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04版:新华体育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广西:“三实”促“四敢”,加力开新局
广西:“三实”促“四敢”,加力开新局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罗博、向志强、覃星星
 

 
  如何打破开局起步“慢热”的惯性?如何攻克产业支撑不足、县域发展能级较弱的难点?
 
  在新一轮强信心、开新局的发展热潮中,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坚持“实”字当头,以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鲜明作风,让生产“忙”起来、项目“热”起来、物流“跑”起来,全力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奋进曲”,焕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崭新气象。
 
  变慢热为快跑,重实效推动“干部敢为”


 
  2000多名工人和上千台机械分布在三个枢纽控制性工程建设现场抓紧作业,大型土方运载车在山坳间来回穿梭……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现场,记者感受到一场新年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76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16支‘党员突击队’担当‘开河先锋’,春节期间也有上千人奋战一线。”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黎明镜说,这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去年8月底开工建设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迅速部署,到新年伊始出台《“坚定信心稳增长 更好统筹开新局”实施方案》,再到“新春第一会”擂鼓催征,广西变热身为起跑,对“躺平者”说不、为担当者喝彩,以干部新作为一改以往多数年份一季度经济“慢热型”面貌。
 
  招商引资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能落地”。广西一边启动招商引资“早春行动”,组织经贸代表团马不停蹄地赴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招商,一边抓落实,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在南宁东部新城伶俐工业园区,比亚迪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发展日新月异,一步慢就会步步慢。”南宁市青秀区区长曾鹏鑫说,城区全力推进相关工作,仅用28天就完成二期项目1250亩征地工作,推动石油管线迁改工程工期从18个月压缩到5个月,通过强化靠前审批服务实现项目“落地即开工”,预计下个月底项目正式通线。
 
  新年以来,一支上千人的特殊队伍活跃在广西企业生产一线。这些从主要经济单位选派的1000多名专业干部,分为14个“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组,由厅级干部担任组长,长期驻扎在各地。“特派员们深入企业走访,当好项目施工员、企业服务员、政策宣传员。”自治区工信厅总工程师马义生说,遇到问题找特派员,已成为广西工业企业家们常态化做法。
 
  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稳才有保障。广西紧紧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提速增质见效。边境口岸(互市点)累计出入境车辆5.18万辆次,同比增长近46%;东兴互市区交易量历史上首次持续超5天达万票以上;1月新增开工区外境内招商引资重点项目104个,总投资528.29亿元;1月至2月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左右……一个个令人鼓舞的数据释放出倍增的信心。
 
  化压力为动力,强实干引领“地方敢闯”


 
  春节前后,广西北流市各乡镇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扶新镇在南宁开了一场招商会,就与6家企业签订了总额5.8亿元的投资协议。
 
  为释放乡镇招商引资的潜力,北流创新乡镇招商引资成果分享机制。“以前总觉得乡镇没资源、招商引资是市里的事儿,现在思路一变,我们小镇也能闯天下。”扶新镇镇长陈夏燕感慨地说。
 
  在全国各省份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广西上下充满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立足优势扬长补短,各地在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开放合作等方面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力。
 
  塑形、雕刻、抛光……在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对手中的黄金进行加工处理。不久后,这些精美的饰品、摆件将进入全国各大珠宝品牌商店。地处“省尾”的贺州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以供应链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黄金珠宝、碳酸钙、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其中“无中生有”的黄金珠宝产业园年产值超300亿元。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RCEP的实施,广西多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走进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境内外货物往来不断,电子大屏上的物流运输信息平台展示着运量情况和主要货物流向,海铁联运的货物品名、数量等信息滚动显示。“我们发挥智能智慧化集装箱专业场站优势,吸引国际国内货源,有力地促进了陆海新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的有效衔接,集装箱办理量不断创出新高。”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广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铁成说。
 
  而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友谊关口岸货车通道,一站式通关、全信息化智能通关、进出口货物“提前审结、卡口验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显著提高了通关效能。
 
  广西自贸办专职副主任白岚介绍,广西自贸试验区已全面实施国家赋予的120项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三批共10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在广西全区复制推广,让更多“试验田”成为“丰产田”。近日,广西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从八大部分共计23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自由便利地核心区。
 
  以服务优环境,抓落实激发“敢干”“敢首创”


 
  元旦至今,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生产不停歇,1月份创造了9.8亿元产值。“疫情期间有补贴,减税降费有支持,项目技改上门服务,最近政府又出台了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奖补措施。”公司董事长王春雨历数享受的各种政策,“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就能奋力向前冲。”
 
  不论是区位优势还是资源优势,只有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广西聚焦企业所需、群众所盼,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强化落实优化服务,千方百计激发和保护企业发展活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
 
  针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广西创新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推出“桂惠贷”,助推一批成长型企业快速崛起。广西潮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新能源项目在前期设备采购、研发等方面资金缺口大。“新能源迎来发展风口,尽早投产意味着早一步占领先机。”公司总经理章冰说,在南宁市邕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服务下,去年企业获得“桂惠贷”3000万元,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今年,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等部门又联合推出“桂惠贷—制造业中长期项目贷”,企业每户每年累计申请贴息金额最高可至1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办事“往返跑、多头跑、盖章多、审批慢”等问题,广西开展基层“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试点,各地也创新推出各类便民利企“微改革”。
 
  走进南宁市人社系统服务大厅,“办不成事”“招不到人”“找不到工”“领不到薪”的“四不”反映窗口令人眼前一亮。“‘四不’窗口就是为了解决政务服务在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通过‘兜底服务’切实保障企业和群众‘办成事’。”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新华说。
 
  软环境需要完善服务,更需要搭平台、建机制。年轻态的茉莉花新式茶饮、南瓜全产业链探索与运营……第六届广西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上,一系列新颖的项目展现出特色农业里的创造力。通过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广西逐步构建起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大众创新的活力被不断激发,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南国春早,生机勃发。八桂大地上,一颗颗适宜的种子正在适宜的环境中加速生长、开花结果。
 
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湖北旅游业提质升级观察
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湖北旅游业提质升级观察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武汉2月19日电(记者喻珮、鹿泽新)周一到重庆,制定五星级游船“长江印象号”的全年工作计划;周二到恩施,和景区负责人沟通新一年的合作;周三到宜昌,参加“引客入鄂”工作会议;周四、周五在咸宁,考察乡村振兴项目;周末回到公司“拍板”多个合同……这是52岁的旅企负责人胡时华最近一周的工作日程。

  身为峡州国旅集团董事长,胡时华带领着历经20年风雨的企业和近800名员工,迎来了旅游业的春天。

  今年春节假期以来,湖北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强势复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湖北省累计接待游客3345.2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28.86%,较2019年同比增长15.87%。

  旅游业是武汉市黄陂区的支柱产业,全区约31%的人口吃“旅游饭”。记者近日来到黄陂木兰草原、木兰花乡等多个景区看到,虽然正值倒春寒,但是景区停车场满满当当,多个夜游项目吸引游客到访。木兰花乡景区总经理陈悦介绍,春节期间,截止正月十五,景区接待量超30万人次,收入4500多万元,创下历史新高。最近一周景区接待游客1.3万人次,过夜游客和外地游客数量稳步增长。

  记者了解到,湖北新春文旅市场“开门红”,与去年省市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大力纾解企业困境密不可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述永介绍,2022年湖北省统筹7.63亿元财政资金帮助旅企“活下来”,其中4.1亿元用于贷款贴息、3亿元用于发放文旅消费券、5300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疫情反复等多重因素,多家大型旅游企业借“休整期”提档升级、华丽转身。宜昌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22年全年组织开展员工培训30场、600人次,着力提升员工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武汉“知音号”在过去3年间暂停演出430余天,公司开源节流,对游轮进行维护保养,演员们也一直在紧张排练,确保在观众面前展现最佳演出状态。

  武旅股份副总经理、朝宗文旅负责人廖成志说,“知音号”利用空余时间和空间,在城市衍生品、文化演出、戏剧教育、艺术资源引进等多方面创造品牌,用文化带动旅游体验,使人、船、码头、江水与城市相融。

  湖北于2020年下半年举办“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390家A级景区免门票吸引全国游客打卡。2021年湖北又开展A级景区提质惠民、千家旅行社“引客入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文旅消费。2022年,湖北累计推出300多场促销活动,直接带动旅游消费近10亿元。

  在精准政策的有力保障和精彩活动的持续刺激下,湖北文旅行业实现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发展。并在近年来市场的反复淬炼与检验中,形成了7大特色旅游产业链。

  从春节至今,“南国雪乡”神农架、恩施等不断丰富雪上旅游业态,刷新单日最高接待纪录。在热门景点云集的武汉市,黄鹤楼公园、欢乐谷、花博汇、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景点聚集效应明显,许多慕名而来的跨省游客表示“意犹未尽”。利用春节假期,四川成都的陈女士携女儿来鄂旅游。只在武汉停留了半天、就赶火车到神农架滑雪的她说:“匆匆路过了武汉,这里比想象中更好玩,期待今后再来深度游。”

  胡时华告诉记者,近期公司将迎接来自四川、河南等地的专列游客,和一趟近30人的三峡游包船,以及赴泰国、巴厘岛的组团出境游。

 
抢抓好春光 育出新希望 海南南繁科研一线见闻
抢抓好春光 育出新希望
海南南繁科研一线见闻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海口2月19日电(记者陈良杰、王晖余、罗江)南海之滨艳阳高照,海南三亚迎来南繁育种季。在崖州区坝头南繁基地一处大棚,围绕葡萄的“专家会诊”火热进行。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拿着园艺剪,时而查看葡萄长势,时而上手剪枝,频频向基地管理人员询问前期栽培管理情况。大棚闷热,他的汗水早已浸湿衣衫。
 
  作为温带作物,葡萄在海南种植难度大,需要突破热带地区休眠、解除休眠技术,还面临高温多雨、病虫害多发、土壤盐渍化等不利因素。来自全国各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积极探讨、出谋划策。“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模式让它们在海南‘安家’,全国消费者就能一年四季吃上国产新鲜葡萄。”该试验项目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建敏说。
 
  2021年进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已引进18个研究团队全面开展工作。除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就地推广,也成为该研究院的主要工作。
 
  创新的种子结出硕果:去年,南京农大选育的“宁香粳9号”在三亚示范种植,测产产量达每亩587.5公斤,创造海南规模种植优质粳稻的高产纪录;在崖州区抱古村建设睡莲种质资源圃与新品种繁育基地,研发的睡莲永生花今年有望量产……
 
  新成果不断涌现,育种家们为攥紧“中国种子”耕耘不辍。走进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千姿百态的棉花令人大开眼界:矮得几乎匍匐在地的澳洲棉,棉絮呈棕色的达尔文氏棉……世界上发现的53个棉种中,活体保存于这里的就有38个,收集保存资源棉种数居世界第一。
 
  围绕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评估鉴定和挖掘利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培育好种子的第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记介绍,这里先后向各科研单位提供遗传材料1万余份次,直接用作亲本育成棉花新品种近200个。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往往要经过8至10代。南繁,就是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温暖的海南南部再种植一季或两季,以缩短育种周期。
 
  每年南繁季,仅中国农业大学到三亚开展科研的团队就超过30个。从早到晚,中国农大作物育种海南基地不乏科研人员的身影。各试验田种的都是玉米,却呈现出不同风景:有的材料刚刚播种、发芽;大部分材料处于授粉季,已有一人多高;还有些材料已经采收、脱粒,正在晾晒种子。
 
  春节至今,基地负责人刘波天天忙着为玉米套袋、授粉。春节前后是玉米授粉关键期,他在基地里过了21个春节。他所在的科研团队要从上千份材料中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材料,通过杂交组合选育玉米新品种。“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良种‘破土而出’。”刘波说。
 
  除了科研工作,刘波还要为各团队做好科研用地保障。从起初四处奔波找地,到建成一个个设施完备的基地,中国农大在三亚已拥有近千亩科研用地。
 
  科研条件不断完善,南繁不再“又难又烦”。崖州区坡田洋绿意盎然,连片试验田环抱下,新建三层小楼引人注目。这座南繁服务站面积不大,却涵盖了农资和工具仓储室、考种室、午休室、餐厅等设施,满足科研人员生产生活需求。
 
  回家过年待了10天,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谌泊均就匆匆从新疆返回三亚,赶在2月初收获大豆。他将收获的植株、种子运到南繁服务站,在考种室量株高、算豆粒、测粒重,筛选表现优异的材料。他说,试验田离研究院10多公里,很多工作在南繁服务站就能做,不能把时间耽误在路上,“我希望利用好南繁优势抓紧科研,争取早出成果!”
 
  随着智能育种设备、南繁全链条服务逐步覆盖,育种家们能更专注于科研。在南京农大三亚研究院的智慧试验田,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取代过去的“眼瞪尺量”,实时监测、收集作物表型信息并上传数据平台,为育种科研提供决策参考。
 
  眼下,三亚还在推广种业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模式,为科研单位提供翻地、插秧、打药、施肥、收获等田间管理服务。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基地保障部负责人袁清波说,企业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链条、菜单式服务,让科研人员不再“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
 
大国粮仓勇担当 ——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二
大国粮仓勇担当
——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二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吉林,国之粮仓。
 
  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吉林“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重任,率先在全国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全局中走在前、开新路、作示范。
 
  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816.16亿斤,比上年增产8.3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过700亿斤,吉林再次交出一份重若千钧的答卷!
 
  2023年伊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战略部署。
 
  吉林省迅速行动,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守好“三农”基本盘,以破竹之势,全面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再创高产纪录背后的新“粮策”


 
  年味儿未散,长春市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已经开始备春耕。
 
  应接不暇的农资电话,进进出出的运输货车以及老潘说话时遮掩不住的兴奋,将种地人的种粮信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国家再到省、市、县,政策越来越好,社会化服务有补贴,黑土地保护有资金,种子、化肥涨价了,政府对农民还有补贴,我们得趁着这股春风大干一番,今年我们保护性耕作服务面积由原来的260公顷一下就增加到1000公顷……”老潘说。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中央一号文件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得实惠,老潘种好粮的心气儿更高了。
 
  农民种粮底气与信心的背后,是吉林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国家守好“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省的坚定决心和生动实践。
 
  2022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以产粮大县为依托、重大工程为抓手、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四良一智”促生产、提产能,规划通过5到10年时间,粮食产能突破1000亿斤。
 
  同样是这一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迈出新步伐,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
 
  无人机悄然盘旋,自动化、物联网将更精准的数据从大地传入电脑。广袤的黑土地上,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的耕种模式,正孕育着另一场新丰收。
 
  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台台智慧化农机整齐待发。
 
  “未来,我们的农田作业,就像打游戏一样,不用下地,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头就把活儿干了。”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中央持续释放重农强农强烈信号,吉林省利好“三农”的新政策越来越多,在吉林省深耕农业,一定大有作为。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洮南市洮府乡南郊村南郊一社农户刘学军采用了西部玉米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去年实现每公顷增产20%以上。
 
  这项技术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立春科研团队用了10年时间攻关创新的,在吉林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每公顷增产5400—6000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
 
  2022年吉林省主推58项技术、主导品种120个,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98万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线上线下开展科技培训127.9万人次。
 
  农业科技,正为再创粮食产量新高夯实力量。
 
大食物观里“生”出新产业链


 
  农安县巴吉垒镇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内,粮食种植、饲料生产、肉牛养殖、粪肥加工的绿色循环系统,让育肥牛们生活得格外惬意。
 
  “绿色循环养殖,让粮食变肉,丰富了餐桌,也拉长了产业链。”示范园负责人徐鹤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跳出粮食看粮食,粮食和肉牛统筹推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粮食、肉类食品生产、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正是吉林省扎实落实大食物观的有力举措。
 
  数据显示,2022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到652.6万头,同比增长12.4%,增幅领跑东北,位居全国前列。
 
  在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批冻精经过分装后装罐保存,这家企业年产优质冻精230万剂,产能不仅能保障吉林,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吉林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为种源保护与良种培育提供了保障。
 
  “肉盘子”要托稳,“菜篮子”更得丰盛。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探索多元供给,吉林蹄疾步稳。
 
  走进梨树县喇嘛甸镇盛园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蔬菜秧苗吐绿含英。
 
  “合作社有52栋温室,每天能产4000余斤蔬菜。这几年政策好,市场也打开了,合作社还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合作社理事长王彦告诉记者。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启动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2022年,新建棚室2.99万亩,冬季地产新鲜蔬菜自给率突破12%。
 
  “米袋子”更充足,“肉盘子”更沉实,“菜篮子”更丰富,吉林农产品生产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旧动能转成新动能,构建大食物观的磅礴文章,正细腻起笔。
 
叫响“吉字号”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抚松县万良镇醒目的标牌背后,是“吉字号”的底气和信心。
 
  万良镇是因人参而兴起的省级特色产业小镇,人参的种植加工有450多年历史。
 
  近年来,吉林举全省之力集中培育创建“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2022年,吉林省人参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2.5亿元,领跑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吉林东部山区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
 
  万良镇借势而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特色小镇里呈现出“家家是企业,处处是工厂”的繁荣景象。
 
  打造提升农业品牌是建设农业强省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吉林省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成功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七大“吉字号”农业品牌,为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农历兔年新春,吉林鲜食玉米走俏年货市场。位于永吉县中新食品区内的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鲜食玉米线上线下销售火爆。
 
  “因为品牌响了,销量也上去了,市场倒逼生产,产业链越拉越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嘉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王文峰说,借助吉林省打造农业品牌大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产业链上游拥有鲜食玉米基地种植,中游拥有雄厚的鲜食玉米精深加工、科研实力,下游拥有电商、OEM、出口等流通销售渠道,年生产加工真空包装鲜食玉米能力达到3000万穗。
 
  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提升整个行业。
 
  从“筚路蓝缕”到“群芳争艳”,从“自无至有”到“自有至优”,吉林省农业品牌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跑出“加速度”。
 
  必须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上再立新功,必须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吉林铆足干劲,勇站排头。
 
  (吉林日报记者赵宝忠、王伟 本报记者郎秋红、薛钦峰)
 
中央一号文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中央一号文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高敬)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日前公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部署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数据显示,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表示,文件对此进行了专门部署,强调要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深化农村改革,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对此,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介绍,要稳扎稳打开展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试点,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扎实做好延包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要充分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机化水平。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要保持历史耐心,按照既定部署有序实施、稳慎推进。”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表示,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切实摸清宅基地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依规加强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要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同时指出,要守住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也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推进。

  近年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如何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做好改革的下半篇文章?

  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表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坚决遏制新增债务,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还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动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科技部:以建议提案办理助推国家科技创新
科技部:以建议提案办理助推国家科技创新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胡喆、陈席元)“在创新联合体这一协同攻关机制推动下,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的国产化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一家央企牵头研制的相关设备已通过权威机构台架试验,正联合其他单位装车路试。”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昝圣达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他提出的一份建议息息相关。

  去年,昝圣达提出《关于破解龙头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构建难的建议》,呼吁将创新联合体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成果转化、人员激励、科研评价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促进央地协同。

  “我们会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和需要推进的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这样能更好地助推下一步工作任务的开展。”记者了解到,这一建议由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负责办理。

  近五年来,科技部共承办全国人大建议2702件、全国政协提案2650件,建议提案涉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体制改革、碳达峰碳中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重要方面。

  随着代表委员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部承办的建议提案数量也从2018年的687件增长至2022年的1487件,平均年增速达20%以上。

  建议提案数量众多,科技部工作人员坚持对每一份都进行细致分析研判。他们还会上门拜访重点工作、重点建议提案的提出者,争取和代表委员们当面沟通交流,更深度地听取他们的分析与建议。

  受疫情影响,这几年,通过电话、网络沟通成为重要交流方式。“这并不影响我们倾听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科技部工作人员说。

  相关建议提案不但要办得细致、办得深入,也要办得及时。

  “科技部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把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的重要途径。”科技部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每一件建议提案都有办结时间的要求,所以办理效率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科技部坚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办理建议提案更深层次地推动了解情况、求教问计、宣传政策、凝聚共识的过程。

  “我们力求通过每办理一件建议提案,就解决一批相关问题、推动一个方面工作,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科技部严格落实“100%沟通”,即主办、分办件和参阅件与代表100%沟通协商,对重点建议尽可能做到面对面沟通。

  通过“请进来”召开座谈会,“走出去”登门拜访、深入基层调研及视频连线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科技部与代表委员们实现“常来常往”,实现了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通过吸纳一批代表委员关于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科技部更好地编制完成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通过吸纳一批代表委员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建议,科技部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基础上,接续部署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还有一批代表委员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建议,科技部围绕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先后印发实施《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同时,通过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建立总台账,做到“挂图推进”“倒排工期”;通过每周通报办理进度、“点对点”催办、专函督办等形式加强对办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一项项务实举措,推动科技部形成了认真研究、扎实推进办理的良好氛围。

 
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有利于维护 更加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
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有利于维护
更加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1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出台28个月之后,中国政府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雷神导弹与防务公司两家外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在充分展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意志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审慎操作,为在华外资企业持续提供更加稳定、公平和可预期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立法初衷尽显中国政府反对保护主义立场


 
  张威说,这两家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危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事实清楚,中国政府迅速出手,没有经过一般的调查程序,直接将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外界对此产生了一些担忧:中国是否转向保护主义、不再维护国际经贸秩序?其实不然。
 
  张威介绍,规定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公平、自由的国际经贸秩序,保护中国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规定第三条更是鲜明指出,中国政府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020年9月20日,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进一步明确,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不会变,中国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立场不会变,中国政府坚决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立场不会变。
 
  张威表示,与美西方一些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黑名单”制裁的做法相比,中国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设计已尽显克制,对不可靠实体的认定标准、执法程序、法律责任作出公正透明规范的制度安排。例如,适用范围严格限定,仅针对极少数违法的外国实体,不会任意扩大范围。这些制度设计既能够确保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有序运行,也能够保障外国实体的合法权益,生动反映出中国政府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一贯立场。
 
实施过程尽显中国政府严肃稳妥审慎态度


 
  张威介绍,2019年5月中国宣布将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2020年9月规定正式出台,中国政府历时近一年半,认真研究、审慎论证,多次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反映出中国政府对待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的严肃精神。到2023年2月16日中国政府方才首次运用这一正当防卫利器,更加体现出高度负责任态度。
 
  “中国政府此次依法将两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十分严谨、相当慎重。”张威说,多年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雷神导弹与防务公司不顾中方反对,多次对台出售进攻性武器。即便如此,中国政府在出手时仍克制有度,未将雷神母公司列入清单,而是仅针对雷神导弹与防务公司,充分体现出有关决定精准、审慎、适度,绝非滥施惩戒,衬托出中国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保护其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理念。任何遵守中国法律法规、遵守市场规则、遵守契约精神的“可靠”企业完全不必对号入座。
 
务实行动尽显中国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决心


 
  在张威看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滥用长臂管辖手段,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增长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造成了严重损害,对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也破坏了国际经济秩序和多边贸易体制,损害了全球经济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相关国家利益。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机遇,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肯定和信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张威说,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外资管理更趋优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外资企业是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为守法合规经营的外资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向来重信守诺。”张威说,从规定出台实施,到中国政府此次依据规定作出决定,中国政府的态度一以贯之、从未改变,那就是为那些守法合规的在华外商提供更加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排除不法行为干扰。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所强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严格限定的,不会随意扩大范围,广大外商投资企业不必担心。
 
  张威表示,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坚定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对那些遵守中国法律的外国企业来说,中国的营商环境不仅不会变差,只会越来越好。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让广大外商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始终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樊曦)记者18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国铁集团牵头组建的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在京成立,将有效聚合全社会优势资源,加快实现我国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产生积极影响。

  国铁集团科技和信息化部负责人介绍,铁路科技创新联盟由国铁集团牵头组建,涵盖铁路行业内外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该联盟初期成员单位包括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12家行业内外单位,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国铁集团所属科技型单位。后续将根据需要和单位申请,适时补充增加其他成员单位。

  该负责人表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将聚焦铁路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联合开展铁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断提升铁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二是积极推进铁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铁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铁路成套技术“走出去”。三是共同开展铁路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搭建铁路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深化重点领域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共同培养铁路领域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铁路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从“信义老农”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从“信义老农”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湖北当阳62岁“信义老农”陈廷海的故事,最近在网上被传为美谈:2006年,因收购商携款跑路,粮食经纪人陈廷海背上了近百万元债务。他立誓砸锅卖铁也要给村民还钱,“这辈子还不清,我儿子接着还”。过去17年,他和家人勤扒苦挣已偿还90万,村民赞他“虽欠债百万,却没一句骂名”。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们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诚信文化”。“信义老农”陈廷海守诺如金十七载,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诚信文化”的内涵。

  跨越17年的还债路,是一场关于承诺的马拉松。98万元债务,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陈廷海挨家挨户承诺,要还上每一笔“良心债”。过去17年里,陈廷海一边变卖家财、节衣缩食,一边勤扒苦挣,一点点地攒,一分一角地还,把自己从中年人“还”成了老年人,从未食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在陈廷海的故事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位“信义老农”的信任与支持。有人安慰陈廷海说,欠款可以不要,但希望他不要一蹶不振;有人基于多年的信任,继续把粮食交给他处理,助他“东山再起”;还有人在他旧债未清的情况他,借钱给他解燃眉之急……

  2022年11月,陈廷海因为诚实守信,还登上了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这份荣誉实至名归,因为他用诚信标注着自己的人生高度,也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引领着社会风气。陈廷海践行的是“信”,村民们践行的是“义”,信义在陈廷海和村民们之间传递,让社会多了一份温暖。

  近些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信义故事:湖北黄石农民江新波种菜、养牛10年,为患癌去世的儿子偿还20万元外债;江苏徐州七旬“信义老爹”杜长胜,在儿子儿媳意外身亡后拿出赡养费、卖掉房产,5年替子还债330万;浙江丽水“诚信奶奶”陈金英,为还2077万债务,耄耋之年仍在摆摊卖羽绒服……他们面前有各种选择,却不约而同选择一诺千金。

  人们为这些信义故事点赞,正是希望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能够延续。愿每个人都能从“陈廷海”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诚信文化”的践行者,让诚信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刘玥)

 
服务一站式 引才有“妙招” 早春时节探访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服务一站式 引才有“妙招”
早春时节探访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新华社武汉2月19日电(记者邓楠)2月17日上午,长江与汉江交汇的武汉市汉阳区,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群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正在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汉阳集聚区)一楼大厅举行。23岁的湖北商贸学院毕业生田梦婷早早赶到现场,了解岗位信息。

  “我一直在关注财务会计类岗位的招聘信息,通过直播间预告得知有招聘会,来现场后,发现了几家不错的企业。这里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可以顺便打听就业补贴政策。”田梦婷说。

  除了高校毕业生,一些家政服务、酒店行业的展台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30岁的周容咨询多家企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她在一旁的“零工驿站”留下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只要离家近,工资好商量。”

  法律咨询、“零工驿站”、档案转存……大厅里,各个窗口提供的一站式人事服务方便了不少求职者和劳务人员。

  楼下招聘会引来1500余人进场求职,楼上的人力资源公司忙着对接合作,为企业招揽人才。2022年11月入驻园区的武汉隽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服务范围涵盖招聘猎头、培训、人事外包,合作企业涉及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开年以来,用工需求大,合作项目变多了。不时有企业提出要招揽50名以上有经验的技术型人才。一家经营芯片业务的公司有200名硕博人才的缺口。”公司负责人皮玲莉介绍。

  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人力资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8岁。此前,公司在一家写字楼办公。“入驻产业园这个人力资源集聚平台,我们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对接等方面收获满满。”皮玲莉说,园区建立了入驻公司交流群,帮助对接招聘项目,组团外出招工,不定期举办人力资源业务培训与交流活动。

  皮玲莉提及的交流活动一般在园区二楼的“共享社区”内举办。步入其中,线上“带岗”直播间、线下沙龙交流区,各类功能区划分明晰。

  滚动更新的数字大屏上,汉阳区所有街道的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人才流动情况、薪酬水平等信息构成了一张清晰的“产业人才地图”。

  “每个街道都有数据传输端口,数字化呈现让园区的人力资源公司更好掌握市场动向。我们分析发现,近半个月,不少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需求在增长。”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

  人力资源公司相互促进,集聚效应逐渐凸显。武汉市汉阳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培刚介绍,2021年,基于汉阳区多家招商引资企业有较大的人才缺口,当地决定创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人力资源公司助企揽才。

  去年7月,产业园三倍扩容后,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有44家人力资源公司入驻,累计帮助2000余家企业招聘、用工,为近10万名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智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全方位服务劳动者、培育人力资源公司、招揽人才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武汉市汉阳区负责人表示,汉阳区是过去10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未来,聚焦数字经济、大健康领域的重点产业,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还会继续完善服务,让人才踊跃前来。

 
从春日出发 中国西部创业者紧抓市场机遇
从春日出发
中国西部创业者紧抓市场机遇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新华社兰州2月17日电(记者何问、张文静)雪后初霁,耿盛琛便迫不及待搭上一班从甘肃飞往浙江的班机,“去‘抢’茶,春茶马上要下来了,想拿到好茶叶就要分秒必争”。

  44岁的耿盛琛是甘肃省兰州市特色茶饮品牌“放哈奶茶”的创始人,他家的奶茶融汇着“世界风味和西北风情”。

  “里面有甜胚子、醪糟等兰州传统小吃底料,还有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如来自斯里兰卡和印度的红茶,来自新西兰的牛奶,从越南进口的小青橘,还有来自祖国各优质产地的茉莉花、菠萝、香水柠檬等。”耿盛琛说。

  2010年创业之初,耿盛琛希望用咖啡奶茶等流行饮品传递西北人淳朴的特质,为顾客奉上一杯有品质的奶茶,是他们的创业理念。

  这份属于西北人骨子里的纯粹理念收获了成功,如今“放哈奶茶”受到消费者青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奶茶品牌。在现有20余家店铺的基础上,甘肃徽县、临洮县等地加盟店已加快装修进度,预计今年陆续开业。

  随着进口贸易逐步恢复常态,原料选购也重回正轨,耿盛琛感受到市场正在恢复活力。兔年春节以来,“放哈奶茶”的销售量已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

  耿盛琛说:“消费市场有序恢复,饮品销售旺季正在回归,高品质原材料抢购又变得‘争先恐后’。”

  数量多、活力足的个体工商户,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底气所在,他们正为中国经济谱写着“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生动注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中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和13.5%。

  与耿盛琛一样,“90后”创业者陈俊璋也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做准备。陈俊璋家住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创立电商团队,希望通过网络让长期“深藏闺中”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五湖四海。

  陈俊璋以粮食作物藜麦为灵感打造创意永生花产品,他制作的藜麦花远销韩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最近,陈俊璋嗅到了一丝变化:以往都是他主动出击,想方设法将农产品推出去,现在是外地客商主动联系,走进大山来寻求合作。今年以来,他陆续收到了好几个合作项目,包括定制农场、定制旅游、白牦牛绒的产品开发等。

  “以白牦牛绒为例,因为产量稀少,市面上白牦牛绒产品市场近似空白,最近,有国际品牌供应商前来寻求合作。”市场上不断涌来的发展机遇坚定了陈俊璋对未来的信心。

  陈俊璋说:“这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拓高端市场的机会。我正筹备今年4月的牛绒合作洽谈计划,如果后续测试顺利,我准备在当地投资建设一个加工厂。”

  除了社会创业者,大学校园的创业热情也在点燃。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兰州大学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旨在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促进西部融通创新发展。

  在这里,一批批师生利用专业所长进行“科技+”创业,领域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兰州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毓博表示,不管是传统领域还是新兴业态,如今的创新创业总体呈现一种更务实、更精准、更专业的趋势,致力于以科技为驱动为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高校科研团队正利用自己熟悉的知识体系与商业环境进行匹配,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他们的努力有可能‘点石成金’。”邓毓博说。

 
产业集聚订单旺 中欧班列长安号跑出新年“加速度”
产业集聚订单旺
中欧班列长安号跑出新年“加速度”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据新华社西安2月18日电(记者雷肖霄)在外漂泊了12年之后,倪龙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港产业园内创立了西安同创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距离园区几公里处,中欧班列长安号满载货物徐徐开行,该企业生产的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一起,由此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吸引倪龙刚将企业的生产部门由深圳搬到西安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欧班列长安号带来的运输效率和成本优势。掰着手指头,倪龙刚算了笔账:“以土耳其为例,以前货品运过去需要将近60天,如今用中欧班列长安号只需不到14天,价格还更优惠。”

  今年刚过完春节,倪龙刚的企业便正式投产了。“大年初十正式量产,正常情况下每天能生产3700台至4500台手机。产品主要出口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在中欧班列长安号的辐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慕名而来,落地于丝绸之路起点。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中欧班列长安号让内陆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运输时效快、线路辐射广,为我们提供了综合成本低的选择,为企业开辟了更宽广的国际贸易空间。”公司总经理陈钊说。这个于2022年11月才投产的企业,当年就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发运9个专列,销售洗衣机3.2万台。

  “新投产的企业开年就能接到50万台的订单并不多见,新年开新局,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面对开年50万台的大订单,陈钊感到惊喜万分又信心满满。

  筑巢引凤,产业兴旺。邻近中欧班列长安号集拼中心的临港产业园如今出租率已达81%,以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网络终端设备为代表的产业正在加速聚集。中欧班列长安号满载货物呼啸而过,不仅引来像倪龙刚、陈钊一样的企业家,更筑起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民心相通的黄金通道。西安车站海关副关长齐晓勇介绍,今年1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46列,较去年同期增长11.6%,运送货物总重25.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5.3%。

  “新的一年,希望公司订单多、卖得多,我也挣得多!”正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港产业园一家企业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杨敬威期盼。

 
供销两旺市场忙 湖南株洲服饰产业发展一线见闻
供销两旺市场忙
湖南株洲服饰产业发展一线见闻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新华社长沙2月19日电(记者刘芳洲)画图设计、开工生产、直播卖货、打包批发……春节过后,记者走访湖南株洲多家服饰企业看到,“忙”成了当下经营者们口中的关键词。

  “我现在已经快没有时间直播了。”在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的湖南素白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乖形容自己“忙得恨不能分身”。

  “现在有十几个主播三班倒,产品供不应求,有些款式供货要排两个月。”马乖说,“我们把今年定为全公司的‘学习年’,工艺链要整合,管理和运营能力要提升,还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创立于2017年的素白品牌,主打产品为国风女装,马乖曾是唯一的设计师与出镜主播,产品依托网络直播销售。现在,公司规模已发展到300余人,年产值过亿元。

  线上销售是素白唯一的销售渠道,疫情期间曾受到物流不通、生产不畅等阻碍。“去年‘双十一’本来开放了预售,但是后来全部给消费者退款了。”马乖认为,疫情虽然中断了生产和销售,但也给了团队一个计划未来的窗口期。

  马乖说:“我们思考和布局了接下来的品牌发展方向,还要拓宽销售渠道、‘试水’跨境电商,现在大家都是信心十足,准备大干一场。”

  近年来,随着株洲服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饰产业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也快速增加。据统计,株洲服饰市场主体已有4.2万余家,服饰产业成为当地继轨道交通产业后,第二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千亿级产业离不开大小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更先进、更智能、更高效的生产模式。

  在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的欧微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操作着可根据图纸精准裁剪布料的自动裁床,布料可以由跨楼层传送带运送至缝纫工人的工位,制作并打包好后再传送至无人仓库,通过环形交叉带分拣机系统进行分类存储。这套系统每天可出库5万至10万件衣服,同时为100家门店配货。

  “今年1月,公司的产品销量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春节过后,我们开放了加盟权限,现在每天都可以接到几十个咨询信息。”欧微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龙说。

  欧微时尚集团旗下现有3个品牌,过去3年虽受疫情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多重影响,每年销售额依然实现了30%的复合增长,并投资兴建了时尚产业园和智能工厂。李玉龙说:“株洲的产业氛围好、政策支持力度大,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李玉龙着手在广州新设一个研发中心,还要在即将召开的湖南服饰产业博览会上大展身手,与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李玉龙说:“株洲已经有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我们希望产业链更完善、配套设施更健全。”

  生产企业之外,在服装批发市场,一批批客户已开始挑选上架的春夏装;在物流园区,一件件快递整装待发,寄往全国各地;在直播基地,主播们轮番上阵,介绍着样式新颖的新款服饰……

  为培育全产业链的成长,株洲市正全力落实服饰(纺织)产业链推进机制,以“链式思维”推动招商引资、以“新业态”助推产业升级。据悉,目前全市服饰(纺织)产业链在产项目11个,总投资10亿元;在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10.2亿元,已完成投资4.3亿元。

 
外出务工动身早 本地用工需求旺 在山西劳务输出大县感受开年活力
外出务工动身早 本地用工需求旺
在山西劳务输出大县感受开年活力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强信心开新局
 
  新华社太原2月19日电(记者魏飚、许雄、柴婷)初春的吕梁山,寒意依旧,但在吕梁市临县的街头却早已暖意融融:满载务工人员的大巴陆续出发;店铺摊位林立,美食和各种小物件吸引着人们驻足购买;香菇大棚、扶贫车间里人们辛勤劳作……一幕又一幕的场景,是这个劳务输出大县的人们为增收致富忙碌的鲜活写照。

  2月中旬,临县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马永珍已经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以前这个时间节点向外输送200多人,但今年我们已经分三个批次,向青岛、南通输送了330人。”马永珍说,他们大多是40多岁的壮劳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月工资大多五六千元。

  “往年正月十五后才会陆续走出家门的妇女们,今年提前了10天外出打工。”红马甲家政临县公司负责人秦红说,眼下,在太原、北京等地,来自临县的家政人员纷纷上岗。

  临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多地少的现状促使临县人走南闯北,外出谋生。这个吕梁山深处的山区县,总人口近66万,在外务工的人数就有近16万。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振玉说,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吕梁市、太原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务工人数有10万多人,县城务工的人数有5万多人。

  不仅外地务工人员动身早,本地就业形势也火热。去年以来,临县新增了约4500家市场主体。走在临县县城主干道,商铺、摊位林立,记者感受到了这个山区小县的活力。

  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街道,分布着约400家小吃摊位和店铺。晚上10点多,街道上不少小吃摊位还没有打烊,有的摊位前还排起了长队。一家卖臭豆腐的摊主王敏说,虽然客流量比不上春节假期,但现在生意依然不错,一天可以卖100多份。

  “这些年,脱贫攻坚期间布局的农业产业项目在临县发展壮大,带动了很多人就近就业。”张振玉说,现在每个村的保洁等公益岗位可以满足大龄群体就业,还有扶贫车间、设施农业等产业项目,让返乡的务工群体在家门口增加了一份收入。

  位于临县县城的易地搬迁小区配套建成的鸿利来箱包厂,可以解决小区180多人就业。负责人郭小东说,眼下他还在建新的厂区,新厂建成后,还要增加用工200人左右。“现在新订单不断,我们用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厂子盈利不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郭小东说。

  在临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快递、外卖以及电商等相关岗位,吸引着年轻人参与其中。36岁的张国锋是一名分拣送货员。“这两年,在县城工作,每个月收入6000元,虽然比在城里挣得少些,但省去了租房、路费等开销,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他说。

  走进城庄镇小马坊村,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如今,这里建成出菇大棚131座,年产香菇120万公斤,香菇大棚常年和临时的用工人数最多能达到340人。今年春节假期,56岁的村民田平贵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在大棚打工,一天收入有100多元。

  “这些年,越来越多返乡大龄就业人群,除了回家种地外,还能在家门口谋份工作。”临县县委常委、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说,临县有不少类似种植香菇这样的产业项目,劳动强度不大,不仅吸纳就业强,还能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续写大众冰雪运动新辉煌 ——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周年记
续写大众冰雪运动新辉煌
——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周年记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2023年1月11日,滑雪冬令营学员在陕西太白鳌山滑雪度假区教练的带领下热身。
 
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
 
  冰天雪地中,健身的热浪持续升腾。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冰雪运动,火遍华夏大地。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履行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中国就已成功兑现。北京冬奥会闭幕后一年间,冬奥场馆相继对公众开放,冰雪赛事精彩纷呈,冰雪产业稳步发展,全民冰雪热情持续高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走进全国各地,开启了中国乃至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新时代,新征程。一场场赛事、一张张笑脸,在这片热潮中,蓬勃的冰雪运动提升了人们身体素质,助力了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带动了区域协同发展,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变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版图。
 
冬奥遗产惠及千家万户


 
  兔年伊始,11岁的张骞予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纪录墙上。这曾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破纪录选手的赛时礼遇,而一年后,这份荣光属于普通滑冰爱好者。
 
  张骞予是“冰丝带”市民速滑系列赛女子青少年乙组优胜者,她与其他九位市民获得了纪录“上墙”的荣誉。“让老百姓在冬奥赛场体验成就感、获得感,让他们成为赛道主角,是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宝贵财富。”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程淑洁深有感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
 
  北京冬奥会后,所有冬奥场馆全部对公众开放,在这些诞生了诸多奥运传奇的地方,冰雪运动爱好者们尽情驰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首钢滑雪大跳台游人如织。人们乘着“雪圈”从大跳台落地区冲下,体验苏翊鸣、谷爱凌的夺冠视角。
 
  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冰水双驱”已成现实,冰壶场今年1月对公众开放,主场馆则继续提供游泳服务。
 
  在国家体育场附场3.4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中,高台滑雪、雪地摩托、雪上飞碟等20余项活动精彩纷呈。
 
  在延庆,到“雪游龙”体验钢架雪车、去“雪飞燕”欣赏小海陀山、到冬奥村入住“冠军房”已成为游客共识。
 
  今年春节假期,延庆区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北京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的57%,凸显出“冬奥赛区”品牌效应。“延庆将进一步发展冰雪休闲游、户外运动游、乡村度假游,建设‘最美冬奥城’。”延庆区副区长任江浩信心十足。
 
  在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公园降低了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等4条赛道的难度,让大众有机会体验“冠军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在春节前免票参观,每晚的灯光秀、打树花火爆出圈。
 
  在满足大众健身需求的同时,各冬奥场馆还承接了多项一流赛事,“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然清晰。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说,北京目前拥有超过80座冰场、30余所雪场及丰厚的冬奥遗产,未来将通过统筹职业赛事、群众体育活动、体旅融合等资源,支持冬奥场馆四季运营和健康发展,形成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河北省体育局局长王彪表示,河北将继续深入挖掘各类资源,重点在赛事、训练、培训、活动四个方面全面支持张家口用好冬奥场馆,努力把张家口赛区打造成为集高端赛事、专业训练、科研培训、大众活动于一体的世界级滑雪胜地,打造成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国际典范。
 
大众冰雪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冬奥成果人民共享,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冬奥会后这一年,冰雪运动持续火爆依然时尚。
 
  全国大众冰雪季来到第九届,活动从去年底持续到今年4月。其间,各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组织不同类型的赛事活动将多达1499项。
 
  在黑龙江哈尔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室外温度阻挡不了人们在冰封的松花江上玩雪地风筝、冰球、雪地自行车、冰雪滑道等项目。
 
  这个春节,吉林冰雪市场表现抢眼——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营收连续三天超千万元;吉林市北大湖周边民宿订单较2019年增幅达16倍;18.1%的外省游客创造了68.9%的旅游消费。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众多南方游客爱上了冰雪那达慕暨呼伦贝尔冬季英雄会,体验了一把“冰雪+民俗”的魅力。
 
  残疾人群体也感受到了冰雪之乐、生活之美。本月,第七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在哈尔滨、南宁、吉林等地展开。“虽然我看不见,但和大家在雪地里一起拔河,特别来劲儿。”一位视障选手情绪高涨。“这和我以前参加过的活动都不一样,滑雪体验真棒。”广西残疾人代表申林丽笑意满满。
 
  ——冬奥会后这一年,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持续推进。
 
  “如今昆明家长给孩子报滑冰课的越来越多,陪同的父母从开始的看看,到后来的练练,直接带动了春城滑冰人数从1.1万人次升到19.6万人次。”云南省昆明市冰上运动协会会长梁威说。
 
  在四川阿坝州鹧鸪山自然公园滑雪场,四川省第五届全民健身冰雪季启动。随后,达州、广元、成都纷纷响应,拉开了为期3个月的活动序幕,竞技赛事、亲子体验最受欢迎。
 
  春节假期,宁夏银川市阅海滑雪场迎来“高峰”,单日客流量最高近7000人,教练们深感“忙不过来”。截至目前,雪场已接待17万人次,实现营收977万元,带动周边就业近200人。
 
  在广东,冰球、花样滑冰首次成为省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共有8个城市的364名运动员参赛,7个城市的运动员站上了领奖台。
 
  在湖北宜昌、江苏常州、重庆南川、广西南宁……冰雪运动擦亮了各地体旅融合新名片,吹响了冬季旅游复苏的号角。
 
  ——冬奥会后这一年,更多地区尝到了冰雪产业的甜,纷纷将其纳入发展规划中,更多普通百姓吃上了“冰雪饭”。
 
  随着冰雪运动热,陕西太白鳌山滑雪度假区日渐喧闹,距雪场6公里的县城因此受益。“我们附近现在有400多家餐饮店,40多家民宿和20多家酒店。滑雪场拉动了地方就业,500多名员工80%都是当地农民,很多人过去是贫困户。”太白鳌山滑雪度假区董事长吉利江说。
 
  自春节假期以来,湖北恩施绿葱坡滑雪场日均客流量超过4000人,本雪季旅游总人数超过6万人,带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西宁人爱上了滑雪,这让木匠鲍曦鹏改行成了雪板维修师。春节一过,鲍曦鹏的订单暴增,“俱乐部成立时只有60人,今年雪季已发展到1400人。滑雪氛围浓了,雪友技术好了,维护雪板的活多了。”鲍曦鹏说。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进一步激活了冰雪经济。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冰雪“冷资源”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热经济”,很多省区市出台了促进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方面的专项政策。2022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形成东西南北交相呼应、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冰雪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成为直接推动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借助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发展契机,中国冰雪产业乘势而上,不断加强数字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盘活了会展、旅游、装备、赛事等冰雪产业全业态,未来将努力做好“冰雪+”文章,把奥运效应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冬奥成就获得广泛赞誉


 
  中国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赞誉。
 
  2月1日,《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发布,国际奥委会给予高度肯定,并同步发布国际版。同一天,国际奥委会在官网头条刊文,盛赞北京冬奥会一年来取得的瞩目成绩。
 
  这份成绩单,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章写道:“北京作为第一个双奥之城,给世人呈现了一届惊艳的冬奥会,同时成功吸引了近3.5亿中国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北京冬奥会遗产成果已开始惠及民众,所有奥运场馆均向公众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各领域因此受益,比如赛区居民获得了约8.1万个工作机会”“北京不遗余力地提高场馆使用率,以达到扩容、提质的目标。昔日的厂房、仓库和商业建筑被改造成冰雪运动场馆”等。
 
  大国担当,善谋长远。在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眼中,北京冬奥会的辐射作用弥足珍贵。
 
  杜比表示,这一年来,北京冬奥会最大的成就是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冬季运动的魅力及对生活的改变。
 
  国际雪联主席约翰·埃利亚施表示,中国通过筹办举办冬奥会,成功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进冰雪产业飞速发展,推动冰雪运动从小众转向大众,从区域推广全国,从冬季扩至全年。“我们的目标是让滑雪成为世界上最可持续、最激动人心的运动。我们发现,中国机会巨大。”他说。
 
  英国“赛场内幕”网站称,北京冬奥会赛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令人称道。日本共同社描写了冬奥志愿者重返“鸟巢”,市民享受高山滑雪赛场等场面。
 
  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认为,冬奥会对中国冰雪运动是一次启蒙和提升,其示范效应,不仅让人们将冰雪运动当成爱好,更将其作为职业。
 
  “可以预见,中国还将继续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说,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滑冰滑雪,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需要,更是对世界冰雪运动做出的巨大贡献。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这样感慨:“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冰雪运动的国家。这一非凡成就将永远改变世界各地冰雪运动的格局。”
 
  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巴赫发表视频致辞,再次感慨北京冬奥会开拓了冬季运动的世界版图,并指出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全球二十多亿人观赛”“场馆全面向公众开放”“奥林匹克历史上数字化参与程度最高的一届冬奥会”等辉煌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冬奥遗产,已经惠及广大民众,在诸多方面创立了冬奥会的新标杆。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冬奥会闭幕后的这一年,中国冰雪运动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冰雪运动在增强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在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维度上,愈显重要。
 
  “回顾过去,中国应当无比自豪;展望未来,中国更应信心满满!”这是巴赫的致敬,也是对中国的期许。
 
  共享冬奥成果,续写精彩华章。冰雪运动的澎湃春潮,正在飞扬激荡。
 
  (执笔记者:岳冉冉、林德韧;参与记者:李春宇、杨帆、王君宝、姚友明、张逸飞、李典、马思嘉)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三亿分之一”的故事
“三亿分之一”的故事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是如何做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李健的故事是个不错的答案。

  握着一红一绿两个海绵球,李健滔滔不绝,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大庆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为纪念当年大庆石油会战,结合嫩江和松花江流经大庆的总长等元素,‘雪球’的图案被设计为六个雪花,球直径70毫米,重量39克。”李健把手里的海绵球称为“雪球”。故事还得从2009年讲起。

  喜欢户外运动的李健,2009年在吉林省参加活动时接触到了雪合战——有战术、有规则地打雪仗。在冰天雪地中与团队一起获得胜利的感觉,让李健觉得应该推广这项运动。

  回到大庆后,李健开始琢磨如何让更多人更方便地参与进来。“雪只有冬天有,有时候雪团里面有杂质还会伤害到人,我就想能不能做成海绵的,一年四季都能玩,还比较安全。”李健说。

  自己设计,自己联系厂家,材质不行,重做,质量不行,重来。“光是材料调整就经历了五六次,需要和运动员沟通,再和厂家沟通。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本身也参与铁人三项运动,我相信坚持一定会有结果。”2014年,李健拿着做好的“雪球”,在单位组织了一场员工“雪球”比赛。

  “效果很好,大家觉得很好玩。”那次尝试给了李健信心,后来员工“雪球”比赛举办了八届,近3000人次参加。

  油城不仅有油,松嫩平原还赋予大庆丰富的冰雪资源。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李健觉得自己能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做点什么。“我本身也是大庆百湖体育俱乐部的理事长,夏天我们经常组织游泳、骑行等运动,冬天我想可以把‘雪球’运动从单位带出来。”

  李健开始完善规则——双方各有一定数量的队员,在中间摆上掩体,通过投掷打到对方身上可罚下一名队员,人员和掩体可多可少,场地可大可小,球可以反复使用,掩体可移动。

  2016年在“赏冰乐雪”全国趣味冰雪系列活动创意设计大赛中,“雪球”创意设计被评为三等奖;2017年大庆百湖体育俱乐部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冬季阳光体育大会,向中小学生推广“雪球”运动;2019年“雪球”外观、“雪球掩体”“雪球竞赛策划方案”获得国家专利;2022年“雪球靶”获得国家专利。2023年2月11日,“赏冰乐雪”“奔跑吧·少年”“营动中国”雪球(打雪仗)大赛在大庆黎明湖冰雪乐园举行,比赛由大庆市体育局、大庆市体育总会主办,大庆百湖体育俱乐部承办。

  “之前很少接触这个运动,感觉很好玩,尤其是很考验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11岁的刘凤仪说。

  活动现场,许多家长都表达了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大庆市民杨雪微说,在冰天雪地体验“雪球”运动,本身就能促进孩子走到户外,锻炼身体。

  “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这么大的‘雪球’比赛,青少年及家长有500多人参加。”活动当天,大庆下起鹅毛大雪,李健忙碌又满足。

  在李健看来,冬季运动推广并非一时,也并非一人之事。“北京冬奥会促进了我国冬季运动的发展,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我是受益者,也应该承担起推广冰雪运动的责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这里面有许许多多个李健,他们热爱体育并传播体育运动。

  “虽然北京冬奥会结束了,但我希望‘雪球’运动在今后能走入更多家庭,让更多人享受冰雪的乐趣。”李健说。

    (记者王君宝、董意行、何山)

    新华社哈尔滨2月17日电

 
从礼物到生活:鲜花里的“浪漫经济”
从礼物到生活:鲜花里的“浪漫经济”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取花、打包、装箱……蔡付坤是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一名鲜花寄递员,近期,他每天都忙到凌晨,确保鲜花能发送出去。2月1日以来,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鲜花日承运量超过11万票。

  近期,鲜花市场火热。1月24日至2月8日,昆明国际花拍中心交易量达5642万枝,同比上涨近40%。

“过去鲜花是礼物,现在鲜花是生活”


  在北京二十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花店,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店员忙着打包花束。“这些是‘云花’产品。”负责人陈林说,公司过去以销售进口花为主,到云南考察后,便把“云花”作为稳定的货源。花店近期每天的销售额在5万元至10万元,已经高于疫情前同期的销售额。

  鲜花销售增长的背后是鲜花供给越来越充足,以及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对浪漫生活的追求。从业30多年的杨玉勇说,以前花店非常少,鲜花价格很高,买花是一种“奢侈”,而现在买花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消费了。

  “以前都是过生日时会收到鲜花或者买花送人,现在很多平台都有鲜花,品种多,价格也便宜,有时候买菜的时候就顺手买上一把,现在家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北京的宋女士说,“过去鲜花是礼物,现在鲜花是生活。”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绅崇说,随着以云南为代表的鲜花产区发展,鲜花供给数量和品质都得到提升,消费场景在发生变化。

  “家庭用花已成鲜花消费的趋势。”中国花卉协会零售业分会副会长飞雪梅表示,随着“浪漫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优质鲜花需求量逐年上升,对花型、花香、花色等需求更加具体,“新奇特”的鲜花产品受到欢迎。

“浪漫搬运工”助力鲜花新鲜抵达


  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近期日均批发量近3000万枝。这些鲜花如何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

  “我们用时间换品质。”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鲜花运输保障负责人杨景磊说,鲜花运输对温度和时效有着较高要求,过去物流体系不完善,鲜花损耗很大。为提升鲜花寄递的服务保障能力,公司成立鲜花运输保障组,投入全货机、冷链车,打造“航空+高铁+冷链”的运输模式,鲜花从花田到客户手中最快24小时内就能送达。

  “品质不受损,浪漫不打折。”来自昆明市的“花二代”韩天星跟随母亲在鲜花行业打拼了近30年,他说,正是因为冷链和航空物流的便捷,才保障了每天上千件鲜花准时送达。

  “采后处理对鲜花品质也很重要。”飞雪梅说,经过探索,云南鲜花行业已形成标准化的采后处理模式:预冷、包装、冷藏,处理后的鲜花品质更加稳定。同时,一些企业研制的保鲜剂让鲜花的瓶插期得到延长,使鲜花的浪漫更持久。

“浪漫制造者”打造“花漾”乡村振兴路


  在60岁那年,一直与传统农作物打交道的董兴龙第一次接触鲜花种植,让他成为一名乡村“浪漫制造者”。

  董兴龙家在云南省姚安县官屯镇官屯社区,过去多种植玉米、蔬菜等作物。5年前,当地政府多方考察后决定推广鲜花种植。作为社区党员户,他第一时间申请加入鲜花种植,带头种植洋桔梗,跑市场、学技术,逐渐探索出种植经验。

  目前,当地已建立“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从分红、务工、技能培训等方面让群众深度参与鲜花产业。去年,鲜花产业给官屯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

  镇里一些年轻人也成了“浪漫制造者”。36岁的孙娅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她到花企工作后,觉得产业前景广阔,尝试种了3亩玫瑰,很受市场欢迎。

  “鲜花出去了,游客进来了,鲜花成了聚人气的产业。”孙娅说,在春节期间,鲜花基地成了观光打卡点,到花田赏花、买花成了一种浪漫体验项目。

  据了解,云南2022年为消费者提供了超过170亿枝鲜花。“‘花漾’乡村振兴道路正在铺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昉说,云南强化了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因地制宜推动乡村鲜花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云南14万余户花农年收入超过70亿元,他们在为消费者制造浪漫的同时,腰包也鼓了起来。   (记者杨静)

 
北京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北京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邰思聪、郭宇靖)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为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北京市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近日向全市城乡低保等10类人群共30余万名困难群众发放2023年1月价格临时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40元,预计2月底前发放到位。

  据悉,北京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即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或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启动条件时,根据物价涨幅动态确定补贴标准,及时足额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自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北京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阶段性扩大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将领取失业补助金和城乡低收入家庭阶段性纳入,保障人群扩展至10类。同时,还阶段性降低机制启动条件,将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阶段性调整为3.0%,同时保持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达到6%的启动条件不变,满足任一条件即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今年1月,北京市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为6.6%,达到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启动条件。据了解,2022年,北京市共5次达到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启动条件,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867.15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69.18万人次。其中,因阶段性扩大保障范围增发168.49万元,多惠及4.24万人次。

 
小份菜、单人餐、剩菜打包…… 北京倡导文明消费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小份菜、单人餐、剩菜打包……
北京倡导文明消费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吉宁)走进全聚德和平门店,顾客不时会看到戴着“节约监督员”胸牌的工作人员建议顾客适量点餐、剩菜打包。餐厅内布置宣传标语、易拉宝,提示用餐顾客厉行节约。

  “这几年,我们全力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增强禁止浪费监督员意识,在顾客点餐过程中做好提示,增加小份菜和‘一人食’烤鸭套餐。在后厨加工环节,设立专门的加工间对原材料进行集中加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浪费。”门店常务副经理王亚敬告诉记者,正常营业情况下,厨余垃圾已经从之前的每天1200斤减少到现在不到1000斤。

  在全聚德吃饭的李先生一行三人点了三个菜和一份烤鸭,他说:“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就已经提示我们要适量,吃不完我们就打包带走。”记者看到,门店准备了各种规格的包装盒,方便顾客使用。

  全聚德集团各店近几年通过多种形式和举措,倡导勤俭节约,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丰泽园饭店厨房加工原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边角材料;四川饭店劝导客人适量点餐,引导客人饭后打包,另外增加堂食和外卖的小份菜。

  同和居月坛店,佩戴着“文明用餐服务监督员”绶带的工作人员会在顾客点餐时,引导顾客适量点餐、量力而为。

  同和居月坛店餐饮部副经理唐小兵说:“在顾客用餐完毕还有剩菜时,为鼓励顾客打包剩余餐食,我们会发放代金券,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了解,在践行“光盘行动”以后,顾客积极响应,该门店的厨余垃圾每日已经减少了200斤左右。

  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通过并开始施行,明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努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

  餐饮企业努力倡导,政府机关也担当作为。2022年5月起,北京市处级及以上党政机关组织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如在供餐环节,提供小份、半份菜品和主食服务,建立菜品质量反馈机制,在取餐区域采取标识、人工等方式提示、提醒适量取餐,在收盘区域采取人工、视频设备等方式劝阻食品浪费行为。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有助于强化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浓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

 
海南专项行动维护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安全
海南专项行动维护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安全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海口2月19日电(记者刘邓)为维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日前决定自2023年2月中旬至12月底,在国家公园区域内开展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代号为“护绿-2023”,将重点打击盗伐、滥伐林木,收购、加工、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等非法来源的林木等行为;打击通过环剥树皮、浇煤油、打毒针等方式毁坏林木、蚕食林地等行为;打击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在临时使用的林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等行为;打击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法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打击非法采集、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行为以及其他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据悉,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将强化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综合行政执法以及属地公安、法检机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集中侦破查处一批案件,打击处理一批违法犯罪人员,整治一批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凝聚合力形成打防管控一体格局。

 
羊倌上山记
羊倌上山记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细雨蒙蒙,上山的路一步一滑,格外难走。过去11年,顶风冒雨,这条通往山上羊圈的路,羊倌张阳寿走了无数遍。

  眼前的张阳寿,个头不高、身体壮实,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他不是一个健谈的人,只默默地爬山,似乎完全沉浸在爬山这件事情当中,你不问他,他不说话。

  不久前,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建南镇红卫村,记者与张阳寿一道踏上了他重复了无数遍的上山旅程。

  “我的羊圈就在那上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的土路曲折上行数百米后,他伸出手,指着仿佛在云端的巍巍绝壁说。

  记者抬头望去,只见云雾缭绕,双眼仔细搜寻,仍不明他的羊圈究竟在何处。

  2011年春节,一次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击倒了常年在外承包建筑劳务的红卫村村民张阳寿。那时,他刚满41岁,年富力强,正雄心勃勃地计划新年大干一场。他在外拼搏20年,从杂工起步,做工10多年才获得劳务承包的机会,谁承想,转眼之间,竟再也无法外出从业。

  出院后,张阳寿在屋旁的公路边一遍又一遍来回踱步。“一大家子要生活,坐吃山空,吃老本肯定不行……”他寻思着要干些啥。

  他将目光重新投回那片莽莽大山。“上千亩的林地,荒废了太可惜了!”他想了又想,决定二次创业,向土地要生存,将荒山利用起来,上山养羊。

  这个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承包荒地的村民们的支持。在病情稳定后,张阳寿买来10多头羊,走上了养殖路。羊圈围着岩洞搭建而成,洞中有清泉,长流不断。畜牧部门对张阳寿进行跟踪指导,村里的兽医手把手传授他养殖技术,一两年后他便成了养羊的行家里手。

  “你去年卖了多少头羊?收入怎么样?”从土路的一个拐角处爬上一个山丘时,记者问张阳寿。

  “我去年宰杀60多头羊卖羊肉,卖活羊10多头,全年的收入在20万元出头,同2021年相比增长了3倍。”走在前面的张阳寿语速加快、声调加重,言语间溢满自豪。

  张阳寿一家5口人,有他自己、他老伴、他儿子3个病患,儿子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孙子孙女在上小学,老两口养的这群羊是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养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张阳寿的羊群已扩大到300多头的规模,却突发疾病接连不断死亡,仅有几头幸存。遭逢这般重击,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张阳寿买来种羊,重新出发。为防止羊群跑下山吃到打过农药的草,他筑起栅栏,将羊群紧紧围在山上。不过两三年工夫,他的羊群规模又壮大起来了。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当地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短板逐步被补齐。2021年10月,国网利川市供电公司往山上架设了一条专用供电线路,羊圈从此通了电,有了电暖。冬天不再挨冻,羊羔成活率显著提高,羊群数量一年之内增长了1.5倍。

  穿过山丘尾部稀疏的杂木林,进入浓密的杉树林,上行的小路愈发陡峭崎岖。记者跟在张阳寿身后,踏着长满青苔、被微雨润湿的石块,一步一步徐徐前进,和他的对话也时断时续地展开——

  “这么陡的路,卖羊的时候怎么把羊运下来?”

  “头数多就牵下来,一两头就捆了背下来。”

  “你一年上山多少趟?身体吃得消吗?”

  “估计有八九十趟。经常锻炼,身体没问题。算下来,一年至少有260天住在岩洞里,全天候守着羊。上面通了电,吃住都方便。”

  半小时过去,行程约半,记者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穿过密林,乱石堆迎面而来。继续艰难前行一刻钟,终于远远望见绝壁之下、用石头围成的羊圈。

  歇息时,记者继续跟张阳寿攀谈——

  “你准备把羊群发展到多大的规模?”

  “我计划发展到400头。”

  “你的羊肉基本都卖给了周边的村民,发展到400头,销路有没有问题?”

  “销路没问题。现在农村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舍得花钱买好东西!”

  张阳寿郑重地说,只要解决了信息闭塞和渠道不畅问题,农村的好货不愁卖,因为“城里的老百姓和农村的老百姓都需要”。

  终于到了,羊圈近在眼前,羊群却瞧不见。氤氲的雾气中似乎有音乐声传来。仔细一听,原来是羊铃声。一头头羊散布在石山间,悦耳的铃声萦绕在石山间。张阳寿就靠这铃声判断自己的羊身在何处。这铃声,已成为他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天色渐暗,羊归圈了,细密的铃声交织成一片,宛如合奏。“目前有120多头大羊,母羊居多,基本都怀了小羊,这个把月是生产高峰期。”张阳寿深情地望着羊群对记者说。

  寒冷的石山间,新生命正在孕育,澎湃春潮正在蓄积。记者赶着在天黑之前下山,而张阳寿则一头扎进石山里,去搜寻还未归家的羊。这个命运多舛的农民,仍持续奋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记者谭元斌)

    新华社武汉2月18日电

 
江西萍乡安源区: 探索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江西萍乡安源区:
探索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安源区地处江西省萍乡市中心城区,是一个老工矿区。面对资源枯竭和城乡融合的双重压力,安源区如何破解乡村振兴难题?几经探索,安源区找到新突破口,建立健全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方面统筹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安源区楠木村在晴空的映衬下,呈现出独特的田园景致,青瓦木楼、古树古桥、曲幽小径……让游客感受到别样的田园乐趣。

  楠木村是安源区高坑镇北部一个偏远小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楠木村引进了金丝楠木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花木经济”,种植了金丝楠木等各类花卉苗木。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的花卉苗木产业渐成规模。这两年,楠木村又栽种了茶花、樱花等近十万株,实现了从偏远乡村到美丽田园的转变。

  近年来,安源区立足资源优势,让美丽乡村“颜值”变产值,同时依托资源禀赋,以“农业+文化+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特色乡镇企业不断涌现。泉江村千亩油茶基地、炎农生态蔬菜基地、荷树坪肉羊养殖基地等一大批产业基地,正加速提升乡村“造血”功能;安源路矿旅游景区、萍乡凯光新天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特色景区,也正释放新的发展活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作为老工矿区,安源区曾多年吃“资源饭”,导致生态环境欠账严重。为此,安源区探索出“矿山修复+产业植入+数智治理”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一体化推进生态修复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实现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每逢周末,安源区青山中医药健康养生小镇上,总有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一座满目苍痍的废弃矿山。近年来,安源区大力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全区143个废弃矿山,目前已修复108个,修复面积约518公顷。如今,一个又一个“荒山”变“景山”,不少村民也吃上“生态旅游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家在养生小镇附近开小超市,每天的营业额达800元,节假日还要高得多。”青山村村民漆小红笑着说。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安源区加快构建梯次合理的农业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广袤乡村施展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实施人才返乡入乡合作交流机制、“雁归工程”,吸引本土人才;建立城市人才入乡合作交流机制等,对外广招英才……通过“内育外引”,安源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记者闫鹏)

 
选好品种栽好苗 凸显特色做营销 贵州十名粮农的“致富经”
选好品种栽好苗 凸显特色做营销
贵州十名粮农的“致富经”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刘智强)进入2月,新一年春耕备耕在贵州各地陆续展开。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10名粮农发现,去年大家收了更多的粮,赚了更多的钱。种粮有法,致富有道。受访粮农感叹,如今种粮不仅要选好品种栽好苗,更要凸显特色做营销。

  近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粮农赵祥榕收到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水稻种子,品种是“宁香粳9号”。近几年,赵祥榕的田里用的都是“宁香粳9号”,产出的大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他告诉记者,该品种具有抗倒抗病等特性,做出的米饭具有柔软有弹性、口感爽滑、香味浓郁等优点。

  精细化农业让一些新栽培技术走进贵州大山深处。赵祥榕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应用水稻精准定量栽培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在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中乐村粮农戴祥华的种植基地,“稻+鸭”“稻+鱼”与油菜的轮作方式推广开来,水稻种植也采取宽窄行拉绳稳密度技术,产量和效益得到大大提升。

  2022年以来,为克服山高坡陡、农机上山难等农业生产难题,贵州掀起一场耕地宜机化改造热潮。不少地方开展土地整治,推进“小田变大田”,让更多耕地有了机耕机种机收的条件。遵义市余庆县龙溪镇田坝村粮农刘菊配、湄潭县粮农浦永君、龚大军纷纷感叹从中尝到了甜头。

  他们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的水稻田在土地翻犁、插秧、收割、烘干等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这四项成本加起来一亩地也就300元,成本大大节约。”浦永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过去雇佣人工来计算,翻犁一亩地要200多元,插秧一亩地要200多元,收割一亩地也要200元以上。

  受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子的启发,贵州的粮农开始重新定位粮食,瞄准了有机、特色的发展方向。比如,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粮农陈刚和周德军在村里建起500余亩有机水稻基地。这里的水稻不用化肥,只用油饼,使用生物试剂和驱虫灯等绿色防治方式。陈刚告诉记者,他家的大米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

  遵义市务川县分水镇成立合作社,号召全镇粮农种植有机水稻,要求是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当地粮农覃文考和徐天容都成了受益者。覃文考说,去年按照镇里的要求种了3亩有机水稻,经过合作社的包装卖出了好价钱,“今年一开春,我就新租了20亩田,准备大干一场。”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的粮农正从单一种粮户变成既懂技术、又能种植、还会营销的“多面手”。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白果村粮农金芝贤说:“过去只知道种,收了稻谷后就等着人来收。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也要有商人的头脑。”10名粮农几乎都选择了自行找工厂,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包装后再售卖。

  刘菊配家去年收获的5万斤大米,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几个月内便销售一空。陈刚则采取会员专属定制的方式开展品牌营销,起名为“石印大米”。他根据米的品质制定了不同的价位,会员购买可享受5折以上的优惠。几年下来,吸引了不少固定会员,也带动更多村民种起“石印大米”。

 
吉林让“土专家” 有了高级职称
吉林让“土专家”
有了高级职称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长春2月19日电(记者李双溪)2月下旬,正是东北备春耕的时节。在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青堆子村,韩凤香正和农民一起操作农机给地里撒农家肥。“用发酵的牛粪还田,保护了黑土地,减少了化肥的用量,每公顷为农民节省了600多元。”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去年,她被吉林省人社部门评为高级农技师,干劲更足,带领农民致富的信心更强。

  近两年,吉林省人社部门突破“学历、论文、年龄、身份”等标准,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根据人才特点设立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电商营销师等9个职称专业。截至目前,共评出4000名初、中、高级乡村振兴人才,其中高级职称600人。

  大专毕业的韩凤香学的是会计专业,是一名农业“门外汉”。2010年起,她从事农业,不断参加省市县级的各类农业培训学习,并报考东北农业大学的函授课程,掌握了农业的理论知识。她注重学中用、用中学,多年来成长为一名农业专家。在掌握了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后,如今,她还在探索玉米秸秆养牛,牛粪发酵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连村里种了几十年地的种田老把式也经常来跟她取经。

  截至目前,韩凤香成立的合作社已经集约经营土地近1000公顷,发展社员158名,生产规模从一个小队扩大到2个乡镇的10个村,固定资产达800万元,每年带动60余名劳动力就业。

  去年,她得知吉林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后,积极提交了申报材料。“县人社部门来实地走访,重点考察了合作社经营和带动农民致富的情况,并对材料进行了审核公示。材料送到省里,专家投票通过后,真的评上了高级农技师!”韩凤香说。

  在吉林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记者看到,参评人员提交的申报材料里面既有学历证书、技术成果,也有粮食产量和技术推广的照片。“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看他们能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吉林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张福新说。

  吉林省还大胆创新评价方式,突破以往逐级申报职称的限制,参评人员可以越过初级、中级,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今年还要突破向上逐级申报的限制,探索县市区可以直接向省人社厅申报,并将初级、中级职称评审下放到县级。

  “这项改革从2021年起,通过5年时间的评审,我们力争实现全省每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人才。”张福新说。

 
鲁北春耕:新农人成了“老师傅”
鲁北春耕:新农人成了“老师傅”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济南2月19日电(记者叶婧)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在尚未完全返青的鲁北麦田里,今年33岁的何石宝拿着卷尺和小铲子走在前面,身后是他的两名徒弟:陈慧芳和张延坤。

  “你看,要以一米为长度,至少取左右两行的麦苗检查,注意数清楚它的分蘖数,才能推算出麦苗的群体数量——这是夏粮丰收的基础。”何石宝领着二人,正在寻找合适的地块做春耕开始之前的田间调查。

  何石宝研究生毕业后,2018年入职了位于山东德州的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新农人。虽然年纪轻,但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管理的粮田屡创高产。2022年夏收后,何石宝以小麦亩产819.17公斤的成绩,被评为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粮王”。

  具备高学历,又有粮食高产经验,新农人何石宝开始收徒。今年25岁、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张延坤就是他新收的徒弟。

  “入职之后,何老师安排的第一个活儿,就是去地里调查玉米、大豆的病虫害。”张延坤说,为了对比打药前后病虫害变化情况,他连续在田里观察了近半个月,皮肤晒得黝黑,才感觉“知识从书本落进了地里”。

  这么安排,何石宝有自己的“教学计划”:2022年是我国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不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农人,大多对这一技术了解不深,只有尽可能细致地了解作物每个环节的生长情况,才能积累经验,及时制定、调整种植安排。

  与第一年经历春耕的张延坤相比,研究生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入职的“师姐”陈慧芳已轻车熟路地调查完了500多亩责任地块苗情并填好了表格:“麦苗整体情况还可以,有一些冻害,个别发现了较轻的茎基腐病。今年夏收我也想冲刺‘粮王’,后续得好好管理。”

  春季田间管理水平与夏粮产量息息相关。在农忙高峰正式到来之前,鲁北大地上已有许多人提前准备,为夏粮丰收奠定基础。为此,德州市平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整理好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要点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提示农户针对当前苗情特点,以“促弱苗升级,促苗情转化,促分蘖增穗”为重点,因地因苗施策,分类管理。

  如今的齐鲁大地上,像何石宝这样拥有高学历的新农人正越来越多,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的人才矩阵已经构建,齐鲁乡村之星每年评选人数扩大到800人,通过“直评”取得中高级职称的基层人才超11万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以上,乡村人才队伍日趋壮大。

 
西藏今年计划实施1337个乡村振兴项目
西藏今年计划实施1337个乡村振兴项目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王泽昊)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获悉,2023年,西藏计划实施1337个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估算146.73亿元。

  据了解,目前西藏自治区已下达第一批中央衔接资金68.57亿元;已开工项目84个,涉及资金7.01亿元;已完成前期工作和进入招标程序项目809个,涉及资金91.31亿元。

  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1日前将完成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提前下达衔接资金项目招标工作;4月1日前开工率达到100%(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5月20日前);一季度中央衔接资金支出进度达到30%。此外,西藏各市地将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尽快完成脱贫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实施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重应不低于60%。

 
王毅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
王毅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德国慕尼黑2月18日电当地时间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德国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发表题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主旨讲话。

  王毅说,人类与新冠病毒长达三年的抗争,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我们都是地球村成员,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绝不能重走阵营对立、分裂对抗的老路,绝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战争冲突的陷阱。

  王毅表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更是时代前进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了世界更安全,我们都要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都要回归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要重视发展的关键作用。

  王毅强调,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是中国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中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地团结更多国家一道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的和平就多一分希望;各国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人类的未来就能充满光明。

  王毅还就乌克兰问题、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回答了提问。

  王毅宣布,中方将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中国将继续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王毅表示,中方还将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解决当今安全困境提出更可行的举措。

 
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美接触情况
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美接触情况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外交部发言人19日介绍中美接触情况,内容如下:

  应美方请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非正式接触。

  王毅清晰表明了中方在所谓飞艇事件上的严正立场,指出美方所作所为是典型的滥用武力,明显违反国际惯例和民用航空公约,中方强烈不满,严正抗议。美国才是全球最大监控侦察国家,高空气球多次非法飞越中国上空,没有资格对中国污蔑抹黑。美方要做的是拿出诚意,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损害。如果美方执意借题发挥、炒作升级、扩大事态,中方必将奉陪到底,一切后果将由美方承担。

  王毅强调,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劝和促谈,一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是两个独立国家主权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从不接受美国对中俄关系指手画脚甚至胁迫施压。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理应推动危机政治解决,而不是拱火浇油,趁机牟利。

  王毅指出,要维护台海稳定,就必须坚定反对“台独”,真正坚持一中原则。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要尊重历史事实,信守政治承诺,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落到实处。

 
“‘香香’再见,我们会去中国看你的!” 日本民众与大熊猫“香香”依依惜别
“‘香香’再见,我们会去中国看你的!”
日本民众与大熊猫“香香”依依惜别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东京2月19日电(记者姜俏梅、张伊伊)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东京上野动物园入口附近一株樱花迎风绽放。19日,上野动物园显得格外拥挤,因为当天是生活在这里的雌性大熊猫“香香”接受参观的最后一天,21日早晨它将踏上回归中国的旅途。

  “香香”出生于2017年6月,父母分别为中国旅日大熊猫“比力”与“仙女”。由于“香香”父母是从中国出借的大熊猫,它们产下的幼崽所有权属于中国。

  记者在熊猫馆周围看到,中签的“幸运儿”按预约时间段前往熊猫馆等待与“香香”道别,队伍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婴儿的夫妻;许多没能中签的人,有的戴着印有熊猫图案的口罩,有的抱着大熊猫玩偶,在熊猫馆附近徘徊观望,即便没法亲眼看到他们心目中的“美人香”,也想离它更近一些……

  “本来两岁就应该送还中国的‘香香’,因为新冠疫情在日本生活了5年多,让我们这些熊猫迷多看了很久它可爱的模样,我想对‘香香’说声感谢。”三浦女士没能中签,但她还是特意穿着熊猫外套前来与“香香”告别。

  众目睽睽之下,“香香”正端坐在一堆竹子前旁若无人地大口进食。由于观览区只准停留两分钟,人们纷纷准备好手机、相机,尽量多地留下这珍贵的一刻,在工作人员的催促离场声中依然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不少人禁不住落泪。

  从埼玉县赶来的“香香粉”和田美月向记者展示了她当天拍摄的珍贵画面。她说:“从‘香香’第一次亮相开始到现在已经数不清来看它多少次了,每个周末和不上班的时候肯定会来这里,我想应该有几百次了。”

  当记者问她对“香香”有何临别赠言,和田突然低下头默默不语,再抬头已是泣不成声。“谢谢你生在上野,让我们看到很多可爱的画面,给喜爱大熊猫的我们以及所有日本人带来笑容和治愈。”她断断续续地说道。“希望‘香香’回到中国之后,像妈妈一样成为育儿高手,只要它健康幸福就好……”

  熊猫馆附近一对穿着印有熊猫图案帽衫的母女非常显眼。30多岁的水口奈津季对记者说,帽衫是她亲手设计的,上面的熊猫图案都是她自己拍摄的“香香”头像。她和妈妈还将成为当天与“香香”见面的最后一批观众。

  “与其他熊猫相比,‘香香’长得漂亮,又很活泼。”她希望“香香”回到中国以后也能被大家所喜爱,继续当个熊猫明星。

  距离上野动物园不远,日本百货公司松坂屋二层的一角正在举办熊猫摄影家、“每日熊猫”博客博主高氏贵博的“香香”摄影展。从10万张照片中精选出的920张照片,记录了2017年12月19日至2022年11月27日期间他与“香香”见面的920天。

  高氏贵博当天在熊猫馆附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是观看‘香香’的最后一天,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不过,这不会是他拍摄“香香”的最后一天,因为他很肯定地说:“将来我一定会去中国看‘香香’的!”

  天色已晚,一群“香香粉”依然不肯离去。她们每人都抱着一个“香香”玩偶,大声冲着“香香”的方向喊:“‘香香’再见!我们会去中国看你的!”

 
美政客炒作“中国威胁”是“贼喊捉贼”
美政客炒作“中国威胁”是“贼喊捉贼”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坛不断刮起渲染“中国威胁”的歪风。一些美国政客声称中国在安全、科技、经济等领域对美国形成所谓“威胁”。实际上,了解国际事务和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对他国正当发展权益形成威胁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

  一些美国政客之所以不断炒作“中国威胁”,主要是因为他们固守霸权观念,对如今美国霸权地位不断下降的事实深感焦虑;固守零和思维,不能容忍任何国家的经济体量赶上并超过美国。他们不能容忍中国继续发展强大,要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步伐。他们卖力炒作“中国威胁论”,一方面蓄意借此抹黑中国,另一方面妄图以此打压中国。

  实际上,是美国一直在威胁世界。正如《纽约时报》评论所言,“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屡屡发起军事行动造成难以计数的平民伤亡、到处挑动地缘冲突引发局势动荡、肆意挥舞制裁“大棒”打击他国经济民生……多少年来,美国霸权行径危害世界和平和发展,世界苦美久矣!

  实际上,是美国一直在威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破坏中国主权安全,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打压中国企业……不择手段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却反诬中国“威胁”美国,这岂不是“贼喊捉贼”?

  一些美国政客之所以热衷渲染“中国威胁”,也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有诸多好处,是一笔“无本万利”的好生意。面对美国内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等顽症,面对枪支暴力泛滥、贫富差距拉大、种族矛盾加深等痼疾,面对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美国当政者们无意也无力解决,向外转移矛盾、“甩锅”中国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渲染“中国威胁”,还可以为美国政府增加军费开支、为军工集团赢得更多订单提供借口。

  种种事实表明,炒作“中国威胁”是美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向中国泼脏水,是企图误导世界舆论的弥天大谎。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让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中国的发展不针对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中国的进步不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正能量。

  炒作“中国威胁”治不了“美国病”,到头来只会让自身问题更加积重难返。面对国内种种棘手问题,美方最应做的是“反求诸己”,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树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奉行积极务实的对华政策,让合作代替对抗,在互利共赢中赢得更好的未来,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记者杜白羽)新华社北京电

 
美国前总统卡特居家接受临终关怀
美国前总统卡特居家接受临终关怀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休斯敦2月18日电(记者徐剑梅)卡特中心18日发表声明说,98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经过一系列短期住院治疗后,决定在家中接受临终关怀。

  声明说,卡特当天决定在家中与家人共度生命的最后时日,这一决定获得他的家人和医疗团队全力支持。

  卡特于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其任内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卡特是目前在世最年长的美国前总统。

 
突尼斯“奶荒”持续困扰民众生活
突尼斯“奶荒”持续困扰民众生活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突尼斯电(记者许苏培、黄灵)去年10月起,牛奶成为继面粉、白糖和矿泉水之后,突尼斯各大超市和商店里又一类限购日常消费品。近半年过去,“奶荒”没有缓解,甚至愈演愈烈。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家很难买到牛奶。为买牛奶,我们必须和附近商店搞好关系。”服装厂工人萨米娅·本·苏莱曼无奈地告诉记者。

  工程师马尔万·穆拉德说:“我们收到哪里买得到奶的信息后,一般会马上赶过去。临近斋月,家庭牛奶消耗量会大幅增加,所以我们尽量多囤一些。”

  突尼斯牛奶市场长期供不应求,近期全国产奶量进一步下降。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市场牛奶需求为每天180万升,而单日供给量最高只有120万升。

  受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乌克兰危机影响,突尼斯第纳尔持续贬值、进口饲料价格大幅上涨,无力面对成本激增的突尼斯奶农纷纷选择卖掉奶牛。

  今年52岁的优素福·梅里亚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在首都附近的西迪萨比特农业区经营一个农场,之前饲养10头奶牛和40多只羊。由于饲料价格大涨,他过去五个月卖掉了三分之一牲口,以减少亏损。

  “我和全国许多农民一样,经济状况恶化,被迫卖掉奶牛。”梅里亚说,成本激增、糟糕的经济形势正在将奶农推向破产。

  以“奶荒”为代表,各种基本消费品短缺已成为突尼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突尼斯马格里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希沙姆·哈吉表示,公共财政困难导致当前一些享有政府补贴的基本生活用品供应短缺。“政府无力支付对牛奶、面粉、食用油等的补贴,对主要生产商大量欠款,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哈吉说。

  突尼斯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国1月通胀率上涨至10.2%,连续第16个月上涨,创1984年末以来最高纪录。

  突尼斯政治评论家朱迈·贾斯米表示,突尼斯通胀上升是从美国加息后开始的,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与美联储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

  去年3月开始,美联储实施多轮激进加息。为扭转资本外流、遏制本币持续贬值,突尼斯不得不跟进加息。然而,国内经济复苏本就乏力,加息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家庭借贷成本,造成消费下滑,拖累经济增长前景。

  “不少中东国家都受美国加息影响。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输出通胀,让全世界埋单,实在令人失望和愤怒。”贾斯米说。

  在物资短缺和通胀持续困扰突尼斯民众之际,突尼斯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原定改革计划难以推进,陷入偿债难、融资难、改革难的恶性循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受进口额急剧上升影响,预计突尼斯2023年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8%;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89.2%,高于2020年的82.8%。

  1月2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突尼斯主权信用评级至Caa2,前景展望为负面。突尼斯经济学家伊兹丁·塞伊丹表示,这意味着突尼斯被归类为“极高风险国家”。

  为获取IMF贷款,突尼斯已承诺进行结构性改革,包括降低公共部门工资、削减能源和食品补贴、部分私有化国有企业等。然而,在当前通胀加剧背景下,如何在不伤害最脆弱家庭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成为棘手的问题。

  “一旦把握不好政策平衡,就会导致局面失控,突尼斯将掉进一个无法脱身的漩涡。”贾斯米说。

  “我以前的梦想是增加奶牛数量并建一个奶酪工厂,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现在,我的梦想破灭了。”梅里亚悲伤地说。

 
毒害地球环境的美日“污”同盟
毒害地球环境的美日“污”同盟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日前,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在东京举行记者会,扬言美日同盟正在从“守”的同盟转变为“攻”的同盟。且不论气势汹汹的美日同盟要“攻”谁、怎么“攻”,从近期围绕重大环境污染事项的表态看,美日更像是一个“污”的同盟。

  联合国安理会14日就海平面上升与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举行公开会议,多国代表对日本政府加速推进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工作提出批评。代表们指出,日本核污水排放计划一意孤行、无视周边国家关切,将严重危及全球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和太平洋沿岸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美国是太平洋沿岸国,洋流影响下,日本的核污水想必也会抵达美西海岸,对美国人的健康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日前在回应日本核污水排放问题时却依然在重复其陈词滥调:“日本的做法很透明,符合国际认可的标准。”

  联想到近期对发生在俄亥俄州的有毒化学品列车脱轨起火导致环境灾难的反应看,美方说出这种话来似乎也并不奇怪——美国政府一开始真没太把这起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当回事,对这一灾难事件长时间失语的美国媒体也是如此。

  正如美方对日本核污水排放表现得“云淡风轻”一样,日本方面也对俄亥俄州此次事故置若罔闻,鲜见于报端。这与他们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时的苛求和炒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日“污”同盟,在美军基地涉嫌污染日本多处土地和地下水问题上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日媒报道,2022年在日本冲绳美军基地附近的调查显示,在46个调查点中,32个调查点的致癌性全氟化合物浓度超标,祸首指向美军基地使用的灭火剂。而在冲绳以外,日本13个都道府的81个调查点全氟化合物浓度超标,包括邻近美军横田基地的东京多摩地区多处地下水和自来水。

  由于日方声称没有权限进入驻日美军基地调查,受污染地区周边居民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自发展开污染源调查。多摩地区的一名居民告诉记者,这儿的自来水不敢饮用,平时只用瓶装水,一言道尽“美军占领地”的悲哀与屈辱。

  美日同盟之“污”,不仅在于漠视地球环境,不仅在于双重标准,更在于唯霸权为首务、视生命健康为草芥的扭曲“价值观”。

      新华社东京电

 
“金豆娘娘”和她的十五个“豆娃”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育种人生
“金豆娘娘”和她的十五个“豆娃”
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的育种人生

( 2023-02-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编者按: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种业振兴,是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有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种业振兴正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科研站,十几年“磨”一种,甚至几十年“磨”一种,执着、默默地耕耘着、奔忙着。
 
  新华每日电讯今起推出“种业振兴”系列报道,向您展现他们的科研精神、攻关精神和奉献精神。

 
 
  本报记者陈聪、管建涛、魏弘毅、王鹤

  2022年10月的一天,李艳华把自己最早培育成功的大豆品种“东生1号”寄给了一家国内大豆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这家企业在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把大豆种子通过飞船送到太空做实验。
 
  从成为黑龙江海伦的第一个大豆女育种人,到被誉为“女袁隆平”,30多年间,李艳华只做大豆育种一件事,她不仅听得懂大豆“唱歌”,更有一套培育大豆的严苛标准;她把培育成功的豆种称为“孩子”,其中任何一个的表现好坏,都逃不过“鸡娃妈妈”的眼睛。
 
  因为成绩突出,李艳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黑龙江省70年70人模范人物”等荣誉,但她说自己“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只不过是大胆走了别人眼里的‘夜路’”。
 
  她的育种梦,从一条“夜路”出发,历经岁月里的风风雨雨,正朝着时空所能及的最远处不断延伸。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小学四年级的李艳华,村里老人称呼她“丑女”。昏黄柴油灯下,她在本子封皮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石墨勾勒的字痕随着手腕的力量透过第二页。李艳华做什么都认真细致,天生如此。
 
  农村的孩子,总会在农忙时帮着做农活。李艳华个头不高,脾气却很执拗。跟着同学们在生产队里帮大人掰苞米的时候,别人三把两下掰完一堆苞米,呼啦啦地就冲到了最前面,可李艳华总快不起来。有一次,她一个人被抛在深深的垄沟里,但仍然像跟自己较着劲儿似的,非得把自己负责的苞米全都捡出来、掰干净。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把任何一粒粮食扔在地上。
 
  她终于如愿成为了守护粮食安全的育种人。
 
打破“传男不传女”


 
  2022年11月的一天,清晨6点多,在一张不到一米宽的皮沙发上,李艳华睁开双眼。她枕着一个棕色靠枕,盖着一条浅灰色的绒毯,身下垫着一条红色薄毯子充当床单。驱赶片刻睡意,李艳华翻身起床,急着要和“家人们”——几千份大豆“材料”见面。
 
  李艳华醒来的地方,是她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办公室。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海伦人,她的家离单位并不远,走路大概只需4000步,那她也喜欢住在办公室里。
 
  “这儿不如家好,但离豆子近。”李艳华说,陪着豆子,才安心。
 
  办公室里,一层又一层的陈列架贴着墙壁,上面挂满了一个个装有大豆的牛皮纸袋。还有些干枯的豆秆连着豆荚高高地站在架子的最上方,展示着豆子生命的脉络。
 
  桌子上叠放着二十几本“账本”,本子里有很多格子,密密麻麻爬满了各世代“材料”的各项指标数据。数据旁边,还有对不同“材料”的评价:“非常好”“好”“饱满”“淘汰”……
 
  每年,李艳华要做几百个杂交组合,这些“材料”都有谱系。每一颗大豆是谁和谁的后代,每一代的形状、色泽、株形、秆的强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抗病性、成熟期……所有豆子的“祖宗八代”几乎全在李艳华的脑子里。
 
  “豆子已经跟我的生命融在一起了。”李艳华这么解释。
 
  农忙时节,李艳华一头扎在地里。胶皮鞋、旧外套,外人只当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人,只有当地豆农知道,她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寒区大豆育种专家,是给农民们带来高产大豆品种的“金豆娘娘”。
 
  李艳华与育种结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金振宇。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李艳华回到原海伦市农业局农科所工作。刚到单位没多久,中科院一位老专家到农科所挑选人才。李艳华最终被相中,到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开始“实习”。
 
  老专家正是金振宇。眼看快要退休,自己因历史原因迟迟未能实现的心愿,只好寄希望于年轻人。对于接班人选,金振宇的条件很苛刻:必须是本科毕业,有认真钻研的精神,要专业好、人品好,考虑到育种对于女生过于艰苦,金振宇外加一条,“传男不传女”。
 
  好几年过去,合适人选仍未出现。直到李艳华毕业,有人向金振宇推荐,她才有了“实习”的机会。
 
  “那个时候,是把我当临时工招进来的,每天两块零六分的工资,干了好几个月。”李艳华回忆说。
 
  最终,金振宇被李艳华不怕辛苦“傻乎乎的认真劲儿”感动了,打破自己设定的条件,将干了一辈子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给了她。
 
  1991年,李艳华成为了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第一个女育种人。
 
  三十多年如一日,已经促成15个高产豆种面世的李艳华,仍在这条路上艰辛跋涉。冬闲时节,但她仍忙得分身乏术。“我把已经做好的347份杂交组合带到海南繁育,这几天有刚出苗的,有鼓粒的,从早到晚都在观察。”
 
  回忆起命运的转折点,李艳华这样说:“他可能预见到我这人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是能投入感情,认真做点育种的事儿。”
 
“鸡娃式”培育


 
  “以海6055为母本,以‘东生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7代育成。”
 
  “2012年配制杂交组合。经过三次南繁,2016年F7代决选,2017年鉴定试验,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品种比较试验,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2020年同时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审定。”
 
  “试验过程历经9年完成。其中南繁3次。”
 
  这是大豆品种“东生19”的诞生简史。到目前为止,“东生19”还有另外14个“兄弟姐妹”。它们的“母亲”,就是李艳华。
 
  人类的繁衍,有着严格的伦理束缚:婴孩分娩,是孕妇怀胎十月的因果完结。而一颗优质大豆的问世,除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人为杂交。
 
  大豆原产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给全人类的馈赠。然而近年我国大豆产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9652万吨,自给率不足15%。与大豆生产强国相比,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偏低,这也是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专家认为,与一些国家已建成全球布局的一体化现代育种体系相比,我国种业发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不畅。大豆品种选育时间长、种植面积波动大,以及投资回报慢、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大豆种子企业的科技水平不高。
 
  提高单产,摆脱对进口大豆的严重依赖,提升自给率,是大豆育种人的重要课题。
 
  大豆有四个主要的性状维度: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和广适应性。通俗地说,它们对应人类需要大豆实现的四个主要指标:高产量、高蛋白质含量、抗病虫害、能适应不同环境。
 
  但是在野生大豆生长过程中,四个指标相互冲突,无法完美融入一株植株中。育种人员要做的,就是通过杂交,将不同野生大豆个体的优质性状组合到一起,在平衡四个指标的同时,尽可能提升单个品种中每个指标的绝对值。
 
  “我们选择在夏天,豆株花朵含苞待放的时候,用镊子拔掉母本豆株上的雄蕊,然后将父本豆株上的花粉授给母本豆株。杂交就这样开始了。”
 
  李艳华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杂交繁育的起点,但她明白,从6至7代的繁育过程,到性状稳定后进行决选,再到参与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试验等评比,这不啻一场小小豆子的艰苦“长征”。
 
  杂交授粉通常在7月进行。李艳华团队需要冒着酷暑,用镊子一点一点授粉,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授粉需要手稳眼尖,这是对体力和心态的双重考验。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授粉母本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30%。这意味着,李艳华团队在整个夏天的有效做功,只有三成。
 
  想要“孩子”脱颖而出,李艳华奉行“鸡娃式”培育模式。株高一般在80-90厘米之间、豆粒要尽可能圆、出现病害一票否决……“任何环节有一项不合格的指标,这株苗就不能要。有时候一年种下来可能一株合格的都不剩。”李艳华说。
 
  豆种从杂交开始到“拥有姓名”,一般需要10-12年。即使再顺利,最少也需要8-9年。为了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世代豆种,李艳华团队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租了30亩地,建立了南繁基地。如候鸟一般,李艳华在每年大豆生长周期开始时携带大豆往返南北,开启新一季杂交繁育,同时进行数据记录和豆株管护、淘汰。
 
  李艳华乐于在“孩子”成长中发掘未知:“有的孩子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脸比较圆,有的比较扁;有的肤色金黄,有的显得暗淡;有的性情温和,有的脾气暴躁;有的害羞内敛,有的能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哪一个孩子是最好的?只能培育他长大后,再来评价。”
 
  “鸡娃”的背后,却是残酷的“生”与“死”正负两极。每一个杂交株,在出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优胜劣汰,甚至有些注定要牺牲在“黎明前”:“有的品种我做了六七年,最后在审定环节被淘汰了。”李艳华说,繁育了这么多年,早就有了感情,但是为了优中选优,再舍不得,也要尊重规则。这不仅仅是顺应物竞天择的道理,更是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
 
  从业32年,李艳华从难以计数的杂交豆株中筛选出了15个“孩子”。它们“走”出实验室,“扎”进黑土地,完成属于它们的繁衍生息。
 
  据粗略统计,这15种高产豆种目前广泛分布于全国1.48亿亩耕地中,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醉在“声色”里


 
  在这个世上,如果有一种“声色”让李艳华耽于其中,那无疑是大豆的“声色”。
 
  办公室里,抓起一把豆子,李艳华倾斜手掌,五指微张,任由金黄饱满的大豆从掌心流泻而下。
 
  大豆溜进了桌上的玻璃容器,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李艳华观察片刻,报出了这捧大豆的重量:“百粒重(一百粒的重量)大约22克。”
 
  走到试验田,李艳华慧眼如炬,在一大片“东生3号”豆株中一眼发现一株因播种失误而长于此的“东生9号”:“‘东生9号’的荚色有点草色,壳和粒之间非常紧凑,‘东生3号’有点毛乎乎的,颗粒饱满。”
 
  “豆子百粒重怎么样,后期能加工到什么程度”,李艳华都能观察出来,她说,“大豆会唱歌。”
 
  “神乎其技”的背后,是李艳华内心不变的坚韧和对粮食长久不渝的珍视。
 
  “我们这一辈人,小时候都挨过饿。我看过《平凡的世界》,对里面关于饥饿的描写有强烈共鸣。”翻开童年在老家海伦市向荣乡向民村的记忆章节,字里行间满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童对粮食的真切情感。
 
  “那时候蒸小米饭,剩下的汤家家户户都舍不得扔,攒起来做菜用。当时农村粮食一年一配给,必须计划着用,不然揭不开锅。”
 
  走过荒年,越过苦难,度过默默无闻的岁月,大豆的“声色”仿佛给李艳华创造了一个私密的空间,把她与红尘中许多名缰利锁的束缚分隔开来。
 
  1998年,李艳华已经闯出些名头。得知海伦市有这样一位育种人才,一个大城市的企业打算高薪挖人,当时单是承诺她的奖金就比单位工资还高。企业人事部门还开出诱人条件:现在住多少平方米的平房,入职后就给她置换多少平方米的楼房。
 
  李艳华拒绝了:“在大城市工作,去一趟地里得多费劲啊,浪费时间。在海伦,想去哪儿都方便。”
 
  还有几年就要退休的李艳华,评上高级职称的时间是8年前,只因她没发表过SCI论文。
 
  别人曾为李艳华抱不平,可李艳华并不觉得:“我这点东西不足以发论文。高水平论文要做到一定深度,要对大豆基因、性状等进行深入研究。而大豆育种则以应用为主,我抓紧研究出更好的大豆品种,能为老百姓增产增收做点事,就挺好。”
 
  在自己女儿的成长轨迹里,李艳华是游离的。“接送上下学、辅导作业、照顾衣食起居,这些事我妈做得特别少。”但如今,女儿也躬耕在田畴,扛起了中国大豆育种的大旗。“初中之后,我就开始和妈妈一起种大豆。耳濡目染,那时候我杂交的豆株拿到海南南繁基地,就能种活!”
 
  “菽”,是古人对豆类的总称。李艳华给女儿起名王有菽:“这名字是希望、是寄托,我和女儿是事实上的血脉之情,我和大豆之间也有深厚感情。给女儿取名‘王有菽’,这是血脉之外的血脉之情!”
 
  普普通通的三个字,是对女儿深沉的爱,是对大豆如痴的迷,也默诉着李艳华成长的答案——在血脉中流淌不息的,正是她的育种人生。
 
“老丑子”成为李艳华


 
  李艳华工作生活的黑龙江省绥化市,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尤其是黑土肥沃的县级市海伦,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因为常年和豆农打交道,李艳华组建了几个微信群,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一次,一位种植大户遇到难题,李艳华先坐了三小时汽车,又坐农用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直奔地里细致观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我觉得累,但我更觉得安心,在地里才是充实的。”李艳华甘之如饴。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研示范中心主任刘力睿还记得第一次和李艳华见面的情形:“李老师穿着一套蓝运动衣,下车就去田里看大豆,结束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只要提到专业问题,她什么都愿意讲。”
 
  “今年我们有128个来自国内外的大豆品种同台竞技,李艳华老师培育的‘海A’品种虽还未审定,已经‘技压群雄’。”刘力睿说,在试种中,“海A”亩产超过500斤,产量较目前广泛种植的常规品种上浮了60%以上。
 
  截至目前,李艳华的“东生”系列大豆增产超过20亿斤,为农民增收超过40亿元,新疆、内蒙古等地,都有她的“孩子”,哪个品种高产了,李艳华能念叨好几天。
 
  眼下,李艳华最关心一份正在审定过程中的“材料”:“试种表现特别好!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第六积温带亩产还能达到300斤,明年要好好设计与当地种植品种的对比试验,搞个现场会,争取尽早在当地推广应用!”第六积温带是黑龙江最北、环境最严酷的生长区域。
 
  在一个工作账本下,我们找到了李艳华隐秘的一面。她手抄的苏轼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现在怎么说呢,感觉也在逆境里头。”李艳华说,这几年,每次遭遇类似新品种没过审的挫折和失败,她都习惯从诗句里寻找古人的放旷和豁达,以此排解内心的烦忧。
 
  2022年10月至11月期间,海伦因疫情严重一度静默管控,李艳华主动把自己隔离在了办公室。艰繁工作的间隙,手机App里的《苏东坡传》抚平了她情绪中的每一寸褶皱。
 
  诗句抚慰人,人也活成了诗。一如她的人生,儿时的饥饿、育种的艰难、名利的诱惑……一步步走来,“穿林打叶声”响了几响,杳然消逝。唯独时间里的风风雨雨,洗练出一个谦和、真诚、专注、纯粹的李艳华,伴着满地的杂交豆株“吟啸前行”。
 
  “什么是最不够用的?时间最不够用。”李艳华时刻告诉自己:分秒必争。
 
  “退休以后我还是要干地里的活,”她说,“生命结束的时候,‘李艳华育种’这五个字才能结束。”
 
  小时候,村里人叫李艳华“老丑子”“丑女”,这并非说她相貌不好,而是因为无论怎么逗她,她都不“急眼”,索性就这么叫她了。长大以后,在更广袤的黑土地上,她被称为“女袁隆平”。对此,李艳华更愿意把它看作农民对自己的期待和鞭策:“肯定是赶不上袁老的,但是我得尽力向他致敬、向他看齐。”
 
  说着说着,李艳华的语调激动起来:“中国大豆的事业需要一代中国人来努力赶超。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一定能赶、能超,一定不比别人差!”
 
  依然有一些种业公司的人向李艳华伸出橄榄枝。他们不知道,李艳华最习惯的,还是那间“梦醒时见豆”的办公室。
 
  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不打算离开这里。她知道,黑土地在,办公室在,大豆育种就在。
 
  采访结束时,李艳华的思绪又回到了育种梦的开始。
 
  那是1986年,20岁的农村女娃踏进东北农业大学的大门。在学校树林子里,李艳华梳着干净利落的短发,穿着长及脚踝的白色连衣裙,一只手轻抱着树干留下了一张照片,稚嫩的脸上藏不住她最美的韶华。
 
  有人给她泼冷水:“女娃学农业没出息”,说她走了一条“夜路”,看不见光,没有前途。
 
  如今,顺着“夜路”,李艳华走着,坎坷着,一路艰辛跋涉着,终于发出属于她的光亮——
 
  一个眷恋土地的育种人所能发出的最大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