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要 闻

返回 2019年11月24日

贵州雷山:小藤结串起脱贫路

新华每日电讯      2019年11月24日     
  “爷爷在我小时候经常用藤条编这种小装饰,看到它,就好像爷爷还在身边。”贵州省雷山县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人杨国超在向记者讲述时,眼角闪着泪光。
  杨国超是苗族人,他和藤编的缘分要从爷爷的一支老烟斗说起。这支烟斗跟随爷爷几十年,烟斗一端黝黑发亮的装饰藤结,是杨国超记忆里抹不掉的有关爷爷的一部分,也是他决定传承藤编技艺、回乡创业的灵感和动力。
  杨国超去年在雷山县易地扶贫羊排安置小区设立苗族藤编技艺扶贫工坊。走进工坊,记者看到各式藤编手工艺品摆满展厅,桌面上的花篼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藤编手艺只有老人才会,现在没人做的话就失传了。”杨国超说,“当时,县里的领导在村里发现了我,想让我把这种藤编技艺带出村,问我需不需要帮忙,还缺什么。”于是,有了如今的十几个店面。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旅游大县。这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包括国家级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近500项,包括苗绣、苗族织锦技艺等。雷山县近年大力创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育传承人,开发文创旅游产品,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杨国超就是新近培养出来的非遗传承人。
  “产品都是我设计的,想到一种新的编法我就会反反复复去试。”花篼从单一编法到现在十几个品种,杨国超不断创新。今年2月份,杨国超被认定为雷山县非遗代表性项目藤编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感觉身份不一样了,把过去被淡忘的记忆找回来,重新整理构思,既传承了文化,又使产品有实用价值,这才能让这种技艺具有生命力。”杨国超说。
  杨国超很用心,为了藤编能有销量,他与当地专业拍摄团队合作,制作宣传视频并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吸引粉丝关注购买。“政府还会介绍我们到各地参加商品展销会,我的产品不愁没市场。”杨国超骄傲地说。
  在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叫李金光,今年63岁。2005年,因被马咬伤失去右腿,丢掉旧营生,成了贫困户。2018年,他搬到羊排安置小区,原本就有点编织基础的李金光主动来到藤编工坊接受培训,从此有了新的工作。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杨国超的微信签名。2018年,他被评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易地扶贫搬迁后,人手增加了很多。”工坊现有的30名员工,都来自附近扶贫安置区。“在我这里工作的员工,都能实现稳定脱贫。”杨国超说。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个小小的扶贫工坊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杨国超说,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产品做好,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苗族藤编花篼能装点家家户户的桌面。”(记者康丽琳、王晓夏)据新华社贵阳电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