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真正的街道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我在一个小区已经住了九年。楼盘两期中间有一条街,在购房的时候被宣传成了漂亮的商业街。十年过去,街两边的银杏树日益高大起来,到了秋天,也是一片金黄。但是,这条街的商业却没怎么火起来。不少门面,都是倒闭之后又重启,业态也在不断调整。
据我观察,一直在那里的门店,有一家银行,一家红旗连锁,一家高级理发店,他们都是连锁机构,能够保持业绩的稳定,可以支撑一个“长期规划”。剩下的,大概就是一家水果店,让人敬佩,我也经常在那里购买,内心期望,他们能够一直开下去。最惨的是服装店,一般都是开一两年就转手了,老板也不知去向。
去年夏天世界杯期间,我经常在街边的小酒吧看球喝酒。老板是四个电子科大MBA的校友,都很年轻。他们告诉我,不求盈利,希望这个店能一直开下去,成为社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但是世界杯结束后一个月就撤走了——他们一定好好计算了数据和未来的可能性,这里不是成就梦想的地方。
只有经历过岁月积淀的,才是真正属于街道的。有一家药店,也开了好几年,生意看上去没那么好,让人担心。我遛狗的时候,经常路过那里。药店里也有一只贵宾犬,比我家狗略大,但是胆子更小。店主很热情,经常会和我交流养狗经验,两只狗也可以在一起玩。药店也是加盟的连锁品牌,在推会员卡。我偶尔在那里买药,没有卡,也可以享受折扣。
这种感觉,就是真正的“都市性”。大家本质上仍然是陌生人,但是却可以彼此信赖。可以把狗放在药店,出去办事一小时,不用担心狗会走丢,因为你相信店主会用心看管。我一直有一个标准,如果你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邻居的店铺里,这样的街区一定是安全的。只有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形成这种邻里之间的信赖。
上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研究城市的不朽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她提了一个“街道的眼睛”概念,在街道上,来自店主、摊贩对街道的“注视”,会给人提供真正的安全感,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一种互助的感觉,而这正是城市安全的核心。她观察了纽约第六大道附近的格林尼治村,那是一个中产社区,但是看上去无序的“老街”,却真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0年后,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儿再次聚焦纽约第六大道。他的《人行道王国》,关注的是纽约第六大道上那些在人行道上谋生的人。米切尔在这里的田野调查花了四五年时间,有时候连续几个月,他都和那些小摊贩一起生活和工作,作为一个标准的中产白人(犹太人),他真正做到了和黑人群众打成一片。他这本书出版后,找一个书摊小贩帮他写了后记。书里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实名,使用引号的对话,则完全来自录音机——作为回报,米切尔承诺这本书赚的钱全部分给大家。
米切尔发现,第六大道的路边,以二手书摊贩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根据纽约地方法律,路边不许摆摊,但是卖书却可以。于是,有人找书(到垃圾桶里找丢弃的书和杂志),也有人在早上帮书摊占位子。每个人都可以挣一点钱,即便是靠“占位”为生的流浪汉,一天也能挣几十上百美元。米切尔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非正式经济”,他们每天挣一点现金,不交税,也没有社保。他们在社会之外,但是也守着某种秩序和原则。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人都是失败者或者“多余人”。但是他们和正常秩序中的人一样,把“尊严”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有一个小贩的东西被警察没收了,他到警局理论,反复申诉的竟然是尊严而不是钱,尽管因为这次损失,他晚上不得不住在大街上,新交的女友也会泡汤。这个发现,真是让人感到温暖:即便处境如此艰难,即便是那些“流浪汉”,也并未放弃自我。只要城市给他们一点容身的地方,他们就仍然会追求“体面的生活”。
这正是城市的伟大之处。城市在迅速生长,但是那些高楼大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真正的街道,形成陌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氛围。赵雷在《成都》中所唱的“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应该也是这种感觉。他在玉林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建筑,甚至也不是小酒馆的酒,而是人情。那是街道真正的魅力所在,真正的街道,似乎并不在空间,而是在时间之中。
|
|
真正的街道
|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真正的街道 |
|
|
( 2019-04-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我在一个小区已经住了九年。楼盘两期中间有一条街,在购房的时候被宣传成了漂亮的商业街。十年过去,街两边的银杏树日益高大起来,到了秋天,也是一片金黄。但是,这条街的商业却没怎么火起来。不少门面,都是倒闭之后又重启,业态也在不断调整。
据我观察,一直在那里的门店,有一家银行,一家红旗连锁,一家高级理发店,他们都是连锁机构,能够保持业绩的稳定,可以支撑一个“长期规划”。剩下的,大概就是一家水果店,让人敬佩,我也经常在那里购买,内心期望,他们能够一直开下去。最惨的是服装店,一般都是开一两年就转手了,老板也不知去向。
去年夏天世界杯期间,我经常在街边的小酒吧看球喝酒。老板是四个电子科大MBA的校友,都很年轻。他们告诉我,不求盈利,希望这个店能一直开下去,成为社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但是世界杯结束后一个月就撤走了——他们一定好好计算了数据和未来的可能性,这里不是成就梦想的地方。
只有经历过岁月积淀的,才是真正属于街道的。有一家药店,也开了好几年,生意看上去没那么好,让人担心。我遛狗的时候,经常路过那里。药店里也有一只贵宾犬,比我家狗略大,但是胆子更小。店主很热情,经常会和我交流养狗经验,两只狗也可以在一起玩。药店也是加盟的连锁品牌,在推会员卡。我偶尔在那里买药,没有卡,也可以享受折扣。
这种感觉,就是真正的“都市性”。大家本质上仍然是陌生人,但是却可以彼此信赖。可以把狗放在药店,出去办事一小时,不用担心狗会走丢,因为你相信店主会用心看管。我一直有一个标准,如果你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放到邻居的店铺里,这样的街区一定是安全的。只有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形成这种邻里之间的信赖。
上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研究城市的不朽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她提了一个“街道的眼睛”概念,在街道上,来自店主、摊贩对街道的“注视”,会给人提供真正的安全感,让陌生人之间产生一种互助的感觉,而这正是城市安全的核心。她观察了纽约第六大道附近的格林尼治村,那是一个中产社区,但是看上去无序的“老街”,却真正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0年后,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儿再次聚焦纽约第六大道。他的《人行道王国》,关注的是纽约第六大道上那些在人行道上谋生的人。米切尔在这里的田野调查花了四五年时间,有时候连续几个月,他都和那些小摊贩一起生活和工作,作为一个标准的中产白人(犹太人),他真正做到了和黑人群众打成一片。他这本书出版后,找一个书摊小贩帮他写了后记。书里面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实名,使用引号的对话,则完全来自录音机——作为回报,米切尔承诺这本书赚的钱全部分给大家。
米切尔发现,第六大道的路边,以二手书摊贩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根据纽约地方法律,路边不许摆摊,但是卖书却可以。于是,有人找书(到垃圾桶里找丢弃的书和杂志),也有人在早上帮书摊占位子。每个人都可以挣一点钱,即便是靠“占位”为生的流浪汉,一天也能挣几十上百美元。米切尔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非正式经济”,他们每天挣一点现金,不交税,也没有社保。他们在社会之外,但是也守着某种秩序和原则。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人都是失败者或者“多余人”。但是他们和正常秩序中的人一样,把“尊严”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有一个小贩的东西被警察没收了,他到警局理论,反复申诉的竟然是尊严而不是钱,尽管因为这次损失,他晚上不得不住在大街上,新交的女友也会泡汤。这个发现,真是让人感到温暖:即便处境如此艰难,即便是那些“流浪汉”,也并未放弃自我。只要城市给他们一点容身的地方,他们就仍然会追求“体面的生活”。
这正是城市的伟大之处。城市在迅速生长,但是那些高楼大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真正的街道,形成陌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氛围。赵雷在《成都》中所唱的“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应该也是这种感觉。他在玉林感受到的一定不是建筑,甚至也不是小酒馆的酒,而是人情。那是街道真正的魅力所在,真正的街道,似乎并不在空间,而是在时间之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