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分红式扶贫”非与是
· 反对的应该是“坐享分红”
· “红”要分到点上扶到根上
· “救急”任务完成后更应谋长远
· “分红”:有些无奈,但很实在
· 扶贫都应规避“直接发钱”

  相关文章: 
“救急”任务完成后更应谋长远

( 2019-07-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王井怀
 

 
  有人出钱,有人代管,贫困户领取收益,这样的扶贫被称为“分红式扶贫”。在有的地方,帮扶单位购买种牛种羊,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到了年底坐等分红。
 
  这种扶贫方式以前很流行,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它的弊端。记者近期走访了一些基层扶贫干部,听听他们如何看待这种扶贫方式。
 
  应该说,基层干部对“分红式扶贫”的弊端认识清楚。最直接的负面表现就是“养懒汉”,还可能引发非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甚至由此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某贫困县的一位中学教师对记者说,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甚至觉得“考不上大学,可以当贫困户”,足见其影响之深。
 
  “分红式扶贫”在基层仍有一定市场,一些干部道出了其中的“苦衷”。
 
  首先是考核要求。“分红式扶贫”恰好是完成脱贫指标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其次是资金使用的风险。基层干部也明白,发展产业是最稳妥、最长远的脱贫之计,但也面临两方面风险。
 
  一来,赔赚市场说了算,年底能不能分红心里没底;二来,即便一个好产业,一般也需三到五年来培育,而一些地方要求资金使用当年便要有收益,这点很少有人能做到。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来了资金也不敢要”的情况。
 
  再次,扶贫干部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一些贫困村、贫困户的确是费了很大劲也“扶不起”,甚至不少地区出现了贫困户以考核指标来要挟扶贫干部的情况。很多时候,扶贫干部被迫“就范”。
 
  种种情况下,尽管一些基层干部认同“分红式扶贫”有些懒政成分,没有下足“绣花功夫”,但在当下,仍成为不少扶贫干部的一项选择。
 
  与“分红式扶贫”不同,记者走访发现,一些非贫困村为了发展生产,探索“资金合作社”的方式。由乡贤出资形成“合作社”,为想发展生产缺少资金的村民提供支持。
 
  这种方式严格限于本村,并严格限于低息或免息,以此来化解金融风险。一些扶贫干部认为,贫困村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同时,乡村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才。虽然一些扶贫干部的视野、能力要比贫困村的群众高,但他们应对变幻的市场风险仍然力不从心。所以,当下鼓励一些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能人回村,是发展农村产业最有效的办法。同样的资金,在能人眼里,“带动大家发展才能赚”。
 
  尽管“分红式扶贫”在一些基层扶贫干部看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扶贫必须“不忘初心”,始终把“造血”放在首位。尤其是随着精准扶贫接近收官,“救急”的任务完成后,更应考虑长远发展,特别是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分红式扶贫”的本金和后期收益管理,提早做好相关指导。
 
 

“救急”任务完成后更应谋长远

( 2019-07-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