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评论·融媒

05版:两会特刊

06版:两会特刊

07版:要 闻

08版:广 告

09版:两会特刊

10版:两会特刊

11版:两会特刊

12版:世界报道

13版:特别关注·民法典

14版:经济·民生

15版:乡村振兴

16版:特别关注·民法典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王一鸣、刘旗、刘永好、胡晓炼、杨成长等5位委员,围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经济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员、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我们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习近平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习近平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要稳住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落实生猪生产省负总责要求,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习近平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丁薛祥、刘鹤、张庆黎、李斌、何立峰、高云龙等参加联组会。
 
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立足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惜一切代价的抗疫斗争,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筑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

  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牢牢植根人民,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把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洪荒伟力激发出来、汇聚起来,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不管是抓好疫情防控,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有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政绩就是为民造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切实实为人民排忧解难。要突出问题导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抓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带着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用干部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处理好公和私、权与民的关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唯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民干事创业,各级干部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和贴心人。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怎样看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就业形态”?如何应对国际保护主义思潮?如期决胜脱贫攻坚为何这么重要?中国粮食安全有没有保障……

  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共商国是,就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一一作出回应,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号。

  他强调,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谈“新就业形态”:

  “配套法律不能姗姗来迟”



  经济界联组会上,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疫情冲击下,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业一度大面积停运,取而代之的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王一鸣委员首先发言。

  他认为,危中有机,“新就业形态”可以为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灵活就业和增收机会,应充分发挥其对保就业的积极作用。

  听了王一鸣委员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

  “当然,同‘新就业形态’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也不能姗姗来迟。”习近平指出,要及时补齐法律的“短板”,解决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律保障问题,同时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谈民企面临发展难题:

  “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去年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最突出的是民间投资增速有所下滑,就业形势也有所下滑。”会上,刘永好委员向总书记反映,当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三难”——产销难、投资难、兑现难。

  听到这三个“难”字,习近平感触良多:“今天的民营企业生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但一开始面临的却是一片荒芜。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筚路蓝缕闯出一条路来,这个过程何其艰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作出今天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习近平指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仍然会在“难”中进行。“难”在前进道路上将是永恒的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才能走上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新道路。

谈处理好市场同政府的关系:

“这将是一个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过程”



  会上,杨成长委员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提出四点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坚持从完善市场机制出发,把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改革核心。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决不能走自由市场经济道路,同时也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如何处理好市场同政府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将是一个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过程。

谈国际保护主义思潮上升:

“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国际保护主义,是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重要话题之一。  

  近段时间,多国出台法律法规对外国企业投资增加限制。

  “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谈脱贫攻坚: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

  谈到这些数据,习近平总书记不无担忧:“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这也有我的一个情结在里面。”习近平话音一顿,目光闪动,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习近平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如今,这些目标已经一一实现。

  “我说,你们再努一把力,大胆想想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全场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我想,实际上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中。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

谈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重农固本,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问题。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深。

  他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但是,对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松懈、丝毫不能含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一直讲到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我在福州当市领导的时候,搞好‘菜篮子’是第一要务。福州人叫‘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要吃鲜菜、青菜。你不能没有菜、更不能菜价飞扬。现在的市长仍然要有这个意识。”

  (记者张晓松、邹伟)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克难攻坚化危为机 把握变局开创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力量
克难攻坚化危为机 把握变局开创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奋进力量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传递出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坚定信心和力量,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很受鼓舞。我们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决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发电量、铁路日装车数量等指标稳步增长,一些重要企业生产经营快速恢复,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苏态势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这给我们提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课题。”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斯泽夫说,虽然当前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更要拿出信心和勇气,推动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发展升级,克服困难、坚定前行。

  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来自数十年积累的强大实力。

  丰收在即,黄淮海小麦主产区遍地金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陈萌山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尤其重要。”

  得益于重粮惠农政策、农业科技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合力,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足。

  “坚持发展,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和韧性奠定了稳固基础,未来还要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前行的信心和力量,还来自劈波斩浪、迎难而上的顽强斗志。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但危和机同生并存,危机中有新机。

  在疫情冲击最重的湖北,不少新商业模式加速兴起。

  “化危为机,关键是抓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门市市长孙兵介绍,疫情防控中,催生了不少新兴业态。荆门市组织部分企业参加网上行业展销会、订货会,举办各类网上展会、线上推介,探索“直播+短视频+电商”等特色产品销售新模式。孙兵自己也与几位地方干部参与了直播带货活动,带动交易2088万元。

  初夏时节,渭北高原蔬果飘香。

  疫情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拓展了企业的网络农副产品拍卖业务,并支持行业内多家企业参与网络公益拍卖,借助互联网和“云服务”将陕西优质的茶叶、蔬菜、苹果等销往全世界,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费用、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把目光聚焦农村,聚焦脱贫攻坚,这向我们传递了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祁志峰说,作为政协委员,要扎实做好探索和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疫情期间开展自主调研,收到近7000份问卷。他说:“民营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乘势而上,进一步找准发展方向,把企业自身的成长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

  “中国一重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说,“作为制造业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助力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今年计划实现整村脱贫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李牙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尚剩余贫困群众25户141人。为“摸清家底”、查漏补缺,驻村第一书记马学良打算对剩余贫困户、边缘户、监测户逐户走访,掌握进度、解决困难,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

  实现整族脱贫的毛南族,仍在为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有依托、可持续而努力。

  “环江县结合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实施桑蚕、甘蔗、香猪等‘短平快’传统特色种养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红心香柚、油茶等主导产业,长短结合,让群众既有眼前收益,又有长远盼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说,“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胡浩、林晖、刘慧、陈炜伟、刘开雄、王子铭、董瑞丰、陈聪、马卓言、梁建强、王博、何伟)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中国抗疫彰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中国抗疫彰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北京第一位成功脱离体外人工膜肺(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79岁的马女士从北京地坛医院康复出院,向医生献花表示感谢(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新华社记者胡喆、王琳琳、侯文坤


  一个国家有多尊重生命就会挽救多少生命。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勇抗疫情。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怀胎七月的孕妇,从垂暮之年的孤寡老人到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员……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特殊群体安危视作头等大事,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全力畅通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挽救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道德坚守,也是中国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经过98天的精心救治,5月13日上午,79岁的马女士终于出院了!

  2月5日,当马女士从其他医院转进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病房时,病情已非常危重,呼吸极度窘迫,随时可能因缺氧失去生命。命悬一线之际,医护人员迅速为马女士进行了插管,勉强保住了性命。然而,2月9日晚,汹涌的病情再度袭来,当晚10点多,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带领团队为马女士紧急安装了体外人工膜肺(ECMO)。

  保护气道、清理痰液、实施气管切开手术……照顾马女士的医护人员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全力抢救,确保踩准救治的每一个平衡点。

  数据显示,仅武汉确诊的2500多名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中,救治成功率接近70%,年纪最长者达108岁。极高的老年人救治成功率是中国坚持“生命至上”原则的充分体现。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患者。

  ——挽救生命,中国千方百计不惜代价。ECMO是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全球存量仅千余台。为最大限度满足湖北重症患者需求,通过紧急采购和国内征调,湖北一省就集中了100多台,约占全国保有量的四分之一。

  ——挽救生命,中国不断夯实相关保障。患者治疗费用,财政兜底负担;足额发放各类补助;外来人员、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截至3月21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达1218亿元。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面对病情重、变化快、传染性强的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想尽一切办法、不舍昼夜从病魔手中抢时间。

  经过顽强拼搏,绝大多数省份实现确诊病例和新增病例“双清零”,7万多名患者治愈出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


  为国者,以民为基。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战“疫”,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疫情防控战略策略作出部署,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

  为应对疫情,中国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以期最大程度提高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

  五个“最”贯穿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始终。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疫情暴发后,全国340多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中国最顶尖的10个院士团队奋战一线,全国近十分之一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

  举全国之力、集优势兵力,尽锐出战,昼夜不息。

  “我们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你们哪个医院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油!”

  2月7日,两支医疗援助队在武汉天河机场相遇,他们将共同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在机场,他们自报家门互相加油,感动千万网友……

  当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打响,“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国四大知名医院汇聚江城,从四方赶来、支援武汉。

  兵“桂”神速、“湘”互扶持、竭“晋”全力、鼓足“赣”劲、力“皖”狂澜、“粤”来越好……多省份对口帮扶、“搬家式”支援。

  随着全国各地、多个学科的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多学科、多团队协作,成为武汉各重症收治医院病房中的常态。在严谨的病理研究基础上,中国的重症患者救治模式持续优化,由单纯肺脏治疗为主向多器官支持为主转变,呼吸功能治疗和管理愈加精细化。一支支“护心队、护脑队、护肝队”纷纷成立,不仅治好患者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引发的肺炎,更让患者全面康复。

  “这次的医疗支援行动始终以医疗救治需求为导向,可以说覆盖全、效率高、成建制、调度科学有序,成为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关键力量。”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

  患者人数猛增、医院床位告急,众多轻症患者或疑似病人如何得到妥善救治?当疫情的乌云密布江城,十多个方舱医院迅速建成,托起轻症患者“应治尽治”的希望。

  “这是国家在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的重大举措,以往没有采用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说。

  “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进行口服药、肌肉注射等,并备有关键医疗设备。如果患者好转痊愈,经过检测可以出院,万一病情加重,可马上转至定点医院。”支援武汉的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专家任景怡说。

同心抗疫、不胜不休


  危机面前,如何对待生命,考验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良知和行动力。“生命至上”,让人们看到中国党和政府践行一切为了人民初心时的郑重承诺;而“中国必胜”,则是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坚定信念。

  从1月23日史无前例地宣布对一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实施封闭,到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中国让世界认识到,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科学防控、精准救治、团结一心,遏制住疫情蔓延的态势。

  ——一切为了人民,是同心抗疫的重要支撑。

  国家财政紧急下拨疫情防控补助资金,各地纷纷加大疫情防控投入,呼吸机、防护服、救护车等各类医疗物资全国调运,粮油、蔬菜、水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八方汇集。

  据国家医保局披露,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达到2.15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这些费用除部分由医保报销外,其余均由国家财政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众就医的后顾之忧。

  ——一切从人民出发,是应对疫情的关键所在。

  此次疫情中,中医药“瑰宝”为救治轻症患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由全国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共同筛选出的“三药三方”等中医药帮助全国各地超7.4万名确诊患者,有效率达到90%以上。集中隔离、普遍服用中药,为阻击疫情蔓延筑起坚固防线。

  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中医药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屡经考验,历久弥新,值得珍惜,这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

  ——一切依靠人民,是抗击疫情的制胜法宝。

  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2.4万名志愿者奔走在武汉街头巷尾。他们守望相助,帮助居民代购代送粮油、果蔬和药品;他们风雨同舟,重点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特困人员、残疾人、确诊患者家庭、医护人员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他们不辞辛劳、协助做好居民心理疏导和情绪抚慰,传递信心和力量……

  了不起的人,撑起一座座了不起的城。

  4月以来,境外疫情输入让边境小城绥芬河成为抗疫前线。“与疫情抗击,绝不放弃。”“00后”志愿者张鸿博“五一”期间仍然坚守在绥芬河抗疫一线,在入城口对司机进行体温检测登记。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凝聚起风雨无阻、同舟共济的人民力量,这是中国精神的抗疫书写。

  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深刻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

  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之际,中国与各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伸出援手。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公开诊疗方案、防控方案,设立抗疫合作专项资金,向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疫情防控和卫生体系建设……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支持世卫组织就是支持国际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

  习近平主席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抗击疫情指明了方向,为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病魔坚定了信心。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李克强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李克强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3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鹿心社、陈武、彭石华等代表围绕着力实现“六稳”“六保”、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决战脱贫攻坚等问题踊跃发言。李克强与大家互动交流,深入讨论。他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与全国一样,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又取得新成绩。
 
  李克强说,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办好自己的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稳住经济基本盘,尤其要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各级政府都要把“六保”放在突出位置,今年扩大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增加的财政资金,要全部用到市县基层,为稳就业保民生提供支撑。稳就业必须保市场主体。助企纾困政策要落实到位,尤其要帮扶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支持小商小贩、小店小铺等灵活就业,以众多微就业支撑大民生。
 
  李克强强调,落实“六保”任务,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用体制机制创新破难题。针对企业复工复产复市遇到的问题和营商环境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打破束缚、促进公平竞争、主动服务企业上拿出更多实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广西要发挥好沿海沿边区位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支撑,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李克强指出,疫情冲击对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安全网,保障困难群众、失业人员等基本生活。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坚决啃下未摘帽贫困县和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硬骨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李克强希望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抓住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历史机遇,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看望出席政协大会的委员并参加讨论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看望出席政协大会的委员并参加讨论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23日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同大家共商国是。

  23日下午,李克强参加了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在听取赵宇亮、吴伟仁、潘建伟等委员发言后,李克强说,全国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协力,克难前行,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广大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政协委员们作出了积极贡献。要直面当前复杂严峻形势和各种挑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科技兴,国家强、人民安。要继续加强便捷高效检测技术、有效药物、疫苗等研发攻关,推动国际合作,为战胜疫情提供支撑。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健全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以“双创”汇聚众智,促进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迭代更新,健全有利于创新的考核和成果转化机制,营造良好新技术应用生态,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水平,使新产业新业态在促发展、扩消费、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创新源自人的自由创造。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科技人员潜心探索松绑减负,大胆起用青年人才挑大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创造性劳动获得社会尊重和应有报酬,为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注入动力。

  23日上午,栗战书参加了民建、农工党委员联组会。在听取孙东生、蔡威、洪慧民等委员发言后,栗战书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自觉贯彻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动员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投身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民建、农工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发挥优势、担当进取,为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作出新的贡献。栗战书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希望民建、农工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民主党派大有作为。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23日下午,汪洋参加了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联组会。吴晶、吴国华、江尔雄等委员围绕助力两岸融合发展、推动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用读书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和共识等发表意见建议。在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汪洋指出,当前台海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但两岸同胞求和平、求发展的共同愿望没有变,“台独”逆流和外部势力改变不了两岸关系基本格局,阻挡不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潮流。要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树牢底线思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落实和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主动权。民革、台盟、台联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委员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下功夫,多做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福祉的工作,团结引导广大台湾同胞看清时和势、认清利和害、分辨真和伪,共担民族大义、共襄复兴伟业。

  23日上午,王沪宁参加了体育界、医药卫生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陈薇、王辰、孙铁英等委员发言后,王沪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取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积极成效。医药卫生界许多同志投身抗疫斗争一线,在做好疫病救治、防止疫情扩散、加快疫苗研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解决体育、医药卫生领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育界、医药卫生界委员要发挥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3日上午,赵乐际参加了民盟、致公党、侨联界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杨云彦、闫小培、邵旭军等委员发言后,赵乐际说,过去一年多来,全国政协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广大政协委员在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势复杂多变,加上疫情影响,完成今年工作目标任务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希望各位委员胸怀大局、担当作为,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重大决策部署建言资政、献计献策,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成功实践,在界别群众中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广泛凝聚共识;继续关心支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务实开展民主监督,对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自我监督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贡献力量。

  23日上午,韩正参加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在认真听取林建岳、许健康、林淑仪等委员发言后,韩正表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中央维护“一国两制”的决心和信心始终坚定不移,对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和港澳同胞福祉怀有最大的关切。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中央基于香港局势作出的慎重决策,针对的是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以及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依法惩治搞“港独”、“黑暴”等的极少数人,坚决反对外来干涉,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保障香港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韩正对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勤勉履职尽责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各位委员恪尽职守、担当有为,积极宣传解读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工作,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行稳致远作出更大贡献。

  尤权等参加了讨论。

 
共协商 建真言 谋良策履职尽责汇聚中国力量 来自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组审议现场的报告
共协商 建真言 谋良策
履职尽责汇聚中国力量
来自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组审议现场的报告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2日分组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审议,畅所欲言。
 
  委员们认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政协委员更要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凝聚强大力量。
 
共协商,广泛凝心聚力


 
  刘红宇是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已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坦言,今年的报告让她这个“老委员”也有不少“新感触”。
 
  “我们不是‘和’政协协商,而是‘在’政协协商。”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表述让刘红宇印象深刻。她表示,一字之差表明了我们的立场和性质,政协作为组织和承担协商任务的机构,是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以“我和我们的政协”为主题,全国政协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对此有所提及。委员们在审议时表示,自己参与其中获益良多。
 
  “在参与庆祝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学习到当年老一辈政协委员在革命事业和祖国建设中,是如何凝聚共识助力国家发展的。”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全国政协常委甄贞动情地说,作为新时代的政协委员,应以前辈为表率,继承传统、不忘初心、履职尽责。
 
  71次协商会议、97项视察考察调研、首次在全体会议期间举行界别协商会议、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推出48个主题议政群……
 
  过去一年多来,人民政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来自民盟界别的谢卫委员表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一连串的数字展现了政协求真务实出实招的工作作风,政协委员履职方式也更加多样、更加精准。
 
建真言,聚焦疫情防控


 
  岁末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华大地。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政协委员靠得住、站得出、顶得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责任肯担当。我们要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委员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了50多天,带领前线的社区防控专家组梳理问题和建议1200多条,提供给相关部门。
 
  “抗击疫情的过程,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提升履职水平的过程。”吴浩说,这次他带来了关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治理的相关提案,“要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和‘探头’功能,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
 
  在疫情防控中履职尽责,是两份报告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审议过程中,委员们结合自身提案,围绕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建议。
 
  “从医院层面来说,比防护物资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防控知识培训力度。”
 
  “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普及。”
 
  ……
 
  句句皆是诤言,条条真知灼见。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来自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把自己关于疫情防控的思考带到大会,在这场全民战“疫”中,用实际行动,书写好“委员答卷”。
 
谋良策,共议发展大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委员们认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为委员更好履职指明了方向。
 
  “把该减的税减下去,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把该压的支出压到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围绕报告中提出就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调研建言的要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用这样四句话概括自己的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委员们出实招、谋良策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调查研究。
 
  来自经济界别的刘永好委员,结合自身调研发现,不少民营企业存在“深挖洞”“广积粮”“少支出”的趋势。“少支出则意味着投资减少,可能加重就业困难。要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新增贷款要更多投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快政策落实落地。”
 
  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销售渠道有所中断,如何连接断点打通堵点?民革界别的巫家世委员表示,应当利用互联网和云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地方有“柞水木耳”一样叫得响、能带货的品牌产业。
 
  担负新的使命,成就新的荣光。
 
  “发挥我们在科技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智能经济落地,丰富人民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委员说。
 
  (记者王子铭、陈炜伟、陈聪、董瑞丰、马卓言、刘开雄)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辩证观大势 努力开新局
辩证观大势 努力开新局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我们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化挑战为机遇指明了方向。
 
  危和机从来都是同生并存、相伴相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危机克服了,就会化为机遇;机遇把握不住,就会变成危机。能否化危为机,取决于我们的眼光和作为。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冲击,但“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教育培训机构改开网课,将课堂由线下转到线上;一些制造企业抓住海外对手产能空档,加快进口替代;一些企业“放低身段”,通过云平台接散客户,在小订单中找到大市场……
 
  一些传统行业和领域“日子”很难过,但远程办公、直播电商、在线文娱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表现抢眼。这些化危为机的现实,提示我们既要正视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的新挑战,又要看到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迎来的新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转变”“优化”“转换”本来就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主动作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确让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但是,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这个时候,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增强信心、坚定信念,积极应对、主动求变,从眼前的危机、当下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在逆境中逆势而上、打好发展主动战,完全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让我们的发展方式更优、经济结构更好、增长动力更足。
 
  危机中孕育的新机、变局中开创的新局,都是发展的新境界。
 
   (记者姜琳)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为民造福”才是最重要的政绩
“为民造福”才是最重要的政绩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因民而生,为民而兴。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这为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奋斗史。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历经风雨,初心依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把人民摆在至高位置,就是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所在,就是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党员干部,一旦脱离人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少数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举债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致使国家、集体或者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也有少数干部热衷于做样子、表面文章,不考虑客观实际,在开展工作时“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凡此种种,都偏离了“为民造福”的价值导向,必须及时进行纠偏。
 
  无论何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是党治国理政的宗旨所在。做到“为民造福”,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就是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利益、百姓期待记在心上,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还面临继续强化疫情防控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以踏踏实实为民干事创业的行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真正“为民造福”。
 
 (本报评论员
 
   梁建强)
 
临难不避夺关隘 拥抱希望勇向前
临难不避夺关隘 拥抱希望勇向前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时,直面困难和挑战,更提振信心与士气,同时对广大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实干作风提出新的要求。
 
  难关在哪里?受全球疫情冲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同比下滑11.4%。国内消费、投资受到抑制,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此外,交通物流受限、员工不能按时返岗、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等增大了复工复产的难度……
 
  何以克难?首先要正视困难,直面挑战。困难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不会因为消极对待或逃避而消失,必须勇敢面对;其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的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其三,挑战中蕴含机遇,向外看,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向内看,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如何克难?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广大干部应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当前,无论是指导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还是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都丝毫等不起、慢不得、拖不了。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是当前党员干部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实实在在的办法不是为了停留在纸面,而是需要广大干部挺身在前、勇于担当,出高招、落实策、办实事,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加试题”考验,让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如期落地见效。
 
  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大力纠治“四风”,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把广大干部实在实干、想为愿为的内生动力,转化为发展实绩。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中华民族是善于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民族。前行路上,我们已经走过并且还将走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困难如山丘,再高再险都能被人逾越。风雨无阻向前走,等候我们的必然是希望、是胜利。
 
 (记者涂洪长、刘敏)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上亿市场主体。它们在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中国经济的座座“青山”,是中国经济活力之源、不可动摇的基础。

  疫情影响之下,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留得青山”,既是着眼当下稳住就业基本盘、保住百姓家庭生计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赢得未来”的大命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政策安排,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目的就是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过一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释放红利空间,企业就有了闯过难关的底气和力量。企业在,活力就在,明天就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国经济就随之壮大。从长远来看,短暂的阵痛换来的是财政的可持续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理解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含义,各级政府在落实惠民利企政策和红利时就更有动力和决心。在落实各项惠企措施时突出一个“实”字——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和及时完善税费减免、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等助企纾困政策,解决一些企业在申请扶持政策时遭遇的申请难、成本高、落实难等问题,坚决打通红利梗阻的“最后一公里”。

  给企业送去红利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努力给市场注入活力。其要害在于一个“破”字。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敢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同时,还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别是抓紧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准入障碍。

  留得青山在,一切皆可能。保护好市场主体、保障好市场活力,我们必将闯过难关,赢得未来!

   (记者樊曦)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把政府的紧日子变成百姓的好日子
把政府的紧日子变成百姓的好日子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国内外经贸形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同时,报告特别提出,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彰显出政府把自己的紧日子变成百姓好日子的决心。
 
  疫情影响下,一方面经济活动大范围、长时间停滞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定经济基本盘,支出规模攀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缺钱怎么办?中央政府带头,各级政府勒紧腰带,让利于企、让得于民,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奋力担当,人民至上!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政府的施政目标、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省下的真金白银用于改善民生、激活市场,这是源自初心、着眼长远的体现,不是短期策略或权宜之计。
 
  把政府的紧日子变成百姓的好日子,要在“质”和“量”上下功夫。民生投入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加大加快对民生领域投资,以务实之举为民谋福利;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扶持政策要着力解决市场主体申请难、成本高等问题,打通红利梗阻的“最后一公里”;政府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但工作效率、工作成效不能打折扣,最大可能提高为企业和百姓办事的效率和质量。
 
  日子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每一笔钱是否都用在了刀刃上、紧要处,是否换来了企业和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就是导向和衡量标准。用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获得了百姓的认可,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记者杨柳)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西方反华势力攻击国安立法暴露其乱港推手真面目
西方反华势力攻击国安立法暴露其乱港推手真面目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堵塞香港国家安全法律漏洞、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必要之举,却被别有用心的西方反华势力再次以种种歪理抹黑攻击。他们不仅用所谓“普世价值”为极端违法恶行开脱,更干涉中国内政,将维护“一国两制”和香港繁荣稳定的努力污名化。颠倒黑白的强盗逻辑背后,恰恰暴露出他们是香港乱局的幕后推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但对于这一根据宪法赋予权力作出的严肃决定,一些西方国家和政客又启动了其惯常的抹黑模式——妄称中方做法将是香港高度自治的“丧钟”,是“破坏”“一国两制”原则,是对香港自治的“全面攻击”,会“削弱”香港的法律地位,并希望中国“尊重”香港的权利和自由……
 
  和此前对涉港事务无数次横加指责一样,西方反华势力一向从自身政治需要出发,炮制种种荒谬无稽的理据攻击中国,却对香港社会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视而不见。尽管其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汗牛充栋,但对“黑暴”“揽炒”等非法恶行刻意回避,极尽包庇怂恿之能事。他们的言论已完全背离事实与法理,没有任何公信力。
 
  更有甚者,西方反华势力直接勾结反中乱港分子冲击“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妄图实现所谓“颜色革命”。自非法“占中”和“修例风波”以来,“港独”和本土激进势力活动愈发猖獗,公然鼓吹“香港独立”“光复香港”等主张,叫嚣“武装建国”“广场立宪”,不断升级暴力恐怖活动,破坏香港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和公共安全,威胁香港法治和市民生命财产。这一切乱象的背后,都有着西方反华势力的清晰身影,他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和国会高层从幕后走向前台,频繁就香港事务指手画脚、煽风点火,公然向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压,并为反对派撑腰打气,提供保护伞。特别是美方去年11月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签署成法,标志着其对香港事务的干预进一步升级,企图以国内法方式将插手干预香港事务制度化、常态化,并为利用香港问题牵制和遏制中国发展提供新筹码。“台独”“港独”也勾连合流,沆瀣一气,成为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大破坏力量。
 
  因应外部势力愈发嚣张的挑衅与渗透,此次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立法针对的重要对象之一,正是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的活动。中国政府将继续依法保护各国在港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在港合法利益,但绝不允许将香港当作独立、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以及对内地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的桥头堡,肆意干预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香港事务的决心坚定不移。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维护国家安全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实际上,也只有维护好国家安全,700多万香港市民的福祉和利益才能获得坚实保障,香港社会才能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下真正再出发。在“黑暴”和“揽炒”令“一国两制”面临脱轨危险之时,香港人心思安、渴望稳定,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为香港凝聚民心、继续前行注入强大力量。奉劝某些西方国家及其政客谨言慎行,切实尊重“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尊重中国依法在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努力,切不要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破坏者,以及香港繁荣发展的“绊脚石”。
 
    新华社香港5月23日电
 
凝聚众智众力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国办创新方式“旁听”两会
凝聚众智众力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国办创新方式“旁听”两会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5月23日,全国人大代表李玮(中)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通过代表面前的手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连线旁听,听取意见建议。
  2020年全国两会统一安排有关部门通过视频连线,旁听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各个小组会议直播,全程听取意见建议。对涉及本部门职责的,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并作出答复。新华社记者吴雨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胡璐、刘夏村)“从晚上十点开始,两会简报陆续送来,我们也立即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国务院办公厅专班工作人员杜庆彬正低头快速翻阅整理简报。他说,两会简报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全部送来,必须挑灯夜战,加紧行动。早上六点左右这批简报差不多能梳理汇总完毕,形成1份梳理报告和1份转办回应清单。
 
  凌晨一点的北京,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区域内,工作专班的房间灯火通明,2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大家都在忙着手中的工作,安静得只能听见铅笔划线和敲击键盘的声音。
 
  杜庆彬已是连续多年参加梳理汇总工作。每传过来一份简报他都熟练地仔细翻阅,对每一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逐字逐句认真阅读,根据分工梳理摘选其中最典型、最集中、最突出的意见建议,力求及时响应和反馈。
 
  “虽然这段时间每天都要通宵达旦工作,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项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杜庆彬说,每一条意见建议背后,都涉及一个群体或一个领域。听取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集中发表的意见建议,是开展集中调研的好机会,有助于了解真情实况,为完善政策、改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从2016年开始,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办都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旁听代表委员团组讨论情况,记录、汇总并回应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产生了良好反响。
 
  据记者了解,2019年两会期间,国办机关工作人员共筛选代表委员意见建议463条,梳理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直接修改意见86处,报告起草组采纳了49处,采纳量创新高;向39个部门转办了103条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全程紧盯、逐一销号。两会闭幕前,所有部门都按要求完成了回应工作,得到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肯定。
 
  今年面对极其严峻复杂的形势,做好政府工作更要汇聚代表和委员的众智众力,切实把他们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政策成果,促进破难题克难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主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简报三种方式。根据统一安排,国办今年不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旁听,而是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简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简报中梳理汇总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的修改意见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并转有关部门办理回应。其他部门则是通过网络视频、热线电话,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
 
  “国办旁听全国两会已经第五年了,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安排,也成为国办服务保障两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旁听两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可以更好服务决策,促进了各项政策更接地气,更通民心达民意。今年我们创新形式,要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国办秘书一局处长李林表示。
 
  他说,今年两会推迟了,经历疫情考验,代表委员都有很多思考,在更短的会期里会集中反映更多意见建议,我们要确保专项工作不中断、服务标准不降低。今年我们将更加注重把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直接修改意见,在集中梳理汇总时原汁原味体现,做到不遗不漏。
 
  “今年我们还将加大转办回应覆盖面,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意见建议及时转有关部门办理。国办相关司局也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部门落实好转办回应的要求。”李林说,要让代表委员们切实感受到,虽然人不能到现场,但他们的声音我们都在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都会得到及时回应。
 
育新机开新局:从两会看抢抓经济新机遇
育新机开新局:从两会看抢抓经济新机遇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济正经历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启动“新基建”、创造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科技新突破、开拓新空间——不断涌现的新机遇、新趋势,正汇聚起不竭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基建”
 
筑就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新一重”,引发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加快布局“新基建”的建议。“增加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布局,不仅能拉动投资,更能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变。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数据显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五大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去年超过6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投资近50万亿元增值。
 
  “当前的老旧小区改造,既解决了百姓的痛点,又抓住了投资的落点。”安徽泗县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代表高兴地说,她所在的社区所辖老旧小区多,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就是要加强修缮。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等“补短板”,明确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
 
  “新基建”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一增一补”助力经济发展,惠及上亿居民。
 
新模式
 
充分释放中国超大市场潜力


 
  北京前门附近,六必居等老字号店铺成了网红“打卡”地。
 
  “许多年轻人白天逛完老字号,晚上到步行街吃饭,感受‘夜京城’魅力。”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唐俊杰委员说,“文旅休闲消费、绿色智能消费,不仅给老字号带来新活力,也为前门地区增加了持续客流。”
 
  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孕育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疫情下,各类“云消费”快速成长,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新业态势头强劲……新模式快速成长,活力蓬勃。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地举办购物节、发放消费券聚拢人气,消费加快复苏;“夜经济”热起来,夜中国又“靓”起来。
 
  绍兴女儿红酿酒公司黄白酒车间主任章国强代表的手机里,还有前不久网上销售的视频。“线上直播吸引超过21万经销商和消费者在线观看,让我们能够开拓广阔的县域和农村市场。”他说。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消费是发展的基础所在。尤其在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消费更显举足轻重。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今后规模将继续扩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
 
新经济
 
为发展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在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智能工厂里,一个个锂离子电池电芯不断下线,装配后输往全球。
 
  “智能化生产为企业尽快复工、完成订单、巩固产业链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面对疫情大考,公司较快实现全员复工,带动全产业链复产提速。
 
  从智能制造到5G商用,从电商网购到在线服务,从助企业化危为机到赋能城市治理……疫情冲击下,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我国数字经济按下“快进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最近我和一些代表交流,发现怎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客户连接起来是大家共同的关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说,龙头企业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帮助中小微企业转型。
 
  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但一些产业逆势而上。今年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
 
  植根中国强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优势,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发展窗口。
 
  “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拓展5G应用”……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部署,标注了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新增长极的走向。
 
新动能
 
抢占制高点释放“第一动力”


 
  “危机往往会催生全球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委员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创新的关键作用。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干货满满”。
 
  “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让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王容川代表兴奋不已。
 
  此前,他所在的中科院出台办法,让更多专利从“书架”走上“货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他和团队正努力研发养老健康领域的服务机器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有了很好的基础,依靠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打破束缚,创新将会发挥更大效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代表说。
 
新天地
 
协调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


 
  “千年秀林”高低错落,白洋淀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在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三年后,这座因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诞生的“未来之城”,从“纸上”落到“地上”,进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如今三地干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各自为战,变成了协同发展,为这片区域注入活力。”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委员说。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霞代表说,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经济联系、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会进一步加强,为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动力源。
 
  放眼中国,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到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纵观全球,“一带一路”像两条彩带,将中国与世界串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委员说,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各具分工,又合作联动,如同新的增长引擎,每一个都在加快转动,中国经济发展势不可挡。(记者徐扬、杨玉华、张辛欣、康淼、王君璐、张泉)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两个“一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两个“一万亿元”,有何特殊深意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炉,两个“1万亿元”就迅速占领各大媒体头条,格外打眼。

  有人算了笔账:新增1万亿元后,今年赤字达到3.76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约占中国GDP总量4.1%。

  国内专业人士分析,除了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的4.76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合计下来,这些政策总规模按小口径计算约8.5万亿元。

  为何要举债?钱花到哪去?怎么花好?特殊之年,这些都是打理好“国家账本”的必答题。

(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20年,既有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又有疫情冲击下保就业稳民生的硬需求,还要为实体经济减负,努力扩内需、促创新、补短板……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每项工作却都“花费不菲”。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家“钱袋子”今年也比较紧张。

  -14.5%,这是今年前4个月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

  一些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部分出现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困难情况。

  解决“钱从哪里来”,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全球遭受疫情冲击国家都需解答的“难题”。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举措。

  两个“1万亿元”,正是对冲经济社会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体现。

  一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选择扩大赤字和债务规模这一政策工具?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认为,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财政政策比总量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

  “这些政策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综合发力,可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影响,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他说。

(二)


  有了资金来源,花到哪里非常重要。

  几万亿元的资金和百姓有啥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两个“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具体讲,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将建立,让资金坐着“直通车”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抗疫特别国债的用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是首次,但特别国债并非新鲜事物。我国曾在1998年和2007年分别发行过2700亿元和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

  所谓“特别”,就是为特定目标发行,具有明确的用途。

  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此次1万亿元的规模,发行期限将以10年期为主,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

  至于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既可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又能支持重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工程。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新消费等都能从中受益。

  这里,想到财政部部长刘昆22日在“部长通道”上算的一道加减题: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支出247850亿元。一收一支,多出来的6万多亿元就是今年增加的支出所在,也是两个“1万亿元”等特殊安排的特殊用意。

(三)


  2020年,新增1万亿元赤字规模后,财政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创下历史新高。

  有人又担心了,今年赤字率可是突破了所谓的3%“国际警戒线”,安不安全?可不可行?

  说起这事,业内一直有争议。

  3%的赤字率“国际警戒线”说法,主要源于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准入条件,财政赤字须低于GDP的3%,政府债务余额必须低于GDP的60%。

  不过,欧盟也认同,成员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不受此限制,短暂超过3%也是允许的。

  事实怎样呢?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会发现,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赤字率经常突破3%,高的达到两位数都不奇怪。尤其今年,受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影响,全球财政赤字率和公共债务水平明显上升。

  据IMF预测,2020年全球平均财政赤字率将由2019年的3.7%上升至9.9%,比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峰值还要高。举例看,美国赤字率将由5.8%升至15.4%,法国由3%升至9.2%。

  专家指出,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在如今的复杂变局下,很难将3%的赤字率视为国际通行标准。

  客观上讲,每个国家应该有符合自己实际的赤字率警戒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政策取向等情况,以此衡量债务水平的高低。

  “我国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经济体中一直是相对较低的,适当提高赤字、扩大债务是有可行空间的,风险也是可控的。”恒大研究院原院长助理罗志恒说。

  “真金白银”来之不易,要坚决管好用好。

  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绝不该花,花了就要依法依规问责,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句话,节用裕民。“钱袋子”紧了,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花钱就要精打细算,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记者韩洁、申铖)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2020,民生清单“含金量”更高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惠民政策
2020,民生清单“含金量”更高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惠民政策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5月20日,四川省宝兴县五龙乡卫生院的“车载流动医院”开进当地村组,为山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东风村村民排队测血压。据了解,“车载流动医院”配备全科医生出诊箱,除了常规的血压、血糖检查,“车载流动医院”还利用4G无线网络设备,与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等系统接轨,实现挂号收费、就医、检查、取药、医保报销、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县7个乡镇均已实现“车载流动医院”进村进组。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凸显对民生的关注,一系列惠民政策举措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

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说,昭通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10个贫困县区已经摘帽9个,接下来要不停步、不歇脚,咬紧目标不松劲,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今年剩下200多天的时间里,要确保剩余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产业是扶贫的“硬核”。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党委委员扎西江村深有感触:“我们乡里发展特色养殖、高山畜牧业、特色种植等扶贫项目,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手头宽裕了,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脱贫成果”。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培说,今年4月,江西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铁路开起了巩固脱贫的“幸福快车”,赣南脐橙、宁都野生菌等老区的农副产品经由高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印象深刻。

  “希望能让更多政策措施在农村落地,吸引更多企业和能人返乡,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这位“90后”村支书说。

疫情之下,民生清单“含金量”更高


  面对疫情冲击,针对百姓关切,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一份民生清单——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就业是农民工的‘饭碗’,也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这次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很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六稳’‘六保’中都重点提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薛志国尤其关注就业问题。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令很多代表委员印象深刻。

  “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就业的‘蓄水池’、‘稳定器’。”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报告中减税降费的一系列举措增强了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稳住了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说:“今年国家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对中小微企业来说,这就是救命钱。”

  增加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尽管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医疗、养老这些与百姓关系最紧密的民生支出仍只增不减。”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于文明委员说,为困难人群纾困兜底,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推进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利方面不遗余力。

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坚持人民至上,把基本民生的底线坚决兜牢,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努力办好,关键看落实。

  “要带领全村人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争分夺秒抢回来。”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说。

  “去年小庙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今年我们打算建设生态经济林、中药材交易综合市场和矿泉水厂,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时间紧,任务重!”赵会杰说。

  “保就业、保民生必须有经济增长做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说,合肥市将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和提供更稳定和有质量的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部署,强调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作为一名来自制造业一线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制造部系长刘廷对高技能人才的不足有切身体会。

  “目前中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是导致制造业创新力不足,高质量发展及转型升级遭遇‘瓶颈’的关键因素之一。”刘廷告诉记者,他准备在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也是聚焦这一问题。

  职责扛在肩上,任务抓在手上。代表委员们表示,疫情之下,更需拼搏奋进,危中寻机,落实好每一项惠民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孟夏的北京,生机勃勃。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议。

  围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讨论,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经过风雨洗礼的中国,需要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

  成之惟艰的成绩,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疫情冲击日益严重……去年至今,我国发展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然而,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今年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串串数字和一个个事实,勾勒出一年多来中国极不平凡的奋斗史。

  “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十分不易、成之惟艰’八个字,虽然说的是疫情防控,但概括去年至今的所有成绩,也十分贴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

  张连起认为,党中央把准经济运行政策基调,始终坚持“稳”字当头,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经济韧性不断彰显。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去年,面对全球市场风云涌动,联想果断实施数字化转型,从电子制造拓展到信息化服务,净利润同比增长近12%。“‘逆势’上扬的成绩让我们更坚定创新的决心。”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新品试制装配工段长许燕妮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了企业转型的成本。2019年,玉柴打造了全新一代国六标准发动机生产线,智能制造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百姓从发展中获取更多实惠。

  “村里有了卫生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静说,不断“织密”的健康保障网,成为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防线。

  各界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关键进展。

  “车谷砣村已从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高兴地说,脱贫攻坚让村子走上旅游致富的道路。

  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中华民族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这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说:“去年以来,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这些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

  “无数平凡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让疫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心外二科主任翁国星说,这是我国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极大提升了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凝聚了士气,鼓舞了人心。

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局面越是复杂,越要充分预估风险、科学研判。报告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让代表委员感到务实、稳妥、审慎。

  “这符合我国发展实际,是及时跟踪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研判。”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不设定增长具体数字,体现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

  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到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从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系列举措旨在兜牢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

  代表委员认为,报告突出“六稳”“六保”,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聚焦实际问题,有效应对冲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把就业放在首位,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托住经济和民生‘底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真金白银”政策更是旨在将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紧密结合,畅通经济循环。

  “稳定春播面积,就是努力为秋粮丰收打下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表示,报告聚焦抓好农业生产的一系列举措,让“种粮人”吃了“定心丸”。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有信心、有底气应对风险挑战”。

  报告关于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表述,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坚定了布局产业链的作法。他表示,企业将积极联动国际国内市场,统筹产运销储,在整合产业链中释放新活力。

用每个人奋斗的足迹,汇聚起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


  疫情尚未结束,挑战异常艰巨。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在坚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情况下,村里今年还规划建设一座占地2000亩的薯品产业园,发展电商店铺,通过新技术新产业为太行山区的乡亲们谋出更好的日子。

  从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到发展创业投资,政府加大对企业帮扶,激发市场活力的决心清晰可见。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苏宁推出了免除房租、资金周转、流量支持等9项措施为中小企业纾困,“我们会与中小企业共克时艰。”

  报告中关于“两新一重”建设的表述,让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深感责任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都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他说,百度将加大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开放的深度学习平台等,积极“赋能”产业转型。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每个人奋斗的足迹,汇聚起经济社会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今年在基础研究更进一步的同时,还要攻克新材料应用的工艺和技术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说,今年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还要奏响一支小康可期的奋进曲。

  代表委员们表示,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只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凝心聚力、努力奋斗,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吴浩委员: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和“探头”功能
吴浩委员: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和“探头”功能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左图:全国政协委员吴浩是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他曾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50多天,带领前线的社区防控专家组梳理问题和建议1200多条,提供给相关部门。“抗击疫情的过程,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提升履职水平的过程。”吴浩说,这次他带来了关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治理的相关提案,“要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和‘探头’功能,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新华社记者陈聪摄

  右图: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王家庄街道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在永发社区使用智慧健康体检车进行血液生化分析(2019年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做好“融合”大文章 唱响“契合”主旋律 代表委员聚焦落细落实惠台利民措施
做好“融合”大文章 唱响“契合”主旋律
代表委员聚焦落细落实惠台利民措施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大陆持续出台惠台利民措施,助力台商台企在大陆更好发展,便利台胞在大陆更好生活。我相信,两岸经济互利合作基本格局不会改变,融合发展势头不会减弱,大陆率先同台胞分享发展机遇的主张不会动摇。”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副主委林娜说。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台籍代表委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从“31条”“26条”到最新出台的“11条”,一系列惠台措施无不体现大陆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发展机遇的真诚善意。期待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落细落实,做好两岸融合发展大文章,唱响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主旋律。

  “惠台措施密切关联台湾乡亲福祉和发展”


  张雄代表是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多年前带过一名林姓台籍博士生。4年前,林博士之子来沪求学,如今即将毕业。有了可申请公租房、参加大陆职业资格考试、享受“五险一金”等政策,小林决定留在大陆发展,老林倍感欣慰。

  “这对父子的经历说明,大陆是台胞发展的重要选择,不断出台的惠台措施密切关联台湾乡亲福祉和发展。”张雄说。

  2018年2月,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实施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隔年11月,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26条措施出台。今年5月,包含11条措施的《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印发。

  “‘31条’‘26条’的核心是让台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11条’更是及时为台商台企量身定制,帮助更好克服当前困难复工复产。”林娜在履职调研中了解到,惠台措施让台胞台企有实实在在获得感,为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筑梦圆梦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大陆方面还陆续推出台湾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在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等政策举措,并协助台商更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台胞台企分享大陆机遇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更多同等待遇。

  “大陆切实关心台胞尤其基层民众现实需求,受到台胞台企普遍赞许。”张雄说,台胞在大陆发展中得到个人事业提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努力使台胞台企有更多获得感和归属感”


  数字一体化手术室、零售门店云端管理平台、物流垂直解决方案……去年4月,台盟中央在江苏调研时看到了台企研华科技“登陆”10多年间的“智变”转型。研华科技与昆山交发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实质参与昆山轨道交通规划,还得到政府在研发及智能化改造方面的支持。总经理陈顺浪说,政策鼓励使公司更坚定了在大陆永续发展的信心。

  “国家层面出台的惠台措施是框架性指导意见,各地结合实际都有办法细则。比如,苏州推出配套落地措施契合实际需求。台胞都说,在苏州就是在家的感觉。”江苏省台联会长邹振球代表说。

  代表委员也指出,各地落细落实惠台措施,在思想观念、服务理念、工作质量上存在差别,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十分必要。

  台盟江西省委会主委曾鲁台委员在提案里写下了调研发现的问题,比如“政策衔接不够连贯,存在‘一刀切’现象,提高了台企生产经营成本”。他建议,提升扶持政策操作性,扩大扶持政策惠及面,同时增强政策连贯性和持续性。

  “省台联去年举办电商实训营,受训台湾青年反响很好。这次两会,我将针对网络时代更好帮助台胞台企提出建议。”福建省台联副会长梁志强代表说。

  “大陆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倾听台胞台企意见诉求,大家不断努力,完善办法细则,提高服务质量,使台胞台企有更多获得感和归属感。”邹振球说。

“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在致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福建,加快两岸应通尽通、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加大文化交流力度等方面的举措从未停歇。梁志强说,还有很多台胞没来过大陆,不了解惠台措施,“要把措施不断落细落实,让更多岛内民众感受到大陆的善意诚意”。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限制、阻挠、破坏两岸交流合作,恐吓、打压参与两岸交流的台湾民众。张雄直言,“恶法”或能危害一时,但挡不住两岸同胞要交流、谋合作、求发展的大势。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复杂严峻,但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一以贯之,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努力不会改变,不断出台惠台措施就是有力证明。”邹振球说。

  代表委员还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两岸同胞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从台胞台企踊跃捐输支援战“疫”,到大陆切实关心台胞健康安全、帮助台企渡过难关……不断涌现的“同心抗疫故事”为“两岸一家亲”写下新注脚。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委员说,谁真心实意为台胞谋福祉,谁不断损害台胞切身利益,会有越来越多岛内乡亲明白。两岸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两岸同胞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会联结得更紧密。 (记者:赵博、徐弘毅、许雪毅、陆华东、许晓青、刘欢、马卓言、熊丰)

 
更好维护国家安全 共迎美好未来 内地群众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更好维护国家安全 共迎美好未来
内地群众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在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受访的内地群众对此纷纷表示,这将有力打击损害国家主权安全的恶行。他们期盼香港社会早日恢复安宁,期待香港同胞和内地民众今后继续携手并肩,在国家和香港的繁荣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共迎美好未来。

  “我在网上看了会议的直播,这次人大会议的涉港议程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没有任何可妥协、可商量的余地。”乾璐金融控股集团创始人张鸿羽说。

  乾璐金融控股集团总部在内地,在香港设有分公司。“香港公司业务70%都来自内地客户,去年‘修例风波’发生后,很多内地客户都不敢来香港了,公司利润大幅收窄。”张鸿羽说。

  在他看来,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工作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于我们金融从业者来说,只有香港社会稳定了,大家才会愿意投资,公司的生意才会好。依法打击‘港独’分子和分裂势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香港市民权益的必然,对我们这样的企业也至关重要”。

  经常往来于深港两地的林世豪也有同感。林世豪是深圳市全和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家国际物流综合服务商在香港也设有分公司。

  林世豪告诉记者,香港是公司业务的重要节点,公司代运的货物大多需要通过香港运往世界各地,去年的“修例风波”对公司业务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在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方面。

  他表示,区域的安全和稳定是公司开展业务的重要保证。“香港越稳定,就越有利于我们从事商业活动,更好去开展业务。期待相关法律能尽快落地,让香港得以长期繁荣稳定。”

  蔡祎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港澳台侨学生辅导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对决定草案中提出的“香港社会需要大力开展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普遍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感受尤为深刻。

  “香港‘修例风波’期间,那些令人痛心的新闻中屡屡能看到不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身影,让我对香港的教育环境十分担忧。”她说,国家安全教育能够帮助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懂得在爱国的基础上爱港。

  四川省青联海外界别秘书长荣非曾在港学习工作多年,川港两地青年交流是他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他表示,愿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川港两地青年交流工作,多举办一些两地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但是这必须建立在香港社会早日恢复和平安宁的基础上。加强香港社会尤其是香港年轻人的国家安全教育必要且迫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有助于他们更好了解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而实现自身发展。”

  山东旅行社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港澳部业务经理徐喆告诉记者,去年香港的“修例风波”造成部门业务基本停滞,客人大量退团。与往年相比,发团人数减少90%以上,公司常合作的香港地接旅行社不少都相继倒闭,“看到香港变成这样,真的很心痛”。

  徐喆说:“内地赴香港旅游需要香港保持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我们这些跨境旅游从业者的信心。期待香港能早日恢复安宁,我们会继续与香港同行携手,共同推动内地和香港旅游市场繁荣发展。”

  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主任张劼也密切关注着此次全国人大会议涉港议程,这位有着20年律师执业经历的资深法律人士,曾接触过不少港资企业和香港同胞。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中国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工作,可以有效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保障‘一国两制’在港行稳致远。”张劼说。

  他表示,经历乱港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给香港带来的巨大破坏,香港同胞对此已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期待香港同胞发扬爱国爱港的传统,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坚决反对分裂行为。

  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浙江人鲍健曾有在香港学习工作的经历。香港良好的治安环境、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发生的‘修例风波’让不少人对香港失去了信心,我接触到的一些投资者暂停甚至取消了赴港的投资行为。在这个时候补上香港国家安全立法的漏洞,一方面可以更好维护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建外界对香港的信心,重塑这个城市的希望,我十分支持。”

  “尽快恢复正常秩序是所有以香港为家、热爱香港的人的共同心愿。衷心希望我的学生们的家园能越来越好。”蔡祎说。  (记者:陈舒、王丰、许晓青、魏董华、刘恩黎)

 
林郑月娥: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会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权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
林郑月娥: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会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权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22日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率特区政府多位司长、局长及行政会议成员在特区政府总部会见传媒。
 
  林郑月娥表示,建立健全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会保障香港居民合法权益和外国投资者利益。
 

 
   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香港工商界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香港工商界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5月23日电香港工商界日前表示,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有助于稳定香港的营商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对香港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等纷纷发表声明,支持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指出,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安全是必须履行的宪制责任,关乎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香港回归已近23年,配合推动国家安全立法刻不容缓。国家主权和安全不容威胁,没有任何妥协余地。国家安全立法针对的是颠覆国家等严重罪行,不会影响港资以及任何外资在港的正常商业营运,更不会影响市民的人权和言论自由。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中银香港总裁高迎欣表示,近年来香港特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去年“修例风波”以来反中乱港势力煽动“揽炒”,实施触目惊心的暴力犯罪,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严重危害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吴宏斌表示,“修例风波”所引发的一连串社会事件对香港的法治、公共安全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反映出国家安全漏洞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对维持香港社会发展、建构更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以及保障市民和企业的福祉,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香港工业总会认为,有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才会有利于营商,对香港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有助稳定香港的营商环境,增强本地或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令社会得以继续稳健发展,市民可以安居乐业,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意味着香港国家安全的漏洞终于可以堵塞,风险将得到控制。”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主席、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郑翔玲表示,这就好像有了“定海神针”,商家可以安心经营,投资者可以安心投资,市民可以安心工作生活,游客可以安心来港旅游消费。

 
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坚决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坚决支持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在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国家负责、对包括香港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负责,其正当性、合法性无可置疑。

  英国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一国两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反中乱港势力干扰,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一直没有完成。“港独”借此法律漏洞,持续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此形势下,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尤显紧迫和必要,必须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美国旧金山湾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何伟明认为,在香港目前形势下,夯实法治根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治本之举,决不能让香港成为反中乱港势力和外部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法外之地,决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通过完善立法,能够有效遏制外来干涉,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毅认为,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切断外部势力插手香港事务,对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意义重大。只有在安全稳定、团结和谐的环境下,香港才有发展前途,才不会演变成西方反华的桥头堡。所以,坚强有力的立法和执法,对于香港的未来必要且紧迫。

  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任俐敏表示,香港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面对“港独”持续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不断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危险行径,全国人大从国家层面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立法工作,势在必行。此举有助于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是对包括香港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负责的体现,具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合法性。

  加拿大中国(友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典奇说,尽早完成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立法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情况下,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解决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正当其时。

  澳大利亚全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同盟会会长钱启国说,反中乱港势力利用香港的国安漏洞,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国人大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作出决定,非常及时。在澳华侨华人坚决支持通过相关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清除香港动乱根源,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新西兰惠灵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高和军说,全国人大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在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上不给反中乱港势力以可乘之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一国两制”、保护包括香港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完全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南非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长斌说,“港独”与外部势力勾结,作乱香港,企图将香港变成独立或半独立政治实体,令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从国家层面推进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立法工作,是对国家负责、对包括香港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负责,是对海外华侨华人负责,其正当性、合法性无可置疑。

  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俊晓认为,当前形势下,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相信此举将沉重打击境内外反中乱港势力,有利于促进香港稳定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有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与记者:梁希之、吴晓凌、李奥、刘金辉、李保东、郭阳、杨敬忠、郭磊、卢怀谦、荆晶、陈威华、赵焱)

 
全国人大决定有充分宪法法律依据
全国人大决定有充分宪法法律依据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在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这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坚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作出的制度安排,体现出中央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历史担当。

  维护国家安全,中央负有最大和最终责任


  2019年,“修例风波”在香港骤然掀起,街头的火光、黑衣暴徒的肆虐、刺眼的“港独”旗帜、内外势力的勾结、港版“颜色革命”的魅影……在提醒涉港国家安全立法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短短一段话内涵深刻:“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对黑色暴恐愤恨不已的香港各界爱国爱港人士备受鼓舞,他们纷纷作出回应,认为“修例风波”暴露出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法律制度漏洞和执行机制缺失,必须修复和弥补。

  爱国爱港的香港法律界人士对耽搁已久的国家安全立法在香港落实最为关心。对于决定草案,多名香港法律界人士认为,中央对维护国家安全负有最大和最终的责任。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不改变国家安全立法属于中央事权的属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并不因为这一规定而丧失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应当行使的权力和应当履行的责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进京前向记者介绍,她向大会提交的建议就是要求全国人大直接将国家安全法律引入香港。

  陈曼琪说,尽管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立法禁止七类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但此项授权并不影响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完善和监察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以及全面监督宪法及基本法在香港实施的凌驾性权力。

  针对香港和西方某些人称,全国性法律在香港实施需要香港立法会和香港特区政府“批准”的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梁美芬说,这些说法要么没看懂基本法,要么是故意混淆。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清清楚楚写的是“征询”,也就是征求意见,不是必须征得“批准”。

  她举例说,当初列入基本法附件三、需要在香港实施的全国性法律只有6部,现在已有13部。这些新列入的全国性法律都是经过“征询”程序后实施的,并不需要得到香港的“批准”。

  她还说,也不应该把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构建等同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即使从香港基本法现有的维护国家安全的规定看,也不局限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例如,基本法第十四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担负保卫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土安全的重任;再如,基本法第十八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宣布战争状态或因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发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国家统一或安全的动乱而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中央人民政府可发布命令将有关全国性法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这些都是中央行使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权力的重要体现。

  补安全短板,全国人大决定有充分的宪法法律依据


  2020年4月15日,尚在严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紧张气氛中,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了。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有关香港要补上国家安全这块短板、决不能让香港成为国家安全风险口的讲话,引发不少香港人士的共鸣。

  香港法律界人士认为,此次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就是补短板的关键一环,有充分的宪法法律依据。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认为,决定草案是全国人大根据宪法有关规定作出的,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

  “基本法是基于我们国家宪法第三十一条衍生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绝对有权力为香港立法,这是单一制国家的一个特色。”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副秘书长黄英豪律师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力也有责任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继续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包括制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构建有关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会员朱家健说,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从根本上讲,全国人大作出有关决定,也是以法律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的一种方式。从立法实践看,全国人大的决定有的承载立法功能,有的仅就单一的重大事项作出决断,都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这次全国人大作出有关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就是依照宪法行使这一权力,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有人说,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同时规定‘任何列入附件三的法律,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按本法规定不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陈曼琪说,“但是国安法顾名思义,乃是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显然不能单纯视作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所以按照基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引入国安法,并不违宪。”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原副院长顾敏康说,香港反对派把在香港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宣传成洪水猛兽,但从国际上看,国家安全立法最多、最复杂、最全面的是美国。美国还把国内法延伸到其他国家搞“长臂管辖”,而反对派对此不置一词,相反还主动要求美国制定法案干涉香港,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梁美芬说:“我有十个字送给反对派,‘法律政治化,政治法律化’。他们用法律语言把政治目的包装起来,迷惑世人,鱼目混珠。”

  填补安全漏洞,全国人大有权行使监督权


  香港法律界人士认为,决定草案是对基本法实施行使监督权的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有责任确保根据宪法制定的香港基本法得到全面准确贯彻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法律制度漏洞和执行机制缺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力有责任采取适当办法予以填补,弥补有关缺失。

  “香港现在已有叛国罪、煽动罪,也有间谍罪、窃取官方机密罪,但其余如分裂国家、颠覆等罪行则未有包含在内。”叶刘淑仪举例说,“近几个月来有人宣布‘独立’、声称组织‘临时政府’;有些要求解散警队,然后解散政府。那些行为其实是有推翻政府的色彩。但现行法例没有颠覆、分裂国家罪,就难以处理这些煽动、策划的行动。”

  有人认为,香港有很多英国人留下的法律应对叛乱、暴动等罪行,国家安全立法没必要。对此梁美芬反驳说,“其实漏洞多得很”。她以资金进出为例,香港对洗钱罪很重视,有相关法条,监控很严。但对颠覆国家、勾结外国势力的资金进出就缺乏法律规管,也就不能监管。“‘修例风波’中暴徒的资金怎么来的?这个漏洞不应该补上吗?”

  香港法律界人士强调,全国人大有关决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下一步有关立法是从国家层面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作出的制度安排,没有取代或废除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继续有效。”梁美芬说,“香港特别行政区仍需尽早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立法责任。”

  叶刘淑仪也认为,决定草案与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并行不悖,并没有取代、排斥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立法维护国家安全的宪制责任和法律义务,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应当尽早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任务。

   新华社香港5月23日电

 
疫情让人看到个人渺小,汇成集体力量无限
疫情让人看到个人渺小,汇成集体力量无限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知乎网友“窦泽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把家里的工具箱打翻了,钉子撒得满地都是,小孩哭着去找爸爸——
 
  孩子:“钉子掉了,怎么办?”
 
  爸爸:“钉子掉了,捡起来就好了。”
 
  孩子:“就这么简单?”
 
  爸爸:“就这么简单。”
 
  当糟心事如同倾覆一地的钉子,可能很多人的处理方式是训斥、后悔、哭泣,忙着互相指责。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永远只能是“解决”二字,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里只能于事无补。
 
  2020年,全世界共同遭遇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人们惯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平日里的小确幸可能变成了“奢望”。有人无法适应,也有人沉浸在糟糕的情绪里,自己和自己打架。但这一场左右手的互搏,似乎注定没有赢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两会云问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磨难压不垮,疫情考验过后,我们如何苦练内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每个人都能从这个问题中,读出一丝属于自己的感动。姚明,作为中国最好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一定对“苦练内功”四个字印象深刻。任何一位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成功的秘诀都离不开投好每一个球。
 
  知乎网友“谢春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用姚明最钟爱的篮球运动打了一个比方——“运球、传球、投篮、上篮、扣篮、试探步、三威胁……就是打篮球的最小单元,篮球这项运动其实就是这些小单元的集合体。而提升内功的方法,就是不断去练习这些最小单元。”
 
  “你现在只是知道大致方向,就像你在丛林中拥有了一个指南针,但是具体的路你还是得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来。想要真正提高技能,必须得积累足够的‘有效训练量’才行。”后疫情时代,想要走出困局,并没有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出路。
 
  这就像知乎网友“Riko小姐”讲的一段亲身经历,人在小的时候,总是不懂为何身边的大人总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小孩子考试前要复习会紧张,考好了欣喜若狂,考砸了哭哭啼啼。但大人们总显得特别淡定,遇上事情就解决,没什么事情就过自己的日子,似乎每天都乐呵呵的,情绪稳定。
 
  长大以后我们才懂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处事风格,是经历过世事后沉淀下来的冷静,是对自己能力边界的清醒认知。
 
  疫情确实让人们进入了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不正是不断地变化吗?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会让很多人陷入极度焦虑之中。在这样的艰难时光里,找到身边的防护网,建立心灵的护城河,才能抵御风波,积蓄力量,迎接明天的太阳。
 
  疫情,既像一座围城,又像一面明镜。是被城围住,还是卸下包袱,拆下围墙上的一砖一瓦,变成人生的“垫脚石”,坚固心灵的城池,照亮人生的底色,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耐心与定力。
 
      (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湖北代表团代表热议战“疫”医疗救治工作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战“疫”一线,一名患者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院长罗杰印象深刻。
 
  那是一名确诊新冠肺炎的87岁老人。“老人还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等11种基础性疾病,入院时喘息严重、呼吸困难。”罗杰介绍,医院为这名老人配备了一个治疗专班,包括1名主治医生、1名管床医生、1名中医医师、4名护士、1名营养师和1名心理疏导员,精准救治。
 
  在长达47天的住院治疗期间,老人的病情多次反复,但医护人员一次又一次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名高龄患者康复出院时,拉着医生的手反复道谢:“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北已有3600多名8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其中包括7名百岁以上老人。
 
  “这鲜明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中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被放在第一位。政府部门和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在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守护每一个生命。”罗杰说。
 
  罗杰认为,继续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也要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预警机制、应急流程以及应急队伍建设、防护物资的储备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位了,才能为应急救治奠定更好的基础。”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战“疫”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章锋与他的弟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章军建一同参与到阻击疫情的工作之中。
 
  疫情暴发伊始,章锋立即通过湖北省红十字会,向武汉、襄阳的四家医院定向捐赠100万元,用于采购医疗设备与防护物资抗击疫情。
 
  得知武汉要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章锋又组织员工连夜加班生产医院建设所需要的高性能装配胶粘剂,并派出6位技术人员,带着10吨物资火速参与医院援建。“弟弟在病房里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我也要争分夺秒做一点自己的努力。”
 
  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回顾战“疫”,章锋感慨:“正是因为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才遏制住了疫情蔓延,一步步扭转了战局。”
 
  疫情中,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较早就恢复了诊疗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边专格外重视避免医护人员感染这一问题,多次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和院感控制人员一起商讨细节。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始终放在第一位,除了带领医护人员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边专也在思考着如何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以及强化公共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他建议,在中学和大学要开设关于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历史事件的相关课程。临床医生也应加强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同时应着力建设专业化的公共卫生队伍等。
 
      (记者梁建强、王斯班)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他们在内蒙古汇聚抗疫战力
他们在内蒙古汇聚抗疫战力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3月13日,赵会杰(中)与村委会成员共同商议下一步的防疫与春耕备耕工作。  新华社发(王健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3日电(记者魏婧宇、安路蒙)作为来自医药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邢界红一直十分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她的建议聚焦于民族医药二次开发、医药人才培养等情况,这些建议都来自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工作与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为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邢界红提前结束春节假期,返回实验室。她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工作,筛查梳理出15种可用于防治疫情的蒙成药,并编写出参考用药目录推荐给蒙医药专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冠肺炎蒙医药预防和诊疗方案中,邢界红团队筛查出的11种药品名列其中。
 
  “春节期间原料和人工都短缺,为保障抗疫药品供应,我们的一线员工放弃假期,开足马力生产。”邢界红说,“蒙医药也要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内蒙古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多采用中西医、蒙西医结合治疗,中蒙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98.7%。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让邢界红更深刻感到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性。“蒙医瘟病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已逾千年,创造了许多防治瘟病的药物,对这些药物进行筛查与二次开发,是我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疫情防控期间,来自内蒙古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在医药卫生、物资生产、基层防控一线发光发热,汇聚起抗疫战场的微光力量。
 
  “疫情防控缺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全文说。作为国有装备制造的骨干企业,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紧急跨界转产防疫物资。
 
  听说全区多个急救中心急需负压式救护车,李全文带领公司从正月初三开始加班,在救护车医疗舱内改装车载负压系统。李全文说:“目前已累计生产交付30辆负压式救护车,不仅为内蒙古的疫情防控保驾护航,还支援了蒙古国的抗疫工作。”
 
  制造重型装备的企业转产制造防护服压条机、口罩机等民用产品,需要多长时间?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用12天完成防护服压条机试制,20天完成口罩机试制,并及时交付用户批量生产,有效满足防疫物资市场供应。
 
  “疫情发生后,防控的装备与物资储备不足,相应的技术、能力储备也不足,疫情防控初期困难不少。”李全文说,今年两会他的建议是推动国家完善应急救援装备、器材和物资储备体系,采用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应对潜在的灾害风险。
 
  “我是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大家叫我萌婶,今年萌婶不卖萌,我要卖货。”疫情防控期间,圆脸盘、大嗓门的“萌婶”赵会杰开始尝试直播卖货。
 
  赵会杰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网上直播卖货是为村里农产品找的新销路。”她说,小庙子村地处省界地带,人员流动密集,防疫压力不小,从大年初一开始,村民们就不出门了,农产品流通受阻,所以想到网上卖货的办法。
 
  从寒冬到初夏,赵会杰一天没闲着,一边忙着疫情防控,一边忙着农产品销售。“我是全国人大代表,特殊时期更要挺在前面。”她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排查、登记村民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全力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小庙子村全村2700多人零确诊、零疑似,眼下村里已开始复工复产。
 
  “虽然疫情带来一些影响,但好在春耕没耽误,地已经种下去了。”赵会杰说,自己有信心带领乡亲们把失去的时间争分夺秒赶回来。“去年小庙子村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今年我们打算建设生态经济林、中药材交易综合市场和矿泉水厂,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与重症患者一起闯关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委员的战“疫”时刻
与重症患者一起闯关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委员的战“疫”时刻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陈聪)“这是几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一位47岁患有晚期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心跳突然停了。我们赶紧进行抢救,心脏内科和重症监护专家来了,专门做血滤和透析的专科护士也来了。我们给病人上了床旁血滤机,但是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5%左右,而病人此时已经全身发紫。经过众多专家讨论,当晚还是决定给病人用上ECMO(人工膜肺)。用上ECMO之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各项指标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护理下逐渐好转。在我们撤离武汉的时候,病人的核酸检测结果已经转阴。”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已经从战“疫”前线归来一个多月。
 
  2月7日,62岁的王建业带领北京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医疗队就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1层(东区)重症病房,这里的50张病床,在24小时内就收满了病人。从那时起,王建业肩负的,就是和重症患者一起闯关的重担。
 
  “我们来到病区,还不到2个小时,一位危重症患者被送了进来。我们甚至还不太清楚病人的病史、不清楚病情程度,还来不及抢救,病人就去世了。”王建业至今仍记得当时的场景。
 
  王建业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很多患者伴有基础性疾病,给抢救增加了很大难度。他所带领的医疗队通过多学科紧密协作,按照“一人一案”制订医疗救治方案,提高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全力为每一个生命护航。
 
  到目前为止,治疗新冠肺炎并没有特效药。医疗队明确,救治患者的关键就是做好生命支持,通过给予心脏、肾脏等多脏器支持治疗,以及短时间、小强度激素治疗等方式,减轻炎症风暴给患者身体带来的损害。
 
  刚到武汉的时候,王建业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被各种事情推着走。用他的话说,就是“24小时随叫随到,根本不知道是星期几”。
 
  除了关注救治患者的情况外,他对医疗队人员的身心健康也十分关心。为此,医疗队中专门有8名成员组成感控团队,防止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王建业说,感控团队重点开展人员防护培训,以及工作区和生活驻地的感控管理。在医务人员出入感染病房时,穿脱防护用品不仅要自查、互查,还要经过感控人员督查,合格的才可以进入。
 
  在今年两会上,王建业和医卫界别的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出了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项提案。王建业说,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除了进一步突出疾控系统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中的地位之外,从医院层面来说,比防护物资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感控知识培训力度,以保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带娃、赚钱两不误 一位农民工代表眼中的脱贫新工作
带娃、赚钱两不误
一位农民工代表眼中的脱贫新工作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5月14日,李绍玉(左二)在共和村非遗扶贫工坊演示手工刺绣。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周文冲、周闻韬)在家带娃还是外出务工,27年前,李绍玉做过一次选择。
 
  那时,丈夫已经在上海的服装厂打了3年工,劝她一起出去闯荡。可李绍玉拿不定主意:离家千里,夫妻俩从早到晚在工厂干活,不到1岁的女儿谁来带?
 
  女儿最终留在了重庆彭水老家,由老人帮忙照顾。李绍玉再回老家时,女儿已经3岁,见到她有些生分……
 
  回忆起早年打工经历,如今已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绍玉仍忍不住落泪。作为一位农民工代表,她近些年最关注的就是,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父母怎样既工作赚钱,又兼顾照看孩子?
 
  她想到了老家的传统手工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
 
  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苗绣技艺源远流长。从8岁起,李绍玉就跟母亲一起学苗绣。她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送的定情物就是一副自己绣的鞋垫。
 
  苗绣虽然精致,却难以变成商品。当地妇女平时也绣些小物件,可谁也没把苗绣当成赚钱的活路。
 
  李绍玉发现,苗绣多是手工操作,在家也能生产,正好能成为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居家就业的新工作。
 
  用打工时期攒下的1万元钱,夫妻俩买了10台电动缝纫机运回彭水,开办苗绣工艺品公司,招收10多名当地留守妇女。钻研苗绣多年的李绍玉倾囊相授。
 
  苗绣几天就能上手。经过培训,过去在家几乎没有务工收入的农村妇女当起了绣娘,利用农闲时间,绣起了鞋垫、香囊等小物件,苗绣工艺品公司回收销售。一些技术熟练的绣娘,每月能有近千元的收入。
 
  从2016年至今,李绍玉已累计培训2000多人。仅在去年的东西扶贫协作项目中,李绍玉就培训了160多名贫困群众,其中50多人学成后实现居家就业。
 
  35岁的贫困户张小容,因为丈夫意外受伤不能劳动,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经过培训,现在她在苗绣工艺品公司上班,下班回家后还要加班绣香囊,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70多岁的婆婆有一次专门来公司看她,回家后再也不让儿媳妇洗碗,怕伤到儿媳妇做苗绣的双手。张小容说,能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增加收入,给了她坚持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农村妇女接触到苗绣,在当地扶贫部门大力协助下,李绍玉把苗绣非遗扶贫工坊开进了村里。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李绍玉调研发现,非遗扶贫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创意产品少、顾客受众小,难以提升销量。“只有市场打开了,销售跟上了,贫困群众从事非遗扶贫产业的收入才能持续得到保障。”李绍玉说。
 
  今年全国两会,李绍玉建议进一步加大扶持、激发“内生动力”,助推贫困地区建设非遗扶贫工坊,提升工人技能,支持非遗扶贫产品在旅游景区中心商圈展销。
 
  “等居家就业发展好了,以后在农村,可能就再也不需要在带娃和工作中选择了。”李绍玉说。
 
迎难而上,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
迎难而上,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战决胜·两会解读与访谈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工务机械段工人在施工现场工作(5月10日摄)。近日,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西站进行股道改造施工。工程完工后将有效提升中欧班列以及京沪铁路、胶济铁路的运输能力。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齐中熙)铁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今年全国两会,有关铁路疫情防控、建设、改革、技术创新等方面情况受到各界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陆东福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介绍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抓好疫情防控,全力复工复产


 
  铁路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
 
  陆东福介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铁集团各级组织和200多万名干部职工充分发挥铁路战略通道作用,积极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精准实施站车疫情防控,排查发热旅客3.2万人,免费办理退票1.66亿张,提供密切接触者协查信息3.58亿条,运送医护人员1.39万人次,运送防疫物资44.3万吨、生活物资39.9万吨。
 
  实施“一日一图”,动态优化列车开行,安排401列务工专列、164列离鄂返京专列、1531辆包车等,提供“点到点”运输服务。全国铁路日均旅客发送量由2月份的130万人次上升至4月份的356万人次,客流逐步回升。
 
  优先保证疫情防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全力打好货运增量攻坚战,1至4月,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0.9亿吨、同比增长2.4%。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国际贸易战略通道作用,积极助力全球战“疫”和国际供应链畅通,1至4月,中欧班列开行2920列、发送货物2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4%、27%。
 
  全力推进铁路建设项目复工复产,全路113个重点在建项目全部复工并稳步达产,1至4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7亿元。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陆东福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有效扩大内需,因此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一是优化调整铁路投资计划。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铁路在年初投资安排的基础上,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促进投资规模增长。同时,继续把防控铁路债务风险和建设质量风险摆在重要位置,确保投资效益和质量。二季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将完成2298亿元,同比增长4.1%。
 
  二是优质高效抓好重点项目实施。按照“保开通、保在建、保开工”的顺序,重点组织实施服务国家战略的干线项目以及补短板项目,提升投资效益和路网整体功能。二季度,确保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杭州段、南通至上海铁路、赤峰至喀左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米易至攀枝花段、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等项目如期开通运营。
 
  三是扎实做好新项目开工准备工作。对今年拟开工的新项目细化安排,确保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科学扎实推进,工程地质风险基本判明,重大技术方案已论证稳定,全面开工建设的条件已具备。
 
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铁企业


 
  陆东福说,2019年,国铁集团推动改革取得新成效: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国铁集团董事会工作机制正式运行;
 
  推动铁路优质资产股改上市,京沪高铁公司今年1月成功上市,其他一些国铁企业上市工作进展顺利;
 
  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19年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投资铁路基建项目的比例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
 
  铁路运输生产领域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等持续推进。
 
  下一步,国铁集团将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发挥制度优势,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的国铁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化国铁企业公司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国铁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国铁集团权力清单和铁路局集团公司负面清单,规范国铁集团与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管理关系,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效能。
 
  二是推动国铁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优质铁路资产股改上市,规范上市公司管理,提升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水平。
 
  三是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实施铁路分类建设,推动国铁资本向干线铁路集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有效防范铁路债务风险。
 
  四是实施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法治化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拓展服务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着力打造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发平台


 
  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高铁技术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重大跨越。
 
  陆东福表示,国铁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参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铁路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复兴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铁路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初步构建了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数据体系。
 
  他说,国铁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交通强国建设部署,持续深化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
 
  目前,正在着力打造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发平台,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的复兴号高速列车已进入技术方案论证制定阶段。
 
  同时,进一步完善高铁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增强铁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促进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挑战之下,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代表委员把脉制造业走势
挑战之下,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代表委员把脉制造业走势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战决胜·两会解读与访谈
 
 
 
  ▲5月20日,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焊装三车间忙碌。  新华社发(周牧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张辛欣、温竞华、杰文津、杨思琪)2020年,对中国制造而言并不寻常。一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制造企业面临着稳产达产、订单交付等众多考验;一边,数字化浪潮加速袭来,既是难得机遇也有非常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推动制造业升级进行部署的同时,有关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一系列举措,同样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如何守住既有优势,怎样拓展新空间?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守好制造优势


 
  经济生产环环相扣,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支撑点。疫情下,不少制造企业感受到了来自其中的压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成为保生产、化风险的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让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感触颇深。
 
  “我们和2000多家核心供应商合作,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或将影响全局。”他说,三年来,联想供应链累计投入1亿多美元,构建全球共享的供应链网络平台,为的就是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说,天能复工后,将防疫经验等分享给上游企业,并派工作人员上门指导,目的就是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复工。
 
  供应链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也决定着发展的主动权。从布局本地配套到加大力度走出去,疫情下,制造企业也在加快产业链的整合。
 
  “从成为世界工厂到在全世界建立工厂,制造企业要抓住世界制造格局调整的机遇,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提高效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说,印度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即将在今年投产,未来还准备在非洲、俄罗斯等地继续建设,加强供应链布局。
 
  “一重本地配套比例已由原来不足20%提升至52%。”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文俊说,下一步,中国一重将加大与其他企业在科研协作等方面合作力度,协同上下游,稳住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畅通生产消费循环 拓展市场空间


 
  工厂与市场紧密相连。提振制造业,打通生产和消费很关键。“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举措,旨在畅通经济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畅通二手车流通交易等措施;工信部提出逐步降低流量资费水平,带动智能终端消费……消费侧的鼓励政策加快带动生产运行。
 
  多位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表示,企业正积极调整,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布局。
 
  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走进直播间,亲自上阵直播销售装载机、挖掘机,一场下来订单总额达到1.3亿元。“疫情‘迫使’制造企业更深入了解市场和客户。”他说,通过网络直播展现领先技术、制造实力、明星产品,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
 
  近日,吉利汽车携手汽车产业平台大搜车宣布共建数字化汽车直销网络,通过大数据实现厂商与用户无缝连接。加大与制造企业的合作,更是很多零售平台的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带来了关于发展C2M生产基地的建议。“信息技术促进了个性化消费趋势。”他表示,苏宁将对制造企业开放数字能力,进行流量支持,共同拓展市场空间。
 
借力信息技术 实现数字蝶变


 
  抓住数字化机遇进行改造提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拓展5G应用……聚焦数字升级,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一系列部署。
 
  “疫情也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觉醒’。”张近东说,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形成全新工业生产制造服务体系,带来更多新的业态和模式。
 
  “最近我和一些代表交流,发现怎么通过平台把客户连接起来是大家共同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疫情发生后,企业“抱团取暖”的意识增强了,构建或加入生态圈是当下很多企业的选择。
 
  “我们的生态链中有近百万家中小企业,数百万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只有发挥创造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更好驱动整个生态链焕发生机。”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建议,加快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智能云工程,加速产业智能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我国正制定鼓励推动企业“上云”一系列举措,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
 
改革疾控体制 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应急保障 公共卫生治理迎来新机遇
改革疾控体制 加大研发投入 强化应急保障
公共卫生治理迎来新机遇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战决胜·两会解读与访谈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陈聪、熊争艳、黄筱)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十分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认为,从信息报送、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到分级分类管控,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诚如报告所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报告在此时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是应时之举。

  报告提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科技抗疫,也正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推进科研攻关、向科技要抗疫“战斗力”,正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建议,在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设立更高级别的“国家医学科学院”,整合全国优质研究资源,培育医学科技战略力量,并赋予其行使规划、统筹、引领国家医学健康研究和管理科技资源的职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的注意。他说,这对于提振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心尤为重要。疫情期间,不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基本建设和设施改造升级项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正常诊疗秩序恢复,希望能在立项、审批、预算调整等方面简化程序、给予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对报告中提出的“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深有感触。他说,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应该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上做文章,比如医疗机构可以在其新增建筑设计上做到“平战结合”,平时用作接诊收治普通病人,在传染病流行时可就地改造成传染病房,让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说,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下一步将推动加强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提速数字化打造新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云上中国”新动向
提速数字化 打造新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云上中国”新动向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战决胜·两会解读与访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如何推进?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云上中国”的新动向受到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代表委员认为,当下,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凸显了用数字技术平抑风险、化危为机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供应链方面,数据的实时性、精确性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迫切需要加快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建立健全短期应急和中长期预测等机制,实现对供应链的灵活精准调节。
 
  “我国数字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产业数字化仍有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工业互联网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提供路径。在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计算能力的布局和提升。
 
  相关研究表明,预计今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将达到3.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1%。
 
  工信部提出,将加快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和内网改造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
 
  报告中关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表述,同样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塑造新优势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报告提出拓展5G应用等举措,是对数字经济基础技术推进的再部署。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5G等推进力度,将降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全面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通过电力大数据协助政府服务复工复产。不少产业园区、电商平台也通过供应链大数据、物流大数据等灵活调整生产节奏。大数据的“魔力”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打造数字竞争新优势,重在收集、用好各类数据。”徐晓兰建议,在采集端更大力度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撑以及软硬件配套能力,让数据释放更多动力。
 
  发展数字经济,生态圈的打造很重要。刘多建议,从开放数字资源、降低数字资费、加大数字应用等方面设计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企业“上云”,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圈。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建议加快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重点增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软硬件安全,加强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可靠性保障,夯实数字经济的安全基石。
 
  (记者张辛欣、屈婷、张千千)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熊孩子”需要“放电”的地方 杨扬委员建言提升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
“熊孩子”需要“放电”的地方
杨扬委员建言提升青少年社区体育设施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丁文娴、姬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3日继续进行,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介绍自己有关“熊孩子”的提案,并对东京奥运会的推迟进行了解读。
 
  关注“熊孩子”的社区运动需求


 
  “放电两小时,充电五分钟。”杨扬笑言,疫情期间学校停课、社会化培训机构停业,家长普遍被孩子们折腾得够呛。
 
  她今年的提案主要关注社区内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往年精力主要放在学校体育方面,现在觉得社区体育必须要提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近几年国家也一直在这方面做整体规划和建设,其中青少年儿童的需求亟须关注。”
 
  “在社区体育活动空间里,现有设施及标准更多倾向于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使用,适合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非常少,使用成人体育设施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危险性。”杨扬结合不久前广东4岁男童在健身设施上玩耍时伤到手指最终导致截肢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了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合适运动设施的必要性。
 
  她建议,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范畴;制定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的相关标准,指导社区体育的规划、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等工作;营造以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培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等。
 
  她举例说:“我可以带我孩子一个人玩,但我更希望他跟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四五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大人引导,就是跑跑闹闹。而我会带他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教他们跳绳,一下子玩耍就变得有秩序了。但我还希望他们能玩得更‘专业’,希望幼童有攀爬架、滑梯、秋千,从游戏中促进相关运动机能的发育;希望青少年有场地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从小培养运动的习惯,树立规则意识,进行互动与对抗。而且有的设施成年人也可以利用。”
 
  “学校体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把孩子所有的课余活动都扔到学校。希望社区成为学校体育的强力补充,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志愿者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社区文化氛围。”她强调。
 
  此外,杨扬还有一个关于协会改革的提案,建议加强协会管理人员能力建设。“而今协会的职能更加多样,要负责竞技体育、社会推广、国际对接、青少年培养等各方面工作,由此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全面的才能。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要增进对国际规则的了解、熟悉该项运动在国际层面的运行机制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协会脱钩后各个项目的顺利发展。”
 
“国际奥委会尽最大努力实现运动员梦想”


 
  “奥林匹克最大的价值是给人以梦想和激励,对绝大多数项目来说,奥运会都是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取消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所以国际奥委会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实现运动员们的梦想,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全力。”谈及东京奥运会推迟,杨扬如是说。
 
  “国际奥委会是整个国际体坛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终端,像一棵大树,它90%以上的市场开发收入都用来支持国际单项组织、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工作,支持它们进行运动员培养工作,从而帮助更多运动员实现梦想。”
 
  作为曾经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她感慨国际奥委会有着非常团结的文化。“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会更团结,所以推迟的决定比较顺利地得到了各方支持。”
 
  杨扬是“奥运老兵”,她曾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队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站在运动员的角度,针对奥运会推迟对备战的影响,她表示:“所有人都在同一条件下,就看谁的心态调整快,谁的状态适应快。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至于明年赛历可能会很密集,杨扬认为,如果明年的一切都能够正常运转,这首先是件好事;而运动员肯定会有主次之分,奥运会一定是最重要的,其他赛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取舍。
 
运动员携手助力经济复苏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透露,除常规工作外,运动员委员会正在筹划活动,助力部分地区的经济恢复工作。
 
  “我们正在做一些活动策划,发挥运动员委员会都是著名运动员的优势,而且很多不是委员的运动员也愿意参与,来给这些对中国冬季运动做出巨大贡献的省份一些支持,也是一种回报的方式。”她解释道。
 
  此外,杨扬在今年初正式上任成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她认为这源于“中国反兴奋剂工作这些年做得非常好,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当选后,按照原有日程,杨扬每个月都要出差。执委会、理事会、奥林匹克峰会、研讨会、教育大会……满世界飞。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工作计划,有的活动取消了,有的改到了线上。
 
  不过总体来说,杨扬还是认为疫情对目前工作没有太大影响。“刚上任,需要熟悉工作,熟悉团队,制定工作目标。”她干劲儿十足。
 
唱响“大合唱” 建好“幸福河” 代表委员热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唱响“大合唱” 建好“幸福河”
代表委员热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杰文津、李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来自河南的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这一美好愿景积极探讨、建言献策。

  近年来,河南按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部署,以黄河干流为纽带串联沿黄中心城市,着眼县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布局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动力系统。

  重视中心城市牵引作用。“郑州将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上走在前列。”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郑州市市长王新伟介绍,郑州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启动编制了一系列建设方案,推动实施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等系列项目,抓好治河、节水、惠民和滩区生态保护,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重视区域增长“城市引擎”。洛阳市长刘宛康代表说,洛阳聚焦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聚焦成为带动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实施治水兴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行动。

  重视推动沿黄区域“一体化”。全国人大代表、濮阳市委书记宋殿宇说,濮阳将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北金堤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打造豫东北门户枢纽城市。

  保护好,才能发展好。今年3月12日,河南省沿黄各地市同时启动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整个工程包括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高效农业等18个项目,国土绿化面积24.7万亩,建设生态廊道373.83公里。

  这让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集团董事长宋丰强信心倍增。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他,一直围绕黄河做文章,发展新型绿色有机农业,在邙山、黄河滩上植树、种苜蓿,企业相继打造出黄河沿线4个国家4A级景区,荥阳段15公里黄河沿岸都变成了美丽的风景。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表示,要以河长制为抓手,持续深入抓好河湖“清四乱”,抓实河道采砂综合整治,打造美丽黄河。

  本月初,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被确定为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都邑遗址,再次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厚重。

  代表委员们认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要打破圈层,加强教育、科研、文博、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深入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增强全民文化认同,增进公众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进一步深化沿黄九省区合作机制,融合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联动协同规划沿黄生态廊道、文化景观和文化长廊,突出黄河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谢敏豪委员: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谢敏豪委员: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右图:谢敏豪委员建议加强科学指导,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左图:太极气功爱好者在湖南省安乡县长鹰广场晨练(5月12日摄)。
  新华社发(陈思汗摄)
 
培育城乡互动的乡村文创产业生态 许鸿飞委员建言乡村文化振兴
培育城乡互动的乡村文创产业生态
许鸿飞委员建言乡村文化振兴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用艺术唤醒乡土,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着重关注乡村文化振兴。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许鸿飞委员认为,当下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村民素质观念、乡村美学、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品牌推广等软实力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只有重视并破解这个问题,才能有效拉动城乡良性互动,吸引更多人到乡村来旅游、消费、投资、创业,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而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许鸿飞委员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发挥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的魅力,还要融入更多艺术元素。雕塑作品可美化环境,增添文化氛围和内涵,与群众产生互动与共鸣,带动乡村旅游和城乡交流。
 
  2010年,许鸿飞曾受邀到当时广东最贫困的乡村之一连南千年瑶寨做展览。十九件大型雕塑放置在瑶寨的高山上、丰收的田野里,参观者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连南自然生态和民俗。展览引发村民和游客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连南千年瑶寨很快成为广东民族旅游的新热点,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提升了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38站的成功举办,让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旅游推介融合发展有了更深层的体会。为更好地探索文化艺术与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点,2020年4月30日起,许鸿飞从广州花都塱头村出发,开始了中国百村巡展——“雕塑下乡中国行”活动,计划在江西婺源、浙江余村、安徽小岗村、湖南韶山村、厦门马塘村、黑龙江北极村、山西振兴村、成都战旗等地进行展览。
 
  “用雕塑独有的审美特征,为乡村营造艺术氛围,旨在带动更多的优秀艺术家下乡,深入群众,扎根乡村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反哺乡村文化建设,同时记录‘脱贫攻坚’这一中国奇迹。”许鸿飞说。  
 
  他认为,应结合当地风貌风俗、特产与知名艺术IP一起打造,培育接地气的乡村文创产业,让城市的先进理念“走进来”,深挖地域文化的内涵。同时,借力“艺术下乡中国行”这样的强大IP,让乡村资源和特产“走出去”。通过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拉动市场,产生效益,可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知名度和旅游发展。
 
  许鸿飞委员建议,及时制定鼓励城市文创艺术人才下乡落户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让城里的艺术家、文创人向往广大乡村,促进更多的文艺活动走向乡村从而带动更多的城里人到乡村来旅游、体验美丽乡愁。
 
  他说,“处理好引进来、留下来、传出去的良性循环关系,激活乡村的一池春水。更有助于解决城市文创艺术人才集中、过剩,而乡村奇缺的不均衡问题,形成活化乡村的团队,并孵化出扎根大地、深入生活和乡村的艺术大家。”    (本报记者强晓玲)
 
加强基础研究 促进转化应用 代表建言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 促进转化应用
代表建言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张泉)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在更多瓶颈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创新应用体系……两会期间,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项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举措。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有了很好的基础,在若干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这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院士说。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疫情发生后,我国组织动员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

  潘复生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在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瓶颈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在基础研究领域给科研人员以充分的自由,开展“自由创新示范区”试点,创造“无干扰”的创新环境,为创新发展提供颠覆性技术源头。

  “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不再‘唯论文’,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都极大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激发了创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

  “企业是创新成果的应用端,企业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史浩飞建议,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应用体系。

 
降低参与冰雪运动“门槛”,让冬奥造福民生 王艳霞委员建言推广冰雪运动
降低参与冰雪运动“门槛”,让冬奥造福民生
王艳霞委员建言推广冰雪运动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姬烨、丁文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京冬奥组委坚持疫情防控与冬奥筹办两手抓、两不误。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表示,冬奥筹办采取了很多措施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正在汇集众力,让冬奥成果造福民生。
 
  建议为所有中小学生、大学生提供雪票半价优惠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逐步照进现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艳霞今年的提案就与推广冰雪运动相关。她说:“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冰雪运动普及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意见、管理办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形成了重视、支持、参与冰雪运动的大好局面,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
 
  她举例说,各级教育部门主导的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实现了校园数量的覆盖,但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这些教学内容远不能满足他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需求,当前过高的上冰上雪支出制约了普及工作的开展。以崇礼某滑雪场为例,滑雪价格740元(雪票含雪板),聘请教练费用1480元每6小时,住宿费用每晚1000元,一个孩子每天的滑雪支出在3000元左右。
 
  王艳霞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为青少年滑雪者提供专项补贴,滑雪场限额收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予以补贴。取消雪票半价150厘米的身高限制,为所有中小学生、大学生提供雪票半价优惠。组织U系列青少年冰雪赛事,成绩优秀者给予免费滑雪票、雪具及滑雪补贴等奖励。
 
多策并举应对疫情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说,疫情给冬奥筹办的体育方面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他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
 
  她举例说,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任命的技术代表,推荐的制冰师、赛道设计专家等,需要定期到冬奥组委进行实地考察,但受疫情影响,这些考察被迫取消或推迟。为了让筹办工作正常推进,冬奥组委定期召开相关方参与的视频会议,把现场工作搬到视频上,保证沟通顺畅。
 
  王艳霞还举例说,冬奥组委体育部负责招募和培训赛事所需的技术官员和特殊岗位人员,其中国内技术官员的培训都是与赛事相结合的,一方面需要理论、一方面也需要赛事实践。针对一些体育赛事的取消,在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培训方面,他们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商,进行网上培训。
 
绿色可持续和科技创新


 
  目前,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处于测试就绪阶段。筹办过程一直提倡让冬奥会汇集众力,让筹办成果造福民生。
 
  王艳霞说,“绿色办奥”理念体现在筹办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高度重视场馆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工作,完成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规划环评,编制了环境保护责任表,确定了近百项具体措施,并把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单位。
 
  再比如,制定实施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减排措施,努力实现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全部中和。在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实现奥运首创,将基本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生态环境零负担。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王艳霞说,在场馆规划之初,北京冬奥组委就与场馆业主、设计单位等方面合作,研究场馆赛后利用。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计划围绕赛后场馆体育功能,明确了商业运营模式,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既保持场馆持久运营,又全面服务大众、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对于延庆、张家口赛区的场馆,还注重把赛后利用与赛区整体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场馆持续利用,带动区域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共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筹办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赛事举办水平。王艳霞说,我们将实现5G信号在场馆、冬奥村和场馆之间的交通道路全覆盖。与此同时,也注重创新媒体转播模式,比如在5G网络的支持下,强化8K、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转播中的应用,同时与社交媒体平台深入融合,满足个性化、智能化观赛需求。
 
成绩来之不易 担当鼓舞世界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成绩来之不易 担当鼓舞世界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海外专家学者认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成绩来之不易,虽受到疫情影响,但相信中国可以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今年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增长潜力巨大 前景令世界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民生进一步改善。

  日本富士通总研首席研究员金坚敏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新增就业、全民医疗保险、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乌克兰经济学家、鲍里斯·库尔兹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奥莉加·德罗博丘克表示,去年中国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依然很大,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这对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非常重要。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期待,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和经济转型的成功典范。

  巴勒斯坦政府发言人易卜拉欣·穆勒哈姆说,中国脱贫取得决定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脱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说,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中国的脱贫工作有很多创新方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经受困难考验 奋力实现目标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疫情以来中国的表现显示,中国经济可以克服当前的困难。

  厄瓜多尔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教授阿德里安·博尼利亚认为,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亚美尼亚政治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本雅明·波戈相表示,尽管面临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中国政府仍坚定地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自信和担当。

  澳大利亚农业综合企业协会主席马克·艾利森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对全球经济复苏将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共进。中国将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汉弗莱·莫希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加强防疫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伊拉克智库“阿拉伯论坛”专家纳达姆·阿卜杜拉说,中国在抗击疫情、有序复工复产方面提供了有效借鉴,世界期待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阿联酋扎耶德大学伊斯兰世界研究所前所长纳赛尔·阿里夫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联手抗疫,这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担当和作为,将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西地缘政治分析家、《商业观察报》专栏作家法比奥·雷斯·维亚纳说,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疫情肆虐、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刻,中国有信心恢复经济,这也给了全世界信心。

  (参与记者:郭丹、李东旭、白林、熊思浩、毛鹏飞、张骁、郝云甫、李铭、岳东兴、白旭、高竹、张淼、苏小坡、吴丹妮、赵焱、陈威华)

 
“中国对全球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 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切迪克
“中国对全球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
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切迪克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联合国5月22日电(记者王建刚)“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对全球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豪尔赫·切迪克2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说,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在支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切迪克认为,在消除贫困方面,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目标,成功地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为世界特别是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切迪克表示,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积极与中国合作,通过实施有效和具体的倡议来助力消除贫困。“在消除贫困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我们期待看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更多的南南合作。”

  切迪克认为中国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南南与三方合作。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资源,有助于动员更多的国家及城市多层面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因而也为推动和平和人类发展开创了新的渠道。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挑战和潜在风险,需要更为广泛、全面和深入的国际合作与团结。”切迪克说。

  谈及当前疫情应对,切迪克说,新冠疫情已经波及世界几乎每个角落,中国在抗击国内疫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表示,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也在与中国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合作,提供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努力。

  切迪克说,尽管本土仍面临挑战,中国还是通过提供财政资源和派遣技术专家,捐助个人防护装备、医疗设备,以及提供采购和国际物流支援等手段,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巨大支持。这是世界团结的有力体现。

 
中国统筹发展利好世界经济
中国统筹发展利好世界经济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中国两会日前在北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下一阶段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海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世界经济早日复苏。

  对各国来说,战胜危机的关键是早日有效控制疫情。应对疫情采取的封锁等措施固然让各国经济社会生活付出巨大代价,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疫情防控上做到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

  乌克兰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烈·贡恰鲁克说,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各国更好组织抗疫,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预计,中国妥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济活动将在疫情后快速恢复正常。

  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应对疫情这道“附加题”给中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答卷”节奏并没有被打乱。

  早在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首次对复工复产作出部署,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谋篇布局。从“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到“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再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中国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时因势、精准发力,逐步加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力度。

  抗疫初期,中国推出纾困型宏观经济政策,帮助受冲击的个人和企业渡过难关。在全球疫情蔓延、各国央行相继降息的背景下,中国保持定力,分阶段推出政策组合拳,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

  “为应对新冠疫情,中国采取了谨慎、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说。

  为推进复工复产,中国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包括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等。

  “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发掘经济发展的社会内在动力,加快经济复苏,促进可持续发展。”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说。

  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数据持续向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当月工业生产由减转增,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同时,制造业增速回升明显,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比3月份收窄4.6个百分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所长彼得·德赖斯代尔日前表示,中国的复工复产和经济纾困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中国经济及早恢复对全球经济复苏是利好消息。

  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此次疫情蕴含不少发展机遇,诸如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短板弱项需要加快补齐,疫情催生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在加快发展等。中国正在从眼前的变局中捕捉创造新机遇,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促进长远目标实现。

  “中国利用好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继续保持开放,就能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避免经济出现长期停滞。”德赖斯代尔说。

  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对世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皮卡尔看来,这将有助于提振世界经济,让全球范围的商业领袖、投资者和消费者提升信心。

(记者许苏培、陈恃雷;参与记者:李东旭、许缘、邓仙来、高攀、徐静、徐永春、郝亚琳、郭阳、潘革平)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疫情当下,G7线下峰会能否开起来
疫情当下,G7线下峰会能否开起来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一位发言人22日对媒体表示,英国将研究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下月举行七国集团(G7)峰会的细节。特朗普此前表示,仍在线下而非通过视频形式举行本次峰会,具体时间和地点计划下周宣布。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意在借主办G7峰会之机向外界发出美国重回常态的信号,但鉴于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线下峰会成真并非易事,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在疫情中进一步加深,也为峰会前景蒙上阴影。

美国:展示复苏


  特朗普21日表示,峰会的主要部分会在白宫举行,但也可能会有一部分在马里兰州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举行。他此前在社交媒体上说,考虑将峰会时间设于原定或相近时间,美国和其他成员国已开始从疫情中恢复,召开峰会将是“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21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次峰会将集中讨论全球应对疫情的举措。特朗普希望在白宫会晤各国领导人。

  今年G7峰会由美国主办。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政府3月取消了原定于6月在美国举行的G7峰会并准备以视频会议取而代之。去年,白宫因为计划在特朗普名下的高尔夫球俱乐部举行G7峰会而广受批评。

  美国媒体分析说,特朗普下定决心要对外发出美国重回常态以及经济复苏的信号。举办峰会能强调特朗普关于美国可以重启,以及疫情最糟糕阶段已经过去的信息,即便许多公共卫生专家警告仓促重启经济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疫情。

盟友:回应不一


  对于特朗普召开线下峰会的提议,G7成员反应不一。

  英国方面表示,将与白宫就线下峰会的事宜保持沟通,但还需要进一步看美方的提议细节。意大利的政府发言人也表示,正在等待美方的具体计划。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往戴维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关注美方的提议,同时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则表示,对特朗普的提议仍在研讨之中。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答记者是否会接受特朗普邀请时表示,不管这次会议以何种形式举行,她都会为多边主义斗争,不管是在G7还是在G20(二十国集团)。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类似的大型国际会议涉及人数众多的各国官员、后勤人员和安保人员,无疑将加大防疫难度,加之目前大部分国际旅行甚至外交旅行也因疫情中断,G7领导人势必权衡出席此次线下峰会的各种利弊,并做出谨慎表态。

峰会前景几何


  分析人士指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曾多次高价抢购或截留德国、法国、加拿大等盟友订购的防疫物资,其单边主义做法招致越来越多反感,美国与盟友间的离心力不断增大,为峰会前景蒙上阴影。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部主任亚历山德拉·德霍普·斯海弗4月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危机让欧美关系遭遇“休克”,是跨大西洋关系的一次“碰撞测试”。美国政府在疫情中表现出对欧洲盟友的漠不关心,加剧了大西洋两岸的隔阂。

  英国政府前内阁官员杰里米·亨特和戴维·米利班德日前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说,当前疫情下,七国集团中的主要成员国甚至无法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一致。文章认为,在抗击疫情、挽救生命、恢复经济并避免疫情带来更多问题的过程中,国际合作十分重要。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近日在谈到跨大西洋关系的重大分歧时指出,这次疫情大流行中,多边主义遭到了美国的质疑,但欧洲认为多边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记者刘品然;参与记者:张家伟、任珂、唐霁、陈占杰、金晶)

     新华社华盛顿5月22日电

意总理:“解封”后挑战更严峻


  据新华社罗马5月21日电(记者陈占杰)意大利总理孔特21日在议会下院表示,意大利逐步“解封”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孔特当天向议会报告在抗疫和恢复经济并行的“第二阶段”采取的措施。孔特说,意大利从3月10日至5月3日采取的“封城”措施是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唯一方法。尽管疫情尚未完全消除,但“我们有信心面对‘第二阶段’”。他表示,必须接受风险,“不能坐等疫苗”,否则生产生活都会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孔特说,意大利已经建立全国性的疫情监测系统,一旦出现新的暴发将会进行干预。他特别提醒年轻人,“现在不是举行聚会的时候”。

  意大利民事保护部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现有新冠患者人数比前一天减少1792人,降至60960人;新增治愈病例2278例,累计治愈134560例。

  根据目前的“解封”计划,从6月3日起民众将可以跨大区自由出行,同时意大利将开放与申根区国家间的人员流动。

  意大利从1月31日开始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以应对疫情,从3月10日起进入全国“封城”状态直至5月3日,从5月4日起进入抗疫和恢复经济并行的“第二阶段”。从5月18日开始,意大利大幅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商店、餐厅、理发馆、博物馆等重新开放,但商家和顾客必须遵守有关安全距离和消毒等方面的规定。

 
世卫说南美成全球新“震中” 巴西新冠病例超33万全球第二
世卫说南美成全球新“震中”
巴西新冠病例超33万全球第二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22日电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在2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美洲目前已经成为新的全球新冠疫情“震中”,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巴西。

  瑞安在世卫组织总部召开的视频记者会上说,许多南美国家的确诊病例数在不断增加,“很明显,不少国家都对此表示担忧,但目前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巴西”。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各国卫生系统已不堪重负,可能导致死于其他可预防、可治愈疾病的人数激增。因此,各国政府在抗疫的同时需确保基本卫生服务得以维持。

  据新华社巴西利亚5月22日电(记者周星竹)据巴西卫生部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2日19时,巴西24小时内新增确诊病例20803例,创单日增量新高,累计病例已达330890例,目前已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病例数第二多的国家。

  当天数据还显示,巴西新增死亡病例1001例,累计死亡21048例。疫情最严重的圣保罗州确诊病例累计超过7.6万例,塞阿拉州和里约热内卢州累计病例分别超过3.4万例和3.3万例。

 
美国民主党议员批评政府违法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国民主党议员批评政府违法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22日电(记者刘品然)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主席22日批评美国政府退出《开放天空条约》违反法律程序,要求国务卿蓬佩奥和国防部长埃斯珀对此做出解释。

  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埃利奥特·恩格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亚当·史密斯当天致信蓬佩奥和埃斯珀,指出特朗普政府向相关方递交退约通知前并未告知国会或展开商讨,这直接违反去年年底生效的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国务卿和国防部长须在美方向相关方递交退约通知前120天告知国会。这两位民主党众议员要求蓬佩奥和埃斯珀就此“故意违法行为”做出解释并强调政府必须遵守相关法律。

 
重新开放
重新开放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5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一名女孩戴着口罩在科隆纳宫参观。当日,意大利罗马的科隆纳宫在疫情缓解之后重新开放,参观者需要遵守测量体温、手部消毒、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严格的防疫规定。   新华社记者程婷婷摄
 
“民法典编纂过程,也是一代代民法学者的接力跑” 民法典“磨法师”,六十六年“磨一法”
“民法典编纂过程,也是一代代民法学者的接力跑”
民法典“磨法师”,六十六年“磨一法”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民法典
 
 
     2017年4月18日,在南昌市青云谱区徐家坊街道建北社区,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意味着民法典编纂完成第一步。
 
 
 
1986年4月3日,出席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四川省代表在分组会议上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
  
 
 
  1986年4月2日,出席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北京市代表在分组会议上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草案)》。    均为新华社资料片
 
  本报记者张典标
 

 
  “要是能在书包里背上一部民法典,那该有多幸福!”
 
  孟强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这是过去老先生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还总说自己羡慕年轻的学生,因为学生能有机会等到民法典颁布。
 
  孟强是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作为参与编纂民法典的学者,孟强坦言,等待民法典最后冲刺的心情很复杂: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这种心情,就像盼望一个婴儿尽快诞生成长,又担心达不到预期。
 
  去年12月23日,民法典草案各分编首次合体亮相,等待提请原本三月份召开的全国人代会审议。额外的等待,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长王轶看来,并不算难熬。
 
  王轶说:“如果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算起,我们已经等了66年。”
 
“批发”改“零售”


 
  在3月初的一次线上讲座上,王轶谈到前辈法学家魏振瀛教授的一个细节时,一度哽咽。
 
  那是2016年初,魏振瀛进重症监护室之前,他特地喊来学生,用微弱的声音,讲了半个多小时自己对民法典起草的想法;进了重症监护室以后,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就让学生们给他讲民法典编纂进展情况。
 
  2016年9月,魏振瀛辞世。第二年春天,全国人代会表决通过了民法总则,新中国民法典编纂完成了“第一步”。
 
  此次民法典编纂之前,我国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四次尝试制定民法典,但均因社会转型和理论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被搁置。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记得导师王家福在病情恶化动弹不得时,一听到民法典编纂情况,眼里就会闪过亮光。
 
  去年7月,王家福因病在北京逝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崔建远在一篇回忆王家福的文章中写道:“先生为之奋斗了数十年的中国民法典,有望在2020年诞生。那将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2010年,八十岁的王家福接受采访时曾满怀希望地说:“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应该制定一个21世纪的、超越所有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法典。”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学家佟柔、王家福、魏振瀛和江平参与了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立法,被称为“民法四先生”。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甚至连呼吁制定民法典也要顶着“资本主义”的帽子。
 
  1982年,第三次民法典工作暂停,起草小组解散。当时民法草案已出了第四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提出“批发”改“零售”的方针,即先制定单行法,时机成熟之后再制定民法典。
 
  第三次民法典立法主要成果是1986年4月通过的民法通则。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事基本法律,被誉为“中国的权利宣言”“小民法典”。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杂志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张新宝,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虽然民法通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急就章,却为改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民法通则是在当时民法草案第四稿的基础上,按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在立法上的体现。
 
  “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立法上把经济建设、依法治国等大的方向原则把握住即可,细了之后反而容易出错。”张新宝解释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说,民法通则中另一个体现立法者智慧的例子是对物权概念的“变通”表述。
 
  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框框还没有完全打破,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物权”的概念。在王家福的建议下,民法通则采用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这一颇为拗口的表达。其实,这一串说的就是物权的意思。
 
助产第五次民法典编纂


 
  民法通则通过时,杨立新还只是一名法官,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进修。
 
  一个月后,杨立新赶上法学家江平给学生们讲民法通则。那场讲座持续了八个小时。中间有一段时间停电了,400人的大礼堂里,江平扯着嗓子在台上讲,台下的学生听得很激动。当时进修即将结束,杨立新笔记记得很认真。回去之后,杨立新找4个人把笔记一对,整理出一本70多页的稿子,用复写纸复写了5份,逐个分了带回去。
 
  再后来,杨立新从法官转行,成为民法学者。
 
  在成熟一部制定一部的立法策略下,杨立新先后参加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和本次民法典草案的起草。制定中国民法典的接力棒,也逐渐传到杨立新等新一代学者手中。
 
  王轶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物权法开始起草,导师王利明找他去操场绕圈时的激动。
 
  那时的王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有一天在宿舍午休时,王利明喊他去操场上走走。王利明平时话不多,那次却有些激动,脚步飞快,嘴巴没停。王利明谈的都是对物权法的想法和导师佟柔生前对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法体系的期盼。
 
  那天北京刮着沙尘,他们不知道在土操场上绕了多少圈。结束时,两人都已经灰头土脸。
 
  今年60岁的王利明,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法学博士,师承民法先驱佟柔,参与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和此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随着一部部民事单行法的出台,“散装民法典”逐渐成形。
 
  这时候却有人说,还有必要单独制定民法典吗?
 
  孙宪忠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民法应该像机器一样,每个零件都不能出差错,当时民法体系建设还没到那个程度,远不到沾沾自喜的时候。”
 
  制定中国自己的民法典,民法学者的这个梦一直没断过。
 
  2013年,王家福的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所研究员梁慧星,拿出了一个1900多个条文的民法典草案。
 
  这份民法典草案,梁慧星写了23年。早在1990年,梁慧星申请成立了一个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他给每个条文都附有说明和理由,总字数约400万字,总共9卷本。
 
  同年,孙宪忠第一年担任人大代表就呼吁编纂民法典,提出修订民法通则为民法总则、整合其他民事法律为民法典的提案。
 
  2014年,他做出更详细的阐释,提出同名议案。2014年9月,中国法学会在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会议,呼吁编纂民法典。当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新中国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启动。
 
  杨立新记得,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前一夜,他最关心的是到底写没写“编纂民法典”这几个字。终于熬到了第二天,杨立新找到那几个字,刚松口气,又不自主地激动起来。
 
  “吃起饭来都觉得格外香。”那天心里沸腾的感觉,王轶也记忆犹新。
 
既是“工程师”,也是“泥瓦匠”


 
  编纂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最高法、最高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等五家单位参与。2015年3月31日,民法典编纂确定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编制民法总则,第二步整合其他民商法律为民法典。
 
  这一年,魏振瀛已经82岁,虽然不是直接参与的立法专家,但仍然为民法典出谋献策。
 
  “前辈为后辈开路,带着后辈往前走。民法典编纂过程,也是一代代民法学者的接力跑。”今年48岁的王轶说。
 
  在39岁的孟强看来,编纂民法典就类似于“修小区”。
 
  民法典是“高档小区”。孙宪忠介绍,只有地位重要、涉及内容丰富,同时具备科学性、体系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典”。
 
  特殊的是,这次民法典编纂并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在已经有一栋栋楼房的基础上,再进行规划、建设成一个崭新的小区。
 
  首先的难题是围墙该怎么建?哪些楼该进小区,哪些不该进?
 
  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组织学者,历时近一年,五易其稿,完成了一个七章、九十六条的知识产权编专家建议稿,并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呼吁知识产权编入典。
 
  最终,立法机关认为设立知识产权编条件还未成熟,把知识产权法作为特别法存留在民法典小区之外。
 
  张新宝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知识产权法律过于庞杂、修改过于频繁,两三年就修改一次。而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修改并不容易。
 
  除了当好小区的设计“工程师”之外,民法学者们还需要当好“泥瓦匠”。明确围墙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修缮每个楼,如何让小区内部格局更清晰明了?要不要盖新楼?是不是应该模仿国外的著名小区?
 
  孙宪忠很早以前就注意到,民法通则这个楼已经被“掏空”了。他统计过,民法通则总共156个条文,现在仍然有效的只有10个条文左右。其余内容已经被其他民法单行法替代,甚至其中一些过时的法律规定,不但起不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反而有负面作用。
 
  孙宪忠的另外一个焦虑是民法单行法之间存在的碎片化、枝节化等不协调问题。他曾在一篇论文里提出,不同时期制定的民法单行法,存在着立法指导思想方面的不同追求,导致现行法律集合体中固有的矛盾;单行法制定虽能自善其身、自圆其说,但欠缺从民法典角度的全面考虑,法律规范缺失和重合多点。
 
  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蒋勇举例解释了这种尴尬:“未经登记的房地产抵押合同是否有效,表面上看是合同法的问题,但是房地产作为不动产,属于物权的范畴,所以这又是个物权法的问题;使用房地产作为抵押是一种担保形式,所以这又涉及担保法的问题。由于这三部法律不是同一时期制定的,其中很多规定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
 
  编纂一部科学化、体系化的民法典是民法学者的共识,然而编纂过程中学者的分歧也大多源自对科学化、体系化的不同认识。
 
每一处“修缮”都值得较真


 
  几乎每一处“修缮”都是经过反复的讨论的。
 
  一个典型例子是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是否纳入民法典的问题。杨立新记得,在民法总则临近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有专家主张去掉关于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规定。
 
  在此之前,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问题主要焦点在于,网络虚拟财产是不是民法规定的物。
 
  最后,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得以保留下来。自2003年,我国首例盗窃虚拟财产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审理,虚拟财产开始进入司法视野。如今,网络虚拟财产进入民法典,成为世界首例。
 
  在孙宪忠看来,每一次讨论都是为了民法典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孙宪忠曾多次主张债权与物权应该相互区分:合同签订不一定等于合同的履行,合同成立发生债权,合同履行发生物权变动。
 
  有学者说,农贸市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必要区分物权债权。甚至孙宪忠的一些学生也不理解。
 
  “我国市场经济中有大量的预售合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农贸市场来理解,我们也不能制定一个只符合农贸市场交易的民法典。”孙宪忠解释。
 
  王轶总结说,不同观点的碰撞正是民主立法和凝聚共识的过程。民法典编纂刚提上日程时,很多学者都觉得如果不是自己想的那种民法典就是不好的民法典。只有经历一次次讨论,民法典才能“生长”得更好。
 
  杨立新统计过,本次民法典编纂新编或修改了588个条文,约占总量的一半。每一次修改都不容易。杨立新记得有一场会,持续了两天半,辩了三轮,每次都是一个多小时以上。
 
  也有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孙宪忠总结这次民法典编纂总体顺利时,第一点便归功于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他说:“很多时候,靠的是中央的及时决断,打破学者们讨论的僵局。”
 
民法典早已不止是“宣言”


 
  直到五月,孙宪忠还在给民法典草案“挑毛病”。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路上,他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提建议。有人劝他说,民法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为所谓的完善而犹豫不前。
 
  孙宪忠觉得,既然生逢这个历史时刻,再怎么讲究民法典质量都不过分。
 
  在一次讲座中,孙宪忠把宪法比喻成高高飘在空中的旗帜,把民法比喻成踏在大地上的“脚步”。虽然每一步看起来都平淡无奇,但正是这些扎实的脚步,把国家的治理目标落实下来。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留有遗憾的作品。”崔建远说:“即使一些条文表述得不尽如人意,作为解释法律之人,要比立法者聪明,要把立法在这一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地方给补上。”
 
  这一段时间,杨立新看到一些媒体仍把民法典称为“民事权利宣言书”,他有自己的看法。
 
  “宣言只停留在口号上。过去把民法通则叫作民事权利宣言。它虽然列了很多权利,但这些权利如何行使,如何保护,并没有太细的规则。”杨立新解释,“民法典不止是宣言。民法典已经规定了具体规则,是真正的民事法律。”
 
  参与编纂民法典这几年,孙宪忠黑发添霜。有一次,他看到盛开的月季,感慨地在朋友圈里写下一首小诗。他在结尾写道:赏花的人儿啊,兴高采烈地来了去了,不必知道种花的已经憔悴了。种花的人儿啊,能看到这鲜花盛开,他枯耗的心力得到了最佳的回馈。
 
金华:聚焦“卡脖子” 广发“英雄帖”首次推出“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促产业转型升级
金华:聚焦“卡脖子” 广发“英雄帖”首次推出“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促产业转型升级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本报记者李平


  政府走访1000多家企业集中筛选上百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发“求贤令”和“英雄帖”拿出3亿多元“揭榜挂帅”“赏金”,邀请全球人才攻破这些技术难题;国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家梁学正“揭榜挂帅”攻克一技术难题,企业兑现500万元“赏金”……

  近日,金华市在浙江省首次推出了“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它以“奖金+股权”激励方式,邀约“全球大脑”解决金华产业发展难题,而这些难题背后也是金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哪个行业反映出的问题越多,越说明这个产业正在攻坚克难、转型升级。

  大走访筛选上百个技术难题


  当前,正是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战双赢”的关键时期,金华市启动“千企三送人才服务月”活动(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市县联动走遍全市99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隐形冠军企业和331家市级以上人才企业。

  根据走访情况,金华市近期收集1000多家企业的发展需求,其中企业反映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有上百个,为破解这上百个技术难题,金华市决定搞“揭榜挂帅”制——企业将需要攻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张榜公示,向全球发出“求贤令”,谁有本事谁揭榜,攻克难题后,“揭榜人”拿走榜上的“赏金”。

  “这100个难题中,最多的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行业,占比达46%,其次是电动(园林)工具、光电和智能家居等行业。事实上,企业的这些技术难题也是金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金华市科技局局长王建国说,哪个行业反映出的问题越多,越说明这个产业正在良性发展,正在不断攻坚克难、转型升级。

  “把最需要的核心技术张榜贴出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来揭榜,谁有技术让谁获益,实质上降低了企业引才成本。”王建国说,政府要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

3亿多元“赏金”求海内外贤才


  具备年产600件模具和500万件汽车铝合金轮毂的浙江今飞凯达轮毂有限公司实行“机器换人”后,轮毂的切割、磨准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现在最紧缺的就是计算机编程人才。

  “公司目前面临机器人设计及标准化技术、程序编制及调试技术等方面的‘卡脖子’难题,准备拿出1000多万元‘赏金’,希望全球人才‘揭榜挂帅’,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金景海说,之所以拿出1000多万元的“赏金”,目的就是希望找到相关人才,帮助企业解决痛点。

  位于东阳市的浙江联谊电机有限公司发布了一项榜金200万元的“机器人驱动一体技术”攻关需求,目标是解决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一体化等技术难题,而这也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原本是两个分开的部件,如果能组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就可以减少机器人体积,符合机器人小型化发展方向。”公司技术难题项目对接人王佳栋说,企业发出这样的技术需求也是为了在行业内抢占制高点。

  近期磐安县万里新材料公司发布的“IXPE超薄成品的稳定性”技术难题,最后由国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家梁学正“揭榜挂帅”攻克,梁学正和他的团队也获得了企业500万元的“赏金”,并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据了解,按照“奖金+股权”激励方式,金华市100家企业张榜公示的上百个技术清单,榜单“赏金”超3亿元,揭榜有效期截至今年10月底。

抢抓引才“窗口期”积蓄发展动能


  “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很多企业纷纷调整生产计划,出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流动‘窗口期’,这也是金华企业‘揭榜挂帅’招引全球人才的良机。”金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陆品能说。

  为帮助企业“揭榜挂帅”全球引才,金华市还配套出台了“揭榜挂帅”引才奖励机制,建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双龙人才基金”,积极引导企业、中介机构参与“揭榜挂帅”引才活动。

  “例如,对通过‘揭榜挂帅’等,完成科技成果交易、技术合同登记并实现产业化的,政府将按实际支付总额20%的比例给予企业资助,每项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同时,对撮合成交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转移组织(单位),每年将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陆品能说。

  据了解,为实现企业需求端和人才供给端的精准对接,金华还根据制造业“8+N”重点细分行业分类,组建了金华籍“揭榜挂帅”专家库,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7类专业领域人才“白名单”,相关部门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实时向“白名单”专家定向发布企业技术需求。

  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敏强说,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金华市正通过“飞出去”揽才,把“最强大脑”设在上海、杭州等地,共建清华长三角石墨烯应用研究产业园等,为企业引才、聚才,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

 
北京:政策“组合拳”为小微企业解忧
北京:政策“组合拳”为小微企业解忧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关桂峰)记者23日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目前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地、商务楼宇、规模以上超市已基本复工。北京出台多项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及时研判疫情影响,先后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和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系列措施。从系统解决疫情防控所需物资、加大防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到加大企业用工保障、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强化物流和交通保障、帮助企业解决用餐住宿问题,再到全面推出减租、降费等政策手段,北京推出的政策“组合拳”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忧,提升抗风险能力。

  仅用两个工作日,检测试剂盒研发企业——北京迈基诺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00万元“抗疫发展贷”就完成了调查、审批及发放。工商银行中关村支行在获悉企业的资金需求后,立即启动“急事急办”,制订融资方案,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截至5月21日,北京市共向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71.96亿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市区国有企业统计减免中小微企业租金约23.7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文化产业园等各类载体统计减免房租约30.8亿元;阶段性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和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2月至4月为企业减负318.6亿元,预计全年减负约767.7亿元;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批准延期缴纳税款18亿元;落实国家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约15.2亿元。

  下一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研究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若干措施,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对餐饮、住宿、旅游、影院剧院等行业实施精准帮扶。

 
上海:“消费节专场”助台企加速复市
上海:“消费节专场”助台企加速复市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潘清)快乐柠檬的奶茶、广禾堂的月乃汤、洁云的祛菌纸巾、青木工坊的手作工艺品……22日举行的“2020上海信息消费节·台商精品专场”,吸引近40家台企知名品牌齐亮相。

  作为上海“五五购物节”的品牌活动之一,信息消费节旨在通过“互联网+信息消费”推动疫情后的上海消费市场复苏。由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台商精品专场,让众多台企搭上了信息消费的这趟“快车”。

  过去几个月,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带来冲击,台资企业也不例外。2月中旬以来,上海台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陆续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之后,市场销售成了企业真正恢复元气的关键环节。上海市台协会长张简珍表示,举办台商精品专场活动,正是希望支持台企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台商精品线上、线下互助发展,通过精准连接线上消费者助力台企加快“复市”。

  深耕大陆近30年的台企斯米克集团在疫情期间向武汉等地捐赠了大量抗疫物资,并因应市场需求紧急增设了口罩生产线。集团办公室主任郑君扬介绍说,旗下洁云、米娅等品牌为台商精品专场特别准备了“特惠大礼包”,希望借这个线下线上互动平台,让更多大陆消费者了解斯米克的多元产品线,在加速恢复销售的同时拓展更大市场。

  依托“无接触配送”,以生产月子餐闻名的广禾堂在疫情期间维持生产,但销售仍受到了一定影响。针对此次上海信息消费节,广禾堂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优惠活动。

  “大陆市场庞大,我们对疫情后的市场恢复很有信心。”广禾堂董事长钟宇富说。

  恰在台商精品专场举办的一周前,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十部委联合出台了11条助力台企发展的政策举措,其中包括持续帮扶台资企业复工复产。

  这也让正加速复工复产复市的上海台企吃下了“定心丸”。钟宇富说,对于众多扎根大陆的台企而言,消费市场的春天虽然因疫情而“延迟”,但来自各方的支持有望让这个春天“延长”。

 
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促区域高质量发展 京城回天地区:“睡城”醒来变“旺城”
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促区域高质量发展
京城回天地区:“睡城”醒来变“旺城”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本报记者张超


  在北京人的印象中,夹在中心城区、昌平区之间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下称回天地区)是一个“睡城”:从2000年这里建成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开始,由于忽略了前瞻性职住平衡规划,在城市边缘渐渐形成了一大片“居住型”社区。

  然而近期记者在这一地区走访发现,“睡城”渐渐苏醒,居民开始在“家门口就业”,国际化前沿科技产业在这里聚集……政府产业基金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上正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15年,昌平区成立产业投资运营平台,运营“回+双创社区”,引导创业者“回家在家门口就业”,开始有意识地扭转城市发展惯性。随着2018年北京发布“回天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公共服务场地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始落地,政府产业基金也引入越来越多创新生态,政府规划回天地区的“旺城”开始显现。

叫醒“睡城”里的人


  “回龙观34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聚集约60万人口,是北京最大的‘北漂’聚集地之一。这里有一群‘心怀梦想、追求自由’的年轻人,有高校的学生,也有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社区,更是一个潜在的创业天堂。”在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昌发展)总经理王颖看来,别人眼中的“睡城”,在她眼中却是个“人才宝藏”。昌发展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产业基金运营主体之一,2015年公司成立之初,就将解决大型居住社区的职住平衡问题,与引导创新创业发挥城市活力结合起来。

  昌发展运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创业社区。2015年11月8日,“回+双创社区”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落户回龙观,“生活与工作有机结合”,开启了回龙观创新创业新时代。之后,龙域中心、昌发展万科广场、奇点中心、云集中心、科教中心等多个产业综合体项目陆续落地。

  “公司在海淀创立,随着发展壮大,需要更大办公面积、更多IT人才,2017年龙域中心开张后,我们听说这里的环境好,就搬过来了。”中科航宇(北京)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边古越说,在这个办公、商业与公寓融为一体的综合物业里,感受到了政府给创业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

  每个空间载体都贴上专属“标签”,通过同类企业的集聚,使入驻企业也享受到产业生态衍生的增值效益。多位创业者对记者表示,回龙观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定制化总部办公,还有社区配套商业、创新体验式商业综合体,有些空间还配套青年人才公寓……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700余家高精尖企业入驻昌发展旗下综合体项目,其中信息技术占比30%,智能制造、文化教育、科技服务各占比20%左右,入驻企业总体估值逾300亿元。

  “这些物业有一部分是从村集体租赁,把大卖场升级改造成为科技感十足的众创空间,村集体也享受到了双创生态带来的附加值。”王颖说,“就业、商业、教育资源与居住群体需求脱节是个‘老大难’问题,多元化产业物业组合投入运营,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创业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发展的‘追梦’空间。”

用活三级财政的钱


  “基金+基地”,政府产业基金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昌发展依托中央、北京和昌平区三级财政资金,组建了母基金体系,公司作为管理人。母基金既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杠杆,又为区域创新生态引入智囊团。

  昌平创业公司数坤(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该公司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立下“战功”,分别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超过200家医院部署使用,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智能识别、快速确诊。2018年,昌发展合作子基金华盖资本投资了这家公司。

  同样在抗疫中表现优异的还有深耕AI医疗领域的深睿医疗,其研发的肺部疾病智能解决方案(新冠肺炎增强版)已在全国400余家医院上线使用,成功助力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应用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为火神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指导。据了解,深睿医疗是昌发展母基金及合作子基金丹华资本、道彤资本共同投资的企业。

  目前,昌平母基金体系合作的专业化、市场化投资机构包括英诺天使基金、远毅资本等,直接或间接投资昌平区企业110家次,投资金额超过14亿元。回天地区慢慢聚集了一批前沿领域的企业和项目: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慧医疗等,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

布好产业生态的局


  不仅投钱、投智,昌发展还往产业链深处布局,将产业服务创新纵深化。在位于昌平奇点中心的国际精准医学创新中心,记者看到多个高级别的生化实验室。

  “我们做实验、研发药物需要昂贵的实验室和高端医疗设备,以前几乎不可能一毕业就创业,这里提供的工作环境,使我们的研究进度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兴旺说,他们是一家研发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机构,由几位博士联合创立。

  奇点中心毗邻沙河高教园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被打造成为一个顶尖人才、智能制造领域优质企业汇聚的项目载体。据了解,奇点中心现已吸引多个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团队。

  “我们就是要构建医药健康一站式成果转化产业链,为医疗企业的成长与创新赋能加速。为此,母基金体系已投资医疗健康企业200余家次,总投资额近70亿元。”王颖说,昌发展将在精准医学平台、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医疗器械CMO平台等服务体系基础上,打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等医药健康细分领域的国际化创新生态体系。

  目前,以昌发展为代表的政府产业基金正在让“睡城”变“旺城”,再向国际前沿产业聚居区迈进,在融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山东:今年稳岗返还金额已超去年全年两倍
山东:今年稳岗返还金额已超去年全年两倍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济南5月22日电(记者邵鲁文)记者日前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今年1月至4月,山东城镇新增就业30.6万人,共向332家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发放用工补贴6511万元,向4700家企业发放吸纳就业补贴2439万元。

  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山东迅速出台应对疫情、稳定就业的24条措施。除就业数据保持基本稳定外,山东还紧盯援企纾困,加大减负稳岗,1月至4月共减免企业社保费198.1亿元,向21.17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22.57亿元,返还金额超过去年全年的2倍。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山东通过搭建“就选山东”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云平台,已组织132所高校开展网络招聘。山东还重点拓宽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小微企业、基层服务项目、就业见习、升学、入伍等八大渠道来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例如,加大基层机关招录应届毕业生力度,县级以下机关定向招录1000名左右应届毕业生;年内中小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办理就业登记的,每招用1人,给予最高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夏鲁青说,山东还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年内完成补贴性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对受疫情影响出现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产的中小微企业,能够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可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

 
北京:“三个一百”重点工程已完成建安投资252亿元
北京:“三个一百”重点工程已完成建安投资252亿元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吉宁、郭宇靖)23日,记者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截至4月底,北京市续建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应复尽复”目标,新开项目实现开工38项,完成建安投资252亿元。

  位于石景山区的八角街道腾退空间再利用项目,是北京市城市更新重点工程,已于4月底开工建设,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该项目建设规模3.9万平方米,包括八角新乐园建设和八角北路周边道路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两部分。

  类似于八角街道腾退空间再利用项目,2020年列入北京市的城市更新及便民服务重点工程项目共有9项,其中8项为新建项目,1项为续建项目。截至5月中旬,已有4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余4项新建及1项续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据悉,北京公布的2020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分三大类共300项,其中新建120项,续建180项,力争当年竣工78项。总投资1.3万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2523亿元,其中建安投资1253亿元。

 
5G菜场
5G菜场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骆家庄农贸市场内景。骆家庄农贸市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随着5G技术的投入使用,让这家市场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可“云买菜”、5G+VR全景直播;线下市场运行多个方面运用了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端牢“中国饭碗”,不仅有“量”更要有“质” “中华粮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端牢“中国饭碗”,不仅有“量”更要有“质”
“中华粮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这是5月22日拍摄的宁安市渤海镇插完秧的稻田(无人机照片)。近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全面开展插秧工作。在响水大米产地黑龙江省宁安市,今年计划播种水稻面积27.6万亩,目前全市水稻插秧已接近尾声。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新华社哈尔滨5月23日电(记者杨喆)端牢“中国饭碗”,不仅有“量”,更要有“质”。春耕之时,我国产粮大省、有“中华粮仓”之称的黑龙江,擦亮“绿色底色”,实施“两藏”战略,转变经营理念与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量质并重”擦亮“绿色底色”

 
  近日,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民乐镇民兴村,农民刘立斌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将水稻秧苗插到水田中。
 
  黑龙江省今年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三减”等黑土耕地保护行动措施,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
 
  用“时间”静养黑土地,换取高质量发展“空间”。“一般来讲,三年不用农药化肥,一块地才能达到有机种植的最低标准。”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负责人杨晓萍说。
 
  近年来,围绕绿色有机食品发展,黑龙江省推广农牧对接生产模式,发展鸭稻、蟹稻、鱼稻等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和种养结合有机农产品基地。
 
  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8500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增加到850万亩,比上年增长约30%。
 
实施“两藏”战略 打牢“优质”基础

 
  近日,在庆安县丰硕水稻农民种植合作社,水稻插秧进入尾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方田化”的稻田看起来更加规整有序。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减少了约30%的田埂,可耕作面积增加了,减少的田埂不用除草,也减少农药使用。”合作社理事长霍树林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的手段之一。2019年,黑龙江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02万亩,今年,全省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3万亩。
 
  “免耕播种效果真不赖,种地更方便!”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羊草沟村农民张振财今年种植了50亩玉米,应用了免耕播种技术,株距、行距、施肥量更加精准。
 
  实施保护性耕作国家行动计划后,今年黑龙江省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236.21万亩。
 
  今年,黑龙江省继续推广一系列分作物分品种集成组装先进栽培技术,让“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转变观念”激发“良性循环”

 
  近日,在一家电商平台的直播活动中,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鲜食玉米在5分钟内销售量突破50万穗。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用卖得好来“倒逼”种得更好,已经成为黑土地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自4月初开始,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多家线上平台,举办5场直播“带货”活动,总观看量超800万次,总销售额200余万元。
 
  用“智慧农业”打造新的经营方式,今年黑龙江省将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741个,规范田间物联网建设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此外,推进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代耕作业,经营模式的丰富让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依托。
 
  “自己种,一些技术应用不上,现在有托管服务,更专业!”海伦市共荣镇民强村农民潘河今年将流转的4000亩土地“半托”给了海伦市农时土地托管中心,省了不少心。
 
  春耕期间,黑龙江省发挥20多万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作用,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亿亩以上。
黑龙江抢抓农时,为丰收奠定基石
黑龙江抢抓农时,为丰收奠定基石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把高标准、高质量春耕,作为粮食稳产保供的一场硬仗来打。

  当前,黑龙江省春耕生产已过大半。各地抢抓农时,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5亿亩以上,为再夺丰收奠定基石。

  精量播种,种子由按斤计量到按株计算


  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丰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块里,两台自动精量播种机正在作业。驾驶员把播种大豆的行距、间距输入电脑控制系统,一旦播下的种子行距、间距出现偏差,报警系统就会响起。

  这两台自动精量播种机安装了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能够一次性完成播种、覆土等作业,播行笔直、覆土均匀,每小时的播种面积达60亩。“自动精量播种机的使用,使传统的播种所需种子按斤计量,变成现在的按株计算,大大提高了播种的精准度和质量,减少种子浪费。”丰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宝柱说。

  为确保不误农时,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前进行了春耕整地。该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说,今年计划种植面积1.7万亩,目前6000亩玉米播种已结束,预计5月25日之前完成1.1万亩的大豆播种。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各地依托460万台(套)各类农机具,特别是20.7万个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加快春播生产步伐,严把春播标准,确保各种农作物都播在丰产期。

  轨道车、智能插秧机,见证“无人作业时代”


  过去在插秧季,人工把秧苗从育秧大棚肩挑到地头,由司机驾驶插秧机。如今田间轨道车、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开始推广。“无人作业时代”来临,大大提高了插秧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尹景全的育秧大棚,两条轨道直通田间, 一盘盘秧苗装上轨道车,按下开关,就可以自动行驶。“今年受疫情影响,工人不好雇,我们就用田间轨道车代替人工。”尹景全说。

  目前,七星农场轨道车保有量达到1700余台套,推广应用面积已超过60万亩。

  在黑龙江垦区勤得利农场第八管理区种粮大户赵锡臣的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自主转弯、自动对行。而传统高速插秧机一般需要3个人配合,一个人操控机器,另外两个人装秧苗。赵锡臣的468亩水稻插秧已结束,较往年提前13天。赵锡臣说,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去一名机手,节约了人力,大大提高插秧效率,并具备化肥深施功能。

  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粳稻生产基地,今年全省水稻面积力争稳定在5800万亩,预计5月底前插秧基本结束。

绿色春耕,“舌尖”更安全


  在加快春播进度的同时,一些农民还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优质农业,确保“舌尖”更安全。

  黑龙江省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轮作,在减少施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了产量,实现了控肥增效。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说,今年仍按照轮作要求春播。

  近年来,黑龙江省嫩江市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该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彬拿出一本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档案给记者看,减化肥量、施有机肥量、用的什么农药……每项都记得清清楚楚。

  “乡里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定期来检查这份档案。”田凤彬说,合作社从春播环节,就严格按照绿色种植标准执行,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补什么”,减少耕地板结,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记者王建)新华社哈尔滨电

 
小伙巧手建“桃源”,山乡吃上“生态饭” 学土木工程的他“点石成金”,带大巴山深处的平溪村走上旅游致富路
小伙巧手建“桃源”,山乡吃上“生态饭”
学土木工程的他“点石成金”,带大巴山深处的平溪村走上旅游致富路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章兵在他的酒店院子里。本报记者韩振摄
 
 
  本报记者韩振、刘博伟
 

 
  城口县是目前重庆市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区县。河鱼乡平溪村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谷里,距离城口还有一小时车程。
 
  1988年出生的章兵决定扎根在这里。他依山就势,建起一座“世外桃源”,带头搞起了乡村旅游。村民闲置的房屋,田里种出的土特产,甚至废弃的木片和石头,他都能“点石成金”。
 
  3年来,平溪河的水更清了,平溪村的山更绿了,来旅游的人更多了,村里的群众也更富了。
 
博物馆牵来的缘分

 
  记者见到章兵时,这个常年奔波、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在酒店院子里和工人一起组装一台木制景观水车。
 
  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章兵,回到家乡开州区,开办了一家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施工的小微企业。在当时政府贴息、免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章兵的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短短5年内,公司流水就达到千万元。
 
  城口县坐落在大巴山南麓,山高坡陡,耕地稀少,但植被茂密,山清水秀。近年来,这个革命老区大打乡村旅游牌,想让群众吃上“生态饭”。“2015年,河鱼乡制定了主打农耕文化牌的发展战略,筹划在乡里地势相对平缓的平溪村修建一座农耕博物馆。”河鱼乡人大主席施玉友回忆说。
 
  章兵和他的团队承接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和修建。2016年,博物馆最终落成。“修建博物馆的过程,也是一次文明的重温和情怀的唤醒过程。”章兵说,当地政府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想干实事儿、能干实事儿,这也给了他心气和底气。“我要在这里扎根,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手搭建一个房子,构筑一个‘世外桃源’。”
 
深山里的“世外桃源”

 
  平溪村海拔1200米,林木苍翠、溪水缓流,是天然的氧吧,也是绝好的避暑之地。
 
  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章兵在平溪村选了5亩地,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了一家名为“遇见·三十一涧”的酒店。
 
  章兵对酒店里每个细节都精心构思:废弃的树枝被打磨成衣架,刻着年轮的树根被做成挂钟,小截“断木”成为洗手盆底架,造型独特的树杈被拼接成了烛台……
 
  他还在酒店里注入了建筑美学:大堂里一扇圆形洞窗,巧妙地框起了一幅后院山景图,洞窗前摆上盆景,颇具明清园林风韵。
 
  2018年,章兵的酒店对外开放后,迅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5月至10月旺季,要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间,开业当年营业收入达到300万元。”章兵说。
 
  “搞好乡村旅游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但引入了这家酒店,还设计了很多文化娱乐设施、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欣赏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能体验野趣。”河鱼乡党委书记王浩说,3年来,河鱼乡年均接待游客达8万人。
 
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章兵的到来,也让不少人的生活因此改变。
 
  趁着暖阳,6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翠正在收拾院子。她的儿子女儿都在外务工,平时自己一人在家,腿脚行动不便,收入十分有限。
 
  两年前,当地政府投入15万元改造资金,委托章兵将她的两层土坯房进行了加固改造,一度潮湿脏乱的房间有了卫生间、窗户和阳台,“升级”成了一间充满情调的乡村民宿。
 
  刘明翠说,现在房屋由章兵负责运营维护,自己什么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个房间,自己就有一定比例分成,到了年底还能够享受集体经济分红。
 
  “在平溪村,通过民房变民宿,5栋长期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了40多个房间,这些房间由章兵统一运营,群众享受租金和分红。去年底,由于平溪村遭受泥石流灾害,游客人数受到影响,但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6万多元。”河鱼乡脱贫攻坚突击队员滕世雄介绍说。
 
  很多空闲在家的村民也成了章兵酒店里的“员工”。54岁的村民韩淑熬如今是酒店“大厨”,做出的饭菜很受游客欢迎。
 
  “由于要在家里照顾10岁的孙子,我和老伴没办法外出务工。现在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到家里,一年还能挣两三万元收入。”韩淑熬说,淡季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有10多人,旺季达到20人左右,其中6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酒店饭菜所用的菜和肉都由周边群众提供,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收入。”章兵说。
 
  王浩告诉记者,去年河鱼乡实现了每家每户分红全覆盖,人均分红125元,共计分红约60万元。其中,平溪村52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
 
越走越宽的脱贫路

 
  据河鱼乡纪委书记周黎介绍,2016年河鱼乡被纳入城口县北极环线精品旅游线路,其农耕文化体验场被列为城口县五大旅游集群片区之一。此外,河鱼乡每年还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农耕文化旅游节。
 
  游客的增多让乡里的民宿显得“捉襟见肘”。为满足市场需求,河鱼乡又设计新建了20栋民宿,其中11栋主体已经建成,届时将形成民宿集群。“目前重庆主城区来的游客还很少,但这种情况即将随着城开高速开通而改变。”章兵说。
 
  城开高速,即重庆市城口县至开州区的高速公路,线路全长约129公里,总概算约234亿元。这条高速公路于2016年12月开工,预计2022年将建成通车,届时两地车程将较现在大为缩短。
 
  眼下,章兵正想着如何将土特产“变现”。他在村里专门建了农特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树根钟表、石头笔筒、创意衣架……此外,村民编织的草鞋、种出的中药材、自产的蜂蜜,经过包装以后也大大提升了附加值。他说,疫情负面影响正在消退,短途游正在迎来机遇!
 
“绿色存折”妙解乡村垃圾分类难题
“绿色存折”妙解乡村垃圾分类难题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长沙5月22日电(记者阮周围、明星)草帽、牙刷、纸巾、水桶……这些家庭日用品,村民可以用“绿色存折”里的“储蓄金”轻松购买。“储蓄金”的来源则是日常生活中分类处理的可回收垃圾。

  垃圾分一分,弃物变“黄金”。湖南省津市市近年来推出的“绿色存折”,巧妙地解决了乡村“垃圾分类”难题。记者在白衣镇白衣庵社区看到,社区垃圾分类屋隔断出五个区域,分别码放有害垃圾、废旧塑料、废旧衣鞋、废旧金属和废旧玻璃。村民送来的泡沫纸板、饮料瓶、玻璃瓶、废纸箱等被严格分类、整齐码放。

  白衣庵社区环境卫生协会会长卜忠铁正在这里接待前来“交垃圾”的村民。只见他拿起一捆废旧编织袋,逐个计数,与村民核对后,将品类、数量、金额登记在村民的“绿色存折”上。

  钢筋每斤0.6元、废纸每斤0.8元、旧手机每个5元……卜忠铁对废品回收价格熟记在心。他告诉记者,不同的垃圾品类有不同的回收金额,等于或略高于市场回收价。

  “这有效调动了农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卜忠铁说,除了“绿色存折”,还给每家每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协会的25名回收员和保洁员定期分片上门,回收农户分类的垃圾。“这个方式灵活,又有吸引力。村民们可持‘绿色存折’到村兑换点换购相应价值的日用品,或直接兑换现金,环保意识比以前强多了。”

  白衣庵社区里的芳军超市是一个指定兑换点。据介绍,超市里的小物品都可以用“绿色存折”中的“储蓄金”兑换,去年兑换了1500多元的物品给村民。

  津市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廖金华介绍,津市市对乡村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绿色存折”制度已在全市乡村推广。据初步统计,全市乡村垃圾源头减量60%,垃圾转运成本下降70%,可回收垃圾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随着农户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乱丢乱扔的习惯改变了,收捡规整杂物的习惯正在养成,村庄也变得越来越干净。

  今年64岁的刘功柱还记得过去户户冒烟烧垃圾的场景,那时,房前屋后的垃圾堆积成山,农户往往会选择一烧了之。现在刘功柱家的庭院干净整洁,一棵高大的桂花树下,两只鸟儿正在叽叽喳喳地“对话”。他和老伴每天都会打扫家中的卫生,桌椅被擦得洁净如新,废旧书报和塑料瓶被投放到分类垃圾桶中。他家被白衣庵社区评为2020年一季度庭院清洁优秀户。

  “家里不亮堂,客人不进来。”他说,现在乡亲们都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家家户户的庭院都令人舒心。“每个人的点点努力,一步步让我们的村子越来越美。”

 
砖头还是原来那些砖头乡村已不是原来的乡村 盐池借助古长城吃上“旅游饭”
砖头还是原来那些砖头 乡村已不是原来的乡村
盐池借助古长城吃上“旅游饭”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范思翔、马丽娟)40多岁的孙玉贵没想到,有天他会放弃自己在宁夏银川市打拼多年的事业,回到吴忠市盐池县老家开起农家乐。“都是长城把我引回来了!”他说。
 
  宁夏在历史上地处边塞,境内古长城绵延1500余公里,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而盐池县境内长城遗址丰富,隋长城和明长城遗迹总长近260公里,沿线分布13座古城堡,墩台、烽燧和关隘等密集程度居宁夏之首,驱车沿遗迹行进,昔日边塞盛景仿佛再现。
 
  孙玉贵家住盐池县高沙窝镇兴武营村。地如其名,村旁有座兴武营古城,距离古长城遗址公园不远。过去村民放羊为生,2002年当地实施封山禁牧后,很多人外出打工,孙玉贵也不例外,他曾在银川做包工头、开花店,“啥都干过”。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宁夏从2016年开始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村,兴武营村是首批的10个村之一。各级政府连续三年在兴武营村投资修建公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还种植200多亩的苹果树、山杏树等经果林和景观树,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从小在长城边长大,对城墙有感情,听说村里要发展长城旅游,我就一直想回来。”2018年,孙玉贵回家办起了农家乐,装修房屋、栽花种树、开发菜品……在政府批准下,他还在草原上办起了800亩的“体验牧场”,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昔日的牧羊生活。
 
  依靠独特的盐碱地,兴武营村发展起滩羊、滩鸡等特色养殖业,孙玉贵家养殖的滩鸡是农家乐招牌产品。“纯天然、无污染,肉质鲜美得很!”不少游客观光完古长城后来他家吃饭,离开时还要再带一只鸡回家。
 
  “去年卖了上万个鸡蛋,都是论个儿卖,一个1.5元,有顾客最多一次预订1000个。加上农家乐接待,去年总共挣了四五万元。”聊起农家乐的经营,孙玉贵劲头十足。
 
  目前兴武营村有常住户24户,其中16户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借助古长城资源吃上了“旅游饭”,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摘帽。
 
  距离孙玉贵家约百米远的霍礼军家就是其中之一。霍礼军因腿部残疾,干不了重活,以前只能在家养羊养鸡,2016年他也开起了农家乐。“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农家乐每年能为家里带来一万多元的纯收益。”他说。
 
  盐池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周于智告诉记者,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盐池县计划将长城遗址资源与县城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充分融合,构建“长城经济”发展新模式,用4年时间打造“长城+”自驾观光、文化体验、教育研学、康养运动为一体的复合型长城文化公园。
 
  兴武营村去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这让当地群众对乡村旅游更有信心。孙玉贵今年又在房前院后种了不少树,“西北风沙多,有绿树更惬意,环境好了才能吸引人来。”他说。
 
“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民法典” 九十八岁“当代民法史活化石”金平见证新中国民法典立法历程
“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民法典”
九十八岁“当代民法史活化石”金平见证新中国民法典立法历程

( 2020-05-2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关注·民法典
 
 
4月30日,金平在位于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的家中伏案工作。    本报记者黄伟摄
 
 
金平(二排左四)参加第三次民法典起草时与起草小组全体同志合影。     受访者供图
 
 
4月30日,金平(左)在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黄伟摄
 
 
 
  本报记者陈国洲
 

 
  “我的名字叫金平,平等的平,公平的平。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平’字,让我的这一生,与民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全国两会开幕,被誉为“当代民法史活化石”的我国98岁民法学家金平教授心情越发难以平静。
 
  今年全国两会上,各界期盼已久的民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代会审议。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中国将迎来“民法典时代”。而金平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了我国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虽然年近百岁,但金平身体健康,思维清晰。
 
  “民法典是我这一生的执念。”金平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民法典颁布,自己深感欣慰。“我的这一生,从大别山贫苦家庭的一个放牛娃,到有机会上学改变命运,再到与民法结缘,三次参加民法典起草,再到一辈子教书育人,仿佛就是在给新中国法律发展史做注——只有共产党才能给中国以法治,也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民法典。”
 
  98个春华秋实,3次参与民法典立法的亲身经历,夙愿达成,再回首看民法典66年立法历程,金平的话意味深长:“不会再有遗憾了……”
 
党把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了法学家


 
  以金平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他在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上率先提出的“平等说”理论,为民法划定了一个科学的调整范围,被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二条采纳。
 
  这样一位新中国的法学大家,最初只是大别山区一个“差点活不下来”的放牛娃。为他这一生点石成金的,是中国共产党。
 
  1922年,金平出生于安徽金寨县山区一个普通人家。那个时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家里太穷了,母亲生了十几个小孩,养活的只有我们兄弟4个。”儿时的贫困让金平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如此贫困家庭的孩子,在那个时代很难有机会读书识字。四五岁时,他就要帮家里干活,放牛可能是他最好的工作。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29年。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在金寨发动“立夏节起义”,组建工农革命政权,乡里成立了苏维埃小学,地主家的孩子不收,只收普通农户的娃,金平迎来了上学的机会。
 
  金平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课文学的内容:“大风刮得呼呼叫,中国革命正高潮,工农红军遍地起,地主豪绅无处逃,无处逃!”
 
  贫苦人家的红色学校,让金平得以发蒙。随后,随着抗日战争中安徽省政府搬迁到金寨,各类文教机构也随之而来。一时间,小小金寨聚集了七八所中学,其中一所就在金平所在的村子附近。
 
  1945年,他读完高中,考上了成立于抗战中的安徽学院。当时,这是整个安徽省唯一的高等学校。不久,因战争停办的国立安徽大学复校,金平转入安大法律系,从此结缘法律70余载。
 
  金平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管理下的社会混乱,没有一点儿依法办事的观念,人民所受的压迫太厉害,他和家人没少受欺辱。当时金平觉得,学了法律就能不受人欺负,也可以让老百姓少受点压迫。
 
  1949年,安徽解放。从小接受过红色教育的金平报名参军,经过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的短暂学习,最后被分配到刚刚解放的云南曲靖,担任粮库副主任,后到司法科工作。曲靖人民法院成立时,他又被任命为副院长。
 
  1953年5月,金平被选派到中央政法干校进修,成为新中国首批政法人才。经过一年多的进修学习,组织上将他调到了刚刚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担任法学教员。
 
  三次进京参与民法典起草,从最年轻到花甲老人


 
  1954年底,走上讲台还没几个月金平接到通知,要他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报到,参加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当时我只有32岁,应该是所有参与起草工作的人里年龄最小的一个。”金平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弄明白,全国人大为什么会选他这样一名年轻教师参与立法。直到多年后,经历了三次立法实践,深切领悟到民法典颁布之难的金平才有了一些较深的理解,“一方面当时中国缺乏法律人才,给了我这个小年轻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新中国的立法领导者们有深意,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立法之不易,提前布局,形成梯队,为未来立法工作培养人才。”
 
  就这样,年轻的金平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随即全国人大开展以宪法为基础、研究制定几部治国理政关键性大法的工作,民法与刑法相关起草工作也于当年启动。
 
  金平记得那次起草民法典的办公地点在中南海,与周总理的办公室相隔不远,挨着宋庆龄办公室。那个时期,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生活还很艰苦。虽然在中南海工作,但食堂冬天总是吃大白菜烩榨过油的豆腐。“我们在食堂吃饭时,常能看见周总理,总理还主动过来询问我们的生活,关心我们的工作。”
 
  金平回忆,民法典起草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下设的研究室负责,参加日常工作的同志有30多位,除了研究室干部,还邀请了高等政法院校的教师、法官、法学研究人员以及中央有关部委的同志参加。
 
  按照“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三条立法原则,起草组做了大量调研。其中,总则编书面征询了31个单位的意见,所有权编汇总了58家单位的意见。为起草继承法,起草人员还在河北、上海等近十个省市的基层进行了民事习惯调查。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工作,1956年12月,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征求意见稿成形,计四编433条。然而,正当工作组四处就意见稿征求意见时,“反右”运动开始,第一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就此搁置。
 
  1962年,经济建设开始复苏,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被提上议程。
 
  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了以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常委会副秘书长武新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孙亚明领衔的工作班子,开始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金平受邀再次北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法律室的主持下,继续从事民法起草工作。
 
  金平说:“1964年下半年完成了民法草案试拟稿,并铅印成册。这个草案共三编24章262条。1965年2月,我从北京回到重庆的家里过春节,并准备节后出去做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然而,时近‘文化大革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一次中断。”
 
  1979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金平又一次受邀到北京参加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担任所有权分组的负责人。
 
  “经过10个月的辛勤工作,1980年8月,大家草拟出了一个民法草案‘试拟稿’,并开始向部分经济单位和政法部门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包括总则、财产所有权、合同、劳动报酬和奖励、损害责任、财产继承共六编,计501条。后来我们又修改了三次,到1982年5月形成了第四稿。”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生活都处在急剧变动之中,民法典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最终中央决定,以“改批发为零售”的思路,采取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的办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制定一个民法大纲。这就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次民法典的编纂也随之再次搁置。
 
  至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搁置,曾经那个32岁初出茅庐的金平,已经成为60多岁的老者。回看这三次立法活动,金平说虽然可惜,留下了他一生的遗憾,但并不是没有收获的。
 
  只有这个时代,民法典颁布才具备所有必需条件


 
  “真理会越辩越明,法学体系的成熟还需要实践的积累,三次立法活动以法的视角证实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我国的民事立法积累了理论基础,培养了人才。”金平说,民法典从第一次到第三次,再到后来的第四次,在不少问题上学者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也代表了那个时期社会上不同思想的交锋。
 
  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事立法活动波动的影响,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曾一直困扰着民法学界。在那时,“公民说”(“小民法说”)、“两个一定说”(即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说)、“商品经济关系说”“财产流转说”纷纷登场。直到金平参加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时,理论界才提出民法应当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平等说”。
 
  1986年,他也撰写了长篇论文《论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进一步从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情、价值规律的作用等角度系统而有力地阐明了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也就是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平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重要观点。“平等说”的提出在新中国民法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整个新中国有关民法典的立法活动,金平说制定颁布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法典,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最主要的包括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法学实践有了相当丰厚的积淀。“前三次之所以失败,就是缺失这样那样的关键条件,反过来说,中国只有发展到了当下这个时代,才具备了民法典颁布的所有必需条件。”金平说。
 
  金平认为,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国家正经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来在经济建设中否定商品经济规律,并且直接被“反右”运动打断。第二次民法典的起草遭遇了“文革”影响,带上了浓重的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色彩,有的条文像口号,有的又很琐碎。比如,在关于个人生活资料的规定中列举了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和存款。
 
  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虽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和平的环境,但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计划经济仍是主导,“商品经济”还未提出。在这种情况下起草民法典,难度大、争议多。
 
  “反观之,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艘巨轮行驶到当前这个时代,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成熟,社会稳定平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法律界也有了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金平说,这次编纂民法典工作能顺利完成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就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金平说他第一次参加民法典编纂的时候,当时强调立法工作要掌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党的领导。这一次的民法典编纂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正是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才能如此顺利进行。
 
  其次是民事立法、民法研究和司法实践的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民事立法与民法学研究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先后颁布了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同时,司法实践也积累了大量的司法审判经验,这都为我们的民法典编纂奠定了基础。
 
  此外,金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法治观念的变化也在客观上呼唤着民法典的到来。
 
  一部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的民法典


 
  “我的一生都在学习和研究民法,所以我一直关注着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我退休后,全国人大还曾寄过一些民事方面立法的审议意见稿征求我的意见,我的许多学生还在继续着我的工作,积极参与到民法典的编纂中来,这让我很欣慰,感觉还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金平说。
 
  金平一生从教,先后培养了70多名研究生,其中不少人都参与到了本次民法典草案编纂工作中。临近全国两会开幕,金平越发频繁地翻看即将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他说,这是一部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民法典,主要有三大亮点。
 
  第一,在法典的定位上,草案将民法典编纂作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极大扩充了民法典的社会功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编纂民法典,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因为民法典所规定的各项制度与规则,不仅涉及民事领域的一般规则,更关系和作用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民法典对民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的长治久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基础性价值。
 
  第二,在民法的理念上,引入了生态保护的观念,提升了民法典的思想水平。草案不仅在总则第9条规定了“绿色原则”,而且还在合同、物权、侵权责任等分编的具体规定中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
 
  第三,在具体制度上,草案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比如,草案继承了民法通则中有关人身权的规定,回应人格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进行规定,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另外,还在总则和合同、侵权责任等分编中对网络数字时代的新型法律问题进行了规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在一些具体的规定上,草案也有一些亮点。比如,专门规定了民法法源的问题,承认了精神损害赔偿等。”说起手中的这部民法典草案,金平的思维格外清晰,精神越发健朗。
 
依法治国的实践没有停歇的时候


 
  金平老先生住在西南政法大学老校区的旧宿舍,不愿搬家,说是“住惯了,清静”。他在阳台上放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一组组英语词汇。
 
  “我这一生有个失败的地方那就是英语没学好。小时候在县里上学,没机会学。”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正式学英语,一直学到现在。虽然离休多年,不再从事民法的研究和教学,但老人对学英语这事还是乐此不疲,黑板上写的都是他新近遇到的生词。
 
  “我活到近百岁,越发发现有许多不会的东西、不足的地方。我想,我们的事业也是一样。特别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实践没有停歇的时候。”金平说,民法典是几代民法人的共同追求,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真是自己的一大幸事。民法典的颁布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提供保障,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
 
  “从目前的草案来看,民法典的内容比较丰富了,总体值得肯定。”金平说,当然,法律体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认为对于民法典,后来者在如何更好地反映我国的实际需要,体现中国特色,最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人民的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比如,在土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在国家、集体所有权的实现方面,草案的规定还比较原则,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事实上,民法典的颁布也不是我国民事立法的终点。改革未有终期,民法典本身也会依据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修改、完善。
 
  此外,金平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何有效协调民法典与司法解释的关系,促进民法典的有效实施,让民法典从纸面上的法变成行动中的法;如何把民法典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科学阐释,让民法典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也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我的学生来看我、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跟我讲民法典要审议了,我很高兴,但我会马上再跟他们说,你们的任务还很重。”金平期待,今后在依法治国实践过程中,用好这部法,更重要的是将法治的精神,透过这部法,透过持之以恒地遵法、守法、执法努力,传导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依法治国的有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