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回家的路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王宁
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有两条,一条从黄河故道的河堤顶上过,村南进村;一条从河堤下沿过,村西进村。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无数危害与灾难,有历史记载的大改道就有1500次以上。
黄河改道后留下的地貌有三种:荒芜的盐碱地、水草丰美的湿地、尚存的河道。这三种地貌在民权县境内都有呈现。以黄河故堤为界,堤南是高滩地,即胶泥地,土质粘硬,适合农作物生长,老家胡集村就在堤上。县城在堤北,属沙碱地。小时候去县城,通常走村南的路。
这条路有30多里,前半段在故堤之上,道路结实平整;下半段在堤下,是沥青路,虽然也是坑坑洼洼,但总归是硬化过,相对好走一些。村西的路则要走堤下,穿过长长的申甘林带。林中小路沙质松软,走起来非常艰难,但路程稍微近一点,有20多里地。
1978年,大姐和哥一起考上大学,我和二姐还有两个妹妹,陆续离开农村,到县城跟着他们上学。那天下午,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村庄,骑辆二八式大自行车,跟在大姐后面,兴致勃勃地去县城上学。
二八自行车,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太高太大。够不着脚蹬,只能用脚尖勾着,左一下、右一下,晃动着身体奋力骑行。
路上要经过好几个村子。村庄里的路面比较平整,还好走一些。出了村就疙疙瘩瘩的,蹾得屁股疼,双手虎口也疼,骑个四五里地就坚持不了了,央求大姐下来歇歇。
一路上,大姐用了各种方法哄着我向前走。看看她车座上的面袋子,觉得有道理,不再作声。骑到大姐宿舍门前,已经四肢僵硬、无法动弹了。
家里、县城,来来往往,走得多了,30多里的路程不再那么恐怖。
那时每到麦收、秋收季节,学校都会放假,家在农村的学生都要回去干活。有年麦假,准备回家时,嫂子让给爸妈捎两个西瓜。哥嫂把两个西瓜装进布袋里,扎上口,抬起来挎在后座两侧。
一路小心翼翼地拣着平整的路面走,还好。到一个村里,路上突然有许多积水,很深,自行车推不过去。
站在积水前,不知如何是好,难为得想哭。
西瓜又沉又不安稳,很怕自行车陷在水里,或者连人带车一齐摔倒。等了很久,一直没有村民经过。后来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把西瓜先卸下来,推车过去,然后再回来抱瓜。那时的西瓜都很大,每个都有一二十斤重。
推着自行车,紧贴着墙根,踩着松软的稀泥,一步步挪出积水。西瓜抱回后,装进布袋,扎上口,一只胳膊托起一个,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重新挎在后座上。
刚出村,路上竟然又出现一条浇地挖的水沟。水沟虽窄,抬腿就过,自行车前轮也能推过去,但后轮不行。只好再次卸下西瓜。几次想把西瓜放下,但想想在地里辛苦劳作的父母,又舍不得。那年家里没种西瓜,大热的天,爸妈肯定舍不得买,这两个带回去,也许是个小小的惊喜。
除了辛苦,在这条路上,还有一段生死劫难。
那是周日的下午,和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从老家回县城上学。傍晚时分,快到县城的时候,对面一辆大卡车突然超车,呼啸着快速驶来。我和同学赶快躲到马路边。同学在前,我在后,卡车紧贴着我们轰鸣着全速行驶。感觉自己像个小矮人,还没车轮高。这车厢真长啊,车轮过了一排又一排,有四五排之多。时间因恐惧显得格外漫长。终于快过去了,还没等松口气,挂在后面的一节长长的车厢又闪现出来。惊恐地躲避,但躲无可躲,向外拐时,感觉自行车前轮被同学的后车轮轻轻挡了一下。
之后的片刻,脑袋是空的,只听见半空中传来一声尖锐、辽远的喊叫声。心想:这声音好高啊,平时自己是发不出来的。
重重摔在地上,慢慢睁开眼睛,才又回到这个世界。
也许是听到了这凄厉的叫声,卡车立刻停了下来。司机开门,跳下车,走过来,看看自行车,看看我,一句话不说,一副淡定漠然的样子。这时才发现,自行车前轮被卡车碾压而过,严重变形。幸亏自己倒向外侧,否则早已血肉模糊。
同学醒过神,把我扶到路边。我靠在树边瑟瑟发抖。过路的人走了一拨又一拨。终于有个本家路过,说他抓紧时间回城里,让家人来接我。
当一线弯月从漆黑的夜幕中闪现时,哥、姐骑车匆匆赶到。他们看我还能站着,暗暗松口气。之后呆呆地医院检查,回家休息。
周日的下午,步行回学校上学——车是不敢骑了。独自在马路边慢慢走着,恍如隔世。身后突然传来卡车刺耳的嘶吼,感觉就要被撞到了,吓得一下跳到路边的杨树后面。这才意识到,是车祸的后遗症。
第二天上课前为全班领歌,嘶哑的歌声一出口,我立刻想起那声凄厉的尖叫,眼泪立刻流了下来。这是车祸后第一次流泪。此后一个多月,不敢走马路。
走村南的路,远、累,也有危险,便尝试走其他的路。有次骑车带着妹妹去县城,选择了村西头的那条路。
出村,穿过一片田野,河堤下面,便是著名的申甘林带。申甘林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豫东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
一进树林,骑车立刻艰难起来。林带边沿,路面较硬,一个人还能骑得动,再坐上人,就很费劲,只有弓着腰,抬起屁股,把全身重量都压在脚踏板上。
越走路面越松软,沙坑也越多。一有沙坑,小妹就得跳下来跟在后面跑。有时候只好下车推着走。小径上留下两条细细的、深深的、曲里拐弯的车辙印。
树林深处的杨树、槐树,高大、挺拔、茂盛,午后的阳光在树林间斑驳地闪耀着,一片静谧、幽深的世界。
又累又渴又饿,但不敢停歇。这蜿蜒悠长的树林小径,怎么走也走不到头。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到一户人家。阳光照耀在爬满青藤的门楼上,门前坐着一位慈祥的奶奶。
我像遇到了救星,赶紧下车。奶奶打量着我们,微笑着说:“不远了。快到了。”
20多里的沙路,走了四五个小时。午饭后出发,天黑透了才赶到县城。
人渐渐长大,来回走的次数多了,虽然也是累,但不再那么恐怖。
后来,从村南进城的路修成了柏油路。
后来,从村西进城的路也修成了柏油路。
回家的路越来越平坦,回家不再艰难,20分钟就到。
后来,工作的城市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心与家的距离却从来没有疏远。无论旅居在哪座城市,无论行走在怎样的异乡,回家的路,永远愉快而温暖。
故乡就像漫漫旅途中的加油站,带着沉甸甸的充实和满足,我们从村南回城。走到黄河古道的石桥上,一轮硕大的、橘红色的太阳正好落在不宽的河面上,把云彩和河水染得鲜红、鲜红。
|
|
回家的路
|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回家的路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王宁
从县城回老家的路有两条,一条从黄河故道的河堤顶上过,村南进村;一条从河堤下沿过,村西进村。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无数危害与灾难,有历史记载的大改道就有1500次以上。
黄河改道后留下的地貌有三种:荒芜的盐碱地、水草丰美的湿地、尚存的河道。这三种地貌在民权县境内都有呈现。以黄河故堤为界,堤南是高滩地,即胶泥地,土质粘硬,适合农作物生长,老家胡集村就在堤上。县城在堤北,属沙碱地。小时候去县城,通常走村南的路。
这条路有30多里,前半段在故堤之上,道路结实平整;下半段在堤下,是沥青路,虽然也是坑坑洼洼,但总归是硬化过,相对好走一些。村西的路则要走堤下,穿过长长的申甘林带。林中小路沙质松软,走起来非常艰难,但路程稍微近一点,有20多里地。
1978年,大姐和哥一起考上大学,我和二姐还有两个妹妹,陆续离开农村,到县城跟着他们上学。那天下午,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村庄,骑辆二八式大自行车,跟在大姐后面,兴致勃勃地去县城上学。
二八自行车,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太高太大。够不着脚蹬,只能用脚尖勾着,左一下、右一下,晃动着身体奋力骑行。
路上要经过好几个村子。村庄里的路面比较平整,还好走一些。出了村就疙疙瘩瘩的,蹾得屁股疼,双手虎口也疼,骑个四五里地就坚持不了了,央求大姐下来歇歇。
一路上,大姐用了各种方法哄着我向前走。看看她车座上的面袋子,觉得有道理,不再作声。骑到大姐宿舍门前,已经四肢僵硬、无法动弹了。
家里、县城,来来往往,走得多了,30多里的路程不再那么恐怖。
那时每到麦收、秋收季节,学校都会放假,家在农村的学生都要回去干活。有年麦假,准备回家时,嫂子让给爸妈捎两个西瓜。哥嫂把两个西瓜装进布袋里,扎上口,抬起来挎在后座两侧。
一路小心翼翼地拣着平整的路面走,还好。到一个村里,路上突然有许多积水,很深,自行车推不过去。
站在积水前,不知如何是好,难为得想哭。
西瓜又沉又不安稳,很怕自行车陷在水里,或者连人带车一齐摔倒。等了很久,一直没有村民经过。后来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把西瓜先卸下来,推车过去,然后再回来抱瓜。那时的西瓜都很大,每个都有一二十斤重。
推着自行车,紧贴着墙根,踩着松软的稀泥,一步步挪出积水。西瓜抱回后,装进布袋,扎上口,一只胳膊托起一个,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重新挎在后座上。
刚出村,路上竟然又出现一条浇地挖的水沟。水沟虽窄,抬腿就过,自行车前轮也能推过去,但后轮不行。只好再次卸下西瓜。几次想把西瓜放下,但想想在地里辛苦劳作的父母,又舍不得。那年家里没种西瓜,大热的天,爸妈肯定舍不得买,这两个带回去,也许是个小小的惊喜。
除了辛苦,在这条路上,还有一段生死劫难。
那是周日的下午,和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从老家回县城上学。傍晚时分,快到县城的时候,对面一辆大卡车突然超车,呼啸着快速驶来。我和同学赶快躲到马路边。同学在前,我在后,卡车紧贴着我们轰鸣着全速行驶。感觉自己像个小矮人,还没车轮高。这车厢真长啊,车轮过了一排又一排,有四五排之多。时间因恐惧显得格外漫长。终于快过去了,还没等松口气,挂在后面的一节长长的车厢又闪现出来。惊恐地躲避,但躲无可躲,向外拐时,感觉自行车前轮被同学的后车轮轻轻挡了一下。
之后的片刻,脑袋是空的,只听见半空中传来一声尖锐、辽远的喊叫声。心想:这声音好高啊,平时自己是发不出来的。
重重摔在地上,慢慢睁开眼睛,才又回到这个世界。
也许是听到了这凄厉的叫声,卡车立刻停了下来。司机开门,跳下车,走过来,看看自行车,看看我,一句话不说,一副淡定漠然的样子。这时才发现,自行车前轮被卡车碾压而过,严重变形。幸亏自己倒向外侧,否则早已血肉模糊。
同学醒过神,把我扶到路边。我靠在树边瑟瑟发抖。过路的人走了一拨又一拨。终于有个本家路过,说他抓紧时间回城里,让家人来接我。
当一线弯月从漆黑的夜幕中闪现时,哥、姐骑车匆匆赶到。他们看我还能站着,暗暗松口气。之后呆呆地医院检查,回家休息。
周日的下午,步行回学校上学——车是不敢骑了。独自在马路边慢慢走着,恍如隔世。身后突然传来卡车刺耳的嘶吼,感觉就要被撞到了,吓得一下跳到路边的杨树后面。这才意识到,是车祸的后遗症。
第二天上课前为全班领歌,嘶哑的歌声一出口,我立刻想起那声凄厉的尖叫,眼泪立刻流了下来。这是车祸后第一次流泪。此后一个多月,不敢走马路。
走村南的路,远、累,也有危险,便尝试走其他的路。有次骑车带着妹妹去县城,选择了村西头的那条路。
出村,穿过一片田野,河堤下面,便是著名的申甘林带。申甘林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豫东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全国平原四大、亚洲十大人工防护林之一。
一进树林,骑车立刻艰难起来。林带边沿,路面较硬,一个人还能骑得动,再坐上人,就很费劲,只有弓着腰,抬起屁股,把全身重量都压在脚踏板上。
越走路面越松软,沙坑也越多。一有沙坑,小妹就得跳下来跟在后面跑。有时候只好下车推着走。小径上留下两条细细的、深深的、曲里拐弯的车辙印。
树林深处的杨树、槐树,高大、挺拔、茂盛,午后的阳光在树林间斑驳地闪耀着,一片静谧、幽深的世界。
又累又渴又饿,但不敢停歇。这蜿蜒悠长的树林小径,怎么走也走不到头。路上看不到一个行人。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到一户人家。阳光照耀在爬满青藤的门楼上,门前坐着一位慈祥的奶奶。
我像遇到了救星,赶紧下车。奶奶打量着我们,微笑着说:“不远了。快到了。”
20多里的沙路,走了四五个小时。午饭后出发,天黑透了才赶到县城。
人渐渐长大,来回走的次数多了,虽然也是累,但不再那么恐怖。
后来,从村南进城的路修成了柏油路。
后来,从村西进城的路也修成了柏油路。
回家的路越来越平坦,回家不再艰难,20分钟就到。
后来,工作的城市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心与家的距离却从来没有疏远。无论旅居在哪座城市,无论行走在怎样的异乡,回家的路,永远愉快而温暖。
故乡就像漫漫旅途中的加油站,带着沉甸甸的充实和满足,我们从村南回城。走到黄河古道的石桥上,一轮硕大的、橘红色的太阳正好落在不宽的河面上,把云彩和河水染得鲜红、鲜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