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王海伟
在秦岭南麓四川广元市昭化古镇,有一处免费参观而少有游人的汉城博物馆。“凤凰对鸣图”是其最重要的藏品,但让我流连,兴奋感动的却不是她,而是那些出土于四川北部东汉墓葬的陶塑。她们偏居入蜀的崇山峻岭之中,局促地简陋地卑怯地藏隐于暗黑的小镇厢房之中。即便如此,她们的光华,于我依然熠熠生辉。夺目,且夺人心魄。 说唱俑,击鼓俑,行商俑,舞蹈俑,即便是武士俑,貔貅,都那么的与众不同,透着淘气。“跪地说唱俑”仿佛是一个要彩的定格,一脸的天真无邪,一脸的其乐陶陶。自信而高扬的手臂,似乎在等待也是在享受观众的叫好和喝彩。整个身体的形态,塑造得极为顺畅、鲜活、和谐,没有一丝一毫的别扭。五大三粗的“击鼓俑”高耸的肩膀、短粗的圆鼓鼓的双腿、羞赧的表情,既在强化着他的笨拙,也在凸显着他的憨态和窘境。活像一个笨笨的小丑,为博观众一笑,极尽努力地敲打着……“武士俑”怎么看都不像武士,像是童子军。瘦瘦小小的身形,内八字的站姿,满脸的稚气,满面的阳光,满眼的憧憬。活脱脱一个不谙战争残酷、战场无情的懵懂少年。“貔貅”最顽皮,这个传说中负责巡视天庭的凶猛神兽,不仅被塑造得毫无威仪感,居然还在仰头大笑,好像搞了什么恶作剧,正洋洋自得。这哪里是辟邪的猛兽,分明就是一个小小淘气包。由内心真挚情感催发的率性的自由自在、随心随意、无拘无束,陶醉而忘我,真诚而单纯,满满地洋溢着对美好人间的歌唱,活灵活现地映射着市井百姓普通人的快乐和满足。面对这样的作品,谁能说我们的文化、艺术只有严肃的一面?!在地下,在阴冷潮湿的墓穴,还有多少这样无名无姓的作品?怕是永远也无人知晓。古老中国的陪葬文化,希求的是对阳世遗憾的弥补,对今生喜乐的延续,对来世愿望的实现。那么,这些同样无名无姓的千年之前的墓主人,他们是延续他们阳世生活的享受,还是弥补他们阳世生活的遗憾,抑或是憧憬来世生活的状态?这大约也是一个无解之谜。 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时刻,这些历尽千年风云变幻的墓葬品,正正的撞入了我们的视野,被发现,被展示,是我们今天的幸运。她让我们读到了相对我们一生非常久远的我们的先人,曾经拥有或者梦想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意义。那些散布广袤乡里的小小区域之内小有名气的工匠艺人们,他们所展示的意趣是如此的动人,自然不事修饰。他们当真是功德无量。许是他们心存信仰,心怀梦想,才能如此的多情,如此的寄情于此,完成一件件寄望永恒,难有现实观众的作品。作品完成之日,就是永远封存之时。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作品的命运,但他们依然倾注着毕生的经验、感悟和技艺。在他们的作品里,看不到完成订单的赶工痕迹,看不到无人观看的寂寞感,看不到满足客主要求的小心翼翼地苟且,看不到不能成名成家的怨愤或无精打采。有的是生命勃发的活力,恰当夸张传神的功力,对饱满、浑润所孕育着的生命和生机的赞美。用作品说话,让作品说话。抱朴守心,专心一艺。即使贫穷,困居山隅,不为山外所道,依然痴心不改,初心不移。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艺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做事,纯纯粹粹;做人,纯纯粹粹。作品,大约也就纯粹许多;现世,大约也就快活许多。昭化汉城博物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艺术史描述或以往印象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作品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乏味、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动人样子。 千百年来,生活的本质一直都不曾改变,不一样的只是不同的心念。任何时代,简单纯粹都是奢侈品。创造简单纯粹的人,都是水晶人。
|
|
穿越的快乐
|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王海伟
在秦岭南麓四川广元市昭化古镇,有一处免费参观而少有游人的汉城博物馆。“凤凰对鸣图”是其最重要的藏品,但让我流连,兴奋感动的却不是她,而是那些出土于四川北部东汉墓葬的陶塑。她们偏居入蜀的崇山峻岭之中,局促地简陋地卑怯地藏隐于暗黑的小镇厢房之中。即便如此,她们的光华,于我依然熠熠生辉。夺目,且夺人心魄。 说唱俑,击鼓俑,行商俑,舞蹈俑,即便是武士俑,貔貅,都那么的与众不同,透着淘气。“跪地说唱俑”仿佛是一个要彩的定格,一脸的天真无邪,一脸的其乐陶陶。自信而高扬的手臂,似乎在等待也是在享受观众的叫好和喝彩。整个身体的形态,塑造得极为顺畅、鲜活、和谐,没有一丝一毫的别扭。五大三粗的“击鼓俑”高耸的肩膀、短粗的圆鼓鼓的双腿、羞赧的表情,既在强化着他的笨拙,也在凸显着他的憨态和窘境。活像一个笨笨的小丑,为博观众一笑,极尽努力地敲打着……“武士俑”怎么看都不像武士,像是童子军。瘦瘦小小的身形,内八字的站姿,满脸的稚气,满面的阳光,满眼的憧憬。活脱脱一个不谙战争残酷、战场无情的懵懂少年。“貔貅”最顽皮,这个传说中负责巡视天庭的凶猛神兽,不仅被塑造得毫无威仪感,居然还在仰头大笑,好像搞了什么恶作剧,正洋洋自得。这哪里是辟邪的猛兽,分明就是一个小小淘气包。由内心真挚情感催发的率性的自由自在、随心随意、无拘无束,陶醉而忘我,真诚而单纯,满满地洋溢着对美好人间的歌唱,活灵活现地映射着市井百姓普通人的快乐和满足。面对这样的作品,谁能说我们的文化、艺术只有严肃的一面?!在地下,在阴冷潮湿的墓穴,还有多少这样无名无姓的作品?怕是永远也无人知晓。古老中国的陪葬文化,希求的是对阳世遗憾的弥补,对今生喜乐的延续,对来世愿望的实现。那么,这些同样无名无姓的千年之前的墓主人,他们是延续他们阳世生活的享受,还是弥补他们阳世生活的遗憾,抑或是憧憬来世生活的状态?这大约也是一个无解之谜。 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时刻,这些历尽千年风云变幻的墓葬品,正正的撞入了我们的视野,被发现,被展示,是我们今天的幸运。她让我们读到了相对我们一生非常久远的我们的先人,曾经拥有或者梦想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意义。那些散布广袤乡里的小小区域之内小有名气的工匠艺人们,他们所展示的意趣是如此的动人,自然不事修饰。他们当真是功德无量。许是他们心存信仰,心怀梦想,才能如此的多情,如此的寄情于此,完成一件件寄望永恒,难有现实观众的作品。作品完成之日,就是永远封存之时。他们非常清楚他们作品的命运,但他们依然倾注着毕生的经验、感悟和技艺。在他们的作品里,看不到完成订单的赶工痕迹,看不到无人观看的寂寞感,看不到满足客主要求的小心翼翼地苟且,看不到不能成名成家的怨愤或无精打采。有的是生命勃发的活力,恰当夸张传神的功力,对饱满、浑润所孕育着的生命和生机的赞美。用作品说话,让作品说话。抱朴守心,专心一艺。即使贫穷,困居山隅,不为山外所道,依然痴心不改,初心不移。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艺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做事,纯纯粹粹;做人,纯纯粹粹。作品,大约也就纯粹许多;现世,大约也就快活许多。昭化汉城博物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艺术史描述或以往印象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作品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了乏味、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动人样子。 千百年来,生活的本质一直都不曾改变,不一样的只是不同的心念。任何时代,简单纯粹都是奢侈品。创造简单纯粹的人,都是水晶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