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

专家提醒:基因编辑疗法需注意安全隐患

(2022年07月28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有望防治心脏病
专家提醒:基因编辑疗法需注意安全隐患

( 2022-07-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乔本孝)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网站日前报道,一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新西兰接受了基因编辑临床试验,以期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从而防治心脏病。这项临床试验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防治心脏病的一次新探索。

  据报道,本次试验采用了一种新型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有望永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水平偏高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堵塞血管,引发心血管疾病。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常被比作“基因剪刀”,本次试验采用的单碱基编辑技术仅需替换单个碱基。

  此前动物研究显示,这种疗法可将猴子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60%,疗效已持续有效超过1年,并且很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接受试验的这名患者属于先天胆固醇水平过高,已患有心脏病。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替换了其肝脏细胞的PCSK9基因单个碱基,这种基因可帮助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研究人员预计此举可永久降低志愿者“坏”胆固醇水平。研究计划总共为40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基因编辑治疗。

  本次试验采用和mRNA疫苗类似的原理,将基因指令装载到纳米颗粒中,再导入到人体内。新冠疫情带动大量mRNA疫苗产能,加以转化后,有助于降低本次试验技术推广的成本。

  此前,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在罕见病患者身上应用,如果本次试验成功,基因编辑技术或可广泛应用于常见疾病的预防。英国《自然》网站报道说,试验结果预计在2023年公布。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27日电(记者王卓伦、吕迎旭)以色列一项新研究发现,已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虽然非常有效,但并非绝对安全,该技术可能导致遗传物质损失,进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长远来看甚至可能致癌。研究人员建议在使用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时应注意安全隐患。

  以色列政府办公室25日发布公报,介绍了这项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领衔、已发表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研究。

  CRISPR是一种用于编辑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开创性技术,可通过切割DNA序列以实现删除或添加DNA片段等目的。为调查该技术对人体T细胞的影响,以色列研究人员尝试用CRISPR技术切割T细胞基因组的第2、7和14号染色体,再利用单细胞RNA(核糖核酸)测序技术,测量每个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表达水平。

  结果发现,一些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损失显著。例如,当14号染色体被切割时,约5%的细胞显示该染色体很少表达或没有表达。而当上述的所有染色体同时被切割时,损伤进一步增加,分别有3%、10%和9%的细胞无法修复第2、7和14号染色体的断裂。

  研究人员介绍,人体细胞中的基因组经常由于自然原因断裂,但通常能够自我修复,不会造成任何损害。不过,有时也会出现受损染色体无法恢复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基因组稳定,这在癌细胞中较为常见。因此,CRISPR这种通过有意切割DNA来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方法,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会引发恶性肿瘤。

  基于最新发现,研究人员建议在使用CRISPR疗法时应格外小心。另外,为进一步减少相关风险,可加强如何减少受损细胞产生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