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新闻纵深

04版:特别的暑期生活

05版:调查观察

06版:调查观察

07版:调查观察

08版:广 告

广西大藤峡左岸工程投产运行   随着第3台水轮发电机组正式并网投入运行,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左岸工程已如期实现建设目标(7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潮汕环线高速将于年底通车   目前,长约84.6公里的广东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20年年底通车,对推动粤东振兴发展有重要意义(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走出山林奔小康 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走出山林奔小康
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日电(记者于长洪、张丽娜、安路蒙、徐壮)盛夏时节,大兴安岭腹地草木繁盛。穿过层层叠叠的青松白桦,一排排褐色双层木屋映入眼帘。屋外,老人惬意喝茶;屋内,妇女们烤列巴、做鹿皮画——这里是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新居点。
 
  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过上现代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原始狩猎到转型旅游,从离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温克族的沧桑巨变,成为各民族携手前行的缩影,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中留下精彩篇章。
 
走出山林,拥抱新生活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4万人,分为索伦、通古斯和使鹿3支部落。
 
  最有特色的使鹿部落居住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世代打猎为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着用木杆和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提起曾经的日子,79岁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温克语喃喃回忆:“住在山上,经常没有粮食吃,冬天连条秋裤都没有。”
 
  1958年,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第一个鄂温克族乡在额尔古纳市成立,猎民们开始与现代接轨。
 
  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和生态环境变化,鄂温克猎民沿袭多年的游猎方式,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才能使这个族群发展壮大。”敖鲁古雅乡乡长张万军回忆道。2003年,根河市实施生态移民,将鄂温克猎民的定居点南迁至根河市附近。
 
  62户、200多名猎民告别山林,搬到了新居点。等待他们的,是每家独栋的现代化双层木屋。屋内集中供暖,做饭可用液化气。
 
  为了让下山猎民生活安稳,政府出台一项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方着力解决鄂温克猎民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搬下山后的生活超乎想象的好。”鄂温克族姑娘范索满意地说,新居点的房子是国家盖的,供暖用水免费;交通便利,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离城市更近,就业渠道也拓宽了,家家户户收入可观,开上了小汽车。
 
  新中国成立初期鄂温克族人口平均寿命43岁,目前平均寿命达到75岁,80岁以上的鄂温克族老人有上百人。开办民族工艺品店的老板索云生了二胎,她说:“我们现在身体健康,啥也不缺,这就是小康生活。”
 
绿色转型,迎来新契机


 
  过去,鄂温克人用皮毛产品以物易物,如今,网络销售、电子支付等已成寻常。一些头脑灵活的鄂温克人勇闯商海,很多人当上了“老总”。
 
  从新加坡留学回国后,鄂温克族青年诺日放弃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如今,他已把原来年产值40万元的牧民合作社发展成产值超过上千万元的养殖、旅游企业。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不少鄂温克族人投身旅游业,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
 
 
    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松林深处,盛夏的骄阳穿过嫩绿的枝叶间隙,投下斑驳光影,鄂温克族青年古木森正在熏烟,为驯鹿群驱赶蚊虫。
 
  这是古木森在山林中的驯鹿放养点。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驯鹿放养点,同时还是旅游景点。眼下的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好几拨游客到访。古木森说:“靠着卖门票和鹿茸、手工艺品等,现在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
 
  “走出山林后,很多人曾担忧鄂温克人再也没法养驯鹿了。”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兰说,为实现猎民生产生活的转型,根河市投入1亿多元,充分利用独有的驯鹿文化和自然优势,全力打造旅游业。
 
  如今,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旅游招牌名声大噪,游客络绎不绝。
 
  很多年轻人像古木森一样,返回山林,养起驯鹿。驯鹿种群从定居前的100多头壮大到上千头,驯鹿放养点从6个发展到14个。
 
  如今,政府给猎民专门养驯鹿的地方配备了帐篷或宿营车,搬家很方便,车里安装的太阳能板可以带动冰箱、电视。乡里隔一段时间就往山上送菜和日用品。
 
  依托旅游业,不少猎民在山下定居点经营驯鹿产品店、家庭民宿等,每年也有不错的收益。据统计,鄂温克族猎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277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0元左右。
 
  在于兰看来,放下猎枪搞旅游,鄂温克猎民实现成功转型。借助驯鹿的知名度和文化独特性,旅游产业将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助力鄂温克族在全面小康路上焕发新生。
 
传承文化,追梦新征程


 
  今年7月,来自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姑娘李梓昕在高考中取得了584分的成绩,成了乡里的“状元”。
 
  “我想上中国农业大学或者中国传媒大学。”李梓昕憧憬地说,“学农,毕业后我可以回来养驯鹿;学传媒,我可以回来做报道敖鲁古雅的记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中除正常拨付专项经费以外,专门划出一定经费,用于三少民族自治旗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民族特色传承。同时,设立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教材建设经费,“鄂温克语教程”“三少民族民歌教学”等校本课程,逐渐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尝试。
 
  2019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本科上线率达52%、高职高专以上上线率达99.7%。今年,旗里有518位考生报名高考。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将像李梓昕一样,走向祖国各地求学。
 
  年轻人的传承,是鄂温克族文化最珍贵的火种。
 
  德柯丽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制作桦树皮手工、缝制鄂温克族服饰等传统工艺。
 
  为了保存珍贵的鄂温克文化,她成立了一间民族工艺制作大师工作室,发动众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
 
  工作室里,一幅幅刻有鄂温克族图腾标志的驯鹿皮毛剪刻画格外引人注目。“鄂温克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下去,这些图腾符号能发挥作用,我现在已经刻好100多个,打算整理成册,传承给我们的年轻一辈。”德柯丽说。
 
  由于常年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鄂温克人非常崇拜太阳。他们用皮毛和彩色石头做成类似太阳的吉祥物佩戴,这就是鄂温克族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符号——太阳花。
 
  古老的太阳花,如何在现代放出新的光芒?鄂温克族年轻人的答案是,将太阳花作为艺术符号,开发成文创产品。
 
  “90后”鄂温克族姑娘艾吉玛便是其中一员。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建起电商平台,帮助母亲卖太阳花产品。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达1万多个。艾吉玛说:“传统文化很受欢迎,我想通过不断创新,为太阳花增添养料。”
 
  为支持民族文化绽放更大魅力,鄂温克族自治旗还着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吸引了118名非遗传承人和创业者入驻,鄂温克传统服饰、五畜绳、皮雕等各种传统技艺在园区竞相繁荣。
 
  呼伦贝尔学院教授斯仁巴图表示,民族文化是最好的名片。在融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鄂温克人不忘传承创新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创美好未来。
 
 
“困境中更要心无旁骛坚守实业” 福建实体经济发展观察
“困境中更要心无旁骛坚守实业”
福建实体经济发展观察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民营经济大省福建突出实体经济主战场,打出扶持政策“组合拳”,稳定了实体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信心。记者深入企业一线采访发现,很多福建实体企业逆势转型升级,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展现出发展韧性和潜力。
 
  稳住工业“基本盘”,坚守实业主战场


 
  “困境中更要心无旁骛坚守实业、聚焦主业,这样企业竞争力才会更强,市场也会更集中。”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说。
 
  今年以来,福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实体企业提供扶持,政策“及时雨”让不少企业更有坚守实业的底气。
 
  福建靶向发力瞄准实体经济“痛点”,着力克服企业用工难、疫情防控难、交通物流难、供应链协同配套难、市场拓展难等“五难”。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副董事长李平说,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就业补贴、放宽落户政策等措施,协助企业解决订单多、用工不足问题,解了燃眉之急。
 
  为纾解实体企业资金之渴,福建省上线“金服云”平台,畅通融资渠道。“从向兴业银行发起融资申请到280万元贷款落地,仅用了3个工作日,而且贷款利率低至3.35%。”福建省恩腾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有宝说,在困境中化危为机,企业更要将资金用于主业。
 
  针对产业链集中度高的现状,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谋划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成为福建稳住工业“基本盘”的秘诀。位于湾坞半岛的青拓集团工厂内机器轰鸣,生产有序。青拓集团总裁陈庆科说:“疫情期间,公司自主研发的笔尖钢产品通过综合性能评估,5月份已投入批量生产。”随着青拓集团产能不断释放,当地数十家下游产业链企业也恢复正常。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再沿着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上下游企业全面复产达产。通过‘大手拉小手’,福建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福建省工信厅副厅长兰文说,在上半年全国GDP同比下降1.6%的背景下,福建同比增长0.5%,经济增速在东部地区排名前列。
 
企业逆势转型忙,创新释放新动能


 
  在九牧卫浴位于永春的智慧工厂里,5G+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施釉、成型、包装等马桶制造的全流程中。据现场生产负责人洪新民介绍,整个生产线自动数控率超70%,年产能60万件马桶的生产线,所需工人仅300人左右,是传统生产线的一半,有效破解了疫情期间用工难题。
 
  疫情冲击之下,福建省化危为机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补足新兴产业链条,新技术、新业态、新渠道助力企业逆势而上。
 
  面对线下销售一度陷入停滞的困难局面,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积极应变,拓展线上营销市场。通过发动公司及加盟商“全员零售”,变“等客上门”为“主动寻客”。
 
  “‘全员零售’成为公司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累计有超过3万名员工及经销商伙伴参与拓展网络营销、社群营销等营销新模式,带动产能加快恢复。”公司副总裁李玲说。
 
  在兰文看来,福建不少企业在复工复产同时,或扩产扩能,或布局高端产品,或加码智能制造,也有企业不断瞄准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针对企业推进技术改造需求增加,今年福建省技改基金规模将扩盘至200亿元,为企业保驾护航。另据统计,上半年福建省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8%。
 
千方百计稳外贸,海外市场“攻城拔寨”


 
  位于泉州的凯鹰电源电器有限公司今年以来产能不降反升,出口订单已排到今年底。公司执行董事黄钟雄说,每年不少于销售额3.5%的研发投入,让公司生产的电池充电速度更快、平均寿命提高20%。原来由于产能限制无暇顾及的欧洲和东盟市场,现在成了新的增长空间。
 
  这只是福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面对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福建企业迎难而上,依靠创新开拓新兴市场。厦门海关数据显示,6月份,福建进出口同比、环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成为福建稳外贸的重要发力点。厦门港首条由马士基航运开行的专注于国际中转业务的枢纽衔接航线——“丝路海运”航线今年以来业务量增长超过30%。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董事长陈志平表示,在全球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冲击的当下,“丝路海运”航线稳外贸作用明显。
 
  并购哥伦比亚武里蒂卡金矿并打通生产全流程,成功激活塞尔维亚NC矿,收购圭亚那金田公司……疫情发生以来,位于福建上杭的紫金矿业集团动作频频。集团董事长陈景河说,危机中育新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是紫金矿业稳中有进的重要密码。
 
  “开放发展是福建经济的重要基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认为,除了欧美市场,福建企业应继续加大力度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深化多元贸易,助力外贸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
 
       (记者康淼、董建国、秦宏)
 
          新华社福州电
 
太行“货郎”收货记
太行“货郎”收货记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杜一方
 

 
  家鸡未鸣,一辆半旧的农用三马车“突突”作响,打破了山乡黎明前的寂静。翻越山梁,转过沟壑,三马车停在河北省涉县东辽城村一户农家院前,跳下来一个黝黑的汉子。
 
  “电话里说你家卖连翘,有多少斤?”那汉子顺手扯过黄色编织袋,熟练地扛上电子秤边走边问。
 
  汉子名叫张献军,是一名行走在太行深山里的“货郎”。
 
  装袋、称重、上车……尽管手有残疾,张献军动作格外麻利,一会儿工夫便装了小半车。“下午再转转,争取多收点。”张献军憨憨一笑,勤能补拙,他信这个理儿。
 
  从修路工到贫困户,再到山乡“货郎”,49岁的张献军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愣是摆脱了贫困,用不懈奋斗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张献军家所在的涉县污犊村位于清漳河畔,群山环绕。这个小山村也像张献军一样命运多舛,因为发大水从河东搬到河西,再挪到地势更高处,后来才迁到现在的位置。
 
  早些年,张献军跟着施工队走南闯北,靠修路糊口。2008年,他在四川修路时左手不幸受伤致残,痊愈后找工作三番五次被拒。
 
  “看大门的活儿都找不到,我还能干什么?”他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乌云”笼罩的日子持续一年之久。
 
  6间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土坯房是张献军以前的家,只有门边勉强由红砖砌成。因年久失修,房屋漏雨,“哪个房间不漏就挪到哪个房间住”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既然找不到雇主,干脆就自己干!”于是,从小不服输的张献军咬咬牙,找亲友凑出1万多元买了辆三马车,尝试做起废品收购的营生。
 
  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不懂市场行情,每天只挣三四十元钱。2009年结婚置办一番,加上年迈父亲体弱多病,本来就入不敷出的生活愈加紧巴。
 
  2014年,张献军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代缴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女儿上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每人每月还可领到低保金。可张献军心里却琢磨:不能躺在国家好政策上睡觉。
 
  从女儿呱呱落地时起,张献军更勤快了。早上5点出门,晚上12点回家,除了废品,他开始收购山货和粮食。每次总要把车装满才罢休,收购地域也逐渐扩大到山西省左权县一带。
 
 
  日子一长,张献军摸索出一套经验:春季收购高粱、玉米、大豆,夏季收购连翘,秋季收购花椒、核桃、酸枣,冬季收购黑枣、柿饼。他说,这样更有针对性,符合当地收储习惯。
 
  张献军家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平均月收入三四千元,2017年底顺利脱贫。
 
  2019年正月十五刚过,当村民们都还沉浸在新年气氛中时,张献军请来十几个人把自家旧房子全部推倒。
 
  张献军要建新房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们都替他高兴。
 
  打地基、建主体、抹水泥……新房一天一个样儿。可眼看收购山货的旺季又到了,张献军犯了愁:建房花掉了大量积蓄,没钱可咋收山货呀?
 
  按照国家扶贫政策,张献军脱了贫仍可享受小额无息贷款,他争取了4万元扶贫贷款,才解了燃眉之急。
 
  2020年7月,张献军一家搬进200平方米的新房。瓷砖光亮,门窗崭新。站在自家小院里,张献军眼里满是幸福。
 
  “继续努力,过几年把二楼加盖起来,再开个收购站。”张献军说,眼下最大的心愿是闺女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走出大山。
 
  如今,整个污犊村旧貌换了新颜。近三年,道路硬化1800米,新修灌溉水渠3000米,污水处理管网连通,民宿旅游和休闲农业纷纷被提上日程。
 
  截至目前,涉县共为1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8.4万元。全县最后47户贫困户也在6月底全部达到了脱贫标准。
 
  一趟又一趟,“货郎”张献军的三马车颠簸穿行在太行山上,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新华社石家庄电
 
阿Sir、Madam做直播:时间会证明一切
阿Sir、Madam做直播:时间会证明一切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郜婕、朱玉
 

 
  “我们都是警察,捉贼厉害,做直播做解说不在行。”
 
  话虽如此,从第一次直播算起,香港警察社交媒体直播小队已在不同示威游行、暴力活动现场做了大约90次直播,点击量最高的一次达到90万。
 
  去年11月的香港理工大学,暴徒持续以致命武器,包括砖头、汽油弹、弓箭及钢珠等攻击警方防线,还不断用射程达三四十米的巨型弹弓将汽油弹及硬物射向在场警员。之后,香港警方在校园中搜到的汽油弹达到4000枚以上。
 
  在这样的枪林弹雨中,2019年11月21日,香港警察们第一次开始现场直播,目的就是告诉观众:你们看,是因为暴徒做了这些事,所以警察才去抓他们。35万多人在线观看了这场直播。
 
  从最初两人一组、拿着一部手机在现场拍摄,逐渐发展成拥有专业拍摄设备和控制台、配以现场解说和多机位画面,这个由“阿Sir”和“Madam”(香港人对男警官和女警官的称呼)组成的直播小队日趋专业。
 
  与其他直播团队最大的区别,或许在于他们的工作方式:头盔、盾牌不能少,一人拍摄、一人解说,另外还有至少一人紧随在侧负责保护。
 
  身处暴力活动核心现场,危险常来自四面八方。倪采欣总督察说,负责保护的队员要留意360度各方位的情况。今年5月在铜锣湾一次直播中,她的小组身处高架桥下时就遭遇暴徒从桥上掷下的不明液体。
 
  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郭嘉铨总警司说,直播小队拍摄画面一定要去到最前线,面对暴力示威最激烈的部分。直播小队成立以来,已有两名队员在工作中受伤。
 
  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郭嘉铨认为,过去一段时间,在示威和突发事件现场有很多媒体直播,但这些直播大多聚焦警察使用武力执法的画面,镜头只对准警察。警方成立自己的社交媒体直播小队,就是希望为市民提供另一个角度,让他们了解事件全貌和来龙去脉,明白警方执法的原因和目的,减少因误解而仇视警方的情况。
 
  “修例风波”期间,有警察在行动间隙用连在战术背心上的吸管饮水,被污蔑为“吸电子烟”;警察在平安夜执勤时与路过的儿童亲切互动,被造谣为“吓唬小朋友”。
 
  在遭受持续性、系统性的抹黑污蔑下,警察的正常工作被误解、阻碍乃至辱骂,还面临自身及家人个人资料被恶意泄露、人身安全受威胁的风险。因此,很多警察在过去一年中关闭了个人社交媒体账号。
 
  警察个人纷纷退出社交媒体平台时,警方官方账号不仅一直坚持,还越来越频密发声——哪怕下面的评论区出现许多骂声。
 
  郭嘉铨说,正因为面对造谣污蔑和误解责难,警方更需要善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更主动发放真实信息。
 
  香港警方的努力收获一定成效。仅在“脸书”一个平台上,警方官方账号的关注人数就从“修例风波”前的大约15万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8万。
 
  让阿Sir、Madam们感到暖心的是,香港警方的内地微博账号自去年开通以来粉丝数迅速增长。
 
  负责警方社交媒体运营的倪采欣总督察清楚记得,“修例风波”期间,警方曾在微博发出一名香港警察在执法行动中受伤的帖子,阅读量超过1000万,网友留言中满是正能量。
 
  “内地同胞能感受到香港警察的辛苦,知道我们是怎样守护这个地方的。通过微博,我们感受到全国14亿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强大的后盾,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部分立场偏颇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在暴力违法活动现场直播时,扮演着“起底”执法者、庇护违法者的角色。
 
  他们只拍警察,有些还针对性地拍警察的样貌和编号。“有暴徒作出暴行时,他们或是不拍,或是只拍手和脚,拍天拍地。”倪采欣说。
 
  警方认为,这些来路不明的所谓“媒体”目的就是淡化暴徒暴行。有无辜市民身上被泼了易燃液体并点着,解说变成这个人“无端端自焚”;有人被黑衣人袭击倒地,被传达为这个人“自己摔倒”。
 
  警方的直播镜头下,执法前线的“媒体奇观”终于得以曝光。今年7月21日在元朗的非法集会中,警察尝试执法时,大批身穿黄色反光背心、自称媒体记者的人一拥而上,组成一道“记者墙”,阻碍警方行动。警方截查其中至少150人,发现超过三分之一并非传媒机构人员,甚至还有未成年人混杂其中。
 
  在郭嘉铨看来,香港社会一直崇尚多元文明、尊重法治,但自去年以来,法治因暴力示威受到冲击,社会趋于两极化。香港警务处作为执法部门,首当其冲,面对很大挑战,更需要主动利用各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市民互动,慢慢恢复警民关系。
 
 
    “以前市民与警方关系很好,很信任我们。只不过去年发生太多事,市民还没有消化掉。我们希望慢慢重建他们对警察的信任。”
 
  重建警民关系要从点滴做起,除了不厌其烦澄清谣言、还原真相,警方还致力于借社交媒体把防罪服务送到市民身边。鉴于香港近期各类诈骗案件显著增加,警方6月在社交媒体平台推出防骗吉祥物“提子”,以寓意“提防骗子”的卡通水果形象,介绍各类常见诈骗手法,提高市民防骗意识。
 
  倪采欣介绍,警方已经设计了一系列“提子”周边产品,打算等疫情过后带着“提子”进入社区,宣传“提防骗子,由你开始”的理念,警民携手防罪灭罪。
 
  倪采欣曾做过多年警民关系工作,在她看来,警民关系从来都不应该是对立的。她说,这段日子香港警察很不容易,部分市民受假消息和一些人系统性的抹黑和分化影响,与警方的距离远了。她引用香港警方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纪录片中的一句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新华社香港8月2日电
 
“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先遣队员抵港
“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先遣队员抵港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来自广东省各医院的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的七名先遣队队员在深圳湾口岸合影(八月二日摄)。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新华社香港8月2日电“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7名“先遣队”队员2日下午抵达香港,他们将协助开展实验室工作,协助香港特区政府抗击疫情。
 
  2日下午,香港中联办副主任仇鸿和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到“先遣队”住地迎接,并和队员们进行了工作对接。
 
  曾国卫、陈肇始代表特区政府欢迎“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的7名“先遣队”队员。两位局长对中央政府积极回应特区政府为应对香港严峻疫情而提出的请求,并迅速组成“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支持特区抗疫表示感谢。特区政府期待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全城同心抗疫,尽快遏止严峻疫情。
 
  仇鸿代表中联办对“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中央及祖国人民的支持。她说,中央高度重视并十分关心香港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香港疫情十分严峻的时刻,派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并将无偿援助抗疫设施。无论香港遇到任何困难,中央和祖国人民始终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希望全体香港市民团结一致,同心抗疫,战胜疫情。
 
  “先遣队”队长郭鹏豪说,“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跟香港相关部门对接,熟悉香港的检测场地、设备以及流程等,为后续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打下基础。相信有国家作为坚强后盾,“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一定能和香港市民一起,战胜疫情,“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香港民建联、工联会和“全港社区抗疫连线”的代表向“先遣队”队员献花,感谢中央对香港的关心关爱和内地同胞的大力支援。
 
  据介绍,近期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在中央统筹部署和指挥下,国家卫健委迅速组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赴香港开展工作,协助特区抗击疫情。
 
  据了解,这支“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由广东省卫健委从省内20余家公立医院选派的约60名临床检验技术人员组成。队长来自广东省卫健委,曾担任广东省支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这是首批中央政府派出支持香港抗疫的内地专业队伍。国家卫健委后续将根据香港特区抗击疫情需要,随时调集内地医疗资源给予更多支持。
 
  同时,国家卫健委已组建“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由湖北省武汉市选派6名有“方舱医院”实战经验的专家,为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改建为“方舱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广东全力保障水电稳定供应香港
广东全力保障水电稳定供应香港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广州8月2日电(记者吴涛、李雄鹰)在深圳水库旁,与香港仅“一水之隔”的对港供水站量水间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然而,正是这座建筑默默见证着清清东江水,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流入香港,滋养这一方人与物。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水源取自东江,跨越东莞和深圳境内,是内地向香港供水的大型调水工程。自1965年运行以来,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已超过260亿立方米。

  尽全力保证香港用水之需,不仅是一份承诺,背后更有无数的努力。具体负责对港供水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介绍,今年上半年以来,东深供水工程日均对香港供水260万立方米,并保证水量和水质“不打折扣”。

  在今年上半年疫情严重、各地延迟开工、民众非必要不出行的情况下,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为保障疫情期间供水正常,东深供水工程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供水工程调度中心将调度员分成AB两组,一组连续轮班14天后换另一组,非值班状态调度员在家待命;水质监测频次加密,在工程取水口、主要供水口每小时进行一次水质观测,每日不少于一次对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进行水质巡查等。

  此外,今年7月受干旱天气影响,在广东省内部分地方出现旱情急需用水的情况下,广东仍通过流域协调和科学调度,全力保障了香港的用水需求。

  电力也是社会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自2010年以来,广东一直用直送的方式,将最稳定的电能输送至香港。

  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是全国最大的核电站之一。十年来,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发电量的70%以上都直送香港,以供香港用电之需。

  来自南方电网广东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直送香港的大亚湾核电站电量加上广州租赁给香港的蓄能水电站两台30万千瓦机组,合计每年向香港输电量超百亿千瓦时,约占香港用电量三成。

  为畅通粤港联网运行协调,自2016年起每季度广东电网同香港中华电力召开粤港联网运行管理委员联席会议及粤港联网运行小组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联网运行中的各类管理和技术问题,滚动优化检修方式安排,确保粤港联网信息交互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除了对港供应水电的能力不断提升,重大设施建设也不断推进。在持续的电网结构建设中,广东对港供应能力从1800兆瓦提升至2700兆瓦,在香港境内电源故障情况下南方电网可提供最大130至170万千瓦的紧急支援能力。

  7月31日,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提前30天实现阶段性投产,开始向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昆柳龙直流工程将为广东新增500万千瓦的送电通道能力,也将给香港电能供给带来更多选择。

  同时,国家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广东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水利工程旨在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地区引水,不仅用以解决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还将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伟大祖国是香港战胜疫情和一切风险的坚强后盾
伟大祖国是香港战胜疫情和一切风险的坚强后盾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日益严峻的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中央政府的心。应特区政府的请求,中央已决定派遣内地检测人员赴港协助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帮助香港加快建设临时隔离及治疗中心,并就特区政府决定推迟第七届立法会选举表示理解和支持。祖国后盾,伟岸如山。每一次香港遭遇困难,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总是义不容辞地“出手相挺”,这一次亦不例外。

  犹记2003年初春,香港暴发“非典”疫情,特区政府带领社会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动,内地也为香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凭借港人的齐心协力和内地的无私援助,这场持续数月的疫情终被成功控制。此后,香港经济因“非典”疫情陷入低谷,中央又及时果断出手相助,推出“个人游”,为香港市场注入“源头活水”。回归20多年间,香港还在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界的全力支持下,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事实有力证明,祖国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正是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香港不断战胜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已饱受“黑暴”“揽炒”摧残的香港社会雪上加霜。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着眼全国防疫大局和香港实际情况,给予香港特区政府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指导和有力支持。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通报机制,帮助香港及时了解和掌握疫情信息,到协助向香港出口大量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支持配合特区政府加强口岸管控;从在稳定货源供给、提高通关效率、严格检测水质、平稳电力供应等多方面保障香港同胞生活需求,到为滞留“钻石公主”号邮轮的香港同胞提供紧急药品和生活保障……中央政府始终将香港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心上,“为香港抗击疫情提供一切必要支持”成为最为温暖人心的承诺。

  7月以来,香港暴发以本地病例为主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大规模筛查需要,医疗设施、隔离场所日益吃紧,医疗系统负载已近饱和,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香港特区政府为此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获得支持。中央政府又一次及时伸出援手!首支“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迅速组成,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从省内20余家公立医院选派约60名临床检验技术人员,其中7名“先遣队”队员已于2日赴香港协助开展实验室工作。这是首批中央政府派出支持香港抗疫的内地专业队伍。国家卫生健康委后续将根据香港特区抗击疫情需要,随时调集内地医疗资源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也已组建,由湖北省武汉市选派6名有“方舱医院”实战经验的专家,为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改建为“方舱医院”提供设计、运营和管理经验的技术支持。人命关天之际,中央正在用实际行动解决困扰香港的紧急问题,为香港抗击疫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态势,香港特区政府决定推迟第七届立法会选举。这一决定体现了对科学防控疫情的尊重,体现了对广大香港市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责任担当。中央政府第一时间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宣布对于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推迟情况下如何处理立法机关空缺问题,将依法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作出有关安排,使之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在“救人胜救火”的当下,中央的及时表态与全力支持,又一次为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免除后顾之忧、提供坚实保障。这也正是香港必将最终战胜疫情、经济社会必将回归正轨的底气所在。

  时刻心系香港,处处关爱香港。无论香港遭受多大的挫折与磨难,中央政府始终守护在700万香港同胞的身边;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伟大祖国都是香港战胜疫情和一切风险的坚强后盾。同胞有爱,风雨同舟。我们坚信,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和内地各界的大力援助下,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一定能够带领香港社会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世卫:疫情预计持续时间较长 需长期应对
世卫:疫情预计持续时间较长 需长期应对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日内瓦8月1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8月1日宣布,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需要有长期应对措施。

  距5月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过去3个月。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7月31日召开会议,对疫情现状进行讨论和评估,更新疫情应对建议,并于8月1日发表会议声明。

  根据声明,突发事件委员会一致同意目前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强调疫情估计将持续较长时间,社区、国家、区域、全球等层面的持续应对努力十分重要。

  委员会在声明中建议世卫组织继续动员全球和区域多边组织以及合作伙伴,推进新冠疫情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以支持世卫组织会员国维持卫生服务,同时加速研究并最终获得诊断工具、疗法和疫苗。

  委员会建议会员国支持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资助并参与“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等举措,共同努力使诊断工具、疗法和疫苗能够公平分配;各国在资源不足、较脆弱或高风险环境中,加强新冠病例识别和接触者追踪的公共卫生监测,从资金、物资供应、人力资源等方面着手维持基本卫生服务;各国根据风险评估实施相应的旅行措施和建议,并定期审查这些措施。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接受委员会的建议。他表示,新冠大流行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其影响将持续数十年”。

 
“天问一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专家解读“天问”探火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
“天问一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专家解读“天问”探火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8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现场画面。8月2日7时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开机工作20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继续飞向火星。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胡喆)8月2日一早,“天问一号”传来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人员的携手努力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了地火转移轨道首次中途修正。
 
  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介绍,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探测器会受到入轨偏差、控制精度偏差等因素影响。由于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
 
  因此,执行飞行任务时,科研人员需要根据测控系统测定的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中途轨道修正的关键在于修正时机的选择以及每次修正的实施精度。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环绕器技术副总负责人朱庆华介绍:“现在很多汽车都具有车道保持功能,如果车偏离了自己的车道,就会自动修正方向,让车回到原本的车道上来。火星探测器的轨道修正与之类似,但不同的是火星探测器要修正的不仅仅是飞行方向,还有飞行速度等多个变量。而在茫茫太空,探测器也没有道路标线作为参照物,因此难度很大。”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火星探测器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任务由五院和八院密切配合实施。此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精准地将火星探测器送入了预定轨道,使得这次轨道控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入轨精度修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探测器上携带的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3000N轨控发动机是首次太空点火工作,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型号总师兰晓辉说:“3000N轨控发动机主要承担着三项任务,一是太阳系‘三环’转移到‘四环’过程中的姿态修正,二是‘四环’上的‘刹车制动’,三是火星附近的轨道调整。”
 
  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深空机动和数次中途修正,奔火飞行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附近,通过制动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开展着陆火星的准备和科学探测等工作。
 
两部门强调 农村耕地“八不准”“一不得”
两部门强调
农村耕地“八不准”“一不得”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王立彬)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蔓延势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7月31日明确提出“八不准”“一不得”,堵疏结合,确保耕地红线及农民住宅用地合理需求。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中规定的“八不准”包括:不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不准强占多占耕地建房,不准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不准在承包耕地上违法建房,不准巧立名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不准违反“一户一宅”规定占用耕地建房,不准非法出售占用耕地建的房屋,不准违法审批占用耕地建房。

  国家自然资源专职副总督察陈尘肇说,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历时较长,面广量多,正从局部地区向全国范围、从普通房屋向楼房别墅、从农民自住向非法出售、从单家独户向有组织实施蔓延。相关法律制度成了“摆设”“稻草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甚至听之任之、置若罔闻,触碰耕地保护红线,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当务之急是立行立改,坚决止住增量。通知下发后出现的新增违法违规行为要“零容忍”,该拆除的拆除,该没收的没收,该复耕的限期复耕,该追究责任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陈尘肇说,农村乱占耕地建村民住宅,也有不少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情形。两部门下发《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将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年度全国土地利用计划中单列安排,原则上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专项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通知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提倡、不鼓励在城市和集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说,两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就是要从堵和疏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同时切实保障农村村民建住宅合理用地需求。从规划和计划指标落实到农民建房申请审批和监管,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完整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

 
措施“变味”、资源闲置、治理不严…… “停车难”治理“堵点”如何打通
措施“变味”、资源闲置、治理不严……
“停车难”治理“堵点”如何打通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沈阳8月2日电(记者孙仁斌、丁非白、杨稳玺)为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当前多地积极采取增供泊位数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新华社记者走访沈阳、银川、南京等地发现,仍存在小区大量车位“宁空不租”、“智慧停车”变味、“乱停车”治理效果不佳、新建立体停车场闲置等问题,影响治理效果。

多地积极施策缓解“停车难”


  为缓解城市停车难,多地制定了明确的增供计划。据记者了解,沈阳计划2020年再解决停车缺口30万个,基本达到供需平衡;银川计划2020年新增各类停车泊位10000个。

  各地增供的泊位多来自新建停车位或立体停车场、旧泊位复线、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小区配套等渠道。

  可以智能找车位并自动缴费的“智慧停车”技术因能提升停车计时计费准确率、车场利用率、周转率、停车费收缴率等指标受到各地青睐。沈阳、南京、青岛等多地已采用“智慧停车”技术开展热点区域临时泊位分时收费,用价格杠杆提高停车位的周转率。

  多地还加强治理“乱停车”力度。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银川市公安局交警分局大力整顿主次干道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苏州实施《苏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规范引导车辆有序停放。

  “治理停车难不能只盯住车位,鼓励市民积极乘用公共交通很重要。”沈阳市城乡建设局交通建设管理处处长谢宇表示,在换乘公交枢纽、地铁站附近建设大型停车场有利于市民更多公交出行。另外,他介绍,当前常用的治理思路是鼓励各类资本利用城市周边土地增建停车位,并在城市核心区适度建设立体停车场。尽量利用地下闲置泊位保障基本泊位供应,并大力加强治理违停的力度。

这些“堵点”让治理效果打折扣


  ——治理措施“变味”。记者发现,有城市相关部门推行“智慧停车”的主要方法是在街道两侧划出停车线后分类收费,引来市民质疑。

  有市民告诉记者,自家小区周边原本免费的停车位被冠以“智慧停车”之名开始收费。但自家入位车辆被剐蹭后却没有管理人员或机构对此负责。一位沈阳市民反映,由于“智慧停车”位收费不低,不少人冒险将车停在车位外,反而加剧了交通拥堵。还有部分市民向记者表示,当前“智慧停车”未能有效帮助解决停车困难,“只是自动收费而已。”据悉,一些地方已“喊停”相关措施。

  ——泊车资源闲置。记者走访宁夏等多地居民小区时见到,部分小区地下空置停车位多达上千个,可小区及周边地面上却被停得满满当当,甚至违停严重。

  宁夏有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往往与小区对地下车位强行“只卖不租”有关。银川多名房地产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开发商对地下车位“宁空不租”是由于出租车位资金回笼慢且可能影响房屋销售。

  在沈阳也有部分小区车位随楼盘“只卖不租”,引起居民不满。据记者了解,居民不愿购买相关车位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车位无法办理产权证且价格不菲。

  记者还在沈阳城区见到,有立体停车场运营不佳,建成后不久即被闲置,入口上锁,钢架结构锈迹斑斑。部分正在运营的立体停车场则生意冷清,乏人停车。但就在旁边街道上,却有不少违停乱放的车辆。

  沈阳一家立体停车建设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新建立体停车场前期投入巨大,“部分大型停车管理公司每年还贷就得一两个亿,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违停成本低、市民对立体停车不适应,导致客流量小,不少立体停车场经营困难。

  ——“乱停车”治理效果不佳。南京鼓楼区蓝天园小区北门外的单线道龙云路,宽仅四五米。记者了解到,这里多年来都是“乱停车”重灾区。“晚上开车经过实在太危险了。”附近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直到去年底清理消防通道,严重违停才有所改善。不过她认为,附近居民停车难问题并未改善,违停重现只是时间问题。

  南京迈皋桥支路附近长期存在停车乱象,在经城管部门采取加装隔离设施、增建停车场等一系列措施后,记者看到附近仍有多种车辆乱停乱放。

综合施策为“停车难”治理提速增效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等专家认为,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法治治理、增加资源供给是当前“停车难”治理提速增效的发力方向。

  ——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治理主体。专家建议,可在多部门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停车规划、车位配建、标线施划等问题合力协作,统筹策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问题解决。也可设立机构,全面负责停车设施管理、收费人员日常培训管理,参与公共停车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

  ——强化法治治理,提升治理效能。“广州、西宁等地在当地管理规范中明确了允许车位出租是房地产销售必要条件之一,而银川目前没有类似规范依据,这使得监管部门缺乏落实整改的有效手段。”银川市住建局房地产管理科副科长雷翔宇建议通过立法填补相关空白,将治理“宁空不租”变“软”为“硬”。

  宁夏政协常委李立提醒,“乱停车”问题是“停车难”治理短板,应特别重视,相关执法检查应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执法必严、处罚必实。

  ——增加资源供给,落实扶持政策。梁启东等专家建议,治理停车乱象需要疏堵结合。从严执法的基础是通过增加公共停车位和停车用地供给、完善补偿政策等举措,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停车服务。

  部分停车企业负责人建议有关部门应落实有政策依据的扶持办法。“立体停车场(楼)类项目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慢。为鼓励企业投资,有政策规定规划停车场用地时,可允许企业配建部分商业网点增加收入。”一名立体停车场经营者告诉记者,这些政策往往未能有效落实,“要么供地太偏远,要么根本没给配建用地。”

  (参与采写:杨绍功、郑生竹、王存福)

 
湘江“清道夫”
湘江“清道夫”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8月1日,湘江水面保洁员高建国(前)在出发前布置队员们的负责区域。
 
  近日,湘江长沙段水流逐渐平缓,树枝等垃圾从上游顺水而下,堆积在江岸两侧。这些“漂无定所”的垃圾最终会被长沙市城管执法局湘江水面保洁公司的保洁员“一网打尽”。
 
  保洁船分大、小打捞船和转运船,小船一组两人,大船三到四人。舵手掌舵,其余的“清道夫”们手握长长的杆柄,弯下腰,将捞网和撑钩伸入水中,操弄网袋兜入垃圾,捞起,扣放在甲板上。打捞船上的垃圾堆满后交给转运船,转运船满载后驶向码头,将垃圾倒入垃圾转运车里,一趟接着一趟。
 
  每年5月至8月是保洁高峰期,原本的作业时间为早上7点至下午6点,现在有时会加班清理。目前,保洁公司共有90余名水面保洁员,负责湘江长沙段78.5公里的水域清洁,每天打捞水面漂浮垃圾约50吨。
 
    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宣扬“女德”的培训为何屡禁不绝
宣扬“女德”的培训为何屡禁不绝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舒静、王莹、孙晓辉)近日,网上曝光的一段“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教学视频引发巨大争议:一名身穿传统服装的女孩在视频中“忏悔”甚至辱骂自己,称“幸亏我学习传统文化了,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我现在指定已经得胃癌了。”目前,该夏令营活动已被责令终止。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地,类似宣扬“女德”的培训曾被叫停。教育部2019年出台规定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明令禁止之下,类似培训为何卷土重来?

  每个孩子学费5000多元,奇葩教学内容“毁三观”


  “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在山东曲阜举办,于7月26日开班。夏令营有营员22人、家长13人、工作人员14人,共49人。

  在学员观看的视频中,一名女孩说:“以前的我抽烟、喝酒、打架、处对象、夜不归宿、打骂忤逆父母、自私、任性、经常出入夜场,天天带着一副贱相,真的是伤风败德。”视频中,女孩还提出了“不正经的女孩才会戴美瞳”“淫邪会导致胃疼”等说法,并有割腕等令人不适的画面。观看视频的营员表示,“太瘆人了”“晚上会做噩梦”。

  记者在夏令营宣传资料中看到,青少班收费为孩子每人5250元,陪同家长每人1500元。汇款开户行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抚顺分行营业部,户名为个人。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夏令营与近两年引发争议的“女德班”,均与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康金胜有关。此前“女德班”传播的“男为大、女为小”“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等观念,受到学者和相关部门的严厉批评。

  目前,夏令营已被责令终止并退还相关费用。7月29日,山东曲阜官方通报显示,夏令营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视频内容低俗、违反科学、歪曲事实,对营员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使用教材为自行编写,无出版社和书号,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等。

相关培训多次被叫停,仍遍地开花


  天眼查显示,抚顺陶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25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康金胜。由康金胜担任会长的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3月22日在抚顺市民政局登记。记者调查发现,与该公司及康金胜有关的多所机构和培训活动曾被屡屡叫停,却仍遍地开花。

  康金胜曾开办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2017年,抚顺市教育局通报称,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私自开班授课,违反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其“女德班”教学内容中存在有悖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研究决定其立即停止办学,尽快遣散所有学员。抚顺市教育局称,已于2018年初取消该校办学资格。

  2018年,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亲子夏令营班因部分课程有悖社会道德风尚被叫停。当地通报称,该班部分教员来自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

  据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公号介绍,10余年来,他们已举办各类封闭学习班百余期、开办冬夏令营18期。

  记者发现,在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传媒网微信公号上,均开设有“康老师语音课堂”,并建有数十个“康金胜老师详谈如何教孩子”的微信群。

  抚顺市传统文化研究公号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2019年5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该会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需提高家长对国学认知,并加强监管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打着“国学”“传统文化”等旗号开办的各类培训班、夏令营十分热门,但一些培训内容严重扭曲、误读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包装迎合部分家长的教育需求。

  记者注意到,相关培训机构往往以国学为名,主打亲子互动。如“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就宣称,把圣贤经典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思维观念及成长教育中,解决青少年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此类机构针对一些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煽情宣传,极易迷惑一些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一位曾参与此类培训的学员对记者说,当时比较叛逆厌学、沉迷网络,家长希望通过培训来改变他。

  这样的培训班有关部门是如何监管的?记者从曲阜市政府了解到,此次夏令营未经审批。抚顺陶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接租用了圣城文庠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场地。当地教育部门称,此次夏令营是以企业名义举办的活动,其并非在教育部门注册登记的培训机构,无法监管。

  一家研学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夏令营需由有资质的培训学校等开办,只要开班授课,无论面向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到教育部门审批备案,否则就是“黑班”。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表示,现在夏令营大多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一些学科类夏令营涉及教学、安全、卫生等环节,相关部门“谁都能管、谁都难管”。对于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恰当内容,在监管中也不易发现。

  相关人员表示,此类机构以传统文化名义授课,有的举办地隐蔽性强,而且学员一般不会主动举报,查处起来有难度。对于培训“黑班”,只能通过专项检查来进行查处。

  针对违规培训“改头换面”、夏令营教学内容鱼龙混杂的问题,专业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夏(冬)令营管理条例,建立规范的资质评价体系和准入机制。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坚决禁止有不良记录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教育培训业。

 
高温下,他们书写劳动人生
高温下,他们书写劳动人生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樊曦)入夏以来,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在这样的时节,许多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扎根一线。他们在施工现场埋头苦干,或在工地挥汗如雨,或头顶烈日身处高空作业,用汗水和奉献书写劳动人生。

不惧“烤”验的城市建设者


  梅雨季之后,申城上海迎来高温天气。在上海普陀区真如寺附近,正在建设地铁14号线的工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烤”验人的时候。

  作为中铁十九局上海地铁14号线6标项目经理,45岁的张杰带领团队顶着高温,在施工现场认真检查着各种工序。别看他负责的区段只有3公里长,却下穿上海繁华的中心地带,安全要求极高。

  “像这个车站基坑,距离最近的居民楼只有4米。基坑如果出现变形,地面就会有沉降,对地面建筑肯定有影响。这需要我们密切监测、时时关注,做好安全防范和管理工作。”张杰告诉记者。

  除了周末,张杰吃住基本都在工地。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了17年的地铁建设者,他已经在上海安家落户,他的家距离工地驱车不到半个小时。

  如今,上海共有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20条。其中,张杰先后参与了7条地铁线的建设。望着上海逐步密集成网的地铁线,他觉得,心里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4月,他负责的地铁14号线隧道区间顺利完成盾构施工,沉降控制在1公分内,远低于3公分的施工标准。在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中,张杰带领的6标项目在全市101个地铁项目中排名第一。

  说起搞建设的不易,张杰却觉得很平常。“我是搞技术出身的,喜欢待在一线。把地铁建好,方便人们的出行,就是我的使命。”他说。

24小时待命的抢修班班长


  一顶安全帽,一套工作服,一双绝缘胶鞋,一副绝缘手套……这些是电力工人的四季“标配”。尽管是在大马路上能煎鸡蛋的高温三伏天,他们还是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奔波在抢修第一线。

  张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国网江苏启东市供电公司抢修班班长。一入伏天,抢修班的工作就忙碌起来。因为高温天气电网负荷大,有些区域会出现电网超载运行,甚至严重过负荷导致停电故障。如果有故障需要处理,抢修班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在带领队员巡查当地10千伏吕北线时,张忠发现一处配变低压保护开关箱接线端子处有零星火花闪烁。他们立即拿出红外测温仪,对准火花处一扫——69摄氏度!测温仪显示出一个惊人的数字。正常情况下该处温度不会超过40摄氏度。

  “必须尽快处理,否则一旦造成过热保护跳闸,就会导致周边多户居民停电。”张忠和抢修人员迅速展开抢修,更换接线端子处发热氧化的螺栓。户外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卡其色的长袖工作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了。

  张忠说,高温抢修期间,自己和队员们经常没有食欲,“就是多喝水,喝完水接着又出一身汗,工作服就没有干的时候。”

  作为抢修班班长,张忠这几年基本没有休过假,一年365天随时待命。“之前梅雨季节连续暴雨,岗位上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抢修,我每天也最多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他说。

  在他看来,不管是高温、暴雨,还是大风、寒潮,肩负着应急抢修任务的电力人,就该“奋战在保供电的第一线”。

守护高铁安全路的桥隧“神探”


  一大早,在京哈高铁承沈段大凌河西支特大桥的梁体内,传来阵阵富有节奏的敲击声。

  这是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牛河梁高铁综合维修车间桥梁工区班长王玉兴带领着4名作业人员,在3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桥梁检修作业。

  自担任桥梁工区班长开始,王玉兴就坚持带领职工严格落实桥隧检查维修作业标准,钻隧道、爬桥梁,起早贪黑认真检查,严把安全质量关,多次发现和处置隧道二衬裂纹、空响、掉块等安全隐患问题,为高铁动车运行平稳畅通架起安全路。因他手中的检查锤总能准确无误地查找出梁体的“病害”隐患,他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桥隧“神探”。

  在空旷的梁体内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每隔一段时间,梁体就会传来高铁动车呼啸而过的回音。巨大的噪声让作业人员耳朵嗡嗡作响,有时甚至会出现短暂耳鸣。

  再加上梁体内部相对密闭,内部温度要比室外高上十几甚至20摄氏度,盛夏的梁体内犹如蒸笼一般,一会儿工夫,作业人员的工作服就全都被汗水浸透了。

  作业过程中,王玉兴要顶着噪音和高温不断大声强调安全关键点,提醒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强化作业标准。

  大凌河西支特大桥全长3800米,共有75个桥孔。这次检查作业,他和工友们要在30多米高的桥墩上,对梁体、支座、螺栓、防落梁装置等进行全覆盖检查。

  华灯初上,经过8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王玉兴和工友们终于完成了检查任务回到地面。摘下口罩,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带的白开水仰头畅饮。这时,王玉兴还要再检查一遍作业工具,确认工具没有遗落。

  “作业标准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每一个确保安全的环节,一点都不能差,这是我们的责任。”他说。

 
岩壁上的追梦少年
岩壁上的追梦少年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夏日午后,烈日炎炎,位于广西桂林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的一处攀岩基地却热闹非凡,小小的“攀岩侠”们站在攀岩墙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今年9岁半的陈飞羽就是其中一员。她换上攀岩鞋、系上安全带和保护绳,在教练的指导下为攀岩做准备。第一次接触攀岩时,她只有6岁半。从小生长在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中,她的骨子里却有股傲气,不轻易言败的精神鞭策着她在岩壁上不断向上攀登。3年过去,她有了更大的梦想:“我的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阳朔攀岩胜地。无论是自然岩壁,还是坐落在群山中的攀岩墙,总能激发人们攀岩的动力。暑期到来,陈飞羽与20多个跟她一样从学校里选拔出来的体育苗子,来到这个攀岩基地,接受攀岩培训选拔。

  陈飞羽的第一次挑战,她爬到临近终点时掉了下来。“我当时还想继续爬,可是手很麻,最后只能先下来。等会再继续爬,哪怕爬100次,也要捏响岩壁顶端的‘尖叫鸡’。”这个瘦小的身影,有着坚定的力量。一转身,她又重新回到队伍,等待下一次挑战。

  陈飞羽来自阳朔县阳朔镇第二小学,课余时间在阳朔县业余体校训练田径。得知体校今年正式成立攀岩队,并在暑假招收第一批队员,她就踊跃报名了。其他参加选拔的孩子也一样,希望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攀岩潜力。

  这群孩子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有的第一次接触攀岩就顺利登顶。“攀岩这个项目有点难,但我还是想来试试。”同样来自阳朔镇第二小学的管嘉璐第一次攀岩就成功登顶,这让她倍感兴奋。擅长跳远的她,在岩壁上展现出不凡的弹跳力,动作优美流畅,如同舞者。

  看着小伙伴们成功登顶,陈飞羽很是羡慕,也充满了斗志。一次次上岩壁,一次次滑落。小姑娘开始有些沮丧,偷偷流下眼泪。在她身旁,7岁的妹妹陈飞帆也一次次向岩壁发起挑战,却又一次次被保护绳送回地面。

  姐妹俩的妈妈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也换上攀岩装备,向岩壁顶端爬去。“攀岩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不服输的精神,我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的运动,只要她们愿意,我都会支持她们。”

  临近傍晚,攀岩基地的热浪渐渐散去。几个执着的孩子仍舍不得离去,一次次发起挑战……

  “能主动留到最后的孩子,都是对攀岩有热情的孩子。这些孩子运动天赋都不错,只要加以训练,两三个月就能在岩壁上有更出色的表现。”承办这次选拔测试的岩邦户外运动俱乐部负责人刘永邦说。从事攀岩运动15年的刘永邦,一直致力于推动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近年来每年寒暑假俱乐部都会推出青少年攀岩夏令营活动,迎接全国各地喜爱攀岩的孩子。

  在攀岩成为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这项在我国看似小众的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类官方攀岩赛事、民间攀岩活动日渐升温,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度。

  阳朔近年来接待的国内外攀岩爱好者数量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40余万人次。目前,全县已有上千条攀岩线路,各类攀岩俱乐部20多个,攀岩从业人员约600人。

  阳朔县业余体校校长陆军表示,阳朔有发展攀岩的天然优势,攀岩运动的民间普及和推广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还需在攀岩进校园方面努力,挖掘和培养一批攀岩人才。(记者卢羡婷、陈一帆) 新华社南宁8月2日电

 
图书馆里乐享暑假
图书馆里乐享暑假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新华社贵阳8月2日电(记者郑明鸿、施钱贵)参加完下午的英语兴趣班后,李金梅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的巧合图书馆。她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作文集,找了个空位坐下,便沉浸在书里。

  今年12岁的李金梅小学刚毕业。2017年,她和家人从贵州省册亨县锅厂村搬迁到位于册亨县巧马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去年3月14日,巧合图书馆正式开放后,李金梅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李金梅最喜欢看作文集和小说,她告诉记者,看作文集有利于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以前放假只有假期作业,没有书看。这里图书馆的书比较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李金梅说。

  据介绍,巧合图书馆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于2018年开始筹建,目前有各类图书1.3万多册。

  记者在图书馆看到,馆内设有幼儿区、青少年区和成人区等分区,同时还设有自习室供学生做作业。巧合图书馆馆长陈志霞告诉记者,目前每天有80多人来图书馆看书,以学生为主。

  今年暑假,一家公益组织给巧合图书馆招募了11名暑期志愿者,开设音乐、美术、摄影、英语和绘本阅读等兴趣课程,一共吸引了150多个孩子报名。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每个兴趣班的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

  在陈志霞看来,开设兴趣班可以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帮助他们提升实践能力、拓展思维和培养兴趣爱好。

  “我报名了音乐和英语两个兴趣班,这两门课我都喜欢,尤其是英语。我下学期就要上初中了,参加英语兴趣班可以帮我打好基础。”李金梅说。

  广东女孩王斯铧是巧合图书馆的11名志愿者之一,目前负责英语兴趣班的教学。她告诉记者,她的教学内容以音标为主,辅以句型。为了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王斯铧在课程里添加了英语角和学习英语配音等内容。

  王斯铧认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外部世界,但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他们很容易盲目模仿。“我想把我了解到的一些新的观点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健康成长。”王斯铧说。

  “十三五”期间,册亨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7540人,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县。截至目前,全县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配置了图书馆,免费向群众开放。

  “很多搬迁群众靠外出务工为生,他们的孩子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和写作业,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提供辅导。我们还会举办一些活动和培训,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册亨县团委书记何坤州说。

 
“小拳师”练武不惧暑
“小拳师”练武不惧暑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据新华社长沙8月1日电(记者周勉)39根0.9米高的木桩,孩子们不光能在上面轻盈移动,还能做出“金鸡独立”等招式。近日,记者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开扬文武学校感受到了武术给孩子们暑期带来的快乐。

  麻阳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40万人口中,有将近10万人习武。开扬文武学校总教练向红青介绍,暑假期间,有180多个孩子在这里学习,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3岁半。学校既会按照孩子们的兴趣将他们编入散打班、校园武术班或者套路班,也会根据学习时间,设置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兴趣班,每个孩子在这里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站上木桩,学会难度系数最高的“乾卦六宫掌”。11岁的曹丝然能单脚站在木桩上,双手将另一只脚掰过头顶。“我在这里已经学了五个暑假啦,直到第三年才站到桩上来。”曹丝然告诉记者,目前只有20多个小朋友学会了“乾卦六宫掌”,自己是其中“最厉害的”。

  另一块场地上,教练周国忠正带着十几个孩子练习“苗家板凳拳”,大家都有自己的专属武器:一个写了自己名字的两斤重的木凳。只见孩子们将板凳放在身前,用一招“双手洗犁”起势,随后便是“九牛造潭”“张飞捡剑”等招式,旋转、跳跃、翻腾、进击……每个孩子都打得行云流水。周国忠告诉记者,这套来源于当地实际生活的拳法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在麻阳家喻户晓,因此也成为孩子们的“必学拳法”。

  “我会的拳法多得很,最厉害的是五步拳。”9岁的苗族小女孩滕艺扬习武已经有5年时间,这期间不仅每个寒暑假从不间断,平常每个周末也一直坚持。在教练眼中,她不仅武艺精湛,而且乐于助人,每天午餐期间,还会给最小的几个师弟师妹喂饭。

  “爸妈本来还送我去学画画和跳舞,但我就喜欢练武。”滕艺扬说,一开始其实自己也怕累怕挨打,但是很快发现“武术太好玩了”。滕艺扬每天作息时间特别规律,晚上睡觉之前都会把白天练武的点点滴滴写到日记里。“我唯一的弱点就是前空翻不行,每次都要写进日记里提醒自己多多练习。”她说。

  “我以前很内向,不敢和人打招呼,练武之后变得特别开朗。”刘伊玮一边回答记者问题,一边应付围在一旁的伙伴们,大家都希望他能展示一下自己的腹肌。11岁的刘伊玮已经养成了非常自律的习惯:回家从不玩手机,9点准时睡觉。习武五年,他拿过的奖已经数不清了。

  下午5点半,随着孩子们一批批放学回家,热闹的练功房归于平静。记者看到,先前散落在各处的毛巾、水壶已经不见了踪影。向红青说,做卫生、关电灯这些事都是孩子们自觉完成,自己只需要离开时关上门即可,这是习武的孩子都会养成的好习惯。

 
杭州:社会组织呵护孩子暑期安全
杭州:社会组织呵护孩子暑期安全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因为疫情,我们遇到了很多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要正视这种心理影响的存在。”被高温炙烤的街道冒着暑气,杭州西溪里社区成长中心的一间教室却成了清凉的港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枚与家长们耐心沟通,社区的孩子们有的玩沙盘,有的画画,有的在认真看故事书。

  这个暑假,在杭州近60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都能找到类似的关怀互动。全市50余家社会组织已累计开展专门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

  “现在的小孩压力其实挺大的,幼儿园开始就有很多培训班。今年因为疫情,小孩一直在家里没有出去。听说社区有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带着她出来,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她以后成长有帮助。”杭州市蒋村街道6岁女孩爸爸董成明说。

  “通过社区和社会组织平台,我们能够把心理咨询服务做得更细,把孩子的负面情绪排解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朱枚说。

  逃离火场、滑坠逃生、高空攀爬、高楼绳降……7月29日,杭州白塔公园公羊会“超级救生员”培训基地内,20名12岁到16岁的孩子在资深救援教官的指导下,开展安全自救技能特训。3000多平方米的场馆高度还原多种突发现场,孩子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灾难的洗礼”。“这里的教官都是救援英雄,我们学到了很多技能。大家下课的时候还在不停讨论。”一位学员说。

  “改变自己,拯救他人。这是我们想传达的理念和目标。”浙江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何军说,公羊会开发的“超级救生员”系列课程,专注提升公民灾难和事故中的自救技能。

  针对暑期安全防护需求,杭州市民政局动员引导各级社会组织发挥专长优势,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免费咨询和公益援助,内容涵盖常态化疫情防控、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健康锻炼及解压降负等,并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从家庭治疗的视角来看,如果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充分的爱和支持,孩子对外在压力和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会更强……”在杭州,有上千户家庭可以收听到这样的公益“网课”。“我们重点开发线上系列家长培训项目,来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杭州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赛燕燕说。

  “增强家校互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撑起暑期安全的保护伞。在这整个系统工程中,社会组织需要承担起更多‘链接’的作用。”因学社区成长中心主任马韵茹说。(记者俞菀)新华社杭州电

 
儿童溺亡悲剧频发四大隐患亟待消除
儿童溺亡悲剧频发 四大隐患亟待消除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暑假已至,近日多地发生学生溺亡事件,再次敲响假期安全警钟。7月9日,8名学生高考结束后,到广东湛江市渔港公园游玩,一学生下水之后失踪,后被发现死亡;6月21日,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8名学生玩耍时一人落水,旁边7名学生下水施救,全部溺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指出,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遏制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溺亡事故刻不容缓。记者发现,令人心痛的悲剧背后,存在教育、监管环节“四大隐患”。
 
  风险警惕麻木松懈。多位中小学教师指出,每年暑期放假前学校会下发一封《致家长信》,明确告知溺水危险要注意防范,并要求家长签名提交回执单。“一些家长对回执单签多了显得麻木了,老师反复督促甚至造成家长反感。”一位教师说。
 
  监护看管漏洞不少。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肖政辉告诉记者,在城市,不少年轻家长因玩手机、打游戏、打麻将对孩子疏于看管。而在农村,儿童溺水死亡风险更高些,不少是因为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看护监管。
 
  环境风险排查不透。记者发现,部分农村地区河道、水沟水库、池塘等均缺乏安全标志。还有一些河塘、施工场地,一到雨季水深突增,形成一个个“夺命大水坑”。
 
  急救知识传播不够。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声涛称:“重庆市潼南区这一起溺亡事件很典型,为救一个孩子,多个孩子先后溺水,令人心痛。让孩子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非常必要。”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指出,“防溺水”工作涉及学校教育、家庭看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一些地方已开始有益探索。湖南省怀化市探索“九长”负责制,即县市区长、局长、乡长、校长、班长、“村长”(村主任等村干部)、河长、组长、家长上下联动,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溺水工作责任网络。怀化市委副书记陈恢清介绍,当地集中排查整治水域隐患,每个河段、水库都配备专门的巡查员或专管员,实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做到每天中午、放学时段不少于两次巡查,学校周边水域安排专人值守并进行监管。
 
  刘声涛建议,各地应完善预防溺水应急预案,加强救援队伍、设施的建设。李斌建议,儿童防溺措施应“有堵有疏”,可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开辟“安全水域”,划定开放时段,安排专人值守、现场救援,让孩子们有安全、清凉的避暑去处。(记者谢樱、周勉)据新华社长沙8月2日电
 
依依惜别
依依惜别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的暑期生活
 
 
 
  在桂黔交界的乌英苗寨教学点,杆洞乡中心校老师韦春兰(后排左)和孩子们告别(7月1日摄)。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中心校近期开展送教到乌英活动,定期到教学点开展送教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歇歇气加加油 东北黑土地“保卫战”
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歇歇气加加油
东北黑土地“保卫战”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5月8日,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一台大马力农机正在进行玉米播种。   徐宏宇摄
 
  本报记者李凤双、王建、程子龙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人们曾这样形容肥沃的黑土地。
 
  我国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去年,仅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粮食产量就达2762亿斤,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强。
 
  然而,由于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为了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东北一些地方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深翻、轮作休耕、治理水土流失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为黑土地“加油”。
 
  记者调查发现,黑土地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完全由农民投钱则不情愿,东北轮作试点也将退出,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地方财政负担重。保护黑土地,既要抓好突出问题治理,又要谋划长远发展;既要采取有力治标措施,又要探索长远治本之策,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保护黑土地的合力。
 
当年攥出“油”的黑土遭透支


 
  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目前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变成肥力较低的薄层黑土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省约1.56亿亩,占到56.1%。
 
  多年来,东北地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黑土地退化问题也随之而来。
 
  记者深入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访,一些种粮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反映,黑土地在退化、流失,部分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黑龙江省北安市的一名种粮大户,曾当着记者的面拿起铁锹,挖了不到一锹头深,便露出了黄土。“东北黑土层每年都在退化,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20至30厘米。”
 
  北安这名种粮大户遇到的情况,在东北并非个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观测发现,东北黑土带的退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黑土从坡上流到坡下,土壤移动了,造成坡耕地质量下降;另一种方式是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
 
  黑土地变“瘦”了。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老百姓常用“一两黑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过去多年的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
 
  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耕地面积2846万亩。2015年,绥化市开展的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显示,与1982年相比,绥化市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4.3%下降到3%,降幅达30%。
 
  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指出,据监测,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辽河平原多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
 
  老百姓形象地说,现在的黑土地越来越“馋”,化肥越上越多,黑土地越来越硬。
 
  黑土地变“薄”了。水土流失导致的黑土层变薄,则是东北黑土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宾县位于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带的东南端,地势高低起伏,是一个“五山、半水、四分半田”的浅山丘陵地区,坡耕地分布面积大,侵蚀沟较多,长度100米以上的侵蚀沟有4000余条,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并且侵蚀沟多生成于已垦坡耕地上,在损毁农田粮食减收的同时,造成土地支离破碎。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普查(2013)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长度超过100米的有29.6万条,仅沟道本身就损毁土地600万亩左右。治理水土流失专家、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说,目前治理的侵蚀沟还有限,沟道侵蚀整体仍处于加剧发展的态势。
 
  数据显示,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变成肥力较低的薄层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层的黄土,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破皮黄”黑土。
 
要像养小孩一样用心呵护黑土地


 
  “参与黑土保护利用试点后,有机质含量高了,种出的水稻口感更好,更绿色健康,去年我们的水稻卖到了5元多一斤”


 
  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2015年起,国家安排资金,在东北四省区17个县(市、区)实施为期三年的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每个试点区试点面积10万亩。2018年,国家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扩大到32县(市、区、旗、农场)。
 
  不久前,记者走进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团,松开后黑土又散开落地。“这就是好土,黑土保护让地变得松软,抗旱保墒能力增强。”付正武回忆起前些年种地,一年比一年多下肥,怕肥少了减产,挣不着钱,黑土地患上“化肥依赖症”。
 
  海伦市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承担试点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付正武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走在田里软绵绵的感觉,手往地里一掏就是坑,“抓一把土手感相当舒服”。付正武说,2015年承担黑土地保护试点后,黑土地肥力增加,大豆亩产量能达到400斤。
 
  海伦市前进镇双泉村万亩有机杂粮基地,原来是低洼易涝的中低产田,从2015年开始,村民利用当地秸秆、牛羊粪便等,同时积极清理河沟淤泥作为基质,按照一定比例堆沤有机肥,抛撒还田。同时,采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米豆杂轮作等技术模式,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低洼类型区旱田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这几年,春耕之时,双泉村万亩有机杂粮基地都会施大量粪肥。“以前不是有句老话吗,‘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从养殖场买来‘困’了一冬天的粪肥,用它来制作有机肥老好了!”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吴彦龙说,堆肥沤制过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导致发热,温度上升,进而促进有机物分解,经过发酵,制成有机肥,上到地里之后,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为了保护好黑土地,黑土保护利用另一试点县——黑龙江省桦川县做了一系列探索。桦川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忠生说,从实践情况来看,米豆轮作旱田模式、水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都是养地提高地力的有效方式。刚开始推广时,并没那么容易,农民几十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哪怕一丁点儿改变,都比较费劲。
 
  “我们心慌啊,一点闪失就得搭上一年的收成,虽然技术很好,第一年还是犹豫。”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说,农民都不信,怕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导致减产,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人就跟踪、盯着我们,生怕不用有机肥。为此,杨忠生没少当着农民面做“担保”。黑土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第二年之后,赵德山就认识到黑土保护的重要性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土壤变得疏松了,现在用脚都能踩下去,以前都踩不下去”。
 
  “这两年夏天,拿铁锨一挖,就能发现秸秆翻埋的地方产生了一层有益菌。秋整地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地变松软了。”哈尔滨市双城区新民村岚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着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合作社理事长吴岚显说,下雨后垄沟里看不到水,渗到了地下,土壤吸收水分、抗旱保墒的能力变强了。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2015至2017年,黑龙江省9个试点县项目区土壤监测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试点实施前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通过抓试点,建机制、推模式,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建设面积1000万亩。
 
  黑土地保护正在见效益,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赵德山看来,水稻稳产高产优质,主要得益于这几年黑土地保护。“参与黑土保护利用试点后,有机质含量高了,种出的水稻口感更好,更绿色健康,去年我们的水稻卖到了5元多一斤。”赵德山切实感受到了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对黑土越来越有感情。
 
  赵德山说:“保护黑土地就像养小孩一样,需要用心去呵护,我做过对比,隔着一条道,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记者从黑龙江省土肥站了解到,黑土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各试点县(市、区)依据当地黑土地耕地退化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将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初步探索出平地玉米连作区、平地轮作区、缓坡型、低洼易涝型、西部风沙干旱区及水田等六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模式,并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不光耕地轮作“歇口气”,还要秸秆还田“加油”


 
  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性状


 
  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近几年,黑龙江省实施耕地轮作,以大豆为中轴作物,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2019年,黑龙江省实际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1369.39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5.3%。
 
  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管理,黑龙江省引用先进技术细化管理。试点县(市、场)引入遥感技术监管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对于轮作休耕试点补贴,试点县(市、区)采取人工实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试点任务面积进行核查,作为补助资金发放依据,在核实项目区地块上做到数字化监管,经得住审查。
 
  前几年,秋冬季、春播前,行驶在黑龙江的公路上,经常能看到田间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严重的地方看不清前方车辆,一场旅行犹如穿越“火线”。这两年,黑龙江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也助力蓝天保卫战。
 
  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去年秋冬,黑龙江省通河县启农现代农机合作社找到了一种秸秆还田的好方法,先给秸秆喷一种微生物腐熟剂,然后再将秸秆翻埋到地下30厘米深处。经过腐熟的秸秆在地里更容易腐烂,保证全量还田。
 
  “当时我们30多台农机一起喷,半个月就干完了4万亩地,把2万吨水稻秸秆还了田。”合作社理事长安永全说,从这几年的实践效果看,黑土地土壤耕作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以上,产量也增加5%以上,农民尝到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甜头。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在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1030亩绿油油的水稻连成一片“稻海”,这片宝田绿色水稻高产示范区近年持续开展水稻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成效明显。宝田村党支部书记连忠林说,经有关部门测算,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以上。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性状,提升黑土耕地基础地力。去年秋冬季,黑龙江省秸秆还田面积超过1亿亩,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地地力。
 
  东北黑土板结情况近年来渐趋严重,一些地区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耕层变浅,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影响粮食生产。针对黑土板结情况,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财政累计投入17.03亿元用于深松整地补助,补助全省深松整地作业2.59亿亩次。绥棱县副县长刘润伟说,深松整地的地块土壤耕层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易形成径流,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和土壤蓄水能力,提高农田抗旱能力。
 
  为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2017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启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担任首席科学家。张兴义说,水土流失虽然在全国区域都有发生,但东北黑土区的情况更为严峻。
 
  侵蚀沟的修复和治理看似简单,关键是填埋后不再重新生成。“我们增设渗井实现水流垂直入渗,布设暗管建立地下导排水系统,这是消减地表汇流冲刷力、阻止再次成沟的关键技术。”张兴义说,以秸秆填埋为主体的侵蚀沟复垦技术为例,基于沟道整形和沟底铺设暗管后,秸秆压实打捆填埋,上层覆盖半米土,再沿沟线横向修筑拦水土埂,埂前铺设渗井至地面。
 
  当暴雨来临时,水流会被土埂截住,并沿渗井垂直入渗,以此变侵蚀沟道地表径流为地下暗流,削减水流冲力。那么,填埋后的秸秆是否会因腐烂导致沟道塌陷?项目组系统调查测定,初步发现填埋10年以上的秸秆仍在土底部保存完好,未出现明显塌陷。张兴义带领团队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新路。
 
  2018年以来,黑龙江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31平方公里,超额完成任务,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24.42平方公里坡耕地治理,以及801条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
 
  期盼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范围再扩大


 
  基层干部普遍希望,国家增加深松整地补贴总额,提高秸秆还田机械单机补贴额度。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黑土地保护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农民保护黑土地积极性有所提升,黑土地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完全由农民投钱则不情愿。此外,东北轮作试点明年退出,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地方财政负担重,都给黑土地保护带来挑战。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区,国家没少投钱,每亩地投入一二百元,虽然农民逐渐意识到黑土保护的好处,但让农民自己掏钱用于黑土保护,积极性不高。海伦市海北镇农民王益生种了200多亩地,他说,深松整地每亩可获补助最高20元,但实际成本每亩得50元至70元,仍需要农民拿出一部分配套。这就导致一部分农民不开展深松整地,带来土壤板结现象。
 
  东北地区轮作试点即将退出,不利于黑土地保护。去年农业农村部印发《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调整优化试点区域,将东北地区已实施3年到期的轮作试点面积退出”。付正武说,轮作对保护黑土地效果明显,实现土地用养结合,不仅减少病虫害,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随着150元/亩轮作补贴的取消,农民轮作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
 
  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地方财政投入大负担重。2018年黑龙江省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安排省级财政投入28亿元,2019年增加到43亿元。除了省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也需要配套。比如黑龙江省秸秆深翻还田,每亩补贴40元,省里拿32元,市、县拿8元。记者从海伦市了解到,近几年当地投入1亿多元,用于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财政持续投入压力非常大、负担重。
 
  部分用于黑土地保护的机械设备不足。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在黑土地保护项目实施中发现大型耕翻机械少,比如能够很好完成秸秆深翻还田要求的农具主要是进口犁具,一台机器20多万元,对农民来说价格比较高买不起。
 
  黑土地保护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后,要进一步聚焦突出问题,创新技术模式,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确保黑土地保护取得实效。基层干部期盼,进一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范围,通过田间工程措施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增加资金额度,给予黑龙江更多倾斜。同时,要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充分调动农民保护黑土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方合力,久久为功。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东北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特别是恢复大豆种植,压减地下水开采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付正武、杨忠生等期盼,国家进一步增加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并在东北继续推行这一试点,加快促进米豆轮作,加快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井灌稻区地下水开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平坦连片,机械深松作业对于保护和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意义重大。秸秆还田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最清洁、路径最短的措施,更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基层干部普遍希望,国家增加深松整地补贴总额,提高秸秆还田机械单机补贴额度。同时,积极探索设立黑土地保护引导性基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黑土地保护。     编辑黄海波
 
“强制报告App”,强力保护未成年人 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上线,责任方知情不报将被追责
“强制报告App”,强力保护未成年人
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上线,责任方知情不报将被追责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陈国洲
 

 
  7月23日,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九龙坡区上线。
 
  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六部主任何可说,如此受关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这与当前老百姓对预防未成年人性侵、校园霸凌、虐待未成年人等恶性案件的关切高度一致。”
 
  为什么要专门研发这样一个强制报告App?它的强制性体现在哪儿?对于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强制报告的核心在于拒绝看客,让所有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经常接触未成年人的人都背负责任,让“全社会共同保护”真正落实。
 
  已经有了110报警平台,为何还需要这样一个App?


 
  7月23日,重庆九龙坡区检察、公安、妇联等9部门会签通过了《九龙坡区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同时相关强制报告App上线运行。
 
  这一机制规定,九龙坡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等组织的工作人员,应当下载安装强制报告App,明确其发现并报告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责任义务,并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自愿下载使用,形成全社会及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强制报告App是一个专门举报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的智能平台,可从App端、PC端、微信端3个端口登录。该App能同步上传照片或视频,方便及时收集证据。
 
  举报线索上传后,由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统一受理,确保3日内回复报告人、3个月内回复处理过程或结果,检察机关对这一过程全程监督。
 
  何可说,从7月23日到7月30日,强制报告App上线一周下载量已达2100多人,已经接到16起报告,其中就包括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
 
  “接报的地域范围,也大大超出强制报告App具有管辖权的九龙坡区,多数为跨省报告”,何可认为,这显示出强制报告App的有效性,也显示出社会大众对这样一个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新渠道的期盼。
 
  接报的这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中,小女孩被母亲的同居男友侵犯,母亲报警后警方已立案并将嫌疑人抓获,当警方带领小女孩来医院诊断时,接诊医生立即通过App上报了相关信息。
 
  根据这一报告,检察机关迅速与公安机关对接,提前介入指导案件侦破。对于超越了地域管辖的报告信息,检察官和民警也按要求与报告人取得了联系,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他们及时与当地公安、妇联等部门联系获取帮助。
 
  为什么在110报警平台之外还要上线这样一个强制报告App?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六部检察官孙文静说,110是受理各类违法犯罪的综合性报警平台,而强制报告App是专门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设置的发现平台,更加专业、精准,而且可以附加照片、视频,方便取证,比拔打110报警更有优势。
 
  “这个平台汇集了检察、公安、妇联、民政等9大部门,各司其职、联动发力”,孙文静介绍,比如根据此次九龙坡区9部门联合会签的实施办法,对于平台上报的所有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线索,检察院都将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办案,为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更高层级的司法保护。
 
  此外,相对110主要用于打击犯罪,强制报告App还承担提前收集线索,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的功能。“比如宾馆前台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来登记开房,或者老师发现学生身上经常有伤痕,这些情形可能还没有发展到犯罪,但他们都有责任强制上报,这样或许就能避免更多伤害。”何可说。
 
  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不报告将被追责


 
  在微博热搜看到强制报告App上线的消息后,重庆市民吴晓慧立即搜索下载安装。吴晓慧有一个12岁的女儿,“作为母亲,我很关心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常常想如果有人早早站出来,也许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的结局会有不同。”
 
  吴晓慧所说的《少年的你》,是2019年上映一部电影,反映的是“校园霸凌”现象。这部电影吴晓慧看了两遍,她认为主人公陈念的班主任,可能早知道陈念当时的处境,却没有站出来。“如果老师有这样一个渠道反映问题,结局会不会好一些?”吴晓慧说。
 
  “不管不问绝对是不被容许的,但以往老师在处理疑似校园欺凌等问题时,也面临不少实际困难。”重庆九龙坡区华玉小学德育课教师张一新说。
 
  张一新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间的冲突都会介入,教导学生们要团结友爱。但当遇到个别欺凌现象时,老师处理起来很棘手,比如保护了一方可能就会伤害另一方,而且缺乏强有力的支持,顾忌会不会影响到学校?会不会伤害到家庭?
 
  “强制报告App后面有法律依据,又有9部门支持,过去说说容易行动难的问题,有了依法可行的抓手。”张一新说。
 
  今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并从印发之日起试行。
 
  强制报告App是落实这一强制报告制度的具体抓手之一,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让过去可能觉得和自己无关或没有强烈的责任和意识的人背上责任,强制性去报告,如不报告将被追责。
 
  何可说,9部门中包括监察委员会。对于教师、医生,各级乡镇社区、部门的公职人员而言,如果不如实报告,一旦发生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将追究纪律责任,然后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和失职情况,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对宾馆、校外培训机构、校车服务提供人等非公职人员,如果不如实报告,同样会被倒查责任,由该行业的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何可介绍。
 
  “这个强制性是实实在在的,将来公安、检察等部门在查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肯定是要对案件侦查中发现的未及时履行报告责任的情况进行倒查追责。相关部门对未及时报告的人员,可以处治安处罚、纪律处分和行政处罚。”何可说。
 
  未成年人隐私如何保护?后续工作有待细化


 
  “就形成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强有力的保护伞而言,强制报告制度的出台,以及全国首个强制报告App的上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支点,但这个新事物背后还有不少工作需要细化,强制报告App也需要不断完善推广。”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的意见颇具代表性。
 
  “最需要细化的是有关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制度。”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廖革红说。
 
  日常工作中,廖革红接触的来做人流的未成年人,或者父母带来检查的未成年人,他们都很紧张害怕,担心被人知道,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虽然强制报告制度本身已经提及,要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但在具体操作中医生报告哪些信息,报告多少,已经上传到App上的信息如何严格保密,公检法与教育、民政、街道社区等多单位部门联动时,如何有效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这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廖革红说。
 
  此外,廖革红建议要进一步细化对医生、教师等报告人的保护机制。
 
  “虽然现在法律法规赋予了医生、教师报告相关线索的权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当事人是不愿将信息报告上去的,一些医生担心这可能会加剧医患矛盾。”廖革红说。
 
  “从拒绝看客这个层面来看,强制报告App具有很大意义,但发现之后怎么办?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刘希娅说。
 
  2年前办理的一起虐待儿童案,让孙文静一直难以释怀。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家庭条件不好,妈妈有些神经偏执,一不如意就会打她。一次妈妈失手将女儿打倒造成头部重伤,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检察院介入后,孙文静发现,小女孩的父亲已经入狱,又没有其他亲属可以抚养她。如果剥夺了她母亲的监护权,小女孩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最终检察机关只能对孩子母亲采取训诫教育措施。
 
  “如果小女孩的遭遇及早被发现报告,也许她的处境会好一些,但光发现肯定解决不了她的问题。”孙文静说,要解决类似问题,首先要完善对无良好抚养条件未成年人的国家救助、收养等一系列制度,而现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编辑刘梦妮
 
“中国村委会发源地”:在乡村振兴中深化村民自治
“中国村委会发源地”:在乡村振兴中深化村民自治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7月30日,韦焕能(左二)向前来合寨村调研的人士介绍合寨村村民自治情况。   黄建峰摄

  本报记者向志强、黄庆刚


  1980年,这里的群众自发选举成立村民委员会,成就了“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美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0年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持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别让大队知道”的事被写入宪法


  走进合寨村,一块刻有“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十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旁边的老樟树郁郁葱葱,树下的雕塑向人展示着合寨村成立第一个村委会时的场景。

  “当年,我就是在这里被选为首任村委会主任,”今年78岁的韦焕能说,当时没有投票箱,大家就拿米筒来代替,没有印刷的选票,就用卷烟纸制作。

  1980年2月5日,当时的宜山县(今宜州区)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生产队85名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从6名生产队代表中,差额选出村民委员会5名成员。

  两年后,这件当时村民口中“别让大队知道”的事,被称为“村民自治”写入宪法,成为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制度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

  40年来,在那棵300多年老樟树的见证下,合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一次次举行。形式不断变化、程序不断规范、制度不断完善,“让群众说了算”不断落到实处。

  据宜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戚啸介绍,合寨村坚持严格按照程序,依法选举产生村级组织,并多次承接广西村级换届选举和村民自治试点工作。

  2008年,又一次换届选举。选举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视频投票,“外出务工的村民无法返回,他们就通过视频、电话投票,或者委托他人代为投票,切实保障每位村民的合法选举权。”时任村委会主任韦向生说。

  韦向生回忆,为方便分散的偏远村屯群众投票,村里采用流动投票箱,派专人前往11个自然屯收集选票,有效提高了村民参与率。

  在2017年的换届选举中,合寨村有6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通过手机视频等方式投票,兰锋以微弱优势当选。这位现任合寨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合寨村选举程序更为规范严格,村民们也更加珍惜手中选票,希望选出他们认可的人。

自治意识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根


  赌博多、盗窃多、砍伐树木多、唱痞山歌多、放浪荡马牛多、搞封建迷信活动多,管事的人少——回想起村民自治前的状况,韦焕能用“六多一少”来概括。

  20世纪80年代初,群众忙于生产,集体事务没人管,村里秩序失控。“成立村委会后,我们就根据当时情况制定9条村规民约。”韦焕能说,村规民约实施后,村里偷牛盗马等情况没有了,乡村风气开始改善。

  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对村民自治的要求也在提升。2014年,合寨村各个屯成立“党群理事会”,通过党组织号召、党群理事会牵头搭台、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方式,将常态化、规范化自治自理的触角延伸到屯里。

  韦向生说,那时正值“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初期,村里创新推行“十户联洁”工作法,即由邻近10户村民组成1个小组,由村民“公推直选”出来的小组组长,组织大家搞好“门前三包”。户与户之间互相监督、互帮互促,使得公共地界实现了清洁卫生常态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这一办法再次得以应用,通过推行“十户联防联控”,构建起乡、村、屯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使全乡一直保持着疫情最低风险。

  在村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村民自治的范围、内涵正进一步拓展。

  修建村委至里洞水库公路和环屯公路资金有限,村民代表提议群众集资,村民代表大会果断决策,成立建设指挥部,不到3个月工程顺利完成;村里产业单一,村民代表提议调整结构,村里组织大家外出考察,菌棒、鲟鱼养殖等新产业随之快速发展……

  兰锋介绍,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先讨论、再决定,村民自治推动了乡村振兴。如今的合寨村,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0元。

  为进一步深化村屯管理,合寨村在试点自然屯设立微信网络管理员、广播资料管理员、信息排查发布员等岗位,引导党员和群众投身集体公益事业。

  “现在村里聘请保洁员、修建篮球场和文化舞台,村民都积极自筹资金参与。”兰锋说,通过村民自治,近年来村里相继解决了用电用水、硬化道路、水渠维修、产业发展等一大批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合寨村群众还自发组织举办了4届“三月三”文化旅游节,成为广西首个由村级自发组织举办的乡村文化旅游节。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自治意识已经在村民心中扎下了根。”兰锋说。

“明白墙”上明白事越来越多


  在合寨村的村务公开专栏前,不时有几位村民驻足观看。在这个被称为“明白墙”的地方,村民可以查阅财务开支、村民自治事务、村民意见征询与反馈等情况。

  “我最关心财务开支,村里的每一笔账都明明白白地贴在墙上,大家看了放心,也好监督。”村民蒙胜同说。

  韦焕能说,早期村里成立村级事务监事会、民主理财组和集体经济审计组,对村民关注的财务等敏感问题进行监督。“以前‘明白墙’上只有财务开支,现在公开内容越来越多。”

  40年来,合寨村不断深化各项事务公开,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利。

  记者了解到,村里重大事情,必须通过每季度一次的“议事会”即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再提交村委会办理。财务、自治事务、村民意见征询与反馈情况等则通过“明白墙”详细公开。

  据介绍,合寨村在广西率先探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四提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坚持推行村屯公开栏定期公开、网络长期全面公开、监督委员会适时公开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模式。“这一机制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衔接互动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提升了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水平。”屏南乡党委书记陈锡丰说。

  “凡是村级重大事项、与村民密切相关的事项,村里都会按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韦向生介绍,2010年,村里成立了5人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投票选出,每三年一届,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务开支。

  在民主监督方面,合寨村也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兰锋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事务还通过“清风宜州”公众号公开,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查看信息、进行监督,如有问题还可以在线举报。

  改革不止步,发展不停歇。合寨村三位村主任均表示,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乡村振兴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把合寨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文明。

      编辑刘梦妮

 
推进“三治融合”,完善乡村治理
推进“三治融合”,完善乡村治理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近日,记者来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合寨村调研。1980年,这里的群众自发尝试通过选举,组建村民委员会,率先在全国探索村民自治,合寨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记者采访了解到,40年来,当地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村务监督等方面,持续深化村民自治,有效完善乡村治理,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面对新形势,当地还需从集体经济发展、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强身健体”,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群众忙着耕种自家地,集体事务顾不上,原有生产队管理体制成了“空架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群众大胆决定,由村民自己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建立新的管理组织和领导班子。合寨村就此开启村民自治的先河。
 
  40年来,合寨村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群众说了算”原则,包括机构组成由群众说了算、重大事项由群众说了算、工作成效由群众说了算。通过发展村民自治,合寨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相继解决了用电用水、新建校舍、硬化道路等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合寨村有效保障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村务公开与监督的长效运行。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较为薄弱的村集体经济,逐渐成为深化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
 
  2017年之前,合寨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通过入股、出租等方式,合寨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每年收入六七万元,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地干部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合寨村独特优势,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文化旅游等“强身健体”。
 
  记者了解到,目前合寨村已规划创办乡村旅游项目3个,引进企业到村里建设了庄园酒店,打造了规模较大的鲟鱼养殖场和澳洲龙虾养殖基地。
 
  在深化村民自治的同时,合寨村积极探索“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党的建设、村务管理、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呈现出新态势。下一步,合寨村还需从村集体经济发展、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继续夯实“三治融合”基础。
 
  从宜州城区前往合寨村,车程需要1个多小时。由于年久失修,不少路段坑洼难行。宜州区属于非贫困县区,合寨村也属于非贫困村,但与贫困地区相比,当地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道路改扩建有待提速。当地人士认为,下一步应加大对非贫困县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向志强、黄庆刚
 
南水北调水源区,因采矿变色的河“鸭躲鱼绝” 陕西白河县治污之困:两条“人洗澡会全身发痒”的河,关矿20年后仍然“黄水”流淌
南水北调水源区,因采矿变色的河“鸭躲鱼绝”
陕西白河县治污之困:两条“人洗澡会全身发痒”的河,关矿20年后仍然“黄水”流淌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这是7月5日拍摄的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从山顶延伸到山脚的硫铁矿渣(无人机照片)。  本报记者梁爱平摄

  本报记者梁爱平、徐汉


  陕西省白河县境内,原本清澈见底的厚子河、小白石河,像被倒进了色素,变成了褐黄色。这种变色的河水,已经流了20多年。

  这些被污染的河流,源源不断汇入白石河,最后进入汉江。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厚子河、小白石河的污染,源于白河县上世纪硫铁矿的无序滥采。2000年,当地虽然政策性关闭了所有硫铁矿,但是并未及时处理废弃的矿洞和裸露堆放的矿渣。时至今日,含硫、铁、锰的废矿渣经氧化,在裂隙水和雨水冲刷下形成“黄水”,一直在河中流淌。

清水变“黄水” 鱼虾全不见


  7月上旬,记者来到白河县卡子镇境内,只见蜿蜒而下的厚子河渐渐泛黄,愈到中上游黄色沉淀物便愈发严重。临近卡子镇卡子村时,整条河都呈现褐黄色。

  这样的景象,在其他村也较为常见。在卡子镇凤凰村,李旦沟是汇入厚子河的支流,沟里的鹅卵石被“裹”上了厚厚的黄色物质。

  村民黄磊告诉记者,以前河水清澈见底,有鱼有虾,还能用来灌溉,现在河水完全不能用了。“污染几十年了,鱼虾绝迹,连鸭子都不下河。涩柿子味的水,用来洗澡会全身发痒。”

  村民们讲,污染源自废弃的硫铁矿洞和矿渣。记者看到,在凤凰村不足2公里的山路边,就堆放了3处矿渣。其中最大的一处,灰黑色的矿渣从山顶延伸到山脚,就像一条柏油带粘在山间。

  记者走访发现,硫铁矿洞、矿渣引发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白河县卡子镇和茅坪镇。庆幸的是,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保障了污染区村民的饮水安全。记者所到之处,村民饮水均正常,未受“黄水”影响。

  白河县一份资料显示,从1957年至1999年之间,县国营企业在卡子镇和茅坪镇开采硫铁矿。当时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硫铁矿弃渣污染河流总长110多公里,受污染面积达5个乡镇,20多个村,给沿河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尤其是大量重金属污染,导致河水不但人畜不能饮用,水生物不能生长,还使土地板结、植物枯死。”当地一名村干部说。

  安康市生态环境局白河分局环境监测站站长张小菊介绍,白河县总共有硫铁矿开采点14处,共开采矿洞151个,形成废矿渣约550万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厚子河、小白石河的污染,目前暂未影响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李林斌说,根据监测,这些年白石河入汉江、汉江出陕断面一直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符合国家要求。

  境内河水被污染,为何出省断面水质还能达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祝凌燕解释,一方面是河水被稀释;另一方面,硫铁矿里含有的重金属被冲刷到水体,经过一定转化变成颗粒,沉到水底,附着在了河床上。

  “目前的风险是,如果遭遇大暴雨或大的地质灾害等,这些重金属会被冲刷到水中,威胁到白石河、汉江水质。”祝凌燕说。

缺钱缺技术,“污”点多面还广


  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在陕西省财政厅、环保厅(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白河县先后4次总共投入5000余万元,封堵硫铁矿矿洞40余个,建成防渗渣库33.64万立方米等,对部分污染区采取“封堵矿洞+安全填埋+渗滤液收集”处理工艺,取得一定效果。

  其中,2015年投资2972万元的白石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一期,是目前投资最大的一项工程。记者在当地官方的一份水质检测报告上看到,在该工程实施前,当地环保部门委托陕西华康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对工程区河水水质进行了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尾矿渣填埋库外侧河道地表水pH值酸性超标,镉超标23.4倍、铁超标170倍、锰超标295倍、汞超标1.4倍等;渣场积液池外侧河道地表水检测结果pH值酸性超标,铁超标153.3倍、锰超标58倍、镉超标1.0倍等。

  一期工程实施后,今年7月6日,当地环保部门又委托陕西华康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对工程下游10米处河道水质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铁超标2.0倍,锰超标15.4倍,其余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限值。今年,白河县又启动实施了白石河流域里端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

  然而张小菊说,对于白河县来说,目前太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治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她说,去年8月3日,白河县遭遇强降雨,卡子、中厂、构朳三镇严重受灾,白石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一期工程出现4个污水渗漏点,这在治理之前是万万没想到的。

  “陕南山区是断层岩地质结构,带状分布、宽度有限、空间分布不稳定、呈碎裂结构或散体结构、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显著,这些都为治理增加了难度。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是白河治污面临的一大难题。”张小菊说。

  白河县一些基层干部表示,由于历史遗留的矿洞点多面广,分布在不同的山区之间,加之白河县立地条件差,多年治理虽有点成效,但和总体污染比起来,治理也只是冰山一角,且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

  与缺乏技术、人才等困难比起来,缺乏资金才是白河治污最大的软肋。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白河县每年财政收入仅八九千万元,要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还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初步估算至少需要投入6.5亿元。”

集人力财力,保汉江水质


  虽然白石河入汉江、汉江出陕断面水质达标,但是受访的专家和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不能因为目前水质达标就放缓治污步伐。因为陕南地质条件复杂,将来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谁都不好预测。

  祝凌燕教授和安康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科科长廖兴德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查明历史遗留无主矿山、政策性关闭和生产矿山生态问题与治理修复现状,划分自然恢复区、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和工程修复区,绘制矿山生态综合调查“一张图”,逐步完成生态修复。

  “结合矿洞、矿渣周边的环境敏感点采取一些功能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是现阶段比较实际的办法。”廖兴德说。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硫铁矿洞、矿渣污染治理涉及废弃矿洞闭毁、矿渣安全处置、酸性废水处理、生态恢复等多方面,多个部门应共同发力,综合治理。

  “按照污染范围的大小和强度,采取分级分区,近期远期结合,加大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率。”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李强说。

  李全成认为,对历史遗留的硫铁矿区污染问题,应安排专项基金,支持地方进行治理。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倾斜支持边远山区培养和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科技人才,为边远山区生态环保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除了财力和人才支持外,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应采取“院地共治”模式,组织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地方治理修复硫铁矿区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李强说,要加强技术攻关,形成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处理处置的综合污染防治方案。同时,支持企业对裸露的废弃矿渣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达到节约治理成本、根治污染的目的,这样多管齐下,才能确保汉江水质不受污染威胁。

      编辑黄海波

 
“打折免租金”“洗房”“租金贷”……“诱饵”背后都是“陷阱” 毕业季,“租房小白”如何避开黑中介挖的“坑”
“打折免租金”“洗房”“租金贷”……“诱饵”背后都是“陷阱”
毕业季,“租房小白”如何避开黑中介挖的“坑”

( 2020-08-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刘智强、张海磊


  看房时谈好了租金,到了签合同时,额外冒出其他费用;以免中介费招揽生意,一旦租客看中此房,则要求半年付或年付……

  每当毕业季,大批“租房小白”涌入租房市场,难以招架一些黑中介设下的“陷阱”。面对打折、贷款等“诱饵”,不少毕业生“稀里糊涂”进“坑”。

  专家建议,承租人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识别合同中的“套路”,同时有关部门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巧言令色下“套路”不断


  “看房时说好每月租金1400元,但签合同时额外多出每月50多元的物业费。”租住在贵阳市云岩区的王鹏,今年大学毕业后开始找房。他说,在58同城上选择个人房源,一联系发现基本都是中介公司。

  一些毕业生告诉记者,不少中介公司带看房时说得天花乱坠,但签订合同后,总会多出收费名目。

  记者近日以刚刚大学毕业需要租房为由,与58同城上的出租房联系人取得联系。对方声称不是中介,而是代理。在带记者看房后表示,房子是可以“打折”,提醒记者该房子原本每月租金1920元,但是如果可以年付就能免除2个月的租金,相当于月租金只有1600元。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黑中介惯用套路之一,“实际上,一些不法中介打着房屋出租代理的名义,以各种优惠条件从业主手中骗取房屋钥匙和一个月的空置期,以月付的方式支付租金,同时以能‘打折’、不收中介费为‘诱饵’吸引租房人士,若承租人看中此房,则至少需要半年付或年付的方式支付租金。这种手段可以让这些不法中介短期积累大量现金,然后伺机携款跑路。”

  记者走访发现,有的二房东“演戏”哄骗租客,以隔断房被相关部门查处为由清退租客,以便安排下一批租客再次入住,反复从中获取利益。业内人士称,这在圈内叫“洗房”。

  “无押金即可入住”“为毕业生减轻负担”……一些住房租赁企业打出的广告语直白诱人,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此被吸引,却不知隐藏在合同中的诸多“猫腻”。一位从事租房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说,近几年一些租房中介与网贷公司勾结,以信用租房为诱饵,让租客一不小心“被网贷”。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公司称支付宝“芝麻信用”700分以上,即可享受“押零付一”的“信用租房”项目,实际上是由租客以绑定本人名下银行卡做担保的形式,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公司向指定银行申请贷款,“全款被中介套现,借贷平台赚取的利润,被中介和借贷平台瓜分,风险却留给了客户。”

诉讼主体不明导致维权难


  近年来,房屋租赁市场不断规范。2019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意见》,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保障住房租赁各方特别是承租人的合法权益。

  2019年12月30日,贵州省住建厅等六部门印发《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的十条措施》,提出强化金融业服务监管、强化行业自律管理等10条措施。四川也出台措施规范中介机构房源信息发布,推行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和网上签约等。

  目前,租房仍是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的居住方式。一方面,租房需求大,另一方面,资本抢滩造成房源垄断严重,租赁双方话语权不对等,这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的乱象依然难以根治。

  北京安博(成都)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军认为,这也暴露出房屋租赁市场的诸多薄弱环节。

  ——房屋中介行业发展不完善,缺乏完备的市场引导机制。随着房屋租赁市场快速发展,房屋租赁中介行业迅速发展扩大,同时也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在租房旺季一房难求的市场环境下,不少中介公司或多或少存在抢占房源、诓骗房主和租客等现象。

  ——房屋中介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力不从心。创立一家房屋中介公司,虽有资质要求,但并不严苛,且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较低的违法成本,则增加了打击黑中介的难度。此外,房地产中介行为涉及多个监管部门,也容易出现监管缺位。

  ——诉讼主体不明确,增加此类案件处理难度。陈军认为,遭遇黑中介导致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居间合同纠纷等,往往因模棱两可的合同漏洞,致使损失无法得到充分赔偿;还有一些黑中介直接失联或拉黑租客,因租客未掌握中介真实信息,导致诉讼主体不明确,从而维权无门等。

  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民警郭秋旭认为,一些承租人缺乏法律意识,无法正确识别房源是否正规,也常常让黑中介钻了空子。

监管部门教你辨识黑中介


  近日,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针对毕业生租房问题发布风险提示称,没有办理市场经营主体登记、未向房地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中介机构,很可能是黑中介;租金过低或零佣金往往是黑中介设下的“圈套”,要提高警惕。

  业内人士建议,规范房屋租赁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及“保证金”制度等。

  此外,还可在住房租赁行业建立相应的信用认证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交易、租赁双方进行“实名+信用”双认证。针对拖欠房租、房东房客违约、房产交易失信等问题,与社会信用体系挂钩,同时参考征信报告内容,进一步细化权责标准。

  据了解,一份条款完备、内容清晰的租赁合同,是发生租赁纠纷时的重要凭证。遇到租房纠纷,不论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还是向法院起诉,租赁合同都是第一审查要素。

  甘肃神舟律师事务所律师彭澎建议,毕业生在租房过程中要增强法律意识,注意留证、留痕;要核验房主与中介之间的授权委托书原件,留存授权委托书复印件、不动产权证及中介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合同中务必约定好水、电、燃气、物业等各项费用的单价、承担方,以及房屋设施维修责任。

  郭秋旭说,承租人在租房前还需查看房东是否与属地派出所签订了治安责任保证书,并进行实地查看,谨防租到有安全隐患的房屋。

         编辑黄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