发展带给香港青年的机会。”

  作为科研教育工作者,卫炳江感受到国家发展给香港提供的机会还有很多。他举例,粤港澳大湾区就为香港高校提供了更多人才、资金等各方面资源。

  “我们得到国家大力支持,要做对国家有利的研究,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卫炳江说,“我希望把握国家所需,带领学校往相应的方向发展。”

  “代表委员来自各领域,我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升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认知。”首次出席全国政协大会的卫炳江委员说,“这是很大的荣幸,也是很大的责任。”

  “来当一道给他人和自己希望的光,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卫炳江去年在学校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的鼓励。他说,这也是对所有香港年轻人的期许。

 
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致力为澳门和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致力为澳门和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澳门电(记者李寒芳、刘刚)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谈及“履新”感受,来自澳门的她说:“无上荣光,更觉重任在肩。”

  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季敏心潮澎湃:“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鞭策自己不断加强学习、调研。”

  陈季敏是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新面孔”。不过,此前她相继担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努力推进澳门与江西、天津各项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国两制”实践。

  担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期间,除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外,陈季敏还组织“澳门青年企业家天津行”,加强澳门青年人才培养,促进“爱国爱澳”精神薪火相传,推动澳门与天津的中学结成姊妹校,参与组织承办“港澳青少年国情教育空中课堂”等活动。

  “我一直践行这样的理念,必须将个人追求与澳门发展、国家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中。”陈季敏说。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生逢其时”的陈季敏得以在更大舞台上发挥才干、施展抱负。她先后参与创办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发展银行,推进澳门高等教育、现代金融业发展。

  面对澳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澳门社会贤达于2000年创办澳门科技大学,陈季敏参与了整个筹办过程。2003年至今,她出任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行政委员、校董会秘书长。

  “创校伊始,我们便将培养‘爱国爱澳’优秀人才作为办学宗旨。”陈季敏说,澳门科技大学较早开办宪法和基本法课程,同时也注重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授、研习,还组织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交流活动。23年来,澳门科技大学为澳门特区和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陈季敏表示,回归祖国后,澳门同胞拥有了创业建功的广阔舞台,以耕耘奋斗的成果证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中共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陈季敏在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认真思考澳门应当如何更好担当自身的责任。

  她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澳门应积极配合国家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自身特殊地位,发挥政策、区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独特优势,主动参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书写“一国两制”新的绚丽篇章。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今年全国两会,我将聚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内容。”陈季敏说,她围绕澳门开展“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教育的课题进行了调研,认为不但要在澳门继续深化“爱国爱澳”教育,还要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

  她的另一项课题是探索建立“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希望以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吸引力,引进、用好、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我将与其他政协委员一道,积极建言献策,履职尽责,不辱使命。”陈季敏说。

 
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为世界创造机遇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热议
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为世界创造机遇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引发国际热议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邓茜、宿亮、马湛)“新兴技术应用热土”“全球重要创新高地”“经济全球化巨大贡献者”……2023年中国“两会时间”,这些语汇成为国际舆论描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的“热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接受采访的外国人士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充满期待,看好中国创新活力与开放红利,倍加期待中外合作共赢。

  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以攻坚克难韧劲,稳住经济大盘,提振全球信心;以高水平开放魄力,增强发展活力,创造发展机遇;以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胸襟,拓展共赢之路,升华合作格局。结缘中国,就是结缘机遇;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稳定之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全球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其中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已达40万家。2022年,中国有21个区域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高地,园区生产总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0.1%增长至2021年的13.4%。

  菲律宾工商会主席乔治·巴尔塞隆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阐述提纲挈领,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一引领中国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领域新赛道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和占领未来主导产业制高点的机会窗口。

  近年来,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太空探索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深耕海外市场。“中国所有这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都将惠及全球市场,促进共赢发展。”巴尔塞隆说。

  路透社注意到,两会期间,不少经济学家格外关注中国在5G网络、数据中心、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的新动向,并对中国经济前景抱有积极期待。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指出,“中国在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的投资着眼未来,利于培育新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面。“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经济通过高质量的创新和技术突破,进入了更具科技含量和包容度的新发展阶段。这些变化增强了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这些瞄准高端、引领未来的发展成就,提振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德国博世集团等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增加投资或扩大生产规模,展现外商在华积极增资扩产的趋势。

  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外部冲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巨舰抵御风浪的“稳定之锚”,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豪尔赫·马奇尼看来,过去五年,中国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疫情期间世界经济仍能正常运转,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企业赛诺菲疫苗大中华区负责人张和平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确定性。

  这些来自全球的信心正呼应了开年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积极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幅大幅调高至5.2%。IMF亚太部副主任托马斯·赫尔布林认为,中国经济更为强劲的增长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活力之源: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说,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使世界能够更大程度地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是重大利好。

  在全球商界人士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这让全球商界人士清晰看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在松下电器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看来,今年中国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信号令外界充满期待。他表示,如今中国相关制度框架越来越完备,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令外商投资得到更充分保护。“松下在华业务发展目标应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契合。”

  五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我们吃了定心丸!”老挝中国总商会理事长徐国武对记者说。最近两个月,徐国武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他在中老两国之间频繁奔波,忙于推进位于万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很多商会朋友都有同感,大家强烈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巨大机遇、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经济的开放襟怀,足以创造机遇,包容万物,育化繁荣。2022年中国外贸再上新台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其中进口18.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3%。

  2022年,中国引资规模再创新高,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8.3%,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者用实际行动,为更加开放的中国投下信任票。

  “习近平主席持续推进中国扩大开放,为外资企业发展注入动力!”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在他位于上海的办公室不远处,霍尼韦尔低碳智慧建筑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建筑领域的柔性用能和数智运营技术。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覆盖研发、制造与服务的本土化完整价值链。余锋表示,公司正与中国合作伙伴在能源转型、航空交通、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多领域深入合作。

  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拜耳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乌尔里奇·史蒂夫也“看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稳蹄疾的中国市场。他表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工业现代化体系、强大的供应链竞争力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极具吸引力。“中国毫无疑问将在激发全球经济活力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西班牙巴塞罗那商会企业国际化部主任马林·奥里奥尔斯认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持续增加,带动中国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主席伊万·马兰比奥说,今年出口季智利樱桃出口量将再次创下纪录,其中近九成将被中国市场消化。“在当今高度全球化、高度联通的世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对世界经济保持活力至关重要。”

  “全世界旅游业都在热盼中国游客。”蒙古国一家旅行社负责人恩赫珠勒说。她告诉记者,为促进跨境旅游,蒙古国政府可能将为中国游客推出更多旅游服务便利化举措。

  共赢之路: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合作通途


  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十年耕耘,播撒共谋发展的种子;十年生长,结出合作共赢的硕果。十年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构筑起连心桥,铺设好发展路。

  两会前夕,新华社在海外专业人士中发起的“关于中国发展关键词”的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拓展了发展潜力与合作机会。

  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中泰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通车……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7.7%;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13.8万亿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效拉动沿线地区经济。中国还通过不断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措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助力全球低碳发展。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有力践行。

  “由于只考虑短期投资收益,鲜有西方国家愿意支持肯尼亚或老挝的铁路建设。”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所主任马科斯·皮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从基础设施投资中创造未来需求,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

  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成长的,是日益拉近的中外经贸关系。中柬自贸协定生效、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中国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努力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提出重要倡议,举办众多国际展会,促进多边合作,签订经贸协议……”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小若泽·里卡多·卢斯一口气列举了多项中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努力。

  “在习近平主席推动下,中国在维护多边主义方面取得了成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开放和包容性发展,为全球化作出不懈努力,是构建经济全球化新框架的巨大贡献者。”他说。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合作伙伴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提升对外投资项目质量,极大拓展了各国合作共赢的通途。

 
中国运输技术、产品和服务闪耀南美展会
中国运输技术、产品和服务闪耀南美展会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据新华社圣保罗电(记者罗婧婧)无人驾驶地铁、城轨云平台、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共享集装箱……在3月2日闭幕的南美多式联运展上,中国参展商推出的最新运输技术、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大批国际客商。

  展会最大参展商之一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客)发布了新一代无人驾驶地铁、100%低地板轻轨列车、全球首列氢动力市域动车组等前沿产品,并介绍了“智慧列车”全寿命周期服务系统,展示了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先进技术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我们与中车长客建立的是长期伙伴关系,期望合作持续时间远远超过列车使用寿命。”里约热内卢地铁公司工程维护经理法比奥·弗朗西斯科说。

  在比亚迪展台,新型伸缩式电动叉车、轻型和重型电动卡车、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等多种产品备受关注。比亚迪巴西公司市场总监阿达尔贝托·马卢夫对记者说,随着巴西绿色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比亚迪计划继续扩大生产链、引进先进技术,持续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

  ECU环球巴西公司是一家共享集装箱服务提供商,也是中国航运物流企业中远海运的巴西客户。这家企业负责出口业务的葆拉·贡萨尔维斯告诉记者,公司与中远海运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希望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加大业务量。

  中远海运(南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坤辉表示,此次展会上,中远海运带来新的海运和供应链产品,有助于海运绿色和智能化,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并更稳定地服务中巴贸易。“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航线效益高、进出口平衡性好。我们对航线发展充满信心。”

  中远海运合作伙伴厦门汉航物流有限公司既是物流服务承运商,也是远洋航运服务采购商。汉航物流总经理彭华英表示,企业借展会之机,向巴西客户展现更细致、高效和专业的全新业务模式。

  航运物流离不开港口。巴西巴拉那瓜集装箱码头公司首席执行官曹晓军告诉记者,巴拉那瓜港口的主要亮点之一是以出口家禽、肉类等冷冻货为主的冷藏箱,其主要目的地是中国和中东地区。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的桑托斯港是巴西农产品对华出口主要港口之一。2022年3月,中粮国际巴西公司中标该港一个农产品散装码头25年特许经营权。“这类合作互动促进了桑托斯港的对外贸易往来。”桑托斯港务局官员考阿纳·托尔西说。

  第27届南美多式联运展2月28日至3月2日在巴西圣保罗展览中心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约500家展商。

 
“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借鉴与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借鉴与机遇”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电(记者谢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发展机遇。”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日前在约翰内斯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作为研究中非关系的学者,蒙亚埃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创举”。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与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将激励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有益借鉴。”蒙亚埃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于这一点,蒙亚埃高度认同。他认为,非洲国家应充分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加强同中国务实合作带动非洲整体经济增长,惠及广大非洲人民。

  蒙亚埃表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支持全球化与多边主义,通过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市场和伙伴共享发展机遇。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双方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等多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始终保持着高水平发展。

  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建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还有大量医院和学校,累计创造超450万个就业岗位……

  蒙亚埃说,未来,在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中之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进行的投资与贸易预计将出现大幅增长。“中非合作前景广阔,合作内容与形式愈加丰富,期待双方务实合作成果将更好地惠及双方民众。”

  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从中非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中,蒙亚埃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提供一种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摒弃‘零和博弈’,有利于各方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同繁荣。”蒙亚埃说。

 
国际社会从中国两会读出信心、暖意和动力
国际社会从中国两会读出信心、暖意和动力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2022年11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雅万高铁建设者和当地民众观看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行驶在雅万高铁试验段。   新华社发(李培养摄)
 

 
  “中国设定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强调保持经济稳定和扩大消费,设定新增1200万人左右的城镇就业目标”“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中国经济正在稳定复苏,展现进一步发展巨大潜力和势头”……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国际媒体向全球受众迅速播报来自中国的重要信息。
 
  “中国经济成功,得益于巨大体量和巨大活力”“中国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也为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周边区域提供发展动能”“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对全球化的推动有利于实现世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
 
  第一时间,海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聚焦全国人大这次会议,作出积极评价并进行深入解读,对中国发展前景及其全球积极影响充满期待。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宣示,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中国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际社会从两会读出新征程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与步伐,读出中国发展传递给全球的信心、暖意和动力。
 
砥砺奋进
 
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逆境方显韧性。过去五年,中国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但是依然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中国经济迎难而上显示巨大活力。”埃及经济学家瓦利德·贾巴拉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或放缓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中国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无疑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起到明显提振作用。”
 
  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专家伊琳娜·科库什金娜指出,去年,中国因时因势迅速采取调整措施,经济继续实现稳定增长。中国对经济进行合理调控,实施多项提振经济举措,产生长期积极影响。
 
  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吸引世界目光。“经过努力,中国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这对发展中国家是很好的经验,对非洲更是如此,这清楚地表明,贫穷不是命运。”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
 
  中国的成功故事让远在非洲的农民也能看得见、摸得着、同受益。
 
  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的大马拉地区,40多岁的农民法蒂玛蹲在土埂上,用手拨弄着饱满的灰白色菌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21年,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专家来到这里,改变了法蒂玛和村民们的命运。菌草技术,这一成功帮助不少中国百姓脱贫的重要产业,已走进多个国家,书写共同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动故事。
 
  “中国不仅成功解决自身贫困问题,还为世界其他地区减贫作出巨大贡献。”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说。他特别指出,中国为很多非洲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帮助。
 
  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令世界瞩目。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这次去中国,我看到道路智能安全交通运行系统,酒店里用机器人送物品……很多先进技术已在中国实现商用和一定程度的普及,真让我大开眼界。”韩国韩中全球协会会长禹守根说。
 
  两会召开前夕,禹守根前往中国7个省市访问,参观了研发高新技术的企业,寻求合作。“我发现,一些领先全球的尖端科技在中国已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了让科技创新服务于社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顾清扬认为,中国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国内的产业升级,也为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的周边区域提供了发展动能。
 
  “借助‘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合作框架,中国推动高铁、云计算和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在东盟国家落地。”他举例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将极大促进当地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云计算服务,并通过移动钱包概念帮助多国实现支付手段互联互通。
 
  “过去一个多月,我到过上海、张家界、武汉和香港等地。无论是在机场、火车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街头看到的经济活动,中国各地政府一直有条不紊作出努力,推动发展。”这是比利时赛百思中欧商务咨询公司总裁弗雷德里克·巴尔丹的观察。“随着经济逐步复苏,良好的公共空间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将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意味着新的增长潜力。”
 
稳中求进
 
光明前景传递信心动力


 
  大街小巷车马骈阗,购物中心熙来攘往,餐厅、咖啡厅顾客盈门,这是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近期到访中国时看到的场景。“我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热情与活力,中国又回到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上。”他感慨道。
 
  持续向好的经济数据客观印证了卡瓦略的亲眼所见。今年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国际机构近来也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令人振奋,特别是如果我们将其与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进行比较的话。”卡瓦略这样评价。
 
  这位长期研究中国的巴西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基于全体人民利益作出的决策”,也要归功于中国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高效,高素质劳动力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卡瓦略对中国经济增长投出的“信任票”,也是国际媒体和专家的共识。《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经济以反弹之势拉开兔年序幕,如此开局表现提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实现更强劲增长的可能性。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表示,今年发达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海外人士认为,中国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写入今年工作重点,让人信心更足。
 
  从年初以来,中国发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已有诸多举措。1月1日起,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范围继续扩容;沈阳、南京等6地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服务业对外开放按下快进键……
 
  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主席伊万·马兰比奥说,中国之行令他收获满满。“我们1月10日到达中国,从北到南访问了大连、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多个城市。”马兰比奥说,“我们高度关注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因为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我们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今年两会上,中国携手各国共同发展的决心非常明确。
 
  韩国韩中全球协会会长禹守根说,中国扩大开放能为包括韩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注入新的经济增长活力。“中国所倡导的开放型经济是推动全球经济重回正轨、惠及各国民众的良方,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断努力通过拓展合作实现共赢。”
 
  “据我了解,成百上千家美国企业热切盼望拓展在华业务。”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说,这些企业涉及消费品、粮食和农业、能源、旅游、金融服务以及制造业,特别是化工企业有强大的动力继续开拓中国市场。“这些行业增长潜力巨大,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中国市场日趋成熟并保持活力。”比利时赛百思中欧商务咨询公司总裁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说。“自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以来,我们这个专门从事欧中商务咨询的公司异常忙碌。公司业务激增表明欧中之间的贸易正在恢复,投资也在回归。”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贝尔胡特斯法关注到中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他表示:“这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这将促进环保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增长动力,进而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互利共赢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际社会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再次听到中国这一坚定承诺。
 
  在世界眼中,中国言出必行。中国与全球伙伴的密切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惠及很多当地民众。
 
  埃及红海之滨,“沙漠之花”绽放——埃及苏伊士省苏赫奈泉港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如今已成为埃及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的产业园区之一,成为埃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资企业入驻,带动当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园区企业中国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玻璃纤维年产量超20万吨,埃及因此成为全球重要的玻璃纤维生产和贸易国。
 
  该公司玻璃纤维拉丝车间副主任、29岁的埃及员工伊亚德骄傲地说:“我五年前开始在中企工作,从那以后,我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我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因为这和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埃及经济学家瓦利德·贾巴拉对中国理念、中国作用深有感触。“中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信念:如果世界稳步发展、社会福利提高,争端和冲突就会减少,从而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反过来又会推动全球增长,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越来越为海外人士所熟悉的新理念,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的、综合的、支持全球化的。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对全球化的推动有利于实现世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说。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需求。其他国家能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收益。”马哈茂德说。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表示高度认同。他说:“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其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是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受益者。”
 
  新加坡时政评论员翁德生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一系列重要倡议可谓一场“及时雨”。
 
  在翁德生看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安全观、发展观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要因素。“西方国家长期主导世界现代化进程,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如今依然面对多重困境和困扰,西方所谓的‘现代生活’并未惠及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国际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环境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坚定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态度和举措非常宝贵。”翁德生说。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资深编辑、中国问题专家穆罕默德·礼萨·马纳菲说,中国坚持和平、平等、友好的外交政策,体现出“让我们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主张和政策将让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更加和平、安宁和繁荣。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谢琳、倪红梅、刘品然、王晓梅、齐紫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多方人士认为中国菌草技术将助力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多方人士认为中国菌草技术将助力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基加利电(记者吉莉)菌草技术应用非洲区域研讨会2月21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举行。来自联合国和卢旺达、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刚果(金)等非洲国家的与会人士认为,中国菌草技术将助力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国家战略和能力建设处处长阿姆松·西班达致辞时表示,菌草技术有助于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妇女权益等,因此这项技术成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优先项目。

  联合国驻卢旺达协调员奥佐尼亚·奥耶洛表示,菌草技术为卢旺达减贫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菌草技术有助于促进非洲可持续农业生产,将为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希望这项技术能在非洲得到推广。

  中国驻卢旺达大使王雪坤致辞说,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帮助不少农民脱贫致富。期待更多非洲国家人民能够掌握这项技术,推动非洲减贫、增加就业,实现和平发展。

  卢旺达农业和动物资源部常任秘书奥利维尔·卡马纳说,卢政府认为菌草技术具有潜力且应优先发展。这项技术能帮助卢旺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已被不少卢旺达农民采用。

  据了解,在卢旺达已有超过3.5万名农民接受了菌草技术培训,3800余户家庭及50多家公司与合作社从事相关业务。

  此次研讨会为期4天。其间,与会者将参观卢旺达多个菌菇种植农场以及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以草代木”,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类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菌草株型大、产量高、适应力强,除作为蘑菇培养基外,还可大面积种植以防水土流失,或做饲料、有机肥料等。

 
多家外企看好中国消费市场
多家外企看好中国消费市场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据新华社北京电多家知名跨国消费品企业近日表示,公司在华业务近期迎来增长。路透社报道说,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又一迹象,并指出外企普遍看好中国消费市场。

  德国护肤品集团拜尔斯道夫公司首席执行官文森特·瓦尔内里表示,受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提振,公司在华业务及全球旅游相关零售业务出现复苏,其中2月份增长更为明显。

  美国高露洁公司亚太地区营销主管伊夫·布里昂泰表示,公司正面向中国市场推出高端新品,预计未来几个月业务将有强劲提升,“下半年表现会好得多”。

  上个月,包括蔻驰、拉夫劳伦在内的美国奢侈品公司表示,中国需求已经出现回升,部分品牌在华实体店客流量激增。

  路透社报道说,当前,不少跨国企业面临成本上涨压力,而消费者群体因生活成本增加对产品更加挑剔,中国消费市场的恢复缓解了这些企业的压力。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谈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谈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樊曦、韩佳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如何看待经济增长目标、进一步做好扩内需等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如何看增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赵辰昕表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保持政策连续性协调性、增强有效性针对性,加强各项政策统筹衔接和协调配合,做好各项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投资更快更多形成实物工作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切实加强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五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赵辰昕表示,去年,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表现亮眼,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安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今年将进一步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
 
如何看总量?


 
  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3%,美国经济增速2.1%。有评论称,从经济增量看,中美经济总量差距在扩大。如何准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含义?
 
  赵辰昕表示,经济增速是用不变价计算的,能够相对客观、相对准确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增长。各国在做GDP总量核算时,用的都是本币现价计算的名义GDP,物价因素在名义GDP规模核算中具有重要影响。
 
  “2022年,美国CPI、PPI同比分别增长8%、16.5%,而我国物价保持平稳,CPI、PPI分别上涨2%、4.1%。美国高通胀大幅拉高了名义GDP规模。”他说。
 
  赵辰昕说,GDP总量比较,还要把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GDP规模折算成美元计价,汇率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为遏制国内高通胀,美联储2022年加息7次共4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元利率升高造成其他货币兑美元被动贬值,人民币汇率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在做GDP总量规模折算时产生一定幅度缩减。
 
如何扩内需?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构成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展望全年,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对今年消费形势的预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
 
  他表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今年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制定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出台政策举措,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二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创新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工作,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促消费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政策文件,健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在线消费纠纷调解机制,持续优化消费环境,让老百姓获得感强愿消费。四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新型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体育等重点领域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表示,今年将持续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着力巩固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他表示,要聚焦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投资政策组合作用,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储备,持续提高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


 
  “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6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谈到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时,赵辰昕表示,首先,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其次,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当前,各地区发展信心和劲头很足,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确定的今年本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于全国目标,其中有23个为5.5%或以上。各地的发展信心和务实举措为全国目标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赵辰昕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下一步重点就是会同相关方面共同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总体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六个更好统筹’,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他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各项工作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
 
     (记者韩佳诺、樊曦)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
外交部发言人: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温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日表示,中国的发展始终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试图阻止中国研发芯片的努力是徒劳的,只会减少美国就业、切断产品销路。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戈德曼也表示,美国可以完全与中国经济“脱钩”是幻想,制裁不会压垮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说,自从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以来,不少美国商界机构和人士都提出了关切和质疑,指出美国半导体行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脱钩”不仅违背产业发展规律,还将使美国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如对华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失去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减少1.5万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毛宁说,美国希望在高科技行业保持全球领先,这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公平竞争,不能为了维持科技霸权不择手段,不能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更不应当为一己之私破坏全球产供链,让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毛宁强调,中国的发展始终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量子通信、北斗导航,事实证明,限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的发展,只会增强中国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全面通关“满月” 香港迎来繁荣新光景
全面通关“满月” 香港迎来繁荣新光景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3月6日电(记者梁文佳)3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满月”。这一个月里,香港铆足劲头拼发展,在复常中蓄力实现飞跃。香港与内地经济、旅游、商务交流等活动正紧锣密鼓有序开展,人流物流畅旺。

  各个口岸恢复通关服务以来,出入境客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自2月6日全面通关一个月来,香港出入境总人次突破千万。

  其中,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自1月15日恢复运营至2月底,出入境客流45天内突破100万人次,每日乘客量平均约2.3万人次。3月11日起高铁将逐步恢复长途服务,届时香港将迎来更多人流。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目前香港国际机场航班升降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50%。

  “‘你好,香港!’代表了一种久别重逢。我们希望以中国人最习惯的方式打招呼,来开启和朋友们的重逢和问候。”香港旅发局副总干事叶贞德说。

  全面通关后,一连串向全世界讲好香港故事,推广香港新商机、旅游新感受、盛事新体验的活动拉开帷幕。香港旅发局向全球旅客和本地居民免费派发50万张机票,赠送计划从3月1日开始陆续推出。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林天福预计机票赠送将为香港带来至少150万入境旅客。

  “相比三年前,香港增添了很多新地标,全新落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可以为旅客带来更多新奇感。”香港导游王耀辉说。全面通关以来,他的带团安排满满当当。

  春已至,盼客来。香港特区政府3月1日起全面取消“口罩令”,许多市民、旅客以笑颜相见。同日,香港国际珠宝展开幕,吸引来自36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2500家商家参与。

  全面通关后,香港与内地人员之间、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双向奔赴”密集涌现,新的活力持续迸发。

  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符合条件的6类大湾区内地城市人才,不仅实现两地往返“说走就走”,而且逗留时限更长、往返次数更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以来首次率领代表团于2月23日北上访问广州、深圳。内地各类企业、机构陆续赴港招商引资,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南下拓展与香港的双向投资。

  经贸往来日渐恢复的同时,文化交流也随之热络起来。近日,涵盖多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湖北武汉香港周”于武汉落下帷幕;“春风·粤韵”香港竹韵小集五架头专场音乐会在天津举行;古代中国金器展“金彰华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梦蝶轩藏古代金器”特别展览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全面通关后的香港,迎来繁荣新光景,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共赢机遇。

 
春雷响,天渐暖,万物生机盎然
春雷响,天渐暖,万物生机盎然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3月6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来临。轻雷微雨开启了仲春之美,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加快回暖,日照时间愈长,众卉生,农事忙,一派欣欣向荣。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意为桃花开始盛开。近日,桃花坞成了广西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里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之一。在这里,漫山遍野的桃花尽收眼底,一如诗中所说的“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景区园林部副经理李嫦宪介绍,桃花绽放离不开气温持续回暖,“近期平均日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适宜桃花盛开。”
 
  桃花树下,云鬓花颜,珠围翠绕,身穿汉服的女青年们正在举办一场汉服雅集。汉服爱好者邓倩倩说:“我们想以这样的方式,体验古诗词里的春日美景。”
 
  美好的春光还弥漫在果园里。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九联村,连片沃柑树经过雨水冲刷后,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绿油油的枝叶里包裹着黄澄澄的果实,枝头泛起点滴雪白的小花骨朵。
 
  果园技术人员韦继田说,惊蛰前后,沃柑进入了花芽、花蕾生长期,而前一年成熟的果实还挂在树上,称为“花果同枝”。此时,种植户正加紧采摘余果,修剪树枝,堆肥补给,“要保证营养平衡,才能有好收成。”韦继田说。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快,雨水与日照明显增多,是农事生产的好时机。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良帽村茶园里,历经寒冬的早春茶萌发新芽,放眼望去,青翠饱满的嫩芽簇立在茶树丛中。迎着朝阳,侗乡茶农忙着采摘春茶,指腹一转,往后一抛,一芽一叶便翩然落入背上的竹篓中。“惊蛰前后采的茶最为鲜嫩,大家都麻利地抓紧时间采摘。”当地茶农何华春说。
 
  “轻雷隐隐初惊蛰”,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同烈村,炮声隆隆赛雷声。当地一年一度的花炮节恰逢惊蛰,瑶族青年小伙在田野里激情角逐,抢夺花炮,以这样传统的民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注入新时代气息的“抢花炮”已成为当地民俗节庆旅游的新亮点,游客涌入瑶寨,感受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  
 
   (记者黄凯莹、卢羡婷)新华社南宁3月6日电
 
银保监会:进一步做好联合授信试点工作
银保监会:进一步做好联合授信试点工作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姚均芳、李延霞)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联合授信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授信管理,改善银企关系,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银保监会表示,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以试点方式开展联合授信工作。总体看,联合授信机制运行良好,在提升银行信用风险管控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知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问题,就进一步完善联合授信机制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及时确定企业名单、异地机构积极加入联合授信、加强联合风险防控、压实牵头银行责任、强化履职问责、深化银企合作等。

  银保监会表示,将持续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联合授信试点工作,努力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我国印发计量工作阶段性行动计划
我国印发计量工作阶段性行动计划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魏弘毅)近日,由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电网等42个部委及中央企业等制定的《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阶段性行动计划(一期)》印发。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落实该行动计划的印发工作。

  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国计量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措施和安排。根据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底,我国将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性新兴行业及重要领域需要、计量能力提升要求等方面,落实开展计量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1项272条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工作台账。

 
10年磨出“两碗菜籽,一碗好油” 黄桃翠团队选育的油菜良种含油量达50%左右,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
10年磨出“两碗菜籽,一碗好油”
黄桃翠团队选育的油菜良种含油量达50%左右,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李松
 
 
  “他们种的每一朵油菜花,都是给我的奖章!”黄桃翠笑着说。
 
  在四川盆地、江汉平原、赣鄱大地等中国油菜主产区,每年5月前后,农民收获着饱满、圆润的油菜籽,体验着丰收的欢喜。这些油菜籽中,有不少是黄桃翠研发的创新品种。
 
  黄桃翠是重庆市农科院研究员、重庆市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她常常说,要把育种科研目光瞄准国家所需,农民所盼。多了解市场需求,多听听农民想法,这样才能使育种效率更高,方向更明确。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油菜良种让农民多收菜籽油,给他们带来“真金白银”,还给百姓油瓶子带来清香安稳。
 
  黄桃翠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庆油3号、庆油8号等庆油系列优良品种,突破了传统油菜“三斤菜籽榨一斤油”的瓶颈,实现了“两斤菜籽榨一斤油”的指标,含油量达到50%左右。庆油系列品种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年推广面积600多万亩。
 
  “油菜的当家品种要攥在我们自己手上!”扎根科研一线十多年的黄桃翠依然风华正茂,她说还要努力,育成更多品质优异的“中国油菜”,让油瓶子里尽量多装“中国油”。
 
“来虚的,就育不出油菜好品种”


 
  2009年,黄桃翠从西南大学作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硕士毕业,跨入重庆市农科院大门时,还有些茫然。农科院招她做油菜育种,但应该育啥样的种子呢?
 
  院领导与她谈话时说,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油菜种子呢?带着这个问题,黄桃翠和重庆市农科院下属种业企业的种子推广经营人员一起跑田坎,摸市场。见到种植户就问,种油菜,你最在乎啥?
 
  “当然一是产量高、二是出油多嘛!”农民简单的答案,背后却需要复杂的筹算。油菜产量和含油量,同属于作物数量性状遗传,过去行业内不少育种专家认为,“高产难高油,高油难高产”,两者指标很难统一。
 
  “就是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育成不一样的油菜,既高产,又高油!”初出茅庐的黄桃翠有股倔劲儿,给自己定下了看起来苛刻的目标。
 
  小小一粒油菜种,育种方式是将遗传上具有差异但优良性状能够互补的品种进行授粉杂交,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选育需要的新品种。在行业内,育种的道理谁都懂,但关键就看谁能耐得住寂寞,下苦功,使苦劲。
 
  这是一个艰难的育种起步:油菜试验田10多亩,项目科研人员就黄桃翠一人。黄桃翠在这“1人+10多亩地”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小小的试验田块被仔细分成了1000多个单元,每个单元插上了自己的“身份证”。黄桃翠就像贴心的保姆,细致照顾着每个单元里50株苗子,从育苗、播种、栽插再到收割,油菜是否得病?对肥料需求量有多大?出苗期是否一致?都得一项项记录。除了农忙时节会请几个小工之外,大部分的活儿都得自己干。
 
  科研农业的繁琐,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最累的是油菜花的人工授粉。“农民种油菜,靠的是勤劳的蜜蜂来授粉。”黄桃翠说,但他们育种授粉,要靠自己的体力去雄,“在油菜花蕾还没有打开的时候,就用镊子小心把花瓣别开,将雄蕊夹断去雄,再将另外植株的花粉涂上杂交”。
 
  一次育种就要做两三千个组合,一个组合里有数量不等的花蕾,这样人工涂粉的工序,同样的动作要重复好几万次,在地里弯着腰,一站一个白天就过去了。
 
  “来虚的,就不可能育出油菜好品种。”为了争取科研时间,黄桃翠带着育种材料钻进了贵州威宁县的大山沟。在育种试验点,实在没地方住,就租住当地农民的土坯房。农民的房梁上挂满了玉米,每天晚上,老鼠窜来窜去。第二天起来一看,被子上全是细碎的玉米渣……
 
  在云南禄劝县,试验点的种子播下后,正好遇到天旱,种子就是不出芽。农民自己的水渠也在抢水,黄桃翠守在一旁死活说不通分水的事,眼泪在眼眶里开始打转。最后,好说歹说才分到一股水,保下了油菜地……
 
  这些工作,她重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10年磨出‘两碗菜籽一碗油’”


 
  育种的过程是枯燥甚至让人痛苦的。“在实验室里筛选出来的材料,原本认为还不错,但是下地一种,可能表现千奇百怪,有的得病多,有的倒伏多,有的实际含油量又不高……”黄桃翠说,收集、鉴定、评价、创制好的育种材料,往往是“大海捞针”,只能反复试。
 
  2013年,黄桃翠的庆油3号培育进入到关键期。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山路多么颠簸,她跑遍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油菜产区,一直坚持在田间地头。
 
  这年11月,怀有两月身孕的黄桃翠去贵州铜仁观测苗情。那时她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每个示范点都是自己跑。她至今记得,那时自己的妊娠反应已很严重,但是试验数据不等人。有一次,她只能登上夜晚10点多出发的绿皮火车,手里握着一张站票。
 
  “一踏上拥挤的火车,各种难闻的味道让人喘不过气来。没过多久,胃里开始翻江倒海,一阵阵恶心让我浑身直冒虚汗,每分钟都是煎熬。”黄桃翠硬是在黑夜中撑过了9个小时。
 
  第二天中午终于赶到试验田。她用皮尺量一量每株根茎、苗高,仔细数数每株叶片数。“生长数据都正常,心里才有底。虽然两条腿都是浮肿的,但这一趟值了。”
 
  剖宫产的前一天,她还在基地试验田里忙着手头的工作。孩子出生后第3天出院回家,黄桃翠接到通知,要撰写庆油3号国家品种审定申报书,如果赶不上时间,又得再等一年。
 
  “这事别人替代不了,只能是我自己来做。”忍着产后伤口扎心的疼痛,黄桃翠进入到工作状态。“干着干着,眼睛就痛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完全看不清电脑屏幕上的字了。”黄桃翠只得在一旁的折叠椅上躺一会儿再起来写,如此反复。
 
  在一旁伺候的丈夫心疼得不行,拦着不让她干。黄桃翠不答应,“庆油3号也是我的‘孩子’,科研搞了好几年,眼看也要‘生’了,不能让它‘难产’啊”。
 
  油菜育种培育不能间断。孩子出生刚满40天,黄桃翠就带着他,一起住进了田埂边简陋的临时科研住所。房间没有门,就挂起一张床单,做一个简单隔间;工作间隙,就在田地边找个空地喂奶。孩子就这样在油菜田边一天天成长,而黄桃翠培育的新品种,也在精心呵护下不断成熟……
 
  经过10个年头持续攻关,黄桃翠牵头研发的庆油3号先后通过品种申报、育种检验、专家审定论证排名、获得国家审定等流程,含油量达到49.96%,实现了从“三碗菜籽一碗油”到“两碗菜籽一碗油”的进步。之后育出的庆油8号,含油量达到51.54%!
 
“育种人不能讲‘差不多就行了’”


 
  黄桃翠曾育出一个“失败品种”——庆油5号。
 
  从2013年配组起步,开始很顺利,庆油5号在重庆、四川等地试验种植时,亩产量能高出一般油菜品种20%以上,所表现出的高产性状让人惊喜。
 
  这个被期待的新品种,在高原云南罗平试种时,却“倒”了。一场大风几乎将试验田里所有的庆油5号全部吹倒。经过仔细复盘发现,庆油5号虽然果实密、产量高,但油菜植株长,根系稍浅,抗倒伏能力稍弱,尤其是在风力大、土壤疏松环境下,问题暴露得更明显。
 
  当时庆油5号正在审定流程中,一些人认为这个新品种主要性状表现优异,“瑕不掩瑜”,可以继续推进,但黄桃翠还是毫不犹豫地撤回了资料。
 
  “在育种过程中,提前发现了品种一些隐藏短板,我们应该感到庆幸。”黄桃翠说,“育种人最不能讲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决不能把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推向市场。”
 
  挫折从不会白受。黄桃翠之后以庆油5号为基础,通过基因测定寻找抗倒伏品种,搞品种改良。后来,晶油1号上市,以高产量、高含油量、抗倒伏成为油菜“新星”。
 
  2014年庆油1号正式上市,高产,适宜轻简栽培;2015年庆油2号,早熟,适宜稻油轮作;2016年庆油3号,含油量达到49.96%;2020年晶油1号,含油量高,抗倒、耐密植;2021年庆康1号,抗根肿病……一个个创新品种被农民认可,被市场接受。
 
  在黄桃翠眼中,要推开油菜育种神奇世界的一扇扇大门,挖出一个个“珍宝”,绝不能关起门搞科研,“虚心求教,借别人所长,才能让创新的步子更快、更稳”。
 
  2009年,黄桃翠得知,陕西汉中市勉县种子站站长掌握着一门杂交油菜化学去雄的“绝技”,“如果掌握了这门手艺,就能省去人工去雄的很多环节,育种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学手艺,黄桃翠3次上门求教,每次看着站长在地里忙,黄桃翠就默默守在旁边,也不多话,就等人家有空的间隙,问出自己的问题。
 
  别人在教,自己也动手摸索。什么样的油菜地适宜怎样的配方浓度,黄桃翠自己背着喷雾器下地一遍遍试,一笔笔记下试验数据。“在学习交流中,我遇到的问题人家也曾遇到过,大家都有科研的共鸣感。他把我教会了,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些年来,黄桃翠技术团队还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专家团队一起合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关前沿技术,围绕培育矮小植株且抗裂角性强、提高油菜收割宜机性等课题不断攻关,取得创新成果。
 
  “把科研目光瞄准国家所需、群众所盼”


 
  2006年,黄桃翠还是湖北省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已经教了5年书。
 
  一天,她看到一篇名为《一颗种子要改写世界油菜历史》的报道,讲述了油菜育种专家、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李加纳教授将黄籽、高产、高油、双低等性状结合,创立黄籽油菜育种技术体系的故事。
 
  读着报道,黄桃翠心里一震。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本能地觉得油菜籽就是黑乎乎的,“没想到通过育种,油菜籽的颜色都能改变,这真是比魔术师还神奇!”
 
  就这样,黄桃翠报考到李加纳教授门下,神奇的油菜育种世界从此向她敞开大门。十多年来,黄桃翠始终保持着油菜育种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也收获着成就感。
 
  下乡做调研时,汽车穿梭在平坝与田埂之间,黄桃翠一眼就能准确认出自己的“孩子”。阳光洒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间,远远看去,好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在庆油3号油菜花田间,一个60多岁的老农民听说黄桃翠是育种人,转身就走。正当她纳闷的时候,老农捧着一大束鲜花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他说,自己种了一辈子油菜,从没种过像庆油3号这么出油的品种,让自己多卖了不少钱。“看到农民选择我的产品,认可我的产品,我的幸福感爆棚。”黄桃翠说。
 
  回顾历史,为了牢牢攥紧中国人自己的油瓶子,一代代油菜育种人不断拼搏,勇攀科技高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亩产量只有100多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为代表的油菜育种人,通过创新攻关三系配套杂交油菜研发路径,使油菜亩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在2000年前后,油菜育种人聚焦复杂问题,培育双低油菜,大大提高了菜籽油健康品质……
 
  近些年来,我国油菜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多亩。在中国人的油瓶子里,菜籽油是分量很重的“定盘星”。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黄桃翠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种业科技工作者的攻关“指挥棒”,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把科研目光瞄准国家所需,群众所盼,研发“不一样的油菜”,又有了新的方向。
 
  在我国冬油菜主产区,油菜一般在5月初收获,而这时一些地方播种水稻就有些晚了,影响了稻油轮作的空间。“我们正在尝试培育早熟品种,将油菜收获期提前15天左右,到4月中旬收获,以便错开水稻播种的农时,腾出更多的油菜种植田地。”黄桃翠说,“如果这一技术突破了,光是重庆每年就有100多万亩冬闲田适宜轮作种植油菜,这是多大的增产潜力啊!”
 
  今年年初,黄桃翠技术团队成功从重庆油菜材料库中筛选出一批生长期在180天左右的40多份早熟材料。这也代表着,黄桃翠及团队在聚合早熟、高含油、宜机收性状的油菜新品种研究上,又迈上了新的选育阶段……
 
用卫星导航寻踪野骆驼的科学家
用卫星导航寻踪野骆驼的科学家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袁全、申峰)遥感科学家刘少创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巨幅照片,是他十年前披着麻袋片,蹲守在新疆戈壁滩上拍到的一峰野骆驼。这是他的研究对象。

  2012年起,他开始带领团队,利用卫星定位与遥感技术追踪“沙漠之王”野骆驼,并开展栖息地变化监测。与专注物种的动物学家不同,他希望通过研究野骆驼与环境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物种的影响,从而制订更有效的动物保护策略。

  刘少创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他探索的领域十分广泛,二十几年前就参加了极地科考,两次到达北极点;后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了全球多个重要河流的源头和长度。近年,他又参加了中国月球与行星探测计划,主持嫦娥三号、四号月球车和天问一号火星车的导航定位及制图系统的研制。

  他对野骆驼的关注始于2011年“玉兔号”月球车在西北沙漠的试验。野骆驼也称野双峰驼,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种。野骆驼身披淡棕黄色短毛,外形要比家养骆驼显得更瘦更高。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的野骆驼不足1000峰,其中中国境内约有650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

  “10年前,我们对野骆驼的研究就是通过人的观察,很原始。”刘少创说。由于野骆驼活动范围跨越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警惕性高,爱躲避人类,科学家过去往往只能靠蹄子印和粪便来了解它们的习性。在荒漠的戈壁摊上,肉眼看见一峰野骆驼就很难得,更不说追踪了。

  但刘少创却认为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在野骆驼的研究上发挥特长。

  跨界并不容易。刘少创说研究基本上从零开始,需要学习很多动物学的知识,还要常常奔波在沙漠无人区。右眼眼眶上的一道疤痕就是他在罗布泊沙漠中遭遇翻车而落下的。

  “最兴奋的还是抓到野骆驼。”刘少创说。2012年,他开始借助北斗、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对野骆驼进行跟踪定位。2012年5月6日,在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和库姆塔格沙漠交界处,刘少创团队为一峰雌性野骆驼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

  目前,他和团队正在追踪的野骆驼有8峰。通过卫星跟踪系统,科学家可以确定野骆驼的迁移路径、活动规律,以及可能面临的生存威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即便在没有移动通信网支持下,跟踪器也能通过短报文与外界通信,将野骆驼的位置实时传送回来,跟踪器上的其他传感器也可以将野骆驼周围温度、气压等环境信息传送回来。

  他最新的发现是野骆驼的活动区域正在缩小,并向高海拔、寒冷地区移动。这说明它们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因此,刘少创呼吁扩大新疆、甘肃等地的野骆驼保护区面积,建立范围广、保护力度强的野骆驼国家公园。同时,他认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即利用太空上的遥感卫星,空中的无人机和飞行器,以及地面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加强对物种和当地环境观测,并严控非法采矿和探险者,是提高野骆驼及其栖息地保护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他看来,花这么多科技力量去研究不足千峰的物种是值得的。刘少创说,野骆驼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它们的基因或许能为人类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提供借鉴。

  刘少创坦言,完全了解野骆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人类至今对野骆驼的数量、分布和习性等还不是很清楚。今年60岁的他,决定继续参加这个物种的研究,甚至还考虑把用于研究野骆驼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他物种的科研与保护上。

  “我喜欢做开拓性的工作。”刘少创说。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来监测野生动物的研究近年获得广泛关注。目前中国有40余颗北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除了野骆驼,北斗系统目前还为亚洲象、藏羚羊、麋鹿等物种的追踪和研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生猪“上楼”   本报记者徐海波、侯文坤
  
  米白色的外墙、宽大的玻璃窗、方方正正的造型……在湖北省鄂州市碧石渡镇,一栋26层的高楼在当地低矮的农村房屋中格外醒目。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处“下乡”的商品房楼盘,但是,这里的住户可不寻常——猪。
  不同于传统养殖场的养猪模式,在这栋高楼里,“二师兄”们坐电梯上楼、住楼房“宿舍”、享智能投喂。现代化养猪新模式吸引了各界关注和热议。
“高”的不只是楼层,还有数智化程度
  2022年12月28日上午,这栋26层的大楼里,平均重量300余斤的138头生猪乘坐专用电梯到达负一层,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向出猪通道……这是自当年9月底投产后,这栋养猪大楼首批出栏上市的商品猪。
  楼房里是怎样养猪的?记者经过多道消毒工序后,进到这座养猪楼内一探究竟。
  走进大楼,记者看到人、猪、物、料等均有专用通道,环境整洁干净。来到这里,就像是走入一座现代化工厂。一楼中央控制室内,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层楼的供水供电、温度湿度、饲料投喂等信息。
  养殖项目负责人、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林说,“楼房养猪”采用封闭式管理,每层楼其实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避免人员、物资、猪在各层间交叉流动,人员进场前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工序,从而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生猪进楼和出楼,都要通过这里。”在负一层,金林指着眼前的大电梯告诉记者,这种最大载重达10吨的专用电梯在楼内一共有6部。在卸猪区下车后,生猪通过地下通道进入大楼负一层。数百头猪可同时坐电梯上楼,到达相应楼层后,再由饲养员引导分别“入住”自己的“宿舍”。
  记者在3层的“猪舍”看到,这里与传统养猪“脏乱臭”的环境不同,并无明显异味,随处可见定位栏、智能环控、精准饲喂等设备。3层至26层,每层楼约1.4万平方米的空间,还设有配怀舍、产房,以及保育、育肥区。
  “猪吃多少饲料、喝多少水,室内温度湿度,都看得到,便于实时了解它们的饮食、健康状态。”金林说,大数据系统能对各楼层中的生猪饲养水平和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并分析,及时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对饲料等进行调整优化。各楼层的温度湿度控制、喂料喂水等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通过精准控制,提供更优的生长环境。
养猪“上楼”,并非新鲜事物
  实际上,猪早就“住”上楼房了。
  报道显示,早在2000年以前,福建晋江五里工业园区,就有农牧公司盖了3栋5层楼的猪舍。近些年,试水楼房养猪项目的企业并不少见。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等地都出现了楼房养猪项目。
  在湖北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潘向阳看来,这一轮高楼养猪热,主要是受资本驱动。在上一轮猪上行周期背景下,一些企业挣得盆满钵满,形成资本洼地效应,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头部猪企均已布局楼房养猪,甚至许多房企、互联网企业都进入生猪养殖行业。
  这些养猪大楼共同的特点是“高产量”。金林介绍,这栋26层的养猪大楼最大存栏量约30万头生猪,满产后年出栏量可达60万头。如此大的规模,需要多少人来养呢?金林告诉记者,养猪大楼全面投入使用后,每一层的工作人员只需要10—12人,就能管理万余头猪的吃喝拉撒睡,相比传统的养殖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高楼养猪能够节约用地。”长期关注生猪养殖行业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陈顺友也认为,在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便于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同时降低用工成本。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2019年底,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
  潘向阳说,这一模式对农业养殖用地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对现代化农牧企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便捷高效运营楼房养猪也带来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室内卫生,鄂州这栋26层养猪大楼每层的地面都有一定角度的倾斜,便于顶部的自动喷淋系统和地上的清洗管道出水后,水能够顺着地面汇入污水排放系统,最终进入污水处理中心。
  要想养猪,拿到用地指标、过环评是必过的两关,但这两关并不容易过。金林说,楼房养猪在能够节约大量用地的同时,配套的环保设施与楼房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营,同等规模下,养猪变得更省地、环保配套更便捷,有效解决传统生猪养殖痛点。
养猪“上楼”,绝非赶猪上楼
  从平房搬进楼房,高楼养猪绝非赶猪上楼这么简单。高层养猪是一系列创新的集成,环保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一系列创新的背后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做现代化农业,不失为养殖行业向集群化、精细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创新举措。
  但高楼养猪能走多远,还有待市场检验。
  高企的成本首先是高楼养猪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养猪看似门槛低,一旦集中养殖,特别是建设高层建筑打造现代化养殖车间,则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金林介绍,同样的养猪大楼该公司规划了两栋,设计年出栏生猪量120万头,总投资40亿元。
  业内人士透露,养猪大楼的平均成本要比传统平层猪场高出30%左右。有报道显示,某公司目前已投产运营的楼房养猪平均单头投资成本约2500元。
  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社会公众对高楼养猪的疫病防控、卫生状况和产出的猪肉品质也有担忧,且不乏质疑之声。
  根据公开信息,多数养猪高楼采用“水泥+金属”的毛坯房结构,猪在楼层内可以自由窜动。有专家也指出,高楼养猪如何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把控好生物安全防线,是时刻需要警惕的风险点。
  对此,金林介绍,为避免将细菌、病毒带入养猪车间,对养猪大楼进行封闭式的分区管理,猪舍里设有智能化消毒系统,员工实行每两周休假离园区一次,再次进入前需要3次洗澡消毒,通过干烘消毒等程序后进入养猪大厦,吃饭则由园区食堂单独供应。
  生猪“上楼”后,猪肉品质会不会“打折扣”?潘向阳表示,与散养猪的风味、口感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不用担心品质。并且,养殖企业还可以通过光照、通风等智能调控系统来改善生猪养殖环境。
  据市场机构分析,目前,规模化养猪约占生猪养殖量的20%—30%,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刺激下,以高楼养猪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或将成为未来的“风口”。
  不过,风口之下,猪能不能飞起来?潘向阳等业内人士认为,要保持高楼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首先得选好养殖品种,多产仔、多育成,做好污水处理等环境控制工作,把握好猪健康这一关键;在运营管理上,也要优化管理,保障高效运行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高楼规模化养猪场前期建设成本投入大,更需有效应对猪周期,未雨绸缪。
  陈顺友指出,从专业的角度,高楼养猪的工艺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制定行业标准,通过标准来引导科学建设、规范管理。
鱼儿“上岸”   本报记者谢锐佳、王长山、杨静
  
  岸上养鱼?
  你绝对没听错!这个新鲜事就发生在“三七之都”云南文山州。
住上“别墅”
  走进文山振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鱼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几十亩水塘。奇怪的是塘里没有鱼的动静,也看不见养鱼设施。“这个水塘原来是死水,不适合养鱼,我们现在用作二级生态净化池,只投养少量花鲢。”公司负责人徐双福解开大家的疑惑,“真正养鱼是在岸上”。大家沿着徐双福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排银色的超级大圆桶沿岸而建。
  每个超级大圆桶就像一个小泳池。“这是镀锌板帆布圆桶,每个大圆桶直径10米、高1.45米,一次可投放7000尾鱼苗。”徐双福带大家来到大桶前,“我们养鱼和传统模式不太一样,这大桶可以称为鱼儿的‘别墅’。可别小看,大桶里满满的‘黑科技’。”徐双福说,技术的突破转变了养鱼方式,实现绿色转型。
  地处云南东南角的文山州鱼类资源丰富,已知鱼类130多种。一直以来,当地的水产品多在池塘、坝塘、网箱,以及自然流水养殖。
  然而,山区半山区限制,养殖池塘面积较小;传统养殖对水体有一定的污染,池塘尾水排放要达标就得上环保设备,增加投入成本;当地缺水,养殖占用水资源……文山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明红说,为严守生态红线、减少水质负荷等要求,文山州开展水产品养殖清退工作,池塘、网箱等养殖面积大幅压缩。“生态红线和水体负荷压力倒逼我们谋求渔业养殖转型。”
  在此背景下,原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徐双福到四川、广西等地“拜师”学习养鱼新技术。“在养鱼基地待了3个多月,终于摸清了让鱼‘上岸’的技术路线。”徐双福说,2021年公司在文山州文山市新平街道马厂村租下70多亩地,开启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模式。
  单产高、饵料系数低、养殖周期短、捕捞简易、节地节水、生态环保……徐双福对圆桶养鱼技术的好处如数家珍。
绿色循环
  鱼种:加州鲈鱼;数量:8000尾;水温:25℃;投放日期:2022年6月……圆桶上的标牌清楚地记录着桶内养殖情况。徐双福拎着饲料桶,用小铲子熟练地扬起饲料给鲈鱼投食。饲料落水瞬间,水面涌动,一条条鲈鱼争先取食,水花飞溅。
  “哗哗哗……”只见两个进水口不停地往圆桶鱼池注水,奇妙的是鱼池不满不溢。“秘密在大桶底部。”徐双福笑着揭开谜底,“圆桶型”鱼池由镀锌板围成,里面铺设蓝色防渗帆布,底部为锥体结构。“底部我们叫‘鱼马桶’,自动收集鱼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随水不间断通过排污管道排出。”徐双福说,“桶‘别墅’水温稳定,干净还富氧,鱼儿生活得很舒适。”
  “排污管道铺设是个‘核心技术’,保有一定倾斜度是技术关键。”文山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朱明锌在一旁介绍说,“有两家养殖户‘学艺’没注意到这个细节,结果污水排不出去,养殖以失败收场。”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模式由圆桶、增氧系统、进水管道、集排污系统、尾水处理系统五部分组成,外加水塘,形成一个水循环的闭环。”徐双福说,通过净化系统处理尾水,转化氮磷等元素,分解有害物质,实现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独立的供排水系统不仅便于管理,还减少了鱼的病害。”徐双福说,如果哪个桶发生病害或者寄生虫,可对该桶独立消杀、给鱼独立治疗,不会影响其他圆桶中的鱼。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技术已被列为绿色发展技术,是循环水养鱼新模式。徐双福到外取经学习后,还对技术进行多项创新提升。“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杨明红说,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到各地考察,结合本地水资源等情况与企业合力设计蓄供水、成鱼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供气曝气、温度调控、可视化监控等系统。
  收集鱼儿残渣粪便的排污管道埋在地下,串联起十几个超级大桶,通往尾水处理系统。第一站是一级沉淀池,只见一群黄褐色的本地江鳅正在水面游弋取食。“广西、四川没这么养,江鳅取食水中残饵不仅加速水体净化,还变废为宝每年至少增收6万元。”徐双福对自己的创新颇为自豪。
  尾水继续向前流动,经过二级沉淀池、过滤坝、初级处理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后,流入洁水池。
  洁水池与大池塘一坝之隔,种着水葫芦、芦苇等植物。徐双福说,池里还养着田螺、河蚌等,吸收和滤食尾水中的富余物质,相当于一个小型湿地,尾水过滤净化后成为清水,排入作为二级生态净化池的大池塘后,即可抽上水塔循环利用。“其实二级生态净化池不用那么大,3亩左右的池子就够了。”朱明锌介绍说。
高质高产
  去年3月,圆桶养殖池建好;去年6月,投放黄金鲫鱼、罗非鱼、加州鲈鱼、罗氏沼虾、江鳅等10万余尾,开始试养;去年8月,又引进高附加值的软鳍新光唇鱼、金元鲃等鱼种;今年,一些鱼已陆续上市……
  “肉质鲜美,没有泥腥味!”徐双福用抄子捞起几条活蹦乱跳的鲈鱼“炫耀”,“已卖了3吨。家长反映说小孩抢着吃,海鲜店老板则夸我们的鱼体质好,说即使一时卖不掉也不容易死。”
  “因为24小时作业的增氧设备不仅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起到仿真野外推水效果,让水流动起来。”徐双福透露了鱼好吃的“秘密”。
  徐双福说,目前公司建有17个陆基圆桶,已启用12个。按1立方米水体养60公斤鱼计算,每个桶可养3000公斤鱼,半年就可上市,气温稳定一年可养两茬。以加州鲈鱼为例,平均价格每公斤35元,每个圆桶产值可达21万元,纯收益4万元—6万元。
  “最高亩产可达48000公斤,是普通精养高产池塘的20余倍。”朱明锌说。
  专家认为,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模式还可配套“养殖尾水固液分离、固态排泄物+发酵池+蔬菜处理、液态排泄物+四池三坝”处理技术,实现水产养殖动物、蔬菜、微生物三者间生态和谐。
  受生态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双重制约,文山州水产品产量从2018年最高9.2万吨一度锐减了一半以上。自2019年作为绿色循环养殖新模式引进文山州后,当地已建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基地6家,陆基圆桶90个,养殖水体超1.3万立方米,开展10多个品种试验养殖,效果初显。
  “养鱼上岸”让更多鱼儿“游”回文山。
  目前,陆基圆桶循环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在广西、四川等地运用较广,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圆桶养殖大幅节省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效益明显,实现了水产‘绿色高效’发展,前景广阔。”文山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帅说。
  “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够长是当前我们圆桶养殖的痛点。”朱明锌说,“接下来我们还要从引‘智’、延链、渔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让‘上岸’鱼儿更多造福民众。”
水稻“上山”   本报记者王长山、杨静
  
  “地块二,折合亩产736公斤……”去年10月底,在云南开远市中和营镇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区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当地村民一起测产。
  530多亩平均亩产661.81公斤!“都是优质稻,产量高、口感好。”朱有勇对结果很满意。中和营镇的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区是云南推动水稻旱地种植,解决山区农民口粮的一个缩影。
  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我国一些山区,群众没有水田,不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为破解这一难题,山多旱地多、水稻产能不足的云南,近年来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并集成轻简化种植模式,让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体现。
技术突破,水稻能“上山”
  中和营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缺水,气候干旱。多年来,中和营镇只种耐旱作物。朱有勇说,脱贫之后,大米成为基本口粮,但要到市场去买,当地村民特别想吃自己种的大米。
  社会需求就是创新的驱动力!科研团队便着手研究“水稻旱作”。
  水稻旱作,并不是把水稻插在旱地里那么简单。朱有勇团队面临的首个问题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禾本植物分蘖能力。朱有勇说,分蘖,通俗地说是一棵秧插下去长成一丛稻株,一粒稻谷变成几十粒,水稻淹水种植,需要在水里才能完成分蘖。
  团队利用杂交优势育成的系列新品种,能实现在旱地与在水田里一样分蘖旺盛,并且根系发达扎得深,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强,抗旱能力增强。
  除草也是令农民头疼的事。旱地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旱地水稻出苗后,适逢高温多雨季节,杂草长势快,种类繁多,与秧苗争肥、争水、争光,导致旱稻减产。原来许多村民看到草出头才除草,研究团队为村民提供杂草萌芽期封草技术,选择适用除草剂,便能及时有效解决杂草问题。
  还有水肥管理技术,一下子让老百姓掌握很困难,科研团队就办培训班、搞示范田,让大家看到成果,相信水稻旱地种植技术。
  朱有勇说,他们的技术突破了两个关键难点:一是利用杂交优势突破水稻旱地种植分蘖不足的难点,育成旱地条件下分蘖旺盛的“滇禾优615”等系列品种;二是基于旱地杂草的生长发育规律,研发出水稻旱地种植的封草技术,解决旱地杂草危害严重的问题。
  随后,朱有勇团队在中和营镇做示范。一开始定的亩产目标是500公斤,而测产下来,最高达736.28公斤,超出朱有勇的预期。
推广有力,群众受益多
  云南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405亩旱种杂交稻获丰收,总产28万公斤。“村民人均可得稻谷逾千公斤。”朱有勇说,村里只有旱地,以前村民吃大米要去市场上买,因推广旱种杂交稻,村民实现了“大米自由”。
  云南山区面积大,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水稻种植缺水。水稻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杜云龙说,杂交稻旱种需水量不高,可充分发挥云南山地产粮的潜力。
  为集成推广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旱种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云南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群众等形成合力,积极培育生产主体、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技术应用。
  2022年,云南出台杂交稻旱种推广实施方案,以海拔17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区旱地作为重点,推广种植50万亩。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道金荣介绍,有关方面还建立专家指导组,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西双版纳州去年旱种杂交稻面积10.6万亩。“最高亩产550公斤,最低400公斤左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普丽花说,前几年州里进行旱种试验,与经济作物套种,积累了一定经验。2022年利用无法种植大春作物的田地种植,为群众提供农资补助、技术指导,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种植模式。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云南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安排1亿元的推广资金,以补助农资等形式,减轻农户种植负担。“我们免费提供种子、育秧农资。”开远市灵泉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荣建文说,他们已在平缓旱地推广100亩旱种杂交稻,群众接受度较高。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全省杂交稻旱种2022年试点任务超额完成,今年预计推广面积不少于50万亩。开远市灵泉街道崩打村种植户张伟去年尝试杂交稻旱种,2022年种植面积4亩多,平均亩产超400公斤。在农技推广部门指导下,张伟全程按技术规程种植,获得丰收。
扩面提质,让“滇禾”出滇
  相对于普通水稻,尽管旱种的杂交稻需水量较少,但种植地年降水量仍需满足一定标准。“大部分适种的南方山区,靠自然降雨就能实现水稻生产,可节约生产用水等成本投入。”朱有勇说,新技术还省去育秧、插秧等环节,在整地、播种、施肥、施药、收割等环节更加便利机械化操作,省工省力成效明显。
  有关学者认为,杂交稻旱种利用传统旱地种植水稻,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对推进我国缺水并适种地区种植稻谷,进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需加强工作力度,扩面提质。
  目前,云南已选育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滇禾优615”“云陆142”等杂交稻品种,它们具有耐旱、抗病、分蘖力强、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利于在不同地区开展旱地种植。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博士李娟介绍,全省大面积推广的“滇禾优615”是该所与企业联合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该品种利用杂交优势在旱地条件下根系分蘖依然旺盛,并具有耐冷的优势。全省10余个点位测产统计显示,该品种的平均亩产逾500公斤。
  云南通过建设旱稻核心示范区,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不同地区的旱稻生产,扩大对周边群众影响力。杜云龙介绍,在一些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的区域,可实行经济作物或果林与杂交稻旱种相结合,促进土地的多元化种植与利用。
  朱有勇说,新技术推广要一步步走。农民需要掌握“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完全接受需一定时间,农业科技人员要稳扎稳打。“针对杂草防治、虫害防控等内容,科研部门集成技术体系,并培训农户。”
  2015年,朱有勇作为中国工程院驻村科技特派员在云南澜沧县驻村帮扶,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推广冬季马铃薯、林下中药材等科技成果,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助力当地群众脱贫摘帽。现在,朱有勇团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村民人均获稻谷逾1000公斤。
  “论文不要锁在抽屉里,不要贴在墙上,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朱有勇说,农业科技人员要接地气,成果也要接地气,科研成果就能真正地给老百姓带来效益,创造价值。他希望杂交稻旱种技术走出云南,让更多山区群众吃上自己种的大米。
茄子“上树”   本报记者李坤晟
  
  三四十根紫色长茄,错落有致地垂挂在一棵3米多高的树上,像极了古代仪仗伞盖上的流苏。
  在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华大万物试验基地,仅一间蔬菜大棚内,这样的茄树就种植了400余棵。它有个吉祥讨喜的名字:多宝茄树。
  “树上不仅长茄子,还可以嫁接很多作物。”头戴草帽的大棚管理人叶自文师傅,利落地用高枝剪剪下一串红色的小番茄和三个茄子。
  “尝尝,口感比外面卖的好。”叶师傅热情地说。
  多宝茄树从何而来?前景如何?本报记者一探究竟。
克服病害育砧木
  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叶志彪看来,多宝茄树是团队科研一项“计划外的成果”。
  1977年参加高考的叶志彪,考入当时的华中农学院。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从事蔬菜遗传育种及蔬菜生物技术研究。
  叶志彪很早就关注青枯病防治。青枯病又称花生卷叶病。在高温多雨的长江流域以南,这是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症状是蔬菜叶片还未退绿变黄干枯前,植株快速脱水、青枯、凋萎。
  “夏秋原本是农民收获的季节,一旦发生病害,茄子、番茄、辣椒成片成片地死。我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也看好潜在的市场。”湖北乡香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香茄)总经理秦传顶,向记者讲述了10年前他和叶志彪团队合作培植多宝茄树的缘起。
  在国内,用托鲁巴姆砧木嫁接栽培,是茄子、番茄等蔬果抵抗青枯病等土传病害有效方法之一。
  砧木是果树嫁接苗的基础,通常是果树的根干部分。枝头上的嫁接部分,则称为接穗。托鲁巴姆,原产美洲地区,介于草本和亚灌木之间,属野生茄子类砧木品种。
  叶志彪称,他的团队一开始致力解决的是番茄病害。“我们发现,在南方土壤酸性较强的地区,托鲁巴姆的抗性逐渐衰减,于是开始寻找更优良的品种。”他说。
  叶志彪团队不断进行杂交试验。亲缘关系近的,难以增强抗性;关系远的,不易杂交成功……最终,他们运用胚抢救技术,培育出托鲁巴姆和另一种野生茄子杂交的砧木幼苗,多宝茄树诞生了。
  “因为是两种茄子杂交培育的砧木,嫁接茄子的亲和性最强,所以,在推广展示时,树上以茄子为主。”叶志彪说。
各色茄果挂满枝
  大棚内,地上一个纸箱中堆满了深紫色的枝条,每根长度不到20厘米,外围缠绕着透明的薄膜,头部是嫩绿的新芽。
  “这就是茄子的接穗,上面缠薄膜是为了锁住水分。”叶自文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来到一棵茄树前。只见他从衣兜里掏出美工刀,像削铅笔一样,将接穗底部削出两三公分长的楔形,然后剖开树上一根绿茎,熟练地把接穗插进去,最后用透明薄膜将嫁接处缠好。
  “在春天,我们嫁接的成功率在99%以上。你来得早了一点,如果是四五月份能看到一整片茄子林。”叶自文说。
  在这个将近8亩的大棚外,基地内还露天栽种了近万棵多宝茄树砧木,目前正在陆续嫁接。
  据叶志彪介绍,托鲁巴姆砧木和多宝茄树砧木,两者高矮相比,如同普通人与篮球运动员的区别;粗细相较,差不多是拐棍和碗口的差异。更为高大粗壮的多宝茄树砧木,不仅病害更少,而且产量更高。
  “传统茄子是一年生的作物。用托鲁巴姆嫁接的接穗也是一年生,每年都要重新嫁接。我们的多宝茄树,两三年内无需重新嫁接,大大节约劳动成本。”叶志彪说。
  “多宝茄树改变了茄子原本的物种特性,茄子由草本植物变木本植物,一年生变多年生,一次种植多年结果,颠覆了传统茄子的栽培模式,解决了茄科作物一年一种、轮作换茬的问题。”秦传顶说。
  据他介绍,在15℃—35℃适宜温度和气候条件下,多宝茄树可边开花、边结果、边采收。一棵直径约6—8厘米的大茄子树,一年最高可产上千斤。
  与托鲁巴姆砧木相比,多宝茄树砧木的另一优势无疑是“多宝”。托鲁巴姆砧木只能嫁接茄子和番茄,多宝茄树砧木则已成功嫁接枸杞、人参果和烟叶。
  记者在大棚内看到,同一棵茄树上,紫茄、番茄和烟叶,各个长势良好,互不影响;单说茄子,同一棵树上就有长的、圆的、紫的、白的、黄的,形色各异;长茄子的枝条挂满紫茄;长番茄的藤蔓上,青色的小番茄正在茁壮成长……
  “一棵茄子树上可同时嫁接多种茄科植物,这是多宝茄树的魅力所在。”秦传顶说。
茄子未必当主角
  “这是我们的超级物种……下面是番茄,上面是茄子。想一想如果家里的阳台有这样一棵树,你家的生鲜还需要担心吗?”短视频里,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卖力地推荐多宝茄树。
  据秦传顶介绍,在多宝茄树通过媒体传播打开一定知名度后,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动联系乡香茄。2022年,华大集团旗下的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万物)和乡香茄,共同出资创办深圳万物香茄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物香茄),负责多宝茄树项目。
  叶自文告诉记者,试验基地几乎每周都要接待多宝茄树主题的研学活动。
  “对都市农业、庭院经济、农旅结合等应用场景而言,多宝茄树是非常好的物种。”华大万物总经理刘欢说。
  据了解,出于成本考虑,万物香茄公司更多聚焦B端客户。河南新乡、湖南怀化、云南元阳等多地农业园区都已引进多宝茄树。
  “多宝茄树是传统茄科蔬果种植很好的补充。”刘欢说。
  种植时间越长,多宝茄树的成本优势体现得越明显。但购买砧木苗的前期投入和最初有小半年不能结果,让不少种植户心存疑虑。
  叶志彪认为,前期投入成本高是阻碍多宝茄树替代茄科作物传统种植方式的重要因素。他的团队希望实现从“卖苗”到“卖种”,以降低农户种植成本。
  “降本首先要标准化种植,还要进一步提高抗寒性。”秦传顶表示,虽然多宝茄树实现了多年生,但对越冬有温度要求。目前,多宝茄树更适宜在冬天气候温暖的两广地区露天种植,在北方则需要常温大棚。
  在刘欢看来,降本并非难题。“砧木可以嫁接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现在我们已成功嫁接了枸杞,而枸杞苗传统种植也要第二年才挂果。多宝茄树当砧木就有优势了。”他说。
  刘欢表示,华大万物介入多宝茄树项目后,将“能找到的茄子都做了基因测序”。“我们关注多宝茄树这样的超级物种,是希望探索具有颠覆性的未来农业场景。”他说。
中国式现代化之农业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之农业新图景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会场内外,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就此话题,听听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看看科技赋能下祖国大地上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乡村振兴,要有科技支撑。不难想象,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田间不见农人影,唯有农机独自忙”将成为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卫东

  

  农业现代化要以科技为突破口,节本增效,低碳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做好农业规划科学化、农业装备智能化、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种业国产化、农民培训常态化、农民职业专业化。科技与现代化是手段,兴农富农才是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在“种”,强在“新”。要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开展为产业提供支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科技攻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着力解决乡村全产业链各环节“卡脖子”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

  

  问“技”于粮,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提升关键育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释放粮食生产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农业农村局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

  

  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紧密结合,加大创新转化推广力度,最终形成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技术转化加快完成、技术应用广泛高效、技术反馈助推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有了农业科技的加持,很多以往想都想不到的新鲜事出现了,有的甚至颠覆了你的想象,岸上能养鱼,生猪住高楼,茄子长上了“树”,山区旱地也可种“水稻”……在这片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一幅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新图景精彩呈现。

  本报记者王若辰、薛园

参与记者:刘芳洲、李紫薇

 
“为民情怀”解难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鄂尔多斯纪检监察机关办理基层信访案件注重标本兼治
“为民情怀”解难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鄂尔多斯纪检监察机关办理基层信访案件注重标本兼治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租房小区内,几名儿童在玩耍。               本报记者贾立君摄
 
  
 
  记者采访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基层信访案件过程中,用心用情用力破解了诸多“老大难”问题,使得信访量大幅下降;同时,探索建立“双进双督四促进”工作机制,深挖群体信访根源,协调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牧区产业发展。
 
现场督办:上万人住上“暖心房”


 
  “每年国庆节那天就提前半个月供暖了,住在这里省钱又舒心。”王富莲摸着家里热乎乎的暖气片对记者说,“我们打工人,以前想也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王富莲是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租房小区住户。11年前,她和丈夫从农村带着女儿来到10公里外的市府所在地康巴什区做环卫工人。之前,他们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住一套毛坯房,年租金1.8万元;2021年5月,通过公开摇号住进这套54平方米的公租房,年租金只需2800元。
 
  2021年初,鄂尔多斯市纪委监委针对市本级公租房存在房源空置等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派出专班入户摸排得知,10年前建成的这一全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内,有339套被户主高价转租或转借给亲戚朋友居住、429套被市直部门当作仓库占用、44套常年上锁无人住,另因供暖锅炉功率低,一二层200多套房屋阴冷潮湿不能住人、无法分配。
 
  对此乱象和问题,市纪委监委向市住建局党组下发监督提醒函,并从“分配不公”入手进行专项整治。首先清退收回房源800多套,对1100多套潮湿阴冷等质量问题房屋进行维修。其次,建立公平的申请和退出机制,以公开摇号方式,优先向环卫工人、公交司机、青年教师及新就业无房职工分配房源,使公租房成为“公平房”。
 
  同时,专班协调相关部门,为小区引进12座高压配电室、铺设了集中供热大管网,彻底解决了电源、热源不足“老大难”问题。接着,处置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遗留问题,开通公交线路,新建10处免费充电自行车棚、2处社区活动场所,种植2万多平方米花卉灌木。
 
  经过一年多的现场督办,如今公租房小区环境优美,出行方便,已有3678户、1.3万住房困难人群“摇号”入住。不仅如此,针对新入住群体及原有1.6万高新区居民孩子上学远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财政部门划拨1.5亿元,正在这里新建一所小学,2023年秋天将保障千名孩子就近上学。
 
  “我眼看着小区变成漂亮的小镇。”来自湖北的打工人员张大海,2021年7月与妻子及两个孩子入住一套84平方米的公租房,年租费只需4600元。他感慨道:这不仅是“公平房”,更是“暖心房”。
 
为民情怀解难题:信访量大幅下降


 
  2022年1月,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嘉铭商住小区张雨等19户居民突然收到法院的公告,要求他们腾退房屋。原来,东胜区人民法院在判决该小区开发商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后,决定扣押这些房产执行给债主。已入住数年的居民两次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均因他们所购的房子尚未办理产权证而被驳回。6月下旬,法院要强制执行,市区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连续4天调解8次,发现开发商还有其他房产,建议法院执行庭更换了查封房屋的协议;随后,又多方协调,帮助开发商处理了遗留问题,为19户居民办理了房屋产权证。
 
  为持续推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干部作风问题,该市纪检监察机关今年初起,深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专项监督三年行动”,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行动开展以来,纪委监委干部帮助达拉特旗枳机塔村原采石场承包人李志义、陈六锁,要回2013年被村委会截留的90多万元铁路建设征地款;帮助乌审旗塔来乌素嘎查牧民赛西雅拉图,要回1984年被邻居侵占的1900多亩草场;帮助伊金霍洛旗柳沟村村民武秀琴,要回1998年村里不合理抽走的80亩荒地承包权。
 
  同时,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12345”网上投诉平台线索,“接诉即办”全过程跟进监督解决民生诉求。2022年全年受理来电反映问题71万余件,解决率由上年的76.59%增长到99.16%,满意率从上年的94.04%增长到99.8%。
 
  在纪委监委的推动下,当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好转,遇到问题能够首先站在群众角度去分析,从而对症下药切实把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解决好,使得信访量大幅下降。鄂尔多斯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林永桢介绍,2022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件同比下降58.3%、检举控告件同比下降71%。
 
延伸触角:贴近群众办实事促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鄂尔多斯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量大幅下降,得益于工作方式由“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作为”。
 
  2022年以来,该市纪委监委在落实自治区纪委监委“五先五后”工作法过程中,探索形成“双进双督四促进”监督模式,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双进”——即市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级干部进旗区、苏木乡镇,旗区级纪检监察机关科级干部进嘎查村;“双督”——即督主体责任落实,督监督责任落实;“四促进”——即促进信访矛盾化解,促进急难愁盼问题解决,促进微腐败整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如此一来,市纪委监委10名班子成员联系指导全市9个旗区,82名处级干部督导78个苏木乡镇;旗区纪委监委380名科级干部联系全市941个嘎查村,层层包联,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压茬解决矛盾问题。
 
  在此基础上,市纪委监委要求干部在执纪监督的同时,深入实际贴近群众,了解问题根源,办实事,促发展。
 
  其中,乌审旗境内的巴汗淖湖近年水域萎缩,形成大面积盐碱滩地,每逢春季大风扬起白茫茫的碱沫,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20公里外一座煤矿的疏干水排放,经常淹没牧民草场。为此,多个村子的群众常年上访索赔。
 
  2022年初,市纪委监委经过深入调研,协调旗政府与煤矿合作,铺设管道,将疏干水引来为湖区应急补水,既化解了民企矛盾,又收到生态效益。同时,发动干部组织环湖212户群众,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多个合作社,进行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舍饲养殖牛羊,发展系列产业,赢得群众一致好评,无人再上访告状。鄂尔多斯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甄华表示:“只要干部心怀为民,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本报记者贾立君)
 
优化政务服务,助企除“痛点”通“堵点” 济南天桥区改革政务服务供给模式,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优化政务服务,助企除“痛点”通“堵点”
济南天桥区改革政务服务供给模式,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变“多头提交”为“一窗受理”,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运用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实现“智慧政务”;实现办事时间压减60%多、申请材料精简23%、跑腿次数减少50%……

  去年以来,济南市天桥区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积极探索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通过对现有涉企审批方式、政务服务资源结构、供给方式进行全过程整合重组和流程再造,推动政务服务供给模式由传统“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助企除“痛点”、通“堵点”,用优质高效政务服务擦亮了良好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赢得企业和群众“口碑”。

疏通“堵点”再造流程


  “真没想到,公司成立涉及的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预包装食品经营备案、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多个业务,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全部办完了,各种证件也不用重复提交,实在太方便了。”山东翎悦物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于爱友感慨地说。

  日前,于爱友来到天桥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公司开办手续,在大厅内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专区综合受理窗口,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首接帮办员”全程为其帮办代办;只需提交一套材料,“独立受理员”受理申请后,通过后台流转给文化出版物行业的“助理审批员”,原来需两三天才能办完的事项,不到两小时就同步办完了。

  优化政务服务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分散“忙闲不均”,行政审批资源不集中,信息交互不及时,个别对行业有特殊许可要求的事项,企业办事仍需要多头跑腿、重复提交办事材料,未达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化学融合”。

  “优质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王度量说,他们聚焦企业关联性强、高频发生事项,从“企业开办”“企业准营”“企业变更”“企业注销”等各阶段,全链式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106项政务服务事项,细化321个场景服务清单,形成“事项动态集成,场景动态生成”并联服务模式,实现流程再造。

  天桥区创新构建“三员两综一核”集成服务新模式,将审批服务环节划分为“前、中、后”三阶段,并充实壮大帮办代办和“一窗受理”力量,设立“首接帮办员”“独立受理员”“助理审批员”,分别为企业提供整理报送全部事项申请,流转后台分类审批,直至企业申办事项全部办结,实现简易事项“一窗通办、受审合一”,一般事项“一窗受理、独立审批”,复杂事项“联合审批、一站办结”,构建起全链条的多元化联动服务机制。

“极简办”“集成办”便捷高效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助推“一次办好”的“利器”。对此,天桥区积极打造“跨部门横向连通、跨层级纵向联动、跨区域协同联办”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格局,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增便利。

  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赵峰说,他们以“最小颗粒度”拆分惠民利企政策文件,按照“全量录入”原则录入“政策中央厨房”系统,确保企业全生命周期各项惠企政策“有迹可循、有文可查”;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下沉式、零距离“15分钟政务服务圈”;大力推进“异地通办”“跨省通办”,纾解企业“异地跑”“折返跑”难题。

  开办阶段“极简化”办理。天桥区开通企业开办“一窗通”服务,深化证照审批领域“一业一证”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证准营”模式,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创新“承诺即入、一表即入、容缺办理、先入后验”极简审批新模式,变“等待”件为“即办”件,有效缩短办事时间。

  经营阶段“便捷化”办理。他们探索运营投资领域“一链办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实行企业证照变更“联审、联办”,实现简单事项“秒批秒办”、复杂事项限时办结。

  注销阶段“打包式”办理。他们推行简易注销和普通注销“双渠道”退出机制,畅通普通注销全流程协同办理渠道,推广“代为登记”新模式,实施“歇业”制度,推行“注销预检、证照同销、集成注销”一站式服务。

  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数字赋能实现“智慧政务”。王度量说,他们拓展“电子证照”“企业身份码”应用场景,全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普及应用,以电子营业执照为载体,实现涉企证件电子化信息归集共享,涉企证照、印章“一照汇集”,联管联展联用;推广“企业身份码”,扫码实现亮照亮证和相关信息一键导入,打造“一码通行、码上服务”品牌。

  此外,天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还开拓智慧化新功能,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掌上办”“指尖办”“云上办”;开发企业全生命周期涉企事项“智慧填表”“智能填报”等功能,提供7×24小时“云指导”服务,实现办理“零材料、零成本、零障碍”。

优化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


  “多亏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带来的便利,我同一天在同一个窗口就拿到了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提供的良好营商环境。”济南市天桥区艺舞一韵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丽梅说。

  “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重构,对申请方式、受理模式、材料提交、结果获取等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再造,实现办事时间压减62.5%、申请材料精简23%、跑腿次数减少50.1%,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赵峰说。

  通过深化智慧政务平台建设、“不见面审批”和智慧技术应用等举措,天桥区打破了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壁垒,构建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实现区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让企业和群众真切感受到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温度”,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

  王度量说,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实现了“多头提交”向“一窗受理”、“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繁琐低效”向“精简高效”、“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优化了干事创业和营商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王志)

 
从创新沃土出发 创业者在江苏科学人文小镇绽放能量
从创新沃土出发
创业者在江苏科学人文小镇绽放能量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据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杨丁淼)2019年下半年,在北京积累了一定资源的徐杨斌回到家乡南通海门,在临江科学人文小镇建立起动画孵化创作基地;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的李子坤跨江北上,也来到这个与崇明岛一江之隔的小镇上装修厂房、安装设备,为来年生物制药配套产品的生产做准备。

  过去三年,两位不同行业的创业者经历着相同的挑战:创业历程与三年疫情重合,艰辛可想而知。如今,两位创业者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誓将“生物医药”与“动漫基地”这两张科学人文小镇鲜明的产业名片再度擦亮。

  “沿江区域是一块生态宝地,要突破传统工业园区思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人才优势。”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介绍,当地在不断摸索中重新布局,在10平方公里滩涂上,被称为“江上桃源”的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人文小镇加速崛起。

  徐杨斌创办的南通东娱文化是入驻东布洲的第一家动漫公司,为了聚集人气、打造品牌,2019年底,他联合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成功策展首届“东布洲国际动画周”。

  “尽管常受疫情影响,策展时常一波三折,但我们还是坚持连续举办了4年,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动画节品牌。”徐杨斌说。

  徐杨斌告诉记者,众多国内知名的动画人来过这里,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个位于中国东部的小镇,像法国昂西——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是动画界的最高殿堂,被称为“动画界奥斯卡”。“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无论是灵感构思还是后期制作,都备受艺术家青睐。”

  品牌的成功经营引发集聚效应。在临江新区的支持下,小镇的玲珑湖畔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国际动画孵化创作基地,包括日本著名动画制片人丸山正雄、江口摩吏介等20多个团队百余位创作人员入驻孵化器,累计孵化了20多个优质动画项目,去年已有3个项目成功入围国际影展。

  “产品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同等水平和质量下,不仅交货周期大幅缩短,平均价格也仅有国外同类产品的50%左右。”担任江苏锐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子坤说,过去3年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的影响,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企业的销售额也有起伏。

  展望2023年李子坤充满信心,他的公司主要生产生物制药过程中所需的一次性产品,包括液体储存、转运、灌装、样品检测等,是工艺上打破国外垄断的进口替代。

  “去年完成了融资的布局,在资本的助力下可以好好大干一场,”李子坤表示,今年将扩建厂房,加速新产品的开发,有信心实现销售额翻番的目标。

  临江新区为像李子坤这样的生物医药领域创业者提供了“优渥土壤”,这里建设了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园、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多个载体平台,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满足从项目孵化、加速成长到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企业的空间需求,如今已集聚起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

  玲珑湖畔的咖啡馆,则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点,动画片导演潘斌喜欢坐在这里望向窗外,他说在这里很静心。与徐杨斌和李子坤不同,他是带领团队刚入驻东布洲的“新居民”。

  潘斌是最近热播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分集导演,一群触动观众心弦的“中国小妖怪”已在B站收获了超2亿次的播放量。潘斌告诉记者,参加了几届动画周之后,他爱上了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南通“八龙过江”的过江通道建设让他笃定这里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决定将动画电影业务带到东布洲。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疫情只是短暂扰乱了节奏,现在正是重新振作再出发的好时机。”潘斌说。

 
天津滨海新区 出新政补贴培育技能人才
天津滨海新区
出新政补贴培育技能人才

( 2023-03-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天津3月5日电(记者王井怀)国家级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日前出台政策,通过发放企业补贴、培训机构补贴、生活费补贴、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补助资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吸引和培育技能人才,力争到2027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以上。

  日前,滨海新区出台《滨海新区深化产教训融合发展加强新时代“技能滨城”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其中提出,滨海新区支持开展重点产业项目定制培训,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等基本培训制度未涵盖但在天津市或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鼓励企业组织开展项目定制培训,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支持。

  滨海新区还鼓励产业(人才)联盟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各类培养载体设立产业学院,对经各类培训载体定向就业培训后稳定就业的,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培训机构补贴。

  同时,滨海新区鼓励各开发区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试验区创建,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工作。符合条件的人员在享受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可以在一年内申请一次性1000元的生活费补贴。

  此外,滨海新区支持企业设立技能津贴,鼓励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带徒传技,优先在产业(人才)联盟中开展“滨海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工作。滨海新区每年遴选3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2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