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两会特刊

05版:两会特刊

0607版:两会·权威发布

08版:两会·解读

09版:融媒

1011版:两会·权威发布

12版:两会特刊

13版:两会·通道

14版:两会·权威发布

15版:两会特刊

16版:融媒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习近平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栗战书主持大会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听取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和议事规则修正草案、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栗战书主持大会
    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听取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和议事规则修正草案、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庄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杨振武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3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900人,缺席53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栗战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场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0年工作回顾;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三、2021年重点工作。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李克强在报告中从七个方面总结一年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回顾“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后,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纲要草案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2021年要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报告中,李克强还就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发展和两岸关系,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作了阐述。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国务院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务院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分别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关于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指出,全国人大组织法是关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必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草案共37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增设“总则”一章;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职权相关规定;完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相关规定;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增加相关内容;健全全国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权;加强代表工作、密切与代表的联系。
 
  关于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说明指出,全国人大议事规则是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基本法律。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全国人大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全过程民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草案共35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明确会议召开的相关准备工作;严明会议纪律;适当精简会议程序,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加强会议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完善法律案等议案审议程序;规范规划纲要的审查批准和调整程序;健全完善大会通过事项的公布程序。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选举制度包括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乱象表明,香港现行的选举制度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消除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重新构建和增加赋权为核心进行总体制度设计,调整和优化选举委员会的规模、组成和产生办法,继续由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行政长官,并赋予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和直接参与提名全部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新职能,通过选举委员会扩大香港社会均衡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更加广泛的代表性,对有关选举要素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建立全流程资格审查机制,进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实际情况、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选举制度。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经认真研究并与有关方面沟通后,提出采取“决定+修法”的方式,分步予以推进和完成。第一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明确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修改完善的核心要素内容,并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决定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第二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修订后的附件一和附件二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新的民主选举制度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丁薛祥、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尤权、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军、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作成、苗华、张升民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内蒙古代表团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张晓兵、娜仁图雅、戈明、周义哲、李国琴等5位代表分别就发展河套灌区现代农业、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动边疆地区集中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守护好大兴安岭绿色林海、推进乡村振兴等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同大家交流。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内蒙古一年来的工作,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习近平强调,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内蒙古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可喜可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

  习近平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十分关注民族问题。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1947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丁薛祥、何立峰等参加审议。

 
“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谈生态治理
“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谈生态治理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正值惊蛰,万物萌发。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谈到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统筹”二字。长期以来,他一直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次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总书记心目中的“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是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就曾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这次审议,生态治理问题又成为焦点话题。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套地区推进生态修复、阻止沙漠东侵黄河的情况。
 
  “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顶部的地方,灌溉农业发展得很好。”总书记对这块“塞上江南”十分熟悉,“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说,“比如,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来自阿拉善盟的戈明代表说,阿拉善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过去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让群众饱受其害。
 
  “腾格里过去污染很厉害,附近省份向沙漠里倒污水,我为这个问题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停止污染,加强治理。”总书记提起往事。
 
  围绕生态治理,代表们从“沙”谈到“林”。
 
  周义哲代表,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场工人。他介绍了自己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的经历:
 
  参加工作时,他们工队50多人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后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大大改善。
 
  “现在野生动物多了起来,经常有狍子、棕熊‘光顾’林场和管护站。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他说。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总书记接过话头,给大家算起了一本生态账,“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
 
  从自然生态,总书记又谈到了政治生态。
 
  曾经一个时期,内蒙古发展依靠煤炭等资源开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给政治生态带来污染。去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涉煤腐败已经成为污染的毒瘤和源头,要深刻吸取教训,严堵制度漏洞。”
 
  坚决落实总书记要求,去年以来内蒙古对涉煤领域腐败“倒查20年”,一大批违纪违法问题受到处理。
 
  “这个事情是必须抓的,不抓不行。”总书记语气坚定,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够利用手中的权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利用煤炭搞腐败,狐狸尾巴迟早是要露出来的,露出来以后就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反腐败都八年了,一方面对增量腐败坚决零容忍,另一方面对存量腐败只要揭露出来了也是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新征程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要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定能共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为何讲到两段历史佳话
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为何讲到两段历史佳话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

  一个是全国各地共同支援内蒙古建设,一个是内蒙古人民无私帮助其他地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件往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专门讲到了这两段历史佳话。

  作为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先进经验,长期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总书记一番话语重心长。

  “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八个字,道出了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也是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生动格局。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活水。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的光荣传统,与党的历史紧密相连。

  在审议中,总书记结合内蒙古历史上的红色资源,阐发了“四史”学习的重要性,从文化认同的高度,揭示了民族团结的根与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内蒙古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正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为“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是代表们聚焦的共同课题。

  在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的内蒙古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本身就不容易。

  现代化建设,同样不能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

  对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短板、面临的挑战,总书记了然于胸——“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再次强调“共同富裕”,展现了共产党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初心、信心和决心。

  辉煌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的征程正由各民族携手开启。复兴未来属于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笔:杨依军、黄玥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发展繁荣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发展繁荣
习总书记参加内蒙古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会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崭新篇章。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开好局、起好步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总书记深刻阐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重要遵循。”走出会场,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说,对于我们河套灌区来说,落实新发展理念关键是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记下满满6页笔记,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等关键词上做了记号。她说:“我们村脱贫靠的是种植中药材,未来我们要把中药材种植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乡亲们更好抵御风险,共享产业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右玉县张千户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宏祥说,总书记的讲话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我们正在推行羊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平地种草、坡地轮牧、涵养滴灌的土地科学配置模式。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护来之不易的绿色林海,让绿色成为右玉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浙江宁波,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过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海上巨轮来往穿梭,来自全球的集装箱整齐码放。

  “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真干实干,去年实现从负增长到正增长的‘V’形逆转。”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毛剑宏说,我们要落实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等重要讲话精神,朝着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新标杆的目标进发,实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民族大团结,才能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族团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祖国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好,我们大家才会好。”现场发言的五名代表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蒙古族小学教师娜仁图雅说。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拥有“模范自治区”的荣誉。娜仁图雅说,总书记要求我们“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我牢记在心,一定会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师生心中发芽、扎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国人大代表,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果果说,拉萨市将继续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市要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推出一批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文艺精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区内外人员双向交流。

  “我们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汉、毛南、壮、苗等14个民族,去年脱贫就得益于党的民族好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说,现在我们县正团结一心,通过实干创建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富裕模范县。各民族形成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全党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已经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全面部署,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走出会场,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协副主席戈明说,总书记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出要求,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学习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和能力。

  “党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智慧方法、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标杆。只有引导学生学好党史,学生才能懂得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瑞军表示,他将深耕思政课堂,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在新闻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谈党史学习教育,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区委组织部长张川倍感振奋。他所在的彭山区有100多名90岁以上的党员。他说,今年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百名书记讲党史”“百岁党员说党史”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百个支部做实事”,以真行动取得真成效。

  十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一直在南湖红船旁讲解红船故事,传承“红船精神”。袁晶说,红船是盏明灯,指引广大干部群众前行。我们要继续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将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记者熊争艳、舒静、安路蒙、王靖、王菲菲、吴光于、王俊禄、温竞华、周闻韬、刘良恒)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中宣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 在庆建党百年活动中突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中宣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
在庆建党百年活动中突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近日,中宣部印发《关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突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突出青少年群体,加大支持力度,做好统筹安排,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大力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浓厚社会氛围。

  《通知》指出,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涵盖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日益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通知》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集中展示我们党的伟大历程,充分展示我们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挖掘展示宣传教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要不断增强庆祝活动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要积极拓展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就近就便参观学习、开设流动展览、建设网上展馆,不断整合展览资源,拓宽社会教育覆盖面。要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管理和健全机制,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要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和“国家队”“主力军”作用,主动对接庆祝活动安排,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激励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栗战书参加江西团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江西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会场上,代表们积极发言,气氛活跃。栗战书认真听取黄路生、于集华、雷燕琴等代表的发言,不时同大家交流。栗战书表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了高质量发展主题,回应了人民期盼,完全赞同这个报告。
  栗战书表示,过去一年,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面对世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栗战书指出,在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征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发展如何、强大与否,执政党和党的最高领导人的执政水平至关重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至关重要;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危急关头、风雨来袭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挥了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作用。
  栗战书希望江西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是联系江西实际系统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三是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创佳绩。四是用好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五是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
  栗战书强调,提交大会审议的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符合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符合香港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定会得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汪洋参加四川团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四川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降初、吉克石乌、李海鹰等代表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先后发言。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汪洋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总结成绩提纲挈领、实事求是,部署工作重点突出、切实可行,是一个精炼务实、团结鼓劲的报告,我完全赞成。
  汪洋指出,过去一年极不平凡,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些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了蕴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之中的磅礴伟力。
  汪洋对代表发言中反映的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成绩给予肯定,希望四川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重点做好宗教工作,确保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要学深悟透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抓好贯彻落实,推进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王沪宁参加河北团审议
王沪宁参加河北团审议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河北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武卫东、李强、党晓龙等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高校科技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积极发言。王沪宁表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王沪宁表示,过去一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引导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王沪宁希望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抓好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全力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三件大事”。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要精心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用好丰富红色资源,扎实为群众办实事,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赵乐际参加黑龙江团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黑龙江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周玉、高春艳、孙斌等代表先后发言,赵乐际认真倾听,并与代表们交流讨论。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赵乐际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部署工作重点突出,汇集了社会各界意见,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
  赵乐际指出,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冲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办好自己的事情,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赵乐际充分肯定黑龙江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希望黑龙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持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龙江工作“五个要发展”上下功夫,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切实把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赵乐际强调,各级纪委监委要立足职能职责,围绕现代化建设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监督保障执行,就是要以精准有力的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以正风肃纪反腐释放出的监督推力,保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落实各项重大战略任务,保障落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促进完善发展,就是要结合监督执纪执法案例和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推动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把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督促引导党员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韩正参加陕西团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陕西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李春临、方兰、何菲等代表先后发言,韩正认真倾听,不时与大家交流讨论,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听取代表发言后,韩正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文风朴实、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是一个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韩正表示,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韩正强调,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继续加大对基层的财力保障力度,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要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要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韩正充分肯定陕西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绩,希望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五项要求”,深入推进“五个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 许其亮张又侠参加审议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分组审议
许其亮张又侠参加审议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李宣良、梅世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5日下午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分别参加小组审议。代表们认为,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贯彻党中央、习主席重大战略思想,聚焦开好局、起好步,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具化为发展目标、经济指标、实际举措,给人以前行的定力、坚定的信心、奋进的力量。

  许其亮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习主席坚强领导下,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就殊为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新征程上,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初心使命,把准历史方位,认清机遇与挑战,强化责任与担当。全军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扎实抓好练兵备战、抓好规划开局、抓好改革创新、抓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全国人大依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意义重大,军队坚决拥护这一重大决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张又侠指出,去年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化危机、育先机,应变局、开新局,最根本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关键的是有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全军要深入贯彻习主席重大决策部署,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年这个大事,下力把军队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抓深抓实,把听党指挥的“命根子”固牢扎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模式,全力以赴推动“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工作,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加快把军事实力搞上去。要狠抓全面从严治军,以上率下立起严实作风,不断开创新时代强军事业新局面。

 
凝心聚力开新局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侧记
凝心聚力开新局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侧记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3月5日,首都北京。惊蛰已至,春雨蒙蒙。
 
  8点2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开幕,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下车后,仔细整理了一下胸前的代表证。
 
  三个多月前,包括镇原在内的甘肃省最后一批未摘帽贫困县全部出列。“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山沟沟里的产业发展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次人代会,我将建议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交通建设。”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马银萍难掩激动。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是一次在重要历史节点召开的大会——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催人奋进。
 
  新征程,新展望,新气象。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代表们的心里感受着新的希望。
 
  “过去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力量,对于今后继续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我们抱有必胜决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表示。去年此时,他正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今年此刻,罗杰的心里充满了力量。
 
  “新征程机遇无限,新理念指引企业转型升级。”河南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长金代表这次带来增强制造业的建议:“要大力挖掘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万人大礼堂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主席台正中的国徽与会场顶部的灯光交相辉映,分列两侧的红旗鲜艳夺目。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在主席台就座。
 
  9时,大会开幕。全体起立,高唱国歌。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在大礼堂,回荡在千千万万不平凡的、奋斗着的中国人心中。
 
  李克强总理走上报告席,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一份世界瞩目的成绩单——
 
  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这是一份求真务实的任务书——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这是一份催人奋进的行动蓝图——
 
  “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推动绿色发展,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如潮的掌声,一次次回响在万人大礼堂。这是代表们的肯定,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此时,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很多村民正在收看会议现场直播。
 
  此刻,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85后”全国人大代表王萌萌正在人民大会堂认真聆听会议。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她,坚信“年轻人有活力、有知识储备,只要吃得了苦,一定能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甜!”今年她就带来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会场内外,同频共振。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让人们倍感振奋和温暖。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历史注定会记住这个不平凡的日子。目标催人奋进,团结开启新局。
 
  “中央企业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的骨干力量和国家队,要责无旁贷当好技术创新主力军、排头兵,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勇挑重担。”走出会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代表坚定地说。
 
  “对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一定要落实落地。”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马慧娟代表说。
 
  天安门广场上,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着党领导全国人民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表示:“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聚共识,谋实招,鼓足干劲,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记者于文静、赵文君、舒静)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蓝图已绘就,你我怎么“拼”? 从全国两会看“十四五”新图景
蓝图已绘就,你我怎么“拼”?
从全国两会看“十四五”新图景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5年规划。
 
  未来,我们为之共同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什么样子?
 
5大类20项指标
 
“点亮”高质量发展主题


 
  未设“十四五”经济增速具体数值!纲要草案这一安排,吸引海内外关注。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说:“这有利于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定力。”
 
  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0项指标,勾勒中国发展脉络。
 
  “这些指标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强调,目标值的设定和测算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了空间。“这些指标就像奋力一跳可以够到的高度,但必须奋力一跳。”
 
  20项指标中,8项为约束性指标,覆盖绿色生态、安全保障、民生福祉,其中民生福祉类指标最多,涵盖就业、收入、养老、育幼等方面。
 
  “明确了发展必须守住的底线,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国政协委员、中建西南院总工程师冯远说。
 
  量子信息、星际探测、川藏铁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纲要草案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大事难事,兼顾‘国家大事’与‘关键小事’,把重大项目作为纲要实施的重要抓手。”何立峰说。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数字中国”加速奔跑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虽起步晚,但起点高、效率高、挑战大、创新强,一次将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探测,‘三步并作一步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说。
 
  从追赶起步,向领跑奋进,我国正进入全球科技创新前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要关注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挺进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代表关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升级的科技需求格外迫切,要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为突破口加速创新驱动。”
 
  数字经济正成为大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纲要草案单独成篇,聚焦“数字中国”。
 
  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这让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倍感振奋。“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赋能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点亮‘数字中国’。”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亮出新发展格局“施工图”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纲要草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了“施工图”。
 
  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5.8%和238.5%。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代表说,要加快研发中高端产品,通过提升供给激发市场需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的战略选择。王一鸣委员认为,关键要畅通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梗阻,让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以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以开放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
 
  京沪、沪宁、沪杭多条高铁汇聚,虹桥国际机场一片繁忙。全国两会前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委员说,春秋航空现有170多名外籍机长,依托国际开放枢纽这一新开放平台,将吸引全球更多资金和人才。
 
城乡区域协调并进
 
拓宽发展新空间


 
  “美丽宜居乡村”“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纲要草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描绘蓝图。
 
  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来自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树睦非常兴奋。“乡村振兴必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将更加融合,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代表说。
 
  广阔的城乡区域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伴随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市群、都市圈加快成长,勾勒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以城市群为主导带动大中小城市发展,城乡要素资源加速双向流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中国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说。
 
  重庆荣昌区地处成渝地区腹心地带,过去受成渝两城“虹吸效应”影响,发展短板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荣昌从‘边缘’变‘前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
 
以人民为中心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代表委员表示,无论是指标设定还是城乡发展,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文化强国,从街区制、慢行网络到保护乡村风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这份纲要草案的主题。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对群众关切给出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从农民工成长为中国邮政集团上海市邮区中心局的接发员,全国人大代表柴闪闪深信只要奋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以经常居住地登记落户、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新就业形态,我们将有更大成长舞台。”
 
  美好生活蓝图催人奋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充满干劲儿。”河南省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代表说。
 
  (记者安蓓、何宗渝、何欣荣、张辛欣、高敬、孔祥鑫、张紫赟)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好评如潮 亮眼成绩单振奋人心
好评如潮
亮眼成绩单振奋人心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两会如约而至,成就好评如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呈现亮眼中国答卷,让人为之鼓舞、为之振奋。
 
  在“政府工作报告”热搜话题下,网友们留言说,“这份中国政府KPI,真是太可了”“上下同欲者胜”“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如果人间有奇迹,我们已有幸目睹它的模样!乡村振兴,是下一个奇迹。”“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大家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找到中国奇迹的动力之源。
 
  “成就显著,来之不易。”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们说,这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包含太多艰辛不易。延长这份成绩单,会看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十三五”;走进这份成绩单,会看到每个人为之流淌的汗水。经过五年持续奋斗,我们的复兴之业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让我们在这个春天里再出发。
 
 (记者胡浩、张千千)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惊蛰春动
惊蛰春动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3月5日惊蛰。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大地萌动,万物复苏,向上的力量在生长……

  北京人民大会堂,民主的殿堂,5000多名代表委员,开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篇章。会议期间,他们共商国是、集思广益,为中国谋定战略图景,为14亿中国人民积蓄奔向美好未来的新愿景、正能量。

  惊蛰一到,人间暖起来了。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的期盼正在汇入中国梦的锦绣未来。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承诺直抵民心,国家发展新蓝图是亿万国人的梦想支撑,是春天里最温暖的底色。

  惊蛰一到,人间动起来了。两会舆情热度在各类热搜榜上攀升,相关话题轮番滚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承前启后的两会,如何谋定而后动,将对你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中国号”巨轮上共同逐梦的你我,期待如同点点星火,化作奔往远方的磅礴力量。未来的中国图景,在你我的奋斗中,徐徐展开。

  生长的力量喷薄而出,未来的号角在春天吹响。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定?“民生清单”如何回应百姓诉求?纲要(草案)如何体现新理念、新格局……目标已经锚定,蓝图即将绘就,新时代的中国信心满怀,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以全国两会为起点,在这个春天,我们一起出发,放开了去畅想,迈开了去奔跑,走出属于自己的征途,在伟大时代的恢弘画卷中,描绘属于自己的一笔。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重任在肩,更要砥砺奋进。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辛勤耕耘,才能让这片古老而青春的土地,春光融融、生机勃勃。

  (记者任沁沁)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 真金白银,企业减负又有好消息
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
真金白银,企业减负又有好消息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王雨萧、申铖)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助力企业减负又有好消息传来!

  报告指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2014年以来,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4800余万元,叠加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共2300余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力,将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2020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通过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洪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力度大、范围广,去年企业取得的文艺表演收入全额免税,社保费也大幅减免,为企业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极大支持。

  “十四五”新开局,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今年减税政策如何优化落实?

  报告亮出了一系列举措: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叶青表示,一系列减负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关键要把政策及时落地、确保应享尽享,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给予市场主体的红利只加码不撤火
给予市场主体的红利只加码不撤火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又见青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青山”就是中国上亿市场主体,它们奠定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坚实根基,也是中国经济动力和活力之源。青山是经济中永恒的命题,要不断探索的是如何用精准有效的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出一片盎然生机。

  今年市场主体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去年大不相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不少企业短期内处境困难,当时提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体现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坚决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决心。之后通过有效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成功留住了青山,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乱云飞渡仍从容,当前经济形势已明显好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山”再现,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凸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对市场主体的期待。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政策层面给予市场主体的红利只加码不撤火。

  从“留得青山”到“青山常在”,之前一些惠企利企的非常之策实现了常态化和机制化。从给企业减税降费,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去年一些见到实效的措施今年被固定下来。企业期盼有效的政策,政府也捕捉到了企业的期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并推出一系列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这无疑会让市场主体进一步安心经营,轻装上阵。

  要让青山常在,政府过紧日子要变成常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几年提出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政府省下的钱用在民生上,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会进一步助力市场主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这“三减三办”,系列措施能让企业进一步减掉负担、得到实惠。

  青山常在,就有无限未来。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首超100万亿元,这是青山葱郁的累累硕果,也是生机盎然的写照。稳住企业,帮助企业,是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这方面的政策不但要有连续性,还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穿透力。

  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能。期待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后,政策能快马加鞭抵达基层,惠及企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国自然会赢得生机盎然的未来。  (记者王亚宏、侠克)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办这样“速递” 代表委员“好声音”
国办这样“速递”
代表委员“好声音”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王希)争分夺秒梳理汇总两会简报、开通留言小程序……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将继续高质量汇总转办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及时吸收转化为做好政府工作的硬招实招。

  “利用最新通信技术与政协委员们互动,让每位委员都有机会把意见建议表达得更全面、更深入,这体现了政府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国政协委员季志业为“2021·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留言”小程序点赞。

  小程序上线以来,收到的第一条留言是关于完善疫苗接种工作的建议,国办将按程序转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办理。有的委员留言说,小程序有效拓展了听取委员意见建议的渠道,“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行政方式的示范之举”。

  据了解,为做好今年全国两会听取和收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工作,国办抽调26位工作经验丰富、政策功底扎实的精干力量组成专班,根据各自业务合理分工,实现编辑整理、审核回应、运转保障等环节流水线作业,确保即时汇、准时报、按时转。

  “在总结往年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今年梳理汇总和转办回应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流程,持续提质增效。”国办秘书一局处长李林介绍说,自2016年起,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办都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旁听代表委员团组讨论情况,记录、汇总并回应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2020年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国办不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旁听,而是通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简报等渠道,梳理汇总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的修改意见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转有关部门办理回应。今年,国办将坚持这一做法,在收集渠道上新增了代表委员网络留言小程序,在汇总内容上增加了代表委员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意见建议。

  “尽管不能直接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但我们通过创新形式、完善机制,保证专项任务连续推进、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的覆盖面和时效性,高效畅通与代表委员联系的‘直通车’。”李林说。

  据介绍,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办工作人员及时汇集、传递代表委员“好声音”,共梳理274人次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直接修改意见216条,报告起草组采纳了71条,采纳量创新高;共摘选538人次的意见建议393条,比上年增加162人次、40条;向有关部门转办133名代表委员的110条建议,并建立转办回应专门台账,督促及时办理,在两会闭幕前全部完成,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肯定。

  国办梳理汇总和转办回应工作已经成为倾听民声民意、广泛凝聚共识,提升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锤炼工作作风的有益实践。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扩展,延伸至未来5年乃至15年,提出的意见建议数量上可能明显增加,内容上更为丰富。国办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针对性,既原汁原味反映代表委员讨论发言,做到不遗不漏,又把握主题主线和主要目标任务,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意见建议,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集聚众智、汇聚众力。

 
不凡答卷人民满意载入史册 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再创佳绩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不凡答卷人民满意载入史册 新征程上凝心聚力再创佳绩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过去一年我国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回顾抗疫历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各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巩固防控成果。我们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必要条件。
 
  去年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去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等广泛开展。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抵御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力应急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
 
  去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住务工收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去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
 
  去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去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粮食实现增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出台一批新举措。
 
  去年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9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37部。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去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
 
去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去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世界卫生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倡导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这里概述几个方面。
 
  ——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李克强说,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
 
  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今年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深化供销社、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稳定加工贸易,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展会。推动国际物流畅通,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效益。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推动中美平等互利经贸关系向前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扩大相互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完善信访制度。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政府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政务公开。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和海外侨胞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更大凝聚中华儿女共创辉煌的磅礴力量。
 
国防和军队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疫情防控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应对各方向各领域安全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谱写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
 
港澳台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外交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愿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
 
  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6%以上:GDP增速目标“回归”怎么看
6%以上:GDP增速目标“回归”怎么看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


  “6%以上”刷屏了。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设定为“6%以上”。

  “中国重设年度GDP目标”——不少海外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关注。

  2020年全国两会上,鉴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形势面临极大不稳定不确定性等因素,我国从实际出发,没有设定GDP增长的量化目标。

  而去年一年,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全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年GDP增速目标“回归”,一方面印证我国经受考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这个“时”,另一方面也昭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个“势”。

  把今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出于什么考虑?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几处表述——“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换句话说,设定GDP增速目标,不只要考虑眼前这一年的情况,也要统筹考虑接下来几年,尽可能避免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忽高忽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而翻开5日提请审查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的年均增速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从这个角度看,把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符合“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要求,是留有余地、较为稳妥的,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除了6%以上的预期增速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5日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看,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一些先行指标保持景气区间。发电量、用电量保持20%以上的增幅,铁路日装车量等货运指数保持10%以上的增幅。

  由于基数的原因,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预计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比上升,全年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GDP增速如何设定?宏观政策怎样定调?鼓励创新有何实招?
GDP增速如何设定?宏观政策怎样定调?鼓励创新有何实招?
国务院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戴小河、张辛欣、何宗渝)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如何看待报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重点工作部署?国务院新闻办5日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
 
  极不平凡的一年,极不平凡的成绩


 
  郭玮说,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我们遇到了世纪罕见的多重严重冲击:一是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二是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三是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很多。
 
  他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极不平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过去的一年,困难挑战极不平凡,取得的成就极不平凡,大家的努力极不平凡,成就得来殊为不易。”他说。
 
GDP增速设为6%以上,有三方面考虑


 
  孙国君说,今年提出GDP增速的预期目标为6%以上,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经济恢复的情况,预计今年的经济总体上能够保持平稳运行。其次是考虑基数的因素,从GDP数据上看,全年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最后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确定今年GDP预期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今年的情况,也要统筹考虑明后年,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宏观政策的配合。孙国君表示,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延续和优化去年的政策逻辑和着力点,不会急转弯。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加大对市县基层的财力保障。第一个是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而中央财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第二个是今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意味着财力更快到达基层,这是对基层落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孙国君表示,在减税方面将继续执行一些制度性减税政策,对去年出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做一些优化调整。
 
  孙国君介绍,经过集中攻坚,一批重大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总体可控。
 
突出创新重要性,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郭玮认为,在创新方面,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个方面。
 
  “基础研究是一个慢变量,必须要踏踏实实去做,要创造条件让科学家把冷板凳坐热。”他说,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政策。
 
  “报告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也就是说,企业研发投入可以2倍计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得到更大优惠。”他认为,这旨在激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广泛征求意见,回应各方关切


 
  孙国君介绍,报告起草过程是一个集众智、汇众力的过程,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不断地对报告作出修改完善。
 
  报告稿经过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并修改后,按程序印发相关单位,大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梳理出上千条意见。
 
  此外,通过媒体平台,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比如,中国政府网联合21家网络媒体平台,第七次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该活动累计收到建言近百万条。
 
  同时,在报告起草过程中,也高度关注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一些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组织调研了解各方面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2021年我国赤字率拟降至3.2%左右 财政直达将常态化
2021年我国赤字率拟降至3.2%左右
财政直达将常态化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赤字率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今年多项财政政策安排,彰显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当日提交审查的预算报告指出,今年我国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比去年减少1900亿元。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又释放出我国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随着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财政对冲风险的压力有所减缓,具备适当降低赤字率的条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这一安排符合当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稳定恢复的大背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在今年抗疫等一次性支出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保基本民生等可以通过正常支出渠道给予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在刘尚希看来,这些有“减”有“增”的安排,一方面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

 
给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点个赞
给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点个赞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财政安排颇有看点:一边是财政赤字率下调至3.2%左右,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一边是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一减一增间,是财政资金管理改革迈出的新步伐——曾是应急之举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实现常态化。

  虽然极不平凡的2020年已成过去,但一系列应对疫情影响的对冲政策令人难忘。以财政为例,去年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创造性设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搭建监控系统,要求省级财政当好“过路财神”、不当“甩手掌柜”,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能“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惠企利民,助力“六稳”“六保”。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亮出的去年发展成绩单足以证明这一应急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直达机制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跑冒滴漏”,丰富了“精准滴灌”的政策工具箱,也实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方式和资金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

  从非常之举到常态化机制,财政资金下达方式的改革新步伐,是政府向人民承诺管好钱袋子、花好每一分钱的直接体现。“十四五”新开局,各领域资金需求加大,原本紧张的财政收支压力更加凸显,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亟须提高花钱效率,完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切实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了纳入直达机制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要确保这些资金能精准投放到最急需的地方,解民生之需,助企业纾困。在坚持前期行之有效做法的同时,要及时解决之前存在的问题,尽快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安排,确保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让财政资金直达民生、直抵民心。

   (记者韩洁)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基本养老金“17连涨”助力“老有所养”
基本养老金“17连涨”助力“老有所养”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姜琳、丁小溪)“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写入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今年我国基本养老金将实现“17连涨”,它将和报告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助力“老有所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表示,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从2005年起连续17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充分彰显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日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草案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5%,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在去年中央财政收入有压力的情况下,依然提高养老金待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这是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这也透露中央通过社保制度安排,加大再分配力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明显信号。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张力建议,尽快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破解不同省份养老待遇差距和社保转移接续等问题,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让居民养老金随着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及时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等多项措施,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量。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这将是本世纪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巩固完善养老金制度,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保障。”郑功成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加快推动智能设备进社区,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

 
我国今年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我国今年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解读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高敬)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要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将出台的行动方案正是指向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看来,经济结构调整要通过发展数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控制煤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尤其是煤炭消费占比仍然较高。要推动二氧化碳减排,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势在必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我国还将制定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

  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十四五”时期非常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两项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管理。

  业内专家提醒,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做好气候风险应对。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媒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关于发展环境,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规划纲要草案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关于主要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这个超7万字的规划纲要草案有哪些新提法
这个超7万字的规划纲要草案有哪些新提法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媒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韩洁、于佳欣、秦交锋、舒静、孙亮全、吴文诩)3月5日,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超过7万字、厚达142页的草案文本中有哪些新提法、新部署、新指标?“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和权威人士。

  “三新”主线贯穿全文,开启新征程明确重大任务


  规划纲要草案共19篇、65章,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主线贯穿全文,鲜明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开篇总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总结成就、分析形势、阐述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等。

  规划纲要草案核心的重大战略任务涉及17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逻辑主线,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不少提法为首次出现或首次特别突出强调。

  关键历史交汇点上,此次规划覆盖的时间更长,视野更加深远、广阔。“开启新征程需要树立新思维、明确新路径,规划纲要草案释放的国家战略信号令人期待并充满信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

  不设五年GDP年均增速目标,8个约束性指标7个集中在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


  指标设置体现规划的重点与导向,规划纲要草案列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20项主要指标。

  引人注目的是,在“经济发展”指标中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此前的“十二五”规划设定GDP年均增速7%,“十三五”规划设定了高于6.5%的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

  相比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确保实现的“硬任务”。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设置了8个约束性指标,7个集中在“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方面,其中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系首次列入五年规划主要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考虑到未来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不设五年平均增速目标等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了空间,是实事求是、负责任的体现。

  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路径,打造开放畅通的双循环


  “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纲要草案单独成篇分章论述和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措施。

  除专门论述,规划纲要草案还有多个篇章涉及新发展格局的具体构建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规划纲要草案瞄准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找准了关键抓手。

  民生指标更细化,推进共同富裕有了“路线图”


  瞄准增进民生福祉,规划纲要草案里一系列民生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有20项,涉及民生福祉的有7项。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还新增“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指标。增减之间,彰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规划纲要草案单列一章关注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外,更多数据目标瞄准百姓新获得: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纲要草案通篇贯彻新发展理念,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致力于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

  创新重要性被提到新高度,单设篇章提建设数字中国


  创新驱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这个章节令人感到新奇,十分“烧脑”并具“科幻感”。在“科技前沿领域攻关”的栏目中,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前瞻性领域,引人注目。

  围绕科技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一些提法格外接地气。如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还提出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的新鲜方式,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令人关注的是,规划纲要草案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彰显了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决心。提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十大数字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纲要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国际前沿的最新脉动。深改举措十分务实,令人期待。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镇化率提速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开局,“三农”工作重点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规划纲要草案一方面强调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也提出要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更为振兴乡村设计了具体的路线图。首先提出粮食安全问题,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

  同时,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农业机械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将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

  “未来的中国农村将成为宜居的田园、富民的乐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方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方中华代表说。

  首提以立法形式保障规划实施,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


  规划纲要草案将“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作为结语,并设置独立篇章。其中,首次提出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保障规划纲要实施上升到法律层面,凸显中央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心,意味着约束力和执行力更强,落地实施效果更佳。”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会议主任刘正说。

 
这份“行动指南”勾勒中国发展蓝图 二十个主要指标、一百一十九项专栏任务……
这份“行动指南”勾勒中国发展蓝图
二十个主要指标、一百一十九项专栏任务……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媒
 
  20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个专栏列出119项任务……5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超7万字、内容厚达142页的草案文本中,一系列重点任务、诸多标志性工程、翔实的指标数据,勾勒出中国发展蓝图。

  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减少了5个,取消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指标,增加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等指标,并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增减之间折射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这是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纲要草案。草案共19篇、65章,干货满满、备受关注。20个专栏涵盖大量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数字经济重点产业、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一老一小”服务项目……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关键小事”。

  这是一份科技范儿强、有未来感的行动指南。草案对科技创新浓墨重彩,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里,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等8个领域被写入草案;在“数字化应用场景”里,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10个方面被列入其中。

  这是一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草案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设立专章,涵盖养老机构服务提升、普惠托育服务扩容等内容,体现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出发点。

  值得注意的是,119项专栏任务中出现大量数字,比如“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学位400万个以上”“力争新增500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更多具体、细化、量化的任务,将让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早日“扎实”落地。  (记者于佳欣、何欣荣)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规划纲要草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规划纲要草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金融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主要依据跨省落户人口数量确定。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体育强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发展权利和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家庭建设,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实施金融安全战略。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安全网。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人才队伍、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促进军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机结合,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大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力度。加快建设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军地人才联合培养,健全军地人才交流使用、资格认证等制度。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推进武器装备市场准入、空中交通管理等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应急应战协同,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律师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实施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并强化整改落实。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坚持“一国两制”
 
推进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支持澳门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内涵,支持粤澳合作共建横琴,扩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门发展中医药制造、特色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支持港澳参与、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深化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让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平潭综合试验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两岸合作平台建设。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加强两岸人文交流。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融入规划实施之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政策保障、考核监督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加快发展规划立法。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30多年来首次修改,这两部事关人大制度的法律有多重要?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陈菲、白阳)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的法律案历来受到高度关注。今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第7年提请大会审议重要法律,内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
  两部法律施行30多年来首次修改。这两部公众并不太熟悉的法律,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人大制度的基础性法律,对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意义重大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国家机关,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的正常运行,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两部法律正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两部全国人大组织法。
  1954年,首部全国人大组织法与五四宪法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同时通过,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之后我国最早通过的法律之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秩序恢复正常,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恢复行使权力。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对国家机构作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规定,完善了国家的领导体制和政治体制。
  在此次大会上,重新制定的全国人大组织法,根据新通过的宪法,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经验、教训,对1954年全国人大组织法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完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此后一个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1989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这是一部专门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程序的法律。
  以“规则”为名的法律在我国并不多。这部法律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举行,议案的提出和审议,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选举、罢免、任免和辞职,发言和表决等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顺利举行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30多年后,两部法律迎来首次修改。参与此次修改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副主任蔡人俊指出,两部法律把宪法的规定具体化,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人大制度的基础性法律,在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中具有独特地位。此次修改必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与时俱进充分反映体制、机构改革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持续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也需要体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代表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不少新经验新成果。
  法律折射社会的变迁。时代在发展,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也在完善发展。
  这次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的一个重要修改,就是充分反映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有关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发生的新变化,完善适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特点、充满活力、运行顺畅的组织制度、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比如,修正草案增加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监察机关的职务,增加规定对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主任的质询、罢免制度。
  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了国家监察委员会专项工作报告,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监委监督的重要体现。而此次法律修改,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监察机关的职责,以及和全国人大之间的关系。
  在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修改中,增加的这样一条规定受到普遍关注:遇有特殊情况,常委会可以决定适当提前或者推迟召开会议;提前或者推迟召开会议的日期,未能在当次会议上决定的,常委会可以另行决定,或者授权委员长会议决定并予以公布。
  从历史上看,全国人代会的召开时间并不固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会开会日期才逐步固定到每年3月初。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人代会推迟到5月份召开,打破了20多年来3月开大会的惯例;同时,召开了7天,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会开会时间最短的一次,日程紧凑、精简高效。
  总结这些经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正草案对组织“精简版”会议作出原则规定,明确应当合理安排会议日程,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在确保法律案审议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审议环节,简化了会议程序等。
充分体现全过程民主理念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次法律修改,鲜明地体现出这一重要理念。
  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始终坚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规定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此外,还强化了全过程民主对人大代表的要求,明确全国人大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
  实践中,全过程民主的理念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来,每次常委会会议都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目前已经有代表近800人次列席了常委会会议,直接参与立法。还有50多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活动。
  代表通过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室、代表接待日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在参加全国人代会、列席常委会会议时,代表又把群众的意见带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也是全过程民主的体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指出,增加有关“全过程民主”的规定,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有利于在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实践中更好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春潮涌动的人民盛会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直击
春潮涌动的人民盛会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直击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通道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

  3月5日上午8时许,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如期而至。今年的“代表通道”延续去年“隔屏对话”的方式,7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回答记者提问,用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畅谈履职心声和感受。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首位接受采访的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代表带来了一个大党和一艘小船的故事。

  “一百年前,就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国青年,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在浙江南湖一艘小船上点起的星星之火,如今早已在神州大地上燎原。”袁晶说。

  鉴往知来,当代青年人该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袁晶说,作为青年人,一定要在党的历史当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学习革命前辈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奉献精神。要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

  大党与小船,沧桑与青春,使命与担当……据统计,近五年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参观者数量已达892万人次。最后,袁晶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大家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一起学习党史,共同守初心。

  守初心的方式有许多,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后,就有无数这样初心不改的坚守者。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代表眼中,守初心的方式就是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次次试验,换来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最终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我将和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郭艳玲说。

  传承的力量让英雄精神历久弥新。来自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空降兵某营政治教导员余海龙代表对此感触颇深。

  “忠于祖国、英勇顽强、勇挑重担、敢于牺牲,是黄继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和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余海龙说,这激励着一代代官兵不辱使命、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续写英雄故事。

  余海龙说,如今,已走过70年的空降兵,正以加速跑、正青春的面貌在新时代冲锋,传承黄继光精神。“我们钢多了,气更多,骨头更硬,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更强,信心底气也更足。”

  教育牵动万千家庭。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代表,讲述了多年前自己帮助一家兄妹三人免于因贫辍学的故事。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孔庆菊说,到现在,门源县已有7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走进了高一级的学府。他们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得到转变,拔了穷根。

  还有一位代表也以行动改变了他人的命运,自己却再也无法来出席人民的盛会。他的名字是拉齐尼·巴依卡。今年年初,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

  当时同拉齐尼一道下水救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代表走上“代表通道”,重温了这段感人事迹。

  “作为一名塔吉克族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拉齐尼走访了很多农牧区,提出了有关改善护边员养老、医疗、队伍建设等议案。”木沙江回忆说,就在牺牲前,拉齐尼还在同他们讨论如何在今年大会上更好地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帕米尔雄鹰永远翱翔在祖国的蓝天。”木沙江表达出对好兄弟拉齐尼的怀念。

  敦煌文化是世界艺术的宝库,莫高窟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代表动情地回顾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并介绍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工作情况。

  “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敦煌。”苏伯民说,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黔贵大地,莽莽大山,怎样为山里的百姓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这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代表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率先建立了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紧急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紧急救援保障。”查艳说,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中国天眼”医疗救援组组长,去年夏天的一次快速救援,让获救的专家都感慨:“没想到你们与死神的较量也有‘FAST’速度。”

  “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力保山里的百姓不仅能看得上病,还能看得好病。”查艳说。

  “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履职故事和心声恰似一股温暖春潮,涌动在人民的殿堂。

    (记者齐中熙、范思翔、孙奕)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实现目标有底气,规划纲要草案体现新理念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回应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切
实现目标有底气,规划纲要草案体现新理念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回应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切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通道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邹多为、陈炜伟)如何更好理解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有哪些看点,指标如何设置?构建新发展格局怎样迈好第一步?在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回答记者提问,回应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

经济延续向好态势

实现今年目标有底气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是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何立峰分析,今年经济形势确实比较复杂,主要是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包括疫情的走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这个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的走势,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何立峰介绍,制造业PMI保持在50%以上,用电量、发电量的增长幅度保持在20%以上,铁路日装车量等货运指数增长幅度保持在10%以上。

  “这都说明,中国企业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很强,中国经济的韧劲很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强。”何立峰说,因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

  目前,第三产业面临的困难较多。何立峰分析,特别是酒店住宿、客运服务、旅游娱乐等领域的问题要多一些,中小微企业困难会大一些,各地方、各部门正在会同相关方面,大力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难题。

  规划纲要草案突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针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何立峰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两会审查讨论,将根据代表委员们提出的修改意见,抓紧修改完善,按程序批准之后印发实施。

  何立峰介绍,规划纲要草案设置了5个方面20项主要指标,涵盖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这20项指标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对接。在具体指标值的设定和测算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了空间。

  “这些指标就像奋力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但是必须奋力一跳,我们对此要有信心。”他说。

  何立峰还介绍,重大工程项目兼顾了“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重大攻关项目,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

  此外,他表示,直接关系民生的系列重大项目,包括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养老、托幼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将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做好“1+N”顶层设计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何立峰表示,发改委正在会同相关方面抓紧做好“1+N”的顶层设计。

  “这个‘1’就是要出台一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性文件,”何立峰说,“N”就是根据不同的领域,出台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和方案。

  同时,他还表示,要对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各种堵点、难点、卡点,抓紧梳理、汇总、分类,力求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解决措施,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向前推进。

  何立峰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纲举目张作用。从发展改革工作的角度来看,将重点围绕促进经济畅通、推进国内消费、推动创新驱动、推进深化改革和推动扩大开放五个方面展开。

 
财政政策力度如何?减税降费怎么减到位? 财政部部长刘昆答疑2021年“国家账本”
财政政策力度如何?减税降费怎么减到位?
财政部部长刘昆答疑2021年“国家账本”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通道
 
 
 
  财政部部长刘昆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申铖)“十四五”开局之年,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推动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尤为关键。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面对记者关心的财政热点问题,财政部部长刘昆第一时间给予回应。

  当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刘昆说。

  在他看来,“提质增效”,是指财政支出要用得其所,回应人民的需求,让老百姓更多受益,发挥更好的效果。具体来看,今年将从四方面加强落实:依法依规征收,严禁征收“过头税费”、虚增财政收入;提高支出效率,优化结构、加强管理、快速直达;防止铺张浪费,节用为民;强化绩效管理,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

  根据当日提交审查的预算报告,今年我国适当降低了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这是否意味着财政政策力度减弱了?

  对此,刘昆为大家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今年的赤字率、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然而,和2019年相比,今年的赤字总额达3.57万亿元,增加了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了1.5万亿元。

  第二笔账: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

  “今年的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他说,这正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可持续”的一大体现。

  刘昆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既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出力度,又为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坚决做实化解财政风险隐患,确保财政经济稳健运行、可持续。

  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举措。刘昆介绍,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在财政收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国持续公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2.6万亿元。

  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适时退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减免力度,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刘昆表示,今年将着力完善减税降费有关政策,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

  “各级财政部门将算大账、算长远账,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他说。

  此外,刘昆表示,各级财政还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1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立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达到1561亿元,比去年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加了100亿元。”刘昆说,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将保持总体稳定;现有财政转移支付继续向脱贫地区倾斜,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使用涉农财政资金;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帮助持续增收。

 
多项举措保“连丰”,“我们完全能端稳饭碗”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谈粮食安全
多项举措保“连丰”,“我们完全能端稳饭碗”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谈粮食安全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通道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齐中熙、于文静)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前粮食生产形势怎么样?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没有保障?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应社会关切热点。

  “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唐仁健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就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对此唐仁健表示,农业农村部做了三条具体的安排。

  一是压实责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将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同时向各省份下达了今年粮食面积和产量任务。

  二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去年每斤提高1分钱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提高1分钱。另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也继续保持稳定,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试点也扩大到三大粮食作物。

  三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今年还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今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正在从南向北梯次展开。全国的冬小麦比去年增加了300多万亩,尤其是苗情和墒情非常好。”唐仁健说。

  他同时表示,最终夺取夏粮丰收还要“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防倒春寒、春旱、倒伏、病虫害……总之,要一关一关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

  近年来,我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连丰”,最近6年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我想告诉各位的是,我们的粮食安全完全能保障,我们完全能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唐仁健说。

  谈到种子问题,唐仁健说,在“有没有、保生存”这个问题上,我国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立足国内是能够满足的。如水稻、小麦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就完全用的是自主选育品种,而且产量还不低。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只有0.1%。

  同时,我国的种子在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跟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这些差距是“好不好、高质量”方面的差距。

  唐仁健说,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行动方案,力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在种质资源方面,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经开建,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9月份就能建好,建成后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在原创技术、底盘技术上尽可能突破。同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王晨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王晨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各位代表:
 
  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一、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香港回归祖国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选举制度包括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实际情况,确保“爱国者治港”,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回归以来,国家始终坚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必须看到,近几年来,特别是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反中乱港势力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公然鼓吹“港独”等主张,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平台、立法会和区议会议事平台或者利用有关公职人员身份,肆无忌惮进行反中乱港活动,极力瘫痪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运作,阻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策划并实施所谓“预选”,妄图通过选举掌控香港立法会主导权,进而夺取香港管治权;一些外国和境外势力通过立法、行政等方式和驻港领事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渠道公然干预香港事务,对我国有关人员粗暴进行所谓“制裁”,明目张胆为香港反中乱港势力撑腰打气、提供保护伞。这些行为和活动,严重损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严重挑战宪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权威,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重破坏香港社会大局稳定,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香港社会出现的一些乱象表明,香港特别行政区现行的选举制度机制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为反中乱港势力夺取香港特别行政区管治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消除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确保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确保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早在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应有之义。香港基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以及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人员的规定,贯穿着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的原则,要求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都必须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2021年1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听取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2020年度述职报告时强调,香港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再次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这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只有做到“爱国者治港”,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各种深层次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香港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选举制度,包括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必须切实贯彻和全面体现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的政治原则和标准并为此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基本思路和推进方式
 
  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从制度机制上全面贯彻、体现和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确保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力量手中,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必须遵循和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结合起来,为“爱国者治港”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二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国家牢牢掌握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主导权,全面落实香港国安法,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制止和惩治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事务和利用香港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坚持依法治港。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轨道上完善有关选举制度和相关机制,严格依照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和香港本地法律组织有关选举活动,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四是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发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民主选举制度,依法保障香港同胞广泛的、均衡的政治参与,依法保障香港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凝聚香港社会正能量。五是提高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效能。健全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制度,维护行政主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支持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和治理体制机制顺畅、有效运行。
 
  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重新构建和增加赋权为核心进行总体制度设计,调整和优化选举委员会的规模、组成和产生办法,继续由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行政长官,并赋予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和直接参与提名全部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新职能,通过选举委员会扩大香港社会均衡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更加广泛的代表性,对有关选举要素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建立全流程资格审查机制,进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实际情况、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选举制度。
 
  香港特别行政区目前实行的选举制度,是根据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解释和决定以及香港本地有关法律规定确定的。香港基本法第45条、第68条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以及有关修正案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在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选举制度,主要是修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同时,考虑到保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次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选举制度,可以只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不涉及修改香港基本法正文。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经认真研究并与有关方面沟通后,提出采取“决定+修法”的方式,分步予以推进和完成。第一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明确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修改完善的核心要素内容,并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决定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第二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修订后的附件一和附件二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新的民主选举制度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国家层面完成对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修订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据此对本地有关法律作出相应修改。
 
  2021年2月27日至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和有关建议的报告》。会议同意国务院这个报告提出的关于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宪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有关规定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定,结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具体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拟订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三、关于决定草案的内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分为导语和正文两部分。导语部分扼要说明作出这一决定的目的和法律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作出的相关决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和第六十二条第二项、第十四项、第十六项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了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选举制度的现实需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就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推动适合香港实际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作出新的宪制性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原则,符合香港基本法,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治基础,将确保实现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有力保障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决定草案正文部分规定了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修改完善的核心要素内容,同时授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决定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在研究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过程中,统筹考虑了作出本决定和下一步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有关问题,并已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全国人大作出本决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根据本决定会同有关方面及早启动相关修法程序,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修订后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经依法公布施行后,原附件一和附件二以及有关修正案同时废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林郑月娥:特区政府坚决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林郑月娥:特区政府坚决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3月5日电(记者丁梓懿)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5日表示,她和特区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对完善选举制度的主导权。特区政府会全面配合,通过本地立法切实执行完善措施,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林郑月娥当日发表声明指出,“爱国者治港”完全符合香港特区宪制要求。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林郑月娥说,在这一宪制秩序和政治体制下,要求治港人士是爱国者乃理所当然。“爱国者治港”是成功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必然和必要条件,不容含糊。治港人士除了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官员外,也包括立法机关议员、司法机关法官、地区非政权性组织的区议会议员,以及公务员。
 
  她表示,近年香港发生了不利于“一国两制”贯彻实施的情况,也出现了鼓吹“港独”、组织抗拒中央管治甚至勾结外部势力制造社会动乱的分子。若不及时遏止,反中乱港势力将通过选举进入特区政治体制,损害香港繁荣稳定,令“一国两制”岌岌可危。
 
  林郑月娥指出,她和特区政府完全尊重中央对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主导权,并认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所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中的五项重要原则。特区政府会全面配合,通过本地立法切实执行完善措施,坚持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林郑月娥表示,立法工作刻不容缓,特区政府必定全力以赴反映香港社会各界意见,协助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并按稍后经通过的附件条文制定修改本地的相关选举法例,交立法会审议。
 
  她还表示,香港过去两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一直义不容辞从国家层面为香港解决迫切的问题,展现了对“一国两制”方针的坚持和对香港市民的关顾。无论是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令香港由乱及治,还是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我会带领特区政府管治团队,无畏无惧,履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繁荣稳定的使命。”
 
白俄罗斯代表70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涉港挺华共同发言 外交部:广大发展中国家再次联手发出正义之声,充分体现公道自在人心
白俄罗斯代表70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涉港挺华共同发言
外交部:广大发展中国家再次联手发出正义之声,充分体现公道自在人心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日就白俄罗斯代表70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涉港挺华共同发言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3月5日,白俄罗斯代表70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上作共同发言,支持中方在涉港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反对西方国家借涉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说,3月5日,白俄罗斯代表70个国家在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上作共同发言,重申支持中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认为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摆脱了动荡局势,逐渐恢复稳定,强调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是《联合国宪章》重要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香港特区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敦促有关方面切实尊重中国主权,停止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在人权理事会以单独发言等方式,支持中方在涉港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

  汪文斌说,中方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中国中央政府的有关举措有利于更好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预。

  他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再次联手发出正义之声,充分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敦促有关方面恪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停止以任何方式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

 
落实“爱国者治港”必须有制度支撑 香港中联办:完善特区选举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 澳门中联办:坚决拥护支持
落实“爱国者治港”必须有制度支撑
香港中联办:完善特区选举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
澳门中联办:坚决拥护支持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3月5日电(记者朱宇轩)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发言人5日表示,“爱国者治港”必须有制度支撑,完善特区选举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发言人表示,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连续两年审议涉港重要议题,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发言人表示,连日来,“爱国者治港”在香港社会引发强烈关注和深入讨论,并逐步形成共识:“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的核心要义、是在香港特区实行“港人治港”的最低标准。
 
  发言人强调,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管治权,都必须始终掌握在爱国者手中,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不会受到威胁,这是普世公理。只有真正的爱国者,才会珍惜香港的繁荣稳定,才能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才能坚守“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从而确保“一国两制”不变形、不走样。选举制度作为特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一国两制”方针,必须为全面贯彻、体现和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提供坚实保障。
 
  发言人指出,近年来,一些反中乱港分子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在美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煽动下,利用现行选举制度漏洞进入特别行政区治理架构,肆无忌惮进行反中乱港活动,散布“港独”主张,抗拒中央管治,阻挠特区政府施政,甚至与外部敌对势力勾连,企图通过操控选举夺取管治权。这些行为和活动,严重损害香港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严重挑战宪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权威,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重破坏香港社会大局稳定,严重损害香港民生福祉,充分表明现行选举制度已经存在明显漏洞和缺陷,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予以解决。正本清源、筑牢屏障,在制度安排上确保“爱国者治港”,是维护“一国两制”制度安全的迫切之举,也是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的当务之急。
 
  发言人表示,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这一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香港同胞的根本福祉。中央对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和基本法负有最大责任,对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确立的宪制秩序负有最大责任。政治体制问题是中央事权,面对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出现的漏洞和风险,中央从宪制层面完善相关制度,是其权力和责任所在,具有毋庸置疑和不可挑战的权威性。同时,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是香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政治议题,中央对此十分审慎,有关部门已经并将继续以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吸纳香港社会各界的意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决定+修法”分步推进的方式,在宪制层面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选举制度进行完善,完全符合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了香港的现实需要和具体情况,具有坚实的法治基础、政治基础和民意基础。
 
  发言人最后强调,“爱之切,则为之计深远”,完善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香港社会早日停止政治争拗、心无旁骛谋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做好这项工作,功在当今,惠及长远。
 
  新华社澳门3月5日电(记者李寒芳)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发言人5日表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为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澳门中联办坚决拥护支持。
 
  发言人表示,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也是“一国两制”的核心要义、底线要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政治伦理。全国人大审议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发言人指出,选举制度是特别行政区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选举制度必须在中央的主导下进行,决定权在中央。全国人大审议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相关规定,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
 
  发言人强调,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相信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定会继续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澳”根本原则,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夯实爱国爱澳社会政治基础,不断完善与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机制,推动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行稳致远。
 
港区代表委员发表声明:坚决支持中央完善特区选举制度
港区代表委员发表声明:坚决支持中央完善特区选举制度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5日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和全力支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就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的声明表示,根据宪法和基本法规定,中央拥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创制权和特区制度的决定权,包括规定特区实行的选举制度的权力。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香港特区实际情况而作出完善其选举制度的决定,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声明指出,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堵塞香港特区现行选举制度漏洞、维护政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落实行政主导体制、确保特区有效管治的必要之举,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治本之策。

  声明表示,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不仅不会改变“一国两制”方针,而且会增强“一国两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健康发展的后劲,必将有利于结束香港长期以来的政治争拗和乱象,巩固当前香港由乱及治的良好态势,为香港社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创造条件。

  声明指出,全体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将切实履行职责使命,坚决支持中央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共同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声明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独”和本土激进分子利用现行选举制度的漏洞进入特区管治架构,实施种种反中乱港活动,严重干扰特别行政区政府顺利施政,严重损害香港民生福祉,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危及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

  声明说,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爱国者治港”是天公地道的政治伦理。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香港政治乱象的治本之策,是香港恢复经济、发展民生的迫切需要。

  声明指出,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特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特区政治体制的决定权在中央,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必须尊重中央的主导权。中央因应广大市民的主流诉求,帮助香港拨乱反正,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关心爱护。中央也反复重申,“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

  声明表示,全体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将在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过程中,全力支持中央和特区政府,团结一致,履职尽责,积极发声,勇于担当,当好坚定的爱国者,与香港广大市民一齐落实好“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港区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大会议涉港议程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石龙洪、周文其)多位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港区代表委员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坚决支持中央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他们认为,完善选举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是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治本之策。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到港区代表委员高度关注。

  “这次大会将就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我很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民建联会务顾问谭耀宗说,香港现行选举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反中乱港分子通过选举进入特区治理架构,他们不是为了服务市民,而是另有目的,大搞破坏,图谋搞颠覆,对“一国两制”贯彻落实造成严重冲击。

  谭耀宗认为,总结香港过去的经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对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行稳致远,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不爱国、不爱港的人去管治香港,香港会好吗?”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说,香港市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安全的社会,尤其是作为工商界一员,他深信只有社会稳定才会有经济繁荣。事实证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就必须充分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只有爱国者才能治理好香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对香港有利,符合国家和香港的长远利益。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友好协进会副会长陈清霞认为,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势在必行,意义重大。香港出现过的种种乱象表明,选举制度存在漏洞,令反中乱港分子和外部势力有机可乘,必须抓紧解决问题,不然后患无穷。为确保管治权掌握在爱国者手中,必须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让爱国者正确行使职责,勇于担当作为,才能把香港治理好、建设好。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表示,坚决支持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严格遵守宪法和基本法,才能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卢瑞安说,好的制度要由爱国且有能力的人来执行。近年来,香港未充分落实“爱国者治港”,付出惨重代价。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是拨乱反正,将帮助香港走出泥淖,有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黄英豪指出,过去一段时间,香港反中乱港分子与境外势力相互勾结,利用选举制度漏洞进入特区治理架构,危害香港长治久安和国家安全。他说,必须与时俱进,尽快完善选举制度,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这样既有利于维护香港市民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堵塞制度漏洞 推动由乱及治
堵塞制度漏洞 推动由乱及治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5日开幕,提请大会审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受到广泛、高度关注。多年来,反中乱港势力利用香港选举制度漏洞,谋夺特区管治权,已成为香港一大乱源,并直接危害国家安全。按照有关决定(草案),全国人大将依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就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推动适合香港实际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作出新的宪制性制度安排,此举不但及时、必要,而且正当、合法,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治基础。

  香港回归祖国已近24年,社会政治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但选举制度的很多漏洞和缺陷逐步显现,在“修例风波”和第六届区议会选举中暴露得尤其充分。近年来,反中乱港势力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在反华势力扶植下,利用选举制度漏洞进入特区治理架构,肆无忌惮进行反中乱港活动,散布“港独”主张,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抗拒中央管治,阻挠特区政府施政,还步步升级,妄图进一步操控选举,夺取香港管治权。这些行径严重损害香港特区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严重挑战宪法、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权威,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重破坏香港社会大局稳定,凸显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已刻不容缓。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包括选举制度的主导权、决定权都在中央。针对特区选举制度存在的明显漏洞和导致的突出问题,中央从宪制层面完善相关制度,是权力和责任所在,具有毋庸置疑和不可挑战的权威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目的是有效消除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确保在香港特区依法施政和有效治理,确保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香港回归以来,中央始终坚定不移、真心诚意推动香港民主制度向前发展,最大程度保障广大香港居民行使民主权利。中央关于循序渐进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体现香港社会各界别各阶层均衡参与、促进香港社会整体利益和广大民众福祉的民主制度的政策,始终没有变。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也是为了保障香港民主制度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内、在宪法和基本法轨道上更健康、更顺利地向前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北京、深圳举办研讨会和座谈会,广泛听取香港社会各界对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修改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意见建议,与特区政府更是多次沟通,凸显中央尊重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意见的诚意。本次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中央和有关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并与有关方面沟通后,提出采取“决定+修法”的方式,分步予以推进和完成。这些安排充分考虑了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现实需要和香港具体情况,体现了中央一如既往高度重视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参与,必将推动形成一套符合香港实际情况、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选举制度。

  推动香港由乱及治,必须对现行选举制度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堵漏洞、除弊端。唯此,香港方能摆脱“泛政治化”漩涡,结束争拗与撕裂,将全社会心力凝聚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来。中央主导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体现了“一国两制”方针的不变初心,展现了对香港特区和香港同胞的最大关心。希望香港广大市民深切体认中央此举的重大意义,积极发声支持,凝聚爱国爱港的强大正能量,共同抵御反中乱港势力及其外国主子的政治黑手,让“东方之珠”在祖国温暖的臂弯里更加熠熠生辉。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保证爱国者掌握管治权
保证爱国者掌握管治权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香港主要媒体和各界人士5日纷纷表示,全国人大从宪制层面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合情、合理、合法,及时且必要,能够堵塞特区现行选举制度漏洞,保证香港特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

  《文汇报》说,过去多年,反中乱港分子千方百计通过选举进入管治架构,利用立法会、区议会等平台鼓吹“港独”、瘫痪施政、攻击中央,甘当外部势力“棋子”甚至代理人,导致香港发展停滞不前。《大公报》认为,当前香港选举制度的漏洞和风险危及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已到了非处理不可的地步。完善选举制度是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必然要求。

  《香港商报》时评认为,“爱国者治港”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应有之义和核心要义,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香港管治权只有掌握在真心诚意爱香港、爱国家的人手中,香港才能长治久安。

  《星岛日报》等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指出,完善特区选举制度是香港由乱及治的关键举措。“揽炒派”夺权图谋如果成功,香港社会将陷入灾难性乱局,国家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危害。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说,反中乱港分子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坐大成势”,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香港“尚未真正形成稳固的‘爱国者治港’局面”。她指出,正因为特区选举制度不完善,反对派才有机会占据议席,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完善选举制度,确保香港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者手中。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指出,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以落实“爱国者治港”这一原则为抓手,可以更好地解决反中乱港分子恶意阻挠施政等乱象,让香港社会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经济、民生等深层次问题,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等人认为,非法“占中”“修例风波”之后,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香港终于迎来由乱及治的局面,不能再给那些企图破坏“一国两制”方针的乱港分子任何可乘之机。要落实“爱国者治港”,必须尽快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

    据新华社香港3月5日电

 
天涯若比邻:这组“酷炫访谈”实现“空间穿越” 从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看主力军如何挺进主战场
天涯若比邻:这组“酷炫访谈”实现“空间穿越”
从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看主力军如何挺进主战场

( 2021-03-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媒
 
 
 
  本报记者薛园


  “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效果吗,太牛了!”

  “太震撼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几人!想有谁就有谁,赞!”

  看到这些评价,你是不是早已按捺不住想一探究竟了呢?然而,这还只是去年初生代版本产品得到的“初评”,今年的进阶版更让人眼界大开,直呼“代入感太强”。

  而这被网友评价“酷炫到不行”“难以置信”“‘天涯若比邻’在这里实现了”,既有“空间穿越”,又实现“裸眼3D”的,并不是什么魔幻场景,而是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全新创意新闻产品——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

  3月1日,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这组精心打造的系列访谈,首篇在新华社客户端甫一上线就“炸开了锅”,全网综合传播量超过3亿,“大开眼界”“黑科技”“酷”是海量网友留言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词语。3月2日晚,不少电视观众发现“头条资讯”TV版也转载采用了系列视频,并作为当周主要推送。从主流媒体到电视应用,从科技发烧友到普通大众,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火出了圈。

  太真实了,连主持人自己都搞混


  无论相隔多远,在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中,身处北京演播室的新华社记者,可以和代表委员实现“裸眼3D”般的面对面交流,而且是全实景、真跨屏。

  这样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网友们在评论区问,到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栏目去问,甚至打电话到主创团队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去问。

  关键是技术。

  作为拍摄主场地的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在2019年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技术和应用场景。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是演播室今年1月底交付使用后完成的第一件作品。

  先采集代表委员所在工作环境的实时信号,通过5G、CAVE(基于投影的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LED屏幕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等,将场景在演播室做等比例还原,在有限的真实空间中打造出无限宽广丰富的沉浸式环境,实现了两个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视觉效果上达到与拍摄环境的最佳融合。数字科技的仿真度与创造性,为演播室增加了多元化空间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场景想象力,主持人在固定点位行走其间,就好像是跨过了任意门,来到了代表委员工作的地方。

  再通过播放器、多声道扬声器、播控系统等,构建出超大视角、超高沉浸感的视听呈现系统,使观众能够同时获得多方位的视听信息,带来单一平面视频无法展示的强大沉浸感。

  思维要转换。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对参与者的最大考验就是转变思维。

  平面拍摄不存在角度问题,摄像机架好,只要不出框,怎么挪动都是在同一画面上。但是三维立体不行,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场景只有在特定角度才是端正的,稍微偏移一点,拍出来就是歪的斜的,就是所谓的“穿帮”。就像视频开场处,团队主创成员之一、主持人高熹穿过一扇扇打开的大门,拨动巨大的地球,准备开启“穿越”之旅。短短几步路,每一个点位都是精心设计、测量过的,以保证最佳的立体视觉效果。

  “作为创作者来说,你要有3D的思维,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要建立一个新的思维体系,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团队成员之一的王雅迪说。

  不仅自己要转化思维,还要能给别人解释清楚。从拍摄、策划,到和记者、嘉宾沟通,每次都要多次反复。

  在实际访谈过程中,几位嘉宾第一次面对这种形式的拍摄,找不准目光方向,出现焦虑和不适,但最终一一克服,顺利完成节目。

  “这就是‘主场作战’的好处,在熟悉的环境里,嘉宾本身也会更放松。”嘉宾“法官妈妈”陈海仪,在拍摄间隙听到画面里主持人说忘带粉饼时,还活学活用的开起了玩笑:“我这儿有,你多看两眼就可以通过5G技术传输过去了。”

  效果不用说。

  在访谈中,当张伯礼院士介绍他右手边的中草药标本瓶时,站在画面最左侧的高熹为了看得更清楚,轻轻往后挪了挪。

  “我完全是下意识的,等感觉到身后LED屏幕的热量时,才反应过来自己和他们不是真的处于同一空间。”高熹说。

“黑科技”加持,内容依旧为王


  即使没有“黑科技”加持,这组访谈仍然是优秀的新闻作品。

  系列访谈导演、新媒体中心技术项目部主任何强参加过10多年的两会报道:“我们尽量把访谈内容做得深刻一些,同时也符合新媒体的特点,要有趣、好玩。”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团队精心筛选了三位不同领域且备受关注的采访对象: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

  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院士,对今年的疫情作了研判,并结合履职经历,就自身所处中医药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访谈时,还对实验室里的中草药标本做了详细讲解,观众仿佛置身现场,伸手就能摸到标本瓶。

  被最高人民法院点名表扬、人称“法官妈妈”的陈海仪,在访谈现场常动情地讲述了一幅广绣背后的故事。这是她曾经帮教过8年的少女,出狱后亲手绣好送来的,也是孩子目前从事的工作,“对于我们帮扶者来讲,感到非常值得,也非常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粮食问题专家马传喜,就是专门研究种子的。

  这位被农民朋友称为“打麦地里走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种子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用新的技术形式赋能宏大主题,讲述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重要表现。”项目监制宋君毅这样解释他们的理解。

产品升级,背后不是一日之功


  这并不是新华社借助“技术+创意”赋能新闻报道的首次创新。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就推出了“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采访对象与记者跨越时空“相见”并实时交流互动,被业界评价为“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

  短短一年时间,“前浪”已经被拍在了沙滩上,成为同一组主创团队口中“可以不用再提起”的“低配版”。

  “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其中5G都已经是配角了,我们强调的是沉浸感和三维透视的场景复现。”

  说起来容易,过程却充满了艰辛。技术有了,演播室也是全球领先的,但实际应用的产品谁也没有做过。

  宋君毅说:“太难了,除了技术样片,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案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大家都很拼。”

  人手不够也是问题之一。“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我是导演,但是摄像不够的时候我也做摄像。”“哪里需要就顶上”是何强对自己的定位。

  在视频中看起来游刃有余、潇洒光鲜的高熹,需要自己置装、化妆、策划并编写文案,“开拍之前还在负责所有的协调工作,听导演一喊‘各就各位’,立马转换角色上场准备主持。”

  尽管很累,但大家还是很开心能做出这样的精彩作品,在听到亲朋好友讨论时也有满满的自豪感。何强说,“这是新华社将5G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推动智能化编辑部向纵深发展的最新尝试,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探索。”

  据说,最新的作品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