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从节日到假期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2019年的春运已经开始,成都媒体像往年一样去火车站寻找新闻,发现根本没有过去的“紧张气氛”。其实全国各地都一样,回家的人,都已经习惯从12306或者微信上买票,已经不用再去火车站排队了。
甚至,是否还有那么多人“回家”都已成问题。“发送旅客”的数量还会有增长,但是“旅客”和回家过年的人,不是一个概念。旅客的方向是多变的,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把春节当成一个普通的七天假期,计划到外地旅行。
节日当然和假期不同。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读书,现在还没有到放寒假的时候,但是在腊八过后,就已经有了“年味”。看一下日历,已经过了腊月十五,用来蒸过年馒头的面粉都准备好了。这让人兴奋,因为家里的小麦并不够吃,已经吃了好一阵杂面馍了。
父亲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过年的钱。三个孩子,每人一件新衣服,剩下的就是买肉和菜,也就差不多花光了,但他还是想买一盘长长的鞭炮。这就是“节日”,在它到来之前,就会有漫长时间的准备,即便是穷人,也必须在节日里过盛大的生活。好像一年到头的辛劳,就是为了这几天似的,要全部展示出来。
节日的核心是仪式感。其实,所谓“仪式”,往往最没有实际用处。春联,焚香,还有说不完的祝福,这能起什么作用呢。亲戚之间充满热情地走动,似乎平常没有时间串门似的。最疑惑的,是复杂的拜年仪式,如果犯错,就一定会受到家长的责难,这常常让人感到尴尬。还有一些神秘的体验,比如蒸过年馒头或者炸东西的时候,在厨房里几乎不能说话,“熟了没有?”这样问一句就会被轰出去。一切都是神圣的,和日常生活不同。
最神奇的时刻,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钟。大家互相串门拜年已经结束,开始聚在一起闲聊。总会有人说一句:“啊,年已经跑远了。”即便是并不识字的农妇,也会从喜悦转入短暂的悲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时间在流逝”,都认识到自己又老了一岁,这真让人难过。这样的忧伤在众人的打闹嬉笑中转瞬即过,却留在了我的心里。
对我和弟弟来说,最向往的是“起五更”。没有闹钟,但是远处响起的第一串鞭炮声唤醒我们。我们轻声唤醒对方(其实都已经醒来),偷偷穿上衣服,带上手电筒,就出门“拾炮”去了,把那些没有爆炸的鞭炮收集起来,然后剥开,把里面的炸药收在一起。这是男孩子喜欢的冒险游戏,突然有一年,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无聊。弟弟唤醒我后,我没有起床。看他一个人出门去“拾炮”,我竟然有点难过。我看到了时光,也看到了兄弟将来注定会分离。
这样的体会,只有在节日里才能有。春节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形成的习俗,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亲戚的走动,其实也是为了来年耕种的合作。在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节日的崩溃”似乎不可避免。人们已经知道,烧香不会影响天气,还不如跟着天气预报的节奏走。随着机械的广泛使用,一个老农可以应付过去一家人的耕地,亲戚的走动也似乎失去了动力。
人们被短片《啥是佩奇》感动,真是意味深长的一幕。除了老农寻找“佩奇”外,这个短片还有一个潜在的故事:儿子和孙女一起回老家,接老农到城里过年。不是“在农村”,也不是“在城市”,而是“回农村接父母到城市”过年,这是一种新的过年方式。对老年人来说,到城市过年绝对不会是好的体验,那意味着和过去的生活经验完全无关,而“过年”本质上就是和过去有关的。
进城去看《小猪佩奇》,那不是过年,勉强算是“度假”。最近二十年来,伴随着“节日衰落”的,是“假期”的兴起。假期是工业社会的概念,人们日复一日地上班,需要一个较长的假期放松下来。二十年前,春节期间去旅行,不仅前卫,也意味着“不方便”,因为人们都在“过年”,服务业处于半停顿状态。如今,春节对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旺季”。
“假期”概念正在取代“节日”,对少年来说,这没什么问题。困惑和不安,属于像我这样拥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经验的成年人。即便是高高兴兴度假,也总觉得少了什么。那个叫“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总会是心头的一个问题。
|
|
从节日到假期
|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从节日到假期 |
|
|
( 2019-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张丰
2019年的春运已经开始,成都媒体像往年一样去火车站寻找新闻,发现根本没有过去的“紧张气氛”。其实全国各地都一样,回家的人,都已经习惯从12306或者微信上买票,已经不用再去火车站排队了。
甚至,是否还有那么多人“回家”都已成问题。“发送旅客”的数量还会有增长,但是“旅客”和回家过年的人,不是一个概念。旅客的方向是多变的,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把春节当成一个普通的七天假期,计划到外地旅行。
节日当然和假期不同。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读书,现在还没有到放寒假的时候,但是在腊八过后,就已经有了“年味”。看一下日历,已经过了腊月十五,用来蒸过年馒头的面粉都准备好了。这让人兴奋,因为家里的小麦并不够吃,已经吃了好一阵杂面馍了。
父亲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过年的钱。三个孩子,每人一件新衣服,剩下的就是买肉和菜,也就差不多花光了,但他还是想买一盘长长的鞭炮。这就是“节日”,在它到来之前,就会有漫长时间的准备,即便是穷人,也必须在节日里过盛大的生活。好像一年到头的辛劳,就是为了这几天似的,要全部展示出来。
节日的核心是仪式感。其实,所谓“仪式”,往往最没有实际用处。春联,焚香,还有说不完的祝福,这能起什么作用呢。亲戚之间充满热情地走动,似乎平常没有时间串门似的。最疑惑的,是复杂的拜年仪式,如果犯错,就一定会受到家长的责难,这常常让人感到尴尬。还有一些神秘的体验,比如蒸过年馒头或者炸东西的时候,在厨房里几乎不能说话,“熟了没有?”这样问一句就会被轰出去。一切都是神圣的,和日常生活不同。
最神奇的时刻,是正月初一上午10点钟。大家互相串门拜年已经结束,开始聚在一起闲聊。总会有人说一句:“啊,年已经跑远了。”即便是并不识字的农妇,也会从喜悦转入短暂的悲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时间在流逝”,都认识到自己又老了一岁,这真让人难过。这样的忧伤在众人的打闹嬉笑中转瞬即过,却留在了我的心里。
对我和弟弟来说,最向往的是“起五更”。没有闹钟,但是远处响起的第一串鞭炮声唤醒我们。我们轻声唤醒对方(其实都已经醒来),偷偷穿上衣服,带上手电筒,就出门“拾炮”去了,把那些没有爆炸的鞭炮收集起来,然后剥开,把里面的炸药收在一起。这是男孩子喜欢的冒险游戏,突然有一年,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无聊。弟弟唤醒我后,我没有起床。看他一个人出门去“拾炮”,我竟然有点难过。我看到了时光,也看到了兄弟将来注定会分离。
这样的体会,只有在节日里才能有。春节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形成的习俗,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亲戚的走动,其实也是为了来年耕种的合作。在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节日的崩溃”似乎不可避免。人们已经知道,烧香不会影响天气,还不如跟着天气预报的节奏走。随着机械的广泛使用,一个老农可以应付过去一家人的耕地,亲戚的走动也似乎失去了动力。
人们被短片《啥是佩奇》感动,真是意味深长的一幕。除了老农寻找“佩奇”外,这个短片还有一个潜在的故事:儿子和孙女一起回老家,接老农到城里过年。不是“在农村”,也不是“在城市”,而是“回农村接父母到城市”过年,这是一种新的过年方式。对老年人来说,到城市过年绝对不会是好的体验,那意味着和过去的生活经验完全无关,而“过年”本质上就是和过去有关的。
进城去看《小猪佩奇》,那不是过年,勉强算是“度假”。最近二十年来,伴随着“节日衰落”的,是“假期”的兴起。假期是工业社会的概念,人们日复一日地上班,需要一个较长的假期放松下来。二十年前,春节期间去旅行,不仅前卫,也意味着“不方便”,因为人们都在“过年”,服务业处于半停顿状态。如今,春节对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旺季”。
“假期”概念正在取代“节日”,对少年来说,这没什么问题。困惑和不安,属于像我这样拥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经验的成年人。即便是高高兴兴度假,也总觉得少了什么。那个叫“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总会是心头的一个问题。
|
|
|